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公开课

日期:2021-08-16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公开课,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公开课

第1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变变变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好奇心是中班幼儿典型的特征表现,而漂亮、鲜明的颜色总是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和兴趣,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颜色变变变》这节课,就是结合幼儿对颜色的喜爱,利用魔术、故事这些幼儿喜欢的方式,加深幼儿对颜色的认识,使幼儿感受到颜色的变化多端,知道红黄、黄蓝、红蓝三种颜色两两混合就能变出橘红色、绿色、紫色的颜色常识。

  活动目标:
  1、巩固对红、黄、蓝等颜色的认识。
  2、通过变魔术游戏活动,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颜色变化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矿泉水瓶、瓶盖、颜料。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数一、二、三,把它请出来!
  师:瓶子里有什么?这个水有没有颜色?
  小结:水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而不是白色的。
  师:水宝宝是透明的。现在,要把瓶子里的水变漂亮,我们一起念"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教师摇动瓶身,让水接触瓶盖里的颜料)师:水宝宝变色了,现在请小朋友来当一回小魔术师。

  二、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1.引导幼儿自由探索。
  师:老师准备了好多瓶子,听好,每个宝宝从桌子上拿一个瓶子,(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我们一起学老师摇瓶子,要说:"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
  师:请幼儿从桌子上取一个瓶子,用力摇,使其变色。
  (老师鼓励孩子用力摇一摇)师:"你们变出来了吗?变出什么颜色了?"
  2.巩固对红黄蓝等颜色的认识。
  3.集中讨论,探索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师:我们的瓶子怎么能变颜色呢?
  请哪个幼儿上来尝试摇动没有颜料的瓶子,再换上有颜料的瓶子再次试验。
  师:这个怎么都变不出来,那个却变得出?好奇怪哦!
  小结:其实老师把一个秘密放在了瓶盖里。这个盖子里有什么?盖子里有颜料,水宝宝就可以变出颜色了。

  三、第二次探索,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1.教师出示瓶子,并进行示范讲解。
  老师手里有一瓶红颜色的水,现在我要请另一个颜色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师:"在请幼儿进行操作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首先去跟其他颜色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轻轻地,不然其他颜色就不跟你当朋友呢。换好瓶盖宝宝后一定要用力把它拧紧,不然当你在变魔术的时候水就会都倒出来了。
  3.幼儿交换瓶盖,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1)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再取不同颜色的盖子,换上。
  (2)幼儿换好瓶盖后,摇晃瓶子。
  (3)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
  4.小结(1)个别幼儿进行交流讨论。
  (2)对"魔术"进行验证。

  四、延伸活动:《找颜色》
  师:今天我们小熊班的小朋友都很能干,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其它的颜色。
  让我们去教室外面找一找其他漂亮的颜色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始终以幼儿为主体,以变魔术贯穿始终。 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为主导,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方式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实际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两种颜色混合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在活动中,幼儿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颜料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感知、探究颜色的变化,从中获得有关颜色变化的知识经验。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本次活动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最后环节结束的比较混乱没有达到一个提升,只有让幼儿通过用两种颜色进行配色变色,没有具体直观的让幼儿明白哪两种颜色混合变出新的颜色,可以准备操作卡或者PPT在幼儿回答的时候教师操作,将幼儿说到的颜色展示出来,让幼儿直观的看到颜色混合的变化,作为活动的延伸。其次,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关注到全体幼儿。如在水变色后的提问以及最后环节的提问只问了个别幼儿,没有多问几名幼儿,也没有一起来总结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最后,教师的语速较快,第一环节导入太快,有的提问方式不够简单明了,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第2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沉与浮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探索并记录铁罐子、塑料杯、木棒、纸船、指甲剪、石头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铁罐子、塑料杯、木棒、纸船、指甲剪、石头、脸盆每组各一份,记录表每人一张

  重点难点:
  探索记录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有什么?(展示各种物品)
  2、 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当小小科学家,来做一个关于沉与浮的实验,我们要把这些东西一个一个地放到水里面,来看看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会沉下去。

  二、猜测
  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猜一猜。(分别记录幼儿对各种物体沉浮状态的猜测结果)

  三、幼儿自主探索
  现在请小朋友自己来做一做这个实验,把桌上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放到水里,要轻轻地放,如果这个东西能浮在水面上,我们就在这个东西的图片旁边打勾,如果沉下去了就打X。

  四、检验猜测
  将猜测结果跟幼儿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来验证这个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五、总结
  1、你们知道为什么有的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吗?
  2、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水里面有一种向上推的力量,能把轻的东西举起来,让在浮在水上,但是太重的东西,它就举不动了,所以就沉在水底了。

  活动建议:
  1、记录表中多一行空格,让幼儿填写自己的猜测,当幼儿做完实验的时候可以自己进行对比。
  2、在讲到沉与浮的时候要向幼儿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有的幼儿会弄不清楚。
  3、在幼儿实验之前,要引导幼儿去发现怎么样去做才可以又快又好,这样幼儿在实验的时候会有条理一些。
  4、实验的材料尽量做到每组都相同,避免有些幼儿钻空子。脸盆里的水要多一些,让幼儿可以明确看到沉与浮的反差,水太少,浮在上面的东西也会感觉有部分浸在水下。

  自我反思:
  1、事先没有明确“浮上来,沉下去”这两个词组的搭配,所以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会听到好几个幼儿说“浮下去,沉上来”,这个问题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
  2、有几组幼儿在做实验的时候,出现争抢实验用品、拿杯子玩水、最后将纸船玩得变成纸浆的现象,这个是我事先没有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造成的,每一次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常规问题还是要考虑到的。

第3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糖怎么不见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溶解的现象,学会观察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饮料、杯子、勺子、温水、米、沙子、盐、糖、果汁粉、笔、装水的盆、抹布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饮料,请小朋友们和喝一喝,再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幼儿讨论)
  2.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甜的)为什么?(个别幼儿回答)
  3.师:小朋友说饮料是甜,因为里面放了糖。那你们有没有看到糖呢?糖到哪里去了呢?(个别幼儿回答)
  4.师:哦,小朋友们没看见糖,糖消失不见了。

  (二)示范操作,展示溶解现象。
  1.探索糖的溶解。
  (1)师:饮料中的糖到底去哪里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舀一勺糖放入水中,看,糖到哪里去了?(幼儿回答)
  (2)师:哦,糖在水里,接下来老师用勺子来搅拌一下,小朋友看到糖到哪里去了呢?(幼儿回答)
  (3)师:哦,糖它躲到水里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2.探索盐的溶解。
  (1)师:老师这还有盐,你们谁愿意上来试一试,看看盐会不会躲到水里?(个别幼儿上来操作,指导幼儿通过搅拌让盐溶解。)
  (2)师:小朋友们发现盐也不见了,原来呀,糖和盐通过搅拌溶解到水里了。

  (三)组织幼儿进行探究实验,比较易溶解和不易溶解的物体。
  1.介绍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1)师:等一下小朋友要进行分组实验,老师给每一组的小朋友准备了杯子、勺子、温水、米、珠子、盐、糖、记录单、笔、装水的盆、抹布,记录单上的图片是老师准备的物品。等一下请小朋友们分别将珠子、米、盐、糖放到杯子里,并搅一搅,看看哪些东西会像糖一样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并在能溶解的物品后面"√"不会溶解的"X"。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2.幼儿实验,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在实验中观察将米、珠子、盐、糖放到水中的变化。
  3.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实验,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发现哪些东西会溶解,哪些东西不会溶解。(个别幼儿回答)
  (2)师:哦,小朋友们都发现了,米、珠子放到水中是不溶解,盐、糖放水中可以溶解。

  (四)活动结束。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溶解,也有很多东西不能溶解,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观察、发现,然后再来告诉我们的好朋友。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糖怎么不见了》主要让孩子们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表达其发现。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的问题。活动开始时让孩子们来看看,外观是怎么样的;尝一尝,味道怎么样?孩子们都尝出是糖的味道。接着引发孩子们思考: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样呢?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的过程,孩子们感知了溶解这个概念。在组织交流时,幼儿都知道糖在热水里先溶解,课堂氛围较好。
  活动中通过孩子们的相互讨论还想出了雪、冰块、盐、奶粉等易于溶解的物品。回家后爸爸妈妈们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一下溶解的实验,激发孩子们自己探索的欲望。

第4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传声筒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好玩的传声筒是来自于幼儿生活中的探索内容,它来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既感到熟悉又有强烈的探索兴趣的玩具。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科学活动的目的也是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观,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以及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的开展我就是借助这一生活化、味化、又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材料,在开放式的活动环境中来激发中班幼儿大胆提问的意识。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体现到了玩中学、玩中乐、玩中获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空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清晰、响亮,实心的传话筒传出的声音模糊,不响亮。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3、学习与同伴协作活动,增强与同伴的合作意识,体验合作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游戏,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
  难点: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空心的传声筒传出的声音清晰、响亮,实心的传话筒传出的声音模糊,不响亮。

  活动准备
  1、空心传声筒人手一个。
  2、实心传声筒人手一个。
  3、拟人化的“小问号”符号一个。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根据兴趣玩空心纸棒
  2、引导幼儿把纸棒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3、发现问题,和小问号交朋友
  4、玩传声筒,观察比较空心的与实心的不同之处,解决问题。
  5、游戏“长长的传声筒”,体验与同伴一起合作玩的乐趣。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孩子们由于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就乐于表达和交流。
  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环境体现自由性。幼儿在看一看、玩一玩、比一比中自由探索, 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活动内容凸现生活性。活动中的内容都是来自幼儿生活中的内容。3、活动过程呈现轻松性。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比较轻松,打破了以往的教于学的模式。4、活动策略的多样性。5、教师的角色转变。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和我走的很近,每个幼儿都愿意说、乐于说,而且效果较好。

第5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的尾巴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星期一上午户外活动回来,刘启俊小朋友拿着一根断截的壁虎尾巴找到我,很得意地对我说:“老师,我知道它是谁的尾巴,我妈妈还说它以后还会长出新的尾巴来,所以这根尾巴它不要了。”我俩的谈话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关注,特别是刘启俊手里的那根壁虎尾巴更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意识到此时绝大多数孩子的兴趣肯定在这根尾巴上,于是我就调整了活动计划,把本应安排在周五的科学活动课提前给上了,也就生成了这次活动——《动物的尾巴》。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2.增进对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提高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幼儿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幼儿记住并能说出一些动物尾巴的特征及作用。

  活动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收集一些动物图片、图书和玩具等,布置成动物知识角。
  2.《小动物捉迷藏》图画1幅,动物头饰及相应的布尾巴若干。
  3.每个幼儿《我爱学科学》(中班秋季)1册。

  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物尾巴。
  1.出示刘启俊小朋友捡回的壁虎尾巴,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教师出示《小动物捉迷藏》的图画说:“小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捉迷藏,它们说,我们都藏好了,请小朋友们来看看我们的尾巴,猜猜我们都是谁?”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动物的尾巴,大胆地说出动物的名字。

  二、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用途。
  1.教师问:“许多动物都有尾巴,你认识什么动物?它的尾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处?”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自己的想象进行交流,再请幼儿翻看《我爱学科学》(中班秋季)第15页,教师将知识卡和书本上的有关内容读给幼儿听,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用途。
  2. 教师小结:大多数动物都有尾巴,它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缺少了可不行。比如说,鱼儿、鸟儿的尾巴就像方向盘,可以保持它们身体的平衡;壁虎在遇到危险时,它的尾巴会自动脱落,用来迷惑敌人,自己却逃走了。(教师再次出示那根壁虎尾巴)并且告诉幼儿,不久后,壁虎还会长出一条新的尾巴,小朋友们不用为它担心;那些马、牛、羊、驴,它们的尾巴就是用来赶苍蝇、蚊虫用的;猴子的尾巴就是它的‘第五只手’,猴子利用尾巴在树上蹿来蹿去,有时还用尾巴摘取果子等食物……
  3.教师依次出示几个动物头饰,分别请幼儿说出动物的名称、尾巴的特征和作用,最后请幼儿找出与动物相符合的尾巴。

  三、户外游戏:揪尾巴。
  请幼儿戴上动物头饰,找出与动物相符的尾巴,在教师帮助下塞进裤腰里。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相互追逐,互相揪下对方的尾巴。

  活动延伸:
  课后组织幼儿参观动物知识角,让幼儿选出小小讲解员,带领大家观看并讲解动物尾巴的用途。

  教学反思
  1.充分认识和理解由孩子自主生成活动的教育价值。
  此次由一根壁虎尾巴引起的一节科学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动是最受孩子欢迎、最能激发孩子积极性、求知欲的活动。因为它是一种幼儿自主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进行积极探索及思考学习的过程,因此,这种学习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整个过程孩子们都是那么的专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
  2.处处留心、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本次活动前,如果我把那根壁虎尾巴收起来,按原计划进行其他的活动也未必不可。可是,当时我发现我和小启俊的谈话以及他手里的那根壁虎尾巴引起了那么多孩子的关注,我就意识到孩子们此时对动物的尾巴肯定感兴趣。于是我就把本周的活动计划做了小小的调整,把本应安排在周五的这节科学活动提前给上了,并以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了活动。

第6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蝌蚪变青蛙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开学初上课的时候讲在家吃什么的时候,陈金权小朋友把小手高高的举起来说“老师,我爸爸给我煮青蛙吃,特别好吃。”听到这样的回答让我想要激发幼儿爱护青蛙的情感因此我开展此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活动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2.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
  3.提高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教学难点:小蝌蚪变青蛙的操作步骤

  活动准备
  1、小蝌蚪成长过程操作卡(人手一份)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听声音导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请幼儿说一说小青蛙长什么样子呢?
  (头顶上有两只眼睛、披着绿衣裳、露出白肚皮、四条腿)
  (2)它有什么本领呢?
  (捉害虫)
  (3)想一想小青蛙小时候是谁?

