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育随笔 > 大班教育随笔

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16篇

日期:2021-12-09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16篇,是优秀的大班教育随笔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16篇

第1篇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

幼儿园教育随笔:小班数学活动中的语言艺术

  今天的活动是一节数学活动:找相同。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比较抽象,枯燥的。为了能够激发孩子学习数学活动的兴趣,我把活动预设为三个大环节:先出示水果宝宝,知道什么是相同,并了解找相同的方法,然后让孩子去操作,----“给水果宝宝送礼物”。在第一次的操作中,操作的材料是孩子们每天都接触的积木,最后一个环节是用蒙氏数学中衣服的卡片来操作,本以为从实物到卡片,这样的环节设计层层递进,以给水果宝宝送礼物的游戏情景,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的表现应该是不错的。

  案例描述:

  活动开始了,第一环节,就在我预想环节中,一步一步进行着,第二环节开始了,我先交代操作要求:“请你到箩筐中找两个相同的积木送给水果宝宝。”孩子们听到我的要求赶紧去行动。可是不一会儿,孩子们两手空空的回到座位上,只有几个小朋友拿着两个相同的积木给我看,看到这样的结果,出人意料!天哪!接下来我该怎么进行下面的环节呢?无奈,我觉得孩子们也许还不知道相同的感念,重新开始从“找相同的水果宝宝”开始,可我刚开始讲时,孩子们开始坐不住了,头一转向窗外,根本没心思听我讲了……

  案例反思:

  活动结束了,我不禁反思起我的活动,预想时,我已经把枯燥的数学活动创设成有趣的游戏了,为什么孩子到后来还是没有兴趣了呢?于是,我总结出以下两个原因:

  1、受到旁边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次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只入园了两个星期,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们,他们都好动,对事物的兴趣不长久,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容易转移,这是由于幼儿的注意保持时间短暂这一特点决定的。在活动开始之后旁边小(二)班的孩子都在走廊里玩皮球,当皮球发出“嘭嘭嘭”的声音孩子们自然就会被这嘈杂的环境所影响。所以导致孩子们在听我的操作要求没有理解,注意力集中在外面别的班级的皮球上。

  2、规则意识不够强。

  孩子们刚进入幼儿园,从家庭个体活动进入集体活动的开始,是他们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孩子从各个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受到的启蒙教育不尽相同。他们年龄偏小,理解能力差,自我意识强,对老师提出的规则往往不能很好的接受。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遵守集体规则。所以当窗外有别的事情时,有的孩子会离开位子,去观察周围的事情。

  3、老师的语言不够简洁明了。

  细细回味我在活动中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为,突然发现在给水果宝宝送积木之前的操作要求似乎太过繁杂。虽然我已经把任务“找两个相同的积木”已经告诉给了孩子,但是在完成任务后,孩子们该怎么送?我都没交代,难怪孩子们会空手回到活动室,失去后面学习的兴趣,都怪我的语言不够简洁,导致这节数学活动的失败,如果,我在操作要求上能够再细致些,活动细节上考虑周全些,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活动钱准备几个箩筐,告诉孩子找到相同的积木放入相同积木的箩筐里。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语言的艺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活动中去,特别是小班幼儿教师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具有趣味性。因为教师的语言表达上是够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影响到幼儿的思维发展。

第2篇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中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过强烈,因此,我认为应及早对3—6岁幼儿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体会一、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要使幼儿具有分享意识和行为首先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去,对3—6岁的幼儿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游戏活动之中。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的。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二、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向幼儿渗透分享行为 多创造分享机会,举行与人分享的活动,例如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专门为幼儿开展分享活动,请幼儿把自己会唱的歌、会跳的舞、会念的诗歌、会说的故事等等分享给其他幼儿。这样不仅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提高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愉悦的自我展示空间,增强幼儿自信。除此之外幼儿学会一首儿歌、故事、歌曲时,教师可以及时鼓励幼儿回家把学到的儿歌、故事、歌曲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然后再和爸爸妈妈一起创编儿歌、故事、歌曲,第二天到校和老师小朋友分享,逐渐增强幼儿的分享行为意识。

