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二十年后的家乡教案长岭小学

日期:2021-09-23

这是二十年后的家乡教案长岭小学,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二十年后的家乡教案长岭小学

二十年后的家乡教案长岭小学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如何想象(想象要合理),并把想象的内容具体、清楚的表达出来,培养思维与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说的愿望,写的兴趣,明确要求以及写作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留意家乡现状,合理想象长大以后的家乡的变化,以自己的美好心愿抒发与家乡的亲切之情。

  教学重、难点

  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其实是学生的强项,真正的难点应该是把合理想象和把想象的事物或景物清楚准确的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

  采访家长说说家乡二十年前的情况以及和现在情况的对比,并作记录。(目的何在?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变化两字吗?)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师例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⑴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⑵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⑶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启发。

二十年后的家乡教案长岭小学第2篇

教学目标:

鲁迅的《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

  师生互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先播放朗读课件,再让学生自己读)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总结:

  1、感知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师生互动)

  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品味作品。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学生复述情节)

  2、感知主题: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

  教师总结: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

  3、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变)

  4、问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人变(以闰土为例展示课件,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第二课时

  ②景变(课件展示)

  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丽)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阴晦)

  5、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罢了,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6、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如此让人失望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

  7、在表现人物二十年前的关系变化时,你觉得哪些情节最能触动你的灵魂?(学生发言)

  分析示例:一声“老爷”呼出了小说的主题

  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二十多年后的聚首,一声悲惨而又冰冷的“老爷”生生把两个本该是“西窗剪烛”“夜话巴山”的朋友隔成了两个迥异的世界。这中间,隔着的应该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尽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卫也奈何不了的山河。

  8、这也带给作者深深的思考:齐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教师总结: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 。

  9、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所起的渲染、烘托作用。

  10、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理解小说主题。

  11、引导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带着思想去朗读。

  四、关注社会

  1、话题链接:更大、更普遍的东西,它就像是一个发光体,所能够照亮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于是作者写道:(课件展示)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同学们认为作者对待希望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有了希望不去实践,也就无所谓有;只有勇于实践,希望才能成为现实。

  3、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师生畅谈新农村建设:

  ⑴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⑵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⑶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⑷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

  4、.与先生对话

  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引发学生对新旧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鲁迅先生心声的共鸣)

  5、让想象飞起来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能不能让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土地政策、“两免一补”等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融入教学)

  6、闰土到你的家乡来做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一定的主题,编写一个故事。

  (从所编的故事当中,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 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二. 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

  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仅作用于小说所属的年代,而应是永久性的。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作品与现实的链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由闰土“多子”的事实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旧中国农民问题到今天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与闰土做个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十年后的家乡教案长岭小学第3篇

一、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话题是“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一篇想象作文。教材第一部分明确交代了本次习作的任务。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一是大胆想象。教材提示了展开想象的角度,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为“写什么”拓展思路;二是强调通过列提纲,引领思路,梳理素材,辅助成文。教材还提示了习作提纲和习作之间要紧密联系,即按照自己编写的习作提纲进行习作,习作时分段叙述,要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第三部分提出习作的具体要求及修改的建议。

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列提纲,教材提供了一个习作提纲的范例,提供参考的同时也可能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一定的限制,建议灵活运用这个“支架”。特别是对中间部分,20年后的家乡,你觉得哪些方面会发生变化,引导学生交流。除了书上提到的环境、工作和生活,学生可能会交流到交通、信息技术等等。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关注书上的提纲。从开头、中间到结尾,让学生进行解读、理解,明白提纲所代表的就是习作的框架结构之后,再学着范例梳理自己的提纲。这样充分利用这个范例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有不一样的表达。

二、学情分析

本次习作受认知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影响,五年级小学生对家乡现实状况可能关注不够,对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也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展开想象,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二十年前家乡的有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和现在家乡快速发展、进步的有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变化,对家乡的环境面貌生活状况有一些感性认识,为习作积累素材。

三、教学目标

(一)根据习作要求大胆想象。

(二)能列习作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三)能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习作。

四、教学重点

能列习作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根据习作要求大胆想象。

2.能列习作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一)交流资料聊“变化”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引出本次习作话题,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设计意图】“家乡”是有地域特征的一个词,通过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的特点,也感受到了二十年这个时间段“变化”的内涵,为接下来的畅想未来的“变化”找到了方向——想象要有所依托,想象要合理展开。

(二)阅读要求明“变化”

1.学生自主审题,勾画出本次习作中强调的地方。

2.设疑,启发学生提炼习作要求——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本次习作的重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审题,明确本次习作是想象作文,了解本次习作要注意的两点:一是要注意“家乡”一词,想象的场景或事件要和“家乡”有关;二是要注意“二十年后”这个时间。

(三)大胆想象思“变化”

1.头脑风暴,大胆想象。

(1)思巨变

引导学生想象:二十年后你在哪里,从事什么工作?你觉得家乡会有哪些变化?请将这些想象在纸上用简洁的语句写出来,看谁写得多,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2)念乡情

