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幼儿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100篇

日期:2021-06-07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幼儿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10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幼儿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100篇

第1篇、小班科学神奇的海绵宝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海绵的轻软、能变形、吸水的特性。
  2、乐意参加探索活动,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海绵、纽纽棒若干,海绵做成的毛毛虫一只。
  2、活中的海绵制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海绵宝宝,引起探究兴趣。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朋友,看看是谁?(海绵宝宝)

  二、玩海绵,感知海绵的特性。
  1、和海绵宝宝握握手,抱一抱,初步感知海绵的轻、软的特性。
  2、第一次探索。(玩海绵)
  (1)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2)集体交流。
  师:刚才你用什么方法和海绵玩的?你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3、第二次探索。(海绵变形)
  (1)幼儿自由探索。
  (2)集体交流。
  师:你把海绵变成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变的?
  小结:我们能把海绵变成各种形状,但只要一松手,(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它就又变回原来的样子,真神奇。
  4、变毛毛虫。
  (1)出示海绵变的毛毛虫(辅助材料:纽纽棒),引起幼儿兴趣。
  (2)幼儿动手操作,把海绵变成毛毛虫。
  (3)和毛毛虫玩一玩。

  三、参观海绵展览馆,了解海绵在生活中的用处。

  教学反思
  一、从兴趣出发,联系生活进行选材。
  海绵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常用的材料,孩子们对此既熟悉又陌生,虽常见常用,但是对于海绵的特性却不了解,因此,本次活动我们选择了“海绵”作为活动题材。活动一开始以动画片《海绵宝宝》中“海绵宝宝”作为导入,带领孩子们走进海绵世界。由于这个动画片是幼儿感兴趣的,它的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很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

  二、以“幼儿探索操作”贯穿始终。
  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孩子们与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让他们用完整的简单句表述自己的发现,符合《纲要》中指出的“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同时,我还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探索并发现海绵的特性。

  三、结合并运用于实际生活。
  活动的最后环节,通过参观“海绵展览馆”,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将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第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金鱼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 了解金鱼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尝试用语言描述、动作模仿等方式表达对金鱼的认识。
  3. 萌发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小金鱼的视频、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看视频,引出有关金鱼的话题
  教师:小朋友们见过金鱼吗?大家一起看看视频上的小金鱼吧!
  教师:小金鱼是什么样的?你最喜欢金鱼的什么地方?

  二、观察金鱼,了解金鱼的外形特征
  教师:小金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它的头上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形状?
  教师:金鱼的鱼鳍长在哪里?它的尾鳍像什么?

  三、了解金鱼的生活习性
  教师:金鱼生活在哪里?它是怎么游得?请你来学一学。
  教师:金鱼吃什么?它是怎么吃东西的?请你来学一学。

  活动反思:
  针对本次活动,我觉得最大的不足在没有给幼儿准备真正的小金鱼给幼儿观察,小班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小班幼儿已有了一些对金鱼的了解,但了解的较肤浅,不全面,较分散。活动中将采用比较丰富多样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习内容。将根据幼儿自己的独特的认知特点,采用让幼儿观察,观察金鱼吃食,模仿小金鱼游一游,模仿小金鱼吃东西等一系列活动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活动目标基本达到,幼儿对金鱼的认知进一步提升,本次活动是比较成功的。

第3篇、小班科学给小动物找家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给小动物找家是《开心果园》中的一节科学教学活动,幼儿喜欢小动物,对动物都赋予了人性化的感情。本次活动在给小动物找家,线让幼儿知道自己有一个温暖的家,帮迷路的小鸟、小鱼、小蚂蚁找家,让幼儿体验帮助小动物带来的乐趣,又让幼儿学习连线。把数学活动与有趣的游戏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关爱动物的情感。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了解动物居住的地方。
  2. 会画线把小动物和它的家连起来。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点难点
  知道动物居住的地方,会画线把小动物和它的家连起来。

  活动准备
  小动物卡片(小鱼、 小鸟、小蚂蚁 、)挂图(房子、动物的家)

  活动过程
  1. 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出示挂图 房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上有什么?(房子)这么漂亮的房子是用来干什么?
  2. 帮小动物找家
  (1)、出示小鸟图片:你们看看它是谁?(小鸟)你们知道小鸟的家在哪里吗?引导幼儿说出:树是小鸟的家
  (2)、出示小鱼图片:小朋友们,刚才小鸟找到家了,看看谁也来找家了?(小鱼)小鱼的家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说出:小鱼的家在水里
  (3)、出示小蚂蚁卡片:引导幼儿说出:小蚂蚁的家在泥洞里
  3.把小动物送回家
  (1)、出示挂图动物的家,小结。
  (2)、完成《开心果园》第21页练习,画线把小动物和它的家连在一起。
  4.结束活动。
  5.活动延伸
  让幼儿向家长了解其它动物的居住地方。

  教学反思
  给小动物找家是一节科学活动课。而孩子们都喜爱小动物,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由宝宝的家 → 给小动物找家 → 做练习,三个环节贯穿整个活动。 首先我先出示宝宝家的挂图,让幼儿谈谈宝宝的家里有些什么?客厅、书房、卧室,幼儿们都很感兴趣,也能很完整的说出来。让幼儿知道宝宝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那么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呢? 第二环节、由迷路的小鸟平时喜欢生活在哪?哪里是小鸟的家?让幼儿知道小鸟的家在树上。接着小鱼、小蚂蚁找家,幼儿们也都很感兴趣,而且注意力很集中,能踊跃地回答。最后连线把小动物送回家,教师先在黑板出示小动物的家和小动物让幼儿连线,再由幼儿在课本《开心果园》上连线,幼儿完成得很好。 最后,教师评议说:活动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很感兴趣,参加活动兴趣高。活动完成得较好。

第4篇、小班科学影子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着自己和其他幼儿的影子,玩得不亦乐乎,我上前问他们:“你们在追啥啊?”孩子们回答:“影子啊”我再问:“你知道影子怎么来的吗?”孩子们一脸疑惑地摇头,于是就设计了影子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找影子、藏影子、做手影游戏等活动,让幼儿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并对周围的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2、要求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并对周围的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木偶、投影仪、胶片、彩笔。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找影子
  1、木偶影子表演
  教师在投影仪上操纵木偶小猴,使小猴影子做出各种动作。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小猴的影子在干什么?
  2、幼儿找影子。
  小朋友看看,墙上有小猴的影子,你们也出来找找自己的影子。(教师拉上窗帘,开灯,然后放音乐,幼儿找影子)
  告诉我,你们的影子在哪里。让你们的影子表演各种动作,看哪个影子的动作最优美。(幼儿表演各种动作)
  刚才,你们的影子在干什么?影子怎么也是会跳、会走的?
  小结:影子真好玩,我动他也动,我做什么动作,它也做什么动作。
  (关灯)咦,影子呢,为什么影子没有了 ?(开灯)为什么影子又出来了?(再开灯、关灯)
  小结:影子跟亮光有关系,有亮光,影子就出来,没有亮光,影子就没有了。

  二、藏影子。
  我们来做藏影子的游戏,请小朋友动脑筋,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老师来找。想一想,怎样藏,老师才找不到你的影子。(幼儿藏影子,教师找影子,被找到影子的幼儿站在一边)
  (问没被 找到影子的幼儿)我怎么没找到你的影子?你为什么藏在这里?
  小结:亮光照不到的地方,没有影子,所以老师就找不到了。
  游戏玩两遍。

  三、做手影游戏。
  今天,老师青睐一个表演家,她会做各种手影游戏。(老师表演手影游戏)
  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哪个小朋友也会表演?(小朋友用木偶或者手影表演)
  说说你表演的是什么?
  小结:在亮光下面,可以做各种影子游戏。

  四、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有影子。找个好伙伴做做有趣的影子游戏吧。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贴近他们生活,深受孩子们喜爱。
  2、本次活动,目标设置得当,尊重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幼儿跳跳就能达成新的认知目标。
  3、本次活动过程井然有序,过渡环节自然,消除了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
  4、在教师找幼儿影子,幼儿找其他幼儿的影子环节让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充分的互动了起来,活跃了课堂氛围。
  5、在找影子环节,让幼儿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第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滚一滚》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小班幼儿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及事物一直都有很大的好奇心,他们总喜欢摸摸这,看看那,我们应该在平时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探索的机会,引发幼儿对生活中熟悉的东西进行再观察,再探究。于是我就选择了这节科学活动《滚一滚》。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对不同物体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在探索、观察各种物体滚动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发现滚动物体的外形特征。
  3、能体验探索滚动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初步感知发现滚动物体的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
  在探索、观察的过程中对不同物体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会滚动的东西,如皮球,薯片筒,圆柱、圆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的积木,瓶子,圆柱形干电池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师:前几天,魏老师请小朋友收集了很多材料宝宝,现在请小朋友把材料宝宝拿出来,玩一玩,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各自经验,引导幼儿说出刚才是怎么玩的。

  (二)幼儿再次操作,引导幼儿探索滚动的物体。
  师:你的材料宝宝能滚动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尝试用语言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知道圆形的东西都能滚动起来。
  师小结:圆形的东西都能滚动起来,方形、三角形的东西不能滚动。(评析: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比较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是否能滚动)

  (三)出示图表记录,引导幼儿发现滚动的物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滚动现象的理解。
  师:今天小朋友学会了新的本领,现在请小朋友帮魏老师找一找,哪些物品会滚动?

  (四)拓展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能够滚动的物体。
  师:今天我们玩了滚一滚的游戏,知道了圆形的东西能够滚动,在生活中你发现有什么东西也是滚动的呢?

  (五)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来源于孩子的生活,是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以幼儿的操作探索为主,且紧密围绕着“滚动” 这个有趣的现象而展开,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和条件,淡化了“教和学” 的界限,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玩滚动游戏的乐趣,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幼儿在玩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2、活动内容有趣,操作性强,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在探索活动中,层层递进加深了探究难度,但是在教师的适时指点和引导下使得难点迎刃而解,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气氛中进行,让幼儿始终保持浓烈的兴趣,使教育极富感染力,效果甚为理想,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活动环节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活动中以球为切入点,在二次操作的过程当中,逐层递进、层层加深,教师有层次、有步骤的抛出探索要求,幼儿带着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每个环节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有助于推进幼儿较深入探究滚动物体的外形特征和它们的不同现象,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
  4、实效性强,面向全体幼儿,共同参与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使每位幼儿都有参与探索和发现的机会,所有的科学现象都是让幼儿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的。真正让每个幼儿做到在“玩中学”“做中学”促使幼儿自主地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
  活动中不足的是:本次活动有些单一,活动过程中只探索了哪些物体能够滚动,哪些物体不能够滚动,其实不同的滚动物体他们的滚动面也的不一样的,这点应该在活动中也有所体现,让幼儿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第6篇、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都需锻炼。本班幼儿在平时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观察力差,为锻炼幼儿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只勺子。 2、白糖、果珍、黄豆、红豆等。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2、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白糖、果珍、黄豆、红豆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3、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教学反思
  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并愿意主动地将自己的发现与老师小朋友分享。通过每位幼儿亲自动手做实验,并发现有的东西放在水里溶化了,看不见,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不能溶化,看得见。由于实验的操作过程充满乐趣,激发了幼儿的对活动的兴趣。同时,在活动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材料的多样性,和工具的便捷性,在今后的活动将多注意这些不足之处,尽量做到完美

第7篇、小班科学摸一摸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感官是幼儿接触世界的第一门户,小班幼儿正处于感知能力迅速发展时期,冰块、热水袋、石头、毛线这些东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幼儿比较熟悉。有目的地了解事物、认识世界需要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而进行的。感官运用的灵敏度、感官运用的技巧都需要通过练习、培养才能提升。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摸一摸》。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双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特征,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促进幼儿智力全面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摸物游戏,体验皮肤的触觉功能。
  2、说出摸各种物体的不同感受,体验触摸游戏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冰块、毛线、石头、热水袋(内装40°左右的热水每组一份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乐意用手来感知各种物体。
  活动难点:
  用语言描述触摸各种物体的不同感受。

  活动过程:
  一、游戏“摸人”感知手的触摸功能
  1、请两名幼儿进行表演,一名幼儿蒙上眼睛,用手摸另一名幼儿身体,边摸边说摸到部位的名称。
  2、刚才小朋友的眼睛蒙上看不见了,为什么还能知道摸到的是什么?(幼儿讨论)

  二、触摸游戏(感知物体的冷热)
  1、教师出示冰块,问:这是什么?出示热水袋,问:这是什么?
  2、请幼儿用手摸一摸,感觉它们有什么不一样?(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并给予充分肯定)
  3、教师小结:热水袋摸起来热热的,冰块摸起来是冷的、凉的。

  三、触摸游戏(感知物体的软硬)
  1、教师出示毛线:这是什么?
  教师出示石头:这是什么?
  2、请幼儿摸一摸,说说感觉。
  3、教师小结:毛线摸起来软软的,石头摸起来硬硬的。

  四、游戏“找一找,摸一摸”
  请幼儿在活动室找一找、摸一摸。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些东西摸起来的感觉。

  活动延伸:
  准备多种材质的物品让幼儿多做触摸练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摸一摸、猜一猜”游戏,体验触摸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幼儿通过触摸物体,获得简单的感性认识,在操作活动中,体验触摸游戏带来的快乐。本次活动教师采取了游戏教学法,以三个触摸游戏贯穿全过程,游戏最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同时也能保持长久的活动兴趣,学法有:触摸法、观察法、讨论法、运用多种感官,探索事物得出经验。整个活动幼儿始终保持着积极地学习态度,对提供的各种材料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都争着去摸一摸、说一说,活动内容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使幼儿在知识的积累与情感的体验得到双重发展。

第8篇、小班科学白天与夜晚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幼儿天生好动,好奇心强。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针对幼儿这一特点开展了此次活动,观察白天与黑夜,了解它们的明显不同。从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有观察白天与黑夜的兴趣,了解它们的明显不同。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对人物红红、小鸟、牵牛花形象已熟知。
  2、PPT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
  出示事物图片。这张照片美吗?你们能看出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吗?你怎么知道是晚上?
  小结: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夜晚悄悄来临了。

  二、欣赏、对比(PPT)
  1、大胆猜测黑夜里看到的事物在做什么?
  1)我们的三个朋友在哪儿?他们会在做什么呢?(鼓励幼儿猜测)
  2)红红小朋友在哪儿呀?
  (猜测一:树下或花园里,这么晚树下和花园里还有人吗?红红一个人会不会害怕,所以小朋友在夜晚会在哪儿呀?)
  (猜测二:房间里,睡觉)
  小结:夜里,小朋友都进入了甜甜地梦乡。
  3)小鸟会在哪儿呀?它在睡觉吗?
  小结:小鸟在温暖的鸟窝里睡着了
  4)我们已经找到了几个朋友?还有谁没找到?(牵牛花)
  牵牛花会在哪儿呀?他会不会也在睡觉呀?
  (对比)这里的牵牛花和栅栏上的牵牛花一样吗?(开着、闭着花瓣,对呀夜里牵牛花的花瓣闭起来了,就象小朋友盖着被子合拢着睡着了)
  5)夜晚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点击播放)夜晚悄悄来临了。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小朋友进入甜甜地梦乡,小鸟躺在鸟窝里睡着了,牵牛花合上美丽的花瓣。
  6)好听吗?你感觉怎么样?夜晚美不美?对呀夜晚很美,静悄悄的。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安静美丽的夜晚吧。
  2、大胆猜测白天这些事物又会再做什么?
  1)(PPT,白天与黑夜出现过的事物)变变变,看看这一张照片还是夜晚吗?那这是什么时候?你怎么知道的?(太阳公公咪咪笑,白云姐姐飘呀飘)那白天我们的好朋友还会在睡觉吗?那你觉得白天他们会在干么呢?(幼儿随意猜测)
  2)猜了半天,我们一起来叫叫他们:红红、小鸟、牵牛花太阳公公出来了,你们在干什么呀?快点听听他们自己的介绍吧!太阳公公咪咪笑,白云姐姐飘呀飘小朋友们做游戏,小鸟小鸟飞呀飞,牵牛花儿露笑脸,白天白天来到了。
  白天是怎样的?(白天是热闹的、有趣的)那我们来表演一下白天吧。
  小结:有趣的白天真热闹。
  3、对比
  (点击对比图片)白天小朋友们做游戏,夜晚小朋友进入甜甜地梦乡。白天小鸟小鸟飞呀飞,夜晚小鸟躺在鸟窝里睡着了。白天牵牛花儿露笑脸,夜晚牵牛花合上美丽的花瓣,所以白天是热闹的,而夜晚是静悄悄的。
  小结:原来白天许多动物、小朋友都出来活动了,所以白天真热闹。到了晚上它们都睡着了,所以夜晚静悄悄。

  活动延伸:
  除了这三个朋友外,还有哪些朋友在白天和夜晚做的事情也不一样,如小花猫、青蛙、猫头鹰等,找找看。

  活动反思:
  激发幼儿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教学活动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让幼儿亲临大自然,充分运用他们的感官,看看、闻闻、听听、摸摸,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知。让幼儿接触大自然,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还促进了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诱发了他们学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第9篇、小班科学有趣的轮子教案

   活动目标:
  1. 感知轮子的特征,知道轮子是圆圆的,会滚动。
  2. 初步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运用。
  3. 喜欢玩轮子,体验玩轮子的乐趣。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PPT,各种汽车、轮子、有轮子的箱子和没轮子的箱子,装满水的瓶子、音乐

  活动过程:
  一、 玩汽车,知道车子有了轮子才能开动
  师:宝宝们,今天我们开着小汽车到汽车城里玩一玩好吗?(咕辘辘咕辘辘咕辘辘……开来开去真开心,这是我的小汽车2遍)
  师:汽车城到了,我们赶紧找个车位把车子停好。汽车城里的汽车真多呀,这么多汽车你们想玩一玩吗?宝宝可以选一辆汽车找个空地方玩一玩。(指导:用手一推车子向前开起来了、扶着车子慢慢开的)
  师:宝宝你是怎样玩汽车的?
  师:你刚才为什么要换一辆汽车开(没有轮子不能开)
  小结:原来汽车有了轮子才能开起来呀。

  二、知道轮子的形状及作用,体验玩轮子的乐趣
  第一次玩
  师:老师这里有许多的轮子,等一会请你选一个轮子看一看、玩一玩,看看轮子长的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什么本领呢?(幼儿自主选择)教师指导幼儿(会滚、滚的快、会转的、很重、毛毛的)
  提问:你玩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呢?它象什么?
  提问:你的轮子有什么本领呀?(会滚)让幼儿滚一滚
  提问:其它小朋友你的轮子会滚吗?
  第二次玩
  师:你们还想和轮子做游戏吗?那现在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玩轮子,也可以拿两个轮子玩一玩,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提问:你刚才是怎么玩轮子的?(和好朋友一起滚过来滚过去,两个轮子一起轮的,大的轮的快,小的一会儿就停了……)
  小结:轮子滚来滚去真好玩。

  三、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小朋友和轮子做游戏真开心呀,我们一起来听听,轮子是怎样夸自己的?
  轮子自述:大家好,我是轮子,刚才小朋友说的很对,我呀长的圆圆的,会滚动,汽车装上了我,只要我滚起来,汽车就能向前开了。我除了能让汽车开起来,我还有很多的本领呢?小朋友你还在哪里看见过我呢?
  师:除了汽车上有轮子哪里也有轮子呀?
  你看,我能让火车开的飞快;我能把路压得平平的;我还能让鞋子滑起来呢;当我滚起来的时候还能传送东西;看这个箱子好重啊人们搬着多累啊,有了我向前滚起来,人们就不用使那么大的力了。小朋友你们喜欢我吗?
  师:你为什么喜欢轮子呀(帮助我们,带来方便、滑板开心)

  四、体验轮子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师:轮子的作用真大呀,老师这里有许多东西,我呀要把它送到教室去,小朋友你们愿意帮老师运东西吗?
  师:你搬得动吗?搬不动怎么办
  师:老师这里有辆小拉车,它的下面有(轮子)我们试试把这么重的东西放进去,你能不能拉动它?
  师:看来轮子的作用真大呀。

  五、结束
  师:宝宝,我们赶紧把这些玩具收在箩筐里,然后把它放在小车上,运回你的教室里吧。

第10篇、小班科学认识秋天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秋天挂图 、室外摘来能有代表性的树叶。

  活动目标
  1、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枝叶会变色、还会飘落,有些树叶为什么又不会变色。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让小朋友知道气候变化导致树叶的变化;
  难点:我们南方冬天树叶变化不是很大,多是常绿树木。

  活动准备
  从室外摘来秋天的枝叶有红叶子、黄叶子、绿叶子。

  活动过程
  1、选择好能代表秋天的挂图。
  2、出示自己准备好的树叶。
  3、让小朋友感觉自己现在的穿着和夏天有什么不同。
  4、介绍我们气候变化导致树叶的变化,然后让小朋友自己做比较。

  教学反思
  通过秋天树叶的变化让小朋友知道大自然气候的替换,但由于地域的不同会让小朋友遇一些迷惑不解的问题,比如秋天树叶变黄,枫叶变红这些现象,而榕树、松树、樟树等一些常绿树就要我们费些时间向小朋友解释才行,要不会让小朋友感觉到我们老师说话自相茅盾的。

第1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糖果屋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观察、了解糖果的形状、知道糖果的种类很丰富。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知道不乱扔糖纸。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选择2-3种不同的糖带到幼儿园来、主题墙上布置好。
  2、各种糖果若干(形状、颜色不同的糖等)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观察、了解糖果的形状、知道糖果的种类很丰富。
  活动难点: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活动过程:
  一、用谈话导入,引起幼儿的回忆体验
  师:“小朋友,你们好!你们喜欢吃糖吗?你们吃过什么糖?最喜欢吃什么糖?”(调动幼儿经验,引起幼儿兴趣)

  二、操作,游戏
  (一)猜糖果
  1、出示一糖罐,里面放置各种形状的糖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吃的糖,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糖好不好?”
  2、出示几种有代表的糖,引导幼儿认识。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糖
  1、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两种不同的糖, 用你们的小手来摸一摸糖,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有各种各样的糖,如棒棒糖、棉花糖、巧克力等,有大的有小的,有不同颜色的,有硬的有软的等等。

  (三)品尝糖果
  1、老师请幼儿品尝糖。 师:“这种糖吃在嘴里什么感觉?”(幼儿大胆说出感受)尝一尝甜不甜。小朋友,剥下的糖纸怎么办?(让幼儿说一说)
  2、幼儿一边品尝一边回答老师的问题:吃到嘴里糖果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是硬的还是软的。在嘴巴里的糖果有什么变化吗?(引导幼儿回答糖果变小了)

  三、结束活动
  教师小结:小朋友,我们把刚才剥下的糖纸扔到垃圾筐里,让幼儿从小养成不乱扔糖纸的好习惯。 糖虽然好吃,但不能多吃,别忘了吃了糖以后要漱口和刷牙,下面我们一起到盥洗室漱口去吧!

  活动延伸:
  1、请幼儿搜集不同种类的糖,放在生活区内,供幼儿探索和品尝
  2、在日常生活,放上各种糖纸和小石子、塑料泡沫,供幼儿进行折折叠叠,练习包糖。

  活动反思:
  糖果对小班幼儿的吸引力、诱惑力是无穷的,活动中,幼儿在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品尝糖果,制作糖果的过程中,好奇心、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也让孩子们进行了大胆地探索、感知、想象。

第1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分糖果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将糖果按颜色、形状标记分类。
  2.能用简单的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带1—2颗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糖果。
  2.大小盘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
  1.糖果大聚会。
  教师:糖果宝宝真可爱啊!你带的糖果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糖果的形状、颜色、介绍后将糖果放在盘子里。
  2.说说糖果。
  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糖果有各种各样的,有大的有小的;有红的有黄的;有圆形的有方形的……

  (二)送糖果回家,认识标记。
  1.学习按颜色标记分类。
  教师出示有颜色标记的篮子:这些糖果放在哪个篮子里最合适?谁来试试?(个别幼儿操作)教师:怎么知道把红糖果放在这个篮子(贴有红标记的篮子)里呢?
  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颜色标记:涂红颜色的卡片叫红标记,贴红颜色标记的篮子是红颜色糖果的家……
  3.学习按形状标记进行分类。教师出示有形状标记的篮子:谁来试试把糖果分类?
  教师:怎么知道把圆形糖果放这个篮子里呢?(贴有圆形标记的篮子)

  (三)分一分糖果-----分组操作。
  娃娃家的糖果要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
  幼儿按颜色、形状进行分类,边分边说:“XX糖果送你回XX家里。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将材料投放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练习将糖果按颜色、形状标记进行分类的技能,并能边说边分。

第13篇、小班科学瓶子和盖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知道瓶盖子的作用,在寻找瓶子特征的过程中,尝试选择合适的盖子与瓶子进行匹配。
  2. 乐意探索拧、按等不同方法,尝试盖紧瓶盖,发展手部动作。
  3.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自己动手给瓶子盖盖子,发现不同的盖子适合不同瓶子。
  活动难点:
  发展孩子的手部动作,给各种瓶子盖盖子,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瓶子都是有盖子的,如果生活中少了盖子会带来很多方便;
  环境准备:幼儿收集各种不同形状、功用的瓶子;泡沫板若干(和幼儿人数相当);橡皮筋(细而长,便于孩子操作);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并引导幼儿讨论盖子的作用
  老师:我们的超市里有许多有用的瓶子,有饮料瓶、食品瓶、化妆品瓶、洗涤用品瓶等大大小小式样不一的瓶子,老师想在这些瓶子里装东西,可是一不小心把瓶盖子全弄乱了,这下该怎么办呢?
  重点提问:老师心里真着急,没有了盖子,瓶子还能用吗?为什么?
  【这一问题帮助幼儿了解盖子对瓶子的重要性,旨在和孩子们共同讨论缺少了盖子会发生哪些问题。孩子们纷纷表示没有瓶盖子是绝对不行的,有的孩子说:“没有盖子,脏东西会跑到瓶子里面去的。”;有的孩子说:“没有盖子,瓶子里面的东西会流出来了,都浪费了。”;有的孩子说:“没有盖子,里面的东西不卫生了”;有的孩子说:“没有盖子,小虫子会飞进去,东西就不能吃了”……】
  老师根据孩子的回答进行小结:引导幼儿讨论瓶盖子的作用——没有瓶盖子里面的东西会跑出来,会被弄脏,用时不方便,吃的东西就会变得不卫生。

  二、“找盖子”
  1、 教师鼓励幼儿动手为瓶子找合适的盖子,将配好盖子的瓶子放在自己的泡沫板上。
  这一环节中,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少为3个瓶子找到盖子,能力较强的孩子最多为6个瓶子找到了盖子,他们高高兴兴地将配好盖子的瓶子捧到了自己的“家”里(泡沫板上),还和旁边的同伴互相介绍自己的瓶子和盖子呢!
  【老师观察到,孩子在帮瓶子找盖子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方法,有的孩子通过观察瓶子和盖子的颜色来配对;有的孩子通过瓶子和盖子的大小来配对,老师仔细观察,记住孩子们的这些方法,小班的孩子语言能力还比较弱,可能自己使用的方法说不清楚,老师观察入微,稍后可以帮助孩子梳理经验。】
  2、你给几个瓶子找到了盖子?
  【一笔带过的一个环节,巩固小班孩子点数的能力,寻找到数量多的孩子老师可以在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
  3、为什么还多出来几个盖子呢?它们到底是哪些瓶子的呢?
  【孩子们大多找的都是大的、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瓶子,例如饮料、洗发水、沐浴露、面油等,而一些平时不常见的,例如香水瓶、保健品都没有人帮着找盖子,还有就是一些盖子特别难盖的,盖的方法和平时使用的不太一样的,孩子们就采取放弃的办法了。】
  4、是怎么找到最合适的盖子的?怎么帮它盖盖子的呢?
  【根据孩子寻找过程中的方法,以及剩余瓶子大家共同找出的方法,帮助孩子共同梳理瓶子找盖子的各种方法:有的孩子根据瓶口大小找到盖子的;有的孩子根据瓶子和盖子的颜色找到盖子的;有的孩子根据盖盖子的方式找到盖子的;有的孩子根据拧、按的不同方式找到盖子的(老师重点介绍盖子的不同盖法)……】
  5、每个瓶子都有不同的盖子,那么瓶子里的东西是怎么出来的呢?
  【通过老师和孩子的演示,总结出了各种瓶子出东西的方法:按、挤、倒……】

  三、“找朋友”
  1、每个孩子去找两个“好朋友”瓶子,这两个好朋友要有一个地方是一样的,比如说它们都是饮料瓶子……;
  【旨在鼓励孩子发现瓶子之间的共同点,例如颜色、功用、按取方式或者是一摸一样的瓶子,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辨别事物的能力。】
  2、将找到的两个“好朋友”瓶子用橡皮筋捆绑在一起,送到自己的泡沫板上;
  3、向大家介绍自己找到的两个“好朋友”瓶子一样的地方;
  【因为老师介绍演示的是饮料瓶子找朋友,所以找饮料瓶的孩子特别多,还有的孩子找到洗发水的瓶子做朋友;有的孩子将颜色相同的两个瓶子做朋友;有的孩子找了两个都是玻璃瓶做朋友;有的孩子找了两个都是用按德方法将东西弄出来的瓶子做朋友……】

  四、活动小结
  小结瓶子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
  【激发幼儿继续寻找、探究的兴趣。】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活动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瓶子和盖子、把玩弄瓶子和盖子,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积累一定的经验,经常见到幼儿对瓶盖的拧、开等动作很感兴趣,这些材料在生活中比较多见, 活动很容易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在活动中幼儿都能动手尝试,在反复的操作中能找出瓶盖和瓶口匹配才能盖上的方法。
  活动结束后.我将活动操作材料投放到区角游戏中,一来让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得到巩固练习,二来进一步满足幼儿的操作欲望,三来鼓励幼儿留意观察生活中不同类型的瓶子和盖子,发现了奇特的瓶子和盖子,可以带来与同伴一起分享。让幼儿初步产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并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第1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美丽的金鱼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学会由头至尾地观察金鱼。
  3、懂得观赏金鱼,了解爱护和饲养金鱼的基本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玻璃缸,鱼缸中至少有一条金鱼、鱼食若干、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金鱼,初步认识金鱼。提问:
  (1) 鱼缸里有什么?金鱼是什么样的?
  (2) 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小朋友怎样去看金鱼呢?
  教师提醒幼儿不用手触碰鱼缸中的金鱼。
  2、知道幼儿有序地观察金鱼,了解金鱼的主要特征。提问:
  (1) 金鱼的头在哪里?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
  (2) 金鱼的所以身体上有什么?它身上一片一片的东西叫什么?
  (3) 金鱼身体后面是什么?它的尾巴像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观察到的金鱼的外形特征,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
  3、请幼儿给金鱼喂食,观察金鱼吃食,了解其甚或习性。提问:
  (1) 金鱼爱吃什么?它是怎么吃事物的?
  (2) 金鱼喜欢住在哪里?它是怎样游的?
  教师告诉又有而在喂金鱼吃事物的时候,必须注意每天不能给鲸鱼喂许多事物,否则,金鱼吃得太多,会撑死的。接着,让幼儿模仿金鱼嘴一张一合地吃东西以及在水中摆动尾巴游来游去的样子。
  4、教师带领幼儿阅读幼儿用书。
  (1) 让幼儿看图说说:画面上的金鱼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幼儿想一想,你还看见过什么样子的金鱼?
  (2) 教师念儿歌《金鱼》,并带领幼儿看图念一念儿歌。
  5、欣赏歌曲《小金鱼》,并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在教师里游来游去。
  在活动中,指导幼儿有序地观察金鱼,了解金鱼的主要特征。有步骤的指导幼儿探索过程。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操作。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班级的自然角里养了金鱼,幼儿已有了一些对金鱼的了解,但了解的较肤浅,不全面,较分散。活动中将采用比较丰富多样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习内容。将根据幼儿自己的独特的认知特点,采用让幼儿看看、给金鱼喂食,观察金鱼吃食,模仿小金鱼在教师里游来游去等活动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第15篇、小班科学秋天的树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落叶树和常绿树的不同特征,尝试有规律的排序。
  2、在交流分享中,感受秋天的美丽。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的树叶若干;绿叶树、常绿树图片若干。
  2、课件“树妈妈的话”一份。

