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幼儿小班科学教案100篇设计意图

日期:2021-06-07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幼儿小班科学教案100篇设计意图,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幼儿小班科学教案100篇设计意图

第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对对碰》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于颜色非常敏感,颜色的变化使他们感到兴奋、新奇,由此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开展了“颜色对对碰”区域活动,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认识颜色,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色彩带来的美,使幼儿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色彩、美化生活。

  活动目标:
  1、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使幼儿体验到颜色配色带来的乐趣。
  2、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3、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瓶用矿泉水瓶子装的清水,瓶盖内已事先挤有红色(黄色、蓝色)颜色少许。红、黄、蓝标签若干,装有少许红色(黄色、蓝色)颜料的瓶盖若干,抹布。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感知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2、难点: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㈠清水变成有颜色的水,引起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1.教师示范:用来摇晃一瓶清水,使之变成有颜色的水。边晃边念:“摇摇摇,变变变,清水变出颜色来。”
  2.每位幼儿拿一瓶清水,通过摇晃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并将相对应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3.请幼儿说说自己变出了什么颜色的水。
  4.教师询问变出彩色水的原因。教师拧开一个瓶盖,让幼儿看到留在瓶盖内的颜料痕迹,再想一想清水变成颜色水的原因。
  5.请幼儿轻轻拧开瓶盖,验证瓶盖内有颜料的事实。
  6.请幼儿再轻轻拧上瓶盖,用力摇晃,重复刚才的变化过程。

  ㈡变成新的颜色水,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
  1.幼儿自选一种跟自己瓶内的颜色水不同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2.想一想,如果瓶子里的颜色水与颜色标签所表示的颜料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
  3.幼儿根据自己所选标签,选择装有对应颜料的瓶盖,以此替换原来的瓶盖。教师提醒幼儿一定要拧紧瓶盖,一边用力摇晃一边观察颜色的变化。
  4.幼儿和身边的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相互比较各自变出的新颜色有什么不同。

  ㈢它们是这样变出来的
  幼儿将自己变出的新颜色水放到展台上,介绍自己瓶子里的新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二、展开:
  1、教师揭开谜底。
  将黄色与蓝色混在一起就会变成绿色。告诉幼儿变色的小秘密:老师手里是一瓶清水,把该拧下来涂成黄色,晃一下就变成了黄色。再用我准备好的瓶盖上涂上蓝色,然后在摇晃瓶子,水就变成绿色了。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精灵儿童网站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小魔术啊?教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料。(水粉、油画棒)请大家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匀或涂匀,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黄和蓝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这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每人只能哪两种颜色不能把颜料洒在衣服或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做一个不乱涂乱画的好孩子。
  3、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1)个别幼儿展示。请幼儿说说红宝宝和黄宝宝合在一起变成了什么宝宝?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橘色的?答:橘子等。紫宝宝是哪两个宝宝合在一起变成的?答:红宝宝与蓝宝宝。生活中紫色的物品有哪些?
  师幼小结:在我们周围,到处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世界非常美好。
  4、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大家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试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1)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
  (2)要在纸上做好记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小结:个别幼儿展示。 幼儿说一种,教师就出示一张调色卡。
  红+黄=橘黄
  黄+蓝=绿
  红+蓝=紫
  师: 颜料能变颜色,老师这里的蜡笔也能变颜色。请你也来试一试。(一边说一边示范) 老师提出要求后小朋友操作。把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看一看变出了什么颜色。
  小结: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引导说出: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
  黄和蓝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蓝和红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师幼共同朗诵儿歌

  活动结束:
  1、收拾并整理。
  2、鼓励小朋友下次来玩颜色。
  宝宝们,为我们的世界做出一点贡献吧。老师这有一棵树宝宝,但没有漂亮的颜色,我们一起来装扮一下它吧。把橘色的当树宝宝的果实,绿色的当树干,紫色当花心。树宝宝终于有漂亮的衣服和大大的果实了说:“谢谢小朋友。”“不用谢”自然结束。

  延伸活动:
  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橘色(绿色、紫色)还能画出什么东西来?请小朋友把你们刚才变出的颜色画一画吧。

  活动反思:
  颜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本次活动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的快乐,活动开始,我是用魔术师的形式导入课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当小魔术师,从而体验魔术师带来的快乐,之后以爱护树宝宝,小精灵儿童网站引导幼儿做一个乐意帮助人的好孩子,整节活动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展了创造与想象的能力。导入的形式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幼儿在先,教师在后。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这环节要非常清晰,详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不足:
  1.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动过程中,小精灵儿童网站由于用蜡笔和用颜料玩色时间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进来帮忙,才使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2.整节活动对幼儿的提问较少,针对性较欠,在科学的中小结部分比较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也漏掉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与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幼儿恰到其分的指导,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参与教学,融入孩子。

第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鸡和小鸭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小鸡和小鸭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动物,所以我选择了科学活动《小鸡和小鸭》。设计这节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在喜欢小鸡小鸭的基础上,了解其特点的生活习性,并通过模仿、操作,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熏陶。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小鸭的主要特征。
  2、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3、教育幼儿热爱小动物,与它们友好相处。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活动难点: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活动准备:
  1、音乐《小鸡和小鸭》
  2、小鸡和小鸭的家各一个
  3、鸭妈妈与鸡妈妈标识各一个 
  4、小鸡小鸭图片各一张 
  5、小鸡小鸭的实物图片若干 
  6、小鸭和小鸡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师播放《小鸡和小鸭》的音乐,提问幼儿刚才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小动物?
  幼;小鸡和小鸭

  二、初步认识小鸡、小鸭的外形
  师:小鸭、小鸡玩得正开心,忘记回家。天快黑了,它们的妈妈急坏了,我们一起来把他们送回家,好么?(出示图标和房子)
  师:哪个是小鸡的家,哪个是小鸭子的家?(让幼儿来回答)
  师:我们先来瞧瞧小鸡长什么样子?(让幼儿从头至尾观察)
  幼:尖尖的嘴巴、短短的脖子、尖尖的爪子(把它送回家)
  师:请你学着小鸡的声音把小鸡送回家(叽叽叽)
  师:我们再来瞧瞧小鸭子长什么样子?
  幼:扁扁的嘴巴、长长的脖子、扁扁的脚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小鸭子的脚趾中间有肉连着,连着的这个东西叫做脚蹼。小鸭子是靠它才能划水的。
  师:小鸡、小鸭都饿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你知道他们都喜欢吃什么食物么?
  幼:小米、虫子; 小鱼和小虾(出示食物图片让幼儿粘贴)

  三、比较小鸡小鸭的不同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鸡和小鸭,他们长得有什么不同?我们再把他们请出来,
  请你仔细看看他们哪里长得不一样?
  幼:从头至尾一一对比,说出不同(并用身体来模仿小鸭走路)
  幼:模仿小鸡的叫声与小鸭的叫声(本领的不同)

  四、通过游戏结束活动
  师小结:小朋友学得可真像,小鸡、小鸭它们实在太可爱了,我们一定要爱护、关心他们,现在老是给你们准备了头饰,我们和小鸡,小鸭一起去草地上找食物吧!

  活动反思:
  今天实施了《小鸡和小鸭》这一节科学课。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似乎都意犹未尽,连上卫生间都学着小鸡小鸭走着去,煞是可爱!这一现象也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节课,希望发现其中的亮点找出其中的缺点,取长补短,下一次活动开展的更好!
这节课开始我是以谈话的形式展开的,首先从小朋友的穿着颜色说起,重点说了黄颜色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然后以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兴趣和探索欲望。“有种小动物,黄黄的羽毛……”谜语刚提出,小朋友就纷纷举起小手了。笑笑说是小狗;一凡说是大老;涵涵说是豹,陆言说是狮子,梦梦说是长颈鹿,浩浩说是螃蟹,还有许多小朋友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在小朋友兴趣高昂的时候,我故作有点小失望的样子说:“这只小动物是小小的喔,很可爱……”说在我慢慢的做着动作,“是小鸡,还有小鸭!“震耳的声音齐齐的响起,我瞪大眼睛很惊讶的看着他们,惹来了孩子们天真自豪的一阵欢笑。
  接下来我就请小朋友说说小鸡,小鸭的大概外形特征,然后出示图片系统的讲述活动内容。感觉小朋友掌握的差不多时,我们开展了小组的表演比赛。请每一组小朋友站起了边说边表演小鸡和小鸭的外形特征,本领和说话等。别看他们年龄小,但是好胜心却丝毫不小。比赛进行的很激烈,氛围也很浓厚,时而又阵阵鼓掌声和欢笑声。通过这样的形式,也带动了一些平时比较沉默比较内向的孩子,使小朋友不但不都参与了本次活动,而且也加深了课堂内容的印象,相辅相成,效果非常好!

第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圆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绪的支配。无意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游戏、操作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如果单纯让幼儿认识圆形,幼儿会感到很枯燥,兴趣往往不高,而且效果也会不好。因此,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了解一些常见的圆形物品与特点,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感知、观察和想象能力。

  活动目标:
  1、在认知、操作和游戏活动中掌握圆形的特征。
  2、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圆形物体,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室布置一些圆形的物品。
  2、圆形纸一张,圆形物品若干(如镜子、瓶盖、铃鼓、盘子)。
  3、幻灯片,每桌一只箱子,箱子里有各种不同的圆形物品,操作纸若干、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圆形物品。
  师:(用神秘的口气加眼神)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箱子的玩具,请你们每人拿一件在桌上玩一下,说说它是什么?
  幼:我拿的镜子,
  幼:我拿的铃鼓,
  幼:我拿的盘子……
  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物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幼:他们都是圆圆的。(引出圆形这一话题。)
  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提问:它像什么?
  幼:它像盘子,
  幼:它像太阳,

  二、感知圆形的特征
  师:请小朋友自选圆形物品,沿着物品的表面和边缘触摸,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幼:平平的,
  幼:圆圆的,
  幼:边缘是光滑的,
  幼:没有棱角……(幼儿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鼓励幼儿说出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圆形物品)
  幼:碗、盆,球、掉灯……

  三、观察幻灯片《杂技表演》
  师:说一说,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幼 :奇奇、乐乐、欢欢、小熊。
  幼:他们在玩杂技。
  师:想一想,圆圈能翻跟头,为什么方圈不能呢?
  幼:方圈不光,它有角翻不过去。(引导幼儿说)
  师:看一看,独轮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
  幼:圆形的,(幼儿一起说)
  幼:还有球,呼啦圈,滚圈,盘子

  四、做圆形标记
  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白纸(四周打好圆形的小孔),指导幼儿沿小孔撕成圆形,然后请幼儿在圆形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作一个标记,做完后把它贴到自己的物品上作为标志。

  五、寻找圆形物品
  引导幼儿寻找活动室里的圆形物品,要求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发现: 是圆形的”。并把他们有规律的摆放到数学活动区。

  活动延伸:
  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圆形的纸,启发孩子在圆形上面添加几笔后变成另一个图案(如太阳,苹果),鼓励他画的越多越好。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幼儿能够从众多物体中区分出圆形,能够通过观察,寻找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2、本节课,我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次活动我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幼儿的兴趣为前提,通过幼儿喜欢的泡泡来引出了今天的活动主题 ——认识圆圆世界,幼儿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参与其中,并一步一步的认识圆形。不足的是,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儿童化,有些话语稍显生硬,幼儿听不太明白,导致整节课的活动进程有点不流畅,我以后一定要多听其他老师课,综合他们的教学语言,最终形成我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堂课,我将利用课件来展示各种圆形,设计吹泡泡的游戏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其中,因为在我看来,通过课件展示的泡泡更加生动,更加能够吸引住幼儿的眼球,设计吹泡泡的游戏,更加能够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

第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溶解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溶解现象:果珍、牛奶、糖水、盐水等,幼儿对这种现象非常好奇,经常会说“果珍不见了”“牛奶化掉了”,从而发出疑问“果珍哪里去了,糖到拿里去了”。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我设计了本活动。在设计活动前,我仔细研究了以前的小班溶解教案,发现活动很有效地帮助幼儿认识到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溶解,但活动过于简单(分两步走:感知果珍、牛奶、糖、盐会溶解;尝一尝溶解后的果珍、牛奶、糖、盐)。由此我设计的活动分三步走:感知、区分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溶解,什么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了解溶解的过程;尝一尝果珍在水里溶解后的水的味道。以感性的认知逐步向生活实际过渡,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溶解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出示一杯白开水和奶粉、细盐、苹果、各种豆豆)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认识苹果、奶粉、细盐、各种豆豆) 这里还有一杯白开水。如果我把这些东西都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请幼儿回答)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二、动手试一试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3、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4、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活动反思:
  开放式的科学教学必须为幼儿创作主动猜想,大胆实验,总结结果的机会,其中,师生间适当的应答方式,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提出已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尽量避免幼儿回答错误,这中提问不但抑制了幼儿的创作型,而且还使幼儿容易产生盲目服从权威的心态,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我们要实行开放式教学,师生间的交流应是平等的讨论。

第5篇、小班科学认识五官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因为脱离了亲人的关心与照料,对幼儿园的生活不太适应,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一些不良的习惯性行为就会慢慢滋生,如揉眼睛、抠鼻孔等。所以对小班幼儿来说,让他们认识自己的五官,并启发他们学习保护自己的五官,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否则,幼儿经常用手抠鼻孔、揉眼睛,把脏手或脏东西以及小珠子之类的东西放到嘴里,是极不安全,也极不卫生的,所以组织此次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对幼儿很有教育意义。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得尝试活动,正确说出嘴巴、眼睛、耳朵、鼻子、眉的名称和数量,了解它门在头上的位置。
  2、知道眼、耳、嘴、鼻、眉的用途。
  3、教育幼儿要保护好眼、耳、鼻、嘴、眉这些器官。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 男孩头像一幅,眼、耳、口、鼻的器官贴绒,娃娃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利用男孩头像向幼儿介绍嘴巴、眼睛、鼻子、耳朵、眉的名称.数量及位置。
  教师:昨天,有位大哥哥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他想叫我们班的小朋友看一看,(出示头像)瞧,大哥哥的样子多神气呀,他好像在跟我门说话哩:小弟弟,小妹妹,我想出道题考考你们,你们谁知道我这圆圆的脸上都长了些什么?
  1、幼儿看头像正确说出眼、耳、鼻、嘴、眉的名称及数量。
  2、告诉幼儿眼、耳、鼻、嘴、眉在头上的位置。并念儿歌
  鼻子鼻子本领大,长在脸的最中央。
  鼻子上面是眼睛,鼻子下面是嘴巴。
  耳朵耳朵最听话,长在我的头两旁。

  二、找一找
  1、教师说出五官的名称,引导幼儿在自己的脸上找出来。
  2、用手指一指,还可以在自己的好朋友脸上找一找。
  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巴,一个鼻子,一对眉毛;眼睛里有眼珠子,嘴巴里有牙齿和舌头。

  三、让幼儿知道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作用,并重点了解鼻子的用途。
  1、通过尝试,教师喷香水,让幼儿闻一闻,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的。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嘴巴是用来说话和吃东西的,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眉毛具有美容和表情作用,能丰富人的面部表情,双眉的舒展、收拢、扬起、下垂可反映出人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2、幼儿尝试告诉别人: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是人体上最重要的器官,缺少了哪一样都是不行的。如果没有了眼睛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没有嘴巴就不能吃东西,不能说话;没有鼻子我们就什么气味也闻不到;没有耳朵我们就什么声音也听不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3、让幼儿了解如何保护五官。
  (1) 吃完东西要漱口,不乱吃脏东西。
  (2) 看电视不能靠得太近,有灰尘或沙子进入眼睛不能用手搓。
  (3) 不能用手勾鼻子.
  (4) 在日常生活中,不把小豆子放入耳朵、鼻子里;不玩尖锐(刀子,剪子。。。)的东西,以免刺伤眼睛。

  四、竞赛游戏:指五官,即教师提问:鼻子在那里?(眼睛、耳朵、嘴、脸)孩子边说边指出来。还可以玩“看谁指得快”的游戏,即教师快说,孩子快指。或者让孩子自由组合,一个孩子说,另一个孩子指。  
 
  五、贴五官。
  1、出示缺少五官的面部图画。教师说:“有一个小朋友,不知道五官的名字,所以五官朋友们都不和他玩了,瞧,他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启发幼儿想一想:这个小朋友的脸上少了什么?
  2、分别出示单个五官的图片,请幼儿试着说出名称,并尝试贴到图画正确的位置(可反复进行)
  3、鼓励能准确读出五官名称并贴到正确位置上的幼儿,帮助遇到困难的幼儿。
  4、请孩子在图上粘贴好五官。

  教学反思:
  这节课目的是让幼儿认识五官,了解五官的具体作用,同时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一开始,我说“昨天有位大哥哥照了张相,他想考考你们,瞧他圆圆的脸上都长了些什么”? 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我利用男孩头像向幼儿介绍嘴巴、眼睛、鼻子、耳朵、眉毛的名称,数量及位置。第二个环节是手指游戏《找五官》,幼儿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我说:“鼻子鼻子嘴巴,孩子的食指快速地从鼻子上移到嘴上(眼睛,眉毛,耳朵等),孩子们玩的很开心。第三个环节是通过听声音、闻香水、品尝食物、看图片来了解五官的具体作用。然后我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二个眼睛,二只耳朵,一个嘴巴,一个鼻子,眼睛里有眼珠,嘴巴里有牙齿和舌头,它们是人体上最重要的器官,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五官。活动的最后是贴五官,我为幼儿准备了五官的图片 ,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从而巩固五官的正确位置。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了作品。瞧他们拿着作品得意的在照相时,我想这几天的努力总算没白费。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我的普通话不太标准,我要继续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

第6篇、小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轮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常会看到各种轮子。例:车辆轮子、溜冰鞋的轮子、玩具物品的轮子、钢琴轮子、卷帘门轮子以及工厂的机器轮子等。这些轮子大小不同,颜色不同,材料不同……。它们是我们生活中极其平常但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为了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激起他们对事物探究的兴趣,特设计了本活动。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发现轮子是圆形的,会滚动,它由不同的材料制成。
  2、帮助幼儿了解轮子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幼儿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活动前带幼儿观察各种有轮子的物品。
  2、教具:投影仪:健康车、小童车各一辆;一壶水;各种有轮子的玩具;一头劈开l0cm左右的长竹竿一根;中心有横轴的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木块各一。
  3、学具:每桌一只篮子,篮子里有各种不同的圆形轮子,三角形、长方形积木。操作卡片《请你添上轮子》、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篮子里有好多玩具,请你们拿一件或两件在桌上玩一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刚才你玩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出轮子这一话题。)

  二、实验,帮助幼儿了解轮子是圆形的,会滚动。
  1、你看到轮子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而不是长方形或三角形的?如果用长方形、三角形做轮子会怎样?
  2、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教师把有横轴的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木块分别插进长竹竿劈开的一头,在桌上推。问:用长方形、三角形做轮子,这辆小车怎样了?用圆形做轮子,这辆小车怎样了?师小结:刚才我们做了实验,知道了圆形)做轮子,小车才可以滚动,并滚动得快。

  三、引导幼儿观察轮子,了解轮子的多样性。你知道轮子有什么地方不同吗?师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找找、比比,发现轮子的不同之处。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小结:轮子有的大,有的小;中间有空的,有实的;有的轮子宽,有的轮子窄;有的轮子上还有花纹;有的是橡胶做的,有的是塑料做的,有的是……轮子各种各样。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轮子能省力。过渡:人们真能干,造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轮子,用轮子有什么好处呢?
  ①请幼儿说说:用轮子是不是省力呢?我们来做实验。
  ②做实验1:请幼儿用手拎水壶;用小推车推水壶。为什么同样的东西,用手拎不动,而放到车里就能推动了?
  ③做实验2:抱同伴;用小车推同伴。哪样省力?为什么?
  幼儿讨论师小结:轮子除了会滚动,滚得快,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省力。所以人们造出了好多有轮子的东西来为我们服务。丰富词语:省力。

  五、引导幼儿讲述轮子的应用,扩展幼儿知识。你还见过什么东西有轮子?为什么要装轮子?幼儿讲述。老师这里也有好多东西有轮子,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六、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轮子都是圆形的,会滚动,轮子还能省力,给人们生活带来好多方便。(把操作卡片放到投影仪上)老师这里有好多东西没有轮子,它们很难过,我们来看看是谁?(沙发、童车、小轿车、推车……)没有了轮子会怎样?(无法滚动,不能为人们服务)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吧。画什么形状的轮子?(圆形)课后我们一起来画,好吗?

  活动延伸:
  1.请你添上轮子。
  2.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各种轮子。

  活动反思:
  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第7篇、小班科学活动认识圆形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绪的支配。无意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游戏、操作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如果单纯让幼儿认识圆形,幼儿会感到很枯燥,兴趣往往不高,而且效果也会不好。因此,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了解一些常见的圆形物品与特点,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感知、观察和想象能力。

  活动目标:     
  1、能在认知、操作和游戏活动中掌握圆形的特征。     
  2、能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圆形的物体,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室布置一些圆形的物品。     
  2、圆形纸一张,圆形物品若干(如镜子、瓶盖、铃鼓、盘子)。     
  3、幻灯片,每桌一只箱子,箱子里有各种不同的圆形物品,操作纸若干、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圆形物品。
  师:(用神秘的口气加眼神)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箱子的玩具,请你们每人拿一件在桌上玩一下,说说它是什么?
  幼:我拿的镜子,
  幼:我拿的铃鼓,
  幼:我拿的盘子……
  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物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幼:他们都是圆圆的。(引出圆形这一话题。)
  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提问:它像什么?
  幼:它像盘子,
  幼:它像太阳,

  二、感知圆形的特征
  师:请小朋友自选圆形物品,沿着物品的表面和边缘触摸,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幼:平平的,
  幼:圆圆的,
  幼:边缘是光滑的,
  幼:没有棱角……(幼儿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鼓励幼儿说出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圆形物品)
  幼:碗、盆,球、掉灯……     

  三、观察幻灯片《杂技表演》
  师:说一说,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幼 :奇奇、乐乐、欢欢、小熊。
  幼:他们在玩杂技。
  师:想一想,圆圈能翻跟头,为什么方圈不能呢?
  幼:方圈不光,它有角翻不过去。(引导幼儿说)
  师:看一看,独轮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
  幼:圆形的,(幼儿一起说)
  幼:还有球,呼啦圈,滚圈,盘子

  四、做圆形标记
  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白纸(四周打好圆形的小孔),指导幼儿沿小孔撕成圆形,然后请幼儿在圆形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作一个标记,做完后把它贴到自己的物品上作为标志。 
   
  五、寻找圆形物品
  引导幼儿寻找活动室里的圆形物品,要求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发现: 是圆形的”。并把他们有规律的摆放到数学活动区。

  活动延伸:
  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圆形的纸,启发孩子在圆形上面添加几笔后变成另一个图案(如太阳,苹果),鼓励他画的越多越好。

  活动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幼儿能够从众多物体中区分出圆形,能够通过观察,寻找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2、本节课,我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次活动我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幼儿的兴趣为前提,通过幼儿喜欢的泡泡来引出了今天的活动主题 ——认识圆圆世界,幼儿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参与其中,并一步一步的认识圆形。不足的是,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儿童化,有些话语稍显生硬,幼儿听不太明白,导致整节课的活动进程有点不流畅,我以后一定要多听其他老师课,综合他们的教学语言,最终形成我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堂课,我将利用课件来展示各种圆形,设计吹泡泡的游戏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其中,因为在我看来,通过课件展示的泡泡更加生动,更加能够吸引住幼儿的眼球,设计吹泡泡的游戏,更加能够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

第8篇、小班科学活动小鸡和小鸭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小鸡和小鸭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动物,所以我选择了科学活动《小鸡和小鸭》。设计这节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在喜欢小鸡小鸭的基础上,了解其特点的生活习性,并通过模仿、操作,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熏陶。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小鸭的主要特征。
  2、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3、教育幼儿热爱小动物,与它们友好相处。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活动难点: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活动准备:
  1、音乐《小鸡和小鸭》
  2、小鸡和小鸭的家各一个
  3、鸭妈妈与鸡妈妈标识各一个 
  4、小鸡小鸭图片各一张 
  5、小鸡小鸭的实物图片若干 
  6、小鸭和小鸡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师播放《小鸡和小鸭》的音乐,提问幼儿刚才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小动物?
  幼:小鸡和小鸭

  二、初步认识小鸡、小鸭的外形
  师:小鸭、小鸡玩得正开心,忘记回家。天快黑了,它们的妈妈急坏了,我们一起来把他们送回家,好么?(出示图标和房子)
  师:哪个是小鸡的家,哪个是小鸭子的家?(让幼儿来回答)
  师:我们先来瞧瞧小鸡长什么样子?(让幼儿从头至尾观察)
  幼:尖尖的嘴巴、短短的脖子、尖尖的爪子(把它送回家)
  师:请你学着小鸡的声音把小鸡送回家(叽叽叽)
  师:我们再来瞧瞧小鸭子长什么样子?
  幼:扁扁的嘴巴、长长的脖子、扁扁的脚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小鸭子的脚趾中间有肉连着,连着的这个东西叫做脚蹼。小鸭子是靠它才能划水的。
  师:小鸡、小鸭都饿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你知道他们都喜欢吃什么食物么?
  幼:小米、虫子; 小鱼和小虾(出示食物图片让幼儿粘贴)

  三、比较小鸡小鸭的不同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鸡和小鸭,他们长得有什么不同?我们再把他们请出来, 请你仔细看看他们哪里长得不一样?
  幼:从头至尾一一对比,说出不同(并用身体来模仿小鸭走路)
  幼:模仿小鸡的叫声与小鸭的叫声(本领的不同)

  四、通过游戏结束活动
  师小结:小朋友学得可真像,小鸡、小鸭它们实在太可爱了,我们一定要爱护、关心他们,现在老是给你们准备了头饰,我们和小鸡,小鸭一起去草地上找食物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开展下来,感觉效果不错,幼儿也很感兴趣,除了完成了既定目标,幼儿也在活动中得到了乐趣,这是活动的成功之处,但是也存在了一些缺陷,比如活动时间较长,没有运用一些实物等,当时把最后的幼儿操作也在活动中进行了,虽然时间过长,但是仍然完成了操作。但是一个小班活动还是不宜过长。如果能把最后的环节放到区域活动,我想效果也会很好。

第9篇、小班科学活动玩石头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石头是周围世界中常见的事物,在生活里运用广泛,如石桥、石桌等,我班幼儿对我园草地上的石头路就很感兴趣,会蹲着、围着仔细地看石头。为了使幼儿进一步了解石头的特性,结合小班幼儿以直观思维为主的特点,根据《纲要》中科学领域的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设计了这个科学活动。目的是通过提供丰富、可操作的石头、图片,让每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探索势头的特性,从而体验科学活动的无限乐趣。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玩石头的活动,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2、能通过找、看、摸、闻等方式感知石头的基本特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大小不一、颜色不一、形状不一、品种不一)的石头若干、石头图片、照片

  活动过程:
  一、猜石头。
  通过猜猜的游戏,激发兴趣

  二、找石头。
  通过找石头的游戏,了解石头在哪里,石头有很多品种和造型,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石头。
  1、游戏一:从很多图画中找出有石头的图片。
  讨论:石头是什么样的?在哪里?
  2、游戏二:请幼儿从图片中找出石头变成的东西。(如:石头桥、石凳子等等)

  三、玩石头。
  通过玩石头游戏,充分的体验石头的特性
  1. 引导幼儿看看、闻闻、摸摸、敲敲石头,感知石头的特性(硬、冷、光滑、粗糙、有花纹等)。
  2. 给石头取名字,鼓励幼儿围绕石头的特性取名。
  3. 用石头铺路。引导幼儿用石头铺一条小路,并在石头路上走一走,进一步感知石头的特性。

  活动反思:
  石头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是一种十分容易获取的教育资源,在这个活动里我以“石头”为学习材料。以“玩石头”为脉络设计了活动过程。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听石头的声音,看石头,摸石头,敲石头,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认识,了解石头,激发幼儿对石头的兴趣。在活动组织中,我以游戏形式贯穿整个活动,让整个活动生动有趣,凸显了小班孩子活动的游戏性,让孩子的知识在游戏中得到积累和提升。整个活动中我与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敲,一起玩,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我感到孩子们是快乐的,我也是快乐的。幼儿的参与度、参与热情高涨。

第1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苹果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认识苹果》是小班上学期的一个科学活动,这个活动从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苹果着手,为幼儿进行一个丰富多彩的认识苹果的过程。苹果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水果,但由于它的常见,家长往往会忽略让幼儿认识苹果,让幼儿对苹果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怎样让幼儿在小小的苹果中探究发现科学的秘密?怎样有效的引导幼儿在观察苹果的过程中,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因此我设计了《认识苹果》这个科学活动,来引导幼儿真正的认识苹果。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苹果的特征。
  2.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苹果。
  3.喜欢吃苹果,知道多吃苹果身体好。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重点:
  
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苹果,了解苹果的特征。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每人带一个苹果(红富士、蛇果、青苹果、黄蕉)
  2.小叉、盘子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苹果的外形特征。
  1.师:小朋友今天都带来了什么呀?(苹果)
  2.师:苹果真多呀!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苹果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用小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还可以用鼻子闻一闻?把你的发现跟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看看谁发现的最多。
  3.师:谁来说说苹果是什么样子的?
  幼1:我的苹果是圆圆的。
  教师追问:这个圆圆的苹果象什么呀?(皮球、轮子)那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看看苹果会怎样?(苹果会滚动)
  幼2:我的是红颜色的。
  教师追问:谁的苹果也是红色的举起来给我们看看。还有跟他们不一样颜色的苹果吗?(引出绿色、黄色)
  幼3:上面还有柄。
  柄长在哪里呢?(凹进去的地方)
  4.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小结:苹果看上去是圆圆的,凹进去的地方有个柄,摸上去光光的、滑滑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还有的是黄色的,闻起来香香的。
  5.师:它们都有好听的名字呢?(教师介绍苹果的名称:青苹果、蛇果、红富士、黄蕉等)

  二、观察了解苹果的内部特征。
  1.师:我们看到苹果的外面是什么?(果皮)那你们知道苹果的里面是什么吗?(幼儿猜测)
  2.师:现在我来把它削开,看看苹果的里面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什么颜色的?
  3.师:果肉里面又会藏着什么呢?(皮、籽)怎么才能看到里面是什么呢?(幼儿猜测)现在老师就把它切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果核)果核能不能吃呀?

  三、品尝苹果。
  1.师:你们喜欢吃苹果吗?苹果是什么味道的?
  2.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苹果请小朋友尝一尝,说说苹果吃到嘴巴里是什么感觉?(甜甜的,脆脆的……)
  3.小结:苹果营养丰富,所以我们小朋友要多吃苹果,这样身体才会棒棒的。

  活动反思:
  由于小班的年龄特点,他们并不是很能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发出的指令,经常会出现一个小朋友说什么,其余的小朋友就会说一样的这种情况。我们先从了解苹果的外形特征开始了这次的活动。我首先让孩子们自己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感知苹果,用眼睛看一看苹果像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用鼻子闻一闻有什么味道?用手摸一摸苹果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边观察苹果边说一说,并讲述自己得发现,孩子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提问“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的吗?”大多数小朋友会重复同样的回答。所以,如何有效的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一点还值得我去深入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我应该多引导幼儿进行回答,而不是帮幼儿将答案说出来,这样既没办法突破活动的重难点,也没办法提高幼儿的思考、表达能力。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不但了解了有关苹果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同时也掌握了运用不同感官去感知事物的方法,学会用探索的方法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苹果是孩子们喜欢的水果,能在愉快地游戏中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出其中的科学秘密,收获甚丰。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掌握科学知识是其次的,对活动感兴趣、有探索的精神、探究的欲望、敢于展现自己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目标。

第11篇、小班科学活动找朋友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找朋友”是小班的科学活动,托班是小班活动的初学阶段,本次活动使用托班幼儿,教学活动已经结束, 因此,本活动着重加深巩固宝贝们的综合认识。活动难点幼儿根据颜色和相应的图形进行正确配对。解决方法:在活动中先引导幼儿进行单一的图形配对:如先根据颜色进行圆形配对。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和红色、黄色、 蓝色的认识。
  2、按照颜色和形状进行相应的匹配。
  3、了解简单的安全常识:不能一个人单独出去玩,会有危险。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色形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2、布置一个桌面“游乐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很多客人,大家一起来看一看,都是谁来了?
  出示图形卡片:三色大图形。 引导幼儿说出卡片的颜色和形状。
  师:今天来我们教室里的是图形妈妈,他们最爱图形宝 宝了,可是今天图形宝宝们都 跑出去玩忘了回家,妈妈们急的都哭了,图形妈妈请我们来帮助他们找到图形宝宝们。

  二、过程:
  1、示范:
  师引导幼儿发现图形妈妈有不同的颜色。
  这是红色的圆形妈妈,她的宝宝应该是?
  类推,并加以示范。
  红色的圆形宝宝藏在小熊的后面呢,红色的圆形宝宝 我把你送回家。
  2、分类操作:
  引导幼儿对不同颜色的圆形进行配对
  现在我们帮助那个图形妈妈找宝宝呢?
  找到图形宝宝后对图形宝宝说什么呢?
  原来图形宝宝们都躲在游乐场里玩呢,我们一起来把他们送回家。
  3、综合操作:
  师:图形妈妈还是没有笑,为什么?我来问问图形妈妈。
  了解还有图形宝宝没有回家,进行综合综合操作:不同 的颜色形状配对。

  活动延伸:
  师:今天图形宝宝们跑去玩,没有告诉妈妈,结果妈 妈急的怎么样了?多亏了宝宝们帮助他们找到了图形宝宝,不然就危险了。为什么呢?因为外面有不认识的坏人,会把宝宝们领走,宝贝们可不要像图形宝宝 一样不乖,出去玩的时候一定要让爸爸妈妈领着出去,不认识的人能不能跟他们走呀?在幼儿园里,出去玩的时候要跟着谁呢?对了,现在跟着老师一起出去玩游戏吧。

  活动反思:
  在教具的制作上,我将图形标志做成有颜色的图形,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幼儿的思维。我会将这次一课伸延的教研活动,作为对自己的磨练。日常教学中,我会对小班幼儿的常规教育做进一步的强化。在教具的选择中,尽量考虑周到,排除不应该有的干扰因素。通过游戏和操作活动,使更多的幼儿融入到我的教学中,让孩子喜欢学习、爱学习、会学习。

第12篇、小班科学活动小树叶找妈妈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每当我带着小朋友们到外面散步时候,总是会经过一些大树,这时小朋友们总是流入出想去抱一抱的愿望,我仿佛看出了孩子们的心事,趁机就让他们走过去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抱一抱大树妈妈,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活动的快乐。有一次,我们班的徐亦晨小朋友突然跑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老师你看,地上的树叶可真多呀!它们怎么会都在地上的呢?为什么都会离开自己的妈妈?那么多的树叶到底它是谁的宝宝呢?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它就不伤心吗?妈妈也不来找它吗?” 他拿着一片梧桐叶好奇的问我。我一看,真的有许多的树叶飘落下,我这才意识到秋天已经悄悄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丰收的果实,飘落的树叶都印在了我们的眼帘。于是我结于孩子的好奇以及结合本月的主题《秋天真美啊》,开展了《小树叶找妈妈》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     感知了解秋天里树叶的变化,知道有的树叶会变黄飘落。
  2.     根椐树叶的外形特征寻找相应的大树。
  3.     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实物:枫叶、银杏叶、梧桐叶若干。
  2.     自制枫树、银杏树、梧桐树各一棵。
  3.     《小树叶》的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自由捡树叶寻入活动。
  1、啊,秋天来了,地上的树叶可真多呀!小树叶怎么会都在地上呢?
  幼儿一:从树上掉下不的。
  幼儿二:被风吹下来的。
  幼儿三:变黄了,就自己掉下来了。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让幼儿初步感受到秋天树叶会飘落的现象。)
  2、教师小结:原来呀秋天到了,小树叶慢慢变黄了,被秋风一吹就会飘落下。
  3、那我们就每人去捡一片树叶看看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幼儿一:我的是红颜色的,像我的手掌。
  师:这红色的树叶叫枫叶,还有谁手里也是枫叶的,它还像什么?
  幼儿二:它还像小鱼的尾巴。
  幼儿三:它还像漂亮的小裙子。
  4、你手里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呢?
  幼儿一:我的是黄色的,它像小帽子。
  师:这黄色的树叶叫银杏叶,还有谁手里拿的也是银杏叶的,它除了像小帽子,还像什么?
  幼儿二:它像扫帚。
  幼儿三:它还像兜兜。
  5、那你手里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呢?
  幼儿一:我拿的是黄色的,它像小金鱼的尾巴。
  师:这种黄色的树叶叫梧桐叶,它除了像小金鱼的尾巴,它还像什么呢?
  幼儿二:它像裙子。
  幼儿三:它像头发。
  (评析:通过观察、对比的方式,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力,加强幼儿对树叶的颜色、外形特征的认识。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再一次强调树叶的颜色和名称,为下面小树叶找妈妈作了辅垫。)
  6、教师小结:原来小树叶它们不仅颜色不同,它们的形状不同。
 
