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数学教案中班100篇带反思

日期:2021-06-06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数学教案中班100篇带反思,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数学教案中班100篇带反思

第1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图形变变变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经过对五种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的初步学习,幼儿基本对这五种图形有所认识。而数学课比较枯燥无味,有什么方法让幼儿上一堂有趣的复习课呢?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拼图给孩子们玩,没想到他们都很喜欢。因此,我便突发其想,不如把图形变成孩子们平时喜欢的机器人拼图,引导孩子们看看是由哪几种图形組成的机器人拼图,找一找每种图形各有几个,从中复习所学的图形。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情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究新知。

  活动目标
  1、 复习巩固各种图形的特征。
  2、 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幼儿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 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五种(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图形,了解其特征。
  活动难点:能正确区分各种图形,知道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认识的几何图形。
  2、物质准备:奇妙盒子、多媒体课件、操作用的五种图形若干。
  3、各种图形卡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幼儿做手指游戏:变变变,稳定情绪。
  2、游戏:奇妙盒子里找图形娃娃
  今天,教师带来了一个奇妙的小盒子(出示盒子),大家想不想知道盒子里有什么?
  (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儿歌:奇妙盒子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看看里面有什么?)这是什么啊?你怎么知道它是长方形娃娃呢?它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呢?平时我们见过那些东西是长方形的呢?
  (2)奇妙盒子东西多,我请一位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摸出来的是什么?
  这是什么图形啊?看看它是什么颜色的呢?我们一起用儿歌说出正方形的特征好不好?开动小脑筋想想我们见过哪些正方形物品呢?
  (3)奇妙盒子东西多,我请第二位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摸出来的是什么?
  这是什么图形啊?为什么说它是三角形娃娃呢?它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呢?那我们见过哪些物品是三角形呀?
  (4)奇妙盒子东西多,我再请第三位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摸出来的是什么?
  它是什么图形呢?你怎么知道它是梯形呢?它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我们想想看,哪些东西是梯形呢?
  (5)奇妙盒子东西真多,想不想知道盒子还里有什么呀,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瞧!这是什么图形啊?你怎么知道它是圆形呢?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上来表演,我们一起用儿歌说出常见的圆形物品,好不好 ?
  (小结:奇妙盒子里藏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能正确区分它们,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师用拼图及折叠的方式,演示图形的变化。
  (1)老师拿了两张什么图形?(正方形)我把它们相拼在一起,组成了什么图形?(长方形)
  (2)一个正方形,老师用折叠的方法还可以把它变成其他的多种图形。看看它变成什么图形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就说明图形是可以变的。
  4、播放多媒体,欣赏动画拼图,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1)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图形娃娃们的精彩表演,看它们相拼在一起变成了什么图形?
  (2)小朋友们说长方形和圆形拆开后还能变回小汽车吗?我们接着看图形娃娃究竟变回小汽车没?
  瞧,它们分开后,又变回了小汽车,图形娃娃真厉害!
  5、数数、分类活动: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也准备了一份礼物。看看它是什么 ?(机器人)你们喜欢它吗?
  (1)先来看看机器人是由哪几种图形拼成的?(幼儿说,教师逐一贴出相应的图形。)
  (2) 一共有几种图形呢?那我们就要找出它的数字朋友6,贴在图形的下面。
  (3)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请幼儿找出相应的数字贴在图形上。
  (小结:小朋友今天表现可真棒!当图形娃娃们在一起游戏时,是可以相拼成许多不同的图形。)
  6、幼儿操作,自由拼图。
  现在,大家想不想和图形娃娃们一起做游戏,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呀?那小椅子轻轻转向桌子,我们比比看,谁的小手最灵巧,拼出的图形最漂亮!

  教学反思
  反思《图形变变变》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是基本成功的,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
  主要体现在:活动中,师生互动方面较好,能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还通过演示图形的变化及课件欣赏,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知道各种图形拼在一起就能变出新的图形,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第2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按规律排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与比较能力,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图形若干,胶水
  2、幼儿操作纸

  活动过程:
  1、老师:"今天我收到了图形王国送来的礼物,你们想看吗?"(想)
  "好,我么一起来看,是什么礼物?"
  ①出示一个自制头饰,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一饰物,从而激发他们自制头饰的兴趣。
  ②老师打开第一个礼物盒:"哇!是一个漂亮的头饰。"(老师戴在头上)
  "好看吗?这漂亮的头饰是用什么颜色的图形做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红旗:红色正方形 黄色圆形 红色正方形 黄色圆形……
  ③小结:图形王国送来的头饰是用图形有规律的排队的。
  2、引导幼儿根据图形排列规律接着排图形。
  "我们来看看第二个盒子里的礼物是什么?哇!也是漂亮的头饰。但是它还没做完,图形国王请你们来帮忙呢!你们愿意吗?"
  ①小红旗:黄三角形 蓝圆形 黄三角形 蓝圆形……
  ②小红旗:黄圆形 绿三角形 绿三角形 黄圆形 绿三角形绿三角形……
  小结:原来图形王国的头饰是用图形有规律排队的,所以很漂亮。
  3、操作活动:(装饰头饰)启发幼儿依样接着给图形排序。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盒子里的礼物是什么?(一张请柬)
  "上面写得是什么?我来读一下。"老师读请柬,"小朋友今天图形国王邀请你们去参加一个舞会,但是你们要打扮一下自己。每个小朋友要按照图形有规律的装饰自己的头饰。戴上头饰才能进去参加舞会。"
  "小朋友,你们想去参加舞会吗?"(想)
  老师出示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有头带、各种图形,请幼儿按照图形规律依样接着有规律的排序。
  老师:"好,我们开始做好,做好了,请双面胶帮忙。"
  4、幼儿操作活动。
  5、活动评价。
  ①老师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他是怎样做的?
  ②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③带领幼儿一起去参加舞会。
  6、老师:"好,舞会开始了,我们一起去参加吧!"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按规律排序》,目的在于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整个活动以收到礼物贯穿主线。分三个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去发现图形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图形排队的基本特征。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第二个环节让幼儿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启发法、提示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图形的排列特征。让幼儿感受了不同颜色,不同图形按规律排序的乐趣,也训练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在活动中还设置一些分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第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轻重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轻重,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正确运用“轻”、“重”表述物体比较结果。
  2.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并按物体轻重进行正、逆排序。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具备对轻重的初步认识。
  物质准备:花片、积塑、石头、核桃、积木、幼儿天平人手一架;排序板(4)花片、积塑、石头、核桃、积木图片人手一套记录表幼儿人数一份、示范记录表二份

  活动过程:
  1.学习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能正确运用“轻”、“重”词汇表述比较的结果。通过师幼互动游戏“抱一抱”,引导幼儿通过目测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1)师:老师和小朋友,谁重?谁轻?为什么?
  (2)学习用“ ”符号表示物体轻重。
  师小结:我们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老师比小朋友重,小朋友比老师轻。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1)出示大袋和小袋,引导幼儿通过提一提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师:雷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袋子,小朋友猜猜,这两个袋子哪个轻?哪个重?
  小结:看来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这时你可以用手掂一掂,再判断物体的轻重。
  (2)出示苹果和梨,介绍天平,通过工具称一称,比较两个物体轻重。
  师:雷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苹果和梨,小朋友猜猜,哪个重,哪个轻?(介绍天平)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提一提,还可以用工具称一称。
  (3)幼儿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第一组:乒乓球和实心球
  第二组:花片和积木
  第三组:实心球和绿球
  师:
  (1)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
  (2)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
  3.比较和讨论三个物体轻重,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
  师:(请出两个小朋友)
  (1)你们知道它们谁重?谁轻?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讨论)那么老师和小朋友谁轻,谁重?
  (2)为什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重,一会儿说它轻?他到底是重还是轻?
  (3)小结:看来这个小朋友是重还是轻要看它和谁比。
  4.进行3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
  师:请小朋友根据我们三个人重量给它们排排队,怎样排呢?
  5.提供材料(石头、积塑、花片),介绍材料的名称及操作方法。
  (1)幼儿操作,按照排队的顺序,用图片把它插在排序板上,师巡回指导。
  (2)师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6.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将5种材料(核桃、积木、石头、积塑、花片)投放到数学区让幼儿继续比较。

  活动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省领域中下《比较轻重》。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幼儿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体验生成,方法引入,推理,来展示幼儿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使幼儿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由此我设计了:情境中体验、活动中探索、操作中提升这三个环节来构架起本课的教学过程。
  情境中体验:老师和幼儿抱一抱比较轻重,一个生活化人情化的真实情境导入让全班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小孩比大人轻,大人比小孩重。”’孩子马上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至此,至此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玩比轻重的游戏。’
  活动中探索比较物体的轻重的多种方法:(1)先出示两个袋子, “雷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袋子,小朋友猜猜,这两个袋子哪个轻?哪个重?”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此时认知矛盾的设计,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单用眼睛看经验估计这样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准确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这时请孩子将带着提进来,这时孩子发现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这时你可以用手提一提,大袋子比小袋子轻,小袋子比大袋子重。
  (2)再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子各一个,“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这时单用眼睛看估计轻重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用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一个孩子左手拿苹果和右手梨在手上掂一掂时,其他的孩子开始了关注开始了模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源动力来自模仿与创新”我想我的孩子们已经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尽管如此,可是问题还是出现了,一部分孩子的说苹果比较重,一部分说梨比较重,矛盾再一次出现。“小朋友,你们除了用手掂一掂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天平——这个测量物体质量的计量工具被顺理成章的引入了课堂,当我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时,答案昭然若揭。此时的孩子已然体会到,当我们无法用双手很准确的感受出轻重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从而完成预设目标中的通过实践,让孩子体验具体比较轻重的方法。
  操作中提升:我为幼儿提供了三组操作材料,第一组:乒乓球和实心球,第二组:花片和积木,第三组:实心球和绿球,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并说出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接下来比较和讨论这三个物体轻重,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并进行3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最后延伸活动进行5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
  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不足是活动时间较长,下次活动各环节应更紧凑。

第4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分类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分类"是数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要运用。比如:超市里物品的摆放、图书馆里的图书的摆放、家中整理房间等等都要运用到有关的分类知识。新《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并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了将枯燥、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浅显易懂,并能融入孩子们感兴趣的操作活动中去,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熟悉的火车为活动题材,将"为货运火车装运货物"的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让孩子们主动探索、尝试操作,在玩、试、想、做、议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有关分类的经验。从而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操作能力,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性。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尝试探索 "分类装货物"的方法。
  2、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倾听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对火车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材料准备:16块火车外形的底板(15块小的,1块大的),各种货物卡片,各种图形片;碟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观看CD,让幼儿观察、了解火车分为客运火车和货运火车两种。
  "小朋友,看,我们来到了哪儿?"2、"五一劳动节刚过,装运货物的工人叔叔们又开始繁忙地工作了,他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一起装运货物。"

  二、操作活动。
  1、幼儿分组合作,第一次尝试装运货物。(为一节车厢的火车装运货物)(1)请幼儿观察认识各种物品,初步感性认识"分类"。
  (2)请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车厢设计标记。
  活动要求:幼儿四人一组,分配角色,协商讨论选出小组负责人及操作结果汇报员。(要求每组幼儿全部完成任务,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3)汇报操作结果。
  2、第二次尝试装运货物。(为两、三节车厢的火车装运货物)(1)幼儿尝试装运货物,并为每节车厢设计标记。
  活动要求:首先完成两节车厢的操作任务,在验货认可之后将列车放回货场后方能操作三节车厢的操作。 (两节车厢的操作是满足能力中等幼儿的需求,三节车厢的操作是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提高能力机会。)(2)请个别幼儿讲一讲:你们是怎样摆放的?
  3、幼儿集体合作装运货物。(将具体的实物操作卡片换成抽象的图形卡片)(1)出示一列大火车。
  "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木材分别运送给三位客人。第一位客人,他要红色的木材;第二位客人,他要圆形的木材;第三位客人,他要的是大的木材。请你们想一想,该怎样摆放这些木材?"(2)请幼儿自己检验"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三、活动延伸。
  1、小结集体操作情况,发现交集分类的现象,为下次活动打基础。
  2、幼儿开着火车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这些图形是幼儿平时经常接触的图形,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要求幼儿通过比较分辨出每组图形的不同之处并进行分类,总的来说,孩子的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幼儿对分类没有困难,只有稍部分幼儿还不能自行做好图形标记。活动后,我们都觉得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让孩子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第5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粗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把粗细不一的物体摆在桌面

  活动目标
  1.通过两个物体的比较,要求幼儿学会区别粗细,懂得比较物体粗细的正确方法。
  2.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分辨物体的粗细

  活动准备
  游戏棒,圆柱积木,铅笔毛线,油画棒,彩色蜡笔,毛线棒针等,数量是全班幼儿数量的3倍,图片4张,一根粗毛绳,和一根细尼龙绳,粗细不同的纸卷棒子3根。

  活动过程
  (一)认识粗细:
  1.教师分别出示图片(粗细不同的树干,竹子,茄子等),请幼儿比较粗细;
  2 .教师出示一根麻绳和一根尼龙绳,请幼儿比较粗细;
  3.分别请两对幼儿上来,手拿一件不同的实物比较粗细,全班幼儿验证;
  4.请幼儿从自己的身上找出两样东西比较粗细,如:腿粗,手臂细,手指头粗,头发细等。

  (二)比较粗细:
  1.教师出示一根纸棒,请幼儿回答它是粗的还是细的,若幼儿说是粗的,教师出示比它更粗的纸棒,若幼儿回答是细的,教师则出示的纸棒,由此得到结论,只有两样东西,以上进行比较,才能认识哪样粗哪样细。
  2.请小朋友任取3样东西比较粗细,然后说出它们的结果。3.教师手举一件实物,请每个幼儿拿一件实物 与教师手中的实物比较教师粗的,请站起来,比较教师细的坐在位置上,用同样的方法,教师与小朋友都换一件实物进行比较,也可请比教师细的幼儿站起来,比教师粗的坐在位置上。

  (三)游戏:找朋友 每个幼儿手拿一件比较粗细的东西,边唱:“找朋友 ”歌曲边自由结伴。唱完后,两人比较粗细,游戏可反复进行。

  教学反思
  1.比较的物体比较少;
  2.还没能更好激发孩子对物体比较的粗细的兴趣,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
  3.做游戏的时间比较短.

第6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它们一样多吗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不受实物大小、颜色特征的影响和不同排列形式的干扰判断7以内等量的物体。
  2.能自己检查操作的结果。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小鸡教具10个(大小相等),小猴教具14个(大的7个,小的7个)。大象3个,小狗2个,兔子3个。数字“7”2个。数字“5”2个。数字“3”2个。数字“2”1个。
  2.《幼儿画册》第3册第22页。

  活动过程:
  一、判断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
  1 今天啊,老师邀请了小动物和我们一起来做游戏,首先要出场的小动物会是谁呢?老师来看看。---------出示对应排放的两排小鸡。
  提问:
  1) 是小鸡啊,那你们来告诉老师这两排小鸡的数量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呢?(一样)
  2) 为什么?(都是5只)
  3) 是的吗?那我请小朋友上来数一数。(幼儿每数完一组就在后面贴上相对应的数字5)
  现在呀小鸡要重新变一个队形。(第一排的小鸡原地不动,第二排的小鸡蛋散开来,排的长长的。)
  提问:
  1)我们来看看变了队形之后的这两排小鸡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呢?(一样或不一样)
  2)为什么?(第二排排的队比第一排长)
  3)是的,第二排小鸡排的长长的,但是它与第一排小鸡的数量到底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我请小朋友上来数一数。(每数完一组就贴上相对应的数字5)
  小结:原来啊这两排数量一样的小鸡,尽管它们变了队形,但是它们的数量还是一样多,都是5只。
  2 小鸡和我们玩了游戏了,我们请小鸡休息,换其他小动物来和我们玩,接下来出场的会是什么小动物呢? -------出示对应排放的两排猴子(上排7只小的猴子,下排7只大的小猴)。
  提问:
  1)对,是猴子。它们也排成了两排。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排猴子有哪里不一样的地方?(颜色,大小)
  2)那你们来告诉我小蓝猴和大红猴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一样多)
  3)为什么?(都是7只)
  4)我来请小朋友上来数一数。(每数完一排贴上相对应的数字7)
  小结:尽管这两排猴子它们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但是他们的数量是一样多,都是7只。.
  3 猴子们也跟我们玩了游戏了,我们也请它们下去休息一会。接下来出场的会是谁呢?它们已经等不及了。现在老师把它们都请出来。——依次出示三排不一样的小动物。
  提问:
  1)这三排小动物要和我们玩一个“找出数量一样多的游戏”?我来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谁最先找出来。
  2)他有没有找对啊?我们请他数一数。(幼儿每数完一排就贴上相对应的数字3、2、3。)
  3)你们说他有没有找对啊?找对了。很棒。
  2.幼儿分组操作。
  师:接下来的时间老师请所有的小朋友们来玩一个游戏。
  怎么玩呢?那老师先示范一遍给你们看看。小眼睛看电视,电视里的这幅图上有三排水果,第一排是桃子,有4个,第二排是苹果,有3个,第三排是草莓,有4个,通过数数我们知道桃子的数量和草莓的数量是一样多的,都是4个。那接下来老师就要给数量一样多的桃子和苹果图上颜色。
  接下来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准备的画纸,在我们的画纸上有四组物品,每一组里面都有三排不一样的物品。我们先找出每一组里面谁和谁的数量是一样多的,然后用水彩笔将每组里面数量一样多的物品涂上颜色。听懂了吗?好,现在小朋友到桌子那去。桌子上有准备好的画纸和水彩笔,小朋友开始吧。(教师提醒幼儿每操作一次,都要自己检查结果)

  活动反思:
  《它们一样多吗?》是一节新授课,这节课的难点则是让幼儿很清楚的明白理解数量的守恒这一概念。通过上这节课我才发现,孩子们会因为大小,排列的顺序不一致,导致错觉将数量一样的物品认为是不一样。通过一系列的游戏,鼓励幼儿发现物品的数量的多少和排列顺序及物品大小是没有关系的。只要每组的物品数量不变时,不论他们的大小,排列顺序怎样变化,其数量是不会改变的。
  通过自己的教学及老师的点评,我收获很大,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我在课上语言的连贯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需要我多多提高自己的语文功底,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第7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找图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图形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世界上各种物体都是由各种形状和它们的变体而构成。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就认识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当我们把各种图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都能自发地用稚嫩的小手拼出很多物体形状。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所证实,为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特设计这一复习活动,旨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感知图形的特点。
  2.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复习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感知图形的特点。
  活动难点:
  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图片若干,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组成的画和模型,红、黄、蓝水彩笔若干。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观察法、比较法、引导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瞧,这是“图形王国”的国王给我们送来的请柬,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起去参加“图形王国的聚会”,我们去看一看吧!
  出示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组成的图形王国城堡的模型,并提问:房顶是什么形状的?房身呢?窗户呢?引导幼儿说出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

  二、教师引导幼儿复习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并总结其特点。
  师:“图形国王”给我了一个“奇妙盒子”,奇妙盒子里面东西多,我请几位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摸出来的是什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他们吗?
  (1)复习认识圆形,总结其特点。
  教师出示圆形:这是什么形状?它有哪些特点呢?(这是圆形。圆形的边是光光的,没有角)在水果盘中看看那些水果是圆形的?
  (2)复习认识正方形,总结其特点。
  教师出示正方形:这是什么形状?它有哪些特点呢?(这是正方形。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它的4条边一样长。)找找我们活动室里面那些东西是正方形的?
  (3)复习认识三角形,总结其特点。
  教师出示三角形:这是什么形状?它有哪些特点呢?(这是三角形。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观察一下老师出示的图片上是由多少块三角形组成的花朵?
  教师小结:三角形有3个角,3条边,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4条边一样长。圆形没有角。

  三、寻找图形。
  1.师:小朋友,仔细看看,今天,“图形王国”给小朋友们又准备了一份礼物。看看它是什么?(机器人)你们发现什么了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这是一个机器人图片,它是用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组成的。)
  2.增加图片难度。让幼儿不仅能够找出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并给圆形涂上红色,三角形涂上黄色,正方形涂上蓝色。(请幼儿上台操作)

  四、游戏:自由拼搭。
  现在,大家想不想和图形娃娃们一起做游戏,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呀?那小椅子轻轻转向桌子,我们比比看,谁的小手最灵巧,拼出的图形最漂亮!

  五、幼儿展示作品,教师进行评价。

  延伸活动: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由图形组成的东西,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看,并把它画下来。

  活动反思:
  幼儿对于图形,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兴趣,而《找图形》这个活动正好迎合了小朋友的兴趣,在游戏中让幼儿能够认识图形,了解图形,感知图形的特点。我精心准备了这个活动,提前准备了大量的教具、学具。在活动的一开始,我通过“图形国王”送来的礼物这一游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再引导他们根据礼物的特点认识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这首先为下面的“奇妙的箱子”游戏打下了一个基础,巩固了幼儿对图形的认识、感知图形的特点,利用图片、周边环境等让幼儿找图形。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我又用“寻找图形”游戏(一个由三种图形拼接的机器人),让幼儿认识各种图形,知道图形的结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形体。在过程中,我让幼儿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做到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最后的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给每组小朋友都分配了任务,准备了可操作的活动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操作的机会,最后完成任务。我发现我班的小朋友都掌握地较好,在幼儿动手操作时,小朋友完成的都比较好。
  在每一次上课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已要改进的地方和注意的地方,于是为下一次的活动而努力。在本活动中,幼儿对图形的认识和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根据图形的特征,找出各种图形。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游戏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进行活动的制作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但是本节课,我的语速有点快,语言不够精练,语言不够生动,环节的设计还可以更加生动有趣,而且我的应变能力也有待加强,在复合图形的识辨中却暴露了一些不足:我展示的是一个复合图形(机器人),由于临时改变了教学思路,再加上勾勒线条的不太明显,之后让幼儿都难以数清楚机器人是由多少块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组成的,所以我将自由练习改成了集体练习,让大家一起来数一数,做一做。本次《找图形》活动让我明白了,只有在不断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教育不断在更新发展,也正是因为一次次的总结经验,我们才能在其中得到培养,漫漫成长,才能找到或者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第8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长方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图形进行比较的兴趣。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体。
  3、认识长方形,知道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长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介绍自己的录音。
  2、长方形两张(其中一张边画有四种颜色,一张对边画同一种颜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幼儿每人一张(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一样长)。
  3、“小客人”两个:一个嘴巴是长方形的,一个嘴巴是正方形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饼干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 开始部分:
  活动导入:猜一猜。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有4条边、有4个角,而且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小朋友猜猜它是谁?(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放课件,出示正方形,加深幼儿对正方形的认识。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把它请出来!(出示正方形)原来是正方形,小朋友欢迎它(拍手欢迎)。
  正方形娃娃:嗨!小朋友,我是正方形,我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我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师:小朋友,正方形说它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咱们一块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2、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出示和正方形娃娃一样的正方形,让幼儿通过用和它边一样长的纸条进行量一量,从而感知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 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引导幼儿讲述正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3、出示长方形娃娃,引导幼儿认识长方形。
  师:正方形娃娃还请来了它的一位好朋友,大家看它是谁?(长方形)大家看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讲述)让幼儿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引导幼儿讲述长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长方形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
  4、幼儿操作,加深认识。
  师: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
  5、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引导幼儿先说,后师小结:相同点:都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都有4条边。
  不同点:正方形4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对边一样长。
  6、游戏巩固:给小客人送食物。(长方形嘴巴的客人吃长方形的饼干,正方形嘴巴的客人吃正方形的饼干)。
  7、联想寻找:启发幼儿找出教室里哪些物品像长方形。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到室外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像长方形。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结合我们班孩子对数学领域这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我结合我们班孩子对数学这方面的欠缺,从感知长方形的外形特征来上这节课。我总觉得我们班孩子对数学感知这方面比较容易接受。可是有的孩子为什么很难对数学活动提高兴趣呢?以下我对于本次活动进行了描述。
  描述:我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乘过火车?火车是怎么样的?来引出我的课题。有的小朋友就会说有,有的孩子就会说没有。然后我就出示教具“长长的火车”让小朋友先来认识火车是怎么样子的。
  接着我从小火车上拿下来一个卡片说:“你们来看一看这个是什么图形?小朋友就开始讨论了接着我就问”请你们来数数看这个长方形有几个角?(四个、二个)那你们来摸一下这个长方形有几条边?为什么我去问有的小朋友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时有的能回答上来有的去不能。我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分析: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知道有有孩子去不知道呢?是因为他们的基础不好呢?还是因为我讲的不够具体呢?我对此进行了反思为什么有的孩子能理解有的孩子去不能呢?我听了各位老师对我的课的评价时,才知道原来每一小节上完后都要老师来一个小结。我上的课好像是为了完成任务一样,带带过。分析之后我进行了补救措施。
  措施:在平时上数学活动时应该多让孩子操作,孩子操作之后才能理解教师上课的内容。如果你平时不让孩子操作,等到上公开课时孩子就会觉得很新颖就会不坐住了。那么你那节课就不会上的很成功。

第9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排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物体简单的排序规律,学习不同的排序方法。
  2、在情境中感知数学的规律美,增强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课件;几何积木、吸管等操作材料;展示版块

  活动过程:
  (一)观看PPT1,寻找“ABAB”的规律。
  1.进入活动室
  “今天森林体育馆里要举行动物运动会,邀请小朋友们去当小观众,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出发了。”
  2.幼儿入坐
  “小朋友们,体育馆到了,请找一个座位坐下来吧!”
  “运动场布置的真热闹,你都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怎么排队的?”
  3、幼儿观察并进行表述,如运动器械皮球(同色)是按照“大的、小的、大的、小的……”规律排列的;气球是按照“红的、紫的、红的、紫的……”彩旗是按照“三角形、长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规律排队的等。
  小结:
  运动会场地布置的可真漂亮,所有材料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的,有按照长短排列的、有按照大小排列的、还有的按照颜色进行排列,这种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方法我们称为排序。

  (二)观看PPT2,探索运动员进场的各种排队规律。
  1、运动会要开始了,小动物们个个精神抖擞地进入场地了,瞧,首先进场的是跑步运动员,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有精神地向我们走来。都是什么小动物?(兔 羊 羊 ∣ 兔 羊 羊∣ )它们是怎么排队的?如果再来一些小兔小羊,让你帮他们接下去排,应该是怎么排序?
  2、接下来进场的是爬树运动员,它们也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教师逐组出示:“松鼠 松鼠 猴” “ 松鼠 松鼠 猴 ” 这些小动物是怎么排队的?如果再来一些松鼠 松鼠 猴,让你帮他们接下去排,应该是怎么排序?
  3、最后进场的是举重运动员,只见它们一个个迈着稳健的步伐徐徐向我们走来。(象 熊 河马 象 熊 河马 )这些大力士是怎么排队的?如果再来一些象 熊 河马,让你帮他们接下去排,应该是怎么排序?

  (三)制作奖品,再现物体的序列。
1.小朋友们真会观察,发现了藏在小动物们队伍里的规律。真棒!现在动物运动员们正在紧张的比赛,马上要到发奖的时间了,大老虎给我们传来了一个紧急消息,奖品还没准备好,要请我们来帮忙,你们愿意吗?不过,他有一个要求,要将指定的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来制作奖品,你们可以吗?
  2、引导幼儿在五组操作材料中自选一种材料,自定序列或根据序列指示制作奖品。如:A、用塑料珠制作项链;B、用吸管制作项链;
  3、请幼儿展示自制的奖品。
  孩子们,把你们制作的奖品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看吧,并向大家说说奖品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4.孩子们真棒!帮助大老虎解决了大难题,还学习了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排序的方法,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多注意多观察,还有很多很多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排序的。

  (四)按男女规律排队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五)活动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周围环境中的一些规律,如排队时、做动作游戏时进行。
  2、在结构游戏和美术活动中迁移经验,自创一些简单的规律拼搭物体和装饰画面,体验规律的美感。

  课后反思:
  我本来想达到这样的目标,让孩子主动发现ABAB和ABBABB的排序规律,于是我依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活动,以“小动物召开运动会”为线索,巧妙地渗透各种具有规律排序的事物,让孩子在运动会布置的会场和动物排队进场的规律,让孩子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
  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时,发现孩子们对今天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这可能利用课件与情境的设置和层层递进的环节有关系,而且孩子们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但在让孩子操作这个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孩子操作”的环节,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要根据项链上的规律继续往下穿。
  2、老师提供的材料过于单一,都是穿的,可以是贴的等。
  我想这节课的教案是比较完整的,在材料上在加以调整,活动效果一定会更好。

第10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10以内的序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幼儿对于自己身边的事物特别关注,总愿意把自己觉得新奇的事物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生活中的房子,也是孩子们关注的物体,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房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了我们身边的物体千姿百态、各有所用。在整个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游戏、动脑识别的方法,配上各种图卡、形象地故事情节,使整个过程紧紧相扣、环环相连。

  活动目标
  1. 能按不同方向(上下.左右)正确地从一数到十,能正确运用序数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体验基数与序数的关系。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3.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从不同的方向准确辨别物体的排列位置。
  2. 教学难点:自己确定方向并能准确找出位置。

  活动准备
  10个贴绒动物;若干数卡;10个房间的图片。

  活动过程
  1. 认识十以内的序数
  出示一排房子,这是小动物的家,数一数有几间,这是第二间……谁能用数字表示出来,给每间房子标好号。
  2. 正确运用序数词
  天亮了,公鸡起床了,它跳上自己的屋顶大声叫朋友们起床,公鸡站在第几号房顶上?小动物们起床了,老师随意从房间里拿出动物,看*间房子里的**起床了,引导幼儿说出序数词。
  小动物们准备做操了,他们从右至左排好队,现在谁排第一,排第二的是谁?……再次吸引运用序数词来说明动物排队的顺序。从左往右数呢?谁排第一?谁排第二……
  3. 继续练习使用序数词
  请小朋友给小动物送红花,你想送花给谁就要说出:“我把花儿送给第几排的**”

  教学反思
  1.整个活动,幼儿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与他们共同参与,起到了导向辅助的作用。
  2. 本节课教具准备充分,游戏性、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积极性。

第11篇、中班数学认识长方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图形进行比较的兴趣。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体。
  3、认识长方形,知道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长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介绍自己的录音。
  2、长方形两张(其中一张边画有四种颜色,一张对边画同一种颜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幼儿每人一张(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一样长)。
  3、“小客人”两个:一个嘴巴是长方形的,一个嘴巴是正方形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饼干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 开始部分:
  活动导入:猜一猜。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有4条边、有4个角,而且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小朋友猜猜它是谁?(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放课件,出示正方形,加深幼儿对正方形的认识。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把它请出来!(出示正方形)原来是正方形,小朋友欢迎它(拍手欢迎)。
  正方形娃娃:嗨!小朋友,我是正方形,我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我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师:小朋友,正方形说它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咱们一块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2、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出示和正方形娃娃一样的正方形,让幼儿通过用和它边一样长的纸条进行量一量,从而感知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 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引导幼儿讲述正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3、出示长方形娃娃,引导幼儿认识长方形。
  师:正方形娃娃还请来了它的一位好朋友,大家看它是谁?(长方形)大家看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讲述)让幼儿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引导幼儿讲述长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长方形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
  4、幼儿操作,加深认识。
  师: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
  5、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引导幼儿先说,后师小结:相同点:都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都有4条边。
  不同点:正方形4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对边一样长。
  6、游戏巩固:给小客人送食物。(长方形嘴巴的客人吃长方形的饼干,正方形嘴巴的客人吃正方形的饼干)。
  7、联想寻找:启发幼儿找出教室里哪些物品像长方形。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到室外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像长方形。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结合我们班孩子对数学领域这方面有所欠缺。所以我结合我们班孩子对数学这方面的欠缺,从感知长方形的外形特征来上这节课。我总觉得我们班孩子对数学感知这方面比较容易接受。可是有的孩子为什么很难对数学活动提高兴趣呢?以下我对于本次活动进行了描述。
  描述:我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乘过火车?火车是怎么样的?来引出我的课题。有的小朋友就会说有,有的孩子就会说没有。然后我就出示教具“长长的火车”让小朋友先来认识火车是怎么样子的。
  接着我从小火车上拿下来一个卡片说:“你们来看一看这个是什么图形?小朋友就开始讨论了接着我就问”请你们来数数看这个长方形有几个角?(四个、二个)那你们来摸一下这个长方形有几条边?为什么我去问有的小朋友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时有的能回答上来有的去不能。我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分析: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知道有有孩子去不知道呢?是因为他们的基础不好呢?还是因为我讲的不够具体呢?我对此进行了反思为什么有的孩子能理解有的孩子去不能呢?我听了各位老师对我的课的评价时,才知道原来每一小节上完后都要老师来一个小结。我上的课好像是为了完成任务一样,带带过。分析之后我进行了补救措施。
  措施:在平时上数学活动时应该多让孩子操作,孩子操作之后才能理解教师上课的内容。如果你平时不让孩子操作,等到上公开课时孩子就会觉得很新颖就会不坐住了。那么你那节课就不会上的很成功。