你最想看到家乡产生哪些变化?为什么希望它有变化,你希望它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想象,从思巨变到念乡情,引导学生明白想象要体现家乡特点,按照自己美好的心愿去关注家乡事物,展开想象,为后面的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2.展示交流,归纳整理。

教师以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分类梳理想象的内容,选取不同角度来展示变化,为学生分段叙述提供方法,如环境变化、工作变化、生活变化……再结合这些变化进行分支细想,如: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拓宽想象的空间,使想象内容更为具体化,为学生分段叙述提供方法,为编写提纲作铺垫。

3.自我梳理,确定选材。

要不要把所有的想象都写进文中呢?你该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这样选呢?把你确定选择的内容填充到下面表格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想象内容进行梳理,进行材料的取舍,确定写作素材。

4. 质疑互评,合理想象

同桌互评——你觉得他的未来设想会实现吗?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互评,完善想象,以让学生明白,想象作文要大胆而有新意,要基于现实,又要超越现实,一定要立足“二十年后”这个时间,要有一定的依据。质疑之后让学生以大胆合理为标准对材料进行再次确认。

(四)编写提纲串“变化”

1. 观察范例,指导编写。

(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范例,交流提纲都包括哪些内容。然后共同归纳提纲的结构,包括题目、开头、中间和结尾。

(2)编写提纲要注意哪些方面?师生交流后,明确:

一是以什么顺序写,详写哪个变化,略写哪个变化,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要把想象的事情进行分类,每类要列举一个例子,做到只要看到提纲,就基本了解文章要写哪些内容;

三是提醒学生每一段都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各段合起来表达全文的中心。

2. 结合表格,练写提纲。

3. 互评互改,完善提纲。

小组成员根据以下问题来互评互改,完善提纲:

提纲结构是否完整?中间部分是否简洁明了?是否体现了分段叙述?

4. 展示提纲,示范引领。

(1)小组内推选写得好的提纲进行全班赏评,请写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提纲写作成功的原因。

(2)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组织学生评议并提出建议。

(3)提纲修改再升级。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练习写提纲,要重点指导。利用书中的“范例”,让学生进行观察、解读、理解,明白提纲所代表的就是习作的框架结构之后,再学着范例梳理自己的提纲,在互评互改中升级提纲逐步完善提纲。

(五)确定重点展变化

1. 怎样确定写作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2. 怎样把重点内容写具体?

(1)对比着写。

(2)追问着写。

(3)剪辑连接着写。

(4)点面结合着写。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教师先引导学生筛选提炼写作重点,再指导学生把变化具象化。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完成习作,互评习作,并能按要求修改习作,乐于分享习作。

(一)根据提纲写“变化”

学生根据提纲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习作情况,发现归纳问题。

(二)自评自改析“变化”

一是想象是否大胆合理;

二是是否突出了家乡这一主题;

三是有没有分段叙述,重点内容是否写具体了。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所以自评自改作文是提高学生习作评改能力的重要方法,设计三个评价维度帮助学生学会评,立足改。

(三)展示习作叹“变化”

根据自评自改的三个维度,提供典型习作,指导学生再次修改。

【设计意图】提供典型习作,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让学生再次审视自己的作文,取长补短。

(四)互评互改扬“变化”

1. 小组互评

2. 提出建议

3. 全班评议

4. 修改誊写

【设计意图】学生相互修改习作,能在同伴互助中提高习作的评价和修改能力,也是作者与读者交流、及时反馈、共同提高的过程,这是习作课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七、板书设计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从生活实际出发,用图片比较了二十年前和现在的不同,引导学生从环境、工作、学习和生活出发来发现变化,接着,和孩子玩起了“物体变变变”的游戏,重点时发散孩子们的思维,激发它们无穷的想象力。在想象结束后,引导学生体会把脑海中的构思写下来就是习作提纲,并鼓励孩子动手写提纲。接着,我采用了“前后对比”“描绘想象”“感官体验”三个“精准知识”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和想象,在这样精确的指导下,孩子们的想象无穷无尽。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面对学生稀奇古怪、天马行空的回答,我有些无从下手,不知从哪里评价才能让孩子们提高,很多评价语子啊课堂上想不起来。在以后备课中,还是要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孩子。其次,不知道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气氛,举手的同学并不是很多,而且气氛有些尴尬,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上,尽量培养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幽默感,让他们敢讲敢说。最后,在心态上,如论面对什么情况,还是告诉自己不要慌乱,慢慢来,课堂面对的永远是学生,而不是后面的教师。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到眼里装的是学生,心里也要装着学生。

二十年后的家乡教案长岭小学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如何想象(想象要合理),并把想象的.内容具体、清楚的表达出来,培养思维与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说的愿望,写的兴趣,明确要求以及写作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留意家乡现状,合理想象长大以后的家乡的变化,以自己的美好心愿抒发与家乡的亲切之情。

  教学重、难点

  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其实是学生的强项,真正的难点应该是把合理想象和把想象的事物或景物清楚准确的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

  采访家长说说家乡二十年前的情况以及和现在情况的对比,并作记录。(目的何在?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变化两字吗?)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师例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1)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2)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3)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启发。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