第3篇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

  在主题《暖暖地帽子、围巾》中有一个语言活动,内容是:“天气冷了,小动物们要戴帽子,真好玩!小猫的帽子上有一条小鱼,小狗的帽子上有一个肉骨头,小猴的帽子上有一个大桃子,小兔的帽子上有一棵青菜。小动物都找到了自己的帽子,戴上帽子多暖和。”

  这么一个简短故事它是一个没有过多情节的故事,它很难吸引孩子们的,如果教师只是通过图片讲讲,孩子们对活动本身就不太感兴趣,对内容更不用说了,因此我觉得在这次活动要想吸引孩子们的前提就是增加与孩子们的互动。

  互动来源于故事的内容,应以故事中的人物之间的联系来开展,其目的是增强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提高孩子们对活动内容的记忆和表演。所以,我把本节活动的互动设置为

  1、扩展故事情节内容,吸引宝宝对故事情节的注意。

  2、请宝宝参与故事情节中,帮小动物找帽子,

  3、请宝宝做带故事中的“帽子”,老师做灰狼寻找小动物。通过实施极好地调动孩子的兴致,让故事互动成为了孩子喜欢故事的良好途径。

  1、扩展故事情节内容,吸引宝宝对故事情节的注意。故事中的情节不重,没有关系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想象,能够把其他有趣的情节加入其中就会引起孩子们对故事的关注。当我讲完这个故事后,我有意将结尾改成:“小动物都带上了自己喜欢的帽子,一起到草地上去玩,玩着玩着小动物就觉得有点热了,小猫把自己的帽子扔到了草地上,小狗、小猴、小兔也把帽子扔到了草地上……”我一边讲故事一边把“帽子”的图片扔到了教室的四周,然后继续讲故事:“不一会刮了一阵风,小动物都想带帽子了,可是帽子都到哪里去了,宝宝你们知道吗,谁来帮他们找找看?”通过反问,孩子都被故事所吸引,并都举起小手想帮小动物们去找“帽子”故事情节的拓展要利于孩子们思考,并能积极激励宝宝来参与故事的互动。

  2、请宝宝参与故事情节中,帮小动物找帽子。老师的故事给孩子留下了一个互动的支点,那么老师就要给孩子一个推开互动之们的双手——“孩子参与的空间”,在让孩子们去为小动物找帽子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喜悦心情益于言表,当他们拿到“帽子”图片时他们会很兴奋地跑到老师跟前大声的说:“老师我帮小动物找到了帽子!”“你找到的是谁的帽子?”这时教师的提问反而能促进孩子们对帽子上图案的表达,这对孩子与老师的语言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孩子记住故事人物中的帽子有很大的帮助,帮助孩子们理解了故事内容。

  3、请宝宝做带故事中的“帽子”,老师做灰狼寻找小动物。让孩子通过帮小动物找“帽子”后,为了让孩子们的兴趣不减,我随孩子们的兴趣又增添了“狼”与“小动物的互动,通过让“狼”扑捉到“小动物”,请宝宝根据自己所带的帽子的图案回答自己是谁,如果回答的不是帽子的主人就有可能被狼吃掉,通过这个游戏的互动孩子很开心,而且对故事的内容记忆非常好,同时也加强了物与物的匹配,给孩子们了一个良好表达与积极参与的好机会。

  在教学中我发现,托班的语言教学需要把故事设置成有趣的情境,如果单纯的故事的语言教学,往往孩子不是很感兴趣,为了孩子我们教师应需要时常挖掘有益的活动方式,改变原有的模式,来激励孩子、帮助孩子。