第12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图形搭拼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本班幼儿爱好玩机器人,结合幼儿发展年龄特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发展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学过的图形特征的理解。
  2.在图形搭拼中引导幼儿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3.使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激发幼儿的爱好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巩固幼儿对各种图形特征的理解。
  2.利用各种图形搭拼出各种可爱有趣的图形。

  活动准备
  若干小棒,图形卡片,由图形组成的机器人,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半圆形.椭圆

  活动过程
  1.玩游戏“看谁拿得有快又准” 。通过游戏使幼儿进一步熟悉各种图形的特征,并能够正确区分它们。
  (1)教师任意说出一张图形的名称,幼儿迅速拿出该图形卡片举起来。
  (2)教师任意拿出一张图形卡片,幼儿迅速说出它的名称。
  2.教师拿出机器人辨认,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
  (1)请幼儿说出自己看到了些什么。
  (2)引导幼儿仔细辨认,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3)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不同图形搭拼在一起,可以变化出那些东西。
  3.操作活动:“拼一拼”。引导幼儿在图形搭拼中巩固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体验图形搭拼的乐趣。
  (1)教师拿出若干小棒拼成小屋子给幼儿看。
  (2)教师用圆,椭圆.长方形拼出一枝花给又看。
  (3)幼儿自己拿出图形卡片自由搭拼,看看能拼出个什么东西来。
  (4)教师观察指导和交流。

  教学反思
  1. 通过这次图形的搭拼,大部分幼儿对这次活动很感兴趣,但不能 又快又好的搭拼出各种可爱有趣的图形,以后将继续多开展这样得活动,激发幼儿动脑的思维能力,提供大量的图形卡片供幼儿进行各种搭拼活动。2.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形容物体的外形。

第1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高矮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了提高幼儿对高矮的兴趣,将这一现象从生活中的偶发情况转化提炼为数学知识,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结合幼儿教学用书第7页的内容,我设计安排了数学活动《比高矮》。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学着比较高矮和一样高;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语词。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难点: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并注意要将高矮差别不显著的物体进行正确排序。

  活动准备
  1、悬挂气球,幼儿每人两套操作材料(长短不同的筷子 高矮不同的杯子)
  2、小熊、小兔、等动物头饰各一套。
  3、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1.谁拍到了气球
  请甲乙两名幼儿来拍悬挂着的气球(不能踮起脚或跳跃),可看到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教师为什么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引出比高矮话题)
  2、游戏《找朋友》
  音乐《找朋友》幼儿两两找朋友进行比高矮,引导幼儿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
  3、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1)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一个人是高还是矮?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使幼儿懂得了一种物体不能比出高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之间才能比出高矮来。
  (2)让一个小朋友站在板凳上,一个站在地面上比高矮,启发提问:这样比高矮可以吗?引出高矮比较应在统一高度平面上进行。
  4、比用具
  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两种用具比较高矮:如热水瓶高,杯子矮;组合柜高,小椅子矮……
  分组操作:幼儿人手一份高矮不等的材料进行比较。
  让幼儿将大小不同的两只量杯比高矮。(教师问:哪只高,哪只矮?幼儿:大杯高,小杯矮)将长短不同的小棒比高矮。(教师问:哪根小棒最高?哪根最矮?)
  5、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小动物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让高矮不同的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小动物,教师可以参与)
  将长短不同的小棒和高矮不同的杯子放在一起比高矮。(教师问: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活动延伸
  1、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2、带回家的活动: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或是和爷爷奶奶分别比高矮,看看谁高谁矮?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结合《纲要》精神,将知识寓于生活和游戏之中,特设计了拍气球,举气球,找朋友,排排队等活动,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重视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的情况,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开始时,我选择两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来怕气球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然后通过两两比较高矮得出比较的正确方法,即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直立比较;最后,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来巩固这一内容知识。最后安排了给动物排队来引导儿童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我认为本次活动比较好的是在设计上遵循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愿意参与活动在“玩中学”。教态较自然,能够学习着和孩子进行交流。通过活动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
  但因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本次活动中失误较多:首先在游戏活动《找朋友》时没有鼓励孩子动起来,使得有些孩子没有找到自己的朋友,让我有了一点思想负担,以至于在后来不敢放开手脚,仅仅通过教师启发式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充当了主导的地位,而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自己去想办法怎么比,怎么排。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没有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性,教师没能做好“引导者 ”的角色。在设计时虽然希望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准备的材料杯子颜色相近高矮相当,使得材料操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在活动时忽略了将孩子操作的结果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
  通过上课、反思,我觉得应该调整活动思路,大胆放开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让他们自己了解高矮的比较,而不是教师给强行灌输。另外还需要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多数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操作材料准备应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不是同一颜色等情况,让幼儿有所比较和区别,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看,多问,多学习,甩开大步向前迈进,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第14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6到10的序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学习了1到5的序数后,发现小朋友掌握的不够牢固,一来巩固一下所学知识,二来继续学习6到10的数。

  活动目标
  1.能排出10以内自然数列,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能正确地运用序数词,会用第几来表示物体在序列所在的位置。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灵活运用10以内的序数,正确运用序数词。
  2. 引导幼儿思考,使幼儿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教具:数字1~10,图卡,数字挂表
  学具:图卡,幼儿操作卡,数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学习
  老师向幼儿展示1到5的序数卡片,引导幼儿描述这五个序数。
  幼儿:1像铅笔能写字 2像天鹅水中游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红旗迎风飘
  5像鱼钩把鱼钓
  老师:很好。现在大家看一下我手中的挂表。这是什么?(用手指着口哨)
  幼1:口哨。
  老师:对了。那么它看起来像什么?
  幼2:像6.
  老师;是啊!所以啊,6像口哨咧嘴笑。
  幼儿:6像口哨咧嘴笑。
  接着展示其他四张图片,引发幼儿思考,并得出对7到10的描述:
  7像锄头能耕地 8像葫芦藤上吊 9像勺子能盛汤 10像铅笔加鸡蛋

  二.做游戏
  找10个幼儿来参加游戏
  将标有1到10的十个数字卡片打乱顺序,翻过来放在桌子上,让10个幼儿分别抽取 一张卡片,并按照上面的数字序数站在正确的顺序。最后看每个幼儿是否都能找对自己的位置。这个任务交给在台下的幼儿来完成。老师负责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当每个幼儿都能找对自己的位置时,再让这10个幼儿打乱顺序,两人互换卡片,重新排列顺序,正确排列后把卡片收起来,老师随意叫出一个学生的名字,让台下的幼儿来判断该幼儿处在第几的位置。让其余的幼儿也轮流来参加这个游戏,最终让每个幼儿都能灵活运用序数词。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上这节课,让我感到上课很轻松,不知不觉中在快乐声中度过了一节课。但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提前下很多功夫,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这节课,每个幼儿都做到了积极快乐地参与,我很开心。我和幼儿配合的这么好,互动性好。幼儿喜欢做游戏,所以我将数学的概念融入游戏中,使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更为浓厚,对序数更容易理解。幼儿教学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是以游戏方式生活的,应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3.要想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老师应该花更多精力来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这样才能构思更多适合幼儿发展的游戏。

第15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5以内相邻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5以内相邻数》课件,幼儿操作练习题。
  2、1——5数字卡若干,背景音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教学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景设置法、游戏法、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 开始部分:
  设置情景,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1、师:动物王国今天特别热闹,因为它们要搬新家。看看有几间新房子?是哪些动物要搬家?
  2、以提问的方式让幼儿知道小动物谁和谁是邻居。

  二、基本部分:
  (一)学习5以内的相邻数,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师:天慢慢黑了,小动物们该休息了(老师把小动物隐藏起来)。听,谁在说话呢?哦!原来是数字宝宝在讨论问题呢。数字宝宝2说:“我是2,数字宝宝1和数字宝宝3是我的好邻居,我们是相邻的数字,我给它起个名字叫相邻数,2的相邻数是1和3。”提问幼儿找其他数字宝宝的相邻数。
  2、师:那些数字宝宝变成了点子宝宝,看看2个点子宝宝比1个点子宝宝多几个点子宝宝,比3个点子宝宝少几个点子宝宝?我们一起念一下:2比1多1,2比3少1。(同法3、4的相邻数)

  (二)游戏《找朋友》。
  老师随意地举一张5以内的数字卡,当老师说“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两个好朋友,我是数字宝宝2,我的相邻数是几”拿数字1和3的小朋友就赶快举起来,游戏可反复进行。

  (三)组织幼儿完成操作练习:《相邻数朋友》。

  三、结束部分:
  1、评价幼儿操作练习情况。
  2、给爸爸、妈妈检查自己的作业。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过程中,首先以“动物搬家”的情景,帮助幼儿理解“邻居关系”、复习数的排列、数与数的关系,为幼儿后面理解“相邻数”的概念,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遵循了幼儿数学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其中,学习2的相邻数是个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什么是相邻数,及相邻数的关系,从而为探索3、4、5的相邻数作铺垫。在整个过程中,让幼儿处于主动探索状态,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但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中,虽然幼儿能在之前的游戏操作中完成相关的相邻数的练习,但对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这个看似简单的内容,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要让幼儿在新授过程中充分理解相邻数的关系,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第16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物结合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本班共有30名幼儿,其中有18名女生,12名男生,虽然孩子对蒙氏数学都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对于按数取物的学习中都掌握的很好,但是由于本学期刚从其他幼儿园转来了5名幼儿,再加上数物结合是本学期中班数学的重点知识,考虑到以上问题及幼儿程度上的差异,所以设计本节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2、能根据生活经验认读数字11-15。
  3、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操作探索活动,体验成功感。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让幼儿在生活中了解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串珠、数字拼板”。
  2、学具准备:“串珠、数字拼板”;雪花片、响板、串珠及数字图卡若干
  3、《操作册》第4册第17-18页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①师幼互相问候
  ②走线,听节奏走步。要求幼儿两只脚始终在线上走,走时按教师喊或拍的节奏边走边数步数,然后跟着音乐做和老师相应的动作。
  2、集体活动
  ①感知数物结合
  创设情境:金色王国里有许多的金色串珠,彩色王国有许多的彩色串珠,它们想成为好朋友。数字王国的数字卡片决定介绍它们认识,我们帮它们组合在一起吧。
  ②教师出示教具“串珠、数字拼板”。幼儿仔细观察黑板上的金色串珠和彩色串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颜色不一样、数量不一样、金色串珠都是10等)
  ③引导幼儿听老师拍手让小朋友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手并告诉老师。如:老师拍了12下,就请拿出“串珠、数字拼板”中的数字卡片“12”,再取出相应数量的串珠卡(个位上是2的彩色串珠,十位上是10的金色串珠)放在“串珠、数字拼板”的控制板上拼成“12”的串珠、数字拼图。
  ④教师总结:金色串珠是由10个金色珠子组成的,它们组成了1个10,我们称它为金色串珠10。1在十位上表示10(一串金色串珠),2在各位上表示2(2个彩色串珠)
⑤教师请个别幼儿在控制板上来操作数字13(巩固数物结合)
  ⑥幼儿操作学具“串珠、数字拼板”。教师可以说出数字11-15中的任意数字,请幼儿拿出相应的“串珠、数字拼板”在控制板上拼摆。为了增加幼儿的兴趣,教师可用拍手、跺脚或响板等方式出示数字,让幼儿用“串珠、数字拼板”表示。
  3、游戏活动“找数字”
  ①教师边拍手边问:“小朋友,我问你,12、12在哪里?” 幼儿边拍手边答:“曹老
  师,告诉你12、12在这里。”然后迅 速举起数字卡片“12”。
  ②教师拿走11-15中任意一组串珠、数字拼板,要求幼儿说出哪一组不见了。
  ③请说出“13”不见了的幼儿将串珠、数字拼板放回相应的位置上。游戏可反复进行。
  4、分组活动
  创设情境:还有很多物品想和数字卡片交朋友,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第一组:两人一组,用雪花片来制作11-15的串珠,并用数字卡片表示数量。
  第二组:两人一组玩“对对碰”游戏,活动中拿数字卡的幼儿与拿相应数量物品的幼儿“对对碰”。
  第三组:根据数字添画串珠。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第一组幼儿展示并讲解自己与好朋友一起制作串珠的情况;第二组幼儿讲解自己与同伴玩对对碰的情况;请第三组幼儿展示自己添画的图卡,并交流过程。收拾整理学具。

  活动延伸
  1、完成《操作册》第4册第17-18页的活动。
  2、利用散步的机会,点数园内的树木、房舍的窗户等。鼓励幼儿随时关注生活中出现的数字并说出其代表的意义。

  教学反思
  优点:
  1、活动分析比较全面,已经考虑到了幼儿在学习程度掌握的程度上有差异
  2、活动目标设定较好,活动准备充分
  3、活动思路比较详细、清晰
  4、大部分幼儿对于本节活动课的掌握情况较好,课堂氛围较好,幼儿都能很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整节活动进行比较流畅
  缺点:
  1、游戏有重复,可以将游戏中的活动合二为一。
  2、虽然考虑到幼儿程度上的差异,但是仍有个别幼儿对于本节活动重点没有掌握,课下要对该幼儿多下点功夫,同时也要记得与该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多辅导幼儿该方面的知识
  3、在与幼儿互动中,有的幼儿幼儿提问了2次,有的幼儿没有提问到,没有顾忌到个别幼儿,这方面以后要避免。如果重新上这节课,在活动环节这个大的框不会变,但是我会更注意活动中的细节,语言的严谨,对于进度慢的幼儿多注意,分组活动时分的再细致一些,掌握好的幼儿做难一些的操作,简单的让另一部分孩子操作,还是以多操作为主,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多说一些鼓励孩子的话语,哪怕是一个眼神,对于孩子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虽然孩子在学习掌握的程度上有差异,但是只要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我们就应该要多鼓励孩子。

第17篇、中班数学认识数字6、7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6、7,知道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
  2.感知7以内的数量,学习看数字涂颜色。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并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数字6、7,知道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活动难点:
  理解数字6、7的意义。

  活动准备:
  1.背景图:果树(每棵树上分别有3串香蕉、5串枇杷、5只梨、7只橘子),数字3、4、5、6、7。
  2.学具:幼儿操作材料,水彩笔每人一支。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看数字拍手”
  数字是几,就拍几下手,并说出:数字几,我拍了几下。

  二、认识数字6、7
  1.回忆数字3、4、5
  师:小朋友们,黄老师发现了一片好大的果园,我们来看看果园里都有什么水果呀?(香蕉、枇杷、梨)
  师:请你来数一数,每棵果树上分别有几个水果。
  3串香蕉用数字3表示,5串枇杷用数字5表示,4只梨用数字4表示。
  2.认识数字6
  师:咦,这里还藏了一棵大树呢,会是什么数呢?(出示有6个橘子的橘子树。)
  师:原来是一棵橘子树呀!快来数一数,树上有几个橘子呢?(6个)
  师:6个橘子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数字6)
  师:6像什么呀?(口哨)
  师:数字6可以表示这棵树上的6个橘子,还可以表示什么呢?动脑筋想一想。(6张桌子、6块糖果等等)
  小结:数字6可以表示这么多东西呢!但是呀黄老师发现了,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6个都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我说的对不对呀?
  3.认识数字7
  师:看看,现在树上又多出来一个橘子了,那是几个了?还是6个吗?
  师:7个橘子应该用数字几来表示了?(数字7)
  师:7像什么?(镰刀)
  师:7可以表示什么?(7个小朋友、7把调羹等等)
  小结:数字7也可以表示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它的数量是7,都可以用7来表示。

  三、操作活动
  1.巩固数字6、7的认识
  出示图片,请幼儿根据方格中的数字6、7给相应数量的方格涂上颜色。
  2.看数字涂格子
  老师巡视,鼓励能力弱的幼儿读出数字,能力强的幼儿完成学习任务。

  四、活动评析
  师幼一起找出错误,加以改正,并表扬做得好的幼儿。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数字6和7,请小朋友回家以后在家里找找:你家里的什么东西可以用数字6和7来表示的。
  手指游戏,结束活动。
  幼儿表述6可以表示什么时大多选择了水果 ,应适时的加以引导。
  幼儿操作时可以选择油画棒让幼儿使用,方便涂格子。或者适当减少两个数字。操作环节时间稍长。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孩子们对6、7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正确表述6、7所表示的物体。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慢语速,幼儿操作时减少量,用三个数字,这样能缩短幼儿操作时间,让幼儿在评价环节多说一说,平衡语言表述能力与观察能力。

第18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10以内数量的对应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我班的幼儿在手、口一致的的数数时,还不能完全正确掌握,我想让他们具体的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特别选择了这个教学内容。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
  2.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3.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
  难点: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活动准备
  数字卡 各类物品、食物卡。

  活动过程
  一、从《拍手歌》导入
  复习数字宝宝1—10,并随机抽取数字卡,让幼儿念出来。
  二、按顺序排列
  让幼儿到黑板上把数字卡从1排列到10。

  三、数一数
  让幼儿数一数物品(铅笔、蝴蝶、小鸭子等)的数量,并能用数字几来表示它。

  四、 点数
  给相应数量的圆涂上颜色,并把数字圈出来。
  1.请小朋友到嘟嘟牛家做客,嘟嘟牛拿出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如玉米、西瓜、糖果等。
  2.点数:请幼儿到黑板手、口一致的点数。
  3.嘟嘟牛忘记了这些好吃东西的数量,请幼儿用涂圆圈的方法标识起来,并把数字圈出来。请个别幼儿到黑板上点数、涂色、圈数字。
  4. 请幼儿把课本翻到P11页,教师详细讲解,幼儿作业。
  5. 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结构合理,幼儿兴趣,培养了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这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幼儿非常积极的上前做题。但有一点,就是有个别幼儿还不会点数的,要加强数数的能力了。

第19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序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最近我们班有两个小朋友搬进了新家,他们特别喜欢用积木在搭建楼房,还把搭好的楼房当成自己的家向小朋友介绍,他的家住在某某家园,某某层,家里的新变化等等,我发现孩子在描述家住第几层时总是说:“我家住五层、我家住三层”,通过孩子们的谈话交流,我了解到孩子对楼房有一定的正确感知,知道楼层是从下往上数的,但缺乏对楼层的正确认知,只知道是妈妈告诉我的住几层,并不知道序数与数字的关系,对“第几第几”没有正确的认知,因此我就根据我们班近期发现的问题设计了这次活动,想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序数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序数。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及操作活动,让幼儿从不同方向准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能用序数词表达出来。
  2、掌握第几的概念,并能用完整的语句来表达。
  3、感知10以内序数的含义及在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幼儿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游戏及操作活动,掌握第几的概念,能用完整的语句来表达,并能运用到生活中。

  活动准备
  教师演示板、动物卡、数卡、幼儿学具、小鼓。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随音乐有秩序的进入活动室。

  二、感知活动。
  1、幼儿报数落座。
  2、听口令做动作。(如请第一排的小朋友起立,请第二排的小朋友拍手等。)

  三、探索学习活动,从不同角度准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一)游戏:小动物来排队。
  教师:森林了举行运动会,一起来看看由谁来参加。
  1、依次出示10只小动物,请幼儿分别说出是哪个小动物,排在第几?
  2、个别提问:请幼儿分别说出从前向后数、从后向前数,小动物排在第几?
  教师:跑步比赛开始了,请小朋友们看看你们的小动物谁跑在第一?
  3、幼儿自己操作学具,教师巡视提问。
  (二)游戏:搭高楼。
  教师:比赛结束了,小动物要休息,我们来给小动物大哥高楼吧!
  1、教师在演示板上从下到上依次出示数字1—10,请幼儿说出:1楼——10楼。
  2、请幼儿为小动物安排房间,并说出如:小猴住在三楼第二个房间。

  四、巩固活动
  1、听力游戏:小猴翻跟斗。
  请幼儿在自己的学具上操作,取出一摞小猴摆在第一行,教师敲小鼓,如:教师敲3下,就请幼儿把第3只小猴翻过来。(反复几次,敲小鼓的数量要不一样。)
  2、趣味互动游戏:大家来排队。
  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随音乐自由展示,音乐停时迅速站队,教师提问如:从前向后数你站在第几,你的前面是谁?(反复几次。)

  五、活动延伸。
  回家后观察每个楼层有几个门,分别用数字几来表示。

  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序数是幼儿生活、游戏中经常接触的概念,但儿童对数感念的理解往往是零散的、经验化的,需要教师的梳理和提升。
  本活动在幼儿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游戏的动力性、趣味性,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方向性,强化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设计操作性强,注重动静结合;儿童相关经验较为丰富,教学准备充分;在关注幼儿数学概念建立的同时,渗透语言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突出融合课程的理念,注重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组织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表达,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给与积极应答。幼儿学习常规良好,能有序的参与教育活动,效果良好。
  这也是一节邀请家长来观摩的数学活动,所以我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展示他们的优点,对每个孩子也都给予了一定的评价,并让家长也参与进来,让孩子在鼓励、游戏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但仍有个别幼儿表达不够完整,需要继续锻炼。

第20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半圆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认识半圆形的意义,孩子们都能勇跃的参与进来,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且在动手将圆形变成半圆形的时候,孩子们也都能成功的完成任务。我用鼓励、启发性的语言,建立激励鼓舞的环境,让幼儿保持开放的心态,使幼儿个性化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能够认识半圆形。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半圆形。
  难点:知道一个圆形可以变成两个一样大小的半圆形

  活动准备
  1.装有各种形状的篮子(人手一份)
  2.剪刀。浆糊若干。
  3.大的示范圆形和半圆形各一个。
  4.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 让幼儿认识圆形和半圆形。
  1. 教师出示示范圆形,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再出示示范半圆形,再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称。
  2. 让幼儿在图形篮里找出圆形和半圆形。
  3. 给幼儿讲解圆形和半圆形的关系

  二.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 教师让幼儿思考:你能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吗?是怎么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让幼儿自主先思考再与其旁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旁听。
  2. 幼儿讨论后,教师请若干名幼儿说一说自己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
  3. 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教师巡回观察。
  4. 教师把幼儿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三.教幼儿如何正确的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 教师出示圆形,把圆形对折,必须以中线为中心边对边对折,对折后,在圆形的中线把圆形一分为二,把成品半圆形放在同等大小的整圆上比较,看看是不是该整圆的一半,该半圆形不能大于整圆,也不能小于整圆。
  2. 教师再次向幼儿正确示范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验证。
  3..请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再一次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作验证。
  4..教师对幼儿的第二次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5. 教师小结:半圆形就是整圆的一半,两个同样大小的半圆形合起来就是一个整圆。

  四,延伸活动;快乐图形拼
  1. 教师出示.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请幼儿观察哪些物体用了哪些图形拼成。
  哪些物体的拼成里有半圆形。
  2. 教师激发幼儿:你可以用哪些图形可以拼画面上没有的物体?并请你说一说。
  3. 请幼儿自主与同伴用各种形状进行合作创意粘贴。教师巡回观察和指导。
  4. 教师点评若干幼儿的作品。
  5.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本活动能遵循“教师为主导,孩子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幼儿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关健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初步认识半圆形
  在认识半圆形之前,我先出示了圆形给幼儿认识,让他们明白,半圆形和圆形的
  演变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待他们知道了这一点,再下面的认识过程做了相应的铺垫。
  2.以幼儿为主体,在操作中探索发现、获得知识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活动特别注重幼儿自主操作的指导。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在认识半圆形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幼儿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摸一摸、剪一剪,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先幼儿自主的尝试想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他们都会只是随手把圆形剪成半圆形。待他们自主的尝试过后,教师讲解正确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示范后,让幼儿再一次按照教师说的步骤去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当他们发现特征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还能依照教师的正确步骤去动手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培养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3. 最后借助图形快乐拼,给幼儿一个全面的认识各种图形的平台,并能利用各种图形演变成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在我巡回的观察中,我发现了幼儿利用半圆形变成了:月亮,花朵的花瓣,小兔子蘑菇房的房顶,等等。幼儿从动手中与图形们做“游戏”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创意能力。

第21篇、中班数学分类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节课是老师在幼儿玩积木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几名幼儿不是拿积木搭建什么楼房,汽车,而是有的幼儿拿的三角形的积木,有的拿的是正方形的积木,有的拿的是梯形的积木,这样就及时的进行了这一节课的教学。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学习按物体的某种相同特征(用途、颜色、大小、形状)的东西可以归成一类,培养幼儿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能按大小、颜色、形状进行分类,注重幼儿在对物品进行分类的同时,理解物品的用途。

  活动准备
  实物:苹果、梨子、香蕉、皮球、玩具汽车、树叶、篮球;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梨子、香蕉、皮球、汽车。(教师问:小朋友,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可以怎样分?)
  2、幼儿小组讨论。
  可能的分法有:
  (1)按用途分类。
  (2)按形状分类。
  引导幼儿说出:我是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苹果、皮球是圆形的,梨和车不是圆形的;我是把用途相同的放在一起的:苹果、梨、香蕉是水果,皮球、车是玩具。
  3、以拾落叶的情节出示树叶,树叶大小、颜色不同。
  问:我们要把这些树叶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可以有几种分法?
  幼儿讨论可能的分法有:
  (1)按大小分类。
  (2)按颜色分类。
  引导幼儿说出:我是把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或者我是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4、操作活动。
  分积木:启发幼儿按积木的大小、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5、活动延伸:1、幼儿继续在其他领域中渗透分类的意识。
  2、教师可利用日常环境让幼儿学习分类,比如:可以对秋天的落叶按照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还可以对水果、蔬菜按照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

  教学反思
  通过对中班幼儿上的这一节课,该班幼儿基本能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以及进行分类的方法,在颜色、大小上分类掌握较好,但是在形状、以及用途上掌握较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通过其他的领域来巩固对物体的分类,也可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进行学习。

第22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空间方位辨别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空间方面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让幼儿通过游戏去自由探索空间方位的神秘,我就结合中班整合设计了以下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辨别物体的空间位置,并能正确数出7以内的数量。
  2、培养幼儿辨别空间方位的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1、2)、范画(1、2)、7以内数量的图片,录音机、录音带《火车开来了》、课前教会幼儿唱《小猫歌》和会玩躲小猫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听音乐入室:《火车开来了》引起幼儿的兴趣。
  2、——“小朋友,看这里有很多椅子,我们找个位置坐下来。”
  3、游戏:躲小猫“等一下老师和你们玩“躲小猫”的游戏,老师来做猫妈妈去抓小猫,你们做小猫去躲。猫妈妈找不到你们的话,等一下你们要告诉猫妈妈“你刚刚躲在哪里的什么地方?”

  二、辨别空间方位:
  1、提问:“有哪只小猫告诉我,你刚刚躲在哪里的什么地方?”
  2、出示范画(1):
  (1)“谁来告诉我,你在图片上看到什么,?有多少?”
  (2)出示蝴蝶和蜗牛图片:“谁也来了,它在哪里呢?有多少?”
  3、出示范画(2):“它是谁啊?”
  今天喜洋洋也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

  三、游戏:拼一拼
  1、我这里有一些数字宝宝,等一下我会把数字宝宝放在喜洋洋头不同的方位,让你们根据所给的来拼。如:教师在喜洋洋头的上面放数字宝宝2,我就在操作材料中找出与数2相同数量的拼在喜洋洋头的上面。
  2、幼儿拼一拼:
  3、请个别幼儿来说说成品,教师小结。

  四、写一写
  1、出示范例:“今天老师出了一些题来考考小朋友,看看你们今天学的空间方位懂了多少。”
  2、教师示范。
  3、幼儿做题:

  五、活动结束:火车开来了小朋友今天我们都学到了很多本领,我们一起去当小老师教一教弟弟妹妹吧。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活动很感兴趣,他们还很投入到活动中。他们都能积极举手发言,还能用完整的话来回答。不过幼儿对辨别空间方位上还不大了解还得继续培养和巩固。活动开展的时间有点长。以后我会吸取更多的教学方法争取上的更好。

第23篇、中班数学活动数字找朋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1——10数与物相应。
  2.探索发现一个数与实物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以不同颜色圆点卡片与数卡1——10.