  (二)出示大树妈妈,小树叶找妈妈。
  1、小树叶离开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很伤心,那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
  幼儿一:给它画一些树叶。
  幼儿二:给它贴一些树叶。
  幼儿三:把它送到树妈妈的身边。
  (评析:通过让幼儿了解小树叶离开了自己的妈妈,树叶宝宝和大树妈妈都非常的感心,引导幼儿想为小树叶找妈妈的意愿。)
  2、红色的枫叶宝宝,它的妈妈是谁啊?
  幼儿一:红色的。
  幼儿二:像小金鱼的。
  幼儿三:枫树妈妈。
  3、黄色的梧桐叶宝宝,它的妈妈是谁啊?
  幼儿一:黄色的。
  幼儿二:像手掌的。
  幼儿三:梧桐树妈妈。
  4、那这种黄色的银杏叶宝宝,它的妈妈又是谁呢?
  幼儿一:和这种长得一样的,就是它妈妈。
  幼儿二:像裙子的。
  幼儿三:是银杏树妈妈。
  (评析: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让幼儿对树叶外形特征的认识,并能根据树叶的特征进行匹配。)
  3、那我们就把小树叶送到树妈妈那里去吧。
   (评析:通过让幼儿自由送树叶宝宝到妈妈身边,促使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树叶的外形特征。)
  4、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看看我们小朋友有没有送对。如有不对的,及时的给予改正。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片树叶,它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妈妈到底是谁?
  幼儿一:不对,它像小金鱼的尾巴,应该它和妈妈长的一样的。
  幼儿二:不对,它的妈妈是枫树妈妈。
  (评析:这一环节其实是起到更一进步巩固幼儿对树叶的认识。)
 
  (三)结束活动:
  1、我们小朋友真了不起,帮小树叶都找到了它们的妈妈,树妈妈开心得笑了,小树叶也可高兴了,你们听,它们在唱歌呢。
  2、现在老师就是树妈妈,你们都是我的树叶宝宝,我们一起跳起来吧。(师幼儿共同表演《小树叶》)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体验大树妈妈与小树叶的亲情。)
  3、原来小树叶在春天的时候就会回到大树妈妈的身上。

  活动反思:
  1、这个活动从始至终都紧紧围绕着目标来进行,整个活动以“找”来贯穿其中,孩子们都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自然、充分的流露。
  2、在制作教具时自己也进行了琢磨,制作了正反面不同表情的树妈妈,通过让孩子们观察树妈妈的表情来想给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愿望。当将树叶宝宝送到妈妈的身边时,大树妈妈也会开心的笑起来,以似人的方式,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活动的乐趣。
  3、在分析教案时,我反复的推敲。由于我们幼儿园里没有枫树、梧桐树和银杏树,我们附近公园也不能完全找不到枫叶、梧桐叶和银杏叶,所以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与树叶相匹配的大树图片,让孩子对树妈妈也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再请孩子们带着树叶宝宝去找树妈妈,这样孩子们既达到了活动的目标,又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4、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知道秋天有的树叶会落叶,能观察落叶的不同特征,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特征感兴趣。

第13篇、小班科学有趣的声音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他们总是不停的看、听、摸,见到新奇的东西总会去探索,去了解感兴趣的事物。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所以在本次活动中创设了去动物园情境,让幼儿听一听声音,动手制造声音,到最后的感知声音,充分让幼儿感知声音的有趣,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目标:
  1.能够利用生活中不同的材料制造声音,感受声音的乐趣。
  2.初步感知声音与物体材质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够利用生活中不同的材料制造声音,初步感知声音与物体材质的关系。

  活动准备:
  1. 生活中各种声音ppt,各种纸、杯子、瓶子。
  2. 六个透明的瓶子装有不同数量的软硬糖果。

  活动过程:
  一、 以去动物园的情境导入
  让幼儿听各种车、各种动物、自然界的声音,感受声音的乐趣。

  二、 幼儿自己动手制造声音
  为幼儿提供各种纸、杯子、瓶子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制造声音。
  小结:教师以幼儿制造声音时拍的照片进行小结,材料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用的方法不一样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三、 根据糖果的软硬与数量不同,探索声音的不同
  1.装有两罐数量不等的硬糖,让幼儿猜测声音的大小。
  2.装有两罐数量一样多的软硬糖,让幼儿通过摸一摸感知声音的不同。
  3.装满的两罐软硬糖,让幼儿了解装满了没有声音。

  活动反思:
  整个环节层层深入,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入手,再去发现声音、感知声音,而后启发幼儿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了解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每个环节始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奇妙的声音,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学习品质。

第14篇、小班科学活动甜甜的糖果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糖果是幼儿熟悉、喜爱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装、形态各异的外形、鲜艳美丽的色彩、奇特丰富的口味,都对幼儿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更始如此。因此,选择这个幼儿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内容,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主动探索,获得直接的经验,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产生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欲望,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活动目标
  1、了解糖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征,知道糖果的种类是丰富多样的。
  2、学习通过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等多种方式感知糖果。
  3、愿意参与探究糖果的活动,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选择带2-3种不同的糖果,围坐在桌边,面前放上自己带来的糖果。
  2、卡纸及记号笔1支。
  3、糖果盘每组一个。

  活动过程
  1、介绍自己带来的糖果。
  教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带来的是什么糖果?
  幼儿:我带来了棒棒糖。
  幼儿:我带了巧克力糖。
  (评析:教师的这一提问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帮助幼儿了解有各种各样的糖果,如棒棒糖、巧克力糖等。如果有幼儿带来的糖果是相同的,也可以请他们同时介绍。)
  教师用简笔画记录各种糖果的种类。(如幼儿介绍棒棒糖时,教师就画棒棒糖的图标。)
  (评析:用简笔画简单的记录糖果的种类,有助于幼儿认识、区分不同糖果的外形特征。同时为下面的点数环节做前提准备。)
  带领幼儿点数全班一共带来了多少种糖果。
  (评析:此环节渗透数学,幼儿可以从记录表和点数知道糖果种类的多种多样。)
  教师小结:原来小朋友们带来了这么多种类不一样的糖果。
  2、观察糖果的多样性。
  教师:大家带来的糖果真多呀!请放在桌子中间的糖果盘中,看看它们一样吗?
  幼儿:不一样。
  幼儿:我觉得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教师: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请你仔细看一看。
  幼儿:有的是红的,有的是绿的还有的是黄的。
  幼儿:有的糖果大有的很小。
  幼儿:棒棒糖有一根小棒的,其他糖没有。
  (评析:第一环节已时请幼儿初步的认识了糖果的多样性,而在这一环节里,需请幼儿从更多方面入手,更仔细的观察糖果的颜色、大小、形状以及包装的不同。)
  教师小结:原来这些糖果有这么多不同。不但包装不一样,还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圆,有的方,有的还带小棒呢。
  教师:请你们用手捏一捏,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再用鼻子闻一闻,会有什么味道呢?
  幼儿:我感觉QQ糖有点软软的,是橘子味的。
  幼儿:棒棒糖是硬硬的,是甜甜的味道。
  (评析:这一小环节引导幼儿运用触觉和嗅觉来感知糖果的软硬和味道的不同,不但幼儿的兴趣更浓厚了,而且还能更进一步的认识糖果的不同特征,知道硬和软的区别。)
  3、品尝并分享糖果。
  教师:糖果会是什么味道的呢?
  幼儿:甜甜的。
  幼儿:橘子味是酸的。
  教师:请你们每人选一个喜欢的糖果。 谁愿意告诉大家,怎么才可以吃到糖果呢?(让个别幼儿示范撕剥糖果。)
  幼儿:把糖纸剥掉。
  幼儿:一撕就撕开了,然后放嘴巴里。
  教师:快把糖果放到嘴里尝一尝吧!(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剥开糖纸。)
  (评析:在品尝糖果前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怎么才可以吃到糖”,答案自然是剥开糖纸。那关键是怎么剥,有更好更简便的方法吗?平时有经验的幼儿便会告诉你,糖纸的锯齿边缘可以帮助我们,棒棒糖的金丝条拧几下便会松开等。)
  教师:你吃的糖果是什么味的?糖果在你的嘴里有什么变化?   
  (引导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幼儿:我的是水果味的。
  幼儿:我的是葡萄味的,它在嘴巴里化掉了,甜甜的。
  幼儿:我的糖变小了。     
  (评析:这是科学活动,活动中每环节教师都很注重幼儿的发现及用语言来表达。就连幼儿在品尝糖果时也如此,让幼儿说一说尝到的糖果的味道,及知道糖果会在嘴里融化、变小,直到消失。)
  教师小结:原来不一样的糖果有不一样的味道,糖果会在我们的嘴巴里慢慢的融化,慢慢的变小。
  4、延伸活动 观看课件:《没有牙齿的大老虎》。
  提问:他的牙齿怎么了?
  幼儿:他的牙齿都坏了。
  幼儿:他蛀牙了,牙齿都掉了。
  教师: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
  幼儿:我们不要吃糖。
  幼儿:我以后不吃糖了,吃糖牙齿会掉了。
  教师小结:糖果很好吃,但是吃多了很容易蛀牙,所以不能多吃哦。小朋友在吃完糖果后,最好还要漱一下口或者喝点白开水。
 
  活动反思
  从选材上说,糖果作为科学学习的内容载体,十分吸引幼儿的眼球,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十分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水平的。从教学过程看,教师不断引导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等多种感官参与,逐渐让幼儿主动去发现糖果形状、颜色的不同,软硬的不同及口味的不同等,激发了幼儿对糖果认识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从教师自身来讲,面对小班幼儿,语言应该更童趣、亲切些,这样才能更好的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第15篇、小班科学瓶瓶罐罐总动员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不看不知道,瓶子真奇妙。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用完之后就被我们成人所抛弃了,却常常看到被有些孩子如获至宝的捡回来。可见瓶瓶罐罐是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它们颜色、造型、大小……等等的不同,或许我们成人没有太在意,而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发现。利用幼儿生活中的常见的事物来开展活动提高幼儿的兴趣。因此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设计了《瓶瓶罐罐总动员》活动,旨在通过和瓶瓶罐罐的多通道交互、多方面参与,丰富幼儿对于主题内容的认识。从而来帮助幼儿拓展相关的经验和视野,提高幼儿学习探索的欲。同时将环保,民间艺术的内涵融入其中,更好的挖掘了瓶瓶罐罐的教育价值。把那些本不起眼的瓶瓶罐罐打扮得漂漂亮亮;和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们做游戏;希望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能有更多的动手操作与表达的机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发现、创造的乐趣。

  活动目标:
  1、乐意观察各种瓶罐,用多种方式了解瓶罐的特性。
  2、愿意表达自己探索瓶罐后的感受,对探究活动有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
  知道一些瓶子。
  环境准备
  每人准备两个瓶罐。

  重点难点:
  对探究活动有兴趣。

  活动过程:
  一、瓶罐宝宝找朋友
  1、玩一玩。幼儿介绍瓶罐的颜色、形状、材料、用途等。
  2、找一找 。

  二、瓶罐宝宝多猫猫
  1、猜一猜,了解瓶罐的不同形状、大小和用途。
  你最喜欢哪个瓶子,为什么?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形状、大小或材料的不同来帮它们找好朋友。
  2、摸一摸,了解瓶罐的不同质地、轻重。
  摸摸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延伸活动:
  在音乐角投放瓶罐,让幼儿继续探索,体验用瓶罐演奏的乐趣。

  家园合作:
  1、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瓶瓶罐罐,最好是特别一些的,并在收集的过程中与幼儿探讨它们的用途,将其清洗后带到幼儿园里来。
  2、在家庭生活中与幼儿共同尝试用瓶罐制作一些玩具,如:可乐瓶汽车、啤酒瓶娃娃等,并进行相关的亲子游戏,以丰富幼儿的体验。
  3、共同收集各种造型和色彩独特的瓶罐图片,并将其带到幼儿园进行展示。
  4、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表扬的方式,让幼儿对自己产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这些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材质的瓶瓶罐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投身于瓶罐世界中玩乐,在玩儿中探索。瓶瓶罐罐这活动的切入点是多方面的,通过认识、感知、分类、操作、讨论、欣赏等,引导幼儿了解瓶子的不同用途和不同造型。同时,激发幼儿围绕瓶瓶罐罐展开想象,发挥创造性,并从中感染环保精神,欣赏祖国国粹的魅力,在与瓶瓶罐罐做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发现、创造的乐趣。
  不足之处:
  材料准备是否越多越好呢?事实告诉我,一些幼儿盲目选择材料,恨不能把所有的材料都用上,出现了“画蛇添足“的现象,今后在如何选材,如何组织作品上,我应对幼儿提出适当要求,细节还要下工夫。

第16篇、小班科学活动颜色变魔术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橡皮泥是幼儿美工活动不可缺少的材料,在玩泥时,我总是不断地提醒幼儿不能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不然会把原来漂亮的颜色弄脏的。而在一次玩泥活动中,一个小朋友将红色和黄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了,分不出来,我只好将这两种颜色放在手里捏成一团,这时做错事的小朋友惊喜地喊到:“老师,颜色变了……”这一喊,把周围的小朋友都吸引过来了,大家看到红色的橡皮泥和黄色的橡皮泥捏在一起变成了橙色,孩子们都很惊奇地叫着:“老师,变颜色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就设计了《颜色变魔术》的活动,以此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大胆创造。

  活动目标:
  1、感知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大胆尝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颜料,塑料杯、调色盘、排笔、操作纸各若干。
  2、知识准备:幼儿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活动过程:
  一、引入部分
  1、教师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引导幼儿观察,说出颜色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颜色吗?(幼儿准确地说出三种颜色的名称。)
  2、教师以神秘的口吻引导幼儿猜想:如果两种颜色混在一起,颜色会不会变?(教师神秘的口吻调动了幼儿猜想的积极性,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猜想着,有的猜会,有的猜不会。猜想――为下面进入实验操作起了铺垫的作用,幼儿在操作中将会更加认真地观察颜色是不是产生了变化。)
师:颜色到底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今天,老师就请小朋友自己来玩玩,看看颜色有没有变化。
 
  二、幼儿分组操作
  1、教师介绍分组操作的材料及操作方法。(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幼儿掌握了操作的方法,能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更好地观察颜色的变化。)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操作中,玩倒颜色水的幼儿将不同颜色的水倒在一起,颜色马上起了变化,孩子很感兴趣,张琳拿着一杯橙色的水说:“变颜色了!变颜色了!”我问她:“你用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变成的呢?”张琳说:“我用红色和黄色变出来的。”武伊雪说:“我是用黄的和蓝的变成绿的。”佳佳在班上年龄偏小,能力也较弱,她在旁边看着他们,拿着一个空杯子和装有红色水的杯子,倒过来倒过去,我鼓励武伊雪去把自己的好办法教给她。在武伊雪的帮助下,佳佳也变出了一杯橙色的水,她高兴地说:“尤老师,我变出来了。”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鼓励她自己变变看,还能不能变出其他颜色。)
  玩颜料涂色的小朋友玩得也很开心,华煜拿着画笔将红色和黄色的颜料搅在一起,看到颜色的变化了,他开心地拿着其他小朋友看:“你们看,象鬼一样!”旁边的小朋友都伸过头来看,华煜更得意了,拿着画吓小朋友,我及时肯定了他的发现:“你的魔鬼颜色真可怕,大灰狼都会吓跑的,我们大家再来变变看,看能不能变出让小兔子喜欢的颜色,好吗?”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了,又开始玩了。)

  三、分享实验成果
  师:小朋友,你们在玩颜色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幼儿:颜色变了。
  师:颜色是怎么变的呢?请几个小朋友来变变看。(教师请各组的一个幼儿演示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是怎样操作的。教师提供给幼儿展示自己实验过程的平台,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而底下的幼儿能认真观看同伴的实验操作,并有幼儿在议论着:我也是这样的,我会变不一样的颜色……)
  师小结: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四、幼儿继续实验,鼓励幼儿换组实验,验证同伴的实验结果。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再去玩玩,到你们没有玩过的组玩,看看小朋友的发现是不是一样,也动动小脑筋,想想你能不能变出新的颜色。
  幼儿进行第二次的实验操作。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发现了不同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这个秘密,真棒!以后我们还可以再找找,发现颜色还有什么秘密。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日常活动,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回顾本次活动,有几点体会:
  一、制定适宜的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目标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及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两条目的,1、感知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2、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大胆尝试。
  在活动中我能带着目标去观察孩子的实验操作,重点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发现颜色变变变的现象,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发现华煜变出的“鬼一样”的颜色,并干扰了同伴的实验时,能通过教师的及时介入,以变出小兔喜欢的颜色将幼儿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实验中来。

  二、给幼儿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
  活动开始时,教师没有象以往直接示范,引导幼儿观看实验的结果,而只是教给幼儿材料的操作方法,颜色到底会不会变,给幼儿留了悬念,幼儿在操作中惊喜地发现:两种颜色加在一起变成了别的颜色,提高了探索的兴趣,操作更有积极性了。在幼儿第一次实验后,教师请各组的幼儿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给了幼儿展示的机会,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加在一起变的。同伴的示范有时比老师的示范效果更好,幼儿能在同伴的示范中想想自己的发现是不是和小朋友的一样。

  三、关注个别幼儿,注重个别教育
  幼儿都是有差异性的,在活动中如何关注个别幼儿呢?分组活动是一个好的教育形式,活动中有的幼儿操作方法不对,这时我就让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助他,充分发挥了幼儿间的榜样示范作用。象佳佳在活动中不敢大胆操作,看到同伴实验成功了,心里是羡慕的,这时我让武伊雪去帮助她,在同伴的带动下,她终于也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而武伊雪也懂得了帮助同伴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17篇、小班科学活动白萝卜和胡萝卜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我们都知道,萝卜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蔬菜之一,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萝卜在农村菜场等地随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白萝卜、胡萝卜、卞萝卜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它营养丰富,吃法繁多,可煮汤、可凉拌、可红烧、可腌着吃,有的还可生吃呢!然而幼儿虽然知道萝卜,但对萝卜的种类、用途、营养价值等还不太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幼儿不爱吃萝卜的现象。因此,我认为:此活动有一定的季节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的:“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在话题《秋天的果实》中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生成了此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了解萝卜的外形,形成对萝卜正确的认识,加深对萝卜的特征、用途等的理解,激发幼儿爱萝卜的情感。

  活动目标:
  1、观察白萝卜、胡萝卜,学会从颜色、外形、味道等方面进行相对应的比较,找出其不同点。
  2、知道萝卜有营养,喜欢吃萝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感知萝卜的特征、用途。通过探索发现、品尝萝卜,使活动得到深化。
  活动难点:讲述萝卜的不同特征,并通过集体小结、整理两种萝卜的特征。

  活动准备:
  1、白萝卜、胡萝卜若干(数量超过幼儿的人数),切成小块的两盘萝卜及牙签。
  2、小兔子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3、课前请家长配合有意识地让幼儿认识一些萝卜食品并品尝。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进入主题。
  (1)教师带幼儿来到活动场地,手指萝卜筐:“宝宝们,看那里有什么呀?”幼儿集体边看边一起回答:“有萝卜。”教师:“那现在妈妈请宝宝每人去拔一个萝卜。”
  (2)教师带动幼儿跳着去拔萝卜,拔好后按一白萝卜一胡萝卜相隔坐好座位。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利用幼儿熟悉的小兔形象,为幼儿创设了“小兔拔萝卜”的语言情境和物质(萝卜)情境,引发幼儿观察萝卜的兴趣,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孩子。)
  2、比较两种萝卜的异同。
  (1)认识名称:宝宝,告诉妈妈你拔到的是什么萝卜?(引导幼儿先从名称上分清两种萝卜)
  (2)比较两种萝卜:
  比较颜色:看一看,它们的颜色一样吗?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分别观察自己与同伴的萝卜,学习词语:桔黄)
  比较形状:看看宝宝手里的萝卜是什么样的?和好朋友手里的萝卜一样吗?(引导幼儿说出萝卜有大有小、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摸摸萝卜的皮有什么感觉?(学习词语:光滑)
  比较味道:你知道萝卜有什么用?(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地讲述。)今天妈妈给宝宝们准备了生的白萝卜和胡萝卜,请宝宝们去尝尝看是什么味道的?(幼儿自由品尝并及时地讲述自己吃到的白萝卜、胡萝卜分别是什么味道的)
  (评析: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让幼儿人手一个萝卜,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嘴巴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幼儿通过比比、摸摸、说说各自看到的萝卜的特征。)
  3、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
  (1)白萝卜里外都是白的,圆圆的或长圆的,皮很光滑,吃起来甜甜的;胡萝卜里外都是桔黄色的,长长的有点尖,皮不光滑,吃起来有点药味,也有甜味。萝卜很有营养,小朋友应该多吃。
  (2)宝宝们,拿起我们拔到的萝卜到食堂看阿姨怎么用萝卜做成好吃的菜。(幼儿带着萝卜和老师一起离开活动室去食堂)
  (评析:在活动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就通过引导与幼儿一同小结的方式,对幼儿获取萝卜的经验进行整理。同时,引导幼儿品尝萝卜,大家吃吃讲讲,在兴奋的状态之中,幼儿也逐步意识到多吃萝卜(蔬菜)营养好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做到不挑食,让身体吸收更多营养,使身体长得更捧,目标2就自然完成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效果非常好。幼儿在能看、能摸、能闻、能尝的亲身体验中达成了活动目标,活动中幼儿兴趣性高、自主性强,特别是让幼儿与同伴比较两种萝卜的异同,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把两种萝卜摆放在一起,边看边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但是在“萝卜有什么用”的环节当中,多数幼儿只说了萝卜“能做汤吃”,说明幼儿课前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我与家长的联系还不够充分、到位,没有让家长真正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当中。由此,我深深地领悟到:家长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1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浮与沉教案

  设计意图:
  水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幼儿对水的游戏非常喜爱.通过嬉戏、玩耍,孩子可以在不经意中发现许多关于水的科学知识。本活动试图通过简易实验,帮助孩子了解简单的科学探究途径、方法,学习开展科学探究必要的记录手段,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猜测、实验、记录中感知沉与浮。
  2.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在整理箱中提前装好水。
  2. 石头、磁铁、乒乓球、积木等若干。
  3. 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 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材料的特征。
  (2)设计游泳比赛的情景,请幼儿猜想、预测材料“跳人”水中的现象。“这么多的东西,要进行一个游泳比赛,它们跳到水里会怎样呢?”
  2.简单操作,并记录。引导幼儿初步建立猜测、假设的概念。
  (1)教师记录自己的假设,并详细说明怎样使用记录表。
  (2)引导幼儿自己猜想、假设并记录。提示幼儿:“这些东西跳到水里会是什么样
  的呢?我们来猜一猜。不要讲出来,先用笔把我们猜到的画下来。”(老师指导幼儿记录的方法。)
  3. 实验操作。
  (1)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幼儿体验“浮”与“沉”的概念。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是否和我们的猜测一样。
  例如:把一个积木和石头分别投到水里,请幼儿观察积木在水里是怎样的。“我们用一个词来说一一“浮”,表示积木在水的上面。”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石头是“沉”的,表示石头在水底下。
  (2)鼓励幼儿用图示表示自己看到的实验结果。
  提示:将结果画下来,必须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来画。
  (3)幼儿自由操作,并记录结果。
  先记好的幼儿将记录的结果与自己的预测进行比较,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认识。
  4.交流实验记录结果(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与他人分享与交流)。
  请幼儿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记录。每一个符号表示什么。假设与实验是否一样。
  5. 教师小结。
  (1)引导幼儿将猜测、假设与实验结果对照,强调记录的真实性。
  (2)与幼儿回忆活动中自己的操作与记录。
  6.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提出延伸问题。
  请幼儿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幼儿把家里的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还是浮的?试试看,并尝试自己做记录,带来与老师、小朋友们分享。

  设计评析: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仍然处于直觉行动阶段,所以他们常常停留于游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验内在的教育价值。本设计创设的情境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的引导给了幼儿积极、大胆参与和猜想、假设的空间。
  小班幼儿记录的意识还未建立,记录能力相对较弱。设计中提供的记录表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支架。
  鼓励学生尊重与倾听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学会互相学习。

第1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树叶找妈妈》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每当我带着小朋友们到外面散步时候,总是会经过一些大树,这时小朋友们总是流入出想去抱一抱的愿望,我仿佛看出了孩子们的心事,趁机就让他们走过去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抱一抱大树妈妈,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活动的快乐。有一次,我们班的徐亦晨小朋友突然跑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老师你看,地上的树叶可真多呀!它们怎么会都在地上的呢?为什么都会离开自己的妈妈?那么多的树叶到底它是谁的宝宝呢?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它就不伤心吗?妈妈也不来找它吗?” 他拿着一片梧桐叶好奇的问我。我一看,真的有许多的树叶飘落下,我这才意识到秋天已经悄悄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丰收的果实,飘落的树叶都印在了我们的眼帘。于是我结于孩子的好奇以及结合本月的主题《秋天真美啊》,开展了《小树叶找妈妈》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 感知了解秋天里树叶的变化,知道有的树叶会变黄飘落。
  2. 根椐树叶的外形特征寻找相应的大树。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实物:枫叶、银杏叶、梧桐叶若干。
  2. 自制枫树、银杏树、梧桐树各一棵。
  3.  《小树叶》的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自由捡树叶寻入活动。
  1、啊,秋天来了,地上的树叶可真多呀!小树叶怎么会都在地上呢?
  幼儿一:从树上掉下不的。
  幼儿二:被风吹下来的。
  幼儿三:变黄了,就自己掉下来了。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让幼儿初步感受到秋天树叶会飘落的现象。)
  2、教师小结:原来呀秋天到了,小树叶慢慢变黄了,被秋风一吹就会飘落下。
  3、那我们就每人去捡一片树叶看看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幼儿一:我的是红颜色的,像我的手掌。
  师:这红色的树叶叫枫叶,还有谁手里也是枫叶的,它还像什么?
  幼儿二:它还像小鱼的尾巴。
  幼儿三:它还像漂亮的小裙子。
  4、你手里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呢?
  幼儿一:我的是黄色的,它像小帽子。
  师:这黄色的树叶叫银杏叶,还有谁手里拿的也是银杏叶的,它除了像小帽子,还像什么?
  幼儿二:它像扫帚。
  幼儿三:它还像兜兜。
  5、那你手里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呢?
  幼儿一:我拿的是黄色的,它像小金鱼的尾巴。
  师:这种黄色的树叶叫梧桐叶,它除了像小金鱼的尾巴,它还像什么呢?
  幼儿二:它像裙子。
  幼儿三:它像头发。
  (评析:通过观察、对比的方式,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力,加强幼儿对树叶的颜色、外形特征的认识。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再一次强调树叶的颜色和名称,为下面小树叶找妈妈作了辅垫。)
  6、教师小结:原来小树叶它们不仅颜色不同,它们的形状不同。

  (二)出示大树妈妈,小树叶找妈妈。
  1、小树叶离开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很伤心,那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
  幼儿一:给它画一些树叶。
  幼儿二:给它贴一些树叶。
  幼儿三:把它送到树妈妈的身边。
  (评析:通过让幼儿了解小树叶离开了自己的妈妈,树叶宝宝和大树妈妈都非常的感心,引导幼儿想为小树叶找妈妈的意愿。)
  2、红色的枫叶宝宝,它的妈妈是谁啊?
  幼儿一:红色的。
  幼儿二:像小金鱼的。
  幼儿三:枫树妈妈。
  3、黄色的梧桐叶宝宝,它的妈妈是谁啊?
  幼儿一:黄色的。
  幼儿二:像手掌的。
  幼儿三:梧桐树妈妈。
  4、那这种黄色的银杏叶宝宝,它的妈妈又是谁呢?
  幼儿一:和这种长得一样的,就是它妈妈。
  幼儿二:像裙子的。
  幼儿三:是银杏树妈妈。
  (评析: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让幼儿对树叶外形特征的认识,并能根据树叶的特征进行匹配。)
  3、那我们就把小树叶送到树妈妈那里去吧。
  (评析:通过让幼儿自由送树叶宝宝到妈妈身边,促使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树叶的外形特征。)
  4、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看看我们小朋友有没有送对。如有不对的,及时的给予改正。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片树叶,它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妈妈到底是谁?
  幼儿一:不对,它像小金鱼的尾巴,应该它和妈妈长的一样的。
  幼儿二:不对,它的妈妈是枫树妈妈。
  (评析:这一环节其实是起到更一进步巩固幼儿对树叶的认识。)

  (三)结束活动:
  1、我们小朋友真了不起,帮小树叶都找到了它们的妈妈,树妈妈开心得笑了,小树叶也可高兴了,你们听,它们在唱歌呢。
  2、现在老师就是树妈妈,你们都是我的树叶宝宝,我们一起跳起来吧。(师幼儿共同表演《小树叶》)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体验大树妈妈与小树叶的亲情。)
  2、原来小树叶在春天的时候就会回到大树妈妈的身上。

  活动反思:
  1、这个活动从始至终都紧紧围绕着目标来进行,整个活动以“找”来贯穿其中,孩子们都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自然、充分的流露。
  2、在制作教具时自己也进行了琢磨,制作了正反面不同表情的树妈妈,通过让孩子们观察树妈妈的表情来想给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愿望。当将树叶宝宝送到妈妈的身边时,大树妈妈也会开心的笑起来,以似人的方式,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活动的乐趣。
  3、在分析教案时,我反复的推敲。由于我们幼儿园里没有枫树、梧桐树和银杏树,我们附近公园也不能完全找不到枫叶、梧桐叶和银杏叶,所以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与树叶相匹配的大树图片,让孩子对树妈妈也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再请孩子们带着树叶宝宝去找树妈妈,这样孩子们既达到了活动的目标,又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4、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知道秋天有的树叶会落叶,能观察落叶的不同特征,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特征感兴趣。

第20篇、小班科学活动颜色在哪里?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让小班的幼儿成为色彩世界的探索者,学会发现哪里有颜色?从而使幼儿认识色彩不仅存在于颜料中,更存在于大自然和我们身边的事物中。

  活动目标:
  1、认识颜色(主要是红、黄、蓝、绿)。
  2、引导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颜色。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自制的红、黄、蓝、绿色的小精灵各一只。
  2、 红、黄、蓝、绿色的地垫各20块。
  3、 幼儿用书(科学“美丽的颜色”)。

  活动过程:
  一 、展示各种颜色的小精灵,请幼儿说出各种颜色的名称。

  二、进行“颜色捉迷藏”的游戏。
  1、 出示红精灵,然后请幼儿蒙住眼睛,老师把红精灵放在教室内某一有红色物品的地方,或者某位穿红色衣服的幼儿
  2、 放好以后请幼儿睁开眼,由老师提供线索,在请自愿的幼儿去找小精灵。
  3、 其他颜色的小精灵也同样进行游戏。
  4、 可请幼儿来藏颜色小精灵。

  三、 用投影仪展示科学“美丽的颜色”,请幼儿看看颜色小精灵还在哪些地方?

  四、 游戏“颜色找家”
  将各种颜色的地垫随意铺在地上,请幼儿听音乐做动作,边听音乐边在垫子外面随意走或跑。当音乐停止时,老师说:“到黄色的家”,小朋友要立刻找。音乐开始又重新进行游戏。

  五、 延伸活动“颜色寻宝”
  幼儿分组到户外比赛采集各种颜色的东西,看哪一组采集到的颜色最多为胜。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2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树叶找妈妈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每当我带着小朋友们到外面散步时候,总是会经过一些大树,这时小朋友们总是流入出想去抱一抱的愿望,我仿佛看出了孩子们的心事,趁机就让他们走过去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抱一抱大树妈妈,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活动的快乐。有一次,我们班的徐亦晨小朋友突然跑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老师你看,地上的树叶可真多呀!它们怎么会都在地上的呢?为什么都会离开自己的妈妈?那么多的树叶到底它是谁的宝宝呢?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它就不伤心吗?妈妈也不来找它吗?” 他拿着一片梧桐叶好奇的问我。我一看,真的有许多的树叶飘落下,我这才意识到秋天已经悄悄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丰收的果实,飘落的树叶都印在了我们的眼帘。于是我结于孩子的好奇以及结合本月的主题《秋天真美啊》,开展了《小树叶找妈妈》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     感知了解秋天里树叶的变化,知道有的树叶会变黄飘落。
  2.     根椐树叶的外形特征寻找相应的大树。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     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     实物:枫叶、银杏叶、梧桐叶若干。
  2.     自制枫树、银杏树、梧桐树各一棵。
  3.     《小树叶》的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自由捡树叶寻入活动。
  1、啊,秋天来了,地上的树叶可真多呀!小树叶怎么会都在地上呢?
  幼儿一:从树上掉下不的。
  幼儿二:被风吹下来的。
  幼儿三:变黄了,就自己掉下来了。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让幼儿初步感受到秋天树叶会飘落的现象。)
  2、教师小结:原来呀秋天到了,小树叶慢慢变黄了,被秋风一吹就会飘落下。
  3、那我们就每人去捡一片树叶看看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幼儿一:我的是红颜色的,像我的手掌。
  师:这红色的树叶叫枫叶,还有谁手里也是枫叶的,它还像什么?
  幼儿二:它还像小鱼的尾巴。
  幼儿三:它还像漂亮的小裙子。
  4、你手里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呢?
  幼儿一:我的是黄色的,它像小帽子。
  师:这黄色的树叶叫银杏叶,还有谁手里拿的也是银杏叶的,它除了像小帽子,还像什么?
  幼儿二:它像扫帚。
  幼儿三:它还像兜兜。
  5、那你手里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呢?
  幼儿一:我拿的是黄色的,它像小金鱼的尾巴。
  师:这种黄色的树叶叫梧桐叶,它除了像小金鱼的尾巴,它还像什么呢?
  幼儿二:它像裙子。
  幼儿三:它像头发。
  (评析:通过观察、对比的方式,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力,加强幼儿对树叶的颜色、外形特征的认识。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再一次强调树叶的颜色和名称,为下面小树叶找妈妈作了辅垫。)
  6、教师小结:原来小树叶它们不仅颜色不同,它们的形状不同。

  (二)出示大树妈妈,小树叶找妈妈。
  1、小树叶离开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很伤心,那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
  幼儿一:给它画一些树叶。
  幼儿二:给它贴一些树叶。
  幼儿三:把它送到树妈妈的身边。
  (评析:通过让幼儿了解小树叶离开了自己的妈妈,树叶宝宝和大树妈妈都非常的感心,引导幼儿想为小树叶找妈妈的意愿。)
  2、红色的枫叶宝宝,它的妈妈是谁啊?
  幼儿一:红色的。
  幼儿二:像小金鱼的。
  幼儿三:枫树妈妈。
  3、黄色的梧桐叶宝宝,它的妈妈是谁啊?
  幼儿一:黄色的。
  幼儿二:像手掌的。
  幼儿三:梧桐树妈妈。
  4、那这种黄色的银杏叶宝宝,它的妈妈又是谁呢?
  幼儿一:和这种长得一样的,就是它妈妈。
  幼儿二:像裙子的。
  幼儿三:是银杏树妈妈。
  (评析: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让幼儿对树叶外形特征的认识,并能根据树叶的特征进行匹配。)
  3、那我们就把小树叶送到树妈妈那里去吧。
  (评析:通过让幼儿自由送树叶宝宝到妈妈身边,促使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树叶的外形特征。)
  4、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看看我们小朋友有没有送对。如有不对的,及时的给予改正。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片树叶,它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妈妈到底是谁?
  幼儿一:不对,它像小金鱼的尾巴,应该它和妈妈长的一样的。
  幼儿二:不对,它的妈妈是枫树妈妈。
  (评析:这一环节其实是起到更一进步巩固幼儿对树叶的认识。)

  (三)结束活动:
  1、我们小朋友真了不起,帮小树叶都找到了它们的妈妈,树妈妈开心得笑了,小树叶也可高兴了,你们听,它们在唱歌呢。
  2、现在老师就是树妈妈,你们都是我的树叶宝宝,我们一起跳起来吧。(师幼儿共同表演《小树叶》)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体验大树妈妈与小树叶的亲情。)
  2、原来小树叶在春天的时候就会回到大树妈妈的身上。

  活动反思:
  1、这个活动从始至终都紧紧围绕着目标来进行,整个活动以“找”来贯穿其中,孩子们都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自然、充分的流露。
  2、在制作教具时自己也进行了琢磨,制作了正反面不同表情的树妈妈,通过让孩子们观察树妈妈的表情来想给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愿望。当将树叶宝宝送到妈妈的身边时,大树妈妈也会开心的笑起来,以似人的方式,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活动的乐趣。
  3、在分析教案时,我反复的推敲。由于我们幼儿园里没有枫树、梧桐树和银杏树,我们附近公园也不能完全找不到枫叶、梧桐叶和银杏叶,所以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与树叶相匹配的大树图片,让孩子对树妈妈也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再请孩子们带着树叶宝宝去找树妈妈,这样孩子们既达到了活动的目标,又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4、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知道秋天有的树叶会落叶,能观察落叶的不同特征,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特征感兴趣。