  活动过程:
  一、经验回忆:说说自己收集的各种树叶
  1、说一说: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表达。
  2、谈一谈: 你捡到的是什么树叶?它象什么?”
  3、教师小结:原来这些树叶有的会在秋天变成黄颜色或者红颜色,有的一年四季都是绿颜色的,而且不同的树叶都有它不同的样子,真是太漂亮了。
  4、提问:——“为什么这些树叶有的到了秋天会变成黄颜色,然后枯掉了从树上落下来,有的还是绿绿的留在大树妈妈的身上呢?”——“让我们听听大树妈妈是怎么说的。”

  二、播放课件,幼儿拓宽经验
  ——“为什么有的树叫落叶树?而有的树叫常绿树?
  ——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是落叶树、哪些是常绿树吗?(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鼓励幼儿大胆完整地表达。)
  ——师小结:有些树一年四季常绿,秋天也不例外,这叫常绿树。如棕榈树、冬青、桂花树等。有些到了秋天叶子就枯黄,树枝变成光秃秃的,这叫落叶树。如水杉、枫树、柿子树等等。

  三、文学欣赏:树真好
  树真好。小鸟可以在树上筑巢。
  树真好。能挡住大风,不许风沙到处乱跑。
  树真好。阵阵风儿吹,满树花香飘呀飘。
  树真好,天热了,我们躺在树下睡午觉。

  四、操作活动:种树
  1、欣赏常绿树、落叶树的图片,引发幼儿对间隔排列的关注。
  2、操作“种树”。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因为:
  《纲要》中指出,科学活动的目标定位应遵循:
  (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三)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小班的幼儿对秋天树和树叶特别感兴趣,他们能观察到树叶颜色的变化,户外活动还发现,有的树叶从树上掉了下来,有的还留在树妈妈身上,所以引发了幼儿对常青树和落叶树的问题。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细致地观察、倾听幼儿的言行,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为基础,贴近幼儿自身的经验进行自然而然的引发,层层深入开展活动。   
  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能积极的参与老师的活动,有2-3名幼儿参与不够积极,游离于活动之外,一方面是也许是因为活动的内容脱离了这几名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学手段不适合这几个幼儿,我应该通过优化教育内容,改进教育策略来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第1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五官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五官的作用。最近,我发现班里有的幼儿喜欢用手抠自己的鼻子、耳朵,有的幼儿开始对自己的五官感兴趣,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五官的作用,并懂得保护自己的五官。

  活动目标
  1、认识五官,知道五官的名称和作用。
  2、学习保护五官的方法。
  3、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五官的作用和方法。
  2、难点: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五官卡片。
  2、每个幼儿主题活动图画一张,铅笔各一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几个好朋友,想跟他们玩玩吗?
  2、师分别出示五官卡片,幼儿回答并跟五官打招呼。
  3、小结:刚才老师给小朋友介绍的好朋友称为五官,请跟老师读:五官。

  二、找五官
  1、过度:五官朋友说:“我们藏起来了,知道藏在小朋友的哪里吗?”
  2、教师说五官名称,幼儿在小脸上找。

  三、五官的作用和保护
  1、过度:刚才小朋友可能干了,把我们都找出来了,我们很有本事,会做很多事,你们知道吗?
  2、让幼儿分别说说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会做什么?
  3、让幼儿说说怎样保护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4、小结:五官很有用,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四、五官练习
  指导幼儿找眼睛、嘴巴、耳朵相对应的事物。

  教学反思
  在活动预设时,考虑到科学领域的特点,也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更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这节科学活动课《认识五官》。这节课的目标是:1、认识五官,知道五官的名称和作用。2、学习保护五官的方法。3、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首先通过谈话法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认识五官的名称,接着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知道五官的位置,再用提问法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然后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发言也非常踊跃,但由于小班幼儿知识面较窄,经验较少,经常会重复同一个问题,听到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的现象较多。如在讨论五官的作用时,这个说:眼睛能看人、看电视,那个也跟着这么说,只有在老师的提醒下才会说出还能看书、看路、看到各种东西;谈到鼻子,除了说能闻香味就是说能闻臭味;当讨论到如何保护五官时,幼儿回答很好,有的说:不用脏手揉眼;有的说不用手挖鼻孔、抠耳朵;还有的说不把手、脏东西放到嘴里。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进一步让幼儿明白五官的作用,更加清楚要好好保护自己的五官。不过,在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时,尤于心太急,有时忘记引导了,在指导幼儿做练习的过程中,我如果能多请几个幼儿上去为眼睛、耳朵、嘴巴找到相应的答案,效果也许会更好。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根据《幼儿园的纲要》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第1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静电宝宝,你好》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静电这个自然现象。
  2.亲身操作利用"静电"钓起小鱼。
  3.感知科学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笔
  2.餐巾纸的小鱼
  3.池塘挂图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猫钓鱼"
  1."谜语"导入:
  师:苗苗三班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小动物吗?
  (八字胡,往上翘,说起话来喵喵叫)幼:小猫咪师:对,就是小猫咪。那小猫咪喜欢吃什么呢?
  师:就是小鱼,那我们今天就去钓鱼吧!
  2.提出矛盾点 师:哎呀,粗心的小猫咪只带来了钓鱼竿却没有带来钓鱼线,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小猫咪。
  幼儿:--

  二、教师展示"静电"实验
  1.展示静电现象师:小静老师,今天要用一个神奇的方法来钓鱼哦。
  (摩擦笔杆,去吸池塘里面的小鱼)师:我一边做你们一边和我说"霹雳啪哩轰""霹雳啪哩轰"师:你们看!小鱼钓上来了!
  师:你们想不想试试看?
  2.教师介绍静电师: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小鱼杆可以钓鱼呢?
  幼:自行发言师:这个就是静电宝宝的威力!当我们用笔擦擦我们的头皮时,由于摩擦(边说边做动作)静电宝宝就会出现

  三、幼儿亲手操作,教师指导
  1.请幼儿亲身试验这个现象。
  2.教师观察总结幼儿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师:我们请刚才成功的小朋友来试试看师:那么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四、拓展静电的相关知识
  1.教师进一步介绍静电这个现象而且,静电宝宝经常会在秋冬天的时候出现。你们注意过他们吗?
  1.穿衣服的时候听到噼啪的声响
  2.拉手的时候会突然电一下
  3.梳头发的时候梳着梳着就会头发飞起来。
  这些现象的原因都是因为静电宝宝,皮肤与衣服之间以及衣服与衣服之间互相摩擦,便会产生静电宝宝。

  五、延伸活动:防静电
  1.拓展环节--防止静电宝宝出门前去洗个手,或者先把手放墙上抹一下去除静电
  2.科学区角:可以讲课上的道具放到区角,让幼儿可以在课下时候再次进行操作。指导幼儿重点关注不同纸张的区别会对静电产生造成的影响。

  活动反思:
  一.设计意图
  幼儿的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学会归类、排序、判断和推理。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兴趣,体验探究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
  随着冬日的来临,天气逐渐干燥,静电将会经常出现在在幼儿的生活之中。而这个现象具有趣味性,熟悉性,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是验证性实验。设计这个活动,意在通过幼儿的猜测、观察、实践、总结,让幼儿正确感受静电这个现象,激发幼儿从小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渗透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的意识。

  二.活动实施效果
  (一)导入环节优点:采用了激趣导入法在"认识静电宝宝"的活动中,教师通过小猫咪这个幼儿熟悉的形象作为导入引出后面的内容。幼儿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为教师以后的教学作了不错的铺垫。随后引出了一个矛盾点"钓鱼竿没有钓鱼线",让幼儿进行积极的思考。思考之后,教师引出了一个有趣的咒语"劈哩啪啦轰",边说边摩擦衣服产生静电。让这个过程变得有趣,教师边说边做还让幼儿跟随着老师一起做,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二)现象导入环节教师边说咒语边把这个现象呈现给幼儿。幼儿明显表示出了积极的兴趣,教师于是成热打铁地指出了这个是静电宝宝的威力,进而继续介绍静电的产生的原因等。然后,让幼儿自己进行操作。

  (三)幼儿操作环节优点:让幼儿亲身操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教师将幼儿分为三组,自行地进行实践观察。在幼儿的操作之中,教师边指导边观察,途中发现部分幼儿成功了,部分幼儿没有成功。教师发现没有成功的原因:1.摩擦衣服的力量不够2.衣服潮湿3.部分幼儿开始用嘴巴吹小鱼4.管子的方向不对,用戳而不是平行吸上来。

  (四)教师反思环节优点:及时总结并且让做的好的幼儿上来演示在第一轮的幼儿自行观察了之后,教师结合自己观察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1.要用力气2.不要用嘴巴吹3.不要戳而是平行4.请部分成功的幼儿来演示一下,其中也邀请了一位幼儿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吸小鱼(摩擦头发)随后教师重点介绍了摩擦头发的方法,然后请幼儿再次去尝试一下。
  有待改进:对于"关系--摩擦的力度和粗糙程度"没有很明白的点明,幼儿并不能很明白失败的原因我只是把一些问题进行说明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个说明显得过于抽象了,我应该把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为"关系",然后对于幼儿进行说明。比如,我可以点明"是不是摩擦的力气""是不是我们摩擦的衣服有差别呢?成功的是怎么样的,失败的怎么样?"

  (五)幼儿再次操作环节幼儿在听取了教师的提醒之后,再次进行自主尝试。

第18篇、小班科学谁的脚印教案反思

   设计说明:
  小脚丫是小朋友每天都在使用的身体的一部分。睡觉前,总是有宝宝会把自己的袜子脱下来,对着小脚仔细的观察。忍不住的还会呵呵呵的笑出声音来。可见幼儿对小脚是非常感兴趣的。那么教师就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观察小动物的小脚和自己的小脚之后,清楚自己小脚的形状和特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小脚丫夹物体的乐趣。学会喜欢并爱护自己的小脚。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有特征的动物脚丫。
  2、让幼儿感受一下用脚夹东西的感觉。
  3、让幼儿练习在不同脚印拼摆的小路上行走,初步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4、了解小脚的特点和功能。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了解小脚的特点和用途。
  活动难点:
  能够用小脚夹住物体,并且能了解一些关于穿袜子、穿鞋子与脚有关的动作。

  活动准备:
  1、初步了解小脚的形状。
  2、图片,(各种动物小脚)。
  3、足够的小玩具。
  4、一条小脚铺成的道路。

  活动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老师所讲的关于小手的作用。
  老师:小朋友们,上次我们讲了小手的很多作用,我们可以用小手做很多事情,哪些小朋友还记得呢?
  小朋友们:小手可以用来刷牙,穿衣服,吃东西。。。

  二、引入活动,认识小动物的小脚。
  1、先浏览下不同小动物的图片和它们的脚印。
  老师: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看下图片上面有哪些动物呢?
  小朋友们:小马、小公鸡、小鸭还有小狗。
  老师:小朋友们真棒,那我们现在来找找这些小脚丫分别是属于哪个小动物的呢?
  那么,小朋友们,我们的小脚丫有什么用处呢?
  小朋友们:可以走路,跑步。。。
  2、观察自己的小脚。
  老师:来,我们看看我们的小脚和小动物的长得一不一样呢?那我们现在来看看自己的小脚吧,请你脱一只小脚上得袜子。把它藏在自己的鞋子里。
  小朋友们:不一样。
  老师:那我们的小脚长什么样呢,有五个脚趾,大脚趾最大,就和我们的小手的大拇指一样,是最大的。后面的脚趾是不是越来越小呢。
  小朋友们:是的。
  老师:那我们的小脚和小手分别有哪些作用呢?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等会小朋友们再告诉老师,好不好?

  三、游戏:感受小脚夹物体。
  1、观察教师示范。
  老师:我们都有能干的小脚,那今天我们邀请我们的小脚来做游戏吧。放在小朋友们面前的小瓶盖,我们先用小手把它拿起来,是不是很容易呢,那现在我们把小脚丫伸出来,用小脚丫夹面前的瓶盖。(一会后)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小脚丫似乎不能做小手做的事呢。所以我们的小手和小脚的作用有哪些呢?
  小朋友们:小手可以穿衣服,吃东西。。。小脚可以走路,跑步,跳。。。
  2、走小脚铺成的小路
  老师:接下来呢,我们的小脚很调皮,它东一个西一个的在小路上,我们呢就要按着脚印把这条小路走完,知道了么?
  小朋友们:知道了。

  活动反思:
  这次的教学活动虽然是第一次正式接触,所以即使已经上过了几节体育课,和小朋友虽已有些了解,不过还是有些紧张的,毕竟这是比较正式的教小朋友学习新知识的课,不过最终还是顺利地完成。这次的教学活动在准备前,我吸取上几次的经验,这次特地将教学内容分成了几个层次,先由观察不同动物的不同脚印切入,先让小朋友了解一些关于脚丫的基本概念。然后我再通过让小朋友自己观察自己的脚丫,得出一些他们所知的关于脚丫的知识,然后再通过我的讲解,让小朋友们基本知道小手与小脚的分别。最后再让小朋友走一下“小脚之路”。这次活动的基本构思就是如此,虽然在课堂上还是有些突发状况发生,不过好在我还是及时的纠正,并没有放任自由,这点还是受到了老师的肯定。但是,活动的不足在于我没有将活动的动与静好好地结合起来。如果在走“小脚之路”时,我准备更多的脚印,并围绕小朋友所坐的位置围成一个圈,让每个小朋友都在上面走一圈,那么小朋友对于有趣的脚丫这个活动应该会印象更为深刻具体。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体育活动,都应该尽可能地让幼儿参与其中,这样幼儿才会通过自己所得的具体的感受而有所领悟。另外,课堂组织时,不仅仅是我和幼儿要好好配合,也需要和配班老师好好配合。这样的组织下来的活动会更为流畅丰富。

第19篇、小班科学认识蚯蚓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知道很多动物的生存和成长离不开泥土。
  2、认识蚯蚓简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本领(吃垃圾、给植物松土等),渗透情感教育及环保教育,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孩子的观察、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孩子到周围环境中观察生活、生长在泥土中的动物、并在户外活动中带领孩子玩泥,并设置泥工角、种植角、饲养角,让孩子在操作中了解和自己发现泥土和动植物的关系。
  2、泥土、蚯蚓、大挂图、动物图片、音乐磁带、装饰有花草的长布。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呀,我给大伙带来了一大堆的宝贝,你想不想看一看是什么?”带领孩子找一找,发现泥土。

  (二)通过引导提问,让孩子根据已获得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
  (1)是什么呀?
  (2)你在哪里见过泥土?(通过观察泥土,引起孩子兴趣,发现许多东西都需要泥土)
  (3)你见过的泥土里有什么?(引发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他们与泥土都是好朋友)

  (三)实物观察,认识蚯蚓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嘘!什么声音?”教师故做神秘,充分引起幼儿兴趣“哇!这里还藏着一堆泥土呢!它在跟谁玩呢?”(引出蚯蚓)
  1、这是谁?你知道它的名字吗?打个招呼吧!(Hello!蚯蚓)
  2、你看蚯蚓长的什么样?(引导孩子发散思维)
  3、(捏着一个孩子的小脸蛋)你看××的皮肤滑滑的、白白的,小蚯蚓跟我们的一样吗?蚯蚓是什么颜色的?(……)你用小手摸一摸它。
  4、小蚯蚓的嘴巴在动呢!它在干嘛呢?(引出吃东西)小蚯蚓吃什么?(如果孩子答不出来)师:那我问问它,小蚯蚓吃什么呀?(如果孩子答不出来的话):师:那我问问它,小蚯蚓你吃什么呀?(蹲下来非常神秘的听小蚯蚓回答,引起孩子的兴趣)小蚯蚓原来吃垃圾、还有树上掉下来的树叶。你学一学小蚯蚓是怎样吃东西的?

  (四)以生动形象的故事贯穿,让幼儿了解蚯蚓给植物松土的本领。
  1、“你们看这条小蚯蚓要爬到哪里去?我们走路用脚,小蚯蚓走路用什么?你学一学。”让孩子来表现,把孩子引到挂图前。
  2、结合情景演示,教师讲故事。
  3、提问:是谁帮小柳树松的土?(……)原来是你们和小蚯蚓一块帮我松的土啊!谢谢你们!你们是怎么帮我松的土?(让孩子表现,引孩子离开故事场景)

  (五)肢体表现:学做快乐的小蚯蚓,为花园里的动植物松土、清除垃圾。
  “你们看!在那边有一片花园,花园里的小花、小草都快长不动了。泥土太硬了?我们一块去帮它们松松土好吗?”引导孩子到装饰有花草的长布下面。

  活动延伸
  带幼儿饲养小蚯蚓。

  教学反思
  看得出,孩子们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特别喜欢上有关于科学常识的课,教室里时而出奇的安静,时而三五成群的议论纷纷,这是我喜欢的教学氛围!
  由于幼儿园没有适宜的土壤可以挖到蚯蚓,事先我就从家附近挖了一些蚯蚓带到班上,在每张桌子上都放了一条,孩子们兴致极高的观看着这个有趣的小生命,他们也边看边说着自己观察到的发现,特别是我示范解剖蚯蚓的时候,幼儿都屏住呼吸认真的看着,虽然我也有些不忍把一条活蹦乱跳的蚯蚓弄得鲜血直流,但为了幼儿们能更好的理解蚯蚓的再生功能,也只有这样了。幼儿有一定的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今后要多引导他们去探究!

第2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树叶找妈妈》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每当我带着小朋友们到外面散步时候,总是会经过一些大树,这时小朋友们总是流入出想去抱一抱的愿望,我仿佛看出了孩子们的心事,趁机就让他们走过去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抱一抱大树妈妈,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活动的快乐。有一次,我们班的徐亦晨小朋友突然跑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老师你看,地上的树叶可真多呀!它们怎么会都在地上的呢?为什么都会离开自己的妈妈?那么多的树叶到底它是谁的宝宝呢?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它就不伤心吗?妈妈也不来找它吗?” 他拿着一片梧桐叶好奇的问我。我一看,真的有许多的树叶飘落下,我这才意识到秋天已经悄悄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丰收的果实,飘落的树叶都印在了我们的眼帘。于是我结于孩子的好奇以及结合本月的主题《秋天真美啊》,开展了《小树叶找妈妈》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 感知了解秋天里树叶的变化,知道有的树叶会变黄飘落。
  2. 根椐树叶的外形特征寻找相应的大树。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实物:枫叶、银杏叶、梧桐叶若干。
  2. 自制枫树、银杏树、梧桐树各一棵。
  3.  《小树叶》的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自由捡树叶寻入活动。
  1、啊,秋天来了,地上的树叶可真多呀!小树叶怎么会都在地上呢?
  幼儿一:从树上掉下不的。
  幼儿二:被风吹下来的。
  幼儿三:变黄了,就自己掉下来了。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让幼儿初步感受到秋天树叶会飘落的现象。)
  2、教师小结:原来呀秋天到了,小树叶慢慢变黄了,被秋风一吹就会飘落下。
  3、那我们就每人去捡一片树叶看看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幼儿一:我的是红颜色的,像我的手掌。
  师:这红色的树叶叫枫叶,还有谁手里也是枫叶的,它还像什么?
  幼儿二:它还像小鱼的尾巴。
  幼儿三:它还像漂亮的小裙子。
  4、你手里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呢?
  幼儿一:我的是黄色的,它像小帽子。
  师:这黄色的树叶叫银杏叶,还有谁手里拿的也是银杏叶的,它除了像小帽子,还像什么?
  幼儿二:它像扫帚。
  幼儿三:它还像兜兜。
  5、那你手里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呢?
  幼儿一:我拿的是黄色的,它像小金鱼的尾巴。
  师:这种黄色的树叶叫梧桐叶,它除了像小金鱼的尾巴,它还像什么呢?
  幼儿二:它像裙子。
  幼儿三:它像头发。
  (评析:通过观察、对比的方式,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力,加强幼儿对树叶的颜色、外形特征的认识。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再一次强调树叶的颜色和名称,为下面小树叶找妈妈作了辅垫。)
  6、教师小结:原来小树叶它们不仅颜色不同,它们的形状不同。

  (二)出示大树妈妈,小树叶找妈妈。
  1、小树叶离开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很伤心,那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
  幼儿一:给它画一些树叶。
  幼儿二:给它贴一些树叶。
  幼儿三:把它送到树妈妈的身边。
  (评析:通过让幼儿了解小树叶离开了自己的妈妈,树叶宝宝和大树妈妈都非常的感心,引导幼儿想为小树叶找妈妈的意愿。)
  2、红色的枫叶宝宝,它的妈妈是谁啊?
  幼儿一:红色的。
  幼儿二:像小金鱼的。
  幼儿三:枫树妈妈。
  3、黄色的梧桐叶宝宝,它的妈妈是谁啊?
  幼儿一:黄色的。
  幼儿二:像手掌的。
  幼儿三:梧桐树妈妈。
  4、那这种黄色的银杏叶宝宝,它的妈妈又是谁呢?
  幼儿一:和这种长得一样的,就是它妈妈。
  幼儿二:像裙子的。
  幼儿三:是银杏树妈妈。
  (评析: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让幼儿对树叶外形特征的认识,并能根据树叶的特征进行匹配。)
  3、那我们就把小树叶送到树妈妈那里去吧。
  (评析:通过让幼儿自由送树叶宝宝到妈妈身边,促使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树叶的外形特征。)
  4、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看看我们小朋友有没有送对。如有不对的,及时的给予改正。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片树叶,它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妈妈到底是谁?
  幼儿一:不对,它像小金鱼的尾巴,应该它和妈妈长的一样的。
  幼儿二:不对,它的妈妈是枫树妈妈。
  (评析:这一环节其实是起到更一进步巩固幼儿对树叶的认识。)

  (三)结束活动:
  1、我们小朋友真了不起,帮小树叶都找到了它们的妈妈,树妈妈开心得笑了,小树叶也可高兴了,你们听,它们在唱歌呢。
  2、现在老师就是树妈妈,你们都是我的树叶宝宝,我们一起跳起来吧。(师幼儿共同表演《小树叶》)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体验大树妈妈与小树叶的亲情。)
  2、原来小树叶在春天的时候就会回到大树妈妈的身上。

  活动反思:
  1、这个活动从始至终都紧紧围绕着目标来进行,整个活动以“找”来贯穿其中,孩子们都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自然、充分的流露。
  2、在制作教具时自己也进行了琢磨,制作了正反面不同表情的树妈妈,通过让孩子们观察树妈妈的表情来想给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愿望。当将树叶宝宝送到妈妈的身边时,大树妈妈也会开心的笑起来,以似人的方式,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活动的乐趣。
  3、在分析教案时,我反复的推敲。由于我们幼儿园里没有枫树、梧桐树和银杏树,我们附近公园也不能完全找不到枫叶、梧桐叶和银杏叶,所以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与树叶相匹配的大树图片,让孩子对树妈妈也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再请孩子们带着树叶宝宝去找树妈妈,这样孩子们既达到了活动的目标,又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4、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知道秋天有的树叶会落叶,能观察落叶的不同特征,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特征感兴趣。

第21篇、小班科学呼---变大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充气玩具,如气球、塑料袋、游泳圈等,打气筒
  2、轻松欢快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玩的玩具,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出示玩具气球,与幼儿一起讨论:气球如何变大?

  二、给气球充气
  1.教师给气球充气,请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仔细看一下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变大了、、、、、、
  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气球的变化:越来越大。
  2.教师引导幼儿猜想:如果气球一直充气,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教师分给每个幼儿一只气球,请幼儿尝试给充气玩具充气并提醒幼儿不要充的过满。

  四、师幼共同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
  1、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气球,教师给气球充气
  师:“现在请宝宝一起变成一个小气球,老师要开始充气了,气球变大了变大了、、、、、、”
  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拉手拉个圆圈,给气球充气。
  师:“现在我们所有的宝宝一起变成一个小气球,我们一起来充气吧!”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3.幼儿手拉手拉个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五、鼓励幼儿随着音乐变一变。
  请幼儿随着越来越强的音乐表现气球逐渐膨胀的过程,随着音乐减弱表现气球越来越小的情形。

  六.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尝试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嘴巴、手)来表演变大变小的形象,增加活动乐趣。

  活动反思:
  气球本身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玩具,通过让幼儿亲自尝试给气球充气,直观形象的让幼儿感受到气球充气过程中的变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大胆的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

第22篇、小班科学春天的花园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春天吸引着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了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丽,开展了本次活动《春天的花园》。让孩子们观察图片、视频等方式,发现平时看不到的一些春天的秘密,从而进一步感知春天的美。激发幼儿对春天植物、动物的生长兴趣。

  活动目标:
  1、认真观察图片和视频,发现春天的秘密。
  2、感知春天的美,喜欢春天,感受大自然的变化。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PPT、视频、音乐。

  活动过程:
  一、 情景激趣
  1、 演唱歌曲“春天”。
  2、 现在是什么季节?歌曲中的春天太美了,有花,有树,蝴蝶,蜜蜂,还有可爱的小兔子,小朋友你们喜欢春天吗?

  二、 观察体验
  1、一起看一看春天花园的美丽景色。
  2、你看到了什么?
  3、重点观察。
  1)种子
  你们见过种子发芽吗?种子是一下子长大的吗?科学家叔叔发明了一种神奇的机器,这种机器可以把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拍下来,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看看种子到底是怎么发芽的?
  小结:花园里种子是一天一天慢慢发芽长大的,种子发芽长大的秘密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呢,真是要谢谢聪明的科学家叔叔们了。
  2)小花
  春天的花园里开了这多么多花,你知道这些花是怎么开的吗?接下来我们要认真看哦,看看到底花园里的小花到底是怎么开放的?
  小结:有了这么多五颜六色的小花,春天的花园美极了!
  3)蜜蜂
  听,嗡嗡嗡,什么声音?谁来了?猜猜它会在花园里干什么呢?
  小结:只要我们认真看,就可以发现小蜜蜂到底在干什么了。
  4)蝴蝶
  春天里小花的另一个朋友也来了,是谁呢?
  小结:蝴蝶姑娘说有了这两对大大的翅膀,让小花园变得更漂亮了。
  4、感知体验
  小结:春天的花园里藏着这么多秘密,你们猜猜花园里还藏着谁呢?我们一起看看去!

  活动延伸:
  春天的花园里,还藏着谁呢?
  图片:有蚂蚁、蚯蚓用放大镜观察。

  活动反思:
  还行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教师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通过看、摸、闻、听等多种途径与春天互动,让幼儿能初步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逐步地亲近和喜爱大自然,并学习用多种途径表达、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情绪、情感、感知和体验。

第2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家畜家禽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孩子对家畜家禽认识不清,现在有些家庭根本就不饲养家畜家禽,在这种情况下,想教会孩子认清家畜家禽非常困难。所以我本着直观教学的目的设计了这节活动课。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能够认识家畜家禽的简单的特征。
  2、教育孩子要懂得爱护家畜家禽。
  3、让孩子知道家畜家禽的用途。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家畜家禽,知道到他们的用途。

  活动准备:
  挂图、动物图片、家畜家禽的头饰。

  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说“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然后出示大马和大鹅的图片,让小朋友说出动物的名称,然后教师指出大马是家畜,大鹅是家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家畜家禽。板书课题:认识家畜家禽
  2、学习新课:教师出示挂图,让孩子认识图中的动物,说出动物的名称。并指出每中动物的个数。
  3、教师强调指出大马、奶牛、绵羊、猪、狗、猫、兔子是家畜。鸡、鸭、鹅是家禽。并说出家畜家禽的特征。
  4、让小朋友看图,找出那些是家畜,那些是家禽。
  5、几位小朋友分别带上动物的头饰,在养殖场上开一个大型的舞会,唱歌跳舞,然后组织属于家畜的站在一起,属于家禽的站在一起。
  6、齐唱歌曲动物园里真快乐,结束本节课教学。
  7、教师总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的都非常出色,都能够积极大胆的发言,都能够区分开家畜家禽,你们真是太棒了!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孩子们学的都非常开心,玩的都非常满意,可是美中不足的是有个别孩子不是很配合,对家畜家禽分的还不是很清楚。上课注意力不是很集中,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第24篇、小班科学水果找朋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水果的基本特征。
  2、能在比较活动中用语言表述出水果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3、喜欢参加比较活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能在比较活动中用语言表述出水果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活动难点:
  不受不同水果外形特征的干扰,听从单一指令完成比较活动。

  活动准备:
  篮子、苹果、梨子、桔子、香蕉、樱桃、草莓等水果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今天来了一些水果娃娃和我们做朋友,看看它们是谁?(认知各种水果,说说名称、形状、颜色,像什么)

  二、比较任意两种水果
  1、教师手拿一个桔子:谁来找一个比它小的水果和它做朋友?(个别幼儿上前自选一个水果,和教师手中的桔子比较,并说一说哪个水果大,哪个水果小。)——此环节要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
  2、介绍比较游戏玩法:听指挥比较两种水果的颜色、大小、形状。
  3、各小组桌子中间摆放篮子,中间装有不同外形特征的水果图片,提示幼儿听指令拿水果图片。
  (1)找两个颜色一样的水果互相做朋友。幼儿找到后教师提问:你找的是什么?(幼儿互相说说。个别到前台展示。)教师小结:这两个水果比较的是颜色;还有哪些水果颜色是一样的?
  (2)找两个圆圆的水果做朋友。幼儿找到后教师提问:你找到的是什么?(幼儿相互说说。个别幼儿到前台展示。)教师小结:这两个水果比较的是形状;还有哪些水果的形状是一样的?
  (3)找两个不一样的水果做朋友。幼儿找到后教师提问:你手中的两个水果朋友哪里不一样?(颜色、大小、形状。)
  (4)篮子里还有谁没有找到朋友?它是谁?是什么样子的?你想让它和谁做朋友?为什么?(小朋友和组内的同伴说一说,教师小组询问、倾听)

  延伸活动:
  1、今天的水果颜色、形状、大小不一样,味道是不是也不一样呢?我们品尝一些。(香蕉、苹果、桔子)
  2、大区域活动:给不同的水果涂色。

  活动反思:
  部分幼儿能较快的根据指令拿取水果进行比较,但是语言表述能力较弱,大多需要教师引导才能拼凑出完整的话。部分幼儿活动较被动,不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示,少数幼儿积极。通过互动和观察,发现大部分幼儿能找到颜色一样的水果、形状一样的水果、大小不一样的水果。幼儿对吃水果感兴趣;大多能完成涂色任务。

第25篇、小班科学买菜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本次活动设计背景是结合我班对于气味的已有生活经验,以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既有科常方面的认知经验、方法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但不缺乏领域特质。

  活动目标
  1. 分辨几种经常接触的不同气味,体验鼻子真有用。
  2. 愿意说说自己闻到的气味。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分辨几种经常接触的不同气味,体验鼻子真有用。
  难点:愿意说说自己闻到的气味。

  活动准备
  1. 一次性杯子(分别装有白开水、白醋、果汁、中药);
  2. 护手霜;
  3. 每位幼儿一个笑脸。

  活动过程
  一、闻一闻、找一找
  1. 出示瓶子,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
  ②杯子里装了什么?
  2. 找一找,学习闻气味的正确方法(幼儿闻气味)
  提问:①你们都闻到了什么气味?
  ②我们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白醋和白开水?
  小结:我们的鼻子真有用,可以呼吸还可以闻气味,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二、闻一闻、说一说
  1. 闻气味贴笑脸(出示笑脸)
  提问:①这是什么?
  ②笑脸表示什么?
  (幼儿闻气味,把笑脸贴在喜欢的气味前)
  2. 说一说闻到的气味
  3. 提问:
  ①小朋友,哪里的笑脸比较多?
  ②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气味?它闻起来怎么样?
  ③小朋友想一想,你以前还闻到过什么东西也有这种气味?
  ④为什么喜欢这种气味的小朋友不多呢?
  小结:我们的鼻子可以分辨两种不同的气味。

  三、闻一闻、抹一抹
  提问:①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
  ②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③冬天为什么要涂护手霜?(请幼儿洗手涂护手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结合我班对于气味的已有生活经验,以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目标既有科常方面的认知经验、方法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但不缺乏领域特质。整个活动环节清晰,在找一找、闻一闻中,让幼儿初步感知鼻子可以闻气味;在闻一闻、说一说环节中,让幼儿在探索中知道鼻子可以分辨不同的气味;在最后一环节涂一涂、闻一闻中,知道保护自己的小手。因是小班幼儿,所以在设计教案中,融入了较多生活元素,既有预防甲流的知识,也有冬季保护小手的方法。在提问上,考虑到年龄特征,大多数体访问设计成了封闭式和半封闭式,有二个是开放式提问,有利于幼儿的回答。在整个活动中,也考虑到动静交替,请幼儿把笑脸贴在喜欢的气味下,加入了他们的互动。幼儿的参与性很高。但若在下次活动中,能完善材料的选择,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会更好。

第26篇、小班科学变大变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一些物体的可变性。
  2.体验“变大”或“变小”带来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气球(与幼儿人数相等)、木耳、茶叶、胖大海、扇子,手工纸、毛巾、幻灯片。  

  活动过程
  导入: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巴拉魔仙棒) 请魔仙棒带我们到魔仙城堡。 
  第一部分:让孩子体验气球变化带来的快乐。       
  1.魔仙城堡里有好多会变的东西,你们想玩吗?你能让气球变大吗?(每人一个气球试一试)   
  2.小朋友使劲往气球里吹气,气球会变大。有的小朋友力气太小,没能让气球变大,怎么办呢?除了用嘴吹以外,谁还能想个别的办法让气球变大?(往气球里面充水、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等)   
  3.小朋友能让气球变大,但你能让大大的气球变小吗?用什么方法让大大的气球变小?幼:把手松开气球就变小了  
  第二部分:经验提升:什么东西会变大或变小?     
  4.魔仙城堡里除了气球能够变大变小,还有好多东西能够变大变小。下面我们一起来变一变吧!   
  出示:木耳、茶叶、胖大海(加入水)——变大;   
  雨伞、被子、纸(折叠)——变小。     
  5.提问: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东西都会变大变小?     
  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周围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变化,只要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会变化的。     第三部分:利用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自己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变大”或“变小”的快乐。      
  6.你们想变吗?可是我们哪儿能变呢?(身体、眼睛、手、嘴巴等)      
  7.和魔仙棒一起游戏:变大变小。
  第四部分:延伸活动      
  8.现在我们就拿着魔仙棒用睁得的大大的眼睛到院子里去发现更多的能变大变小的东西吧!‘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与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这是我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忠旨。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出来的快乐超出我的想象,连平时最不愿意动手的李雨成都在那忙的不亦乐乎,看来我们应该注重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科学学习,比为了追求知识的掌握去灌输和强化训练要效果要好的多。

第2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摩擦起电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让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现象,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过程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

  活动目标:
  1.感知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已初步感知摩擦起电。
  2、每人一把塑料尺子,碎纸屑,大块厚卡纸,泡沫渣,毛线头,细羽绒,小石子,水彩笔,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搬运小纸屑
  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

  二、尝试与讨论
  1.塑料尺在毛衣上反复摩擦几次,然后接近小纸屑。
  2.有什么新发现?尺子摩擦后为什么会收起小纸屑?
  3.幼儿操作。用吹鼓的气球表面、塑料袋表面、塑料笔或塑料梳子等。
  活动结束:
  生活中什么时候感到有静电?

