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200篇没有物质材料

日期:2021-10-23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大班科学领域教案200篇没有物质材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200篇没有物质材料

第1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植物的家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土中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了解土的主要种类(如:黑土、黄土、白土、红土等)。
  2.了解土对人类的作用,萌发珍惜土地的情感。
  3.知道植物生长离不开水、空气、肥料和阳光。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物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每组幼儿一盘土壤。(四人一组)
  3.实验用的酒精灯、铁架、杯子、连根的干枯青菜。
  4.植物头饰。
  5.四袋不同种类的土壤标本。(黑土、黄土、白土、红土)
  6.一袋泥土。

  活动过程:
  一、植物为什么会干枯
  1. 幼儿扮成各种植物,老师扮成植物“花姐姐”。
  引导幼儿讨论:植物生长离不开什么?(用故事“干枯的青菜”告诉幼儿植物一般离开土壤会干枯)。
  2.小结: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小鸟爱树林,鱼儿爱海洋,我们植物爱的是土壤。)植物的家是土壤,离开土壤会干枯。

  二、土中有什么
  1.用多媒体课件让幼儿知道土壤中有水、空气、肥料(是树叶、草等的腐烂物),和植物生长过程。
  2.请幼儿捏捏地里的土壤是干的,还是湿的,说明土壤中有什么?(水分)
  3.请幼儿肥土壤放入水杯中,又发现有什么?(空气)
  4.把土壤撒在石棉网上加热知道土壤中有腐烂的树叶、草等,这就是肥料,它们能燃烧。
  5.小结:原来土壤里有这么多宝贝,它真像一个聚宝盆、空气水分里面藏,土壤是个大宝库,植物生长有营养。
  6.引导幼儿仿编儿歌:“鸟儿爱树林、鱼儿爱海洋,植物爱的是土壤,土壤是个聚宝盆、空气、水分里面藏,土壤是个大宝库,植物生长有营养。有了营养,幼儿模仿植物生长的过程。”

  三、土是什么颜色的
  1.幼儿知道土中有什么后,去花园里看看地上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黑色)后出示黄土、白土、红土,原来土有几种颜色。

  四、土的其它用途
  1.出示“砖、瓦、陶器皿,让幼儿看,让幼儿摸摸后,告诉幼儿这些都是用土加工以后做出来的。
  2..小结:土壤对植物有用,对人类的用处也很大。

  五、延伸活动与“土”交朋友
  让幼儿自由玩土。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很活跃,颜林海和黄林浩不断地用摸、捏、团土。在种植园中,林毅君偷偷地拔了拔小青菜,发现了菜里的根后就招呼了很多的小朋友围过来观看。很快林俊熙发现了泥土很潮湿,粘在手里也粘在裤子上。
  本次活动我利用幼儿身边的熟悉的资源——土,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探索、讨论。活动中幼儿们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操作,引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实验的设计是让幼儿能探索出土的性质,也便于幼儿操作,幼儿兴趣很大。实验中我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能力,记录能力,以及操作习惯,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而且针对幼儿观察到现象,我能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以得出问题的答案,土壤里什么?使幼儿了解了土壤对于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离不开土壤。然后和幼儿开展讨论,哪里还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第2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乌鸦喝水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同形状的瓶子、石子、细沙、勺子、筷子、盆子、漏斗、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小朋友,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对吧。那谁来告诉我: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几个幼儿交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乌鸦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
  过渡:对呀,故事里的乌鸦真聪明,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那是不是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都能喝到水呢?

  二、幼儿实验探索,并记录
  (一)用石子进行第一次实验
  1、(出示有水的瓶子)老师这里就有两个装了水的瓶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水位线、水的颜色不同、水不一样多)
  2、猜猜我把石子放进去,乌鸦能喝到水吗?(幼儿猜测)
  3、有的小朋友说都能喝到,有的小朋友说都不能喝到,还有的小朋友说一个能喝到,一个不能喝到,那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我们小朋友呆会自己去试一下。试了以后要把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4、(出示记录纸)那我们怎样来记录呢?(幼儿讨论)
  5、四个小朋友一桌,每人拿一个瓶子,操作完把结果记录下来,拿到红水瓶的记录纸贴到这边,蓝水瓶的记录纸贴到那边上,并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明白了吗?开始行动吧。
  6、幼儿操作
  7、交流:你在什么瓶子里加了石子,发现了什么?
  8、你们都发现了:在蓝水里加了石子,水到达了水位线,而在红水里加了石子,水没能到达水位线。同样是加了石子,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9、小结:原来乌鸦能否喝到水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是有关系的。
  过渡:那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红水呢?是吗?老师在那边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个瓶子,和刚才是一样多的红水,我们换一种材料——沙子再来试一下,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水?

  (二)用沙子进行第二次实验
  1、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同样也要把它记录下来,好吗?
  2、幼儿操作
  3、交流:你在红水瓶子里加了沙子,发现了什么?
  4、哇,乌鸦终于喝到了红水。咦,为什么一样多的红水,加了石子没喝到,加了沙子能喝到呢?(两瓶比较)
  5、哦,我明白了:石子比较大,它们之间的缝隙也大,而水很调皮就喜欢钻到下面的缝隙里去,不跑到上面去;而沙子比较细,它们的缝隙很小,
水不能再调皮了,只能跑到上面去了。

  三、活动结束
  1、总结:今天通过我们小朋友自己实验,知道了乌鸦能喝到水,除了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有关系,还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2、延伸: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的秘密,譬如水的多少还和加入材料的多少有关系,我们小朋友下课后再去试一下。

第3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我会制造风》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大班的孩子探索欲望强,能够相互合作,也有竞争意识,而且喜欢动手,敢于尝试。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设计了此次科学活动《我会制造风》。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了解风的特性。
  2、能力目标:尝试借助材料用各种方法来制造风。
  3、情感目标:让幼儿增强团结、体验制造风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大胆尝试,自主动脑,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2、难点:知道风的形成及特性。

  活动准备
  风铃、纸风车、气球、羽毛、扇子、硬纸板、打气筒、玩具吹风机等。

  活动过程
  在第一环节中,我以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看不见我的影子,捉不住我的身子。沙沙沙,有时我只摇树枝。呼呼呼,有时我要推倒房屋。)请你猜猜我是谁?引导幼儿根据经验猜出谜底—风。
  第二个环节是探索风的成因,了解风的特性。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引导幼儿用“吹气球”、“放气”、“小手扇风”、“扇快扇慢有何不同”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知道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又通过“用手抓风”的活动让幼儿真正认识到风只能感觉到,是看不见,抓不着的。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来证明风的存在,用实验来探索风的成因。尽管探索的结果与真正科学意义上的风的成因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这样的探究,可以培养幼儿注重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的精神。
  第三个环节是大胆尝试,想办法制造风。
  此环节,首先我引导小朋友玩一个利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制造风的游戏。“小朋友们!看!我们的活动室挂了很多风铃,试一试,谁能用自己身体的各部位,想办法产生风,仍风铃响起来呢?”根据已有经验,小朋友很快就会用小嘴吹一吹,用小手扇一扇,让风铃响起来了。由于是小朋友亲自所为,听到了叮叮当当的声音,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接下来,我会说:“小朋友!老师今天还为你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有纸风车、扇子、硬纸板、打气筒、玩具吹风机等。大家想一想!如果不碰到风车,怎么让风车转起来呢?如果你能,你是用的哪种材料,用的什么方法让风车转起来的?赶快试试吧。”由于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给每个幼儿都能参加活动提供了条件,那么幼儿会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各种辅助材料,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想出各种办法来制造风。这样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中突出了活动目标中的重点。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结束后,我会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幼儿用自己的操作经验向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和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通过交流,幼儿不仅向别人介绍了自己的制作风的方法,还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这样,不仅发展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空间。最后教幼儿一首儿歌《我会制造风》,这样不仅突出了活动的主题,还巩固了幼儿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幼儿对制造风的印象。
  我会制造风
  我的小嘴吹一吹,
  我用扇子挥一挥
  我拿纸张甩一甩
  呼呼呼,真凉快。
  吹风机呀你快来,
  快把羽毛吹起来,
  打气筒呀你别跑,
  来把气球给喂饱,
  呼呼呼 沙沙沙
  哪里都能遇到它。

第4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弹簧玩具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教育与美术教育整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科技教育研究生长点。美术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我们试图让幼儿在蕴含科学的艺术创造中获得发展与快乐,在轻轻松松的做做玩玩中明白科学中的艺术、艺术中的科学。本次活动尝试让幼儿在自制弹簧玩具的过程中接触各种材料,探索弹簧的弹性与材料、制作方法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比较和寻求验证,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幼儿的艺术创意,获得审美与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了解弹簧的弹性。
  2.探究弹簧的弹性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体验发现的乐趣。
  3.尝试制作好玩有趣、有创意的弹簧玩具。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尝试制作弹簧玩具的过程中了解弹簧的弹性。
  难点:保丽龙球、橡皮泥与弹簧的连接。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初步掌握用电线做弹簧的基本方法。
  物质准备:幼儿每人1个小箩筐,内装一样长的毛根、电线、扎丝,保丽龙球、水笔芯、橡皮泥各一;剪刀、不同长度的毛根、电线、扎丝以及不同大小的保丽龙球备用。教师用多媒体设备,设计示意图PPT,放音设备。

  活动过程
  一、明确任务,引出原有经验。(2)
  教师:“今天,我们要来设计好玩的弹簧玩具。昨天我们用电线做弹簧宝宝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幼儿回答。教师强调要点:做弹簧的时候,电线一圈一圈地绕,绕完后拿住最里面的一圈,小心地拉出,要保持它的弹性。

  二、制作各种弹簧,探索比较它们之间不同弹性的方法,验证假设。(15)        
  1.教师出示毛根和扎丝,“请小朋友们猜一猜,用这些材料做的弹簧,跟电线弹簧宝宝比,谁的弹性最大?”幼儿猜测。
  2.幼儿制作各种弹簧,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电线、扎丝、毛根弹簧的弹性。
  ①操作要求:
  第一,把箩筐里面的电线、扎丝、毛根都做成弹簧宝宝,动脑筋比一比谁的弹性大谁的弹性小,还要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发现的。
  第二,做好的弹簧和不用的东西,都放在箩筐里。
  ②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提醒幼儿注意做弹簧的要点,必要时轻声指导个别幼儿。
  3.集中分享:“你发现哪个弹簧宝宝的弹性大?你是怎么知道的?”(演示验证的方法)
  让幼儿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在做弹簧宝宝的时候还发现什么问题吗?有问题的请举手。”
  请幼儿小结:不同材料做的弹簧弹性是不一样的,电线弹簧宝宝的弹性大,毛根弹簧宝宝的弹性小。

  三、设计制作弹簧玩具,展示自己的创意。(18)        
  1.明确任务。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的学会了做弹簧,还发现了弹簧的许多秘密。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程序:用橡皮泥、保丽龙球和各种弹簧宝宝做有趣的弹簧玩具。”
  2.请幼儿说说想做什么样的弹簧玩具,弹簧安装在哪里。根据幼儿的设想,教师出示几幅设计图及幼儿作品PPT,启发幼儿打开思路。
  3.幼儿制作,教师提供幼儿所需材料,适当指导。
  注意事项:第一,把刚才做的弹簧都用起来,如果还要做其他弹簧,材料可以向老师要。第二,做出好玩、牢固、能够站起来的弹簧玩具,而且跟别人的不一样。
  4.集中:展示特别有创意的弹簧玩具作集体表扬。互相欣赏、交换玩弹簧玩具,说说自己的弹簧玩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延伸活动
  “小朋友设计的弹簧玩具都很不错,下课后,我们把做弹簧玩具的材料放到美术角,你们可以在自由活动的时候继续做。平时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注意看看哪里有弹簧,研究研究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第5篇、大班科学植物的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土中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了解土的主要种类(如:黑土、黄土、白土、红土等)。
  2.了解土对人类的作用,萌发珍惜土地的情感。
  3.知道植物生长离不开水、空气、肥料和阳光。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物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每组幼儿一盘土壤。(四人一组)
  3.实验用的酒精灯、铁架、杯子、连根的干枯青菜。
  4.植物头饰。
  5.四袋不同种类的土壤标本。(黑土、黄土、白土、红土)
  6.一袋泥土。

  活动过程:
  一、植物为什么会干枯
  1. 幼儿扮成各种植物,老师扮成植物“花姐姐”。
  引导幼儿讨论:植物生长离不开什么?(用故事“干枯的青菜”告诉幼儿植物一般离开土壤会干枯)。
  2.小结:引导幼儿自己小结,(小鸟爱树林,鱼儿爱海洋,我们植物爱的是土壤。)植物的家是土壤,离开土壤会干枯。

  二、土中有什么
  1.用多媒体课件让幼儿知道土壤中有水、空气、肥料(是树叶、草等的腐烂物),和植物生长过程。
  2.请幼儿捏捏地里的土壤是干的,还是湿的,说明土壤中有什么?(水分)
  3.请幼儿肥土壤放入水杯中,又发现有什么?(空气)
  4.把土壤撒在石棉网上加热知道土壤中有腐烂的树叶、草等,这就是肥料,它们能燃烧。
  5.小结:原来土壤里有这么多宝贝,它真像一个聚宝盆、空气水分里面藏,土壤是个大宝库,植物生长有营养。
  6.引导幼儿仿编儿歌:“鸟儿爱树林、鱼儿爱海洋,植物爱的是土壤,土壤是个聚宝盆、空气、水分里面藏,土壤是个大宝库,植物生长有营养。有了营养,幼儿模仿植物生长的过程。”

  三、土是什么颜色的
  1.幼儿知道土中有什么后,去花园里看看地上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黑色)后出示黄土、白土、红土,原来土有几种颜色。

  四、土的其它用途
  1.出示“砖、瓦、陶器皿,让幼儿看,让幼儿摸摸后,告诉幼儿这些都是用土加工以后做出来的。
  2..小结:土壤对植物有用,对人类的用处也很大。

  五、延伸活动与“土”交朋友
  让幼儿自由玩土。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很活跃,颜林海和黄林浩不断地用摸、捏、团土。在种植园中,林毅君偷偷地拔了拔小青菜,发现了菜里的根后就招呼了很多的小朋友围过来观看。很快林俊熙发现了泥土很潮湿,粘在手里也粘在裤子上。
  本次活动我利用幼儿身边的熟悉的资源——土,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探索、讨论。活动中幼儿们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操作,引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实验的设计是让幼儿能探索出土的性质,也便于幼儿操作,幼儿兴趣很大。实验中我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能力,记录能力,以及操作习惯,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而且针对幼儿观察到现象,我能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以得出问题的答案,土壤里什么?使幼儿了解了土壤对于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离不开土壤。然后和幼儿开展讨论,哪里还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第6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吹泡泡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洗手活动中,一个小朋友用肥皂在手上搓出了好多泡沫,他既兴奋又好奇,并和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起了肥皂泡,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玩泡泡,我就想带孩子们一起探索更多玩泡泡的方法,从而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索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现只有镂空的材料容易吹出泡泡。(重点)
  2.会用记录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
  3.尝试动手制作泡泡器,对科学探究活动感兴趣。(难点)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幼儿认真探索用什么材料才能吹出泡泡;难点是让幼儿尝试自己动手制作泡泡器,增强孩子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记录纸、幼儿用笔、吸管、积木、雪花片、小棒、毛巾、细铁丝、管状玩具、空胶带卷。

  活动过程
  实验一
  1.教师出示泡泡,幼儿吹。(可以发现幼儿吹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醒幼儿吹泡泡的方法——轻轻吹),从而引起幼儿的兴趣。
  2.设置提问,引起幼儿思考。
  (1)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好多材料,你们看看哪种可以吹出泡泡。
  (2)认识后猜测。
  3.幼儿操作实验。
  4.共同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1)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
  (2)教师和幼儿共同验证试验结果。(对于幼儿争论的材料,如“雪花片”,老师可引导幼儿再次尝试,并请幼儿上台验证。)
  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说的都很不错,因为吸管、胶带卷、空心玩具和雪花片两头都是空心的,而积木和小棒都是实心的,所以大家记好了,只有镂空的材料才可以吹出泡泡。

  实验二
  5.引导幼儿自制泡泡器
  师直观导入,出示材料让幼儿认识。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引导。
  6.发放材料,引导幼儿制作,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教师巡回观察并适当给予引导)
  7.幼儿在操作中结束活动
  8.幼儿带着自己的泡泡器有秩序的离开活动场地。结束活动!
  师总结:我刚才看到有几个小朋友他们一次就成功了,非常的棒;也有一些小朋友失败了好几次才成功,老师很佩服他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坚持了就会成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发明到外面比比谁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最多吧。

  教学反思
  课后,重新梳理一遍活动过程,我感觉有两点做的不够好:一是在材料的准备上考虑不周到,比如让孩子们进行探索实验的吹泡泡工具太毛糙,用铅丝还是不太安全,而且我其实可以启发孩子们,自己找一找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尝试吹泡泡;二是在孩子动手操作阶段,应该分组用不同的材质进行试验,并边实验边边记录整理结果,对吹泡泡的效果进行记录,最后请各组孩子自己总结发言,说说自己这一组的试验结果,使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得到升华,也锻炼了幼儿的动脑与说话能力。

第7篇、大班科学奇妙的声音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自然界,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另一方面,随着幼儿的增长声音越来越大,有的幼儿甚至大声尖叫。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说话习惯,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难点:
  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
  1、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小鼓、圆舞板等每人一件,琴一架,大鼓一面。各种瓶子盒子、植物种子、石子、橡皮筋若干。自制乐器一件。
  2、录有悦音和噪音的磁带,“大自然的声音”的磁带各一盘;录音机一台。
  3、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4、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例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活动过程:
  一、寻找声音
  1、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了好多的小演员来给小朋友表演节目。配班教师报幕:“现在演出开始,首先是歌曲《闪烁的小星星》。小演员很害羞要在屏风后面演唱,我们猜一猜他是谁好不好?”(教师在屏风后边用乐器演奏。)提问:小朋友谁在为我们唱歌?(幼儿回答乐器在唱歌)你是怎么知道的?(听到的声音......)我们来看一看小乐器是怎样来唱歌的。
  2、让幼儿了解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出示乐器,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怎样可以叫乐器发出声音。
  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操作,叫手中的乐器发声。操作后请幼儿回答:你的乐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声的?(例如,我的乐器叫三角铁,它是通过敲打发出声音的)。
  3、通过操作活动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相邻的两组幼儿交换乐器。幼儿再次感知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并说出和刚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小结:不同材料的物体,经过打击碰撞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4、利用实验游戏,叫幼儿懂得声音的产生必须是多样物体碰撞后发生震动产生的。
  配班教师报幕:“下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教师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动。教师:“主持人怎么花生米不跳呢?你知道为什么吗?配班教师:哦我忘了,花生米说要用这面大鼓来伴奏。”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问:花生米为什么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幼儿感知鼓槌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震动而发出鼓声)。
  玩游戏,怎样叫我的乐器闭上嘴。首先叫乐器发出声音,然后马上阻止震动,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发现物体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1、幼儿尝试叫所有的物体发声。
  提问:除了乐器还有什么能发出声音呢?幼儿在自身和活动室找出声音,并说出通过什么方法叫它发出声音的。
  (1)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什么地方能发声音?你怎样叫它发声的?幼儿自由在身体寻找声音。叫幼儿用完整的话说出。例如:我的小手会发声,双手一拍就出声。
  (2)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寻找发声的物体。(幼儿自由去找能发声的物体,并叫它发出声来 )请个别幼儿说出发声的物体是什么,怎样叫它发出声音的。例如,桌子会发声,我用手一拍,手和桌子发生碰撞就能发出声了。
  2、操作活动。利用瓶子、盒子。石子、种子、橡皮筋等制作乐器。教师出示自制乐器,请幼儿说出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老师用什么物品做成的。幼儿利用废旧物品相互讨论并进行乐器制作。
  提问:你的乐器是用什么做的,它是怎样发声的?请有代表性的幼儿回答并进行乐器演示叫自制乐器发出声音。

  三、分辨声音
  1、分别播放两段音乐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教师提问:第一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回答:小鸟的叫声。第二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刮风和打雷的声音 。提问: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幼儿:鸟叫的声音好听,风声和雷声不好听。教师:你听到不好的声音有什么感觉?幼儿:听到风声和雷声很害怕。
  2、听录音“大自然的声音”幼儿找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不好听。教幼儿懂得好听的声音是乐音,不好听的是噪音。
  4、教师小结:大自然中万物通过震动和碰撞发出了好多声音,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多听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当中轻轻的说话,不免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结束活动
  教师和幼儿用自制的乐器为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进行伴奏 。

  五、活动延伸
  1、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继续探索,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想象这像谁发出的声音。
  2、提供动画片,听一听有什么声音,鼓励幼儿利用身体与物品接触、物品与物品接触发出各种声音来模仿动画片中动物走路的声音。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第8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新年是什么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元旦的含义,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2.体验与同伴集体过节日的快乐。
  3.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4.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材料
  课本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看图讲述:
  请幼儿翻开课本第34—35页,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每一幅小图,说一说图上画有什么,人们在做什么。
  2.教师小结
  新年就是新的一年,新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为了迎接新年,人们一般会在元旦前后举行一些庆祝活动,称为迎新年。
  3.启发幼儿回忆过新年的情景,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过新年的感受。
  4.鼓励幼儿积极参加迎新年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愿望。

第9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地球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
  2.初步了解地球目前所遭受的人为破坏及其严重后果。
  3.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
  4.进行环保宣传的行动。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材料准备
  1.《爱护我们的地球》PPT、《水危机》视频。
  2.环保宣传签名海报。彩笔若干。
  3.供孩子分类的多种"垃圾"。
  4."环保小卫士"的爱心贴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欣赏地球美丽的风景。
  1、欣赏电动地球仪和地球上美丽风景的图片。
  2.看了这些图片你感受到地球上那些地方是很美的?
  3.观看课件,了解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二)继续观看课件,了解地球正在遭受的种种危害。
  1.地球怎么了?(土地、森林、海洋的变化)2.生病的地球遇到的灾难。
  3.是什么让地球变成这样的?了解各种污染给地球带来的变化。(光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动物被滥杀、垃圾污染、水污染)4.观看关于水污染的视频。
  5.污染产生产生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介绍日常生活回收垃圾的方法;1.可回收的。
  2.厨余垃圾的。
  3.有毒的。
  4.其他垃圾。

  (四)接龙游戏:为地球治病的方法。

  小结:
  小朋友已经想出了许多治病的办法,需要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去注意做,才能让地球的病好得快点。我们还要再去找更多的好办法来帮住地球治病,让大家把地球的病一起治好,好吗?我提议我们的环保小卫士在爱护地球的纸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让更多的小朋友和大朋友都知道,也让他们一起来做环保的卫士吧!

第10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空气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我一直认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将知识和儿童的生活有机牵挂起来,变静态的传递为动态的索取。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源于生活,缘于兴趣。”空气是人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无处不在,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但是在与大班幼儿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幼儿对空气的了解知之甚少,于是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活动主要通过五个阶段的实验让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进行探索,从而了解空气的存在与神奇,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与人以及其它物质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注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进来。通过观察,发现真知;通过尝试验证真知,培养幼儿探究科学的能力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物质。
  2.初步了解空气流动产生了风,以及空气与人的关系。
  3.培养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条形的气球11个、圆形气球1个、充气动物玩具2个、一个打火机、一根香条、5支小蜡烛、5个烧杯、一把扇子。
  2.风车图片ppt。
  3.关闭活动室的窗户。

  活动过程:
  一、师幼通过深呼吸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点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
  师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感知空气无色、无形、无味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深呼吸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直奔主题,同时又很巧妙地渗透了空气的基本特点,激发幼儿对空气的关注兴趣。

  二、师幼通过“改造”气球感知空气的变形
  1.老师出示不同形状的气球,以及不同形状的充气玩具。
  2.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形状。
  3.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能鼓起来?
  (幼儿讨论)
  4.师小结过渡:这些玩具能鼓起来是因为里面填充了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把它装在圆形的容器里,它是圆的;把它装在长方形的容器里,它是长方形的;装在兔子的气球里,它就成兔子形状了。空气是会变的魔术师,老师请你们来看看空气是怎么变形的。
  5.老师取出一个条形状的气球,通过挤压把它设计成一小狗模样。
  6.把10个条形状的气球分发给幼儿进行造型设计。其余幼儿注意观察这些条形状气球的变化。
  幼儿进行操作老师表扬心灵手巧的幼儿。
  7.拓展过渡:空气是个魔术师可以任意改变形状,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东西和他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你能想出来吗?
  幼儿思考,交流。
  师小结:像空气一样的气体,像水一样的液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比方说天上的云、雾、风,我们吃的油等等。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去主动发现空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结尾的拓展是对幼儿好奇心的培养,让幼儿学会联系生活中的所见进行比对从而拥有更多的发现。

  三、通过造风实验感知空气流动产生风
  1.师打开活动室的窗户,引导幼儿感受有什么东西吹进来了。
  2.师用打火机点燃一根香条,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然后用扇子轻轻扇动,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烟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扇子的扇动使空气流动了)
  3.师让全班幼儿用手对着脸扇一扇,看看会产生什么?(有一股风)
  4.请一名幼儿拿着一个圆气球,然后对着另一名幼儿的脸,放掉气球里的气,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5.启发幼儿思考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幼儿交流)
  6.师小结补充:通过刚才的几个小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流动产生了风。风有时大有时小。空气跑得快,风就跟着快,空气跑得慢,风就跑得慢。
  7.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如果我们在一个小房间里感觉闷时要怎样呢?夏天,小朋友感觉热怎么办?冬天,在外面感觉风很大很冷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早晨起床,房间里气味很不好,应该怎样呢?
  8.知识拓展:ppt出示风车图片,告诉幼儿人们利用风的力量可以发电。
  设计意图:
  在感知风的形成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四个体验步骤来感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这一科学知识:感知自然风——扇子扇动的风——手扇动的风——气球放出的风。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巧妙利用风,实现知识和生活的链接。关于风的知识拓展,是为幼儿打开又一扇科学探究之门。

  四、通过捂鼻试验,感知空气与人的关系
  1、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和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用小手把鼻子捏紧,紧闭嘴巴,直到自己不舒服为止。
  2、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刚才为什么会感觉难受。
  3、师小结: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长时间吸不到空气,我们就呼吸困难了,所以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把脑袋放在被子外面,这样我们就能吸到空气了。
  设计意图:
  此环节除了让幼儿亲身感受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命元素外,还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其中,让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五、通过蜡烛熄灭实验,了解空气的助燃性
  1、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火其实也离不开空气,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先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烧杯罩住,过一会儿,把烧杯拿掉,看看蜡烛怎样了。
  2、师请5名幼儿到操作台前做同样的实验。
  3、小朋友们现在知道了火离不开空气,要是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最好的灭火办法是什么呢?
  幼儿讨论交流。师小结:对于着火的油锅,让火苗碰不到空气最好的办法是快速盖上锅盖。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紧扣课题,突出空气的“神奇”,让幼儿逐步加深对空气的好奇心。同时也是渗透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幼儿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师总结延伸
  空气就是这么神奇,风离不开它,我们离不开它,连火也离不开它呢,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它呢?它究竟还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小朋友们平时可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就会有许多发现哦!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仅仅靠几节科学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让每节科学活动课都长满向外不断延伸的触角,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先从教育目标方面来看:活动目标比较明确,恰当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也在目标中体现。所选内容以及整个设计过程,符合新《纲要》精神,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着目标,环环相扣,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从活动过程来看,第一环节: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是谁的尾巴、形状等。在这过程中鼓励幼儿说出不同答案和看法,给予每个幼儿充分展示的机会;第二个环节:用课件的形式调动幼儿观察的兴趣,生动形象地让幼儿了解动物尾巴的功能,使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第三个环节:操作活动,完成拼图游戏,引导幼儿动手又动脑。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幼儿在用手用脑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认识了更多的动物以及它们尾巴的功能。科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要紧的是在活动中培养幼儿拥有科学的素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充满好奇的心,一双敢于尝试的双手,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这些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丰富的、有趣的形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第11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遨游太空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及其功用,培养幼儿对太空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2、创造性地想象太空中的各种物体,并通过画、捏、拼、贴、用废旧材料做等形式大胆地进行制作,体验创造的快乐。
  3、培养幼儿解决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宇宙飞船及太空科学知识方面的图片和资料。(教师将有关太空的图片贴于活动室墙上进行环境创设,并分四个区角:建筑区,拼插区、美工区、益智区)
  2、画纸、彩笔、橡皮泥、积木、各种废旧材料等。
  3、课件:课件《奇妙的太空》、PPT太空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太空。
  1、教师扮演星姐姐:“小朋友们好,我是宇宙太空的星姐姐,听说你们很想知道我住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太空去做客,你们高兴吗?那我们怎么去呢?(坐飞船、航天飞机等)
  2、幼儿随音乐一起做律动“坐飞船”进活动室。
  3、观看介绍太空的资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现在,我们来到太空资料厅,请你们自己去看看关于太空的介绍吧!”

  二、感知太空
  1、刚才,小朋友们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员叔叔等)
  2、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视频《奇妙的太空》。
  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幼儿带入太空的境界,欣赏不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让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视觉、听觉的完美结合,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感知太空的奥秘。

  三、构思太空。
  1、请幼儿讲述从视频上了解到的或已知的有关太空的知识,教师适当帮助补充小结。
  2、教师展示PPT太空图片。
  “小朋友们,现在星姐姐住的太空里来了很多新朋友,有各种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卫星空间城,等到不久的将来,我住的太空也将变成一座美丽的太空城。美丽的太空欢迎每一位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今天,请大家一起用能干的小手把太空世界展现出来吧!