第2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蝌蚪的成长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在孩子们眼里,春天还是一个充满好奇和秘密的季节,他们对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小动物更是孩子们喜欢的伙伴。在幼儿印象中动物的成长都是由小变大的生长过程,外形特征并无较大变化,而青蛙的生长过程比较特殊,它是由小蝌蚪慢慢长出后腿——又长出前腿——尾巴退化成青蛙的。孩子们强烈渴望了解其中的秘密。为此我选择了《小蝌蚪的成长》这一以科学领域为主的教育内容,并运用游戏的形式渗透了语言、健康等方面的内容,使幼儿对小蝌蚪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小蝌蚪变青蛙的乐趣,从而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2.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3.引导幼儿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使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尝试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

  活动准备:
  1. 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观察小河、花草、树木等在春天发生了哪些变化。
  2. 小河的背景图一幅,小花鱼及小蝌蚪各个成长阶段图片。
  3. 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一、创设意境,引出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
  温暖的春天来了,睡了一个冬天的青蛙妈妈从泥洞里钻出来,跳进小河里,在绿绿的水草旁边产下许多黑黑的、圆圆的小蛙卵。过了几天,这些小蛙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通过谈话的形式,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活动氛围,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通过多种形式感知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1.利用图片演示,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引发幼儿对小蝌蚪成长变化的思考及关注。
  ①小蝌蚪长的是什么样子的?
  ②小花鱼发现小蝌蚪哪里变了?
  ③小蝌蚪又长出什么来了,小蝌蚪的什么没有了?它变成什么了?(运用演示法边看图片边欣赏故事,使幼儿对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活动环节做好铺垫。)
  2.师幼共同回顾小蝌蚪的成长历程,并用语言描述及肢体动作感受。
  ①小蛙卵慢慢变成小蝌蚪,过了一段时间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它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又长出了两条前腿,最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③引导幼儿模仿小蛙卵、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小青蛙的样子。(在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历程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幼儿来通过语言描述及肢体动作模仿小蝌蚪成长中的各种形态,加深幼儿对小蝌蚪成长变化的印象,感受小蝌蚪变青蛙的乐趣。)

  三、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幼儿在教师带领下玩“小蝌蚪变青蛙”的游戏,并引导幼儿按口令做不同的动作:“我是小蛙卵”、“小蛙卵变成小蝌蚪了”、“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来了”、“小蝌蚪又长出两条前腿来了”、“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它变成小青蛙了”。 (本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的快乐心情,加深幼儿对小蝌蚪成长过程的了解,使活动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随时组织幼儿观察饲养角的小蝌蚪,验证其成长过程,并进一步激发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态自然亲切、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这次活动的亮点是: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春天的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把科学领域的活动用故事情节贯穿下来,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在模仿小蝌蚪时,有位孩子摇着身体晃着脑袋边走边情不自禁地用济宁话说:“真好玩,真好玩”。我接着引导说:“好玩吗?后面还有更有趣的呢!”对幼儿积极的情感关注,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注意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创设了一种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教师能够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并始终给予幼儿积极的关注,使他们的活动动静结合,由欣赏故事——语言描述其成长变化——模仿、探索动作——到体验游戏,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活动,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3、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游戏法及情景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多通道参与法及体验法。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玩一玩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第2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继《糖不见了》活动课之后,有一天李朝琪问我:“为什么老师杯子里的“黑糖”没有化掉,而是变大了呢?”其他小朋友也附和着“是呀是呀,变大了,好神奇!” “好像我爷爷杯子里的茶叶也是这样的。”……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还沉浸在溶解的现象中,突然发现老师杯中的胖大海不但没有溶解反而变大了,他们对此感到很疑惑。结合我的个人子课题《“做中学”模式在小班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考虑到小班幼儿具有直观思维的特点,我决定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观察、比较、猜测、实验验证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物体膨胀的有趣现象。对于活动材料的选择,我事先做过试验,发现胖大海膨胀需要的时间很长,像花茶之类的膨胀前后变化不够明显,唯有黑木耳、白木耳兼具需时短、膨胀前后对比效果明显两大特点,符合我们的课时需求。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小班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尝试探索,感知物体膨胀的有趣现象。
  2.对膨胀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一次性塑料杯人手一个。
  2.盘子四个(内装黑木耳和白木耳若干)。
  3.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黑、白木耳的特征。
  1.师:你们看盘子有什么?
  幼:黑木耳和白木耳。
  2.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和触感三方面来感知。
  师:请你们每人拿一朵黑木耳、一朵白木耳,看一看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师:摸一摸是什么感觉的?
  3.小结:黑木耳的颜色是黑色的,看上去像耳朵。白木耳的颜色是有点白有点黄,看上去像狮子的脸、像花、像珊瑚……它们摸上去都是硬硬的、脆脆的。
  (分析:通过有目的的引导,让幼儿感知木耳的特性,有了原型事物的基本了解,为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二、通过猜测、实验,感知膨胀现象。
  1.师:如果把硬硬的黑木耳和白木耳放到水里,你们猜猜会怎样?(幼儿猜测并讲述)
  2.师:黑木耳和白木耳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幼儿操作并探索)
  (分析: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的猜测会有对有错,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猜测去实验,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三、对比黑白木耳在水中前后的变化,共同讨论膨胀现象。
  1.师:黑木耳、白木耳在水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幼1:开花了。
  幼2:变大了。
  师:它们为什么会变大?
  幼:喝了好多的水。
  2.师:我们再来摸一摸它们,会是什么感觉呢?
  幼:滑滑的、软软的。
  3.小结:像黑木耳、白木耳这样原来干干的、硬硬的东西,放在水里会变大、变软的,就是膨胀现象。
  (分析:通过形态、软硬程度方面的对比,将幼儿的观察进行集中,突显本次活动的重点,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事物膨胀的原理。)

  四、延伸、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
  1.还有什么东西也像黑木耳、白木耳一样,在水里会膨胀的?
  2.播放课件,当幼儿说出来即出示相应的物品图片。
  3.你们回家后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和老师、小朋友说一说。
  (分析:这是将幼儿的认知放大、扩宽,引向生活的重要一步,是让幼儿认识、了解、熟悉、理解生活的重要一步。)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思路很清晰,我在课前也做了很多的考量和工作,从材料的选择方面、课件的准备等。活动分四个环节:首先,通过让幼儿看看、摸摸,在说说中感知、了解黑白木耳的基本特征,幼儿的参与热情很高。接着,让幼儿猜测,验证,使得幼儿在观察、对比的过程中慢慢发现木耳在水中变大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然后,通过对比膨胀前后木耳的变化,分析其长大的原因,感知了膨胀现象,总结膨胀的概念。最后一环节又回归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从生活中找会膨胀的物体,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以PPT的方式渗透了更多会膨胀的物体。
  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由于出现了两样物体同时需要幼儿观察,所以他们的观察注意力不能够全面顾及,所以我想如果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只选择一样白木耳而非两样的话,幼儿观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些。在活动中有的小朋友说不知道杯中的黑白木耳已经变大了,可以让他们参照盘中剩余的黑白木耳,多对比一下、引导一下,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地明了。

第24篇、小班科学活动小动物爱吃什么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园喂养了许多小动物,幼儿纷纷从家里带来食物,有巧克力、有旺旺雪饼、有娃哈哈果奶,有小鱼、肉骨头等等。看着小朋友带来的这些食物,教师又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孩子们愿意把自己爱吃的食物带给小动物吃,体现了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爱之心;但这些食物是动物们爱吃的食物吗?实践出真知,本次活动让幼儿试试将自己带的食物分给小动物吃,通过小动物吃与不吃的选择,让幼儿明白不同动物有不同的食性。人与动物也有着很大区别。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动物食性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小鸡、小鸭、小兔,小米、小鱼、小虾、玉米面、菜叶。
  教具: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活动过程
  1.带幼儿分别参观小鸡、小鸭、小兔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
  2.小动物吃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试一试:提供各种食物,幼儿依自已意愿选择食物喂小动物。
  4.交流:我喂小动物吃了什么食物。
  5.汇报:将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粘贴在小动物图片下:小鸡爱吃玉米面和菜叶,小鸭爱吃小鱼、小虾和菜叶,小兔爱吃菜叶。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让他们探究其他小动物的食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第25篇、小班科学瓶罐宝宝的小帽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成人看起再平常不过的瓶瓶罐罐,却是幼儿爱不释手的玩具,甚至是无价之宝,尤其是小班幼儿,让幼儿摆弄各种空瓶罐,从幼儿的自由探索入手,使幼儿在摆弄的过程中,感知各种盖子的特点,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活动目标:
  1. 探索开合瓶盖的不用方法,学习用拧、按、拨等动作来开合瓶罐。
  2. 感知各种瓶罐盖子的特征,能根据瓶口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盖子进行匹配。
  3. 愿意和同伴共同分享探索的结果。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
  会开简单的瓶子。
  环境准备
  不同瓶盖的瓶罐。

  重点难点:
  学习开盖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找找你喜欢的瓶罐宝宝,和别的瓶罐宝宝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的?这些瓶罐宝宝的小帽子一样吗?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
  一、和瓶罐宝宝玩一玩。
  1. 初步感知瓶盖的特征。

  二、探索打开瓶罐的方法。
  里面有什么?有的瓶罐里藏着宝贝,请你找一找在哪里?你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请你想办法把小帽子拿下来,打开瓶罐看一看吧!怎样打开来?宝贝是什么?你是怎样把瓶罐宝宝的小帽子拿下来的?你还能把它的小帽子再戴上去吗?
  1. 请个别幼儿说说各自开合盖子的方法,能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并进行演示,请其他幼儿尝试。
  2. 品尝糖果:把你的宝贝藏到你的小肚子里去吧糖纸怎么办?
  3. 请幼儿把瓶罐的盖子盖好。

  三、练习开合瓶罐盖子。
  1. 戴帽子比赛。听指令,打开瓶罐将一颗糖果装进瓶罐后盖上盖子,比一比在规定时间里,谁装好糖果的瓶罐最多。
  2. 将每组瓶罐的盖子打乱后放在桌上,听指令,打开瓶罐将一颗糖果装进瓶罐中盖上盖子。比一比在规定时间里,谁装好糖果的瓶罐最多。
  3. 分享盖盖子的经验。
  你是用什么好办法很快找到盖子盖上的?

  活动反思:
  活动前,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我们收集到了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正因家长的大力配合,我们的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瓶罐宝宝的小帽子,我们从幼儿的自由探索入手,让孩子在摆弄的过程中感知各种盖子的特点,从而探索打开瓶盖的不同方法。
  看到瓶罐,孩子们肯定会想办法打开瓶盖,寻找瓶子中的奥秘。所以这节活动的目标应该让孩子们学会打开瓶盖的方法。
  通过游戏的形式既调动了孩子们活动欲望,又丰富了幼儿的经验。但是我应该更注重在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打开的方法上,而不要完全将答案告诉孩子,因为这样无法祈祷孩子主动学习。

第2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果蔬沉浮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对枯燥的石头或海绵等物体的浮沉,不是很感兴趣。于是通过幼儿喜爱和熟识的蔬果,开展了此次活动《果蔬沉浮》。让幼儿学习和获得沉浮概念。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目标:
  1.表达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3.学习简单的记录及统计。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自制蔬菜水果浮沉实验前后对照图,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的实物和图片,水箱。

  活动重难点:
  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活动过程:
  ●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它们是谁?说出蔬菜、水果的名称。
  ●观察实验,理解浮沉概念。
  你们见过蔬菜水果游泳吗?
  自选一种蔬菜和水果,把它放到水里,观察在水中的状态。用语言表达浮沉现象。
  ●猜测蔬果浮沉现象,用蔬果图片粘贴方式表现蔬果浮沉实验前的对照图上。
  再把浮在水面和沉在水底的蔬果数量作简单的统计。
  ●请幼儿将蔬果放到水里做实验,观察它们在水里的现象,也用蔬果图片粘贴的方式表现在蔬果浮沉实验后的对照图上。
  再把浮沉的蔬果数量作简单统计。
  ●将实验前后结果对照,增加活动趣味性。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水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水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感知到: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第27篇、小班科学有趣的海绵教案

   设计意图
  水对于每位幼儿来说对非常的喜欢玩,一次幼儿在洗手的时候,发现拿着海绵球在水池边玩。吸引了不少幼儿,于是我将海绵吸水的特性和水联系起来,一方面让幼儿了解海绵的特性,另一方面让幼儿利用海绵的特性来玩水,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海绵柔软、弹性、吸水的特性。
  2、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盆水,空盆,海绵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主题。
  摸起来软软的,坐下去压扁它,站起来变原样。(海绵)

  (二)出示海绵,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认知海绵的特性。
  1、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认知海绵。
  ·摸上去不滑,用手捏一捏很软,而且能够压扁,压扁后能变回原样。
  ·看上去海绵中间有一个个小洞洞。
  2、猜测今天拿海绵来做什么?

  (三)出示一盆水,幼儿想办法将水注入空盆中。
  1、提出疑问,幼儿猜想。
  谁有办法把水注到空盆中?幼儿自由讨论。
  2、提供材料----海绵,幼儿尝试将水注入空盆。
  不可以用手直接将水倒入空盆,只有海绵,你们有办法吗?
  3、幼儿尝试操作,并说出办法。
  幼儿操作时,教师在旁观察指导。
  4、教师小结。
  将海绵放入盛满的盆中,吸足水后,拿出来,放到空盆并用手挤出水。反复操作,水就注到空盆中了。海绵的本领还真大。

  (四)海绵的其他用途
  生活中有许多的地方,海绵都能帮上忙,比如:海绵拖把,海绵洗洁布等,它的作用可大,可多了。

第28篇、小班科学活动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开展主题“真好吃”时,我们组织幼儿开展“食物分享日”活动,当幼儿正津津有味地互相品尝着食物时,有个孩子拿着一个鸡蛋在桌子上不停地转,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好奇,我想,可以由此生成此活动“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以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索精神,因为考虑到此活动有一定难度,因此活动的开展我请进了部分家长。

  活动目标:
  1.通过旋转、晃动、放到水中等途径,探索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自己探索的结果。
  3.感受与爸爸、妈妈一同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邀请几位家长。
  2.每张桌上放有玻璃缸一个
  3.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盆,盆里放着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一支笔,一张纸。

  活动过程:
  一、想一想,猜一猜。
  师: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些鸡蛋,有生的,有熟的,可我分不出来,你们能想想办法帮我分出来吗?
  孩子们想到了好多办法,有的说,打开看看就行了。有的说可以转转,有的说可以用手晃一晃。我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办法的,幼儿纷纷说,是爸爸、妈妈告诉的,有的说,是从电视上看到的,也有的说,我自己发现的。
  考虑到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当孩子回答问题时,我便做了如下记录:我询问家长,有什么其它好办法。有一位家长说:可以放到水里,生鸡蛋会浮起来,熟鸡蛋会沉下去。是不是这样呢?我没有做任何结论,而是鼓励大家通过试验寻找答案。
  师:小朋友和爸爸、妈妈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你们就都去试试,看看,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你用了什么办法,你就跟爸爸、妈妈商量着一起画下来。
  (小班幼儿做记录的能力较差,因此将教师的示范放在前,第三栏,让家长与幼儿实验完以后自己画上,还可以画上其它方法。)

  二、试一试,画一画。
  孩子们与家长开始操作,有的在转,有的在晃,有的也在放在水里看,家长和孩子边尝试边商量着做记录。教师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和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
  (许多幼儿不停地运用各种方法尝试,有的还闻一闻,打开看一看,真实的触摸、验证与记录,让幼儿初步明白了任何结论的得出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三、讲一讲,尝一尝。
  师: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幼:两个鸡蛋放在水里都会沉下去。
  师:它们俩个在水里一样吗?
  幼:不一样,一个全躺下了,另一个歪着。
  (幼儿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家长也为此感慨万千,没想到成人想当然的问题,竟与事实如此不符,这对幼儿而言,是培养探究精神的一个很好的开端,不仅学到了学习的方法,而且也明白,凡事要用事实来说话的道理;对家长而言,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感受到了幼儿教育的严谨性与重要性。)
  师:小朋友今天很棒!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有关“蛋”的秘密还有很多,小朋友可以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再一起找一找,看一看。小朋友,今天我们打开了这么多鸡蛋,放在幼儿园会坏掉的,怎么办呀?
  幼儿七嘴八舌地想办法,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在幼儿园炒,大家一起吃。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工具,一会儿,一大盘香气四溢的“葱炒鸡蛋”便把此次活动推向了高涨,孩子们吃着有包含有自己劳动成果的饭菜开心极了。
  通过此次活动,让我感到,小班幼儿具有很强的动手动脑能力,关键是教师要多创设此种机会与条件,努力去挖掘。

  活动反思:
  活动中的问题简练到位,易于幼儿理解,每环节的小结严谨科学。教师的介入适时适度,体现了幼儿学科学的后续探究性和发展性。

第29篇、小班科学能干的小嘴巴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孩子对自己的五官还不是很了解,我们成人要给孩子们一个正确的概念,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五官,了解自己的五官。
  一次看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准备了各种味道的水让一对夫妻喝,另一对看他们喝水后的表情猜出一种味道,通过此节目,我想到了以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用舌头来尝味道从而对小嘴巴的用途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说一说,尝一尝、学一学、看一看、猜一猜等多种方法对我们的嘴巴有更好的了解。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探索活动,敢大胆品尝各种味道。
  2、学会用甜甜的、酸酸的、苦苦的、辣辣的、咸咸的等词汇描述所品尝到的味道。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
  幼儿已会玩游戏《捏拢放开》。
  2、物质材料的准备:
  五种味道的水:甜、酸、咸、辣、苦各三份,吸管人手一根,小盘三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捏拢放开》,导出活动
  评析:在此环节中,我以幼儿熟悉的游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通过此活动让孩子们准确地知道自己五官的位置,如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孩子们对此游戏很感兴趣,能随老师说出的五官迅速地指出,并导出本节活动《能干的小嘴巴》。

  二、探索了解:了解嘴巴的作用,探索嘴巴的结构。
  评析:小朋友们自由地发言,对嘴巴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吃饭、唱歌、说话等,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在探索嘴巴结构这一环节,几乎能说出有舌头和牙齿,并演示了其作用,孩子们互相交流,互相看看,有一定的互动。

  三、示范讲解幼儿操作:用舌头品尝各种味道,学会用甜甜的、酸酸的等词表达出所尝的味道。
  评析:在示范讲解这一环节教师讲述很清楚,幼儿操作时都能正确地进行品尝。由于水的味道调得不是很浓,幼儿在品尝后能准确地说出所以尝水的味道,教师在正确地引导下,积极肯定孩子们所说出的味道。并给孩子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所以孩子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所尝的味道。

  四、游戏:《看表情猜味道》,加深对味道的理解,并能说出是什么味道。
  评析: 此环节中,通过幼儿去品尝味道后作出相应的表情让其他孩子们说出味道,在此活动前应作垫,让孩子们先学会做这几种味道的表情,孩子们就懂得看表情辩别味道。

  五、小结:我们的嘴巴很能干,不仅会说话,会唱歌,还会品尝各种味道。我们把这个小秘密告诉其他小朋友好吗?

  活动延伸:
  1、请其他班上的小朋友也来尝尝这些水的味道,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交流,让幼儿也当小老师进行知识的传授。
  2、了解保护口腔卫生的方法如:饭后漱口、少吃糖、不吃手指头等。

  活动反思:
  在此活动中,孩子们兴趣浓厚,参与性强,都能通过说一说,尝一尝、学一学、看一看、猜一猜等多种方法对嘴巴的用途有进一步的了解。开始一环节设计非常好,孩子们开心地和老师一起游戏。孩子们能开动脑筋说出嘴巴里还有什么。在幼儿尝味道这一环境中,准备很充分,每个孩子都能动手操作,品尝味道,在请幼儿说说各种味道时,引导还不够,可以请孩子们互相说说,然后再集体或请个别代表说。在游戏——看表情猜味道这一环节,如在课前做适当的铺店,让孩子学做这几种味道的表情,效果会更好些。
  通过此活动,可以看出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强烈,教师要有目的性地进行引导,充分让孩子去说、去尝试,鼓励幼儿,调动幼儿主动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教师也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以实现活动的最优化。

第3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的花花衣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我们正在进行“动物的花花衣”主题活动,发现孩子们在认识动物朋友时因为有一些动物的花纹比较相似,在辨认时常常会混淆,孩子一时难以说清楚,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科学课。
  小班孩子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的情绪的影响。他们的有意注意水平低下,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才易于记住。于是,我在活动中,选择了形象生动的动物形象,并创设了易于孩子融入的环境,能使孩子在强烈的背景渲染下,融入情景之中,在看看、说说、找找、过程中,达成目标。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动物皮毛花纹的不同。
  2、能激发幼儿亲近动物喜欢动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ppt动物的图片、幼儿用书
  重点:了解常见动物的皮毛花纹。
  难点:区分各种动物皮毛花纹的不同。

  活动过程:
  一、出示动物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幼儿兴趣。
  师:动物王国要选美大赛了,小动物们都想来参加,那你们来当评委选一选谁的花衣服最漂亮?
  师:你们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了?

  二、出示奶牛、斑马、老虎、长颈鹿、图片,引导幼儿说说动物的花纹、颜色,并说出动物花纹、颜色有哪些不同。
  师:这个小动物是谁?
  师:这个小动物的花衣服是什么颜色?
  师:这个小动物的花纹是什么形状的?
  师:小动物的花衣服是斑点还是条纹?
  师:那你们来说说它们的花衣服是不是一样的呢,那你认为哪个动物可以成为今天的冠军呢?

  三、出示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猜测动物并熟悉动物的花纹。
  师:看一看,书里面都藏了哪些小动物,你可以通过小动物的花纹说出它到底是谁么?

  四、教师总结引导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名字。
  师:看看你们猜对了么,找出藏在书里的小动物了么!

  活动反思:
  幼儿在开始看动物图片的时候,能够说出动物皮毛的颜色,但是不能准确的说出动物花衣服的花纹形状,所有我进行引导幼儿说出,是长条状或是圆形斑点,之后的动物图片中也有之前出示过的相同的花纹形状,幼儿就能基本说出来了,幼儿用书分发给每个幼儿,让他们自己寻找探寻藏在里面的小动物是谁,因为之前的图片没有出现豹子,所有在豹子的时候部分幼儿会认为那是长颈鹿,所有在最后总结的时候我又向幼儿介绍了豹子的花纹特点。

第31篇、小班科学颜色抱抱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进入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飞跃期,词汇量迅速增加,对听故事、讲故事越来越感兴趣了,所以我把科学活动三原色的配色变化融入到绘本《小蓝和小黄》中。结合我的子课题《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的提出》,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大量的猜测性提问,引领幼儿思考,如“你们猜一猜,小红和小蓝抱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那小红和小黄抱在一起又会变成什么颜色?”。我还采用了递进式提问,通过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孩子思考,如“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变化,你是让谁和谁抱在一起才变成了这种颜色?”等等。让幼儿对色彩的变化产生好奇,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1.幼儿能掌握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的变化。
  2.通过操作活动,幼儿对色彩的变化产生好奇和兴趣。
  3.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
  幼儿能掌握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的变化。

  活动准备:
  1.课件
  2.红、黄、蓝三种颜料若干
  3.一次性纸杯每人4个、小木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客人,他是谁呀?
  2.小蓝有很多好朋友,他们分别是小红、小黄、小绿……但是他最好的朋友是小黄。在学校里,他们整整齐齐的排排坐。放了学,他们就又跑又跳。
  3.他们最喜欢玩转圈圈儿,和藏猫猫,谁能把他们找出来?好朋友又见面了,他们高兴的抱在一起,结果,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你们想不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分析:本环节通过欣赏绘本,创设情景引入活动主题,教师把简单的色块“人性化”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小蓝和小黄抱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吸引幼儿主动的去探究,为下面以操作活动做铺垫。)

  二、探索操作
  1.你们看,老师请来了小蓝和小黄,我们来试一试好吗?可是,我们怎样让他们抱在一起呢?(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好吗?)
  2.请你们每人拿一个小黄,一个小蓝,让他们抱一抱,看看会发生什么?等会来告诉大家。注意不要洒到桌子上。
  3.实验都做好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原来小蓝和小黄抱在一起,会变成小绿。(打开课件)绿色真漂亮,让我想到了西瓜是绿色的,你们想到什么是绿色的?
  4.小红听到了这个消息,也很想和它们抱一抱。你们猜一猜,小红和小蓝抱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那小红和小黄抱在一起又会变成什么颜色?
  5.你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试一试吧!每人拿两个颜色宝宝,让他们抱一抱,看看会发生什么。注意不要把颜料洒在地上。
  6.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请你用完整的话说一遍!还有谁也想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桔色真漂亮,还有什么物品是这个颜色的?有没有小朋友让小蓝和小红抱一抱的?那你们的结果是什么呢?把你的结果拿上来,给大家看看。
  (分析: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部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的变化,并能说出有哪些东西是紫、橙、绿色的。从而加深印象。让幼儿掌握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的变化。并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愿望。)

  三、小结
  1.刚才我们玩了颜色抱一抱的游戏,让小蓝和小黄抱一抱,变成了(小绿),绿绿的象个大西瓜。小红和小黄抱一抱,变成了(橘色),什么东西是橘色的?小红和小蓝抱一抱,变成了(小紫)。紫色像什么?我们用完整的话说一遍。
  2.颜色宝宝真的太神奇了,两个颜色在一起就能变成新的颜色。
  3.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所以我们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我们到外面去找找还有什么漂亮的颜色,好吗?
  (分析:通过让幼儿边回忆边完整的说一说每两种颜色抱一抱后,变成了什么颜色,像个什么东西,加深了幼儿的印象,童趣的语言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变化产生好奇和兴趣。)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班的孩子对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识了红、黄、蓝、绿、紫、橙、黑、白等不同的色彩,充分体验到了色彩变化带来的快乐,并掌握了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的变化。整个活动以《小蓝和小黄》绘本故事为主线。分三个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通过情景导入活动。第二个环节让幼儿探索操作,引导幼儿观察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的变化。通过亲自操作,让幼儿更能切身感受颜色变化的神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第三环节小结探索后的发现。在本次活动中我感觉做得较好的地方有: 1、情境能够贯穿始终,情境内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2、集体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主动探索为中心,给了幼儿充足的时间自己去探索操作,保证了每个幼儿都能动手操作,发现颜色的变化。
  当然本次活动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分组活动没有照顾到幼儿的个别差异,讲述自己的发现时,没有让大多数幼儿发言。各种颜色的比例要课前试验过,如红和蓝倒在一起变成紫色,红色可以多点。课件的操作性不强,可作修改。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吸取经验和教训逐步完善。

第32篇、小班科学活动瓶宝宝的小帽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孩子在拿到一样东西时会迫不及待的摸索着打开它,这是由幼儿的好奇心所驱使的,孩子有了这样的探索欲望我们要充分创设机会帮助孩子提升,同时《新纲要》中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瓶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我就设计了本课,让孩子首先自己去探索打开、盖上瓶盖的方法,接着分享自己经验,让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各种瓶罐盖子的特征,探索打开、盖上瓶盖的方法。
  2.学习按大小特征匹配瓶盖,分享盖瓶盖的经验。
  3.通过活动,感受体验操作与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组投放各种打开方式不一(拧开、弹开、拔开等)的瓶瓶罐罐若干。
  2.在瓶子上做上数字或圆点标记,供幼儿制作乐器时用。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打开瓶盖的方法
  1.帮助熊宝宝
  师:这里有好多瓶宝宝,熊宝宝很想打开它们,可是它打不开,小朋友们快来帮帮小熊吧!
  2.幼儿尝试打开各种瓶罐的盖子。
  师:你是怎么打开瓶盖的?请你来演示一下。
  3.鼓励幼儿说出打开瓶盖的方法,并引导幼儿说出开瓶盖的动词“拧开”等。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学学开瓶盖的动作吧!(教师带领幼儿边说边做动作)

  二、大小瓶子找帽帽。
  1.给大小瓶子找帽子
  激发兴趣:冬天到了,今天老师这有很多瓶子宝宝也冷了,想戴帽子,可是他们的帽子搞混乱了,请你们帮助他们找一找好吗?
  操作要求:请你们找的时候看清楚瓶子宝宝的瓶口有多大,然后找一顶最合适的帽子给它戴哦。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与指导,提示幼儿检查瓶罐宝宝的帽子戴得牢不牢。
  2.分享开瓶盖的经验
  师:你给几个瓶子宝宝找到了帽子,你是怎么找到的?
  小结:大人戴大帽子小孩戴小帽子,瓶子宝宝和我们人一样,大瓶口戴大瓶盖,小瓶口戴小瓶盖。

  三、盖瓶盖比赛
  激发兴趣:今天我们这里有好多瓶子和瓶盖,要进行盖瓶子比赛,你们有信心赢吗?
  1.分组进行比赛
  2.个别幼儿进行比赛
  3.交流分享成功的快乐 请你说说你为什么会盖的这么快?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投放颜料、瓶盖、白纸,用瓶盖印画。
  益智区投放各种大小的瓶盖进行比较大小。

  活动反思:
  在成人看起再平常不过的瓶瓶罐罐,却是幼儿爱不释手的玩具,甚至是无价之宝,尤其是小班幼儿,让幼儿摆弄各种空瓶罐,从幼儿的自由探索入手,使幼儿在摆弄的过程中,感知各种盖子的特点,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第3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水果串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小朋友爱吃水果,但吃水果也挑食。有的爱吃甜的,有的爱吃略带 酸味的,有的爱吃脆的,有的爱吃软的。真是众口难调,如果改变一下水果的吃法,让幼儿亲自制作一盘水果串,那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通过《水果串》这一活动,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水果的不同特征,知道水果有多种吃法,不挑食。

  活动目标:
  1.尝试与同伴共做水果串。
  2.知道水果有多种吃法。
  3.愿意与同伴分享食物。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各类水果(苹果.香蕉.梨)
  串好的水果串 竹签 擦手毛巾 香肠

  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
  1、老师今天带了一个神秘书袋,里面有很多东西,现在请小朋友到老师这来摸摸魔术袋,看看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2、按摸到的水果不同说一说。
  (你摸到的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颜色的?)

  二、讨论水果的吃法。
  1、师幼一起讨论水果的吃法。
  2、小朋友摸到了这么多好看又好吃的水果,都能怎样吃呢?
  (榨果汁 煮水 做罐头 做水果沙拉等)
  3、除了小朋友说的吃法以外,我们还可以做成好吃的水果串哦!

  三、教师出示水果串
  1、你们猜猜这串苹果香肠串是怎么做的呢?
  (启发幼儿讨论做法,把苹果切成小块中间加上香肠串起来)
  2、如果想一下子尝到不同种类水果的味道,这样的果串怎么做呢?

  四、请幼儿自己动手做水果串。
  1、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竹签很尖,串的时候要怎么做才能不扎到手呢)
  2、做水果串之前要先洗手。

  五、品尝自己做的果串。
  说说自己做的是什么果串,鼓励幼儿跟同伴一起交换品尝。

  活动延伸:
  回家把做水果串的本领教给爸爸妈妈。

  活动反思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到处硕果累累,水果家族其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人们的青睐。对幼儿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来源。在生活中,虽说,它是幼儿每天直接接触的事物,然而,这种接触大多是一种自然的接触,一种模糊的混沌的知觉。而对于那些刚离开家庭的幼儿来说,他们对亲身可以体会的事很感兴趣如:吃、玩,他们对这方面的经验也较丰富。《水果串》这一活动正好符合《纲要》中所体现的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期发展。即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通过这个活动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提炼社会经验,发展基本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在家长们的大力配合下,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以寓教的形式贯穿始终,并注重以幼儿为主体,多渠道地调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了解各种水果的特性,如:活动前的 “找水果”、“摸水果”、“分水果”活动中的“串水果”,活动后的“尝水果”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极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所以幼儿的活动兴趣一直很高。在活动中,我们对幼儿的要求和指导也是因人而异的,力求为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尽可能地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给予幼儿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在活动过程中注重挖掘各种教育因素,并将其有机地结合、渗透。注重培养幼儿表达、交往、合作的能力;适时地渗透保健意识。注重激发幼儿对水果正确、美好的情感;注重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分析、比较、创造、想象等能力,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等。本次活动的难点之一是“串水果”活动中的串,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适时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幼儿自由选择水果,尽量分散坐,减少相互间的碰撞,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第3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溶解教案

  设计意图:
  幼儿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溶解现象:果珍、牛奶、糖水、盐水等,幼儿对这种现象非常好奇,经常会说“果珍不见了”“牛奶化掉了”,从而发出疑问“果珍哪里去了,糖到拿里去了”。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我设计了本活动。在设计活动前,我仔细研究了以前的小班溶解教案,发现活动很有效地帮助幼儿认识到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溶解,但活动过于简单(分两步走:感知果珍、牛奶、糖、盐会溶解;尝一尝溶解后的果珍、牛奶、糖、盐)。由此我设计的活动分三步走:感知、区分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溶解,什么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了解溶解的过程;尝一尝果珍在水里溶解后的水的味道。以感性的认知逐步向生活实际过渡,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溶解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出示一杯白开水和奶粉、细盐、苹果、各种豆豆)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认识苹果、奶粉、细盐、各种豆豆) 这里还有一杯白开水。如果我把这些东西都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请幼儿回答)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二、动手试一试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3、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4、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第35篇、小班科学活动蛋宝宝浮起来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沉浮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和常见的科学现象,但幼儿对它的认识是模糊的,鸡蛋能浮起来,更是令幼儿好奇的事。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通过实验、观察探索,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这一现象,让幼儿在探究中学习,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道蛋宝宝在水里是沉的,引出让蛋宝宝浮起来。
  2、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鸡蛋若干。
  2、杯子、水、盐等操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题
  1、出示蛋宝宝,让幼儿猜想鸡蛋在水里会怎么样?
  2、那么到底鸡蛋在水里会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动手试一试。

  二、感知鸡蛋在水里是沉的。
  1、分组请幼儿去尝试把鸡蛋放到水里。
  2、请幼儿说一说你的发现。
  教师小结:原来鸡蛋在水里是沉在水底的。
  3、那么有没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呢?

  三、体验沉与浮
  1、请幼儿讨论,怎么样让鸡蛋浮在水了?
  2、小朋友想了很多的办法,真棒!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样东西可以让鸡蛋浮在水里。
  3、出示盐,请幼儿讨论我们该怎么做呢?
  4、教师操作实验让鸡蛋浮起来。让幼儿知道把盐放到水里,通过搅拌,并要加到一定量的盐才能浮起来。
  5、请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引导。
  (1)、教师讲解操作步骤,并提醒幼儿注意事项。
  (2)、幼儿操作实验。
  6、小朋友们你们的实验有成功的吗?真棒!请你们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

  四、延伸活动   
  今天小朋友们的操作实验表现真棒,老师请小朋友你们回去可以和爸爸妈妈再去尝试一下还有什么方法让我们的鸡蛋浮起来。

  教学反思:
  这是小班的一节科学活动教学,根据新《纲要》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于幼儿生活,据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本活动运用教育新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幼儿在以自己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大胆自主地投入活动,得到发展。这节活动源于幼儿生活,符合小班幼儿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在活动中,不同材料的操作运用,让幼儿尝试、发现、体验整个过程,幼儿不但亲自体验了操作的乐趣,而且让幼儿在感受、体验中获得更为直观的经验。

第3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和气球宝宝做游戏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气球圆鼓鼓花花绿绿的的样子、空气无形、无色、无味,抓不见、摸不着,要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必须借助具体的物体,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和气球宝宝做游戏》,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游戏中,探索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气球被突然放飞到处乱窜的原因。体验科学探索动手实践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知道气球变鼓是充入了空气。
  2.通过气流吹在脸上,感知空气的存在。
  3.感知空气从气球中冲出的有趣现象。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没充气的气球若干,充足气的气球十只,打气筒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交流
  1.出示未充气的气球和充气的气球:这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2.欣赏故事“气球吃什么”。
  气球喜欢吃饼干、馒头、糖果吗?气球吃什么变胖的?

  二、实验,感知
  1.出示充气气球:让空气亲亲你的笑脸。
  教师操作,幼儿感知、交流空气轻轻和快速吹在脸上的感觉。
  2.教师突然放飞气球:气球怎么了?气球为什么会到处乱窜?谁给了气球力量?
  3.模仿气球乱窜的样子。

  三、游戏:流星球大战
  1.将所有气球充气。
  2.听口令,幼儿放飞气球。
  活动拓展:
  在活动区中投放气球供幼儿游戏。
  附:故事《气球吃什么》
  气球宝宝瘪着肚子,歪着脑袋,无精打采地躺在桌子上。小动物们看见了问:“气球宝宝,你怎么啦?”气球宝宝轻轻地说:“我、我的肚子饿瘪了。”小动物们说:“我们找些东西来给你吃,让你的肚子赶快鼓起来吧!”
  小兔找来了饼干,小猪找来了馒头,小熊找来了一大把糖,小猫找来了一大杯水。他们把好吃的东西一样一样地送给气球宝宝,可是气球宝宝不爱吃这些东西。小动物们犯愁了,气球宝宝喜欢吃什么呢?怎样让它圆鼓鼓地胖起来呢?