  活动延伸:
  1.观察静电,如睡觉前,脱毛衣,看看能否听见“噼啪”的声音,能否看见“火星”。
  2.了解如何消除静电,如用水或钥匙。

  活动反思:
  活动让孩子识别摩擦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猜想和验证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采用幼儿身边常见的现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注重幼儿发现交流和分享,活动符合“科学启智”研究理念和精神。基本完成预定目标。

第28篇、小班科学汽车大探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汽车的基本构造。
  2.简单说出汽车不同部位的名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汽车的基本构造。
  难点:简单说出汽车不同部位的名称。

  活动准备:
  事先联系好可以参观的汽车及讲解员,海报纸、笔,学习单《车子的身体》。

  活动过程:
  一、教师向幼儿介绍参观规则及注意事项,并询问幼儿对汽车有哪些疑问,教师帮忙记录在海报纸上。
  1.不可以随便触摸汽车里面的零件,发言之前要先举手。
  2.不想了解关于汽车的什么问题呢?

  二、带领幼儿实际参观汽车,观察汽车的基本构造(车身、车轮、后备箱等)。
  1.给幼儿介绍车的主人,并请车的主人介绍汽车的基本构造及各自的用途,如车轮、车灯、引擎、方向盘、安全带等。
  方向盘:控制车子的方向。
  喇叭:安装在方向盘上,用来警告来车或是提醒行人的注意。
  安全带:在座椅的旁边,把安全带扣紧,才可以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车灯:可以在视线不好的时候帮助照亮前面的道路。
  后视镜:帮助驾驶员准确掌握行车的状况,注意后面及两边的车辆。
  2.请幼儿自由观察汽车,并就自己疑惑的地方向车的主人提问。

  三、参观完车子后,回到教室和幼儿进行讨论。
  1.今天你在车里还看到什么?
  2.你们觉得所有的车子都有方向盘吗?
  3.汽车是靠什么才能前进的?
  4.所有的车子都需要加油吗?你们有没有见过不加油的车子?(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

  四、教师总结幼儿关于汽车构造的讨论。
  1.今天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汽车的秘密,知道了汽车的基本构造。汽车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下一次活动我们再来看看汽车还有哪些秘密。
  2.给幼儿发放学习单《车子的身体》,请幼儿回家后完成。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孩子们对车子的基本构造都不是很熟悉,他们知道的就是车轮,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些相关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并慢慢讲解一些相关知识给幼儿们听。通过活动幼儿能初步了解汽车的基本构造,并能简单说出汽车不同部位的名称。大部分幼儿能和家长一起完成学习单,去了解更多车子的秘密。

第29篇、小班科学解救冰冻小动物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冰融化成水的过程。
  2.积极尝试探索将冰融化成水的各种方法。
  3.在探索游戏中对冰产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托盘,托盘中各放一块冰块,中间有被冻住的“小动物”。
  2.提供幼儿可能想到的材料:茶杯、筷子、温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1.设置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冬天到了,天气很冷,到处都结冰了。小动物们都被冰冻住了,我们怎么解救它们呢?
  幼儿自由讲述解救小动物的各种不同的方法,教师则在黑板上用形象的符号记录幼儿想到的所有方法,如用手捂、用火烤、用热水烧、用棍子搅等。
  2.尝试“解救小动物”的各种方法。
  教师:刚才大家想出了好多解救小动物的办法,请你们选择一种方法来解救小动物。仔细看看在解救小动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自由选择一种方法解救小动物。
  3.介绍“解救小动物”的方法。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解救小动物的?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自由讲述,教师在记录单上统计使用不同方法的人数和幼儿的发现。

第30篇、小班科学有趣的海绵教案

   设计意图
  水对于每位幼儿来说对非常的喜欢玩,一次幼儿在洗手的时候,发现拿着海绵球在水池边玩。吸引了不少幼儿,于是我将海绵吸水的特性和水联系起来,一方面让幼儿了解海绵的特性,另一方面让幼儿利用海绵的特性来玩水,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海绵柔软、弹性、吸水的特性。
  2、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盆水,空盆,海绵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主题。
  摸起来软软的,坐下去压扁它,站起来变原样。(海绵)

  (二)出示海绵,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认知海绵的特性。
  1、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认知海绵。
  ·摸上去不滑,用手捏一捏很软,而且能够压扁,压扁后能变回原样。
  ·看上去海绵中间有一个个小洞洞。
  2、猜测今天拿海绵来做什么?

  (三)出示一盆水,幼儿想办法将水注入空盆中。
  1、提出疑问,幼儿猜想。
  谁有办法把水注到空盆中?幼儿自由讨论。
  2、提供材料----海绵,幼儿尝试将水注入空盆。
  不可以用手直接将水倒入空盆,只有海绵,你们有办法吗?
  3、幼儿尝试操作,并说出办法。
  幼儿操作时,教师在旁观察指导。
  4、教师小结。
  将海绵放入盛满的盆中,吸足水后,拿出来,放到空盆并用手挤出水。反复操作,水就注到空盆中了。海绵的本领还真大。

  (四)海绵的其他用途
  生活中有许多的地方,海绵都能帮上忙,比如:海绵拖把,海绵洗洁布等,它的作用可大,可多了。

第31篇、小班科学能干的小嘴巴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孩子对自己的五官还不是很了解,我们成人要给孩子们一个正确的概念,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五官,了解自己的五官。
  一次看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准备了各种味道的水让一对夫妻喝,另一对看他们喝水后的表情猜出一种味道,通过此节目,我想到了以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用舌头来尝味道从而对小嘴巴的用途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说一说,尝一尝、学一学、看一看、猜一猜等多种方法对我们的嘴巴有更好的了解。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探索活动,敢大胆品尝各种味道。
  2、学会用甜甜的、酸酸的、苦苦的、辣辣的、咸咸的等词汇描述所品尝到的味道。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
  幼儿已会玩游戏《捏拢放开》。
  2、物质材料的准备:
  五种味道的水:甜、酸、咸、辣、苦各三份,吸管人手一根,小盘三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捏拢放开》,导出活动
  评析:在此环节中,我以幼儿熟悉的游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通过此活动让孩子们准确地知道自己五官的位置,如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孩子们对此游戏很感兴趣,能随老师说出的五官迅速地指出,并导出本节活动《能干的小嘴巴》。

  二、探索了解:了解嘴巴的作用,探索嘴巴的结构。
  评析:小朋友们自由地发言,对嘴巴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吃饭、唱歌、说话等,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在探索嘴巴结构这一环节,几乎能说出有舌头和牙齿,并演示了其作用,孩子们互相交流,互相看看,有一定的互动。

  三、示范讲解幼儿操作:用舌头品尝各种味道,学会用甜甜的、酸酸的等词表达出所尝的味道。
  评析:在示范讲解这一环节教师讲述很清楚,幼儿操作时都能正确地进行品尝。由于水的味道调得不是很浓,幼儿在品尝后能准确地说出所以尝水的味道,教师在正确地引导下,积极肯定孩子们所说出的味道。并给孩子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所以孩子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所尝的味道。

  四、游戏:《看表情猜味道》,加深对味道的理解,并能说出是什么味道。
  评析: 此环节中,通过幼儿去品尝味道后作出相应的表情让其他孩子们说出味道,在此活动前应作垫,让孩子们先学会做这几种味道的表情,孩子们就懂得看表情辩别味道。

  五、小结:我们的嘴巴很能干,不仅会说话,会唱歌,还会品尝各种味道。我们把这个小秘密告诉其他小朋友好吗?

  活动延伸:
  1、请其他班上的小朋友也来尝尝这些水的味道,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交流,让幼儿也当小老师进行知识的传授。
  2、了解保护口腔卫生的方法如:饭后漱口、少吃糖、不吃手指头等。

  活动反思:
  在此活动中,孩子们兴趣浓厚,参与性强,都能通过说一说,尝一尝、学一学、看一看、猜一猜等多种方法对嘴巴的用途有进一步的了解。开始一环节设计非常好,孩子们开心地和老师一起游戏。孩子们能开动脑筋说出嘴巴里还有什么。在幼儿尝味道这一环境中,准备很充分,每个孩子都能动手操作,品尝味道,在请幼儿说说各种味道时,引导还不够,可以请孩子们互相说说,然后再集体或请个别代表说。在游戏——看表情猜味道这一环节,如在课前做适当的铺店,让孩子学做这几种味道的表情,效果会更好些。
  通过此活动,可以看出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强烈,教师要有目的性地进行引导,充分让孩子去说、去尝试,鼓励幼儿,调动幼儿主动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教师也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以实现活动的最优化。

第32篇、小班科学谁的手,谁的脚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手和脚是我们身体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手和脚不仅具有吃饭、走路、玩游戏的功能,还是他们学习探索世界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的媒介。各种有关手和脚的活动,可以促进他们大脑潜能的开发与发展。这节课我们将带领小朋友认识其他动物的手和脚,知道动物们的手和脚与人类的不同之处。

  活动目标
  1、认识不同动物的手脚外形及特征。
  2、了解不同动物的手和脚的功能。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认识不同动物的手脚外形及特征,了解动物的手脚与人类手脚的区别。

  活动准备
  “自然放大镜”:《动动手,动动脚》、学习单:《超级比一比》、动物全身图片、动物图卡、动物脚型的图片。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
  一、律动热身《手心手背》:
  1、教师示范律动的动作。
  2、幼儿随音乐模仿教师做律动。
  基本环节:

  二、活动过程:
  1、教师拿出一张图片,请幼儿猜测
  ——看看这是什么?
  ——猜猜这会是什么动物?
  ——像这样的脚可以做什么?
  2、教师带幼儿一起阅读幼儿用书
  ——说一说图片里的人和动物用他(它)们的手(爪子)和脚(蹼、吸盘)来做什么事?
  ——为什么动物的脚可以做那么多厉害的事?
  ——说一说动物的脚的外形特征和功能。
  3、展示动物卡片及其脚型的图片,请幼儿进行动物与其脚型的猜谜语与配对游戏。
  ——将动物从头到脚的图片折成三折(脚、身体、头)
  ——只露出脚给幼儿看、猜猜是什么动物,并说说猜测的根据
  ——再露出身体和脚,最后揭露整张图脚型与动物图卡配对:
  ——将所有动物图卡与脚型的图卡盖住,充分洗图片后,依序排好。
  ——两人一组轮流翻图片,每人每次翻两张,配对成功后的可以将牌取回,未配对成功的话再把图片盖回去。
  ——最后谁拿到的图片多就算获胜。
  结束环节:

  三、请幼儿运用《超级比一比》学习单
  看看其中的动物图片,知道是什么动物的小手或小脚吗?比一比这些小手小脚的动物图片连起来。
  延伸环节:
  1、区域活动区:
  * 科学活动区
  在区域内放置挂图《动动手,动动脚》和一些相关各种动物的书籍,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基本特征。
  * 益智活动区
  投放动物脚和其他身体部位的图片,让幼儿自由操作。除了静态的配对游戏之外,也可以请幼儿表演该项动物的动作。
  2、亲子活动:
  请家长带幼儿去动物园,指导他们仔细观察动物,深入讨论动物的手和脚的明显特征和特殊功能。

  教学反思
  在本节科学领域的教学活动,幼儿与教师的互动性环节较多,幼儿配合度较高,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并能发现新问题。教师在活动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教学问题提出后,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问题答案,研究、讨论,寻找答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对幼儿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自信心、荣誉感、科学知识等方面,起到了锻炼和提升的作用。幼儿对个各种动物的手脚区分的较好,但对于手脚功能方面,还需要加强锻炼。在翻图片的过程中,个别幼儿对规则理解不是很清楚,会把没有配对的图片也拿回来,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又将图片送回,这同时也说明幼儿已经有了较强的荣誉感,知道图片多就可以获胜,而忽略了怎样使图片多,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加强幼儿对事物关联性方面的训练。总体来说,本节课幼儿起了主导性作用,课堂氛围较为活跃,教学目标完成良好。
  本节课只是我设计的系列教学活动之一,我的活动除了让幼儿认识手脚的外部特征,了解人的手与脚所具有的特别功能,知道手脚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也会带领幼儿用手脚去探索环境,亲手亲脚实践各种活动,当然,我还会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手脚的方法。
  在活动中,我不仅希望孩子能察觉手和脚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更希望让孩子看到自己能力的展现,帮助他们获得自信心去从事各种活动。我的活动将不单单关注有关认识手脚的各种知识,更为注重的是在活动中培养孩子观察与比较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以及通过实践增长他们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
  灵活的手脚、健康的身体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让我们在“小手 小脚”的学习活动中,陪同他们一起健康成长!

第33篇、小班科学颜色抱抱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进入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期,是语言能力发展的飞跃期,词汇量迅速增加,对听故事、讲故事越来越感兴趣了,所以我把科学活动三原色的配色变化融入到绘本《小蓝和小黄》中。结合我的子课题《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的提出》,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大量的猜测性提问,引领幼儿思考,如“你们猜一猜,小红和小蓝抱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那小红和小黄抱在一起又会变成什么颜色?”。我还采用了递进式提问,通过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孩子思考,如“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变化,你是让谁和谁抱在一起才变成了这种颜色?”等等。让幼儿对色彩的变化产生好奇,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1.幼儿能掌握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的变化。
  2.通过操作活动,幼儿对色彩的变化产生好奇和兴趣。
  3.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
  幼儿能掌握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的变化。

  活动准备:
  1.课件
  2.红、黄、蓝三种颜料若干
  3.一次性纸杯每人4个、小木棒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客人,他是谁呀?
  2.小蓝有很多好朋友,他们分别是小红、小黄、小绿……但是他最好的朋友是小黄。在学校里,他们整整齐齐的排排坐。放了学,他们就又跑又跳。
  3.他们最喜欢玩转圈圈儿,和藏猫猫,谁能把他们找出来?好朋友又见面了,他们高兴的抱在一起,结果,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你们想不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分析:本环节通过欣赏绘本,创设情景引入活动主题,教师把简单的色块“人性化”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小蓝和小黄抱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吸引幼儿主动的去探究,为下面以操作活动做铺垫。)

  二、探索操作
  1.你们看,老师请来了小蓝和小黄,我们来试一试好吗?可是,我们怎样让他们抱在一起呢?(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好吗?)
  2.请你们每人拿一个小黄,一个小蓝,让他们抱一抱,看看会发生什么?等会来告诉大家。注意不要洒到桌子上。
  3.实验都做好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原来小蓝和小黄抱在一起,会变成小绿。(打开课件)绿色真漂亮,让我想到了西瓜是绿色的,你们想到什么是绿色的?
  4.小红听到了这个消息,也很想和它们抱一抱。你们猜一猜,小红和小蓝抱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那小红和小黄抱在一起又会变成什么颜色?
  5.你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试一试吧!每人拿两个颜色宝宝,让他们抱一抱,看看会发生什么。注意不要把颜料洒在地上。
  6.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请你用完整的话说一遍!还有谁也想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桔色真漂亮,还有什么物品是这个颜色的?有没有小朋友让小蓝和小红抱一抱的?那你们的结果是什么呢?把你的结果拿上来,给大家看看。
  (分析: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部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的变化,并能说出有哪些东西是紫、橙、绿色的。从而加深印象。让幼儿掌握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的变化。并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愿望。)

  三、小结
  1.刚才我们玩了颜色抱一抱的游戏,让小蓝和小黄抱一抱,变成了(小绿),绿绿的象个大西瓜。小红和小黄抱一抱,变成了(橘色),什么东西是橘色的?小红和小蓝抱一抱,变成了(小紫)。紫色像什么?我们用完整的话说一遍。
  2.颜色宝宝真的太神奇了,两个颜色在一起就能变成新的颜色。
  3.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所以我们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我们到外面去找找还有什么漂亮的颜色,好吗?
  (分析:通过让幼儿边回忆边完整的说一说每两种颜色抱一抱后,变成了什么颜色,像个什么东西,加深了幼儿的印象,童趣的语言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变化产生好奇和兴趣。)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班的孩子对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识了红、黄、蓝、绿、紫、橙、黑、白等不同的色彩,充分体验到了色彩变化带来的快乐,并掌握了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的变化。整个活动以《小蓝和小黄》绘本故事为主线。分三个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通过情景导入活动。第二个环节让幼儿探索操作,引导幼儿观察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的变化。通过亲自操作,让幼儿更能切身感受颜色变化的神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第三环节小结探索后的发现。在本次活动中我感觉做得较好的地方有: 1、情境能够贯穿始终,情境内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2、集体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主动探索为中心,给了幼儿充足的时间自己去探索操作,保证了每个幼儿都能动手操作,发现颜色的变化。
  当然本次活动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分组活动没有照顾到幼儿的个别差异,讲述自己的发现时,没有让大多数幼儿发言。各种颜色的比例要课前试验过,如红和蓝倒在一起变成紫色,红色可以多点。课件的操作性不强,可作修改。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吸取经验和教训逐步完善。

第3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会变的颜色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
  在平时的美术活动时,老师都要求幼儿在使用水粉颜料时,水粉笔不要从这个颜料盒拿到另一个颜料盒,以免将颜色混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班上有小朋友大叫:老师,潘峻把水粉笔乱放。我走过去,正想制止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小家伙却抬头对我说:老师,颜料会变的。小家伙一说完,周围的小朋友都吸引过来了,大家都看着一瓶黄色颜料因为放进了红色笔,上面都变成了橙色。孩子们都很惊奇地叫着:“老师,颜色会变!”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以此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大胆创造。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知道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
  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3、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创造的喜悦。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红、黄、蓝颜料若干,小桶(每组一个),每位幼儿一个大的调色盘,人手一支调色笔。

  活动过程:
  1、老师出示红色,黄色,蓝色颜料。请幼儿观察,说出颜色的名称。
  2、告诉幼儿:“我们今天都是小小魔法师,要变魔术。
  3、老师操作实验,引起幼儿兴趣,并请幼儿观察颜色的变化:
  ——将红色颜料(部分)到入一个干净的杯子里,然后再到入黄色颜料。用搅拌棒搅拌,请幼儿仔细观察颜料发生的变化,并与原来的红色和黄色的颜料做比较。
  4、请幼儿和老师一起回忆实验过程,说出实验发生的变化。
  5、给幼儿提供颜料,鼓励幼儿自己变色,比比谁的颜色变得多。
  6、给幼儿提供大幅白纸,让幼儿用自己配出的颜色进行绘画。
  7、和幼儿一起将作品进行展示。

  活动反思:
  1、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
  2、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3、鼓励幼儿多配色,并用自己配出的颜色进行绘画,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第35篇、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在玩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大小。
  2、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
  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置于小椅子下面。小盆4个,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尝试猜测生活中的不同声音
  1、谈话导入: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客人老师来听咱们上课,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客人老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的,那我们来比一比好不好?你听!(播放宝宝笑声)
  师:这是什么声音啊?谁的笑声啊,大人的还是宝宝的笑声?
  师:你们猜对了,真棒!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来叫醒这个小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
  师: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
  师:那除了公鸡会叫宝宝起床,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叫呢?
  师:会叫的动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妈妈可以请许多小动物来叫小宝宝,宝宝被叫醒了,(播放洗手声音)咦!宝宝现在在干什么?
  师:洗手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啊?(哗啦啦)
  师:洗完脸刷好牙吃完早饭,宝宝该上幼儿园了,宝宝坐着爸爸的汽车(出示汽车图)上学了,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啊?(嘀嘀嘀、嘟嘟嘟嘟)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1、师:把瓶子拿出来玩玩,瓶子有声音吗?
  师: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呢?启发幼儿瓶子是因为装了东西而发出的声音(教师倒出黄豆证实)。
  小结:瓶子碰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师:宝宝也想让你们的瓶子也发出好听的声音,请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集体操作装黄豆。
  提问,我们的瓶子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响声大一个响声小)
  师:怎么回事?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
  4、摇瓶子游戏《大猫和小猫》
  师:知道了瓶子宝宝的这个秘密,我们一起来表演大大的声音和小小的声音好吗?(伴奏: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可进行两次)
  5、延伸活动
  教师故意边唱歌边用一个装满黄豆(或两颗)的瓶子(透明),用力摇,瓶子没声音(是小小的声音),咦!怎么回事呀?瓶子宝宝还有秘密呢?跟老师再去找一找它的秘密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生活背景入手,让幼儿听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从而引发对声音的兴趣。小班幼儿不善于集中注意力“听讲”,本活动采取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探索,了解了声音轻重,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声音的轻重与装豆子多少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做一做,将艺术领域“节奏强弱”的内容自然地渗透到科学活动中,使科学探索和音乐活动巧妙的结合,达到动静交替。充分突出幼儿为主体,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注重多观察、少干预,让幼儿在游戏、体验、操作中获取新的知识,充分表现自己,从而达成活动目标。
  而对于科学活动,幼儿操作是很关键的一环节,如何收放自如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幼儿的操作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势必会产生幼儿操作的时间差(第一个完成的幼儿和最后完成的幼儿)那么对于动作快的幼儿教师在操作前一定要提清楚要求,让他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
  今后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也要围绕着以下两点进行(1)活动的材料准备是否充足,是否有效?(2)幼儿操作活动前教师的要求是否明确?科学是严谨的,而幼儿的科学活动既充满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同于成人所理解的科学。作为教师,作为组织者,在每一次的科学活动中都先问问自己:如何在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科学认知!

第36篇、小班科学滚一滚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小班幼儿很容易把滚动和其相似现象混淆,他们能感受滚动现象,但没形成相关的科学经验。开展此次活动。在游戏中学习发现、思考、记录、表达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圆的东西能滚动。
  2.用语言表达滚动现象。
  3.对滚动现象有好奇心。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重难点:
  发现物体表面的不同,并用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
  1.能滚动的物体、不能滚动的物体。
  2.百宝箱、小卡片若干(与实物相符)、画有笑脸和哭脸的塑料筐、集体记录单。
  3.活动前玩过汽车,感受过轮子滚动的特征。

  活动流程:
  一、谈话
  出示百宝箱,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
  桌上的东西,你们知道哪个能滚着玩?
  出示集体记录单,幼儿交流,教师出示小卡片记录。

  二、自由探索
  尝试使物体滚动起来。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玩具,试玩,看看你选的玩具能不能滚动。

  三、分类游戏
  1.出示笑脸和哭脸的塑料筐,将能滚动的东西放在笑脸筐里,不能滚动的东西放在哭脸筐里。教师记录。
  2.用语言和动作解释“滚动”现象。
  玩具是怎样滚动的?用动作表示。

  四、寻找游戏
  1.寻找其他可滚动的物体。
  2.用语言表述发现。

  五、交流
  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知道圆圆的东西能滚动。
  我们找到的东西都有一个什么本领?都像什么形状?
  教师小结:圆圆的东西都可以滚动。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滚动。

  活动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形成圆圆的东西能滚动的关键经验。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第37篇、小班科学会唱歌的罐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品装在罐子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2、学习制作响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沙子、小石子、玉米粒若干并分类盛放。
  2、贴有宝宝图案的废旧空罐子若干,其中,有一个罐宝宝内装有物品。
  3、装有三种不同物品的罐妈妈三个
  4、幸福拍手歌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玩的玩具{出示带有声音的罐宝宝},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咱们一起来玩玩吧。
  2、师幼共同玩罐宝宝玩具,使幼儿发现老师的有声音会唱歌,而他们的没有不会唱歌,
  师:“为什么你们的罐宝宝不会唱歌?”怎样让罐宝宝唱出好听的歌?(从而激发幼儿制作响罐的欲望)。

  (二)、探索不同的物品装在罐子里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并学习制作响罐
  1、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桌子旁请幼儿观察是什么物品,让小朋友抓一抓、摸一摸,捏一捏这些材料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说出软软的,硬硬的或滑滑的等特征)。
  2、请小朋友选一种东西来喂罐宝宝,摇一摇,听一听。
  3、同伴之间互相猜测给罐宝宝喂的是什么,感知声音的不同。
  4、请幼儿再次换另一种东西来喂罐宝宝,摇一摇,听一听,再次感知声音的不同。

  (三)、让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罐罐为歌曲伴奏。《幸福拍手歌》

  (四)、送罐宝宝回家
  带领幼儿回到小椅子做好,师幼共同感知声音的不同,出示三中不同的罐妈妈,请幼儿听声音,跟罐妈妈一样声音的就是它的孩子,并跟罐妈妈放在一起。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利用幼儿最喜爱摆弄的沙子,小石子,碎纸片粒等材料,把空罐子变成会唱歌的罐子,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通过操作,知道了不同的物品装在罐子里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活动中,孩子们个个忙个不停,尝试多种材料的响声。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正因为孩子们太兴奋了,所以老师在组织上有些乱,对于像这种,孩子愿意操作的材料,我以后一定要事先想到孩子们的兴趣浓淡,想好组织纪律的好办法。还有,在孩子们给唱歌的罐罐封口时,孩子们的动作有些慢,这我会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着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第3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蜗牛爬爬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蜗牛,初步了解蜗牛外形的特征。
  2.萌发幼儿对事物的探究兴趣,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蜗牛》视频
  2.蜗牛图片

  活动过程:
  1. 导入--没有脚, 没有手, 背上房子到处走, 有谁把它碰一碰, 赶紧躲进房里头。有谁知道是什么动物?
  --是蜗牛。你们见过蜗牛吗?在哪里见过?
  2. 认识蜗牛--你们都说见过蜗牛,谁来说说看蜗牛长的什么样?
  触角、壳、足、嘴巴--你们觉得蜗牛有眼睛吗?
  触角:蜗牛的眼睛长在长的那对触角上。 蜗牛的触角是用来感觉外界环境的器官 ,如果用触角接触到障碍物,就会立即转变前进的方向。
  --那你们知道蜗牛的鼻子在哪里吗?
  蜗牛的触角中,短的那一对相当于它的鼻子,在短的触角下面还有一张小小的嘴巴--哪里是蜗牛的脚呢?蜗牛是怎么爬的?我请一个小朋友来爬爬看。
  蜗牛肚子下面扁扁的足就像是水波纹一样的横纹,蜗牛就靠着横纹的波动,慢慢爬行。
  --你们有没有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什么?它是什么?
  会留下闪亮亮的线。
  蜗牛在爬行的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出一种叫做"足腺"的分泌物,就像小朋友运动以后流汗一样,蜗牛也会流汗,但是它流的是叫"足腺"的分泌物爬行时候,这种分泌物不断的流出来,是为了减少摩擦,有利于蜗牛爬行,边爬边粘在了爬过的地方,等它干了,就变成了一条闪闪发光的线。
  --那老师再来考考你们 你们知道蜗牛喜欢吃什么吗? (青菜、树叶、小草。。。)--蜗牛喜欢吃蔬菜、小草、树叶等等。 咦,你们觉得蜗牛的嘴巴长的大吗?蜗牛的嘴巴长的小小的,只有针尖这么大,但是你们猜猜看它有多少颗牙齿?
  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有26000颗牙齿左右。蜗牛可真厉害!
  3. 观看《蜗牛》短片--现在我们来看一个有关于蜗牛的小短片。 (播放视频)--看完了小短片,我们都认识小蜗牛了,有谁来说说看你知道了那些有关于蜗牛的知识,看看谁是小蜗牛的好朋友。
  4. 听歌曲《快乐的小蜗牛》学蜗牛爬,碰见障碍要改变方向爬。
  --现在让我们变成小蜗牛带着房子去旅游吧! 先长出两只小细脚,再背上我们的房子,小蜗牛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 (播放伴奏)

第39篇、小班科学观察苹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苹果是水果,观察了解苹果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苹果的外形特征。
  2.学习运用多种感知、认识苹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只苹果。
  2.提供牙签和小盘。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老师这里有一支神奇的笔,猜猜它会什么本领?
  2、老师画一个圆形,问:什么水果是圆形的?