  四、建造太空城。
  “这里有我们一起收集的各种材料,请小朋友想一想,你想做什么?怎么做?”
  1、幼儿自由设想、构思,并相互讨论交流。
  2、幼儿游戏:自选(建筑区游戏,拼插游戏、美工区游戏、益智区游戏),教师巡回引导,观察,发现问题,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
  3、请几名幼儿代表说说自己建造的太空城,共同欣赏美丽的太空城,并给它取名,挂牌,然后幼儿和星姐姐一起在太空城前留影。
  4、听音乐坐飞船回到地球,和星姐姐再见,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1、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利用家里的废旧物品制作新奇的太空物品。
  2、请幼儿在表演区听音乐自由表现遨游太空的动作。

  活动反思:
  开展《遨游太空》的科学活动,幼儿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太空知识,认识了几颗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船,了解了它们的功用,对太空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够展开想象,用不同的方式设计制作太空飞行器及物品,幼儿有了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情感和正确的态度。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支持者、引导者,教师在观察中发现问题,鼓励幼儿自己去想象,提出建议,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展开想象的翅膀,自愿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学会思考、学会协商、学会合作,使幼儿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发挥。活动结束部分,展示幼儿创作作品,相互欣赏,相互评价,让孩子们倾听他人的介绍和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设计,发展了口语表述力,同时学会欣赏同伴的智慧,学习吸收他人的闪光点,达到资源共享,互相提高。

第12篇、大班科学活动吸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哪些材料能吸水。
  2.萌发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学做观察记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空脸盆(放入活鱼)若干,周围摆放盛水的脸盆若干。
  2.海绵、布条、绉纸、白纸、水彩笔芯、粉笔、塑料制品、彩色水、大白菜。
  3.观察记录表,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救小鱼
  引导幼儿想办法给缺水的鱼送水,激发幼儿对材料吸水现象的兴趣。

  二、操作
  1.一一介绍操作材料,提问:你们觉得哪些东西能吸水,哪些东西不能吸水?
  2.幼儿分组实验,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说说这些材料都有什么变化,哪些材料能吸水。
  3.和幼儿一起总结操作过程,使他们初步了解哪些材料能吸水。
  4.引导幼儿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能吸水。
  5.出示大白菜,引导幼儿探索大白菜能否吸水。

  三、观看课件
  播放大树和大白菜慢慢吸水的课件,幼儿观察植物吸水现象,初步了解植物是靠根和茎来吸收水分的。

  四、记录、交流
  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打“、/”或“×”)记录操作结果,并与同伴、教师交流,进一步巩固相关经验。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13篇、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能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   
  3、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 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活动难点:通过游戏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活动准备    
  1、小鼓、沙球等乐器和矿泉水瓶、自制吉他等可以发声的物品若干;       
  2、有关声音方面的经验储备,学会歌曲《鼓上的小米粒》。    
  3、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声音王国,告诉幼儿我们要来这寻找声音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自由探索,交流讨论。   
  (1)请幼儿在声音王国中开演奏会。
  活动要求:根据老师的指挥来演奏,手握拳表示结束。 你在演奏出这么好听的声音时,你看到了或感觉到了什么?
  (2)幼儿自由讨论自己的感受。    
  (3)发现问题,再次感受。       
  请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请幼儿再来跟音乐合奏来感受是不是象其他小朋友说得那样。
  (4)小结:告诉幼儿所有这些感受都是振动,从而得出声音是因为物体震动而产生的。    
  3、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1)出示米粒并将米粒放在鼓上,请幼儿利用刚刚学到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科学原理想办法让米粒在鼓上跳舞。 引导幼儿敲鼓,鼓上的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了,并且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底。
  (2)幼儿通过与小鼓一起歌唱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a、幼儿发声感受喉咙的振动。
  b、小鼓敲得重幼儿唱得响,小鼓敲得轻幼儿唱得轻,同时手摸喉咙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4、通过对比以上两种效果,认识乐音和噪音,渗透轻声说话的习惯培养。     
  5、结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幼儿轻声聊天,说一说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本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第14篇、大班科学神奇的空气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我一直认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将知识和儿童的生活有机牵挂起来,变静态的传递为动态的索取。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源于生活,缘于兴趣。”空气是人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无处不在,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但是在与大班幼儿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幼儿对空气的了解知之甚少,于是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活动主要通过五个阶段的实验让幼儿多种感官积极参与进行探索,从而了解空气的存在与神奇,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与人以及其它物质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注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进来。通过观察,发现真知;通过尝试验证真知,培养幼儿探究科学的能力以及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物质。
  2.初步了解空气流动产生了风,以及空气与人的关系。
  3.培养幼儿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条形的气球11个、圆形气球1个、充气动物玩具2个、一个打火机、一根香条、5支小蜡烛、5个烧杯、一把扇子。
  2.风车图片ppt。
  3.关闭活动室的窗户。

  活动过程:
  一、师幼通过深呼吸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点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
  师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闻,感知空气无色、无形、无味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深呼吸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直奔主题,同时又很巧妙地渗透了空气的基本特点,激发幼儿对空气的关注兴趣。

  二、师幼通过“改造”气球感知空气的变形
  1.老师出示不同形状的气球,以及不同形状的充气玩具。
  2.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形状。
  3.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能鼓起来?
  (幼儿讨论)
  4.师小结过渡:这些玩具能鼓起来是因为里面填充了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把它装在圆形的容器里,它是圆的;把它装在长方形的容器里,它是长方形的;装在兔子的气球里,它就成兔子形状了。空气是会变的魔术师,老师请你们来看看空气是怎么变形的。
  5.老师取出一个条形状的气球,通过挤压把它设计成一小狗模样。
  6.把10个条形状的气球分发给幼儿进行造型设计。其余幼儿注意观察这些条形状气球的变化。
  幼儿进行操作老师表扬心灵手巧的幼儿。
  7.拓展过渡:空气是个魔术师可以任意改变形状,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东西和他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你能想出来吗?
  幼儿思考,交流。
  师小结:像空气一样的气体,像水一样的液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比方说天上的云、雾、风,我们吃的油等等。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去主动发现空气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结尾的拓展是对幼儿好奇心的培养,让幼儿学会联系生活中的所见进行比对从而拥有更多的发现。

  三、通过造风实验感知空气流动产生风
  1.师打开活动室的窗户,引导幼儿感受有什么东西吹进来了。
  2.师用打火机点燃一根香条,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然后用扇子轻轻扇动,让幼儿观察烟的方向,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烟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扇子的扇动使空气流动了)
  3.师让全班幼儿用手对着脸扇一扇,看看会产生什么?(有一股风)
  4.请一名幼儿拿着一个圆气球,然后对着另一名幼儿的脸,放掉气球里的气,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
  5.启发幼儿思考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幼儿交流)
  6.师小结补充:通过刚才的几个小实验我们知道空气流动产生了风。风有时大有时小。空气跑得快,风就跟着快,空气跑得慢,风就跑得慢。
  7.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如果我们在一个小房间里感觉闷时要怎样呢?夏天,小朋友感觉热怎么办?冬天,在外面感觉风很大很冷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早晨起床,房间里气味很不好,应该怎样呢?
  8.知识拓展:ppt出示风车图片,告诉幼儿人们利用风的力量可以发电。
  设计意图:
  在感知风的形成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了四个体验步骤来感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这一科学知识:感知自然风——扇子扇动的风——手扇动的风——气球放出的风。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巧妙利用风,实现知识和生活的链接。关于风的知识拓展,是为幼儿打开又一扇科学探究之门。

  四、通过捂鼻试验,感知空气与人的关系
  1、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和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用小手把鼻子捏紧,紧闭嘴巴,直到自己不舒服为止。
  2、师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刚才为什么会感觉难受。
  3、师小结: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长时间吸不到空气,我们就呼吸困难了,所以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把脑袋放在被子外面,这样我们就能吸到空气了。
  设计意图:
  此环节除了让幼儿亲身感受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命元素外,还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意识渗透其中,让幼儿学科学,用科学。

  五、通过蜡烛熄灭实验,了解空气的助燃性
  1、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火其实也离不开空气,老师给你们做个实验:先点燃一根蜡烛,然后用一个烧杯罩住,过一会儿,把烧杯拿掉,看看蜡烛怎样了。
  2、师请5名幼儿到操作台前做同样的实验。
  3、小朋友们现在知道了火离不开空气,要是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最好的灭火办法是什么呢?
  幼儿讨论交流。师小结:对于着火的油锅,让火苗碰不到空气最好的办法是快速盖上锅盖。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紧扣课题,突出空气的“神奇”,让幼儿逐步加深对空气的好奇心。同时也是渗透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幼儿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师总结延伸
  空气就是这么神奇,风离不开它,我们离不开它,连火也离不开它呢,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它呢?它究竟还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小朋友们平时可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就会有许多发现哦!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仅仅靠几节科学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让每节科学活动课都长满向外不断延伸的触角,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先从教育目标方面来看:活动目标比较明确,恰当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也在目标中体现。所选内容以及整个设计过程,符合新《纲要》精神,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着目标,环环相扣,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从活动过程来看,第一环节: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是谁的尾巴、形状等。在这过程中鼓励幼儿说出不同答案和看法,给予每个幼儿充分展示的机会;第二个环节:用课件的形式调动幼儿观察的兴趣,生动形象地让幼儿了解动物尾巴的功能,使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第三个环节:操作活动,完成拼图游戏,引导幼儿动手又动脑。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幼儿在用手用脑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认识了更多的动物以及它们尾巴的功能。科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要紧的是在活动中培养幼儿拥有科学的素养,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充满好奇的心,一双敢于尝试的双手,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这些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丰富的、有趣的形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第15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运动会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利用幼儿爱玩、爱动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将排列的小秘密融入动物运动会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热情,让幼儿在看看玩玩中轻松快乐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活动目标:
  1.发现周围事物的规律性,增强对有规则排列的图案的兴趣。
  2.运用身边材料,设计出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
  3.熟悉事物规律性,按颜色、图形、数量进行排序。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布置好场地:垫子(三种颜色),椅子若干把;贴有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矮方凳若干
  2.大背景图(运动会场:花、气球、灯笼、彩旗等)
  3.小动物入场方阵图片(按规律排列)单个小动物图片
  4.《运动员进行曲》
  5.幼儿操作用具,范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听说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了,场面一定非常热闹,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师带幼儿进入到已经布置好的场地)

  二、参观比赛场地
  师:小朋友看,小动物们已经把比赛的场地布置好了,这块比赛场地里的每条赛道摆放都与我们平时的不一样,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呢?请小朋友观察一下:
  垫子:
  椅子:     (摆成一条独木桥)
  矮方凳:
  1.幼儿观察后交流发现的规律
  2.请幼儿尝试将每条赛道按规律加长
  3.师幼共同玩已摆好的赛道:单腿跳过垫子;从“独木桥”上快速安全通过;双脚跳过矮方凳,并请幼儿边玩边说出规律,如:红、黄、蓝……

  三、参加开幕式
  师:参观完了比赛场地,我们再一起去主会场,也就是开幕式的地方看看吧!
  (师带领幼儿到大图片前坐下)
  1.观察会场的布置
  师:小朋友看,小动物们已经把会场打扮好了,多漂亮啊!咦,它们的会场上有没有按规律摆放的地方呢?
  幼儿观察并交流(彩旗按图形排列,灯笼按大小排列,气球按颜色、大小两种规律排列,花按四种颜色排列)
  2.小动物入场
  师:听,运动员进行曲响了,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方阵入场了(放《运动员们进行曲》,请幼儿一起鼓掌欢迎)
  (1)首先入场的是第一方阵的小动物,它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了(出示一组图片,贴在大背景图上)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排队的?(一只兔、一只狗、一只兔……)后面又来了几只小动物应怎么样排呢?(幼儿回答,并上前将小动物图片贴好)
  (2)接下来出场的是第二方阵(一只猫、两只猴、一只猫……)摄影师刚想照张照片,有只小动物被气球挡住了,猜猜气球遮住的是谁?(请幼儿猜测后上前揭开气球验证答案,并一起当摄影师照像)
  (3)同样办法出示第三方阵(一只羊、两头牛、三只小鸭)后面排的是大白鹅,应该排几只?(幼儿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前将大白鹅贴好)
  3.小朋友入场
  师:小动物们都已经排着整齐的方阵入场了,下面轮到我们小朋友方阵入场了,小动物们是按规律排列方阵的,我们怎么排?
  (1)请幼儿说规律(引导幼儿按男女排队,如1男1女……),师统一意见后,幼儿集体按规律排队。
  (2)放《运动员进行曲》,幼儿排方队走一圈,向“观众”挥手致意。

  四、制作奖品
  师:入场式结束了,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在比赛中要给获胜的小动物发奖品,可是小动物们准备的奖品还不够,怎么办?我们来帮助它们好吗?
  1.师介绍奖品的种类及做法
  项链:用不同形状的珠子串成冠军项链(可按形状、数量排列)
  花环:用不同颜色的珠子串成冠军花环(可按颜色、数量排列)
  奖章:用印章盖出不同图案做成冠军奖章(可按数量排列)
  2.幼儿自由选择小组进行制作,师指导,引导幼儿按规律进行制作。
  3.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规律制作的。

  五、结束
  师:小朋友,奖品都已经做好了,我们拿着奖品,排着队送给小动物们好吗?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常见的物品是否是按规律摆放的,并尝试将身边的物品按规律排序。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整合了健康、科学方面的内容,教育组织动静结合,为幼儿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活动中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并且随着活动的深入,学习难度也层层递进,进一步该活动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让幼儿始终保持良好的探索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经常自发地将活动室、游戏区里的物品按规律排序。

第16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喷泉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大胆分享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其中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瓶子若干(盖子另放,有的有孔、有的没孔)针管、塑料袋、牙签、气球;瓶盖有大小两个孔的饮料瓶;装水的整理箱5个。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视频。《high歌》音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你见过喷泉吗?喷泉是什么样的?
  2、小结:小朋友在广场、公园都见过喷泉,有的向高处喷,有的喷泉是向四周喷的,有的喷泉是旋转喷的。还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高变低、变长变短,还有水幕电影,喷泉的水会形成一道幕布,上面会演出电影。这些都是人工喷泉。
  3、提问:你知道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吗?
  4、小结:每个人工喷泉都有一个泵,它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喷泉。
 
  二、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喷泉的方法。
  1、观察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材料可以做小喷泉?该怎么做小喷泉?
  2、幼儿尝试制作喷泉。
  3、分享交流制作喷泉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小喷泉。
  (2)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刚刚做了许多小喷泉,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人做的,有的小朋友还会和别人合作。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袋、有的用针管、有的用气球、有的用饮料瓶,都是把水装进这些容器里,这些容器上还要有孔,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来,这样我们的小喷泉就做好了!
 
  三、探索孔的大小与水柱的关系。
  1、观察新的材料,提问:瓶盖上有什么?如果用这个瓶盖做喷泉,大孔喷出的水柱和小孔喷出的水柱一样吗?大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小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纸上“猜想”一栏。
  3、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操作”一栏。
  4、分享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1)对于结果不同的幼儿要请他当场验证。
  (2)记录结果不全面的幼儿,请他当场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喷泉向上喷才能发现小孔的水柱又细又低,打孔的水柱又高又粗。
  5、教师小结:出示记录图,你们看到大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小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依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四、音乐喷泉表演。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喷泉表演。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第17篇、大班科学好玩的弹性物品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生活中,大班幼儿接触过许多弹性玩具,而且很感兴趣,但对弹性的特征并不十分了解,为此特设计本次教育活动。在本次教育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让幼儿通过操作来感知弹性的特征,并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尝试用细铁丝等材料制作弹性玩具,并装饰。
  3、体验创作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材料制作弹性玩具。

  活动准备
  1、细铁丝、乒乓球、小棒、各色彩纸等。
  2、生活中常见的弹性物品:皮筋、皮球、气球、拉力器等。

  活动过程
  1 、出示“拉力器”引起兴趣,了解物体的弹性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好玩的东西,看看是什么?怎么玩的?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拉力器要很用力才能玩起来?
  教师小结:连接拉力器的东西一条牛皮筋,当我们很用力的时候才能把牛皮筋拉长,当我们不用力的时候,它就恢复的原来的样子,这种特性就叫做弹性。
  2 、提供各种材料,让小朋友感知发现弹性。
  刚才我们认识好玩的拉力器,现在请你在去找一找,玩一玩教室里还有哪些弹性物品。
  幼儿操作:拉拉弹簧会变长,一松手又变成原来的样子;压皮球,皮球会扁,松手又鼓起来了。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玩的?发现它们有什么变化?
  3 、弹性的作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弹性物体有好多好多,你们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有弹性吗?
  自行车打气,座垫装弹簧,是为了减少振动,夹子、理发推子有弹簧是为了方便使用,沙发、床用海棉和弹簧是为了坐躺时更舒服,水龙头开关里有皮垫子是为了防止漏水,弹簧秤用来测量物体的轻重……。
  4 、小制作“会跳的小人”
  师:今天“会跳的小狗”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有弹性的物品,为了谢谢他们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会跳的小人”送给他们好吗?
  出示示意图
  老师带来了制作“会跳的小人”的示意图,请小朋友看看,你们能看明白吗?谁能告诉我第一幅图示是什么意思?第二幅呢?
  老师讲解后幼儿操作。
  5 、结束:让我们一起来和会跳的小狗跳舞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幼儿生活中常接触的,他们很感兴趣。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实践,让他们感知弹性物体的特征,探索弹性的秘密,从而使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但是,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们感觉,对大班幼儿来说,内容多了一些,尽管活动的前半部分,我利用各种弹性物品让幼儿充分感知了弹性物品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并且知道了弹性可以再不同的物体上都能找到,也基本理解了弹性的特质。但是活动的后半部分,我利用铅丝让孩子们进行弹性物品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制作弹簧的铅丝弹性度不够,不能充分的展现弹簧的特征;二是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如何绕?怎么绕?搞不清楚,原因是:作为弹簧本身就有许多的知识点可以给孩子们讲解,其实弹簧本身就能作为一个活动来展开,从而能更好的让孩子们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认识弹性,理解弹性物品。
  本次活动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总体来说,孩子们对于最后的作品完成的还是不错的,在日常生活中可尝试的让他们利用相关的材料制作出更有创造性的东西。

第18篇、大班科学有趣的喷泉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大胆分享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其中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瓶子若干(盖子另放,有的有孔、有的没孔)针管、塑料袋、牙签、气球;瓶盖有大小两个孔的饮料瓶;装水的整理箱5个。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视频。《high歌》音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你见过喷泉吗?喷泉是什么样的?
  2、小结:小朋友在广场、公园都见过喷泉,有的向高处喷,有的喷泉是向四周喷的,有的喷泉是旋转喷的。还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高变低、变长变短,还有水幕电影,喷泉的水会形成一道幕布,上面会演出电影。这些都是人工喷泉。
  3、提问:你知道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吗?
  4、小结:每个人工喷泉都有一个泵,它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喷泉。

  二、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喷泉的方法。
  1、观察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材料可以做小喷泉?该怎么做小喷泉?
  2、幼儿尝试制作喷泉。
  3、分享交流制作喷泉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小喷泉。
  (2)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刚刚做了许多小喷泉,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人做的,有的小朋友还会和别人合作。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袋、有的用针管、有的用气球、有的用饮料瓶,都是把水装进这些容器里,这些容器上还要有孔,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来,这样我们的小喷泉就做好了!   

  三、探索孔的大小与水柱的关系。
  1、观察新的材料,提问:瓶盖上有什么?如果用这个瓶盖做喷泉,大孔喷出的水柱和小孔喷出的水柱一样吗?大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小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纸上“猜想”一栏。
  3、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操作”一栏。
  4、分享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1)对于结果不同的幼儿要请他当场验证。
  (2)记录结果不全面的幼儿,请他当场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喷泉向上喷才能发现小孔的水柱又细又低,打孔的水柱又高又粗。
  5、教师小结:出示记录图,你们看到大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小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依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四、音乐喷泉表演。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喷泉表演。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第19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弹性物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生活中,大班幼儿接触过许多弹性玩具,而且很感兴趣,但对弹性的特征并不十分了解,为此特设计本次教育活动。在本次教育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让幼儿通过操作来感知弹性的特征,并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尝试用细铁丝等材料制作弹性玩具,并装饰。
  3、体验创作活动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材料制作弹性玩具。

  活动准备
  1、细铁丝、乒乓球、小棒、各色彩纸等。
  2、生活中常见的弹性物品:皮筋、皮球、气球、拉力器等。

  活动过程
  1 、出示“拉力器”引起兴趣,了解物体的弹性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好玩的东西,看看是什么?怎么玩的?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拉力器要很用力才能玩起来?
  教师小结:连接拉力器的东西一条牛皮筋,当我们很用力的时候才能把牛皮筋拉长,当我们不用力的时候,它就恢复的原来的样子,这种特性就叫做弹性。
  2 、提供各种材料,让小朋友感知发现弹性。
  刚才我们认识好玩的拉力器,现在请你在去找一找,玩一玩教室里还有哪些弹性物品。
  幼儿操作:拉拉弹簧会变长,一松手又变成原来的样子;压皮球,皮球会扁,松手又鼓起来了。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玩的?发现它们有什么变化?
  3 、弹性的作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弹性物体有好多好多,你们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有弹性吗?
  自行车打气,座垫装弹簧,是为了减少振动,夹子、理发推子有弹簧是为了方便使用,沙发、床用海棉和弹簧是为了坐躺时更舒服,水龙头开关里有皮垫子是为了防止漏水,弹簧秤用来测量物体的轻重……。
  4 、小制作“会跳的小人”
  师:今天“会跳的小狗”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有弹性的物品,为了谢谢他们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会跳的小人”送给他们好吗?
  出示示意图
  老师带来了制作“会跳的小人”的示意图,请小朋友看看,你们能看明白吗?谁能告诉我第一幅图示是什么意思?第二幅呢?
  老师讲解后幼儿操作。
  5 、结束:让我们一起来和会跳的小狗跳舞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幼儿生活中常接触的,他们很感兴趣。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实践,让他们感知弹性物体的特征,探索弹性的秘密,从而使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但是,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们感觉,对大班幼儿来说,内容多了一些,尽管活动的前半部分,我利用各种弹性物品让幼儿充分感知了弹性物品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并且知道了弹性可以再不同的物体上都能找到,也基本理解了弹性的特质。但是活动的后半部分,我利用铅丝让孩子们进行弹性物品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制作弹簧的铅丝弹性度不够,不能充分的展现弹簧的特征;二是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如何绕?怎么绕?搞不清楚,原因是:作为弹簧本身就有许多的知识点可以给孩子们讲解,其实弹簧本身就能作为一个活动来展开,从而能更好的让孩子们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认识弹性,理解弹性物品。
  本次活动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总体来说,孩子们对于最后的作品完成的还是不错的,在日常生活中可尝试的让他们利用相关的材料制作出更有创造性的东西。

第20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挖野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知道一些也才的名称、特征、生长环境以及挖野菜所需的工具、材料。
  2、乐意参与小组的讨论及材料的准备,有一定的任务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挖些野菜,每组一份。
  2、活动前幼儿做关于野菜的调查表。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谈话,感知野菜的特征。
  教师:你吃过哪些野菜?
  教师出事相应的野菜,帮助幼儿初步认识各种野菜的名臣及外形特征。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野菜?它们为什么叫野菜呢?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野菜的根、茎、叶,了解其明显特征。
  请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各种野菜的根、茎、叶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发现。
  2、引导幼儿讨论野菜的生长环境。
  教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野菜,你们想去挖野菜吗?它们可能会长在什么地方呢?它是喜欢潮湿的还是干燥呢?喜欢阳光还是阴暗呢?为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引导幼儿讨论挖野菜所需的工具。
  教师:每组小朋友都想好了挖野菜的地方们可是我们怎样挖呢?需要哪些材料帮助我们呢?挖到的野菜放到哪里呢?(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此讨论后,按组依次介绍。)教师:这些材料由谁来准备呢?(每个小组自己讨论一下。)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准备工具,并落实到每个幼儿,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任务意识。

  活动反思:
  今天科学活动的主题是“挖野菜”,是让孩子们认识野菜,从野菜的外行特征、颜色等方面进行观察。孩子们都信心满满的自己一定能挖到野菜。在挖野菜的过程中,孩子们都仔细的寻找着。一有发现就招呼同伴们一起去挖。

第21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杯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感知不同材料杯子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2、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动手活动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及应用。
  活动难点:培养观察、发现、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杯子与少量瓶子混放在活动室内。
  2、同样大小的塑料杯、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瓷杯、玻璃杯若干组。
  3、较淡的颜色水及热水。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给杯子和瓶子分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杯子与瓶子的不同点:(杯子口较大,有无盖都行,一般用来盛装液体;瓶子口较瓶身小,有盖密封,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盛装)。
  2、请幼儿自由选取杯子,向同伴介绍"我喜欢的杯子",并相互讨论总结杯子的共同特征及用途。
  3、请幼儿随意摆弄各种各样的杯子,比较发现杯子的不同点,并请幼儿根据杯子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活动。
  4、操作比较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
  (1)请幼儿捏一捏、压一压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反复感知归纳出:(塑料杯、纸杯较软;玻璃杯、不锈钢杯、瓷杯很硬)。
  (2)请幼儿掂一掂、比一比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玻璃杯重;纸杯、塑料杯轻;搪瓷杯、不锈钢杯比较轻)。
  (3)请幼儿看一看倒上颜色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归纳出:(玻璃杯很透明;塑料杯比较透明;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不透明)。
  (4)请幼儿摸一摸、试一试倒上热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热、瓷杯传热最快;玻璃杯、不锈钢杯、纸杯、塑料杯比较热,他们传热比较快)。
  (5)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哪种材料的杯子易摔坏?让幼儿知道玻璃杯、瓷杯易摔坏;搪瓷杯易摔坏外瓷,铁身易锈蚀变坏,不如不锈钢杯结实光滑;纸杯、塑料杯不易摔坏,但纸杯不如塑料杯结实耐用。
  5、请幼儿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见过的杯子。
  6、请幼儿联想、实验,比较几种特殊杯子的不同。
  (1)一次性纸杯与塑料杯:纸杯易腐烂,无污染;塑料杯不易腐烂,易造成白色污染。
  (2)烧杯和一般的玻璃杯:烧杯可以加热,不易破裂;玻璃杯加热易破裂。
  7、请幼儿讨论在下列情况时应选择什么样的杯子:
  (1)外出旅游。(结实轻便有提手不易摔坏的杯子)
  (2)给病人送热奶。(保温带盖有提系的杯子)
  (3)给客人冲茶水。(保温带盖有把的杯子)
  8、请幼儿观察杯子的外部细微特征,讨论杯子上的"小秘密":
  (1)高脚杯上的细长腿。(美观、方便)
  (2)杯身上的"凹"部。(拿握方便)
  (3)杯身上的平行纹。(拿握防滑)
  (4)杯子上的杯把。(方便、不烫手)
  (5)杯提手。(方便省力)
  (6)折叠伸缩杯。(少占空间)
  (7)杯子盖儿。(卫生、保温)
  (8)烧杯上的"尖凸小口"。(倒物方便,不洒物)
  (9)杯身罩套。(隔热、防滑、美观)
  9、出示实物,向幼儿介绍几种新产品,开阔幼儿眼界,萌发幼儿科技发明意识。
  (1)山东无棣的贝瓷杯:贝瓷杯是利用贝类硬壳作原料加工制成的杯子。贝瓷杯细腻、轻便、美观,且以"废物"作原料,有利于环境保护,深受大家喜爱。
  (2)中国广州佳洁士塑料刷牙杯: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3)向幼儿介绍诺亚口杯的发明者"著名青年发明家卢恩光教授"。

  活动延伸
  1、绘画、讲述活动"我想发明的杯子"。
  2、纸杯或塑料杯制作活动"土电话""飞碟"。

  活动反思
  各种各样的杯子是幼儿非常熟悉而又经常使用的日用品,因此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杯子的种类、材料、用途、细微特征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致于在"我想发明的杯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的发展。

第22篇、大班科探活动教案:玩电珠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导电材料。初步了解电池数量与电珠发亮程度的关系。
  2、知道实验验证的重要性以及培养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干电池  电珠 铁丝  钢丝  铝线  橡皮管  塑料管  纸棒  手电筒  记录纸  笔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电筒,引导幼儿探究手电筒发光的基本原理。
  目的:通过手电筒的发亮现象,让幼儿初步知道导电材料有什么作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通过教师的实验示范,让幼儿知道电珠发亮实验是如何操作的。
  (1)问题讨论:手电筒怎么会发光?(2)教师演示电珠发光的实验,引出导电材料这一名词。
  二、实验:寻找能通电的导线目的:让幼儿通过电珠发光实验的结果比较,找出一些常见的导电材料。初步感知在常态下金属材料不是都能导电的现象。
  出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究哪些是导电材料的兴趣。
  幼儿进行寻找导电材料的实验实验结果分享与交流实验结果总结:金属是可以导电的。
  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金属材料是否都可以导电?
  三、电池数量与电珠发亮程度的系列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设计与验证,让幼儿更深刻地知道了电珠发亮与电池的关系,更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了实验验证对实验结论的重要性。
  引导幼儿观察"相比较一节电池,两节电池能使电珠更亮"的现象。
  (2)验证第一次结论:电池越多,电珠越亮。
  验证第二次结论:每节电池必须正负极相连摆放,电池越多,电珠越亮。
  问题讨论:为什么电池连接得那么多,电珠却不亮了?
  (引导幼儿感受烧坏的电珠的温度,引出安全用电的知识。)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之一,对于幼儿来说,既好奇有乐于参加 因此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操作的特点,同时作为参与到活动中的指导教师来说,既要及时给与指导又要帮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23篇、大班科学活动什么东西能导电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2 知道金属的材料能导电,塑料管,纸,毛线等材料不能导电。         
  3 简单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电线,铜丝,铁丝,保险丝,铝丝,毛线,塑料管,纸绳,电灯泡,电池。       
  2 记录表,笔,橡皮。教师自制道具。

  活动过程:
  一 教师表演“魔术”
  1 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电池
  2 电池的两端一样吗?介绍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3 小朋友想一想,怎样连接小灯泡才会亮?

  二 实验一
  1 出示铜丝:它是什么?铜丝 铜丝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出示纸绳:它是什么?纸绳 纸绳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2 老师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材料:电线,铁丝,保险丝,铝丝,毛线,塑料管。请小朋友实验。哪种材料能是小灯泡亮起来?
  3 介绍记录表:在能是小灯泡亮起来的材料后画,在不能是小灯泡亮起来的材料后画。
  4 幼儿操作实验,教师指导观察。
  5 请幼儿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和幼儿总结:金属材料能导电,所以小灯泡就能亮起来。毛线纸等材料不能导电。

  三 结束部分:出示两根电线(一根两边露出铜线的, 一根两边没有铜线的。)
  1 它们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请幼儿实验
  2 教师总结:电线外面的塑料外衣是不能导电的,他是保护我们的,有了它我们就不容易触电。但即使这样,小朋友平时也不要随便去摸电线,电源插座。因为平时生活正的用电,电压很高是很危险的。

  活动反思:
  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24篇、大班科学活动蜡烛燃烧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生成    
  本次课程源于幼儿的一次科学区活动。那天我们在科学区中投放了蜡烛、瓶子及打火机。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其中有一位小朋友无意间将一支蜡烛折断成长短不一的两截。他一会儿用小瓶子盖在一支短蜡烛上,一会儿将大瓶子盖在短蜡烛上。他发现小瓶子里的蜡烛熄灭得快。我们根据孩子的发现查找了一些科学资料,同时还进行了实验,发现了蜡烛燃烧的几个有趣现象,于是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产生了。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地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探索,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3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媒体课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演示蜡烛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好!你们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我呢?    
  幼儿: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师: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点燃桌上的蜡烛,和蜡烛宝宝一起来唱歌吧!    
  幼儿点燃蜡烛,并和蜡烛宝宝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儿的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    
  师: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3、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实验结果。    
  师:这个办法行吗?(行!)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吗?(请3位幼儿自己解释。)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的解释: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小朋友,蜡烛宝宝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想!)那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儿A: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儿B:我发现瓶子一盖到3支蜡烛上,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幼儿C: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冒泡泡。    
  幼儿D: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一拿起瓶子,火又变旺了。    
  幼儿E: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儿F: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而且变黑了。(若有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师可追问幼儿: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是)咦!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幼:是蜡烛火烧热的,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哪种现象自己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2、幼儿再次自主地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将各种有趣现象都做一做。

  活动反思
  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25篇、大班科学活动拆装笔芯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空间关系的认识不断增长,装拆物体的能力也不断提高。设计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操作、实践、交流,逐步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有关空间关系的经验,提高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1.在拆笔、装笔、换笔芯的过程中探究材料之间的关系,获得有关空间关系的经验。
  2.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拆装难易程度不同、配件不同的三种笔及与之相匹配的笔芯若干。
  2.教师演示用的水笔和圆珠笔。

  活动过程:
  一、给水笔换笔芯
  1.这些水笔的笔芯已经用完了,请你们给水笔换上新笔芯。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如何把笔拆开,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3.引导幼儿演示并讲述自己的装拆过程,说出理由。
  师:你是怎么打开的?
  幼:我发现笔头一圈一圈的,我转啊转就转开来了。
  幼:我想从笔盖的地方拆开,可是很紧,打不开。后来,我再从笔头开始旋,结果打开了。
  (水笔的结构比较简单,大部分孩子能很快发现笔头处的螺旋线并旋开,换上笔芯。有四五个孩子先从笔盖处尝试,但笔盖比较紧,无法打开。教师就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充分探索,这一方面有助于孩子积累有关空间关系的经验,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增强探索欲望。)

  二、给圆珠笔换笔芯
  1.出示一支圆珠笔,引导幼儿观察圆珠笔的笔头会伸缩的特点。
  2.幼儿换笔芯,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如何选择笔芯,在装笔过程中会碰到什么困难,等等。
  3.师幼共同探讨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幼:我把笔拆开了,零件太多,装不好了。
  幼:我换好了笔芯,但笔头不会伸缩。
  幼:我的圆珠笔笔头看不见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拆开了的圆珠笔有些什么(引导幼儿认识弹簧、笔芯套等,为接下来的讨论作准备)。
  4.鼓励幼儿带着问题再拆一支圆珠笔,重点观察、探究各个部件是怎样装配在一起的。
  5.集体讨论如何解决装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谁能帮助我们解决刚才碰到的困难?
  幼:我发现“小帽子”要装在“大帽子”里面。
  幼:笔头不会伸缩,可能是忘了装弹簧。
  幼:刚才我选错了笔芯,所以笔头看不见了。
  6.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圆珠笔内部结构比水笔稍复杂,里面有弹簧、大小不同的两个笔芯套,外部有笔头、笔盖,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笔芯,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幼儿带着问题再拆一支圆珠笔。拆装的过程就是主动探索空间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分层操作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尝试给更复杂的笔换笔芯,没有成功的幼儿继续努力完成任务。
  2.幼儿再次操作。
  3.鼓励没有成功的幼儿说说自己的困难,并请同伴帮助解决。
  (幼儿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提供配件较复杂的笔,鼓励成功的幼儿继续探索,未获成功的幼儿可请教同伴和教师,继续完成任务,这种做法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活动延伸:
  请尝试给更复杂的笔换笔芯的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或遇到的问题,鼓励幼儿把问题带到科学角去探索。