  活动反思:
  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知道空气能够使气球和充气玩具变鼓。孩子们在玩气球的情境中去探究、去发现,在活动中极积勇跃参与,活动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操作材料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可见本次活动目标定位是比较准确的。体验到了科学活动的乐趣。

第3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鞋子对对碰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特别是午睡起床后,常常有小朋友把鞋子拿错、穿错。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我设计了《鞋子对对碰》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关注鞋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配对。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的概念,达到"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目的。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初步尝试按鞋子的大小、颜色、外形等特点进行配对。
  2、培养动手能力、养成自己整理鞋子的良好习惯。
  3、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活动重点:
  1、按鞋子的大小、颜色、款式等特点进行配对
  2、寻找鞋底的秘密,特别是形状:两头大、中间凹。但鞋子的朝向是相反的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近的大小、颜色、款式各异的鞋子散落放在鞋架上,用布遮起来
  2、故事图片

  活动过程:
  (一)奇怪的鞋子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娃娃家里的宝宝呀,特别爱漂亮,每天都要换一双新鞋子,所以她的鞋子特别多,最后,连她自己都分不清哪两只是一双了。有一天,她穿了一双很特别的鞋子,一只是大的红鞋子,一只是小一点的花鞋子(教师边讲故事边出示两只鞋子)可是这一天,她非常不开心,你们知道她为什么不开心吗?(幼儿猜测,引导幼儿发现两只鞋子的不同)教师小结:两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也不一样的鞋子不是一双,所以穿的人当然不舒服了。

  (二)我的鞋子师:那你们穿的鞋子是怎样的呢?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自己脚上的鞋子,并说出自己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初步要求幼儿说完整话。
  教师小结:两只大小相同,颜色一样,款式一样,形状也相同,这样的鞋才是一双鞋。

  (三)鞋子配对师:小朋友们今天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知道了什么叫做一双鞋,而且都穿对了,那么你们帮老师看一看,我今天穿的对不对(教师穿的鞋子不一样)?
  (幼:不对,颜色不一样,款式也不一样…….)师:哎呦!老师今天早上起的急,把鞋都穿错了,没关系,我可以把鞋子换回来。(教师一次次的换鞋子,要求每次换的鞋子都跟原来的不一样,并让幼儿说出哪里不同,最后挑一只与原来的鞋子一样的,但是朝向相同 的鞋子,请幼儿说出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鞋的朝向是相反的教师小结:两只大小相同,颜色一样,款式一样,形状也相同,但朝向相反的鞋子,我们就叫它一双鞋。
  师"那么谁能帮我把正确的鞋子找出来呢?
  出示几只不同样式的鞋子,请一名幼儿挑选。
  (出示鞋架和随处乱放的鞋子)师:娃娃家的宝宝经常把鞋子乱丢乱放,害得妈妈找也找不到,还常常把鞋子穿错。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能够把鞋子一双一双的整理好,他们家的妈妈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整理一下,好吗?
  幼儿分散 收拾,将找到的两只鞋子摆放在身边,并说出为什么要将这两只鞋子放在一起。
  幼儿互相检查、验证,并把找对的鞋子放在鞋架上。

  (四)养成整理鞋子的好习惯
  1、师:我们小朋友真是太棒了,把娃娃家的鞋子一双一双的摆放整齐,这下娃娃的爸爸、妈妈和宝宝穿鞋就很方便了,也不会穿错了,看上去也很漂亮。
  2、游戏:对对乐。
  幼儿一人手中拿一只鞋,听音乐自由走动,寻找与自己鞋子一样的另一只,配对后,两人将鞋底相互有节奏地碰击,并念儿歌:"对对碰、对对碰,一对鞋子对对碰。"与其他小朋友交换鞋子,再次游戏。
  3、依据配对的方法,幼儿再次收拾鞋子。
  教师提醒幼儿一双一双地收拾,并整齐地摆放在鞋柜中。

  活动反思:
  1、根据幼儿的需求生成教育。
  本活动的设计以"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为宗旨,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的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取经验,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配错鞋子),于是我生成了《鞋子对对碰》这一活动。通过幼儿的实践,来解决幼儿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生活,促进幼儿的发展。
  2、让幼儿在同伴的相互作用下进行学习。
  同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让他们共同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修正。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学会接纳他人的观点,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3、提供合理的教育"平台"。
  活动的目标符合我们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又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观点。在活动中,教师更多是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支持、推动幼儿主动学习。

第3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和气球宝宝做游戏》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气球圆鼓鼓花花绿绿的的样子、空气无形、无色、无味,抓不见、摸不着,要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必须借助具体的物体,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和气球宝宝做游戏》,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游戏中,探索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气球被突然放飞到处乱窜的原因。体验科学探索动手实践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知道气球变鼓是充入了空气。
  2.通过气流吹在脸上,感知空气的存在。
  3.感知空气从气球中冲出的有趣现象。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没充气的气球若干,充足气的气球十只,打气筒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交流
  1.出示未充气的气球和充气的气球:这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2.欣赏故事“气球吃什么”。
  气球喜欢吃饼干、馒头、糖果吗?气球吃什么变胖的?

  二、实验,感知
  1.出示充气气球:让空气亲亲你的笑脸。
  教师操作,幼儿感知、交流空气轻轻和快速吹在脸上的感觉。
  2.教师突然放飞气球:气球怎么了?气球为什么会到处乱窜?谁给了气球力量?
  3.模仿气球乱窜的样子。

  三、游戏:流星球大战
  1.将所有气球充气。
  2.听口令,幼儿放飞气球。
  活动拓展:
  在活动区中投放气球供幼儿游戏。
  附:故事《气球吃什么》
  气球宝宝瘪着肚子,歪着脑袋,无精打采地躺在桌子上。小动物们看见了问:“气球宝宝,你怎么啦?”气球宝宝轻轻地说:“我、我的肚子饿瘪了。”小动物们说:“我们找些东西来给你吃,让你的肚子赶快鼓起来吧!”
  小兔找来了饼干,小猪找来了馒头,小熊找来了一大把糖,小猫找来了一大杯水。他们把好吃的东西一样一样地送给气球宝宝,可是气球宝宝不爱吃这些东西。小动物们犯愁了,气球宝宝喜欢吃什么呢?怎样让它圆鼓鼓地胖起来呢?

  活动反思:
  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知道空气能够使气球和充气玩具变鼓。孩子们在玩气球的情境中去探究、去发现,在活动中极积勇跃参与,活动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操作材料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可见本次活动目标定位是比较准确的。体验到了科学活动的乐趣。

第39篇、小班科学活动《罐子的秘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罐子在小区、家里到处都有。在成人眼里,空的罐子就成了垃圾;但在孩子们眼里却成了宝贵的玩具,可看可玩可制作……由此可见罐子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何不充分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废旧物来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呢?由此,产生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2、自然地讲述探索结果。
  3、对听辨声音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难点: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会开启八宝粥罐子。
  物质准备:八宝粥罐子32个,(8个装米,盖上有暗标记,9个装塑料珠子;15个空罐)。米、塑料珠子各2盆。空筐2个(贴有米和珠子标记)。

  活动过程:
  一、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我发现了什么?(3分钟)
  ⒈幼儿第一次探索,听辨有无声音。
  师:“桌上有许多漂亮的罐子,请你不要打开,摇一摇,听一听,再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发现?”
  ⒉与同伴分享: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听辨两种声音。(10分钟)
  ⒈幼儿第二次探索,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⒉学习听辨二种声音。
  (1)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2)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3)谁和他的声音是一样的?
  (4)打开来看看是什么?(进行验证:米、珠子)
  小结:原来罐子里装了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了。
  ⒊归类摆放
  ⑴听口令摇动对应的罐子。师:米宝宝一起来唱歌;珠子宝宝一起来唱歌;
  ⑵出示有标记的筐,请幼儿按指令归类摆放。师:米宝宝罐子放在米宝宝标记的家里,珠子宝宝罐子放在珠子宝宝标记的家里。
  ⒋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会唱歌的罐子。互相猜猜罐子里的秘密,进一步巩固对二种声音的认识。
  师:下面请小朋友选择桌上的珠子或米其中一种装进空罐子里,然后盖上盖子,一起来做会唱歌的罐子。
  (1) 要求:把罐子放在脸盆里装,米和珠子不要洒出来。
  (2) 分组演奏。按材料不同分两组坐,听指挥演奏。

  三、活动延伸:寻找不同声音。(2分钟)
  再去找找,罐子装了其他材料会发出什么声音?

  活动反思: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幼儿对活动关注度高,始终乐于探索,兴趣盎然。
  2.活动目标符合本班幼儿实际能力。
  3.教师语言儿童化,既不失科学活动的精炼,又符合托班幼儿年龄特征。
  4.教师能够根据本次活动实际发展,及时、灵活调整活动环节。
  存在不足及调整措施:
  1.幼儿在第一次探索操作环节,出现拿着罐子敲桌子现象,虽属“自由探索”,但是敲击会损害桌子,教师应该及时制止、教育。
  2.第一环节,教师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不要打开罐子,幼儿把罐子打开米撒了一地,个别幼儿注意力转移,去地上捡米,导致一些混乱。
  3..幼儿按标记归类摆放环节,教师发现了一名幼儿摆错位置,提出质疑:“我看到咚咚咚的罐子放到小标记的盒子里了,应该放哪里呀?”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错误,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纠正错误,教师的指导语明显指示正确的是放在大标记盒子里,幼儿也就用不着思考了。

第40篇、小班科学小鸡和小鸭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小鸡和小鸭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动物,所以我选择了科学活动《小鸡和小鸭》。设计这节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在喜欢小鸡小鸭的基础上,了解其特点的生活习性,并通过模仿、操作,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熏陶。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2、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与小鸭的不同,掌握名称:爪子、脚蹼。
3、知道要关心、爱护小动物。
活动准备:
1、小鸡、小鸭若干只,鸡食、鸭食,
2、大箩筐,纸盒,小鸡小鸭的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激起幼儿兴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一位小客人,猜猜看,它们会是谁呢?(幼儿回答)
2、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叫声)
(二)引导幼儿观察小鸡的外形特征。
1、(出示小鸡)大家一起来仔细瞧一瞧小鸡是什么样子的吧
2、请个别幼儿说说发现了小鸡的哪些特征,(头上有两只小眼睛、尖尖的嘴巴、毛茸茸的身体、有两只脚、脚趾尖尖的"小朋友数一数有几个脚趾"或说脚上有尖尖的爪子)并且请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其特征(例如:嘴巴是尖尖的,就用手做一个尖尖的嘴巴形状,)
3、你们知道小鸡是怎么走路的吗?请个别幼儿来模仿,老师带着小朋友学小鸡走路。
4、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亮,发现了好多小鸡的特征,谁知道小鸡喜欢吃什么?(幼儿回答)
5、小鸡是怎样叫的?我们一起来学小鸡叫,〈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模仿小鸡叫〉
(三)引导幼儿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小鸭的不同点。
1、老师还请来了小鸭,小朋友看一看小鸭和小鸡长的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嘴巴、脚、叫声)(小鸡是尖嘴巴,小鸭是扁嘴巴;小鸡脚上没有蹼,小鸭脚上有蹼、、、、、)
(四)了解小鸡小鸭的生活习性,能关心、爱护小动物。
1、你们知道小鸡和小鸭有什么本领呢?(小鸡会捉虫,小鸭会游泳)
2、知道它们喜欢吃什么吗?(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小时侯的小鸡小鸭爱吃米、米糠、青菜,慢慢长大了小鸡特别爱吃米和虫子,小鸭特别喜欢吃小鱼小虾)
3、老师把小鸡和小鸭的朋友也请来了,我们一起请客人吃东西吧,一边喂一边说,"小鸡,我请你吃米,""小鸭,我请你吃菜"。
4、小鸡小鸭吃得好开心,你们喜欢它们吗?喜欢它就摸摸它、抱抱它、亲亲它。
5、客人吃饱了,要回家了,(这里是小鸡的家,把小鸡送到这里,那里是小鸭的家,把小鸭送到那里 )我们一起送客人回家吧!
6、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请里几只小鸡来做客?几只小鸭来做客?
(五)音乐游戏《小鸡和小鸭》
1、谁愿意扮演8只小鸡和8只小鸭呢?
2、让我们听着音乐动起来吧!
活动反思:
今天实施了《小鸡和小鸭》这一节科学课。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似乎都意犹未尽,连上卫生间都学着小鸡小鸭走着去,煞是可爱!这一现象也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节课,希望发现其中的亮点找出其中的缺点,取长补短,下一次活动开展的更好!
这节课开始我是以谈话的形式展开的,首先从小朋友的穿着颜色说起,重点说了黄颜色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然后以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兴趣和探索欲望。“有种小动物,黄黄的羽毛……”谜语刚提出,小朋友就纷纷举起小手了。笑笑说是小狗;一凡说是大老;涵涵说是豹,陆言说是狮子,梦梦说是长颈鹿,浩浩说是螃蟹,还有许多小朋友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在小朋友兴趣高昂的时候,我故作有点小失望的样子说:“这只小动物是小小的喔,很可爱……”说在我慢慢的做着动作,“是小鸡,还有小鸭!“震耳的声音齐齐的响起,我瞪大眼睛很惊讶的看着他们,惹来了孩子们天真自豪的一阵欢笑。
接下来我就请小朋友说说小鸡,小鸭的大概外形特征,然后出示图片系统的讲述活动内容。感觉小朋友掌握的差不多时,我们开展了小组的表演比赛。请每一组小朋友站起了边说边表演小鸡和小鸭的外形特征,本领和说话等。别看他们年龄小,但是好胜心却丝毫不小。比赛进行的很激烈,氛围也很浓厚,时而又阵阵鼓掌声和欢笑声。通过这样的形式,也带动了一些平时比较沉默比较内向的孩子,使小朋友不但不都参与了本次活动,而且也加深了课堂内容的印象,相辅相成,效果非常好!

第41篇、小班科学活动水娃娃本领大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本活动实施时,并不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是让幼儿自己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在探索过程中,让幼儿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满足幼儿求知的愿望。

  活动目标
  1.知道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
  2.能用简单的“水可以……”的句式大胆表述观察的结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自制录像片:我们的一天。
  2.饮料若干、干枯的花及未洗的水果。

  活动过程
  1.谈话导人:
  提问:刚才你们出去跑步、拍球,口渴了吗?怎么办?
  2.一边喝水,一边听故事《小猪变干净了》。  
  思考:水除了可以喝、可以洗澡,还能干什么?
  3.观察发现:
  放录像片:我们的一天。(可自摄于园内)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表达。
  4.谈话讨论  
  (1)语言游戏:用“水可以……”的句式说一句完整的话。
  (2)拓展内容:说说自己喜欢水的哪些活动、游戏?你们是怎么玩的?
  5.寻找需要水娃娃帮助的物品。如干枯的花及未洗的水果。

  活动延伸
  幼儿讨论:没有水,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活动反思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善于观察,善于抓住时机进行教育。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着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同时要考虑到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这样孩子就能得到创新精神,得到实践能力。我班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以前他们对水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水很好玩,通过老师教育他们知道了水是宝贵的,我们要节约用水。不能浪费水资源。通过浇水护花行动,小朋友更加懂得珍惜,爱护花草树木了。

第42篇、小班科学活动找种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3-4 岁的幼儿对周围世界都充满着好奇。植物怎样生长的?西瓜内为什么有黑色的瓜籽?瓜籽有什么用?香蕉内的小黑点是什么?面对幼儿如此多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并让他们永远保持一颗充满想像的童心?从幼儿每天吃的水果开始,开展一次寻找种子的活动,这样既能让幼儿知道水果、蔬菜和花草树木都有种子,又能对种子产生探索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水果、蔬菜和花草树木都有种子。
  2.知道不同植物的种子外形不同。
  3.对种子产生探索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西瓜、香蕉、苹果、梨;家长配合收集各种种子;录像带。

  活动过程
  1.找水果的种子。
  (1)让幼儿品尝西瓜。提问:西瓜的种子在哪里?看看是什么样子的?
  (2)让幼儿品尝香蕉。提问:香蕉有种子吗?它的种子在哪里?告诉幼儿香蕉中的小黑点就是香蕉的种子。
  (3)找出苹果、梨的种子
  2.利用每天饭后吃水果的时机,和幼儿一起品尝、讨论:
  (1)你今天吃的是什么水果?它有种子吗?
  (2)找一找它的种子在哪里?看看是什么样子的?
  3.看录像:大树的种子在哪里?种子埋入土里――发芽――小树――大树――结果子。

  活动延伸
  1.可将各种种子做成标本,贴上标签。
  2.尝试种豆,观察种子的变化。
  3.亲子活动:找蔬菜等农作物的种子
  提问:毛豆、萝卜、青菜有种子吗?通过“家长园地”,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寻找蔬菜等农作物的种子,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让幼儿介绍,展示自己找到的种子。

  活动反思
  活动中充分让幼儿动口动脑,既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思维,各种各样的种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被注意的东西,因此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搜集各种丰富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的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

第43篇、小班科学夏天的声音教案反思

   教学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离不开幼儿的生活,唯有由心而发的兴趣才能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周围事物。结合主题活动“夏天真热啊”的开展。我引导幼儿通过听、说、想象、创造等方式,发现普通的生活材料会产生各种独特声音,感受大自然中声音的奇妙,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活动目标:   
  1.聆听、感受大自然中的声音,积极尝试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制造声音。   
  2.在欣赏散文《夏天的声音》中展开想象,制造和体验美妙的大自然之声。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分别装有米粒、黄豆的透明瓶,搪瓷杯,筷子,不锈钢小勺,塑料垫板,塑料袋,空纸盒,铁盒,硬币,木块,等等。   
  2.录有雷声、雨声、蝉鸣声、蚊子叫声、空调运行声等夏天里的各种声音的音带。  
 
  活动过程:   
  一、聆听、感受大自然中的夏之声   
  1.教师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幼儿倾听并表达。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师:你在什么时候也听到过这个声音?   
  师:夏天里,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2.师(小结):轰隆隆的雷声、哗啦啦的雨声、“知了知了”的蝉鸣声、嗡嗡嗡的蚊子叫声,这些都告诉我们夏天到了。   
  (析:雷雨声、蝉鸣声等是幼儿熟悉的夏天里的声音。教师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导入,引发幼儿,在交流、互动中回顾更多经验。)   

  二、探索、创造夏之声   
  1.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制造声音。   
  师:除了大自然里有各种有趣的声音之外,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东西会发出声音。   
  师(出示一些物品):你能用这些东西制造出有趣的声音吗?请你选择一样东西试一试吧。   
  2.分享制造声音的不同方法。   
  师:你选了什么东西?它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让这东西发出声音的?   
  师(小结):原来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让同一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例如:两个幼儿都选择了铁盒,但他们使铁盒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幼儿甲说:“我用手拍铁盒,铁盒发出了砰砰砰的声音。”幼儿乙说:“我用拳头敲铁盒,铁盒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教师说:“哟!太神奇了。同一个铁盒用手拍或用拳头敲,就会唱不一样的歌呀。”)   
  3.再次尝试自由选用材料制造声音,并在教师引导下将制造的声音与夏天的自然之声产生联想。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让这些东西发出了声音。这次,这些盒子、瓶子说:“我们也喜欢夏天,我们也想学一学夏天的声音,你们愿意帮帮我们吗?”大家再来试试看吧。   
  4.大胆表达自己的联想。   
  师:你选择了什么东西把它发出了什么声音?   
  师:这种声音像什么?   
  (例如:有的幼儿用装满米粒的塑料瓶发出了沙沙沙的下雨声;有的幼儿敲打铁盒说发出了轰隆隆的打雷声,有的幼儿拗动塑料垫板发出了呱呱呱的蛙鸣声。)   
  师(小结):你们看,这些东西普普通通,但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居然变出了这么多夏天里的声音,大自然真是奇妙。只要我们多留意:多看、多听、多想,就可以从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析: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物体用不同方法可发出各种声音,难点是运用这些物品联想并模拟夏天的各种声音。)   

  三、夏之声音乐会   
  1.欣赏散文《夏天的声音》。   
  师:有一篇好听的散文叫《夏天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教师边播放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边朗读散文。)   
  2.在教师引导下为散文《夏天的声音》中的内容制造相应的声音,体验自然之声的美妙。   
  师:这篇散文里也有很多有趣的声音。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师:我们来开个音乐会吧,每热选一样东西,一起来模仿里面的声音。   
  3.师(小结):我们用敲、拍、吹、搓、拉等许多方法让一些不会动的东西发出了有趣的声音,演奏出了那么多夏天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美妙的音乐之外,大自然和生活中还藏着许多奇妙的、好听的声音呢。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为我们演奏的美妙的“音乐”。

  活动反思:    
  小班孩子的好奇心很强,求知欲也很强。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能发出不同声音的材料,孩子们探索欲望很浓,在自由的气氛中探索出了有趣的声音,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个别孩子参与不太积极,还没有完全融入到活动中来,主要是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差距,还需教师与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孩子进步。

第44篇、小班科学小蝌蚪的成长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在孩子们眼里,春天还是一个充满好奇和秘密的季节,他们对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小动物更是孩子们喜欢的伙伴。在幼儿印象中动物的成长都是由小变大的生长过程,外形特征并无较大变化,而青蛙的生长过程比较特殊,它是由小蝌蚪慢慢长出后腿——又长出前腿——尾巴退化成青蛙的。孩子们强烈渴望了解其中的秘密。为此我选择了《小蝌蚪的成长》这一以科学领域为主的教育内容,并运用游戏的形式渗透了语言、健康等方面的内容,使幼儿对小蝌蚪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小蝌蚪变青蛙的乐趣,从而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2.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3.引导幼儿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使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尝试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

  活动准备:
  1. 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观察小河、花草、树木等在春天发生了哪些变化。
  2. 小河的背景图一幅,小花鱼及小蝌蚪各个成长阶段图片。
  3. 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一、创设意境,引出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
  温暖的春天来了,睡了一个冬天的青蛙妈妈从泥洞里钻出来,跳进小河里,在绿绿的水草旁边产下许多黑黑的、圆圆的小蛙卵。过了几天,这些小蛙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通过谈话的形式,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活动氛围,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通过多种形式感知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1.利用图片演示,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引发幼儿对小蝌蚪成长变化的思考及关注。
  ①小蝌蚪长的是什么样子的?
  ②小花鱼发现小蝌蚪哪里变了?
  ③小蝌蚪又长出什么来了,小蝌蚪的什么没有了?它变成什么了?(运用演示法边看图片边欣赏故事,使幼儿对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活动环节做好铺垫。)
  2.师幼共同回顾小蝌蚪的成长历程,并用语言描述及肢体动作感受。
  ①小蛙卵慢慢变成小蝌蚪,过了一段时间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它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又长出了两条前腿,最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③引导幼儿模仿小蛙卵、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小青蛙的样子。(在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历程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幼儿来通过语言描述及肢体动作模仿小蝌蚪成长中的各种形态,加深幼儿对小蝌蚪成长变化的印象,感受小蝌蚪变青蛙的乐趣。)

  三、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幼儿在教师带领下玩“小蝌蚪变青蛙”的游戏,并引导幼儿按口令做不同的动作:“我是小蛙卵”、“小蛙卵变成小蝌蚪了”、“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来了”、“小蝌蚪又长出两条前腿来了”、“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它变成小青蛙了”。 (本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的快乐心情,加深幼儿对小蝌蚪成长过程的了解,使活动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随时组织幼儿观察饲养角的小蝌蚪,验证其成长过程,并进一步激发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态自然亲切、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这次活动的亮点是: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春天的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把科学领域的活动用故事情节贯穿下来,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在模仿小蝌蚪时,有位孩子摇着身体晃着脑袋边走边情不自禁地用济宁话说:“真好玩,真好玩”。我接着引导说:“好玩吗?后面还有更有趣的呢!”对幼儿积极的情感关注,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注意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创设了一种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教师能够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并始终给予幼儿积极的关注,使他们的活动动静结合,由欣赏故事——语言描述其成长变化——模仿、探索动作——到体验游戏,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活动,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3、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游戏法及情景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多通道参与法及体验法。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玩一玩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第45篇、小班科学活动温暖小动物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冬天到了,天气一天天变冷了,宝宝们都穿上了冬衣。可再玩娃娃家时,我发现有的宝宝会将布娃娃的衣服或鞋子脱掉。宝宝们只热衷于他自身的动作发展,全然不顾娃娃的冷暖。设计本活动,想通过让宝宝自己帮小动物想办法:怎样过冬?怎样取暖?从而不仅知道一些取暖的方法,更激发他们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感官感知冷和暖,初步了解一些取暖的方法。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取暖的物品(手套、围巾、大衣、热水袋等)、小动物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师用冰凉的手与宝宝握手,引出主题:
  比较谁的手冷?谁的手暖?
  2、讨论:怎样让老师的手、身体变得暖暖的?
  3、师根据宝宝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取暖物品,让宝宝感知暖(个别、集体)。
  4、以小动物哭声引起宝宝的注意,引发宝宝为小动物准备过冬的物品。
  5、游戏:小动物过冬
  引导宝宝做妈妈,为小动物带上不同的取暖物品。学说:宝宝,现在还冷吗?
  6、表扬“妈妈”们的积极表现。动物的情感。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46篇、小班科学变了变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动手实验师: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两块木耳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很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和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和验证(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做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做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科学与音乐活动相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教师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菊花在杯子里慢慢"开放"的过程,体验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另一方面是加深他们对泡发食物由小变大的感知和理解。)活动延伸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
  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
  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第4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水变红了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在一次美术活动时,有一个小朋友发现,一张红色的纸掉进水里,水就变成红色的了,小朋友们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注意创造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物品在水中是否褪色,从而萌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比较主动的参与观察和操作活动,发现生活中有的东西在水中有褪色的现象。
  2、乐意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红色物体,如红色雪花片,红色皱纹纸,红色蜡光纸,红布,红毛线。
  2、一杯清水,二个罐子,每人四个透明盛水的杯子,水杯上分别帖有红色物体的标记。
  3、记录单一手一份,印章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变魔术引出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出示一杯清水和两个罐子,师:今天老师来给大家表演一个水的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师:这有一杯水和两个空的罐子,你们看看两个罐子是不是一样的?现在老师把杯子里的水同时倒进两个罐子,等会儿再倒出来,你们看看会发现什么?(老师操作分别将两个罐子里的水倒回到杯子里。结果一个罐子里的水还是清水,面另一个罐子里的水变成了红色的)
  2、寻找原因
  师:咦!这杯水怎么会变成红色的呢?(幼儿猜测)
  师:让我来告诉你们这个秘密吧,请你们闭上眼睛大声数一、二、三(当幼儿数到三的同时把罐子的盖子打开,让幼儿发现原来里面有一张皱纹纸)
  师:有的小朋友说,是纸身上的颜色跑到水里了,是不是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教师示范小实验:观察皱纹纸浸在水里会褪色
  师:看清楚这张是什么颜色的?现在老师把它放在水里,仔细看,纸有什么变化?师生一边观察一边发现,纸的颜色变掉了,变深了还是变淡了?
  师小结:东西放在水里颜色会变淡,这就叫褪色。
  师:那么褪掉的颜色跑到哪里去了,水有什么变化?
  4、幼儿实验
  (1)认识材料
  刚才我们知道皱纹纸浸在水里容易褪色外,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几样红色的东西,看看是什么?我们也来自己动手做实验把它们放在水里看看会不会褪色?
  (2)介绍操作方法
  每人准备了四个装有水的杯了,每只杯子上都贴有每样东西的标记,就是告诉你应该把哪样东西放进去。
  (3)出示记录单,
  讲述记录方法这是一张记录单,记录单上也贴着四样东西的标记,(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等一会儿实验后你发现哪样东西会褪色,就用印章在这个东西的标记下面印个印。
  (4)幼儿实验
  每个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把四样东西分别放进相应的杯子,观察该物体是否有褪色的现象。
  (5)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帮助幼儿一起在实验记录单上记录实验结果。
  (6)幼儿讲述实验过程。
  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结果,这些材料放在水里都褪色了吗?哪些材料容易褪色,哪些材料不容易褪色?
  (7)小结
  并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褪色,有的容易,有的不容易。
  是不是各种各样的纸都会褪色呢?让我们在活动时间再来做实验,是不是各种布料都会褪色呢?那就要我们小朋友在妈妈洗衣服时仔细看一看,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

  活动反思:
  幼儿对这次科学活动很感兴趣,积极的探索什么东西会使水变成红色但是,由于引导不够,幼儿对褪色这个概念没有认识..对于记录单的使用,有些幼儿还没有掌握.记录单的作用也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给幼儿的操作时间也短了一点。

第48篇、小班科学白萝卜和胡萝卜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我们都知道,萝卜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蔬菜之一,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萝卜在农村菜场等地随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白萝卜、胡萝卜、卞萝卜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它营养丰富,吃法繁多,可煮汤、可凉拌、可红烧、可腌着吃,有的还可生吃呢!然而幼儿虽然知道萝卜,但对萝卜的种类、用途、营养价值等还不太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幼儿不爱吃萝卜的现象。因此,我认为:此活动有一定的季节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的:“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在话题《秋天的果实》中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生成了此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了解萝卜的外形,形成对萝卜正确的认识,加深对萝卜的特征、用途等的理解,激发幼儿爱萝卜的情感。

  活动目标:
  1、观察白萝卜、胡萝卜,学会从颜色、外形、味道等方面进行相对应的比较,找出其不同点。
  2、知道萝卜有营养,喜欢吃萝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萝卜的特征、用途。通过探索发现、品尝萝卜,使活动得到深化。
  难点:讲述萝卜的不同特征,并通过集体小结、整理两种萝卜的特征。

  活动准备:
  1、白萝卜、胡萝卜若干(数量超过幼儿的人数),切成小块的两盘萝卜及牙签。
  2、小兔子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3、课前请家长配合有意识地让幼儿认识一些萝卜食品并品尝。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进入主题。
  (1)教师带幼儿来到活动场地,手指萝卜筐:“宝宝们,看那里有什么呀?”幼儿集体边看边一起回答:“有萝卜。”教师:“那现在妈妈请宝宝每人去拔一个萝卜。”
  (2)教师带动幼儿跳着去拔萝卜,拔好后按一白萝卜一胡萝卜相隔坐好座位。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利用幼儿熟悉的小兔形象,为幼儿创设了“小兔拔萝卜”的语言情境和物质(萝卜)情境,引发幼儿观察萝卜的兴趣,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孩子。)    2、比较两种萝卜的异同。
  (1)认识名称:宝宝,告诉妈妈你拔到的是什么萝卜?(引导幼儿先从名称上分清两种萝卜)
  (2)比较两种萝卜:
  比较颜色:看一看,它们的颜色一样吗?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分别观察自己与同伴的萝卜,学习词语:桔黄)
  比较形状:看看宝宝手里的萝卜是什么样的?和好朋友手里的萝卜一样吗?(引导幼儿说出萝卜有大有小、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摸摸萝卜的皮有什么感觉?(学习词语:光滑)
  比较味道:你知道萝卜有什么用?(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地讲述。)今天妈妈给宝宝们准备了生的白萝卜和胡萝卜,请宝宝们去尝尝看是什么味道的?(幼儿自由品尝并及时地讲述自己吃到的白萝卜、胡萝卜分别是什么味道的)
  (评析: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让幼儿人手一个萝卜,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嘴巴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幼儿通过比比、摸摸、说说各自看到的萝卜的特征。)
  3、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
  (1)白萝卜里外都是白的,圆圆的或长圆的,皮很光滑,吃起来甜甜的;胡萝卜里外都是桔黄色的,长长的有点尖,皮不光滑,吃起来有点药味,也有甜味。萝卜很有营养,小朋友应该多吃。
  (2)宝宝们,拿起我们拔到的萝卜到食堂看阿姨怎么用萝卜做成好吃的菜。(幼儿带着萝卜和老师一起离开活动室去食堂)
  (评析:在活动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就通过引导与幼儿一同小结的方式,对幼儿获取萝卜的经验进行整理。同时,引导幼儿品尝萝卜,大家吃吃讲讲,在兴奋的状态之中,幼儿也逐步意识到多吃萝卜(蔬菜)营养好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做到不挑食,让身体吸收更多营养,使身体长得更捧,目标2就自然完成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效果非常好。幼儿在能看、能摸、能闻、能尝的亲身体验中达成了活动目标,活动中幼儿兴趣性高、自主性强,特别是让幼儿与同伴比较两种萝卜的异同,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把两种萝卜摆放在一起,边看边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但是在“萝卜有什么用”的环节当中,多数幼儿只说了萝卜“能做汤吃”,说明幼儿课前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我与家长的联系还不够充分、到位,没有让家长真正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当中。由此,我深深地领悟到:家长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49篇、小班科学活动好朋友夹心饼干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不同形状的饼干对幼儿很有诱惑,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很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利用这一资源来开展活动,不是让幼儿仅仅徘徊在有趣、喜欢的层面上,也不是把饼干当作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工具。更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来讲解、示范,让幼儿机械地重复记忆而是设定问题情景与幼儿共同开展有意义的,互动的对话,促进幼儿的建构式学习。让幼儿体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甜蜜美好的。

  活动目标:
  1、感知饼干的不同形状,获得对图形的初步概念。
  2、自制夹心饼干,体会与朋友互赠礼物并一同品尝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事先告诉幼儿要制作饼干送给好朋友,请幼儿带两块一样的饼干来园。
  果酱、炼乳、花生酱等容易按颜色辨认的酱料,一次性餐布、小勺、浅盘。餐巾纸(每人一块)纸篓(每组一个)
  不同形状的饼干若干(事先了解孩子所带饼干情况,根据需要做调整或补充)

  活动过程:
  观察饼干
  师:宝贝,你们的饼干真多呀,他们一样吗?
  幼:一样或不一样。
  师:(如果有回答不一样的)哪儿不一样?让孩子们说一说不一样的地方能方。
  师:你们的饼干像什么?
  幼:象太阳、像屋顶、像书、像门、像盆口等
  师:宝贝,你们的饼干有这么多形状,那他们都是什么味的?闻一闻告诉老师。
  幼:菜味、香味、葱花味、芝麻味、油味等
  师:宝贝都有好朋友,饼干也有好朋友,它们的好朋友是谁呢?
  师:出示两块一样的饼干。饼干的好朋友,它们脸贴着脸,中间夹上一层甜蜜蜜的酱料,然后轻轻地合拢,就成为“好朋友夹心饼干”了。
  制作好朋友夹心饼干
  师:宝贝,愿不愿意制作“好朋友夹心饼干”呢?
  幼:愿意
  (一)、认识各种酱料
  师:宝贝,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幼:酱……或不知道。
  师:教师一一出示不同的酱料,告诉幼儿酱料的名称。
  师:示范:用小勺舀出酱料均匀地涂在一块饼干上,然后与另一块饼干合拢。
  师:配合念儿歌:“中间夹层甜甜的酱,头碰头,脸贴脸,轻轻合拢真开心!好朋友夹心饼干做成了!”
  师: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餐巾纸、纸篓的使用。

  (二)、幼儿制作夹心饼干
  师:宝贝,下面自己制作《好朋友夹心饼干》,看谁制的又快又好。
  师: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酱料进行制作。
  分享活动
  师:宝贝太棒了,自己能制“好朋友夹心饼干”了,原意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吗?
  幼:愿意。
  幼:和好朋友互赠品尝。
  师:好吃吗?哪个好朋友送给你的?启发幼儿说说吃好朋友送的《好朋友夹心饼干》的喜悦心情。

  活动反思:
  设计比较合理,进行也比较顺利。活动中,幼儿都能积极参与,活动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让幼儿充分感受与好朋友交换、分享的快乐。体会与朋友互赠礼物并一同品尝的乐趣。

第5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气味教案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嗅觉感官经验较少,他们对气味的概念停留在好闻与不好闻、香与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潜意识里积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种物品气味的机会。通过这次探索活动“气味瓶”,旨在给幼儿提供一个积累嗅觉经验的机会,让幼儿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鼻子闻物体的气味,发展感知能力。
  2.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要爱护自己的鼻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组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尽可能的提供有各种气味的物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气味的感知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鼻子有什么用吗?”(呼吸、闻气味)拿起一只瓶子,“假如我想知道瓶子里有什么东西,应该怎么办呢?”(看或闻)
  2.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气味。
  (1)“桌子上有很多的瓶子,你们知道里面都是些什么吗?”
  (2)请小朋友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闻好一个盖好,再换其它的瓶子闻,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闻到了哪些气味?
  (3)幼儿交流自己刚才闻到了什么气味。
  (4)老师请每组一个小朋友找出醋的气味?(或其它气味)的瓶子,看谁先闻出来。
  3.引导幼儿讨论、扩展经验。
  小朋友你在家里或别的地方还闻到过什么气味?请你告诉大家。
  你最喜欢闻什么气味?不喜欢闻什么气味?为什么?幼儿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气味,鼻子能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气味,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的东西。
  4.总结
  讨论怎样保护鼻子启发幼儿回忆以往碰伤鼻子或感冒的 感觉,进行讨论,谈谈保护鼻子的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的鼻子很有用,可以呼吸,还可以闻到很多的气味,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鼻子。知道不挖鼻孔,不把异物塞入鼻孔,活动时注意不撞击鼻子,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等