  二、观察了解苹果的外形特征。
  1、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
  2、用眼睛看一看,苹果想什么?是什么形状的?用鼻子闻一闻,苹果有什么味道?用手摸摸、捏捏,苹果有什么感觉?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奇妙的口袋”请你来摸一摸,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

  三、.观察了解苹果的内部特征。
  1、教师:苹果的外面是什么?苹果的里面是什么?还有什么呢?
  2、削去果皮,苹果里面是什么?
  3、切开苹果,里面会是什么?

  四、进一步观察、了解苹果的内部特征。
  1、问:苹果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将苹果切开两半,引导幼儿观察果肉和果核;
  问:切开的苹果是什么样子的?你看到了什么?
  3、教师削下果皮,引导幼儿观察果皮和果肉:苹果的果皮怎么和果肉不一样呢?

  五、通过品尝,了解苹果是水果,知道多吃苹果身体好。
  1、问:你们喜欢吃苹果吗?苹果有什么味道?那我们来尝一尝苹果的味道好吗?(在吃苹果时要注意什么呀!对注意卫生,那在使用牙签时要注意什么呀?对轻轻地戳,用牙齿咬住苹果就把牙签拿掉,牙签还不能对准别人。)
  2、幼儿自由品尝苹果后,引导他们讨论苹果吃到嘴里的感觉。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给大苹果穿衣服。
  2.游戏活动:红苹果。
  3.家园共育:和爸妈一起认识其他水果。

  活动反思:
  课前准备,我们请幼儿每人带一个苹果到幼儿园。活动导入环节,我请幼儿说一说什么水果是圆形的?有的幼儿说,南瓜是圆形的。可见幼儿对“水果”这个词不理解,于是我马上引导幼儿:南瓜是蔬菜,水果有苹果、香蕉、桔子、梨子、葡萄。金典马上说:桔子是圆形的;许铭熙说,苹果是圆形的。这样很自然引出主题“苹果”。
  在观察苹果的外形特征时,在苹果的颜色上出现了问题。当我拿出幼儿带来的苹果问: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幼儿说,黄色、红色。我又问,苹果还有什么颜色的?我心里想,小朋友很自然会想到绿色。但是我错了,没有幼儿说出绿色。当我说出还有绿色的苹果呢,小朋友都不相信。看看小朋友带来的苹果也没有绿色的苹果,于是,我马上打开电脑让幼儿观察绿色苹果的图片。最后,一起品尝美味的苹果结束活动。

第4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和气球宝宝做游戏》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气球圆鼓鼓花花绿绿的的样子、空气无形、无色、无味,抓不见、摸不着,要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必须借助具体的物体,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和气球宝宝做游戏》,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游戏中,探索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气球被突然放飞到处乱窜的原因。体验科学探索动手实践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知道气球变鼓是充入了空气。
  2.通过气流吹在脸上,感知空气的存在。
  3.感知空气从气球中冲出的有趣现象。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没充气的气球若干,充足气的气球十只,打气筒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交流
  1.出示未充气的气球和充气的气球:这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2.欣赏故事“气球吃什么”。
  气球喜欢吃饼干、馒头、糖果吗?气球吃什么变胖的?

  二、实验,感知
  1.出示充气气球:让空气亲亲你的笑脸。
  教师操作,幼儿感知、交流空气轻轻和快速吹在脸上的感觉。
  2.教师突然放飞气球:气球怎么了?气球为什么会到处乱窜?谁给了气球力量?
  3.模仿气球乱窜的样子。

  三、游戏:流星球大战
  1.将所有气球充气。
  2.听口令,幼儿放飞气球。
  活动拓展:
  在活动区中投放气球供幼儿游戏。
  附:故事《气球吃什么》
  气球宝宝瘪着肚子,歪着脑袋,无精打采地躺在桌子上。小动物们看见了问:“气球宝宝,你怎么啦?”气球宝宝轻轻地说:“我、我的肚子饿瘪了。”小动物们说:“我们找些东西来给你吃,让你的肚子赶快鼓起来吧!”
  小兔找来了饼干,小猪找来了馒头,小熊找来了一大把糖,小猫找来了一大杯水。他们把好吃的东西一样一样地送给气球宝宝,可是气球宝宝不爱吃这些东西。小动物们犯愁了,气球宝宝喜欢吃什么呢?怎样让它圆鼓鼓地胖起来呢?

  活动反思:
  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知道空气能够使气球和充气玩具变鼓。孩子们在玩气球的情境中去探究、去发现,在活动中极积勇跃参与,活动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操作材料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可见本次活动目标定位是比较准确的。体验到了科学活动的乐趣。

第41篇、小班科学美丽的小雪花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下雪的场影和雪花的特征,感受下雪的乐趣。
  2、了解雪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下雪视频、雪景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观看雪景的照片,问幼儿图片里是什么天气,下雪了,你们有没有见过下雪啊?下雪是非常好玩的,也会非常冷,我们来看看下雪我们可以做些做游戏(出示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摔跤)
  2、下雪这么好玩,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看一看下雪的场影啊?播放下雪视频。
  3、小朋友们看过下雪了,你们知道雪是什么颜色的吗?雪花像什么?摸起来会怎么样?踩在上面会怎么样?
  4、你们想不想看一下真的雪花啊?拿出瓶子装的雪花,让每个幼儿亲手摸一摸,问幼儿有什么感觉?(颜色、温度等)
  5、一段时间后,请幼儿观察雪花有没有融化现象,提醒幼儿注意到当雪花不见时会有水产生,最后全部融化,变成了透明的水。
  总结:当温度升高时,雪花会融化成水慢慢的消失了。

  活动反思:
  南方的小朋友很多没见过下雪,所以本节课使用了课件、视频惯穿课堂,小朋友能从视觉上看到雪地和下雪场景,最后我把事先准备的冰箱里的霜刮下来,当成是雪,因为真的是跟雪没有两样,不管是颜色和温度,都和雪非常接近, 让小朋友亲手摸一摸雪,小朋友都感到很神奇,呵呵,善意的欺骗,小朋友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第4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学习分类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作肯定和否定的分类。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0个穿戴不同的贴绒男女娃娃;绒布1块;标记图数张(如图);每个幼儿1支水彩笔。小塑筐10个;各种颜色的积木若干;蚂蚁头饰6只。幼儿用书、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10个贴绒娃娃,引导幼儿观察这些娃娃的外表特征,然后学习分类。
  1.启发幼儿说说这些娃娃有什么不同,如有的穿红衣服,有的不穿红衣服;有的戴帽子,有的不戴帽子……
  2.想一想,把这些娃娃分成两组,广组是这种特征的(要穿红衣服),另一组不是这种特征的(如不穿红衣服),可以怎么分,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多。
  3.请个别幼儿按不同标准分类后,在黑板上演示,然后教师贴上标记图。

  二、使用幼儿用书第14~15页,给物体分类。

  三、《蚂蚁搬粮》。
  1.教师扮演蚂蚁妈妈,请5名幼儿扮演小蚂蚁,小蚂蚁按蚂蚁妈妈的要求去搬粮食。例
  如:请小蚂蚁把红颜色粮食(积木)放在一个筐里,不是红颜色的粮食放在另一个筐里。教师改变要求,幼儿不断改变分类方法。
  2.幼儿轮流扮演小蚂蚁,比一比哪个小蚂蚁搬粮食又对又快。
  3.小结蚂蚁搬粮食的情况。

  课后反思:
  教师应在活动之前基本推测到活动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全班孩子同时参与的活动,一定要有足够大的场地,这样不会显得拥挤。我之所以想到这样调整,是因为我觉得这样的调整会让活动开展的更加顺利,能进一步的实现预期的效果。在每次的活动后,教师不但要对活动进行反思,而且还要记录在案,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便在以后类似的活动中不会范同样的错误。

第4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各种各样的糖果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
  这次集体活动的题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这正符合我们选择科学活动的要求“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立足于幼儿的兴趣与经验”,这是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的前提和保证。
  本次活动以“变魔术”导入活动,围绕“各种各样”展开,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压一压、尝一尝等方法,使孩子们较系统地感知糖果的特征,并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有关糖果的直接经验,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更挑战和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糖果的种类,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
  2、尝试撕、剥几种常见糖果的包装。
  3、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老师、同伴交流分享。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多种特征,并用语言进行表达。
  难点:尝试将袋子装的糖果撕开。

  活动准备:
  一个装有各种糖果的礼盒。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形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变一个魔术,请大家一起喊一、二、三,看看能变出什么?
  (师幼一起喊一、二、三,老师变出糖果盒)
  2、老师打开糖果盒,出示糖果。
  (评析:用变魔术的方法变出糖果盒,既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五颜六色的糖果更令孩子们充满了好奇,为后面的活动营造了宽松、愉快的心理氛围。)

  二、了解糖果的种类,感知糖果的特征。
  1、了解糖果的种类。
  (1)师:请小朋友每人选一颗自己喜欢的糖果。(幼儿自由选择糖果)
  (2)师:你拿到了什么糖果?
  幼儿1:我拿到了大白兔奶糖。
  幼儿2:我拿到了棒棒糖。
  幼儿3:我拿到的是棉花糖。
  幼儿4:我拿到的是巧克力。
  (3)老师小结:糖果宝宝可真多,有奶糖;有巧克力糖;有棒棒糖;有棉花糖;水果糖等。
  2、了解糖果形状。
  师:看看你的糖果宝宝是长什么样子的?
  幼儿:我的巧克力是方方的。
  幼儿:我的棒棒糖是圆圆的。
  幼儿:我的棒棒糖是扁扁的。
  3、感知糖果的质地。
  (1)师:现在请你用小手捏一捏、压一压,你的糖果宝宝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 (幼儿讲述)
  (2)再捏一捏边上小朋友的糖果是软的还是硬的?
  (评析:通过相互比较,让幼儿充分感知糖果的质地。)
  (3)老师小结:糖果宝宝有圆圆的,有方方的,有扁扁的,有长圆形的;摸上去有的是软软的,有的是硬硬的。
  4、观察糖果的包装。
  师:看看你的糖宝宝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
  幼儿1:我的糖宝宝穿的是蓝衣服,上面有大白兔。
  幼儿2:我的糖宝宝衣服是黄的。
  幼儿3:我的糖宝宝衣服上有草莓。

  三、尝试剥糖果,品尝糖果的味道。
  (1)师:糖宝宝穿的衣服真漂亮!那你们想不想吃糖呀?怎样才能把糖宝宝的衣服脱下来呢?请你自己试一试。
  (2)幼儿尝试剥糖果,老师观察幼儿的剥糖果情况。
  (3)师:你是怎么把糖宝宝衣服脱下来的?(请若干幼儿讲述并示范。)
  (评析:拟人化的手法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情感特点,使幼儿凭借自己以往吃糖果的经验,尝试动手剥糖果,一方面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
  (4)老师根据情况重点示范某种糖果的剥法,如:袋子装的糖果上面和下面都有一排三角形的锯齿,用手小捏住锯齿往下面撕就能打开了)。    (5)请还没有剥开的小朋友再试一试。
  (评析:此过程能够面向全体幼儿,使能力较弱的幼儿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6)教育幼儿把撕下来的糖纸不要乱仍,要放进垃圾箱里。

  四、通过品尝交流,了解糖果有各种各样的味道。
  1、幼儿品尝糖果。
  2、老师提问:你吃的糖果是什么味道的?
  幼儿1:我的糖是甜甜的。
  幼儿2:我的糖有点甜有点酸。
  幼儿3:我的糖有奶油味。
  幼儿4:我的糖有薄荷味,凉凉的。
  3、老师小结:糖果不仅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穿着各种各样的衣服,连口味也是各种各样的,糖果宝宝真是好吃极了,那我们能不能多吃呀?为什么呢?
  幼儿:多吃糖不好,牙齿要蛀掉的。
  师:对,我们要保护牙齿可不能多吃糖,特别是晚上睡觉之前一定不能吃糖。现在我们一起去漱漱口吧。

  活动反思:
  1、教学活动生活化。这次集体活动从幼儿非常熟悉的“糖果”入手,题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有着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他们能大胆地表述自己对糖果的认识,这是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的前提和保证。
  2、教学活动的情感化:活动切合小班幼儿情感特点,是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教师的提问也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和思维特点,幼儿在宽松的气氛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从同伴身上获得了关于糖果的信息,得到了经验的分享。

第44篇、小班科学制作泡泡水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吹泡泡是每个人童年最美好的回忆,看着五彩缤纷,随风飞扬的泡泡,心情不由变得舒畅起来,而现在的孩子们也对泡泡充满了兴趣,根据小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将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生成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感官去发现各种洗涤用品的区别,并观察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培养他们探索的兴趣,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由此生成了本节教学活动:《制作泡泡水》。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对比,尝试使用常见洗涤用品制作吹泡泡水,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激发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2、在制造泡泡水的过程中体验操作探索的乐趣。
  3、通过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制作吹泡泡水,并尝试吹泡泡
  难点: 幼儿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1、幼儿有玩水经验。
  2、认识洗洁精、洗手液、洗发水、酸奶等。
  物质准备:酸奶、洗手液、洗洁精、洗发水、
  一次性杯子、抹布、吸管、表格一张。

  活动过程
  一、回顾猜想。
  师:昨天老师带小朋友去操场上玩了吹泡泡的游戏,你们喜欢玩吗?可是现在吹泡泡的水没有了,怎么办呢?(制作泡泡水)
  老师帮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你们都认识吗?(洗洁精、沐浴露、洗手液)那这么多的东西哪些才能做泡泡水呢?你们先猜一下。
  (引导幼儿说出“我觉得xx可以做泡泡水”)
  师:老师已经把这些东西画在了一张表上,待会老师会请你们拿卡片,请你们把自己的卡片贴到对应的你认为可以做出泡泡水的那个材料的下面。就是你认为哪一种能吹出泡泡,就把你的卡片贴到对应的图下面。
  2、幼儿动手实验。
  (1)教师讲解实验的方法。
  师:老师分别在每张桌上放了洗洁精、洗发水、洗手液还有酸奶,还准备了许多杯子和吸管,这些杯子里都装了一点清水。用吸管用力地搅一搅,然后对着吸管轻轻地吹一下,看看能不能吹出泡泡。如果不小心弄在手上或者桌上,要用抹布擦一下哦。还有吹的时候不能对着其他小朋友的脸。还有只能站在自己选择的那一组,不能去其他组。现在请小朋友们去吧。
  (2)幼儿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幼儿可以再倒一点)
  3、教师带幼儿一起进行总结和记录。
  (1)教师请幼儿说一说:“你用什么做泡泡水?你吹出泡泡了吗?”教师可现场吹泡泡再次验证。(引导幼儿说出我用xxx做泡泡水,可以吹出泡泡,所以xxx可以做出泡泡水)
  (2)教师进行记录。
  师:根据小朋友们的实验xxx可以做出泡泡水。
  (3)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可以做泡泡水的洗涤剂。
  师:经过小朋友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洗洁精、洗发水、洗手液可以做泡泡水,酸奶不可以做泡泡水。
  4、结束。
  师:小朋友都已经知道了洗洁精、沐浴露、洗手液能做泡泡水,可是刚刚你们每个人只用到一种,下课以后小朋友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材料再去试试。

  教学反思
  以前一直以为小班的幼儿年龄小、经验少、语言发展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开展各种探索活动,但是通过本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在小班也能很好的开展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让那个小班的幼儿也能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能力。

第45篇、小班科学谁的声音大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活动选自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我的发现告诉你》,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和发现声音的大小,让幼儿了解不同材料与瓶子撞击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参与科学活动,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发现不同材料与瓶子撞击所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
  2.引导幼儿初步尝试记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与发现不同材料与瓶子撞击,发出不同的声音。
  难点:幼儿初步尝试记录。

  活动准备
  ①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瓶子;②记录表、笔若干;③豆子、沙子、纸片、会唱歌的娃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他的歌声很好听,小朋友想听他唱歌吗?好,下面我们欢迎小娃娃入场,小朋友请安静,小娃娃要为我们唱歌了。

  二、会唱歌的瓶宝宝
  小娃娃的歌声真好听!咦!箱子里面谁在动,原来是我的瓶宝宝,瓶宝宝你也要给小朋友吗唱歌吗?
  预设问题:小朋友们,瓶宝宝也要唱首歌,他能唱歌吗?
  小朋友想个办法来帮助它。
  幼:噢!沙子姐姐能帮助他,豆子哥哥也能帮助它……
  师:现在沙子姐姐、豆子哥哥、纸片宝宝都来帮助瓶宝宝唱歌了,认识记录表。
  预设问题2: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沙子豆子纸片谁的声音大?
  师:讲解如何记录。你认为谁的声音大就在谁的下面打对号,反之打叉。

  三、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不同材料与瓶子撞击所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
  幼儿分组动手探索操作,注意卫生。

  四、幼儿做记录表,教师巡回指导。
  你认为谁的声音大就在谁的下面打对号,反之打叉。

  五、教师小结。

  六、延伸活动。
  可以拿着瓶子去户外再找一找还有什么可以让瓶宝宝发出更大的声音?

  教学反思
  从活动内容看,声音是幼儿最熟悉的,来源于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易于幼儿进行探究活动。教师通过预设问题:小朋友们,瓶宝宝也要唱首歌,他能唱歌吗?教师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让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不同材料与瓶子撞击所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但由于小班的幼儿知识经验有限,在记录环节中,有的幼儿需要老师帮助,在以后的活动中,多为幼儿创设类似这样动笔记录的活动。

第4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虫虫王国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
  春暖花开之时,追逐花丛中飞舞的蝴蝶、蜜蜂等昆虫成为了小班幼儿热衷的游戏,由此看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昆虫已经引起了小班幼儿的兴趣,于是我就设计了本次活动--虫虫王国。活动以幼儿感兴趣的情境贯穿始末,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常见昆虫的外形、数数昆虫的脚,从而发现昆虫都有一对触角,一对翅膀和三对足的基本外形特征。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体验科学活动的魅力与乐趣。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主动发现常见昆虫的外形特征。
  2、通过观察,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昆虫模型
  2、PPT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哭泣的虫虫(PPT)
  师:小朋友们,今天虫虫王国发生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赶快听一听……(我一觉醒来,发现身上什么也没有了,我回不了家了。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师:发生什么事啦?那你们知道虫虫身上什么东西没有了呢?(引导幼儿大胆猜测)

  二、观察昆虫,发现外形特征
  第一次观察,了解简单的形态
  师:我们一起到虫虫王国里去看一看,看看虫虫身上到底有什么,虫虫都在睡觉哦,我们要轻轻的拿起来看,好吗?
  ——幼儿观察,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观察“你看的是什么虫虫呀?它身上有什么?”
  师:小朋友,你在虫虫王国看到了什么虫虫呀?它身上有什么呀?(引导幼儿回答,ppt出示蜜蜂、蜻蜓、蝴蝶图片)
  师小结:我们看到的虫虫都是昆虫,它们都有一对触角、一对翅膀,还有脚。
  第二次观察,数数昆虫的脚
  师: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几只脚吗?我们再去虫虫王国数一数,要轻轻摸着虫虫的脚,一只一只的数哦?
  ——幼儿观察,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正确点数昆虫脚的方法。
  师:虫虫有几只脚?(PPT出示大虫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456,6只脚,也可以说是3对脚。

  三、虫虫的聚会
  师总结:在大家的帮助下,虫虫找回了自己的一对触角,一对翅膀,三对脚,它回到了王国,和朋友们一起唱起了歌、跳起了舞。小朋友,我们也在虫虫王国找一个你喜欢的朋友跳舞吧。(播放音乐)

  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兴趣点。以情境导入为主线,贯穿始末,富有童趣,始终吸引着幼儿,激发着他们探索的兴趣。活动中两次观察环节的设计,都遵循了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鼓励幼儿自主观察、大胆交流。幼儿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提升了自己的观察力,同时感受到了观察活动的乐趣。
  另外,活动提问的设计环环相扣,重点在于引导和鼓励幼儿大胆说、反复说,以此来引导幼儿观察后及时对科学概念进行自我构建。

第47篇、小班科学植物的生长教案

   活动目标:
  1、对植物的盘曲弯绕现象产生兴趣,认识集中攀缘植物。
  2、更主动地关注各种特定的形状,体验发现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挂图第14号,幼儿活动材料第三册第29—30页。
  2、在幼儿园附近事先寻找有弯绕植物的场所。
  3、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1、植物为什么会有弯绕。
  ——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吗?这些植物长得怎样?
  ——爬山虎长得怎样?为什么会爬得这么高呢?(引导幼儿说出爬山虎是依靠弯弯绕绕的藤蔓及叶片上的“脚”,向上攀缘的)
  ——牵牛花是怎样生长的呢?(引导幼儿观察牵牛花茎的攀附缠绕现象,即卷须及茎附着在别的东西上蔓延生长)
  ——西瓜长在地里时有一根长长的“辫子”,这根“辫子”又是怎样的呢?(帮助幼儿理解瓜藤都是弯弯绕绕的)
  ——这些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都离不开弯弯绕绕的藤蔓。
  2、找找身边弯弯绕绕的植物。
  ——弯弯绕绕的植物还有许多,让我们去找找看吧。
  ——幼儿结伴寻找攀缘植物,并记录。绘画记录不必强调画面的逼真,只要能表现植物的盘曲弯绕现象即可。
  ——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藤蔓(茎、须)是怎样长的?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第48篇、小班科学小汽车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小汽车的外形特征。
  2.探索小汽车各种各样的玩法。
  3.学习与小朋友友好地玩游戏。
  4.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汽车的主要特征和用途,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玩具小汽车若干,小汽车图片若干。
  2.彩色笔、颜料、颜色盘、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观赏小汽车:
  引导幼儿认识小汽车的外形特征。
  提问;小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它什么地方漂亮?
  2.谈话活动:
  你们玩过哪些小汽车?你们又是怎样玩的呢?
  (让孩子大胆举手,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熟悉的汽车的名称以及特征、用途。)
  3.探索活动:  
  老师拿出各种各样的小汽车,(木头做的电动的、手推的、遥控的、声控的)让幼儿探索小汽车的不同玩法。
  4.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玩具车在颜料盘里蘸上色彩,在白纸上滚动,车轮就会留下道道印痕,组成一幅五彩的图画。
  5.用各种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拼成外形不同的小汽车,并与同伴相互交流,自己拼的是什么汽车,是怎样拼的。
  6.游戏《开汽车》 (要让幼儿做开汽车的动作,听着音乐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在区域中,让孩子们玩各种各样不同用途的汽车,教育幼儿在乘车时要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题材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中大多数孩子兴趣浓,尤其是男孩探索的欲望很强。只有三五名幼儿参与不够积极,原因有两个。1.他们今天入园时情绪不太好,整个教学过程这几个孩子都很沉闷;2.有个别孩子能力较弱,在活动中我忽视了对他们的引导与关注。就是在第四个环节,用颜料印车印时,孩子们有些乱,弄的到处都是颜料,以后需改改。希望各位专家老师给我的活动提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谢谢! 

第49篇、小班科学颜色变变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色,并根据色彩标记匹配相应的瓶子。
  2、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红、黄、蓝三种基本的颜色并能说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红黄蓝的。
  活动难点:
  感知红、黄、蓝两两不同组合后会变出橙、绿、紫三种不同的颜色。

  活动准备:
  1、装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人手一个,在瓶盖里面分别涂有红黄蓝颜料。
  2、红黄蓝颜色标记分别固定在塑料筐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数一、二、三,把它请出来!
  哇,是什么呀?我们来看看,瓶子里有什么?这个水有没有颜色?
  师小结:水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而不是白色的。
  2、看好了,水宝宝是透明的。水宝宝要和我们玩变变变的游戏,我们一起念“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
  (教师摇动瓶身,让水接触瓶盖里的颜料)
  师:哇,水宝宝怎样了?会变色呢!好玩吗?你们想玩吗?

  二、探索激趣
  师:老师准备了好多瓶子,听好,每个宝宝拿一个瓶子,我们一起学老师摇瓶子,要说:“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哦”。
  1、请幼儿自行取一个瓶子,用力摇,使其变色。(老师鼓励孩子用点力,再加加油)
  师:“你们变出来了吗?变出什么颜色了?”
  2、颜色对应
  师:水宝宝要休息了,请给它找个家(与框子对应放)

  三、解读秘密
  师:我们的瓶子怎么能变颜色呢?
  请一幼儿上来尝试摇动没有颜料的瓶子,再换上有颜料的瓶子再次试验
  师:这个怎么都变不出来,那个却变得出?好奇怪哦!
  师小结:哈哈,其实老师把一个秘密放在了瓶盖里。这个盖子里有什么?盖子里有颜料,水宝宝就可以变出颜色了。

  四、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1、老师手里有一瓶*颜色的水,现在我要请另一个颜色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
  2、幼儿交换瓶盖,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1)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再取不同颜色的盖子,换上。
  (2)幼儿换好瓶盖后,摇晃瓶子。
  (3)教师:瓶子里的水有变化吗?变成什么颜色了?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

  活动反思:
  在活动预设时,考虑到科学领域的特点,也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更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一节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这节课的目标是1、引导幼儿自主进行玩色游戏,初步感受颜色的变化。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玩色的乐趣。整个活动我以变魔术贯穿始终。
  我安排了三个环节:首先以老师的小手有魔法“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玩色兴趣,从简单的“摇摇摇变变变” 一边摇一边念“魔语”,充分调动幼儿的多方面感官参与活动,使幼儿兴趣高昂。此环节幼儿感觉我的手真有魔法会变出黄颜色。
  第二个环节尝试配色,感知体验色的变化。以再次变魔术的方式,让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调配在一起就会变出另一种颜色,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老师拿出另外一个瓶口已涂上蓝色颜料瓶子里有黄色颜料的瓶子又一次变,顿时变出了绿色,幼儿十分的兴奋,感觉很神奇。
  第三个环节梳理归纳,初步了解颜色变化的秘密。
  一个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得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这是非常开心的,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不足之处:最后环节没有达到一个提升,只有让幼儿通过用两种颜色进行配色变色,在幼儿尝试配色,体验色的变化时只问了个别幼儿,没有一起来总结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

第50篇、小班科学夏天的声音教案反思

   教学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离不开幼儿的生活,唯有由心而发的兴趣才能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周围事物。结合主题活动“夏天真热啊”的开展。我引导幼儿通过听、说、想象、创造等方式,发现普通的生活材料会产生各种独特声音,感受大自然中声音的奇妙,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活动目标:   
  1.聆听、感受大自然中的声音,积极尝试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制造声音。   
  2.在欣赏散文《夏天的声音》中展开想象,制造和体验美妙的大自然之声。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分别装有米粒、黄豆的透明瓶,搪瓷杯,筷子,不锈钢小勺,塑料垫板,塑料袋,空纸盒,铁盒,硬币,木块,等等。   
  2.录有雷声、雨声、蝉鸣声、蚊子叫声、空调运行声等夏天里的各种声音的音带。  
 
  活动过程:   
  一、聆听、感受大自然中的夏之声   
  1.教师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幼儿倾听并表达。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师:你在什么时候也听到过这个声音?   
  师:夏天里,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2.师(小结):轰隆隆的雷声、哗啦啦的雨声、“知了知了”的蝉鸣声、嗡嗡嗡的蚊子叫声,这些都告诉我们夏天到了。   
  (析:雷雨声、蝉鸣声等是幼儿熟悉的夏天里的声音。教师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导入,引发幼儿,在交流、互动中回顾更多经验。)   

  二、探索、创造夏之声   
  1.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制造声音。   
  师:除了大自然里有各种有趣的声音之外,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东西会发出声音。   
  师(出示一些物品):你能用这些东西制造出有趣的声音吗?请你选择一样东西试一试吧。   
  2.分享制造声音的不同方法。   
  师:你选了什么东西?它发出了怎样的声音?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让这东西发出声音的?   
  师(小结):原来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让同一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例如:两个幼儿都选择了铁盒,但他们使铁盒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幼儿甲说:“我用手拍铁盒,铁盒发出了砰砰砰的声音。”幼儿乙说:“我用拳头敲铁盒,铁盒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教师说:“哟!太神奇了。同一个铁盒用手拍或用拳头敲,就会唱不一样的歌呀。”)   
  3.再次尝试自由选用材料制造声音,并在教师引导下将制造的声音与夏天的自然之声产生联想。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让这些东西发出了声音。这次,这些盒子、瓶子说:“我们也喜欢夏天,我们也想学一学夏天的声音,你们愿意帮帮我们吗?”大家再来试试看吧。   
  4.大胆表达自己的联想。   
  师:你选择了什么东西把它发出了什么声音?   
  师:这种声音像什么?   
  (例如:有的幼儿用装满米粒的塑料瓶发出了沙沙沙的下雨声;有的幼儿敲打铁盒说发出了轰隆隆的打雷声,有的幼儿拗动塑料垫板发出了呱呱呱的蛙鸣声。)   
  师(小结):你们看,这些东西普普通通,但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居然变出了这么多夏天里的声音,大自然真是奇妙。只要我们多留意:多看、多听、多想,就可以从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析: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物体用不同方法可发出各种声音,难点是运用这些物品联想并模拟夏天的各种声音。)   

  三、夏之声音乐会   
  1.欣赏散文《夏天的声音》。   
  师:有一篇好听的散文叫《夏天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教师边播放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边朗读散文。)   
  2.在教师引导下为散文《夏天的声音》中的内容制造相应的声音,体验自然之声的美妙。   
  师:这篇散文里也有很多有趣的声音。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师:我们来开个音乐会吧,每热选一样东西,一起来模仿里面的声音。   
  3.师(小结):我们用敲、拍、吹、搓、拉等许多方法让一些不会动的东西发出了有趣的声音,演奏出了那么多夏天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美妙的音乐之外,大自然和生活中还藏着许多奇妙的、好听的声音呢。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为我们演奏的美妙的“音乐”。

  活动反思:    
  小班孩子的好奇心很强,求知欲也很强。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能发出不同声音的材料,孩子们探索欲望很浓,在自由的气氛中探索出了有趣的声音,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个别孩子参与不太积极,还没有完全融入到活动中来,主要是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差距,还需教师与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孩子进步。

第51篇、小班科学小蝌蚪的成长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在孩子们眼里,春天还是一个充满好奇和秘密的季节,他们对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小动物更是孩子们喜欢的伙伴。在幼儿印象中动物的成长都是由小变大的生长过程,外形特征并无较大变化,而青蛙的生长过程比较特殊,它是由小蝌蚪慢慢长出后腿——又长出前腿——尾巴退化成青蛙的。孩子们强烈渴望了解其中的秘密。为此我选择了《小蝌蚪的成长》这一以科学领域为主的教育内容,并运用游戏的形式渗透了语言、健康等方面的内容,使幼儿对小蝌蚪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小蝌蚪变青蛙的乐趣,从而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2.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3.引导幼儿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使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尝试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

  活动准备:
  1. 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观察小河、花草、树木等在春天发生了哪些变化。
  2. 小河的背景图一幅,小花鱼及小蝌蚪各个成长阶段图片。
  3. 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一、创设意境,引出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
  温暖的春天来了,睡了一个冬天的青蛙妈妈从泥洞里钻出来,跳进小河里,在绿绿的水草旁边产下许多黑黑的、圆圆的小蛙卵。过了几天,这些小蛙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通过谈话的形式,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活动氛围,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通过多种形式感知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1.利用图片演示,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引发幼儿对小蝌蚪成长变化的思考及关注。
  ①小蝌蚪长的是什么样子的?
  ②小花鱼发现小蝌蚪哪里变了?
  ③小蝌蚪又长出什么来了,小蝌蚪的什么没有了?它变成什么了?(运用演示法边看图片边欣赏故事,使幼儿对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活动环节做好铺垫。)
  2.师幼共同回顾小蝌蚪的成长历程,并用语言描述及肢体动作感受。
  ①小蛙卵慢慢变成小蝌蚪,过了一段时间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它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又长出了两条前腿,最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③引导幼儿模仿小蛙卵、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小青蛙的样子。(在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历程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幼儿来通过语言描述及肢体动作模仿小蝌蚪成长中的各种形态,加深幼儿对小蝌蚪成长变化的印象,感受小蝌蚪变青蛙的乐趣。)

  三、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幼儿在教师带领下玩“小蝌蚪变青蛙”的游戏,并引导幼儿按口令做不同的动作:“我是小蛙卵”、“小蛙卵变成小蝌蚪了”、“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来了”、“小蝌蚪又长出两条前腿来了”、“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它变成小青蛙了”。 (本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的快乐心情,加深幼儿对小蝌蚪成长过程的了解,使活动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随时组织幼儿观察饲养角的小蝌蚪,验证其成长过程,并进一步激发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态自然亲切、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这次活动的亮点是: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春天的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把科学领域的活动用故事情节贯穿下来,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在模仿小蝌蚪时,有位孩子摇着身体晃着脑袋边走边情不自禁地用济宁话说:“真好玩,真好玩”。我接着引导说:“好玩吗?后面还有更有趣的呢!”对幼儿积极的情感关注,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注意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创设了一种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教师能够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并始终给予幼儿积极的关注,使他们的活动动静结合,由欣赏故事——语言描述其成长变化——模仿、探索动作——到体验游戏,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活动,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3、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游戏法及情景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多通道参与法及体验法。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玩一玩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第52篇、小班科学光和影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初步感知光和影的关系。
  2、 在游戏中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有阳光的天气;报纸、雨伞等。

  活动过程:
  一、 我和影子做游戏
  1、 带领幼儿来到室外有一面墙的宽阔场地,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奇怪奇怪真奇观,我动它也动,我停它也停”,引导幼儿观察墙面影子的变化,引起幼儿的兴趣。
  2、 鼓励幼儿对着墙做各种喜欢动作,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二、 影子不见了
  1、 带领幼儿回到活动室,提问:⑴我们刚才和谁做游戏的?它还在吗?
  ⑵为什么不见了?
  2、 教师小结,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光和影的关系。

  三、 找影子
  1、 带领幼儿来到室外,找找自己的影子、同伴的影子和其他物体的影子。
  2、 画一画:请幼儿在地面上画画自己找的影子。

  四、 游戏:影子躲起来了
  请幼儿自选报纸、雨伞等材料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

  五、 延伸活动
  请幼儿想想,影子除了太阳下有,还有什么时候会出现?