  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探究性学习活动,体现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了一个富有探究性的学习环境。水笔、圆珠笔等材料,对幼儿来说,既熟悉,又新鲜。其中有笔芯套、弹簧的圆珠笔变化较多、操作较难,这为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其次,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紧紧把握材料、探索、问题这三者的关系,以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幼儿不断观察、研究,并鼓励幼儿多角度地提出各自的问题,交流各自的发现,逐渐积累相关经验,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第三,由于装拆糯要时间,因此教师没有过多干预,只有当幼儿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感到沮丧时才给予指点,确保幼儿通过直接经验获得对空间关系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十分关注幼儿的装拆过程,鼓励他们演示并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这非常有利于幼儿分析、反思自己采取的方法是否合理,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26篇、大班科学水到哪里去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关注身边常见事物的明显特点和现象。
2、尝试根据不同物质的吸水特点进行不同组合搭配,寻找最佳的吸水效果。
3、理解实物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习用简单的符号做记录。
活动准备:
玻璃杯、不透明的罐子、装水的塑料瓶、盘子、小方巾、海绵、棉花、有一定坡度的塑料槽、幼儿实验记录表、符号对照表、教师统计表等。
活动过程:
一、魔术游戏,激发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了杯水来和小朋友做游戏,你们想一起玩吗?
(1)出示一杯水和一个不透明的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不透明的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次做实验,引导幼儿猜猜这次水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2、启发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幼儿:在瓶子里。
幼儿:飞到外面去了。
3、打开瓶盖,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小结: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幼儿非常兴趣地观看魔术游戏,揭开谜底后都发现了水是被毛巾吸走了,反过来幼儿也理解了毛巾会吸水这一道理。
二、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介绍实验材料,符号对照表。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会吸水,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师介绍提供的物品后出示符号对照表,引导幼儿理解不同符号所代表的物品名称。)
2、讲解实验方法。每5个人一组,每次每种物品取一件,分别放进塑料槽的黄色区域内并记录摆放的顺序,接着取一瓶水从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处慢慢的将瓶子内的水倒进槽内,直至全部倒完,最后将流入槽底托盘内的水倒进事先准备好的量杯内,看清量杯内的水量并做相应的记录。实验结束后取出槽内的物品,放进塑料筐内,将手擦干后再次取物,改变物品的摆放顺序后再次实验。
大班科学活动——“水到哪里去了”实验记录表材料材料材料次数1次数2(备注: 代表小方巾; 代表海绵; 代表棉花。)
3、提出实验要求:
(1)5个人一组,每次实验每种物品各取一件,摆放后先做记录才开始实验。
(2)水要倒到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上,速度要慢。
(3)每次实验结束将槽内的物品取出放进塑料筐内。
(4)每次实验物品的摆放顺序不能相同。
4、幼儿分组操作,寻找答案。
幼儿:海绵最会吸水。
幼儿:我觉得毛巾最会吸水。
幼儿:最会吸水的要排第一,水才不会留走。
幼儿:最会吸水的排中间。
幼儿:我觉得应该先放毛巾,第二放海绵,再放棉花,这样最会吸水。
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丰富的操作材料,较顺利的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流出的水被倒进了事先准备好的烧杯里,幼儿很快能根据杯子中水的多少判断出本组的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三、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根据幼儿实验记录,用大统计表集体统计实验结果。
大班科学活动——“水到哪里去了”实验统计表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2、得出结论: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师幼共同统计各组实验结果汇总在大记录表上,根据大统计表比较出哪种组合的吸水效果最佳。
教学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通过一个特殊的杯子引出课题激起孩子好奇心的同时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引领孩子再次关注杯子里的毛巾,比较湿毛巾和干毛巾的不同,让幼儿发现其中的秘密。整节课的设计主要 运用探索式教学法,尽量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相关的感性经验。

第27篇、大班科学赛车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赛车》
活动目标:
1、通过小实验,知道小球滑落的速度跟斜坡高度和表面光滑度有关。
2、运用材料自由操作,获得小球减缓速度的方法,学习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3、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培养有条理、有序的操作习惯,激发探索与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纸板、小车、纸、毛巾、橡筋、席子、积木、沙、记录表A、B、铅笔)
2、VCD机,(有关斜坡的内容)
活动过程:
1、引入:小朋友你们玩过滑滑梯没有?滑下来时的感觉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玩小球滑滑梯的游戏,请你们用积木、纸板搭成滑梯,看谁的小球滚得快。
2、幼儿自由操作探索小球滑落的速度跟斜坡高度的关系。
(1)老师交代要求:幼儿三人为一组,两人分别用不同数目的积木和纸板搭成滑梯操作一辆小车同时滑落,一人负责记录比赛的情况,可轮着交换玩。
(2)幼儿自由操作实验A,老师巡回指导。
(3)归纳小结实验结果提问:比赛结束了,你们的小球赢了吗?告诉老师,做完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才会赢呢?(幼儿自由议论,将自己发现的说出来)提问个别幼儿,在黑板记录情况:第一局谁嬴了?为什么你的小球比他的跑得快?(老师操作教具“空中滑道”)示范、小结:刚才小朋友都发现了:积木越少,滑梯的坡度越平缓,车子滑落的速度就越慢;相反,积木越多,坡度越斗,球滑落的速度就越快。
3、幼儿操作探索球滑落跟滑梯表面光滑有关系。“在下斜坡时滑得太快会很危险,得想个办法减慢速度,小朋友你们也一起来想想办法,让小球滑得慢起来。
(1)老师交代要求:两个滑梯下面都是放五个积木,幼儿在一个滑梯上用老师给的材料进行尝试,另一个滑梯保持原状,然后两个小球同时滑下,看一看小球的速度有没有减慢,最后填好记录表。
(2)幼儿自由操作实验B,老师巡回指导。
(3)归纳小结实验结果提问:小朋友都很聪明,用了各种方法使小球慢了起来,谁能告诉我,你用了什么方法使小球慢起来,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在黑板简单记录)老师示范、小结:原来我们的小车速度的快慢,也跟滑梯表面的光滑度有关的,表面光滑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会,表面粗糙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慢。
4、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积极去探索的精神。
(1)(向幼儿介绍斜坡防滑的方法)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与我们实验有关的例子,请小朋友先看看录像,再想一想,为什么?
(2)知道小车在斜坡滑落的一些规律,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还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不断去探索,发现更好的方法。好!那我们就把我们发现去告诉开车的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
活动反思:
我讲的《赛车》是一节科学活动,本班幼儿对这节课的内容很感兴趣,能够积极参加,在发展了幼儿观察力的同时,使幼儿了解了交通规则、体验到了空间方位的相对性。大部分幼儿能够以自身或客体为中心比较物体的前后方位。通过课后反复思索,发现许多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一、 材料准备不够充分
粘贴环行公路需要颜色亮丽的绳子,我使用绿色毛线绳来代替。由于绿色毛线绳颜色暗淡,不易被看到,致使有些幼儿开汽车开到公路外(小椅子中间)。
二、 没有充分利用游戏规则
幼儿开汽车时,有些幼儿没有遵守游戏规则,出现将汽车开到公路外、反向开车的现象,我只采取了耐心劝导的方式,游戏规则并没有真正的利用起来。
三、 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有规则的开汽车环节中,直接向幼儿规定了所有的红汽车开在最前面,所有的蓝汽车开在红汽车的后面,忽视了幼儿拿到汽车头饰后会迫不及待的戴在头上,并不知道自己的汽车头饰是什么颜色,应该让幼儿在刚拿到汽车头饰后或有规则的开车前仔细地观察一下自己头饰的颜色。之后还可以先让所有头戴红汽车头饰的幼儿开到老师的前面,纠正站错位的幼儿后,再让所有头戴蓝汽车头饰的幼儿开到所有红汽车的后面,对个别幼儿进行纠正。
如果让我再次上这节课,我一定会将材料准备充分;充分利用游戏规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仔细考虑该提出什么问题,应该什么时候提出问题;语言引导与肢体语言引导结合使用。并避免在其它课上出现以上问题,争取将课上得更加好,达到预定目标、使其更大发挥作用。

第28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利用幼儿园玩水池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对水的认识。
  2、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勇敢、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老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搜集玩水的材料:塑料制品:果奶瓶、塑料玩具、小水桶等;木制品:积木、树枝、冰糕棍、树叶等;纸制品:硬纸壳、皱纹纸、报纸、作业纸、纸盒等;泡沫制品以及小石块、鹅卵石、小铁块等。并让幼儿用塑料袋将材料装好,作上标记,放在玩具柜里。
  2、活动前,检查水池的安全、卫生。池底是否有异物,池水是否清洁,池水高度是否适当。

  活动重难点:
  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活动过程:
  1、感觉游戏。
  鼓励幼儿同老师一起到水池玩水(个别胆小不愿到水池玩的幼儿暂不强求,允许他们在水池边玩)。引导幼儿看看水中的小脚丫或凉鞋;试试用双手捧水;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体验水中走路的感受。帮助幼儿回忆、再现过去所学知识,如:能看见水中的小脚丫,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如: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在水中走路比在地上走路慢。
  2、听觉游戏。
  请幼儿将塑料袋里的材料一一投入水中。让幼儿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再试一试、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幼儿反复对比实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从高处将材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让幼儿闭眼想象:夏天的暴雨和秋雨(毛毛雨)打在水里的不同声音;回忆的故事《咕咚来了》,想象木瓜掉在水中的声音,理解小兔为什么会吓得惊慌失措。
  3、观察、比较、归纳游戏。
  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比较材料的轻、重、厚、薄;感知材料的轻、重、厚、薄和“沉”、“浮”的关系;归纳那类材料会沉于水中,那类材料会浮于水中。
  4、触觉游戏。 用手触摸、感知那些材料吸水,那些材料不吸水;那些材料遇水会烂,那些材料遇水完好如初。
  5、收拾整理材料。
  请幼儿把水中的所有材料收集在塑料袋里,使水中无杂物。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一一保护水资源。
  注意:在上述每一种游戏中,均让幼儿充分讨论、交流、合作。如相互提供材料,交流新发现等。以此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体验分享的快乐,体验“发现学习”的惊喜、乐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玩水材料带回家,把今日的“水中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请家长作好记录,次日交给老师。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孩子“水中发现”的多与少、深与浅;了解孩子的表达能力;了解孩子对这种活动方式的兴趣及认可程度;了解孩子某方面的个体差异,如听觉、触觉、记忆等。以便教师根据幼儿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从中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扩散或寻找新的教育活动内容。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突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思想。《水中的发现一一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这一思想并遵循了幼儿学习的三个特点:
  一、是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玩水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用动作和各种感观来帮助思维。因此,给幼儿提供操作机会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共同参与尤为重要。

  三、是由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幼儿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乐意接受。同时,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得到发展。

第29篇、大班科学活动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乌鸦喝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通过故事都知道乌鸦是通过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后使水位升高的办法来喝到水的,但是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和水量的多少有没有关系呢?和材料的不同有没有关系呢?我想这可以让孩子来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正确答案的,而不是仅仅靠故事来知道结果,所以我就选择了一个内容让孩子进行小实验,在探索中了解真相。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以及材料的不同有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熟悉乌鸦喝水的故事。
  2、四人一组:每组三只瓶子,瓶子中的水分别是少,半瓶,大半瓶(各两份),一盆石子,一盆沙子,三支筷子,三把勺子,三只漏斗。
  3、实验记录纸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 提出问题,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听了乌鸦喝水的故事,那你们知道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呀?
  小结:原来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位上升了,所以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那老师今天准备了三瓶水和石子,请你们看看这三瓶水有什么不一样?
  师:有没有发现每个瓶子上都有一条蓝色的线,这个是水位线,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线说明乌鸦可以喝到水。
  师:那是不是这三瓶水中加了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幼儿猜测)
  师:那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四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完成这个实验,三个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做实验,另一个小朋友负责观察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等一会儿你们自己商量谁做实验、谁记录。
  师:那记录的小朋友怎么记录呢?
  师:那我们就采用打“√”和打“×”的方法,在能够喝到水的瓶子后面的格子里打“√”,不能的就打“×”,在实验过程中,边做实验边观察,看看会有什么发现,等一组小朋友都做好实验了,那请你们把实验的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好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去找一张桌子开始实验吧,不用搬椅子。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完成实验的小组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的小朋友把你实验的瓶子拿到前面的桌子上。
  师:(和幼儿一起看记录纸)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记录纸上的结果。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红水中加了那么多的石子水还是没有升到水位线,乌鸦还是喝不到水呢?

  三、第二次实验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做第二个实验,还是和刚才一样的三瓶水,但是里面放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把石子换成沙子来做这个实验。
  师:在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要求,请大家听仔细:还是和刚才一样四人一组,因为沙子比较细,所以老师请了小漏斗还有沙子和筷子来帮忙,注意不要把沙子洒出来,用筷子时要注意安全,而且这次要请小朋友自己来取材料了,老师已经帮大家分配好,请每组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来拿沙子,其他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拿好就开始实验,请第一组的小朋友先来拿(一组一组跟上)
  师:巡回观察指导,直到完成实验
  师:请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小朋友和刚才一样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注意不要把水泼出来,慢慢走。
  师:我们一起来看记录纸,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次的记录纸和第二次的记录纸上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师:为什么刚才在红水中加了石子水不能上升到水位线,而现在加了沙子却可以呢?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出示图片)我们请小图片来帮个忙,看一看,是不是和小朋友说的一样的呢?
  师: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对呀!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红水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都流到缝隙里了,乌鸦就喝不到水了;而沙子比较细,缝隙很小,虽然水也流到了缝隙里,但是还能够上升到水位线,乌鸦还是可以喝到水的。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材料,课后请大家和班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尝试一下,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好吗?

  活动反思: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科学有效的言语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指导语可以激发并维持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兴趣,保证活动有效的完成,王教师在幼儿操作时可能对幼儿操作性的要求没有具体、明确、到位,使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目标不明确,急于完成。

第30篇、大班科学遨游太空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及其功用,培养幼儿对太空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2、创造性地想象太空中的各种物体,并通过画、捏、拼、贴、用废旧材料做等形式大胆地进行制作,体验创造的快乐。
  3、培养幼儿解决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宇宙飞船及太空科学知识方面的图片和资料。(教师将有关太空的图片贴于活动室墙上进行环境创设,并分四个区角:建筑区,拼插区、美工区、益智区)
  2、画纸、彩笔、橡皮泥、积木、各种废旧材料等。
  3、课件:课件《奇妙的太空》、PPT太空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太空。
  1、教师扮演星姐姐:“小朋友们好,我是宇宙太空的星姐姐,听说你们很想知道我住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太空去做客,你们高兴吗?那我们怎么去呢?(坐飞船、航天飞机等)
  2、幼儿随音乐一起做律动“坐飞船”进活动室。
  3、观看介绍太空的资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现在,我们来到太空资料厅,请你们自己去看看关于太空的介绍吧!”

  二、感知太空
  1、刚才,小朋友们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员叔叔等)
  2、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视频《奇妙的太空》。
  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幼儿带入太空的境界,欣赏不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让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视觉、听觉的完美结合,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感知太空的奥秘。

  三、构思太空。
  1、请幼儿讲述从视频上了解到的或已知的有关太空的知识,教师适当帮助补充小结。
  2、教师展示PPT太空图片。
  “小朋友们,现在星姐姐住的太空里来了很多新朋友,有各种人造卫星、太空飞船、卫星空间城,等到不久的将来,我住的太空也将变成一座美丽的太空城。美丽的太空欢迎每一位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今天,请大家一起用能干的小手把太空世界展现出来吧!

  四、建造太空城。
  “这里有我们一起收集的各种材料,请小朋友想一想,你想做什么?怎么做?”
  1、幼儿自由设想、构思,并相互讨论交流。
  2、幼儿游戏:自选(建筑区游戏,拼插游戏、美工区游戏、益智区游戏),教师巡回引导,观察,发现问题,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
  3、请几名幼儿代表说说自己建造的太空城,共同欣赏美丽的太空城,并给它取名,挂牌,然后幼儿和星姐姐一起在太空城前留影。
  4、听音乐坐飞船回到地球,和星姐姐再见,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1、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利用家里的废旧物品制作新奇的太空物品。
  2、请幼儿在表演区听音乐自由表现遨游太空的动作。

  活动反思:
  开展《遨游太空》的科学活动,幼儿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太空知识,认识了几颗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船,了解了它们的功用,对太空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够展开想象,用不同的方式设计制作太空飞行器及物品,幼儿有了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情感和正确的态度。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支持者、引导者,教师在观察中发现问题,鼓励幼儿自己去想象,提出建议,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展开想象的翅膀,自愿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学会思考、学会协商、学会合作,使幼儿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发挥。活动结束部分,展示幼儿创作作品,相互欣赏,相互评价,让孩子们倾听他人的介绍和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设计,发展了口语表述力,同时学会欣赏同伴的智慧,学习吸收他人的闪光点,达到资源共享,互相提高。

第31篇、大班科学声音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大鼓一面,大米、豆子,串铃、响板、碰铃等乐器。
2、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①请幼儿闭眼,老师自我介绍。你们听见老师的声音了吗?(听见了),用什么听见的?(耳朵)敲鼓,什么声音(鼓声),耳朵真能干。
②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
喉部经声带,嘴巴变形后发出的
③出示鼓?(敲)听见了声音,(摸)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幼儿手摸喉部,不发出声音(没有什么感觉)手模喉部,问客人老师好:喉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丰富词汇:振动
(二)小实验
1、让6组孩子分别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实验,并让物品发出声音。让幼儿动脑用什么方法使物品发出好听声音的?(敲、碰、敲击、打等)让幼儿自己总结并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
2、情境表演
大米(由老师扮演):“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呀?”
把大米放在鼓上,放音乐<<拔根芦柴花>>,敲击鼓面,大米在鼓面上跳舞。
(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棒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
(三)分辨声音
1、教师分别播放好听的音乐及杂乱的音乐,请幼儿听听有什么感觉。乐音:好听舒服愉快……噪音:难听刺耳…… ∩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乐音?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噪音对人身体有害?教育幼儿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护声带,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使用声音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第32篇、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愿意用完整的语言讲述探索的结果。  
  3、发展听觉分辨能力,激发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 幼儿经验准备: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2、物质准备:   
  (1)、每组桌面上分别放置小鼓、三角铁、木鱼、小铃、圆舞板、铃鼓等各种乐器以及瓶盖等。  
  (2)、和幼儿一起收集纸盒、纸杯、线、牛皮筋、牛奶瓶等物品。  
  (3)、录有各种悦耳及刺耳声音的磁带、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1、通过探索,感知声音  
  (1)自主玩耍桌面上的乐器,让幼儿了解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  
  教师:今天来了很多小乐器,你们试一试,应该怎样演奏他们呢?  
  请幼儿自由玩乐器,并探索使乐器发出声音的方法,可以敲、摇、碰、拍、弹、晃等。  
  教师小结:乐器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发出声音的方法也不同。  
  (2)通过操作,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介绍小实验方法:将瓶盖放在小鼓上,边敲打小鼓边让幼儿理解物体 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地再次玩乐器,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了解人发出声音的原因。  
  教师:我们人站着不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说话呢?  
  请小朋友用手摸自己喉咙,喊“啊——”。然后请幼儿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引导幼儿感知声带的震动)。  
  师幼共同小结:不论什么东西,振动了才会发出声音,不动它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2、自主尝试,探索声音  
  (1)请幼儿尝试让活动室里的物品发出声音。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教师:小朋友,你刚才使什么物品发出了声音?用的什么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他的探索以及探索结果。  
  (3)教师小结: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发出声音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
  3、听听玩玩,辨别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好听的声音叫音乐,大家都喜欢听。不好听的声音叫噪音,听多了会有害人的健康。从中教育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说悄悄话,避免产生噪音。  
   4、想想做做,自制玩具。  
  指导幼儿利用收集回来的物品来自制玩具,如纸盒琴、纸电话、七音瓶等。然后玩一玩自己制作的乐器,体会声音的奇妙。    

  活动反思
  《奇妙的声音》整个的活动过程都是围绕声音展开,由浅入深、衔接自然、紧凑,环环相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气氛非常活跃,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不同的物品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非常符合纲要中提到的“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大班科学领域的一节探索活动,教师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的材料,通过分组实验,集体、谈话引导,再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启发、引导幼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第33篇、大班科学活动不滚的鸡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寻找生活中具有稳定性的物体。   
  2、会运用材料使物体变稳。   
  3、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寻找材料主动探索,解决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非自然物:鹌鹑蛋、鸡蛋(生的)、卡片、轮胎、胶带、瓶盖、积木等材料。   
  2、自然物:石头、树枝、大树、水等材料。   
  经验准备:事先观察生活中具有稳定性的物体   

  活动过程:   
  提出问题、认真思考   
  1、妈妈在做饭时一不小心经常摔碎鸡蛋,我们怎样帮妈妈解决这个问题让鸡蛋不滚呢?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让鸡蛋不滚到地上摔破,有的小朋友说用盘子装着,有的小朋友说用布垫着......)   
  2、 想一想你设计的漂亮的贺卡怎样能够立起来,让小朋友们都能看到。有多少种办法?   
  3、 出去玩时,一个小朋友从轮胎里钻过去,轮胎差点倒了砸着小朋友,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法能让轮胎变得稳定?   
  寻找材料、探索实践   
  4、分三组同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5、观察孩子选择、运用材料情况,及时指导。   
  各抒己见、深入讨论   
  6、在过程中讨论增强稳定性的不同方法,教师不给定论。   
  7、找到焦点性问题指导孩子展开讨论。   
  解决问题、再次实践   
  8、延伸:快速寻找我们周围站的稳和站不稳的物体下一次继续探索。   
  (1)找一找我们周围能站稳的物体都有哪些?   
  它们为什么能站稳?   
  (2)不能站稳的物体都有哪些?怎样让他们能够使他们站稳?   
  9、设想:如果离开地球,这些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把你的设想画在纸上,或大胆讲述出来。

  活动反思:   
  这是一次用脑思维与科学探索的整合活动,选取的都是来源于孩子周围生活的实例,我改变了以往材料的投放方式,实验用的辅助材料全部由孩子自己准备,让孩子通过寻找材料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孩子成为活动中的主人,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一步一步的实施自己的猜想。

第34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移动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意图: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幼儿有关科学领域的探究和学习,往往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幼儿这一特点设计了此次科学活动《移动》。以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大胆尝试探索使物体通过不同材料移动的不同方法。
  2.愿意用语言表述探索活动的结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碗人手两个、乒乓球人手一个、围裙、小勺、口杯、吸管、
  夹子、毛线、毛巾、纸盒、筷子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以围裙老师的身份导入活动。
  1.猜一猜:围裙老师的口袋里藏着什么?
  2.出示夹子、小篮子、一次性口杯,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
  3.出示乒乓球,介绍“移动”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二、第一次探索活动。
  1.幼儿自主探索使乒乓球移动的不同方法,教师指导帮助。
  2.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乒乓球的,教师帮助记录。
  3.教师小结幼儿探索结果。

  三、第二次探索活动。
  1.介绍新材料,说说它们的作用,再次强调游戏要求。
  2.幼儿自主尝试使乒乓球移动的方法。
  3.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乒乓球的,教师帮助记录。
  4.教师总结幼儿探索结果。

  四、结合日常生活,谈谈哪些物体可以移动?

  教学反思:
  教师按照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地选择主题、内容,思考要提供的材料,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我们的观念中,还没有把幼儿当作一个真正探索的小科学家来对待,科学教育不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与理解能力,没有鼓励幼儿进行直接的科学活动,因此幼儿难以获得独特的、富有挑战性的直接经验。学会给与幼儿出错的权利,寻求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给予每个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并挖掘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

第35篇、大班科学奇妙的杯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感知不同材料杯子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2、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动手活动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及应用。
  活动难点:培养观察、发现、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杯子与少量瓶子混放在活动室内。
  2、同样大小的塑料杯、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瓷杯、玻璃杯若干组。
  3、较淡的颜色水及热水。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给杯子和瓶子分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杯子与瓶子的不同点:(杯子口较大,有无盖都行,一般用来盛装液体;瓶子口较瓶身小,有盖密封,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盛装)。
  2、请幼儿自由选取杯子,向同伴介绍"我喜欢的杯子",并相互讨论总结杯子的共同特征及用途。
  3、请幼儿随意摆弄各种各样的杯子,比较发现杯子的不同点,并请幼儿根据杯子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活动。
  4、操作比较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
  (1)请幼儿捏一捏、压一压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反复感知归纳出:(塑料杯、纸杯较软;玻璃杯、不锈钢杯、瓷杯很硬)。
  (2)请幼儿掂一掂、比一比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玻璃杯重;纸杯、塑料杯轻;搪瓷杯、不锈钢杯比较轻)。
  (3)请幼儿看一看倒上颜色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归纳出:(玻璃杯很透明;塑料杯比较透明;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不透明)。
  (4)请幼儿摸一摸、试一试倒上热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热、瓷杯传热最快;玻璃杯、不锈钢杯、纸杯、塑料杯比较热,他们传热比较快)。
  (5)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哪种材料的杯子易摔坏?让幼儿知道玻璃杯、瓷杯易摔坏;搪瓷杯易摔坏外瓷,铁身易锈蚀变坏,不如不锈钢杯结实光滑;纸杯、塑料杯不易摔坏,但纸杯不如塑料杯结实耐用。
  5、请幼儿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见过的杯子。
  6、请幼儿联想、实验,比较几种特殊杯子的不同。
  (1)一次性纸杯与塑料杯:纸杯易腐烂,无污染;塑料杯不易腐烂,易造成白色污染。
  (2)烧杯和一般的玻璃杯:烧杯可以加热,不易破裂;玻璃杯加热易破裂。
  7、请幼儿讨论在下列情况时应选择什么样的杯子:
  (1)外出旅游。(结实轻便有提手不易摔坏的杯子)
  (2)给病人送热奶。(保温带盖有提系的杯子)
  (3)给客人冲茶水。(保温带盖有把的杯子)
  8、请幼儿观察杯子的外部细微特征,讨论杯子上的"小秘密":
  (1)高脚杯上的细长腿。(美观、方便)
  (2)杯身上的"凹"部。(拿握方便)
  (3)杯身上的平行纹。(拿握防滑)
  (4)杯子上的杯把。(方便、不烫手)
  (5)杯提手。(方便省力)
  (6)折叠伸缩杯。(少占空间)
  (7)杯子盖儿。(卫生、保温)
  (8)烧杯上的"尖凸小口"。(倒物方便,不洒物)
  (9)杯身罩套。(隔热、防滑、美观)
  9、出示实物,向幼儿介绍几种新产品,开阔幼儿眼界,萌发幼儿科技发明意识。
  (1)山东无棣的贝瓷杯:贝瓷杯是利用贝类硬壳作原料加工制成的杯子。贝瓷杯细腻、轻便、美观,且以"废物"作原料,有利于环境保护,深受大家喜爱。
  (2)中国广州佳洁士塑料刷牙杯: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3)向幼儿介绍诺亚口杯的发明者"著名青年发明家卢恩光教授"。

  活动延伸
  1、绘画、讲述活动"我想发明的杯子"。
  2、纸杯或塑料杯制作活动"土电话""飞碟"。

  活动反思
  各种各样的杯子是幼儿非常熟悉而又经常使用的日用品,因此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杯子的种类、材料、用途、细微特征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致于在"我想发明的杯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的发展。

第36篇、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 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活动反思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第37篇、大班科学移动教案反思

   教学意图: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幼儿有关科学领域的探究和学习,往往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幼儿这一特点设计了此次科学活动《移动》。以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大胆尝试探索使物体通过不同材料移动的不同方法。
  2.愿意用语言表述探索活动的结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碗人手两个、乒乓球人手一个、围裙、小勺、口杯、吸管、
  夹子、毛线、毛巾、纸盒、筷子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以围裙老师的身份导入活动。
  1.猜一猜:围裙老师的口袋里藏着什么?
  2.出示夹子、小篮子、一次性口杯,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
  3.出示乒乓球,介绍“移动”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二、第一次探索活动。
  1.幼儿自主探索使乒乓球移动的不同方法,教师指导帮助。
  2.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乒乓球的,教师帮助记录。
  3.教师小结幼儿探索结果。

  三、第二次探索活动。
  1.介绍新材料,说说它们的作用,再次强调游戏要求。
  2.幼儿自主尝试使乒乓球移动的方法。
  3.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乒乓球的,教师帮助记录。
  4.教师总结幼儿探索结果。

  四、结合日常生活,谈谈哪些物体可以移动?