  活动过程:
  (一)认识1——10数字。
  1、教师将圆点散放在黑板上,提问:黑板上有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谁来把一样的圆点放在一起,并且按数目的多少排队?
  3、教师:每种圆点的数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请个别幼儿在每种圆点下面用数字表示他们的数目。
  4、 教师:圆点是怎样排队的?你能用你的数字卡片来找朋友吗?
  5、教师:为什么这个圆点排在3个圆点的前面?4个圆点排在3个圆点的后面?
  6、 教师:那你们还知道3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

  (二)体验物体与数字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1——10数字卡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我们身边有没有物体与我们的数字卡片一样?。
  2、 教师指着4的卡片,提问:这个数字是几?请找出物体与它相应。
  3、教师:1个数字能找到不同物体的朋友?是什么样的朋友?
  4、教师:数字8有朋友么?他的朋友是谁?你是从哪里知道它们是8的朋友的?
  5、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知道数字能表示相应物体的数量。

  (三)游戏:找朋友。
  1、教师:根据数字拍手游戏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数,就请你在自己的卡片中找,把数字能表示相应的实物,这两个数的好朋友举起来。
  2、 教师报1——10的任意一个数,幼儿举相应德物体卡。
  3、该游戏重复多次后,可请幼儿两队一组,一人报数,一人举图片卡,然后交换玩。

  活动反思:
  今天我对我园中班的小朋友上了一节数学《数字找朋友》的活动,重点是:认识1——10的数字。体验操作游戏带来的乐趣。在活动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给每位幼儿准备了操作卡片,教具也做了精心的准备。活动中也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直观教学法、演示法……就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效果来看,我本人认为这节活动还有待修改、完善的地方。
  《纲要》中说: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活动一开始就可以先出示一个数字1——10的数字,然后请10个小朋友来排队,一开始可能由于习惯的孩子们可能会出现排成一排的现象,这是可以让幼儿变换队形,改成让孩子们不按顺序,都有好朋友拉手的我们就叫这个数字。然后再引导幼儿以图片的数量对对,即,有一个没有好朋友拉手的就是不是与这个数字相应。如此一来就很直观的让幼儿认识了数字,本环节中,主要是回忆起数字。
  什么是数字,什么是物体的数量。接着,再让幼儿来操作,进一步用操作材料来感知什么是数字和数量,并与周围的同伴说说。所以一节好的教育活动,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的知识储备。   
  数学教育主要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索,运用各种感官、亲子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在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也遇到了困难,作为老师的我们不是帮孩子来摆弄,而是要教会孩子们自我点数检查、互相检查是否正确,并对孩子们进行鼓舞与肯定,这样他们才更会对数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24篇、中班数学按规律排序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最近晨间活动小朋友特别喜欢帮花片积木排队、串珠、穿项链等。通过孩子的谈话交流,我了解孩子对排列规律的正确感知,但缺乏对排列规律的认知。因此,我就根据我们班近期发现的问题设计了这次活动。想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对有规律的排序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孩子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进行排序。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与比较能力,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1、各种图形若干,胶水
  2、幼儿操作纸

  活动过程
  1、老师:“今天我收到了图形王国送来的礼物,你们想看吗?”(想)
  “好,我么一起来看,是什么礼物?”
  ①出示一个自制头饰,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一饰物,从而激发他们自制头饰的兴趣。
  ②老师打开第一个礼物盒:“哇!是一个漂亮的头饰。”(老师戴在头上)
  “好看吗?这漂亮的头饰是用什么颜色的图形做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红旗:红色正方形 黄色圆形 红色正方形 黄色圆形……
  ③小结:图形王国送来的头饰是用图形有规律的排队的。
  2、引导幼儿根据图形排列规律接着排图形。
  “我们来看看第二个盒子里的礼物是什么?哇!也是漂亮的头饰。但是它还没做完,图形国王请你们来帮忙呢!你们愿意吗?”
  ①小红旗:黄三角形 蓝圆形 黄三角形 蓝圆形……
  ②小红旗:黄圆形 绿三角形 绿三角形 黄圆形 绿三角形绿三角形……
  小结:原来图形王国的头饰是用图形有规律排队的,所以很漂亮。
  3、操作活动:(装饰头饰)启发幼儿依样接着给图形排序。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盒子里的礼物是什么?(一张请柬)
  “上面写得是什么?我来读一下。”老师读请柬,“小朋友今天图形国王邀请你们去参加一个舞会,但是你们要打扮一下自己。每个小朋友要按照图形有规律的装饰自己的头饰。戴上头饰才能进去参加舞会。”
  “小朋友,你们想去参加舞会吗?”(想)
  老师出示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有头带、各种图形,请幼儿按照图形规律依样接着有规律的排序。
  老师:“好,我们开始做好,做好了,请双面胶帮忙。”
  4、幼儿操作活动。
  5、活动评价。
  ①老师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他是怎样做的?
  ②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③带领幼儿一起去参加舞会。
  6、老师:“好,舞会开始了,我们一起去参加吧!”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按规律排序》,目的在于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整个活动以收到礼物贯穿主线。分三个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去发现图形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图形排队的基本特征。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第二个环节让幼儿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启发法、提示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图形的排列特征。让幼儿感受了不同颜色,不同图形按规律排序的乐趣,也训练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在活动中还设置一些分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第25篇、中班数学活动比较5以内相邻两数的关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五以内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添1或者去1的方法使两组数量一样多。
  2、培养对应比较的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5的数字娃娃;1"5数字娃娃的家;大火车图片两辆;小火车图片人手一个;苹果图片

  活动过程:
  1、引入,复习1"5的数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五个神秘的小客人,要来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但是他们说小朋友们要想和它们一起玩,必须先完成一项任务。
  师:(出示五座带数字的房子)
  原来任务很简单,小客人家门前没有路,它们想要小朋友们帮它们铺上一条鹅卵石的小路,数目要和房子上的数字一样多。只有全部放对了,小客人才会出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2、感知相邻数
  师:小朋友们都排对了,小客人愿意与你们玩游戏,你们看,它们来了(将1"5的数字娃娃对应在房子上面)
  师:原来是数字娃娃,它们还给我们送来了两列小火车,想让小朋友们给火车装上货物。(出示两列对比火车)
  师:上面这列火车的第一个车厢有几个苹果?下面这列呢?数字娃娃想让两个车厢的苹果一样多,有什么办法?还有什么办法?(引导幼儿使用添1或者去1的方法使苹果一样多)原来上面拿走一个苹果或者下面添上一个苹果,就一样多了。
  3、游戏巩固认识
  师:数字娃娃很开心,因为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完成了它们给小朋友们的任务。现在,它们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了。
  师:数字娃娃送给每个小朋友一列小火车,可火车里的苹果和下面的数字不一样,所以要请很厉害的小朋友来试试看,让苹果和下面的数字一样多。
  (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幼儿使用添1去1的方法)
  4、结束
  师:数字娃娃说,中(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它们要住在我们班了。让我们将数字娃娃贴在墙上。

  活动反思:
  在整个过程中,让幼儿处于主动探索状态,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但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中,虽然幼儿能在之前的游戏操作中完成相关的相邻数的练习,但对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这个看似简单的内容,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要让幼儿在新授过程中充分理解相邻数的关系,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第26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椭圆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发展目测力、判断力、寻找生活中的椭圆形。
  2.在与圆形的比较中学正确感知椭圆形。
  3.能根据其特征在许多图形中找出椭圆形、学会认识椭圆形。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活动准备:
  1.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卡片一套 。
  2.各种图形卡片。
  3、碟片、石头、糖、面包、树叶、苹果、鸡蛋。
  4、音乐。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椭圆形,
  活动难点:
  寻找生活中的椭圆形、利用椭圆形自创与操作。

  活动过程:
  一、 手指游戏《手指变变变》导入主题。
  1、 和幼儿一起玩手指变变变的游戏。
  2、用毛根变魔术(各种椭圆形的东西)
  3、复习已经认识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今天我们班又来了一个新的图形宝宝、它是谁呢 ?想不想认识一下新的朋友?
  我们一起把它变出来好不好,咕噜咕噜变、椭圆形宝宝出来了,小朋友们好,我是椭圆形宝宝,很高兴认识大家,椭圆形宝宝非常有礼貌、我们是不是也要向它问好呢!

  二、了解椭圆形的特征。
  1、师:我这里有两个图形一个是圆形一个是椭圆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找一找哪个是长长的圆、扁扁的圆? (圆形圆一点、椭圆形扁扁的比圆形长一点)
  师:我们把这个长长、扁扁的圆 、叫做椭圆形。
  2、请小朋友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椭圆形呢?

  三、寻找椭圆形。
  1、出示准备好的道具、这里也有椭圆形看看谁最先找出来。
  师:调皮的椭圆形要和我们捉迷藏,我们一起找一找哪些东西像椭圆形?
  出示碟子、树叶、苹果、鸡蛋、糖、面包、石头等。

  四、幼儿拼图并点评。
  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用各种图形简笔画
  2、把准备好的图形拼作一幅画。
  3、幼儿的操作教师指导。
  4、展示幼儿作品、加以鼓励。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个数学活动,先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辨认图形特征,整节课程,思路清晰,设计完整,气氛活跃。感知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了解椭圆形的主要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引导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类似椭圆形的物体。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的不仅是对圆形和椭圆形,更重要的他们懂得如何去区别它们之间的不一样。孩子能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想象并能说出相应的图形名称,能在不同的图案中找出不同的图形再通过自己动手拼图,更加进一步掌握了图形的特征。

  不足之处:
  语言不够亲切,缺乏亲和力、幼儿动手操作粘贴时间较长、缺乏了鼓励孩子的语言、看到幼儿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便非常的无措,对个别幼儿的指导不够、语言不精炼,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还要多加学习。

第27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一比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已经在细心观察,他们会进行一些初步的比较分析,如:在餐后活动时间,小朋友喜欢聚在一起讨论外面横着竖着的栏杆,有的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说明幼儿对同类事物开始作比较了,但还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活动《比粗细》的教育目标在于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会用多种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粗细,并能用语言正确表达,通过分层投放材料的操作,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并用语言准确表达。
  2.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3.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物体的粗细。
  活动难点:
  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粗细。

  活动准备:
  1.图片:粗细不同的茄子、大树、萝卜。
  2.粗细不同的纸棒、水彩笔、吸管、旺仔瓶等实物。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一、通过玩游戏“粗宝宝、细宝宝” 引出主题,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1.教师出示两根纸棒,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粗一个细。)
  2.请幼儿将纸棒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纸盒,请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小盒子上有什么?(有两个洞洞。)这两个洞洞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大一个小。)你能看出哪个是粗宝宝家的房门,那个是细宝宝家的房门?
  (2)介绍活动规则。
  (3)幼儿动手操作,感知纸棒的粗细。
  请个别幼儿在藏宝袋中拿出一个粗的和一个细的物体,并说一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了解粗细必须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指认)

  二、启发幼儿感知物品的粗细,并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所比较的物体的图片。
  2.引导幼儿观察物体,初步感知物品的粗细。
  师:出示两根茄子,请幼儿仔细看看,这两根茄子有
  什么不同?(一根粗,一根细。)
  师:出示两棵大树图片,小朋友再仔细看看,这两棵树有什么不同呢?(一棵粗,一棵细。)
  3.启发幼儿将物品按粗细进行分类。
  师:小朋友,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这些物品可以怎样分类呢?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操作,其余的幼儿观察。

  三、幼儿集体操作。
  师:请小朋友完成数学课本中第29页的内容,看一看图中的物品,哪个粗,哪个细,请你把细的物品圈出来吧。

  四、游戏:说相反。
  幼儿跟老师玩“说相反”的游戏,加深幼儿对粗细的认识和理解。

  五、活动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知道了通过比较能够知道哪个物体粗,哪个物体细,物品的粗细是相对的,同类物品,不同类物品,除了粗细不同,在大小,颜色,长短等方面也有区别,小朋友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找出它们不一样的地方。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里找出粗的物品和细的物品,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活动反思:
  本次三课活动,我上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一比》(比较粗细),活动一开始我通过游戏“粗宝宝、细宝宝”引出主题 ,初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因为,粗细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在出示两根粗细不同的纸棒时,有的幼儿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但幼儿还不会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物体的粗细。在这一环节上应该多出示些粗细不同的物品为幼儿作比较,通过比较得出其结论。在操作过程中,我投放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几种粗细、颜色不同的吸管、水彩笔、旺仔牛奶盒、彩笔盒等粗细不同的物品,来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并正确表述物体的粗细,幼儿们在表述的时候大多数能明确说出物体的不同,还有部分幼儿不能准确的表述。在展示图片上时间有点长,到了后面的环节就有些显得时间有些仓促。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中,部分幼儿对粗细没有生活经验,在学习时,这部分幼儿掌握的不是太好,还需要加深幼儿对粗细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取长补短,引导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第28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相邻朋友在哪里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5以内的相邻数,能找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初步感知相邻两数之间多1少1的数量关系。
  3.乐于参于游戏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5只小动物图片、5座房子、1~5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游戏“看数字拍手。

  二、基本部分:
  1.小动物找邻居
  (1)通过小兔搬新家,初步感知“邻居”概念。
  师:今天有个小客人来到我们班,我们欢迎它(教师出示小兔)!
  师:小兔刚刚搬了新家,住在三号楼,搬了新家后还有了两个新邻居,你们知道什么是邻居吗?
  教师帮助幼儿理解住在家两边的小动物就是小兔的邻居。
  问:乌龟家的门牌号比小兔家少1,小猪家住在几号楼?
  小狗家的门牌号比小兔家多1,小狗家住在几号楼?
  教师小结:原来邻居就是住在隔壁的人家,小动物们都有两个邻居,就是住在他们前面和后面的小动物。
  2.数字朋友找邻居
  师:小动物们有了新邻居真开心,这里有一些数字朋友,他们也要来找邻居了。
  教师出示数字1、2、3、4、5
  提问:数字2的邻居是谁和谁(1,3)?
  (因为1在2的前面,比2少1;3在2的后面,比2多1)
  教师小结:一个数与它前后邻居的关系,是相邻数关系,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所以2的相邻数是1和3。
  3.游戏:找朋友
  (1)教师幼儿共同游戏:找朋友
  (2)幼儿自主游戏找朋友
  4.幼儿操作《幼儿画册》
  5.活动评价

  活动反思:
  《相邻朋友在哪里》是一节新授课,我结合中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萌芽的年龄特点,通过故事讲述的形式来激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索,通过游戏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得到理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
  通过我自己的教学及老师的点评,我收获很大,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下面我将谈谈对本次活动的反思。活动中应该注意幼儿个体差异性,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操作材料的准备都应该让每个孩子获得发展,从而使孩子的主体性地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第29篇、中班数学活动快乐蛋宝宝(区别圆形和椭圆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在圆形的基础上建构椭圆形,能区别出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
  2、能用一种颜色建构椭圆形。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了椭圆形和圆形、已学过插空心圆。
  物质准备:各色雪花片、范例。

  活动过程:
  1、观察圆形与椭圆形,区别其不同之处。
  出示空心圆形和空心椭圆形的范例
  提问:
  这是什么图形?他们有什么不同?
  2、讨论建构方法。(愿意用语言表示。)
  提问:
  怎样把圆形变成椭圆形?
  请个别幼儿上来进行尝试,将空心圆形变成空心椭圆形。
  3、幼儿建构,教师指导。
  提醒幼儿用一种颜色建构,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建构出蛋宝宝的手脚。
  4、评价。
  自由评价:向别人介绍自己将空心圆形变成空心椭圆形的方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个数学活动,先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辨认图形特征,整节课程,思路清晰,设计完整,气氛活跃。感知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了解椭圆形的主要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第30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开水果店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水果店布置,同时也更多的认识了水果名称。培养幼儿的感受能力,提高幼儿对事物的感兴趣。

  活动目标
  1.增强幼儿记忆的准确性。
  2.让幼儿知道更多的水果名称。
  3.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出在商店里看到的各种水果,并介绍及其的陈列规律;
  难点:用汉语说出自己喜欢的各种水果名称;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开商店》,教师自制的各种水果的卡片若干,幼儿数学用书;
  2.活动前,幼儿已参观过水果摊子、超市等地方;
  3.教师自制水彩笔,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引发幼儿回忆参观水果店或超市的经历。
  1.我们在参观水果店时,你们看到哪些水果?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2.在水果店里那儿有哪些水果?怎样摆放的?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水果店里的水果按一定规律摆放的。

  二.展开部分 看图片,理解规律:
  1.教师出示水果店背景图(见附图)
  (1)水果店里还可以进哪些货物呢?(引导幼儿在空格处贴上相应的水果卡片)
  (2)摆放这些水果可以有几种方法?(引导幼儿体验到摆放的各种规律)
  2.分享交流:
  (1)请每位幼儿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水果。(让幼儿互相评价自己画的怎么样?)
  (2)哪个小朋友给我们看摆放这些水果呢?(教师引发幼儿说出摆放的规律)

  三.结束部分
  幼儿完成数学用书《开商店》的练习,教师关注幼儿完成作业的情况。
  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整理活动室里,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通过参观水果店的导入,让幼儿更进一步的理解店里的布置,并学会更多的水果。同时让幼儿养成享受能力,提高幼儿对事物的感兴趣。
  整个活动中,教师得到了幼儿的积极配合,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幼儿始终有浓厚的兴趣,在不知不觉参加教学活动,教师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31篇、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梯形,能按图形特征进行归类。
  2.探索用不同形状的纸变出梯形的多种方法。
  3.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教学挂图(一)中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和等腰梯形各一个,不同大小的四边形和等腰梯形。
  2.学具:幼儿用书第14页《认识梯形》的操作材料,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纸,剪刀、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梯形。    
  1. 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幼儿进行分类,并说出图形名称。
  教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教师:梯形和长方形相比,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3.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和梯形重叠起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然后请幼儿回答。
  教师:梯形有两条平平的边,还是两条斜斜的边?

  (二)运用已知经验正确判断图形。
  1.教师出示倒放、斜放的梯形和四边形,引导幼儿观察。
  2.教师:这里有没有梯形?哪一个是梯形?你从哪里看出它是梯形的?哪个图形不是梯形?你从哪里看出它不是梯形的?
  3.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刚才得出的经验进行判断。

  (三)幼儿操作。
  1.教师:今天我们要玩“变梯形”的游戏。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纸,请小朋友们看看有哪些形状的纸,我们要把这些形状的纸变成梯形的纸。用什么方法来变呢?
  2.教师:小朋友可以拿一张图形纸先折一折,让它变成梯形后再沿着折痕把多余的部分剪掉,变完之后还要将你变梯形的方法记录在相应的图形标记上。变一次记一次,看看谁变的方法多。

  (四)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你是怎么做的?怎样记录的?还有谁有不一样的方法?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数学区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探索如何用各种小图形拼成梯形。

  活动反思:
  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32篇、中班数学活动小动物排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排序的乐趣。   
  2、能用清楚的语言表述排序的结果。   
  3、感知5以内数量的数序关系,并能由少到多,由多到少进行正逆排序。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理解按物体数量的正逆排序,正排序是由少到多一个比一个多,逆排序是由多到少一个比一个少。   
  活动难点:在理解正逆排序的基础上能够接着排,或填空排。   

  活动准备:   
  动物卡四套;幼儿用作业纸人手一张、胶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口吻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刘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很多动物朋友,你们看,它们排队进来了!
   
  二、幼儿观察范例,找规律。   
  1、出示小动物排队范例(正排序),请幼儿数数卡片上的动物,找出最多的和最少的。   
  2、引导幼儿讨论:   
  ——小动物是按什么方法排队的?(由少到多,一种比一种多)   
  3、 出示小动物排队范例(逆排序),讨论:   
  ——这次小动物按什么方法排队的?(由多到少,一个比一个少)   

  三、幼儿学习按规律排序。   
  1、教师出示一队错误排列(正排序)的=动物图片,请幼儿观察并纠正,集体检查。   
  2、再次出示一队错误排列(逆排序)的动物图片,请个别幼儿纠正,并集体检查。  
 
  四、幼儿分组操作。   
  1、教师出示范例1,请幼儿说说规律,接着往下排。   
  2、教师出示范例2,请幼儿排出空白部分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数学活动中老师的活动环节十分流畅、清晰,教师的语言简练,清楚,提问的有效性非常好。但是整个活动中教师讲的过多,没有真正的放手,导致活动缺少了孩子们积极主动探索的氛围。

第3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字宝宝找朋友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本次活动中,我依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了几个主要环节:感知活动、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自主操作图卡。在第一个环节数字猜猜猜,让幼儿认识数字,本环节中,主要是回忆起数字。在第二个环节游戏数字找朋友,是在认识了数字的基础上,根据实物匹配相应的数字,感知数字能表示相应的实物。通过提问法,引导法,启发幼儿用数字表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根据情景游戏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数物相对应的关系,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使该活动得以巩固。从而达到幼儿熟悉认读数字1-5,能用相应的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实现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熟悉认读数字1-5,能用相应的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
  2.能看数字做相应数量的动作,和听声音数数。
  3.能有序的点数5以内按规则排列的物品数量。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让幼儿学习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讨论数量相等的不同物体可不可以放在一起?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数字1-5的数字卡片、实物卡片和圆点卡片、篮子6个、雪花片。
  精神环境准备:认识10以内数字的经验积累。

  活动过程
  一、感知活动:这是几?
  1.猜猜猜:出示数字1-5,引导幼儿说一说这些数字像什么?
  2.任意出示其中一个数字,请幼儿迅速认读。

  二、情景游戏:数字找朋友
  1.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5的任意一个数,请幼儿取相应数量的雪花片。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5的任意一个数,请幼儿做出相应数量的动作(如:拍手、兔跳等)
  3.教师敲击手鼓或学动物叫,请幼儿找出相应的数字。
  4.教师出示数字1-5的数字卡片,1-5的实物卡片和圆点卡片背面朝上,请幼儿翻出实物卡片和圆点卡片为每个数字找朋友,把数字与对应的实物卡和圆点卡放在一起。

  三、图卡操作:数字宝宝找朋友
  1.请幼儿看操作卡,小动物的数字是几?它可以表示几个物品或者几个圆点?请幼儿帮助数字分别找出它们的好朋友,并用线把数字和它对应的物品、圆点连起来。
  2.教师引导幼儿按照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的顺序逐一点数实物、圆点后说出总数,并与相应的数字连线。

  四、活动结束
  小朋友拿着数字卡片,找出和自己一样数字的宝宝,在“找朋友”的音乐声中,结束活动。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根据手中的数字卡片,找一找教室里的相应个数的物品。

  教学反思
  在第一个环节数字猜猜猜,让幼儿认识数字,本环节中,主要是回忆起数字。在第二个环节游戏数字找朋友,是在认识了数字的基础上,根据实物匹配相应的数字,感知数字能表示相应的实物。通过提问法,引导法,启发幼儿用数字表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根据情景游戏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数物相对应的关系,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使该活动得以巩固。从而达到幼儿熟悉认读数字1-5,能用相应的数字表示物品的数量,实现活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掌握了知识。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教学内容相对我们班上的孩子来说,太简单了,其实在后面可以加上10以内的找朋友,来增加难度,可能更加锻炼孩子的能力。

第34篇、中班数学活动小动物坐火车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6以内的序数,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能用序数词准确表达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动物图片、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两个箭头标志、1-6数字。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可高兴了!因为他们要去旅游啦!看!他们排着队伍来了。
  2、出示动物图片,引导幼儿感知小动物在序列中的位置。
  (1)师:小动物们还请来了一个神奇的标志,你们认识它吗?(它是箭头,箭头表示方向。)
  师:从箭头方向数过去,小兔排在第几位?(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小兔排在第1位,所以我们给小兔贴上数字号码1。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排在第4位的是谁?(你真棒!)那么我们该给小鸡贴上数字号码几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小猪排在第几位?那么我们该给小猪贴上数字号码几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小狗排在第几位?那么我们该给小狗贴上数字号码几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排在第6位的是谁?那么我们该给小猫贴上数字号码几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排在第3位的是谁?那么我们该给小猴贴上数字号码几呢?
  (2)我们的箭头可调皮了,看它跑到哪里去了?(它跑到了这边)
  师:大家一起动动小脑筋,从这边箭头方向数过去,小兔排在第几位?我们该给它贴上数字号码几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小猪排在第几位?那么我们该给小猪贴上数字号码几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小狗排在第几位?那么我们该给小狗贴上数字号码几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排在第4位的是谁?哪个小朋友来给ⅩⅩⅩ贴上数字号码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排在第6位的是谁?哪个小朋友来给ⅩⅩⅩ贴上数字号码呢?
  从箭头方向数过去,排在第3位的是谁?哪个小朋友来给ⅩⅩⅩ贴上数字号码呢?
  (3)讨论:为什么小动物的数字号码不一样呢?每个小动物都有两个数字号码呢?
  (4)师小结:原来从不同的方向数过去,小动物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小动物的数字号码就不一样。
  3、幼儿操作
  师:看!接小动物的火车开来了,(出示火车图片)你们数一数一共有几节车厢?你是从哪个方向开始数的?(从车头到车尾)哪个小朋友的数法不一样呢?(从车尾到车头)
  那么第一节车厢在哪里呢?(哦,原来靠近车头的这节车厢就是第一节车厢。
  第一节车厢的第一个座位在哪里呢?(哦,第一节车厢里的第一个座位就在这里。)
  第二节车厢的第二个座位在哪里呢?(哦,原来第二节车厢里的第二个座位就在这里。)
  (1)幼儿操作:帮小动物乘火车
  师:火车就要出发了,小动物想请我们帮他们安排一下位置,可是小猫有一个要求她说:“我有点晕车,想坐在第一节车厢的第一个座位。”小猪也说:“我有点胖,我想坐在最后一个位置”。其它小动物呢都没什么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操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帮小猫和小猪选择座位,再帮其它小动物选择。请小朋友把垃圾放在盒子里,不要乱扔。
  (3)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先完成操作的小朋友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我请ⅩⅩ动物坐在第几节车厢里的第几个位置。”
  (4)教师评价小结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不仅能帮小动物安排座位,还能准确说出小动物的位置。
  4、结束:游戏“开火车”。
  小动物们乘着火车去旅游了,我们也跟着小动物们一起去旅游,好吗?快排队
  (我的汽车就要开,开哪里?谁来开?)ⅩⅩⅩⅩ,从前往后数,你排在什么位置呢?向后转后再请幼儿说出自己的位置。

  活动反思: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容易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第35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6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幼儿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幼儿们在活动中认识数字6。

  活动目标
  1. 在游戏活动中认识数字6,理解6的含义,练习数数。
  2. 激发学习兴趣,体会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
  3. 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幼儿们在探索中学习。
  4. 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字6,理解6的含义
  难点:了解数字具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角色棒(大象、小狗、小猫、小牛、小鸭、小猴);
  房子口袋6个;操作卡人手一份;魔术袋(袋里装配对卡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手绢游戏:________回家歌。复习数字1—5.
  引入情景:冬天到了,大象伯伯帮助小动物们盖了几座房子方便他们过冬。

  二.进行部分:
  出示房子口袋贴在黑板上。(边贴边点数1、2、3、4、5、6)
  认识数字6.
  1. 大象伯伯一共盖了几座房子?我们再一起来数一数。
  2. 出示数字卡片6.教师:用数字6来表示?
  3. 引导幼儿观察6像什么?
  4. 顺口溜:6像口哨嘟嘟嘟。
  小动物住房子,巩固对数量6的理解。
  教师:一间房子只能住一只小动物。快请它们来住吧!
  2. 幼儿点数后贴在数字卡片6。
  3. 为房子贴上门牌号。(123456)
  游戏----找朋友。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方法:1.幼儿在魔术袋里抽出配对卡,选择黑板上数量对应的数字卡片配对。
  2.幼儿手持数字卡,教师出示配对卡片,拿相应数字卡的幼儿站起来。幼儿完成操作卡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
  幼儿和数字宝宝说再见。

  四.延伸活动:
  1. 在数学区角练习1—6数量的点数并与数字卡对应。
  2. 游戏:夺红旗
  方法:幼儿两人一组站在场地上掷色子决定跳方格的步数,先夺红旗者为胜。

  教学反思
  活动前 没有细致了解幼儿个性发展状况,配合显得仓促。
  教师引导说的太多,应多让幼儿自由来说,老师给出肯定。

第36篇、中班数学5以内的相邻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5以内的相邻数,能找出5以内每个数的相邻数。
  2、能理解操作要求,认真地进行操作活动。
  3、活动时注意力集中,能大声回答老师的问题。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认识5以内的数字,感知5以内的数量,理解什么叫邻居。
  物质准备:
  ——教具:水滴形的数卡5张(数字分别为1—5),图片一张(上面画有5间相同的房子,并且房子连在一起一字排开。房子分别写有1-5的数字)
  ——学具:《幼儿用书》,幼儿人手一支笔。1-5的数字印章和印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数字接龙。
  ——教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字接龙”的游戏。我说一个数,你接着往下说一个数。
  ——师幼共同游戏,教师说1,幼儿说2,以此类推往下接。

  二、找邻居。
  ——教师(出示水滴形的数卡):下雨啦,5个小雨滴排着队从天上落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教师出示房子图片,请个别幼儿把水滴数卡按数字对应送到房子里,并说一说:一号水滴住一号房……
  ——教师:小水滴想找邻居一起玩。2号小水滴的邻居是几呢?1比2多1个还是少1个?2号小水滴的有没有其他的邻居是几呢?3比2怎么样……

  三、游戏:看谁说得快。

  四、教师报数字,请幼儿说出它的一位邻居。如:教师报3,幼儿报4,并说出理由3比4少1个。

  五、幼儿操作活动。
  ——填印数字。请幼儿观察鸽子里的数字和点子,在空缺处印上相应的数字或画圆点。
  ——找邻居。观察上牌图片中青蛙的数量,在下排图片中找出邻居并连线。
  这次活动,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游戏。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掌握了知识,而且这一课学习的知识在课后观察中我发现他们掌握得特别好。虽然因个体差异有的幼儿不能脱口而出某一数字的相邻数,但一定会说出那一节课的学习过程,然后慢慢找出答案。

  活动反思:
  本课的重点应该是先学会找相邻数,然后再认识相邻属于本数的关系,幼儿接受起来也就更加容易。可是怎样引出相邻数这一概念呢?我用了幼儿易理解“挨着”这一词来向幼儿介绍出相邻数。首先请5名幼儿带着数字头饰按顺序排成一排站在大家面前,然后请下面的幼儿说说5个数字宝宝互相之间谁挨着谁,并一一指出来,孩子都能说出数字宝宝1挨着数字宝宝2,数字2又挨着“1”和“3”…….虽然台上没有数字“6”,可是幼儿能够说出5挨着“4”和“6”,就这样这一课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对于认识相邻数与本数的关系在一节课中无法得到更深入的学习。

第37篇、中班数学活动变成一样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能根据数字的要求补画实物,使数字与实物数量相符。
  2.能用添画的方法解决“变成一样多”。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数字1-10,花生、黄豆等制作的操作卡。

  活动过程:
  1. 创设情境:母鸡妈妈请客.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请若干名幼儿坐在门口等待,教师说:“母鸡今天请了一些小朋友到家里做客,我们来数数母鸡家有几张小椅子?”
  (2)(请门口的幼儿进教室)师:“请你们做下来吧”一个客人做一把小椅子,七个客人坐六把,,够吗?怎样变得一样多?
  (3)母鸡想出办法:搬来一把小椅子,请七个小朋友坐下.
  教师小结:一个小客人坐一把小椅子,现在小客人和小椅子一样多.(上台幼儿回座位)
  2.数豆豆
  (1)师:看看今天母鸡给客人们准备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呢?(一一出示花生、黄豆等)
  师:这么多好东西啊,看得我都想吃了,可是母鸡妈妈说要考考你们,只要做对了她出的题目就能得到她的礼物。
  (2)(出示实物卡)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左边是数字几?右边有几个豆豆?他们是不是一样多?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变得一样多?
  (3)请个别幼儿操作,老师个别指导。
  (4)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把豆豆变得跟数字一样多的? (丰富词汇添上)
  3.小组操作
  (1)师:你们看你们的桌子上有母鸡出的难题,你们想不想挑战一下?
  (2)教师讲述要求
  师:我们看到卡片上有双面胶,我们首先要把双面胶上的白色撕下来放在中间的盒子里然后找到跟你卡片上一样的豆豆进行操作。
  (3)幼儿操作
  4.教师点评
  教师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点评。
  5.经验提升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的添上的方法使数字和豆豆变得一样多,其实除了这个方法外我们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减去,我们看这张卡片,(出示卡片)上面是数字几?右边有几个豆豆啊?我们可以去掉几个豆豆?这样就变成一样多了。
  幼儿开始挑战游戏。

  活动反思:
  中班数学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整个活动给了幼儿一定的主动探究空间。孩子对数数——比较——添或减,这样一个过程清晰明了。通过实际的操作图片的添或减,来验证多了、少了、一样多,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化。

第38篇、中班数学生活中的数字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幼儿园课程需要生活化,课程要追随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并且《纲要》中科学领域这样的价值取向已清晰可见: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使儿童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当前的社会已步入一个数字时代,数字已随处可见,并正日益显示出它无穷的力量。而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孩子,也每天接触着出现在不同地方,发挥着不同作用的数字。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字,知道数字无处不在。
  2、运用数字进行游戏活动,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3、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数与物的关系,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数的感性经验。
  活动难点:学习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各种有数字的物品,布置在活动室里。
  2、在教师的衣服上贴一套0—9的数字。
  3、数字画出小动物图片。
  4、没有数字的钟面,没有数字的秤,电话等图片。
  5、特殊号码图片(110,120,119)
  6、带有数字的物品图片。
  7、布娃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儿歌形式导入。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6像哨子吹一吹,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拧,9像勺子来盛饭,0像鸡蛋做蛋糕。

  二、出示0--9数字宝宝,引发幼儿的兴趣。
  1、今天老师穿了一件奇怪的衣服,你们看看我的衣服上有什么呀?(数字宝宝0--9)
  2、都有哪些数字宝宝?(幼儿说出数字0--9,教师贴在黑板上。)