第4篇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

  生活化美术课下周就要实践了,却心里……值得思索、修改、准备的东西还有好多,思索后修改,修改后再思索,反反复复。思索、修改多了,问题一个个如同小水泡浮出水面,等待用最完善的办法去解决。小班一节课才15分钟,我的生活化美术课开始部分是情境导入,接着是教师示范,幼儿操作,最后展示作品和欣赏作品,导入和示范部分就要好几分钟,幼儿操作的时间又不是那么好控制,就很担心引导的不够幼儿不理解或是引导的太多太占时间。听了专家的建议,教案设计改变还是挺多的,一连串的问题也接踵而来。我们班的孩子才入园三个多月,美术教学活动并不太多,相对于他们现有的实际绘画能力,新的东西怕他们太难不理解不太容易接受,不知该如何操笔绘画制作,又怕出现幼儿不理解不愿动手操作,很难真正去把握和掌握整堂课。之前的绘画和手工课都有个别幼儿拖课现象,觉得很难很好的去把握和掌握美术课的时间,希望自己能有多多机会,多去聆听前辈们的教学,学习前辈们个性化的教学,学习前辈们教学中的特点和特色,多学习,多运用,多实践,想要快速提高自己现有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个性化的备课教案,个性化的教学,望每个宝宝也都能个性化的成长!

第5篇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

  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她唱歌的时候声音总是比其他小朋友的声音高出许多,“老师。她的声音太大了。”身旁的小朋友指出。是的,雅茹的歌声很突出,而且比音乐要慢半拍,她的热情很高涨,老师又不敢单独提醒她,怕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可是又考虑到她能带动大家,怎么办?我把她叫到身边,请她单独为大家演唱,小朋友都为她拍手。我又表扬了她,并告诉全班幼儿:“一个人表演声音要大,让每个小朋友都听见。大家在一起要互相听听其他小朋友的声音,我们都一样好听。”我又对她说:“雅茹,唱歌声音大会很累,和小朋友在一起小声唱又好听又不会累,好不好?”她点点头回到大家身边,慢慢的她的歌声在集体中不在突出了,融入大家的声音里了,我边弹琴边用眼神表扬她,她很美,很高兴。《纲要》中艺术领域大班音乐指出:幼儿乐于个人独立歌唱和参与集体表演,并能欣赏和评议同伴的表演。雅茹喜欢表演,小朋友又有了评议同伴的能力,而我作为一名教师,这样的做法即保护了蒋雅茹的自尊心,又引导了孩子参与到集体活动中。

第6篇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

  我班大部分孩子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一口的方言,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差,需要加强训练。我就引导小朋友在点名活动环节上,出现一个话题,让孩子围绕一个话题说。如:我喜欢的玩具等。在每周两个固定的生活点名时间,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一个个向大家讲自己最喜欢的游戏,新奇的发现,高兴的事情,也将自己不愉快的经历……。

  由于我的话题都是孩子的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事儿。因此,大事小事,不愁没有题材;而且讲起来富有真情实感。有话可长,无话可短,形式也比较灵活,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在这个活动中,小朋友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提高。一些平时上课从不举手发言的孩子,也受到了同伴的影响、带动,纷纷上来讲起来。有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一次津津有味地描述了昨晚他做的一场好梦。这以后“说梦”也成了孩子们喜欢说的一个热门话题。

  孩子在说的时候,教师认真倾听,孩子们会感到老师想知心朋友一样而倍感亲切。对讲的好的幼儿,教师及时表扬、鼓励,并指明他好在那里;发现语病或表达不清是,教师给以订正和引导。开始时,幼儿连“果”、“房子”等单词都不能用普通话表达。教师就边讲边教,让全体幼儿学说两遍。日子一长,用普通话讲故事这一条也坚持下来了。下课时小朋友们就是着用普通话与教师对话。

第7篇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

  小班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较差,他们选择区域时往往是“随大流”。在玩的过程中,规则意识也较差,常常将玩具扔得满地都是,玩完了也不知道收拾。因此,我便产生了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幼儿的想法,旨在探索一种有效又乐于被幼儿所接受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收拾物品的良好习惯。

  早上来园活动才不久,发现几个在积木区玩的孩子把积木撒了一地,于是我在旁说了声:“小朋友,快把地上的积木拾起来,需要什么积木就取什么积木,不要都翻出来。”可是不知是因为幼儿玩得太高兴了没听见,还是听见了也不想捡,小朋友们谁也没有去捡。在以往,碰到类似情况,我总是提高嗓门下命令,让小朋友把积木捡起来再玩。可是今天,我没有这么做。我看到玩具柜上大大小小的塑料篮子,灵机一动,拿了一个小篮子说:“地上有这么多的蘑菇,我去采蘑菇了。”并捡起了—个积木。这个办法真灵,所有的小朋友都放下手里的积木,到柜上拿了一个塑料篮子,抱着捡积木。—会儿,就把地上捡的干干净净。