  活动反思:
  “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第5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夹心冰块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情境下操作,感知冰的凉和易融化的特征。
  2、能够借助工具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辅助工具,如杯子,盆子,木制小。
  2、事先将一些小礼物,如:雪花片,小粘纸等,冰冻在冰块中。

  活动过程:
  一、小企鹅给我们送礼物。
  1、引入:(出示企鹅卡片):今天有以为南极的动物朋友要来给我们送
  礼物,南极是非常冰冷的地方。你们想知道企鹅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吗?
  2、老师神秘地打开罐子。
  师:哟!冰冰的。原来企鹅给我们带来夹心冰块送给我们。
  3、教师提取几块冰块,请幼儿摸一摸,体验凉凉的感觉。
  师:你们想不想摸摸这冰块是什么感觉?(让每位幼儿摸摸体验一下
  冰的感觉,硬硬的。)。
  4、你们在看看这冰块里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冰块里有东西)。
  师:我们没有把冰块打开,那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里面的礼物,为什么
  呢?(引导幼儿大胆的表述)。
  教师小结:冰摸起来是冰冰的,硬硬的,看起来是透明的,可以看到冰块里面的东西。

  二、拿出冰块里的礼物来看看。
  1、引导想出打开冰块办法。
  师;企鹅送给我们的礼物其实不是一块冰,原来企鹅是把礼物放在冰块里面了。谁来想个办法取出我们的小礼物呢?
  师:怎样才能打开冰块?请个别幼儿来说说自己想到的办法。(如暴晒,放在水里泡,敲打等办法)。老师适当的用小朋友想出来的办法演示打开冰块的方法。
  2、分发礼物。
  师;企鹅给我们班每一位小朋友都准备了礼物。你们想要收到礼物吗?
  师;打开罐子,取出冰块,将冰一块一块地分发给幼儿。要求幼儿接到礼物要说:“谢谢”!
  3、引导幼儿用自己想到的办法来打开冰块取出冰块里的礼物。
  师:请小朋友赶快用你们自己想到办法来打开冰块,看看你们收到的都是些什么礼物。
  师:帮助,支持一些幼儿运用辅助工具将冰块中的礼物取出。
  4、这么多的小礼物呀!你们是怎样取出来的。
  请幼儿来说说自己打开冰块的方法。
  师:敲打的方法,原来冰很硬硬,但是又很脆落,敲打一下就会碎掉。
  师;晒的方法;原来冰冰很冷,但是也很容易融化。随着温度的增高,冰就会慢慢的融化。
  5、小朋友们好好玩玩你们的礼物吧!你们喜欢这些礼物吗?我们一起来对企鹅说声:“谢谢”吧!

  活动反思:
  在这次教育活动中,一方面夹心冰块里有孩子们喜爱的小玩具,另一方面,对于冰块孩子们又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幼儿对此活动极具兴趣,便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师对幼儿的适当示弱,又使幼儿充满自信,乐于挑战,积极动脑思考如何将玩具从冰块中取出,调动了幼儿动手的积极性。最后利用热水,勺子,吹风机等方法将冰块成功取出,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此次教育活动中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如在幼儿动手的这方面,如果能准备更多的夹心冰块和勺子,热水,吸管等工具,将幼儿分组,同时进行,多种方法观察,必定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动手能力,加深幼儿对借助融化冰块取出工具的认识。与此同时,也可通过校讯通发动家庭教育资源,请幼儿与家长回家后共同尝试,相信必定能够使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

第54篇、小班科学变了变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2.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动手实验师: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两块木耳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一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很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和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更容易使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和验证(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做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幼儿随音乐变化做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用道具随音乐"搅拌翻炒食品",幼儿则翩翩起舞。
  (科学与音乐活动相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教师以优美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菊花在杯子里慢慢"开放"的过程,体验美的感受。
  (泡茶一方面是对孩子探索的奖励,另一方面是加深他们对泡发食物由小变大的感知和理解。)活动延伸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
  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
  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第55篇、小班科学动物的嘴巴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小朋友喜欢和小动物一起玩。所以,设计这堂课时,我从幼儿已有的知识出发,培养幼儿积极思考的习惯,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嘴巴特征的欲望。同时,把爱护动物的情感贯穿于活动中,让幼儿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熏陶。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小动物的嘴巴,简单了解其不同特征。
  2、针对幼儿对动物的喜爱,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知识的欲望。
  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动物嘴巴的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

  活动准备
  1、让幼儿回家观察鸡、鸭、猫、兔,并记住这些动物嘴巴的特征。
  2、老师准备鸡、鸭、猫、兔的图片和它们嘴巴图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1、我采有游戏的方式欢迎四位小客(鸡、鸭、猫、兔)的到来,激发幼儿兴趣,导入教学活动。
  2、逐一出示图片,以提问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小动物。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这些动物都没有嘴巴。然后老师引导幼儿帮它们找嘴巴。
  4、逐一出示动物嘴巴图片让幼儿进行观察,说说这些嘴巴的形状。再让幼儿说说这些嘴巴各是什么动物的嘴巴。
  5、引导幼儿给小动物找相应的嘴巴,并贴上去。同时告诉幼儿,我们要爱护小动物。
  6、在老师的示范下,根据动物嘴巴的形状编儿歌——《嘴巴歌》 。
  老师编儿歌:小鸭小鸭嘴巴扁,嘎嘎嘎嘎嘎嘎嘎。老师再鼓励幼儿给小鸡、小猫、小兔仿编儿歌,如:小鸡小鸡嘴巴尖,叽叽叽叽叽叽叽;小猫小猫嘴巴长,喵喵喵喵喵喵喵;小兔小兔三瓣嘴,蹦蹦跳跳蹦蹦跳。

  二、活动结束
  老师和幼儿一起边念儿歌边做动作走出教室,结束本次活动。

  三、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回家后观察其它小动物的嘴巴是什么样子的。

  教学反思
  《动物的嘴巴》是针对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游戏让幼儿主动参与了解一些小动物嘴巴特征,从而萌发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小动物的家的情感.因此,针对这一活动意图,我充当好活动的引导者,让幼儿轻松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小动物是幼儿很感兴趣的,他们也是满怀新奇。整个活动,幼儿始终处于轻松、愉快、自然的活动氛围中,特别是游戏活动将幼儿所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说出来,增加了幼儿的活动兴趣,有利于增进幼儿热爱动物的情感,寓教于乐,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取得了好的活动效果。
  因为本次活动内容,是幼儿身边的、熟悉的、比较喜爱的内容。所以,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比较高,小朋友们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发言,抢着说老师出示的图片是什么动物,抢着给动物找嘴巴,抢着上台给动物贴嘴巴。编儿歌时,小朋友们积极动脑筋,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老师的示范,仿编儿歌。
  在活动中,个别幼儿对老师的指令理解不清楚时,我亲自到其身边进行解释和引导,对个别不能达到要求的幼儿降低对其的要求。大部分幼儿都能配合老师的指令进行活动。因此,活动也得以顺利开展、完成。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还培养了小朋友们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动物的嘴巴》是一堂科学性很强的课。不仅让幼儿了解了动物的生活场所,并从中了解动物嘴巴的特征,让幼儿了解了动物世界的神奇,并能感知动物的多样性。虽然我能把课完整的上下来,但仍有不足的之处:太急于将答案告诉小朋友了,而更应该让幼儿从中发现。在以后的巩固教学中我可以找出更多的图片,引导幼儿学习发现。另外,我觉得,这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还差了一点,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幼儿的组织、引导,让幼儿举手、有序发言。

第56篇、小班科学观察西红柿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总是充满无限的兴趣,特别对动植物的探索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幼儿的需要,利用种植园地种植的西红柿。观察从播种、浇水、施肥、精心护理等过程,让孩子与绿色互动,体会种植者的辛苦,丰富植物和季节特点的知识经验,感受大自然的多样性,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西红柿的生长过程。
  2.观察植物生长变化。
  3.乐意参加种植活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照相机,种植地。

  活动过程:
  一、观察西红柿的叶子(第一周)
  西红柿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有几片叶子?请小朋友数一数。

  二、继续观察西红柿(第二周)
  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西红柿(第三周)
  你发现了什么?
  地上为什么会有裂纹?
  我们应该怎样做?
  小结:给西红柿浇水,就像小朋友们口渴了要喝水一样。

  四、观察西红柿(第四周)
  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反思: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势利导地进行随机教育,是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往往会将自己的猜测和推想强加于幼儿,使组织和安排的活动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符合。细心观察幼儿的好奇心及兴趣,及时给予支持、合作、引导。抓住孩子的兴奋点实施教育,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57篇、小班科学昆虫运动会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班级里自学习“昆虫”这一主题活动之后,孩子们对于各种各样的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地参与各种与昆虫有关的小游戏,认真而专注。而数学活动是相对比较枯燥的活动,如果在一个特定的孩子们喜欢的氛围里学习的话,孩子们会更加感兴趣。今段正好要开展学校运动会,这可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啊!本活动融合了校运会精神,巧妙地把两者合二为一,为孩子们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昆虫运动会”的情境,由于孩子们对于昆虫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校运会的期盼,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愉快地探索着、学习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目标
  1、 借助昆虫运动会的故事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 仔细倾听科学童话,了解内容,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
  3、 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据以作出判断,激发幼儿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4、 模仿昆虫的动作姿态,在活动中锻炼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昆虫运动会的故事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难点: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据以作出判断。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好奇心。

  活动准备
  昆虫图片及头饰、昆虫课件

  活动过程
  一、 律动。《去郊游》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大自然吗?那我们赶紧准备好一起去郊游吧。

  二、 说一说:
  1、 在大自然里你都看到了什么虫虫?
  2、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虫虫,我们看一看他们都有些什么特征,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三、 总结虫虫一样的地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嘴,一对触角,眼睛,具有三对足,一般还有两对翅膀)像有这样特征的小虫虫就叫昆虫。

  四、 讲述故事《昆虫运动会》,使幼儿了解昆虫的判断特征:
  1、师:夏天来了,昆虫们要在这美丽的季节开个运动会,小昆虫们都来了,你们猜一猜,会有哪些昆虫来参加那?
  (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 昆虫都来了。(教师讲述故事,并贴出图片)
  提问:为什么小蚂蚁要请蜗牛、蜈蚣、蚯蚓和蜘蛛回去?
  (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了解昆虫主要特征)
  3、(出示毛毛虫)毛毛虫来了,他能参加运动会吗?为什么?
  4、为什么毛毛虫能参加两个项目的比赛那?
  5、再次完整欣赏故事(提示幼儿注意倾听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五、活动延伸:模仿游戏
  模仿昆虫动作姿态比赛,锻炼幼儿大肌肉动作协调性。

  活动反思:
  多元整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活动的内容我们也把学习活动的内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有机整合,把孩子对昆虫积累的经验和对体育运动有那些等方面经验的收集进行有机整合,使孩子对两个不同的内容出发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便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得以体现。
  活动目标也是有机整合,在活动中,把对昆虫特征的感知与不同运动的操作的方式进行有机的整合,孩子在思索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观察昆虫的特征,还要寻求不同运动的玩法,通过观察比较让孩子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更能适合这个昆虫参加比赛。
  还有组织形式的有机整合,活动中通过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的有效运动,使得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积极表现得欲望,使得孩子的一有经验在活动中通过老师的梳理、提升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58篇、小班科学美丽的金鱼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学会由头至尾地观察金鱼。
  3、懂得观赏金鱼,了解爱护和饲养金鱼的基本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玻璃缸,鱼缸中至少有一条金鱼、鱼食若干、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金鱼,初步认识金鱼。提问:
  (1) 鱼缸里有什么?金鱼是什么样的?
  (2) 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小朋友怎样去看金鱼呢?
  教师提醒幼儿不用手触碰鱼缸中的金鱼。
  2、知道幼儿有序地观察金鱼,了解金鱼的主要特征。提问:
  (1) 金鱼的头在哪里?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
  (2) 金鱼的所以身体上有什么?它身上一片一片的东西叫什么?
  (3) 金鱼身体后面是什么?它的尾巴像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观察到的金鱼的外形特征,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
  3、请幼儿给金鱼喂食,观察金鱼吃食,了解其甚或习性。提问:
  (1) 金鱼爱吃什么?它是怎么吃事物的?
  (2) 金鱼喜欢住在哪里?它是怎样游的?
  教师告诉又有而在喂金鱼吃事物的时候,必须注意每天不能给鲸鱼喂许多事物,否则,金鱼吃得太多,会撑死的。接着,让幼儿模仿金鱼嘴一张一合地吃东西以及在水中摆动尾巴游来游去的样子。
  4、教师带领幼儿阅读幼儿用书。
  (1) 让幼儿看图说说:画面上的金鱼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幼儿想一想,你还看见过什么样子的金鱼?
  (2) 教师念儿歌《金鱼》,并带领幼儿看图念一念儿歌。
  5、欣赏歌曲《小金鱼》,并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在教师里游来游去。
  在活动中,指导幼儿有序地观察金鱼,了解金鱼的主要特征。有步骤的指导幼儿探索过程。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操作。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班级的自然角里养了金鱼,幼儿已有了一些对金鱼的了解,但了解的较肤浅,不全面,较分散。活动中将采用比较丰富多样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习内容。将根据幼儿自己的独特的认知特点,采用让幼儿看看、给金鱼喂食,观察金鱼吃食,模仿小金鱼在教师里游来游去等活动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第59篇、小班科学有趣的泡泡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孩子们对泡泡充满了兴趣,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幼儿有兴趣的活动生成有价值的教育活动,由此设计了本活动《有趣的泡泡》。培养他们探索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目标:
  1.用小肌肉动作做细微事情。
  2.识别不同材料的不同作用。
  3.游戏中体验探索的快乐。
  4.会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做好标记的糖、盐、洗衣粉、面粉、奶粉、面碱、洗涤剂、味精、醋、水等。
  2.小盘子、小碗、小勺、吸管等若干个。
  3.记录表(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一、识别猜测
  互动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种材料?你认识吗?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②它们能做些什么?

  二、选择清水和泡泡水进行对比的演示
  互动问题:
  ①教师用吸管沾清水吹一下让小朋友观察有什么现象;再用另一根吸管沾有洗涤剂或洗衣粉的水吹一下会出现什么现象。
  ②同样是水为什么有的可以吹出泡泡,有的吹不出泡泡呢?
  ③你知道里面有什么材料吗?一起试一试。

  三、练习并做记录(记录表见附件1)
  互动问题:
  ①哪种材料可以做出吹泡泡的材料呢?试一试。可不可以吹出泡泡?
  ②还可以用什么材料?试一试!
  要求:每加一种材料时都要看清它的图案标志,在试验后是否能吹出泡泡在自己的那张表格里画上对号或叉。
  ③注意不要代替孩子去做,可以用鼓励的语气,如:你的眼睛看得很准呀;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再仔细观察观察,你一定会有新发现的……)

  四、游戏“吹泡泡比赛”
  小朋友拿着自己勾兑成功的泡泡水,进行吹泡泡比赛。

  五、书写实验报告
  让爸爸,妈妈帮助完成实验报告填写。

  活动建议:
  1.互动中,在提出每一个问题后,给孩子们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间,然后再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样有利于引发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愿望,保证孩子们进行有效的学习。
  2.实验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感受物体特征,在家也可以继续试验,加深孩子对课程的理解。
  3.材料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准备,也可以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准备。

  活动反思:
  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的理念,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动中对能力强的孩子给予肯定并鼓励的同时,要注意到能力较弱的孩子,也应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游戏、去获取知识。活动中幼儿很积极。

第6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给种子宝宝盖房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开展《给种子宝宝盖房子》活动。通过种植活动让孩子们喜欢和爱护植物,并获得相关的种植经验。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同时,逐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观察中的的问题。

  活动目标:
  1、喜欢种植活动。
  2、了解种植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铲子、盘子、萝卜种子、故事图片。
  经验准备:
  带幼儿参观过大班幼儿的种植活动,他们对大班幼儿洇地、种种子等种植过程获得了感知经验,认识了相关的几种种子,并对种植工具怎么使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活动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掌握种植过程的基本技能,如每个小坑之间要留一定的距离、每个坑里的种子撒得不要太多等。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的口吻提问激发幼儿种植的兴趣。
  教师:听,是谁在呜呜地哭呀?哦,是小种子在哭。种子宝宝你为什么哭呀?原来它们没有房子住,所以很伤心。那我们小朋友该怎样帮帮种子宝宝呀?
  幼儿:我们给它盖个房子。
  教师:你们还记得故事中种子宝宝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吗?
  幼儿:像小鸟用的那样(她指的是故事中小坑的样子)。像给小蚂蚁挖的洞那样。
  从孩子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获得的经验。他们的答案都来自种植活动前的经验准备。
  教师:“对,种子宝宝的家就像一个小坑。”(教师出示图片)
  2、给种子宝宝盖房子。
  (1)带着幼儿边说儿歌《走在田埂上》边走到本班种植园地的田埂间。
  (2)给种子宝宝盖房子(挖小坑)。
  教师提出要求:用铲子时要小心,不要碰到手;房子与房子之间不要离得太近。由于有了前期经验的铺垫,孩子们已经掌握了握铲的要求。
  3、请种子宝宝住新家。
  教师:孩子们,咱们给种子宝宝盖好了家,请种子宝宝搬到你盖好的房子里吧,但是,一定要注意一间房子里不要住太多啊!
  先挖好坑的几名幼儿捏了好几粒种子放到一个小坑里。老师看到了马上用种子宝宝的口吻说:“哎呦,太挤了,太挤了,我们想4个好朋友住在一起,再给我们盖问新房吧!”
  4、给种子宝宝盖被子。
  教师:种子宝宝说他们有点冷,想请我们帮他们盖上被子吧!
  “请小朋友轻轻盖,再用小手帮它按一按,把被子盖严了。”教师又引导幼儿将土踏平。
  5、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给种子宝宝盖了房子,让它们住进了新家,还给他们盖了被子,它们可以安心地住在里面了。它们都说,谢谢小朋友,希望过几天来看看我们,我们会伸出头来的。
  附:《给种子宝宝盖房子》
  小脚丫,要注意,
  种子宝宝要睡觉,
  它们睡哪里?
  他们睡这里.
  睡在软软的土地里。
  儿歌:走在田埂上
  小脚丫,要注意,
  轻轻抬脚慢慢走,
  我们走哪里?
  我们走这里。
  走在硬硬的田埂里。
  小鸟叼来了一粒种子。
  小种子说:“这里很像我的家。请让我住进去吧!”

  活动反思:
  活动之前有效组织了多种体验活动,为本次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知识经验的基础。分组活动,幼儿的人数较少,能及时发现幼儿不正确种植方法,并以“种子宝宝”的身份给予引导,让孩子们能从心里很自然地接受。同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了解种子宝宝房子的模样,我将图片放在土地的旁边,让幼儿有一个很直观的认识,并随时给幼儿的活动以正确的支持。
  不足之处:
  如果在活动小结加入让孩子们与他人共同分享种植经验的环节,不仅能达到进一步巩固孩子们种植经验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61篇、小班科学认识苹果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认识苹果》是小班上学期的一个科学活动,这个活动从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苹果着手,为幼儿进行一个丰富多彩的认识苹果的过程。苹果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水果,但由于它的常见,家长往往会忽略让幼儿认识苹果,让幼儿对苹果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怎样让幼儿在小小的苹果中探究发现科学的秘密?怎样有效的引导幼儿在观察苹果的过程中,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因此我设计了《认识苹果》这个科学活动,来引导幼儿真正的认识苹果。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苹果的特征。
  2.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苹果。
  3.喜欢吃苹果,知道多吃苹果身体好。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
  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苹果,了解苹果的特征。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每人带一个苹果(红富士、蛇果、青苹果、黄蕉)
  2.小叉、盘子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苹果的外形特征。
  1.师:小朋友今天都带来了什么呀?(苹果)
  2.师:苹果真多呀!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苹果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用小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还可以用鼻子闻一闻?把你的发现跟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看看谁发现的最多。
  3.师:谁来说说苹果是什么样子的?
  幼1:我的苹果是圆圆的。
  教师追问:这个圆圆的苹果象什么呀?(皮球、轮子)那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看看苹果会怎样?(苹果会滚动)
  幼2:我的是红颜色的。
  教师追问:谁的苹果也是红色的举起来给我们看看。还有跟他们不一样颜色的苹果吗?(引出绿色、黄色)
  幼3:上面还有柄。
  柄长在哪里呢?(凹进去的地方)
  4.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小结:苹果看上去是圆圆的,凹进去的地方有个柄,摸上去光光的、滑滑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还有的是黄色的,闻起来香香的。
  5.师:它们都有好听的名字呢?(教师介绍苹果的名称:青苹果、蛇果、红富士、黄蕉等)

  二、观察了解苹果的内部特征。
  1.师:我们看到苹果的外面是什么?(果皮)那你们知道苹果的里面是什么吗?(幼儿猜测)
  2.师:现在我来把它削开,看看苹果的里面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什么颜色的?
  3.师:果肉里面又会藏着什么呢?(皮、籽)怎么才能看到里面是什么呢?(幼儿猜测)现在老师就把它切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果核)果核能不能吃呀?

  三、品尝苹果。
  1.师:你们喜欢吃苹果吗?苹果是什么味道的?
  2.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苹果请小朋友尝一尝,说说苹果吃到嘴巴里是什么感觉?(甜甜的,脆脆的……)
  3.小结:苹果营养丰富,所以我们小朋友要多吃苹果,这样身体才会棒棒的。

  活动反思:
  由于小班的年龄特点,他们并不是很能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及发出的指令,经常会出现一个小朋友说什么,其余的小朋友就会说一样的这种情况。我们先从了解苹果的外形特征开始了这次的活动。我首先让孩子们自己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感知苹果,用眼睛看一看苹果像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用鼻子闻一闻有什么味道?用手摸一摸苹果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边观察苹果边说一说,并讲述自己得发现,孩子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提问“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的吗?”大多数小朋友会重复同样的回答。所以,如何有效的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一点还值得我去深入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我应该多引导幼儿进行回答,而不是帮幼儿将答案说出来,这样既没办法突破活动的重难点,也没办法提高幼儿的思考、表达能力。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不但了解了有关苹果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同时也掌握了运用不同感官去感知事物的方法,学会用探索的方法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苹果是孩子们喜欢的水果,能在愉快地游戏中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出其中的科学秘密,收获甚丰。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掌握科学知识是其次的,对活动感兴趣、有探索的精神、探究的欲望、敢于展现自己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目标。

第62篇、小班科学罐子的秘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年龄的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所以家长会常常发现这种现象,比如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玩自己喜爱的玩具或游戏时,周围一旦出现什么新异的刺激,他马上就会分散注意,他的有意注意水平仍然很低,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所以小班幼儿的活动,大致以简单易接受为主。但是,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时,必须采用有趣的形式。通过有条理的步骤,一步步深入,试着让他们达到活动的目标,收获活动的知识。

  活动目标:
  1、听便各种声音,能够大胆用语言表达。
  2、有目的的倾听,有准备的猜想。
  3、大胆参与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认知准备:已经认识过米、红豆、核桃。
  教具准备:PPT课件、红绿灯牌子、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教学难点:
  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与客人老师打招呼,消除紧张感。
  2、教师(出示罐子):你们看,今天金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的罐子!(摇动没装东西的罐子)罐子里面都东子吗?你怎么知道没有?(不停摇动,引导幼儿)
  幼儿:因为没有声音。
  3、教师:哦,没有东西就没有声音。(打开盖子)看看到底有没有东西哦,有东西吗?没有!小朋友们真聪明。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向罐子内装东西):老师来变戏法喽,你们再听听,听听有没有声音。
  2、教师(摇动罐子):猜猜,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哒?有声音就里面有东西了对吗?现在老师这里有那么多罐子,你去找一个里面都东西的罐子,罐子都封住的不可以打开,今天要用耳朵,用你的小耳朵去找找那个管子里面是有东西的,你拿一个有东西的去做到位置上好吗?赶快来找找。
  3、幼儿寻找
  4、教师:找到了吗,找到了就坐回去。(幼儿回座位。)
  5、教师:谁的罐子里有东西的?(教师摇动罐子)谁的罐子里有东西哒?大家都有哒?(罐子双手捂住放在胸前)好了,罐子宝宝保护好,罐子宝宝一直让他发声音它也会哑掉的哦。罐子宝宝有声音的对吗?那里面声音一样吗?(摇动罐子)听!听听,你的东西和他的东西一样吗?
  (幼儿摇动罐子说出:不一样。)
  6、教师:不一样,不一样我们来找找朋友哦。不可以打开看的哦,今天统统是用耳朵来找的,保护好自己的罐子宝宝。
  7、教师(请一个幼儿上前):我们请一个宝宝上来,现在请其他宝宝来为你的罐子宝宝里面的东西找好朋友,找到好朋友会很热闹的哦,找不到好朋友会很孤单的,耳朵听好哦,保护好你的罐子宝宝哦,听听他的。(上台幼儿摇动手中罐子。)
  8、教师:谁是他的朋友,请你听一听,是他好朋友,赶快站上来,和他站在一起。哦,好朋友坐在一起。
  9、教师:现在他们已经是好朋友了,现在我来帮你们找朋友好不好?请你们听听,谁和我是朋友。(摇动手中有东西的罐子):耳朵要灵的哦,仔细听好。你是不是我朋友啊,是我朋友,一个人很孤单的哦,要跟朋友在一起的。来,我们是朋友,我们一起来摇一摇。请坐,做到哪里去?对了,坐在一起。
  10、教师(请剩下的幼儿上台):你们是好朋友吗,我们来听听看啊,一个一个摇,才听的清哦,一个一个摇。(幼儿一个一个摇动罐子。)
  教师:一样吗?一样的。一样吗?一样的。你们也坐在一起。
  11、教师:你们知道吗?老师今天在这些罐子里啊,放了这三样东西。(出示PPT图片)这是什么啊?米宝宝,我们吃饭烧饭的米宝宝;还有一种,你看这是什么啊?哦,是豆宝宝。豆沙就是这个做的,是红豆宝宝;还有一种是——核桃宝宝。放了这三种东西,你猜猜,谁是核桃宝宝(分别摇动罐子)这是核桃宝宝吗?哦,是米,真聪明,是米宝宝吗?这个是嘛?哦,是的,你们真聪明。那这是什么宝宝呢?红豆宝宝。听听,是红豆吗?(分别摇动)这个是什么宝宝?米宝宝。这个呢?核桃宝宝。

  三、结束部分:
  1、教师(询问幼儿):你刚才是拿了什么宝宝啊?核桃宝宝。你们是拿什么的啊?米宝宝。你们是什么啊?哦,红豆宝宝。现在,我们要来做游戏了。做什么游戏呢?请听好了啊,你看,我们要玩警察叔叔红绿灯的游戏喽。(拿卡片反面红色)警察叔叔拿出这个,大家都不好出声的哦,警察叔叔翻过来,就你来出声,会不会?先看看哦,来保护好自己的罐子宝宝。眼睛要看仔细哦。(翻一张卡片)谁摇啊?对,是米宝宝,小朋友们真聪明。不是的不好摇的哦。(翻回卡片)诶,停!(翻过另一张卡片)来看看(幼儿摇)对,(翻过卡片)这样呢?(幼儿停止)(再翻最后一张卡片)现在呢?
  2、教师(准备卡片):现在我们开始喽,速度很快的。核桃宝宝摇一摇,米宝宝摇一摇,红豆宝宝摇一摇。(两遍游戏)
  3、教师:好,我要来唱一首歌了,然后和警察叔叔一起让你们发声音的,这个声音会很好听的哦。开始喽!红豆宝宝请你摇一摇,米宝宝请你摇一摇,核桃宝宝请你摇一摇,我们大家一起摇一摇。来了啊,很快的啊!(歌唱速度加快!三遍)恩,真好!小朋友们真仔细。现在老师啊请来了一个乐队。乐队的声音也是很快的哦,所以你的耳朵要很亮,眼睛也要很亮的哦。所以耳朵要听好,眼睛要看好哦。
  4、教师(好,全体起立):乐队还没来,我们一起来排练一次。(播放PPT音乐)
  5、教师:乐队来了哦~~听好。(伴随音乐一起游戏,背景音乐为《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恩,很好,我们和客人老师们再见好吗?好,摇摇声音和下面的老师再见。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看似简单,调理清晰,但是,等我真正把活动上完后,才发现其中的问题。事实证明了,看似简单的东西,做起来未必简单。
  首先,我在拿到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看活动过程时,发现,应老师所设计的活动非常周密,她好像不仅把活动大致流程处理了,而且还把与小朋友之间的互动也考虑进去了。这个就是作为新教师的我与一个名师的区别。处理细节总是那么心思缜密。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如何上出一节出色的教学活动,关键就是看活动过程是否清晰,有条理;与小朋友们之间的互动及一些活动中所出现的突发事件,对于突发事件又是如何处理。如果说这些能做到比较好。那么,也就是说,能从新教师转变成一个成熟、稳重的老教师了。
  在这个活动中,我把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省略了,就是(教师:那我们好朋友的罐子放在一起好吗,现在把罐子放在一起。)所以,导致我摇手中的罐子让小朋友们辨认声音的时候,他们也跟我一起摇动。自顾自,没有听到要求,辨认出是那种东西的声音。而且场面也有些乱,难以控制。这也验证了,活动环节不能随便删减,少了任何一个,在受教时都会出现一些瑕疵,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
  在与小朋友互动时,没能配合融洽。一开始部分,我把东西放进罐子的时候,他们都知道我放了什么进去了,都把名字说了出来。这是我在课前准备的时候,疏漏了,让幼儿知道了,这样大大减少了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了。让孩子跟着你预设的内容走,还不如你跟着孩子的反应走,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要学着改变自己。这样,教学活动才会不断提高,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问题反应教学,收获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第63篇、小班科学动物做饼干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复习巩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点,并学会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2、初步学习对应粘贴的能力(学习使用双面胶粘贴)。
  3、产生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彩色复印纸图形块若干、泡沫图形块若干、小猴子手偶一个、三个小动物(小熊、小松鼠、小鸟)的教具、双面胶、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门各一个、剪刀若干。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活动难点:
  通过增加材料的难度引导幼儿正确区分三种图形。