  教学反思:
  教师按照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地选择主题、内容,思考要提供的材料,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我们的观念中,还没有把幼儿当作一个真正探索的小科学家来对待,科学教育不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与理解能力,没有鼓励幼儿进行直接的科学活动,因此幼儿难以获得独特的、富有挑战性的直接经验。学会给与幼儿出错的权利,寻求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给予每个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并挖掘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使每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

第38篇、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杯子

  1. 大班科学领域:奇妙的杯子

作者:李玉俊    来源:博兴县寨郝中心园

【活动目标】
    1、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感知不同材料杯子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2、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动手活动能力。

    活动重点: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及应用。
    活动难点:培养观察、发现、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杯子与少量瓶子混放在活动室内。
    2、同样大小的塑料杯、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瓷杯、玻璃杯若干组。
    3、较淡的颜色水及热水。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给杯子和瓶子分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杯子与瓶子的不同点:(杯子口较大,有无盖都行,一般用来盛装液体;瓶子口较瓶身小,有盖密封,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盛装)。
    2、请幼儿自由选取杯子,向同伴介绍“我喜欢的杯子”,并相互讨论总结杯子的共同特征及用途。
    3、请幼儿随意摆弄各种各样的杯子,比较发现杯子的不同点,并请幼儿根据杯子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活动。

    4、操作比较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
    (1)请幼儿捏一捏、压一压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反复感知归纳出:(塑料杯、纸杯较软;玻璃杯、不锈钢杯、瓷杯很硬)。
    (2)请幼儿掂一掂、比一比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玻璃杯重;纸杯、塑料杯轻;搪瓷杯、不锈钢杯比较轻)。
    (3)请幼儿看一看倒上颜色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归纳出:(玻璃杯很透明;塑料杯比较透明;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不透明)。
    (4)请幼儿摸一摸、试一试倒上热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热、瓷杯传热最快;玻璃杯、不锈钢杯、纸杯、塑料杯比较热,他们传热比较快)。
     (5)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哪种材料的杯子易摔坏?让幼儿知道玻璃杯、瓷杯易摔坏;搪瓷杯易摔坏外瓷,铁身易锈蚀变坏,不如不锈钢杯结实光滑;纸杯、塑料杯不易摔坏,但纸杯不如塑料杯结实耐用。

    5、请幼儿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见过的杯子。
    6、请幼儿联想、实验,比较几种特殊杯子的不同。
    (1)一次性纸杯与塑料杯:纸杯易腐烂,无污染;塑料杯不易腐烂,易造成白色污染。
    (2)烧杯和一般的玻璃杯:烧杯可以加热,不易破裂;玻璃杯加热易破裂。

    7、请幼儿讨论在下列情况时应选择什么样的杯子:
    (1)外出旅游。(结实轻便有提手不易摔坏的杯子)
    (2)给病人送热奶。(保温带盖有提系的杯子)
     (3)给客人冲茶水。(保温带盖有把的杯子)

    8、请幼儿观察杯子的外部细微特征,讨论杯子上的“小秘密”:
    (1)高脚杯上的细长腿。(美观、方便)
    (2)杯身上的“凹”部。(拿握方便)
    (3)杯身上的平行纹。(拿握防滑)
    (4)杯子上的杯把。(方便、不烫手)
    (5)杯提手。(方便省力)
     (6)折叠伸缩杯。(少占空间)
    (7)杯子盖儿。(卫生、保温)
    (8)烧杯上的“尖凸小口”。(倒物方便,不洒物)
    (9)杯身罩套。(隔热、防滑、美观)

    9、出示实物,向幼儿介绍几种新产品,开阔幼儿眼界,萌发幼儿科技发明意识。
    (1)山东无棣的贝瓷杯:贝瓷杯是利用贝类硬壳作原料加工制成的杯子。贝瓷杯细腻、轻便、美观,且以“废物”作原料,有利于环境保护,深受大家喜爱。
    (2)中国广州佳洁士塑料刷牙杯: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3)向幼儿介绍诺亚口杯的发明者“著名青年发明家卢恩光教授”。

【活动延伸】
    1、绘画、讲述活动“我想发明的杯子”。
    2、纸杯或塑料杯制作活动“土电话”“飞碟”。

【活动反思】
    各种各样的杯子是幼儿非常熟悉而又经常使用的日用品,因此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杯子的种类、材料、用途、细微特征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致于在“我想发明的杯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的发展。

第39篇、大班科学活动科学探索区教案

磁铁可以吸什么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了解区分磁铁可以吸的物质,感知磁铁特性。
2、了解磁化现象。
活动过程:
1、课前让幼儿了解磁铁可以吸什么,再让幼儿相互自己已知的哪些物体可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行。引导幼儿进行分类。
2、组织幼儿讨论:这些不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
3、让幼儿在活动室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
4、磁铁不能放在什么地方?了解磁化现象。
磁力可以穿过什么
活动目标:
让幼儿操作、探索、发现磁力具有穿透性的现象。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猜想磁力可以穿过什么,并在活动室里寻找磁力可以穿过的物品。
2、幼儿分类验证材料:纸、木头、玻璃、布、瓷、植物叶子、橡胶等。
3、教师小结:磁力具有穿透性。
磁力的大小
活动目标:
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磁力的大小。
活动过程:
1、准备布、被子带领幼儿观察实验:磁铁能穿过布,但不能穿过被子。
2、引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磁力可以穿过布穿那不过被子?
3、师生再次实验:用磁铁透过木盒盖使别针动起来,引导幼儿认识到,随木盒盖的加厚,磁力最终动不了别针。
4、幼儿自己做实验并记录:
为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磁铁和别针,让幼儿记录大小磁铁一次分别可吸多少别针。
好玩的电动玩具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电动玩具,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2、让幼儿了解电池的正负极会影响玩具的启动或静止。
活动过程:
1、准备一些电动玩具先让幼儿玩,并让幼儿思考:电动玩具为什么会动起来?
2、师幼共同探索。装反电池的正负极,启发:"老师这里的玩具也有电池,谁来试试电动玩具能动起来吗?"
3、教师总结:电池的正负极的不同,会影响玩具的动或静。
4、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玩具里面装的节数也不一样。
好玩的摩擦起电
活动目标:
1、探索什么东西能摩擦起电。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过程:
1、指导幼儿用尺在丝绸、皮毛、头发上做摩擦起电的实验。
2、提出问题:尺在别的地方能摩擦起电吗?
3、幼儿自由实验。
4、小结。
分散和聚集
活动目标:
1、知道颜色聚在一起深,扩散开来淡。
2、培养幼儿爱做实验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出示滴管,介绍滴管的用法。
2、提出问题:如果用滴管吸一滴红墨水滴到餐巾纸上,会发生什么情况、
3、幼儿做实验。
4、小结:当红墨水聚在一起时颜色很深,当红墨水慢慢扩大,它的颜色就淡了。
探索各种声音
活动目标:
1、知道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
2、通过操作各种材料,体验声音的产生。
活动过程:
1、课前做实验"会跳舞的娃娃",交代任务。
2、幼儿自由操作,体验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的现象。
3、用多种材料尝试,体验它们发出的不同声音。
4、师小结。
玩镜子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观察、探索,知道各类镜子的特点及作用。
2、发展幼儿观察力,提高求知欲。
活动过程:
1、交代任务:玩有趣的镜子,提醒大家要爱护这些镜子。
2、操作一:每个幼儿自选一种镜子,探索怎样玩的有趣。讨论:各自玩时,发现了什么?
操作二:幼儿另选几种镜子,观察照出的物体发生的变化。讨论:各自玩了哪些镜子?照出来的物体是怎样的?
操作三:根据不同的镜子照出物体的不同变化,让幼儿寻求答案。讨论:为什么镜子不同,照出的物体和原来的不同?
3、老师总结。
玩磁针
活动目标:
1、了解磁针转动的原理--指南针。
2、培养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
活动过程:
1、交代任务:玩磁针,并提出要求。
2、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3、老师小结。
使球停在斜坡上
活动目标:
1、探索使物体停在斜坡上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合作性,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1、提供多种材料,让小朋友自由探索。
2、小朋友相互讨论探索结果。
3、再次操作。
4、师生共同讨论探索方法、结果。
好玩的多面镜
活动目标:
在了解两面镜夹角变化与物体数量变化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三角镜夹角变化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玩两面镜,并引出如何制作三面镜。
2、幼儿对三面镜进行探索,了解三面镜的夹角变化与物体成像的规律。
3、玩万花筒,进一步了解物体与两面镜、三面镜成像的规律。
搭纸桥
活动目标:
1、了解纸的形状与纸的承受力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搭桥,并试一试桥的承受力,引出如何让桥变结实。
2、幼儿尝试改变纸的形状和结构,增加纸的承受力。
3、幼儿相互讨论,并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
玩斜坡(一)
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尝试,了解同一种形状、大小、材料的球在斜坡上滚动的速度与斜坡的高度、曲直有关。
活动过程:
1、幼儿比较高度不同的斜坡、曲直不同的斜坡。
2、先猜测物体滚动的速度,再动手实验,观察并讨论物体滚动时的速度与什么有关。
3、教师小结:同一种物体在高的斜坡、直的斜坡上滚动的速度快。
玩斜坡(二)
活动目标:
比较同一高度、同一曲直的斜坡上,不同大小、不同重轻的物体在斜坡上滚动时速度的快慢。
活动过程:
1、分别出示两组斜坡:一组是同一高度的直斜坡;另一组是同一高度的弯斜坡。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在两组斜坡上尝试。
2、提出问题:在同样的斜坡上,什么东西滚下来最快?什么东西滚下来最慢?为什么?幼儿相互讨论。
3、教师小结:在同样的斜坡上,轻的、体积大的物体滚下来速度快,反之依然。
瓶中吸物
活动目标:
1、体验磁铁隔瓶吸物的乐趣。
2、探索瓶中物体运动与大气压力的关系。
活动过程:
1、出示瓶子,放入一些铁制小东西,问:不把瓶口朝下,怎样取出这些小东西?引导幼儿运用磁铁的吸铁功能,把瓶中物体吸出。
2、幼儿操作,并讨论:瓶口用盖子盖好时与没有瓶盖着两种情况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有盖子时容易吸,反之难吸,为什么?幼儿讨论。
3、教师小结。
神奇的吸管
活动目标:
通过吸乒乓球的尝试,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幼儿用吸管吸乒乓球。
2、吸管除了可以吸动乒乓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让乒乓球滚到你所想的位置?幼儿讨论(用吸管吹乒乓球)3、幼儿尝试吸动或吹动其他物体,并交流各自的感受,交换各自的经验。
跳舞的纸屑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
2、激发幼儿探索物体更多的有趣现象。
活动过程:
一、启发性谈话,激起幼儿探索兴趣。
1、谁来想个办法,使纸屑吸起来?
2、幼儿相互结伴探索。
3、请幼儿说一说探索结果。
二、比较纸摩擦和毛皮摩擦后吸纸屑的不同现象。
幼儿探索,相互交流。
三、整理好操作材料。
四、鼓励幼儿探索更多的物体,找一找什么东西也会吸起来?
探索飞机模型
活动目标:
1、了解制造飞机的简单材料和过程。
2、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谈话:"除了鸟儿,还有谁能在天上飞?""飞机是什么样的?"
二、看飞机模型,了解飞机的好处。
1、你们知道飞机有哪些用途吗?
2、向幼儿介绍各种飞机的外形特征和功用。
3、飞机是谁制造的?他们是怎样制造的?
三、了解造飞机的简单材料和过程。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四、回班级选择材料制造飞机。

第40篇、大班科学活动多变电线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任意弯折电线,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造型。
  2、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让电线站起来。
  3、培养幼儿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与表达的精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粗细、长短不同的彩色胶皮电线若干
  2、橡皮泥、各种可稳定的积木、一次性杯子、黄沙等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活动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大口袋,猜猜里面装了什么呢?
  2、请幼儿从盒子里摸出电线,提问:这是什么?(电线)电线有什么用?(可以通电)

  二、看一看,引导观察想象
  1、今天顾老师要用电线来变魔术呢,请小朋友轻轻闭上眼睛,看,老师把它变成什么了?
  2、教师将电线弯曲成娃娃形,问:看看它变成了什么?又像什么?还可变成什么呢?(蘑菇)
  3、电线真好玩,你们想把它变成什么呢?(请幼儿说说)

  三、玩一玩,鼓励创造表现
  1、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既安全又好玩的电线,下面小朋友也可以用电线来变魔术。
  ( 幼儿自由结伴弯曲电线,教师观察指导。)
  2、(一、二、三拍手静坐) 问:你把电线变成了什么?

  四、做一做,启发思考探索
  1、师:我们的小手真能干,会用电线变那么多有趣的东西。我又变了一个,他们可都会站起来的。(出示一个人)。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橡皮泥、沙子……你们可以试试这些材料,看看能不能让它站起来?
  2、幼儿尝试操作,让电线造型站立起来。
  3、幼儿自由讲述让电线站起来的方法。(如借助胶带、插入彩泥等)

  五、评一评,保持探索兴趣
  师:今天小朋友真聪明,想了许多办法让电线摆出了各种造型,今天小朋友回去以后还可以再试一试,变一变。好吗?

  活动反思:
  废旧电线颜色多样,易弯曲、易伸直,变化万千,在幼儿操作活动时,提供这一素材,不仅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还能为幼儿丰富想象力构建舞台。
  本活动我根据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电线色彩鲜艳,可随意造型这一特点,以观察性、开放性提问为中介,以诱发积极思维,大胆操作,自主表达为核心,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让幼儿在探索中汲取新的知识。如:在变化电线造型时,幼儿能说出很多种与之相象的造型(娃娃的脸、金龟子、水果)等。这些幼儿想象出的都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很自然地与电视、现实生活中的所见联系起来。于是我找到了现场扎辫子的幼儿与幼儿的创作作了比较,一方面肯定了幼儿的想象,另一方面让未想到的幼儿很直观的感受。并及时地加以表扬,增加幼儿创作的欲望。
  第一次操作活动时,教师只是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大胆操作,随意造型。由于大班幼儿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且模仿性强,故在这个环节中只出现几种简单的创意,但也有幼儿对同一造型出现了不同的想象结果。
  第二次操作,教师让幼儿把自己创意的造型立体化,但我却忽视了,有些是不适合站立的。幼儿在操作时,在将物体加以稳定的同时,还利用彩的积木造型进行装饰,这是我没想到的,说明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能突破老师的要求,他们渴望更多、更美的效果出现,及时的鼓励、表扬会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因此,我并不埋怨幼儿,而是拿出幼儿作品加以肯定。
  在整个过程中,活动过程层次清晰,过渡自然,教师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通过看一看、玩一玩、做一做、说一说,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支持者、引导者、充分体现了新《纲要》中幼儿科学教育的精神。

第41篇、大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

来源:淄博师专附属幼儿园   夏玉兰
 
【活动目标】

    1、能够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不同的声音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2、了解、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
   3、能够根据物体发声的原理设计制作乐器,具有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小鼓、碰铃、串铃、三角铁等各种乐器和盘子、碗、小勺等任何可以发声的物品若干;   
    2、空瓶子、木糖醇瓶子、米、豆子、空盒子、皮筋等各种可以制作乐器的物品;
    3、教学课件、背景音乐等。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声音王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自由探索,交流讨论。
    请幼儿在声音王国中寻找各种声音,并请个别幼儿向集体展示、交流自己在声音王国中的发现,引导幼儿熟悉各种声音及物体发声的具体方法。
    3、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教师出示小锣,敲击产生声音,用手将小锣固定住就不会有声音了,从而明白,声音是因为物体间碰撞震动而产生的。
    4、结合课件,了解生活中的声音。
教师搜集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让幼儿倾听,懂得不同的声音可以传达不同的意思。
    5、认识乐音和噪音,渗透轻声说话的习惯培养。
通过聆听两段不同的音乐,让幼儿来区分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不好听,教育幼儿要学会轻声说话。
    6、自我尝试制作乐器,参加声音王国演奏会。
请幼儿结合所学物体发声的原理,尝试制作各种乐器,在音乐的伴奏下集体演奏,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和动手操作的兴趣,教师做好现场录制。
   7、播放录像,满足成就感。(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处理)
将录制的影像以礼物的形式现场播放,让幼儿在自我欣赏中获得满足。
 
【活动延伸】
   在科学发现区投放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更多关于声音的秘密。

第42篇、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绳子

大班科学领域:有趣的绳子

博兴县寨郝中心园    李玉俊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触摸,感知不同材料的绳子的不同特性,了解它们的用途。
    2、通过比较分析,理解长短粗细都是相对的,培养幼儿思维的精确性。

    重点:了解不同材料的绳子的特性及用途。
    难点:理解长短、粗细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
    1 活动室的屋顶吸着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绳子拴着的气球。
    2、多种材料的绳子头若干。
    3、字卡“长”、“短”、“粗”、“细”。

【活动过程】
    1、“够气球”,引起幼儿对绳子的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屋顶上漂亮的气球,鼓励幼儿跳起来将气球够下来。
讨论:为什么有的气球能够着,有的气球够不着?(拴气球的绳子有长有短)拴气球的绳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颜色的?(毛线绳、棉线绳。。。。。。)。

    2、认识几种不同材料的绳子,了解它们的特性及用途。
    (1)出示几种绳子的样品(毛线绳、尼龙绳、麻绳、草绳、纸绳。。。。。。),引导幼儿观察,帮助幼儿凭经验判断绳子的材料,并教幼儿认识几种不常见的绳子。
    (2)幼儿每人取一根不同材料的绳子,摸一摸,说出有什么感觉?(麻绳粗糙、塑料绳光滑、毛线绳毛绒绒的有弹性。。。。。。)
    (3)绳子种类扩散:除以上这些绳子,你还知道哪些?(钢丝绳、橡皮绳、铁丝绳。。。。。。)
    (4)讨论绳子的用途:启发幼儿回答,教师小结:(麻绳用于拉车、拔河,毛线绳用于织毛衣、翻绳,草绳用于捆菜,钢丝绳用于吊拉货物等)。通过讨论,使幼儿了解不同的绳子有不同的用途。

    3、分类游戏。
    幼儿分组将杂乱的绳头按材料进行分类。

    4、比长短、比粗细。
    教师出示“长”“短”两个大字卡,分别贴在左右两边的墙壁上。幼儿每人手中拿一根绳子,教师引导幼儿两两比较,拿长绳子的幼儿跑到左边去,拿短绳子的幼儿跑到右边去。
    再启发幼儿与站在自己身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绳子长的跑到或停留在左边,绳子短的也要跑到或留在相应的一边。通过多次比较,使幼儿体会“长短”“粗细”是相对的。

【活动延伸】
    让幼儿自由选择玩绳类游戏:翻绳、毛线拼图、编绳子、系鞋带、跳绳等。

【活动反思】
    绳子是幼儿喜欢而熟悉的东西,绳子的多变性为幼儿发展认知能力提供了多种机会。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触摸,亲身感知了不同材料的绳子的特性,并了解了各类绳子的不同用途。通过运用绳子的两两比较,使幼儿初步理解了长短、粗细是相对而言的。在游戏活动中,准备各种各样的绳类材料,使幼儿自由选择,发展多方面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幼儿对绳类活动的兴趣。

第43篇、大班科学怎样让板不倒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大胆尝试使用各种辅助材料,让板不倒下去。
2、乐于与他人合作。
活动准备:
大泡沫板4块、材料超市中的各种物品,如:钩子、绳子、夹子、白胶、木砖、大积木块、剪刀、玻璃胶等等。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T:我们的板经常在用的时候要滑下来,请你们来帮助我!
二、幼儿假设:
1、T:有什么好方法让我们不往下滑呢?
……
2、幼儿分组把假设的内容记录下来。
三、幼儿探索,解决问题:
幼儿尝试各种让板不倒下来的方法
教师了解孩子们实验的真实情况,并帮助孩子澄清自己的认识。
T:“你们的用的是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四、分享交流
T:“刚刚你们用了哪些不同的方法让板不倒下来?”
T:“为什么他们用了相同的方法,一个成功了,另一个没有成功呢?”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第44篇、大班科学各种各样的桥说课稿教案反思

导读:我们的桥有各种不同形状,有的象什么有的象什么,有的又象什么,运用复式句来总结,有的是木头做的,有的是用水泥浇注的,有的是用竹子做的,有的又是用钢丝切所做的,那这些桥有什么用?引起幼儿对于桥功能的思考。
一、说设计意图:
前几天我们去春游的时候,汽车开过高架,孩子们都很兴奋的说上桥了上桥了,于是我问这是什么桥?孩子们有的就说是高架桥。路上我们还遇到了很多别的桥,特别是太户大桥和公园里的小木桥等等,一路上我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桥。作为水城的苏州,桥是我们这座城市最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回去搜集各种各样的桥,去找找看有些什么桥?作为大班的孩子,对桥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因此我针对这些情况决定将孩子们对与桥的兴趣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之中,并指定了以下的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各样的桥以及与人们的关系。
2、了解桥的不同外形使用的不同的建造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
3、对各种各样的桥有兴趣,能够积极的参加讨论和探索。
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了解桥的不同外形特征、使用的不同建筑材料和桥的各种功用。
活动的准备是为了活动目标更好的得到实现,因此所有的活动准备都是围绕活动的目标而选择的:活动之前利用建构游戏和幼儿一起搭建一些桥梁并将他们拜访成列在活动场地上关于各种各样的桥的CD音像制品幼儿搜集的关于桥的图片和模型等等以及去春游时拍摄的关于桥的照片二、说说教法和学法对于这个活动幼儿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作为孩子学习中的支持者、和作者和引导者,我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法,给与孩子一个情境,然后在整个活动中贯穿以交流讨论法、观察法和启发联想法让孩子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形成对桥梁的初步印象。在解决活动的重难点的时候我是先让孩子观察桥梁的各种形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桥梁的形状引申到桥的建筑材料和使用功能,在这个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孩子通过感知、回忆联想等方法经过提炼形成新的经验,让幼儿在湖动和开放的活动中发展观察力和感知力和概括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参观模型展览引起幼儿对桥兴趣——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并知道桥的建造材料——知道桥的各种功用并引发幼儿对于桥的观察兴趣和思考1、参观桥的模型展览。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
小朋友排好队,象春游一样,教师发出嘟嘟嘟的声音表示开着小汽车对小朋友说我们做上汽车一起去玩好吗?以一种游戏的情景导入,能够引起幼儿对于活动的关注。一边开,一边引导幼儿看模型,问这是什么桥啊?模型中有太湖大桥和高架桥以及九曲桥等,这些模型是幼儿带来和与教师共同制作的,所以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桥,完全能够说出来也就能够激发幼儿说的积极性。
2、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幼儿坐在桥的旁边,说说看到的那些桥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做的?在春游的时候,孩子们对于太湖大桥等有着很好的比喻,现在请他们再讲一遍,他们会很积极。对延伸到下面的问题起着很好的引子作用:那你还见过什么桥?是什么样的?是用什么做的?请幼儿来说说。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图片或者是在电脑上展示。孩子们对桥进行过搜集和观察活动,因此他们对于桥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有话说。同时,在述说桥是什么材料做的时候,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孩子要求他将教师的问题一起回答,但是对于个别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他还不能将这些问题一起说出来,那么就相应的提醒一下,比如那他是什么做的呢?在让幼儿说桥象什么而是后有的桥比较特别,比如黄浦大桥,有的孩子或许会说象琴,有的会说象扇子,等等,对于幼儿的大胆想象要给与表扬和肯定。
3、了解桥的主要功用,印发幼儿对于桥的观察兴趣和思考我们的桥有各种不同形状,有的象什么有的象什么,有的又象什么,运用复式句来总结,有的是木头做的,有的是用水泥浇注的,有的是用竹子做的,有的又是用钢丝切所做的,那这些桥有什么用?引起幼儿对于桥功能的思考。孩子们在说桥的功能的时候大多数说的都可能是桥上可以开汽车,可以走人,有的桥可以通过火车,孩子们的回答是很笼统的,没有准确的分类,于是我会问是不是所有的桥都可以让汽车和人一起走呢?因幼儿对于桥的分类,因为孩子们已经有了高架上只可以走汽车,人行桥上只可以走人的经验,所以一提问,孩子们马上就会说出不是的,当孩子知道有的桥只能走人,有的桥只能通过汽车后,问为什么有的只能通过汽车,有的只能让人走呢?通过让孩子思考讨论,知道将桥的功能具体化后可以改善我们现在的交通拥挤的状况。最后,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小结:我们的桥帮助我们改善了交通状况,让我们不同地方的人联系更方便,而且那么漂亮的桥也美化了我们的环境,你想不想来设计一座漂亮的桥呢?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想设计什么样的桥?
四、延伸活动在让孩子对桥有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后,就带领幼儿去把自己设计的桥画下下来,这个环节可以放在自主活动的手工区,可以专门开辟一个桥梁设计院的游戏,同时还可以配合建构区的积木,让孩子们去构建自己的桥。使孩子们对桥的兴趣得以延续,并进一步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将科学活动和美术活动等进行有机的整合。
活动反思
幼儿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桥了解较少,影响了幼儿创造。需要在课前多做一些准备,让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桥的外形和用途,使经验更丰富些,这样幼儿才能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创新。
小百科: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确切的说是用来将交通路线 (如道路、铁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设施 (如管道、电缆等)跨越天然障碍 (如河流、海峡、峡谷等)或人工障碍 (高速公路、铁路线)的构造物。

第45篇、大班科学蛋宝宝站起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体验探索带来的乐趣。
  2、通过幼儿动手探索,学会积累经验,并做个记录。
  3、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物体支撑的经验。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为幼儿准备鸡蛋,人手一份。并涂成彩蛋或加上图案,使其具有蛋宝宝的特征。
  2、辅助材料:米、沙包、尾巴、纸、铅丝、海绵、积木、电线、布、瓶子、各种盖子等等。
  3、《运动员进行曲》音乐。
活动过程:
  一、蛋宝宝想要站起来。
  1、跟随音乐节奏,幼儿精神饱满的行走,音乐结束时做立正动作。
  2、蛋宝宝非常想象小朋友一样神气的站起来,你们能让它在桌子上站起来吗?
  幼儿进行探索,看看鸡蛋能否在平面上站起来。
二、我帮蛋宝宝站起来。
  1、引导幼儿尝试各种在平面上让蛋站起来的方法。
  2、你怎样让蛋宝宝在桌子上站起来的?
  3、为什么蛋宝宝不容易站起来?
  引导幼儿说出蛋的特征,蛋的两头是尖尖的。
三、帮蛋宝宝找朋友帮忙,并记录下来。
  (一)
  1、我们请一些朋友来帮蛋宝宝站起来,你们想想找谁呢?
  2、幼儿进行操作,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尝试,比较什么方法能让蛋宝宝站得更稳,并作好记录。活动记录表
  OO
  所用材料
  √或×
  3、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好办法。
(二)、二次操作:
  1、有的桌上的材料和另的桌上的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尝试一下其它材料,看看它能不能让蛋宝宝站稳?
  2、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并做好记录。
  3、再次交流,让幼儿说出更多更好的让蛋站起来的办法。
四、拓展思维,寻找材料以便投入区域中。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第46篇、大班科学声音里的秘密教案反思

  “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让孩子一一说出这是什么声音。
  “我们在生活中听到过这么多的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声音里的秘密。”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各种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
  2、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学习制作传声电话,感知声音的传播。
  3、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活动重点: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难点: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
  1、录有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声音的录音。
  2、铁制的月饼盒子、冰淇淋盒子、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废旧材料。
  3、鼓、小珠子。
  4、录有乐音和噪音声音的磁带 
  5、酸奶杯(或纸杯),棉线。
  活动过程
  1、引发兴趣,感知声音。
  “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让孩子一一说出这是什么声音。
  “我们在生活中听到过这么多的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声音里的秘密。”
  2、操作体验,探索声音。
  (1)、幼儿第一次操作,在玩中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老师这里有铁制的月饼盒子、冰淇淋盒子、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废旧材料,请你们去玩一玩,怎样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教师观察指导。
  自由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共同交流:“你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发出了声音?”
  “那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教师鼓励孩子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师实验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用鼓棍敲击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小珠子在跳动。
  提问:小朋友们,小珠子是真个奇怪舞蹈家,她跳舞要用大鼓做舞台,还要有用大鼓为她伴奏她才肯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3)、幼儿第二次操作,尝试让所有的物品发出声音。
  小朋友,想一想除了这些材料能发出声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能发出声音?请你去找一找,试一试,让这些东西也能发出声音。
  自主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教师小结。
  3、回归生活,听辨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听的声音,也有不好听的声音,要是多听了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中要说悄悄话,要懂得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避免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我们一起用刚刚找到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这段好听的音乐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延伸活动:制作小电话
  (1)介绍制作材料:“桌子上的材料你都认识吗?今天我们要用它们来做电话机。”
  (2)讨论制作方法。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在纸杯下端挖两个小洞,用线穿过,再打一个结。”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想想玩玩:
  用自制电话通话——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握住线:“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小结:声音是通过线来传播的,如果把线握住,声音就传不出去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第47篇、大班科学活动迷彩的伪装教案反思

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了解伪装的含义。
2、能大胆设想并综合运用多种材料伪装自己和他人。
3、加强幼儿对解放军的敬佩之情。
准备:
1、录像带;不同颜色的衣服;油性化妆颜料;毛笔;不同颜色的染料;不同颜色的纸;国旗一面;磁带(我是一个兵)。
2、有小山坡的绿地。
过程:
1、欣赏录像。
教:今天,我带来一部很吸引人的录像,我们一同来欣赏吧。
提问:在录像中你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解放军,在作战。)
他们的服饰是什么样的?
(迷彩的)
叔叔们在作战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带这样的帽子呢?
(这样不易被人发现)
小结:这种将自己隐藏起来的方法我们称为——伪装。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小动物也运用了
这种方法躲过了敌人的追杀。你们知道有谁运用了这种伪装的方法吗?
(变色龙会随周围的颜色而改变自己的颜色;蛇会将自己的身体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改变自己的颜色;美丽的蝴蝶躲在花丛中让我们也很难辨????)
2、探索活动。
师:一会儿,我们要到户为完成一个很艰巨的任务——穿越敌人的封锁线,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穿越中不被敌人发现,我们须做好哪些准备?
(户外)
在这,我为你们提供了这么多材料,如何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做成伪装自己的材料呢?请你们自己想办法吧!
(1)教师出示各种物品,让幼儿尝试给自己或他人伪装。
(2)幼儿选择服饰、染料、油彩进行伪装化妆,教师观察、引导。
3、穿越封锁线。
师:现在的我们一切准备就绪,
看,在那边的山头上我们的国旗正随风飘扬,在穿越敌人的封锁线的途中,千万要小心,不要被敌人发现,战士们我们在国旗下会面。
(1)放音乐幼儿穿越封锁线,教师担当“敌人”。
(2)教师讲伪装不好的幼儿安置在身旁。
(3)幼儿欢呼。
4、小结。
师生围坐草坪上,一同随音乐,作舒展运动。
(同时)提问:为什么在穿越封锁线中,某某小朋友被“敌人”发现了呢?
幼儿讨论。
5、整理现场。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们很有兴趣,我也充分给了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自主的探索、去创造,使幼儿的探索事物的兴趣增强,尝试观察事物的方法在创新,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在丰富。在操作时,通过自由组合,让幼儿体验到合作的力量和成功的快乐,幼儿玩得不亦悦乎而且意犹未尽。 纵观整个活动,让我深深感悟到:教师要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只有抓住幼儿兴趣点,才能让幼儿把更多的热情投注到学习中。

第48篇、大班科学活动捉泥鳅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泥鳅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幼儿园的自然角中经常投放的,孩子们常常喜欢站在旁边看泥鳅,但却不敢给泥鳅换水,换水的时候泥鳅跑出来了,有的女孩子吓得尖叫,不敢靠近,更不敢捉泥鳅。根据孩子们喜欢观察又害怕泥鳅的特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捉泥鳅》,消除幼儿对动物的恐惧心理,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活动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及有兜的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2、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  
  3、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能大胆勇敢地与动物交往。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泥鳅每组五到六条,
  2、操作材料每组一份(包括:毛巾、网兜、食品夹、一次性手套、保鲜袋、筷子),
  3、实物投影仪,塑料筐、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泥鳅,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  
  1、师: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群动物朋友,猜猜,是谁?  
  小结: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小泥鳅。  
  2、教师和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让孩子感知泥鳅不可怕,从而激发幼儿捉泥鳅的兴趣和勇气。  
  3、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捉住泥鳅。(教师肯定孩子的想法。)  

  二、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探索:使用什么材料能将泥鳅捉住。  
  1、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的方法,使用许多的材料能将泥鳅捉住,黄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工具有……(逐一介绍材料),请你用这些材料来试一试,玩一玩,用什么材料可以把泥鳅捉起来。请你把捉到的泥鳅放到绿色的框子里。  
  2、幼儿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  
  3、互相交流捉泥鳅的经验。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用什么方法把泥鳅捉起来的?  
  出示“捉泥鳅纪录表”,集体记录能够捉起泥鳅的工具。  
  看着记录表集体说说操作结果。  
  4、教师小结:  
  毛巾等材料表面比较粗糙,碰到滑滑的泥鳅,能增加摩擦力,这样泥鳅很容易捉起来;  
  而网兜、保险袋他们都有一个兜,能将泥鳅兜住,所以也能捉起泥鳅。
  
  三、幼儿第二次探索:用什么材料捉泥鳅最快最方便。  
  1、设疑:用哪种方法捉泥鳅最快最方便?(幼儿自由猜测)  
  2、幼儿第二次操作(放背景音乐捉泥鳅),教师鼓励幼儿每一种工具都玩一玩,比一比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  
  3、幼儿交流操作经验。  
  师:刚才,你们把每一种工具都试过了吗?到底哪一种最快最方便呢?   
  4、捉泥鳅比赛。  
  根据幼儿的回答 ,每一种材料选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幼儿当评委,使用哪一种材料的幼儿第一个捉起,哪种材料就最快。  
  5、教师小结:通过比赛,我们可以看到,用毛巾来捉泥鳅是最快最方便的,而用网兜也很方便,因此,卖鱼的地方都用网兜来捉。  
 
  四、简单认识泥鳅。  
  1、了解泥鳅身上有粘液,及作用。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捉泥鳅,你们高兴吗?泥鳅为什么会那么难捉?(身上有粘液)泥鳅身上滑滑的粘液有什么用呢?(减少摩擦、保护自己)  
  2、认识泥鳅身上其它的宝贝及他们的作用。(采用实物投影仪)  
  头上有眼睛、腮(呼吸)  
  身上有花纹、鳍  
  3、简单了解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五、设疑,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捉泥鳅,还认识了我们的泥鳅朋友,我们把泥鳅放到自然角里饲养,看一看他们喜欢吃什么。
  
  活动反思: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我在活动前考虑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训,活动前要考虑周到一点。 

第49篇、大班科学奇妙的杯子草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感知不同材料杯子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2、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动手活动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及应用。
  活动难点:培养观察、发现、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杯子与少量瓶子混放在活动室内。
  2、同样大小的塑料杯、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瓷杯、玻璃杯若干组。
  3、较淡的颜色水及热水。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给杯子和瓶子分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杯子与瓶子的不同点:(杯子口较大,有无盖都行,一般用来盛装液体;瓶子口较瓶身小,有盖密封,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盛装)。
  2、请幼儿自由选取杯子,向同伴介绍"我喜欢的杯子",并相互讨论总结杯子的共同特征及用途。
  3、请幼儿随意摆弄各种各样的杯子,比较发现杯子的不同点,并请幼儿根据杯子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活动。
  4、操作比较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
  (1)请幼儿捏一捏、压一压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反复感知归纳出:(塑料杯、纸杯较软;玻璃杯、不锈钢杯、瓷杯很硬)。
  (2)请幼儿掂一掂、比一比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玻璃杯重;纸杯、塑料杯轻;搪瓷杯、不锈钢杯比较轻)。
  (3)请幼儿看一看倒上颜色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归纳出:(玻璃杯很透明;塑料杯比较透明;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不透明)。
  (4)请幼儿摸一摸、试一试倒上热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热、瓷杯传热最快;玻璃杯、不锈钢杯、纸杯、塑料杯比较热,他们传热比较快)。
  (5)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哪种材料的杯子易摔坏?让幼儿知道玻璃杯、瓷杯易摔坏;搪瓷杯易摔坏外瓷,铁身易锈蚀变坏,不如不锈钢杯结实光滑;纸杯、塑料杯不易摔坏,但纸杯不如塑料杯结实耐用。
  5、请幼儿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见过的杯子。
  6、请幼儿联想、实验,比较几种特殊杯子的不同。
  (1)一次性纸杯与塑料杯:纸杯易腐烂,无污染;塑料杯不易腐烂,易造成白色污染。
  (2)烧杯和一般的玻璃杯:烧杯可以加热,不易破裂;玻璃杯加热易破裂。
  7、请幼儿讨论在下列情况时应选择什么样的杯子:
  (1)外出旅游。(结实轻便有提手不易摔坏的杯子)
  (2)给病人送热奶。(保温带盖有提系的杯子)
  (3)给客人冲茶水。(保温带盖有把的杯子)
  8、请幼儿观察杯子的外部细微特征,讨论杯子上的"小秘密":
  (1)高脚杯上的细长腿。(美观、方便)
  (2)杯身上的"凹"部。(拿握方便)
  (3)杯身上的平行纹。(拿握防滑)
  (4)杯子上的杯把。(方便、不烫手)
  (5)杯提手。(方便省力)
  (6)折叠伸缩杯。(少占空间)
  (7)杯子盖儿。(卫生、保温)
  (8)烧杯上的"尖凸小口"。(倒物方便,不洒物)
  (9)杯身罩套。(隔热、防滑、美观)
  9、出示实物,向幼儿介绍几种新产品,开阔幼儿眼界,萌发幼儿科技发明意识。
  (1)山东无棣的贝瓷杯:贝瓷杯是利用贝类硬壳作原料加工制成的杯子。贝瓷杯细腻、轻便、美观,且以"废物"作原料,有利于环境保护,深受大家喜爱。
  (2)中国广州佳洁士塑料刷牙杯: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3)向幼儿介绍诺亚口杯的发明者"著名青年发明家卢恩光教授"。

  活动延伸
  1、绘画、讲述活动"我想发明的杯子"。
  2、纸杯或塑料杯制作活动"土电话""飞碟"。

  活动反思
  各种各样的杯子是幼儿非常熟悉而又经常使用的日用品,因此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杯子的种类、材料、用途、细微特征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致于在"我想发明的杯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的发展。

第50篇、大班科探室活动:会转的风车

幼儿园大班科探室活动:会转的风车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探索并感知风的大小与风车转动的关系。  
2、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小风车。  
3、进一步产生科技探索与制作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风车若干、记录纸、记号笔、各种卡纸、钢丝、剪刀、筷子、牙签、透明胶等。  

活动过程  
1.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我们小朋友都带来了风车,请你来玩一玩,怎样使你的小风车动起来呢?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同伴之间不要相互碰撞。  
*幼儿操作活动。  
2.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讲述。  
*自由交谈:你刚才是怎样玩风车的?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请你先和旁边的好朋友讲一讲。  
*个别幼儿讲述:谁来说说看你刚才是怎样玩风车的?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风车转起来呢?  
*教师小结:让风车转起来的方法可真多。只要有风就可以了。  

3.扩展谈话范围。  
*那小风车转的一样快吗?为什么?  
请你拿着小风车和好朋友去玩一玩,看一看它什么时候转的快,什么时候转的慢,并把它在记录纸上记下来。  
*幼儿再次操作并记录。  
*请个别幼儿讲述:谁来说说小风车什么时候转的快,什么时候转的慢?  
*教师小结:风大的时候,风车转的快;风小的时候,风车转的慢。  

4.尝试做风车。  
*今天我准备了许多材料,请你们来制作小风车。  
*提出活动要求:  
做的时候要注意动脑筋,找好中心点再去做,注意中心点的部分不能剪掉。同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知道了吗?  
*幼儿制作风车。提醒幼儿特别注意安全。  
小风车若干、记录纸、记号笔、各种卡纸、钢丝、剪刀、筷子、牙签、透明胶等。  
*风车好了吗?那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比比看谁的转的快,好吗?

