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日期:2022-01-03

这是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第 1 篇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3.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无解的原因,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验根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整式方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学情分析

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连分数的加减都不会,课堂分组多不太好组织,在分组时力争每一组都有一到两名成绩较好的学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学难点】:

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无解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活动1](情景图片)

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3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9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探究】:

1.这个问题中给出了哪些信息,等量关系是什么?

2.设江水的流速为V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速度为______千米/时,逆流航行速度为______千米/时,顺流航行90千米所用时间为______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为______小时,列方程_____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在活动中教师关注:(1)学生能否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不同层次学生对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中的行程问题,引导学生从分析入手,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量,并列出方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为探索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解法作准备,自然引出学习课题。

活动2【活动】引导自学、合作探究

[活动2]

1.问题:

90

30+V

=

60

30-V

(1)方程 与以前所学的整式方程有何不同?

(2)满足什么特点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板书:像这样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师生共同归纳:确定是不是分式方程,主要是看是否符合分式方程的概念,方程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像这样的方程才属于分式方程。

2.练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举例及判断哪些方程是分式方程,及时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了什么样的方程是分式方程,那么分式方程你会解吗?让我们来看这样一题:

如何解分式方程呢?例如:

90

30+V

=

60

30-V

教师提出问题】:

1.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吗?

2. 你以前解过什么方程?

3.那你能不能把这个方程转化为你会解的方程即整式方程呢?

4. 怎么转化呢?

5.你能结合上述探究活动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做法吗?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后在全班交流探究结果。

教师在活动中关注:

学生能否观察出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

学生是否有利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生是否在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学生是否从多角度来研究分式方程的解法。

【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探讨解分式方程的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解释所获得结果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活动3【练习】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活动3]

问题:(1)解分式方程:

1

x-5

=

10

X2-25

90

30+V

=

60

30-V

上面两个方程中,为什么

1

x-5

=

10

X2-25

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是它的解,而

去分母所得整式方程的解却不是它的解呢?

(3)探究:

分式方程无解的原因是什么?

(分式方程去分母后的整式方程的解代入原分式方程分母中,分母为0无意义,所以分式方程无解)

(4)探究:

如何检验分式方程的解?

1.直接代入原方程(计算量大,很少用)

2.间接代入最简公分母(常用检验方法)

【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实践,找出分式方程无解的原因及验根的必要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落实。

[活动3]

问题:(1)解分式方程:

1

x-5

=

10

X2-25

90

30+V

=

60

30-V

上面两个方程中,为什么

1

x-5

=

10

X2-25

去分母后所得整式方程的解是它的解,而

去分母所得整式方程的解却不是它的解呢?

(3)探究:

分式方程无解的原因是什么?

(分式方程去分母后的整式方程的解代入原分式方程分母中,分母为0无意义,所以分式方程无解)

(4)探究:

如何检验分式方程的解?

1.直接代入原方程(计算量大,很少用)

2.间接代入最简公分母(常用检验方法)

【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实践,找出分式方程无解的原因及验根的必要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落实。

活动4【练习】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探究:

解分式方程基本思路是什么?有哪些步骤?每一步的目的是什么?

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分式方程通过去分母转化成整式方程。

步骤:

  骤

  的

1.去分母(关键找最简公分母)

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得到整式方程的解

3.检验(代入最简公分母看是否为0,为0无解)

舍去此根

4.写出最终结果

得到原方程的解

口诀:一化二解三检验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归纳总结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步骤,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活动5【测试】课堂跟踪反馈

探究1:解分式方程有哪些误区警示?

失误一:解分式方程忘记检验

失误二:去分母时忘记加括号

失误三:去分母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失误四:分母中有多项式忘记因式分解,后再找最简公分

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第 2 篇

本小节是通过回顾章引言中的实际问题导入分式方程的概念,进而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

由于已经学习过分式概念,教材直接列出方程并据此给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同时说明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与联系.接着就给出一个“思考”---如何解分式方程?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他们对于整式方程特别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基本思路已经比较熟悉.只需引导学生回顾整式方程的概念及解法,将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即可顺利求解,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在于分式方程的未知数在分母中,而整式方程的未知数不在分母中.需要消除这种不同,可以通过在分式方程的两边乘最简公分母,这也是将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的关键步骤.

通过对章引言问题的顺利解决,教材通过“归纳”栏目,给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及具体做法.

解分式方程与解整式方程的两个明显的区别就是:(1)一般来说,解分式方程时要通过去分母先转化为整式方程,这里的去分母过程不能保证新方程与原方程同解;(2)通过去分母得出的整式方程的解必须经过检验,当这个解使得分式方程的分母不为0时,它才是分式方程的解.