  在积木捡完后,小朋友的兴趣完全转移过来了。只见他们把积木按不同的颜色放入不同的篮子里,嘴里说:“这是萝卜,这是青菜,这是......”接着又把的木拼搭成“碗”、“盆子”、“蛋糕”等,而他们又经过商量,分为厨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个新的游戏又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去干扰他们,而任其发展。小朋友也时不时地用“篮子”装上“菜肴”走过来让我“尝尝”味道如何,见我连声说:“好吃、好香”,他们玩得兴趣就更高了。整个游戏玩了很长到间,在游戏过程中,小朋友只用了积木和塑料篮子两样东西,但他们的兴趣始终浓厚,而且游戏也进行的有声有色。在游戏结束时,我问小朋友今天玩得开心吗,他们齐声说“开心”,还—再要求我下次再玩“采蘑菇”的游戏。

  反思:如果在开始时我以传统的方式命令小朋友们捡完了积木再玩,那么他们的情绪一定会受到影响,对今天的游戏也会失去兴趣。而小班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而且他们的模仿性强。我所采取的“采蘑菇”的游戏,一下子就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虽然到后来游戏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仅有的篮子和积木,使游戏进行得有声有色。这其中既培养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也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今天的游戏中,还有个重要的因素使幼儿玩得很尽兴,那就是,我为他们提供了充裕的间,让他们从事自选活动,使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自由地发展,所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

  老子曾说:“治大国烹小鲜。”老子将治理比作烹调小鱼一样,只要将调味、火候放得适中,这样煮出来的东西,色鲜味美。可见,细微之处见真功夫,管理无小事。作为一个幼儿老师对班级管理工作也是这样,只要管理得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措施、手段,从细微之处入手,那么肯定行之有效。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就拿我们小班的孩子们来说吧,他们不太受束缚。你跟他们提几点要求,他们事前都是一一点头答应的。可是一旦做起来,他们全都抛之脑后了,真是很头疼。就拿区域活动的管理来说吧,每天的区域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开心的事了。区域活动的气氛轻松、自由,形式灵活多样,满足了幼儿亲自选择材料与体验活动过程的多种需要,因此,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是随着区域活动的开展,问题也随之出现了。那就是活动的管理难,特别是一些规则的制定。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的规则意识是非常淡薄的,如何建立区域活动规则就是我们小班老师最苦恼的问题。像以下这样的情景,在我们小班经常可以看到,听到:老师在活动前反复强调一些规则:“小朋友,你们要把材料放放整齐……”。但是活动起来,往往无济于事,这儿扔一个,那儿丢一个,材料总是弄得到处都是,每次,像收放材料,这些类似的情况,都要花去几乎三分之一甚至还要多的时间,另外,有些活动区域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比如娃娃家,大家都想进去玩,这样一来还照成区域人数超员拥挤,导致争抢玩具的恶果。于是,我们常常埋怨: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是淡薄,总是玩不好,还不如不玩呢。那么,到底是小班幼儿真的不具备理解规则的能力,还是另有原因呢?

  后来也在苦苦思索,怎样更好的管理小班的区域活动呢?小班幼儿具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他们不喜欢硬性的说教,而是比较青睐用实物的方式理解事物。能不能根据这一点,动点脑筋想出制定规则的好办法呢?经过我们小班老师们的集体讨论,觉得用标记牌来限制人数是个很好的方法。在每个区域活动外摆放标记牌,幼儿如果想要进去玩,必须先挂上该区域的牌子才能进去。牌子没有了,就说明人数满了,可以去其他的区域内玩。这个规则一实施,果然见效。孩子们吃完饭,去区域活动玩,首先是看有没有牌子,有牌子就马上挂上进去玩,如果没有挂牌进去玩,旁边的小朋友见了,也会马上劝阻他出去,这样起到了一个互相监督的作用。当然也便于老师的管理,我现在只要一看孩子们脖子上挂的是什么标记牌,我就知道他是哪一个区域活动的孩子,更有利于我对孩子们的指导。现在孩子们每次进区域活动总是自觉地挂牌,如果该区域的牌子没有了,他们会自觉地去另外的区域玩。