  二、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并分发小蝌蚪变青蛙的步骤卡片进行操作。
  (1)引导幼儿讨论小蝌蚪是怎样变青蛙,在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后教师把操作卡分发给每位幼儿。
  (2)幼儿分步骤操作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三、与幼儿一起欣赏小蝌蚪变青蛙的视频,加深幼儿对小蝌蚪变青蛙成长过程的认识。

  四、总结
  师:小朋友们,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帮我们保护庄稼,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不能伤害小青蛙。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与爸爸妈妈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青蛙。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幼儿的情绪高涨,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短短活动运用了一系列活动方式,使得幼儿无暇分神,乐此不疲。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让幼儿对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有直观的影响,而且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到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进行了反复练习。在活动过程前,我还担心会出现混乱的现象,但在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用多媒体教学,并且掌握住了幼儿年龄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的都很积极。

  二、不足之处通过这节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还需要提高,在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幼儿的操作时间较短暂,虽然有动手操作可是操作过程中幼儿的协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如果让我在重新上这节课我想在活动中幼儿操作的环节可以让幼儿一整组进行分步骤的操作,加强幼儿协作能力的培养;在活动完成后可和幼儿进行小青蛙保护庄稼的故事创编,并让幼儿分角色表演,加深幼儿保护青蛙的意识。

第7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种子发芽教案

  活动目标
  1、尝试种子发芽试验。
  2、知道春种秋收,种子在春天发芽。
  3、知道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温度、水分、阳光、空气。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黑板画种子发芽过程。
  花盆、种子;空纸壳箱

  活动过程
  1、老师实验;将一粒黄豆种子种在花盆里,在放入纸箱 里。
  提问:这粒种子能发芽吗?为什么?
  小结:种子发芽需要阳光。
  提问:如果把这盆放入冰箱里会发芽吗?
  小结: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师:如果有了阳光、温度种子就会发芽吗?对了,必须浇水就象小朋友一样,每天必须喝水才会长大。
  师:你知道种子是怎样长大成一株植物的吗?老师出示黑板 画让小朋友了解植物发芽长大的过程长大。
  小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外界条件氧气、温度、水、阳光。
  2、游戏:《种子发芽》,用肢体语言演示植物生长过程。

  活动延伸
  老师将种子种在花盆里放在教室一角,让小朋友观察种子发芽过程。

第8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各种各样的鱼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图片,感受各种各样的鱼的美丽形态。
  2.能撕出各种图形来装饰小鱼,体验创造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受鱼的美丽形态
  活动难点:
  能撕出各种图形来装饰小鱼。

  活动准备:
  海洋背景一块;各色彩纸;各种各样的小鱼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
  1.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鱼的图片,幼儿欣赏。
  2.师:小朋友,你觉得这些鱼漂亮吗?你觉得哪条鱼最漂亮?

  二、我来撕一撕
  1.师:你最喜欢的那条鱼是什么形状的,它身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撕一撕自己觉得最漂亮的那条鱼。

  三、幼儿进行撕贴
  教师投放材料,幼儿进行撕贴。

  四、作品展示
  1.教师将海洋背景图片贴在黑板上。
  2.幼儿将自己撕贴好的鱼随意贴在背景图上。
  3.师:给你们自己撕贴出来的小鱼取个好听的名字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孩子在观看各种各样图片的小鱼时都惊叹“:哇!好漂亮啊!”一下子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氛围一下子就上来了。在第二环节个别幼儿上来撕自己的鱼,导致后面幼儿都照着上来幼儿的方法撕出很多同样的鱼。

第9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昆虫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惯,了解昆虫与人们的关系。
  2、通过猜谜、观察以及倾听活动,了解昆虫的有关知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
  3、对昆虫产生兴趣,知道要爱护益虫。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2、昆虫挂图一张。
  3、捕捉到的昆虫,或者是昆虫标本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昆虫的活动主题。
  ——教师念蜜蜂的谜语儿歌,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教师念蜻蜓的谜语儿歌,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让幼儿猜谜语,引起幼儿对昆虫的关注。

  二、出示昆虫,或用实物展示仪放大昆虫标本,感知昆虫主要特征,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叫什么名字?
  ——教师:他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
  ——教师:你知道他生活在什么地方?爱吃什么吗?

  三、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启发幼儿按照“动物名称——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讲述。
  ——幼儿自主阅读画面,启发幼儿说说:画面上有哪些昆虫?他们都有什么?
  ——教师: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他们哪些地方是相同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吗?
  —— 教师小结:画面上的这些虫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昆虫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胸部长着三对脚,背上一般长着两对翅膀;腹部一节一节的,两侧还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有的昆虫,例如:七星瓢虫,有一对翅膀变硬了,还有一些昆虫只有一对翅膀,例如:蚊子。

  四、出示挂图,找一找藏在画中的昆虫。
  ——教师:今天有许多小昆虫来和我们捉迷藏游戏,他们就藏在这幅画里面,请大家找一找,有哪些昆虫?他们藏在哪里?
  ——教师: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你是一下子就发现昆虫的?还是仔细看才发现的?为什么仔细看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颜色与周围的颜色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五、介绍几种关于昆虫自我保护的知识,认识保护色。
  ——教师介绍昆虫利用保护色自我保护的常识,让幼儿了解昆虫会变颜色保护自己,这种变色白虎自己的办法,叫保护色。
  ——介绍几种常见的昆虫保护色。
  1、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同的昆虫,如:螳螂、枯叶蝶;
  2、身体颜色随着周围环境颜色而变化的昆虫,如:蝗虫;
  3、身体颜色鲜艳,警告对方自己有毒,不要伤害自己,如:瓢虫。
  ——教师扩展幼儿思路: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会利用保护色白虎自己的?

  六、初步感知益虫和害虫。
  ——教师:在昆虫的大家庭里,对我们人类来说,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教师:你知道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呢?为什么?(蝴蝶在幼虫时有爱吃嫩菜等危害,但在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和观赏的益处。
  ——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昆虫?
  使幼儿知道:我们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聚集是害虫无法无法生存,同时,我们也要保护益虫,不随意捕杀和杀死益虫。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幼儿感受到了大自然中昆虫的美,认识了常见的昆虫,知道了昆虫的本领,了解了昆虫的生长环境,体验到了制作昆虫标本的乐趣,他们具有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在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而且增长了知识,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第10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夏天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夏天到来了,天气越来越热,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如果天气热,我们会酌情的缩短在户外的时间,天气的炎热,有的孩子会出汗并且会心情烦躁,有的孩子在家中中午不听家人的劝告往外跑。通过本次活动目的是让他们了解到夏天的天气和感受到太阳的火辣,懂得几种防晒的方法,使孩子们愉快地度过炎热的夏天。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太阳的火辣,尝试仿编儿歌。
  2、初步了解几种夏天防晒、保护皮肤的方法。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一个做成太阳状的刷子道具。
  2、《夏天防晒好方法》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活动主题。
  红红的脸蛋挂天上,又大又圆照四方,它让万物来生长,丰收需要它帮忙。
  2、感受夏天太阳的火辣。
  (1)谈话: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夏天来到了)如果你站在外边太阳照在身上有什么感觉?(很热)你还发现太阳照在什么地方?(照在买菜的人身上、照在汽车上、照在盖房子的人身上等)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3、请幼儿欣赏诗歌《夏天的太阳很顽皮》,感知太阳的热量。
  (1)出示太阳刷子,引起幼儿的兴趣。
  夏天的太阳很顽皮,像把红刷子,到处找人刷,请小朋友们听一听它刷到了那些人?
  (2)教师一边演示教具,一边朗诵儿歌《夏天的太阳很顽皮》。
  提问:诗歌中夏天的太阳究竟把谁刷得火辣辣的呢?
  (3)教师演示教具,幼儿根据诗歌做动作(比如:游泳、爬上、骑车等)
  (4)一名幼儿演示教具,其他幼儿边做各种动作边说诗歌。
  4、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加以想象性描述,进行仿编诗歌。
  提问:夏天的太阳还会把谁刷得火辣辣的呢?(教师整理后)
  夏天的太阳很顽皮,
  拿把红刷子,
  到处找人刷。
  刷刷盖房的人,
  刷刷买菜的人,
  刷刷种地的人,
  刷刷割麦子的人。
  5、室外体验太阳的炎热。
  带领幼儿来到户外空地上,和幼儿在太阳底下站立一会儿。(在阳光下活动应控制时间,不能太久。)教师将儿歌中的角色变成幼儿的名字或幼儿身体的某一部位。如:刷刷***,刷的***火辣辣;或刷刷小朋友的头顶,刷的头顶火辣辣等。
  6、了解几种夏天防晒、保护皮肤的方法。
  (1)引导幼儿讨论:
  提问:刚才你在外面感觉怎么样?(晒得火辣辣的)如果站的时间长了会怎么样?(晒坏皮肤)
  (2)夏天应该怎样防晒、保护皮肤。
  启发幼儿说一说:夏天天气很热,太阳火辣辣的,怎样才能防晒呢?
  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回答。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说一说夏天防晒都有什么好方法?
  教师小结:躲在树荫下、中午太热的时候最好不要出去、戴帽子、口罩、打遮阳伞、擦防晒霜等。
  结束部分:请幼儿回家把诗歌说给妈妈听。

  活动反思
  因为夏天的炎热孩子们在太阳下都能感受到,所以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学习诗歌时,孩子们边做动作边说非常的感兴趣,特别是最后一句:“火辣辣的,”孩子们一起扭动着身体非常喜欢做这一动作,仿编诗歌时孩子们说的很丰富,不但发散了幼儿的思维,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对怎样进行防晒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度过夏天有很大的帮助。
 

第11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油和水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背景:
  幼儿对水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喜欢玩它。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孩子自己探究水与油之间的相互倾倒、搅拌、静止时的三种不同现象。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培养孩子反复实践、不断尝试、不怕失败的科学品质。

  活动目标:
  1.发现油和水互不相溶的现象。
  2.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尝试用绘画记录的方式。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油每人各一小杯,备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记录单、记录笔、黄色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你问我答》
  1.小朋友提有关实验物品的问题,教师回答。
  2.杯子里有什么?
  像水一样会流动的,黄颜色的,爸爸妈妈炒菜是要用的“油”。这里还有一杯,这是什么?(水)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会怎样?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会怎样?

  二、猜想记录
  1.把幼儿猜测结果图出示在黑板上。
  油会在水的哪儿?
  2.统计幼儿每种预测结果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3.简单介绍记录表。
  4.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为每位小朋友也准备了一杯油和一杯水,每个小朋友在小托盘中取一杯油和一杯水,注意轻一点不要弄撒了哦。
  2.幼儿实验,记录。
  把油倒进水里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有意思的现象呢?(幼儿:油在水的上面)
  3.幼儿验证预测结果教师记录。
  油在水的上面,把黑板上刚才我们猜对的画一个勾。
  4.搅拌后油在水的位置,教师出示第二组图片。
  看一看这张图是什么意思?
  幼儿:用筷子搅一搅。
  猜一猜我们用筷子搅一搅油会在水的哪里?
  5.幼儿实验并记录。
  这里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张小卡片,还有油画棒,把你搅拌后发现的有意思的现象记录在小卡片上,我们黄色的油画棒表示油,蓝色的表示水,小朋友要记清哦。

  四、交流、讨论
  1.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1)做完实验的小朋友来把你的卡片贴在黑板上。(2)谁来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2.教师小结:油和水这两个好朋友很奇怪,油总是在水的上面。请小朋友回去观察一下中午咱们喝的汤,爸爸妈妈炒的菜是不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

  五、提出新问题
  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活动反思:
  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现象,我抓住这一现象,意在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验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整节活动连接紧密,稳扎稳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并坚持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原则,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感悟出真知,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油和水”的奥秘。也培养了幼儿敢于质疑、乐于猜想的科学态度。活动达到教育目标。

第12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益虫和害虫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草地上,有几只昆虫在爬着、飞着,这些都是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通过引导幼儿了解益虫和害虫的生活习性,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区别益虫和害虫,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区别益虫和害虫,知道昆虫与人们的关系。
  2.了解一些保护益虫、防治害虫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益虫和害虫。区别益虫和害虫。

  活动准备
  背景、挂图各一幅 蜜蜂 蜻蜓 青蛙 蜘蛛 蟑螂 蚊子 苍蝇 蝗虫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引入新课。
  欣赏歌曲《小蜻蜓》,然后请幼儿回答问题:A.歌曲里唱的是谁呀? B.它在干什么? C.为什么要捕捉蚊子?

  二、基本部分:
  1、认识益虫和害虫: 出示背景、挂图,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思考。
  2、逐一出示蜜蜂、蜻蜓等昆虫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其名称、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3、区别、分类:先请幼儿将图片分别摆放在两个贴有益虫和害虫的方框内,然后再由大家检查归类是否正确。最后归纳:对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有用的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益虫。相反,对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有害的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害虫。
  4、保护益虫,消灭害虫:A、当我们看到益虫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不要捕捉益虫,让它们帮助我们消灭害虫)B、还有什么方法能保护益虫?(不乱撒农药) C、发现害虫应该怎么办?(将其杀死)E、还有什么办法能消灭害虫?(杀虫剂、灭虫灯等能很快杀死害虫)
  5、互动:老师反复说出昆虫名称和出示昆虫图片,引导小朋友用动作、表情来判断益虫和害虫。(拍手、跺脚、跑、跳、哈哈笑、撅嘴、站、蹲等)

  三、结束部分:人们喜欢那些昆虫?讨厌那些昆虫?为什么?
  小结:益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们;害虫是危害我们生产和身体健康的坏家伙。我们一起到外面消灭害虫去吧!

  四、延伸部分:学习歌曲《小蜻蜓》。

  教学反思
  本教学活动成功之处在于直观、通俗易懂,通过使用背景、挂图、图片等,幼儿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住了。幼儿互动的机会很多,课堂气氛活跃,过程由浅入深,随机应变,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老师跟着幼儿的思路走。一问一答的式教学,使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图片人手一份的话,还可以进行更多的玩法,效果将更加圆满。

第13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蚂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用书中有音乐活动《蚂蚁搬豆》,孩子们对小蚂蚁非常感兴趣。有一天,在户外活动中,有一个孩子大声的喊:“快来看呀,好多小蚂蚁呀!”孩子们蜂拥而上,叽叽喳喳,议论开来。我就想:利用孩子们“好奇”心理,让孩子们对蚂蚁有更近一步的了解。

  活动目标
  1、对小蚂蚁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有一定了解。
  2、让孩子知道团结起来力气大的道理。
  3、在生活中,大家相互帮助,团结友爱。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
  难点: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蚂蚁。

  活动准备
  活动前引导幼儿对蚂蚁进行观察;蚂蚁图片;PPT课件; 歌曲《蚂蚁搬豆》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准备活动。
  在音乐《蚂蚁搬豆》的乐曲声中,组织幼儿进活动室。

  二、基本活动。
  1、出示蚂蚁图片,幼儿观察蚂蚁外形特征。
  2、回忆自己观察到的蚂蚁特点。
  3、看PPT课件,对蚂蚁进一步了解。
  (重点:团结起来力量大。)
  讨论:“蚂蚁精神!”