  三、游“数字世界”。(找找、说说生活中的数字。)
  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字王国去,你们高兴吗?快坐上我的小汽车出发了。(放音乐《小汽车》)
  2、教师:数字王国到了,看这里的东西可真多,都有什么? (幼儿边看边说:日历、钟表、弹簧秤、尺子、书、电话、遥控器……)
  3、教师问:(1)你在什么东西上面发现了数字,赶快告诉旁边的好朋友。
  (2)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四、猜数字。(猜想物品上数字用途)
  1、教师:数字王国参观完了,在这里我们认识了许多带有数字的东西,现在我们要开着小汽车回到座位了,快上车吧。(放音乐《小汽车》)
  2、教师:刚才,我们逛了数字王国,发现这里的东西上都有数字,请你们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用处呢?”教师逐一取出钟,日历,电话,汽车等物品,请幼儿分别说一说他们的用处。
  ①钟表上的数字:就是告诉我们几点,根据时间去干自己的事情。
  ②日历上的数字:就是告诉我们月份和日期。
  ③电话上的数字:就是拨打电话号码用的。
  3、教师小结: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除了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号码、次序、日期、时间、价格等等。有了数字,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就会很有序、方便、准确。
  4、生活中一些经常用到的特殊号码110 (报警电话)119(火警电话)120
  (急救电话)小朋友一定要记住。(出示特殊号码卡片)

  五、找数字。(回忆生活中更多的数字。)
  教师说:“原来,数字有这么大的用处!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我们今天收集来的这些物品上有数字外,还有哪些物品上也有数字呢?”请幼儿自由发言,谈谈他们还在那里见到过数字,有什么用处。(看课件:序号,衣物,冰箱,微波炉,电风扇,车的档位……)

  六、游“粗心王国”。
  教师说:“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粗心王国’游玩,请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粗心王国’的物品上,少了什么?”
  “他们的生活方便吗?为什么?”
  “小朋友,请你们来帮助他们,为这些物品添上数字,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好吗?”(粘贴缺少的数字)

  七、欣赏用数字拼的画。
  教师:粗心国王很后悔,都是因为他的粗心给生活带来了不变,我要改掉粗心的坏毛病。小朋友谢谢你们的帮助,我送给你们的礼物。(出示数字拼的画)

  八、结束。(随音乐离开教室)
  教师:请小朋友坐上我的小汽车,一起去外面找数字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环环紧扣,目标明确,幼儿也比较感兴趣。整体来说本次活动完成 的还是不错的。数字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而且孩子们每天都会和数字打交道,数字已成为 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孩子几乎都没有注意到数字的存在。活动唤起了孩子们对于数字与生活之间紧密联系的认识。 让幼儿感受数字的趣味性, 对数字产生兴趣。鼓励幼儿从物品中找出数字,并尝试说出数字的含义。引导孩子说说我们的生活中的数字及作用,并一起观看一些有数字的图片。最后以有趣的游戏结束本次活动。

第39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顺数与倒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孩子如果能从这些日常生活中得到经验并复习将其用于生活当中,这样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习惯和乐趣,因此在这堂数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小朋友平时都会接触到的数学生活经验:顺数和倒数,学习了这样的概念,相信孩子们下次再乘坐电梯时,就会将无意注意变成有意注意,更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知识的内化。

  活动目标
  1. 情感:养成日常生活众仔细观察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 认知:感知顺数与倒数的规律,知道顺数时后面的数比之前的大1,倒数时之后的数比之前的数小1。
  3. 技能:能够进行10以内的数的顺数和倒数。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在于: 理解顺数与倒数的内在规律。
  活动难点在于学习倒数、倒接数。

  活动准备
  1.1—10磁性数字卡2套、方向箭头1个
  2.青蛙10个,荷叶若干个
  3.相同火车头图片2个(区别:车牌号不同)
  4.高楼模型1栋、1—10粘贴数字1套

  活动过程
  一、复习活动导入,稳定幼儿情绪,进入活动主题
  1.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卡片请幼儿来认读数字
  2.简单比较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初步感知数的大小顺序。(利用孩子与认识的哥哥姐姐之间的年龄差距)

  二、感知顺数与倒数的规律,知道什么事顺数什么事倒数
  1.出示顺数火车卡片,引导幼儿观察火车车厢上的数字顺序有什么特点(后面的数比之前的大1)
  2.将火车上的相邻的两个数互换位置,引导幼儿再次观察说说哪里错了,为什么错了,应该怎么来排列
  3.教师小结:像这样将数字按照后面的数比之前的大1的方法来排列的方法叫顺数
  4.同法来学习倒数的概念

  三、再次巩固顺数和倒数的概念
  1.教师以神奇的口吻,导入青蛙,以寻找青蛙不同点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有的青蛙胸前没有数字,并启发幼儿进行按规律填数字。
  2.以青蛙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从任意数起的顺数与倒数练习。
  3.以观察楼房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顺接数与倒接数的练习。如:住在5楼的**想到1楼的**家串门,要走哪几层楼(倒数)住在1楼的**想到5楼的**家串门,要走哪几层楼(顺数)

  四、结束部分:拓展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哪里有顺数与倒数,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五、活动延伸:请幼儿回家同爸爸妈妈共同寻找、查阅资料,顺数与倒数还应用在哪些方面,下周一大家共同分享。

  教学反思
  活动开始,孩子还不太理解顺数,我利用班上反映比较快的孩子带动大家的思维,重点观察火车上的数字变化,因为有个别孩子坐过火车,知道火车分了不同的车厢,有1车厢、2车厢,3车厢,这些都加快了孩子对顺数的理解。理解顺数之后,孩子接受倒数就很快了。
  个人觉得活动开始前引入比较吃力,后面我反思,觉得一个可以利用孩子的先天经验,像某的孩子做过火车,前期开展主题活动,可能课程更容易展开。

第40篇、中班数学10以内数量的对应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我班的幼儿在手、口一致的的数数时,还不能完全正确掌握,我想让他们具体的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特别选择了这个教学内容。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
  2.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3.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
  难点: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活动准备
  数字卡 各类物品、食物卡。

  活动过程
  一、从《拍手歌》导入
  复习数字宝宝1—10,并随机抽取数字卡,让幼儿念出来。

  二、按顺序排列
  让幼儿到黑板上把数字卡从1排列到10。

  三、数一数
  让幼儿数一数物品(铅笔、蝴蝶、小鸭子等)的数量,并能用数字几来表示它。

  四、 点数
  给相应数量的圆涂上颜色,并把数字圈出来。
  1.请小朋友到嘟嘟牛家做客,嘟嘟牛拿出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如玉米、西瓜、糖果等。
  2.点数:请幼儿到黑板手、口一致的点数。
  3.嘟嘟牛忘记了这些好吃东西的数量,请幼儿用涂圆圈的方法标识起来,并把数字圈出来。请个别幼儿到黑板上点数、涂色、圈数字。
  4. 请幼儿把课本翻到P11页,教师详细讲解,幼儿作业。
  5. 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结构合理,幼儿兴趣,培养了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这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幼儿非常积极的上前做题。但有一点,就是有个别幼儿还不会点数的,要加强数数的能力了。

第41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探索数数方法,初步积累相关数数的经验。
  2、发展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数数
  2.课件-数数
  3.课件-数数

  活动过程
  一、交代主题,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有小动物客人来做客,你们欢迎吗?
  好!让我们来看看是谁来做客呀?
  (小熊,小鸡,青蛙,小鸟。)

  二、连线-请客人坐下
  1.教师:请小朋友数一数来了多少小动物?
  (1只青蛙,2只小熊,3只小鸡,4只小鸟。)
  2.教师:我们请它们坐下吧?
  你们看,小椅子都摆放好了,请小朋友想一想,应该怎样安排小动物入座呢?
  (椅子分贝摆放了1把,2把,3把,4把。)
  3.请小朋友安排小动物坐下吧。
  (请幼儿按相同的个数进行连线。)

  三、数数几条鱼
  1.出示课件-数数[1-45]
  教师:请你数一数海里的鱼。
  2.发现问题,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
  (1)教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数错呢?怎样数才能数清楚呢?
  教师总结并示范数数,我们只要想办法记住第一个数的鱼,
  再数到它的时候就不要数了。
  (2)我们要怎么样才能记住第一个数的鱼呢?

  四、幼儿探索尝试封闭式数数
  1.请小朋友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数的又快又对。
  你们可以用水彩笔记号。
  2.小结交流数数的经验。

  五、趣味练习
  练习卡-数数[1-38]
  相同的个数进行连线。
 

第42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可爱的小瓢虫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巩固对10以内数的点数。
  2、能做到数物的对应。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带有秋天背景的七星瓢虫图片,课件《可爱的小瓢虫》、数字卡片、数字胸卡。
  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手册《主题活动·可爱的小瓢虫》。

  活动过程:
  1、观看七星瓢虫图片,进入课题。
  小结:七星瓢虫身上有七个点,所以我们叫它七星瓢虫。
  2、观看课件,加深认识。
  小结:小瓢虫身上有几个点,我们就叫它几星瓢虫,如二星瓢虫,四星瓢虫,七星瓢虫,十星瓢虫等。
  3、游戏"我是小瓢虫"。
  规则:幼儿喜欢几星瓢虫,就去找相应的数字胸卡,取下来挂在脖子上,教师依次出示不同的数字,请相同点数的"瓢虫宝宝"飞到教师这儿来。
  4、完成操作材料,锻炼数物对应的能力。

  活动反思:
  幼儿对图片以及瓢虫这种生活中常见的小昆虫都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讲述过程中几乎没有人下座位或到处讲话,也能比较积极地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引导提示来做出猜想,大部分幼儿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表达欠缺完整性,但还是很值得鼓励和高兴的。

第4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单数双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使幼儿能认识并区分10以内的单数双数。
  2、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自由探索了解单数和双数,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尝试的精神,感受同伴间相互交流的乐趣。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玩具若干;大数字卡片若干(幼儿每人一张);单、双数的汉字词组卡片各一张;老狼头饰一个;开火车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数玩具”
  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玩玩具,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每人抓一小把玩具,数一数有几个玩具,你是怎样知道的?(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二、探索单、双数——游戏“找朋友”
  1、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帮他们找好朋友,出示数字8,并配上相同数量的小黑点,老师示范找朋友,要2个2个做好朋友,看看他们能不能全都找到好朋友。
  2、刚才你拿了几个玩具?幼儿回答,教师出示不同的数字,10、7、5、4、9……
  请幼儿说出:你发现了什么?(全都能找到好朋友的;不能找到好朋友剩下一个)
  (1)我拿了六个玩具,两个两个的分都分完了。
  (2)我拿了七个玩具,两个两个得分还剩下一个。
  (3)小结:都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双数)不能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单数)出示汉字词组。那哪些数字是双数?(2、4、6、8、10)那哪些数字是单数?(1、3、5、7、9)幼儿跟念几遍。

  三、巩固单、双数
  1、游戏“抱一抱”
  游戏规则:幼儿根据教师念或举单数双数,如果教师念的是单数就用双手抱住手臂(自己),如果教师念的是双数,两个幼儿抱在一起。
  2、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1)教师出示狼头饰引出“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老狼说的是单数小朋友赶紧趴在桌子上,老狼说的是双数时小朋友赶紧两个两个抱紧,否则老狼就会吃掉你。
  (2)第一次游戏:老师扮演老狼。
  第二次游戏:小朋友扮演老狼。
  3、结束:向你的好朋友介绍完后,可以向客人老师介绍。

  四、开火车游戏
  师:小朋友们真棒,老师非常喜欢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老师要奖励每个小朋友一张火车票,一会儿老师要带你们坐着火车去旅游,小朋友们把火车票戴在胸前,并仔细看一看你的车票是单数还是双数,是单数的到朱老师这列火车、双数的到唐老师那列火车,如果上错车,检票员会把你赶下车,我们该出发啦……(放音乐,开火车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利用了大班的教材(认识单数、双数),在孩子们通过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中感知对单数和双数的初步理解,让幼儿知道1-10以内的数中单数有 1、3、5、7、9;双数有2、4、6、8、10。在整节课中我运用了“抱一抱” “老狼老狼几点钟” “开火车”游戏进一步的区分单数和双数,同时也在培养幼儿积极思维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活动后,我觉的孩子们对“老狼老狼几点钟”特别是当老狼想吃掉他们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表现出兴奋、高兴的样子。幼儿的情趣再次进入**,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再次对到单数、双数再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幼儿掌握程度进一步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在这节课中我个人感觉在讲解双数时讲得不到位,所以在提问的过程中有的幼儿答非所问,在一个由于幼儿人数多,因此在“开火车” 游戏时幼儿的情趣有点失控,不能围绕老师的意愿去活动,纪律有点差。

第44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的守恒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中班幼儿在前期有了一定的数物关系,在进行10以内数物结合时有幼儿摆出了不同排列方法的物体,并引起班级许多小朋友的兴趣,大家都积极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所以,就考虑到设计这节课和孩子一起探索关于守恒的概念。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等量物品德数量不随实物的大小、颜色、种类及排列及排列形状的变化而改变,准确计算10以内物品的数量。
  2、体验数守恒的有趣现象。
  3、逐步树立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

  活动准备
  教具:泡泡卡片、数字拼板、雪花片或干。大小不同的有孔珠子、棉线若干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是有相互问候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泡泡表演队来幼儿园演出了。看,他们20个队员分成了两组,每组演员都准备了精彩的节目,一起来看看吧。
  引导幼儿拿出学具“吹泡泡”按照大小或颜色分类分为两类泡泡摆成不同的造型,数数泡泡的数量,感受泡泡不论大小、颜色及造型的变化,每一类总数不变,都是10个泡泡。
  *进一步感知10以内等量物品的守恒。
  请幼儿找出10个雪花片尝试不同的排列方式拼摆。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3、分组活动。
  师:节目表演的太精彩了,可我发现演员们没有演出服和饰品。我们来帮它们一起做吧!
  第一组:制作手链。将10个一组大小不同珠子穿成手链并写上价格标签
  第二组:制作演出服。幼儿手中的彩色串珠组成牌龙,排列形式,规律不限。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各组请1-2名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玩了什么,做了什么活动,对数量相同的物品进行交换、排列之后发现了什么。
  5、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数的守恒对于中班小朋友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怎样吧这样的一个比较难的数学概念形象化,让幼儿好接受呢?想到了用情境展开并贯穿教学活动,让幼儿体验数守恒现象。
  整个活动进行下来,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幼儿在活动中也基本掌握理解数的守恒概念。
  反思活动,有以下不足:
  1、 集体活动中的幼儿自主操作,感知物品数量不因排列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实幼儿在操作中排列很多不同形式,但我在这个环节中并没有让幼儿将自己的成果在全班幼儿面前展示出来,幼儿的经验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是一个遗憾。
  2、 分组活动的材料投放比较单一,在5以内守恒使用这些教具,幼儿对此教具不太感兴趣。

第45篇、中班数学活动漂亮的项链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数的概念是幼儿在事物间建立两种关系的总和,其中的一种就是顺序关系,它是幼儿学数学前的准备阶段。有的幼儿已会按一定规律排序,但大部分幼儿还不知道按一定规律排序,为此,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游戏的形式,设计了此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穿珠的操作中掌握排序的规律。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并运用按颜色或形状等某一特征进行排序的规律。
  2、引导幼儿幼儿主动、专心地进行操作活动,并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3、有兴趣地参加活动。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珠子(颜色和形状各异)、绳子、展示架2块、教师自制的项链一条(按颜色排序)、贴绒彩色卡片(与事先穿好的项链相对应)、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教师戴一条自制的珠子项链(按颜色排序),引起幼儿动手制作项链的兴趣。
  教师交待制作项链的要求:每个小朋友穿一根项链,先把绳子的一头打个结,保证穿好的珠子不会掉,然后一个一个珠子往绳子上穿,这时要动脑想怎么穿才能使项链更漂亮,珠子不要穿得太多,最后把两头打结在一起。
  幼儿分组制作项链,老师巡回观察指导,同时也穿一条按形状排序的项链。
  2、幼儿各自将自己制作的项链挂到展示架上,教师将脖子上戴的项链和刚制作的项链都挂在展示架上。
  请幼儿比一比谁制作的项链最漂亮。
  3、教师将幼儿认为漂亮的项链挂在另一展示架上,请幼儿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它漂亮?它的排列有什么小秘密?”
  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幼儿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按颜色、形状排序)每当幼儿说出一种排序的方法,教师就出示一种排序贴绒卡片标志,与幼儿一起分析排序规律,并进行接龙。
  教师小结:哦,现在我明白了!这些项链漂亮,原来是因为它们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穿起来的,有颜色的变化、有形状的变化。现在请小朋友按颜色的变体规律或者按形状的变化规律再来穿一条项链,看看是不是比原来的更漂亮些了,好吗?
  4、幼儿动手自制项链(幼儿可根据自己能力选用一种或两种方法)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并适当提问:“你是按什么规律来穿的。”
  幼儿穿好后,小朋友之间互相观赏,并对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规律穿的,并和原来的项链作以比较,让幼儿感到按一定的规律穿的项链更漂亮好看。
  5、幼儿带上自制的项链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示,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结束:
  “小朋友,谢谢你们,为我们加工了这么多漂亮的项链和腰带,下次,我再请你们帮我加工好吗 ?”

  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序的。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

第46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1~5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中班的幼儿刚从小班升上来,对数字没有概念,只会简单的唱数,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数字,因此我设计了这节数字课,让幼儿能把数字与图像一一对应,从而对数字有初步的认知。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数字1——5,能够指认数字并与图卡一一对应。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数字宝宝与图卡一一对应。
  2.初步认识数字,幼儿容易混乱,采用儿歌形式加深幼儿对数字的认识。

  活动准备
  1——5的数字图卡及1——5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
  《5只猴子荡秋千》,让幼儿有数字1——5的印象。

  二、1.教师:
  “小朋友们好!今天有几个小朋友要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啊?在认识他们之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你们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名字,要不他们会生气的,就不跟我们做好朋友啦!”
  2.教师戴上写有数字1的头饰,用有吸引力的声音自我介绍一下:“大家好!我的名字叫:“1”,很高兴认识你们,我要和你们做好朋友,好不好?”(好)教师:小朋友,这个好朋友的名字叫什么啊?(1)出示图卡1,让幼儿记住。然后用同样的方式介绍出数字2、3、4、5,(介绍时可以打乱数字顺序,这样避免幼儿只会数数而不认识数字。)
  3.把数字1——5的图卡拿出来让幼儿复习认识,拿出图卡“1”,问小朋友“1”像什么?让幼儿自由回答。教师总结:“1”像铅笔能写字。同样的提问方式并总结出: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

  三、游戏:
  请几个小朋友分别拿上1——5的数字图卡,并读出图卡上的数字。然后再请几个小朋友也分别拿上1——5的数字图卡,其他的小朋友唱《找朋友》这首歌,拿图卡的小朋友在歌声中找到相对应的数字,成为一对好朋友。{可以多请几组幼儿玩这个游戏。}

  四、结束:
  送数字宝宝回家。教师:今天很开心,数字宝宝们也很开心,他们玩累了,要回家了,我们给他们说再见吧!幼儿:“1”再见,“2”再见,“3”再见,“4”再见,“5”再见。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认识了数字1——5。大多数的幼儿能把数字和图卡相对应。但游戏部分不是很精彩,没有做游戏的幼儿积极性不高。

第47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认识数字10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巩固10的形成,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10的实际意义,使幼儿懂得自然数列中前后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2、练习数数并正确书写数字10 。
  3、培养幼儿良好的书写姿势。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数字卡1——10,图(由10个圆形、10个三角形、10个长方形拼成的一幅图画),数量为10的数群卡
  学具准备:本子、笔等。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以内数的形成和认识。
  1、手指游戏。(1 1 2 2 伸伸手,3 3 4 4 点点头,5 5 6 6 弯弯腰,7 7 8 8 扭一扭,9 9 0 0 抬抬腿,动手动腿和动口。)
  2、看数字取雪花片:教师出示数字1,幼儿取出相应数量的雪花片摆放在桌子上,教师再出示数字2,让幼儿想一想怎样让雪花片的数量变成2,并能说出1添上1是2,依次出示数字卡3——8。带领幼儿复习8以内各数的形成。
  3、会变的数卡(教师举数卡,幼儿根据数字的变化而变相应数量的手指,使之进一步感知自然数列中前后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二、认识数字10,进一步感知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1、引导幼儿观察挂图。
  图上有什么?它们用什么拼成的?有几个圆形?几个三角形?(10个圆形、10个三角形)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它的数量?(教师出示数字10)我们还可用什么来表示呢/(引导幼儿可以用小圆点来表示数量)
  2、引导幼儿发挥想象结合实际让幼儿说出10你还可以表示什么?
  10 个笑圆点和数字10除了能表示10个圆形、10个三角形,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三、幼儿辨认数字10。
  1、小朋友看看10像什么?(棍子和鸡蛋)我们来学习写一写10 吧!
  2、教师书写数字10。(注意强调其笔顺及1笔写成)
  3、带领幼儿在空中练习。

  四、幼儿书写数字10,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业。

  五、展示评价幼儿作业。

  六、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反思:
  虽说每堂课都会有瑕疵,但只要善于反思修正就是在进步,所以在后面的复习中,我会尽量填补一下之前课堂中有些没讲到的内容和单独指导学习进度稍慢的幼儿。增强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是每天都要进行的事,教师的持之以恒才能让幼儿的知识开出花,结上丰硕的果实。

第48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数字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
  对幼儿的教学,首先课程的目标要明确,重难点要突出。在这节课中,可能我的重难点不是很突出,所以对幼儿来说挑战性缺少了。其次在老师介绍操作要求的时候,语言虽然说很简练,但是还需要更明确和更全面一点。这样孩子在操作的时候,就更有秩序了。还有一方面是,老师在请幼儿回答问题的时候,只是让幼儿说出了问题的答案,老师只注重了答案的对错,没有注重让幼儿把话说完整,缺少了语言的渗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这些方面的经验积累还是需要不断努力。

  活动目标:
  1、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体验数字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与有趣。
  2、复习9以内的数字、数数,并区分6与9。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几何图形组合画三幅(还有小动物)。
  2、幼儿每人一份数字卡片
  3、每组提供白色纸条、浆糊、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看图编电话号码。
  (1) 我们将要去春游了,我想邀请小动物一起去请大家想想办法用什么方法通知它们?(幼儿泛讲)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最好呢?
  (2) 打电话要查电话号码,我们来查一查动物家的电话。
  教师分别出示图形卡。(小猴、小熊、小兔)
  师:这是小猴家的电话。让幼儿观察发现小猴家只有图形,没有号码。
  (3) 引导幼儿看图数数编号码。(三家全部观察后,人人翻译号码)(人手一份操作用具。可以用数字贴号码,也可用笔写号码)
  请各组派代表在黑板上贴数字
  集体念号码 583469 583496 582734
  验证号码的正确性,老师拨打电话。

  二、感知数字的丰富变化。
  (1)思考:这些号码都有6个数字,为什么电话号码是不一样的?
  (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
  (2) 观察:在三个电话号码中有哪些是不一样的?
  (小猴家的号码是有9、6,小熊家是6、9;小兔家没有这两个数子,有的是2、7)
  相同的是什么?
  (三个号码都是六位数,前两位数都有5、8)
  (3)区分6和9
  问:老师也常把6和9搞错,请你们帮助我记住它。
  ( 让幼儿说出6的圆圈在下面,9的圆圈在上面。)
  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数字23456789

  三、交流所收集的电话号码
  增强幼儿有关电话方面的知识
  (1) 请幼儿大声地读自己带来的电话号码。
  了解电话号码是多位数的。
  (2) 你们知道的电话是几位数的? (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
  (上海地区的家庭电话是8位数的,手机是11位数的;常用的较特殊的电话是3位数的。)

  四、给小动物编电话号码
  (1)有许多小动物家还没有电话,我们用数字来帮它们编个电话号码吧。
  提示:可以用贴数字的方法,也可以用笔写。
  有意识地请几个孩子上来念所编的号码。
  (2)教师巡视后提出新的要求。提示幼儿是否每个数字都用了,数一
  你编的电话是几位数的。
  5延伸活动:把小朋友编的电话号码做成电话簿。

  课后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互相交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前我先请幼儿收集、寻找、记录一些生活中的数字,请幼儿将事先收集好的有数字的东西拿出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这些数字的作用。孩子们先个别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上数字的作用;因为孩子们都很想表达自己的发现,因此我让幼儿自己和边上的小伙伴说说自己的发现;接着我把我准备的有数字的物品和孩子们一起分析我的“发现”。第二是经验迁移,感知数字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第一环节中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东西,在第二环节中要求幼儿脱离直观物体,引发幼儿已有的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孩子们很会找,什么公交车的路线号,汽车摩托车的牌照,超市里也有很多的数字,他们基本上都能知道这些数字作用的一二。孩子们发现有数字的地方还真不少,就连衣服拉链头上有数字也被他们发现了。真所谓人多力量大,我们共同找到的有数字的东西还真多。第三部分是幼儿操作。利用幼儿的对生活中数字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去。
  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收获不少,整个活动环节很清楚,一环一环之间紧紧相扣、层层递进,设计的问题也具有有效性,能开动幼儿的小脑筋。但缺点也有存在,一些细节方面还要注意。在这个活动中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孩子自己收集课堂所需的东西是很重要。在活动中孩子们愿意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自由自在地采撷自己感兴趣的“果子”,他们采来的“果子”是绚丽多姿的,然后回到课堂交流,共享到了“果子”的丰富,起到“以一当数十”的作用。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他们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相信孩子,多给孩子一些亲身实践活动的机会。

第49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10以内数的守恒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中班幼儿在前期有了一定的数物关系,在进行10以内数物结合时有幼儿摆出了不同排列方法的物体,并引起班级许多小朋友的兴趣,大家都积极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所以,就考虑到设计这节课和孩子一起探索关于守恒的概念。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等量物品德数量不随实物的大小、颜色、种类及排列及排列形状的变化而改变,准确计算10以内物品的数量。
  2、体验数守恒的有趣现象。
  3、逐步树立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

  活动准备
  教具:泡泡卡片、数字拼板、雪花片或干。大小不同的有孔珠子、棉线若干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是有相互问候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泡泡表演队来幼儿园演出了。看,他们20个队员分成了两组,每组演员都准备了精彩的节目,一起来看看吧。
  引导幼儿拿出学具“吹泡泡”按照大小或颜色分类分为两类泡泡摆成不同的造型,数数泡泡的数量,感受泡泡不论大小、颜色及造型的变化,每一类总数不变,都是10个泡泡。
  *进一步感知10以内等量物品的守恒。
  请幼儿找出10个雪花片尝试不同的排列方式拼摆。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3、分组活动。
  师:节目表演的太精彩了,可我发现演员们没有演出服和饰品。我们来帮它们一起做吧!
  第一组:制作手链。将10个一组大小不同珠子穿成手链并写上价格标签
  第二组:制作演出服。幼儿手中的彩色串珠组成牌龙,排列形式,规律不限。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各组请1-2名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玩了什么,做了什么活动,对数量相同的物品进行交换、排列之后发现了什么。
  5、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数的守恒对于中班小朋友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怎样吧这样的一个比较难的数学概念形象化,让幼儿好接受呢?想到了用情境展开并贯穿教学活动,让幼儿体验数守恒现象。
  整个活动进行下来,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幼儿在活动中也基本掌握理解数的守恒概念。
  反思活动,有以下不足:
  1、 集体活动中的幼儿自主操作,感知物品数量不因排列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实幼儿在操作中排列很多不同形式,但我在这个环节中并没有让幼儿将自己的成果在全班幼儿面前展示出来,幼儿的经验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是一个遗憾。
  2、 分组活动的材料投放比较单一,在5以内守恒使用这些教具,幼儿对此教具不太感兴趣。

第50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做纸牌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8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2、感知等量物体不同的空间排列形式。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3~8画有图案的大扑克牌,没有数字。扑克牌大小的卡片,数量多于班级人数的4倍以上,每张卡片上事先写好4~8的数字。人手一个小印章。

  活动过程
  一、结合纸牌,理解8以内的实际意义,引发兴趣。
  1、教师出示纸牌8,提问:这是什么?(纸牌)纸牌上有什么?(数字和图案)你能发现什么秘密?(数字和图案的数量是相等的。)
  2、教师继续出示8以内的纸牌,引导幼儿看图的数量来说纸牌上的数字,帮助幼儿理解8以内的实际意义。
  提问:请小朋友看一看、数一数每张纸牌上有几个图案,应该写上数字几?
  幼儿心里默数,数完以后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幼儿讲述给每张纸牌填上相对应的数字,并且引导幼儿念一念。
  3、教师小结:纸牌可真有意思,每一张纸牌上都有数字和图案,并且数字和图案的数量是相等的。

  二、学习根据8以内的数字,按不同的空间排列形式画出相应的点子。
  1、导入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出示卡片,告诉幼儿:今天我们来开一个纸牌加工厂,请小朋友来做纸牌。
  2、学习根据数字按不同排列形式画出相应的点子。
  a、教师出示4张同一个数的卡片(5),提问:看一看,这4张卡片,你能发现什么秘密?(都是数字5的卡片,图案和数字的数量相等,每一张卡片上图案的排列方式都不一样)
  教师小结:纸牌加工厂给每个小朋友4张相同数字的纸牌,要小朋友在纸牌上画出与数字相等数量的图案,而且每张纸牌上图案的排列方式都不一样哦。
  b、教师请2名幼儿上前示范制作纸牌,清楚操作要求。
  教师先请一能力中等的幼儿上前示范做纸牌,其他幼儿观看是否做对,如正确,请该幼儿讲述其操作过程,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做的?”如做错,请其他幼儿帮助改正。
  教师再请一能力较强的幼儿上前示范做纸牌,并请其讲述操作过程,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做的?”