  比起以前采用生硬的说教“太多了,太少了”的效果相比,利用标记牌来融合区域规则,实际效果要好多了。标记牌像一位不说话的小老师,默默地发挥着它在区域方面的独特作用,通过标记牌的启示,小班的幼儿可以自主、有序地进入区域活动,避免了由于幼儿拥挤而引起的争执和矛盾。

  针对材料到处乱放、乱仍的情况,我们班采取了谁是最佳区域活动宝宝的评比,每次玩好,每个区域我们都评选一名最佳宝宝,奖一颗小星星。对他们来说能够得到一颗小星星那是无上的光荣。所以都要争取得到。当然要得到这颗小星星,老师的要求就是在区域活动中遵守规则,不争抢玩具、玩好后材料能及时摆放在原来的地方。这样一来,促使孩子们都能有序地进行区域活动,玩好后能及时的放回原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小小一颗小星星,作用还真不小,以前我喊破喉咙也没几孩子能将区域活动的玩具、材料迅速摆放好。现在孩子都能自觉的收拾好区域活动里的玩具,因为他们都想要那一颗象征荣誉的小星星。

  通过这个阶段的尝试,我体验到:小班区域活动要想真正轻松自由、活泼有序的开展,老师真的必须动点脑筋、花点心思,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一些可行的规则实施。这些小小的规则改动,虽是细微,却无不体验出老师对孩子的敏锐观察,细小之处见功夫。“治大国烹小鲜”,治理一个国家尚要有如烹饪一条小鱼一样细微,何况管理一个班级,那就更要注意细节了。区域活动管理只是班级管理的一小部分,而区域规则制定则是区域活动的一小部分,这小小的一部分做出的改动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细节之处是不能小看的。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把每一个细节尽量做到位,那么 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也就能一一解决了。

第9篇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

  幼儿好奇好问、爱探索爱活动,几乎科学领域的有关现象和事物,诸如天上飞的小鸟、地上爬的蚂蚁、电视上出现的图象,甚至幼儿自己身上的一颗黑痣或小小的肚脐眼,都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幼儿对于科学活动常常乐此不倦。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幼儿科学活动,如何让幼儿科学活动发挥最大功效,一直是我们思考、探索的问题。

  新《纲要》告诉我们,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我们应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新《纲要》指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儿童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儿童真正地“做科学”。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做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孩子们首先要通过感知、熟悉、提问、回忆来明晰自己的研究对象,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或有疑问的问题;然后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在带着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在同伴间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案例描述与分析思考

  一、让科学与生活更加贴近

  案例:在“认识电”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为每组幼儿提供一个线路板,让幼儿把两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使小灯泡发亮。结果,幼儿很快获得了成功,并且操作得很熟练。

  分析思考: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心理学教授特芬尼.桑顿引用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证明,幼儿是否能成功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为幼儿设置问题情境,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能有效地帮助幼儿把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

  在以上科学活动中教师注意到了为幼儿提供丰富多采的操作材料,但很多时候,只是要求幼儿按照老师设置的程序去操作。但这符合幼儿的生活需要吗?如今,幼儿的生活中充满了数不胜数的使用电池的玩具、文具、生活用品,如电子游戏机、电动玩具、闹钟、录音机、手电筒等,而这些物品的电池型号不同、安装方法也有差异。如果幼儿只学会熟练单一地操作实验中的线路板,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有向他们提供一系列常见的生活用品,让他们通过探索、尝试,在反复的拆装中学会正确地给不同物品安装不同的电池,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

  我们应注重让幼儿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去学习,这样,他们的眼界将更加开阔,他们对于现代科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也将理解得更深。如在进行“火”的科学主题活动时,我们就把幼儿带到消防队,让他们观看消防员叔叔的消防演习,边看边听消防员叔叔介绍消防车的构造、介绍先进的消防器材、介绍在生活中如何注意用火安全......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比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讲解消防车的结构要有价值得多。