  三、结束活动:
  游戏:“我是一只小蚂蚁。”

  四、延伸活动:
  绘画《蚂蚁精神》。(画出自己看到的“蚂蚁精神”)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能循序渐进的进行,孩子对蚂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发展了幼儿的探索精神。采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幼儿的情绪一直都很饱满。但是,在引导幼儿观察的时候,引导还不够:怎么样让蚂蚁出洞?蚂蚁队伍是怎么样的?蚂蚁之间是怎样合作的?……对幼儿的观察,应该进行记录,这样,孩子们的印象会更深刻。

第14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沉浮教案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积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筐子、装有水的塑料瓶等;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过节,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冬,老师准备了积木、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橡皮泥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2.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
  小结:有的小朋友说纸张可以当小蚂蚁的船,有的说珠子可以当小船。

  (二)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记录单、笔、珠子、纸张、泡沫、积木、小石头、橡皮泥、装水的盆、抹布。轻放入水中,(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3.幼儿分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1)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2)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3)幼儿讨论。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物品会沉下去,哪些物品会浮起来。(个别幼儿回答)
  (4)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小纸片、泡沫会浮起来,积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会沉下去。

  (三)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我们已了解很多东西沉与浮,,大家回家去看看还有什么东西沉下去与浮起来。

第15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上的小船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孩子们特别爱玩水的游戏,把折的小船放到水中玩时,经常会有小船很快被水沾湿不能漂浮在水面上。为了让幼儿真正了解为什么有的小船能长时间漂在水面,而有的小船则迅速沉入水里,我开展了此次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由于纸吸水快慢不同而导致小船下沉速度不同的科学现象,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的科学经验和科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质地的纸船在水中下沉速度的不同。
  2、学习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有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宣纸、报纸、纸折的小船若于只、水盆每组一个、托盘每组一个、记录笔每名幼儿一支、集体记录表格、小组记录表格。
  2、经验准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纸,并知道纸能够吸水。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能够认真观察纸吸水时的细微变化,并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难点:
  幼儿间合作观察及记录。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激发幼儿兴趣,引发幼儿思考。
  (1)由“三只小船的吸水性”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对“不同纸质吸水速度”现象的猜想。
  教师:请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
  幼儿:小船。
  教师: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三只小船都是用什么纸叠的?
  幼儿:报纸、图画纸、宣纸。
  教师:我们身边常见的纸都会吸水,那这三只用纸折成的小船它们会吸水吗?
  孩子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会”。
  教师:小船吸水后会发生变化吗?怎样变化?
  幼儿:烂了,下沉了,散了……
  教师:那它们变化的速度一样吗?(大部分幼儿猜测不一样)
  教师:那你们认为谁会第一个发生变化?谁会第二个发生变化,谁会第三个发生变化?
  幼儿又纷纷猜测……
  教师:如何才能证明谁的观点正确呢?
  幼儿:用实验来验证,查资料……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实验材料,一会儿就请小朋友,自己做实验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小组记录表,与幼儿共同讨论“如何记录自己的猜想”。
  教师:怎样记录小船沉在水里的顺序?
幼儿:第一个沉画一个对勾,第二个沉画两个对勾,第三个沉画三个对勾。
  (3)小组讨论并将猜想结果记录下来。
  2、交代实验规则,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每两名幼儿为一个小组,把三只小船同时放入水里,两个人一起进行观察,一个人当记录员,当发现小船有变化时,记录员要及时把结果记录下来。
  3、幼儿分工合作,引导他们共同观察小船变化过程及探讨其原因。
  (1)引导幼儿观察小船变化。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用宣纸叠的小船湿了。
  教师:你怎样看出来它湿了?
  幼儿:它一放到水里就湿了。它变颜色了。它有一条线,从这条线一点点湿的。
  教师:它为什么会湿?
  幼儿:因为它吸水了。
  (2)启发幼儿思考小船材料不同是下沉速度不一样的原因。
  教师:它们是同时吸水的吗?
  幼儿: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幼儿:宣纸变色了,画画纸和报纸没变。
  幼儿:你看,宣纸变软了,都沉下去了,画画纸和报纸还是硬的(幼儿从水里捞出湿透了的宣纸船)
  教师:为什么宣纸都变软了,其他两种小船还是硬的呢?
  幼儿:因为宣纸吸水多而且快,报纸和画画纸吸水慢。
  4、实验结果分享。
  出示各小组记录表,每组请一名幼儿说一说自己组实验的结果,手纸的吸水快慢不同导致各种纸折成的小船下沉快慢不同”这一关键点引导幼儿进行较深入的探究,教师思路清晰,提出的问题很有层次性和深入性,并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进行。
  前期的猜想能够充分调动起幼儿验证的兴趣和积极性,幼儿表现得自然、积极、愉悦,体现出本班良好的教育常规。
  材料都是教师预先准备的,封闭的材料限制了幼儿的探索机会,应当让幼儿搜集各种纸自己来叠小船,然后让幼儿互相比较验证;其次,猜想部分应当及时挖掘幼儿的想法,让幼儿再说一说猜想的理由。避免幼儿盲目猜测。

  活动反思:
  教师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活动的层次性强。教师对幼儿的支持,恰如一场“知时节”的“好雨”,恰到好处;教师的指导过程也好似一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流人幼儿的心田,让幼儿在一种自然、轻松、适宜的状态中获得了“科学”的滋润和应有的发展。使幼儿能够学以致用,将所获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从而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6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昆虫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惯,了解昆虫与人们的关系。
  2、通过猜谜、观察以及倾听活动,了解昆虫的有关知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
  3、对昆虫产生兴趣,知道要爱护益虫。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2、昆虫挂图一张。
  3、捕捉到的昆虫,或者是昆虫标本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昆虫的活动主题。
  ——教师念蜜蜂的谜语儿歌,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教师念蜻蜓的谜语儿歌,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让幼儿猜谜语,引起幼儿对昆虫的关注。

  二、出示昆虫,或用实物展示仪放大昆虫标本,感知昆虫主要特征,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叫什么名字?
  ——教师:他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
  ——教师:你知道他生活在什么地方?爱吃什么吗?

  三、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启发幼儿按照“动物名称——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讲述。
  ——幼儿自主阅读画面,启发幼儿说说:画面上有哪些昆虫?他们都有什么?
  ——教师: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他们哪些地方是相同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吗?
  —— 教师小结:画面上的这些虫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昆虫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胸部长着三对脚,背上一般长着两对翅膀;腹部一节一节的,两侧还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有的昆虫,例如:七星瓢虫,有一对翅膀变硬了,还有一些昆虫只有一对翅膀,例如:蚊子。

  四、出示挂图,找一找藏在画中的昆虫。
  ——教师:今天有许多小昆虫来和我们捉迷藏游戏,他们就藏在这幅画里面,请大家找一找,有哪些昆虫?他们藏在哪里?
  ——教师: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你是一下子就发现昆虫的?还是仔细看才发现的?为什么仔细看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颜色与周围的颜色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五、介绍几种关于昆虫自我保护的知识,认识保护色。
  ——教师介绍昆虫利用保护色自我保护的常识,让幼儿了解昆虫会变颜色保护自己,这种变色白虎自己的办法,叫保护色。
  ——介绍几种常见的昆虫保护色。
  1、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同的昆虫,如:螳螂、枯叶蝶;
  2、身体颜色随着周围环境颜色而变化的昆虫,如:蝗虫;
  3、身体颜色鲜艳,警告对方自己有毒,不要伤害自己,如:瓢虫。
  ——教师扩展幼儿思路: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会利用保护色白虎自己的?

  六、初步感知益虫和害虫。
  ——教师:在昆虫的大家庭里,对我们人类来说,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教师:你知道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呢?为什么?(蝴蝶在幼虫时有爱吃嫩菜等危害,但在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和观赏的益处。
  ——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昆虫?
  使幼儿知道:我们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聚集是害虫无法无法生存,同时,我们也要保护益虫,不随意捕杀和杀死益虫。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幼儿感受到了大自然中昆虫的美,认识了常见的昆虫,知道了昆虫的本领,了解了昆虫的生长环境,体验到了制作昆虫标本的乐趣,他们具有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在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而且增长了知识,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第17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影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有一天户外活动时,我发现孩子们自发玩起了踩影子的游戏。有几个小朋友竟跑到我面前问:“老师,影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有的地方有影子,有的地方没有影子呢?”中班的幼儿已经认识了影子,我见他们对影子的形成很感兴趣,所以我决定以此开展活动,让幼儿在影子的游戏中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知道光与影子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感知光与影子的关系。
  2、体验影子游戏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难点:感知光与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
  动画课件、手电筒、玩具狗、幻灯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猜谜激趣
  师: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阳光下面在一起,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就是不开口。咱们小朋友仔细想一想这是什么呀?谁最先告诉老师。
  幼:影子。
  师:对,是影子。中班小朋友特别特别地棒,来每人一朵小红花。
  2、师:那么影子是什么形成的呢?

  二、动画演示,探索新知
  1、打开幻灯机,将光投到墙上。
  师: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墙上有影子吗?
  幼:没有影子。
  (2) 教师用玩具狗挡住光线。
  师:现在看一看墙上有影子吗?
  幼:有。
  师:刚才没有影子,现在有了,为什么呢?
  幼:开始没有小狗,现在有小狗了。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有了小狗就有影子吗?
  (3) 教师关掉幻灯机。
  师:现在看一看,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
  幼1:没有。
  幼2:没有小狗了。
  教师总结:没有光,有物体,也不会产生影子。
  2、看动画——深层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
  演示课件:小猫咪咪是怎么挡住光线宝宝,在它身后形成影子的。
  师:那么咪咪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让我们来看一看。
  幼儿看动画,教师形象表述。
  师:太阳公公发出许多光线宝宝,照到咪咪身上,咪咪的身体挡住了光线,光线“闯”不过去,在咪咪身后就有了黑黑的影子。

  三、游戏
  1、看一看
  教师打开幻灯机,请几名幼儿在幻灯机前看影子。幼儿自由动作(或伸手、或弯腰、或跳舞、或踢腿……)
  师:哈哈,影子多有趣呀,谁来说一说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幼1:有光就有影子。
  师:有光就有影子吗?
  幼2:身子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幼3: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2、做一做
  师: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看老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一只小鸟飞来了,飞呀飞。一只小羊走来了,咩咩咩。一只大灰狼走来了,啊呜啊呜,我要吃了你们。呯,猎人来了,大灰狼吓跑了,小羊跑了,小鸟也飞走了。(来时边说边做手影)
  发给幼儿手电筒,让幼儿自由分组合作做手影,互相猜一猜像什么。看谁做得更像。

  四、总结
  出示课件:咦,咪咪还在哭呀,让我们一起来告诉咪咪好不好?
  幼:好。咪咪身子挡住了太阳光,光透不过去,你身子后面就有了影子。
  师:咪咪明白了,它说中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谢谢你们帮助了我。我要走了,咱们再见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幼儿园中班的科学课,我主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知道光与影子的关系,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一、谜语引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从图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影子的形成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采用小实验和动画的演示,形象直观,化难为易,层层深入,便于幼儿理解,有效地突出了重点,成功地突破了难点。

  三、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
  本次活动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创设了多种游戏。如: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彩色鲜活的图画直观教学。巩固知识时通过的影子游戏,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孩子乐此不疲。
  当然,本次活动还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如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教学环节衔接不大自然,这与教师自身素质有一定关系。今后我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第18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恐龙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恐龙对于孩子们永远充满好奇。他们喜欢看关于恐龙的书籍,听关于恐龙的故事,玩关于恐龙的玩具,“恐龙”是种神秘奇特的动物,没人见过真正的恐龙是什么样子,人们见到的恐龙图案全是科学家通它的化石还原的形象。这给孩子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孩子对恐龙世界探秘的渴望。

  活动目标:
  1.感知恐龙不同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了解恐龙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3.感受生命的宝贵,学会感恩。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内容:
  活动一:科学《探秘恐龙世界》
  ●分享、交流
  (1)介绍自己收集的恐龙图片、资料,讨论自己知道的恐龙。
  (2)请个别幼儿分享讲述。
  ●欣赏、感受
  (1)观看恐龙化石。
  (2)恐龙由哪几部分组成?
  ●演示、讨论
  (1)恐龙模拟视频,感受恐龙世界的壮观和神秘。
  (2)利用课件和视频认识腔骨龙、异特龙、梁龙、甲龙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等。
  (3)小结
  ★ 肉食性恐龙牙齿锋利,吃肉凶猛,两腿行走。
  ★ 草食性恐龙吃青草、树枝上的嫩叶等,草食性恐龙比较巨大,牙齿扁平。
  ★ 杂食性恐龙既吃肉也吃植物,还偷吃恐龙蛋。目前发现的恐龙中,草食性恐龙最多,杂食性恐龙最少。
  ●猜想、探究
  (1)现在还有恐龙吗?它们都到哪去了?
  (2)科学家对于恐龙灭绝的各种猜测。(看视频)
  A、小行星撞地球假说
  B、火山爆发假说
  C、气候变化假说
  D、海洋变迁假说
  小结:恐龙灭绝仍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
  ●操作、游戏
  分组活动:
  (1)白色恐龙石膏像涂色
  (2)恐龙化石挖掘考古
  (3)恐龙模型分类
  活动二:绘本《永远永远爱你》
  ●认识恐龙
  播放视频,认识霸王龙和慈母龙。
  慈母龙:最爱自己孩子,吃植物和野果等。
  霸王龙:凶猛的食肉恐龙。
  ●角色介绍
  认识绘本《永远永远爱你》
  ●阅读绘本
  (1)解读封面
  封面上有谁?故事名字是什么?
  (2)故事中谁永远永远爱谁?
  (3)阅读绘本,教师指导。
  ●理解绘本
  (1)利用电子白板展示,理解故事情节。
  观察——猜图——理解
  主要问题:
  1.慈母龙妈妈捡来的蛋是谁的蛋?
  2.蛋孵出霸王龙为什么要把他送走?后来为什么又留下?
  3.大的霸王龙是良太的什么人?为什么?
  4.果子山是谁送给慈母龙的?
  5.故事中谁永远、永远爱谁?你怎么知道?
  ●欣赏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感受亲情。
  ●情感体验
  (1)视频:《父母的爱》,感受父母无私的爱。
  (2)幼儿动手操作,采用绘画、粘贴的方式制作感恩卡,送给妈妈。
  活动三:区域活动《恐龙的故事》
  图书区:将收集的恐龙书籍、视频投放活动区。
  科学区:将沙盘投放在科学区,隐藏恐龙化石。
  建构区:收集恐龙图片以及恐龙模型、废旧牙膏盒、废旧报纸、以及饮料品和易拉罐、积木,用于搭建和游戏。
  美工区:恐龙图片,让幼儿自由绘画,投放橡皮泥,动手捏恐龙。

  活动反思:
  为了让幼儿了解更多有关恐龙的知识,我想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和几张图片进行教学,很难使幼儿充分感知了解,教学效果可能不尽人意。为此,课前我鼓励幼儿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网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寻找恐龙的模型玩具或图书图片等,然后带到幼儿园一起交流观看,为这次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和准备。

第19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吸水的纸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每天孩子们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纸张,他们喜欢在一起发现、讨论纸的各种特性“这是软软的纸,这是光滑的纸,这是棉棉的纸……”在《吸水的纸》这个子主题中将打破孩子们的认识局限,和他们一起探索哪些纸吸水?哪些纸不吸水?