第51篇、大班科学优质课吹泡泡教案反思

科学活动  吹泡泡
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现只有是镂空的材料都容易吹出泡泡。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的进行验证的能力。
3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知识和本领的愉悦情感。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准备:记录卡 、幼儿用笔
吸管、筷子、花片、积木、漏勺、勺子、肥皂水
视平转换仪 磁带 录音机
过程:一、开始部分。
1在《吹泡泡》的音乐中,一起进入活动室。
师:我们都很喜欢吹泡泡,那可爱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
大大小小,真漂亮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吹泡泡吧!
2出示各种材料,并讨论。
(1) 师:平时,我们都是用吹泡器来吹泡泡的,可是今天,大家一起来看看,我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呀?
(2)出示记录卡,幼儿猜想。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张记录卡,并把这些材料画在了卡上,请大家一起来猜猜,你觉得可以吹出泡泡的,就在“猜一猜”这一个格子里打上勾勾,觉得不可以的就打上叉叉。
3幼儿猜测,教师巡回指导。
4讨论、介绍幼儿想法。
(1)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猜想?
请一到两名幼儿上台介绍。
(2) 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呢?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猜想?
(3) 师生共同讨论,并统计在教师的记录卡上。
师:我们一起来侃侃,你认为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依次统计各个材料)
二、幼儿操作。师:小朋友的猜想都不一样,那到底对不对呢?老师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试试!
请大家拿着你的记录卡,把每一样材料都去试一试,并且马上把结果记录在“试一试“这一格内。
2幼儿操作尝试,教师指导。(重点指导花片和漏勺)
3比较猜测和尝试后的结果。
(1) 师: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你操作后的结果?
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
请有持不同意见的幼儿上来再次操作比较。
(2)师生再次讨论,统计在教师记录卡上。
师:在我们小朋友操作了过后,你觉得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依次统计各个材料)
三、总结
1谁来告诉我,你发现在这些材料中,那些可以吹出泡泡呢?他们有什么特点吗?
教师总结:这些有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洞洞,这些有洞洞的材料有个名字,我们叫它“镂空”。因为它镂空,所以可以吹出泡泡来。
2结束部分。
师: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大家看看它们能吹出泡泡吗?为什么?
想知道它们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么?我们一起到户外去试试看吧!
在音乐《吹泡泡》中跳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课后,重新梳理一遍活动过程,我感觉有两点做的不够好:一是在材料的准备上考虑不周到,比如让孩子们进行探索实验的吹泡泡工具太毛糙,用铅丝还是不太安全,而且我其实可以启发孩子们,自己找一找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尝试吹泡泡;二是在孩子动手操作阶段,应该分组用不同的材质进行试验,并边实验边边记录整理结果,对吹泡泡的效果进行记录,最后请各组孩子自己总结发言,说说自己这一组的试验结果,使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得到升华,也锻炼了幼儿的动脑与说话能力。

第52篇、大班科学活动玩电珠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常用的导电材料。   
  2.初步培养幼儿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干电池 电珠   
  铜线 铁丝 钢丝 铝线 橡皮管 棉线 塑料管 纸棒   
  手电筒 记录纸 笔

  活动过程   
  1.手电筒的发光原理   
  (1)出示手电筒   
  问题:手电筒怎么会发光?   
  (2)探究手电筒的结构   
  a.幼儿回答手电筒怎么会发光。   
  b.拆卸手电筒   
  电珠 电池 铜片   
  结论:光有电珠和电池手电筒是不会发光的,必须有铜片把电珠和电池连接,电珠才会发光。铜片是可以通电的导线。   
  2.实验:寻找能通电的导线   
  (1)问题:除了铜片,还有哪些是常用的导电材料?   
  幼儿自由讨论   
  (2)教师提供材料,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   
  (3)总结:金属是可以导电的。   
  思考:在任何情况下金属都是可以导电的吗/非金属都是不可以导电的吗?   
  3.电池与电珠发亮的系列实验   
  (1)现象:相比较一节电池,两节电池能使电珠更亮。   
  a.幼儿实验展示   
  b.第一次结论:电池越多,电珠越亮。   
  (2)第一次验证:电池越多,电珠越亮。   
  a.三节电池做实验,其中一节放反,电珠反而变暗。   
  b.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   
  幼儿自由讨论   
  c.第二次总结:每节电池必须正负极相连摆放,电池越多,电珠越亮。   
  (3)第二次验证:每节电池必须正负极相连摆放,电池越多,电珠越亮。   
  a.根据第二次的总结,幼儿自由操作实验。   
  b.实验结果:电池电压超过电珠负荷电压,电珠会烧坏不亮。   
  c.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   
  幼儿自由讨论。   
  4.延续问题:电对人体的伤害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玩手影的区角游戏时,对不同型号手电筒发光程度不一样的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电池大的电量就大。”   
  “你们看,前面的小电珠有大小的。”   
  “这个手电筒装了两节电池,怪不得比较亮。”   
  ……   
  电的概念,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抽象的。所以在活动设计中,幼儿的所有探索都辅助于小电珠这一很好的载体,通过小电珠的发亮情况,来让幼儿感受电的神奇力量。   
  活动主要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试图让幼儿通过自由选材进行电珠发亮实验,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导电材料;第二环节是通过利用电池数量进行电珠发亮实验,初步培养幼儿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从而得出电池数量与电珠发亮程度关系的正确结论。

第53篇、大班科学教案:奇特的花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特的花草

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具有特殊特征的植物。
2、知道植物跟人类的密切关系,能把收集到的有趣的信息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3、积极的参与科学活动,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收集奇特植物的图片、照片及相关资料。
          玩过音乐游戏《蝴蝶找花》。 
物质准备:含羞草一盆、防盗草一盆、猪笼草四盆,课件(有配音的各类花草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激发孩子兴趣。

1、教师:“智慧树节目又开始啦,我们的口号是:‘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智慧树前做游戏,欢乐多又多。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智慧树乐园。耶!’(师幼一起说)今天的节目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引起幼儿的兴趣。
2、播放有关课件,描述植物的特性。
3、提问:你认识它们吗?知道它们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

二、自由尝试探索。
1、出示含羞草、防盗草。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受植物的奇异特性。
2、围绕问题,交流发现。幼儿四人一组,以含羞草、防盗草为例,用语言讲述植物的外部特征。
4、引导幼儿说说:含羞草是怎么变化的?接触防盗草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
含羞草:又名感应草,轻轻触碰这种植物的叶片会立刻紧闭下垂,呈含羞状。
防盗草又称植物猫,当人及 猪、羊、禽、牛、马等动物触碰时,接触处就会像被电击火烧般的奇疼怪痒。将干草放在粮仓周围,老鼠碰到就立即逃之夭夭,所以也有“植物猫”之称。
5、拓展幼儿对奇异花草的认识。
※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奇特植物的图片、照片或相关资料向本组同伴介绍。引导幼儿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植物的名称是什么?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生长在哪里?
※每组推选1-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带来的最奇特的植物。

三、操作感受
1、每组一盆猪笼草、瓶装小虫若干。
2、要求:将瓶中的小虫倒入捕虫囊,感受猪笼草的奇异特性。
3、操作指导:引导幼儿边观察边用图示记录猪笼草的捕食过程。
4、各小组代表介绍。
教师小结:猪笼草象一个彩色的瓶子,瓶里有又香又甜的蜜,苍蝇飞来了,掉进了瓶底,瓶子很滑,苍蝇爬不上来就被猪龙草吃掉了。

四、游戏:蝴蝶找花。
播放《化蝶》音乐,在蝴蝶静止时可以轻轻地触碰植物叶片,用身体语言的亲密接触,进一步感受花草的奇特。(教师根据情况暂停音乐。)
五、活动延伸。
※探索区放有捕蝇草、半支莲、大花草等图片,让幼儿观察交流,进一步产生对植物的兴趣。
※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搜索资料,拓展对植物的认识。 
 
教师参考资料:
猪笼草的捕虫囊内有蜜腺能分泌蜜汁引诱昆虫,昆虫进入捕虫囊后,囊盖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合上,但是捕虫囊的囊口内侧囊壁很光滑,所以能防止昆虫爬出。囊中经常有半囊水。水过多时,卷须无法承重还会会自动倾斜倒去一部分水。因为如果囊内盛满水,昆虫掉在水里后就容易逃出。捕虫囊下半部的内侧囊壁稍厚,并有很多消化腺,这些腺体泌出稍带黏性的消化液储存在囊底。消化液呈酸性,具有消化昆虫的能力。事实上囊盖是经常打开的,囊盖的主要用途是引诱昆虫,因为囊盖的内壁也有很多蜜腺。 掉进囊内的昆虫多数是蚂蚁,也有一些会飞的昆虫如野蝇和蚊等。
防盗草又称植物猫,属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株高1米左右,茎直立,多分枝 ,叶对生,掌状有深齿,全株茎叶满布不易察觉的银白色细柔毛,有锐敏的刺激性,当人及 猪、羊、禽、牛、马等动物触碰时,接触处就会立即如电击火烧般的奇疼怪痒。将鲜株或干品放在粮仓或苗床周围,老鼠碰到就立即逃之夭夭,故有“植物猫”之称。注:不是无情草。
含羞草:又名感应草、知羞草、怕丑草。轻轻触碰这种植物的叶片会立刻紧闭下垂,呈含羞状。
大花草:世界上最大的花,是生长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森林里的大花草的花,直径达1.4米,几乎象我们吃饭的圆桌一样大。它有5片又厚又大的花瓣,外面带有浅红色的斑点,每片花瓣长30-40厘米。一朵花有6-7公斤重,花心象个面盆,可以盛5-6升水。它寄生在象葡萄一类的白粉藤根茎上。这种古怪的植物,本身没有茎,也没有叶,一生只开一朵花。花刚开的时候,有一点儿香味,不到几天就臭不可闻。在自然界里香花能招引昆虫传粉,象大花草那样的臭花也同样能引诱某些蝇类和甲虫为它传粉。
捕蝇草:叶片边缘长有睫毛搬的刺毛,当昆虫爬过叶片,碰倒叶子中央的感觉毛,叶片就迅速紧闭,叶子边缘的刺毛就交错合拢,把猎物关起来。
半支莲:又名太阳花, 喜温暖、阳光充足而干燥的环境,极耐瘠薄,一般土壤均能适应,能自播繁衍。见阳光花开,早、晚、阴天闭合,故有太阳花、午时花之名。花期6~7月。

第54篇、大班科学公开课拆装笔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拆笔、装笔、换笔的过程中探究材料之间的关系,获得有关空间关系的经验。
  2.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课前收集:拆装难易程度不同,配件不同的笔及与之相匹配的笔芯若干。
  2.教师演示用的水笔和圆珠笔。
  活动过程:
  一、给水笔换笔芯
  1.师:这些水笔的笔芯已经用完了,请你们给水笔换上新笔芯。
  2. 幼儿操作
  3.引导幼儿演示并讲述自己的装拆过程,说出理由。
  师:你是怎样打开的?
  二、给圆珠笔换笔芯
  l.出示一支圆珠笔,引导观察圆珠笔的笔头会伸缩的特点。
  2.幼儿换笔芯,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如何选择笔芯,在装笔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等等。
  3.师生共同探讨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你拆开了圆珠笔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认识弹簧、笔芯套等)
  师:你遇到什么困难,谁有办法解决?
  4.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分层操作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尝试给更复杂的笔换笔芯,没有成功的幼儿继续努力完成任务。
  2.鼓励没有成功的幼儿说说自己的困难,并请同伴帮助解决。
 

第55篇、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关节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关节

活动目标与关键经验:
幼儿进入大班,运动能力不断增强,动作更趋灵活,但对身体关节的作用及保护方法了解很少,容易造成运动中关节拉伤、摔伤和碰伤。由此,通过有趣的关节游戏、关节表演等内容,使幼儿知道关节对人体活动的作用,学会在运动中保护关节的方法。
1、 知道关节能使身体弯曲,对人体活动有重要作用。
2、 学会简单保护关节的方法。

活动材料与相关环境创设:
  纸夹板、纸夹长臂、线绳、水彩笔若干、大型积木一套。
  图书区投放与人体关节骨骼有关的书。《幼儿用书》中画有人体关节图人手一张。
  教师录制幼儿生活和游戏中推、拉、拽和不注意自我保护的现象。

活动准备: 
  对人体骨骼有初步的了解与认知。
  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有关人体各部位能弯曲变化的问题。
  教师录制幼儿生活和游戏中推、拉、拽和不注意自我保护的现象。

活动过程: 
1、教师带幼儿在户外练习跳绳、玩“高矮人”游戏后回班讨论:绳子是怎样摇起来的?人为什么能变高变矮?(摇绳时靠臂的什么部位,下蹲或站起时靠腿的什么部位)引发幼儿认识人体的关节。
2、 引导幼儿寻找身体上的关节,如:腕关节、肘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再次讨论:有了这些关节人体才能怎样?没有这些关节人体又会怎样?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关节的重要作用。
3、游戏“会表演的关节”。幼儿找一个裸露在外的关节。大胆地在关节部位上用水彩笔画一样东西。如:小昆虫、小人脸等。然后动一动这些关节,发现关节上图形会一弯一伸的动起来。(加深幼儿 对关节弯曲作用的认识)。
4、游戏“机器人与小精灵”。幼儿分成两队,一队扮机器人将纸夹板用线绳绑住膝关节,双臂套纸夹长臂。,一队扮小精灵,教师扮“工程师”发出口令。两队分别取放积木盖建房子,比赛看哪队先将房子盖好,两队互换角色重复游戏。。引发讨论:为什么小精灵队盖的快,机器人队盖的慢?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人体如果没有关节行动起来很困难,有了关节活动起来很灵活方便。关节对人体活动和运动有很重要的作用。
5、教师请幼儿观看他们的生活游戏录像,画面出现推、拉、拽的现象。 
与幼儿讨论:这些现象会使小朋友怎样?
容易发生什么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关节,避免伤害?
帮助幼儿提升保护关节的经验:
活动时注意不硬拉、拽同伴的胳膊,不推撞同伴;体育活动中注意互相躲闪避免摔伤;跳跃或提拿重物时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关节,不使关节拉伤或扭伤。再次观看正确的游戏活动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录像。

相关经验:
绘画:各种昆虫的绘画方法。
卫生常识:人体骨骼关节的保健常识。

活动评价: 
  在幼儿活动或运动中能否注意不推拉碰撞同伴,有无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行为。

活动延伸与扩展:
1、创设“我喜欢的运动”墙饰,将制成的活动“小人”由幼儿意愿摆放成自己喜欢的运动状态,并相应写上自己表述的自我保护方法。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
2、与家长沟通和宣传,注意在家庭活动中保护幼儿的关节。提醒幼儿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致力于提供给广大幼儿教师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每天将会整理当天由我们的老师团队提供的当天参考教案和各种教育相关资源,让广大老师轻松备课。

第56篇、大班科学水中的发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利用幼儿园玩水池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对水的认识。
2、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勇敢、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活动准备
1、提前几天告诉幼儿星期×下午我们到“玩水池”玩水。老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搜集玩水的材料。塑料制品:果奶瓶、塑料玩具、小水桶等;木制品:积木、树枝、冰糕棍、树叶等;纸制品:硬纸壳、皱纹纸、报纸、作业纸、纸盒等;泡沫制品以及小石块、鹅卵石、小铁块等。并让幼儿用塑料袋将材料装好,作上标记,放在玩具柜里。
2、活动前,检查水池的安全、卫生。池底是否有异物,池水是否清洁,池水高度是否适当。
活动重难点
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活动过程
1、  感觉游戏。
鼓励幼儿同老师一起到水池玩水(个别胆小不愿到水池玩的幼儿暂不强求,允许他们在水池边玩)。引导幼儿看看水中的小脚丫或凉鞋;试试用双手捧水;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体验水中走路的感受。帮助幼儿回忆、再现过去所学知识,如:能看见水中的小脚丫,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如: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在水中走路比在地上走路慢。
2、  听觉游戏。
请幼儿将塑料袋里的材料一一投入水中。让幼儿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再试一试、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幼儿反复对比实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从高处将材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让幼儿闭眼想象:夏天的暴雨和秋雨(毛毛雨)打在水里的不同声音;回忆的故事《咕咚来了》,想象木瓜掉在水中的声音,理解小兔为什么会吓得惊慌失措。
3、观察、比较、归纳游戏。
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比较材料的轻、重、厚、薄;感知材料的轻、重、厚、薄和“沉”、“浮”的关系;归纳那类材料会沉于水中,那类材料会浮于水中。
4、触觉游戏。
用手触摸、感知那些材料吸水,那些材料不吸水;那些材料遇水会烂,那些材料遇水完好如初。
5、收拾整理材料。
请幼儿把水中的所有材料收集在塑料袋里,使水中无杂物。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一一保护水资源。
注意:在上述每一种游戏中,均让幼儿充分讨论、交流、合作。如相互提供材料,交流新发现等。以此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体验分享的快乐,体验“发现学习”的惊喜、乐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玩水材料带回家,把今日的“水中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请家长作好记录,次日交给老师。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孩子“水中发现”的多与少、深与浅;了解孩子的表达能力;了解孩子对这种活动方式的兴趣及认可程度;了解孩子某方面的个体差异,如听觉、触觉、记忆等。以便教师根据幼儿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从中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扩散或寻找新的教育活动内容。
活动点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突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思想。《水中的发现一一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这一思想并遵循了幼儿学习的三个特点:
一是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玩水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二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用动作和各种感观来帮助思维。因此,给幼儿提供操作机会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共同参与尤为重要。三是由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幼儿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乐意接受。同时,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得到发展。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表现的相当有兴趣。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大点的孩子基本可以自己完成整个过程,小一点的孩子需要教师从旁指导。在游戏环节中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这种在玩中学习知识的目标正是我想达到的。纵观整个过程,探索的意义无处不在,只是在科学知识方面应该再加强一些。教师在设计这个活动时如果再能加入面粉,沙子,木块之类的材料效果应该更好。

第57篇、大班科学我的配方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
  五彩的彩泥是幼儿喜欢的手工材料之一,经过他们的摆弄,创作出了许多稚趣盎然、神采奕奕、千姿百态的作品,给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有一天,一个孩子问我:“老师彩泥怎么来的?”这小小的问题引起了一群孩子的好奇,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于是我决定引领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自己配制彩泥。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我的配方》
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方法探究配制彩泥的秘密。
  2、尝试做简单的实验记录。
  3、乐意参加科学活动,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各种水彩颜料、面粉、水、葱、芝麻、豆类等配方材料以及毛巾、盘子、笔、两张事先画好配方的表格、记录纸两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问题导入法: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团彩泥)
  这团彩泥是我自己配方后制成的,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用多种方法配制彩泥
  1)幼儿实验前教师先介绍配方表格记录纸
  表格上画有许多材料(同文字相配),你用了什么材料,用了多少,请在表格的相应位置打“∨”。
  2)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方法开始配制彩泥。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配制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3)实验结束,请每个小朋友把配方完整记录。
  4)幼儿相互交流自制彩泥的心得,并交流配方:
  (1)幼儿介绍配制成功的配方(展示成功记录表)
  (2)幼儿介绍配制失败的配方(展示成功记录表)
  (3)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成功和失败的表格进行比较)
三、幼儿第二次尝试用各种方法配制彩泥
  1、每个幼儿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重新配制彩泥。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配制情况,并在第二张记录纸上做好记录。
  2、实验结束,请每个小朋友把配方完整记录。
  3、展示彩泥配制成功的记录表2,彩泥配制失败的记录表2。
  4、幼儿对记录表进行比较交流。
四、延伸活动
  1、彩泥配制成功的幼儿进行手工活动创作。
  2、个别创作失败的幼儿允许他们再次尝试,从种感受配方的秘密。
教学反思
  活动组织成功与否,与活动中各环节的设计,活动语言的组织,以及对小朋友的反馈的预测等要素有关。因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好活动过程,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也不会一次就把活动组织的完美无缺。事实上,组织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验的过程,挖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小朋友和老师都受益,使活动迈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试上《有趣的泡泡》一活动时,发现有几个能力较差的幼儿在吹泡泡时有倒吸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对幼儿可能要发生的现象都要考虑进去,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告戒我们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一个活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们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实验,也许每次的结果并不是如你所愿,但就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经验,获得了提高,这便是最大的收获!

第58篇、大班科学教案:蔬菜一家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蔬菜一家子
 
活动目标:       

1、知道几种常见蔬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感受蔬菜的多种多样。
2、幼儿大胆选择,使用材料装扮蔬菜。

活动准备
1、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各种蔬菜。
2、剪好的蔬菜宝宝及四肢(用即时帖)。

活动过程 
一、准备过生日。

设置悬念,引起学习兴趣《生日歌》中,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
“今天是谁的生日?”

二、谁来过生日。
1、(出示青菜奶奶)我是青菜奶奶,今天,我特别高兴,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得去准备准备,等会儿我的孩子都要来为我庆祝生日。
2、(出示辣椒爸爸)“我是胖胖、绿绿的灯笼辣椒”。(辣椒妈妈)“我是绿绿、长长的辣椒”(辣椒娃娃)“我是红红的、光光的小辣椒宝宝”辣椒一家:“祝青菜奶奶身体健康,生日快乐”!青菜奶奶:“谢谢,请坐请坐”。
3、请幼儿猜一猜还会有哪些蔬菜来给青菜奶奶过生日呢?(扩散幼儿思维)
请幼儿说出画面上的蔬菜名称及外形特征。
师小结:黄瓜:细细长长的黄瓜,穿着绿衣服。
西红柿:穿着红红的衣服,像小灯笼。
胡萝卜:粗粗长长的胡萝卜,穿着橘黄色的衣服
茄子:穿着紫衣服,像气球。
4、引导幼儿说说吃过的或见过的蔬菜。
5、为什么要吃蔬菜?
教师小结:蔬菜里面含有很多营养,能补充维生素,小朋友们吃了它身体才会长的壮,有力气。科学家叔叔为了更好的给人们补充营养,又为我们研制出了五彩辣椒、红色、紫色、蓝色。引导幼儿观察。

三、客人变漂亮。
1、打扮蔬菜。
小朋友们,蔬菜奶奶的生日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把蔬菜宝宝打扮的漂亮 一点好吗?(幼儿为蔬菜宝宝画上鼻子、嘴巴、四肢)教师巡回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说出自己打扮的是谁?
2、教师:小朋友们,带上蔬菜宝宝去给蔬菜过生日了。音乐起,幼儿手拿蔬菜宝宝一起去给蔬菜奶奶过生日。 

第59篇、大班科学认识声音的特性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
1、大鼓一面,大米、豆子,串铃、响板、碰铃等乐器。
2、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①请幼儿闭眼,老师自我介绍。你们听见老师的声音了吗?(听见了),用什么听见的?(耳朵)敲鼓,什么声音(鼓声),耳朵真能干。
②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
喉部经声带,嘴巴变形后发出的
③出示鼓?(敲)听见了声音,(摸)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幼儿手摸喉部,不发出声音(没有什么感觉)手模喉部,问客人老师好:喉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丰富词汇:振动
(二)小实验
1、让6组孩子分别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实验,并让物品发出声音。让幼儿动脑用什么方法使物品发出好听声音的?(敲、碰、敲击、打等)让幼儿自己总结并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
2、情境表演
大米(由老师扮演):“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呀?”
把大米放在鼓上,放音乐<<拔根芦柴花>>,敲击鼓面,大米在鼓面上跳舞。
(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棒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
(三)分辨声音
1、教师分别播放好听的音乐及杂乱的音乐,请幼儿听听有什么感觉。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乐音:好听舒服愉快……噪音:难听刺耳…… ∩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乐音?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噪音对人身体有害?教育幼儿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护声带,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使用声音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第60篇、大班科学教案:乌鸦喝水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乌鸦喝水
 
设计意图: 

《乌鸦喝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通过故事都知道乌鸦是通过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后使水位升高的办法来喝到水的,但是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和水量的多少有没有关系呢?和材料的不同有没有关系呢?我想这可以让孩子来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正确答案的,而不是仅仅靠故事来知道结果,所以我就选择了一个内容让孩子进行小实验,在探索中了解真相。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以及材料的不同有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熟悉乌鸦喝水的故事。
2、四人一组:每组三只瓶子,瓶子中的水分别是少,半瓶,大半瓶(各两份),一盆石子,一盆沙子,三支筷子,三把勺子,三只漏斗。
3、实验记录纸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 提出问题,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听了乌鸦喝水的故事,那你们知道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呀?
小结:原来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位上升了,所以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那老师今天准备了三瓶水和石子,请你们看看这三瓶水有什么不一样?
师:有没有发现每个瓶子上都有一条蓝色的线,这个是水位线,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线说明乌鸦可以喝到水。
师:那是不是这三瓶水中加了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幼儿猜测)
师:那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四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完成这个实验,三个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做实验,另一个小朋友负责观察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等一会儿你们自己商量谁做实验、谁记录。
师:那记录的小朋友怎么记录呢?
师:那我们就采用打“√”和打“×”的方法,在能够喝到水的瓶子后面的格子里打“√”,不能的就打“×”,在实验过程中,边做实验边观察,看看会有什么发现,等一组小朋友都做好实验了,那请你们把实验的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好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去找一张桌子开始实验吧,不用搬椅子。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完成实验的小组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的小朋友把你实验的瓶子拿到前面的桌子上。
师:(和幼儿一起看记录纸)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记录纸上的结果。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红水中加了那么多的石子水还是没有升到水位线,乌鸦还是喝不到水呢?

三、第二次实验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做第二个实验,还是和刚才一样的三瓶水,但是里面放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把石子换成沙子来做这个实验。
师:在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要求,请大家听仔细:还是和刚才一样四人一组,因为沙子比较细,所以老师请了小漏斗还有沙子和筷子来帮忙,注www.qinzibuy.com意不要把沙子洒出来,用筷子时要注意安全,而且这次要请小朋友自己来取材料了,老师已经帮大家分配好,请每组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来拿沙子,其他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拿好就开始实验,请第一组的小朋友先来拿(一组一组跟上)
师:巡回观察指导,直到完成实验
师:请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小朋友和刚才一样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注意不要把水泼出来,慢慢走。
师:我们一起来看记录纸,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次的记录纸和第二次的记录纸上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师:为什么刚才在红水中加了石子水不能上升到水位线,而现在加了沙子却可以呢?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出示图片)我们请小图片来帮个忙,看一看,是不是和小朋友说的一样的呢?
师: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对呀!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红水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都流到缝隙里了,乌鸦就喝不到水了;而沙子比较细,缝隙很小,虽然水也流到了缝隙里,但是还能够上升到水位线,乌鸦还是可以喝到水的。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材料,课后请大家和班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尝试一下,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好吗?

第61篇、大班科学教案:腰带上的“结”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腰带上的“结”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材料连接腰带,并能表述连接方法;了解连接在生活中的运用。
2、乐意动手操作,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皮带、腰带若干。
2、橡皮筋、回形针、扭扭棒、柳条、夹子、磁铁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谈话导入。
1、出示皮带
这是什么?(皮带)你见到谁用过皮带呢?怎么用呢?
2、系皮带。

二、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1、自主选择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1)教师:今天我也给你们准备了一根腰带,看看这根腰带是什么样的?
怎样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呢?
(2)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尝试连接腰带。

(3)提问:你用了什么材料把腰带连接起来了?是怎样连接的?
(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小结:刚才你们发现用柳条、夹子、扭扭棒……可以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
有的用柳条、回形针……“穿”过洞把腰带连接起来,还有的用夹子“夹”、磁铁“吸”、回形针“别”……
也把腰带连接起来,方法都很不错!

2、自主选择多种材料,尝试多种方法连接腰带。

(1)教师:等会儿请小朋友把刚才没玩过的材料,去试一试,这些材料能把腰带连接起来吗?
已经玩过的材料,还可以动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多的连接方法?

