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写出人物的精神优秀教案

日期:2021-12-24

这是写出人物的精神优秀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写出人物的精神优秀教案

写出人物的精神优秀教案第 1 篇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分析课文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个错误观点,然后证明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应该怎么写呢?

  三、正课

  1。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分哪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明确:

  课文第10段用假设“也许有人会说”引出了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

  A。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

  B。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

  C。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提出反面论点后,先用两句作总的否定:“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然后用“第一”“其次”“更进一步说”等词语关联,衔接紧密,层次清楚。

  (2)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句中的“那把钥匙” 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明确:

  “那把钥匙”指发问的精神,与前文第2段“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第3段“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相呼应。

  (3)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明确:

  两文的论点从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怀疑、发问对于做学问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怀疑与学问》直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运用两个分论点支撑的方法阐明道理。本文则是先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后,提出正面论点,举事例证明,然后提出反面论点,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批驳其错误。

  (4)本文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请从课文中找出来,谈谈反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明确:反问句的使用,强化了语气,强调了观点,强调了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2。请根据以上分析,编拟出课文段落层次提纲。(见板书)

  3。巩固练习。

  读下面的语句,答题:

  (1)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指出这两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

  答案:A本体-事物的道理 喻体-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

  B本体-发问的精神 喻体-钥匙

  (2)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这段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点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两脚书柜”是比喻只拥有知识而不会运用知识的人。

  四、总结

  文章从如何做学问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的论点,并运用确凿的例证和透辟的分析进行正反论证。有直接的阐述,也有反面的驳斥,破立结合,增强了说理的说服力。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4-9段) (5-8段) 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提出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

  我们讲解,只要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10段)

  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

  反面论证 分析反面 步(11段)

  (10-14段) 论点的错误 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

  (11-13段) 的、真的。(12段)

  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13段)

  归纳小结(14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写出人物的精神优秀教案第 2 篇

教学目的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反思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当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

  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明确:

  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明确:

  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

  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

  四、总结

  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写出人物的精神优秀教案第 3 篇

活动目标

  1、让我园的孩子们知道每年的三月五日这个时候是雷锋日,使儿童从小形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简朴的意识。

  2、采用通过学习雷锋精神后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思想和行为的表现。

  3、通过学习雷锋精神学习使学生学会明礼、感恩、友爱、奉献的优良品质,教育学生做一名新时期的小雷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雷锋精神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教学难点:怎么树立一种助人为乐的小雷锋精神。

  活动准备

  雷锋图片、胶水、电视机、DVD机(放雷锋记录片以及《学习雷锋好榜样歌》)

  活动过程

  1、把雷锋的图片帖在黑板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们知道雷锋是一位解放军人。

  2、通过讲雷锋故事,谈话等形式让孩子认识雷锋,知道雷锋叔叔是一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经常为别人做好事的解放军叔叔,逐步树立起以“学习雷锋”为荣的观念。

  3、放雷锋纪录片给学生们观看,让学生了解雷锋一些助人为乐事迹,教学生们唱雷锋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最后让全班的.学生来说雷锋是一个怎样的人,怎么去学习雷锋精神。

  4、鼓励学生在教室里捡垃圾,保持教室整洁,爱护公共财产,鼓励他们去帮助他人,帮助老人,做一个乖孩子。

  5、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回答,例如,我们在街遇到叔叔阿姨们问路如果我们知道该怎么办啊?学生|:我们会帮他们指路。老师|:小朋友们我们在家中该注意什么呀?小朋友:洗完手要把水龙头扭紧,吃饭时不浪费粮食,不跟爸爸妈妈顶嘴,帮奶奶爷爷剩饭。

  教学反思

  1、对幼儿的反思:通过这次学习雷锋精神让孩子们认识雷锋,知道雷锋叔叔是一位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经常为别人做好事的解放军叔叔,逐步树立起以“学习雷锋”为荣的观念。在这节中让农村的孩子也知道 3月日是学雷锋月,让他们知道雷锋的教育意义很深远,让他们更加进一步地了解当代的他们吃穿不愁,生活条件优越,比较难理解那个时代雷锋身上俭朴、不怕苦不怕累帮助他人的精神。在这节课让孩子们知道雷锋、知道雷锋的故事、并在了解的基础上转化到现实中敬仰、学习雷锋精神。

  2、对我的反思:我从事幼儿教育这个职业已经有了7个年头 ,对孩子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我都比较了解,他们都是启蒙教育者,通过讲雷锋精神让学生们树立正面的思想道德,学习中国的传统美德。

  3、对活动效果的反思:在整堂课中 孩子们非常认真的听讲,孩子们也认识了雷锋是个助人为乐的好人,在我所提问中孩子们回答得非常好,说明孩子在课程中已经收到启发。这节上得比较顺利,整节课感觉良好。

写出人物的精神优秀教案第 4 篇

 一、主体:交往对话

  生活化课堂,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交往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则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交流和相互沟通的过程,这种交流不是单向的即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传授,而是相互或者多向的,让大家各抒己见,共同研讨,相互启发。当然,在这里老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既要善于通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表达, 通过自己的眼神、手势和表情向学生传递信息,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儿童在研讨中的闪光点和生成的问题,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二、内容:回归生活

  很显然,案例中的教学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遵循儿童生活水平的'逻辑,我在教材使用方面不是生搬硬套教教材,而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将教材内容通过现实生活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呈现如表演、观察、练习、游戏、讨论等,让他们在趣味中愉快地学习,把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导演、主角,他们以主体身份完成自己的生活。对个体而言,回归生活,实际上是向人本身的回归。

  三、策略:活动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本课活动过程来看,我着重把握三点:一是课堂教学中通过榜样激励,首先教例的诊断评析方式,使学生明确该怎样做和不该怎样做的行为准则;二是涉及“坐、立、走姿势”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课内操练,使学生掌握其生活规范的行为要领;三是课堂上自我展示,看我多精神,伴随着音乐学生分组走出教室,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中知行统一,为学生学会健体提供宽广的舞台。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的儿童现实生活,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也不是毫无选择牟复演生活的过程。品德来源于生活,又是为生活里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才能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