  活动目标
  1、 通过探索了解各种纸的吸水性。
  2、 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认真观察实验过程。
  难点:统计的熟练程度。

  活动准备
  皱纹纸、瓦楞纸、报纸、彩色卡纸、蜡光纸、亮光纸、宣纸、“纸张吸水性统计表”、笔、托盘

  活动过程
  (一) 开始环节:
  教师里布置了一片小花园,这些花是用不同材质的纸做成的。

  (二)基本环节
  1、 教师示范纸的吸水性两个小实验,让幼儿观察。
  实验一:教师用皱纹纸准备的粉花,将花儿放在水面上。
  (幼:用皱纹纸制作的花朵展开了,花开了)实验后,教师将湿的皱纹纸放入托盘中。教师小结:这朵用皱纹纸做的小花,喝了很多很多的水,肚子都撑饱了。说明皱纹纸吸水。
  教师取来一朵儿用亮光纸做成的彩色纸花放入水底,这时的小花儿漂了上来,老师将纸花拿出,抖了抖花,孩子们都发现,纸没有湿,教师小结:这朵小花想喝水,可是它怎么喝都喝不进去,说明亮光纸不吸水。
  实验二:教师在黑板上准备一张宣纸,师说:这么多美丽的纸花,我想把它画下来,有不同颜色的,真漂亮,顺势拿出一支特大号的毛笔在宣纸上画了一个大圆点,这是花芯,请了几位小朋友上来画花瓣,让幼儿观察。
  2、介绍“纸张吸水性统计表”
  3、让孩子们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以打勾的方式记录在统计表中,教师进行指导。(用吸管吸水滴在纸张中间,看看有什么变化)

  (三)结束环节
  经验分享,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通过这张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吸水的纸有皱纹纸、报纸,不吸水的纸有海绵纸和发亮的瓦楞纸。

  (四)延伸环节
  小花园里的花,按顺序请孩子选一朵自己最喜欢的纸花,放在盆里做实验,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它们的吸水性。

  教学反思
  当我上完这节课时,我觉得有些不足之处,我感觉在(实验二)中,我只是针对被叫的孩子观察,没有设计到全体幼儿,还有在做“纸张吸水性统计表”时,班里孩子第一次接触,有些陌生,我带着孩子做了前两个纸是否吸水,孩子回答都很正确但在打勾方面没能做的更好,原因在前面(实验一)当我引出吸水和不吸水字卡时,没有过多认读导致。
  如果让我重新上《吸水的纸 》这一课,我会面向全体孩子,在他们熟知纸张名称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分组去探索、去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第20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菊花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秋天到了,班上的孩子时不时在野外摘些菊花来玩,小朋友们玩得很高兴却又叫不出花的名字。于是想趁孩子们对菊花很感兴趣时,开展认识菊花的活动。

  活动目标
  1、 使幼儿能正确地叫出菊花的名称,知道其明显的外形特征(菊花的大小、颜色、气味、叶子的形状)和用途。
  2、 使幼儿初步掌握从上到下有顺序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培养幼儿爱护花草的良好习惯。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叫出菊花的名称,知道其明显的外形特征;
  难点:使幼儿初步掌握从上到下有顺序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养成爱护花草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 准备几盆菊花;瓶插菊花几枝;
  2、 印有菊花或菊花叶子的小卡片(事先放在桌上;)
  3、 干菊花若干、幼儿园用的小茶杯(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看卡片、找菊花
  师:今天,老师带了很多好看的卡片,小朋友们想知道这些卡片上画的是什么吗?那就请每个小朋友 把桌子上的卡片翻过来,看看卡片上画的是什么?(花、叶子)对了,上面画的是花和叶子,老师想请小朋友到院里去找一找,看看我们幼儿园里有没有跟卡片上一样的花和叶子。找到后,就请你站在你找到的花和叶子的前面,老师看哪些小朋友找得最对最快。(幼儿到室外园地中找菊花,老师把盆栽搬进教室里放在桌子上)。

  二、认识菊花
  1、认识花
  问:你们是怎么找到这些花的呢?
  答:根据图片上画的花和叶子,图片上的花是一丝一丝的,像一个拳头,叶子边上是弯弯曲曲的。。。。。。
  问:哪个小朋友告诉老师,我们搬到教室里的叫什么花?
  答:菊花。
  师:我们都找对了吗?请小朋友先把刚才老师发给你们的卡片翻过去,放在桌子上,让小卡片睡一会儿。
  问:菊花的中间是什么颜色?除黄的、白的颜色,我们还看到菊花有什么颜色?
  答:红的、紫的。。。。。。
  问:菊花的中间是什么颜色?长得怎么样?
  答:黄色的、密密的、细细的。。。。。。
  问:菊花像什么?
  答:像毛线团,像分开的桔子。。。。。。
  问:菊花是一样大小吗?
  答:不一样大小的,有的菊花大,有的菊花小。
  老师闻花(手在鼻前轻轻的扇)
  问:你们也想闻花吗?就请小朋友像老师一样地闻花,闻到什么味了?(清香味)。
  小结:菊花真美丽。菊花有很多颜色,有。。。有。。。还有。。。;菊花的形状也很多。有的像。。。有的像。。。;菊花不是一样大小的,有的大,有的小。
  2、 认识叶。
  问:菊花的叶子 有没有颜色,是什么颜色的?
  答:绿色的。
  问:菊花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答:叶子的边是弯弯曲曲的。
  3、 认识茎和根。
  问:花和叶子是长在什么上的?是不是菊花和叶子都长在这上面呢?
  答:花和叶子都 是长在茎上的。
  问:茎是什么样的?
  答:长长的,细细的。
  问:菊花有没有根?怎么我们看不到根呢?没有根菊花还会长大吗?
  答:菊花有根,根是长在土里的,没有根菊花不会长大。
  教师小结:菊花真美丽,有的在有的小,菊花有各种颜色,有各种形状。菊花的叶子是绿色的,叶子的边是弯曲的,闻菊花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菊花的根被埋在土里,没有根,菊花就长不大。
  4、 菊花的功用
  菊花还可以做成好吃的东西呢!你们知道菊花可以做成什么好吃的东西吗?
  (菊花茶、药。。。。。。)
  5、 品尝菊花茶
  (1) 让幼儿揭开杯子,看看杯子里放着什么?(干菊花)这些干菊花是工人叔叔、阿姨把新鲜的菊花晒干做成的。
  (2) (老师给幼儿冲水)问:看看干菊花变了吗?变成什么样子?你们闻到了什么味儿?(清香味)
  老师尝菊花花样,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师:你们也想尝一尝 吗?水很烫,请小朋友慢慢地喝,不要把菊花喝下去,喝的时候闻一闻有什么味儿。

  教学反思
  1、 通过这一节课,幼儿对菊花的认识比较到位,能清楚的知道菊花的形态和作用。
  2、 介绍菊花的功用环节太薄弱,菊花的功用比较多,还可以插在瓶里欣赏,制成干花作装饰等等。

第21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转起来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让幼儿从学前期开始就有多方面学习的机会,我结合教育内容,开展了此次活动。让幼儿动手做一些好学易做,又符合幼儿认识水平的活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使幼儿成为心灵手巧的人。

  活动目标:
  1、探索使各种物体转动的方法。
  2、发现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生活中、活动室里常见的能转动起来的物品,包括纸
  杯、盘子、积木、废弃的光盘、磁带、勺子、筷子、绳子、饮料瓶、呼啦圈、风车等,物品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二次探索用的物品:塑料齿轮玩具、当中有孑L的积木、纽扣玩具、光盘类、绳子、牙签、不同形状的中心用针戳洞的纸片、纸杯、筷子、勺子,以及两只透明水杯中各盛半杯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快乐小转盘
  1、引题并介绍游戏玩法。
  师:孩子们,瞧这是什么呀?(地上摆放彩色圆形泡沫垫代表小转盘)我们的“快乐小转盘,又要开始转啦!想玩吗?
  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的:大家张开双手站在圆垫上准备。
  师:快乐小转盘!
  幼:大家一起转!
  师:“转呀转呀转呀,转出可爱的动物来!”儿歌结束时就站在原地不动,并做一个可爱的小动物的动作。然后老师倒数5--0。如果念到o,大家还能保持不动的话就算胜利。
  2、师幼一起游戏。(第二次游戏时,教师倒计时,让幼儿感受游戏的快乐)

  二、第一次探索,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师:哇,你们今天转得这么快乐,瞧瞧都转出些什么了呀?(教师故作神秘揭开屏风,让幼儿说说有些什么呀?)这些物品看见大家转得那么开心,也想玩“转起来,的游戏请大家帮帮忙,用你们的办法让它们转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观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幼儿已经想办法使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宜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如当幼儿把长柄花放在手心并搓动使小花转动时,教师可以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个动作叫……”
  当幼儿已经使一种材料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尝试更多的材料:“请试一试不同的材料。”
  有些材料可有多种转动的方法,如风车可用吹气、跑动等方法使它转动。幼儿尝试了一种方法后,教师可以用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别的方法能使它转动吗?”
  3.交流与分享。
  师:你刚才玩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让什么转起来了?
  (这种填空式的提问能够帮助中班幼儿理清思路,尝试完整表达自己的探索重点,)
  4.出示图文相结合的汉字,师幼一起总结探索方法。
  (当幼儿说出教师估计到的一些方法时,教师就翻开经打印好的图文相结合的汉字;如果幼儿说出教师没有估计到的方法,教师就直接在空纸写出此方法,虽然教师并不强求幼儿认识所有出现的文字,但以上做法可以满足部分对文字敏感的幼儿的表达需要,另外有了图解配上文字对中班幼儿更容易理解,同时有利于梳理归纳探索方法。)
  师:你们用拨、搓、拧、转、扭……那么多方法使物品转动起来了,真了不起!
  5.引出转动和“力”有关。
  教师可以捕捉选择风车的孩子并提问:“刚才是怎么让风车转动?”幼儿可能会回答:“吹。”
  这时,教师故意不用力吹,使风车转动不起来,然后问幼儿怎么办。当幼儿提出“用力”时,教师顺势出示文字“力”,并追问:“我们刚才所想的那么多方法都要用力吗?”最后总结:“原来这些转动的方法都和‘力’有关。”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转动需要两个要素:轴和力,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感知“力”这个要素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三、探索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在幼儿掌握一定的使物体转动的方法之后,对幼儿提出的新挑战。)
  1.交代任务。
  师: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手势2,这次代表两样东西)?接下来要增加难度了哦,请你到后面的桌子上选两样东西,让一样物品帮助另一样物品转动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观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当幼儿出现初步的组合意识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并鼓励。如:幼儿用绳子穿进光盘的中心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用力甩动绳子。一方面帮助幼儿成功,另一方面自然引导幼儿进一步体验转动要素——力。
  当幼儿已经通过组合使两个物体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在哪里也看见过这
  种转动”,引发幼儿回忆转动与生活的关系。如当幼儿用筷子在水中搅拌,使水转动起来时,教师可以提出上述问题。
  3.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小结:留出空间,让幼儿边演示边讲解。教师适当总结、提炼。
  (选择一些幼儿为大家演示创造性地转动物品,由此自然引导到生活中的转动。比如,请幼儿演示用筷子或绳子让光盘转动,并提问:“光盘除了这样转动,还可能在哪里转动?”幼儿会联想到光盘还可以在播放器上转动。这时,教师追问:“光盘在I)VD上转动后可以怎样呢?”幼儿会依据自己的经验回答。教师再适时总结:“转动给我们带来美妙的音乐、精彩的动画片,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如果想拓展幼儿的思维,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家里除了DVD会转动,还有什么会转动?”)

  四、游戏:想得快说得快
  师:你们发现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会转动的呢?想得快说得多——开始(孩子一边说,老师一边把自己事先收集好的会转的物品照片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
  师:原来转动可以给我们带来那么多方便、那么多快乐……还有哪些转动也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呢?是不是所有的转动都是有好处的呢?有没有不好的转动呢?让我们到生活中再去仔细观察和发现吧!