  活动延伸
  在娃娃家的厨房里放上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制成“气味瓶”,让幼儿辨别各种气味,并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第5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落叶树和常绿树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在渗透颜色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理念中,使幼儿在一日活动,在自主的探究中感受颜色的奥秘。随着冬季的到来,连接前主题秋天,我试着将冬天的季节特征与颜色相结合,在让幼儿感受落叶树树叶的黄色与常绿树树叶的绿色视觉冲击的同时,通过幼儿自主的户外探索,了解到颜色所传达的自然讯息,真正地感受颜色的奥秘。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树木,形成落叶树、常绿树的概念。
  2、知道常绿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落叶树到了秋冬季节会落叶的特点。
  3、户外观察落叶树与常绿树,获取直接经验。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常绿树和落叶树PPT。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表演《秋天》歌曲,导入主题。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秋天的叶子。”
  歌曲: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小树叶,渐渐发黄了,随风落到草地上,草地上。
  师:“秋天小叶子都掉下来了,冬天的时候他们要掉在地上睡觉了,我们一起再来唱一唱,好吗?”(创编成冬天歌曲)
  歌曲:冬天来了,天气凉了,小小树叶,渐渐睡觉了,随风躺在到草地上,草地上。

  二、播放常绿树和落叶树图片
  1、出示常绿树图片
  师:“冬天到了,这些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呀?他们有没有掉在地上睡觉呀?为什么这些树叶不会掉在地上睡觉,谁来说一说?”
  师小结:“老师给这些绿颜色的,在冬天的时候叶子不掉下来睡觉的小树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常绿树。”
  2、出示落叶树图片
  师:“你看这些树他们的叶子落在地上睡觉了吗?”谁来说说这些树什么样子的?”
  师小结:“这些黄色的,红色的树叶落到地上睡觉了,我们给这些小树取个名字叫落叶树。”

  三、户外找寻常绿树和落叶树
  1、老师带领幼儿去户外找找常绿树和落叶树,丰富幼儿对常绿树和落叶树的认识。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常绿树和落叶树吗?我们一起去外面找找看。小朋友在找小树的时候,千万不要伤害他们,我们可以轻轻地摸一摸,碰一碰,用小眼睛看一看,然后来告诉老师你看到了哪些树,好吗?”
  2、师敲小铃,集合交流。
  师小结:“老师给这些绿颜色的,在冬天的时候叶子在树干上睡觉的小树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常绿树。黄色的,红色的树叶落到地上睡觉了,我们给这些小树取个名字叫落叶树。”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科学课,在课堂获得一定的常绿树和落叶树经验基础上,通过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自主实践,感受常绿树的绿色和落叶树的黄色,了解颜色所传达的自然讯息,落叶树落叶的季节就是秋冬季的到来。符合小班幼儿教学直观性原则,我将活动重点放在户外观察探究中,但是我忽略了小班课程的时间,15分钟,如何突出我的活动重点,我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导致在前面的了解常绿树树叶和落叶树树叶的基础知识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听取其他老师的建议,可以适当地将前篇导入缩短,控制在3分钟以内,预留12分钟进行户外探索,或者将活动探索放到前面,最后总结时在到教室进行ppt演示总结。我自己也意识到前篇导入语言不够简练易懂,有点绕口繁琐,所以我需要改进的是在语言运用上要言简意赅,重要的是体现自然科学课的特点,尤其是符合小班幼儿直观性教学原则。

第52篇、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肥皂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春夏季是易发病的季节,也是容易感染细菌的季节。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因势利导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今年,出现了手足口疾病,而且情况非常严重,如何对幼儿进行爱清洁,讲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对防范疾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爱清洁的活动,如:有趣的肥皂、洗手、漱口等活动。《有趣的肥皂》这节活动是通过让幼儿玩一玩、摸一摸、做一做等方法,让幼儿了解肥皂的外形特征及它的用途,并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确洗手的方法。在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良好的的卫生保健常识,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用肥皂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2、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肥皂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活动准备]各式各样的肥皂及肥皂盒若干;各种旧玩具、旧手绢等;吹泡泡玩具瓶(与幼儿人数相等);"我爱洗澡"音乐及磁带、录音机;盛玩具的小筐若干;干净毛巾(与幼儿人数相等)、盛水的大水盆六个,小方布一块,剪好的小红星若干。
[活动过程]
1、《我爱洗澡》音乐,老师与幼儿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1)老师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2)出示肥皂并请幼儿描述。(请幼儿自由发言)
(3)出示多种多样的肥皂,让幼儿观摩。老师引导幼儿观察肥皂形状、颜色、气味,并用手摸摸,说出感觉。(幼儿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
2、幼儿自由玩肥皂、脏玩具等,老师引导幼儿寻找肥皂的小秘密。(幼儿在玩中发现肥皂的小秘密:用手搓能产生泡沫,能溶在水里、能使脏东西变干净……)。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老师适时奖励。
3、引导幼儿正确用肥皂洗手,教育幼儿讲卫生。
老师:孩子们,谁来告诉我你平时是怎么样洗手的?幼儿讲述自己洗手的方法。老师:"想想怎么样才能把我们的小手洗的更干净?"(与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
4、幼儿自由吹泡泡,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把各种玩具用清水冲洗干净
[活动点评]此次活动幼儿对"玩肥皂"极感兴趣,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了肥皂好多小秘密,能溶在水里,有的有香味,有的有药味,搓在手上会起很多的小泡沫,能除菌……玩玩乐乐中了解了肥皂的用途,并学会了如何正确地用肥皂洗手。活动过程中发现:
(1)个别幼儿只顾玩玩具而忽视了探索肥皂的小秘密,对此,教老师应适时引导;
(2)用肥皂洗塑料玩具不太合适。其次,活动中,要引导幼儿尽量不要把水弄到衣服上,洒到地面上,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附儿歌:洗手歌小朋友,来洗手,卷起袖,淋湿手,抹上肥皂搓呀搓,清清水里洗呀洗,再用毛巾擦一擦,我的小手真干净。
活动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第53篇、小班科学活动蔬果沉浮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开展了“蔬果舞会”的主题活动。随着活动的展开,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蔬果。一次,不知是谁把葡萄和西红柿放进了金鱼缸里,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与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是想给金鱼喂食,结果发现蔬果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在水下面。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生成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张桌上放有苹果、香蕉、葡萄、西红柿、土豆等蔬果,一盆水,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想一想,猜一猜。
  师: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小朋友快来看呀!
  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指点着,议论着。有的描述着它们的形状,有的回味着它们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们的重量……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葡萄、西红柿、土豆呢?
  孩子们争论起来,有的说会沉到水底,有的说会浮在水面上,也有的说会在水的中间。
  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可以使用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间。
    在实验操作前,考虑到小班孩子的能力水平,教师准备了直观形象的记录卡和蔬果图片。不作任何提示,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并作记录,为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玩一玩,比一比。
  师: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
  孩子们把它们一一放进水里,仔细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情况,然后在另外一张记录卡上验证记录。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解释和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并初步懂得了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三、讲一讲,议一议。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我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师: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幼: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葡萄却沉下去了呢?
  师:这个问题要留给小朋友们去动动脑筋,找找答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葡萄浮到水面来?
  (孩子们在玩耍中获得了蔬果沉浮的经验,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引发了进一步探索沉浮现象的兴趣。事实上,这一活动仅仅是一个系列探究活动的开端,以后的活动可以根据幼儿探索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进行延伸。)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蔬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蔬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感知到: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第54篇、小班科学认识苹果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认识苹果》是小班上学期的一个科学活动,这个活动从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苹果着手,为幼儿进行一个丰富多彩的认识苹果的过程。苹果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水果,但由于它的常见,家长往往会忽略让幼儿认识苹果,让幼儿对苹果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怎样让幼儿在小小的苹果中探究发现科学的秘密?怎样有效的引导幼儿在观察苹果的过程中,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因此我设计了《认识苹果》这个科学活动,来引导幼儿真正的认识苹果。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苹果的特征。
  2.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苹果。
  3.喜欢吃苹果,知道多吃苹果身体好。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
  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苹果,了解苹果的特征。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每人带一个苹果(红富士、蛇果、青苹果、黄蕉)
  2.小叉、盘子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苹果的外形特征。
  1.师:小朋友今天都带来了什么呀?(苹果)
  2.师:苹果真多呀!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苹果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用小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还可以用鼻子闻一闻?把你的发现跟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看看谁发现的最多。
  3.师:谁来说说苹果是什么样子的?
  幼1:我的苹果是圆圆的。
  教师追问:这个圆圆的苹果象什么呀?(皮球、轮子)那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看看苹果会怎样?(苹果会滚动)
  幼2:我的是红颜色的。
  教师追问:谁的苹果也是红色的举起来给我们看看。还有跟他们不一样颜色的苹果吗?(引出绿色、黄色)
  幼3:上面还有柄。
  柄长在哪里呢?(凹进去的地方)
  4.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小结:苹果看上去是圆圆的,凹进去的地方有个柄,摸上去光光的、滑滑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还有的是黄色的,闻起来香香的。
  5.师:它们都有好听的名字呢?(教师介绍苹果的名称:青苹果、蛇果、红富士、黄蕉等)

  二、观察了解苹果的内部特征。
  1.师:我们看到苹果的外面是什么?(果皮)那你们知道苹果的里面是什么吗?(幼儿猜测)
  2.师:现在我来把它削开,看看苹果的里面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什么颜色的?
  3.师:果肉里面又会藏着什么呢?(皮、籽)怎么才能看到里面是什么呢?(幼儿猜测)现在老师就把它切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果核)果核能不能吃呀?

  三、品尝苹果。
  1.师:你们喜欢吃苹果吗?苹果是什么味道的?
  2.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苹果请小朋友尝一尝,说说苹果吃到嘴巴里是什么感觉?(甜甜的,脆脆的……)
  3.小结:苹果营养丰富,所以我们小朋友要多吃苹果,这样身体才会棒棒的。

  活动反思:
  由于小班的年龄特点,他们并不是很能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发出的指令,经常会出现一个小朋友说什么,其余的小朋友就会说一样的这种情况。我们先从了解苹果的外形特征开始了这次的活动。我首先让孩子们自己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感知苹果,用眼睛看一看苹果像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用鼻子闻一闻有什么味道?用手摸一摸苹果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边观察苹果边说一说,并讲述自己得发现,孩子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提问“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的吗?”大多数小朋友会重复同样的回答。所以,如何有效的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一点还值得我去深入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我应该多引导幼儿进行回答,而不是帮幼儿将答案说出来,这样既没办法突破活动的重难点,也没办法提高幼儿的思考、表达能力。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不但了解了有关苹果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同时也掌握了运用不同感官去感知事物的方法,学会用探索的方法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苹果是孩子们喜欢的水果,能在愉快地游戏中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出其中的科学秘密,收获甚丰。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掌握科学知识是其次的,对活动感兴趣、有探索的精神、探究的欲望、敢于展现自己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目标。

第55篇、小班科学罐子的秘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年龄的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所以家长会常常发现这种现象,比如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玩自己喜爱的玩具或游戏时,周围一旦出现什么新异的刺激,他马上就会分散注意,他的有意注意水平仍然很低,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所以小班幼儿的活动,大致以简单易接受为主。但是,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时,必须采用有趣的形式。通过有条理的步骤,一步步深入,试着让他们达到活动的目标,收获活动的知识。

  活动目标:
  1、听便各种声音,能够大胆用语言表达。
  2、有目的的倾听,有准备的猜想。
  3、大胆参与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认知准备:已经认识过米、红豆、核桃。
  教具准备:PPT课件、红绿灯牌子、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教学难点:
  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与客人老师打招呼,消除紧张感。
  2、教师(出示罐子):你们看,今天金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的罐子!(摇动没装东西的罐子)罐子里面都东子吗?你怎么知道没有?(不停摇动,引导幼儿)
  幼儿:因为没有声音。
  3、教师:哦,没有东西就没有声音。(打开盖子)看看到底有没有东西哦,有东西吗?没有!小朋友们真聪明。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向罐子内装东西):老师来变戏法喽,你们再听听,听听有没有声音。
  2、教师(摇动罐子):猜猜,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哒?有声音就里面有东西了对吗?现在老师这里有那么多罐子,你去找一个里面都东西的罐子,罐子都封住的不可以打开,今天要用耳朵,用你的小耳朵去找找那个管子里面是有东西的,你拿一个有东西的去做到位置上好吗?赶快来找找。
  3、幼儿寻找
  4、教师:找到了吗,找到了就坐回去。(幼儿回座位。)
  5、教师:谁的罐子里有东西的?(教师摇动罐子)谁的罐子里有东西哒?大家都有哒?(罐子双手捂住放在胸前)好了,罐子宝宝保护好,罐子宝宝一直让他发声音它也会哑掉的哦。罐子宝宝有声音的对吗?那里面声音一样吗?(摇动罐子)听!听听,你的东西和他的东西一样吗?
  (幼儿摇动罐子说出:不一样。)
  6、教师:不一样,不一样我们来找找朋友哦。不可以打开看的哦,今天统统是用耳朵来找的,保护好自己的罐子宝宝。
  7、教师(请一个幼儿上前):我们请一个宝宝上来,现在请其他宝宝来为你的罐子宝宝里面的东西找好朋友,找到好朋友会很热闹的哦,找不到好朋友会很孤单的,耳朵听好哦,保护好你的罐子宝宝哦,听听他的。(上台幼儿摇动手中罐子。)
  8、教师:谁是他的朋友,请你听一听,是他好朋友,赶快站上来,和他站在一起。哦,好朋友坐在一起。
  9、教师:现在他们已经是好朋友了,现在我来帮你们找朋友好不好?请你们听听,谁和我是朋友。(摇动手中有东西的罐子):耳朵要灵的哦,仔细听好。你是不是我朋友啊,是我朋友,一个人很孤单的哦,要跟朋友在一起的。来,我们是朋友,我们一起来摇一摇。请坐,做到哪里去?对了,坐在一起。
  10、教师(请剩下的幼儿上台):你们是好朋友吗,我们来听听看啊,一个一个摇,才听的清哦,一个一个摇。(幼儿一个一个摇动罐子。)
  教师:一样吗?一样的。一样吗?一样的。你们也坐在一起。
  11、教师:你们知道吗?老师今天在这些罐子里啊,放了这三样东西。(出示PPT图片)这是什么啊?米宝宝,我们吃饭烧饭的米宝宝;还有一种,你看这是什么啊?哦,是豆宝宝。豆沙就是这个做的,是红豆宝宝;还有一种是——核桃宝宝。放了这三种东西,你猜猜,谁是核桃宝宝(分别摇动罐子)这是核桃宝宝吗?哦,是米,真聪明,是米宝宝吗?这个是嘛?哦,是的,你们真聪明。那这是什么宝宝呢?红豆宝宝。听听,是红豆吗?(分别摇动)这个是什么宝宝?米宝宝。这个呢?核桃宝宝。

  三、结束部分:
  1、教师(询问幼儿):你刚才是拿了什么宝宝啊?核桃宝宝。你们是拿什么的啊?米宝宝。你们是什么啊?哦,红豆宝宝。现在,我们要来做游戏了。做什么游戏呢?请听好了啊,你看,我们要玩警察叔叔红绿灯的游戏喽。(拿卡片反面红色)警察叔叔拿出这个,大家都不好出声的哦,警察叔叔翻过来,就你来出声,会不会?先看看哦,来保护好自己的罐子宝宝。眼睛要看仔细哦。(翻一张卡片)谁摇啊?对,是米宝宝,小朋友们真聪明。不是的不好摇的哦。(翻回卡片)诶,停!(翻过另一张卡片)来看看(幼儿摇)对,(翻过卡片)这样呢?(幼儿停止)(再翻最后一张卡片)现在呢?
  2、教师(准备卡片):现在我们开始喽,速度很快的。核桃宝宝摇一摇,米宝宝摇一摇,红豆宝宝摇一摇。(两遍游戏)
  3、教师:好,我要来唱一首歌了,然后和警察叔叔一起让你们发声音的,这个声音会很好听的哦。开始喽!红豆宝宝请你摇一摇,米宝宝请你摇一摇,核桃宝宝请你摇一摇,我们大家一起摇一摇。来了啊,很快的啊!(歌唱速度加快!三遍)恩,真好!小朋友们真仔细。现在老师啊请来了一个乐队。乐队的声音也是很快的哦,所以你的耳朵要很亮,眼睛也要很亮的哦。所以耳朵要听好,眼睛要看好哦。
  4、教师(好,全体起立):乐队还没来,我们一起来排练一次。(播放PPT音乐)
  5、教师:乐队来了哦~~听好。(伴随音乐一起游戏,背景音乐为《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恩,很好,我们和客人老师们再见好吗?好,摇摇声音和下面的老师再见。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看似简单,调理清晰,但是,等我真正把活动上完后,才发现其中的问题。事实证明了,看似简单的东西,做起来未必简单。
  首先,我在拿到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看活动过程时,发现,应老师所设计的活动非常周密,她好像不仅把活动大致流程处理了,而且还把与小朋友之间的互动也考虑进去了。这个就是作为新教师的我与一个名师的区别。处理细节总是那么心思缜密。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如何上出一节出色的教学活动,关键就是看活动过程是否清晰,有条理;与小朋友们之间的互动及一些活动中所出现的突发事件,对于突发事件又是如何处理。如果说这些能做到比较好。那么,也就是说,能从新教师转变成一个成熟、稳重的老教师了。
  在这个活动中,我把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省略了,就是(教师:那我们好朋友的罐子放在一起好吗,现在把罐子放在一起。)所以,导致我摇手中的罐子让小朋友们辨认声音的时候,他们也跟我一起摇动。自顾自,没有听到要求,辨认出是那种东西的声音。而且场面也有些乱,难以控制。这也验证了,活动环节不能随便删减,少了任何一个,在受教时都会出现一些瑕疵,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
  在与小朋友互动时,没能配合融洽。一开始部分,我把东西放进罐子的时候,他们都知道我放了什么进去了,都把名字说了出来。这是我在课前准备的时候,疏漏了,让幼儿知道了,这样大大减少了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了。让孩子跟着你预设的内容走,还不如你跟着孩子的反应走,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要学着改变自己。这样,教学活动才会不断提高,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问题反应教学,收获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第56篇、小班科学活动动物大转盘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有一天,孩子们在玩抓尾巴的游戏。这时,刘其昕抓到一条尾巴说:“老师,看我抓到一条大灰狼的尾巴。”听到刘其昕的话,有几个小朋友也参与到其中,纷纷说:“不对,这是小猴子的尾巴。”“这是小兔子的尾巴。”听到他们的讨论,我找来了一张尾巴的图片,请他们说说这是谁的尾巴,说什么的都有,其实这是他们都认识的小马的尾巴。可是,一旦尾巴和身体分开后,他们就不认识了。幼儿在认识动物时都是通过整体进行认识,他们看到一张完整的动物图片时,能很快说出是什么动物,但是将动物分割开来变成一小部分时,就不认识了。于是,为了让幼儿能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更细致的了解动物的外型特征,特设计本次活动。并通过本次活动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爱动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参与科学活动,激发幼儿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的探索精神。
  2、能从动物的局部判断出是哪种动物,并能合作将动物完整的拼出来。
  3、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鼓励幼儿参与科学活动,激发幼儿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的探索精神。
  活动难点: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大森林场景布置、东方之星动物大转盘、动物拼图卡片、动物图片、盘子、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走进大森林的场景中。
  师: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大森林,你知道大森林是谁的家?(小动物)
  (设计意图:让幼儿通过观察,增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了解大森林是小动物的家,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
  2、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动物名称。
  师:大森林里有什么动物?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题,给孩子一个已有经验的回忆,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动物名字,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印象,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并使幼儿了解大森林是小动物的家,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下面内容奠定基础。)
  3、游戏:《玩转盘》
  师:这些动物可调皮了,它们都藏了起来,看,有几只藏到了大转盘上,你们猜猜它是谁?(教师出示大转盘,将转盘的指针转起来,幼儿自己玩转盘,将转盘的指针转起来,转到哪个地方,就根据对动物的认识说出动物的名字。)
  师:刚才,你找到了哪些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玩转盘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根据转盘上提供的特征正确的说出动物名字。该游戏的难度不大,动物的特征明显,易于每一位幼儿的独立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能针对动物的头部进行推断动物名字,初步学习推断的方法,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帮助老师了解幼儿对动物的认识程度。将枯燥的认知活动转变成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4、游戏:《找动物》
  师:在大森林里还藏着好多的动物?这些动物可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动物的身体、有的是动物的脚、有的是动物的头。我们在找到后,要猜出它是谁,然后告诉老师。(幼儿到大森林里找动物卡片。)
  (设计意图:通过幼儿的寻找活动,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能通过自己手中的部分动物卡片找出相应的整体的动物,进行对应摆放,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讲述自己找到的动物,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5、将动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动物的家里。
  (设计意图:教师将动物的完整图片展示出来,让幼儿通过自己手中的部分动物卡片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进行对应摆放,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
  6、结束部分――《拼图游戏》
  请找出相同动物图片的小朋友,合作将动物的部分拼成一个整体的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活动,能观察到动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征,并能相互配合进行拼图,将动物图片拼完整。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尝试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

  活动延伸:
  《玩拼图》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拼图,能独立将拼图完成。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对动物的了解。)

  活动反思:
  我提供了一些动物拼图,让幼儿拼拼找找,鼓励幼儿互动学习,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活动,促进主动学习,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发展的一个平台。
  注重材料的层次性,使幼儿充满了好奇、内心萌发试一试的欲望,并体现了生生互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教育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第57篇、小班科学果蔬沉浮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对枯燥的石头或海绵等物体的浮沉,不是很感兴趣。于是通过幼儿喜爱和熟识的蔬果,开展了此次活动《果蔬沉浮》。让幼儿学习和获得沉浮概念。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目标:
  1.表达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3.学习简单的记录及统计。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自制蔬菜水果浮沉实验前后对照图,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的实物和图片,水箱。

  活动重难点:
  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活动过程:
  ●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它们是谁?说出蔬菜、水果的名称。
  ●观察实验,理解浮沉概念。
  你们见过蔬菜水果游泳吗?
  自选一种蔬菜和水果,把它放到水里,观察在水中的状态。用语言表达浮沉现象。
  ●猜测蔬果浮沉现象,用蔬果图片粘贴方式表现蔬果浮沉实验前的对照图上。
  再把浮在水面和沉在水底的蔬果数量作简单的统计。
  ●请幼儿将蔬果放到水里做实验,观察它们在水里的现象,也用蔬果图片粘贴的方式表现在蔬果浮沉实验后的对照图上。
  再把浮沉的蔬果数量作简单统计。
  ●将实验前后结果对照,增加活动趣味性。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水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水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感知到: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第5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纸陀螺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喜欢模仿、乐于尝试,对于动手做做、玩玩的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我有意识地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为幼儿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牙签、彩色的水笔、圆形的卡纸,目的是让幼儿能在动手、动脑操作过程中发现陀螺转动后图案的变化。开展此次探索活动要注意的是,由于活动中幼儿要接触牙签,因而在活动前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幼儿的探索操作活动顺利进行。

  活动目标:
  1.学习利用材料动手做玩具。
  2.训练思考的能力。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剪裁直径为8厘米的圆形卡纸、色笔、牙签。

  活动过程:
  1.教师把事先做好的各种颜色的纸陀螺给幼儿看,先不要转动陀螺。
  (1)出示陀螺,这是什么?
  (2)它是什么形状的?
  (3)这是什么颜色的陀螺?(教师依次出示红、绿、黄色陀螺)
  (4)小朋友想不想学做陀螺呢?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各色陀螺,引起幼儿对陀螺的兴趣。)
  2.幼儿自制陀螺。
  (1)教师给每位幼儿发放圆形卡纸,请小朋友跟着老师在卡纸上面涂颜色。
  (2)颜色涂好后,请小朋友拿一根牙签穿过卡纸中间的小洞,这样陀螺就做好了。(教师可以协助幼儿)
  (设计意图:通过让幼儿自制陀螺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幼儿尝试让陀螺转起来。
  (1)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使陀螺转动起来呢?(幼儿自由发言)
  (2)如果都没想起来,教师提醒幼儿转转牙签看看,幼儿练习转动纸陀螺。
  (3)下面我们来比赛看看谁的纸陀螺转的时间比较长。
  (4)教师小结,表扬玩得好的幼儿。
  (设计意图:通过玩陀螺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尝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反思:
  本活动由于材料来源于生活,内容贴近生活,由涂色到动手操作逐步让幼儿自主获得相关知识经验,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心理和能力,因而能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
  教师在探索活动中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除了做一名指导者、合作者、还是评价者。当幼儿操作时,发现有的陀螺转起来,有的陀螺转不起来,结果是因为有的洞太大了,教师能随时根据活动的需要鼓励幼儿动脑解决问题——用双面胶固定牙签。教师及时发现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及时了解幼儿的水平并给予评价,且能客观地分析幼儿的发展状况,因此,也更能及时有效地指导幼儿,更好地保持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身心愉悦地发展。

第59篇、小班科学我的脸上有什么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五官是孩子们身上重要的器官,他们无时不刻地感受着它们的存在,但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来说,他们未必懂得去保护这些重要的器官。活动以此为出发点,注重孩子自身的体验,在体验中感知着它们的重要,逐步激发保护意识。
活动名称:我的脸上有什么
活动目的:
感知自己五官的特点,激发幼儿对自身的喜爱与保护。
重点难点:
自我感受、探索,感知五官的特点。
活动准备:
1、  望远镜、镜子、图书;香水、鲜花、臭豆腐;各种甜、咸、酸食品;小铃、沙锤、手鼓等物品若干。
2、  眼罩、口罩、耳塞若干。
3、  娃娃脸一个、五官。
4、  磁带、录音机。
活动流程:
引发兴趣——操作探索——交流协调——操作探索——交流协调——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
1、  引发兴趣
我看见你们的小脸了。
我们的小脸上有什么?(幼儿讲述,出示娃娃脸,一一摆放。)
它们长在小脸的什么地方?
儿歌:小小鼻子本领大,长在脸的最中央。
鼻子上面是眼睛,鼻子下面是嘴巴。
耳朵耳朵最听话,长在我的头两旁。
*小结:我们的小脸上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
2、  操作探索
师:旁边有许多东西,你可以自己找一个地方,用你的小耳朵去听一听、小眼睛去看一看、小鼻子去闻一闻、小嘴巴去尝一尝,看看有什么秘密。
(幼儿自主选择物品,感受探索。)
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受探索。
3、  交流协调
刚才你玩了什么?
你是怎么玩的?你用什么玩的?
*小结:我们的小眼睛会看东西、小鼻子能闻味道和呼吸、小耳朵可以听声音、小嘴巴会吃东西和说话,它们的本领可真大!
4、  操作探索
如果没有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猜猜会怎么样呢?
这里有许多东西,你可以戴上试一试,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幼儿自主选择物品,感受探索。)
5、  交流协调
戴上了这些东西,感觉怎么样?
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小结:没有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我们很不方便,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6、  拓展延伸 (放一段噪音,音量大一些。)
这个声音听上去怎样?
为什么要捂住耳朵?(保护)
那你们知道怎样来保护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
幼儿讲述。(注意互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幼儿有了很深的认识,从对五官的模糊逐渐到能跟随教师的指令完成正确的指法。
幼儿从最初的不理解,不接纳,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游戏,慢慢的开始对本课以理解,接纳的方式轻松愉快的接受本课。在情感上幼儿会积极的参与活动,踊跃发言。知识,有儿学会了五官的正确的发音。技能:幼儿能跟着教师的指令清楚的找到自己的五官。
幼儿在学习的方面我们应该参与肢体动作,这样幼儿才可以正确的了解自己的五官,对于个体差异,我们要用另外的方法来引导他们。

第60篇、小班科学活动和筷子做朋友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也围绕幼儿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提出了“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的发展目标。对于幼儿来讲,手的动作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学习使用工具,如用勺和筷子吃饭、用笔写字等。筷子是我国主要的餐具,幼儿进入中班以后,将逐步从使用小勺用餐,过渡到使用筷子用餐,有部分幼儿也已经有了使用筷子用餐的生活经验。因此,选取了本教学活动,这节活动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真正与幼儿实际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而且教学内容也比较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有利于幼儿的接受和发展。

  活动目标:
  1、了解筷子的产生及用途,学习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           
  2、乐意使用筷子进行各种实践和游戏活动。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种类筷子及筷子由来的多媒体课件、有关筷子用途的多媒体图片、米饭等实物、字卡、筷子舞道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呀,李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幼:想。         
  师:好,那咱们一起来听听它是谁?
  2、播放录音:嗨,小朋友大家好。我就是你们的新朋友,不过你们需要猜一个谜语猜能知道我是谁。小朋友听好了。           
  姐妹两个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           
  酸甜苦辣一起尝,只会吃菜,不喝汤。

  二、欣赏筷子的故事,了解筷子的历史。       
  师:小朋友猜到是什么了吗?对,是筷子。其实,很久以前是没有筷子的,那筷子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
  慢慢地,聪明的人们用木头削成筷子,再后来,人们学会了用别的东西代替木头制作成筷子,像竹子、塑料等,所以才有了小朋友们现在看到的各式各样的筷子。

  三、观察实物,讲述特征。(播放录音请出筷子)   
  1.观察自己带来的筷子   
  师:看看你带来的筷子和别人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用手摸一摸,感觉一下你的筷子跟小朋友的筷子是用同样的材料做的吗?   
  小结:筷子发展到今天,不仅可以用木头做,还可以用竹子、塑料等材料做,而且上面的图案、花色也在不断丰富,变得越来越漂亮。   
  2.欣赏各式各样的筷子       
  教师播放各种筷子的多媒体图片,请幼儿欣赏,扩展知识面。如:古代皇帝用的玉筷、工艺品象牙筷、炸油条时用的长长的筷子、家庭套装筷等、一次性筷子等。

  四、尝试为筷子配对,知道筷子以“双”为单位。(播放录音,为筷子找朋友)   
  1.听音乐,尝试为筷子配对   
  师:听,美妙的音乐开始了,帮你的筷子找到它的好朋友一起跳舞吧!   
  每位小朋友手拿一根筷子,根据材质、花色一样的特点,找到另一根筷子,配对成功后跟随欢快的音乐跳“筷子舞”:随着腿部的屈伸,身体的扭动,用筷子敲打手、臂、肩、背、腰、腿等部位,边打边舞。   
  2.探讨配对方法,学习筷子以“双”为单位   
  师:让我们来找一找哪对好朋友最亲密。   
  让配对成功的幼儿简单讲述,自己是怎样帮助筷子找到好朋友的。
  小结:一般筷子都是两根两根一起用的,所以我们经常说“一双筷子”,每双筷子的材质、形状、颜色都一样,有的上面还有相同漂亮的图案。

  五、尝试用筷子夹取食物,探索不同的使用方法。(播放录音)   
  1.幼儿尝试使用筷子,并体验使用筷子的乐趣       
  教师指导幼儿用筷子夹取食物品尝,自由探索使用筷子夹取食物的方法,如夹、挑、拨、搅等。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横着筷子挑面条,竖着筷子叉馒头,搅动筷子搅拌,搅鸡蛋、包水饺。   
  引导幼儿大胆表达使用筷子的感受。   
  2.       
  ①出示正确持筷示意图,为幼儿讲述使用方法:用右手持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游戏:喂食物   
  ②结合刚才的活动,引导幼儿分析在使用筷子吃东西时,应当注意哪些礼仪常规。   
  小结:不拿筷子敲打碗盘;不把筷子指向他人;不用筷子插东西吃;不随便挥舞筷子。

  六.了解筷子的一些特殊用途(播放ppt课件、录音)  
  1、开展区域活动时图片,了解筷子的用途。    
  2、了解筷子其他的特殊用途。

  七.跳筷子舞出活动室。(播放录音)    
  师:筷子朋友的本领可真大呀,刚刚有小朋友说到筷子可以用来跳筷子舞,那现在我们就去外面去跳筷子舞好不好?

  活动反思:       
  筷子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使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同时也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的常见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体验筷子给我们带来的娱乐功能,从而喜欢并正确使用这一工具。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4-5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他们一定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在活动过程中我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还使用游戏法、观察法让他们都有机会参与尝试。结果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彻底被激发了出来,都能积极主动的参入到游戏活动中来。通过课件FLASH了解了筷子的由来,在亲身实践中学会了筷子的使用方法,在多种游戏活动中体验到了筷子带来的娱乐功能,从而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  
   《有趣的筷子》这一活动让我对怎样上好科学课有了反复的思考和探索,我知道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在组织教学中我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少数几位幼儿不太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去愿意是动手能力比较差,不会又不愿意使用筷子,虽然可以让幼儿很放得开的去放手做实验,但是在活动后很难让幼儿将思绪转过来回答我的问题,所以组织教学有待加强,在提高课堂的敏锐性和调控能力中还需进一步学习。

第61篇、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盖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生活中,各种瓶瓶罐罐随处可见,瓶子(盒子)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须品了。有一次班上有个小孩生病了,需要喂药。拿到药瓶后,我拧了好一会儿都没能拧开,后来才发现瓶盖上的标记--要按着拧才行。打开后,我有种成功的喜悦感。于是,便有了一个想法:何不设计一个玩瓶盖的活动呢?于是,便让小朋友们收集各种形状的瓶子和有盖的盒子。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罗纹等)选择合适的盖子。
2、能积极尝试拧紧瓶盖,获取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动作。
3、掌握打开各种瓶盖的技巧,尤其是那种要先按下去才能拧开的瓶盖。
活动准备:
小熊布偶、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各式带盖子的瓶子和罐子、打开瓶盖的图标。
活动过程:
1、用情境请小朋友帮忙引出话题, 初步讨论瓶盖的作用。
(1) 提问:"小朋友看看,谁到我们班来做客了?熊妈妈准备带熊宝宝出去旅游,她们去超市买了好多吃的和用的东西,熊宝宝还没等出发就把这些东西全都打开来看了看,可是不小心瓶盖子全乱了,旅游大巴很快就要到门口来接他们了。这下该怎么办呢?熊妈妈真着急呀!熊宝宝哭起来了,"都怪我,不该把盖子全打开的!呜呜……"小朋友们:没有了盖子,瓶子好用吗?为什么?
(2) 引导幼儿讨论瓶盖的作用:没有了盖子,瓶子里面的东西会掉出来,会被弄脏,用时不方便,吃的东西就会变的不卫生。
(3) 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谁愿意来帮助小熊妈妈呢?
2、 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根据某种特性为瓶子选择合适的盖子。
(1)提问:"小朋友都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那我们今天就来试试。看谁能为小熊妈妈找到最合适的盖子并盖紧。"教师观察幼儿是如何尝试给瓶子选择盖子的。
(2)幼儿将先盖好盖子的瓶子送给老师检查,是否正确配对并盖好了。
(3)启发幼儿谈谈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合适的盖子的。
提问:你是怎样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盖的?为什么这个瓶盖正好能盖上呢?
找一位没配好的幼儿提问:你的瓶子找到好朋友了吗?为什么没找到?再找找看,(教师拿起一个不配的)问:这个行吗?为什么不行?
教师小结:瓶盖和瓶口正好一样大才能盖上。
3、幼儿尝试打开瓶盖。
(1)提问:刚才宝宝们都非常能干,帮助熊妈妈找对了盖子。那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了,你们能把这些瓶盖都打开吗?
(2)教师请逐个幼儿上来选择一个瓶(盒)子把瓶(盒)盖打开,并让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打开盖子的。
(3)出现一个打不开的盖子,教师出示图标重点讲解,原来要先按下去再拧才能打开。
(4)请个别幼儿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4、结束
今天的瓶子和盖子好玩吗?(好玩)我们下次再找更好玩的瓶子来做游戏吧!
延伸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
提问:小朋友们,用过的瓶子还能做什么呢?可以把它当玩具吗?
幼:"拿去卖钱!玩游戏……"
师:"老师把废旧的瓶子变成了一个好玩又好听的玩具,你们想玩吗?"
幼:"想"
教师带领幼儿用装有黄豆的瓶子演奏乐曲。
活动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带盖的瓶子和盒子,小班幼儿已有了打开常见盖子的初步经验,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比较欠缺,尤其对一些特殊的盖子往往感到无从着手。针对这一特点我组织了这节科学活动。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基本掌握了多种盖子的开法,但活动中实物刺激太多,幼儿的注意力被美食转移了,忽略了自己是怎么打开盖子的,致使语言表达不够。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一定吸取本次活动的经验,让幼儿更好的吸取知识!