  二、猜想、探索与交流是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案例:一次,我倒了一大杯水,可水太烫喝不了。细心的威威看见了,说:“老师,我有办法让这杯水快快变冷!”威威的话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很多孩子好奇地围了上来,于是,“让热水快点变冷”的科学探索活动应运而生了——

  ① 猜想让热水变冷的办法:围绕着“有什么办法让热水变冷”,我让孩子们充分猜想、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对不同意见提出质疑。孩子们的办法可多了,“把热水杯放在冰箱里”、“拿筷子在水里搅拌”、“把热水放在窗上,让风吹冷”、“用扇子扇风”、“往杯里加冷水”等等。我鼓励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把猜想的办法记录下来,以便进行实验。

  ② 怎样证明热水变冷了:实验开始前,孩子们对自己的办法和别人的办法能否让热水变冷充满疑问,急于动手实验。这时,我提问:“怎样证明你的办法使热水变冷了呢?”有的幼儿说用手摸,有的说用嘴尝,也有的说看杯子上是不是有热气,用温度计插到水里测量......

  ③ 怎样让热水冷得更快:热水变冷实验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怎样让水冷得更快?孩子们通过交流、探索,反复实验,得到了多种方法。

第10篇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

  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皆教育,单个活动教师会精心设计各个环节的自然过渡,然而在活动与活动之间,我们往往会有了更多的随意性,如在餐点时间、午餐之前、午间活动时间,没有游戏作调节,幼儿就会在等待中度过,也有可能会带来幼儿之间的吵闹,弄得班级里一片混乱。那么该怎样做好活动间隔之间的游戏调节呢?我尝试了几种简单易行的数学游戏玩法,我觉得幼儿玩得很有兴趣,对幼儿学习数数、动作协调能力等都有帮助,还对培养班级常规有好处。

  玩法一:

  教师有节奏地敲铃,幼儿跟着铃声边拍手边数数,从1数到10,然后把小铃传给数数拍手做得好的小朋友,再由被传到的幼儿继续敲铃,并观察全体幼儿拍手数数的情况,找出数得好的幼儿把小铃传给他。游戏循环进行,熟练了以后再从1数到20。

  玩法二:

  幼儿闭眼,教师敲铃(1到10以内),幼儿默数,嘴里不能发出声音,敲完之后,幼儿用手指表示铃声数,给做对的小朋友奖五角星。游戏重复进行。

  教师敲铃的速度可以不一,视幼儿情况而定。

  玩法三:

  教师敲铃,幼儿心里记数,等教师敲完,幼儿一起根据铃声数拍手数数。游戏重复进行。教师可以变换节奏敲。

  以上玩法待较熟练后,可以让幼儿自己组织开展游戏。教师乘机做好下一个活动的准备。不仿一试。 -

第11篇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

  导读:于是我就引导旁边的孩子安慰他,“炜炜很伤心,怎么办?”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别难过,我们再去捡一片。”有的说:“你让我看看你的叶子。”比较后说:“你的叶子太干了,又轻又脆,一碰就碎了,我的红叶子比你的软。”边说边弯了弯手里的叶子。这一说,引得很多小朋友做了相同的举动。

  一阵秋风吹起,各种各样的树叶随风飘落,有的在疾风中飞跑、有的在空中上下盘旋、还有的时而结成团,时而散开,象团体操表演;这是多么生动的课堂呀!

