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

日期:2021-11-16

这是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第1篇

 〖创意说明

  这几首诗编在一起,一定有内在的联系。在单篇品析的基础上,进行诗词的比较赏析,以便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感受诗的优美意境,辨析诗的语言特色,从而吸取古典诗词的精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步骤

  一、逐首学习

  1、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⑴ 导入:由《陋室铭》导入此诗,简介诗人刘禹锡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课件出示白居易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教师扼要讲解,为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做铺垫。

  ⑵ 吟诵:听课文录音,标出诗的节奏、重音,教师作朗读指导,把握诗的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的基调,学生自读,齐读,表演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⑶ 品析:品味凄凉地、弃置身的感情色彩;了解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运用;分析沉舟、病树、千帆、万木的比喻义;重点揣摩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的哲理及作者的胸襟,体会景、情、理相结合的妙处。

  2、导入学习《赤壁》

  ⑴ 诵读:学生试读,教师范读。齐读,背诵。

  ⑵ 讨论:小组合作,学生查看资料,结合注释,了解折戟、前朝、东风、周郎、铜雀、二乔各指什么,明确其含义;了解诗人处境,感受其抑郁情怀,明确诗人心志及咏史意图。

  ⑶ 揣摩:这首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诗中议论的角度、对历史的评价、表现手法有何特点?试归纳咏史诗的特点──怀古伤今、借题发挥、以小见大、含蓄深刻。

  3、导入学习《过零丁洋》

  ⑴ 看一看:点击课件,看看屏幕出示的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了解诗的背景资料。

  ⑵ 听一听:听磁带范读,划分诗节,标出重音、延长音,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

  ⑶ 读一读:学生试读,教师点拨,再齐读,自读,注意语气语调,力求传达诗的感情。

  ⑷ 议一议:诗中回顾了自己一生哪些经历?

  作者是借用什么方法将个人命运与国事联系起来的?

  将地名惶恐滩、零丁洋巧妙运用于诗中有何效果?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含义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志和情怀?

  ⑸ 说一说:历史上、生活中有不少像文天祥一样豪气的英雄。说说你知道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及其事迹。

  4、导入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⑴ 欣赏音乐: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可和唱,营造氛围,调动情绪。

  ⑵ 配乐朗读:播放课件,展示画面,配上音乐,教师范读,学生摹读演读,适时评点,及时鼓励。

  ⑶ 品味诗情:这首词既流露诗人缠绵悱恻之情,又显示作者乐观旷达胸襟,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请从诗中举例说明。

  ⑷ 赏读意境:这首词上片问月,下片问人,想像奇特,意境豪放,富有浪漫色彩。请展开丰富想像,用语言描述词中呈现的画面;联系作者心情,体会词的意境,并作片断赏析。

  5、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⑴ 诵读竞背: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背诵竞赛。

  ⑵ 描述情境:

  根据课文内容,描述潼关的雄伟与险要。

  发挥想像,描述作者路经潼关的情景及所见所想的`内容。

  ⑶ 品析语言:

  揣摩词语聚、怒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揣摩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层含义,评说作者对历史所作的概括和评价。

  二、比较赏析

  1、 比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过零丁洋》:

  ⑴ 这两首诗都叙述了诗人自己的身世经历,表达上有何不同?

  ⑵ 两首诗感情都很浓郁,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寄予了怎样的心志?

  2、比较《赤壁》与《山坡羊·潼关怀古》:

  ⑴ 它们在内容上都与历史相关,但作者所选取的角度却不同。有何不同?

  ⑵ 它们都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3、比较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李白《把酒问月》:

  ⑴ 它们都是咏月抒怀,其情趣、理趣有何不同?

  ⑵ 它们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意境有哪些相同?

  三、小结诗词曲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提供学生活动表现的舞台,教给学生读诗品诗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活动准备

  1、各小组从本课中自选一首诗,确定课题。

  2、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团结合作,协商备课。

  3、各组推荐主讲人,其他组员作好补充准备,发挥集体智慧。

  二、活动过程

  1、竞背诗词名句导入,激发学诗兴趣。

  2、提出讲析诗词要求:

  ⑴ 对诗人有基本了解,能作简要介绍。

  ⑵ 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能范读并指导朗读;

  ⑶ 能简要解说诗词内容,引导大家揣摩名句含义;

  ⑷ 根据需要可对诗词意境或表现手法作一两点赏析;

  ⑸ 声音洪亮,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3、各组主讲人依次上台讲解,组员及时补充,教师适时引导。要求大家做好笔记。

  三、活动小结

  1、竞背学习的五首诗词,积累。

  2、出示测试资料,检测学习效果。

  3、评选优秀小组,教师总结评说。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第2篇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千百年了脍炙人口。通过学习和吟诵,能得到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范读。听录音读或教师范读,也可让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

  2、朗读,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⑴ 教师导学:这是一首赠答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唐敬宗宝历二年 (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应诏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⑵ 理解诗意: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⑶ 品评全诗,可按以下问题进行赏析:

  ① 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②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③ 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④ 结合诗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参考答案:

  ①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心情痛苦而又寂寞。

  ② 用“闻笛赋”和“烂柯人”典故,描写了自己被贬二十余年老友已逝,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景况,抒发自己对老友的怀念和无限悲痛惆怅之情。

  ③ 这两句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 ?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但这两句诗客观上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

  ④ 点明酬赠之意,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4、齐读这首诗并背诵。

  〖《赤壁》

  1、范读。(同上)

  2、朗读,(同上)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⑴ 教师导学:这是一首咏史诗。名为咏史,实是咏怀。学习这首诗,要注意诗中杜牧一传统看法的诗句。

  ⑵ 参照注释理解诗意。

  ⑶ 思考探究:

  ① 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 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③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

  ①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②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③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 齐读背诵这首诗。

  〖《过零丁洋》

  1、范读。(同上)

  2、朗读,(同上)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⑴ 教师导学: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这首诗文天祥被元军俘虏次年过零丁洋是所作,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次诗以明志节。

  ⑵ 参照注释理解诗意。

  ⑶ 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① 首联写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② 颔联“风飘絮”和“雨打萍”比喻什么?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③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双层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④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要点提示:

  ①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历时四年。

  ②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③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心情。表达了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④ 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4、 齐读这首诗。

  三、布置作业

  1、默写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⑵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⑶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第3篇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和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为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年。此处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白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

  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以上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第4篇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

  二、继续赏析

  〖《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 (chán)

  2、教师导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作。这首《水调歌头》是苏轼任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当时他政治上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丙辰(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词。

  3、参照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4、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上阕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见月而问天,追月而迟疑,在“天上”与“人间”徘徊不定。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向往,又感受到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 (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阕从矛盾中宕出,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头三句实写月色照人之形。转、低、照三字写足月光移动之神韵。“无眠”二字始直接涉及中秋人事,“怀”弟之意隐约而出。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下两句向月发问,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怀念谁? 弟弟子由,接着又转为自我安慰,不仅慰己,更是慰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煞拍两句用月光的普照唯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也是对自己政治失意的安慰,更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使词的境界陡然提升。

  5、背诵这首词。

  〖《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讲解。

  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范读,学生自由散读,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3、教师导学。

  这首曲是作者在潼关的路上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本曲就是凭借潼关怀古

  4、参照注释理解曲的意思。

  5、思考探究。

  ⑴ 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⑵ 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⑶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答案要点:

  ⑴ 分三层: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感慨。

  ⑵ 表现了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⑶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背诵这首曲。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这节课学的词和曲。

  2、完成课后练习。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