  活动过程:
  1、以故事《森林里的动物》导入,巩同对三种图形的特征的认识。
  教师:前几天小猴子来咱们幼儿园参加咱们的六一活动特别高兴,走的时候幼儿园送给它很多好吃的夹心饼干,小猴子把饼干带回大森林里送给其他小动物们品尝,它们都特别喜欢吃。就是这些饼干(教师出示图形饼干)。
  教师:这是什么形状的饼干呀?
  幼儿:三角形。
  教师:三角形的饼干长得什么样呢?
  幼儿:有三个角、还有三条边。
  教师:对,那这是什么形状的饼干呢?
  教师引导幼儿一起总结出i种图形的特点: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圆形的边是弯弯的合拢的曲线;正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
  教师:现在森林里举行盛大的宴会,那我们送点什么给他们呢?
  教师:它们爱吃饼干,我们就给他们做一些饼干吧。
  2、操作活动:为小动物做饼干。
  (1)出示三种动物教具。
  教师:我们看看今天都有哪些动物来参加宴会(教师一一出示三种动物)。
  幼儿:小熊、小松鼠、小鸟。
  教师:你们看看它们的嘴分别是什么形状,嘴的形状就代表它们喜欢吃什么形状的饼干。
  幼儿:小熊是正方形、小松鼠是圆形、小鸟是三角形。
  (2)为小动物制作它们喜欢吃的三种形状的饼干。
  ①将桌子分成三个组,分别制作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②幼儿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制作饼干。
  ③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两种材料:一种是已画好的三种图形,幼儿直接拿剪刀剪下来即可;另一种要求幼儿自己画自己剪。
  3、给小动物送饼干。
  (1)教师向幼儿提出送饼干的要求。
  教师:请小朋友们把做好的饼干送给我们的小动物吧,但千万别送错哦。
  教师:去往森林的路上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三种不同形状的路线。如果你做的是正方形的饼干就要踏着正方形的小路过去,做的是三角形饼干就要踏着三角形的小路过河,如果是做圆形饼干的小朋友就要走圆形的路,千万不要掉到小河里。
  教师:过了小河还要钻过山洞,那里也有三个形状的门,请小朋友们想想:应该走哪个门?
  (2)给小动物送饼干。
  ①将同种图形摆放成三条路,让幼儿去送饼干。
  教师将三种形状的泡沫块摆成三条路线,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给小动物们送饼干。一名幼儿赶忙跑过小河钻过三角形门送到鸟妈妈的嘴里,但是他没有踩着三角形的泡沫块。
  教师走过去问幼儿:你刚才做的是什么形状的饼干?
  幼儿:三角形。
  教师:那你应该送给哪个小动物?
  幼儿:送给小鸟。
  教师:河上有三条小路,你应该走哪条小路呢?
  教师:请你看看哪条路铺的石头跟你做的饼干是一样的形状呢?
  幼儿:这条。(他用手指指地上的三角形小路)
  这时,又有一名幼儿跑过来随意把饼干放在了一只动物的嘴里,扭头便走。
  教师:我刚才看到你做了一个特别好吃的饼干,能告诉我是什么形状的吗?
  幼儿:正方形。
  教师:请你看看哪只小动物嘴巴和你饼干形状一样呢?
  幼儿:小熊。
  教师:那你为什么送给小鸟呢?
  幼儿:我特喜欢小鸟。
  教师:那你看看小鸟的嘴巴是什么形状呢?
  幼儿:三角形。
  教师:对啊,如果你喜欢小鸟,那你就应该选一些它喜欢吃的饼干喂它,好吗?
  幼儿:好。
  ②将小河的拼摆逐渐增加难度:从同种图形摆在一起到把各种图形混在一起。要求幼儿经过寻找、辨别、判断后才能经过小河。
  4、小结:与幼儿清点、验证送给小动物的饼干是否正确。

  活动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1)活动的设计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形式上以游戏贯穿始终,使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快乐游戏情境中加深了对三种图形的区分和认识;
  (2)教师能仔细地观察每一位幼儿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并能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灵活地调整游戏难度,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2、活动中的不足:
  隐藏的目标相对较多,使幼儿无法全面顾及,如使用剪刀剪图形对小班幼儿来说有点困难,这样影响了幼儿送“饼干”的时间,进而影响主要目标的完成。
  主要内容:
  1、这节活动让幼儿给小动物做图形饼干,游戏化的方式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情境性比较强,整个活动始终让幼儿在情境化的游戏中反复操作,从而复习、巩固了对三种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教师对幼儿的能力和经验非常了解,看得出幼儿基本都有使用双面胶的经验,而且许多幼儿还比较熟练。所以教师让幼儿用双面胶粘贴非常合适,缩短了他们送饼干的时间,可以看得出教师之前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分析充分。
  3、教师组织的每个环节比较严谨,如在过小河时对幼儿的要求提得明确、具体。并且注意观察,对个别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建议给小动物送饼干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对它们说一句礼貌的话语,从而有效地落实社会领域的情感目标。

第64篇、小班科学果蔬沉浮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对枯燥的石头或海绵等物体的浮沉,不是很感兴趣。于是通过幼儿喜爱和熟识的蔬果,开展了此次活动《果蔬沉浮》。让幼儿学习和获得沉浮概念。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目标:
  1.表达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3.学习简单的记录及统计。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自制蔬菜水果浮沉实验前后对照图,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的实物和图片,水箱。

  活动重难点:
  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活动过程:
  ●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它们是谁?说出蔬菜、水果的名称。
  ●观察实验,理解浮沉概念。
  你们见过蔬菜水果游泳吗?
  自选一种蔬菜和水果,把它放到水里,观察在水中的状态。用语言表达浮沉现象。
  ●猜测蔬果浮沉现象,用蔬果图片粘贴方式表现蔬果浮沉实验前的对照图上。
  再把浮在水面和沉在水底的蔬果数量作简单的统计。
  ●请幼儿将蔬果放到水里做实验,观察它们在水里的现象,也用蔬果图片粘贴的方式表现在蔬果浮沉实验后的对照图上。
  再把浮沉的蔬果数量作简单统计。
  ●将实验前后结果对照,增加活动趣味性。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水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水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感知到: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第65篇、小班科学落下来啦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对物体落下来的现象感兴趣,有初步的探索欲望。    
  2、学习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达自己的发现,初步尝试记录。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羽毛、降落伞、纸条、包装带、沙包、飞镖、贴有相应物体的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1、小故事引发幼儿猜测:物体是否会落下来?以激发兴趣。    
  2、观察材料,摆弄物体进行感性探索体验:它们是不是都落下来了?    
  3、第二次探索,比较落体的不同方式。幼儿边玩边交流自己所玩的物体,观察落下来的样子,引导幼儿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现自己的发现。    
  4、学习记录:观察记录表上贴的物体,引导幼儿选择相应物体尝试后把该物体下落的样子画下来。    
  5、延伸活动:玩落体游戏,如“托气球、吹羽毛”等,启发幼儿观察更多落体现象,并想办法使其落不下来。

  活动反思:
  适宜性行为    
  1、本活动目标定位较好,能根据本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重在培养幼儿对常见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初步的探索欲望。    
  2、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活动的重难点、关键点,充分考虑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引导幼儿运用语言、体态动作等表达自己的发现,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3、教师在活动中能注重让孩子在玩中探究,丰富体验,特别是能大胆地尝试让幼儿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给幼儿较充分的发展机会。    
  4、努力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促使幼儿能自主地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    
  不适宜性行为    
  1、问题: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的观察不够细致深入,仍然有一些重结果的倾向。    
  原因: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仍然受传统的目标意识影响。    
  对策: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观察水平,对幼儿临时出现的一些状况作出及时和适宜的回应,要更加尊重过程,从幼儿的角度、眼光了解事实。       2、问题:幼儿积累的体验还不够多、不够深入。    
  原因:小班幼儿还不善于主动与同伴交换、合作地玩,因此表现出部分幼儿接触的材料不够多。    
  对策:可提供更多的材料,注重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材料、合作探索。

第66篇、小班科学蝴蝶花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观看蝴蝶花,愿意听老师讲述蝴蝶花的特征。
  2. 学说“ 蝴蝶花”。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等。
  2. 蝴蝶的标本或者图片。

  活动过程:
  1. 把幼儿集中在一起,准备让幼儿认识蝴蝶花。
  2. 欢看蝴蝶花。
  教师打开课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都认识哪些花呢? … 今天阿,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来看一种花,名字叫做蝴蝶花. 接着打开课件,让小朋友看几组图片后,引导二幼观察花,请幼儿说说这花像什么呢? 提问: 小朋友呀看了那么多美丽的花你们觉得老师给你们看的花像什么呢?
  出示蝴蝶的标本或者图片,引导幼儿学说 “蝴蝶花” .先让幼儿看一些别种类型的花,告诉他们这些花分别是什么, 集中小朋友的注意力接着出示蝴蝶花的图片让小朋友得到一定的认识,并学会说蝴蝶花.
  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蝴蝶花有各种颜色,如紫色、蓝色、红色、等.茎和叶子是绿色的。在出示一些蝴蝶的图片,让小朋友观察蝴蝶和蝴蝶花到底是怎么样的不同呢?等。
  3.带幼儿去户外散步,找找其他的花,说说这些花的茎、叶子是怎么样的。

  课后反思:
  对与这堂课,我发现了很多不足也收到很多老师给我的意见和反馈,比如,我在第二个环节没必要出示别的花,这样反而让小朋友乱了,这个环节可以去拿一盆假花让他们欣赏,亲密接触。然后,在语言上有些不必要的话可以舍去,每看过一些图片后可以让幼儿思考了先,在让他们记住这是蝴蝶花。在介绍蝴蝶花的时候也没有介绍到蝴蝶花的特点,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操作教具上我也有很多的问题,比如不能管自己,而忽略了孩子应该边关注孩子边操作,孩子集中力散了,可以突然声音一轻可以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尽量把课件分析透彻,别思考过多不必要的因素。

第6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捏不碎的蛋宝宝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发现无缝的蛋宝宝是捏不碎的科学道理。
  2、引导幼儿积极探索“蛋宝宝易碎却捏不碎”的秘密。
  3、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蛋若干,小碗人手一个(碗里有缝和无缝的蛋人手一个,且种类相同,如均为鸡蛋或鸭蛋)
  2、木头积木、不锈钢小勺等工具

  活动过程:
  1、玩一玩,想一想
  1)提供各种工具(木头积木、不锈钢小勺等),请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把蛋弄碎。
  2)说说自己是怎样把鸡蛋弄碎的?你觉得把鸡蛋敲碎容易吗?
  2、找不同
  找找碗里的蛋有什么不一样?
  3、和蛋宝宝比力气
  1)分别用力捏有缝和没缝的蛋
  2)想想哪个蛋破了?为什么会破?
  4、经验分享:
  幼儿陈述实验结果:无缝的蛋宝宝捏不碎。

  教学反思:
  教师在选择敲蛋的工具时,选择了比较结实的木头积木,不锈钢的勺子因为有一条扁平的边,所以幼儿不需要用很多力气就能用这些工具把蛋宝宝敲碎。这为幼儿得出“蛋宝宝很容易碎”的结论提供了前提,接下来,如果碗里放的蛋大小形状不一,会在引导幼儿观察时不能及时抓住观察重点在与是否有缝,会影响下一环节的进行,并误导幼儿的观察小结。所以,科学活动的顺利展开,环节中各项物品的准备、取用都是很有讲究的。

第68篇、小班科学光的奥秘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光随时随地的陪伴幼儿的生活,孩子们无时无刻都接触,因此开展此次活动。旨在探索中发现光的特性,充分感知光的特性,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对之产生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充分展现科学的特点和魅力。

  活动目标:
  1.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培养思维力和语言表达力。
  3.激发对科学和自然物理现象的探索欲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布置好的暗室,内有电灯、台灯、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等。人手一面小镜子。

  活动重难点:
  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活动,发现光是明亮的,它能照亮周围世界。初步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幼儿通过探索光从哪里来,了解太阳、电灯、蜡烛、燃烧物、火柴、打火机等都能发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暗室的环境
  说出自己在暗室内的感觉,教师打开门,发现了什么?(亮光)

  二、在观察、体验、操作活动中发现光的奥秘,即光的来源、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去室外寻找亮光,认识太阳光。
  去室外找一找,亮光是从哪儿来的?
  2.想办法让屋子亮起来。
  将太阳公公关在门外,屋子里又黑了,请你们想办法让屋子里亮起来。
  (1)(开电灯)根据幼儿所说打开电灯。
  (2)幼儿发现屋子里亮起来了,那这个亮光是谁给我们送来的?(电灯)
  (3)除了电灯外,还有别的办法来发出亮光吗?(幼儿开放性思维,提出各种办法。)
  (4)一起做试验,让这些东西发出光来。(事先在教室四周桌上布置好台灯、蜡烛、电筒、火柴、打火机,由教师掌握。)
  (5)刚才是让什么东西发光的?你是怎样做的?
  (6)小结:台灯、电筒一按开关就亮了;蜡烛、要点火才能亮。那谁跟谁做朋友最好呢?(a.点火方式;b.光的颜色。)
  (7)刚才我们小朋友发现火柴、打火机、电灯、台灯、蜡烛、煤油灯都能发光。
  游戏:《踩影子》
  3.光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如果没有光又会怎样?
  (1)幼儿想过后同伴间互相交流。
  (2)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3)引导幼儿在黑暗中发现夜光表亮光,进行科技教育。
  (4)总结:今天我们小朋友知道了太阳、火柴、蜡烛、电灯、台灯、电筒它们都会发光。光能帮助我们看清周围的东西,给我们做事带来方便。

  活动延伸:
  1.让幼儿跟亮光做游戏。
  2.一边做游戏,一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边玩边回答老师的提问,自由中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幼儿观察和亲身体验,发现光是明亮的,它能照亮周围世界。能够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知道太阳、电灯、蜡烛、燃烧物、火柴、打火机等都能发光。激发了幼儿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和对自然物理现象的探索欲望。让幼儿真正在每个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第69篇、小班科学树叶飘飘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秋天落叶的常识,感知树叶的不同。
  2、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落叶若干 音乐磁带《小树叶》

  活动过程:
  一、认识树叶
  1.展示自己拾到的落叶,相互交流拾落叶的感受。
  2.介绍常见的落叶的名称。

  二、比较分类
  1.请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区别不同的落叶。
  2.按颜色将落叶分类。
  3.寻找多种方式,将落叶分类。

  三、联想
  树叶真有趣,它们像什么?

  四、欣赏制作

  活动延伸:
  将收集的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的树叶和幼儿的树叶作品布置好,供幼儿感知、比较和欣赏。指导幼儿将不同
  形状的叶子和它们的剪影进行配对。

第7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树宝宝几岁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遵循幼儿的兴趣点和年龄特点,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调动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观察了解树桩纹络的特点,发现其规律,激发幼儿探究树桩年龄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认识年轮与树的生长关系。
  2.发展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和动手能力。
  3.探索自然的奥秘。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横锯(圆柱体)开的各种树段若干。
  2.完整年轮的投影片。
  3.年轮大图片一张、年轮图片每人一张。
  4.纸箱一个。(上面留一个口,能伸进孩子的小手)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年轮。
  活动难点:
  学会数年轮(5以内)。

  活动过程:
  1.做律动:我的身体。
  2.森林爷爷带来了什么礼物?
  (1)出示纸箱,伸手摸一摸,猜一猜森林爷爷的礼物。
  (2)很多树宝宝。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说说自己的发现。
  (3)树宝宝身上都有圈圈吗?这些圈圈叫什么?有什么用?
  3.认识年轮
  (1)看幻灯片:树桩上的圈圈就代表大树的年龄,这些圈圈就叫做年轮。它每长一年就多一个圈,代表一岁,圈圈越多就证明这棵树越老。
  (2)数年轮
  ①出示大图片。启发幼儿用不同方法数年轮。
  ②数数树宝宝几岁了,在树宝宝旁边贴上相应的数字。
  4.游戏:可爱的树宝宝
  (1)师:森林爷爷有个神奇的项链,带上它就会变成树种子。(给每个幼儿带上神奇的项链,神奇的项链上画有年轮,幼儿变身树种子。)春天来了,森林爷爷把树种子深深的埋在地里,过了几天,种子发芽了,一天又一天,树宝宝长高了,一年又一年树宝宝长大了,越长越高,现在树宝宝们知道你们几岁了吗?(让每个孩子数一数自己变成了几岁的树宝宝)
  (2)天黑了,树宝宝们要回家了,树宝宝一边唱歌一边走到自己的家。(几岁的树宝宝回到写着数字几的家)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抓住孩子对科学现象好奇、好动手的特点,灵活采用自由观察与教师有目的地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创设合适的氛围,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帮助幼儿学习,让孩子们在充分自主的实践探索中发现科学道理,活动效果好,幼儿对整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好地激发。活动中,幼儿的表现积极、愉快,目标达成度极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摸一摸,猜一猜”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极其浓厚,有效地调动了幼儿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

第71篇、小班科学白盐和白糖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糖和盐的名称、特点及用途。
  2、能比较出糖和盐的简单相同点和不同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糖、盐、杯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通过尝的方法让幼儿了解里面装的是什么水)
  1、出示两杯水问:你们知道这两个杯子里放的是什么?
  2、请幼儿来尝一尝,并说一说杯子里的是什么水?

  二、引导幼儿观察糖和盐。(通过操作培养幼儿善于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请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糖和盐是什么样子的。
  2、请幼儿打开纸包,看看纸包里是什么?想想用什么办法知道?那一包是糖,那一包是盐,糖是什么样子的,盐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方法自己去试一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知道。
  请幼儿将糖和盐倒在水里,用筷子轻轻搅拌,待糖和盐溶化后。问:糖和盐到那里去了?

  三、了解糖和盐的用途。(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你们知道糖和盐有什么用吗?(家家户户烧菜离不开它们。工厂很多地方也要用到盐。)

  四、比较糖和盐。(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糖和盐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小结:糖和盐都是白颜色的,一颗一颗亮晶晶的它们都能溶化到水里,它们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糖和盐的味道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用途也是不一样的。

第72篇、小班科学声音之传声筒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科学教育,教师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验证性操作,忽视幼儿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无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了解声音可以通过气体、固体、液体三种途径传播。传声筒的线是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2、通过幼儿制作传声筒,培养幼儿的动手制作能力。
  3、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采用的科学方法:
  探索实验法、观察法。

  幼儿材料:
  纸杯2个、线、曲别针

  操作步骤:
  1、将线的一头穿过一个纸杯
  2、用回形针将线固定,并留在杯中
  3、同样,将线的另一头穿过另一个纸杯用回形针固定
  4、做好了,对着一个纸杯说话,另一个纸杯放在耳朵上听听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
  1、 《打电话》
  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
  喂喂喂?你在哪里啊?
  唉唉唉!我在幼儿园!
  2、活动探索
  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能听见各种各样的声音。老师现在在说话,小朋友们都听得到,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身边有很多空气宝宝,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宝宝传到小朋友的耳朵中。那声音还可以通过什么来传播呢?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都在湖边钓鱼,如果有个小朋友在湖边大吵大叫,我们会钓上来鱼吗?不会,鱼儿都被吓跑了,这是因为声音也可以通过水被鱼儿听见,小鱼就会被吓跑了。那接下来请小朋友们耳朵贴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桌子,我们会听见当当当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我们敲桌子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会通过桌子传到我们的耳朵中,这是因为桌子是固体,而固体也可以传播声音。
  今天我们来制作一个传声筒,出示成品,就像刚刚我们儿歌中的小朋友打电话一样,让幼儿观察两个杯子之间是什么连接的,可以让两个幼儿试一下,试验过程中传声筒的线要拉直,为什么可以听见对方说话呢?就是因为两个杯子之间是用线连接的,声音顺着线就传到了另一个小朋友的耳朵里,这就是因为线是固体,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
  出示纸杯、线以及曲别针,让幼儿回想上一节课我们用杯子和曲别针还有线制作了一个什么宝贝?想一想这节课我们会用这几样东西再做一个什么呢?让幼儿发挥想象力。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用扎孔针分别再2个纸杯中间扎孔把线的两端分别插进被底的小孔里把两个回形针分别绑在线的两端,不要脱落再把线拉直,或弯曲听一听纸杯有什么变化?
  3、总结:声音靠三种介质传播,气体、固体、和液体。传声筒是通过线来传播声音的,如果线不绷直,就听不见声音。

  (三)互动课堂:小朋友,下面哪个电话传声更清晰?(第二个)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声音靠介质振动传播,土电话那个连接的线,只要说话就会振动。而弯曲的线在说话时就不能振动,所以就不能传播声音。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
  3、作品展评:那个传声筒听起来声音最清晰?

  (五)总结延伸:讨论为什么,线直的时候声音大,线弯曲时声音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第73篇、小班科学小蚂蚁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小班幼儿好奇心强,对身边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动感性强的形象直观的昆虫等更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但是,小班幼儿观察力刚刚萌发,只能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观察上,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注意力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在观察图片时,仅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因此,开展此次活动,为幼儿提供颜色鲜明,形象生动的小蚂蚁图片和活体小蚂蚁。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幼儿在快乐中体验小蚂蚁爬来爬去的活动方式。

  活动目标:
  1.感知蚂蚁外形特征,体验喂食蚂蚁的快乐。
  2.模仿小蚂蚁爬来爬去的活动方式。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各种小蚂蚁图片展、活体小蚂蚁生活情景展示;情景游戏用的大树洞、土洞。(图片附后)
  2.经验准备:请家长带幼儿观察大自然中小蚂蚁的生活情况。
  3.材料准备:蚂蚁容器、放大镜、橡皮泥、毛根、幼儿操作卡、记录表、蚂蚁头饰、ppt幻灯片、大树叶、大米粒(图片附后)。

  活动过程:
  1.感知小蚂蚁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交流。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小蚂蚁长得什么样?蚂蚁头上有什么?它有几条腿?蚂蚁都有什么颜色?
  (3)幼儿分组操作(幼儿自由选择)。
  第一组:投放用橡皮泥、毛根拼插的小蚂蚁半成品,请幼儿补插完整的小蚂蚁(黑色的小蚂蚁、褐色的小蚂蚁、红色的小蚂蚁)。
  第二组:投放《幼儿操作》卡,请幼儿找一找小蚂蚁(图片附后)。
  小结:说一说都有什么颜色的小蚂蚁;数一数操作页中共有几只小蚂蚁。
  (4)认知小蚂蚁外形特征。
  蚂蚁有头、胸、腹、六条腿和两只触角。
  2.观看ppt幻灯片,了解小蚂蚁的生活方式。
  请幼儿观看小蚂蚁身体结构的幻灯片,加深幼儿对小蚂蚁身体外形特征的印象,然后,观看小蚂蚁生活方式的幻灯片,简单了解小蚂蚁的生活方式。
小蚂蚁生活在哪里?它们是怎样搬运食物的?遇到事情的时候,是怎样告诉同伴的?
  师幼讨论,通过探究了解到蚂蚁的家在泥土里;蚂蚁的家在树上;蚂蚁的家在石头缝里等。
  3.喂食小蚂蚁。
  小蚂蚁喜欢吃什么?
  提供树叶、面包渣、石子,与幼儿一起喂小蚂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4.游戏“小蚂蚁回家”。
  学一学小蚂蚁走路的样子好吗?
  幼儿带头饰,随音乐模仿小蚂蚁爬行、运粮食、钻洞等动作,体验小蚂蚁爬来爬去的活动方式,游戏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
  在语言区投放儿歌《小蚂蚁》;在操作区投放小蚂蚁结构拼图;在运动区投放小蚂蚁头饰、树洞、土洞等游戏材料;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

  活动反思:
  让幼儿的科学活动从身边生活开始。对于幼儿来说,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不是目的,小班幼儿更是如此。本次活动,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围绕活动重点,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按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提供支持性的操作材料和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感知小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爱吃的食物,即在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

第7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虫虫怎么运动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模仿虫类飞、爬、跳。
  2、按运动方式分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虫虫的运动方式课件,透明大塑料瓶三个(瓶身分别贴上毛毛虫、蝴蝶、蚂蚱图案)虫类粘贴卡(蝴蝶、蜻蜓、苍蝇、蚊子、毛毛虫、蚂蚁、蚂蚱、蟋蟀、蚯蚓、青虫、螳螂、蝈蝈)。
  2、认识常见虫类。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仔细看看都有哪些?

  二、探究活动。
  1、虫类运动方式——爬。
  播放课件,认识这个虫吗?在哪里见过?它怎样走路?还有哪些虫是爬来爬去的?模仿它爬的样子。
  2、虫类运动方式——飞。
  播放课件,认识它吗?在哪里见过?它怎样走路?还有哪些虫是飞来飞去的?模仿飞行的样子。
  3、虫类运动方式——跳。
  播放课件,谁来了?它怎样走路?在哪见过?还有哪些虫是跳着走路的?虫虫还会怎样走路?
  小结:有些虫会爬,有些虫会飞,有些虫会跳。

  三、分类活动。
  出示透明大塑料瓶,幼儿操作虫类粘贴卡片,按照虫类运动方式尝试分类。

  延伸活动
  带领孩子收集、认识身边常见的虫类,知道它们的名字,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
  科学知识:
  虫类的基本运动方式为飞行、跳跃、爬行,有很多的虫类会综合运用这三种运动方式,如蝴蝶既会飞行又会爬;蚂蚱会跳、会飞、会爬。伴随幼儿的认知能力成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逐渐发现虫类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结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特点,活动兴趣浓厚,能积极描述自己的发现。通过让幼儿探究、模仿虫类的运动方式,利用饮料瓶制作分类记录单,引导幼儿初步尝试分类,体验游戏的快乐。在探究活动中,既感知了生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模仿了各种动物行为,又能够辨别生物种类的相似和不同。活动让幼儿表达昆虫的运动,把科学、语言、艺术等领域知识相互渗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75篇、小班科学不沉的纸船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船是幼儿喜欢的一种玩具,爱玩也是小班幼儿的天性。我利用幼儿爱玩玩具的天性进行导入,让幼儿乐于参与探索活动。通过巧妙地提供两种材料,让幼儿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让幼儿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于是,我设计了这活动,既让孩子们知道,用涂蜡的方法可以让船不易被水打湿,又从中了解蜡有不吸水的特性。同时,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蜡船,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让幼儿建立和谐平等的合作关系。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
  3、能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
  4、在活动中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蜡笔,涂蜡和不涂蜡的纸船若干
  材料准备:纸船若干,三大盆水、蜡笔、毛巾、白纸。
  经验准备: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纸船、引发思考。
  师出示纸船,这是什么?你们想玩吗?想想你们要怎样玩?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玩是他们的天性,我设计了让孩子玩小纸船进行导入。幼儿拿着小纸船在水中玩,十分的投入,而且还分享着快乐。)
  2、引导幼儿讨论观察结果,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们是怎样玩纸船的?你们的纸船怎么了?你发现了什么?
  3、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
  为什么涂了蜡的纸船没打湿,没涂蜡的纸船打湿了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①将水滴在蜡和纸上进行对比:纸吸水,蜡不吸水。
  ②怎样让纸变得不吸水呢?涂蜡。
  ③不吸水的蜡还有什么作用?
  小结:蜡是不吸水的,所以把蜡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4、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5、自由玩蜡船,活动结束。
  (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蜡船,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让孩子喜欢科学,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个案观察:
  活动一开始全体幼儿对出现的三大盆水都非常感兴趣,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玩玩水,这就是小班幼儿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吧。周允佳小朋友尤其兴奋,两只眼睛都亮亮的,一眨不眨的看着水盆,要知道平时他就非常喜欢玩水,上厕洗手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真因为他想玩,所以他从活动开始到结束一直都那么认真,即使在给小船“穿衣”这一环节中,他也很专注,用心地给小船穿上漂亮的衣服,要是在平时涂色,他可是最懒的,没几下就完事。所以此次活动中的涂色可能是他入园以来涂得最棒的一次!
  从上面这个案例来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不管是平时表现多么不好的幼儿,他也会努力去做好,发挥他最好的水平。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找出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打湿而有的则不会,就特意给幼儿提供了两种纸船,一种是涂蜡的,另一种没有涂蜡。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对比来发现问题:孩子玩了一会儿他们就发现有的小纸船被水浸湿坏掉了,有的小纸船没有被水浸湿仍可以在水中玩。发现了问题,我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幼儿摸摸有颜色的小船和没有颜色的小船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比较、观察,两种小船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而在实验中的探讨和发现也增进了幼儿彼此间的交流沟通。
  通过此科学实验活动,作为教师应幼儿自发概念为“切入点”,让幼儿从“做中学”以互动——-建构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探索过程。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创造意识,为幼儿提供“支架”,通过幼儿手动、心动、人动、他动、以支持、协助引导幼儿“向上”发展科学概念!