(2)幼儿自主选择多种材料,尝试多种方法连接腰带。

(3)提问:这次你们肯定有新的发现了吧,说一说你们都选了什么材料,用了哪些方法把腰带连接起来?
(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小结:你们真能干,又发现了更多的连接方法。(根据幼儿操作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3、游戏:腰带上的“结”。
(1)提问:小朋友,想一想在这么多的材料和方法中,哪一种材料、哪一种方法连接腰带最牢固又最方便呢?(幼儿讨论)
(2)幼儿游戏。
(3)小结:今天我们自己动手,用6种材料把腰带的两头连接起来,发现:
有的材料连接起来很www.qinzibuy.com方便,但不是很牢固;有的虽然很牢固,但是连接起来不是那么方便;
还有的材料连接腰带又方便又牢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选择比较合适的材料和方法来进行连接。

三、了解“连接”在生活中的运用。

1、教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连接,你能找出来吗?
2、幼儿寻找,并交流。

第62篇、大班科学活动泥鳅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有关鱼类的知识。
2、泥鳅、脸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相关的录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1、  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泥鳅是怎么样的?
2、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3、  再次玩一玩、抓一抓,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  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5、  看相关的录象,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二、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1、  平时看过大人是怎么抓泥鳅的?
2、  出示材料,交代要求:每一样都去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3、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4、  讨论: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抓泥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5、  师生小结
三、延伸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我在活动前考虑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训,活动前要考虑周到一点。

第63篇、大班科学有趣的绳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触摸,感知不同材料的绳子的不同特性,了解它们的用途。
  2、通过比较分析,理解长短粗细都是相对的,培养幼儿思维的精确性。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 活动室的屋顶吸着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绳子拴着的气球。
  2、多种材料的绳子头若干。
  3、字卡“长”、“短”、“粗”、“细”。
  活动过程:
  1、“够气球”,引起幼儿对绳子的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屋顶上漂亮的气球,鼓励幼儿跳起来将气球够下来。
  讨论:为什么有的气球能够着,有的气球够不着?(拴气球的绳子有长有短)拴气球的绳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颜色的?(毛线绳、棉线绳。。。。。。)。
  2、认识几种不同材料的绳子,了解它们的特性及用途。
  (1)出示几种绳子的样品(毛线绳、尼龙绳、麻绳、草绳、纸绳。。。。。。),引导幼儿观察,帮助幼儿凭经验判断绳子的材料,并教幼儿认识几种不常见的绳子。
  (2)幼儿每人取一根不同材料的绳子,摸一摸,说出有什么感觉?(麻绳粗糙、塑料绳光滑、毛线绳毛绒绒的有弹性。。。。。。)(3)绳子种类扩散:除以上这些绳子,你还知道哪些?(钢丝绳、橡皮绳、铁丝绳。。。。。。)(4)讨论绳子的用途:启发幼儿回答,教师小结:(麻绳用于拉车、拔河,毛线绳用于织毛衣、翻绳,草绳用于捆菜,钢丝绳用于吊拉货物等)。通过讨论,使幼儿了解不同的绳子有不同的用途。
  1、   分类游戏。
  2、   幼儿分组将杂乱的绳头按材料进行分类。
  4、比长短、比粗细。
  教师出示“长”“短”两个大字卡,分别贴在左右两边的墙壁上。幼儿每人手中拿一根绳子,教师引导幼儿两两比较,拿长绳子的幼儿跑到左边去,拿短绳子的幼儿跑到右边去。
  再启发幼儿与站在自己身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绳子长的跑到或停留在左边,绳子短的也要跑到或留在相应的一边。通过多次比较,使幼儿体会“长短”“粗细”是相对的。
活动反思:
绳子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东西,取材方便,玩起来花样可以不断翻新,对于大班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很适宜,通过对绳子不同用途的认识、探索,在有趣的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绳子的多变性,并能将绳子的变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本活动幼儿比较感兴趣,符合大班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玩耍、探索,获得了各种能力的发展,在和绳子的操作中感受到了玩绳的乐趣。在活动准备方面,不管是幼儿的知识准备,课前的操作材料准备,我觉得都挺充分的,特别是我为了这次活动还在网上搜集了许多有关绳子的图片,制作了两个PPT,分别是《各种各样的绳子》和《绳子的用途》,帮助幼儿认识几种最常见的绳子以及相应的用途。
在活动中我自己觉得有很多的缺陷:
一、家长方面。虽然是我请父母帮助其完成亲子单,但是有部分是父母独立完成的,幼儿没有真正的参与进去,所以这个环节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案设计得不够科学,我在活动前虽然让孩子收集了很多的绳子及用绳子做成的东西,并在活动中还布置了展览台,但是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如果是每组提供每种绳子一份,那么让幼儿通过触摸能更好的感受到不同绳子的不同材质。
三、活动中让幼儿说说自己玩的绳子这一环节,假如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成果(特别是扎礼物)呈现在集体面前,并及时给予表扬及鼓励,那么能更好的加强幼儿的成就感。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但是要将活动设计的既严谨又生动有趣,却是是很难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64篇、大班科学教案:让硬币浮起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让硬币浮起来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探索哪些物体更容易使硬币浮在水面上。
3、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元硬币、泡沫盘子、积木、薄纸板、塑料瓶盖、大树叶、记号笔(以上物品人手一份);
2、装有清水的大盆4个,干抹布8块;
3、记录表(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操作兴趣。

1.教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
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盆里,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幼儿讨论。)
2.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沉下去。
到底会怎样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二、讨论 

1、我们大家都看到了,硬币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样了?(沉下去了。)
那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呢?
2、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
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大胆尝试。

1、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让我们来看看是些什么?
(一一出示材料并让幼儿了解其名称。)
2、猜一猜,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在你觉得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
(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

3、动手操作。
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试试吧,看谁能使硬币浮起来。
提醒幼儿注意几点要求:

(1)每组一个大脸盆,玩的时候,不能挤,更不能抢,要互相谦让,遵守纪律,因为我们马上要成为小学生了。
(2)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或地上。
(3)每一种材www.qinzibuy.com料都要试一试,将用过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开摆放,同时看看成功了没有?
等所有的材料都试过后,在记录表“结果”一栏后面记录,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幼儿进行尝试,动手操作。

四、交流,分享

1、请1—2名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都一致的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同时展示记录表),
让他们说说,是用什么材料,想了什么办法让硬币浮在水面上的?

2、合作探索
(1)只使用一种材料(泡沫盘子)。把你们这一组的硬币一个一个依次叠起来放在盘子中间,
看这次硬币会怎样?
学习记录:几枚硬币放上去会使盘子跟硬币都沉下去,就在记录表上泡沫盘子下面的空格里写上数字几。大家商量好,谁来操作,谁来记录。
(2)幼儿探索。
(3)交流、分享各组的新发现。
 
活动延伸

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让它又浮起来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
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如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但造成了船以后,船会浮在水面上……)(用绘画形式表现。)

第65篇、大班科学称一称教案反思

 游戏目标:
1、幼儿在摆弄、操作天平游戏中感受物体的平衡。
2、用天平秤称出轻重,并且学着用不同的标记记录轻重不同的材料。
3、引导幼儿能单独或与同伴进行合作游戏,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游戏准备:
娃娃天平秤、一些轻重不同的材料、塑封的记录纸、记录笔。
游戏玩法:
1.幼儿随意摆弄天平,感受空天平的平衡。
2.在天平内装进各种材料,如积木、小石块等,让天平两端保持平衡。
3.幼儿寻找办法,鼓励幼儿合作解决。
4.幼儿两两结合进行比轻重并记录。
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由于这节课安排了比较多的重点词语和口头表达训练,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第66篇、大班科学有趣的鞋子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有趣的鞋子
活动目标:
1、了解鞋子的名称、特征、材料及穿着者。
2、知道要穿合适的鞋子。
3、激发幼儿进一步了特殊鞋子的兴趣。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各种鞋子的图片若干;大人的鞋人手一份;爸爸、妈妈、弟弟、妹妹的图片各一;
2、特殊作用的鞋子课件。
活动过程:
一、猜谜激趣
听说大班的小朋友最喜欢猜谜了,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
猜猜是什么?(鞋子)
二、幼儿观察自己的鞋子,认识童鞋。
今天你穿的是什么鞋子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认识运动鞋、靴子、皮鞋、布鞋等。
(从鞋子的名称、材料、款式等来介绍,幼儿认识童鞋)
小结:我们小朋友穿的这种鞋叫童鞋。
三、参观鞋展认识男鞋和女鞋。
1、参观鞋城
小朋友的鞋子可真漂亮,今天正好是步步高鞋城开业,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看看那里有些什么样的鞋子。
(小朋友参观鞋城,认识更多的鞋子。)
参观后提问:你看到了那些鞋子?哪双鞋子印象最深?
是什么材料做的?什么季节穿的?是谁穿的?
2、送鞋
今天明明一家也来到了鞋城,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谁?(分别贴出明明、妹妹、妈妈、爸爸的头像)他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他挑鞋子,你们能挑好吗?
(幼儿把鞋子图片放到相应的人身边)
请幼儿说说自己给谁挑选了鞋,挑选了什么鞋,并说说为什么送给他?
我们一起来看看妈妈得到了哪些鞋、爸爸得到了什么鞋、明明和妹妹得到了什么鞋?
小结:妈妈穿的这些鞋是女鞋,爸爸穿的这些鞋叫男鞋。
四、游戏穿爸爸、妈妈的鞋
小朋友们你们穿过爸爸、妈妈的鞋吗?今天我们就来穿这大人的鞋做游戏,做什么游戏呢?
(幼儿换上大人的鞋子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体验穿大鞋的感觉。)
你们刚才玩游戏的时候和平时有什么不同,穿大鞋是什么感觉?
小结:我们穿大鞋会觉得不舒服,我们应该穿自己的合适的舒服的童鞋。
五、认识一些特殊的鞋子
播放课件,你们见过里面的鞋子吗?是在那里见过的,谁穿的?
认识钉鞋、溜冰鞋、潜水鞋、芭蕾鞋等。
活动延伸:
继续去收集各种各样的鞋子,了解更多关于鞋子的知识。
活动反思: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观察为主,让幼儿充分了解鞋子的每个构造,根据幼儿的观察和理解设计出自己喜欢的鞋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观察很仔细,掌握了鞋子的基本构造,在设计鞋子方面,孩子们对鞋子的大体轮廓还是能勾画出来的,不过对鞋子样式及鞋子上的图案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及创造能力,改变了以前死板单一的格式化模式。

第67篇、大班科学公开课让硬币浮起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探索哪些物体更容易使硬币浮在水面上。
  3.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的乐趣。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一元硬币、泡沫盘子、积木、薄纸板、塑料瓶盖、大树叶、记号笔(以上物品人手一份);装有清水的大盆4个,干抹布8块;记录表(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1.谈话,引起操作兴趣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
  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盆里,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幼儿讨论。)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沉下去。到底会怎样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2.讨论我们大家都看到了,硬币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样了?(沉下去了。)那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呢?
  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3.动手操作,大胆尝试(1)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让我们来看看是些什么?(一一出示材料并让幼儿了解其名称。)(2)猜一猜,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在你觉得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3)动手操作。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试试吧,看谁能使硬币浮起来。
  提醒幼儿注意几点要求:a.每组一个大脸盆,玩的时候,不能挤,更不能抢,要互相谦让,遵守纪律,因为我们马上要成为小学生了。 b.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或地上。 c.每一种材料都要试一试,将用过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开摆放,同时看看成功了没有?等所有的材料都试过后,在记录表“结果”一栏后面记录,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幼儿进行尝试,动手操作。
  4.交流,分享请1—2名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都一致的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同时展示记录表),让他们说说,是用什么材料,想了什么办法让硬币浮在水面上的?
  b.合作探索(1)只使用一种材料(泡沫盘子)。把你们这一组的硬币一个一个依次叠起来放在盘子中间,看这次硬币会怎样?学习记录:几枚硬币放上去会使盘子跟硬币都沉下去,就在记录表上泡沫盘子下面的空格里写上数字几。大家商量好,谁来操作,谁来记录。
  (2)幼儿探索。
  (3)交流、分享各组的新发现。
  6.教学延伸硬币放进水中会沉下去,但我们借助一些会浮的材料来帮助它,就让它又浮起来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不会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如铁块放入水中会沉下去,但造成了船以后,船会浮在水面上……)(用绘画形式表现。)
教学反思:
《让硬币浮起来》这一课题选材贴近幼儿生活。日常生活中,幼儿对沉浮现象很感兴趣,基于此,教师选择将小小硬币作为操作材料和工具,通过让幼儿动手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简单、方便,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泡沫盘子、积木、薄纸板、塑料瓶盖、大树叶等材质、形状、大小不同的多种辅助材料,让幼儿在多次操作比较中体验到各种材质不同的材料在硬币的沉浮中所取得的不同效果,获得了“积木、泡沫盘子塑料瓶盖等材料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而薄纸板、大树叶等材料不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感性经验,增进了幼儿对硬币及其他物体属性的了解。孩子们操作材料积极互动,在玩中做,玩中说,玩中学,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真正发挥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另外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68篇、大班科学实验活动自制陀螺教案反思

材料准备:废旧光盘、水彩笔、各种颜色的即时贴
  活动目标
1.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制作方法:用各种即时贴装饰光盘,然后将粗细适中的水彩笔从光盘中小孔穿入,并固定住。
  实验操作:让幼儿用力拧转陀螺,然后放手,让陀螺旋转,看谁的陀螺旋转时间最长。
  教师指导建议':
  ●指导幼儿分别用水彩笔的两头做支点,观察旋转速度和时间的不同。
  ●观察陀螺旋转速度不同时,光盘上即时贴颜色的变化。
  ●调整支点距离地面的距离,观察陀螺旋转时间长短的变化。
  ●指导幼儿用不同的力度旋转陀螺,观察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
  拓展与替代:
  ◆可使用卡纸、火柴棒或其他材料制作陀螺。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中任意两种颜色装饰陀螺,进行三原色实验。
  ◆让幼儿在生活中玩各种各样的陀螺。
  科学小知识
  陀螺是中国古老的儿童玩具,是在地上转的回转体。陀螺在旋转的时候,不但围绕它本身的轴线转动,而且还围绕一个垂直轴做锥形运动。要让陀螺立起来,必须不断地施加外力,一旦失去外力的帮助,陀螺很快就会倒下来,因为陀螺的支,占、太小,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陀螺转动的时间长短与支点距离地面的远近、旋转时的用力大小、支点与地面接触面积和摩擦力有关。
教学反思
  由于是学前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接受能力已经比较强了,做这次的手工对他们来说并不难。所以,选材和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我处理得比较恰当,在每一个步骤中让先完成的幼儿重做和帮助别的幼儿,使整节课堂能维持课堂纪律和保证教学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但因为并非每个幼儿的能力都是一样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还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幼儿。然而这个过程中还存在了一些问题:第一,需要帮助的幼儿占大多数,他们太依赖教师的帮忙。这时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去折。第二,因为时间的关系,指导到后面的学生时由原先的教方法让他折变成了一边说一边帮他做。这样这个幼儿就缺失了动手的机会,是不利于幼儿的自我动手能力发展的。今后再上手工课时我一定会注意这样的问题,尽量妥善解决。

第69篇、大班科学杯子怎么会流汗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感知不同材料杯子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2、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动手活动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奇妙的杯子》
活动重点: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及应用。
  活动难点:培养观察、发现、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杯子与少量瓶子混放在活动室内。
  2、同样大小的塑料杯、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瓷杯、玻璃杯若干组。
  3、较淡的颜色水及热水。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给杯子和瓶子分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杯子与瓶子的不同点:(杯子口较大,有无盖都行,一般用来盛装液体;瓶子口较瓶身小,有盖密封,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盛装)。
  2、请幼儿自由选取杯子,向同伴介绍"我喜欢的杯子",并相互讨论总结杯子的共同特征及用途。
  3、请幼儿随意摆弄各种各样的杯子,比较发现杯子的不同点,并请幼儿根据杯子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活动。
  4、操作比较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
  (1)请幼儿捏一捏、压一压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反复感知归纳出:(塑料杯、纸杯较软;玻璃杯、不锈钢杯、瓷杯很硬)。
  (2)请幼儿掂一掂、比一比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玻璃杯重;纸杯、塑料杯轻;搪瓷杯、不锈钢杯比较轻)。
  (3)请幼儿看一看倒上颜色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归纳出:(玻璃杯很透明;塑料杯比较透明;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不透明)。
  (4)请幼儿摸一摸、试一试倒上热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热、瓷杯传热最快;玻璃杯、不锈钢杯、纸杯、塑料杯比较热,他们传热比较快)。
  (5)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哪种材料的杯子易摔坏?让幼儿知道玻璃杯、瓷杯易摔坏;搪瓷杯易摔坏外瓷,铁身易锈蚀变坏,不如不锈钢杯结实光滑;纸杯、塑料杯不易摔坏,但纸杯不如塑料杯结实耐用。
  5、请幼儿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见过的杯子。
  6、请幼儿联想、实验,比较几种特殊杯子的不同。
  (1)一次性纸杯与塑料杯:纸杯易腐烂,无污染;塑料杯不易腐烂,易造成白色污染。
  (2)烧杯和一般的玻璃杯:烧杯可以加热,不易破裂;玻璃杯加热易破裂。
  7、请幼儿讨论在下列情况时应选择什么样的杯子:
  (1)外出旅游。(结实轻便有提手不易摔坏的杯子)
  (2)给病人送热奶。(保温带盖有提系的杯子)
  (3)给客人冲茶水。(保温带盖有把的杯子)
  8、请幼儿观察杯子的外部细微特征,讨论杯子上的"小秘密":
  (1)高脚杯上的细长腿。(美观、方便)
  (2)杯身上的"凹"部。(拿握方便)
  (3)杯身上的平行纹。(拿握防滑)
  (4)杯子上的杯把。(方便、不烫手)
  (5)杯提手。(方便省力)
  (6)折叠伸缩杯。(少占空间)
  (7)杯子盖儿。(卫生、保温)
  (8)烧杯上的"尖凸小口"。(倒物方便,不洒物)
  (9)杯身罩套。(隔热、防滑、美观)
  9、出示实物,向幼儿介绍几种新产品,开阔幼儿眼界,萌发幼儿科技发明意识。
  (1)山东无棣的贝瓷杯:贝瓷杯是利用贝类硬壳作原料加工制成的杯子。贝瓷杯细腻、轻便、美观,且以"废物"作原料,有利于环境保护,深受大家喜爱。
  (2)中国广州佳洁士塑料刷牙杯: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3)向幼儿介绍诺亚口杯的发明者"著名青年发明家卢恩光教授"。
【活动延伸】
  1、绘画、讲述活动"我想发明的杯子"。
  2、纸杯或塑料杯制作活动"土电话""飞碟"。
【活动反思】
  各种各样的杯子是幼儿非常熟悉而又经常使用的日用品,因此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杯子的种类、材料、用途、细微特征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致于在"我想发明的杯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的发展。

第70篇、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电线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电线

活动目标:  
1、任意弯折电线,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造型。   
2、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让电线站起来。   
3、培养幼儿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与表达的精神。   

活动准备:   
1、粗细、长短不同的彩色胶皮电线若干   
2、透明胶带、橡皮泥、积木、瓶盖、米 土豆、泡沫、黄沙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活动兴趣  
 
1、 师:小朋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口袋,你们猜猜里面装了什么呢?   
2、 小朋友猜了这么多,口袋里到底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   
3、 请幼儿从口袋里摸出电线,提问:这是什么?像什么?电线有什么用?   

二、看一看,引导观察想象    
1、 电线会传电,有了电线可以使灯亮起来,可是今天老师要用电线来变魔术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数“一、二、三”   
2、 教师将电线弯曲成“o”形,问:看看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像什么?   
3、 电线真好玩,可以根据我们的想法把它弯曲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你们想不想来变魔术呢?你们想变成什么呢?   

三、玩一玩,鼓励创造表现    
1、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既安全又好玩的电线,下面小朋友也可以用电线来变魔术。   
2、幼儿自由结伴弯曲电线,教师观察指导。   
3、师:你把电线变成了什么?   

四、做一做,启发思考探索    
1、师:我们的小手真能干,把电线弯一弯、绕一绕,做出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可电线悄悄地告诉我,它除了想躺着摆出各种姿势外,还想站起来摆出各种姿势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它站起来呢?   
2、幼儿自由讲述让电线站起来的方法。(如借助胶带、插入彩泥等)   
3、师: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橡皮泥、积木……你们可以试试这些材料,看看能不能让电线站起来。   
4、幼儿尝试操作,让电线造型站立起来。   

五、评一评,保持探索兴趣   
师:今天小朋友真聪明,想了许多办法让电线摆出了各种造型,其实除了今天小朋友变的各种造型外,还可以变更多有趣的造型呢。小朋友回去以后还可以再试一试,变一变。 

第71篇、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报纸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常常忽视或放弃一些常见的物质资源,而花钱去给孩子添置各类益智玩具、运动器械。其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东西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报纸就是其中的一种。我利用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报纸,设计了本次活动,使幼儿在看看、说说、玩玩、剪剪的探索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能初步了解报纸的用途。
  2、能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探索报纸的玩法和用报纸剪出越长越好的纸条。
  3,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乐趣,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准备:
  望远镜图片一张、废旧报纸每位幼儿一张、剪刀、箩筐
  过程:
  一、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导入
  老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
  (老师展示了一只由废旧报纸折叠而成的纸飞机)
  【利用小礼物纸飞机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教学效
  果】
  老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这只纸飞机的材料是什么?
  (老师慢慢把纸飞机打开,请小朋友集体回答问题)
  二、设计层递提问,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报纸。
  老师:"孩子们,生活中谁最爱看报纸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看报纸?报纸上有些什么?(有新闻、天气预报、广告,有信息、有日期等)
  {利用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更好的了解报纸的用途以及日常中的报纸对人们的影响。】
  这张报纸是10日16日,是昨天的报纸,今天是10月17日说明这张报纸怎么了? 这张报纸过了日期了,我们把过了日期的报纸叫过期的报纸。大人们会把过期的报纸干什么用呢?(卖报、烧火、出去旅游垫在下面等)
  小朋友会用过期的报纸干什么?(折飞机、做手工、画画)
  【联系实际,利用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了解废旧报纸的处理方法,体会废物利用的好处。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了解报纸在生活中的用途。】
  三、做做玩玩
  (1)出示望远镜的图片。
  提问:这是什么?你能用报纸做成望远镜吗?(幼儿用报纸卷成望远镜,并给幼儿鼓励)
  (2)请幼儿想办法能把望远镜做的比刚才长。
  提问:你能用同一张报纸把望远镜做的比刚才长吗?(把报纸打开、从一角卷等)【请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探索怎样卷才能把望远镜卷的更长,培养幼儿的探索的欲望。】
  四、幼儿探索用报纸剪出越长越好的纸条。
  我们要用剪刀来剪报纸,要求剪出的纸条要越长越好,你觉得比刚才难吗?有没有信心?(提示幼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1)第一次剪纸条。(把幼儿剪好的纸条贴在黑板上)
  提问:你们这些纸条是剪出来的。(报纸的长边和短边)
  你们看这里有一位小朋友比你们都剪的长,你们想想她是怎么剪得?(如果幼儿猜不出,请幼儿示范剪)
  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纸的长边和短边连起来剪,且不能剪断这样才能剪出越长越好的纸条。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纸条的长短,鼓励儿大胆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的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
  (2)幼儿第二次剪纸条,比赛谁剪纸条要越长越好,就是冠军。(把幼儿剪好的纸条贴在展板上,引导幼儿观察比较那根长)
  让幼儿自己评出冠军,引导幼儿探索为什么同样的一张报纸长边和短边连起来剪,并不剪断,但剪出的纸条有长短。
  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同样的方法剪纸条的长短和剪得粗细有关。
  五、整理
  今天,我们玩过期报纸的游戏就要结束了,孩子们你们看我们的桌子上和地上都是报纸,请你们把报纸揉成团,纸团有什么用?(幼儿自由说:投球、往上抛等)。现在,我们一起去外面玩投球去喽!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第一次操作时,幼儿只能剪长的或短的那一边。经过老师的引导后,把长边和宽边连在一起剪,剪得更长,第二次操作时,从里往外一圈一圈地剪,剪得比刚才更长了。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
让我重新上这一节课,我会课前丰富孩子的知识面,去了解一些报纸的名字,让孩子自己课前先去探索出怎样剪,[教案来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剪得最长?从而培养孩子从小喜欢科学,喜欢动手操作,爱探索的好习惯。

第72篇、大班科学公开课拖鞋教案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拖鞋
活动目标:
1.了解夏季的特征及各种拖鞋的外形特征、制作材料等,并能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
2.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与同伴共同讨论游戏规则,大胆地表达、表现。
3.体验游戏的快乐。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拖鞋》
活动准备:
请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各种拖鞋带到幼儿园。游戏用货币。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展示并介绍自己收集的拖鞋。
2.引导幼儿讨论并设计各类“拖鞋商店“游戏,如冬季拖鞋商店、夏季拖鞋商店、儿童拖鞋商店、妇女拖鞋商店、塑料拖鞋商店、工艺拖鞋商店等。
3.在讨论开店的过程中,启发幼儿观察拖鞋的款式、制作材料等特征,分析其使用季节,使用人群或其他用途等。
4.请幼儿讨论分工管理商店,按一定规律陈列拖鞋,布置展示台。
鼓励“售货员”使用广告语大力推销自己商店的拖鞋,并热情接待前来购买拖鞋的“顾客”。
活动反思:
  兴趣与情感是思维最大的驱动力。在活动中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这么小的刷子是做什么用的?……等有趣的问题进行探索交流,从而使幼儿积极主动围绕“刷子”这一话题进行尝试探索,较好地贯彻了新《纲要》的指导思想。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的科学活动应丛身边的事物开始的选材原则。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刷子,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发现,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主动建构了新的知识经验。

第73篇、大班科学会飞的风筝教案反思

活动目的:
1、通过对放风筝记录卡的交流、统计,让幼儿了解风筝飞上天与风、材料、技能的关系。
2、感受放风筝的愉快情绪。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前期准备:
1、与家人一起放风筝2次(一次有风的时候放,一次没有风的时候放)并作记录。
2、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准备:小记录卡人手一张、大记录卡一张、实物风筝若干。
活动过程:
一、幼儿手持小记录卡交流自己放风筝的感受
1、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卡
2、老师根据幼儿的介绍汇总在大记录卡上,成功的用红色笔打∨,失败的用绿色笔打╳。
二、交流讨论放风筝的三个成败因素
1、观察大记录卡,统计全班幼儿放风筝的成功次数,了解放风筝与风的关系。
(1)讨论:有风的日子里和没有风的日子里放风筝, 成功和失败有什么不同?
(2)用数数方法验证有风时成功机会多,没风时成功机会少。
(3)师生共同小结: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多,没有风的时候成功的机会比较少,原来风筝飞上天与什么有关?(风)
2、放风筝与风筝构造、材料的关系。
(1)讨论:没有风为什么***的风筝也飞上天了?
(2)出示两只风筝:观察、比较、讨论它们的构造、式样、材料、尾巴等不同之处。
(3)师生共同小结:原来风筝飞上天还与风筝的样子有关,与长长的尾巴有关,与制作用的材料有关……。
3、放风筝与放飞技能的关系。
(1)讨论:为什么有的风筝用的材料很好,尾巴也又轻又长,风也有,但没有飞上天呢?
(2)观察大记录卡:比较同样有风或无风的情况下大人和小孩成功的机会多和少。(验证大人放风筝的技术高)
(3)师生共同小结:原来想要风筝飞上天,不仅和风有关、和选择的风筝有关,还要掌握一定的放风筝技术,这样你的风筝就会在天上飞得又高又好。
三、延伸区角为下次室外放风筝作准备
1、出示幼儿收集的有关放风筝资料及尾巴材料,交待需要的幼儿可以在区角内学习并调整风筝的结构等。
2、再次尝试到室外放风筝,并做好记录。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大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第74篇、大班科学公开课水和油的小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油不溶于水。
  2、培养、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学习、认识、理解词汇:融合、分离。
  4、探索各类绘画材料的特性(水粉颜料、油画颜料、蜡笔等)。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6、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1、清水、牛奶、红色水、蓝色水、油各一小杯。
  2、图片一张、一盆清水、一个空盆学具:1、桌面:一小碗油、红色水、黄色水、蓝色水各半杯2、桌底:一盆清水、一个空盆3、每位幼儿两个透明杯、一把小勺。
  4、棉签、白纸教具的准备中,控制好有色颜料水的浓度,以便可以在清水中更好的体现出它的色彩。选择深色系的图片,让幼儿可以清晰的观察出透过水和水杯展现出的影像。
  学具的准备需要为每位幼儿准备好一套实验工具,让每位幼儿都可以自己动手操作,体会其中的乐趣。清水和空盆的提供可以每桌一个,大家共用。透明的水杯以选择底部较稳的杯子为宜,以免幼儿在操作中碰到后,将水洒出。
  活动过程:
  一、巩固已有知识经验1、出示水提问:水是什么颜色的?
  隔着玻璃杯,透过水,可以清晰的看到图片上内容。以此帮助幼儿理解:水是透明的。
  请小朋友自己进行归纳总结,说出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可以流动的。
  再出示牛奶提问:刚才水颜色是无色,那请小朋友说一说牛奶是什么颜色?
  幼儿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于水的了解,小朋友们从大班开始就有了逐步的接触和认识。所以这一系列的操作由老师进行,幼儿进行总结归纳,在锻炼了他们观察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科学实验所产生的结果能用语言进行总结的技能。
  2、练习盛水、倒水的方法师:请小朋友们将小杯靠近大盆,再用桌子上的小勺轻轻的将大盆中的水盛到小杯中。看看谁的本领最大,可以不让小水滴偷偷溜到盆外。
  设计意图:玩水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当幼儿们看到桌子上的勺子和水杯时,早已按捺不住伸手一试的冲动。为了让孩子能将注意力放在接下来的科学实验中,所以在一开始就让他们尝试盛水、倒水的小乐趣。在帮助幼儿理解水是可以流动的特性同时,也为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所产生的一些操作上的需要,做好相应的练习准备。
  二、融合小实验。
  1、师:小朋友,清水中加入红色水会变成什么颜色?幼儿进行猜测。
  幼儿进行操作,并且得出正确结果:清水中加入红色水后就变成红色水了 。
  同样方法,了解清水与黄色混到一起后的变化。
  学习新词汇:“融合”
  2、幼儿动手操作,请个别幼儿展示。
  请幼儿新词汇“融合”对于刚才的操作进行总结和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水与有色水的混合,让幼儿理解了相互融合的意义。同时为下面的另一个新词汇“分离”做好铺垫。
  三、油水分离小实验出示花生油师:请小朋友说说老师手上的花生油是什么颜色的?
  通过观察知道花生油是黄色、透明的。
  师:如果让它和水放在一起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幼儿进行预测、探索。
  师:为了证实小朋友们的设想是否正确,现在还是请你们进行小实验。将玻璃杯中盛半杯清水,再盛一勺油放在清水杯中,看看会发生怎么的结果。
  幼儿动手操作、搅拌。
  由幼儿进行总结。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油和水是分离的,水在下面,油在上面。
  学习新词汇:“分离”
  教师小结:油不溶于水的原因是由于油比水要轻。
  设计意图:油水分离的实验是本节活动设计的重点,所以在活动中所占时间长一些。首先由幼儿进行观察油的特征,其次进行猜测混合后的变化,再次进行操作得出正确结果,最后由幼儿总结,老师说出油和水不能融合的秘密。所有过程由全部交由幼儿操作进行,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展示了他们爱动脑、爱动手的能力体现。
  四、活动延伸师:今天我们要画一幅有趣的画,工具是棉签和油。请小朋友在白纸上用沾了油的棉签画一幅你喜欢的画。在吹干以后,用刚才我们融合在一起的红色、黄色颜料刷在白纸上,看一看完成后的作品会有怎样的奇妙之处。
  设计意图:利用油水分离的方法,通过绘画作品的展示,更为直接的体会到不同的风格的绘画乐趣。
  五、探索活动寻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于油和水的一些工具,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
活动反思:
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现象,我抓住这一现象,意在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验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整节活动连接紧密,稳扎稳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并坚持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原则,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感悟出真知,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油和水”的奥秘。也培养了幼儿敢于质疑、乐于猜想的科学态度。活动达到教育目标。