  三、清楚要求,做纸牌。
  1、教师强调要求:每人4张卡片,根据数字画出相应数量的图案,每张卡片上图案的排列方式要不一样。
  2、幼儿每人完成4张纸牌加工的作业,愿意多做的可再做一些。教师检查幼儿有没有按纸牌上的数来画相应的图案,提醒幼儿每张卡纸牌上图案的排列方式要不一样。教师做质量检查员,回收幼儿做的纸牌并鼓励做的不符合要求的幼儿重新做一张。

  四、会用多种方法玩纸牌,体验纸牌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之情。
  1、提出要求:请幼儿2到3人一组自由结伴,在做好的纸牌中每个数挑两张凑成一副牌,合作玩纸牌排数序、纸牌配对、纸牌比大小等游戏。
  2、教师可带领不会玩得幼儿玩一次,帮助他们理解各种纸牌游戏的规则。
  3、关注幼儿在游戏中对数的概念的掌握情况,表扬能分享材料、合作游戏的幼儿。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做纸牌》贴近幼儿生活,是一个趣味性强、操作性强并且受到幼儿喜欢的活动。因此班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能理解8以内的实际意义,也感知了等量物体不同的空间排列形式。
  通过活动的开展,我觉得此活动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仍需调整一些地方。我先说说值得肯定的地方吧。通过3到8大扑克牌的出示,数一数、说一说,有效的帮助了幼儿理解8以内数的实际意义。通过画有与数字相等数量图案纸牌的出示,交流、小结,帮助幼儿了解操作要求,并在个别幼儿的示范操作中,清楚操作要求。制作纸牌时,大部分幼儿都能根据数字盖出相应数量的印章,体验到了成功制作纸牌的乐趣。活动中各个环节清楚,要求明确,操作性强。可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盖出来的印章颜色太淡,不方便展示交流,最好还是用勾线笔画点子比较好;请个别幼儿操作示范时,最好先请一能力较强的幼儿,再请能力中等的幼儿示范操作,更有利幼儿清楚操作要求。
  同时,对此活动,我也存在一些疑惑:怎样让幼儿更好的感知等量物体不同的空间排列形式。活动中,我似乎讲的不够具体。

第51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一一对应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习把相关物体进行一一匹配,获得对应经验。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实物:碗、勺、梳子、镜子、毛巾、脸盆等。
  2.动物和相应的食物卡片多种,填空练习的卡片若干。
  3.配套幼儿用书《数学》上册。

  活动过程:
  1.游戏《找朋友》
  (1)教师出示实物,启发幼儿说出各种实物名称后,再讨论哪两种实物可以做朋友,为什么?(发现实物之间的关系)请幼儿动手把它们一对一对地配好。
  (2)启发幼儿在室内找有关联的物品,比一比谁找得又对又快。如:黑板与黑板擦,扫帚与簸箕等。
  2.游戏《喂小动物吃食》教师出示动物卡片,并从左到右摆成一行,然后引导幼儿讨论:每种动物最喜欢吃什么?让幼儿找到相应的食物卡片-一对应地摆在下方。
  3.分组活动幼儿分成四组活动。
  第一、二组:对应摆放实物卡片。如教师先从一个袋中取出花、帽、伞、手电筒等卡片摆成一行,再请幼儿从另一个袋中取出有关联的卡片(蝴蝶、围巾、雨鞋、电池)一一对应摆放。
  第三、四组:填空格。如空格上一排画有鸡、碗、书、篮球筐等,小朋友在下方空格内填画相应的东西(蛋、筷子、笔、球)。
  4.教师或家长指导幼儿利用幼儿用书第4页的内容进行补充练习

  课后反思:
  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至少是按照自己的设计顺利的完成了!上完后才发现,还是自己的功底太薄,对这一数学思想的领悟远远不够。周主任说得非常有道理,一一对应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是解题时所运用的一种思路,不应当停留在生活中的一一对应,可以在数学中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
  可否通过不同的魔术来集中展示一个内涵,一种数学思想?这一神奇的魔术通过解剖使它不再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似乎可以跳出来一点点了!
  我明白了空姐为何自杀?因为她是局内人,她没法走出她的圈地,而我们说她傻,那是因为我们都是局外人!

第52篇、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6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6的形成,认识数字6,理解6的实际意义。
  2、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操作,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萝卜、青菜、磨菇卡片各6张,1-6数字卡片。
  2、萝卜图片(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三倍),上贴各种图形(如图) 另备与萝卜上所贴形状相同的图形若干。
  3、兔子拼图(幼儿人数的一半),反面划成6格,分别写上1-6的 的数字并剪开。同样大小的底板图也划成相应的6格,画上1-6的圆点。

  活动过程:
  1、拔萝卜、青菜,采蘑菇(学习6的数数,认识数字6)
  (1)律动:师幼扮兔子随音乐“兔跳”。
  (2)说说你(兔子)喜欢吃什么?
  (3)为过冬备粮食:拔萝卜、青菜,采蘑菇。
  (4)数数:有几个萝卜、几棵青菜、几个蘑菇。出示数字6,认读数字6。
  2、分萝卜:学习6的形成,数数。 萝卜太少不够吃,请兔宝宝把每个萝卜分6分。 老师示范在一个萝卜上贴上6个图形,先贴5个红色的圆形,再贴1个绿的圆形,5个圆形添上1个圆形是6个圆形,把萝卜分成6份了。
  幼儿操作:找图形贴到萝卜上。
  3、拼小兔:复习认识数字1-6和6以内数数。 老师介绍玩法:出示拼图底板,上划成了六格,每格上画了圆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示拼图6块,(数一数,认一认它们背后1-6的数字)请兔宝宝将六块拼图贴到底板相应的位置。
  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53篇、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认识梯形是中班下学期的数学活动。中班的幼儿对梯形的形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它的特征还不是很清楚。梯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而幼儿的思维又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我设计了各种有效的操作活动,通过幼儿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拼一拼等自身的体验来突破重难点,让幼儿在反复观察、操作、推理中,逐步理解认识梯形的特征。

  活动目标
  1.幼儿乐意参加数学操作活动,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兴趣并愿意探索。
  2.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3.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活动准备
  图形拼图3套,梯形特征记录表1张,梯形、非梯形卡片共15张,梯形判断实验卡3张,机器人图纸2张,笑脸粘贴若干,石子路操作材料2套,吸管若干,带有平行线的图纸5张,梯形卡片若干,白纸15张,黑笔15支,小筐15个,梯形物体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拼图游戏导入,复习巩固图形
  指导语:小朋友,你们玩过拼图游戏吗?许老师今天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个拼图,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一组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拼图。
  拼图完成后,引导幼儿复习已学过的图形并引出梯形。

  二、初步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特征。
  (一)了解梯形特征
  请幼儿观察说说梯形是什么样子的?有几个角?几条边?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梯形特征记录表。
  师小结:梯形一共有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一条长一条短,而且它们还是平平的(用手势做平平的样子)。

  (二)巩固对梯形的认识
  指导语:这里有一些迷路的梯形宝宝,请你们分组来帮他们找找家,梯形宝宝我们就把他贴在有对号的家里,不是梯形宝宝的我们就把他贴在有错号的家里。
  师幼共同检查,复习巩固梯形特征。

  三、通过摆、找、拼,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设置三组层次不同的操作活动,让幼儿通过摆一摆、找一找、拼一拼,加深幼儿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第一个游戏:寻找梯形,在机器人的身上找出梯形,然后在梯形上贴上一个笑脸。(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第二个游戏:镶嵌梯形,找出石子路中的梯形石子,并在小筐中找到相应的梯形镶嵌进去。(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 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第三个游戏:拼摆梯形,用吸管拼出梯形,纸板上浅色的线都是平行的,幼儿根据自己对梯形的理解利用手中的材料正确拼摆梯形。(加深幼儿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四、联系生活经验,画生活中的梯形物品
  生活中见过的梯形,幼儿回答后,观看PPT课件。
  联系生活给梯形宝宝添画,画出生活中大家见过的梯形物品。

  活动反思
  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第54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我和朋友比高矮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目测比较物体的高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2、学习把2—5个物体从高到矮或矮到高有序排列。
  3、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感受比高矮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三只公鸡的图片 、五只高矮不同的小狗图片、五种高矮不同的蘑菇娃娃图片人手一份、排序条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要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得来的。
  1、师:(出示三只不同颜色公鸡的图片)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三只公鸡与小朋友一起来游戏,但是它们正在吵架,都说自己是最高的。
  请小朋友来帮它们想想办法,分清谁高谁矮好吗?(幼儿思考)请小朋友把你的想法告诉公鸡们,看能否帮助它们。(幼儿回答)
  儿:三只公鸡都站在同一条线上做比较,就知道谁高谁矮了。
  2、从矮到高排序 。
  师:你能将它们从矮到高排一排吗?放到排序板上。(出示排序板)
  3、教师与一幼儿比,教师再与一高个老师相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小结:要想知道谁高谁矮应该看他和谁比,当他和个子高的人比时他就矮,而和个子矮的人比时他就高。
  4、请幼儿上台操作排序:从高到矮。

  二、出示五只小狗,请幼儿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排序。
  小结:从矮到高排序,要选出最矮的排在最前面,再从剩下的中间找出最矮的,其余依次。从高到矮方法同上。
  儿观察发现:从矮到高:像爬楼梯。从高到矮:像下楼梯。

  三、集体操作活动:蘑菇娃娃比高矮。
  师:小朋友,我们帮公鸡、小狗排好队了,现在我们来帮这些蘑菇娃娃排排队吧,请你帮它们从高到矮排好后,再从矮到高排好。

  四、通过游戏“找朋友比高矮”,进一步理解高和矮的相对性。
  教师自评:
  在活动当中学习了物体比较高矮的方法,——使幼儿能正确区分物体的高矮,在前面第一部分可以设计让幼儿来找找可以比高矮的物体,这样活动能使幼儿更感兴趣,形式也更活跃。第二部分是学习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我将重点放在教会幼儿学习直接比较上,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活动中教师的话语太多,对幼儿要求过多,没有充分体现出教师引导者的作用。需要教师以后活动中语言要进一步精练。

  活动评价:
  1、教具高矮的区别不大,准备时应该考虑到大小干扰的问题。5以内物体的操作,要有易到难。
  2、活动过程要增加趣味性。
  3、在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时需要分开说,孩子不大好说。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是从幼儿实际生活出发,在整个环节中,流程进行的比较顺利,也有不足之处:让幼儿在不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的高楼的高矮时,讨论还不够充分,仅仅通过教师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在后来的区域活动中将继续针对此问题设计专门的游戏让此概念让幼儿通过游戏进一步体验、领悟。

第55篇、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排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视听触觉各种感管引导幼儿主动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并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雪花片若干、颜色不同的枪管玩具、大小长短不同的吸管、排序卡

  活动过程:
  1、织幼儿玩拍铃鼓游戏,引出活动主题。
  小朋友们,请你们听听老师是按什么方法拍铃鼓的?
  2、引导幼儿发现拍铃鼓中的秘密,并运用图示记录其中的规律。
  老师这有一些雪花片,请你想想怎样用雪花片表示我们刚才拍鼓的规律?
  (1)大声——小声——大声——小声
  (2)大声——小声——小声——大声——小声——小声
  3、教师出示排序图,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请幼儿用拍手的方式表示出来。
  (1)、小朋友看看这些雪花片是按什么规律排序的?
  (2)、你们能按这个规律拍拍手吗?
  小结:这种按照一定规律把物体排排队的方法就叫做排序。刚才我们都是根据物体大小不同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其实我们还可以根据物体的长短、颜色、粗细、高矮等不同进行排序呢。
  4、补充排序卡。
  出示已排好的排序卡,请幼儿来找找看什么地方排错了。
  5、导发现物体的差异,进行创编排序。
  (1)、请幼儿根据颜色的不同排序拼插枪管玩具。
  (2)、请幼儿根据吸管的大小或长短的不同进行排序
  (3)、请幼儿根据幼儿性别的不同进行排序。
  6、排队游戏
  幼儿分男女站成两竖排,按教师要求进行排队游戏。如高人、矮人、高人、矮人或拍头、拍肩、叉腰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游戏。
  7、延伸活动: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是按一定规律排序的,如美丽的项链,好看的花边,围墙的栏杆……,请幼儿将生活中有趣的排序现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在排序卡上。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第56篇、中班数学活动比较宽窄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使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依照中班幼儿能力水平,将目标层次定位于能运用感官比较三个以上物体的宽窄,并说出其相对性,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幼儿自由自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认知经验,使他们在自在的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

  活动目标:
  1.能运用感官比较三个以上物体的宽窄,知道物体宽窄的相对性。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比较三个以上物体的宽窄。
  难点:感知物体宽窄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两条宽窄不同路的多媒体课件。
  2.一条宽窄不一的小河多媒体课件。
  3.两条长短不同的纸片。
  4.找围巾的多媒体课件。
  5.生活中宽窄物体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激发兴趣
  (游戏:找路 游戏情境导入,建立初步的宽窄概念)
  1.接到红果果绿泡泡的邀请函,通往红果果绿泡泡家要选择一条宽宽的路
  师:红果果绿泡泡邀请我们去他们家玩,你们想去吗?
  师扮演红果果和绿泡泡:“亲爱的小朋友,我们是你们的好朋友红果果和绿泡泡,今天邀请你们到我家玩,到我们家有两条路,一条宽宽的,一条窄窄的,但是今天那条窄路堵车了,所以要走宽宽的那条,欢迎你们哟!”
  2.带领幼儿来到活动场地
  师:到红果果和绿泡泡家该走哪条呢?为什么?
  师:小朋友,这两条路就是去红果果和绿泡泡家的路,可是该走哪条路呢?
  幼:走这条。
  师:为什么?
  幼:这条路宽,那条路窄。
  幼:老师,走这条。
  师:为什么?
  幼:那条窄路堵车了不能走,只能走宽宽的那条。
  师:小朋友可真聪明,都能找出去红果果和绿泡泡家的路,知道这条路宽,那条路窄。
  (启发幼儿通过目测的方法,发现两条路的宽窄,学习用“宽窄”正确表述)
  【此环节为活动的前奏,重在激发幼儿融入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目测的方法发现物体的宽窄,学习正确的表述词】

  二、亲身体验 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过小河  
  通过目测、身体动作来理解宽窄的相对性
  1.带领幼儿通过宽宽的路,一条河挡住去路 再次读红果果绿泡泡的信:“在我家门前有条河,小马说很窄,松鼠说很宽,到底宽还是窄呢?你们去试试吧!
  2.组织讨论:到底小马和松鼠谁说的对呢?你认为小河是宽是窄呢?为什么?
  师:到底小马和小松鼠谁说的对呢?
  幼:小马说的对。
  幼:小松鼠说的对。
  幼:小松鼠说的对。
  师: 你认为小河是宽还是窄呢?
  幼:宽。
  师:为什么呀?
  幼:我跳不过去。
  幼:很窄。
  师:为什么呢?
  幼:我这样就跨过去了。
  幼:很窄,我能跳过去。
  【谈话讨论法,引起幼儿思考,发现物体具有相对性】
  3.师:你是从哪里通过的?
  幼:这里通过的。
  幼:我从这里通过的。
  师:这条小河哪里宽一些哪里窄一些呢?
  幼:这里宽一些。
  幼:这里窄一些。
  (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发现小河的宽窄不同,为下一步感知宽窄的可变性做铺垫)
  第二环节:架桥
  合作游戏中感知宽窄的可变性
  1.师:一定有许多小动物向小松鼠一样感觉小河太宽,过不了河,我们为他们搭座桥吧。
  幼:好!
  2.幼儿选择纸板架桥,通过操作发现纸板的长短和河面的宽窄有关
  师:现在小朋友拿上纸板架桥吧!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师:小朋友可真能干,能把长纸条架到宽河面上,短纸条架到窄河面上。
  【操作法,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物体之间的关联】
  3.师:“桥架好了,我们试试吧,”幼儿走过窄窄的桥,体验窄的东西有一种紧缩感
  4.师:“桥面很窄,会很危险,怎样把桥面变宽呢?”启发幼儿通过合作组合,将窄的变成宽的
  【合作游戏法,感知宽窄的可变性】
  第三环节:找围巾  
  操作探究,找出最宽的最窄的,感知物体宽窄的相对性。
  1.设置问题:红果果想要最宽的围巾,绿泡泡想要最窄的围巾,请把宽的送给红果果窄的送给绿泡泡
  2.幼儿操作,比较三条围巾的宽窄,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
  师:你怎么比的?
  幼:我看见这条就宽。
  幼:我把围巾摞在一起,看见它是最宽的。
  师:你的这个办法可真好!
  3.解决幼儿操作中出现得问题:
  预设:(1)幼儿通过目测选出最宽的,但不一定能发现三个物体间的细小差别。
  (2)幼儿通过比较产生,但比的方法有问题,比如不能再同一水平面上比。
  解决:你是怎么发现的?比的时候应该怎么比呢?
  【操作法,引导幼儿发现辨别物体的宽窄,除了用观察法,还可以运用对应比较的办法】
  1.师:我们都把自己认为宽的送给了红果果,现在红果果的围巾都是宽的吗
  【再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原来宽的东西放在一起比可能会变成窄的,此环节为解决目标难点的重要环节,让幼儿在反复的比较中发现宽窄的相对性。】      
  2.师:依以上方法找出最窄的。可视幼儿能力改作幼儿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三、应用新知 升华体验
  找出生活中用宽窄比较的物体,并比较它们的宽窄。 此环节作为延伸活动进行。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依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及形式,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达到我在活动前预设的目标。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探求状态,体现了预设目标中让孩子“喜欢”“探索”生活中有关宽窄的问题的设计理念,幼儿在层层递进的游戏中从粗浅的感知到细致的深入,对生活中的“宽窄”有了真实的感知,而且也习得了运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比较的方法比较宽窄,理解了物体具有相对性这一特征。
  情境游戏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活动的特色,也是达成目标的主要原因,,将“宽窄”这一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了数学学习的机械化。幼儿能在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去探索、感知,并将体验反馈给老师,教师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不是“教”而是“导”,通过层层设疑,引发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的知识点。游戏是幼儿生活中最有活力和充满喜悦的活动,是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方法。
  活动材料的准备也是本课时的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也为老师在课堂中实现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求提供了可能。 但在本次课中也有不足之处,活动中幼儿的合作学习由于受中班幼儿年龄特征的限制,在老师的语言指导下不能很好完成。

第57篇、中班数学感知10以内的数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这个活动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供可操作的材料,对10以内的数量能手口如一的点数。让幼儿在以前学的数字的基础上,能够把操作材料与数字联系起来,达到巩固的效果。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操作使幼儿感知10以内的数量。
  2、使幼儿建立对数量的认识。
  3、使幼儿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手口一致的点数出10以内的数量

  活动准备
  记录单、豌豆荚、小黑点、数字卡片、鼓、数数玩具、彩色笔。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表述礼物。
  1、李老师给宝宝们带来了一包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礼物?
  (和旁边的宝宝说一说,是什么礼物,是什么样子的。)
  2、按图归放,感知数量。
  (请宝宝们把相同的礼物归放在一起,一起来数一数、说一说,每样礼物有多少。)

  二、击鼓游戏
  1、运用听觉感知数量,老师击鼓(数量是10以内),幼儿回答:击了几下,说出总数。并配相应的数字卡片。
  2、用动作感知数的实际意义,看点子卡片击鼓,边击边数数,最后说出点数。并配相应的数字卡片。

  三、猜猜豆妈妈肚里的豆宝宝,理解10以内的数量。
  1、剥豆:出示一结豆荚,幼儿观察猜测,里面躺了几粒豆宝宝。剥豆验证,并用相应的符号和数字表示,教师在大记录单上作记录。第二次剥豆,请个别幼儿剥豆数数,并作记录。两次一共剥了几粒豆,将两次剥的豆放在一起是多少粒?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在记录单上写上数字。
  2、介绍记录单,请幼儿说说记录单的每一个格子里写什么?
  3、讲解操作要求: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评价,纠错。

  四、拓展
  蔬菜批发市场需要一些豆子,我们把豆子装到袋里去送到批发市场吧。(幼儿根据豆子的数量送到“老板”那里。)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刚开始,我用了分礼物导入,先让幼儿对10以内的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个方法还不错,幼儿都能跟上我的节奏。接下来我出示了事先准备的小圆点,让幼儿玩击鼓游戏,幼儿也基本上都能击正确。并且,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见得幼儿对看图片数圆点还是感兴趣的。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第58篇、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8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富于想象,有较强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喜欢学习新的知识,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即使是粗浅的数学内容也需要经过一番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而中班的孩子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感知物体的数量及其数字,对应关系是中班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他们认识数字是建立在一定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的,数字8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孩子把数字8的形状和已有的一些物体联系起来,让孩子能具体形象地认识记忆数字8,《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即“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为此我设计了游戏情景“送水果”,让幼儿带着要求去找到相应的水果卡片,在拿物品、数物品中不知不觉地感受8的数量,这遵循了“教育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原则。

  活动目标:
  1.感知8以内的数量,并认识数字“8”,初步掌握8的实际意义。
  2.能够进行8以内的数与点的匹配。  
  3.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7以内的数熟悉7以内的数量。
  物质准备:教具:ppt。
  学具:①1—7数字卡片若干。   
  ②活动室周围放置若干身上有1——8点子或数字的老鼠形状。   
  ③人手1份实物卡片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黑猫警长招白猫警士。
  过渡:你们好,我是黑猫警长,最近城里来了一些专做坏事的家伙,我一个人根本抓不完他们,所以今天我来是为了找一些厉害的小朋友成为我的白猫警士帮我一起抓坏人,你们愿意成为我的白猫警士和我一起战斗吗?
  小结:想要成为合格的白猫警士必须要经过我的考验,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2.白猫警士比眼力。(操作课件,让孩子初步感知8以内的数量)
  (1)初步感知8以内的数量。
  过渡:黑猫警长今天先来考察一下你们的眼力啦,比比谁的眼睛最亮。
  提问:花园里有几只蜜蜂?(7只蜜蜂)      
  后来又飞来1只蜜蜂,现在变成几只蜜蜂了呢?(8只蜜蜂)
  小结:白猫警士说的真好,原来7只蜜蜂,又飞来了一只蜜蜂就变成了8只蜜蜂了。
  (依次播放花,苹果,汽车,大象等让幼儿说。)
  提问:黑猫警长刚才都把那些东西变成了几只?(8只)
  小结:我都把它们变成了8只,看来想要通过我的考验都要先认识数字娃娃8 才行呢。
  提问:数字宝宝8长得像什么呀?
  小结:数字宝宝8长得像一个葫芦一样。
  (2)了解8的实际意义。
  提问:数字宝宝8能表示八样东西,那它还能表示8样什么呢?
  小结:8能表示8只蜜蜂,8朵花,8还能表示8辆汽车等,8能表示好多好多是8个的物品。
  3.白猫警士比本领。(巩固认识8的实际意义)
  过渡:现在让黑猫警长看看哪个白猫警士本领大。
  (1)第一关,请白猫警士们从盒子里找出有数字8水果的卡片送给黑猫警长,比一比,谁找的水果宝宝又对又多。(幼儿操作实物卡片,教师观察。)
  提问:你找到了什么水果,数数找到了几个有数字宝宝8的水果?
  (2)第二关,请白猫警士们从盒子里找出有8个点子水果的卡片送给黑猫警长,比一比,谁找的水果宝宝又对又多。(幼儿操作实物卡片,教师观察。)
  (3)第三关,考考白猫警士的眼力。请根据黑猫警长的口令拿出相应的数水果。
4.白猫警士出动一起捉老鼠。(操作数和点的匹配)
  过渡:白猫警士们,现在考验你们本领的时候到了。最近有很多老鼠常常出来做坏事,现在黑猫警长需要你们协助我抓住他们,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完成这次任务!
  要求:黑猫警长要跟你们交代一下,你们去抓老鼠的时候一定要轻轻地去,否则老鼠就会发现你们然后逃走,捉到老鼠后,你们会发现每一只老鼠都不一样,请各位警士想办法把他们送到对应的牢里去。现在请各位警士轻轻地去捉老鼠。
  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播放歌曲《黑猫警长》。
  展示验证。
  过渡:白猫警士们,让黑猫警长看看你们有没有把那些老鼠都抓住,锁在正确的牢房里。
  小结:看来你们已经学会抓坏人的本领,现在我要收你们成为真正的白猫警士了。
  5.庆祝胜利。
  结束:白猫警士们捉了这么多老鼠,现在黑猫警长奖励你们一起到外面去庆祝这次胜利。

  活动反思:
  这节数学活动我以黑猫警长招警员抓老鼠的情境贯穿整节活动。本活动中我将重点定位在感知8以内的数量,并认识数字“8”,初步掌握8的实际意义。难点定在能够进行8以内的数与点的匹配。为了能更加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兴趣,我制作了很多好玩的操作学具,设置了对“白猫警士”的考验,每一关的考验让我意识到这些对孩子来说缺乏挑战性,同时,幼儿其实有自己的很多经验,只是这些经验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的,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帮幼儿把这些零散的经验总结概括出来并进行提升。而我在上课一开始就犯了这方面的错误,没有把幼儿对“8”的认识经验进行总结提升,仍旧使幼儿的这一经验处于零散状态。另外,这个提问本身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却因为我语言上缺乏引导性,使它丢失了应有的价值,这就说明我没有做好幼儿的引导者,违背了《新纲要》宗旨和要求。但是不管怎样,我相信通过自己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这些问题都会一个个被解决,并且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59篇、中班数学活动比较厚薄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会区分物体的厚薄,并会正确运用“厚薄”表述比较的结果。
  2、能从3——5个厚薄不同的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
  3、能对3——5个物体进行正逆排序。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黄瓜、胡萝卜、百萝卜、书、积木等若干。

  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出示厚薄不同的两本书,请幼儿比一比、说一说,哪本厚?哪本薄?
  2、通过游戏“比一比”感知物体的厚薄。
  (1)引导幼儿从座位底下拿出书和旁边的幼儿进行比较,并能用“厚薄”表述比较的结果。
  (2)找一找:请幼儿在3——5本书籍中找出一样厚或者一样薄的书。
  2、小组操作活动。
  (1)排一排:提供厚薄不同的黄瓜片、胡萝卜片、书、积木等,引导幼儿将每类物品按从厚到薄或从薄到厚的顺序排序。
  (2)涂色:按图示给图中的物体根据厚薄的不同涂上不同的颜色。
  3、运用多媒体展示幼儿操作作品。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益智区提供厚薄不同的物体请幼儿排序;并能根据图示进行涂色。
  生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引导幼儿寻找幼儿园、家里和周围环境中厚薄不同的物体。

  活动反思:
  《比较厚薄》是中班的数学活动,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学习区别物体的厚薄,并能用正确的词语表达出来,知道比较物体的厚薄是具有相对性的。让幼儿通过进行物体和物体之间的比较发现问题,了解一些逻辑知识,根据中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他们对一些简单的逻辑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例如高低、大小等,所以我觉得选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物体厚薄的比较是具有相对性的是很有必要。

第60篇、中班数学活动乌鸦喝水(空间概念)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量一量,比多少的操作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体积。
  2、培养幼儿的估计能力,空间感知推理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透明小量杯(果冻壳),水彩笔、记录纸。人手一份。
  2、操作材料:
  ①黑枣、蚕豆、、花生、圣女果、桂圆若干。
  ②实物图片三张。
  3、一瓶绿茶,两杯一样多的橙汁、绿茶,乌鸦一只,数字翻牌卡2个。

  活动过程:
  一、量一量。
  (一)介绍。
  1、冬天到了,乌鸦准备了许多过冬的粮食,让我 们一起去瞧一瞧吧!
  2、请幼儿说说它们的名字,并在黑板上出示相应的卡片。
  3、(出示量杯)看,这是什么?(小量杯)你们猜一猜,装满这只小量杯,需要放几颗黑枣?(幼儿估计、猜测)如果装的是蚕豆,需要放几颗?会不会一样多?
  4、请你们动手量一量,看看哪种粮食装的多,哪种粮食装的少。想一想为什么,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二)、幼儿自由选择两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学着记录。
  教师指导:
  1、数出同一种粮食装入量杯。
  2、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3、大胆地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

  (三)、小结:
  幼儿展示记录,讲评测量结果。
  提问:
  1、你在量杯里装了什么粮食?能装几颗?(教师把结果记录在粮食的图片上)
  2、谁量了花生?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的时候要把粮食压压紧,结果才会准确。
  3、为什么同样大的量杯里,黑枣只能放一两颗,花生能放十来颗?(引导幼儿推理出粮食数量与粮食大小之间的反比关系)
  小结:在一样大的量杯里,越大的粮食装的越少,越小的粮食装的越多。
  4、请幼儿根据推理的结果把粮食图片按大到小排列。
  黑枣 蚕豆 花生

  二、竞赛游戏:乌鸦喝水
  一)乌鸦怎样才能喝到饮料
  1、出示乌鸦:现在,乌鸦口渴了,找来找去找水喝。哇,这里有一瓶绿茶,乌鸦真高兴呀!(出示一瓶绿茶)可是瓶太高,饮料太少,乌鸦怎么也喝不着。小朋友们,快帮帮乌鸦吧!(引导幼儿想出用粮食投入水中,让水面升高的方法)
  2、想一想,用哪种粮食放到水里可以让乌鸦最快喝到绿茶?为什么是黑枣?对,最大的粮食只要几颗就能让水位升高得最快。(演示:把枣子投入瓶中)

  二)比较圣女果和桂圆的大小。
  1、小乌鸦喝了绿茶,又感觉有点饿了,它又找来了两份点心,一份是圣女果,一份是桂圆,可它说不出它们谁大谁小,谁知道?
  2、“谁来帮小乌鸦区分圣女果和桂圆的大小?”(请幼儿想办法并提供两只一样大的大量杯)
  3、用量杯测量不出它们的大小, 那我们能不能用乌鸦喝水的方法来比比圣女果和桂圆究竟哪个大呢?我们分成两对来接力赛,一边是圣女果队,另一边是桂圆队。你认为圣女果大,能让乌鸦先喝到水,就把椅子搬到圣女果队。你认为是桂圆大的,就加入桂圆队。
  4、幼儿竞赛。
  教师讲解规则:每次向瓶里放一个果子,然后翻自己队的数字卡一张,下一个小朋友必须在前一位小朋友拍一下自己的手才能出发。比一比哪一队用最少的果子让饮料满到瓶口。
  5、宣布圣女果和桂圆的比较结果和获胜组。
  谁来说说,哪组的小朋友猜对了,是什么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原来有的东西看上去大,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是大的,这就要我们多动脑筋,用聪明的方法来比较。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第61篇、中班数学5的形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4添上1 是5,5可以表示所有数量为5的物体。
  2、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水果图片、树叶图片若干
  学具:树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拍手游戏: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肖老师来玩拍手游戏
  2、师:小朋友,肖老师问你,1添上1 是几?
  幼:肖老师,我告诉你,1添上1是2.
  师:小朋友,肖老师问你,2添上1是几?
  、、、、、、
  3、看数字做动作:教师出示数字1——4,幼儿根据数字做相应数量的
  动作)
  4、接着说数:教师随意说数字,幼儿接着说下去,如:教师说1,幼儿
  接着说2、3、4

  二、学习5的形成
  1、小朋友,秋天到了,看看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苹果树上的果实成熟了,今天小狗要去摘苹果吃。我们看看它摘了
  几个苹果,是怎么摘的/
  教师扮演小黄狗,摘苹果,先摘4个苹果。
  小黄狗的苹果摘好了,我们来数数它一共摘了几个苹果?
  小狗刚想走了,想起了要送一个苹果给小花狗吃,于是又回去摘了1个苹果,现在我们来看看小黄狗一共摘到了几只苹果吧!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说4个苹果添上1个苹果有5个苹果。
  小黄狗一共摘了5个苹果。
  3、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也慢慢地变黄了,黄了的树叶会掉到地上去,
  成了落叶。
  教师演示一棵树上落下来了4片树叶。
  接着又落下来了一片。
  引导孩子说出4片落叶添上1片落叶有5片落叶。
  4、以相类似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5的形成。
  5、小朋友,4片落叶添上1片落叶有5片落叶,那我们就知道了4添上
  1是5.