第76篇、小班科学我爱探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利用眼睛、手、耳朵及鼻子对事物进行观察。
  2、知道并能说出五官和手的功能。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有香味的手帕、小袋子、饲养箱。
  图意说明:
  幼儿从秋天户外活动中学习运用五官去认识环境,并能探索大自然。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问:幼儿现在是什么季节,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利用五官发现季节的特征,再让幼儿自己动动眼睛、手、耳朵,鼻子,说说这些器官有什么功能。
  (小朋友对于现在什么季节,他们都不知道,老师告诉他们的“秋天来了”,由于在开学小班适应期里,与孩子们一起做过“小手拍拍”的游戏,因此,我说一个器官,孩子们基本都能够指出来,并能够说出它的名称,如:嘴巴、眼睛、鼻子……。)

  二、课堂活动:
  1.让幼儿伸出手来,摸一摸桌子,告诉幼儿手可以摸东西。
  (小朋友都知道自己的小手,也能够跟老师一起把小手伸出来,我让他们摸摸自己的小椅子,他们都很高兴,用自己的小手去摸摸椅子,有的还用小手去摸摸别人的小椅子,很兴奋)
  2.让幼儿看一看幼儿用书,告诉幼儿眼睛可以看东西。
  (当让孩子们看书后,问他们“眼睛用来干什么的?”大部分孩子能够说出看书、看东西的。)
  3.拍拍手,引起幼儿的注意,并告诉幼儿因为耳朵可以听到声音,所以才会听到教师的拍手声。
  (当我拍拍手时,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跟着我拍手,我问“刚才老师在干吗呀?”杨苏芮小朋友就说:“老师在拍手。”“那你们怎么知道我拍手呢?”有的说“用眼睛看的”。“那拍手是什么声音的”?“啪啪啪”“你们用什么器官来听到声音的?”“耳朵”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4.拿出一条有香味的手帕,让幼儿闻一闻,告诉幼儿因为有鼻子,所以可以闻到香味。
  (我出示了一条有香味的手帕,给每个孩子闻了闻,孩子们都说香。问他们,“用什么闻到香味的?”“鼻子”一部分认真听的孩子在回答。)

  三、课外活动:
  1.先带着幼儿到一棵大树下,让幼儿用手摸摸树千、树叶,并让幼儿用眼睛观察,整棵大树及大树的叶子、枝干等。
  2.带着幼儿蹲在草地上,看一看草地上有没有小昆虫等,然后问幼儿刚刚看到什么。
  3.问幼儿用手摸树干、摸草地的感觉。也可以捡一块石头让幼儿摸一摸。
  4.当幼儿都能明白眼睛可以看东西,手可以摸东西后,让幼儿安静。
  (我带孩子们来到娃娃城那里的树下,让他们自己去摸摸树,摸摸草,和小树、小草亲近亲近,孩子们好兴奋呀!都用手去摸,张群淳小朋友还告诉我,“顾老师,这个树摸摸是毛的。”“小草好长呀。”“这个树尖尖的。”……孩子们把自己看见的都来跟我说了。)
  5.教师随机寻找各种声音,如:风声、鸟叫声……
  6.当教师找到声音时,立刻请幼儿听声音,或间幼儿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
  7.教师可以多找几种声音,让幼儿听,并让幼儿说出那是什么声音,也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其他的声音。
  8.带领幼儿到花丛旁边,让幼儿看花的颜色,并提醒幼儿看这是眼睛的功能。
  9.再让幼儿闻一闻花香,提问幼儿花是什么味道呢,并请幼儿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鼻子闻到了花香。”教师可以捡一些叶子、石头、花 朵……带回教室。
  (在小朋友互相交流后,我就让他们安静下来,用耳朵听听,能够听到什么声音?这时,孩子们都静下来,用小耳朵来听,“老师,我听见小朋友说话的声音。”“听见很吵的声音。”“听见小朋友念儿歌的声音”……)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主要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利用眼睛、手、耳朵及鼻子对事物进行观察以及知道并能说出五官和手的功能。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表现的还是很不错的。他们对于五官倒基本已经知道了,今天通过让幼儿在教室里感受,以及在教室外来感受:用眼睛看大树、草地等;用手触摸椅子、树干、树叶、石头;利用耳朵听听风声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拍手声、钢琴声;利用鼻子闻闻花的香味及手帕的香味……让幼儿在大自然中体会观察的乐趣。孩子们在观察、感受的过程中很兴奋,也很享受,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来走,我感觉这个活动上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虽然孩子们刚刚上幼儿园,对于他们来说有点困难,坐不住,但是,今天这个活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可以玩玩、看看、摸摸……他们很开心的,因此也能愉快地学。
  其实孩子们的观察能力都是不错的,只要我们老师稍微点播一下,去做引导人,孩子们就会认真地去做,去观察、去分析、去了解。
  因此,我觉得,在孩子们的任何活动中,多让孩子们走近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知识,内容,感受到生活中的形形色色,感受到生活中的种种乐趣!

第7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毛茸茸的毛豆》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的幼儿对周围世界都充满着好奇。毛豆是长在哪里的?毛豆的衣服为什么会是毛茸茸的?脱掉毛茸茸的衣服里面是什么?豆荚内住了几个豆宝宝?面对幼儿如此多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并让他们永远保持一颗充满想像的童心?因此我设计了本次的活动《毛茸茸的毛豆》,让孩子既能仔细认真的观察和认识毛豆,又能对种子产生探索兴趣。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认真的观察毛豆,认识毛豆的主要特征。
  2.尝试大胆讲述自己观察的结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能仔细认真的观察毛豆,认识毛豆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语言表述自己观察的结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毛豆碟、子若干。
  经验准备:有吃过毛豆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毛豆外部特征:
  1.请小朋友用手摸一摸,猜一猜老师装在盒子里的"神秘礼物":
  "你摸上去什么感觉?猜猜是什么呀?"
  "毛豆娃娃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呀?"(绿色或黄色)
  2.教师总结:"毛豆娃娃,身穿绿毛衣,弯弯像月亮,它的身上,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我们一起来找找好吗?"

  二、仔细观察毛豆,认识其特征:
  1.摸一摸:"毛豆的衣服摸上去有什么感觉?"(我们用一个好听的词"毛茸茸")
  2.剥开毛豆荚后观察脱掉衣服的感觉:幼儿剥毛豆,注意剥下的豆荚不乱仍,放在碟子里,若有幼儿剥碎,请大家说说剥毛豆的好方法。)
  1)观察壳:先来看看毛豆壳里是怎么样的?有什么?(观察后放入碟子)
  2)观察毛豆:一个毛豆夹里边有多少?像什么?
  一个夹子里边住了三个毛豆娃娃,你那里有几个呀?"(请幼儿边数边说)
  毛豆荚是弯弯的,像月亮,像小船,毛豆娃娃是什么样子的呢
  "捏一捏,毛豆娃娃的身子是什么样的?"(鼓鼓的,胖乎乎的,光滑)
  看一看,毛豆娃娃身上有什么?(这是毛豆娃娃的肚脐眼,就和你的肚脐眼一样)
  3.知道毛豆有营养,但不宜多吃:
  "看到它们胖乎乎的样子,我好想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的,你吃过毛豆吗?是怎么烧的?什么味道的?"(幼儿自由说自己的看法)"中午的饭菜有毛豆,大家吃的时候要注意下,毛豆是什么味道奥?
  医生说:毛豆尽管不好看,但是很有营养的,含丰富的钙和蛋白质,但是毛豆不能多吃,吃多了会消化不良,会肚子疼,拉肚子。

  活动反思:
  生态是我园的特色课程,主题"香香的蔬菜"即幼儿园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原创的主题活动,创设以体验与感受为主的主题环境,对具体事物的操作感知是儿童形成自己经验结构和智慧结构的主要方式,对毛豆的观察及认识是生活中一件小事,教育的意义却非常大。
  今天我让幼儿收集毛豆,幼儿兴致特别高,本次活动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很浓。在活动开始部分,幼儿拿着毛豆荚感知毛豆的特性,知道了毛豆荚的表面长着小绒毛,豆荚硬硬的,凉凉的。第一次为孩子准备每人一份的碟子,孩子们显得很新鲜,变的常规较乱,整个活动之中幼儿虽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是教师的应变能力还不够,没能很好的控制孩子的情绪。

第78篇、小班科学动物看病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布置了动物区,每天孩子都喜欢到哪里给动物喂食、看望它们。可是有一天一条金鱼死了,孩子们都很伤心,其中一个孩子说:“怎样能让金鱼活呢?”引起孩子们的兴趣,都说出自己的想法——找医生。但对于医生看病的情况很不熟悉,于是设计了《动物看病》这堂课。

  活动目标:
  1、了解兽医给动物看病的情景。
  2、体验给动物看病。
  3、激发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
  2、每人一个动物毛绒玩具、自制听诊器、手电筒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生病,会有兽医给它们看病。
  难点:如何引导看病的程序。

  活动过程:
  一、通过看课件导入活动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看一个动画片。
  观看课件
  师:小朋友看到谁?
  幼:小狗 。
  师:小狗怎么了?
  幼:吃多了零食,肚子痛。
  师:小狗肚子痛怎么办?
  幼:看医生。
  师:医生怎样给小狗看病?
  幼儿自由讨论怎样给小狗看病。
  小结:要打针、要吃药、要抚摸肚子等,小朋友都说得很好,但是看病要有程序,不是随便乱开药。让我们看看医生怎样给动物看病。

  二、老师逐一引导幼儿观看课件,了解兽医给动物看病的情景。
  1、观看小狗检查身体的情景。
  师:医生是怎样给小狗看病的?
  幼儿自由说出所看到的结果。
  小结:首先询问小狗的主人,小狗的情况;再体温表量体温,还要称体重;用听诊器听一听小狗的肺、肚子;用手电筒看一看小狗的咽喉、眼睛等部位;最后给小狗开药、打针。
  2、观察小猫受伤的图片。
  师:请小朋友观察第一张图片,叔叔在做什么?
  幼:在给小狗清洗伤口,给它消毒。
  师:第二张图片,叔叔在做什么?
  幼:叔叔在帮小狗打针。
  师:第三张图片叔叔在做什么?
  幼:在帮小狗缝合伤口。
  师:第四张图片叔叔在做什么?
  幼:在帮小狗包扎伤口。
  师:为什么要给小狗消毒、打针、缝合伤口、包扎伤口?
  幼:幼儿自由讨论。
  小结:消毒是为了不让伤口发炎,打针是为了缝伤口没有痛,缝合伤口是为了伤口好得更快。
  3、了解给动物看病的医生叫做兽医。 师:这些给动物看病、治病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称呼,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兽医)

  三、请小朋友当兽医,给动物看病,激发幼儿保护的情感。
  1、请幼儿每人拿一个动物的毛绒玩具、听诊器、手电筒,学学兽医给动物看病或检查身体的动作。教师鼓励幼儿和”动物们“说话,询问它们的身体情况。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个小兽医给动物们看病吧。
  2、集体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给动物看病的?
  3、师:动物们生病了,会很难受,平时我们该怎样保护它们呢?
  幼:幼儿自由讨论该怎样保护动物。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了解动物生病时,会有兽医给它们看病,让幼儿感到人们关爱动物的行为和方法。活动中,教师不是一味地将知识进行灌输,而是采用了结合经验、观察和游戏体会的方法能让幼儿了解。活动开始,通过观看动画片,激发幼儿的好奇。然后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了解兽医给动物看病的情景。最后再让幼儿用动物毛绒玩具进行游戏体会。这样层层递进,寓教于乐的形式便于幼儿对知识的掌握。而目标3没有达到,只是一提而过,所以把怎样保护动物来作为活动的延伸。

第79篇、小班科学天气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看天气,专门选阴天。然后幼儿出去户外活动的时候,让幼儿观察今天的天气。进教室后开始上本节课内容,同时结合幼儿见过的天气情况和那天的实际天气情况这样更能够上课的目标。

  活动目标
  1、发挥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知道不能多吃冷饮。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不能多吃冷饮。
  活动难点:发挥想象,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阴天)
  1、这两天太阳公公都没有出来,它怎么了?
  2、太阳公公怎么会生病的?

  二、讲述故事
  1、教师边演示教具边讲述故事
  2、提问
  1)太阳公公究竟是怎么生病的啊?
  2)太阳公公病好了以后还敢吃冰激凌吗?吃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你喜欢吃冰激凌吗?你吃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三、给太阳公公打电话
  1、太阳公公生病了,你想说句什么话问候他?
  2、给太阳公公打电话
  故事《太阳感冒了》
  今天的天气可真热啊,太阳公公热的的脸通红通红的。它想要是能喝低那冰水该多好啊,或者吃个冰激凌也好啊。小朋友们有都热坏了,东东正和小朋友一起吃冰激凌,太阳公公看见了,好谗啊,口水都快掉下来了,东东看见太阳公公热成这样,就大声的问太阳“太阳公公,你要吃冰激凌吗?”太阳公公点点头,东东大声的对小朋友说“太阳公公要吃冰激凌!”“我家有冰棍!”“我家有冰汽水!”“我去拿棒冰!”小朋友一下子拿来了很多的好东西。太阳公公把嘴巴张大,舌头一卷,冰激凌、冰汽水都跑到了太阳公公的嘴巴里。突然,小朋友听见轰隆隆的声音,“呀,打雷了!”东东抬头一看,原来是太阳公公打了一个喷嚏,“啊嚏”。“哈哈太阳公公感冒了!”“太阳公公吃冰激凌感冒了!”太阳公公难为情的低下了头。
  太阳公公只好回家休息去了。它说以后再也不能一下子吃那么多的冷饮了。

  教学反思
  《太阳感冒了》这个故事切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又符合近段时间的天气(上周天气很热,本周一直是阴雨)。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容易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有话可讲。运用谈天似的口吻引题,让幼儿猜猜太阳哪去了?怎么会生病的?自然地过度到故事内容。用夸张的语言讲述故事,抓住了孩子的听觉,结合孩子的特点,设计了能活动的教具(太阳吃冰激凌),深深的吸引了孩子的视线,整个活动孩子都处于轻松、愉快又饶有兴趣的学习氛围中。让他们有话说,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充分调动他们的说话欲望和积极性 ,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通过故事内容的学习讨论,知道不能多吃冷饮。最后让幼儿打电话问候太阳公公,进行关心他人的情感教育。整个活动效果教好,但是在个别地方还可以组织的更好一些。首先在引题环节中,可以更紧凑一些,教师的语调平缓,状态可以更好一点;其次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可以借助电话机,让幼儿给太阳公公打电话。借助教具,幼儿的兴趣能普遍提高。

第80篇、小班科学糖怎么不见了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一天班级的小潘带了两块糖,活动期间他吃了一块,有的小朋友看见也想吃就像他要,他不给,活动结束多到了喝水时间,他怕别人抢就把糖藏在了水杯里。等他想起自己的糖时在去找糖已经不见了。他就找到我说有人偷吃了他的糖。我拿起水杯发现原来他把糖放进有水的杯子中化了。我就由此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
  2、增强幼儿的好奇心,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发现。
  难点:思考“糖怎么不见了”。

  活动准备
  没人一个小水杯,一块糖,汤勺。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糖溶解的过程,激发幼儿的兴趣。
  看看你们的座子上都有什么?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
  今天老师请你们试试,仔细看看糖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幼儿实验、观察交流。
  2、引导幼儿观察溶解现象。
  你们刚刚看见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见了?它到哪去了?他真的没了吗?他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幼儿讨论交流
  3、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糖放到水里去就不见了。
  4、活动延伸。
  你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向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对引导幼儿好奇心、独立思考、表达等习惯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还有待改进,本次活动可以进行分组教学,以此来增强幼儿的竞争意识。

第81篇、小班科学认识小鸡的一家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科学领域主题活动《认识小鸡的一家》选自《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小班下册主题“可爱的小动物”中第一个主题内容。我班幼儿很喜欢小动物,我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精心设计了本次主题活动,给幼儿创设一个可自由探索的空间。从本次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够认识鸡的一家,知道鸡蛋从哪来的,而且从中还会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通过主题活动,使幼儿萌发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愿意亲近小动物,初步感受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2 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幼儿认真倾听和观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3 运用各种感官,认识小鸡一家的名称、主要特征及生活习性,并学习涂色和点数。
  4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要把握好知识点,注重各领域教育内容的整合,活动内容要贴近生活,注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难点:让幼儿学会分辨公鸡和母鸡。

  活动准备
  1 在幼儿园的饲养角饲养小鸡,每天定时带领幼儿给小鸡喂食,启发幼儿观察小鸡的变化,通过多天的观察经验,请幼儿自由讨论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秘密。
  2 收集关于小鸡的资料,供老师与幼儿研究。
  3 画有椭圆形的画纸和油画棒,供幼儿添画小鸡使用。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播放《小鸡圆舞曲》,教师带领幼儿扮演小鸡随音乐来到活动室,音乐停止后,请幼儿随意坐在垫子上。

  二、基本环节:
  1、教师请幼儿观看录像,仔细观察公鸡、母鸡、小鸡的外部特征,它们是怎么走路怎么叫的,再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模仿,培养幼儿的观察模仿能力。
  2、音乐游戏“老鹰抓小鸡”。教师扮演老鹰,幼儿扮小鸡,播放区别表示老鹰和小鸡的音乐,并根据音乐变化改变动作,以此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训练幼儿的反应力。
  3、分辨公鸡和母鸡。通过已有经验,请幼儿对公鸡和母鸡进行分辨,说说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它们都喜欢吃什么,以此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
  4、添画小鸡。请幼儿在美工区进行小鸡添画活动,为椭圆形画上小鸡的嘴、翅膀和脚,再涂色,还可以加上草地、太阳等,充分发挥幼儿的
  想像力与创造力。

  三、结束环节:
  幼儿作品展评。

  四、延伸环节:
  角色游戏,老师扮演“鸡妈妈”,幼儿扮演“小鸡”,鸡妈妈带小鸡去草地做游戏,模仿小鸡吃米、捉虫的不同姿态,在愉快的气氛中活动自然结束。

第82篇、小班科学叶子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鸟的外貌特征。
  2、利用不同素材进行活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
  3、激发幼儿对鸟的兴趣,并喜爱大自然。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鸟的外貌特征。
  教学难点:
  能独立完成叶子鸟的制作。

  活动准备:
  1、各种鸟的图卡
  2、有关鸟叫的CD
  3、各种树叶若干
  4、纸卡,胶水,彩笔

  活动过程:
  1、教师先播放鸟类的叫声,让幼儿欣赏。在请幼儿猜猜是什么动物的叫声。
  2、继续播放音乐,让幼儿欣赏各种鸟的图卡并提问。
  (1)请幼儿说说倾听地感觉,模仿鸟叫声。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小鸟的各种特征。
  (3)让幼儿假想自己是只小鸟,张开翅膀,来一段即兴的,自在的律动仿真飞翔。
  3、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叶子并引导幼儿思索,我们可以利用叶子做小鸟。
  4、向幼儿介绍叶子鸟的做法。
  (1)请幼儿将叶子拼贴在图画纸上。
  (2)再利用添画的方式在拼贴的叶子旁绘画,完成一只叶子鸟。
  (3)完成后,展示幼儿的叶子鸟,并互相欣赏。

  教学反思:
  本学期小班科学课程分4单元。第一单元主要介绍春天的植物—花草,为了更好地引出第二单元—鸟的认识,这节课主要起衔接作用。本班幼儿年龄差异较大,所以幼儿的认知理解能力水平不同,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最后以手工课的基本要求设计本教学活动。 教学准备中,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准备小鸟的图卡应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外貌特征代表的几种就可以了。

  活动延伸:
  1、可以让幼儿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素材制作小鸟
  2、让幼儿多关注小鸟,小动物;爱护它们,保护环境,更好地做到情感迁移。

第83篇、小班科学纸陀螺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喜欢模仿、乐于尝试,对于动手做做、玩玩的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我有意识地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为幼儿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牙签、彩色的水笔、圆形的卡纸,目的是让幼儿能在动手、动脑操作过程中发现陀螺转动后图案的变化。开展此次探索活动要注意的是,由于活动中幼儿要接触牙签,因而在活动前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幼儿的探索操作活动顺利进行。

  活动目标:
  1.学习利用材料动手做玩具。
  2.训练思考的能力。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剪裁直径为8厘米的圆形卡纸、色笔、牙签。

  活动过程:
  1.教师把事先做好的各种颜色的纸陀螺给幼儿看,先不要转动陀螺。
  (1)出示陀螺,这是什么?
  (2)它是什么形状的?
  (3)这是什么颜色的陀螺?(教师依次出示红、绿、黄色陀螺)
  (4)小朋友想不想学做陀螺呢?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各色陀螺,引起幼儿对陀螺的兴趣。)
  2.幼儿自制陀螺。
  (1)教师给每位幼儿发放圆形卡纸,请小朋友跟着老师在卡纸上面涂颜色。
  (2)颜色涂好后,请小朋友拿一根牙签穿过卡纸中间的小洞,这样陀螺就做好了。(教师可以协助幼儿)
  (设计意图:通过让幼儿自制陀螺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幼儿尝试让陀螺转起来。
  (1)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使陀螺转动起来呢?(幼儿自由发言)
  (2)如果都没想起来,教师提醒幼儿转转牙签看看,幼儿练习转动纸陀螺。
  (3)下面我们来比赛看看谁的纸陀螺转的时间比较长。
  (4)教师小结,表扬玩得好的幼儿。
  (设计意图:通过玩陀螺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尝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反思:
  本活动由于材料来源于生活,内容贴近生活,由涂色到动手操作逐步让幼儿自主获得相关知识经验,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心理和能力,因而能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
  教师在探索活动中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除了做一名指导者、合作者、还是评价者。当幼儿操作时,发现有的陀螺转起来,有的陀螺转不起来,结果是因为有的洞太大了,教师能随时根据活动的需要鼓励幼儿动脑解决问题——用双面胶固定牙签。教师及时发现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及时了解幼儿的水平并给予评价,且能客观地分析幼儿的发展状况,因此,也更能及时有效地指导幼儿,更好地保持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身心愉悦地发展。

第84篇、小班科学甜甜的糖果教案

   活动目标
  1. 幼儿在猜猜、抓抓、尝尝的游戏中,体验感知糖果的不同(数量、形状、软硬、味道等)。
  2. 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简单事物的能力。
  3.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红、黄、小罐各一对,分别标上记号。
  2. 各种糖果若干。(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糖等。)
  3. 两个透明塑料桶,多条糖果排列纸条。
  4. 每位幼儿粘纸照片、糖果帖纸。
  5. 敲碎的按叶糖,小袋装的跳跳糖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回忆体验:
  1、出示区域游戏中的图片,引起幼儿对游戏活动“送糖果”情景的回忆。
  提问:这张图片认识吗?我们是用它来做什么游戏的?
  这上面有谁?(让幼儿将名字一一念出。)
  遮掉一半的画面,提问:***喜欢吃什么糖,还记得吗(教师必须清楚的了解谁的喜爱,如好朋友之间的)。

  二、操作,游戏
  (一)“猜糖果”
  1、红罐中的糖果“一和许多”(罐内放置各种形状的糖果)
  抓住两点:一是听辩是否正确,可数一数验证;二猜猜看
  糖纸里藏着什么形状的糖果?(重点介绍椭圆形)
  教师小结:糖果是有各种形状的。
  2、猜黄罐中“多与少”(多些棉花糖与5个硬糖果),靠近孩子摇,多摇几遍,嘴里关照“仔细听。”
  问题提示:明明这个罐子里轰隆隆的,怎么这个少,那个多呢?
  (注意故抓住两点:一是验证。二是引导幼儿思考糖果的软硬差异。(原来啊,软的糖果发出的声音轻,硬硬的糖果发出的声音响。)

  (二)抓糖果
  1、教师出示透明大桶,交代游戏规则:一个手抓一次。
  2、准备两个大桶(装红色的糖),节省时间,幼儿抓数自己的糖果。
  (抓住两点:一是否每个幼儿都在数,二是数的对吗?会说总数吗?)
  3、教师图象化统计:用事先准备好的糖果纸条与幼儿粘纸对应统计,统计最多的与最少的。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教师抓糖的过程
  问题提示:
  (1)猜猜顾老师抓糖能抓几颗?为什么我抓的可能多?
  (2)教师用大手演示抓糖过程,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大的手抓的糖果少?)
  (3)幼儿讨论,教师尝试。
  5、幼儿第二次抓糖
  让幼儿试一试,如不行。教师可提示语言,抓住后,数数多了吗?
  教师观察幼儿比较,排列的方法等。(教师小结:抓的方法不一样,抓到的糖果也会不一样多。下次我们到区角活动继续去玩一玩,比一比。)

  (三)吃糖果
  1、尝“桉叶糖”
  ● 教师请客幼儿品尝小小的桉叶糖
  ● 询问幼儿吃在嘴里什么感觉?平时我们都吃甜舔的糖,辣辣的糖什么时候吃?
  ● 读“按叶糖”的介绍,知道这是一种治疗的糖。
  2、尝“跳跳糖”  幼儿闭眼张嘴尝,高兴结束。(原来有那么有趣的一种糖,吃在嘴里还会跳舞呢。真是又好吃又好玩。)
  3、引导幼儿吃糖时别忘了保护牙齿。

第8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谁转得快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表面是圆的物体转动的时间比较长。
  2、能运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并在活动后陈述自己的发现。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对蛋宝宝外形特点的认识准备
  2、蛋壳、各种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玩蛋壳,并从中发现问题。
  2、幼儿讨论:为什么蛋壳会转?(不一定要得出正确答案)
  3、玩一玩,找一找:还有什么会和蛋壳一样转转转?
  要求:找到会转的物体后找找它会转的秘密。想想为什么有的东西不会转,有的能转不停。
  4、幼儿小结:蛋壳和圆积木会转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的外形都是圆形的。

  教学反思:
  幼儿在认识了蛋宝宝的外形特征以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前知识准备。一定的活动积累,让他们对蛋宝宝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由于活动的材料并不繁多,而且活动目的明确,只要幼儿参与动手,就能找到蛋宝宝和圆积木转动的秘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很积极,每个人都能动手操作,并讲述自己的发现。科学活动中采用幼儿熟悉的材料,设立简单易完成的探究任务,是比较适合小班小朋友的。

第86篇、小班科学帮水宝宝搬家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活动来实现,因此,开展了此次活动。帮助幼儿充分的感知糖水特征,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活动目标:
  1.体验玩水的快乐。
  2.激发合作和创造意识。
  3.感知水的特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水盆若干;大、中、小透明杯子(大杯盛清水,中杯盛牛奶,小杯盛醋),人手一套;玩水材料(空矿泉水瓶、毛巾、塑料袋、小篮子等);喷泉视频材料;录音材料。

  活动过程:
  一、看录像喷泉,引出水
  提问:
  1.除了喷泉,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水?
  2.水是什么样?

  二、故事导入,感知水
  1.水妈妈带着水宝宝来到了我们这里,可是看样子水妈妈好像不太高兴,我们一起问问她好吗?“水妈妈,您为什么不高兴呀?”
  播放录音:水宝宝不见了。
  找水宝宝。每个小朋友跟前有三个杯子,水宝宝就藏在其中一个杯子里,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办法把水宝宝找出来。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你怎么知道这里面藏的是水宝宝?你是怎么找出来的?水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的?
  教师小结: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
  4.告诉水宝宝以后不要再调皮了,把水宝宝送到水妈妈的身边。
  5.现在老师要送给水宝宝一个小礼物,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睁开眼看看是什么?(小花)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水是透明的。

  三、帮水宝宝搬家
  1.情景引入帮水宝宝搬家的话题。
  水宝宝找到了,水妈妈怎么好象还有心事,我们再一起问问她:“水妈妈您怎么还是不高兴?”
  录音:我的一些孩子要搬家,我又没办法帮他们,怎么办呢?
  老师:我们来帮水宝宝搬家好不好?
  录音:你们若帮水宝宝搬完家,我就告诉你们一些水宝宝的秘密。
  2.介绍材料:出示各种材料。
  幼儿说出其名称。要求孩子帮水宝宝搬家时,可以用这些材料,也可不用(用两手捧水等)。看谁想的办法好,在帮水宝宝搬家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发现水宝宝的秘密。
  3.幼儿操作(先往小篮子里搬),教师巡回指导。
  4.拿起小篮子看看,里面有没有水宝宝?他们到哪里去了?(让幼儿自由回答)
  水不能住在这里,它会流出来的。那干脆我们就把水宝宝搬到这个小动物盆里吧,看一组的小朋友最先搬完。
  5.幼儿操作。
  6.说说自己是怎样帮水宝宝搬的家,搬家时发现了什么?
  7.个别提问,问题同上。
  8.小结:水会流动。

  四、小结
  水宝宝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是透明的,还会流动。

  五、游戏:快乐的小溪流
  提问:有关水的特性的问题(复习巩固)
  延伸活动:
  介绍水的用途,教育幼儿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活动反思:
  活动以幼儿亲自感知、操作、摆弄为主。以帮水宝宝搬家等,了解水的特性。由于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他们很难自觉发现水会流动的特性。所以活动中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借助这些材料设法使水的这一特性显露出来,使幼儿亲眼目睹这一现象,这样幼儿才容易理解。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学内容。

第87篇、小班科学隐身水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辨别不同果味的饮料。
  2.体验自己动手调制饮料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装有热水的杯子、勺子、小篮筐、饮料、6种味道的果真、 糖果图片一张与水果图做成PPT

  活动过程
  (一)、出示黄色饮料,引起幼儿兴趣
  1.我带来了一瓶好喝的饮料,看看,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水果也是黄色的呢?今天,水果宝宝要和我们捉迷藏,刚刚你们说了这么多黄色的水果,到底哪一种躲在里面呢?谁来闻一闻,看你猜得对不对。
  2.出示红色饮料,这是什么颜色呀?什么水果宝宝也是红色的呀?哪个红色的水果宝宝会躲在里面呢?请你来尝一尝。

  (二)幼儿动手调制饮料
  1.小朋友,你们喝过果真吗?还有一些水果宝宝呀也想和我们小朋友捉迷藏,他们躲在了果真里面,我们一起去找出来好吗? 要求:先看一看果真粉末的颜色,然后用勺子舀一点放到杯子里,搅一搅,再用鼻子闻一闻,猜一猜,把自己猜的水果名字记在心里,再来尝一尝验证自己的想法。喝完以后把杯子放回框子里面。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你喝到了哪种水果的味道,(苹果)他是什么味道的。(酸酸的,甜甜的,香香的)
  4.总结:刚才,我们用眼睛看一看,鼻子闻一闻,嘴巴尝一尝的方法,找到了许多的水果宝宝,真棒。

  (三)经验迁移
  1.展示PPT,看,这些是什么呀?(五颜六色的糖果)看起来真好吃,你看见了什么颜色的糖果,红色的糖果让你想起了什么水果呀?(红色的糖果让我想起了红色的草莓)
  2.除了糖果,水果宝宝还会藏在哪里呀?(饼干、面包等)

  活动反思
  今天,我们开展了科学活动“隐身水果“,本活动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经过沙老师的一番知道,颇有感悟,现在来说一说本活动。首先来说一说目标,1.能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辨别不同果味的饮料。2.体验自己动手调制饮料的乐趣。这个目标相对有一些简单,但对于小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我觉得还是可以的。 但是从目标来看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就显得太简单了,主要是分成了三个环节,首先出示饮料,以水果宝宝捉迷藏的情景为主线,让幼儿看看,说说,尝尝。然后是出示果真,幼儿自己调制以及品尝,再来集体交流。最后是总结,并且说一说水果宝宝还会藏在哪些东西里。第一个环节中出现了一个问题,提问的针对性不强,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提问的针对性一定要强,不然他们无法理解,也会答非所问。第二个环节是幼儿操作为主,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的方法,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水果味。这里问题比较多,首先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了材料的匮乏,只有两种果真供幼儿品尝,应该至少一组一种味道,那样才丰富。我们提供的果味其中一种还是柠檬,幼儿对柠檬其实不是很熟悉,有的更本不知道,知道的也不一定能说出柠檬这个名字,所以材料的准备是有问题的。另外是一个细节的处理不周到,幼儿品尝完果真以后,我要开始集体交流的部分了,但是小班的幼儿自控能力相对还要差很多,很多幼儿的手总是不离开勺子和杯子,造成了一定的课堂纪律混乱,影响了效果,其实如果在桌子上摆上一个篮子,品尝好以后把杯子勺子放进去的话,就可以很好的限制了幼儿的行为。最后是这个环节的递进性不强,除了有幼儿自己操作的步骤意外,和第一个环节基本上是雷同的,幼儿的经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所以第一个环节应该去掉品尝的步骤,就让幼儿看和闻,或者可以请个别来尝,这样也能更好的引起其他幼儿的兴趣。最后一个问题是活动进行了这么久,孩子的一个兴趣点与注意力开始分散了,最后一个环节如何把握,把孩子的注意力与兴趣再拉回到课堂上来。我只是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讲,比较单调,沙老师搜了一张图片,这是一张彩虹糖的图片,颜色十分的鲜艳,十分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如果做一个简单的PPT,把糖果与水果联系起来,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如:红色的糖让我想起了红色的苹果。幼儿会说的更多,也能得到更多的经验。

第88篇、小班科学圆圆的世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了解生活中的圆。
  2、喜欢联想,发展幼儿扩散思维品质,大胆想像。
  3、喜欢探索,在体验中体验创新思维的乐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幼儿喜欢绘画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圆圆乐园的图片,羊角球,皮球、铁环、陀螺、呼啦圈、小篮球架等,添画示范画:花,太阳等,圆形拼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讲述故事《圆圆乐园》

  (二)扩散思维活动: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力,近距离地感知生活中的圆。
  “孩子们,刚才我们看到了圆圆乐园里有好多东西是圆形的,动动小脑筋想一想,你还见过什么东西是圆的?