  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的制定符合幼儿特点,活动内容的各环节均指向目标。教师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介入,给幼儿充足的自我探索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发自内心的胜任感、自信和满足。这个活动基本完成了设定的目标,符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
 

第22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瓶中吹气球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
  中班科学《瓶中吹气球》,这一活动的灵感来源于幼儿喜爱看的少儿电视节目“小小智慧树”,里面蕴含着许许多多的贴合幼儿生活而又有趣的科学知识。因此,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瓶中吹气球的兴趣,让幼儿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积累科学知识,经历分析、尝试到判断的过程。我预设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预设幼儿的想法,经历三次尝试与分析,活动流程为:经验的回顾(吹气球)——分两次探索得出瓶中吹大气球的秘密——借课件提升“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瓶中吹气球”比赛——延伸到日常生活。在本次活动中我主张让幼儿自己去探究,与幼儿、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在不同的探究中发现、分析得出不同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关注身边的科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动手实验与记录,得出瓶子上有洞就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
  活动难点:
  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瓶口套好气球的瓶子若干(包括无洞、少洞和多洞)。
  2、幼儿记录纸、记号笔人手一份。
  3、课件《瓶中吹气球》(其中包含教师的记录表和原理动画)。
  4、气球,底托,差气球工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气球,帮助幼儿掌握吹气球的正确方法。
  1、(出示吹好的气球)师:看看,张老师带来了(气球),你们都吹过气球的吧!
  2、请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你看到他是怎么吹的?
  3、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然后用力,还要连续不断地往气球里吹气,才能把气球吹大。
  (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气球的出现让幼儿有将它吹大的欲望。而且这个环节以这种形式调动起幼儿已知经验,这样幼儿就能更好地掌握吹气球的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分批投放材料,让幼儿探索得出气球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大。
  师:如果把气球套在(瓶子)上,还能吹大吗?(记录下幼儿的猜测)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第一次投放材料:小瓶无洞)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幼:吹不起来。可能瓶子太小了,瓶口太小了,没有空气等等。
  师:我们试下来发现瓶子里的气球都没有吹大。讨论:那为什么气球在这些瓶子里吹不大呢?
  师:是不是瓶子不够大呢,张老师也不知道,这样吧,我再给你们些大点的瓶子去试一试。(第二次投放材料:中、大瓶有洞无洞均有)
  师:有的气球吹大了,有的还是没有吹大,怎么会这样呢?这里一定有秘密,你们再去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
  师:秘密是什么?
  幼:瓶子底下有洞洞。
  小结:原来,瓶中的气球能吹大,秘密就是瓶子上有洞洞。(点出洞洞)
  (分析: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

  三、借助课件,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
  师:为什么有洞洞的瓶子气球能吹大,没有洞洞的瓶子气球吹不大呢?
  2、播放课件,总结科学原理。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
  (分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能更好地向幼小的幼儿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便于理解和内化。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通过比较得出瓶上洞洞的多少与吹气用的力度成反比关系。
师: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个瓶子,一个套红气球,一个套绿气球,哪只颜色的气球吹大更容易些呢?为什么?去试吧!(第三次材料:红绿气球,洞多洞少)
  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和发现来分享一下!
  小结:哦,原来红气球更容易吹大,因为瓶子上的洞洞(多)(点出很多的洞洞),绿气球的瓶子上洞洞(少),吹大气球就吃力些。
  (分析:第二环节中只有少部分幼儿吹到了有洞洞的瓶子,成功将气球吹大。为了给每一位幼儿成功吹大气球的体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空间,给两个大小一样的瓶子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通过实验和记录发现红色气球的瓶子吹起来更省力。最后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通过做实验发现了瓶上有洞洞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得大大的。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想一想,也去试一试,如果成功了也可以把你们成功的秘密告诉大家哦!
  (分析:最后教师抛出的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扩展。同时又提供了一次亲子之间、家园共育的机会。)

  活动反思:
  本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试试、比比的过程中发现瓶上有洞瓶中的气球就能被吹大,在探索发现中了解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加关注起身边的科学,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学习如何去探究科学奥秘。这次的活动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猜想与排除,最终建构了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揭示出来的奥秘不该就这样被搁置停留在原地,所以又增加了瓶中吹气球比赛这一环节,使得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体验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又一次提升了科学认知。在这次的探索活动中教师虽放手但不忘指导,在幼儿遇到瓶颈之处,帮助幼儿纵向探究从而使幼儿的认识得到升华。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探究之时,由于瓶中吹气球的有趣现象,很容易就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所以个别定力不足的幼儿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他完成任务。

第23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是怎样睡觉的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喜欢动物是幼儿的天性,但幼儿缺少和动物接触的机会,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几种小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同时通过饲养和管理几种小动物,增强幼儿的责任感,让幼儿有一种对生命的体验。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进一步了解动物的愿望,愿意亲近小动物,加深对小动物的关爱。
  2培养幼儿观察探索的兴趣,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初步了解自己喜欢的几种小动物的睡觉方式,初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
  3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重点:
  了解几种小动物的睡眠方式活动难点:能用完整的语句叙述几种小动物的睡眠方式

  活动准备:
  1提前请家长协助搜集有关动物睡眠的资料
  2故事图片磁带各种动物头饰。

  活动方法:
  讲解法、探索发现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1、 以谈话形式导入活动。
  教师:今天中午,小朋友们都睡觉了吗?
  幼儿:睡了
  教师:那你知道自己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肢体动作提醒幼儿举手发言)
  教师:老师帮你们拍了几张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人要睡觉,那动物会睡觉的吗?
  教师:你看过动物睡觉吗?它们是怎么睡觉的?
  2、交流经验,了解小动物的睡眠方式
  教师:老师准备了一些动物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是怎样睡觉的。
  幼儿欣赏动物的图片,猜一猜,动物睡觉的方式。
  3、播放PPT课件,帮助幼儿了解动物睡觉的方式。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猜的对吗?我们来看一看。
  教师:这些小动物睡觉的样子一样吗?谁来说说,动物们睡觉有哪些样子。
  4、模仿动物睡觉的方式,巩固幼儿的认识。
  教师:动物睡觉的方式真有趣,刚才我们看到的动物有哪些睡觉的方式?
  教师:那我们来学一学。
  5、游戏活动。模拟动物睡觉的方式。
  教师:请小朋友们,把动物图片贴在衣服上,上前走一步,找一个空的位子站好。
  教师交代游戏规则: 教师扮演狐狸,每个小朋友看清楚自己身上的小动物图案,听音乐,来模仿所扮演的小动物的走路和叫声。音乐一停,“小动物”马上做睡觉的动作,不能动,谁做错了动作或者动了,就要被拖进狐狸洞播放,舒缓的音乐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些小动物睡觉的样子,你觉得有趣吗?自然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睡觉的方式,也很特别,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继续去观察,小动物睡觉的方式。
  6、延伸活动
  请幼儿到活动区继续探讨小动物的有关知识,丰富幼儿的认识。

  教学反思:
  我们班养了两条小金鱼,一天早上,姚辰宇对着我大喊:“老师两条小鱼死掉了,它们一动都不动了。”我走过去一看,两条鱼确实一动都不动,不过它们并没有肚皮朝天,于是我对他说:“小鱼应该是睡着了吧。”没想到,姚辰宇观察的很仔细,他说:“睡觉了,那它的眼睛为什么是张开的呢,肯定是死掉了吧。”于是我们试着敲敲鱼缸,看看金鱼是否还活着,受到惊吓的金鱼,立刻游了起来。这时姚辰宇很惊奇,他对着别的小朋友说:“我刚才看到金鱼在睡觉,可是它的眼睛是睁开的。”另外几个小朋友听说后,马上跑过来看。我看到孩子们对小金鱼睡觉是睁开眼睛的事情,这么感兴趣,于是想,是不是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幼儿了解动物的睡觉方式。在网上查阅的时候,我发现动物睡眠的方式千奇百怪。参照辽宁省编教材《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一书科学探究领域——“动物怎样睡觉”这个活动,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在设计本次活动中结合我班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动目标定为1、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2、体会不同的动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几种小动物的睡眠方式。活动的难点是:能用完整的语句叙述几种小动物的睡眠方式。活动中,我以谈话形式导入,通过集体讨论,和分散讨论为幼儿的探究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参与尝试,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活动的谈话环节中,我比较注重与孩子的互动。根据幼儿前期的已有经验,通过设置:今天你睡觉了吗?你是怎么样睡觉的?那小动物会睡觉吗?这样一个谈话的环节展开本次的教育活动,通过与幼儿的互动谈话,唤醒了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了孩子的学习和表达方式,为孩子获得新的知识经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集体讨论的环节中幼儿说出了很多的小动物,我在这个环节还请个别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了一些有特点的小动物,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讨论环节中,幼儿很踊跃的发表自几的观点。有一个幼儿提到猫头鹰这个动物时,说猫头鹰是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睡觉的。因为课件中,我把猫头鹰的图片放在较后面的分组讨论的环节中,因此,对于幼儿的回答,也是一带而过,没有请孩子详细的叙述。在点评时,听课的老师帮我指出这个问题,建议我对于每个幼儿的回答,都要给予适当的应答,以便再一次引发了幼儿想要探索的欲望。
  最后的游戏环节,是让幼儿在边讨论边观察中学一学动物的睡觉姿势,特别是对“缩”、“倒挂”、“趴”这几个词进行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学做做这几个睡觉的动作。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始终保持着,每一分钟都能跟随着老师的引导和提示,对各种动物的睡眠姿势也能较好的掌握,不过在游戏环节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幼儿对于马是站着睡觉的理解是,用四条腿站着,因此他的动作,就是手脚并用四肢站着睡。可是由于幼儿没有主意膝盖要绷直,所以表现出的动作就像是蹲着的。而且,对于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也没能表演好。另外,我让幼儿将动物图片贴于胸前但是,有的幼儿表演刺猬是抱成团睡觉的,他们紧紧的抱在,一起,我扮演狐狸,并不能判断孩子扮演的是哪个动物。所以,下次开展活动时,可以考虑把图片做成头饰,这样,教师可以清楚的看到幼儿表演的对不对,可以及时的帮助孩子,纠正过来。
  从这个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掌握情况来看,活动是成功的,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许多平时很难接触到的知识,但是,从整个活动的开展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提问时,只有个别活跃的幼儿能一直发表观点,还有一部分孩子,都只是在听。尽管我在课前我发动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眠方面的图片,设想让家长在收集的时候能带领着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便于幼儿在课堂上发言讲述,但是没有想到家长在收集的时候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自管自的在网络上下载一些图片,忽视了跟幼儿一起学习的机会。这也给我在以后的家长工作进行了一次提醒:在利用家长配合的同时,要跟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家长了解我让家长配合的意图,让家长助教不流连于形式。
 

第24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溶解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纳入到学前教育幼儿园的课程中,往往看似常见、简单的小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教育价值。“糖不见了”这种现象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但是幼儿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这种现象后的科学道理。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孩子提供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既满足幼儿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在本次活动中,先通过游戏法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紧着,由教师示范溶解这一科学活动的操作过程,让幼儿掌握搅一搅的方法,并在搅一搅的过程中去观察物体的溶解;最后,让每个孩子操作,在操作中去观察溶解这一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对溶解的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搅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观察溶解

  活动准备
  透明的塑料杯100个、勺子40个
  方糖、果珍、盐、砂糖、奶粉
  黄豆、大米、绿豆
  塑料框16个、温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今天,吴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来看看,是什么吧!(一遍说一遍揭开罩布)
  对,是一杯水!不过,这可不是一杯普通的水哟!(故弄玄虚)那是什么水呢?(稍作停顿,让幼儿猜想片刻)我请一个乖宝宝来尝尝吧。
  (请幼儿尝一尝)
  某某小朋友,你来尝一尝吧!好喝吗?(幼:好喝)是什么味道的啊?(幼:甜的)咦?怎么会是甜的呢?(幼:里面有糖)有糖呀?糖在哪里呢?吴老师怎么没有看见呢?小朋友们看见了吗?(没有)那糖在哪里呢?(幼:在水里化了)
  (站位:回到桌子前面了)刚才有小朋友说,是糖化了,和水宝宝做朋友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真的是这样的吗?(做疑问状)要不,我们把糖宝宝和水宝宝请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幼:好)

  (二)教师示范
  1.教师示范,幼儿观看
  (教师坐下,从桌子下面端出水和糖)一边端一边说,这是水宝宝,这是糖宝宝。不过这个糖宝宝可有点不一样哟!(用勺子舀起方糖),这个糖宝宝是什么形状的啊?(幼:正方形的)对,方形的,所以它叫做方糖。叫什么呀?(幼:方糖)对,它叫方糖。
  小朋友们看好了哟,吴老师要开始变魔术了!一边说,一边操作,把水端到前面放好,然后再端起方糖,把方糖倒进水里,再拿一个魔法棒。对,把我们的勺子这样子用就变成了魔法棒,把魔法棒放进杯子,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注意看,有什么变化呀?(方糖变大还是变小了呀?)(幼:变小了)再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搅到方糖不见了为止)咦?方糖呢?(幼:不见了)对,方糖不见了,去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小朋友,你知道这种现象叫什么吗?(幼:......)其实呀,这种想象叫做溶解。叫什么呀?(幼:溶解)对,方糖在水里不见了,和水宝宝做朋友去了,我们就说方糖宝宝怎么了(师幼同说:溶解了)。
2.个别幼儿操作
  刚才,方糖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那么,它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这是什么呀?你们小时候都喝过的?对了,是奶粉。
  那奶粉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幼:......)请小朋友上来变魔术,看奶粉到底溶解没有,好吗?
  请幼儿1名。
  某某小朋友,你来变魔术吧!先把水端到面前,然后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用魔术棒去搅一搅、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们仔细看哟,看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有没有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奶粉在水里怎么样了呀?溶解了(师幼同说)
  刚才,某某小朋友变魔术的时候,发现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吴老师,还有点不相信,我要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变魔术。某某小朋友,你来。
  对,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仔细看哟,看看这一次奶粉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搅一搅、搅一搅.....奶粉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看来奶粉真能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面怎么样啊?(师幼同说:溶解)
  还有没有,想玩这个魔术的,你来吧。
  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奶粉不见了,在水里溶解了。

  (三)集体操作,教师指导
  1.操作可溶解的材料
  (1)认识材料及讲解操作步骤
  刚才,我们通过变魔术指导方糖和奶粉都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小朋友想一想,让幼儿自由充分的表达。教师回应幼儿答案。
  小朋友们,都开动脑筋了,吴老师很高兴,所以邀请每个小朋友都去做魔术。开心吗?那好,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要去变魔术的材料吧!(教师端出材料)
  这是方糖,这是奶粉,这是砂糖,这是盐,这是什么呀?(幼:.....)是果珍,是什么呀?果珍。对,这是果珍。
  等会一张小桌子上都会有一筐变魔术的材料,还会有一筐水,和一旁魔术法棒。我们变魔法的时候要先怎么样,对先把水端在我们面前,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然后把材料倒进水杯里,然后拿起魔法棒,怎样,对搅一搅、搅一搅,小朋友要一边搅,一边看哟,看看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好吗?
  好了,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把小椅子抬到空位置上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始变魔术吧!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搅一搅,观察有没有溶解。
  (3)幼儿分享(5个)
  好了,请小朋友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去变魔术了。我要请小朋友告诉我,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有没有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
  某某小朋友,你来,(端着你的杯子走到前面来)你选了什么材料变魔术?它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吗?因为它在水里溶解了。
  2.操作不可溶解的材料