  三、拾落叶
  1、小朋友,秋天到了,你们也想去拾落叶吗?
  2、教师为每张桌子发放好一定的落叶。
  3、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去拾落叶吧,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小朋
  友听老师的指挥,老师请你先拾几片,你就先拾几片,然后拾几片,还
  要边操作边说你是怎么做的。

  四、结束部分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4添上1是5。
  请小朋友下了课找一找教室里、家里,都有什么数量是5。

第62篇、中班数学活动小动物搬新家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对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序数与数字的关系并不了解。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对自然序数的认识,能正确运用序数词,体验序数的排列关系,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设计了数学活动《小动物搬新家》。在设计活动时,创设帮助小动物搬家的情境,通过幼儿观察、动手操作感知理解序数与数字的关系,并能准确的表达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孩子操作的兴趣,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操作习惯,并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乐于参与操作学具活动,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
  2. 从不同角度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 学习10以内序数,能用序数词准确表述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游戏,能用序数词准确表述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难点:感知同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开始数,序数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1.幼儿用的10种动物图片、10层的房子图片每人一套
  2.教师用的动物、列车、房子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按照号码找凳子,复习五以内序数
  教师将幼儿带入活动室。指导语:“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小朋友们该说什么呀?小朋友们真有礼貌!今天小朋友们和于老师一起玩好吗?听,这是什么声音?我们的火车就要开了,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叱!火车到站了,小朋友看看每排小凳子前面的地上都贴了小圆点,我们看看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好了,小朋友到于老师身边,于老师要发给小朋友们号码,一会儿小朋友要根据号码牌上的颜色和数字来找自己的小凳子。拿到号码后先看看你拿的是什么颜色的,找到和你颜色相同的小圆点,然后看清自己的数字,拿到数字几,就做到第几个小凳子上。如果拿到红色的数字1,就坐在第一个小凳子上,如果拿到黄色数字2,应该做到哪个小椅子上?小朋友们真聪明,拿到号码就去找自己的小凳子吧。” 教师发号码。
  指导语:“红队的小朋友把号码举起来老师检查。请把你的号码放在小框里。”

  二、引导幼儿感知物体在横排序列中的位置
  (一)引导幼儿观察坐在横排列车中的动物。
  指导语:“今天许多小动物也乘着列车来到这里,它们啊要搬家。看,它们的列车开来了,我们来伸出右手食指,从火车头的方向开始,数一数这列火车有几个车厢?能坐几只小动物?可是小动物都藏在白色的窗帘后面了,我们一起小动物请出来好不好?先看老师请一个,我先请第三号车厢的小动物出来。把白色的小窗帘撕下来,放在前面的小筐里。请小朋友也看看自己的3号车厢坐的是谁。”

  (二)引导幼儿观察火车后面的树。
  指导语:“原来每节车厢里都有一个小动物。快看,小动物乘坐的火车停下来了,我们看看火车后面有多少棵树?火车头停在了第几棵树的前面?有的说是第3棵,有的说是第8棵?请幼儿分别来表述自己是怎样数的。
教师小结:为什么同一棵树小朋友数的会不一样呢?有的数的是第三棵树而有的数的是第八棵树?是因为小朋友们开始数的方向不一样。有的是从有太阳的这一边开始数的,有的是从有云彩的那一边数的,所以同是这一棵树,从这边数是第三棵,从那边数是第8棵。原来,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开始数,第几第几是不一样的。

  (三)再次感知列车中的动物顺序,为动物们发号码
  指导语:“火车已经停好了,现在请小朋友们为小动物们发号码,拿到几号的小动物一会就搬到第几层去住。请你从列车头的方向开始为它们按顺序发号码。像老师这样,将双面胶的纸撕下来,放在筐子里,从自己的小碗中拿出号码牌,将号码牌贴在相对应的小动物下面。现在请小朋友在小筐中拿出自己的小碗,为小动物发号码牌吧。”
  请幼儿说一说为谁发了几号,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因为它从列车头开始数是第几个,所以给它几号。

  三、引导幼儿感知物体在竖排序列中的位置
  (一)教师出示房子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房子,并按照刚才的号码,请动物们搬进新家。
  指导语:“现在每个小动物都有一个号码了,我们欢迎它们去新家。哇,这就是小动物们的新家,漂亮吗?真漂亮,小动物们也非常喜欢,急着去新家呢。刚才它们拿到几号号码牌就住到几楼去。小兔子是1号号码牌,它要住到1楼去。住在1楼,是该高高的,还是低低的呢?哦,所以数房子的时候,要从下往上数第一层,第二层……看,每一层的窗户下面都有一个小空,我们就让小动物在小空里住进去。并且边让它们住,小嘴巴里边说‘请小兔子住在第几层’。”

  (二)指导语:“小朋友的小动物都住进去了吗?哦,这么漂亮的房子,于老师的小动物也要住呢。帮帮于老师吧。”请幼儿说一说,谁住在了第几层。

  四、搭火车游戏,结束活动
  指导语:“小动物们都住对了,他们多高兴啊。小朋友们真能干!小朋友们玩的开心吗?于老师也很开心。今天的游戏就要结束了,听,火车又要开了,我们快拿起自己的小号码,按顺序坐上火车回去了。和老师说再见!”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在帮小动物找家的时候幼儿不能很好的分辨。应该让幼儿观察完动物后接着想一想他们都住在哪里?然后后再予以引导。直接出示的话,让幼儿看起来比较抽象。这些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所以在下节课上应该做一下调整。

第63篇、中班数学比高矮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了提高幼儿对高矮的兴趣,将这一现象从生活中的偶发情况转化提炼为数学知识,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结合幼儿教学用书第7页的内容,我设计安排了数学活动《比高矮》。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学着比较高矮和一样高;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语词。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难点: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并注意要将高矮差别不显著的物体进行正确排序。

  活动准备
  1、悬挂气球,幼儿每人两套操作材料(长短不同的筷子 高矮不同的杯子)
  2、小熊、小兔、等动物头饰各一套。
  3、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1.谁拍到了气球
  请甲乙两名幼儿来拍悬挂着的气球(不能踮起脚或跳跃),可看到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教师为什么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引出比高矮话题)
  2、游戏《找朋友》
  音乐《找朋友》幼儿两两找朋友进行比高矮,引导幼儿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
  3、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1)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一个人是高还是矮?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使幼儿懂得了一种物体不能比出高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之间才能比出高矮来。
  (2)让一个小朋友站在板凳上,一个站在地面上比高矮,启发提问:这样比高矮可以吗?引出高矮比较应在统一高度平面上进行。
  4、比用具
  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两种用具比较高矮:如热水瓶高,杯子矮;组合柜高,小椅子矮……
  分组操作:幼儿人手一份高矮不等的材料进行比较。
  让幼儿将大小不同的两只量杯比高矮。(教师问:哪只高,哪只矮?幼儿:大杯高,小杯矮)将长短不同的小棒比高矮。(教师问:哪根小棒最高?哪根最矮?)
  5、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小动物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让高矮不同的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小动物,教师可以参与)
  将长短不同的小棒和高矮不同的杯子放在一起比高矮。(教师问: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活动延伸
  1、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2、带回家的活动: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或是和爷爷奶奶分别比高矮,看看谁高谁矮?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结合《纲要》精神,将知识寓于生活和游戏之中,特设计了拍气球,举气球,找朋友,排排队等活动,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重视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的情况,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开始时,我选择两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来怕气球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然后通过两两比较高矮得出比较的正确方法,即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直立比较;最后,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来巩固这一内容知识。最后安排了给动物排队来引导儿童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我认为本次活动比较好的是在设计上遵循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愿意参与活动在“玩中学”。教态较自然,能够学习着和孩子进行交流。通过活动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
  但因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本次活动中失误较多:首先在游戏活动《找朋友》时没有鼓励孩子动起来,使得有些孩子没有找到自己的朋友,让我有了一点思想负担,以至于在后来不敢放开手脚,仅仅通过教师启发式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充当了主导的地位,而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自己去想办法怎么比,怎么排。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没有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性,教师没能做好“引导者 ”的角色。在设计时虽然希望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准备的材料杯子颜色相近高矮相当,使得材料操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在活动时忽略了将孩子操作的结果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
  通过上课、反思,我觉得应该调整活动思路,大胆放开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让他们自己了解高矮的比较,而不是教师给强行灌输。另外还需要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多数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操作材料准备应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不是同一颜色等情况,让幼儿有所比较和区别,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看,多问,多学习,甩开大步向前迈进,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第64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美丽的项链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多角度欣赏物体排列的美,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2.初步学习按照物体特定规律排序,如:ABC、AABBCC等重复排列,并清楚讲述物体的排列规律。
  3.尝试运用有规律排序的方法进行装饰物品,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排序课件;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串珠;纸帽、纸腰带、回形针、贴贴纸。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操作,多角度欣赏项链的美丽,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1.引导语:今天是小熊维尼的生日,老师准备了许多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珠子,请小朋友串一条很美很美的项链送给小熊,好吗?
  2.幼儿操作---串项链。
  3.集中交流分享幼儿第一次的作品,引导幼儿多角度感受项链的美丽。
  小结:小朋友串的这些项链都很美,有些项链只用一种颜色,一种形状的珠子串的,看起来,简洁大方,这是一种简洁美;有些项链用多种颜色,多种形状的珠子串的,看起来很艳丽,这是鲜艳美;还有些项链用两种珠子间隔重复排列的,看起来很整齐,这是规律美。

  二、演示课件,分析物体的排列规律。如:ABC 、AABBCC等。
  引导语:老师也用这些美丽的珠子串成了三条项链,这三条项链都是有规律排列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规律的排列。
  1.分析第一条项链的排序。
  提问:这条项链用了几种珠子?是怎么排列的?
  小结:项链用了3种珠子,是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重复排列;如果老师把圆形用英文字母A表示,正方形用字母B表示,三角形用字母C表示,那么我们可以记录为项链是按ABC重复排列的。
  2.分析第二条项链的排序。
  提问:这条项链有几种颜色?(红、黄、蓝),是怎么排列的?谁来说一说?
  小结:项链有红、黄、蓝三种颜色,是按两个红两个黄两个蓝重复排列的,可以记录为是按AABBCC重复排列的。
  3.观察第三条项链的排序,尝试接着往下排。
  这是一条还没有串完的项链,它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谁能用英文字母来表示它的排列规律?如果让你接下去排列,应该怎么排列? (请一个幼儿上台操作)
  **小朋友排对了吗?
  4.总结。
  这些项链都是按两种以上珠子间隔重复排列的,有的是按形状,有的按颜色、有的按数量进行排列,这些都是有规律的排列。

  三、第二次操作,运用有规律排序的方法串项链。
  第一组:提供一种形状多种颜色珠子。
  第二组:提供多种形状多种颜色的珠子。
  交流分享:你的项链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总结:相同的材料,可以排出不一样的有规律的序列。

  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准备了帽子和贴贴纸,请小朋友用在帽子上装饰有规律的图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主要分三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串项链;第二环节,分析有规律排列的项链;第三环节,运用有规律排序的方法再次串项链。我认为取得成功之处有:
  1 . 活动设计有创新。
  本次活动主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理论指导,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让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次活动设计上进行一次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以老师说教、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活动中,用简单相同的材料,分前后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来完成,第一次操作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串项链,这样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气氛轻松,幼儿有参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幼儿的作品看,串的项链多种多样:有些是用一种颜色,一种形状的珠子串成的,看起来很简洁;有些项链用多种颜色,多种形状的珠子串的,看起来很艳丽;还有些项链用两种珠子间隔重复整齐排列的。然后,老师根据幼儿的作品来引导幼儿多角度欣赏项链的美丽,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同时为下一阶段学习了有规律排序打下伏笔。
  2.活动由易到难,逐渐深入。
  第二次串项链,操作目的是幼儿学习了有规律排序后,引导幼儿运用有规律排序的方法进行设计项链的序列。从幼儿的第二次串的项链来看,每个幼儿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都获得了发展。比如:第一次操作,懂得用有规律排序的孩子不多,就5、6个人,排的序列也是比较简单,都是以AABB 、ABAB的形式排列,在学习了有规律的排序后,幼儿的作品非常丰富,排的序列也是比较复杂,懂得用三个不同的物品间隔重复排列。相同的材料通过两次操作,让幼儿学习、观察、比较能力有很大进步,他们的体验更深入、规范、条理化,更容易让幼儿理解有规律的排列。
  3.根据幼儿能力差异来提供材料。
  为了照顾到幼儿能力的个别差异,我提供的材料有难易之分,比如:提供一种形状多种颜色珠子,供能力比较差的幼儿操作,还有提供两种形状多种颜色的珠子,三种形状多种颜色的珠子供能力中等和能力强的孩子操作。

第65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字娃娃找朋友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让幼儿喜欢识数,并对身边的数字充满好奇和探究的欲望。
  2、认知目标:引导幼儿加深对数字1、2、3的识别。
  3、能力目标:通过点数或心数判断物体的个数(1、2、3个)并能将实物或图片与等值的数字连线做朋友。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认识数字1、2、3;听懂别人谈话的内容。
  教具准备: 皮球1个,红花3朵,口杯3个,图片若干张,挂钩,数字卡,手机,录音 等。

  活动过程:
  一、齐唱歌曲《找朋友》
  并让小朋友说说你的朋友是谁?好朋友之间应该怎样做?

  二、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识数兴趣。
  1、教师接听电话,要求小朋友们安静听一听,是谁给老师打电话来了("喂,你好!请问你是谁?""什么?你是数字妈妈呀,找我有什么事?""数字宝宝要到我们幼儿园和小朋友玩,怎么玩呀?""让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他们找朋友,可以呀!""那他们什么时候来?""现在就来了,在我们教室门口,还带了一些玩具,""好的,我现在就去迎接他们。")
  2、提问小朋友:刚才谁给来老师打电话了?谁要到我们教师来?他们要来干什么?那小朋友们敢不敢帮数字娃娃找朋友哇?(鼓励幼儿)
  3、迎接数字娃娃的到来。
  (1)数字"1"娃娃进教室,放录音听他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数字娃娃'1',很高兴见到各位,今天我想请中班的小朋友帮我找朋友,因为我是'1',所以我只和表示'1个'的东东做朋友,记住了哟。"
  (2)迎接数字娃娃"2",听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我将和你们一起玩游戏,大家喜欢吗?你们帮我找朋友好不?凡是表示有'2个'物体都可以和我做朋友,知道了吗?"
  (3)数字娃娃"3"来了。听录音(不耐烦的语气)"真倒霉,数字1和数字2硬是拉我来和中班的小朋友做找朋友的游戏,他们那么小,谁会帮我数字3找朋友啊!不该来,真是不该来!"
  4、鼓励幼儿,听数字3说我们小,不能帮他找到朋友,小朋友们你敢不敢帮数字娃娃找朋友?那你知道数字1要找什么样的朋友?数字2呢?数字3呢?(再次明确目标)

  三、玩数字娃娃找朋友的游戏
  1、通过出示数字娃娃带的玩具(一些实物),比如:2个口杯、3朵红花、1个皮球等让数字娃娃在其中找朋友,要引导幼儿把找朋友的结果说下来,如:1和1个皮球做朋友,2和2个口杯做朋友,3和3朵红花做朋友等。以此激发幼儿:看,刚才数字3小看我们说我们不能帮他找到朋友,这不,现在我们不是帮他找到朋友了嘛,看来我们中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
  2、用图片帮数字娃娃找朋友。(尽可能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展示的机会)
  3、连线找朋友。
  (1)在黑板上摆三张图片,分别表示1、2、3,在图片的下面摆上与之不对应的数字娃娃,引导幼儿观察:现在数字娃娃能不能和他上面的这一幅图片做朋友?为什么?那他们的朋友分别在哪里?这是我们可以用一条线线把数字娃娃和他的朋友连起来,表示他们手拉手做朋友。(教师做示范)
  (2)将图片换一换,指名幼儿尝试给他们数字娃娃找朋友。
  4、夸奖表现好的幼儿,今天大家真了不起,帮数字娃娃找了这么多的朋友,我代数字娃娃给你们说一声:谢谢小朋友!

  四、拓展练习出示图片
  (上面画有4条小鱼)让小朋友们帮他找朋友,说一说为什么1、2、3都不是他的朋友呢?那谁会是他的朋友呢?今天数字4没来,说不定明天我们还要给数字4找朋友呢,小朋友们愿不愿意?今天就再见啦!拜拜!

  活动反思:
  学条件的限制这节课我们没能使用电子课件,但是孩子们通过多多的实物及图片能将他们各自表示的数字与数字娃娃1、2、3对上号,整个找朋友游戏的过程从实物开始,到图片,再到连线找朋友,难度在层层递进。用数字娃娃对中班小朋友的不信任做为小朋友们勇气与动力的源泉,到小朋友们为数字娃娃找到朋友的胜利结果,鼓舞孩子产生自信,挑战困难。所以我感觉这节课,不仅有数学知识,更深透了社会知识、健康知识,既有孩子说话听话能力的培养,更有孩子识数、对应等数学知识。

第66篇、中班数学活动7的守恒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点数7以内的数。   
  2、体验数守恒的有趣的现象。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卡片、数字卡片、食物盘、摸箱若干,笑脸、哭脸粘图若干,音乐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一、以“月亮姐姐”身份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开启“智力乐园”密码,复习7以内的数。   
  出示数字5、7、6,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相应的数量   

  三、参观“智力乐园”,感知7以内的数守恒。   
  1、师讲解示范。   
  2、幼儿自由操作。   
  (1)比较两组实物卡片的数量。   
  (2)比较盘子里两组实物的数量。   
  (3)比较两个箱子里的实物数量。   
  3、交流操作结果。   
  (1)出示大小、颜色、形状和排列形式不一样的实物卡片,引导幼儿感知7以内数的守恒。   
  小结:虽然大小、颜色、形状、排列位置不一样,但数量一样。   
  (2)验证。   
  4、游戏“捉迷藏”。   
  (1)介绍游戏玩法及规则。(强调先数再比一比)   
  (2)幼儿游戏。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让幼儿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2、整个教学以月亮姐姐带小朋友玩游戏为主线,把各环节串联在一起,各环节层层递进,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完整性和主题性,便于幼儿掌握学习的内容。   
  3、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愉快的操作中感知数的守恒,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有意思。   
  4、不足之处:教师试图把所有的事情交代清楚,所以语言烦琐了一些,就怕孩子做不好,幼儿游戏兴趣高,可让幼儿多玩几次。

第67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左右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节课强调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幼儿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幼儿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游戏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认识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幼儿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幼儿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目标
  1、幼儿知道左手和右手,能分清左手和右手,初步学习以自我为中心分清左右。
  2、通过活动,增强幼儿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3、幼儿愿意积极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分清左手和右手。
  活动难点:初步学习以自我为中心分清左右

  活动准备
  记录表、贴图;《幸福拍手歌》音乐,《左手右手》音乐,魔术盒;情景创设。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带领幼儿进入活动情景。
  1、教师放音乐,幼儿进入活动室,并向在座教师问好。
  2、教师语言导入为元旦节作准备,进行表演活动。

  二、魔术表演
  1、教师表演魔术。
  2、引导幼儿说出手,知道每个人都有左手和右手。

  三、送礼物
  1、说一说,左手能干什么?右手能干什么?强化幼儿对左手(右手)的认识。
  2、幼儿举手发言,教师记录在记录表上。
  3、教师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幼儿,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将礼物贴在相应的手上。

  四、儿歌表演
  1、教师示范儿歌表演。
  2、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儿歌表演。
  3、幼儿说出自己左边(右边)的小朋友的名字,了解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边。

  五、歌舞表演
  师幼一起伴随音乐表演。

  六、结束活动
  幼儿同时用右手和教师做再见的动作。

  教学反思
  一、联系实际,着手教学
  本节课是这一主题活动的难点,对中班的小朋友来说左右并不容易掌握。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从学生最熟悉的手引出课题,并在此基础上着手左手与右手的教学,循序渐进地增加教学难度,更易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紧紧围绕着学生身体的左手、右手进行教学,既联系实际,操作性又强,能使学生自然地、兴致盎然地置身于新课的学习当中,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和巩固对《左右》的认识。

  二、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根据中班小朋友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时我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三、关于镜面示范的思考
  在这次活动中,我选择的是镜面示范的示范方法,我觉得这样可以直观地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左右的方位,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这样做,并不利于幼儿在以后进行左右空间方位的转换学习,比如:面对面的孩子的左右方位的不相同、孩子的身体转动时方位的变化等等。

第68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字宝宝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2.发现生活中的数字,知道数字无处不在。
  3.运用数字进行游戏活动,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两行五列表格一张,藏有数字的表格一张。
  2.数字排列图若干。
  3.数字连线画、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想数字,激发兴趣
  1. 出示空表格,让幼儿数数有几个格子。(10个)
  “小朋友你们喜欢捉迷藏吗?喜欢。今天有几个数字宝宝要和我们捉迷藏,你们想不想玩?(想)”
  2.出示藏有数字的表格
  “你们看每个格子里都躲着一个不同的数字,它要小朋友的亮眼睛给找出来,谁来找一找。”
  3.老师引导幼儿逐一寻找藏着的数字。
  4.幼儿完整地读数字两遍。

  二、用不同的方法给数字排队
  1. 让小朋友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字。
  “小朋友这10个数字中谁最大,谁最小?(9最大,0最小)”
  2.让小朋友给数字从小到大排序
  “小朋友我们来给数字排排队,要求从小到大排,谁来排一排?”
  3.让小朋友给数字从大到小排
  “刚才小朋友真能干,把数字从小到大排队,现在谁能它倒过来排一排?”
  4.让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不同的排法
  “小朋友你们还想到什么排法吗?”老师出示几张排列图标,问幼儿像什么?

  三、在日常生活中数字的用处
  1. 让小朋友找出平时接触的数字
  “小朋友你们平时在家里或其它位子看到过,用到过这些数字吗?谁来讲一件。”
  2. 老师出示相关的数字实物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是什么?上面有数字吗?你知道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吗?”小朋友逐一回答后老师总结(有些数字是告诉我们时间的,比如说闹钟上的数字,日历上的数字。有些数字是告诉我们位子的,比如说小朋友在幼儿园茶杯摆放的位子,书目录上的数字。有些数字是告诉我们数量多少的,比如说药瓶上的数字,饮料上的数字。)

  四、游戏活动
  1.老师出示数字连线画:小朋友你们看我这张纸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里都藏着一个小动物,小朋友想不想把它找出来?(想)那我教你一个方法,老师演示从小到大连线。
  2. 幼儿动手操作,老师巡导
  3. 问找到小动物了吗?是什么?请你把找小动物的本领告诉班里其他的小朋友吧。
  课后延伸:
  让幼儿回教室找数字。

  课后反思:
  因刚接班不久对幼儿掌握数学方面知识的了解不是很清楚。,所以我设计一节以游戏形式为主的课,以此来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我以捉迷藏导入课题,小朋友积极性很高,对数字也很有兴趣。在后面的操作过程中,我选了个别幼儿操作,让其他幼儿的等待的时间过长,假如我把它改成每人操作,也许小朋友对数字就更感兴趣了。在生活中找数字时,准备材料不够充足,没能很好的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幼儿连线画时有些幼儿找不到数字点,假如我把点改成彩色点,就会引起幼儿的注意,连线就更完美,也就会一下找到数字中的小动物了。

第69篇、中班数学活动水果列车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理解序数含义,会用序数词“第几”表示5以内物体的排列次序。
  2、 能够从不同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3、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学习资源帝18-19页、操作卡《水果列车》。《火车开来了》音乐、数字卡片1-5、水果列车的图片。

  活动过程:
  1、 学习5的序数。请幼儿操作数字卡,用序数词说说每个数字在“第几”的位置。
  2、 欣赏水果列车图片,让幼儿看看水果在第几节车厢上。
  3、 变换“车厢”位置,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4、 播放音乐《火车开来了》。教师控制音乐播放,让幼儿说说是第几节车厢。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玩数楼房、开火车等游戏,增进对序数的理解。

  活动反思:
  以《指南》理念为指导,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以及中班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让幼儿在体育游戏中轻松地感知五以内物体的排序,体验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现生活中学和游戏中学数学的理念。

第70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6、7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6、7,知道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
  2.感知7以内的数量,学习看数字涂颜色。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并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数字6、7,知道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活动难点:
  理解数字6、7的意义。

  活动准备:
  1.背景图:果树(每棵树上分别有3串香蕉、5串枇杷、5只梨、7只橘子),数字3、4、5、6、7。
  2.学具:幼儿操作材料,水彩笔每人一支。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看数字拍手”
  数字是几,就拍几下手,并说出:数字几,我拍了几下。

  二、认识数字6、7
  1.回忆数字3、4、5
  师:小朋友们,黄老师发现了一片好大的果园,我们来看看果园里都有什么水果呀?(香蕉、枇杷、梨)
  师:请你来数一数,每棵果树上分别有几个水果。
  3串香蕉用数字3表示,5串枇杷用数字5表示,4只梨用数字4表示。
  2.认识数字6
  师:咦,这里还藏了一棵大树呢,会是什么数呢?(出示有6个橘子的橘子树。)
  师:原来是一棵橘子树呀!快来数一数,树上有几个橘子呢?(6个)
  师:6个橘子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数字6)
  师:6像什么呀?(口哨)
  师:数字6可以表示这棵树上的6个橘子,还可以表示什么呢?动脑筋想一想。(6张桌子、6块糖果等等)
  小结:数字6可以表示这么多东西呢!但是呀黄老师发现了,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6个都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我说的对不对呀?
  3.认识数字7
  师:看看,现在树上又多出来一个橘子了,那是几个了?还是6个吗?
  师:7个橘子应该用数字几来表示了?(数字7)
  师:7像什么?(镰刀)
  师:7可以表示什么?(7个小朋友、7把调羹等等)
  小结:数字7也可以表示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它的数量是7,都可以用7来表示。

  三、操作活动
  1.巩固数字6、7的认识
  出示图片,请幼儿根据方格中的数字6、7给相应数量的方格涂上颜色。
  2.看数字涂格子
  老师巡视,鼓励能力弱的幼儿读出数字,能力强的幼儿完成学习任务。

  四、活动评析
  师幼一起找出错误,加以改正,并表扬做得好的幼儿。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数字6和7,请小朋友回家以后在家里找找:你家里的什么东西可以用数字6和7来表示的。
  手指游戏,结束活动。
  幼儿表述6可以表示什么时大多选择了水果 ,应适时的加以引导。
  幼儿操作时可以选择油画棒让幼儿使用,方便涂格子。或者适当减少两个数字。操作环节时间稍长。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孩子们对6、7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正确表述6、7所表示的物体。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慢语速,幼儿操作时减少量,用三个数字,这样能缩短幼儿操作时间,让幼儿在评价环节多说一说,平衡语言表述能力与观察能力。

第71篇、中班数学找规律教案反思

   教案目标:
  1、通过活动,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地间隔排列规律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序。
  3、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排列规律的卡片。
  2、各种颜色的木块、几何图形、贴绒图案若干。
  3、操作卡片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以游戏:“寻宝”引入活动。
  让幼儿寻找藏在“草地”上的卡片,打开卡片看看上面有些什么?
  2、讨论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二、发现规律。
  1、观察卡片上物体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补规律。找出卡片上物体的规律,想想接着应该排什么?
  3、幼儿动手操作,把缺的补上去,将规律补完整,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补。

  三、尝试自由排列。
  1、介绍各组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组:按颜色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颜色的木块进行间隔排列。
  第二组:按几何图形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几何图形进行间隔排列。
  第三组:按图案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图案进行间隔排列。
  2、幼儿自选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进行有规律排列。
  3、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课后反思:
  我对幼儿园上了公开课《找规律》,这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学习内容,活动的设计我以游戏、操作贯穿于整一节课,这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第一个环节我以“听词做动作”的游戏导入,让幼儿听我说两组词(①小鸟啄虫、小鸟啄虫、拍手、拍手。②小鸟飞、跺脚、跺脚)做动作,然后让他们思考每一组动作继续做下去该怎样做,许多小朋友都做对了,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莫爵彪小朋友说:“我照着前面做的就往后做了。”
  周雅菲小朋友说:“小鸟啄两次,拍两次手是按顺序做的。”
  王金威小朋友用响亮的声音说:“这些动作是固定重复的,所以后面的动作也是这样做。”多么好的回答!我请全体小朋友给予他们热烈的掌声!接下来我让小朋友听音乐来做上面的动作,小朋友们把自己当成了小鸟,开心极了。最后我引导小朋友用图把上面的动作表示出来,让他们知道这样有顺序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第二个环节我分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首先让幼儿观察物体的排列找出排列的规律,然后继续排下去。接着让幼儿来玩“有规律排队”的游戏。最后让幼儿在教室里找一找有规律的东西,这个环节小朋友们非常的活跃,都要抢着回答。
  陈华周小朋友说:“墙上的米老鼠排列是有规律的。”
  陈龙小朋友说:“钢琴的琴键排列是有规律的。”
  蔡明真小朋友说:“墙上的KT板排列是有规律的。”
  莫湛威小朋友说:“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丁启洋小朋友说:“头顶上的脸谱和链子排列有规律。”……
  第三个环节我提供了许多材料让幼儿进行创造规律。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小朋友们都摆出了各种各样的规律,他们学得积极、投入,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思维活动,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大部分的孩子都比较认真、积极参与和守纪律,但是还有四个孩子不够理想,按要求进行活动的意识还不够强,不过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已进步了许多,要他们达到我的要求,这是我以后要面对的一个工作重点,因为我的目标是要让全班所有的孩子都表现得令我满意!

第72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高矮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因为本班学生年龄都在四岁左右,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我采用贴绒教具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逐步培养孩子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2、学习区分高矮并说出比较结果。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重点难点
  1、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2、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活动准备
  1、贴绒教具:两棵高矮不同的树;长颈鹿、狗、小鸭一只;高矮不同的房子
  2、 操作教具: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塑料瓶子、杯子等等。

  活动过程
  一、目测比较物体的高矮,学习区分高矮。
  1、出示两棵高矮不同的树,引导幼儿观察。看看这两棵树哪棵高哪棵矮?
  2、出示高矮不同的两座房子,引导幼儿比较。
  3、比较动物的高矮。教师出示高矮高矮不同的3只动物:长颈鹿、狗、小鸭,请幼儿找出最高的动物和最矮的动物。

  二、幼儿和幼儿小组比高矮活动
  1、请一高一矮两个幼儿上来比较高矮,看看这两个小朋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一个中等个字的幼儿上来,三个小朋友比高矮。看看她比谁高?她比谁矮?
  3、帮动物找家。让幼儿根据动物的高矮帮动物找家:高的动物进高的房子,矮的动物进矮的房子。

  三、操作和练习
  1、比较瓶子的高矮。让幼儿把3个塑料瓶子放在桌面上比较,指出最高和最矮的瓶子。
  2、寻找高矮。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寻找高矮不同的物体,并让幼儿说出寻找的结果,如“老师高,小朋友矮,”“桌子高,椅子矮,”“柜子高,桌子矮,”“小朋友高,布娃娃矮。”

  四、实践操作——按高矮排序
  1、每个小朋友使用以下几类操作材料进行高矮排序:
  (1)按瓶子高矮排序; (2)按积木从低到高叠楼梯;
  (3)按杯子高矮排序; (4)按小棒高矮排序。
  2、讨论:请个别幼儿把排好的玩具拿到讲台来,这是什么玩具?数数有几个?教师指其中一个问,说说比这个玩具高的有哪些?比它矮的玩具有哪些?