  (三)逆向思维活动:提出假设:宝宝们想一想,如果把汽车的车轮变成三角形的,行不行呢?为什么呢?引出圆的特性。

  (四)让孩子动手操作:添添画画,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大胆想像和绘画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
  孩子们,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魔术师,他有一块神奇的魔板,能让一个圆变成一样东西,他会变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教师操作电脑绘图)
  孩子们,你能把一个圆变成什么呢?幼儿自由说,那让我们也来做魔术师,看看能把一个圆变成什么,好不好?让幼儿动手操作,发现。

  (五)教师出示多圆的拼图。
  看,孩子们,刚才我们用一个圆变成了好多东西,老师用好多个圆,变成了什么?(蝴蝶、毛毛虫、小鸡等)

  (六)活动体验:玩一玩,启发幼儿创新圆的各种玩法,看谁玩的花样多,让孩子在玩过程中,认识圆的特性。
  刚才我们认识了好多圆的东西,它们可好玩了,今天老师准备了好多圆形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看谁玩的花样多?与幼儿一起活动。

  活动延伸
  室外游戏
  在活动室里地方太小了,让我们到院子里一起玩,好不好?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紧扣教学目标开展活动,设计结合动静交替的方式,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玩一玩等多种方式展开创新思维活动,培养了幼儿主动参与想像、操作的能力。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添画,放手去玩,使幼儿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体验发散思维的乐趣。

第89篇、小班科学三只蝴蝶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平常班里孩子喜欢做游戏,枯燥的科学课的教学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我想,在科学学习中运用游戏活动,效果会怎样呢?于是我设计了这节以音乐游戏为主的科学课。

  活动目标
  1.乐意玩蝴蝶找花的游戏,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
  2.在游戏中分辨3种相同物体的不同颜色。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分辨红色、黄色、和蓝色的相同与不同。
  难点: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迅速找到与自己的蝴蝶颜色相同的花。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具有区别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经验。
  2.环境准备:红、黄、蓝蝴蝶图片若干,红、黄、蓝花各一朵。

  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带小朋友学蝴蝶飞进入教室,问:小朋友知道刚才我们是学谁在飞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颜色)
  2.请红蝴蝶飞到老师身边抖抖翅膀、蓝蝴蝶站起来摆摆脑袋,黄蝴蝶在场地中间转圈。
  3.花园里花儿都开了,花儿们请小蝴蝶一起做游戏:红花喜欢红蝴蝶,黄花喜欢黄蝴蝶,蓝花喜欢蓝蝴蝶。
  4.音乐游戏:蝴蝶找花(请小蝴蝶听音乐跳舞,音乐停时,就飞到与自己扮演蝴蝶颜色相同的花边蹲下来。)
  5.幼儿互相交换图片,继续游戏。
  6.教师小结,活动结束。
  延伸活动:
  在教室角色区投放此次活动的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扮演的角色,一部分幼儿扮演红、黄、蓝三色花,一部分扮演蝴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也可作为语言课来发展。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传统教法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实际上是注入式、填鸭式多,而且比较枯燥。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等等,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训练,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让幼儿学得主动一些,活泼一些,孩子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如:这次老师上的《蝴蝶找花》这个活动,我用的是游戏法,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学习,幼儿就很喜欢,我根据上次试课时专家的建议做了调整,整节课比以前更紧凑了,但我在这节课中,语言不够精炼,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提高。

第90篇、小班科学装沙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沙子是孩子们喜欢的自然物,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玩儿沙子,不喜欢玩水,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

  活动目标:
  1.使用玩沙工具装沙游戏。
  2.用不同工具装沙子。
  3.感知沙子的特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玩沙桶若干,玩沙工具(铲子、勺子),律动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小桶,装满沙子。
  装沙注意事项:不要把沙子弄到小朋友身上;不要用手揉眼睛。

  二、探索活动
  1.认识工具。
  观察幼儿工具使用情况,适时指导。
  2.相互交流。
  请幼儿坐下来,请装满的孩子说说用什么装的,再请没装满的孩子说说用的什么,比较两种工具的大小。
  3.选择合适的工具再次装沙。

  三、创造活动
  师幼一起律动,边做动作边说:“桶宝宝,吃饱饱,高高兴兴蹦又跳。”

  活动反思:
  沙子由于平时接触的机会较少,所以孩子们玩沙子时非常兴奋。将难点设置为选择合适大小的工具装沙子,帮助小班幼儿提高游戏的趣味性。从幼儿的操作情况来看,参与游戏的幼儿均能有目的的选择大的沙铲以达到装的快的目的,活动目标基本完成。

第91篇、小班科学认识蛋宝宝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孩子们虽然认识鸡蛋,但对于其它的蛋还是有些陌生,也不知道蛋有大小之分,我从孩子们的“热点”出发,以《纲要》中“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发展水平,将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为发展儿童的重要资源。”这一精神为依据,本着“来源于生活,服务于教学”的环境教育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认识蛋宝宝”系列活动,从而将环境资源转化为促进幼儿发展。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蛋,知道不同蛋有大小之分,并能按大小排列,尝试对应。
  2、知道蛋有蛋壳、蛋清、蛋黄。
  3、会爱护蛋宝宝。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幼儿了解蛋宝宝的结构,认识各种各样的蛋宝宝。
  2、小班幼儿自己动手剥蛋宝宝,很多幼儿的动手能力较差。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鸡、鸭、鹅、鹌鹑图片各一张。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四只透明的玻璃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课件。
  2经验准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啊?
  生:鸡蛋
  师:哇,我们班的小朋友这么聪明啊,都知道啊。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样的蛋宝宝,我们一起喊他出来:“蛋宝宝,蛋宝宝。”“骨碌碌,骨碌碌出来了。”师边说边从身后滚出蛋宝宝,(让幼儿感知蛋可以滚动)并问:“这是什么蛋呀?”幼:“鸡蛋”。

  二.活动部分:
  1、师:今天还有很多不一样的蛋宝宝正在和我们小朋友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幼儿分散找蛋宝宝,激起了幼儿的兴趣。)
  2、 “我们班的小朋友太棒了,找到这么多的蛋宝宝啊,小朋友看看这些蛋宝宝一样吗”鼓励幼儿比比、看看、掂掂,引导幼儿从蛋宝宝的大小,颜色、分量上来比较蛋。(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师提醒幼儿幼儿这些都是生蛋,在拿蛋过程中告诉幼儿要小心,不要用力捏,不要把蛋掉在地上,保护好蛋宝宝。
  3、师小结: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轻;有的蛋是白色的,有的蛋颜色偏红、有的浅绿色、还有的蛋带有花纹……不同的动物生的蛋宝宝也是不一样的。那你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吗?(请幼儿自由说一说)
  4、教师出示图片逐一验证:鸡蛋——鸡妈妈的图片,鸭蛋——鸭妈妈的图片,鹅蛋——鹅妈妈的图片,鹌鹑蛋——鹌鹑妈妈的图片。
  5、师:小朋友,动物妈妈要比比谁的宝宝大,谁的宝宝小?你们来帮帮它们好吗?幼儿说出自己的排列顺序。 (每4人一组,各组请一名幼儿发言)
  6、师小结:有的小朋友是将蛋宝宝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有的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7、小朋友,这些蛋宝宝的大小,重量、颜色都不一样,那它们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呢?想看一看吗?(引导幼儿产生想要打开蛋看清里面的想法)。教师将蛋逐一打开在玻璃碗中,让幼儿观察并知道所有的蛋宝宝都有外壳,蛋壳很薄,容易碎,蛋壳里面有蛋清、蛋黄,蛋清都是透明色的,蛋黄都是黄色的,蛋清蛋黄营养丰富,小朋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不能挑食啊。
  8、 师:那剥下来的蛋壳你们知道可以做什么吗?(幼儿自由讨论)师出示各种蛋壳工艺品、蛋壳粘贴画给幼儿欣赏。
  9、师:世界上还有许多动物妈妈也会生蛋,小朋友知道那些动物妈妈会生蛋吗?(请幼儿自由发言后,播放课件,欣赏各种各样的蛋宝宝。)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把打开的蛋送到厨师爷爷那里,让厨师爷爷帮我们做成美味的蛋羹吧!离开活动室。(活动结束)

  三、活动延伸:
  1、在美工区中指导幼儿做蛋壳粘贴画。
  2、品尝蛋羹。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课主要是要让幼儿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重量、颜色的异同等。幼儿对鸡蛋、鸭蛋、鹌鹑蛋都挺熟悉,对鹅蛋不是很熟悉。孩子们通过比较各种各样的蛋宝宝,无形中了解了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道理。每个幼儿也都从不同中找到了相同,知道蛋是有蛋壳、蛋清、蛋黄三部分组成的。在延伸活动中,我们锻炼了幼儿自己动手的能力,用碎蛋壳粘贴自己喜欢的图案;分享了美味蛋羹,孩子们津津有味的吃着,我相信这应该是他们吃到的最美味的食物了吧?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科学课,在保证孩子们探索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让她们自由的探索是很重要的。相信孩子们真的很棒。

第92篇、小班科学多彩的果汁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
  2.观察体验颜色的“混色”过程,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3.幼儿在快乐中体验玩色及感受跟着音乐自由摇动身体各部位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了解水果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并且幼儿从中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
  活动难点:
  为红、黄、绿三种不同颜色的“饮料”找出相应的水果制作成分。

  活动准备:
  1.布置一个“水果王国”,重点以黄、红、绿色水果为主。
  2.课件制作:各种水果及柠檬、草莓、猕猴桃切面图。
  3.每人半瓶矿泉水,瓶盖儿里藏有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果汁原料。
  4.每人备用一个藏有三种颜色果汁原料的瓶盖儿,三种水果“商标”。
  5.相关的背景音乐和律动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教学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师生在《小燕子》的背景音乐下来到“水果王国”,参观的同时幼儿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这里都有哪些水果,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参观结束时教师告诉说“水果王国国王送我们三种水果作为礼物,它们是红色的草莓、黄色的柠檬、绿色的猕猴桃”,此时幼儿第一次在活动中认识三种颜色,对其有了最初的印象。

  (二)进一步认识三种颜色
  幼儿围坐,教师出示三种颜色的果汁说:“这果汁是用国王送的礼物做的,你们能看出它们分别是用哪种水果做的吗?”,教师播放课件形象具体、生动的认识三种颜色,并请幼儿品尝以示确认。

  (三)巩固认识三种颜色
  此环节设计两个游戏,游戏一:师生共同制作果汁。在音乐伴奏下师生手持饮料瓶舞动起来,使一瓶普通的矿泉水神奇般的变成了果汁,幼儿的学习兴趣瞬间提升,并且积极回答教师提问,说出自己手中果汁的颜色。游戏二:给果汁贴商标,再次巩固了对三种颜色的认识。

  (四)混色游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这个环节只做简单教学,不具体讲解,目的是让幼儿对混色有一个初步的概念,知道两种颜色在一起可变成另外一种颜色即可,提升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在教学时教师为幼儿更换瓶盖儿,师生再次舞动起来寻找瓶子的另外一个秘密,音乐结束后教师揭开瓶子的秘密,告诉他们混色的粗浅道理。

第93篇、小班科学有趣的盖子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带盖的瓶子和盒子,小班幼儿已有了打开常见盖子的初步经验,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比较欠缺,尤其对一些特殊的盖子往往感到无从着手。
  近阶段我们正在开展《娃娃家》的主题活动,平时幼儿常常喜欢模仿爸爸妈妈做饭、喂宝宝吃东西等,在摆弄操作各种物品中自得其乐。小班幼儿一般是通过操作摆弄的方式来了解、探索周围事物的,为此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瓶子和盒子,让幼儿自主探索和尝试。
  为了帮助幼儿分享、交流开启各种盖子的经验,以“收到一个大礼物盒”来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游戏情景中引导幼儿认识、感知、讨论、操作、了解瓶子和盒子的多种开启方法,把如何打开盖子的经验积累融入在了宽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寓教于乐,寓教于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分享和积累了打开各种盖子的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方法打开盖子,乐意用语言简单表述。
  2.通过活动体验打开盖子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开盖子的常用方法:拧、拔、解搭扣等。
  难点:
  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尝试打开盖子。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的带盖瓶子和盒子,内装“小礼物”(数量略多于幼儿人数)。
  2.易拉罐的旺仔牛奶
  3.大礼物盒

  过程与指导:
  (一)用各种方法打开“礼物”
  1.引导语:“今天黄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份礼物,就是你桌上的瓶子和盒子。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什么地方相同呢?(都有盖子)老师在每个礼物里面都藏了一样神秘的小东西!你来猜猜看里面会是什么?(幼儿猜想)你想不想得到它?(想)请你挑一个你喜欢的瓶子或盒子自己试试,打开它,看看里面到底藏的是什么?”
  2.幼儿尝试打开各种盖子,观察引导
  ·引导语:“你可以告诉好朋友,你是用什么方法打开盖子的?”
  ·观察要点:幼儿的情绪状态;幼儿打开盖子的方法;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等。
  3.交流分享:
  ·引导语:“你得到了一份什么礼物?礼物里面藏着什么?你是用什么办法打开盖子的?”
  ·小结:我们小朋友真聪明,会用拉、转、抽、按、掰等办法打开各种各样的盖子。(边讲边通过手势帮助幼儿理解)

  (二)拓展丰富经验
  1.引导语:“老师在这里还准备了一份超级大礼物,看看是什么呀?”(出示大礼盒)里面有小朋友爱喝的旺仔牛奶,可是它们都被锁在这个大箱子里面了,有没有小朋友力气很大,可以帮老师打开它?
  ·请1-2位幼儿尝试,并帮助幼儿总结:要把箱子两边的搭扣解开,才能打开盖子。哇!盖子打开了!里面有好多好多旺仔牛奶呀!小朋友想不想要啊?(想)
  2.引导语:“刚才我们尝试了许多种打开盖子的方法,可是呢,旺仔牛奶的盖子很特别,有没有小朋友打开过啊?”(请开过的小朋友演示),教师帮助总结:要先找到旺仔牛奶的小耳朵,然后拉住耳朵用力往上拉。
  ·引导语:“**真能干,小朋友们也一起试试吧!但是要注意了,开下来的盖子一定要放到中间的点心盆里面,不要划到手!”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喝旺仔牛奶吧!跟你的好朋友的杯子轻轻的碰一下,一起来干杯!”
  小结语:“今天我们小朋友真聪明!会打开各种各样的盖子,回家以后大家再去找找还有哪些有趣的盖子,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打开,然后来告诉大家,好吗?”

  活动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带盖的瓶子和盒子,小班幼儿已有了打开常见盖子的初步经验,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比较欠缺,尤其对一些特殊的盖子往往感到无从着手。针对这一特点我组织了这节科学活动。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基本掌握了多种盖子的开法,但活动中实物刺激太多,幼儿的注意力被美食转移了,忽略了自己是怎么打开盖子的,致使语言表达不够。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一定吸取本次活动的经验,让幼儿更好的吸取知识!

第9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草垫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稻子是家乡的一种农作物,幼儿对水稻很熟悉,差不多每家都种水稻,他们对身边的农作物有所了解。这节课以幼儿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稻米及稻草的用途让幼儿懂得爱护水稻,爱惜粮食。通过玩草垫游戏活动,培养了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稻谷和稻草的用途,懂得爱护水稻,爱惜粮食。
  2、幼儿喜欢玩草垫子,能想出各种玩草垫子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块草垫子、稻草一束、米一瓶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很多东西到了秋天都成熟了,请幼儿说说什么东西到了秋天都成熟了?出示图片: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秋天的农作物,它是谁呢?下面邀请小朋友一起来猜一猜。
  2、出示水稻图片:
  提问:
  (1)你们看这是……?(在我们这里,水稻小时候是长在水里的,所以它才叫水稻)
  (2)你们看稻穗上一颗一颗成串的是什么?(稻谷)
  (3)稻谷外面包着一层黄色的壳,剥掉外面的壳以后,里面是什么呢?(米)
  (4)米有什么用呢?(可以做成饭、粥、磨成米粉)
  (5)让幼儿知道水稻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每天吃的饭、粥都是用米做的,小朋友要爱惜粮食。
  教师小结:水稻浑身都是宝,除了它的果实有那么多的作用以外,剩下的稻草也有很多的用处。
  师:出示稻草实物,小朋友知道稻草可以干什么吗?(搓草绳、盖草绳、做稻草人、做草垫子……)(逐一出示实物)3、玩草垫:
  (1)师出示草垫,看,这就是用稻草做成的草垫子,它有很多用处。小朋友还可以用它来做游戏呢。小朋友们可以开动小脑筋想一想、玩一玩。看谁玩的方法多。
  (2)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草垫,一边玩一边念儿歌草垫子,变变变,变不成小河跳过去。草垫子,真有趣,变成格子,跳一跳。草垫子,真好玩,顶在头上,慢慢走。
  (3)幼儿自由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延伸活动:
  活动后教师可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用稻草编制草垫,草绳等。

  活动反思:
  本次体育活动我始终围绕"认识水稻,了解生长环境用途及草垫子玩法的,设计的环节层层递进。同时,幼儿在玩草垫活动中也体现了尊重幼儿个别差异,在集体练习环节我用草垫子搭设了两条难易不同的路线,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能力来选择路线。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幼儿掌握了玩草垫及双脚立定跳远的基本技能,能够跳过三个草垫子并且双脚稳稳着地。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勇于挑战的品质,一部分幼儿能够尝试双脚立定跳四个草垫子。

第95篇、小班科学落叶树和常绿树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渗透颜色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理念中,使幼儿在一日活动,在自主的探究中感受颜色的奥秘。随着冬季的到来,连接前主题秋天,我试着将冬天的季节特征与颜色相结合,在让幼儿感受落叶树树叶的黄色与常绿树树叶的绿色视觉冲击的同时,通过幼儿自主的户外探索,了解到颜色所传达的自然讯息,真正地感受颜色的奥秘。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树木,形成落叶树、常绿树的概念。
  2、知道常绿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落叶树到了秋冬季节会落叶的特点。
  3、户外观察落叶树与常绿树,获取直接经验。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常绿树和落叶树PPT。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表演《秋天》歌曲,导入主题。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秋天的叶子。”
  歌曲: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小树叶,渐渐发黄了,随风落到草地上,草地上。
  师:“秋天小叶子都掉下来了,冬天的时候他们要掉在地上睡觉了,我们一起再来唱一唱,好吗?”(创编成冬天歌曲)
  歌曲:冬天来了,天气凉了,小小树叶,渐渐睡觉了,随风躺在到草地上,草地上。

  二、播放常绿树和落叶树图片
  1、出示常绿树图片
  师:“冬天到了,这些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呀?他们有没有掉在地上睡觉呀?为什么这些树叶不会掉在地上睡觉,谁来说一说?”
  师小结:“老师给这些绿颜色的,在冬天的时候叶子不掉下来睡觉的小树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常绿树。”
  2、出示落叶树图片
  师:“你看这些树他们的叶子落在地上睡觉了吗?”谁来说说这些树什么样子的?”
  师小结:“这些黄色的,红色的树叶落到地上睡觉了,我们给这些小树取个名字叫落叶树。”

  三、户外找寻常绿树和落叶树
  1、老师带领幼儿去户外找找常绿树和落叶树,丰富幼儿对常绿树和落叶树的认识。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常绿树和落叶树吗?我们一起去外面找找看。小朋友在找小树的时候,千万不要伤害他们,我们可以轻轻地摸一摸,碰一碰,用小眼睛看一看,然后来告诉老师你看到了哪些树,好吗?”
  2、师敲小铃,集合交流。
  师小结:“老师给这些绿颜色的,在冬天的时候叶子在树干上睡觉的小树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常绿树。黄色的,红色的树叶落到地上睡觉了,我们给这些小树取个名字叫落叶树。”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科学课,在课堂获得一定的常绿树和落叶树经验基础上,通过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自主实践,感受常绿树的绿色和落叶树的黄色,了解颜色所传达的自然讯息,落叶树落叶的季节就是秋冬季的到来。符合小班幼儿教学直观性原则,我将活动重点放在户外观察探究中,但是我忽略了小班课程的时间,15分钟,如何突出我的活动重点,我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导致在前面的了解常绿树树叶和落叶树树叶的基础知识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听取其他老师的建议,可以适当地将前篇导入缩短,控制在3分钟以内,预留12分钟进行户外探索,或者将活动探索放到前面,最后总结时在到教室进行ppt演示总结。我自己也意识到前篇导入语言不够简练易懂,有点绕口繁琐,所以我需要改进的是在语言运用上要言简意赅,重要的是体现自然科学课的特点,尤其是符合小班幼儿直观性教学原则。

第96篇、小班科学野草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小班幼儿平时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很少,对小草的熟悉度也是知之甚少,大自然中小草那新绿、嫩绿、鲜绿、翠绿,的各种开展此次活动。绿色,温柔着幼儿的视线。运用各种感官仔细观察草的特征。了解小草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目标:
  1.观察小草特点,表达自己观点。
  2.认识小草的种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户外草地、小兔手偶、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户外拔草
  小兔子要去小羊家做客,请小朋友帮忙,每人拔三种不同的草送给小羊,去户外找找。

  二、游戏:播放音乐,找不同
  1.找一个好朋友,把自己的小草和好朋友的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不同。
  2.第二次游戏:拿出另一种草,找朋友,比较,交流。
  3.第三次游戏:拿出第三种草,找朋友,比较,交流。

  三、再次观察,交流结果
  1.拿一棵小草看一看,说一说小草叶子是什么形状?
  2.看一看,你的小草根长什么样?
  3.闻一闻,小草有气味吗?像什么一样的气味?
  4.摸一摸小草,你有什么感觉?

  四、结束部分
  师幼一起回教室。

  活动反思:
  幼儿能够自己去寻找发现不同种类的草,为比较小草的不同特点做铺垫。引导幼儿发现草的根部生长与土壤土质的关系。游戏进行三次,每次幼儿拿出的草都不同,为此幼儿在进行比较时,每次的发现都不同,找的朋友也不同,充满了兴趣和发现探究欲望。比较环节幼儿很认真的从草的叶子、茎部、根部去观察比较,能够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发现。活动充满趣味性。
  不足之处:
  游戏的时间太短,没有更加透彻的比较三种草的特点。

第9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马兰头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认识马兰头的特征及作用,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让幼儿初步学会拣干净马兰和拌马兰的技能,从小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马兰头、调味品、一盘凉拌马兰头、剪刀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品尝拌马兰头,引出主题。
  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盘菜,请大家品尝,然后猜一猜这是什么菜?
  2.认识马兰头
  (1)认识马兰头的特征及作用。
  刚才小朋友告诉我吃的是马兰头,是我们建山特有的野菜之一。谁能说说春天的马兰头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说出马兰的外型特征,教师把幼儿的回答作简单的小结。)那马兰头在什么地方有呢?(引导幼儿说出马兰是一种野菜,不需要种植,田野里到处都有,它的生命力很强。)马兰头有什么用呢?(引导幼儿说出马兰头的实用性和药用性,幼儿回答教师小结)
  (2)学习拣马兰头马兰头是一种野菜,田野中还有许多野菜。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几种野菜。请小朋友在这些野菜中找到马兰头,把它拣干净,拣的时候注意:要先找对马兰头,然后左手拿住马兰头,右手拿住剪刀,把马兰头的根和黄叶去掉。拣干净的放到筐里。(幼儿动手拣,老师指导)
  (3)学做拌马兰头。(事先准备好调味品和小碗)我们拣了很多的马兰头,现在我们来作一盘凉拌马兰头吧!老师负责把马兰头焯过水切好,小朋友负责拌马兰头,拌好了请大家品尝,好吗!
  3.结束部分
  我们今天认识了春天的马兰头,还自己动手做了一道凉拌马兰头,下面请小朋友一起品尝自己做凉拌马兰,好吗?

  活动反思:
  幼儿在认识马兰头、捡马兰头、品马兰头的过程中,对马兰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对家乡的热爱又加深了一层。我觉得开展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了马兰头,还学会了怎样捡菜,对做凉拌菜的制作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接近幼儿生活,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

第98篇、小班科学逛果园教案

   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培养幼儿的活动兴趣出发,我设计了《逛果园》这一活动,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动动、说说、玩玩的过程中,认识、区分两个物体的“大”和“小”,并大胆地尝试让幼儿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大”和“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并区分两个物体的大与小,并能用相应的动作及语言加以表达。
  2、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布置果园的环境(大树、小树等)
  2、大、小苹果;大、小树叶卡片若干。
  3、大小箩筐若干。大小汽车各一辆。

  活动过程:
  1、出示大、小汽车,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个美丽的果园,那里可好玩了,大大小小的果子都成熟了,我们要乘汽车去摘果子。”
  (2)出示大、小汽车:“嘀嘀,开来了两辆汽车。”(幼儿观察)“是什么样的汽车?你想乘哪辆车去?为什么?”(公共汽车很大,可以坐很多人;小汽车小小的,只能坐几个人)“好,我们坐着大汽车去果园吧!”
  (3)师生一起开汽车去果园。
  2、通过摘苹果,观察苹果的大与小,并进行分类。
  (1)认识大树和小树:“这是谁呀?”(大树妈妈)“大树妈妈旁边是谁呀?(小树宝宝)
  (2)观察大树妈妈和小树宝宝及它们身上的苹果的大与小,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用动作表示出来。(教师给予肯定和支持)
  (3)摘苹果。
  ①师:“大树妈妈请我们吃苹果,每个小朋友摘一个大苹果。”(幼儿摘苹果)“把你摘的大苹果举起来给老师看,你的大苹果是什么颜色的?请你做一个‘大’的动作!”(表扬与别人做的不一样的幼儿)
  ②“每个小朋友摘一个小苹果,举起来,闻闻看苹果香不香!请你做一个‘小’的动作。”
  ③苹果分类:“开心吗?摘了这么多的苹果,我们把它带回去给哥哥姐姐们尝一尝,好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箩筐,有大的,有小的,请你们把大苹果放在大箩筐,小苹果放在小箩筐里。”
  3、游戏“捡树叶”,进一步观察和区分树叶的大与小。
  (1)捡树叶:请小朋友一个手捡一片大树叶,一个手捡一片小树叶。
  (2)玩树叶:
  师:“大树叶在哪里?”(幼:大树叶在这里)举起来给我看看,我们把大树叶举起来,把小树叶藏起来;“小树叶在哪里?”……
  (3)和树叶一起跳个舞。(听音乐跳“欢乐舞”,活动结束)

第99篇、小班科学《虫虫怎样回家》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动物对幼儿天生就有一种吸引力,小班孩子对虫类有浓厚的兴趣,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开展了本次活动《虫虫怎样回家》。通过观察、交流、模仿、操作等学习方式来认识虫类的运动方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活动目标:
  1.模仿虫类飞、爬、跳。
  2.按运动方式分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虫虫的运动方式课件,透明大塑料瓶三个(瓶身分别贴上毛毛虫、蝴蝶、蚂蚱图案),虫类粘贴卡(蝴蝶、蜻蜓、苍蝇、蚊子、毛毛虫、蚂蚁、蚂蚱、蟋蟀、蚯蚓、青虫、螳螂、蝈蝈)。
  2.认识常见虫类。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仔细看看都是谁?

  二、探究活动
  1.虫类运动方式——爬。
  播放课件,认识这个虫吗?在哪里见过?它怎样走路?还有哪些虫是爬来爬去的?模仿它爬的样子。
  2.虫类运动方式——飞。
  播放课件,认识它吗?在哪里见过?它怎样走路?还有哪些虫是飞来飞去的?模仿飞行的样子。
  3.虫类运动方式——跳。
  播放课件,谁来了?它怎样走路?在哪见过?还有哪些虫是跳着走路的?虫虫还会怎样走路?
  小结:有的虫会爬,有的虫会飞,有的虫会跳。

  三、分类活动
  出示透明大塑料瓶,幼儿操作虫类粘贴卡片,按照虫类运动方式尝试分类。
  延伸活动:
  探究其他动物的运动方式。
  家园共育:
  家长带领孩子收集、认识身边常见的虫类,知道它们的名字,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
  科学知识:
  虫类的基本运动方式为飞行、跳跃、爬行,有很多的虫类会综合运用这三种运动方式,如蝴蝶既会飞行又会爬;蚂蚱会跳、会飞、会爬。伴随幼儿的认知能力成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逐渐发现虫类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结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特点,活动兴趣浓厚,能积极描述自己的发现。通过让幼儿探究、模仿虫类的运动方式,利用饮料瓶制作分类记录单,引导幼儿初步尝试分类,体验游戏的快乐。在探究活动中,既感知了生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模仿了各种动物行为,又能够辨别生物种类的相似和不同。活动让幼儿表达昆虫的运动,把科学、语言、艺术等领域知识相互渗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100篇、小班科学妈妈的礼物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4以内物体的数量。
  2.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并能说出总数,能按同一数量归类,匹配相应数量的同类事物。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食物图片、点卡、棒棒糖卡片。
  2.玩具、杯子、橡皮、铅笔、铃鼓各4个。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1)(出示故事挂图)教师讲故事:今天是乐乐的生日,妈妈给乐乐买了很多好吃的。有1个西瓜、两个苹果、3个桔子、4个棒棒糖,乐乐高兴极了。
  (2)教师提问:妈妈为乐乐买了什么?几个西瓜?几个苹果?几个桔子?几个棒棒糖?
  2.复习1——3的数量,并与相应数量的点卡进行配对。
  (1)出示1——3的食物卡片,引导幼儿辨别并能手口一致的点数数量。
  (2)出示1——3的点卡,引导幼儿点数。
  (3)出示食物图片,引导幼儿将1---3的点卡与1——3的食物图片进行配对。
  3.认识“4”的数量,,并与相同数量的点卡进行配对。
  (1)教师引导幼儿点数棒棒糖的数量:“请小朋友数一数妈妈给乐乐买了几块棒棒糖?” 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说出棒棒糖的数量。
  (2)分别出示玩具、杯子、橡皮、铅笔,引导幼儿点数并说出它们的数量都是4。
  4.游戏《找点卡》。
  教师拍铃鼓,请幼儿仔细听。教师拍几下铃鼓,就请幼儿举起几的点卡。

  活动延伸:
  1.请幼儿数一数桌子、椅子各有几条腿。
  2.请幼儿说一说那些小动物有4条腿。

  活动反思:
  小班孩子年龄较小,控制能力还很差。在本节活动中,我首先用故事来引起孩子活动的兴趣,然后通过看看、说说、做做等,由易到难的引导幼儿正确感知并手口一致的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让孩子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活动,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相关文章

《小班父亲节活动教案5篇》:小班父亲节活动教案5篇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活动课,让孩子知道6月份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理解爸爸的工作辛苦,快来看看小班父亲节活动教案吧。

《大班德育教案20篇》:《大班德育教案2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大班德育教案20篇,欢迎收藏学习!

《大班玩球体育活动教案40篇》:第1篇、大班体育游戏活动教案:原地拍球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近段时间,我班幼儿对拍打皮球非常感兴趣,经常在自由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去争抢教室里的几个皮球。但是我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