  (四)集体记录
  请小朋友把杯子轻轻地放回塑料(示意保育员收材料)。然后转过来,看着吴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变魔术了,都知道了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非常的棒!哎呀!可是,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变过魔术,不知道那些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怎么办呀?
  幼儿开动脑筋想办法。
  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好,有的说......,有的说.....,吴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小朋友们不变魔术也知道那些材料是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那些材料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不会在水里溶解。

  (五)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好吧,吴老师告诉你们吧,就是用记录表。用什么办法?
  对,用记录表。(一遍说,一遍翻出记录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记录表上吧。这是....,这是....,这是....,这是....,这是....,刚才我们变魔术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所以在这里画一个勾,
  (同理,记录其他材料溶解与否)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勾,就知道方糖可以和水宝宝朋友,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小朋友一看到这里画个叉,就知道沙可不以和水宝宝朋友,不能在水里怎么样?(师幼同说:溶解)
  结束:中四班的小朋友真是太能干了,今天下午学会了做魔术,还学会了用记录表,真是太能干了,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吧,嘿嘿,我真棒,嘿嘿,我真棒,拍拍小肚皮呀,顶呱呱!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第25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彩虹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
  色彩在幼儿美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表现出作品的气氛和幼儿个人对颜色的爱好。同一颜色明暗度之间或不同颜色之间的逐渐过渡作为色彩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旦被幼儿理解、掌握、可运用于背景、物体的涂色中,使作品更生动、美观,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美感,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时幼儿对颜色的审美感,是依赖直觉体验,大多采用对比明显的颜色相配。该活动围绕“彩虹”,用欣赏、讨论、选择等方法展开活动,是为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来感受彩虹的色彩排列,同时引起幼儿尝试的兴趣、通过想象,创造性地表现出美丽的彩虹。

  活动目标:
  1、知道彩虹是下雨后出现的自然现象,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让幼儿以彩虹为线索进行大胆想像,创作。学习用七种颜色画出彩虹。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雨后带幼儿观察彩虹,“彩虹图片”
  2、幼儿用书,纸。
  3、水彩笔、绘画纸。

  活动过程:
  1、我们都知道夏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夏天的雨和其他季节的雨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会议讨论见过的彩虹。请幼儿说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见过彩虹?彩虹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请幼儿说出彩虹的颜色,它是由哪些颜色组成的?
  2、夏天下雨的时候会打雷,闪电,这样的雨叫什么雨?
  3、雷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什么?是否每次雷阵雨过后都会有彩虹?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彩虹?下雨过后,太阳出来了,我们就看到天空边有一条彩虹,对吗?如果太阳不出来,能看到彩虹吗?
  小结:下雨过后,太阳出来了,我们就看到天空边有一条彩虹。所以,雨过天晴就能看到彩虹。
  4、观看彩色图片。引导幼儿从彩虹的外形、颜色等欣赏。知道彩虹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5、彩虹宝宝真调皮,喜欢到处找朋友做游戏,它喜欢和谁做游戏?
  6、教师出示彩虹作品并讲解彩虹绘画过程。
  7、请幼儿选择油画棒、颜料、棉签、水彩笔等自己喜欢的绘画材料绘出彩虹。
  8、将彩虹纸剪成云朵布置活动室或引导幼儿画出彩虹后添画景物。

  创作联想
  1、幼儿结合自己的感受画彩虹,你想请彩虹宝宝和谁做朋友,请你把它画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结合自己的感受画彩虹,教师巡回指示。
  3、鼓励幼儿大胆落笔,运用多种技能表现自己的的想象中的彩虹。
  4、启发幼儿抓住自己的感觉,大胆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彩虹。

  展示交流
  1、出示幼儿的作品,观察是七种颜色,引导幼儿分辨颜色排列变化规律是否对。
  2、交流彩虹和谁交朋友做游戏。

  活动延伸:
  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带幼儿观察雨后的天空。
  区域活动
  气象公公的玩具店。
  活动目标:
  学习扮演角色表演故事,初步理解风、云、雷、电和雨的自然现象。
  活动准备:
  小猪、小兔、小猫和小狗头饰以及风、云、雷、电和雨和气象公公的头饰。
  区域规模:
  设1个区,10名幼儿。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自主分配角色扮演各种角色,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2、结合角色说说买了风、云、雷、电和雨后,都发生了什么现象?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中,幼儿们感知了彩虹的七种颜色,以及颜色的排列的顺序。同时,幼儿们尝试以彩虹为线索进行大胆想象、创作。幼儿大胆交流自己的作品《彩虹真美丽》,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不会画彩虹,需要老师指导和帮助。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幼儿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幼儿语言不完整,注意对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幼儿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表扬与激励。

第26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不倒翁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1、“不倒翁”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玩具,但它里面蕴含着力的平衡方面的科学道理,怎样让孩子自己发现这些科学现象,并理解加以应用呢?
  2、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为孩子准备许多的材料,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发现、探索其中的秘密,并制作各种各样的不倒玩具。从中获取有益的学习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感知“不倒翁”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布置场景“玩具城”:用乒乓球、蛋壳、废旧皮球制作各种玩具摆放在活
  动室的四周(其中部分会倒,部分不会倒)。
  2、幼儿操作材料:纸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小石头。
  3、录音机,歌曲“不倒翁”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导入:以到“神秘的玩具城”去玩的形式引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配班老师扮“蓝猫”说:“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蓝猫,欢迎你们到神秘的玩具城来,这里的玩具藏着许多的秘密,等着你们去边玩边发现,看谁发现得最多。”
  一、自由探索
  1、交代任务:你们玩时可要仔细的看一看,比一比,摇一摇,看看
  发现了什么?(发现倒和不倒)
  2、幼儿自由玩。
  3、提问:“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这些玩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幼儿摸一摸底部,发现底部都是半球体,有的玩具会倒有的不会倒。
  小结:小朋友在“玩具城”里玩的很认真,还能动脑筋,发现了“玩具城”里的玩具都是半球体的,再比一比中,小朋友们发现了玩具有的会倒,有的不会倒。

  二、尝试操作制作不倒玩具
  幼儿交流体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上轻下重,固定底部物体。
  1、教师放歌曲《不倒翁》,进一步引发幼儿去发现“不倒翁”的秘密,不倒翁里装有东西。
  2、幼儿操作:将会倒下的玩具也装进东西
  (1) 提示: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纸团、塑料球、玻璃球、沙子、豆子、橡皮泥、小石头等东西,你们可以自由的把每一种东西分别装进玩具里试一试,看玩具能不能站起来。
  (2) 组织幼儿讨论:
  你们在玩具里装进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放进纸团玩具倒了而放进沙子等物玩具能站住?(沙子等比纸团重)
  小结:原来,在玩具底部装进重的东西,这样下重上轻,玩具就能站住。当操作摇晃装有沙子的玩具时,发现了什么?
  (站住的玩具又倒了)装进什么不倒?(橡皮泥)为什么?

  三、演示对比实验
  引导幼儿边观察边分析原因,摇动装有玻璃球的玩具里重的东西也随着滚到旁边,旁边重,玩具就倒向重的一边。把橡皮泥固定在底部中间,它不会滚来滚去,那玩具的重心就稳了,不倒翁就作成了。

  四、完成制作,玩一玩,体验乐趣成就感
  1、在“不倒翁”的音乐中,让幼儿制作不倒翁。
  2、没有完成的小朋友继续制作不倒翁玩具,做好不倒玩具的小朋友拿着玩具到玩具城里去玩一玩吧。

  五、结束
  小朋友今天真聪明,发现了“不倒翁”玩具中的科学秘密,还自己动手做了一个“不倒翁”。现在,我们拿给中、小班的小朋友玩一玩好不好?

  活动延伸:
  1、区角活动中,可在科学角中投放各种材料让孩子尝试制作不倒翁。
  2、户外活动时,可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摇摆不倒翁”“金鸡独立”等感受力的平衡的体育游戏。

第27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秋天的菊花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认识菊花,知道菊花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
  2、能用较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
  3、了解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一种美化环境的花卉,知道要爱护花卉。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菊花课件。
  2、每组一盆菊花。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认识菊花。
  活动难点:
  能较形象的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知道爱护花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树叶变黄、掉下来、有好多水果)
  师:秋天里还有漂亮的花。

  二、播放《秋天的菊花课件》,激发幼儿观察菊花的兴趣。
  师出示PPT课件这是什么花?(菊花)
  这些菊花一样吗?都有些什么颜色,菊花长什么样子呢?

  三、幼儿自由感知、观察菊花。
  1、师: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菊花,我们一起来看看。
  让幼儿自由地观赏菊花盆景,并与同伴互相交流。
  2、师:菊花漂亮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菊花有哪些颜色?菊花长什么样,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3、让幼儿交流之后,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菊花。

  四、教师根据幼儿的自由发现,引导幼儿运用看、摸、闻等多种感官有序地观察菊花。
  1、师:大家看看那面前的菊花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颜色?(各种各样)
  2、师:菊花的花朵像什么?(像豆芽、卷曲的头发、燃放的烟花、萝卜丝等)我们看到了很多,但是有没有谁闻过菊花有什么气味呢?
  3、教师请幼儿闻一闻。
  4、师:菊花除了长有花朵外,你还发现长有什么?(叶子)
  5、师:菊花的叶子长在哪里,是什么颜色?是什么样的?(叶子的边缘有锯齿)
  6、请幼儿观察叶子的颜色,并用手去摸一摸。
  7、教师:教师总结幼儿的观察发现。

  五、给幼儿介绍菊花的用途。
  教师:菊花除了好看之外,还有什么用呢?
  可以用菊花泡茶喝。清明节黄菊花和白菊花祭祀亲人、菊花茶饮料

  六、让幼儿了解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花卉,知道要关心、爱护花卉。
  教师:菊花美不美?我们该怎么去保护它呢?(花儿好看我不摘)
  延伸活动:用纸杯剪菊花。

  活动反思:
  一次教学设计,也是教师的一次成长,就象在制作PPT课件的时候,我了解了菊花居然有那么多种颜色,有些菊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可以说这也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过程。
  在活动设计和进行中,观看菊花的时候,孩子们有些按捺不知心中喜悦,摸摸、闻闻、说说,参与的兴趣十分浓厚。但在交流时,孩子们只停留在颜色的表达上,对菊花的外形的描述不太会用语言表达,缺乏经验。因此,活动中,教师讲述的成分多了一些,可在课前告知家长,先带孩子观察了解一些菊花的知识,这样活动中,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会更浓,讲述更积极,效果更好。最后延伸活动用纸杯剪菊花,深受孩子的喜爱,发展孩子动手能力。

第28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喝的牛奶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牛奶是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大多数孩子每天都喝牛奶。牛奶有很丰富的营养,里面的钙、维生素、蛋白质都能使我们增强抵抗力,多喝牛奶让我们的身体长得棒棒的,让我们小朋友更健康、更聪明。但对于“牛奶从哪里来的?”孩子们知之甚少。结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对牛奶知识的了解,设计了这个活动《牛奶从哪里来》。旨在让幼儿了解牛奶的生产过程以及牛奶对人们的益处,萌生爱喝牛奶的情感。

  活动目标:
  1、 了解牛奶的生产过程。
  2、 知道牛奶营养丰富。
  3、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牛奶广告一个、牛奶生产流程图、各式牛奶若干。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鼓励幼儿喜欢喝牛奶
  1、一起来看广告。
  2、这是什么广告?
  3、学说广告语。
  4、喜欢喝牛奶吗?说理由。
  5、你们都喝过什么牛奶?
  6、这些牛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牛奶从哪里来
  1、牛奶是从哪里来的?
  2、出示牛奶生产流程图:奶牛场奶牛-------擦洗乳头------吸奶管道------牛奶生产厂-------送到超市。
  3、 幼儿根据流程图简单回忆讨论。

  三、游戏:买牛奶
  1、小朋友当顾客,去三家牛奶店买牛奶。
  2、买牛奶的时候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3、游戏开始。
  4、和老师分享。

  活动反思:
  通过活动可以让幼儿认识牛奶名称、颜色、味道等特征,了解牛奶的多种多样与营养成分,增进幼儿选择健康食物的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与态度建立健康饮食的观念。

第29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摩擦起电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吸管摩擦起电后可以吸附纸片。
  2、体验吸管摩擦起电现象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35根吸管,两只气球、红黄蓝三色鱼数条,红黄蓝框三个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出示吸管,碎纸片)
  1、教师示范:我有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可以变魔术。念咒语:磨一磨,擦一擦,1234567,变!(吸起碎纸片)
  提问:刚刚老师是怎样来变魔术的啊?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动作)
  2、多部位摩擦:你们猜猜,在衣服上磨磨会吸住碎纸片吗?那裤子上呢?(先幼儿猜想,后教师实践)
  3、幼儿操作: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啊?那我们一起来做魔术师,一起变变变。
  (教师巡回指导,一边念咒语多次操作)
  4、交流经验:请成功的小朋友来讲讲经验,你是怎么做的,用???哪些部位?

  二、帮猫妈妈钓鱼
  1、引入情境:猫妈妈刚刚打电话给我,她听说我们小朋友会变魔术,很好奇。猫妈妈有一个鱼塘,鱼塘里有红蓝黄三种颜色的小鱼,她想请小朋友们帮她来钓鱼,红色的小鱼放在红色的鱼框里,蓝色的小鱼放在蓝色的鱼框里,那黄色的呢?那我们要用什么好办法来帮猫妈妈钓鱼呢?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帮猫妈妈把鱼送回去后,进行经验交流:你钓了多少条小鱼?有没有放对位置?