  于是我就带着孩子来到了户外的草地上,这面草地里来了很多新伙伴,它们是高高的树妈妈送给小草的礼物,它是谁?幼儿看看身旁的大树都想到了树叶。怡怡想到了大树妈妈与树叶娃娃的歌,大声地对我说:“树妈妈的宝宝离开了她,她会哭的。”于是我就说:“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安慰大树妈妈呢?”她说我们一起唱歌给她听吧,在她的建议下我们一起唱了大树妈妈和树叶娃娃的歌。这时韬韬说:“我们帮大树妈妈找孩子吧。”我说:“好啊!哪里能找到树叶娃娃呢?”有的说:“我看见了在我的脚底下。”有的说:“我看见树叶在飘。”有的说:“树叶在跑。”我说:“你们的眼睛真尖,这些树叶娃娃是谁的孩子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我和孩子们正在寻找时,就听见有的孩子说:“老师我找到了一片红红的叶子。”有的孩子说:“我的树叶是黄的。”有的孩子说:“我的是绿的。”有的孩子说:“我的叶子很大。”有的孩子说:“我的叶子很小。”有的孩子说:“我的叶了中间红的边上有的黄了。”有的孩子说:“我的树叶真奇怪,两片连在一起的。”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咦,还真有这样奇怪的叶子。”这时炜炜说:“我的树叶是咖啡色的。”边说边递给我,就在这时,树叶坏了,炜炜很难过。于是我就引导旁边的孩子安慰他,“炜炜很伤心,怎么办?”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别难过,我们再去捡一片。”有的说:“你让我看看你的叶子。”比较后说:“你的叶子太干了,又轻又脆,一碰就碎了,我的红叶子比你的软。”边说边弯了弯手里的叶子。这一说,引得很多小朋友做了相同的举动。

  不知不觉间孩子们和我已经在草地上待了快半小时了,可是孩子们还在不断地告诉我他们的新发现,这让我感受到丰富的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大课堂,里面到处都是有趣的知识点,只要细心巧妙地引导,会让孩子有很多新发现;同时我也感受到我们主题活动没有安排得很满是很好的,有利于当活动充满可连续性时的有机协调。

第12篇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

  导读:艺术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技能、技艺的训练,表现不再是工具,更多地成为综合性活动,融合了德智美各种素质。比如绘画,它具有审美特性,是一种语义符号,是形象语言,作为幼儿自我表达的手段,它可以反映个体内在的各种要素,作为创作载体,它能涵括所有需要创造性表现的内容。

  我们改变以往的“技艺教育”,主张在整合性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其主要过程是:

  一、让幼儿充分地表达感受;

  二、让幼儿真实地体验;

  三、让幼儿尽情地表现。通过实践表明:

  1、艺术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技能、技艺的训练,表现不再是工具,更多地成为整合性活动,融合了德智美各种素质;

  2、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幼儿自主地表现探索。

  以往的艺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把以“自由创造”为特征的艺术活动变成操作性的模仿活动,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和表现技巧上,对艺术的审美价值及无限创造特征没有足够的估计,并且艺术教育完全以分科的形式进行,忽视了各艺术领域之间存在的联系。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现代教育提倡“融合式教学”。且对幼小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心灵中,真、善、美也是自然统一的,没有分化。

  基于这些理念我们提出,实施整合性艺术活动的方案,改变以音乐、美术作为艺术教育内容的初衷,主张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用真、善、美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儿童进行整体性、融合性、开放性的生态式教育,达到人在实践中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活动的目标体系是“感受——体验——表现”,而我们综合性艺术活动的基本程序也是“充分地感受——真实地体验——尽情地表现”。

  下面就从“快乐与不快乐”这个主题来谈谈整合性艺术活动地开展。

  一、让幼儿充分地表达感受

  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征、发展水平,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一个理想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主题、内容的产生上,在活动过程的方法运用中,都必须十分重视幼儿的经验。况且,在提倡以儿童为主体的今天,我们必须“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把儿童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老师要了解孩子们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这个过程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师生互动式的对话交流。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快乐和谐、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新思路和新思想的交谈。它是师生双方积极参与,处于人格平等的双向交流,彼此充满爱心、信任、倾心地交谈。对话能是儿童感到新鲜、惊奇、激动、振奋、产生努力探索的愿望。