第75篇、大班科学公开课向下落的物体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对物体下落现象探究的兴趣。
  2、感知物体下落的饿速度与材料之间最显见的现象。
  3、学习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式表达观察到的饿现象。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一次性杯子(纸和塑料)、球(塑料和皮制)、夹子(塑料和木制)、纸(手工纸和铅画纸)、手绢(毛巾和布)、记录用具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物体飞上天”
  1、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2、设疑:奇怪,你们不是把东西都抛上去了吗?怎么都回到你们的手上?
  二、引导观察:物体下落的不同形态提问:请你再去玩一玩,仔细看看这些物体落下来的时候是怎样的?
  请你再去找一件东西玩一玩、比一比它们落下来的时候是怎样的?(有的快、有的慢、它们的速度不同)鼓励幼儿大胆操作。
  三、自由探索: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年材料之间的关系提问:两件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是不同的,两件相象的东西他们同时下落,速度回怎样呢?
  幼儿讨论。
  四、组织交流:物体的下落速度与物体的形状、材料等因素有关。
  1、尝试表达:请大家把自己的发现,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在自己的纸上,但要使别人一看就能明白。(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2、交流展示,请幼儿将记录下来的新发现介绍给大家。(幼儿互相介绍)3、教师小结
活动反思:
1、第一个环节没有让幼儿充分体验物体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时候关于如何抛和最终结果这两个指令不明确。这个环节只作为初步感知,不应该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
2、第二个环节比较时,应让幼儿在五中材料中随意选择两者进行比较,如果五种比较则很难有明确结果,也浪费时间。在幼儿操作之前我引导幼儿应该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但是幼儿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都这么做,有的根本没有两两比较就凭感觉写结果,幼儿较乱,应该让幼儿上来分享他是怎么比较的,也可以让幼儿将下落的过程画下来。
3、材料选择:用纸来做实验每次都受空气阻力会导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状不固定。应选用重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来比较,这样更加能控制变量,要先从幼儿最易认同的经验来探究。材料投放的时候应随着环节的递进一步步投放,不应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学活动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学会怎样探究,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环节应该让幼儿操作之后再得出结论,挑战幼儿原有经验。

第76篇、大班科学站住了别倒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大胆探索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
2、交流探索结果,增强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能“站住”的和不能“站住”的物品多种,
如:盒子、瓶、笔、纸、直尺、羽毛、书、水彩笔、积木、牙签、吸管(粗、细)等,每组一份。
2、辅助站立的物品,
如:插塑积木、橡皮泥、米、沙子、胶带、剪刀、皮筋等。
3、音乐磁带、录音机。
4、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1、 根据生活经验来说说哪些东西能站住,哪些东西不能站住?
2、 实际操作,区分哪些东西能站住,哪些东西不能站住?
3、 提问:为什么有的东西一站就站住了,而有的东西不容易站住呢?
二、尝试用多种方法让不能站住的物体站起来。
1、 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那些不能站住的东西站住呢?
2、 幼儿尝试操作,并进行记录。
3、 陈列展览,相互交流。
三、在没有辅助物的帮助下,尝试让纸站起来。
1、 要使纸站起来有多少种办法呢?
2、 引导幼儿尝试用自己的办法使纸站住,并进行记录。
3、 陈列展览,相互交流。
总结:今天小朋友想到里许多好办法让不能站的物体站起来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物体也想站起来的,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找一找,想个办法帮帮它,好吗?
教学反思:
“站住”与“不能站住”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现象,我抓住这一现象,意在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际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要使不能站的物体站起来,可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其他物体等方法来增强物体的平衡性。在设计活动时,我由浅入深,从一开始借助辅助物——没有辅助物,最后使一张纸能站起来,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活动过程中我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互相交流表达,通过实际操作、记录,使幼儿更具体明确地了解更多的方法。
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我觉得还应多注重幼儿的能力培养,当遇到困难时,尽量给幼儿独立思考的余地,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困难。
观摩意见和建议:
本次活动从实际生活中取材,活动环节步步深入,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实践中探索,从探索中汲取新的知识,培养了幼儿的兴趣,贯彻了“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理念。教师教态亲切,把握自如,活动效果较好。
建议:
材料摆放可分散些,以避免幼儿操作时太拥挤。
 

第77篇、大班科学活动巧取乒乓球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利用各种材料,探索取出瓶中乒乓球的不同方法,体验探索的乐趣
  2. 在操作中感知一种物体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能用标记记录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并能大胆讲述。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幼儿实验材料:把乒乓球放在杯中;筷子、勺子、铁丝、吸管、报纸(小组一份);幼儿记录单,大记录单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一只乒乓球被管老师不小心掉到了杯子里,你能把乒乓球取出来吗?有什么办法呢?(幼儿相互交流)
  二、引导幼儿尝试利用材料取出乒乓球
  1、提出问题:那如果手不能直接伸进去,也不能把乒乓球直接倒出来,在杯子不动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乒乓球取出来?(幼儿想办法)
  2、介绍材料和记录单。
  (1)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材料,有勺子、筷子、细铁丝、报纸、吸管,请你猜猜哪些可以把乒乓球取出来呢?(幼儿
  猜测,教师在记录表上记录)
  (2)到底他们能不能把乒乓球取出来呢?你可以每一种材料
  都去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用标记记录在记录单上。
  (2)幼儿探索操作
  (3)交流探索、记录的结果。谁愿意来说说你的发现。
  (4)总结性提问:从记录单上我们可以看出勺子、、、能取出乒乓球,有的铁丝能取出乒乓球,有的报纸却不能取出乒乓球,这又是为什么呢?你是怎么用铁丝取出乒乓球的?解决铁丝取出乒乓球:可以改变形状
  3、探索用细铁丝、报纸把乒乓球取出来。
  (1)发散性提问: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细铁丝、吸管、小棒把乒乓球取出来呢?(幼儿自由讲述办法)到底你们说的行不行呢,只有试试看才知道。(第二次操作)
  (1)幼儿探索用细铁丝、报纸把乒乓球取出来。教师巡回指导,并用数码相机拍下幼儿实验的情况
  (2)再次交流探索操作的结果。怎么样,都成功了吗?你这次用了什么把乒乓球取出来的?用了什么方法?
  (3)展示照片,看,xx是用什么方法把乒乓球取出来的?
  (3)小结: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多去尝试,细铁丝、报纸也能把乒乓球取出来
  4、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是从杯子里取出了乒乓球,如果杯子里掉进去的是铁球呢?在不动杯子子的情况下能用什么方法取出呢呢?我们以后游戏的时候去试一试。
反思:
我设计的活动符合本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在活动中孩子们都能积极的参加,想出许多移动乒乓球的办法,在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个别的孩子因为动手能力差,不能用筷子很快的夹住球,所以显得有点失落,变的不太主动。在以后的活动中会照顾到动手能力差的孩子,让其也能体验在操作过程中收获的成功喜悦。

第78篇、大班科学活动身体的声音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大鼓一面,大米、豆子,串铃、响板、碰铃等乐器。
2、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①请幼儿闭眼,老师自我介绍。你们听见老师的声音了吗?(听见了),用什么听见的?(耳朵)敲鼓,什么声音(鼓声),耳朵真能干。
②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
喉部经声带,嘴巴变形后发出的
③出示鼓?(敲)听见了声音,(摸)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幼儿手摸喉部,不发出声音(没有什么感觉)手模喉部,问客人老师好:喉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丰富词汇:"屈.老师.教.案网出处"振动
(二)小实验
1、让6组孩子分别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实验,并让物品发出声音。让幼儿动脑用什么方法使物品发出好听声音的?(敲、碰、敲击、打等)让幼儿自己总结并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
2、情境表演
大米(由老师扮演):“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呀?”
把大米放在鼓上,放音乐<<拔根芦柴花>>,敲击鼓面,大米在鼓面上跳舞。
(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棒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
(三)分辨声音
1、教师分别播放好听的音乐及杂乱的音乐,请幼儿听听有什么感觉。乐音:好听舒服愉快……噪音:难听刺耳…… ∩妈咪爱∩婴网∩幼儿园教案频道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乐音?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噪音对人身体有害?教育幼儿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护声带,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使用声音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第79篇、大班科学教案:转动的风车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转动的风车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探索并感知风的大小与风车转动的关系。  
2、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小风车。  
3、进一步产生科技探索与制作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风车步骤图  
2、小风车若干,卡纸,筷子,图钉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风车,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都带来了风车,现在我们来玩一玩,怎样使小风车转动起来呢?
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同伴之间不要相互碰撞。 
2、幼儿玩风车,感知风车的转动。  

二、讨论讲述  
1、你刚才是怎样玩风车的?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请你先和旁边的好朋友讲一讲。  
2、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玩风车的?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风车转起来呢?  
小结:让风车转起来的方法可真多,只要有风就可以了。  

三、扩展谈话  
1、小风车转的一样快吗?为什么?  
请你拿着小风车和好朋友去玩一玩,
看一看它什么时候转的快,什么时候转的慢?
2、谁来说说小风车什么时候转的快,什么时候转的慢?  
小结:风大的时候,风车转的快;风小的时候,风车转的慢。  

四、制作风车。
1、现在,我们也来制作小风车好吗?
2、课件演示:风车步骤图  
要求:  
做的时候要注意动脑筋,找好中心点再去做,注意中心点的部分不能剪掉。
3、幼儿制作风车。 
教师:风车制作好了,我们一起到院子里去玩一玩,比比看谁的转的快,好吗?

第80篇、大班科学:纸盒烧水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纸盒烧水

价值取向:
把一张纸放到火上,它会很快地燃烧起来。用纸盒烧水可能吗?

原理:纸在100℃时是不会燃烧的,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都被水吸收了。水在

100℃时沸腾,然后水温不会在升高,所以只要水杯里还有水,是不可能达

到纸杯燃烧所需要的温度的。                            
 
材料设计:
1、一杯水,一盒火柴;
2、一根细绳,一根筷子;
3、一张手工纸,两个回形针;
4、一支蜡烛。
 
玩法提示:
1、将卡纸按照纸盒的样子画好;
2、将画好的卡纸剪开,叠成一个纸盒,用回形针固定好;
3、用细绳将纸盒拴好;
4、在纸盒中倒入小半盒冷水,点燃蜡烛,将纸盒吊在火上方。
 
指导要点:
指导幼儿纸盒要用一根筷子系好,以防水蒸气烫着手。

第81篇、大班科学巧顶纸板教案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1.获奖杂技节目《顶碗》VCD,轻音乐《梁祝》。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评: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评: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评: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小结: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
  (评: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乐。
  (评: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附:顶纸板记录表

第82篇、大班科学让硬币浮起来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探索哪些物体更容易使硬币浮在水面上。
  3、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的乐趣。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二、活动准备一元硬币、泡沫盘子、积木、薄纸板、塑料瓶盖、大树叶、记号笔(以上物品人手一份);装有清水的大盆4个,干抹布8块;记录表(与幼儿人数相同)。
  三、活动过程1、谈话,引起操作兴趣师:(出示一元硬币)这是什么?
  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枚硬币放进水盆里,它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幼儿讨论。)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沉下去。到底会怎样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2、讨论我们大家都看到了,硬币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样了?(沉下去了。)那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呢?
  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回答。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3、动手操作,大胆尝试(1)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很多办法。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材料,让我们来看看是些什么?(一一出示材料并让幼儿了解其名称。)(2)猜一猜,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在你觉得会使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3)动手操作。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来试试吧,看谁能使硬币浮起来。
  提醒幼儿注意几点要求:a.每组一个大脸盆,玩的时候,不能挤,更不能抢,要互相谦让,遵守纪律,因为我们马上要成为小学生了。 b.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或地上。 c.每一种材料都要试一试,将用过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开摆放,同时看看成功了没有?等所有的材料都试过后,在记录表“结果”一栏后面记录,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幼儿进行尝试,动手操作。
  4、交流,分享请1—2名猜想与实际操作结果都一致的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同时展示记录表),让他们说说,是用什么材料,想了什么办法让硬币浮在水面上的?
  B、合作探索(1)只使用一种材料(泡沫盘子)。把你们这一组的硬币一个一个依次叠起来放在盘子中间,看这次硬币会怎样?学习记录:几枚硬币放上去会使盘子跟硬币都沉下去,就在记录表上泡沫盘子下面的空格里写上数字几。大家商量好,谁来操作,谁来记录(2)幼儿探索。
  (3)交流、分享各组的新发现。
教学反思:
《让硬币浮起来》这一课题选材贴近幼儿生活。日常生活中,幼儿对沉浮现象很感兴趣,基于此,教师选择将小小硬币作为操作材料和工具,通过让幼儿动手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简单、方便,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泡沫盘子、积木、薄纸板、塑料瓶盖、大树叶等材质、形状、大小不同的多种辅助材料,让幼儿在多次操作比较中体验到各种材质不同的材料在硬币的沉浮中所取得的不同效果,获得了“积木、泡沫盘子塑料瓶盖等材料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而薄纸板、大树叶等材料不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的感性经验,增进了幼儿对硬币及其他物体属性的了解。孩子们操作材料积极互动,在玩中做,玩中说,玩中学,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真正发挥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另外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83篇、大班科学滑滑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小实验,知道小车滑落的速度跟斜坡高度和表面光滑度有关。
2、运用材料自由操作,获得小车减缓速度的方法,学习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3、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培养有条理、有序的操作习惯,激发探索与合作精神。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1、操作材料(纸板、小车、纸、毛巾、橡筋、席子、积木、沙、记录表A、B、铅笔)
2、VCD机,(有关斜坡的内容)
活动过程:1、引入:小朋友你们玩过滑滑梯没有?滑下来时的感觉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玩小车滑滑梯的游戏,请你们用积木、纸板搭成滑梯,看谁的小车跑的快。
2、幼儿自由操作探索小车滑落的速度跟斜坡高度的关系。
(1)老师交代要求:幼儿三人为一组,两人分别用不同数目的积木和纸板搭成滑梯操作一辆小车同时滑落,一人负责记录比赛的情况,可轮着交换玩。
(2)幼儿自由操作实验A,老师巡回指导。
(3)归纳小结实验结果
提问:比赛结束了,你们的小车赢了吗?告诉老师,做完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才会赢呢?(幼儿自由议论,将自己发现的说出来)
提问个别幼儿,在黑板记录情况:第一局谁嬴了?为什么你的小车比他的跑得快?
(老师操作教具“空中滑道”)示范、小结:刚才小朋友都发现了:积木越少,滑梯的坡度越平缓,车子滑落的速度就越慢;相反,积木越多,坡度越斗,车子滑落的速度就越快。
3、幼儿操作探索车子滑落跟滑梯表面光滑有关系。
“开车的司机叔叔说,在下斜坡时 车开得太快会很危险得,得想个办法减慢车速,小朋友你们也一起来想想办法,让车子开得慢起来。
(1)老师交代要求:两个滑梯下面都是放五个积木,幼儿在一个滑梯上用老师给的材料进行尝试,另一个滑梯保持原状,然后两辆小车同时滑下,看一看车子的速度有没有减慢,最后填好记录表。
(2)幼儿自由操作实验B,老师巡回指导。
(3)归纳小结实验结果
提问:小朋友都很聪明,用了各种方法使小车慢了起来,谁能告诉我,你用了什么方法使小车慢起来,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在黑板简单记录)
老师示范、小结:原来我们的小车速度的快慢,也跟滑梯表面的光滑度有关的,表面光滑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会,表面粗糙的小车滑落的速度就慢。
4、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积极去探索的精神。
(1)(向幼儿介绍斜坡防滑的方法)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与我们实验有关的例子,请小朋友先看看录像,再想一想,为什么?
(2)知道小车在斜坡滑落的一些规律,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还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不断去探索,发现更好的方法。好!那我们就把我们发现去告诉开车的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
教学反思:
         活动中,教师通过示范讲解、故事演示、讨论等方法,使幼儿学会了溜滑梯的正确玩法,懂得了不正确的玩法会发生危险,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安全意识。

第84篇、大班科学声音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2、了解、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
  3、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课件 :相关的图片及声音。
  2、操作材料:金属、塑料等多种材质的材料,小鼓、三角铁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发兴趣,感知声音。
  师"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播放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让孩子一一说出这是什么声音。
  "我们在生活中听到过这么多的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声音里的秘密。"二、引导幼儿自由操作探究,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1、师:这里有很多材料,有铁制的月饼盒子、冰淇淋盒子、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废旧材料,请你们去玩一玩,怎样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
  2、提问:你用了什么方法让物体发出了声音?(幼儿回答)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3、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用鼓棍敲击鼓面,发现可以看到鼓面上的小珠子在跳动。
  小朋友们,小珠子真是个奇怪的舞蹈家,她跳舞要用大鼓为她伴奏她才肯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4、教师小结:原来敲鼓,鼓面振动,发出声音,小珠子开始跳舞了。
  原来声音的秘密就是"物体振动就会发出声音",真的很有趣。
  下面请小朋友再来试试,当发出声音时摸一摸,是不是有震动。幼儿尝试。
  5、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究声音的不同。
  刚才玩的时候,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一样吗?物体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呢?(答)教师小结:
  因为材料不同、用力大小不同……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6、小朋友,想一想除了这些材料能发出声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能发出声音?请你去找一找,试一试,让这些东西也能发出声音。
  三、引导幼儿认识乐音和噪音。
  1、通过听觉感受,使幼儿知道什么是乐音和噪音。
  老师放两段音乐,请小朋友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听的声音,也有不好听的声音,要是多听了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时,活动时中要注意轻声说话,不要大喊大叫,要懂得保护好自己的嗓子,不要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结束活动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唱首歌吧。
活动反思:
  活动一定要让幼儿有提升、有发展,带给孩子们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拓宽了幼儿视野,提升了科学探究的素养,为幼儿今后科学探究精神的树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85篇、大班科学优质课奇妙的声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说话习惯,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重难点:
  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
  1、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小鼓、圆舞板等每人一件,琴一架,大鼓一面。各种瓶子盒子、植物种子、石子、橡皮筋若干。自制乐器一件。
  2、录有悦音和噪音的磁带,“大自然的声音”的磁带各一盘;录音机一台。
  3、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4、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例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活动过程:
  一、寻找声音
  1、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了好多的小演员来给小朋友表演节目。配班教师报幕:“现在演出开始,首先是歌曲《闪烁的小星星》。小演员很害羞要在屏风后面演唱,我们猜一猜他是谁好不好?”(教师在屏风后边用乐器演奏。)提问:小朋友谁在为我们唱歌?(幼儿回答乐器在唱歌)你是怎么知道的?(听到的声音......)我们来看一看小乐器是怎样来唱歌的。
  2、让幼儿了解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出示乐器,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怎样可以叫乐器发出声音。
  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操作,叫手中的乐器发声。操作后请幼儿回答:你的乐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声的?(例如,我的乐器叫三角铁,它是通过敲打发出声音的)。
  3、通过操作活动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相邻的两组幼儿交换乐器。幼儿再次感知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并说出和刚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小结:不同材料的物体,经过打击碰撞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4、利用实验游戏,叫幼儿懂得声音的产生必须是多样物体碰撞后发生震动产生的。
  配班教师报幕:“下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教师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动。教师:“主持人怎么花生米不跳呢?你知道为什么吗?配班教师:哦我忘了,花生米说要用这面大鼓来伴奏。”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问:花生米为什么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幼儿感知鼓槌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震动而发出鼓声)。
  玩游戏,怎样叫我的乐器闭上嘴。首先叫乐器发出声音,然后马上阻止震动,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发现物体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1、幼儿尝试叫所有的物体发声。
  提问:除了乐器还有什么能发出声音呢?幼儿在自身和活动室找出声音,并说出通过什么方法叫它发出声音的。
  (1)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什么地方能发声音?你怎样叫它发声的?幼儿自由在身体寻找声音。叫幼儿用完整的话说出。例如:我的小手会发声,双手一拍就出声。
  (2)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寻找发声的物体。(幼儿自由去找能发声的物体,并叫它发出声来 )请个别幼儿说出发声的物体是什么,怎样叫它发出声音的。例如,桌子会发声,我用手一拍,手和桌子发生碰撞就能发出声了。
  2、操作活动。利用瓶子、盒子。石子、种子、橡皮筋等制作乐器。教师出示自制乐器,请幼儿说出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老师用什么物品做成的。幼儿利用废旧物品相互讨论并进行乐器制作。
  提问:你的乐器是用什么做的,它是怎样发声的?请有代表性的幼儿回答并进行乐器演示叫自制乐器发出声音。
三、分辨声音
  1、分别播放两段音乐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教师提问:第一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回答:小鸟的叫声。第二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刮风和打雷的声音 。提问: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幼儿:鸟叫的声音好听,风声和雷声不好听。教师:你听到不好的声音有什么感觉?幼儿:听到风声和雷声很害怕。
  2、听录音“大自然的声音”幼儿找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不好听。教幼儿懂得好听的声音是乐音,不好听的是噪音。
  4、教师小结:大自然中万物通过震动和碰撞发出了好多声音,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多听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当中轻轻的说话,不免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结束活动
  教师和幼儿用自制的乐器为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进行伴奏 。
五、活动延伸
  1、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继续探索,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想象这像谁发出的声音。
  2、提供动画片,听一听有什么声音,鼓励幼儿利用身体与物品接触、物品与物品接触发出各种声音来模仿动画片中动物走路的声音。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第86篇、大班科学教案:会滚的轮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滚的轮子

活动目标
1、知道轮子大小、材料不同,但都有相同的形状(圆形)使得轮子能滚动,并能使物体移动。
2、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有各种轮子。
3、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趣味练习——如果轮子是××样子;有多少个轮子呢。
2、带轮子的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都带来了什么(小汽车,轮子等)

二、展开
1、认识轮子的特征

(1)请幼儿把带来的轮子在桌子上或地上移动,然后说出,是什么使轮子移动了。
(2)请幼儿观察一下轮子是什么样的?
他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3)幼儿互相观察所带的玩具

2、量一量轮子的直径和轴
(1)教师示范量的方法,请幼儿讲一讲量的方法,
请幼儿互相测量朋友的玩具 。
(2)小结:幼儿轮子大,有的轮子小,它们的大小不一样。
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有的用橡胶做的,
他们做的材料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形状是一样的,都是圆形的。

3、趣味练习:如果轮子是××样子
幼儿观察讨论:
如果车轮是三角形的,车子走起来会怎么样?
如果车轮是方形的,车子走起来会怎么样?
如果车轮是五角形的,车子走起来会怎么样?

4、在操作中发现为什么把轮子都做成圆的
(1)为什么轮子是圆的呢?
教师:现在你们可以玩玩,观察你的玩具,比较比较,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
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轮子是圆的?
(2)小结: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的、方的积木不会滚动,有轮子的玩具移动省力。

5、趣味练习:有多少个轮子呢
摩托车
三轮车
汽车
大巴车

三、结束
1、趣味练习:找有轮子的东西
说一说在哪里见www.qinzibuy.com过有轮子的东西,他们是什么?
2、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将会怎么样,轮子坏了将会怎么样?
3、找出有轮子的东西画在练习卡上。

第87篇、大班科学好玩的泥鳅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有关鱼类的知识。
2、泥鳅、脸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相关的录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1、 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泥鳅是怎么样的?
2、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3、 再次玩一玩、抓一抓,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 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5、 看相关的录象,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二、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1、 平时看过大人是怎么抓泥鳅的?
2、 出示材料,交代要求:每一样都去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3、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4、 讨论: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抓泥鳅有什么不同?"屈;老师.教,案网出处"为什么这样?
5、 师生小结
三、延伸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我在活动前考虑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训,活动前要考虑周到一点。

第88篇、幼儿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以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幼儿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然而水又有许多特性,比如: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冲击力、水的沉浮、水的溶解性等。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提出了很多关于水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的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油、方糖、果珍适量。小勺、筷子、小网各四个。
  2、被污染的水的若干图片,其他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如:咖啡、奶粉、感冒颗粒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走到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师:请大家轻轻地回座位,谁愿意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材料?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这四样实验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果珍、冰糖和油。
  (教师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里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小工具,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
  师: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在做实验之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本环节通过发放表格,请幼儿评选出一位小小记录员来进行记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幼儿观察万现象之后,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既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其他幼儿倾听能力。)

三、交流各自的猜想,再次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1、请幼儿交流一下自己的猜想,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师: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对这四样实验材料的猜想,到底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
  2、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想并进行交流。
  师:现在我要请你们接着做实验,刚刚介绍了这里有许多小工具,有小勺、筷子、和小网,现在你们要用这些小工具,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哪些还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用同样的方式记录下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在本环节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也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四、针对幼儿提出的异议,请个别幼儿再次实验,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师:做完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的哪一个实验结果?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有异议的小朋友单独做试验,使幼儿意见达成统一)
  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放进水中,沉下去了;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果珍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冰糖放进水中,最后看不见了。冰糖和果珍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
  幼:不能。
  师:对,而且它们还改变了水的颜色和味道。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做“溶解”,果珍和冰糖“溶解”在水中了。石头和油,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幼1:白糖
  幼2:咖啡
  幼3:盐
  幼4:醋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小朋友知道,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会有不同,那我们现在再猜一猜,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这一环节,通过让有异议的幼儿再次做试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儿猜想生活中可能会溶解的物质,老师提前准备了一部分,老师做试验,幼儿在观察地过程中,更加充分地理解溶解的概念。)

五、观看被污染的图片和录像,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师:小朋友看这些图片,看看河流上飘着什么?
  幼:塑料袋。
  师:老师经常看到有些河流中有许多的塑料袋,你们说它能溶解在水中吗?那样我们的水就会怎样啊?
  幼:被污染了。
  师:被污染的水都不能用了,地球上可饮用的淡水越来越少了,我们要怎样来保护水资源啊?
  幼1:节约用水
  幼2:不往河流里扔垃圾
  幼3:制作标志,提醒别人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啊,你们真是环保小卫士!那让我们在区角活动时,一起制作环保标志吧!
  (教师通过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并把节约用水和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幼儿知道环保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动手做环保标志,使幼儿的想法付诸行动。)

活动点评:

  这次活动贴近孩子生活,所用的实验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在生活中,孩子们喝过果珍、糖水和各种饮料,也见过石头和油。只不过孩子们从未仔细观察、比较过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用孩子们并不陌生的活动、内容和熟悉的材料,引发孩子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比较和深刻地思考,符合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的思想。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有很高的探究热情和交流的愿望。孩子们至始至终都积极投入,积极地进行猜想,主动地投入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能提出自己与同伴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这一活动向我提出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关于溶解的概念怎样分成不同的层次,设计有内在逻辑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和促进幼儿的概念由低级到高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呢?如:发现有些东西能溶于水中,有些不能;物质溶解后,其外观变了,得到的混合物状况不同—混浊或清澈;初步理解物质守恒的原理。因此,怎样引导幼儿沿着概念的箭头和线索前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共同研究和学习的方向。

第89篇、幼儿园科学教案:动物运动会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动物运动会

设计意图: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依据这一指导要点,在设计本活动时,教师利用幼儿爱玩、爱动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将排列的小秘密融入动物运动会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场地、参加开幕式、帮小动物制作奖品等环节的设置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在活动中教师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并且随着活动的深入,学习难度也层层递进,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热情,让幼儿在看看玩玩中轻松快乐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活动目标:  
  1、能发现和关注周围生活中事物的规律性,增强对有规则排列的图案的兴趣。
  2、能运用身边的材料,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出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
  3、熟悉事物的规律性,能按颜色、图形、数量等特征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1、课前布置好场地:垫子(三种颜色),椅子若干把;贴有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矮方凳若干
  2、大背景图(运动会场:花、气球、灯笼、彩旗等)
  3、小动物入场方阵图片(按规律排列)单个小动物图片
  4、《运动员进行曲》
  5、幼儿操作用具,范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听说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了,场面一定非常热闹,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师带幼儿进入到已经布置好的场地)

二、参观比赛场地
  师:小朋友看,小动物们已经把比赛的场地布置好了,这块比赛场地里的每条赛道摆放都与我们平时的不一样,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呢?请小朋友观察一下:
  垫子:  椅子:(摆成一条独木桥)  矮方凳:
  1、幼儿观察后交流发现的规律
  2、请幼儿尝试将每条赛道按规律加长
  3、师幼共同玩已摆好的赛道:单腿跳过垫子;从“独木桥”上快速安全通过;双脚跳过矮方凳,并请幼儿边玩边说出规律,如:红、黄、蓝……

三、参加开幕式
  师:参观完了比赛场地,我们再一起去主会场,也就是开幕式的地方看看吧!
  (师带领幼儿到大图片前坐下)

1、观察会场的布置
  师:小朋友看,小动物们已经把会场打扮好了,多漂亮啊!咦,它们的会场上有没有按规律摆放的地方呢?
  幼儿观察并交流(彩旗按图形排列,灯笼按大小排列,气球按颜色、大小两种规律排列,花按四种颜色排列)

2、小动物入场
  师:听,运动员进行曲响了,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方阵入场了(放《运动员们进行曲》,请幼儿一起鼓掌欢迎)
  (1)首先入场的是第一方阵的小动物,它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了(出示一组图片,贴在大背景图上)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排队的?(一只兔、一只狗、一只兔……)后面又来了几只小动物应怎么样排呢?(幼儿回答,并上前将小动物图片贴好)
  (2)接下来出场的是第二方阵(一只猫、两只猴、一只猫……)摄影师刚想照张照片,有只小动物被气球挡住了,猜猜气球遮住的是谁?(请幼儿猜测后上前揭开气球验证答案,并一起当摄影师照像)
  (3)同样办法出示第三方阵(一只羊、两头牛、三只小鸭)后面排的是大白鹅,应该排几只?(幼儿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前将大白鹅贴好)

3、小朋友入场
  师:小动物们都已经排着整齐的方阵入场了,下面轮到我们小朋友方阵入场了,小动物们是按规律排列方阵的,我们怎么排?
  (1)请幼儿说规律(引导幼儿按男女排队,如1男1女……),师统一意见后,幼儿集体按规律排队。
  (2)放《运动员进行曲》,幼儿排方队走一圈,向“观众”挥手致意。

四、制作奖品
  师:入场式结束了,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在比赛中要给获胜的小动物发奖品,可是小动物们准备的奖品还不够,怎么办?我们来帮助它们好吗?
  1、师介绍奖品的种类及做法:
  项链:用不同形状的珠子串成冠军项链(可按形状、数量排列)
  花环:用不同颜色的珠子串成冠军花环(可按颜色、数量排列)
  奖章:用印章盖出不同图案做成冠军奖章(可按数量排列)
  2、幼儿自由选择小组进行制作,师指导,引导幼儿按规律进行制作。
  3、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规律制作的。

五、结束
  师:小朋友,奖品都已经做好了,我们拿着奖品,排着队送给小动物们好吗?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常见的物品是否是按规律摆放的,并尝试将身边的物品按规律排序。