第62篇、小班科学活动认识菠萝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菠萝学名凤梨,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菠萝树上。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和爱吃的一种水果。在孩子们的眼里,菠萝是一种特殊的水果――它的果实总和密密的叶子连在一起、它的表皮特别的粗糙、吃到它的果实有点困难……为了和孩子们一起全面的了解菠萝,我们通过对已有经验的回忆、依靠感官的观察、了解正确的削菠萝方法等活动过程,幼儿在猜猜、玩玩、看看、吃吃中充分感知菠萝的特性,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观察探究能力,提高幼儿了的感知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认识菠萝的特性。   
  2、在观察、交流中,了解削菠萝的正确方法。   
  3、幼儿在活中能仔细观察、主动探索。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菠萝,一份削好的菠萝。   
  2、菠萝拼图四张,观察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回忆感知菠萝的特征   
  1、 猜谜   
  师:“今天我们小六班来了一位水果客人,想知道它是谁?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谜,发现这种水果是菠萝。   
  2、 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猜出它是菠萝的?幼儿自由回答。   
  小结:我们发现菠萝   

  二、玩菠萝,感知菠萝外部特征。   
  3、 玩菠萝   
  幼儿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充分探索菠萝的特征。   
  4、 讲菠萝   
  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字卡。   
  (菠萝的皮很粗糙,摸上去有刺,叶子上有刺,叶边有锯齿,硬等)   
  5、 削菠萝   
  菠萝为什么又重又硬?它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猜测。)   
  请出水果超市的叔叔,当场示范削菠萝――观察第一步:去表皮,第二步:去疙瘩。   
  在看削菠萝时,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因为菠萝表皮又厚又硬,凹凸不平,所以要用特殊的工具来削。   

  三、吃菠萝,品尝菠萝果实的味道。   
  1、泡菠萝   
  师问:菠萝削好了,我们可以吃了吗?   
  为什么切好后菠萝必须经盐水浸泡才能吃?   
  2、吃菠萝   
  幼儿品尝,讲出味道酸酸的,甜甜的。

  活动反思:
  整节活动中,充分引发幼儿浓厚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更大程度的加入参与到整节活动当中。

第63篇、小班科学活动鞋子的一家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鞋子是幼儿身边最熟悉的生活用品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鞋子,不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给幼儿带来了许多乐趣和探究的思索及创意的空间。我们选择鞋子作科学活动设计的课题,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鞋子的基本特点,初步了解鞋子从单一的保护功能到集保护、保健和美观等多元化功能的发展过程。知道不同的鞋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用途。感知什么样的鞋子最好看,最舒适,最方便。引发孩子对将来穿什么样的鞋子最好的想象、好奇心和创新冲动。

  活动目标
  1.认识、探究鞋子的基本特点及作用。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体验新产品“魔术贴”鞋子的优点。
  3.讲述、绘制自己喜欢的鞋子,感受创意所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鞋子若干(皮鞋、布鞋、球鞋、绑带鞋);“魔术贴”鞋子若干。
  2.“小鞋店”的环境布置(鞋柜、鞋架)。
  3.绘画工具(画纸、蜡笔、剪刀、浆糊等)。
 
  活动过程
  活动(一)认识鞋子
  1.教师讲述故事“会唱歌的鞋子”引出课题。
  2.讨论问题。
  (1)你们穿的鞋子是什么样的?
  (2)鞋子为什么会唱歌?声音从哪里发出来?
  (3)你喜欢唱歌的鞋子吗?为什么?
  3.幼儿自由讲述自己喜欢的鞋子,教师引导个别幼儿,并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发言的机会。
  4.教师小结鞋子的主要特点及作用。
  活动(二)“鞋子的一家”
  1.出示各种各样的鞋子让幼儿辨认,并说出鞋子的特点及用途。
  2.让幼儿讲述不同的鞋子的不同特点及不同作用(布鞋、皮鞋、球鞋)。
  3.讨论问题:
  (1)布鞋、皮鞋、球鞋的异同?
  (2)球鞋在什么时候穿最合适?
  (3)下雨天怎么办?穿上布鞋会怎么样?
  4.“小鞋店”游戏,幼儿扮演角色,进行鞋子归类的游戏活动,巩固对鞋子的认识。
  活动(三)“我最喜欢的鞋子”
  1.让幼儿自己选择最喜欢的鞋子,体验和享受穿不同鞋子的不同感受。
  2.投放魔术贴鞋,让幼儿感受鞋子的优点:方便、美观、舒适。
  3.讨论问题“将来我们穿什么样的鞋子”。
  4.让幼儿讲述,绘画。启发幼儿的创意,设计一双更好看、更有新意、更适用、更方便的鞋子。

  活动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设计以“鞋子”这一幼儿生活中常用的事物作为活动的选题,把幼儿科学活动和教育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容易引发孩子的兴趣和探究精神,以及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寓科学教育与生活、活动之中,值得提倡。
  该科学活动设计目标明确、具体,把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和实践操作按认知―分析―探究―创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顺序有机地加以组织,符合儿童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于实践的基本规律。特别是该活动把创意培养作为核心目标,紧扣科学启蒙活动,培养创造性品质和精神的宗旨。
  此活动的内容丰富,活动形式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孩子们活动兴趣,启发孩子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意识,训练孩子实际操作能力。

第64篇、小班科学老狼老狼几点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和游戏,培养幼儿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2、学会看整点。
【活动准备】
1、实物时钟3个。
2、每人一个自制小时钟,胸卡数字1—12。
【活动进程】
一、猜时钟谜语,激发幼儿关注时钟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猜猜它是谁?仔细听: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2、提问:你在哪些地方见过钟表?那里为什么要有钟表?
[设计意图:将好听的谜语,作为活动的开始,激发了幼儿关注时钟的兴趣;问题:“你在哪里见过时钟?”直接指向幼儿的相关经验,引导幼儿知道时间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二、认识时钟,学认整点。
1、感知钟面。
引导幼儿回忆:你知道钟面上有什么吗?(请幼儿交流。)
时钟上到底有什么呢?小数字是怎样排队的?指针是怎样跑的?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每组一个时钟,请幼儿与同伴观察交流,老师每组认真倾听,了解幼儿的观察能力。)
师引导幼儿重点了解:
(1)有1-12个数字,知道数字的排列规律,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如12与6在一条直线上等;引导幼儿扮演时钟12个数字,模仿小时钟站好,体验时钟数字的排列规律。
(2)有两根指针,黑色长针是分针、黑色短针是分针。了解时针与分针的关系,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知道指针是顺时运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了回忆钟面、观察钟面、讨论钟面及我做小数字等活动,帮助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孩子们在参加小组讨论、探索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自主探究,学认整点。
依次出现表示1点、2点、3点的钟面问:“这是几点?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推理找规律,知道表示整点时,分针指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整。以游戏方式引导幼儿操作练习,如,教师拨出时间,幼儿快速说出时间;教师说出时间,幼儿快速拨出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推理找规律,提供可操作的时钟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整点提供活动的条件,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改编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老师与幼儿商讨游戏玩法,鼓励幼儿自主游戏。
规则:老狼说时间,幼儿扮小时钟正确表示。
[设计意图:孩子自主游戏时,需要思考:角色的分配——多少人扮演数字,几个人扮演指针;游戏的组织——数字怎样站,指针怎样站;游戏的玩法 ——时针与分针怎样运转才能正确表示时间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孩子们需要讨论、尝试、商量、协调才能将问题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组织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对时钟的认识更加深刻,孩子的探索能力、与同伴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体验到独立解决问题及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
教学反思:
“老狼老狼几点了”这个民间游戏,它情节简单、有趣,游戏中角色扮演深受孩子的喜欢,其次规则简单,游戏中的问答对话,既是规则又是师幼互动的桥梁,老师在与幼儿对话的同时,能合理、有趣地把握游戏节奏与运动频率。最后,它的运动技能以跑、急停躲避为主,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一种运动方式,在奔跑中释放自由、愉快而奔放,体现了幼儿这个年龄段的运动特点——喜欢奔跑、喜欢被逗引。 对性格内向不爱活动的幼儿,我要多鼓励他参与到活动当中。小班幼儿喜欢有情节、有角色扮演的民间游戏,对此我对民间游戏进行了筛选,最终选择了“老狼老狼几点了”。

第65篇、小班科学不沉的纸船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船是幼儿喜欢的一种玩具,爱玩也是小班幼儿的天性。我利用幼儿爱玩玩具的天性进行导入,让幼儿乐于参与探索活动。通过巧妙地提供两种材料,让幼儿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让幼儿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于是,我设计了这活动,既让孩子们知道,用涂蜡的方法可以让船不易被水打湿,又从中了解蜡有不吸水的特性。同时,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蜡船,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让幼儿建立和谐平等的合作关系。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
  3、能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
  4、在活动中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蜡笔,涂蜡和不涂蜡的纸船若干
  材料准备:纸船若干,三大盆水、蜡笔、毛巾、白纸。
  经验准备: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纸船、引发思考。
  师出示纸船,这是什么?你们想玩吗?想想你们要怎样玩?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玩是他们的天性,我设计了让孩子玩小纸船进行导入。幼儿拿着小纸船在水中玩,十分的投入,而且还分享着快乐。)
  2、引导幼儿讨论观察结果,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们是怎样玩纸船的?你们的纸船怎么了?你发现了什么?
  3、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为什么涂了蜡的纸船没打湿,没涂蜡的纸船打湿了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①将水滴在蜡和纸上进行对比:纸吸水,蜡不吸水。
  ②怎样让纸变得不吸水呢?涂蜡。
  ③不吸水的蜡还有什么作用?
  小结:蜡是不吸水的,所以把蜡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4、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5、自由玩蜡船,活动结束。
  (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蜡船,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让孩子喜欢科学,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个案观察:
  活动一开始全体幼儿对出现的三大盆水都非常感兴趣,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玩玩水,这就是小班幼儿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吧。周允佳小朋友尤其兴奋,两只眼睛都亮亮的,一眨不眨的看着水盆,要知道平时他就非常喜欢玩水,上厕洗手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真因为他想玩,所以他从活动开始到结束一直都那么认真,即使在给小船“穿衣”这一环节中,他也很专注,用心地给小船穿上漂亮的衣服,要是在平时涂色,他可是最懒的,没几下就完事。所以此次活动中的涂色可能是他入园以来涂得最棒的一次!
  从上面这个案例来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不管是平时表现多么不好的幼儿,他也会努力去做好,发挥他最好的水平。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找出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打湿而有的则不会,就特意给幼儿提供了两种纸船,一种是涂蜡的,另一种没有涂蜡。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对比来发现问题:孩子玩了一会儿他们就发现有的小纸船被水浸湿坏掉了,有的小纸船没有被水浸湿仍可以在水中玩。发现了问题,我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幼儿摸摸有颜色的小船和没有颜色的小船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而在实验中的探讨和发现也增进了幼儿彼此间的交流沟通。
  通过此科学实验活动,作为教师应幼儿自发概念为“切入点”,让幼儿从“做中学”以互动——-建构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探索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创造意识,为幼儿提供“支架”,通过幼儿手动、心动、人动、他动、以支持、协助引导幼儿“向上”发展科学概念!

第6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毛茸茸的毛豆》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的幼儿对周围世界都充满着好奇。毛豆是长在哪里的?毛豆的衣服为什么会是毛茸茸的?脱掉毛茸茸的衣服里面是什么?豆荚内住了几个豆宝宝?面对幼儿如此多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并让他们永远保持一颗充满想像的童心?因此我设计了本次的活动《毛茸茸的毛豆》,让孩子既能仔细认真的观察和认识毛豆,又能对种子产生探索兴趣。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认真的观察毛豆,认识毛豆的主要特征。
  2.尝试大胆讲述自己观察的结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能仔细认真的观察毛豆,认识毛豆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语言表述自己观察的结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毛豆碟、子若干。
  经验准备:有吃过毛豆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毛豆外部特征:
  1.请小朋友用手摸一摸,猜一猜老师装在盒子里的"神秘礼物":
  "你摸上去什么感觉?猜猜是什么呀?"
  "毛豆娃娃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呀?"(绿色或黄色)
  2.教师总结:"毛豆娃娃,身穿绿毛衣,弯弯像月亮,它的身上,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我们一起来找找好吗?"

  二、仔细观察毛豆,认识其特征:
  1.摸一摸:"毛豆的衣服摸上去有什么感觉?"(我们用一个好听的词"毛茸茸")
  2.剥开毛豆荚后观察脱掉衣服的感觉:幼儿剥毛豆,注意剥下的豆荚不乱仍,放在碟子里,若有幼儿剥碎,请大家说说剥毛豆的好方法。)
  1)观察壳:先来看看毛豆壳里是怎么样的?有什么?(观察后放入碟子)
  2)观察毛豆:一个毛豆夹里边有多少?像什么?
  一个夹子里边住了三个毛豆娃娃,你那里有几个呀?"(请幼儿边数边说)
  毛豆荚是弯弯的,像月亮,像小船,毛豆娃娃是什么样子的呢
  "捏一捏,毛豆娃娃的身子是什么样的?"(鼓鼓的,胖乎乎的,光滑)
  看一看,毛豆娃娃身上有什么?(这是毛豆娃娃的肚脐眼,就和你的肚脐眼一样)
  3.知道毛豆有营养,但不宜多吃:
  "看到它们胖乎乎的样子,我好想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的,你吃过毛豆吗?是怎么烧的?什么味道的?"(幼儿自由说自己的看法)"中午的饭菜有毛豆,大家吃的时候要注意下,毛豆是什么味道奥?
  医生说:毛豆尽管不好看,但是很有营养的,含丰富的钙和蛋白质,但是毛豆不能多吃,吃多了会消化不良,会肚子疼,拉肚子。

  活动反思:
  生态是我园的特色课程,主题"香香的蔬菜"即幼儿园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原创的主题活动,创设以体验与感受为主的主题环境,对具体事物的操作感知是儿童形成自己经验结构和智慧结构的主要方式,对毛豆的观察及认识是生活中一件小事,教育的意义却非常大。
  今天我让幼儿收集毛豆,幼儿兴致特别高,本次活动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很浓。在活动开始部分,幼儿拿着毛豆荚感知毛豆的特性,知道了毛豆荚的表面长着小绒毛,豆荚硬硬的,凉凉的。第一次为孩子准备每人一份的碟子,孩子们显得很新鲜,变的常规较乱,整个活动之中幼儿虽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是教师的应变能力还不够,没能很好的控制孩子的情绪。

第67篇、小班科学动物看病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布置了动物区,每天孩子都喜欢到哪里给动物喂食、看望它们。可是有一天一条金鱼死了,孩子们都很伤心,其中一个孩子说:“怎样能让金鱼活呢?”引起孩子们的兴趣,都说出自己的想法——找医生。但对于医生看病的情况很不熟悉,于是设计了《动物看病》这堂课。

  活动目标:
  1、了解兽医给动物看病的情景。
  2、体验给动物看病。
  3、激发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
  2、每人一个动物毛绒玩具、自制听诊器、手电筒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生病,会有兽医给它们看病。
  难点:如何引导看病的程序。

  活动过程:
  一、通过看课件导入活动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看一个动画片。
  观看课件
  师:小朋友看到谁?
  幼:小狗 。
  师:小狗怎么了?
  幼:吃多了零食,肚子痛。
  师:小狗肚子痛怎么办?
  幼:看医生。
  师:医生怎样给小狗看病?
  幼儿自由讨论怎样给小狗看病。
  小结:要打针、要吃药、要抚摸肚子等,小朋友都说得很好,但是看病要有程序,不是随便乱开药。让我们看看医生怎样给动物看病。

  二、老师逐一引导幼儿观看课件,了解兽医给动物看病的情景。
  1、观看小狗检查身体的情景。
  师:医生是怎样给小狗看病的?
  幼儿自由说出所看到的结果。
  小结:首先询问小狗的主人,小狗的情况;再体温表量体温,还要称体重;用听诊器听一听小狗的肺、肚子;用手电筒看一看小狗的咽喉、眼睛等部位;最后给小狗开药、打针。
  2、观察小猫受伤的图片。
  师:请小朋友观察第一张图片,叔叔在做什么?
  幼:在给小狗清洗伤口,给它消毒。
  师:第二张图片,叔叔在做什么?
  幼:叔叔在帮小狗打针。
  师:第三张图片叔叔在做什么?
  幼:在帮小狗缝合伤口。
  师:第四张图片叔叔在做什么?
  幼:在帮小狗包扎伤口。
  师:为什么要给小狗消毒、打针、缝合伤口、包扎伤口?
  幼:幼儿自由讨论。
  小结:消毒是为了不让伤口发炎,打针是为了缝伤口没有痛,缝合伤口是为了伤口好得更快。
  3、了解给动物看病的医生叫做兽医。 师:这些给动物看病、治病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称呼,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兽医)

  三、请小朋友当兽医,给动物看病,激发幼儿保护的情感。
  1、请幼儿每人拿一个动物的毛绒玩具、听诊器、手电筒,学学兽医给动物看病或检查身体的动作。教师鼓励幼儿和”动物们“说话,询问它们的身体情况。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个小兽医给动物们看病吧。
  2、集体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给动物看病的?
  3、师:动物们生病了,会很难受,平时我们该怎样保护它们呢?
  幼:幼儿自由讨论该怎样保护动物。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了解动物生病时,会有兽医给它们看病,让幼儿感到人们关爱动物的行为和方法。活动中,教师不是一味地将知识进行灌输,而是采用了结合经验、观察和游戏体会的方法能让幼儿了解。活动开始,通过观看动画片,激发幼儿的好奇。然后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了解兽医给动物看病的情景。最后再让幼儿用动物毛绒玩具进行游戏体会。这样层层递进,寓教于乐的形式便于幼儿对知识的掌握。而目标3没有达到,只是一提而过,所以把怎样保护动物来作为活动的延伸。

第68篇、小班科学教案:我会变

小班科学领域:我会变

作者:孙霞    来源: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
 
【设计意图】
    《我会变》选自山东省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小班下册主题三中的《变大变小》。根据小班幼儿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通过出示孩子最喜欢的气球让孩子探索气球变大变小的变化,孩子的兴趣高、探索欲望极强。在孩子知道了物体有大有小的基础上,知道了世界上事物的大小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继而通过玩气球——变魔术——变小人等一系列游戏活动,在和孩子一起玩“变大变小”的游戏中让孩子了解了同一种物体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可变性,体验“变大”或“变小”带来的快乐。
  2.体验想象的乐趣,大胆表达自己“变小”或“变大”的愿望。

【活动准备】
  没吹气的气球(与幼儿人数相等)、气球、木耳、雨伞、胖大海、扇子,课件

【活动过程】
  导入: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玩的玩具了?(出示没吹的气球)

  第一部分:让孩子体验气球变化带来的快乐。

  1.你们想玩吗?你能让气球变大吗?(每人一个气球试一试)
  2.小朋友使劲往气球里吹气,气球会变大。有的小朋友力气太小,没能让气球变大,怎么办呢?除了用嘴吹以外,谁还能想个别的办法让气球变大?(往气球里面充水、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等)
  3.小朋友能让气球变大,你能让大大的气球变小吗?用什么方法让大大的气球变小?幼:把手松开气球就变小了 
  第二部分:经验提升:什么东西会变大或变小?
  4.除了气球能够变大变小,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变大变小?下面我们一起来变个魔术吧!

  出示:木耳、茶叶、胖大海(加入水)——变大;
  雨伞、被子、纸(折叠)——变小。
  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周围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变化,,只要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会变化的。

  第三部分:利用故事激发幼儿的想象,大胆表达自己“变大”或“变小”的愿望。
  
  5.你们相变吗?当你变成很小很小的小人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幼儿发挥想象,自由发表意见。
  6.有一个小朋友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个很小的小人,咱们看一看他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吗?(播放课件)

【延伸活动】
  刚才咱们想象成小人做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如果我们变成大巨人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咱们回到活动室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你的好朋友听好吗?

第6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罐子的秘密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年龄的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所以家长会常常发现这种现象,比如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玩自己喜爱的玩具或游戏时,周围一旦出现什么新异的刺激,他马上就会分散注意,他的有意注意水平仍然很低,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所以小班幼儿的活动,大致以简单易接受为主。但是,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时,必须采用有趣的形式。通过有条理的步骤,一步步深入,试着让他们达到活动的目标,收获活动的知识。

  活动目标:
  1、听便各种声音,能够大胆用语言表达。
  2、有目的的倾听,有准备的猜想。
  3、大胆参与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认知准备:已经认识过米、红豆、核桃。
  教具准备:PPT课件、红绿灯牌子、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教学难点:
  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与客人老师打招呼,消除紧张感。
  2、教师(出示罐子):你们看,今天金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的罐子!(摇动没装东西的罐子)罐子里面都东子吗?你怎么知道没有?(不停摇动,引导幼儿)
  幼儿:因为没有声音。
  3、教师:哦,没有东西就没有声音。(打开盖子)看看到底有没有东西哦,有东西吗?没有!小朋友们真聪明。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向罐子内装东西):老师来变戏法喽,你们再听听,听听有没有声音。
  2、教师(摇动罐子):猜猜,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哒?有声音就里面有东西了对吗?现在老师这里有那么多罐子,你去找一个里面都东西的罐子,罐子都封住的不可以打开,今天要用耳朵,用你的小耳朵去找找那个管子里面是有东西的,你拿一个有东西的去做到位置上好吗?赶快来找找。
  3、幼儿寻找
  4、教师:找到了吗,找到了就坐回去。(幼儿回座位。)
  5、教师:谁的罐子里有东西的?(教师摇动罐子)谁的罐子里有东西哒?大家都有哒?(罐子双手捂住放在胸前)好了,罐子宝宝保护好,罐子宝宝一直让他发声音它也会哑掉的哦。罐子宝宝有声音的对吗?那里面声音一样吗?(摇动罐子)听!听听,你的东西和他的东西一样吗?
  (幼儿摇动罐子说出:不一样。)
  6、教师:不一样,不一样我们来找找朋友哦。不可以打开看的哦,今天统统是用耳朵来找的,保护好自己的罐子宝宝。
  7、教师(请一个幼儿上前):我们请一个宝宝上来,现在请其他宝宝来为你的罐子宝宝里面的东西找好朋友,找到好朋友会很热闹的哦,找不到好朋友会很孤单的,耳朵听好哦,保护好你的罐子宝宝哦,听听他的。(上台幼儿摇动手中罐子。)
  8、教师:谁是他的朋友,请你听一听,是他好朋友,赶快站上来,和他站在一起。哦,好朋友坐在一起。
  9、教师:现在他们已经是好朋友了,现在我来帮你们找朋友好不好?请你们听听,谁和我是朋友。(摇动手中有东西的罐子):耳朵要灵的哦,仔细听好。你是不是我朋友啊,是我朋友,一个人很孤单的哦,要跟朋友在一起的。来,我们是朋友,我们一起来摇一摇。请坐,做到哪里去?对了,坐在一起。
  10、教师(请剩下的幼儿上台):你们是好朋友吗,我们来听听看啊,一个一个摇,才听的清哦,一个一个摇。(幼儿一个一个摇动罐子。)
  教师:一样吗?一样的。一样吗?一样的。你们也坐在一起。
  11、教师:你们知道吗?老师今天在这些罐子里啊,放了这三样东西。(出示PPT图片)这是什么啊?米宝宝,我们吃饭烧饭的米宝宝;还有一种,你看这是什么啊?哦,是豆宝宝。豆沙就是这个做的,是红豆宝宝;还有一种是——核桃宝宝。放了这三种东西,你猜猜,谁是核桃宝宝(分别摇动罐子)这是核桃宝宝吗?哦,是米,真聪明,是米宝宝吗?这个是嘛?哦,是的,你们真聪明。那这是什么宝宝呢?红豆宝宝。听听,是红豆吗?(分别摇动)这个是什么宝宝?米宝宝。这个呢?核桃宝宝。

  三、结束部分:
  1、教师(询问幼儿):你刚才是拿了什么宝宝啊?核桃宝宝。你们是拿什么的啊?米宝宝。你们是什么啊?哦,红豆宝宝。现在,我们要来做游戏了。做什么游戏呢?请听好了啊,你看,我们要玩警察叔叔红绿灯的游戏喽。(拿卡片反面红色)警察叔叔拿出这个,大家都不好出声的哦,警察叔叔翻过来,就你来出声,会不会?先看看哦,来保护好自己的罐子宝宝。眼睛要看仔细哦。(翻一张卡片)谁摇啊?对,是米宝宝,小朋友们真聪明。不是的不好摇的哦。(翻回卡片)诶,停!(翻过另一张卡片)来看看(幼儿摇)对,(翻过卡片)这样呢?(幼儿停止)(再翻最后一张卡片)现在呢?
  2、教师(准备卡片):现在我们开始喽,速度很快的。核桃宝宝摇一摇,米宝宝摇一摇,红豆宝宝摇一摇。(两遍游戏)
  3、教师:好,我要来唱一首歌了,然后和警察叔叔一起让你们发声音的,这个声音会很好听的哦。开始喽!红豆宝宝请你摇一摇,米宝宝请你摇一摇,核桃宝宝请你摇一摇,我们大家一起摇一摇。来了啊,很快的啊!(歌唱速度加快!三遍)恩,真好!小朋友们真仔细。现在老师啊请来了一个乐队。乐队的声音也是很快的哦,所以你的耳朵要很亮,眼睛也要很亮的哦。所以耳朵要听好,眼睛要看好哦。
  4、教师(好,全体起立):乐队还没来,我们一起来排练一次。(播放PPT音乐)
  5、教师:乐队来了哦~~听好。(伴随音乐一起游戏,背景音乐为《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恩,很好,我们和客人老师们再见好吗?好,摇摇声音和下面的老师再见。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看似简单,调理清晰,但是,等我真正把活动上完后,才发现其中的问题。事实证明了,看似简单的东西,做起来未必简单。
  首先,我在拿到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看活动过程时,发现,应老师所设计的活动非常周密,她好像不仅把活动大致流程处理了,而且还把与小朋友之间的互动也考虑进去了。这个就是作为新教师的我与一个名师的区别。处理细节总是那么心思缜密。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如何上出一节出色的教学活动,关键就是看活动过程是否清晰,有条理;与小朋友们之间的互动及一些活动中所出现的突发事件,对于突发事件又是如何处理。如果说这些能做到比较好。那么,也就是说,能从新教师转变成一个成熟、稳重的老教师了。
  在这个活动中,我把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省略了,就是(教师:那我们好朋友的罐子放在一起好吗,现在把罐子放在一起。)所以,导致我摇手中的罐子让小朋友们辨认声音的时候,他们也跟我一起摇动。自顾自,没有听到要求,辨认出是那种东西的声音。而且场面也有些乱,难以控制。这也验证了,活动环节不能随便删减,少了任何一个,在受教时都会出现一些瑕疵,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
  在与小朋友互动时,没能配合融洽。一开始部分,我把东西放进罐子的时候,他们都知道我放了什么进去了,都把名字说了出来。这是我在课前准备的时候,疏漏了,让幼儿知道了,这样大大减少了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了。让孩子跟着你预设的内容走,还不如你跟着孩子的反应走,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要学着改变自己。这样,教学活动才会不断提高,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问题反应教学,收获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第70篇、小班科学胡萝卜和白萝卜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我们都知道,萝卜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蔬菜之一,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萝卜在农村菜场等地随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白萝卜、胡萝卜、卞萝卜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它营养丰富,吃法繁多,可煮汤、可凉拌、可红烧、可腌着吃,有的还可生吃呢!然而幼儿虽然知道萝卜,但对萝卜的种类、用途、营养价值等还不太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幼儿不爱吃萝卜的现象。因此,我认为:此活动有一定的季节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的:“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在话题《秋天的果实》中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生成了此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了解萝卜的外形,形成对萝卜正确的认识,加深对萝卜的特征、用途等的理解,激发幼儿爱萝卜的情感。

  活动目标:
  1、观察白萝卜、胡萝卜,学会从颜色、外形、味道等方面进行相对应的比较,找出其不同点。
  2、知道萝卜有营养,喜欢吃萝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感知萝卜的特征、用途。通过探索发现、品尝萝卜,使活动得到深化。
  活动难点:讲述萝卜的不同特征,并通过集体小结、整理两种萝卜的特征。

  活动准备:
  1、白萝卜、胡萝卜若干(数量超过幼儿的人数),切成小块的两盘萝卜及牙签。
  2、小兔子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3、课前请家长配合有意识地让幼儿认识一些萝卜食品并品尝。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进入主题。
  (1)教师带幼儿来到活动场地,手指萝卜筐:“宝宝们,看那里有什么呀?”幼儿集体边看边一起回答:“有萝卜。”教师:“那现在妈妈请宝宝每人去拔一个萝卜。”
  (2)教师带动幼儿跳着去拔萝卜,拔好后按一白萝卜一胡萝卜相隔坐好座位。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利用幼儿熟悉的小兔形象,为幼儿创设了“小兔拔萝卜”的语言情境和物质(萝卜)情境,引发幼儿观察萝卜的兴趣,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孩子。)    
  2、比较两种萝卜的异同。
  (1)认识名称:宝宝,告诉妈妈你拔到的是什么萝卜?(引导幼儿先从名称上分清两种萝卜)
  (2)比较两种萝卜:
  比较颜色:看一看,它们的颜色一样吗?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分别观察自己与同伴的萝卜,学习词语:桔黄)
  比较形状:看看宝宝手里的萝卜是什么样的?和好朋友手里的萝卜一样吗?(引导幼儿说出萝卜有大有小、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摸摸萝卜的皮有什么感觉?(学习词语:光滑)
  比较味道:你知道萝卜有什么用?(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地讲述。)今天妈妈给宝宝们准备了生的白萝卜和胡萝卜,请宝宝们去尝尝看是什么味道的?(幼儿自由品尝并及时地讲述自己吃到的白萝卜、胡萝卜分别是什么味道的)
  (评析: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让幼儿人手一个萝卜,引导幼儿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嘴巴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幼儿通过比比、摸摸、说说各自看到的萝卜的特征。)
  3、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
  (1)白萝卜里外都是白的,圆圆的或长圆的,皮很光滑,吃起来甜甜的;胡萝卜里外都是桔黄色的,长长的有点尖,皮不光滑,吃起来有点药味,也有甜味。萝卜很有营养,小朋友应该多吃。
  (2)宝宝们,拿起我们拔到的萝卜到食堂看阿姨怎么用萝卜做成好吃的菜。(幼儿带着萝卜和老师一起离开活动室去食堂)
  (评析:在活动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就通过引导与幼儿一同小结的方式,对幼儿获取萝卜的经验进行整理。同时,引导幼儿品尝萝卜,大家吃吃讲讲,在兴奋的状态之中,幼儿也逐步意识到多吃萝卜(蔬菜)营养好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做到不挑食,让身体吸收更多营养,使身体长得更捧,目标2就自然完成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效果非常好。幼儿在能看、能摸、能闻、能尝的亲身体验中达成了活动目标,活动中幼儿兴趣性高、自主性强,特别是让幼儿与同伴比较两种萝卜的异同,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把两种萝卜摆放在一起,边看边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但是在“萝卜有什么用”的环节当中,多数幼儿只说了萝卜“能做汤吃”,说明幼儿课前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我与家长的联系还不够充分、到位,没有让家长真正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当中。由此,我深深地领悟到:家长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71篇、小班科学活动不喝水的蜡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我们班的活动区有一块沙水区,孩子们很喜欢在里面玩,每次他们将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小纸船放在水里玩时,没过一会儿,船就被水打湿,沉到水底,这让孩子们感到十分扫兴,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船不容易沉到水里呢?我想到了蜡是不吸水的,于是,我设计了这节课,既让孩子们知道,用涂蜡的方法可以让船不易被水打湿,又从中了解了蜡有不吸水的特性。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
  3、能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纸船若干,三大盆水、蜡笔、毛巾、白纸。
  经验准备: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纸船、引发思考。
  教室里有什么?你们想玩吗?想想你们要怎样玩?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引导幼儿讨论观察结果,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你们是怎样玩纸船的?你们的纸船怎么了?你发现了什么?
  3、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为什么涂了蜡的纸船没打湿,没涂蜡的纸船打湿了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①将水滴在蜡和纸上进行对比:纸吸水,蜡不吸水。
  ②怎样让纸变得不吸水呢?涂蜡。
  ③不吸水的蜡还有什么作用?
  小结:蜡是不吸水的,所以把蜡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4、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5、自由玩蜡船,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鼓励孩子想出更多保护小纸船的不被水打湿的方法。

  活动反思:
  作为教师的我在活动中既是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幼儿探索两种纸船的不同,引导幼儿发现探索怎样保护纸船不被弄湿或湿的慢一些,同时教师也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亲切的抚摸,启发式的提问,对科学现象形象的比喻让幼儿能够对抽象的蜡有感性的认识。

第72篇、小班科学认识圆形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绪的支配。无意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游戏、操作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如果单纯让幼儿认识圆形,幼儿会感到很枯燥,兴趣往往不高,而且效果也会不好。因此,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了解一些常见的圆形物品与特点,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感知、观察和想象能力。

  活动目标:
  1、在认知、操作和游戏活动中掌握圆形的特征。
  2、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圆形物体,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室布置一些圆形的物品。
  2、圆形纸一张,圆形物品若干(如镜子、瓶盖、铃鼓、盘子)。
  3、幻灯片,每桌一只箱子,箱子里有各种不同的圆形物品,操作纸若干、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圆形物品。
  师:(用神秘的口气加眼神)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箱子的玩具,请你们每人拿一件在桌上玩一下,说说它是什么?
  幼:我拿的镜子,
  幼:我拿的铃鼓,
  幼:我拿的盘子……
  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物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幼:他们都是圆圆的。(引出圆形这一话题。)
  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提问:它像什么?
  幼:它像盘子,
  幼:它像太阳,

  二、感知圆形的特征
  师:请小朋友自选圆形物品,沿着物品的表面和边缘触摸,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幼:平平的,
  幼:圆圆的,
  幼:边缘是光滑的,
  幼:没有棱角……(幼儿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鼓励幼儿说出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圆形物品)
  幼:碗、盆,球、掉灯……

  三、观察幻灯片《杂技表演》
  师:说一说,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幼 :奇奇、乐乐、欢欢、小熊。
  幼:他们在玩杂技。
  师:想一想,圆圈能翻跟头,为什么方圈不能呢?
  幼:方圈不光,它有角翻不过去。(引导幼儿说)
  师:看一看,独轮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
  幼:圆形的,(幼儿一起说)
  幼:还有球,呼啦圈,滚圈,盘子

  四、做圆形标记
  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白纸(四周打好圆形的小孔),指导幼儿沿小孔撕成圆形,然后请幼儿在圆形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作一个标记,做完后把它贴到自己的物品上作为标志。

  五、寻找圆形物品
  引导幼儿寻找活动室里的圆形物品,要求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发现: 是圆形的”。并把他们有规律的摆放到数学活动区。

  活动延伸:
  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圆形的纸,启发孩子在圆形上面添加几笔后变成另一个图案(如太阳,苹果),鼓励他画的越多越好。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幼儿能够从众多物体中区分出圆形,能够通过观察,寻找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2、本节课,我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次活动我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幼儿的兴趣为前提,通过幼儿喜欢的泡泡来引出了今天的活动主题 ——认识圆圆世界,幼儿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参与其中,并一步一步的认识圆形。不足的是,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儿童化,有些话语稍显生硬,幼儿听不太明白,导致整节课的活动进程有点不流畅,我以后一定要多听其他老师课,综合他们的教学语言,最终形成我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堂课,我将利用课件来展示各种圆形,设计吹泡泡的游戏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其中,因为在我看来,通过课件展示的泡泡更加生动,更加能够吸引住幼儿的眼球,设计吹泡泡的游戏,更加能够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

第73篇、小班科学好玩的风车教案反思

设计说明:
小五班一共有30名幼儿,除了3位幼儿有过上学经验,其余全部是第一次上幼儿园。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小,观察水平较低,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对多种材料的比较探究和细致观察有困难,不善于整体或多角度地去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因此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以引发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饶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而孩子们都很喜欢会转动的东西,而风车又是他们熟悉和常会接触到的物品,因此孩子不但不会感到陌生,并且还会十分感兴趣。因此为了让孩子既能玩道风车,又能激发幼儿对探索风车的兴趣,所以我决定开展这一活动。
一、活动目标:
1、观察、感知自然现象--风的存在,知道风能使风车转动。
2、通过玩风车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用拨、跑、甩、吹等方法使风车转起来,并能讲述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对风车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风车、相关图片
三、活动流程:实物导入--自主探索--玩风车--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结束第一环节:实物导入出示实物,引起孩子对风车的兴趣第二环节:自主探索--玩风车通过自主探索,让孩子自己寻找出能让风车转动的方法。
第三环节: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培养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的好习惯第四环节: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能一起跟随老师,共同发现让风车转动的另一方法。
活动反思: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都是老师为孩子先准备好材料,幼儿只要制作就行了,这样就剥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而这次我为孩子提供了多种制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动脑筋选择材料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学习内容,而且孩子们对于自己选择的材料很喜欢,制作风车的过程也十分顺利。