教材接下来给出一个具体分式方程.在利用前面得出的通过“去分母”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后,得出的整式方程的解使分式方程中相应的分式无意义,教材适时给出了一个“思考”栏目,这个“思考”栏目提出的问题与检验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检验有密切的关系.教材对增根的理论并未进行深入的讨论,而是通过具体例子展现了解分式方程时可能出现增根的现象,并结合例子分析了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增根,然后归纳出检验增根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是在解去分母后的整式方程的过程无误,所得解确实是整式方程的解的情况下适用的方法.

本节中的例1和例2是简单的解分式方程的题,通过它们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步骤及检验方法.其中例1是有解的情形,例2是无解的情形,由于本节只讨论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解的个数不超过1)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对于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后有多个解,那么对这些解都应进行检验,可能其中一些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另一些是增根.

教材最后用框图形式给出了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了解用去分母的方法解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

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第 3 篇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发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作为数学教学主导,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2、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教师对教学目标,难点,重点把握要恰当、具体。

  数的计算非常重要,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首先应当让学生理解的是面对具体的情境,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口算、笔算、估算、计算器和计算机都是供学生选择的方式,都可以达到算出结果的目的。

  一、设计思想:初中数学说课稿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走进生活,生活也应走进数学,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会使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就会产生亲近感、探究欲,从而诱发内在学习潜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把生活作为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之趣、数学之用、数学之美。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 。

  根据新教材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参与探索,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绝对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不仅能学会,而且能会学。充分发挥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数学问题生活化,主导主体相结合,发挥媒体技术优势,探究练习相结合,符合《课标》精神。

  网络环境下代数课的教学模式: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评价-巩固练习-总结提高

  二、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

  学生是本校初二实验班的学生,参加北师大“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课题实验一年半,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使用水平较熟练,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已适应。

  本节课实施网络环境下教学,采用自学导读式教学模式。学生喜欢上网络数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

  (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

  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

  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方式:自学导读—同伴互助—精讲精练

  (四)教学媒体:Midea---Class纯软多媒体教学网 几何画板

  三、教学目标:初中数学说课稿

  知识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强化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设计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应该是一节课或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它应该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每一堂课,它应该与具体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教师好把握,学生好掌握,否则就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四、板书设计:

  a不是分式方程的解

  (二)学习方法:类比与转化

  教学思考:伴随教学过程的进行,不失时机的,恰到好处的书写板书,要比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效果好,绝不能用媒体技术替代应有的板书,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完美的结合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教学过程:

  活动1:创设情境,列出方程

  设计说明: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寓德于教。体现了教学评价之美-激励启迪。

  设计说明: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与学习热情,为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做准备。

  活动2:总结定义,探究解法初中数学说课稿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式、方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合作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利用类比转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思考:再一次体现了对全章进行整体设计的好处,在学习16.1分式和16.2分式的运算时,几乎每一节课都运用类比的思想-分式与分数类比和进行算法多样化训练,所以才出现了这样好的效果。在利用媒体技术拓展学习内容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拓展内容要与所学内容有有机联系。二、拓展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不要任意拔高。三、拓展内容要适量,不要信息过载。

  活动3:讲练结合,分析增根

  活动5:布置作业,深化巩固(略)

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第 4 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列分式方程解决应用问题比列一次方程(组)要稍微复杂一点,教学时候要引导学生抓住寻找等量关系,恰当选择设未知数,确定主要等量关系,用含未知数的分式或者整式表示未知量等关键环节,细心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虽然学生以前大都接触过,但是在本章的教学中仍然要注意复习、总结,并且抓住用两个已知量表示第三个量的表达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注意检验,解释所获得结果的合理性。

  本章教科书呈现了大量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思维过程,所以,评价应该首先关注学生在这些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其次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思维发展水平-----能否独立思考,能否用数学(语言分式分式方程)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发现新的问题。

  教科书设置了丰富的实际例子,这些涉及工业、农业、环保、学生实际、教学本身等方面,评价中应该关注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能否尝试用不同方法寻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且用分式、分式方程表示,能否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否获得问题的答案,并且检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求等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难点: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且进行解答,解释解的合理性。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课前预习、课中引导分析、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等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语言表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的缜密性。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部分进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应用、小结

  (一)情境导入。首先,我让学生回顾了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解法的不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其次,应用几幅图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顺利引出新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危机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

  (二)新知探究。例1、某市为治理水污染。这一例题只给出了情境没有具体的问题,进而让学生去分析题意及各个量间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式。然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最后我在学生所提问题中选一问题进行解决。(实际功效是多少?)这样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采用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独立完成、互帮互助、上板展示的学习方法。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且进行解答,解释解的合理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知识应用。对例一分析解决后选择课本上的例3作为习题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应用,而且进一步检测了学生的分析、表达、书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四)小结: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和在班内交流,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回顾知识、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补充小结使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92页做一做作为学生的作业;P94问题解决的EX1-3作为学生课后习题,要求的难度适中,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认知能力,可以即使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六、说板书

  我板书了几个等量关系式,让学生板书解题过程,这样有利于把握重点、掌握新知。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