  五、户外活动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今天我们学会了怎样比高矮,现在我们从矮到高排着队,到外面找一找,有什么东西可以比高矮。”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高矮》。
  教学目标有两点:
  一是逐步培养孩子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二是学习区分高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并说出比较结果。
  教学重点是: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教学难点是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这节数学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我以观察贴绒教具,目测比较高矮引入新课,导出课题。第二环节我设计了让幼儿和幼儿小组比高矮活动,使幼儿用眼睛去发现比较高矮。第三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练习使幼儿对高矮的学习进行巩固,并让幼儿说出寻找的结果。第四部分我设计了实践操作——按高矮排序,让幼儿动手操作感知高矮的不同。第五部分我设计了让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这节课教学中我能按备课的设想去讲授完成教学内容,通过这节课的课后反思认识到几点不足:
  在幼儿动手操作比物体高矮时,过于牵制幼儿引着幼儿说出比较结果(此块设计时怕幼儿出现随意表达影响教学效果,这一课下来我有这样的感受,幼儿天真的话语才是幼儿的天性,不应该怕幼儿说错,说错时可以及时给予纠正。在练习说高矮时有的幼儿还出现了怯场不敢表达,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的加强幼儿语言方面的训练,教幼儿说完整话。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是:不论是活动设计上,还是活动准备上,一定要进行反复推敲,怎样的设计,怎样的准备才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才有利于幼儿的发散思维,才有助于活动的成功;我们都应仔细地研究,只要我们认真地备课,那么每次活动也就都有希望成功。
 

第73篇、中班数学顺数和倒数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数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给幼儿对数的教育应从数数开始,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认识数数。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学会1――10的顺数和倒数。
  2. 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顺数和倒数的规律。
  3. 使幼儿在游戏中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1――10之间顺数与倒数的规律

  活动准备
  1. 1――10数字卡片两套,方向箭头两个
  2. 磁铁圆点若干,小动物玩具十个
  3. 小汽车两辆(颜色不同)
  4. 音乐:《郊游》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请小朋友们去郊游为主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想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一)引导幼儿以报数的方法,初步感知顺数的规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这样排列的一排数叫顺数。

  (二)接着导入到倒数的认识
  教师引导幼儿感知,由于方位的变化,数顺序也会发生变化,从大数到小数排列,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少1,那么这样排列的一排数就叫做倒数了。

  (三)巩固部分
  1. 教师以惊讶的神情导入这些小动物有的胸前有数字,但个别是没有的,请小朋友们帮它们按规律排好队。
  2. 请小朋友们与小动物玩游戏,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可以从任意数起的顺数和倒练习。
  3. 教师以郊游的方法导入小汽车,引导幼儿根据对汽车不同的颜色进行观察,并且感知由于方位的变化,数的顺序也会发生变化,指导幼儿参与体验,巩固感知顺数和倒数。
  4. 指导幼儿参与手指游戏,再次进行对顺数与倒数的练习。

  三.结束部分
  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哪里有顺数和倒数,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与小伙伴或爸爸、妈妈共同寻找顺数和倒数,下一节让我们大家共同分享。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有的小朋友自觉排队,请一人当小队长,按顺序数数,有的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数数,由这些可以说明孩子们已经有了探究的兴趣,那么我们教师应放开手,让孩子们自己去玩、去探索,毕竟学习不能只通过一两集体活动来完成。

第74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鸟儿聚会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意图:
  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习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利用图片及小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数学是发展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 因此数学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的整体结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中,首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中鸟儿的不同数量列出相应的算式,学习8的减法,理解其意义。
  2、能用语言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以及方法。
  3、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习8的减法运算。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幼儿用书、8的减法算式、许多带数字的花、各种小鸟图片(红、黄、紫、大、小)

  教学过程:
  一、游戏:《香蕉、梨》
  教师:咱们玩个香蕉、梨的游戏,老师的香蕉和你们的梨合起来是8,
  师:又有香蕉又有梨,一个香蕉几个梨?
  幼:又有香蕉又有梨,一个香蕉7个梨。

  二、学习8的减法
  放音乐,引起幼儿的兴趣,小朋友你们听到了什么在叫?小鸟(对)。春天来了,小鸟也从南方飞来了,它们可高兴了,鸟儿们决定开一个音乐会,你们想去吗?(想)、可是去参加音乐会可不容易,小鸟还为你们设了几道关卡,要你们去闯关,你们能闯关成功吗?(能),好,我们出发吧。
  1、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小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红、黄、紫、大、小)。请小朋友举手回答。
  2、根据位置和大小不同,出示一幅图,我们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几只小鸟?唧唧唧,飞走了几只小鸟(一只),这道题要求我们算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中的情景列出一道减法算式?8-1=7。小朋友看他列的算式对不对?(对)谁能根据这道算式列出相应的一道减法算式?8—7=1
  第一关已过我们在来闯第二关
  出示第二幅图让孩子观察图上有几只大鸟有几只小鸟?谁能根据这图中的情境列一道减法算式?(8—6=2)小朋友看他列的这道算式对不对?(对)谁能根据这道算式列出相应的一道减法算式?(8—2=6)
  第二关已过接下来再来闯第三关
  教师设置第三关的情景;
  出示图片根据小鸟的颜色装饰不同观察这幅图有了什么变化?让幼儿能根据情境中的变化列出其它几道减法算式题8-3=5,8-5=3.8-4=4。
  师:小朋友我们知道了减法之间的秘密,总数减去一个部分数等于另一个部分数。
  第三关已过接下来闯第四关
  教师出示8的减法算式的卡片,请幼儿算出得数。

  三、师和幼儿一起玩《接花朵》的游戏。
  师将8只花向上抛,然后用手接住其中的一部分,请幼儿数一数落下几只花,然后猜一猜老师手中接住几只花游戏反复进行

  四、活动延伸:
  1、刚才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游戏,现在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两人一组做 游戏吧! 请幼儿自由结合两两一组,一人抛雪花片一人猜得数,游戏反复进行,可以交换角色。
  2、让幼儿在数学区域里自由结合两两一组,一人抛接瓶盖一人猜的数,游戏反复进行,可以交换角色。
  3、让幼儿回家后,可跟爸爸妈妈做“猜猜看”的游戏,巩固8的减法。

  教学反思:
  孩子们通过学习,根据情景中鸟儿的不同数量列出8的减法,并能较好的理解了8的交换规律,在学习中利用挂图,让孩子观察、讲述小鸟的不同,从而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细心观察能力,并按规律掌握了8的减法,再过渡到抛雪花片,从中进一步巩固了8的减法。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创设与幼儿相适宜的环境,提供具有意义的操作材料与机会,鼓励幼儿去发现与交流,丰富幼儿的数经验,促进幼儿的逻辑思维的发展。
  不足之处:
  学习加减法对孩子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对个别孩子出现的个别现象,在区域中投放丰富的材料,让孩子多练习。
  通过今天的教学让我明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极为重要的,这就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备课,寓教于乐。

第75篇、中班数学活动5以内的序数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根据《指南》精神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整个活动过程我以游戏化的情景,让孩子在体育游戏——玩沙包的各个环节中,感受序数、运用序数、理解序数,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及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同时也让每位幼儿感受到获得帮助别人的快乐,充分体现数学生活化的理念。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理解序数含义,会用序数词“第几”表示5 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能够从不同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3、发展幼儿思维逻辑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会用序数词“第几”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次序。
  活动难点:能够从不同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活动准备:
  游戏赛道,沙包,奖牌,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每队五人,将幼儿分为三队,进入活动室,各队坐到对应的椅子上,出示纸袋激发幼儿参加游戏的兴趣。

  二、分组游戏,学习5以内的序数,理解序数含义。
  第一组游戏:头顶沙包走。
  1、幼儿排成一排,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学会从不同的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如:第几是谁?谁是第几?你是怎么数的?
  2、教师介绍游戏玩法及规则。
  3、教师按获奖名次统计比赛结果,说出谁是第几名?第几名是谁?
  第二组游戏:夹沙包跳。
  第三组游戏:手托沙包走,游戏环节同第一组,层层递进帮助幼儿学习5以内序数。
 
  三、播放幻灯片,了解序数的含义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分别出示幻灯片,请幼儿说一说图片上有什么?这些数字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出现这些数字?
  教师小结:序数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延伸:
  回家找一找哪些地方标有数字及它们所代表的含义。

  活动反思:   
  序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电影院,在餐厅,在商店,在幼儿园里,幼儿排队或游戏时都会涉及到序数,幼儿对序数的概念有一定的感知,有一些经验的积累,但是很零碎、不完整、不规范。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集体活动来帮助幼儿进行经验的梳理和提升,使幼儿能正确使用第一至第五的序数词来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我们以《指南》理念为指导,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以及中班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让幼儿在体育游戏中轻松地感知五以内物体的排序,体验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现生活中学和游戏中学数学的理念。

第76篇、中班数学认识图形宝宝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为了让幼儿对图形有初步的认识,我利用卡纸做成各种图形宝宝,让幼儿根据卡纸做成各种的图形来辨别各种图形宝宝,使幼儿对图形有个初步的认识。

  活动目标
  1、感受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了解它们主要特征。
  2、通过找、说拼等一系列活动。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用图形宝宝拼成物品。
  2、让幼儿用卡纸做成各种图形宝宝。

  活动准备
  1、各色卡纸做成的颜色不一样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若干、
  2、挂图一幅、
  3、固体胶。

  活动过程
  1、引起幼儿兴趣
  带领幼儿进教室,教师提出问题;①教室里都有什么呀?②它们长得什么样呀?③什么颜色?等等、、、
  2、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教师拿出自己的示范图形给幼儿看,请幼儿说说是什么?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逐个带领幼儿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如;拿出三角形宝宝,提问;“这是什么形状呀?”(三角形)“三角形长什么样呀?”(三条边,三个角),请幼儿摸一摸,亲一亲,并让他们到黑板上面老找一找哪个是三角形,并指出来,最后请他们画出心中的三角形,同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也有这样的方法来认识。
  3、发各色卡纸做成的颜色不一样的图形宝宝跟固体胶给幼儿,让幼儿用这些来拼成汽车、房子等等物品。这样通过游戏来可以满足幼儿游戏的欲望,既可以让幼儿对图形宝宝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思路很清晰,衔接得也挺好的,可能是因为用图形宝宝来演示,因此整课堂下来气氛都很好。但是,在一个一个介绍图形宝宝时,感觉不怎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了,在这一点没做好充分的准备。希望今后的教学中活动去影响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第77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多与少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发现数量的多与少。
  2、会利用多种方法来知道谁多谁少。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玩具、红球、绿球、水果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利用班级男孩女孩人数的多少做比较。
  1、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啊?
  2、我们班男孩有多少?女孩有多少?
  3、那男孩和女孩那个人数多?那个人数少?
  4、让幼儿明显的知道谁多谁少。
  5、我们还可以男孩和女孩各站一排,那排长人数就多。

  二、出示红球和绿球。
  1、我们看看红球和绿球谁多谁少?
  2、说说怎么知道谁多谁少的?
  3、教幼儿用新方法知道谁多谁少。
  4、接着用玩具比较谁多谁少。

  三、《变手指》游戏。
  1、大手小手变变变:我的手指变得比谁多。
  2、大手小手变变变:我的手指变得比谁少。
  3、分组进行《变手指》游戏,比较变出来的手指谁多谁少。

  四、练一练。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案,让幼儿比较数量多少?用彩色粉笔表示出来。
  教学结束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在引导方面,要做到深入了解,在教的过程要详细和恰当的运用,游戏中让幼儿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最后,幼儿练习要把前面基础打好,在幼儿练习时才不会出现错误的发生。

第78篇、中班数学活动小动物找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巩固6—8以内数量物品的点数。
  2、能进行6—8数与物的对应。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6—8以内数量物品的点数,能进行数与物的对应。
  活动难点:6—8以内数与物的对应。
 
  活动准备:
  1、6—8的数字卡片,6—8的点卡。
  2、带数字的房子、各种小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冬天快到了,天越来越冷了,小熊要开始找自己的家开始冬眠了,可是小熊发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房子,小熊想进去可怎么也进不去,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帮它住进那个房子里面去。

  二、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带数字6的房子的图片。
  教师:这个房子方面有什么?(数字宝宝)
  教师:数字宝宝几?(6)它像什么?(6像哨子嘟嘟叫)它可以表示什么?(表示6只长颈鹿、6只小羊……)
  教师:那带数字房子里可以住几只小熊呢?(6只)
  教师:请你们把它安排在房间里吧!(教师拿出小熊的卡片和幼儿一边数一边将小熊的卡片贴在房间里面)
  教师:请你们数一数房间里现在有几只小熊?(3只)
  教师:房间住满了吗?(没有)
  教师:房间里还可不可以住小熊呢?(可以)
  教师:还可以住几只小熊才可以住满呢?(3只,教师与幼儿一起将剩下的3只小熊也贴在房间里)
  教师:现在房间住满了吗?(住满了)    
  2、教师出示6数与点的卡。    
  教师:请你们一起来看一看上面是数字宝宝几?数一数这上面有几个点?    
  教师:点子的数量和小熊的数量一样多吗?
  教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引导幼儿进一步点数验证)
  3、教师同样出示带有数字7、8房子的图片,同样让幼儿进行操作。

  三、幼儿操作
  有许多小动物都要冬眠,小朋友想不想把其他的小动物请到你的房间里冬眠呢?请小朋友把你喜欢的小动物带到你们的家里冬眠吧!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在帮小动物找家的时候幼儿不能很好的分辨。应该让幼儿观察完动物后接着想一想他们都住在哪里?然后后再予以引导。直接出示的话,让幼儿看起来比较抽象。这些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所以在下节课上应该做一下调整。

第79篇、中班数学编车牌号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生活中中班幼儿以对数字有一定的感知,但对数字的排列组合接触较少,针对这一情况,我从中班的主题活动中选择科学活动《编车牌号》,让幼儿在对给定的3个数字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中,探索数字排列组合规律。运用车牌及编车牌,让幼儿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探索数字排列组合规律,并尝试对给定的3个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
  2、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初步了解车牌的重要性。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汽车图片(两张红色汽车图,一张黄色汽车图,六张汽车图片)。
  2、两人一套数卡。
  3、铅笔和白纸。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掌握数字不同的排列组合。
  活动难点:
  能对给定的三个数字进行6种不同的排列组合。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1、师;马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在马路上很快的找出自己家的车子呢?
  2、师:除了分辨汽车上的牌子、外形和颜色,还能用什么办法找出自己家的车子?(引出车牌号)
  3、师:什么是车牌号呢?
  4、师:小兔宝宝家门口停着2辆车子,它认不出自己家的车子来了(牌子、颜色和外形都一样),请小朋友帮一帮看看这2辆车子有什么地方是不同的?
  5、师:小兔突然想起来了,它家的车牌号是681,那请小朋友找出这辆车子,(数字排列是从左到右的)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要想找到自己家的车,看来非得要看车牌号才能知道。

  二、猜车牌号,学习三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1、师:兔宝宝的问题解决了,可是兔宝宝的爸爸又有麻烦了,它们家今天又买了一辆新车,可是还没有车牌号,现在请你们来帮忙用1、2、3这三个数字给车子编上车牌号,车牌号上的每个数字只能出现一次,现在谁来试一试呢?(请几名幼儿上来操作数字卡)
  2、师: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一共有哪些车牌号?(教师记录车牌号)
  师总:这些车的车牌号排列是有规律的,如果开头的数字宝宝是1,接下里跟它排队的有2和3,还有是3和2,也就是123和132这两个车牌号,那要开头的数字宝宝是2,有213和231这两个车牌号,开头的数字是3,有312和321连个车牌号,3个数字排列一共有6个不同的车牌号。

  三、编车牌号
  1、幼儿两人结对合作,用三张数字进行排列组合。
  师:老师这里有几辆车子,但是它们都没有车牌号,现在请你们试一试用数字4 5 6给它们编车牌号,每个数字只能出现一次。
  师:现在请小朋友两个人之间相互合作,1个小朋友摆数卡,另1个小朋友记录这些车牌号。
  2、师:现在请把写好的车牌号交给老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车牌号有没有重复的?还有不一样的车牌号吗?
  3、把开头数字相同的两组车牌号摆在一起,让幼儿寻找数字排列组合的规律。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些车牌号贴到每辆车上吧。

  四、探索车牌的秘密:汉字、英文字母、颜色
  看来,车牌不仅字、字母可以不同,颜色也可以不同。今天回家的路上可以仔细看看,车牌还有哪些地方不一样,明天再来和好朋友交流。

  五、活动总结
  1、师:现在这么多的车子都有车牌号了,我们可以很快在大街上找出这些车子了。
  2、师:现在我们出去看一看,为那些刚买的汽车业编上车牌号吧。
  3、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都很认真的在编车牌号,数学活动中引导小朋友探索数字排列组合规律,并尝试对给定的3个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同时引导幼儿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活动中,首先引导孩子们思考:除了分辨汽车的牌子、外形和颜色,还能用什么方法很快找到自己的车?小朋友纷纷发言,能干的小朋友想到了可以看车牌号。
  好多小朋友都对编车牌号产生了兴趣,他们又利用其它的三个数字进行编车牌号,有的小朋友一下子就编出了好多个车牌号码,但也有的小朋友没有理解编排的规律,仅编出了一、二个车牌号,还有的小朋友由于没有数字卡片只能看着同伴开心的操作,而自己没得尝试,希望这些小朋友的家长帮忙赶快做好一套数字卡片给小朋友在幼儿园用。
  最后,小朋友要根据自己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完成任务了。就是要给6辆不同颜色的汽车用数字4、5、6编上不同的车牌。很多掌握的好的孩子很快能完成任务,而少数孩子则在老师有指导了好几遍后还是不理解。家长可以在家里用3个数字和孩子一起做做编车牌号的游戏,看看您的孩子学会了没有?
  不足:
  对于编车牌号的要求,讲的不清楚,导致幼儿为车子编出一样的车牌号。针对这个不足之处,我的解决策略是在区域角投放若干个车牌号,让幼儿了解所有的车辆车牌号都是不一样的。

第80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多少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同时也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教育目标的的实现都为后续学习准备的,所以为了我们班在今后能把数学能力发展的更好,我设计本次活动《比多少》,让幼儿通过操作学习,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活动目标:
  1.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在四个以内的两集合间元素的多少。
  2.能够一个接一个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能运用一 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活动准备:
  相应的图片若干、“比多少”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等量判断”操作卡等。

  活动过程:
  一、经验准备
  游戏:抢椅子
  让幼儿分组上来玩抢椅子的游戏,幼儿人数和椅子的数量在4以内,并相差一个。提问:刚才玩抢椅子游戏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坐几张椅子?椅子多还是小朋友多?为什么?你有办法变成一样多吗?

  二、集体探索
  1、出示教具:数数,花园里开了几朵花?(4朵),蝴蝶飞来了,请小朋友帮助蝴蝶找朋友,一只蝴蝶找一朵花做朋友。(幼儿个别操作)蝴蝶多,还是花多?你怎么看出来的?我们给多的放个花片做标记。有办法让蝴蝶和花一样多?
  2、这里还有小鸭子和小鱼,谁来喂小鸭子吃小鱼?(幼儿个别操作)
  比一比,小鸭子多还是小鱼多?小花片放在哪里?

  三、分组操作
  1、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方法。
  我们先来玩“比多少”的游戏,小朋友把小筐里的两样卡片对齐排好,比比哪个多,用小花片做记号。
  玩好后举手让老师检查,把卡片放回小筐,再到后面桌子上玩“哪两排一样多”的游戏。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此活动的第一次试教,由于材料的准备过于仓促,使活动没有达到预计效果,为了保证幼儿学习数学的效益和更高的兴趣,我就修改了整个活动,包括材料的准备,活动环节的设计我都加以了修改,这次活动我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人数少,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专注程度。在操作规则上对幼儿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多数幼儿基本能够按照规则操作,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和幼儿还不能理解如何换组操作,今天的活动只进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阶段的活动,可能比较适合同一游戏,提供不同类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

第81篇、中班数学活动马路边的数字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马路边有许多的数字,了解这些数字所表示的不同意思。
  2、初步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收集马路边的数字照片、PPT、录像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交流照片,引发幼儿对马路边数字的兴趣)
  出示幼儿收集的照片
  1、幼儿互相交流
  2、集体讨论
  3、小结

  二、猜一猜(通过讨论,知道马路边不同数字的意义)
  1、出示PPT1
  (1)这是什么地方的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幼儿模拟打电话
  (3)出示不同出租车(让幼儿说说上面的数字)
  (4)小结
  2、出示PPT2
  (1)数字怎么变了?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如果绿灯跳到3秒的时候,我们可以过马路吗?
  (3)小结
  3、出示PPT3
  (1)老师还带来了三张照片,谁发现这些是什么地方?三个地方都不一样,但它们有一个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2)这里的数字24是什么意思呢?
  (3)小结

  三、找一找(复习、巩固并了解马路上限速标志上数字的含义)
  1、放录象 小区限速标志5——24小时自助银行——860车站——860车——限速标志40——红绿灯——限速标志30——门牌71(让幼儿边看录象边说说数字的含义)
  2、小结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环环紧扣,目标明确,幼儿也比较感兴趣。整体来说本次活动完成 的还是不错的。数字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而且孩子们每天都会和数字打交道,数字已成为 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孩子几乎都没有注意到数字的存在。活动唤起了孩子们对于数字与生活之间紧密联系的认识。 让幼儿感受数字的趣味性, 对数字产生兴趣。鼓励幼儿从物品中找出数字,并尝试说出数字的含义。

第82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铺小路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
  教幼儿辩认平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教育中的难点。原因是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

  活动目标:
  1、认识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初步感知半圆形和圆形的转换关系。
  2、在活动中,让幼儿能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数学操作活动。
  3、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小鸭子头饰一个;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成的小路;五角星。

  活动过程:
  一、观看情景表演
  小鸭子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不小心摔了一跤。
  师:小鸭子你为什么摔跤啊?
  请小朋友们帮助它把路铺好。

  二、铺小路
  1、观察小路中土坑的形状。
  师:土坑有那些形状的?
  请你把和土坑相同形状的石头填进去,然后检查是否填平,大小正好。
  2、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把图形一一对应的填好,
  3、出示两个半圆形讨论该放在什么地方,归纳出两个一样的半圆合起来就是一个圆形,同时一个圆形可以分成两个一样的半圆形。

  三、游戏:踩石头
  教师出示一个图形,请幼儿迅速站到这种图形的旁边,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四、游戏结束
  小朋友一起送小鸭子回家。

  课后反思:
  首先,漂亮的房子、坑坑洼洼的小路以及主人公小兔的表演吸引了幼儿;其次,铺路的游戏又使幼儿体验到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最后,“踩石头”的游戏又使幼儿兴味盎然,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从活动材料的准备来讲,我们用吹塑纸制成小路,并在上面挖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作为坑,又以这些几何图形片作为铺路的材料。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便于幼儿发现并改正错误。
  图形转换的内容选取了几种图形转换中较为简单的部分,以适合小班幼儿的理解水平。这一内容的练习是在完成“铺路”任务遇到某些图形的转换关系,而且使他们在完成铺路任务之后获得成功感,提高自信心,这比单纯的练习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

第83篇、中班数学活动认识10以内的序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的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玩具小熊一个,邮包一个内装8封信,背景图房子一间,10扇门,门上各有一小动物,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人手一套1-10的实物卡,每桌一份江湖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让幼儿认识1-10的序数,知道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难点:在幼儿掌握序数的基础上,会用第几准确的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过程:
  1.出示小熊,引起幼儿兴趣,学习1-10的序数
  师:你们看谁来了?(小熊)小熊是森林里的邮递员,最近森林里造了一批新房子,小动物们都搬进了新家,邮递员小熊不知道小动物们的新家地址了,你们愿意帮助小熊吗?我们来看看这座新房子一共有几间房?每间房里有一只小动物让我们来告诉小熊:
  小兔住在第几间房?
  小羊住在第几间房?
  小猪,小狗,小马,小刺猬,小青蛙,小猫,小鸡,小老鼠
  2(1).师:哟,小熊今天包里的信还没送呢,你们愿意帮它来送吗?
  (出示信,请个别幼儿上前来送信,要求边送边说:“**的信送到第几扇门里”)
  (2).“好了,小熊口袋里的信全都送完了,让我们来看看第几扇门里的小动物没收到信?”
  (3).“好,让我来考考小朋友,刚才你们在送信路上发现石子路是通向第几扇门的?”
  3.幼儿操作
  师:小熊今天还给小动物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可是粗心的小熊漏发了,有些小动物没有收到,我想小朋友找一找第几间房里的小动物没有收到,然后请你从箩筐里找出来涂上胶水,给它们送去,好吗?
  4.评价
  让小熊来看看,小朋友有没有帮它把水果和蔬菜送到了小动物的家
  5.师:好了,小朋友帮助小熊也累了,让我们到森林里去玩吧,玩的时候请你看一看,森林里哪些花和树不见了,请你找到它,把它种好好吗?

  活动反思:
  数学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第84篇、中班数学活动花片排排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点算技巧,学会不受物体排列方式和大小的影响,正确感知数量,初步感知数的守恒概念。   
  2、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花片的不同排列的图案两套。   
  学具:幼儿人手两份花片(大花片5、小花片10);纸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初步观察、比较数量是五,排的图案都是不同的。   
  1、观察第一幅。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花片朋友,它们喜欢变魔术,变呀变,变出了两张图,你们看他们像什么呀?(幼儿想象观察花片)   
  师:请你们猜猜看,这两张图用的花片哪个多?哪个少?   
  幼:左边的多、右边的少……(个别幼儿猜测)   
  幼:一样多。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请一个幼儿介绍)。   
  师: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原来它们都用了五个花片。   
  2、观察第二幅。   
  师:它们变呀变,又变出了两张图,这一次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来看看这两张图片上的花片哪个多?哪个少?   
  教师小结:原来五个花片可以排出不同的图案。无论怎么排,我们都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花片的数量是五个。  
 
  二、第一次操作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可以有多种排法。   
  分组操作,个别讨论。   
  1、师:我们也来玩一个变魔术的游戏吧,请小朋友听清要求:先请你取出5个花片,几个花片?(强调),然后轻轻打开操作板(教师示范打开方法),想想看你还能用5 个花片摆出什么图案?在上面试一试、排一排。(播放音乐幼儿开始操作)   
  2、全体幼儿观看投影仪并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排法。   
  ①师:谁来介绍用花片拼出了什么图案?(1个)   
  ②师:下面的小朋友来猜猜看,他拼的是什么?他们猜的对不对呀?   
  ③师:咦,这个小朋友排了几个花片?(纠错)   
  教师小结:原来5个花片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排法。无论怎么排,它们的数量还是5。   
  ④把花片送回家。
  
  三、第二次操作活动——排队(重点)   
  分组操作:感知数量是5的大小相同、大小不同的排列的方式。   
  1、小朋友这么厉害,接下来可有新的任务啦,请你们先看一看卡片上有什么?(小旗、两条线)这一次要请你们给花片排排队,排几排队伍呀?(2排)每排队伍排几个? (5个)排的时候要从小旗开始,让它们整齐地站在这两条线上。想一想:它们会不会排得一样长?   
  2、幼儿分组操作:   
  从幼儿的作品中发现排的不同的进行讲评。   
  ①队伍一样长的:大小相同采取一一对应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排的?你排的队伍是一样长的吗?(一样长)像这样一对一对,排的整齐的我们叫他一一对应。   
  ②队伍不一样长的:大小相同排的疏密不同,队伍不一样长。   
  师:为什么大小相同的花片排的队伍不一样长呢?(排得有的松,有的紧。)   
  教师总结:同样的花片排队,有的小朋友排的时候靠的比较紧,队伍就会短一点。有的小朋友排的时候里面的距离比较大,队伍就比较长。我们把这个叫做疏与密。刚才 我们就是把5个花片排的一样长或者疏密不同。  
 
  四、第三次操作活动:   
  1、师:小朋友这么厉害,那就再来接受挑战吧!看看这两个花片怎么样?(一个大 一个小)   
  师:这一次请你们拿5个大的花片和5个小的花片排排队,看看它们能不能排得一样长?   
  2、幼儿分组操作。   
  师:你们成功了吗?表扬表扬自己吧!   

  五、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相同数量的多种排法。   
  师:请你们送花片回家吧!我们小朋友也到操场上去玩个排队游戏吧!(5人一组幼 儿自由排各种队形。)

  活动反思
  我觉得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于是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多花心思,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习。
  在日常活动中,我发现有的幼儿已会按一定规律排序,但大部分幼儿还不知道按一定规律排序,为此,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此活动。
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开始部分幼儿的的思维很活跃,能把自己的发现主动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第85篇、中班数学比粗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已经在细心观察,他们会进行一些初步的比较分析,如:在餐后活动时间,小朋友喜欢聚在一起讨论外面横着竖着的栏杆,有的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说明幼儿对同类事物开始作比较了,但还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活动《比粗细》的教育目标在于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会用多种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粗细,并能用语言正确表达,通过分层投放材料的操作,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并用语言准确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物体的粗细。
  活动难点:
  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粗细。

  活动准备:
  1.图片:粗细不同的茄子、大树、萝卜。
  2.粗细不同的纸棒、水彩笔、吸管、旺仔瓶等实物。

  活动过程:
  一、通过玩游戏“粗宝宝、细宝宝” 引出主题,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1.教师出示两根纸棒,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粗一个细。)
  2.请幼儿将纸棒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纸盒,请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小盒子上有什么?(有两个洞洞。)这两个洞洞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大一个小。)你能看出哪个是粗宝宝家的房门,那个是细宝宝家的房门?
  (2)介绍活动规则。
  (3)幼儿动手操作,感知纸棒的粗细。
  请个别幼儿在藏宝袋中拿出一个粗的和一个细的物体,并说一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了解粗细必须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指认)

  二、启发幼儿感知物品的粗细,并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所比较的物体的图片。
  2.引导幼儿观察物体,初步感知物品的粗细。
  师:出示两根茄子,请幼儿仔细看看,这两根茄子有
  什么不同?(一根粗,一根细。)
  师:出示两棵大树图片,小朋友再仔细看看,这两棵树有什么不同呢?(一棵粗,一棵细。)
  3.启发幼儿将物品按粗细进行分类。
  师:小朋友,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这些物品可以怎样分类呢?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操作,其余的幼儿观察。

  三、幼儿集体操作。
  师:请小朋友完成数学课本中第29页的内容,看一看图中的物品,哪个粗,哪个细,请你把细的物品圈出来吧。

  四、游戏:说相反。
  幼儿跟老师玩“说相反”的游戏,加深幼儿对粗细的认识和理解。

  五、活动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知道了通过比较能够知道哪个物体粗,哪个物体细,物品的粗细是相对的,同类物品,不同类物品,除了粗细不同,在大小,颜色,长短等方面也有区别,小朋友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找出它们不一样的地方。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里找出粗的物品和细的物品,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活动反思:
  本次三课活动,我上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一比》(比较粗细),活动一开始我通过游戏“粗宝宝、细宝宝”引出主题 ,初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因为,粗细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在出示两根粗细不同的纸棒时,有的幼儿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但幼儿还不会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物体的粗细。在这一环节上应该多出示些粗细不同的物品为幼儿作比较,通过比较得出其结论。在操作过程中,我投放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几种粗细、颜色不同的吸管、水彩笔、旺仔牛奶盒、彩笔盒等粗细不同的物品,来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并正确表述物体的粗细,幼儿们在表述的时候大多数能明确说出物体的不同,还有部分幼儿不能准确的表述。在展示图片上时间有点长,到了后面的环节就有些显得时间有些仓促。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中,部分幼儿对粗细没有生活经验,在学习时,这部分幼儿掌握的不是太好,还需要加深幼儿对粗细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取长补短,引导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第86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住高楼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教育只有回归幼儿生活,选择其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为探索活动的对象,让幼儿在这其中获得建构数经验,使数教育更能关注孩子的基本经验、当前需要和热点话题,活动才更有价值。当前,我班正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在区域及集体活动中都涉及到了门牌号的概念,由此引发了孩子们对自己家的门牌号的关注及兴趣;同时有部分孩子不住在高层,对住高楼缺乏一定的经验。考虑到孩子当前的兴趣点、实际情况以及门牌号和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掌握之后又能回归于生活中继续实践这几点因素,我实施了本此活动。活动共分为两个环节:一、情境感知,理解门牌号和楼层及房间之间的对应关系;二、实践操作,在巩固和运用中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和楼层、房间之间的对应关系,感知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愿意积极思考,在交流、互动中努力解决找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够根据门牌号找到正确的房间位置。

  活动准备:
  楼房平面示范图一张、楼房平面图人手一张、写有楼层号和门牌号的书信若干、标有幼儿门牌号的大头贴若干、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游戏感知(复习楼层及房间的数数方法)
  1、数楼层时从哪里开始数?
  2、数房间时从哪里开始数?
  小结:数楼层时要从下往上数,数房间时要从左往右数。
  3、幼儿贴照片,住高楼。
  4、介绍一下自己住在第几层楼的第几间房间。

  二、情境感知(感知门牌号和楼层及房间之间的对应关系)
  1、问题引出:只有楼层号没有房间号的信送给谁?
  2、得出结论:送东西或者找家的时候,一定要同时写上楼层号和房间号,这样才不会搞错。
  3、学习看门牌号的方法:“0”前面的数字表示住在第几层楼,“0”后面的数字表示住在第几间房间。