  三、结束环节
  1、用气球摩擦头部,猜猜气球会不会黏住头发?
  2、两个气球同时摩擦头部,看看两个气球会发生什么现象?
  我们回家后可以自己去体验一下。

第30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小蜗牛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初春到来,万物苏醒,各种小动物开始出来活动。为了让幼儿更深的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引用了小朋友们比较常见的小动物蜗牛,生成了本次教学活动主题《小蜗牛》。

  活动目标
  1 认识蜗牛了解蜗牛的一些习性特点。
  2 引导幼儿在画 ,看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橡皮泥制作蜗牛,提高动脑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关注的情趣。
  3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我,感受做做玩玩的快乐。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辅导提高幼儿动脑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关注的情趣。
  难点:引导幼儿大胆地表现自我,感觉做做玩玩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实物小蜗牛若干。
  2 制作好的一只橡皮泥小蜗牛。
  3 材料:彩色橡皮泥.牙签.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听音乐《蜗牛与黄鹂鸟》安定幼儿情绪,并引起幼儿对小蜗牛的好奇心,从而我出示实物小蜗牛。

  二、欣赏蜗牛
  1 让幼儿集体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说出蜗牛身体小,身背着壳像小房子,而且壳是一圈圈的。
  2 请个别幼儿用手摸摸蜗牛头上的两根触角,然后观察到受到刺激的触角会顺速往壳里缩进去,这时大家会觉得非常有趣。

  三、认识蜗牛
  1 这时候我会告诉幼儿这是蜗牛的触角,蜗牛的眼睛就是长在触角的顶端。
  2 举例说明:蚂蚁也有触角,当两只蚂蚁的触角碰到一起就是它们在对话,再用蜗牛与田螺.乌龟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它们的身体都会缩进壳里,而且壳都是有点硬的,因为它们都是软体动物,所以身上都有壳,这样它们就可以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3 随机教育:就像小朋友们要穿衣服,鞋子一样,才不会弄脏身体还能保护自己。

  四、了解蜗牛
  1 带领幼儿观察蜗牛,了解蜗牛生活习性,仔细观察蜗牛爬行,出示菜虫与蜗牛进行比赛,突出蜗牛行动缓慢,是靠身体蠕动来爬行的。
  2 小蜗牛的食物是什么呢?经过搜索资料,我会出示部分实物并告诉幼儿蜗牛吃的东西可多了,有各种菜叶.蛋壳.菌类{如木耳.蘑菇等}还有一些枯了的树枝.红薯这些都是蜗牛的食物。蜗牛只喜欢呆在湿润的地方,蜗牛睡觉的时候是缩在壳里的,它不但要冬眠还要夏眠,就像小朋友们一样,不但要睡午觉,到了晚上也要睡觉,这样才能身体棒棒,快长快高。

  五、小结
  通过学习了解小蜗牛身上背着壳都有自我保护能力,那么小朋友呢?应该怎么做?引导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并要爱护小蜗牛,不伤害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六、延伸活动
  做一做,彩色橡皮泥小蜗牛
  1 引导幼儿多制作大小颜色不同的蜗牛,并添上花.草,丰富幼儿的想象空间。
  2 幼儿动手制作。
  3 展示幼儿作品欣赏,鼓励大胆创作的幼儿,并给予表扬。

  教学反思
  1 课前导入得太直接,不够贴近生活化。
  2 教学教具过少,没有挂图。
  3 师生互动过少,课上应该穿插多种游戏进行。

第31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报纸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报纸,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此次活动对报纸进行第二次利用, 动手操作玩一玩,把报纸一物多,玩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发散性思维,增强幼儿活动的兴趣及动手能力,同时创造能力也得到提升。《好玩的报纸》这个活动主要探索用报纸来卷一卷、折一折、撕一撕不同玩法,使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来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能初步了解报纸的用途。
  2、能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乐趣,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4、让幼儿探索报纸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盒子、废旧报纸每位幼儿一张、用纸折的筐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导入
  老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老师拿出一个盒子,请幼儿把手伸进盒子摸摸,猜猜里面是什么)(利用盒子里装东西请幼儿猜猜摸摸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老师:"这个小礼物什么呢?"(老师慢慢从盒子里把报纸那出来,请小朋友集体回答问题)

  二、设计层递提问,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报纸。
  老师:"孩子们,家里面谁最爱看报纸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看报纸?报纸上有些什么?(有新闻、天气预报、广告,有信息、有日期等)(利用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更好的了解报纸的用途以及日常中的报纸对人们的影响)我们看过了的报纸,小朋友会用来干什么呢?(折飞机、做手工、画画)(联系实际,利用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了解废旧报纸的处理方法,体会废物利用的好处。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了解报纸在生活中的用途。)

  三、探索报纸的玩法
  1、卷报纸
  (1)提问:你能用报纸做成望远镜吗?(幼儿用报纸卷成望远镜,并给幼儿鼓励)
  (2)请幼儿想办法能把望远镜做的比刚才长。
  提问:你能用同一张报纸把望远镜做的比刚才长吗?(把报纸打开、从一角卷等)请幼儿
  通过观察比较,探索怎样卷才能把望远镜卷的更长,培养幼儿的探索的欲望。
  (3)引导幼儿我们除了做单筒的望远镜还可以做双筒望远镜,还可以怎么做呢
  2、折报纸
  (1)探索报纸的折法提问:我们刚才用报纸卷了望远镜,还可以用报纸做什么呢?我们可以折一折。(引导幼儿自己折自己想折的,鼓励大胆尝试)
  (2)说说自己的作品请幼儿说说自己折的东西,并用完整的话表达(折的是什么)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创意加以表扬,并鼓励有进步的幼儿
  3、撕报纸
  (1)我们刚才玩了这么多的游戏,我们用报纸来做一碗吃的好吗?(老师发给每位幼儿一个用纸折的篮子)
  (2)请幼儿用报纸撕自己想撕的,并把撕好的放入篮子里。
  (3)说一说撕好的幼儿请他说说自己撕得是什么,充分发挥想象力。(鼓励儿大胆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的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
  (4)老师:我们做好了一篮子的好吃的,我们请幼儿把做好的东西端给你喜欢的人吃(让幼儿学会分享)

  四、活动整理
  今天,我们玩报纸的游戏就要结束了,孩子们你们看我们的桌子上和地上都是报纸,请你们把报纸揉成团,做成纸球,那孩子们纸球有什么用呢(幼儿自由说:投球、往上抛等)。现在,我们一起去外面玩投球去喽!(让孩子养成手工活动后整理好物品的良好习惯,认识到废旧物品也是很有用处的。)

  活动反思:
  在本活动中,我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让孩子们自主积极探索,懂得报纸除了可以看外 ,还可以有许多用途。从而体验到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获得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在活动中适当的点拨给孩子们足够的探索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但本次活动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更机智,更富有特色与魅力。

第32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不倒翁的秘密教案

   活动目标:
  1. 积极探索不倒翁,发现不倒翁不会倒的秘密。
  2.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大胆尝试动手操作,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 1.不倒翁一个。
  2.自制绘画图谱(不倒翁的组成原理6张)。
  3.背景音乐《不倒翁》。
  学具: 大小不一的不倒翁制作材料人手一份,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的方式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应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听好了:
  “圆圆的身体左右摇,你推它来我推它,推来推去它不倒。猜猜看,是什么?” (幼儿自由猜想后,教师出示不倒翁)

  二.初步探索不倒翁不会倒的秘密
  1.师:对了,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不倒翁,谁知道它有什么本领呢?
  根据幼儿说的本领教师进行示范。(比如它不会倒) 师:好,刚才小朋友说它不会倒,那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先把不倒翁摆正,这时候它是直直的,然后用手去点一下它。它就开始摇摆,可是它有没有倒呀?没有,它还是直直的。)
  2.师:不倒翁真的不会倒,它一直是直直的,那小朋友有没有想过它为什么不会倒呢?不倒翁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我们来一起拆拆看好不好(打开不倒翁)首先呢,它有一个圆圆的,滑滑的底部,那我们看看这里面是什么?哦,有一块橡皮泥,这块橡皮泥是粘在中间的对不对?那如果我们把它粘在旁边会怎么样,猜猜看(往一边倒,试验)证明不倒翁里面的重物一定要粘在中间。
  3.师:把底部反过来,橡皮泥不掉,果果粘不紧,又会怎么样呢?(试验)证明:中间的重物不仅要粘中间还要粘得牢牢的。

  三.幼儿动手制作不倒翁,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不倒翁的制作原理 1. 师:想不想自己来做一个不倒翁呢? 疑问1
  师:讲解不倒翁的组成:一个扇形,圆圆滑滑的底部,还有一个重物,重物要放中间还要粘得牢牢的。
  幼儿第一次操作完毕,将幼儿完成的不倒翁摆在前面,逐个逐个进行试验,检验幼儿做的是否成功。
  (成功的不倒翁放在地上再次展示一次,师幼共同探讨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有成功。)
  假设幼儿出现的状况:橡皮泥没有粘牢,橡皮泥没有粘在底部。(提醒幼儿,橡皮泥要粘住。仔细检查粘住了没有?)
  为什么它的不倒翁有点歪我的不歪,站起来还是直直的? 教师做实验,将橡皮泥紧紧粘在不倒翁的边上,幼儿观察。
  实验证明:不倒翁里面的橡皮泥不仅要紧紧的粘住,还要粘在它的底部才行。 活动延伸:
  师:好的,今天回家以后,请小朋友回去探索还可不可以用其他不同的材料做不倒翁?

第33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光的折射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光透过其他物体时的折射现象。
  2、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水杯、相同大小玻璃球人手两颗、铅笔人手一支、水。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生活趣事“小猫抓鱼”,引发幼儿兴趣。    
  1、师:小猫想抓鱼缸里的小金鱼,它的小猫爪每次都是对准小金鱼的,可是怎么也抓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并回答
  3、教师小结幼儿的答案。

  二、教师介绍今天的实验材料,并操作示范,引发幼儿思考。
  1、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猫抓鱼”的有趣现象,小朋友们肯定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要做的小实验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清水和透明杯,引导幼儿思考:如果将手指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3、幼儿猜测将会出现的现象。
  4、教师小结:手指放入水中,会发现手指折弯了,手指在水中的位置跟我们眼中看到的不在同一位置,这是因为光在水中发生了折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光的折射现象吧。

  三、教师带领幼儿做铅笔插入水中的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透明水杯里倒入约2/3的清水,放入铅笔。
  2、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从杯子的侧面观察水中的铅笔会发现什么现象?
  3、教师小结:可以发现水面外地部分没有任何变化,但是被插入到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像是被折断一样,这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四、引导幼儿观察投入到水杯中的玻璃球和水杯外的玻璃球。
  1、教师介绍试验方法:将一个玻璃球放到水杯里,并将另一颗玻璃球放在杯子的旁边,幼儿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接着再从杯子的上下左右等不同的方向观察水中的玻璃球。
  2、幼儿自由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积极讨论探索。
  3、教师小结:从侧面观察水杯中的玻璃球时会显得较大,而水杯旁边的玻璃球为正常的大小。当从上或从下观察水中的玻璃球,将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化。

第34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静电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磨擦生电现象,体验静电对物体的作用力。
  2、能够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感受探索的乐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游戏中感知磨擦生电现象,体验静电对物体的作用力。
  活动难点:
  用吸管摩擦生电的正确方法。

  活动准备:
  1、吸管人手一根、卷纸若干、碎纸片若干;
  2、清水、盆子、小纸船(形成小池塘的场景);自制旋转木马;柳条(柳树);水龙头(细细的水流);洒落的铅笔粉末。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表演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
  (出示吸管)这是什么?
  幼:吸管和碎纸片
  教师演示:将吸管拿在手上舞一圈,然后轻轻靠近纸片,没变化;教师用眼神和表情让幼儿观察吸管是否有变化;然后将吸管藏到桌子底下边磨擦教师口中边说“变变变”,再拿出来,轻轻靠近纸片,用眼神或动作提示幼儿观察变化。
  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幼儿讲述看到的现象)

  二、猜测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
  1、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磨擦生电
  (1)小纸片主动跳到了我的吸管上,猜猜我是怎么来变这个魔术的呢?
  (幼儿猜测、讨论,如果幼儿有说用水、用浆糊之类,教师让幼儿亲自摸一摸,究竟有没有)(鼓励幼儿进行各种想象、猜测)
  (2)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呢?你们现在自己去试试,看看你会不会变这个魔术,当吸管靠近碎纸片时,小纸片会主动地跳到吸管上,我旁边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如果需要可以选取使用。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引导)
  (3)谁会变这个魔术了?请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变的?
  (幼儿将自己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进行展示)
  (4)请个别幼儿示范,要点:摩擦得又轻又快。
  (5)幼儿再次尝试操作(此环节是否省略,看幼儿第一次的操作的成功率而定)
  (6)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吸管经过磨擦后,轻轻靠近小纸片,小纸片就会跳上来了。
  2、猜测、总结磨擦生电现象是静电反应
  提问:为什么吸管经过磨擦以后小纸片就会跳到吸管上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幼儿进行各种想象、猜测)
  教师小结:这是静电,吸管经过磨擦以后,会产生小小的电,这些电叫静电,它们能吸引轻小的物体。

  三、操作体验:静电对轻的物体的作用力
  1、师:有了静电的吸管除了可以吸引小纸片,还能做别的事情吗?
  2、介绍游戏情境1:
  (1)柳条因为没有风,正静静地垂着,如果用摩擦带电后的魔棒靠近它,你猜柳条会有什么变化?(会飘动起来)
  (2)请一名幼儿尝试验证后,将自己的发现在记录纸上记录下来。
  3、介绍另外四种游戏:这儿有许多的小船停在水边,一动也不动;木马停在原地没有旋转;水流也在象一条线似的静静地流着;铅笔灰洒落在纸上,我想把它用一样东西把它搬到盘子里去;
  4、引导猜想:假如你们用自己手中带有静电的魔术棒轻轻地靠近它们,猜猜会有变化吗?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四、幼儿实践验证
  1、真的是你们猜的这样吗?可以去试一试,并且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玩一种,记一种,看谁发现得多
  教师观察,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

  五、交流分享。
  你将有静电的魔术棒靠近它们的时候,发现了什么?(让幼儿
  对照自己的记录,充分描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六、教师总结。
  你们用带静电的吸管轻轻靠近游戏材料时,它们都动起来了,改变了原先的位置。

  七、迁移运用:讨论与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
  师:“你在生活中曾遇到过静电吗?”
  幼:(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在干燥的日子和小伙伴拉手时被“电”到,梳头时头发根根竖起,脱衣时“滋滋啦啦”的声音和点点火花、玩滑滑梯时“呲拉呲拉”的声音……
  师:“被‘电’到是什么样的感觉?”(疼、麻……)
  那么你知道怎么样预防静电吗?让我们回去继续了解一下预防静电的一些好办法。

  活动延伸:
  幼儿与父母共同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人们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以及预防静电的办法。

第35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春天的花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品品、听听、玩玩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花仙子的花园)
   2、金银花露、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糕、蜂蜜、花卉精油、熏香用品、干花袋、花朵装饰品、春姑娘图片、花朵头箍、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观察环境,引出主题―观察尝试,操作发现―自我创造、描述构思―情感激发
   一、观察环境,感知花的美
   1.带入场地:今天我们去花仙子的花园玩,好吗?
   2.观察环境:你们觉得花仙子的花园怎么样?为什么漂亮?
   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观察、品尝、发现、感知花的用途
   1.出示花的礼物:花仙子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2.幼儿观察、品尝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是怎么用的?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尝尝、戴戴、喝喝、用用花的礼物。
   3.逐个提问:这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4.小结花的用途
    提问:花还可以做什么?
    (1).做药(2).可以吃(3).泡茶喝(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仙子的花朵头箍:花仙子的礼物你喜欢吗?我也用送点礼物给花仙子。我的头箍是用什么做的?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后面老师准备了纸笔,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等下说给大家听,你做了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情感激发
   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环保教育)

第36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的秘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水的特征,知道水是无色 无味 透明的 可流动的。
  2.初步了解人类与水的关系。
  3.懂得保护水资源,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2)教学具准备:一次性透明水杯若干、牛奶、纯净水、豆子、水盆、PPT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谜语》
  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 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
  2.出示图片《小水珠》:嗨!大家好,我是小水珠,小朋友们你们看到的水就是由我和我的小伙伴组成的。我呀有许多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呢?(想)那就一起去认识我吧!