活动反思:
  该活动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体现了《纲要》中 “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的精神,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经常自发地将活动室、游戏区里的物品按规律排序,
  作为执教老师,反思该活动,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整合了健康、科学方面的内容,教育组织动静结合,为幼儿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2、在活动中,我采用了身边一些常见的物品做为教具,如垫子、椅子、串珠等,省时又省力,可操作性非常强。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园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变。
  3、注重创设轻松自然的教学情境,引导幼儿在情境中自主地探究,教学难度层层递进,让幼儿始终保持良好的探索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90篇、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科学探索区
磁铁可以吸什么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了解区分磁铁可以吸的物质,感知磁铁特性。
2、了解磁化现象。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过程:
1、课前让幼儿了解磁铁可以吸什么,再让幼儿相互自己已知的哪些物体可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行。引导幼儿进行分类。
2、组织幼儿讨论:这些不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
3、让幼儿在活动室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
4、磁铁不能放在什么地方?了解磁化现象。
磁力可以穿过什么
活动目标:
让幼儿操作、探索、发现磁力具有穿透性的现象。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猜想磁力可以穿过什么,并在活动室里寻找磁力可以穿过的物品。
2、  幼儿分类验证材料:纸、木头、玻璃、布、瓷、植物叶子、橡胶等。
3、  教师小结:磁力具有穿透性。
磁力的大小
活动目标:
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磁力的大小。
活动过程:
1、  准备布、被子带领幼儿观察实验:磁铁能穿过布,但不能穿过被子。
2、  引发<BR><P></P>幼儿讨论:为什么磁力可以穿过布穿那不过被子?
3、  师生再次实验:用磁铁透过木盒盖使别针动起来,引导幼儿认识到,随木盒盖的加厚,磁力最终动不了别针。
4、  幼儿自己做实验并记录:
为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磁铁和别针,让幼儿记录大小磁铁一次分别可吸多少别针。
好玩的电动玩具
活动目标:
1、  通过玩电动玩具,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2、  让幼儿了解电池的正负极会影响玩具的启动或静止。
活动过程:
1、  准备一些电动玩具先让幼儿玩,并让幼儿思考:电动玩具为什么会动起来?
2、  师幼共同探索。装反电池的正负极,启发:“老师这里的玩具也有电池,谁来试试电动玩具能动起来吗?”
3、  教师总结:电池的正负极的不同,会影响玩具的动或静。
4、  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玩具里面装的节数也不一样。
好玩的摩擦起电
活动目标:
1、  探索什么东西能摩擦起电。
2、  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过程:
1、  指导幼儿用尺在丝绸、皮毛、头发上做摩擦起<BR><P></P>电的实验。
2、  提出问题:尺在别的地方能摩擦起电吗?
3、  幼儿自由实验。
4、  小结。
分散和聚集
活动目标:
1、  知道颜色聚在一起深,扩散开来淡。
2、  培养幼儿爱做实验的兴趣。
活动过程;
1、  出示滴管,介绍滴管的用法。
2、  提出问题:如果用滴管吸一滴红墨水滴到餐巾纸上,会发生什么情况/
3、  幼儿做实验。
4、  小结:当红墨水聚在一起时颜色很深,当红墨水慢慢扩大,它的颜色就淡了。
探索各种声音
活动目标:
1、  知道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
2、  通过操作各种材料,体验声音的产生。
活动过程:
1、  课前做实验“会跳舞的娃娃”,交代任务。
2、  幼儿自由操作,体验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的现象。
3、  用多种材料尝试,体验它们发出的不同声音。
4、  师小结。
玩镜子
活动目标:
1、  通过自己观察、探索,知道各类镜子的特点及作用。
2、  发展幼儿观察力,提高求知欲。
活动过程:
1、  交代任务:玩有趣的镜子,提醒大家要爱护这些镜子。
2、  操作一:每个<BR><P></P>幼儿自选一种镜子,探索怎样玩的有趣。讨论:各自玩时,发现了什么?
操作二:幼儿另选几种镜子,观察照出的物体发生的变化。讨论:各自玩了哪些镜子?照出来的物体是怎样的?
操作三:根据不同的镜子照出物体的不同变化,让幼儿寻求答案。讨论:为什么镜子不同,照出的物体和原来的不同?
3、  老师总结。
玩磁针
活动目标:
1、  了解磁针转动的原理——指南针。
2、  培养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
活动过程:
1、  交代任务:玩磁针,并提出要求。
2、  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3、  老师小结。
使球停在斜坡上
活动目标:
1、  探索使物体停在斜坡上的方法。
2、  培养幼儿的合作性,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1、  提供多种材料,让小朋友自由探索。
2、  小朋友相互讨论探索结果。
3、  再次操作。
4、  师生共同讨论探索方法、结果。
好玩的多面镜
活动目标:
在了解两面镜夹角变化与物体数量变化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三角镜夹角变化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活动过程:
1、  带领幼儿进入<BR><P></P>活动室玩两面镜,并引出如何制作三面镜。
2、  幼儿对三面镜进行探索,了解三面镜的夹角变化与物体成像的规律。
3、  玩万花筒,进一步了解物体与两面镜、三面镜成像的规律。
搭纸桥
活动目标:
1、  了解纸的形状与纸的承受力的关系。
2、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活动过程:
1、  幼儿自由搭桥,并试一试桥的承受力,引出如何让桥变结实。
2、  幼儿尝试改变纸的形状和结构,增加纸的承受力。
3、  幼儿相互讨论,并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
玩斜坡(一)
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尝试,了解同一种形状、大小、材料的球在斜坡上滚动的速度与斜坡的高度、曲直有关。
活动过程:
1、  幼儿比较高度不同的斜坡、曲直不同的斜坡。
2、  先猜测物体滚动的速度,再动手实验,观察并讨论物体滚动时的速度与什么有关。
3、  教师小结:同一种物体在高的斜坡、直的斜坡上滚动的速度快。
玩斜坡(二)
活动目标:
比较同一高度、同一曲直的斜坡上,不同大小、不同重轻的物体在斜坡上滚动时速度的快慢。
活动过程:
1、  分别出示两组斜坡:一组是同一高度的直斜坡;另一组是同一高度的弯斜坡。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在两组斜坡上尝试。2、  提出问题:在同样的斜坡上,什么东西滚下来最快?什么东西滚下来最慢?为什么?幼儿相互讨论。
3、  教师小结:在同样的斜坡上,轻的、体积大的物体滚下来速度快,反之依然。
瓶中吸物
活动目标:
1、  体验磁铁隔瓶吸物的乐趣。
2、  探索瓶中物体运动与大气压力的关系。
活动过程:
1、  出示瓶子,放入一些铁制小东西,问:不把瓶口朝下,怎样取出这些小东西?引导幼儿运用磁铁的吸铁功能,把瓶中物体吸出。
2、  幼儿操作,并讨论:瓶口用盖子盖好时与没有瓶盖着两种情况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有盖子时容易吸,反之难吸,为什么?幼儿讨论。
3、  教师小结。
神奇的吸管
活动目标:
通过吸乒乓球的尝试,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过程:
1、  幼儿用吸管吸乒乓球。
2、  吸管除了可以吸动乒乓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让乒乓球滚到你所想的位置?幼儿讨论(用吸管吹乒乓球)
3、  幼儿尝试吸动或吹动其他物体,并交流各自的感受,交换各自的经验。
跳舞的纸屑
活动目标:
1、  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
2、  激发幼儿探索物体更多的有趣现象。
活动过程:
一、启发性谈话,激起幼儿探索兴趣。
1、  谁来想个办法,使纸屑吸起来?
2、  幼儿相互结伴探索。
3、  请幼儿说一说探索结果。
二、比较纸摩擦和毛皮摩擦后吸纸屑的不同现象。
幼儿探索,相互交流。
三、整理好操作材料。
四、鼓励幼儿探索更多的物体,找一找什么东西也会吸起来?
探索飞机模型
活动目标:
1、  了解制造飞机的简单材料和过程。
2、  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  谈话:“除了鸟儿,还有谁能在天上飞?”“飞机是什么样的?”
二、  看飞机模型,了解飞机的好处。
1、  你们知道飞机有哪些用途吗?
2、  向幼儿介绍各种飞机的外形特征和功用。
3、  飞机是谁制造的?他们是怎样制造的?
三、  了解造飞机的简单材料和过程。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四、  回班级选择材料制造飞机。

第91篇、大班科学起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米的生产过程,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材料,采用不同方法起米。
    2、增强幼儿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严谨的科学态度。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一些收割程序和工具
2.物质准备: 谷子若干,幼儿前期准备工具若干,教师准备工具若干:如磨子,碾
子,剪刀,筷子,瓶子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米的种植、生产过程,引起幼儿兴趣
   师:还记得我们的米从稻子到米要经过哪些过程吗?
   幼儿边讲述,教师边出示图片
   师:从稻子到白米有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把稻子的壳去掉,在图片中我们看到现在
的人是直接把稻子放进机器出来就是白米了,可是以前的人没有这么发达的机器又是怎
么把稻子的壳去掉的呢?
   幼儿猜想应讨论,师幼一起观察PPT
   师小结:在以前稻子变米的过程叫“起米”,人们都是用的很古老的工具,你们想不
想也来试着“起米”呢?
二、幼儿尝试“起米”,探索最有效的“起米”方式
  1、选择工具,自由分组
     拿相同工具的幼儿为一组
  2、分工合作,进行“起米”
     教师分派给每组同量的米,在规定时间内看哪组“起米”最多
  3、纪录各组“起米”情况,互换工具再次尝试
     工具起米的效果,幼儿检验工具,再次进行起米
三、各组展示成果
请各组幼儿代表讲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并展示成果。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教育要贴近幼儿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怎样拓展,提升幼儿经验。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回家,和家长一起讨论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材料,用什么材料起米,而且不会把米弄坏,这一活动孩子们马上很感兴趣,和家长讨论后带来了各种工具,有石头,瓶子,锤子,等等。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了下来。同时尝试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起米”(即剥开谷壳)。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合作记录,操作。最后我们还通过网络资料展示精米厂生产米的流程,进一步提升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八、主题活动总结
“生活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幼儿而言,生活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以适合幼儿的方式,组织我们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我们的“米”主题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我们和孩子一起收集米的种植生产过程资料、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米,孩子们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的过程中学习了关于米的知识。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探索,在充足的想像空间和时间里孩子们自主的找朋友、合作,孩子在身临其境中获得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在这个主题中的音乐活动里,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探究性游戏中,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游戏,幼儿团队精神得到了提升,我也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真正的体现出了教学相长。在进一步认识米的过程中,我们也让孩子萌发了尊重人们劳动成果思想,培养了孩子爱惜粮食的习惯。
    在这个主题活动中,由于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我们虽然没有能去农村走一走看一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我们利用网络媒体来弥补了我们的缺憾。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孩子在城市中也感受到乡村的气息。
 

第92篇、大班科学磁铁可以吸什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了解区分磁铁可以吸的物质,感知磁铁特性。
  2、了解磁化现象。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过程:
  1、课前让幼儿了解磁铁可以吸什么,再让幼儿相互自己已知的哪些物体可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行。引导幼儿进行分类。
  2、组织幼儿讨论:这些不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
  3、让幼儿在活动室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
  4、磁铁不能放在什么地方?了解磁化现象。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幼儿从上课伊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由于事先准备的操作材料比较多,所以幼儿一直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比较,整节课情绪高涨。幼儿乐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事物规律的活动形式,活动很成功。

第93篇、大班科学有趣的电线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任意弯折电线,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造型,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2、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让电线站起来。
3、培养幼儿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表达的精神。
4、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一、看一看,引导观察想象,激发活动兴趣。
1、语言导入,引起兴趣。(小朋友们都玩过许多玩具,但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很特别的玩具。看看你认识它吗?)2、出示特殊玩具电线,启发提问。你在哪里见过它呢?
3、在日常生活中电线可以传电,有了电线就可以使灯亮起来,可是,今天老师要用电线来变魔术,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一起数"一、二、三"。
4、教师将电线弯成"棒棒糖"的形状,问:看看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像什么?
5、原来电线这么好玩,你想不想也来变魔术?你想把电线变成什么?
二、玩一玩,鼓励创造表现。
1、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安全又好玩的电线,下面小朋友可以用电线来变魔术。(请先听清楚要求,待会儿请你围站在操作台周围,每组可以站5个人,然后取盘里的电线进行变形,看谁变得多,变得特别,老师说时间到,就立刻停下来。好,行动吧!)2、幼儿自由分组弯曲电线,教师指导观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幼儿手拿电线应注意安全,不要伤到周围的同伴。)3、展示成果(我们发现,电线原来可以根据我们的想法弯曲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说一说,你把电线变成了什么?你是怎么变的?
三、做一做,启发思考探索。
1、我们的小手真能干,把电线弯一弯、绕一绕,做出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全部是平面作品情况下:可电线悄悄告诉我它除了想躺着摆出各种姿势外,还想站起来摆出各种姿势呢!)有站立作品的情况下:挑两件作品,引导小朋友观察作品异同:有的能站立,有的不能站立,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不能站立起来的也站起来呢?
2、幼儿自由讲述让电线站起来的方法。(如:用胶带粘、用橡皮泥固定等等)3、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有橡皮泥、积木······你可以试试用这些好朋友帮忙,让电线站起来。
4、幼儿尝试操作,让电线造型站起来。教师巡回观察指导。(注意提醒幼儿,所有的材料都是电线的好朋友,都可以帮它站起来,不要让它们孤单的躲在角落里哦。)5、让幼儿整理好自己的作品后,教师带领幼儿搭火车边欣赏作品,边讨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师在做小结时要把准备的每种材料都小结到,可每组小结一种)四、试一试,进一步深入探索,不用辅助材料的电线造型站立。
1、师:刚刚躺着的的电线造型现在都站起来了,可是它们是依靠好朋友帮忙才站起来的。(其实我们在之前就发现已经有小朋友在尝试让电线自己站起来了),那我们来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那些还躺着的电线,不靠朋友帮忙,自己也能站起来呢?有没有信心来挑战?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幼儿手拿电线应注意安全,不要伤到周围的同伴。)3、可引导先做好的幼儿尝试用许多根一起造型,或与同伴合作造型,让幼儿得到提升。
4、集体讨论,总结经验。
5、师小结现在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原来想要物体站立起来,需要它与桌面接触的面相对的要宽要大,或者下面必须有像脚一样的支撑才能够成功。
6、教师展示抓拍的幼儿活动成果照片及教师收集的电线造型图片。
五、评一评,保持探索兴趣。
1、小朋友们今天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以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能不能想办法解决?今天我们玩的电线安全吗?你们家里连接电脑、电视、冰箱的电线安全吗?能不能随便拿来玩?所以小朋友用电一定要注意安全。
2、请幼儿回家找找有哪些东西是不能够站立起来的?动脑筋想办法试试能不能让它也站立起来。
3、请幼儿将作品投放到教室的活动区。
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活动内容、教学理论、幼儿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以下方面无论是与否,都应该分析是与否的原因,从而总结经验或提出改进措施)⑴对幼儿发展的反思,例如,是否被理解、尊重、接纳?是否有适度的自由空间?是否能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发展?
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例如,是否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是否能把握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其发展线索?能否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⑶对师幼互动的反思,例如,师幼配合情况,教师能否依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学。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在对目标、策略的验证与分析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明确今后改进与完善的方向。
4.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94篇、大班科学教案:拆装笔芯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拆装笔芯

活动目标
1、拆笔、装笔、换笔的过程中探究材料之间的关系,获得有关空间关系的经验。
2、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课前收集:拆装难易程度不同,配件不同的笔及与之相匹配的笔芯若干。
2、教师演示用的水笔和圆珠笔。

活动过程

一、给水笔换笔芯
1、教师:这些水笔的笔芯已经用完了,请你们给水笔换上新笔芯。
2、幼儿操作
3、引导幼儿演示并讲述自己的装拆过程,说出理由。
教师:你是怎样打开的?

二、给圆珠笔换笔芯 
1、出示一支圆珠笔,引导观察圆珠笔的笔头会伸缩的特点。
2、幼儿换笔芯,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如何选择笔芯,在装笔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等等。
3、师生共同探讨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你拆开了www.qinzibuy.com圆珠笔发现了什么?
(引导幼儿认识弹簧、笔芯套等)
教师:你遇到什么困难,谁有办法解决?
4、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分层操作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尝试给更复杂的笔换笔芯,没有成功的幼儿继续努力完成任务。
2、鼓励没有成功的幼儿说说自己的困难,并请同伴帮助解决。

第95篇、幼儿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线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线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一天,月月带来一把胡琴,并给小朋友表演了一支曲子,引起了许多小朋友的关注,并围绕“为什么胡琴会发出好听音乐”、“声音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讨论个不停。之后,在班上经常会看见的幼儿谈论胡琴、小提琴等乐器怎样发出声音等问题。于是,我们开展了“会唱歌的线”这一主题活动。

    本活动以问题情境引出主题,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尝试探索能使线扩大其声音的材料,最后请幼儿分享经验和交流结果。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能使线扩大声音的材料。
    2、愿意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方法与结果,分享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请班上学习小提琴、大提琴、胡琴的幼儿将乐器带到幼儿园给幼儿表演。
    2、欣赏幼儿较为熟知的交响乐、管弦。
    3、(各种材质,粗细不同)线、面粉、玉米粉、洗衣粉、松香、纸盒、纸杯、笔和记录纸等。
    4、每人一张记录表。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索发现普通的线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
    难点:探索用辅助材料使线发出的声音更加洪亮。

活动过程:
    1、由演奏引出实验。

    教师:今天明明要用胡琴给大家演奏一支曲子,大家欣赏并仔细看看胡琴什么地方发出的声音?
    琴声刚落,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是线,是琴上的线。
    教师:我这里有许多线。咱们百宝箱中还有其他材料,大家都可以用。

    2、探索能帮助线唱歌的适宜方法。
    教师:我们都知道了线能唱歌,但是它们发出的声音有点低,必须离得很近才听得见,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你的线唱出的歌声大一些能让更多的人听到?
    幼儿说:能,我有办法,可是没有线呀?
    教师:我这里有许多线,咱们百宝箱中还有其他材料,大家都可以用。
孩子们各自选取了自己认为合适的材料进行验证:有的孩子直接选用制作小喇叭;有的孩子干脆在一个纸碗上固定两根线,这时线唱出的歌声是双音的;有的选用高低不同薯片筒帮忙,线唱的歌声也有高低变化;还有的孩子用两个纸杯分别固定粗细不同的线,然后自信地问我:“想听我的线唱歌吗?”我点点头,她拉起我的手到座位前,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乐器”说:“先昕女高音吧!再听低音!”
    “哎!效果还挺不错的。”我竖起了大拇指。显然,她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孩子们纷纷选取材料探索着……   

    3、分旱、总结。
    教师:我看你们的实验都成功了,请讲讲你们用了什么方法?
    幼儿:因为我们用纸喇叭、薯片筒、纸杯给我们想办法把不同粗细的用纸杯、薯片筒等拉直,再一拨就发出了声音。而且声音很大线装个发声器,像音响的喇叭一样,能使线发出更大的声音。

个人反思:
    我首先用欢快的音乐形成轻松的活动气氛。在探索线发出声音时为幼儿准备足够多的材料,使幼儿充分感受音乐就在身边。探索声音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从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究新知识。还体现了教育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

主要内容:

    1、大班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意识很强。探索线发声活动是次新奇有趣的活动,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需要,因此在今天睁活动中,幼儿能够积极专注并大胆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索操作由此可见,活动工具和适宜材料的提供可以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2、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的机会,这种机会可以在延伸活动中借助记录表进行补充。

    3、教师没能捕捉到个别幼儿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探究行为,并给予有效地支持和帮助,如当一个幼儿在两个纸杯分别固定了粗细不同的线,分为一个是“高音”,一个是“低音”时,教师应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你认为它们一个是高音,一个是低音呢?”这些启发性的怍题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不同线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质是不同的。

综合评析:
    本活动选题新颖,利用身边不起眼而又方便取材的“线”,引导幼儿进行充分的探究,又利用生活中幼儿熟知的辅助材料深入挖掘“线”白教育价值,真正体现了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第96篇、大班科学拆装圆珠笔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圆珠笔有很多种,并通过拆笔、装笔、换笔芯的过程中探究材料之间的关系,感知圆珠笔的构造。
  2、学习按步骤记录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1、老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圆珠笔。
  2、笔、记录单,每人一个小盒子。
  活动过程:
  1、感知圆珠笔的多样性。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老师这里有什么?请说说你带的圆珠笔是什么样的?再请小朋友猜一猜哪支笔是你带来的?
  请小朋友每人取出一支圆珠笔,相互比一比长短粗细,再写一写、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幼儿发现笔的外形不同、颜色不同等)这些圆珠笔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请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新发现)2、引导幼儿拆开圆珠笔,在给圆珠笔换笔芯,认识它的结构。
  教师:老师这里有这么多的圆珠笔,这些圆珠笔里都有什么呢?怎样才能知道?(引导幼儿拆开圆珠笔)教师:拆开圆珠笔我们就能知道里面有什么了吗?请你们试一试,拆下来的东西放在自己的小盒子里,最后看看圆珠笔里有什么?再与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看看大家的圆珠笔里都有什么?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用图示在黑板上记录幼儿缩发现的圆珠笔的构造。
  教师:哪些小朋友的圆珠笔里有笔芯?还有谁的笔中有弹簧?有笔杆?有笔帽?……(教师统计数量并在相应的图标下记录数字表示数量。)教师:我们带来的圆珠笔中什么零件最多?什么最少?
  3、引导幼儿组装圆珠笔,并记录下自己的操作步骤。
  教师:我们拆开圆珠笔就知道里面有许多的零件,可是拆散的圆珠笔能写字吗?那怎么办呢?(引导幼儿提出组装圆珠笔。)教师:我们自己会装圆珠笔了,怎样让别人拿到这些零件后也能装出圆珠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装圆珠笔,并制作安装说明书,你可以装一步记一步,也可以等全部安装完以后在记录。
  引导幼儿安装圆珠笔,并指导幼儿用图示较细致地表现自己的操作方法。
  展示幼儿的安装说明书,并请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安装为什么会成功或失败。
 

第97篇、大班科学教案:盛水的工具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盛水的工具

活动目标
1、选用不同的材料用剪、粘、扎灯方法,尝试将不能盛水的物品变为可以装水的工具。
2、敢于大胆想想、尝试、表现,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多种盛水工具(漏水的和不漏水的)
2、修补用的辅助材料胶带等。
 
活动过程

一、找出漏水和不漏水的工具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
老师想请小朋友帮个忙,每人找两样东西,一样是不漏水的,一样是漏水的,
找到了就请你放在 自己的桌子上。

2、我们来看看,不漏水的有哪些?
让幼儿说说,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3、漏水的东西有哪些?这些漏水的东西有用吗?有什么用?
幼儿讨论后知道,这些东西有很多用途。

二、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1、现在,我需要一些装水的工具,请小朋友找一找,哪些工具可以装水?
讨论:这些工具我什么能装水?

2、这些漏水的东西能装水吗?
如果用这些漏水的东西装水,你有什么好办法不让它漏水吗?
请小朋友互相讨论一下。

3、谁来给小朋友介绍一下你想到了什么方法?
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办法。

4、有这么多好方法,你们想不想去试试?
出示辅助材料。
老师这里还准备了一些材料,你可以选用你认为最好、最合适的方法修补你手中的东西,
补好后可要仔细检查一下牢不牢固,然后去盛水试一试。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提醒幼儿:如果你的小手不够用时,可以请老师和小朋友帮助你。

四、经验交流

1、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修补了什么东西?
可以盛水了吗?看看漏不漏?
2、幼儿讲述修补办法。

第98篇、大班科学活动站起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体验探索带来的乐趣
  2.通过幼儿动手探索,学会积累经验,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3.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物体支撑的经验。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媒体准备:游戏音乐《郊游》mp3。
  2.材料准备:扭扭棒、木质积木、塑料积木、雪花片、塑料圆环、泡沫板、游戏棒、拱形纸片、卷筒纸芯、书、吸管、花、卡纸、路灯若干、玩具车若干辆、八幅图片(东方明珠塔、花瓶、帐篷、屋顶、相机三脚架、路牌、支撑大树的三脚木桩、相架)。
  活动过程:
  一、游戏:站起来师:孩子们,让我们跟着轻松的音乐去郊游吧!
  师(放一阵刮风的音乐):噢?孩子们,一阵大风把我们家园里的东西都刮倒了,请大家快帮忙把东西都站起来吧!
  二、尝试使物体"站起来"(一)幼儿第一次操作1.探索让各种材料"站起来"的方法。
  师:想一想、试一试怎样帮助我们家园里的东西"站起来"。
  鼓励幼儿在帮助一种材料"站起来"后,在幼儿能用一种方法帮助某种材料"站起来"。
  2.交流与小结。
  师:你帮什么东西"站起来"了?你是怎么让它"站起来"的?
  根据幼儿叙述的方法,将基本方法概括为三类(有的物体可独立站起来;有的物体可找与它一样的物体帮忙站起来;有的物体可找与它不一样的物体帮忙站起来)。例如:
  师(小结):有的物体是可以自己站起来的;有的物体找来了和自己一样的朋友帮忙,站了起来;还有的物体找来了和自己不一样的朋友帮忙,站了起来。
  (二)幼儿第二次操作,提供不同辅助材料,让幼儿再去尝试帮助其他更多材料"站起来",使幼儿在有限的操作时间里操作更多种类的材料。
  师:通过大家刚才的努力,我们的家园已经基本重建了,真好啊!为了做好预防再次刮风的措施,美化我们的家园,我决定要举行一次"亲亲家园大行动",再次请大家想想办法使我们的家园更加坚固,更加完善,更加美观。请大伙儿使用其他更多的建筑材料,行动起来吧!
  三、发现生活中"站起来"的物体师:生活中也有很多站起来的物体。看看你的作品和哪张照片像。
  师(小结):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站起来"的方法和我们想出来的办法差不多,说明我们很会动脑筋。那就让我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到生活中再去找一找、看一看更多用各种方法"站起来"的物体吧。
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站起来》,目标是探索纸站起来的多种方法,知道借助外力能让纸站起来并分享站起来的方法,在前两个环节使用夹子和橡皮泥探究让纸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在这两个探究环节中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积极激发孩子探究兴趣,在探究多种纸宝宝站起来的方式,从夹子到橡皮泥难处层层递进,整个活动的难点是:在没有任何事物的帮助下探究纸宝宝自己站起来的方法,孩子惯性思维定势纸宝宝两个环节下来有东西帮助,所以在没有任何帮助下孩子就觉得没有办法让纸宝宝站起来,这和第一环节探究纸宝宝的特性相呼应,纸是可折、可揉、可卷的。从这个方向看到孩子的思维一下得到解放,不受任何的束缚,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孩子也找到纸宝宝站起来的方法。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我们也看到动手操作探究中孩子的兴趣及其浓厚。因此,在这两次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积极投入、享受探究的过程,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整个活动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以幼儿自由发现、自主探索为活动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

第99篇、大班科学活动杂技小人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不能保持平衡的原因,探索用多种材料让玩具小人跨坐在钢丝上并保持平稳的方法。
  2、引导幼儿对平衡现象感兴趣,尝试调动已有经验进行探索,大胆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
  3、激发探究精神,学习观察比较,乐意探索和交流。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玩具小人,钢丝架,木珠,玻璃珠,泥工、圆环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玩具小人说他有一个梦想,想去马戏团表演杂技--滑钢丝。杂技团的团长说过,要想成功的表演滑钢丝,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要稳稳的跨坐在钢丝上,你们觉得他能坐在钢丝上吗?
  二、分析原因 介绍材料
  1.探讨玩具小人从钢丝上掉下来的原因。
  教师引导语:为什么他老是会从钢丝上掉下来?
  2.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幼儿讨论。
  三、第一次操作:发现成功与不成功的现象,记录并发现原因。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2.集体讨论,经验分享。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玩具小人跨坐在钢丝上的?
  3.发现坐的不平稳的杂技小人,分析原因,并做记录。
  4.教师小结,激发幼儿再次操作的欲望。
  四、第二次操作:引导幼儿尝试多种方法获得成功,进行集体交流。
  1.讨论调整方法,进行第二次操作。
  教师引导语:你是用的什么方法让玩具小人变的更稳的?
  把杂技小人重新调整一下,让它能够稳稳地滑钢丝。操作中,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尝试多种方法。
  2. 集体讨论,经验分享。
  教师适当总结:杂技小人身上的材料要加得两边一样重才能保持平衡。
  五、滑钢丝表演:感知物体平衡,结束活动。
  幼儿带着自己的玩具小人进行滑钢丝表演。表演结束,教师引导幼儿和客人老师再见,离开活动室。
 

第100篇、大班科学大家一起玩陀螺教案反思

【活动前评析】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在玩中发现身边的科学,并尝试运用生活中常见的萝卜等农产品作为实验材料,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积累探索的方法。
当我问到幼儿“你们想设计什么样的陀螺”时,发现很多幼儿的回答是“圆形”,的确,在幼儿的印象中,不管是电视里看到的、还是平时自己买过的陀螺,形状基本都是圆形的。所以我继续追问幼儿“为什么你们看到的都是圆形的陀螺呢?”“可不可以设计成其他的形状呢?其他形状的会转动吗?”……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的操作欲望被大大的激发起来。
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发现转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幼儿对转动这一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玩陀螺的愿望。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操作和交流,调动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第三个环节是活动延伸,因为影响陀螺转动的因素有许多,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只可能发现其中的几个因素。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拓展幼儿的思维。
【活动目标】
1.体验陀螺转动的乐趣。
2.用符号等方法记录探索过程和自己的发现。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重难点分析】
重点:自主尝试用材料做陀螺。
难点:探索发现怎样让制作的陀螺转的快且时间长。
【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
直接出示陀螺范例,启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联想
师:说到“转动”两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来么?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这些转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出示陀螺,引出话题。
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现象,这些转动有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带、游乐园大转盘等。
2.你们看这是什么?“陀螺”“它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至今已有4千年的历史了呢!"教.案来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我们的祖先真聪明、真棒啊!”你们知道陀螺怎样玩吗?是不是要转动?你见过的陀螺是什么样子的?
二、展开:自主探索,制作会转动的陀螺。
1.提供幼儿制作陀螺的材料,鼓励幼儿尝试制作。
指导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特殊材料,请你尝试做一个陀螺(制作过程中注意使用工具材料的安全),并想办法让它转动起来,怎样做才能让你做的陀螺转起来?
注意观察陀螺的轴应该在什么位置?并把它记录下来。
2.幼儿自主尝试制作陀螺,教师巡视,引导幼儿做好记录。
3.幼儿转动自己制作的陀螺。
4.提问:你是怎样做的,你发现了什么?(重点引导幼儿发现棉签应插在圆形萝卜切片的中心点,陀螺才转的稳)
三、动手试验,自主探索。
1.再次制作不同形状的陀螺,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不同的现象并记录、交流。
怎样做才能让你的陀螺转的更稳?陀螺的轴应该在什么位置?你们动手试验吧!一定要做好观察记录!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把棉签插在中心位置的陀螺比较容易转。
3.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牙签在陀螺上的位置一样。
师:
辅助性问题:
(1)圆形萝卜陀螺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三角形陀螺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
(2)牙签插在萝卜片的中心和插在萝卜片的旁边做出来的两个陀螺在转动时有什么不一样?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牙签插在萝卜片上的位置有关系。
玩陀螺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玩陀螺,玩陀螺前老师要提几个问题。
(1)陀螺转动时,从上方看是什么样子的?
(2)陀螺快速旋转后表面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3)陀螺快速旋转后它的外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4)在玻璃板、木板、毛巾上面,哪一种转的更快,时间更长一些?我们可以猜测一下,马上得到验证。
我们大家一齐带着问题去玩陀螺,老师还在桌子上准备了毛巾、玻璃板、木板,你再上面转一转陀螺,观察一下在什么上面转的时间更长,速度更快。准备!玩陀螺的时候要注意观察。
教师总结要素,帮助幼儿梳理搜集到的信息。
(1)接触面不同,旋转速度不同。
在玻璃板上转的时间更长,更快,更稳。陀螺接触的材料不同,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所以转动速度也不同。
(2)陀螺快速旋转后表面颜色发生了变化。
(3)陀螺旋转后,原本棱角分明的外形看上去呈圆形。
承上启下,引出任务。
师:我们玩过了会转动的陀螺,也知道了关于陀螺的一些知识。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好的)。你想用什么材料制作陀螺?(纸板、塑料片、木头、铁片、橡皮泥、瓶盖、)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制作一支简易的陀螺,并让它转动起来。
(二)转动比赛,发现问题
问题:怎样转的快,并且转的时间长。用水彩笔在萝卜片边缘上画一个红色圆点,作为记号。
1.师:大家都选择了形状一样的陀螺来参加比赛,现在请你找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做的陀螺转得稳。
2.幼儿找同伴进行比赛,教师观察指导,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你的陀螺比他的陀螺转得稳(或不稳)?
3.师:现在你们陀螺上的棉签都插在萝卜片的中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稳,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不稳呢?
(帮助幼儿发现有的陀螺的萝卜片插在牙签的上方,有的陀螺的萝卜片插在牙签的下方,大家在转动陀螺时用力方法也不一样。)
辅助性问题:
(1)看看比赛的两个小朋友的陀螺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萝卜片插在牙签中间,塑料片离桌面远: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萝卜片插在牙签下方,离桌面近。)
(2)为什么同样一个陀螺有时转得稳,有时转得不稳呢?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萝卜片在牙签上的位置有关系,也和转动的方法有关系。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在做陀螺、玩陀螺时发现了这么多关于陀螺转动的秘密。这里还有水彩笔和彩色纸片,我们给陀螺画上彩色之后,转动起来有什么变化吗?有什么办法让这些陀螺转得更稳呢?我们可以到活动区去探索,相信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大家一起玩陀螺》这一大班科学活动,孩子们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中是因为整个活动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适合大班幼儿的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它激发了幼儿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一直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

相关文章

《大班手工折纸教案20篇》:《大班手工折纸教案2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大班手工折纸教案20篇,欢迎收藏学习!

《大班美术教案(20篇)》:大班美术教案(20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大班美术教案40篇大全》:大班美术教案40篇大全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推荐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id in(85284,195811,109498,85323,,85302,85274,85300,195085,194724) limit 10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