  三、幼儿操作
  1、根据门牌号找家。
  2、交代要求:
  ①看“0”前后的两个数字。
  ②数的时候注意方向。

  四、集体检验。
  1、介绍一下自己找家的好办法。
  2、幼儿交流分享。

  活动反思:
  1、关于活动现场:
  ①照片的发放时机。活动预设时,照片本应该在活动之前就交与幼儿手中。在教师邀请孩子住高楼时,幼儿直接操作。但现场执教时,我交代了要求之后再分发照片,拖慢了环节的开展。这样的调整影响到了整个活动的节奏,对孩子思维的思考上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在日后的教学现场,教师更应冷静思考,调整心态,更好地做好课前的准备。
  ②操作时对于幼儿的指导。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及时的指导非常必要和有效。这是师幼之间一对一交流的好时机。但在本次活动中,我对孩子们个别指导的机会很少,偏向于对孩子操作结果对错的分类摆放。以后在处理指导环节时,教师可先收集一部分幼儿做好的结果,选择适当时机至前摆放,一方面不影响指导,另一方面也让先操作好的孩子有检验同伴操作的时间。
  2、关于如何解释几零几这一概念的斟酌。
  一开始,我采取的表述是第一个数字表示的是第几层楼,第三个数字表示的是第几个房间。但这样的解释过程中我发现不知如何解释中间的“0”这个数字。而且,第一和第三这样的概念,也需要孩子们运用到左和右两个方向的区分。所以,我换了一种方式:“0”前面的数字表示住在第几层楼,“0”后面的数字表示住在第几间,以“0”作为一个间隔符来解释,这样的表达对孩子来说似乎更加容易理解。
  3、关于幼儿操作错误率较高的原因。
  执教活动之前,我了解了孩子对于数数方向的掌握情况。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从哪里开始数。但在操作门牌号的第几层第几间时,我发现孩子对于横向数数的错误率较高。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反复思考过,原来平时教学中,牵涉到数数时,孩子们都能按照自己的习惯,从左到右的点数,教师也习以为常了,不会用教学化的语言——从左到右来小结。因此,当活动中我以这样陌生的语言小结时,模糊了孩子至前的经验,有的孩子左右不分,不知道教师小结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由此产生了横向数数时错误率较高的现象。这样的情况让我明白到:无论是开放抑或平时的教学,数活动的语言一定要来源于孩子的小结,或是孩子们熟悉的言语,教师对幼儿行为背后的思考一定要更为深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87篇、中班数学活动图形乐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各种图形,并能按图形的大小、颜色特征进行分类。
  2、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复习认识7以内的数量。
  3、发展幼儿的利用图形拼图的能力,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幼儿人手一张图形。大小、颜色、形状、数字标记。

  教学过程:
  1、请幼儿自由选择图形,并描述图形的大小、颜色、形状。
  例:我拿到的是大的红三角形、我拿到的是小的黄色的正方形等等。
  2、找图形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教师出示大小,形状标记,请幼儿按标记进行分类。
  3、游戏:“十个小矮人”
  (1)幼儿手拉手围个大圆圈,边唱边走。
  (2)唱完歌曲,教师说:“四个小矮人”幼儿自由组合,拿着各种图形进行拼图并学习用语言描述自己拼的是什么。
  4、送图形朋友回家。
  幼儿按颜色标记送图形回家。

  教学反思: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常言道:兴趣是第一位教师,并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根据《指南》的精神,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我认为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主要。

第88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会变的圆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引导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的现象产生兴趣,应该构建他们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没写简单的问题。为此我设计了此次的活动,中班小朋友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形象思维,活动中我将枯燥的几何图形转变为了可爱的圆宝宝们,让圆宝宝们通过变魔术引出此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并在吸引幼儿的同时,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认识半圆和椭圆。
  2.能从许多图形中找出这两种图形。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半圆和椭圆。
  活动难点:并能够在事物拼贴的各种图形中找出哪里是椭圆,哪里是半圆的。

  活动准备:
  1.圆,半圆,椭圆,数量若干(每种同类图形的大小,颜色有区别,如有红圆,绿圆,大圆小圆等)。
  2.用几种图形拼成的花,动物等。
  3.操作材料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认识半圆和椭圆,区别他们与圆的不同。
  (1)认识半圆,并与圆做比较。
  老师:(出示圆)这是什么?
  圆宝宝会变魔术哦,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圆宝宝它变成了什么呢?
  (出示半圆)学说:这是半圆。我们一起来和半圆宝宝打打招呼吧。
  (把圆和半圆放在黑板上)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半圆和圆有什么不一样呢?
  (2)认识椭圆并于圆做比较。
  教师:小朋友们,刚刚圆宝宝变魔术把圆变成了半圆,现在呀,圆宝宝又要开始变魔术了,这次她会变成什么呢,请小朋友们的眼睛看好了哦,看看圆宝宝又变出了什么图形宝宝了呢。
  (出示椭圆)谁知道这个图形叫什么?
  学说:这是椭圆。
  那我们和椭圆宝宝打打招呼吧。
  唉,现在你们再看看,它和圆又有什么不一样可呢?
  2.看图找图形。
  (1)分别出示用图形拼贴的花,火箭等等图形。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那请你找一找,它身上哪里是半圆的呢?它身上哪里是椭圆的呢?
  如:花瓣是半圆型的,机器人的眼睛是半圆型的等等。
  3.在许多图形中找出半圆和椭圆。
  (1)请幼儿每人拿一张操作材料,在图形中找分别找出半圆和椭圆,数一数有几个,并用小圈表示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
  (2)与同伴相互检查。
  小朋友们相互之间看看,数一数,是不是和你的同伴画的一样。
  (3)展示幼儿的操作。
  教师进行点评。(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此次的活动是我初来茅幼的第一节教研课,活动中我发现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特别是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考虑的不是很好,希望以后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进行改进,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进行自我反思。
  此次活动中
  1.首先在时间的控制上,没有能够准确的把握好时间,所以最后的展示操作进行评说没有能够很好的进行。
  2.在纪律上,以后还要多多的加强小朋友们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控制好课堂的纪律。
  3.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有些不突出,在让幼儿找圆和半圆的时候,应该把椭圆也一起放在图形中,让幼儿的知识及时得以巩固。
  4.展示图形组成的图案时,没有能够很好的和操作材料进行结合演示。
  这次的教研活动不能说是成功的,但我也学习了很多,我想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多的思考,多多的提问,多多的记录,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让幼儿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开心的成长。

第89篇、中班数学比较高矮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因为本班学生年龄都在四岁左右,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我采用贴绒教具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逐步培养孩子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2、学习区分高矮并说出比较结果。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重点难点
  1、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2、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活动准备
  1、贴绒教具:两棵高矮不同的树;长颈鹿、狗、小鸭一只;高矮不同的房子
  2、 操作教具: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塑料瓶子、杯子等等。

  活动过程
  一、目测比较物体的高矮,学习区分高矮。
  1、出示两棵高矮不同的树,引导幼儿观察。看看这两棵树哪棵高哪棵矮?
  2、出示高矮不同的两座房子,引导幼儿比较。
  3、比较动物的高矮。教师出示高矮高矮不同的3只动物:长颈鹿、狗、小鸭,请幼儿找出最高的动物和最矮的动物。

  二、幼儿和幼儿小组比高矮活动
  1、请一高一矮两个幼儿上来比较高矮,看看这两个小朋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一个中等个字的幼儿上来,三个小朋友比高矮。看看她比谁高?她比谁矮?
  3、帮动物找家。让幼儿根据动物的高矮帮动物找家:高的动物进高的房子,矮的动物进矮的房子。

  三、操作和练习
  1、比较瓶子的高矮。让幼儿把3个塑料瓶子放在桌面上比较,指出最高和最矮的瓶子。
  2、寻找高矮。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寻找高矮不同的物体,并让幼儿说出寻找的结果,如“老师高,小朋友矮,”“桌子高,椅子矮,”“柜子高,桌子矮,”“小朋友高,布娃娃矮。”

  四、实践操作——按高矮排序
  1、每个小朋友使用以下几类操作材料进行高矮排序:
  (1)按瓶子高矮排序; (2)按积木从低到高叠楼梯;
  (3)按杯子高矮排序; (4)按小棒高矮排序。
  2、讨论:请个别幼儿把排好的玩具拿到讲台来,这是什么玩具?数数有几个?教师指其中一个问,(屈.老师.教案网出处)说说比这个玩具高的有哪些?比它矮的玩具有哪些?

  五、户外活动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今天我们学会了怎样比高矮,现在我们从矮到高排着队,到外面找一找,有什么东西可以比高矮。”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高矮》。
  教学目标有两点:
  一是逐步培养孩子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二是学习区分高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并说出比较结果。
  教学重点是: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教学难点是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这节数学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我以观察贴绒教具,目测比较高矮引入新课,导出课题。第二环节我设计了让幼儿和幼儿小组比高矮活动,使幼儿用眼睛去发现比较高矮。第三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练习使幼儿对高矮的学习进行巩固,并让幼儿说出寻找的结果。第四部分我设计了实践操作——按高矮排序,让幼儿动手操作感知高矮的不同。第五部分我设计了让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这节课教学中我能按备课的设想去讲授完成教学内容,通过这节课的课后反思认识到几点不足:
  在幼儿动手操作比物体高矮时,过于牵制幼儿引着幼儿说出比较结果(此块设计时怕幼儿出现随意表达影响教学效果,这一课下来我有这样的感受,幼儿天真的话语才是幼儿的天性,不应该怕幼儿说错,说错时可以及时给予纠正。在练习说高矮时有的幼儿还出现了怯场不敢表达,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的加强幼儿语言方面的训练,教幼儿说完整话。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是:不论是活动设计上,还是活动准备上,一定要进行反复推敲,怎样的设计,怎样的准备才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才有利于幼儿的发散思维,才有助于活动的成功;我们都应仔细地研究,只要我们认真地备课,那么每次活动也就都有希望成功。

第90篇、中班数学一一对应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习把相关物体进行一一匹配,获得对应经验。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实物:碗、勺、梳子、镜子、毛巾、脸盆等。
  2.动物和相应的食物卡片多种,填空练习的卡片若干。 3.配套幼儿用书《数学》上册。

  活动过程
  1.游戏《找朋友》
  (1)教师出示实物,启发幼儿说出各种实物名称后,再讨论哪两种实物可以做朋友,为什么?(发现实物之间的关系)请幼儿动手把它们一对一对地配好。
  (2)启发幼儿在室内找有关联的物品,比一比谁找得又对又快。如:黑板与黑板擦,扫帚与簸箕等。
  2.游戏《喂小动物吃食》教师出示动物卡片,并从左到右摆成一行,然后引导幼儿讨论:每种动物最喜欢吃什么?让幼儿找到相应的食物卡片-一对应地摆在下方。
  3.分组活动幼儿分成四组活动。
  第一、二组:对应摆放实物卡片。如教师先从一个袋中取出花、帽、伞、手电筒等卡片摆成一行,再请幼儿从另一个袋中取出有关联的卡片(蝴蝶、围巾、雨鞋、电池)一一对应摆放。
  第三、四组:填空格。如空格上一排画有鸡、碗、书、篮球筐等,小朋友在下方空格内填画相应的东西(蛋、筷子、笔、球)。
  4.教师或家长指导幼儿利用幼儿用书第4页的内容进行补充练习。

  课后反思
  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至少是按照自己的设计顺利的完成了!上完后才发现,还是自己的功底太薄,对这一数学思想的领悟远远不够。周主任说得非常有道理,一一对应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是解题时所运用的一种思路,不应当停留在生活中的一一对应,可以在数学中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

第91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分饼干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小班时幼儿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多数幼儿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本次活动是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初步学习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形状进行分类。根据纲要提出的幼儿的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开展进行的。结合本班幼儿好动,喜欢小动物等特点以及本园设施简陋等实际情况,设计该活动方案。因为农村孩子对饼干很感兴趣,也爱吃饼干,所以本次活动中我用饼干作为活动材料。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分饼干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2、初步学习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按形状进行类。
  3、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学习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按形状进行分类。
  2、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片、彩色纸张、四个带动物头饰的盒子、各种形状的饼干若干,纸袋一个,饼干歌视频。

  活动过程
  一、 组织教学:律动《小花朵》组织幼儿安静的坐下来。

  二、 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纸张,幼儿说出其名称及基本特征。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带来了你们的好朋友,想不想看看是谁来了?你们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
  教师先出示圆形让幼儿说出名称,再出示长方形,然后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三角形让幼儿说出他们名称和基本特征。

  三、幼儿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如果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幼儿在身边找找。

  四、教师出示神奇口袋(袋里装各种图形的磁片),幼儿从袋中摸出磁片,并说出磁片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将磁片贴在黑板上。师幼儿边说儿歌边摸出磁片:神奇口袋真神奇,里面装着好东西,谁来摸,仔细摸,告诉大家好东西。

  五、引导幼儿将外形相同的磁片放在一起。(给表现好的幼儿奖励一朵小花)

  六、 游戏。做饼干和分饼干。
  1、 播放《饼干歌》视频,师幼跟视频音乐一起游戏。
  2、 幼儿按要求将饼干分给的动物朋友。
  师:小朋友,我们的饼干做好了,看看都做了些什么形状的饼干?(教师出示的饼干,让幼儿看看)这么多的饼干,分给可爱的动物朋友一点好吗?
  教师出示带动物头饰的盒子(盒子开口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师:喵-喵-,我是小花猫,我要吃正方形的饼干。嘎嘎嘎,我是谁呀?我可只吃长方形的饼干。我是小蚂蚁,我只要吃圆形的饼干。我是小白兔,我想吃三角形的饼干。
  幼儿按形状把饼干分给小动物。
  3、 师幼共同检查分饼干的情况。

  七、吃饼干。让小朋友挑自己喜欢的饼干吃。同伴交流,说说自己挑的是什么形状的饼干。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活动材料,如彩色纸张、四个带动物头饰的盒子、各种形状的饼干等,幼儿们非常喜欢,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由于本次活动是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儿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多数幼儿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孩子们容易接受,所以本次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整过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都非常的投入,到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还意犹未尽。
  但在师幼检查分饼干的情况时,我发现给小动物的分的饼干没有发下去的多,原来有的孩子不愿意把饼干拿出来分给小动物,想留着自己吃,把饼干藏起来了,还有的孩子拿到饼干就吃,根本没听见老师说什么。爱吃饼干是孩子的天性,我忽视了这一点,所以有的孩子就没有参与分饼干这一环节的活动。如果这个环节先让孩子自己吃一点饼干,再分一部分给小动物,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92篇、中班数学活动认识长方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比较了解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品,并能不受颜色、大小、形状及位置摆放的影响正确区分长方形。   
  3、在操作活动中激发幼儿对认识图形的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图片,房子图画,计数棒,正方形和长方形实物(毛巾、书本、尺 子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手指游戏:我有一方田。   
  2、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方方的老朋友,出示正方形,让幼儿说说正方形 有几条边?几个角?  
 
  二、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从而认识长方形。   
  1、出示长方形,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与正方形的对比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个角?有几条边?   
  (2)折一折,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怎么样?四条边怎么样?   
  2、引导幼儿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相同点: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几个角?几条边?正方形和长方形四个角都怎么样?   
  不同点: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怎么样?长方形的四条边是怎么样的?   

  三、游戏:找正方形和长方形,进一步加深幼儿对长方形的认识。   
  1、引导幼儿在盘子中寻找正方形和长方形。   
  2、引导幼儿在房子图画中寻找正方形和长方形。   

  四、生活延伸:   
  1、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物品,让幼儿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2、联想寻找:启发幼儿找出教室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物品。   
  3、动手操作:提供计数棒,让幼儿尝试在桌上拼长方形。

  活动反思
  1、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和积极性、参与性。
  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表达形式表达的意愿、教师给予及于的配合和支持。
  3、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给予相应的指导。

第93篇、中班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与比较能力,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以及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图形若干、固体胶
  2、幼儿操作纸、双面胶

  活动过程:
  “小朋友们!今天我收到了图形王国送来的礼物,你们想看吗?”
  “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礼物呢?”
  1、出示自制头饰,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头饰上图形的排列规律,从而激发他们自制头饰的兴趣。
  (1)、老师打开第一个礼物盒:“哇!是一个漂亮的头饰。”(老师戴在头上)  
  “好看吗?小朋友用你智慧的眼睛观察一下,这个漂亮的头饰是用什么图形做得呢?”   
  小朋友:红色正方形  黄色圆形   红色正方形  黄色圆形  ……
  (2)、小结:图形王国送来的头饰是用图形有规律的排队的。
  2、引导幼儿根据图形排队的规律接着排图形。  
  “奥!小朋友看看,这个大盒子里面么还有一个小盒子呢,我们要不要看看第二个盒子里的礼物呢?”  
  “呀!有一封信呢!写什么了呢?我给小朋友先读一下: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们图形国王知道大家的本领很大,而且还很乐意帮助别人,现在我们这里有两个头饰没有装饰完,我们图形国王想请你们帮忙把他们装饰完!你们愿意吗?”   
  (1)、出示第一个头饰:蓝花  红花  黄花  蓝花  红花  黄花……   
  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再补充后面的规律,小朋友边说教师边操作。操作完之后,让幼儿说说这一规律。  
  (2)、出示第二个头饰:黄圆形   绿三角形  绿三角形  黄圆形  绿三角形 绿三角形   
  请幼儿观察,然后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操作,并说说这一规律。  
  (3)、教师小结:原来图形王国的头饰是用图形有规律的排队来装饰的,所以很漂亮。
  3、操作活动:(装饰头饰)幼儿按照规律,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给图形排序。  
  “我们看看还有没有盒子了,呀!还有一个呢!我们来看看第三个盒子里面的礼物是什么?(一张请柬)上面写得什么呢?我来读一下。小朋友们,你们太聪明了,为了奖赏你们,我们图形国王邀请你们去参加一个舞会,但是你们要打扮一下自己奥,每个小朋友要戴上一个漂亮的头饰,而且头饰上面的图形要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序,戴上头饰的小朋友才能进去参加舞会。”
  4、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操作评价
  (1)、老师展示个别幼儿作品,请幼儿说说,他是怎么做得。
  (2)、表扬做得好的幼儿。
  6、带幼儿一起去参加舞会,放音乐,师幼舞蹈。(也可让幼儿邀请下面的老师)

  活动延伸:    
  带孩子进教室,在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运用多种材料,用多种方法进行排序。如:按照长短、大小、高矮、形状、用途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难易程度不一的排序活动。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94篇、中班数学活动它们一样多吗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不受颜色特征、实物大小、排列形式和种类的干扰来判断7以内等量的物体。  
  2、能自己检查自己操作的结果。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了解多与少的相对性。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1、判断物体的数量是否相等。  
  (1)出示对应排放的两排小鸡PPT(每排5只)。  
  提问:两排小鸡一样多吗?为什么?  
  (2)出示对应排放的两排小鸡PPT(上排为黄鸡,下排为灰鸡,每排5只)。  
  提问:两排小鸡一样多吗?为什么?  
  (3)出示上下疏密不一的两排小鸡PPT(上疏下密,每排5只)。  
  提问:这两排小鸡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为什么?  
  (4)出示对应排放的两排毛毛虫PPT(上密下疏,每排6条)。  
  提问:这两排毛毛虫一样多吗?为什么?  
  (5)出示上下大小不同的两排小猴PPT(上密下疏,上排7只大猴,下排7只小猴)。  
  提问:这两排小猴一样多吗?为什么?  
  (6)出示种类不同、大小不同、疏密不同的两类物品一样多(芹菜和包菜、草莓和西红柿、西瓜和辣椒、鱼和苹果)  
  2、幼儿分组操作  
  3、评价幼儿作品

  活动反思:
  《它们一样多吗?》是一节新授课,这节课的难点则是让幼儿很清楚的明白理解数量的守恒这一概念。通过上这节课我才发现,孩子们会因为大小,排列的顺序不一致,导致错觉将数量一样的物品认为是不一样。通过一系列的游戏,鼓励幼儿发现物品的数量的多少和排列顺序及物品大小是没有关系的。只要每组的物品数量不变时,不论他们的大小,排列顺序怎样变化,其数量是不会改变的。

第95篇、中班数学活动比一比,说一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   
  2、愿意用语言表述活动的结果。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能用目测的方法判断、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  
 
  活动准备:   
  1、班级环境中布置一些粗细、宽窄不同的物品,如:绳子、平衡板、圆柱积木等。   
  2、大象和长颈鹿图片各一张,幼儿画出。   

  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物图片,区别粗细。   
  1、出示大象和长颈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提问:大象和长颈鹿比,谁的腿粗,谁的腿细?学说:大象腿粗,长颈鹿腿细。   
  2、拓展经验:知道哪些东西有粗细。如吸管有粗有细等。
   
  二、观察积木板,区别宽窄。   
  以大象和长颈鹿要过桥的游戏情节,引导幼儿比较桥面的宽和窄。
  
  三、观察班级环境中的物品,找粗细。   
  请幼儿举出相关的例子,如有的笔粗,有的笔细等。
  
  四、游戏:比一比,找一找。   
  1、到户外场地将幼儿分成两组游戏:老师发出指令,如:“抱一抱粗树干。”一组幼儿找到粗树干抱一抱,另一组幼儿观察、评价是否找对了。游戏继续进行:找细树干,从宽宽的小桥上走过,从窄窄的小路上走过……   
  2、游戏几次后两组交流。

  活动反思:
  在本课的设计中,情境的创设、游戏的开展,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发言精彩、准确,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96篇、中班数学对称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神秘而美好的事物,对称就是其中的一种。孩子们每天生活在具有各种各样对称的环境中,但孩子们不能有意识地主动观察生活中对称地事物,更别说欣赏对称美了。那么,如何让孩子们主动地、有目的地观察和发现生活中对称的事物及对称美呢?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对称的概念,知道对称分点对称和轴对称两种形式。
  2.初步感知生活中对称的事物和对称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
  3.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理解和表现对称。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各种大小、颜色、花纹不同的蝴蝶翅膀、蜜蜂翅膀、每人若干套。
  2.京剧脸谱、窗花、树叶、衣服、围巾等分类展示在教室环境中。
  3.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纸,剪刀若干。
  4.春天的背景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感知对称
  1.故事引入:春天来了,花园里并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美丽的蝴蝶、蜜蜂、蜻蜓在花丛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这时,飘来一片乌云,棋了大于,朋友们赶紧拍拍翅膀准备飞回家。忽然,大家一起叫了起来:“我丢了一只翅膀,飞不起来了!”(把纸制的蝴蝶、蜜蜂、蜻蜓的翅膀分散地布置在背景图上)雨越下越大,谁愿意帮助他们找到另一只翅膀呢?
  2.分组操作:把小朋友分成三组,分别为蝴蝶、蜜蜂、蜻蜓找翅膀。请个别幼儿为背景图上的蝴蝶、蜜蜂、蜻蜓的翅膀配对。
  3.幼儿展示配好对的翅膀,并说明配对的理由(从颜色、形状、花纹的角度)。
  4.教师小结:蝴蝶、蜜蜂和蜻蜓的翅膀以身体为中心线,它们左右两边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我们把这种形式叫轴对称。

  二、找对称
  1.幼儿分成三组分别进入植物角区观察树叶和花瓣,进入生活区观察门、窗、玩具柜、衣物等物品,进入美工区观察脸谱、窗花、工艺品等美术作品,找找都有哪些物品是对称的。
  2.师生分享:大家找到什么物品是对称的?为什么?
  3.师:人体有哪些器官是对称的?动作可以对称吗?(请小朋友指出并做动作。)
  4.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对称的事物?(飞机的翅膀,汽车的车轮,树叶的叶脉等。)
  5.师:为什么很多事物都是对称的呢?(平稳、美丽、协调。)

  三、观察和比较
  1.老师请小朋友欣赏圆形的花盘子,盘子上的图案有什么特点?(中心有一圆点,周围有许多大小、颜色相同的图案。)
  2.师:它和轴对称的图案一样吗?(不一样。)
  3.教师小结:这种也是对称的图案,它以圆点为中心点,周围的图案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完全相同,叫点对称。

  四、做对称
  1.每个幼儿一套不同形状的纸,一把小剪刀,请幼儿自己动手做对称的图形,看看谁做的对称最多。(教师提示幼儿可以用折、剪等不同的方法。)
  2.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互相分享经验。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数学活动:
  (1)对称物品的分类。请幼儿将环境中的对称物品,按轴对称和点对称进行分类,并展示在分享区。
  (2)统计家里对称的物品。
  2.美术活动:剪窗花、画脸谱、印染、剪贴画、设计对称的服装等。
  3.创造性活动:我是小小发明家(鼓励幼儿运用对称的原理创造发明)。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设计通过帮小昆虫找翅膀,激发幼儿主动去观察、发现、感知对称的图案,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对称的事物。此设计是一个整合了语言、科学、艺术、数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活动。由此活动还可以引申出许多探索活动,以开阔幼儿视野,激发幼儿主动观察事物的积极性,提高幼儿自我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幼儿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环境的美好情感。此活动适合大班幼儿,如果在中班进行,可以把它分成两个活动来完成。

第97篇、中班数学活动玩具店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不受大小、排列形式的影响,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2.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比较物体数量的差异。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记录表、铅笔、橡皮、玩具12种2组、标有数字标记的货架

  活动过程:
  1.感知10以内的数量。
  (1)教师以玩具店进了许多玩具为题,引出课题。     
  小熊玩具店新进了许多玩具,让我们数数有几种新玩具!(6种新玩具),但是这些新玩具有多少呢,小熊不知道,让我们帮它数一数,并记录下来,告诉它。
  (2)请幼儿观察各种玩具分别有多少,并出示记录表。    
  看,小鱼玩具有多少,我们一起数一数,数好后立即记录在小鱼标记后,用小圆点表示,几个玩具就用几个圆点表示。
  (3)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幼儿操作。    
  要数清楚记录;圆点记录要整洁;不管你记录到多少种玩具,老师琴声响,立刻回位置。
  2.教师评价   
  对记录结果进行检查,对记录得又多又快地幼儿进行表扬。
  3.比较玩具的多少   
  以“玩具店摆放玩具”游戏,引导幼儿不受大小、排列形式的影响,比较玩具的多少。
  (1)教师出示记录表,你们看,小人玩具有多少?哪种玩具和它一样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教师引导幼儿用数一数和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玩具的多少。
  (3)同伴相互交流比较玩具的多、少、一样多。你数的玩具有几个?谁多谁少?谁和谁一样多?
  4.玩具上架。   
  玩具数量点好了,请小朋友帮助小熊把玩具放上架。请幼儿将玩具放在相应数字标记的货架上。

  活动反思:
  数学不是符号的游戏,而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经验总结。幼儿的活动与数学的联系更加密集,它常常出现在幼儿的身边,源于幼儿的生活。

第98篇、中班数学图形变变变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中班幼儿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有很大的探索欲望,在孩子对图形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活动,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各种形状的认识。
  2、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发挥想象力。
  3、学习用各种形状拼贴各种物品。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发挥想象力,拼贴各种物体

  活动准备
  1、 各种形状若干
  2、 事先准备好组合的图形
  3、纸张每人手一份
  4、音乐《机器人》。

  活动过程
  1、 播放音乐《机器人》,激发幼儿兴趣,
  播放音乐,出示拼贴好的机器人,和幼儿做朋友。
  2、 请幼儿观察机器人,说说机器人是怎么组成的?(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识)
  幼儿自由回答(梯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
  3、自由探索(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意愿拼凑图画)
  4、幼儿操作
  引导幼儿进行制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制作,再次体验成功的快乐。
  5、交流总结
  请个别幼儿上来演示,说出自己拼贴的什么。
  6、分享作品
  将幼儿的作品布置成墙饰,供幼儿学习欣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引导幼儿在课堂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体验成功快乐。
  在活动中教师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如:在幼儿操作时,教师没有及时给幼儿提出正确的要求导致幼儿在操作中出现课堂混乱的现象。幼儿拼出图画的内容不够丰富,教师也没有继续为幼儿丰富图画内容,这个环节有所欠缺。在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教师的情绪不够高涨,没有和幼儿做到分享快乐。

第99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复习5以内的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5以内的数字和数序,进一步理解数字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能听清要求并按要求活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立体数字1-5,5以内数量的物体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叫醒数宝宝:
  *数宝宝都睡着了,谁来叫醒它们?
  *集体验证数字是否放正确,并认读数字。
  2.帮数宝宝排队外出活动——复习数序。
  3.和数宝宝玩游戏:《看数拍手》。
  *学玩该游戏。
  *能按要求活动。
  4.给数宝宝送“玩具”——物体卡片。

  活动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孩子爱玩的天性,运用儿歌的形式引导学生记忆数字和量的关系,并全员参加手指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鲜艳的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动物吸引学生的眼光,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与我主动的配合,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力。
  当然在这次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一是出示课题的幻灯片没有及时的打开。二是在检验环节没有打乱数字的顺序,减低了考验的难度。三是在最后的拓展环节,引导的不是很充分,没有把学生的观察方向引入到学习环境中。

第100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抓豆豆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意图: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自然界的植物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各种各样的种子成熟了,孩子们都被这些变化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有趣的豆子》。培养不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感知数量的多少,初步体验并学习不同的数数方法。
  2.培养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记录表 白扁豆 黄豆 绿豆。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活动。
  请全班幼儿分别向客人老师介绍自己是谁,是男生还是女生。
  师:小朋友们好,你们认识我吗?我先介绍一下自己,我姓张,你们可以叫我张老师,请你们也向客人老师介绍一下自己。

  二、出示豆子,初步尝试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豆子,你们看,这是什么?(蚕豆)
  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抓一把,老师也来抓一把,你们猜猜看,谁抓的豆子多?(幼儿猜想)
  2.出示三种豆子。(黑豆 白扁豆 黄豆)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些豆子,你们认识吗?(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抓一把豆子)
  怎样知道每一种豆子有几颗?(分开来数)我们来数一数,记一记。
  3.出示记录表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记录表,小朋友看一看,表上有什么?黑豆的棵数记录在哪里?为什么?
  (介绍记录表、记录)

  三、动手操作、记录结果
  1.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试试?请小朋友记住哦,抓完豆子以后,要先数豆子,再记录,记录好了之后,将记录卡挂在脖子上。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2.集体交流
  师:下面哪个小朋友看着记录卡来讲一讲,你的豆子每种有几颗?
  幼儿:我抓了××个白扁豆,××个黑豆,××个黄豆。(出示拍摄的照片)
  引导幼儿讲述自己不同数豆子的方法
  (分类数 点数 一个一个的数)
  3.再次操作
  师:刚才小朋友用了这么多的方法来数豆子,现在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新的任务,再抓一把豆子数一数,在记录卡的反面记录下你抓的豆子的数量,给最多的记上标记。
  4.再次交流
  教师将操作情况拍照记录下来,请小朋友讲述抓得最多的豆子是哪种豆子。

  四、结束:
  师:我发现每个小朋友抓出来的豆子都是×豆最多,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下次再讨论,今天我们就到这里,小朋友再见。

  教学反思:
  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步骤、节奏和特点。在数学教育中个体差异表现得尤为突出。幼儿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思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学习风格上的差异,还表现为能力和经验上的差异。所以,在数学教育中不仅要“求同”,还应“存异”。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活动,为幼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活动提供条件。同时教师可根据幼儿不同差异给予适当的补充、点拨和启发。重视个体差异是幼儿教育“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相关文章

《体育活动教案小班3篇》:体育活动教案小班3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大班教案20篇美术》:大班教案20篇美术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大班健康教育教案30篇》:第1篇、大班健康我是健康宝宝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模拟厨房,道具 水果 蔬菜。  活动目标  1. 通过学习儿歌,知道多吃蔬菜对身体是有益的。  2. 培养幼儿从小要养成不挑食,不厌食的饮食习惯。  3. 通过幼儿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