  二.认识水的特征。
  1.水是无色的
  教师出示一杯水和一杯牛奶,让幼儿只用眼睛看,(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水是无色的,牛奶是白色的——水是无色的。
  小水珠:哈哈,说对了,你们太厉害了,但我还有许多秘密。一起来看看吧。
  2.水是无味的
  教师出示水和牛奶让幼儿通过品尝来区分水与牛奶的不同——牛奶是酸酸甜甜的,水是没有味道的。
  小水珠:小朋友们,真棒!我就是没有味道的。
  3.水是流动的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晃动,将水倒到水盆里,幼儿观察得出结论——水是流动的
  小水珠:你们真聪明,我也是流动的。
  4. 水是透明的
  教师出示花瓣让幼儿实验,花瓣在牛奶和水中的不同。(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牛奶中看不见花瓣,水中可以看的很清楚——水是透明的。
  小水珠:我真是没想到啊!中五班的宝贝们:你们太棒了,我的秘密都被你们找到了。我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可流动的液体。

  三.水的用途
  1.教师:水有这么多的小秘密,现在小朋友们想一想:水有哪些作用呢?
  2.观看图片
  小结:水能洗澡、洗手、能浇花、能喝、能发电等等。
  3.讨论: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

  四.懂得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1.观看图片 (缺水的地方)
  2.讨论:怎样节约用水?
  如何保护水资源?

  活动反思:
  本节课没有达到我预想的目标,由于我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提出的问题禁锢了幼儿的思想,使之后面两个环节有点乱。

  活动延伸:
  设计“节约用水”的标志

第37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夏天真热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太阳的火辣,尝试仿编儿歌。
  2、初步了解几种夏天防晒、保护皮肤的方法。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一个做成太阳状的刷子道具。
  2、《夏天防晒好方法》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活动主题。 红红的脸蛋挂天上,又大又圆照四方,它让万物来生长,丰收需要它帮忙。
  2、感受夏天太阳的火辣。
  (1)谈话: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夏天来到了)如果你站在外边太阳照在身上有什么感觉?(很热)你还发现太阳照在什么地方?(照在买菜的人身上、照在汽车上、照在盖房子的人身上等)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3、请幼儿欣赏诗歌《夏天的太阳很顽皮》,感知太阳的热量。
  (1)出示太阳刷子,引起幼儿的兴趣。 夏天的太阳很顽皮,像把红刷子,到处找人刷,请小朋友们听一听它刷到了那些人?
  (2)教师一边演示教具,一边朗诵儿歌《夏天的太阳很顽皮》。 提问:诗歌中夏天的太阳究竟把谁刷得火辣辣的呢?
  (3)教师演示教具,幼儿根据诗歌做动作(比如:游泳、爬上、骑车等)
  (4)一名幼儿演示教具,其他幼儿边做各种动作边说诗歌。
  4、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加以想象性描述,进行仿编诗歌。 提问:夏天的太阳还会把谁刷得火辣辣的呢?(教师整理后) 夏天的太阳很顽皮, 拿把红刷子, 到处找人刷。 刷刷盖房的人, 刷刷买菜的人, 刷刷种地的人, 刷刷割麦子的人。
  5、室外体验太阳的炎热。 带领幼儿来到户外空地上,和幼儿在太阳底下站立一会儿。(在阳光下活动应控制时间,不能太久。)教师将儿歌中的角色变成幼儿的名字或幼儿身体的某一部位。如:刷刷***,刷的***火辣辣;或刷刷小朋友的头顶,刷的头顶火辣辣等。
  6、了解几种夏天防晒、保护皮肤的方法。
  (1)引导幼儿讨论: 提问:刚才你在外面感觉怎么样?(晒得火辣辣的)如果站的时间长了会怎么样?(晒坏皮肤)
  (2)夏天应该怎样防晒、保护皮肤。 启发幼儿说一说:夏天天气很热,太阳火辣辣的,怎样才能防晒呢? 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回答。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说一说夏天防晒都有什么好方法? 教师小结:躲在树荫下、中午太热的时候最好不要出去、戴帽子、口罩、打遮阳伞、擦防晒霜等。 结束部分:请幼儿回家把诗歌说给妈妈听。
 
  活动反思
  因为夏天的炎热孩子们在太阳下都能感受到,所以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学习诗歌时,孩子们边做动作边说非常的感兴趣,特别是最后一句:“火辣辣的,”孩子们一起扭动着身体非常喜欢做这一动作,仿编诗歌时孩子们说的很丰富,不但发散了幼儿的思维,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对怎样进行防晒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度过夏天有很大的帮助。

第38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蔬菜一家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几种常见蔬菜的名字和外姓特征。
  2、感受蔬菜的多种多样。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拟人化的蔬菜(在青菜上帖上五官和四肢,打扮成老奶奶;辣椒的一家)。
  2、幼儿收集各种蔬菜(在家里向爸爸、妈妈了解一种蔬菜的名称及外型特征)。
  3、剪好的五官,四肢(用即时贴)。
  4、幼儿围坐成半圆型。

  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青菜奶奶的生日。
  --(出示青菜奶奶)"我是青菜奶奶,今天,我特别的高兴,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得去准备准备,等会儿我的孩子都要来为我庆祝生日。"--(出示辣椒的一家)辣椒爸爸:"青菜奶奶在家吗?""谁呀?""青菜奶奶。我是胖胖、绿绿的灯笼辣椒。"辣椒妈妈:"青菜奶奶,我是长长、绿绿的辣椒。"辣椒娃娃:"我是红红的,光光的小辣椒宝宝。"青菜奶奶:"欢迎,欢迎!"辣椒一家"祝青菜奶奶身体健康,生日快乐!"青菜奶奶:"谢谢,请坐,快请坐。"说说我知道的蔬菜。
  --猜猜还会有哪些蔬菜会来给青菜奶奶庆祝生日呢?
  --幼儿用一句话来介绍自己带来的蔬菜。如:细细长长的黄瓜,红红的番茄,穿着紫外衣的茄子,带着小红帽的菠菜等。
  --幼儿自选相应的五官、四肢粘贴在蔬菜上。
  --说说自己打扮的是谁。

  二、给青菜奶奶庆祝生日。
  --教师扮演"青菜奶奶"幼儿扮演蔬菜娃娃,给"青菜奶奶"庆祝生日,如:"我是胡萝卜姐姐,祝青菜奶奶生日快乐!""我是小小洋葱头,祝奶奶健康快乐!"--在生日歌的乐曲声中,幼儿唱唱、说说,互相交流。

  活动反思:
  蔬菜家族的种类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复杂,这给幼儿认识蔬菜带来了一定难度,而且蔬菜对于幼儿来说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来源。幼儿在进餐时,我发现有些孩子不喜欢吃蔬菜,挑食、偏食现象十分严重,对自己不喜欢的蔬菜有呕吐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为了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教育幼儿要合理膳食,多吃蔬菜。于是我设计了“蔬菜一家子”这一活动。
  这次教学活动我以青菜奶奶过生日,蔬菜朋友来庆祝生日来进行导入,让幼儿在富有节日气氛的环境中,很快的被带入主题,并且在短时间里就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之前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经管这些经验比较直观、肤浅、但是由于是幼儿亲身感受的,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的联系,总能激活幼儿的兴奋点,使科学探索活动顺利的展开。我首先问小朋友,你们猜猜看,会有谁呢?为幼儿陈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回忆对蔬菜的已有认识这一活动做为铺垫,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本次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蔬菜的形,了解其名称和特征,教学中,我采用了图片和蔬菜结合的方式,让小朋友更直观、更真实的观察蔬菜,并让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讲一讲,扩展对蔬菜的进一步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青菜奶奶生日”为导火线,引出各种蔬菜为她庆祝生日来知道蔬菜的名称。并请幼儿在小朋友身上找一找与蔬菜相同的颜色。这样做目的是达到幼儿之间互动的效果。然后,我又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吃的蔬菜是什么,这样做有利于幼儿加深对蔬菜的认识,这一环节中我还请幼儿去告诉自己的好朋友自己喜欢吃什么,并问一问好朋友喜欢吃什么,进一步展示幼儿之间互动的效果。其中我还出示蔬菜排行榜,让幼儿将自己喜欢吃的蔬菜贴在最喜欢吃的蔬菜的下面。这样做一是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蔬菜名称与外形的认识;二是教育幼儿样样蔬菜都要吃,才能达到营养均衡的效果,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最后,我让幼儿把蔬菜娃娃贴上五官,并在音乐《生日歌》的音乐声中,为“青菜奶奶”过生日。
  我觉得可以在这一环节中增设一个在每个小组里放几样蔬菜,让幼儿去来摸一摸蔬菜的形状、说一说蔬菜的颜色,闻一闻蔬菜的气味,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第39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月亮船教案

  活动目标:
  1、对月亮船转动的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观察发现不同大小的月亮船向下转动时速度不一样。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每桌一盆水,箩筐一个,抹布一块,垫板每人一块,大小月亮船人手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月亮船”,引题激趣。
  师:看看我手里拿着什么?它像什么?(月亮、香蕉、小船等)为它取个名字——月亮船。
  提问:你能想个方法让它动起来吗?

  二、出示垫板,学玩游戏。
  1、师:如果我把月亮船放在垫板上会怎么样呢?请你用科学家一样的小眼睛仔细看哦!
  教师演示月亮船的操作方法,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第一步:用月亮船的底部去盆里沾一下水,不要太多第二步:把月亮船放在垫板上第三步:摇晃垫板,让月亮船动起来
  2、请幼儿复述操作步骤,以起到加深巩固的作用。
  并提出要求:
  (1)正确操作的方法
  (2)注意沾水不要太多,不要浪费水。
  (3)师:今天我们都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现在请你去试一试,把你的发现藏在心里,待会告诉我。

  三、幼儿分组第一次尝试
  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

  四、第一次分享实验成果
  1、师:你们发现在玩的时候,月亮船是怎么转的?你是怎么让它转起来的?月亮船朝哪个方向转?
  (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月亮船转动的简笔画)
  2、出示大月亮船,请幼儿猜测提问:把2个月亮船放在同一高度,一起往下划,哪个会划得快?为什么?
  提出要求:
  1、每人一个大月亮船,一个小月亮船,各沾一点水放在垫板上,放的时候注意请你放在同一高度往下划,
  2、注意桌子上的水,不要撒出来。

  五、幼儿再次尝试,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重点指导把月亮船放在同一高度一起往下划

  六、再次分享成果
  1、师:你又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解决大船动的时候小船不动的问题?
  2、教师验证,得出结论:大船划得快提问:为什么大船比小船划得快?
  你知道为什么要再垫板上放点水吗?
  3、教师小结:因为大船大,身子重,水拉不住它,它的速度就很快。
  小船小,身子轻,水一下子拉住了它,它的速度就慢了。
  (教师可用简笔画再次表现发现的成果,帮助幼儿更具体地认识和掌握)

  七、经验拓展
  师:月亮船还有很多不同的玩法,我们一起去教室再玩一玩吧!

第40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指纹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是 “观察自己的手”,从而问学生有关指纹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交流成果,最后让学生初步知道人们利用指纹的特点在高科技领域的运用。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表述能力、思维的概括能力、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多方面发展儿童多元化智能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创新精神。在引入时,我出示学生自己画的指纹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指纹的作用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指纹的奇妙。在生活中,学生观察过自己的指纹,但这种观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因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指纹。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看才能。初步认识指纹的形状和性质。
  3、指引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初步了解指纹在生活中的应用。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能力
  难点:学生了解、熟悉指纹的形状

  活动准备
  1、 红色印泥若干盒:白纸,抹布若干。
  2、放大镜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给幼儿讲一个关于用指纹破案的故事,引起幼儿观看指纹的兴趣。

  二、展开
  (一)印指纹
  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二)观看指纹
  1。指引幼儿用放大镜观看自己的指纹和纸上的指纹印,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
  2。指引幼儿互相观看指纹印,说说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同。

  三、懂得指纹的作用
  1。出示老师们的两种较为典型的指纹印,指引幼儿观看它们的差别,找一找自己指纹的特点。
  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指纹永远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来辨认人。
  2。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触摸玻璃杯、笔、电话等物,请幼儿说说有什么发现。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这一点对哪方面有帮忙?(警察叔叔能够应用罪犯留下的指纹作为证据抓住罪犯。)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并知道自己的手指的指纹,也让学生初步知道,虽然我们都有指纹,但因为遗传原因,他们各有不同,也让学生初步知道自己手指的指纹有三种,(箕形指纹,弓线指纹,和斗形指纹)也让学生初步了解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警察就是利用这点讲罪犯抓住的,医生也是通过指纹检查出很多疾病的等 。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id in(85294,,196001) limit 3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