第74篇、小班科学公开课变了变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动手实验师: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两块木耳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很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烁。)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和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和验证(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做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做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科学与音乐活动相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教师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菊花在杯子里慢慢"开放"的过程,体验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另一方面是加深他们对泡发食物由小变大的感知和理解。)活动延伸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第75篇、小班科学聆听生活中的声音教案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乐于倾听各种悦耳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通过探索,操作活动来激发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件能发出声音的玩具。
2、电脑、投影仪、投影屏、激光笔《这是谁的声音》的光盘
3、录音机,有 "牛、羊、下雨、洗衣机、小蜜蜂、公鸡"的图片
活动过程:
3、 听一听:老师启动"会发声音"的玩具狗
2、玩一玩:请幼儿自选玩具
3、说一说:玩具发出的声音。
4、看一看:根据图片模仿各种声音。
5、唱一唱:《 模仿声音》的歌表演
6、猜一猜:电脑娃娃中的《这是谁的声音》
播放课件"小孩笑声、马叫、掌声、枪声、汽车跑的声音"
小结:今天我们玩得真开心,听到了这么多好听的声音,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我们继续去寻找更多的声音吧!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们和老师继续寻找更多的声音。
[评析]小班幼儿对声音非常感兴趣,教师抓住幼儿特点,将生活中有声的现象集中在一起,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听、玩、说、看、唱、猜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幼儿愉快地参与了本次活动。
设计意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有鸟叫声,雷鸣声,树叶的沙沙声,琴儿的叮咚声……这些都有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为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采用"六个一"交互使的办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第76篇、小班科学活动帮帮小猪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数数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容易混淆,手口有时不一致,教学必须借助直观教具,设置情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掌握手口点数技能。同时为了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班级,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增进家园互动。为此我设计了本活动。
【教学目标】
1、感受4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到4。
2、启发幼儿对数数的兴趣和体验帮助小猪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利用废旧酸奶箱自制教具小拖车一个(3节车厢)2、实物教具:香蕉  苹果  梨 (每种水果有4个)3、实物糕点: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糕点四种,每种有四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师生,家长互问好。
(出示小拖车)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幼儿回答),数数小拖车有几节车厢告诉老师。(复习3以内的点数)知道小拖车来干什么了么?(幼儿猜想)小朋友要认真听故事,就知道小拖车能干什么用了。
二、基本部分
1、老师讲述故事,讲到"走近一看,原来是黄黄的香蕉"时就问幼儿:"猪老大发现香蕉,不知该怎么办了?孩子们快帮帮猪老大吧!
(1)请幼儿动手操作:一个一个数香蕉,1 2 3 4 一个一个装进小拖车、老师引导孩子数数"一个 两个  三个  四个。"
2、当故事讲到"他爬上数一看,啊!有几个红苹果!"时引导幼儿说出"怎么办"?(我们一起帮猪老二数苹果,装苹果。)重点引导一个  两个  三个  四个手口一致点数。
3、他们又继续往前走,猪小第发现了什么呢?出示黄色的大鸭梨。小朋友都很聪明,再帮猪小弟数大鸭梨好吗?引导孩子动手点数大鸭梨, 再装进小拖车里。
4、游戏:幼儿与家长互动《我会骨碌碌》
孩子们真能干,三只小猪在你们的帮助下,捡到了满满一车水果,他们高兴的跳起来了,我们和小猪一起做做运动吧!请家长和我们一起做。"骨碌骨碌1,骨碌骨碌2 骨碌骨碌3  骨碌骨碌4、"边说儿歌边让小手表示数字做动作。体验与家长同乐。
三、结束部分
1、谈话:看看满满一拖车的水果,就知道孩子们有多棒,让我们能干的小手再帮助小猪把水果送回家好吗?(找个别孩子拖着小车走在前面,其余幼儿跟在后面绕活动室走一圈。) 小猪家到了。
2、请个别幼儿帮助小猪把这车水果卸下来。(复习点数4)
3、小结:孩子们,你们真能干,帮助小猪运回来这么多的水果,小猪很开心,你们高兴吗?(高兴)
4、小猪奖励小朋友吃糕点:让孩子数各种形状、颜色的糕点有几种?每种有几个?(点数练习)
5、分糕点,小朋友洗手吃糕点。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首先感谢各位家长抽空来参加这次活动,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感谢园长给我提供这次锻炼的机会,更希望家长们给我点出本活动的不足,您的建议就是我今后工作进步的方向。
活动开始,我以自制小拖车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兴趣,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会点数,并说出总数。由于孩子年龄小,不喜欢久坐,为此,我利用儿歌《我会骨碌碌》让孩子运用肢体动作来感知点数的乐趣。这一小环节,我邀请家长参加,家长们也融入活动中来。提高了趣味性。
第三部分,我以帮小猪送水果,卸水果。小猪感谢吃蛋糕学习点数。从而结束活动。整个活动都以情景游戏为主,符合幼儿特点。
课后一个家长还给我提意见说:"在帮小猪往家运水果时,一个孩子拉车,其余孩子在后面发出"嘟、嘟、嘟"的声音,游戏会更活泼。"我听后虚心接受。
交谈之后让每位听课家长填写了公开课意见,意见很好。我会认真借鉴,使之指引今后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77篇、小班科学红红的小东西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认知为基本前提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觉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兴趣。”所以说,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要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使各个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操作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为了了让小班的科学领域活动与日常生活做到良好的衔接,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中学习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结合小班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贯彻《纲要》精神,将幼儿学习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将语言和科学领域相结合,设计以下活动,用幼儿感兴趣的情境贯穿始终,帮助学习4以内的数,正确理解数的意义,感知物体的特征,体验数学的有趣,有利于幼儿快乐的学习数学并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引导幼儿感受帮助他人快乐以及体验比较过程的乐趣。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按物点数的能力。
  3、知识目标: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特征以及理解4以内数字的意义。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特征以及理解4以内数字的意义。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够仔细观察、比较以及辨别事物。

  活动准备:
  教师制作的图片(纽扣、老鼠、绒毛兔、小熊、小猫)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第一张图片,让幼儿尽情想象。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个红红的小东西它是谁?(幼儿自由想象),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听,谁在哭?原来是这个红红的小东西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找不到好朋友,你们愿意帮她找一找和小伙伴吗?好,咱们大家一起去找找看吧!

  二、活动展开。
  1、比较樱桃和红红的小东西的区别。
  (1)出示老鼠吃樱桃的图片。
  师:我们来到了谁的身边?小老鼠的身上有没有和红红的小东西一样的物品呢?(幼儿通过观察找到樱桃和红红的小东西相似)这里有几颗小樱桃呢?(教师带领幼儿按物点数那小东西的名字是是叫小樱桃吗?我们一起来问一问(播放红红的小东西的哭声),红红的小东西的名字不叫小樱桃,为什么呢?
  (2)让幼儿比较红红的小东西与樱桃的特征。
  教师让幼儿观察比较两者,知道红红的小东西与樱桃的不一样。
  教师小结:原来樱桃有细长条的小尾巴,红红的小东西没有,所以红红的小东西没有找到他的小伙伴们,别灰心,咱们继续帮他找。
  2、比较绒毛兔的眼睛与红红的小东西的区别。
  (1)出示绒毛兔的图片。
  师:咦?我们来到了谁的家?小兔子什么地方和红红的小东西相似呢?那你们觉得红红的小东西应该叫红眼睛吗?
  (2)让幼儿比较红红的小东西与红眼睛的特征。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红红的小东西与红眼睛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小结:绒毛兔的红眼睛里有白色的眼球,而红红的小东西中间有黑黑色的东西,所以,他的名字不叫红眼睛。
  3、比较小熊的红灯笼与红红的小东西的区别。
  (1)出示小熊与红灯笼的图片。
  师:别灰心,看看小熊的家吧!你们猜,红红的小东西叫什么名字?(红灯笼)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没有猜他的名字呢?哦!原来是你们的火眼金睛发现了红红的小东西与红灯笼不一样的地方啊!
  (2)请幼儿说一说两者的区别
  教师小结:原来红灯笼上面有好看的花纹装饰,红红的小灯笼身上没有,所以红红的小东西名字不叫红灯笼。
  4、出示小猫的图片,让幼儿比较观察。
  师:喵喵喵,谁来了?咦!小猫咪为什么这么焦急呢?谁来说一说?哦,原来小猫咪是来找它的纽扣的,小猫身上现在有多少纽扣呢?咱们一起数一数吧!我们问一下红红的小东西,它的名字叫不叫纽扣?(师幼一起大声说,红红的小东西你叫不叫小纽扣?传来笑声音乐)原来它的名字就叫什么呢?(小纽扣)

  三、活动结束。
  小猫咪丢失的纽扣找回来了,红红的小东西也找到了它的好伙伴,你们心里开不开心呀?原来帮助别人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快乐,好了,小纽扣也送回了家,我们也该回家啦!我们学着红红的小东西骨碌骨碌滚回家吧!

  四、活动延伸
  可以开展幼儿比“火眼金睛”的游戏,看谁先最快、最正确找到两样相似的东西。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根据我们小班孩子的已有特点和知识经验,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以孩子喜欢的故事为主体,把抽象的点数巧妙的融入故事。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会点数,并说出总数。第二个环节是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能力,请小朋友找一找图片中哪些地方不和红红的小东西不一样,激发孩子的求知欲。第三个环节是感知红红的小东西的特征,让幼儿在这几轮的比较中,让幼儿在愉快和有趣的情境中形成对对红红的小东西的初步感知,最后通过知识经验积累指导红红的小东西就是纽扣。
  我认为在小班阶段,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教师应做到教育机智,结合小班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将生活中的经验穿插进去,这次的教学活动唯一的不足在于图片制作过于简单,幼儿不容易察觉并比较,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做到材料形象、生动,给幼儿可以更多的大量感知的形象来丰富其相关经验。

第78篇、小班科学纸陀螺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喜欢模仿、乐于尝试,对于动手做做、玩玩的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我有意识地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为幼儿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牙签、彩色的水笔、圆形的卡纸,目的是让幼儿能在动手、动脑操作过程中发现陀螺转动后图案的变化。开展此次探索活动要注意的是,由于活动中幼儿要接触牙签,因而在活动前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幼儿的探索操作活动顺利进行。

  活动目标:
  1.学习利用材料动手做玩具。
  2.训练思考的能力。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剪裁直径为8厘米的圆形卡纸、色笔、牙签。

  活动过程:
  1.教师把事先做好的各种颜色的纸陀螺给幼儿看,先不要转动陀螺。
  (1)出示陀螺,这是什么?
  (2)它是什么形状的?
  (3)这是什么颜色的陀螺?(教师依次出示红、绿、黄色陀螺)
  (4)小朋友想不想学做陀螺呢?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各色陀螺,引起幼儿对陀螺的兴趣。)
  2.幼儿自制陀螺。
  (1)教师给每位幼儿发放圆形卡纸,请小朋友跟着老师在卡纸上面涂颜色。
  (2)颜色涂好后,请小朋友拿一根牙签穿过卡纸中间的小洞,这样陀螺就做好了。(教师可以协助幼儿)
  (设计意图:通过让幼儿自制陀螺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幼儿尝试让陀螺转起来。
  (1)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使陀螺转动起来呢?(幼儿自由发言)
  (2)如果都没想起来,教师提醒幼儿转转牙签看看,幼儿练习转动纸陀螺。
  (3)下面我们来比赛看看谁的纸陀螺转的时间比较长。
  (4)教师小结,表扬玩得好的幼儿。
  (设计意图:通过玩陀螺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尝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反思:
  本活动由于材料来源于生活,内容贴近生活,由涂色到动手操作逐步让幼儿自主获得相关知识经验,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心理和能力,因而能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
  教师在探索活动中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除了做一名指导者、合作者、还是评价者。当幼儿操作时,发现有的陀螺转起来,有的陀螺转不起来,结果是因为有的洞太大了,教师能随时根据活动的需要鼓励幼儿动脑解决问题——用双面胶固定牙签。教师及时发现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及时了解幼儿的水平并给予评价,且能客观地分析幼儿的发展状况,因此,也更能及时有效地指导幼儿,更好地保持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身心愉悦地发展。

第79篇、小班科学活动鞋子对对碰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特别是午睡起床后,常常有小朋友把鞋子拿错、穿错。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我设计了《鞋子对对碰》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关注鞋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配对。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的概念,达到"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目的。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初步尝试按鞋子的大小、颜色、外形等特点进行配对。
2、培养动手能力、养成自己整理鞋子的良好习惯。
活动重点:
1、按鞋子的大小、颜色、款式等特点进行配对
2、寻找鞋底的 秘密,特别是形状:两头大、中间凹。但鞋子的朝向是相反的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近的大小、颜色、款式各异的鞋子散落放在鞋架上,用布遮起来
2、故事图片
活动过程:
(一)奇怪的鞋子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娃娃家里的宝宝呀,特别爱漂亮,每天都要换一双新鞋子,所以她的鞋子特别多,最后,连她自己都分不清哪两只是一双了。有一天,她穿了一双很特别的鞋子,一只是大的红鞋子,一只是小一点的花鞋子(教师边讲故事边出示两只鞋子)可是这一天,她非常不开心,你们知道她为什么不开心吗?(幼儿猜测,引导幼儿发现两只鞋子的不同)教师小结:两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也不一样的鞋子不是一双,所以穿的人当然不舒服了。
(二)我的鞋子师:那你们穿的鞋子是怎样的呢?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自己脚上的鞋子,并说出自己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初步要求幼儿说完整话。
教师小结:两只大小相同,颜色一样,款式一样,形状也相同,这样的鞋才是一双鞋。
(三)鞋子配对师:小朋友们今天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知道了什么叫做一双鞋,而且都穿对了,那么你们帮老师看一看,我今天穿的对不对(教师穿的鞋子不一样)?
(幼:不对,颜色不一样,款式也不一样…….)师:哎呦!老师今天早上起的急,把鞋都穿错了,没关系,我可以把鞋子换回来。(教师一次次的换鞋子,要求每次换的鞋子都跟原来的不一样,并让幼儿说出哪里不同,最后挑一只与原来的鞋子一样的,但是朝向相同 的鞋子,请幼儿说出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鞋的朝向是相反的教师小结:两只大小相同,颜色一样,款式一样,形状也相同,但朝向相反的鞋子,我们就叫它一双鞋。
师"那么谁能帮我把正确的鞋子找出来呢?
出示几只不同样式的鞋子,请一名幼儿挑选。
(出示鞋架和随处乱放的鞋子)师:娃娃家的宝宝经常把鞋子乱丢乱放,害得妈妈找也找不到,还常常把鞋子穿错。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能够把鞋子一双一双的整理好,他们家的妈妈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整理一下,好吗?
幼儿分散 收拾,将找到的两只鞋子摆放在身边,并说出为什么要将这两只鞋子放在一起。
幼儿互相检查、验证,并把找对的鞋子放在鞋架上。
(四)养成整理鞋子的好习惯师:我们小朋友真是太棒了,把娃娃家的鞋子一双一双的摆放整齐,这下娃娃的爸爸、妈妈和宝宝穿鞋就很方便了,也不会穿错了,看上去也很漂亮。
2.游戏:对对乐。
幼儿一人手中拿一只鞋,听音乐自由走动,寻找与自己鞋子一样的另一只,配对后,两人将鞋底相互有节奏地碰击,并念儿歌:"对对碰、对对碰,一对鞋子对对碰。"与其他小朋友交换鞋子,再次游戏。
3.依据配对的方法,幼儿再次收拾鞋子。
?教师提醒幼儿一双一双地收拾,并整齐地摆放在鞋柜中。
活动反思:
1、根据幼儿的需求生成教育。
本活动的设计以"为了孩子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为宗旨,教育价值取向强调的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取经验,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配错鞋子),于是我生成了《鞋子对对碰》这一活动。通过幼儿的实践,来解决幼儿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把"数学"的概念渗透于生活,促进幼儿的发展。
2、让幼儿在同伴的相互作用下进行学习。
同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让他们共同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修正。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学会接纳他人的观点,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3、提供合理的教育"平台"。
活动的目标符合我们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又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观点。在活动中,教师更多是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支持、推动幼儿主动学习。

第80篇、小班科学领域数学活动动物宝宝要回家教案

设计意图:
生活中鲜艳亮丽的颜色对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是十分有吸力的,但是他们有时候会叫不出这些颜色的名字或者是叫错名字。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慢慢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这些常见的颜色,并说出相对应的名字以及进行分类。用故事和小游戏引入教学活动过程,激发幼儿的兴趣,并在这个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游戏,积累生活经验。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愿意帮助动物宝宝回家。
2.能力目标:能够分清红、黄、蓝三种颜色,并正确说出他们相对应的名称。
3.认知目标:能对红、黄、蓝三种颜色进行分类,让动物宝宝回到正确的家。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编一个森林警察帮助迷路的动物宝宝回家的故事。
2.物质准备:红黄蓝三种颜色卡纸分别制成的房子和动物头饰(红色的小鸡、黄色的小鸭、蓝色的小兔)。
3.情境创设:集体活动情景(找三个人分别饰演红黄蓝三座房子)。
活动重难点:
重点:幼儿能清楚说出所看到的颜色。
难点:对相对应的颜色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一、以悬念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今天啊,我遇到了动物王国的警察叔叔,他说他现在需要小朋友们的帮助,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二、引出三个动物宝宝: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1."警察叔叔说他手里有一个迷路的案子,有三个小宝宝在森林玩耍的时候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只知道他们身上穿的衣服和家的颜色是一样的。(小鸡、小鸭、小兔分别穿着红色、黄色、蓝色的外套)"
2."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看看,他们身上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吧!"
三、开火车,送小动物回家
1."嘟嘟嘟······火车出发了。"(一个带着红色头饰饰演房子的人站出来)"看见面有一所红色的房子,那应该是谁的家呢?"(小鸡),"好了,小鸡找到家了,我们和小鸡说再见吧。"
2."嘟嘟嘟······火车又要出发啰。"(一个带着黄色头饰饰演房子的人站出来)"看,前面有一所房子,那应该是谁的家呢?"(小鸭),"好了,小鸭回家了,我们和小鸭说再见吧。"
3."嘟嘟嘟······火车又要出发啰。"(一个带着黄色头饰饰演房子的人站出来)"看,前面有一所房子,那应该是谁的家呢?"(小兔),"好了,动物宝宝们都找到家了,我们和小兔说再见吧。"
四、任务完成,小朋友们也要回家了
1."好了,小朋友么今天都做了些什么呀?"(送动物宝宝回家)"怎么送的呀?"(引导他们说出红黄蓝三种颜色)
2."那我们来看下,哪些小朋友身上穿的衣服是这些颜色呀。"(加深小朋友们对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印象)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都认识了哪些颜色呀,我们可以在外面玩的时候看看有哪些东西的颜色和我们认识的是一样的呢,回家也可以仔细观察下家里哪些物品是这些颜色呢。"

第81篇、小班科学我们的菠萝朋友教案

设计意图:
菠萝学名凤梨,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菠萝树上。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和爱吃的一种水果。在孩子们的眼里,菠萝是一种特殊的水果――它的果实总和密密的叶子连在一起、它的表皮特别的粗糙、吃到它的果实有点困难……为了和孩子们一起全面的了解菠萝,我们通过对已有经验的回忆、依靠感官的观察、了解正确的削菠萝方法等活动过程,幼儿在猜猜、玩玩、看看、吃吃中充分感知菠萝的特性,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观察探究能力,提高幼儿了的感知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认识菠萝的特性。
2、在观察、交流中,了解削菠萝的正确方法。
3、幼儿在活中能仔细观察、主动探索。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菠萝,一份削好的菠萝。
2、菠萝拼图四张,观察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回忆感知菠萝的特征
1、 猜谜
师:“今天我们小六班来了一位水果客人,想知道它是谁?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谜,发现这种水果是菠萝。
2、 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猜出它是菠萝的?幼儿自由回答。
小结:我们发现菠萝
二、玩菠萝,感知菠萝外部特征。
3、 玩菠萝
幼儿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充分探索菠萝的特征。
4、 讲菠萝
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字卡。
(菠萝的皮很粗糙,摸上去有刺,叶子上有刺,叶边有锯齿,硬等)
5、 削菠萝
菠萝为什么又重又硬?它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猜测。)
请出水果超市的叔叔,当场示范削菠萝――观察第一步:去表皮,第二步:去疙瘩。
在看削菠萝时,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因为菠萝表皮又厚又硬,凹凸不平,所以要用特殊的工具来削。
三、吃菠萝,品尝菠萝果实的味道。
1、泡菠萝
师问:菠萝削好了,我们可以吃了吗?
为什么切好后菠萝必须经盐水浸泡才能吃?
2、吃菠萝
幼儿品尝,讲出味道酸酸的,甜甜的。

第82篇、小班科学吹泡泡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吹泡泡是幼儿很喜欢的一个游戏,幼儿看着那一个个在阳光下闪耀着五颜六色光彩的泡泡总是特别的欢欣雀跃,而有趣的泡泡也蕴含着许多的科学教育价值:"圆形的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圆形的,那么用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根据小班幼儿好奇、爱玩游戏的特点,本次活动教师创设宽松的环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知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圆形,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目标:
1.感知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2.在同伴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实验与发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带幼儿到户外吹泡泡,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形状。
2.物质准备:泡泡水、瓶子、用铁线拗成的三角形吹泡泡工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泡泡水及圆形吹泡泡工具,引发幼儿兴趣。
(一)教师吹泡泡唤起幼儿的回忆。
(二)师:圆形吹泡泡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二、出示三角形的吹泡泡工具,引导幼儿大胆猜想。
(一)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它的形状。
(二)幼儿猜想:"你们猜猜用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样的?"
三、自由探索,感知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一)幼儿自由探索,观察泡泡的形状。
(二)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猜想记录表上。
(三)交流分享:
1.你发现了什么?
2.三角形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
3.你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4.和你原来想的一样吗?
(四)教师小结: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形的。
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充分让幼儿自主感知,直接操作或得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而教师始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这个活动组织有序,是和幼儿个性发展,幼儿自然成为活动的探索者,知识的建构者。
你乐,我乐,泡泡乐!在本次科学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而且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83篇、小班科学小树叶找妈妈教案反思

一、说设计意图
秋天到了,孩子们在园内经常看到掉落的树叶,小班孩子天真、可爱,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好奇,树叶飘落现象就在孩子们的身边,孩子们也感兴趣,但这种大自然的自然现象,孩子们看到了,却不一定了解和理解,他们只停留在看到树叶落下来了,树叶变黄了这些层面上,如果结合季节的变化进行一节科学活动,一定会吸引幼儿。于是,我设计组织了小班科学活动《小树叶找妈妈》。利用幼儿捡的树叶作为活动中的主要材料,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巩固幼儿对杨树叶、梧桐叶、银杏叶特征的认识。借助幼儿自主探索的发现、认识,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为小树叶找"妈妈",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从中体验大树"妈妈"与小树叶的亲情及帮助别人的快乐。
二、说活动目标
1、感知秋天里树叶的变化,知道有的树叶会变黄飘落。
2、根据树叶的外形特征寻找相应的大树。
3、体验用树叶做游戏带来的乐趣,体验大树妈妈与小树叶的亲情。
三、说活动准备
1、银杏叶、梧桐叶、杨树叶若干。
2、自制大树妈妈:银杏树、梧桐树、杨树各一棵,上面贴有几片树叶。
四、说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北风一吹,小树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今天树叶宝宝来到了我们这里,想让小朋友帮个忙,好吗?(好)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每人拿一片树叶,看看它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目的:活动一开始,我直接请幼儿观察小树叶,简洁明了,同时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幼儿观察树叶,了解树叶的不同特征。
师:谁来说说,你手里的小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
(幼儿发言)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谁也是拿这样小树叶的举起来,这种小树叶它的名字叫杨树叶。谁拿了不一样的树叶?
师:我们看,这个小朋友的树叶是黄色的,它是梧桐叶吗?
师:谁知道它是什么树叶?(银杏叶)
师:拿银杏叶的举起来。
小结:小朋友们说的真好,杨树叶是绿色的,像一颗心;梧桐叶是枯黄的,像小朋友的手;银杏叶是黄的,像扇子。
(目的:幼儿观察的小树叶是自己捡来的,事先有了一些对这三种树叶的了解,能让幼儿有话可讲。在讲述小树叶的特征时,我采用小树叶像什么的方法,激发了幼儿的想象,调动了幼儿讲述的欲望,幼儿积极参与,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了解了杨树叶、梧桐叶、银杏叶这三种树叶的特征。)
3、出示自制的"大树妈妈",幼儿帮助小树叶找"妈妈"。
(1)"小树叶找妈妈"。
师:秋天到了,小树叶们被秋风一吹,变红、变黄、枯掉了,从大树上落下来了。小树叶们离开了妈妈,它们会怎么样呢?
幼:会很伤心;会很着急;会哭的……
师:哦,那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幼: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妈妈;送他们回家……
师:好,老师这里有三棵树,她们分别是这些树叶宝宝的妈妈,现在就请小朋友看清自己手里的小树叶,然后帮小树叶去找"妈妈",送到大树"妈妈"的脚下,送树叶宝宝时可以说:"XX树妈妈,这是你的树叶宝宝"。
(幼儿自由帮小树叶找大树"妈妈",将树叶放到相应的大树下面,教师在一旁观察,提醒幼儿边送边说。)
(2)师幼共同检验。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帮小树叶找到妈妈呀?
幼:找到了。
师:那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呢?
幼:看大树妈妈身上的叶子找到的。
师:小朋友真聪明,那送小树叶时你说了什么?
幼1:杨树妈妈,这是你的树叶宝宝。
幼2、梧桐树妈妈,这是你的树叶宝宝。
幼3、银杏树妈妈,这是你的树叶宝宝。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有没有帮小树叶都找对妈妈。(如果有找错的,请小朋友和教师一起帮助改正。)
师:小树叶找到妈妈了,真开心啊!它们谢谢小朋友们。
(目的:小班的幼儿天真、可爱,我以游戏的形式,请小朋友送小树叶到大树"妈妈"脚下,激发了幼儿极大的兴趣,这不仅是给这三种树叶分类,巩固幼儿对三种树叶的认识,又是激发幼儿的情感,让其体会树与树叶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使幼儿体验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及帮助别人的快乐。另外,我要求幼儿送小树叶到大树"妈妈"脚下时,用语言讲述,这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也能给幼儿锻炼的机会,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5、延伸活动
师:小朋友们知道了,秋天小树叶会变黄从大树妈妈身上落下来,那么有没有什么树到了冬天小树叶还是绿绿的,和大树妈妈在一起的呢?小朋友回去时在外面找找吧。
活动反思:
1、这个活动从始至终都紧紧围绕着目标来进行,整个活动以“找”来贯穿其中,孩子们都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自然、充分的流露。
2、在制作教具时自己也进行了琢磨,制作了正反面不同表情的树妈妈,通过让孩子们观察树妈妈的表情来想给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愿望。当将树叶宝宝送到妈妈的身边时,大树妈妈也会开心的笑起来,以似人的方式,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活动的乐趣。
3、在分析教案时,我反复的推敲。由于我们幼儿园里没有枫树、梧桐树和银杏树,我们附近公园也不能完全找不到枫叶、梧桐叶和银杏叶,所以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与树叶相匹配的大树图片,让孩子对树妈妈也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再请孩子们带着树叶宝宝去找树妈妈,这样孩子们既达到了活动的目标,又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4、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知道秋天有的树叶会落叶,能观察落叶的不同特征,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特征感兴趣。

第84篇、小班科学领域:水宝宝搬家

小班科学领域:水宝宝搬家

作者:陈美英    来源:泰安市宁阳县宁阳镇中心幼儿园

【设计意图】
  水是生命之源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对水有着极大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幼儿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前提,所以我选择《水宝宝搬家》为题材的教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供自由探索的环境,让幼儿不断地体验、尝试、选择合适的工具去装水、运水。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不但令幼儿感受到了快乐,还做到“玩中学”,使其感知了水的特性和使用不同的工具给水宝宝搬家。这正如《纲要》中说“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的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活动目标】
  1.感知水会流动的特征。
  2.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帮水搬家。

【活动准备】
  水盆、水桶、一次性杯子、空矿泉水瓶、海绵、塑料注射器(无针头)塑料袋、抹布、小筐、小勺、漏勺等。

【活动重难点】
  重点: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帮水搬家。
  难点: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水的特性。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听水流的声音,引起幼儿兴趣。
孩子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水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宝宝们,水流动的声音好听吗,那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一下水流动的样子吧。

  2.自由选择材料,帮水宝宝搬家。
  小朋友平时喜不喜欢玩水?是怎样玩水的?刚才水妈妈给我打了个电话:他说他给水宝宝找了个新家,但是不知道该这样把水宝宝搬过去。小朋友们想不想帮助它?(想)那咱们先来看一下老师都给你准备了哪些材料?

  3.分组进行活动,教师适时引导。
  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那么多材料,你们想不想帮水宝宝搬家?不过在搬家之前水妈妈有几个要求:一是不能将水宝宝丢到地上,否则它会迷路的;二是不能将水宝宝弄到衣服上;三是在搬水时不要碰到小朋友,你们能做到吗?那现在我们5人一组开始行动吧!(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进去)

  4.提醒幼儿将用完的工具分类摆放。
  好了,孩子们我们帮水宝宝搬完家了,你们太棒了,现在请小朋友把刚才用的工具分别放到两个盆里(能盛水的工具)、(不能盛水的工具)。小朋友,为什么这些工具是不能盛水的?
  教师小结:水是会流动的,因为这些工具有缝隙,所以不能盛水。

  5.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工具为水宝宝搬家,但还是有丢到地上的水宝宝,你们知道吗?在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严重干旱,那里的小朋友连吃水都困难,更不要说洗澡了,所以我们要节约每一滴水,珍惜水源。那谁能告诉老师用什么方法把地上的水宝宝捡起来呢?(幼:海绵、抹布)捡起来的谁又能干什么呢?(幼:浇花、浇水)那好吧!我们快把地上的水宝宝捡起来吧!

【活动延伸】
  与幼儿一起将捡起的水宝宝去给小花、小树浇水。

第85篇、小班科学打开,尝一尝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对吃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生活中,打开各种食品的包装是他们极大的乐趣,但成人常常不经意地包办、代替了这些孩子喜欢的“工作”其实,幼儿在打开各种包装的时候,不但可以锻炼手部肌肉,同时,在吃的过程中还可以感受各种食物的不同特点:软的、硬的、脆的……
活动目标:
1.愿意尝试打开各种包装,尝一尝里面的食物。
2.感受不同包装的不同开启方式。
3.初步尝试包装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桔子、花生、糖、开心果、果冻、雪丽糍、仙贝等食物。
2.各种盒子、塑料瓶、拉链袋、密封袋等各种可以装食物的容器。
3.托盘每桌一个,毛巾。
活动过程:
1.出示食物,引起幼儿吃的欲望。
2.教师告诉幼儿,好吃的东西都在客人老师的手中 ,请幼儿走到客人面前问好,就可以得到一份礼物。幼儿尝试打开礼物的盒子。吃到好吃的。
3.出示大盒子,告诉幼儿,里面还是好吃的东西,(雪丽糍或仙贝)请幼儿合作打开盒子,一起分享盒中的食物,观察幼儿开启食物包装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掌握正确的开启方法。(有锯齿的包装,从锯齿处撕开)
4.增加难度,出示有锯齿包装袋的糖(要比雪丽糍小)。请幼儿尝试打开。
5.初步尝试包装的方法,请幼儿将一个好吃的东西用盒子包装好,送给客人老师。活动在师生互动中结束。
活动反思:
“吃”是两岁半幼儿最熟悉的活动之一,生活中孩子们拥有这方面的丰富经验。于是,教师在关注幼儿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回忆生活经验,充分感知各种瓶罐的特性以及不同的开启方式。我们发现,各种食品本身已被教师巧妙地融入了探索目标,目的是让幼儿接受更多的刺激,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整个活动非常生活化,符合托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教师运用“做中学”的理念,提供丰富的环境,让幼儿提出想法,并帮助幼儿记录实验过程,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此外,教师还在过程中自然地渗透健康教育和社会性教育,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第86篇、小班科学沉浮兄弟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设计了浮起来和沉下去这两个人物形象。在活动中,我首先以请客开始,先让幼儿说一说水果的名称,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接下来我出示“↑”与“↓”的标记,讲述了沉浮两兄弟的外形特征,让幼儿对沉浮兄弟的特征有一个了解,也是为了给后来的分类作一个铺垫,在这当中我也点名了挑食的坏处。接着我没有先让幼儿实验,而是通过猜一猜、想一想,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我才让幼儿通过玩一玩,比一比来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了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最后出示沉浮兄弟,让幼儿根据沉浮兄弟的特征送水果,也让沉浮兄弟验证幼儿分类的结果,在愉快的分享中结束本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2、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活动准备:各类时令水果若干,“↑”与“↓”的标记各一,沉浮兄弟头饰各一,盛水容器若干,箩筐两只。
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老师准备了许多水果来招待这两位小客人。你们看,都有些什么水果。(请客)(幼儿一一指认水果。)
2、师:“今天要来的两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来,专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浮在水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翘了(师出示标记‘↑’);弟弟叫沉下去,专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师出示标记‘↓’)。我们可不要学他俩。”师:“可是不行呀,如果沉浮兄弟吃错了水果,就要拉肚子,所以我们要帮兄弟俩把水果分出来。”
3、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呢?”幼儿自由讨论后回答。
4、师:“刚才小朋友们各有各的说法,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哪些水果是浮起来的。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水果,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里到底是沉是浮。幼儿实验,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5、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幼1:“我拿的是苹果,我发现苹果是浮起来的。”幼2:“我拿的是提子,我发现提子是沉下去的。”……
6、巩固沉浮兄弟的特征,进一步认识标记“↑”、“↓”。
7、师:“小朋友你们看,沉浮兄弟来了,我们把水果送给他们吃吧。”幼儿送水果,沉浮兄弟道谢,帮助幼儿把水果区分开来。
8、和沉浮兄弟分享水果,结束。
活动反思:
在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中激起孩子的兴起、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发现,达到发展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敢想敢问,一起探索,研究,使幼儿感到教师与自己之间是平等相处的。

第87篇、小班科学小故事红红的小东西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认知为基本前提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觉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兴趣。”所以说,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要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使各个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操作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为了了让小班的科学领域活动与日常生活做到良好的衔接,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中学习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结合小班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贯彻《纲要》精神,将幼儿学习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将语言和科学领域相结合,设计以下活动,用幼儿感兴趣的情境贯穿始终,帮助学习4以内的数,正确理解数的意义,感知物体的特征,体验数学的有趣,有利于幼儿快乐的学习数学并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引导幼儿感受帮助他人快乐以及体验比较过程的乐趣。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按物点数的能力。
3、知识目标: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特征以及理解4以内数字的意义。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特征以及理解4以内数字的意义。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够仔细观察、比较以及辨别事物。
活动准备:
教师制作的图片(纽扣、老鼠、绒毛兔、小熊、小猫)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第一张图片,让幼儿尽情想象。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个红红的小东西它是谁?(幼儿自由想象),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听,谁在哭?原来是这个红红的小东西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找不到好朋友,你们愿意帮她找一找和小伙伴吗?好,咱们大家一起去找找看吧!
二、活动展开。
1、比较樱桃和红红的小东西的区别。
(1)出示老鼠吃樱桃的图片。
师:我们来到了谁的身边?小老鼠的身上有没有和红红的小东西一样的物品呢?(幼儿通过观察找到樱桃和红红的小东西相似)这里有几颗小樱桃呢?(教师带领幼儿按物点数那小东西的名字是是叫小樱桃吗?我们一起来问一问(播放红红的小东西的哭声),红红的小东西的名字不叫小樱桃,为什么呢?
(2)让幼儿比较红红的小东西与樱桃的特征。
教师让幼儿观察比较两者,知道红红的小东西与樱桃的不一样。
教师小结:原来樱桃有细长条的小尾巴,红红的小东西没有,所以红红的小东西没有找到他的小伙伴们,别灰心,咱们继续帮他找。
2、比较绒毛兔的眼睛与红红的小东西的区别。
(1)出示绒毛兔的图片。
师:咦?我们来到了谁的家?小兔子什么地方和红红的小东西相似呢?那你们觉得红红的小东西应该叫红眼睛吗?
(2)让幼儿比较红红的小东西与红眼睛的特征。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红红的小东西与红眼睛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小结:绒毛兔的红眼睛里有白色的眼球,而红红的小东西中间有黑黑色的东西,所以,他的名字不叫红眼睛。
3、比较小熊的红灯笼与红红的小东西的区别。
(1)出示小熊与红灯笼的图片。
师:别灰心,看看小熊的家吧!你们猜,红红的小东西叫什么名字?<来.源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红灯笼)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没有猜他的名字呢?哦!原来是你们的火眼金睛发现了红红的小东西与红灯笼不一样的地方啊!
(2)请幼儿说一说两者的区别
教师小结:原来红灯笼上面有好看的花纹装饰,红红的小灯笼身上没有,所以红红的小东西名字不叫红灯笼。
4、出示小猫的图片,让幼儿比较观察。
师:喵喵喵,谁来了?咦!小猫咪为什么这么焦急呢?谁来说一说?哦,原来小猫咪是来找它的纽扣的,小猫身上现在有多少纽扣呢?咱们一起数一数吧!我们问一下红红的小东西,它的名字叫不叫纽扣?(师幼一起大声说,红红的小东西你叫不叫小纽扣?传来笑声音乐)原来它的名字就叫什么呢?(小纽扣)
三、活动结束。
小猫咪丢失的纽扣找回来了,红红的小东西也找到了它的好伙伴,你们心里开不开心呀?原来帮助别人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快乐,好了,小纽扣也送回了家,我们也该回家啦!我们学着红红的小东西骨碌骨碌滚回家吧!
四、活动延伸
可以开展幼儿比“火眼金睛”的游戏,看谁先最快、最正确找到两样相似的东西。
故事:
马路上有一个红红的小东西,它高高兴兴地往前滚着。滚呀、滚呀,它遇见了一只小老鼠,小老鼠说:“你是谁呀?”小东西:“我不知道。”小老鼠说:“你是一颗红樱桃,不然我就一口把你吃掉了。”小东西继续向前滚着,它遇见了一只小白兔,小白兔有两只红红的眼睛,小东西说:“让我做你的第三只眼睛吧!”小白兔说:“我才不要做妖怪呢!”小东西继续向前滚着,它经过了小熊的家,小熊要过四岁生日了,可是它的门前只有三盏红灯笼,小东西想:“我是不是那第四盏红灯笼呢?”小熊说:“你是假的,你不会发光。”小东西又继续往前滚着,它遇见了一只小猫,小猫今天很不高兴,因为它的红衬衫上掉了一颗红纽扣,小东西明白了:“噢,我就是那颗红纽扣呀!”
科学道理: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东西都是红色的。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根据我们小班孩子的已有特点和知识经验,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以孩子喜欢的故事为主体,把抽象的点数巧妙的融入故事。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会点数,并说出总数。第二个环节是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能力,请小朋友找一找图片中哪些地方不和红红的小东西不一样,激发孩子的求知欲。第三个环节是感知红红的小东西的特征,让幼儿在这几轮的比较中,让幼儿在愉快和有趣的情境中形成对对红红的小东西的初步感知,最后通过知识经验积累指导红红的小东西就是纽扣。
我认为在小班阶段,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教师应做到教育机智,结合小班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将生活中的经验穿插进去,这次的教学活动唯一的不足在于图片制作过于简单,幼儿不容易察觉并比较,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做到材料形象、生动,给幼儿可以更多的大量感知的形象来丰富其相关经验。

第88篇、小班科学活动谁会生蛋教案反思

一、活动名称:科学活动--谁会生蛋
二、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万物皆醒。当春雷打响后,我们在自然角中投放了一只只小小的黑黑的蚕宝宝。孩子们很喜欢这些"小不点们",看着它们慢慢地蠕动着,他们互相讨论着:这蚕宝宝是哪里来的?有的说:"是蚕妈妈生的。"有的说:"是蚕妈妈先生下蛋,然后才变出蚕宝宝的。就象鸡妈妈先生蛋,才有小鸡。"后来,我们看了有关的书籍,在查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孩子们对小动物是怎么生出来的很感兴趣,于是,我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了本活动,旨在让幼儿对常见的会生蛋的动物有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三、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的会生蛋的动物,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初步学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从中感受探索发现的乐趣。
四、活动准备:
1、《谁会生蛋》教学课件;各种动物若干。
2、场景布置:小池塘、草地、森林等。
3、幼儿已了解几种胎生动物传后代的特征,并了解几种常见的动物下蛋的窝(巢)。
五、活动过程:
(一)结合场景,引导幼儿了解几种常见的卵生动物。
1、带幼儿到"动物园",让幼儿自由地寻找会生蛋的动物,要求幼儿边找边和同伴说说:"我找到了会生蛋的ⅹⅹ。"
2、幼儿分散在场景中寻找会生蛋的动物,教师引导幼儿边找边说:"我找到了会生蛋的ⅹⅹ。"
(二)通过课件,引导幼儿验证自己的寻找结果。
1、让幼儿互相交流:我找到的ⅹⅹ会生蛋。
2、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寻找结果,教师点击课件帮助幼儿验证。
(三)借助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卵生动物传后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说说:两边房子里的动物生宝宝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幼儿说说:"你知道动物妈妈在哪儿生蛋的?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生蛋?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四)利用废物,让幼儿给蛋宝宝建个家。
1、以保护蛋宝宝,给蛋宝宝建个安全的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办法保护蛋宝宝。
2、幼儿利用废旧物品为蛋宝宝建家,教师引导幼儿自制放到"动物园"中。
(五)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向成人提出各种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十分肤浅、幼稚,但对他们理智感、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作为教师要有灵敏的双耳、敏锐的目光去聆听、去捕捉孩子中间生成的问题。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发现了蛋有“外形的不同、蛋壳颜色的不同”,知道了哪些动物会生蛋。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地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有了很大的增强。当然我们的活动还在继续。在活动中教师既像孩子一样在学习、探索,又是整个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协作者,既是他们的同伴又是他们的老师,从而灵活地起到了辅导、向导的作用,感受最深的是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的大力配合。

第89篇、小班科学教案:不沉的纸船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不沉的纸船

设计意图:
     船是幼儿喜欢的一种玩具,爱玩也是小班幼儿的天性。我利用幼儿爱玩玩具的天性进行导入,让幼儿乐于参与探索活动。通过巧妙地提供两种材料,让幼儿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让幼儿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于是,我设计了这活动,既让孩子们知道,用涂蜡的方法可以让船不易被水打湿,又从中了解蜡有不吸水的特性。同时,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蜡船,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让幼儿建立和谐平等的合作关系。

活动目的: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
3、能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
4、在活动中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活动准备:蜡笔,涂蜡和不涂蜡的纸船若干
材料准备:纸船若干,三大盆水、蜡笔、毛巾、白纸。
经验准备: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纸船、引发思考。
师出示纸船,这是什么?你们想玩吗?想想你们要怎样玩?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玩是他们的天性,我设计了让孩子玩小纸船进行导入。幼儿拿着小纸船在水中玩,十分的投入,而且还分享着快乐。)
2、引导幼儿讨论观察结果,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们是怎样玩纸船的?你们的纸船怎么了?你发现了什么?
3、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为什么涂了蜡的纸船没打湿,没涂蜡的纸船打湿了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①将水滴在蜡和纸上进行对比:纸吸水,蜡不吸水。
②怎样让纸变得不吸水呢?涂蜡。
③不吸水的蜡还有什么作用?
小结:蜡是不吸水的,所以把蜡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4、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5、自由玩蜡船,活动结束。
(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蜡船,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让孩子喜欢科学,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个案观察:
活动一开始全体幼儿对出现的三大盆水都非常感兴趣,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玩玩水,这就是小班幼儿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吧。周允佳小朋友尤其兴奋,两只眼睛都亮亮的,一眨不眨的看着水盆,要知道平时他就非常喜欢玩水,上厕洗手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真因为他想玩,所以他从活动开始到结束一直都那么认真,即使在给小船“穿衣”这一环节中,他也很专注,用心地给小船穿上漂亮的衣服,要是在平时涂色,他可是最懒的,没几下就完事。所以此次活动中的涂色可能是他入园以来涂得最棒的一次!
从上面这个案例来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不管是平时表现多么不好的幼儿,他也会努力去做好,发挥他最好的水平。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找出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打湿而有的则不会,就特意给幼儿提供了两种纸船,一种是涂蜡的,另一种没有涂蜡。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对比来发现问题:孩子玩了一会儿他们就发现有的小纸船被水浸湿坏掉了,有的小纸船没有被水浸湿仍可以在水中玩。发现了问题,我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幼儿摸摸有颜色的小船和没有颜色的小船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而在实验中的探讨和发现也增进了幼儿彼此间的交流沟通。
 
通过此科学实验活动,作为教师应幼儿自发概念为“切入点”,让幼儿从“做中学”以互动——-建构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探索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创造意识,为幼儿提供“支架”,通过幼儿手动、心动、人动、他动、以支持、协助引导幼儿“向上”发展科学概念!

第90篇、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肥皂

作者:姜文娟    来源:德州市德城区区直机关幼儿园
 
 [设计意图]
  春夏季是易发病的季节,也是容易感染细菌的季节。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因势利导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今年,出现了手足口疾病,而且情况非常严重,如何对幼儿进行爱清洁,讲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对防范疾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爱清洁的活动,如:有趣的肥皂、洗手、漱口等活动。《有趣的肥皂》这节活动是通过让幼儿玩一玩、摸一摸、做一做等方法,让幼儿了解肥皂的外形特征及它的用途,并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确洗手的方法。在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良好的的卫生保健常识,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用肥皂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2、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肥皂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活动准备]
  各式各样的肥皂及肥皂盒若干;各种旧玩具、旧手绢等;吹泡泡玩具瓶(与幼儿人数相等);“我爱洗澡”音乐及磁带、录音机;盛玩具的小筐若干;干净毛巾(与幼儿人数相等)、盛水的大水盆六个,小方布一块,剪好的小红星若干。
 
[活动过程]
  1、《我爱洗澡》音乐,老师与幼儿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1)老师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2)出示肥皂并请幼儿描述。(请幼儿自由发言) 
  (3)出示多种多样的肥皂,让幼儿观摩。老师引导幼儿观察肥皂形状、颜色、气味,并用手摸摸,说出感觉。(幼儿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
  2、幼儿自由玩肥皂、脏玩具等,老师引导幼儿寻找肥皂的小秘密。(幼儿在玩中发现肥皂的小秘密:用手搓能产生泡沫,能溶在水里、能使脏东西变干净……)。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老师适时奖励。
  3、引导幼儿正确用肥皂洗手,教育幼儿讲卫生。 
  老师:孩子们,谁来告诉我你平时是怎么样洗手的?幼儿讲述自己洗手的方法。老师:“想想怎么样才能把我们的小手洗的更干净?”(与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
  4、幼儿自由吹泡泡,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把各种玩具用清水冲洗干净
 
[活动点评]
  此次活动幼儿对“玩肥皂”极感兴趣,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了肥皂好多小秘密,能溶在水里,有的有香味,有的有药味,搓在手上会起很多的小泡沫,能除菌……玩玩乐乐中了解了肥皂的用途,并学会了如何正确地用肥皂洗手。活动过程中发现:(1)个别幼儿只顾玩玩具而忽视了探索肥皂的小秘密,对此,教老师应适时引导;(2)用肥皂洗塑料玩具不太合适。其次,活动中,要引导幼儿尽量不要把水弄到衣服上,洒到地面上,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附儿歌:洗手歌
  小朋友,来洗手, 
  卷起袖,淋湿手, 
  抹上肥皂搓呀搓, 
  清清水里洗呀洗, 
  再用毛巾擦一擦, 
  我的小手真干净。

第91篇、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科学:变了变了
来源:胜利油田滨南社区胜滨幼儿园    杨海燕 
 
【设计意图】
  “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活动设计时我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我考虑到对小班幼儿来说趣味性尤其重要,我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用各种游戏活动和趣味性的语言,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活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精神。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您们看这是什么?
  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教师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
  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教师动手实验。
  师:知道老师手里拿的什么?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它放在这两个杯子里,在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被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因为它喝水就会长大了;向我们一样吃吃就长大了;水把空空的里面填满了……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想象的火花。)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验证。
  (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
  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科学与音乐活动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变大,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感受欣赏菊花在杯中开放,引起幼儿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另一方面是加深他们对泡发食物变大的感知理解。)
 
【活动延伸】
  老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食堂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自我参加了省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课题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的主题活动的目标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的很顺,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的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是提示而不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大了!变大了!”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和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物体(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三是活动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第92篇、小班科学活动会吸水的纸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纸是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经常接触的物品之一、有几次,我经常看到小班幼儿把几张小纸片放在水里,看着它慢慢浸湿、慢慢沉到水底,并且高兴得拍手欢叫。我就充分利用幼儿喜欢玩纸吸水的兴趣,设计了科学活动《会吸水的纸》,通过幼儿的几次自由自主的操作,在游戏的过程中探索出不同纸的不同的吸水性,并把此经验迁移于生活中,逐渐培养小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及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探索几种纸的不同特性,并初步探索,发现几种纸不同的吸水性。
  2.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3.大胆地参与科学活动,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盆,小盆里有餐巾纸、报纸、挂历纸若干张。
  2.每桌一个小方盘,盘里放有红色的颜料水,另准备好的若干份小棒,小棒上贴有3种纸,纸的长度一样。
  3.黑板上贴三种纸,五角星若干。
  活动过程一、认识三种纸,并探索其不同特性。
  1.你们前面的小盆里有什么呀?有些什么纸呀?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发现这些纸有什么不同?
  3.师生共同总结:餐巾纸是毛乎乎的,报纸是光滑的,挂历纸是最光滑的。
  二、认识纸的吸水特性1.(出示一方盘红颜色的水)这里有一盘红水,今天这些纸要和红水做个游戏,请小朋友把纸像老师这样一头捏在手中,一头浸在水中,仔细看看,水会怎样?纸有什么变化?等一会儿来告诉大家。
  2.集中幼儿提问a:刚才你发现了什么?
  b:水怎么会到纸的上面的?
  引导幼儿总结出:纸有吸水的本领。
  三、探索三种纸的不同吸水性1.餐巾纸、报纸、挂历纸的吸水本领是不是一样大呢?我们来举行个吸水比赛。
  2.导幼儿探索比赛方法:把小棒上的三张纸同时放在红水里,观察哪张纸吸红水吸得快?
  3.幼儿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纸上颜色不断上升的变化状态。
  4.组织幼儿交流谁得吸水本领最大,是第一名?谁是第二名?谁是最后一名。
  5.师生共同总结:餐巾纸吸水最快,报纸吸水慢,挂历吸水最慢,并把黑板上的三种纸标3星、2星、1星,以示第一、第二、第三。
教学反思
当我上完这节课时,我觉得有些不足之处,我感觉在(实验二)中,我只是针对被叫的孩子观察,没有设计到全体幼儿,还有在做“纸张吸水性统计表”时,班里孩子第一次接触,有些陌生,我带着孩子做了前两个纸是否吸水,孩子回答都很正确但在打勾方面没能做的更好,原因在前面(实验一)当我引出吸水和不吸水字卡时,没有过多认读导致。如果让我重新上《吸水的纸 》这一课,我会面向全体孩子,在他们熟知纸张名称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分组去探索、去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第9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草垫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稻子是家乡的一种农作物,幼儿对水稻很熟悉,差不多每家都种水稻,他们对身边的农作物有所了解。这节课以幼儿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稻米及稻草的用途让幼儿懂得爱护水稻,爱惜粮食。通过玩草垫游戏活动,培养了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稻谷和稻草的用途,懂得爱护水稻,爱惜粮食。
  2、幼儿喜欢玩草垫子,能想出各种玩草垫子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块草垫子、稻草一束、米一瓶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很多东西到了秋天都成熟了,请幼儿说说什么东西到了秋天都成熟了?出示图片: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秋天的农作物,它是谁呢?下面邀请小朋友一起来猜一猜。
  2、出示水稻图片:
  提问:
  (1)你们看这是……?(在我们这里,水稻小时候是长在水里的,所以它才叫水稻)
  (2)你们看稻穗上一颗一颗成串的是什么?(稻谷)
  (3)稻谷外面包着一层黄色的壳,剥掉外面的壳以后,里面是什么呢?(米)
  (4)米有什么用呢?(可以做成饭、粥、磨成米粉)
  (5)让幼儿知道水稻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每天吃的饭、粥都是用米做的,小朋友要爱惜粮食。
  教师小结:水稻浑身都是宝,除了它的果实有那么多的作用以外,剩下的稻草也有很多的用处。
  师:出示稻草实物,小朋友知道稻草可以干什么吗?(搓草绳、盖草绳、做稻草人、做草垫子……)(逐一出示实物)3、玩草垫:
  (1)师出示草垫,看,这就是用稻草做成的草垫子,它有很多用处。小朋友还可以用它来做游戏呢。小朋友们可以开动小脑筋想一想、玩一玩。看谁玩的方法多。
  (2)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草垫,一边玩一边念儿歌草垫子,变变变,变不成小河跳过去。草垫子,真有趣,变成格子,跳一跳。草垫子,真好玩,顶在头上,慢慢走。
  (3)幼儿自由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延伸活动:
  活动后教师可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用稻草编制草垫,草绳等。

  活动反思:
  本次体育活动我始终围绕"认识水稻,了解生长环境用途及草垫子玩法的,设计的环节层层递进。同时,幼儿在玩草垫活动中也体现了尊重幼儿个别差异,在集体练习环节我用草垫子搭设了两条难易不同的路线,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能力来选择路线。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幼儿掌握了玩草垫及双脚立定跳远的基本技能,能够跳过三个草垫子并且双脚稳稳着地。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勇于挑战的品质,一部分幼儿能够尝试双脚立定跳四个草垫子。

第94篇、小班科学落叶树和常绿树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渗透颜色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理念中,使幼儿在一日活动,在自主的探究中感受颜色的奥秘。随着冬季的到来,连接前主题秋天,我试着将冬天的季节特征与颜色相结合,在让幼儿感受落叶树树叶的黄色与常绿树树叶的绿色视觉冲击的同时,通过幼儿自主的户外探索,了解到颜色所传达的自然讯息,真正地感受颜色的奥秘。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树木,形成落叶树、常绿树的概念。
  2、知道常绿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落叶树到了秋冬季节会落叶的特点。
  3、户外观察落叶树与常绿树,获取直接经验。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常绿树和落叶树PPT。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表演《秋天》歌曲,导入主题。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秋天的叶子。”
  歌曲: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小树叶,渐渐发黄了,随风落到草地上,草地上。
  师:“秋天小叶子都掉下来了,冬天的时候他们要掉在地上睡觉了,我们一起再来唱一唱,好吗?”(创编成冬天歌曲)
  歌曲:冬天来了,天气凉了,小小树叶,渐渐睡觉了,随风躺在到草地上,草地上。

  二、播放常绿树和落叶树图片
  1、出示常绿树图片
  师:“冬天到了,这些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呀?他们有没有掉在地上睡觉呀?为什么这些树叶不会掉在地上睡觉,谁来说一说?”
  师小结:“老师给这些绿颜色的,在冬天的时候叶子不掉下来睡觉的小树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常绿树。”
  2、出示落叶树图片
  师:“你看这些树他们的叶子落在地上睡觉了吗?”谁来说说这些树什么样子的?”
  师小结:“这些黄色的,红色的树叶落到地上睡觉了,我们给这些小树取个名字叫落叶树。”

  三、户外找寻常绿树和落叶树
  1、老师带领幼儿去户外找找常绿树和落叶树,丰富幼儿对常绿树和落叶树的认识。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常绿树和落叶树吗?我们一起去外面找找看。小朋友在找小树的时候,千万不要伤害他们,我们可以轻轻地摸一摸,碰一碰,用小眼睛看一看,然后来告诉老师你看到了哪些树,好吗?”
  2、师敲小铃,集合交流。
  师小结:“老师给这些绿颜色的,在冬天的时候叶子在树干上睡觉的小树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常绿树。黄色的,红色的树叶落到地上睡觉了,我们给这些小树取个名字叫落叶树。”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科学课,在课堂获得一定的常绿树和落叶树经验基础上,通过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自主实践,感受常绿树的绿色和落叶树的黄色,了解颜色所传达的自然讯息,落叶树落叶的季节就是秋冬季的到来。符合小班幼儿教学直观性原则,我将活动重点放在户外观察探究中,但是我忽略了小班课程的时间,15分钟,如何突出我的活动重点,我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导致在前面的了解常绿树树叶和落叶树树叶的基础知识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听取其他老师的建议,可以适当地将前篇导入缩短,控制在3分钟以内,预留12分钟进行户外探索,或者将活动探索放到前面,最后总结时在到教室进行ppt演示总结。我自己也意识到前篇导入语言不够简练易懂,有点绕口繁琐,所以我需要改进的是在语言运用上要言简意赅,重要的是体现自然科学课的特点,尤其是符合小班幼儿直观性教学原则。

第95篇、小班科学:气味真正多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气味真正多

作者:孙学荣    来源:广饶县李鹊镇中心幼儿园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嗅觉感官经验较少,他们对气味的概念停留在好闻与不好闻、香与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潜意识里积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种物品气味的机会。通过这次探索活动“气味瓶”,旨在给幼儿提供一个积累嗅觉经验的机会,让幼儿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鼻子闻物体的气味,发展感知能力。
  2.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要爱护自己的鼻子。

【活动准备】
  每组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尽可能的提供有各种气味的物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气味的感知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鼻子有什么用吗?”(呼吸、闻气味)拿起一只瓶子,“假如我想知道瓶子里有什么东西,应该怎么办呢?”(看或闻)

2.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气味。
  (1)“桌子上有很多的瓶子,你们知道里面都是些什么吗?”
  (2)请小朋友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闻好一个盖好,再换其它的瓶子闻,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闻到了哪些气味?
  (3)幼儿交流自己刚才闻到了什么气味。
  (4)老师请每组一个小朋友找出醋的气味?(或其它气味)的瓶子,看谁先闻出来。

3.引导幼儿讨论、扩展经验。
  小朋友你在家里或别的地方还闻到过什么气味?请你告诉大家。
  你最喜欢闻什么气味?不喜欢闻什么气味?为什么?幼儿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气味,鼻子能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气味,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的东西。

4.总结
  讨论怎样保护鼻子启发幼儿回忆以往碰伤鼻子或感冒的 感觉,进行讨论,谈谈保护鼻子的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的鼻子很有用,可以呼吸,还可以闻到很多的气味,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鼻子。知道不挖鼻孔,不把异物塞入鼻孔,活动时注意不撞击鼻子,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等

【活动延伸】
  在娃娃家的厨房里放上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制成“气味瓶”,让幼儿辨别各种气味,并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第96篇、小班科学逛果园教案

   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培养幼儿的活动兴趣出发,我设计了《逛果园》这一活动,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动动、说说、玩玩的过程中,认识、区分两个物体的“大”和“小”,并大胆地尝试让幼儿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大”和“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并区分两个物体的大与小,并能用相应的动作及语言加以表达。
  2、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布置果园的环境(大树、小树等)
  2、大、小苹果;大、小树叶卡片若干。
  3、大小箩筐若干。大小汽车各一辆。

  活动过程:
  1、出示大、小汽车,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个美丽的果园,那里可好玩了,大大小小的果子都成熟了,我们要乘汽车去摘果子。”
  (2)出示大、小汽车:“嘀嘀,开来了两辆汽车。”(幼儿观察)“是什么样的汽车?你想乘哪辆车去?为什么?”(公共汽车很大,可以坐很多人;小汽车小小的,只能坐几个人)“好,我们坐着大汽车去果园吧!”
  (3)师生一起开汽车去果园。
  2、通过摘苹果,观察苹果的大与小,并进行分类。
  (1)认识大树和小树:“这是谁呀?”(大树妈妈)“大树妈妈旁边是谁呀?(小树宝宝)
  (2)观察大树妈妈和小树宝宝及它们身上的苹果的大与小,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用动作表示出来。(教师给予肯定和支持)
  (3)摘苹果。
  ①师:“大树妈妈请我们吃苹果,每个小朋友摘一个大苹果。”(幼儿摘苹果)“把你摘的大苹果举起来给老师看,你的大苹果是什么颜色的?请你做一个‘大’的动作!”(表扬与别人做的不一样的幼儿)
  ②“每个小朋友摘一个小苹果,举起来,闻闻看苹果香不香!请你做一个‘小’的动作。”
  ③苹果分类:“开心吗?摘了这么多的苹果,我们把它带回去给哥哥姐姐们尝一尝,好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箩筐,有大的,有小的,请你们把大苹果放在大箩筐,小苹果放在小箩筐里。”
  3、游戏“捡树叶”,进一步观察和区分树叶的大与小。
  (1)捡树叶:请小朋友一个手捡一片大树叶,一个手捡一片小树叶。
  (2)玩树叶:
  师:“大树叶在哪里?”(幼:大树叶在这里)举起来给我看看,我们把大树叶举起来,把小树叶藏起来;“小树叶在哪里?”……
  (3)和树叶一起跳个舞。(听音乐跳“欢乐舞”,活动结束)

第97篇、小班科学小鸡和小鸭说课稿教案反思

一、设计意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班科学领域活动《小鸡和小鸭》。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尤其小班的幼儿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小鸡和小鸭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动物。我班幼儿年龄普遍在3-4岁,思维呈现出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行动思维发展,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我选择了小鸡小鸭作为这次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在幼儿对小鸡小鸭有基本了解的情况下,让幼儿了解其生活习性,通过观察比较、模仿,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让幼儿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熏陶,从而促进我班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活动目标: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我班幼儿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目标:
1、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2、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认识新词:脚蹼。
三、重难点:
本次活动教学重点: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同时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
根据新《纲要》目标,结合本活动目标,我做了如下准备:
1、材料准备:《小鸡和小鸭》白板课件
2、经验准备:幼儿对小鸡小鸭有初步的基础认知。
五、说教法: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视听讲结合法和提问法。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是离不开老师的讲解说明引导的。在幼儿观察情况下,再加上老师的适当引导,有不一样的作用,同时在刺激幼儿的各方面感官后,采用正确的提问,描述性提问,思考性提问,层层递进,在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其科学观察的技能的发展。
六、说学法:
幼儿在这堂课中主要的学法有观察法和体验法。 观察法能让幼儿在比较性观察有顺序观察后更好的去发现事物的异同,刺激幼儿的感官,观察能促进幼儿多元智慧的发展。 体验法能使幼儿在角色表演中,能加深所学知识印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动物的可爱。
七、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设计应用围绕活动目标展开,所以过程应有相应的活动环节。我的活动过程分为三个环节:一、由鸡蛋的孵化,引出主题,激发幼儿观察兴趣;二、积极探索,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三、结束活动。
一、由鸡蛋的孵化,引出主题,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老师操作白板课件,出示鸡蛋和鸭蛋图片,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瞧!这是什么?"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然后以"你们知道这两只蛋是一种动物的蛋吗?那它们分别是谁的蛋呢?"让幼儿通过观察蛋的颜色来分辨出黄色的蛋是鸡蛋,白色的蛋是鸭蛋。因为幼儿对于鸡蛋是熟悉的,而对于鸭蛋的接触不是很多,所以幼儿可能会有两种回答,一种是只能说出鸡蛋,第二种是鸡蛋鸭蛋都能说出。我再以"出壳"和"听叫声"的方法验证幼儿的猜测,吸引幼儿的注意并引起幼儿兴趣,这也体现了视听讲结合教法。
二、积极探索,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在这一环节中我又安排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第二部分是,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习性。
1、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
在这一部分中我准备了两个部分,首先通过形象的实物图片这样子提问:"小鸡和小鸭它们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小鸡是怎么样的?小鸭又是怎么样的?"让孩子们初步感知,自由观察得出"嘴巴、脚、走路、叫声等的不同"。在这里,生动的图片能吸引幼儿眼球,让幼儿观察后,带着问题思考,在老师的提示下得到答案,再一起进行总结,这样能让幼儿更好的去实现目标。 在这一小部分里,我引导幼儿认知了"脚蹼",并丰富"毛茸茸、尖尖的、扁扁的"等形容词词汇。
接着我再结合课件中的表格形式来与幼儿一同讨论深入探索,老师提问"还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了?那我们一起从头开始找一找,看有什么漏掉的地方。"帮助幼儿学习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探索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
2、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习性
在这一部分里,我通过"小鸡和小鸭肚子饿了,想到外面去找食吃"这个情境引导幼儿认知小鸡和小鸭的生存环境,并结合白板课件中特殊的"放大镜"功能,通过给他们分别找食物,来让幼儿了解他们的习性。我还在这一部分中设计了第二张表格通过帮小鸡小鸭选择食物的方法,巩固幼儿对小鸡小鸭习性的认知。
三、结束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小鸡和小鸭吃的好饱呀,该是时候回家了"为线索,并引导幼儿跟随"王老先生有块地"的音乐学着小鸡和小鸭走路的样子一起回教室,让整个活动以情境结束。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开展下来,感觉效果不错,幼儿也很感兴趣,除了完成了既定目标,幼儿也在活动中得到了乐趣,这是活动的成功之处,但是也存在了一些缺陷,比如活动时间较长,没有运用一些实物等,当时把最后的幼儿操作也在活动中进行了,虽然时间过长,但是仍然完成了操作。但是一个小班活动还是不宜过长。如果能把最后的环节放到区域活动,我想效果也会很好。

第98篇、小班科学领域:玩泡泡

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玩泡泡

作者:韩秋菊    来源:博兴县湖滨镇柳桥幼儿园

【设计意图】
    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小班幼儿对水的了解,从中体验幼儿合作玩的乐趣,初步感知水的特征。了解泡泡的特性。让幼儿在操作中玩泡泡,我特设计此课(玩泡泡)。

【活动目标】
    1.体验玩泡泡的乐趣。
    2.激发想象力,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3.能想出多种办法吹出有变化的泡泡。

【活动准备】
    四个盆中溶解有餐洁净或洗衣粉的水,塑料杯、瓶、塑料吸管、音乐磁带(汽车开来了)、图形若干、图片一幅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汽车开来了》入场
    老师开车带你们一起去玩吧!双手转动做开车状入场。

    (二)来到这里,老师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瞧!它们是谁?出示:教师吹
泡泡,说出名称(泡泡)。

    (三)引导幼儿观察自己试一试(提醒幼儿吹泡泡时,注意不要含在嘴里)
     泡泡长得什么样?(大、小)(圆)你看到什么颜色(红黄等)总结泡泡是彩色的,怎样吹出许多泡泡。
鼓励:自己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吹法。

    (四)引导幼儿思考
    1.你用什么方法让泡泡越飘越高?越飘越低?
    2.泡泡飞到高的地方会怎样?说一说泡泡为什么会破?

    (五)我们认识了解了泡泡后,让我们一起和泡泡玩游戏《玩泡泡》
    泡泡累了,我们也累了,我们快和泡泡说再见。把相应的彩色泡泡送回家。孩子们快坐上我的汽车回家了。

说课:
    本课是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设计的,本课题是科学课《玩泡泡》,我把此课分成了1、认识泡泡2、体验泡泡3、引导思考4、玩游戏四个过程,逐步让幼儿在玩中体验快乐的情绪。我入场选择了汽车开来了,让幼儿坐上汽车去找一找泡泡并玩一玩,认一认。认识的同时让幼儿自己去体验吹泡泡并观察,充分观察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观察想象能力,再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变化,从而培养幼儿的思考力;在玩游戏中让幼儿再喜欢泡泡;泡泡累了,让幼儿知道把泡泡送回家,从中让幼儿自己去操作送泡泡,幼儿体验了泡泡回家的乐趣。
    最后,幼儿听音乐《汽车回家》达到本节课的前后呼应,连贯性,整体性的一面。

第99篇、小班科学优秀比较多少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三至四岁的孩子是自我认知、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对周围事物越来越感兴趣。我在设计这活动时,从幼儿的兴趣点着手,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题不宜太难,以情景表演引入课题,请来动物过生日,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找朋友,比较出物体的多少。同时,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多操作、探索的机会,有利于幼儿的认知活动向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找出较多的物体,回比较多少。
2、培养幼儿的初步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3张、纸偶2个、记号笔、铃铛、凳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表演,出示汪汪狗、跳跳兔,引出课题。
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两位新朋友,一个是汪汪狗,一个是跳跳兔。
二、出示礼物,感知物体的多少。
今天是汪汪狗和跳跳兔的生日,他们收到了许多许多礼物。
出示图片①:跳跳兔收到了什么礼物?萝卜有几个?我们伸出小手数一数?汪汪狗收到了什么礼物?(集体)有几颗?请幼儿想办法比较谁的礼物多?
出示图片②:跳跳兔收到了什么礼物?汪汪狗收到了什么礼物?哪个小朋友知道3个蘑菇多,还是4个苹果多?你是用什么好办法知道的?
教师引导:我们是用什么好办法比较多少的?
出示图片③:跳跳兔收到了什么礼物,有几块饼干?汪汪狗收到了什么,有几根骨头?请幼儿比较,谁的礼物多?你是用什么好办法知道的。请幼儿操作,发现了什么?
三、游戏:
⑴、跳跳兔和汪汪狗要邀请小朋友到他们家来玩抢凳子的游戏,小朋友要听小铃铛的声音学解放军绕着凳子走,铃声停马上坐下,一张凳子坐一个小朋友,看看谁能抢到小凳子。幼儿游戏。
⑵、抢凳子的游戏好玩吗?老师还要带小朋友门去外面玩,我们一边唱歌一边找朋友,1个女孩子必须找1个男孩子做朋友。看看谁最能干,会找到朋友,找到朋友的小朋友一起和老师去外面做游戏。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讲的是小班数学比较多少,目的是让孩子掌握一一对应的方法。
活动开始,我拿出两种颜色的气球来引起幼儿的注意。让孩子说出是红颜色的多,还是绿颜色的多。大部分孩子都能准确地说出来,接着我进行小结,让孩子初步了解一一对应的方法。
另外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我还准备了小弟弟图像,帽子,红花等教具。帽子四顶,红花三朵。整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气氛比较好,幼儿也较积极的参与,效果较理想,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让每位幼儿都操作,还有少部分幼儿没有完全掌握。对于这一点还需改进。
目的是基本达到了,轻度学生基本掌握,中度学生初步掌握,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游戏这一环节,学生的情绪激昂,他们可能注重的是游戏本身的趣味,而忽视了活动能给他们所带来的认识。还有鼓励做得太少,虽然知道有些学生是用猜的,但是也是应该给与表扬,至少参与其中了,不能给予忽视。这节课突出的瑕庇是玩与学的结合不是那么的理想。通过不断的反思,我想今后,我会在教学中不断有突破的。

第100篇、小班科学领域我会变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我会变》选自山东省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小班下册主题三中的《变大变小》。根据小班幼儿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通过出示孩子最喜欢的气球让孩子探索气球变大变小的变化,孩子的兴趣高、探索欲望极强。在孩子知道了物体有大有小的基础上,知道了世界上事物的大小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继而通过玩气球——变魔术——变小人等一系列游戏活动,在和孩子一起玩“变大变小”的游戏中让孩子了解了同一种物体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可变性,体验“变大”或“变小”带来的快乐。
2.体验想象的乐趣,大胆表达自己“变小”或“变大”的愿望。
【活动准备】
没吹气的气球(与幼儿人数相等)、气球、木耳、雨伞、胖大海、扇子,课件
【活动过程】
导入: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玩的玩具了?(出示没吹的气球)第一部分:让孩子体验气球变化带来的快乐。
1.你们想玩吗?你能让气球变大吗?(每人一个气球试一试)
2.小朋友使劲往气球里吹气,气球会变大。有的小朋友力气太小,没能让气球变大,怎么办呢?除了用嘴吹以外,谁还能想个别的办法让气球变大?(往气球里面充水、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等)
3.小朋友能让气球变大,你能让大大的气球变小吗?用什么方法让大大的气球变小?幼:把手松开气球就变小了第二部分:经验提升:什么东西会变大或变小?
4.除了气球能够变大变小,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变大变小?下面我们一起来变个魔术吧!
出示:木耳、茶叶、胖大海(加入水)——变大;雨伞、被子、纸(折叠)——变小。
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周围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变化,,只要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会变化的。
第三部分:利用故事激发幼儿的想象,大胆表达自己“变大”或“变小”的愿望。
5.你们相变吗?当你变成很小很小的小人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幼儿发挥想象,自由发表意见。
6.有一个小朋友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个很小的小人,咱们看一看他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吗?(播放课件)
【延伸活动】
刚才咱们想象成小人做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如果我们变成大巨人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咱们回到活动室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你的好朋友听好吗?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动静交替,层层递进。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兴致比较高,较好的实现了这次活动的教学目标。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了幼儿的联想,幼儿虽然年龄小,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此活动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的经验探索求知,想象、表现各种有趣的身体动作,鼓励幼儿将自己动作一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不仅锻炼了幼儿的绘画技能,更培养了幼儿爱观察、有思想、敢创造、会表现的能力。

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教案40篇》:《大班语言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大班语言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幼儿园户外活动教案3篇》:第1篇、小班户外游戏活动教案:攻城游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动作的敏捷性,提高奔跑能力。  2、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3、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

《大班教案20篇美术》:大班教案20篇美术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