  活动一:孩子们在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则凄美的童话故事时,很快被故事内容所感染,并纷纷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感受:“她好可怜”;“袜子也没有”;“鞋子被抢走了”;“走在雪地上,脚都冻得发紫了”;“她没有衣服穿”;“她一点也不快乐,很伤心”……在表达了他们的感受之余,还讨论到了XX小朋友的爸爸得了肝癌住院了,妈妈在医院陪着,XX没有爸爸妈妈陪觉得很不快乐。同时他们开始关注张贴在教室里的很多贫困儿童的剧照,在吃饭、睡觉、玩耍时都议论纷纷:“他们脚上的鞋子是破的”;“衣服也都脏兮兮的”;“学校里连桌子也没有,只能在石头上写字”;“他们的爸爸妈妈都不在了吗?怎么都是哥哥姐姐们背着小孩呢?”;“他们吃的是干巴巴的馒头,好可怜噢”……

  活动二:在欣赏《大餐》这幅美术作品时,幼儿又很积极地表达了他们的感受:“很多很多汉堡叠在了一起”;“这些人拉着圆圈在汉堡上跳舞”;“他们一边吃汉堡,一边跳着舞”;“看着它,我真想吃啊!”……说着说着大家就谈到了“肯德基”,“我在肯德基店里过生日过了”;“妈妈带我去了好几次”;“我喜欢吃辣子鸡”;“肯德基里面还可以玩,很开心”……在与孩子们近距离的交流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主要是幼儿的倾听者。意大利瑞吉欧人认为教师的重要角色就是幼儿的倾听者。倾听幼儿就是尊重幼儿,就是对幼儿的关注,就是对幼儿及幼儿意见敞开心扉的最好方式。通过倾听了解幼儿,了解到他们的经验,他们的兴趣点——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这些正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所在。

  二、让幼儿真实地体验

  现在的孩子们大多被快乐包围着,而且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能注意到别人不快乐的情绪,如果能让他们学会先体验别人的“快乐与快乐”,并为自己所拥有的而“骄傲”将是很有价值的。幼儿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贫困儿童的感受只是停留在“他们好可怜”的情绪反应上,是浮于表面的。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中“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这叫动机呼唤。动机呼唤就是把儿童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幼儿主动从事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加者。”于是我们师生一起对“快乐与不快乐”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幼儿对美术作品《大餐》和文学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中生成了“吃肯德基”、“参观福利院”两个活动。

  活动三:吃肯德基的这个活动中,我们让幼儿自带10元钱,自己排队选购了爱吃的肯德基食品,自己解决了购买过程中发生的矛盾(钱不够了,那就换一样吧;还剩几块钱,可以再买个脆皮甜筒;用哪一张优惠券既能吃到爱吃的,又可以多吃一点……)自己结伴分坐在肯德基店的一角,一起分享体验了吃肯德基的快乐。当画快乐的事情时,就有小朋友画了吃肯德基。

  活动四:在体验了吃肯德基的快乐之余,又让幼儿体验了福利院小朋友的生活。在福利院大家看着那些哭着的孤儿,听着阿姨们的介绍,脸上都露出了严肃的表情。有几个小朋友捂着鼻子,说:“好臭啊!”并发出了内心的感受“他们太可怜了”,回到幼儿园,师生又一起谈了此行的感受,并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好多小朋友还呼吁“让我们来帮助他们吧”。

  这里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帮助幼儿真实体验到了“快乐与不快乐”,让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内化,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帮助欲望。幼儿的情感、欲望、提出的问题有时隐藏在行动与孩子间的对话之中,这样就要求教师适时地去了解,观察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敏感的眼睛、耳朵,而且还需要敏感的心灵,要能进入幼儿的内心,体察幼儿的心声,呼唤幼儿的内在动机。这正是综合性艺术的情感基础。

  三、让幼儿尽情地表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和提要”、“指导要点”三部分中蕴涵的基本理念是: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

  活动五:吃过肯德基后,小朋友画了吃肯德基的快乐,有在肯德基门前排队的情景,有两个好朋友坐在一起吃汉堡的情景,也有过生日的内容(画了一个大蛋糕)……在去过福利院后,小朋友又画了自己的体验,有xx在哭,我陪他一起玩,有躺在床上的脑瘫儿,有孤儿被小狗吓得哭起来……

  这里,虽然小朋友画的线条和颜色都不是很美,但作为自我表达的手段,它已经创造性地表现了他们内心的感受。

  活动六:吃过肯德基后,师生在班里一起模拟了“开肯德基店”,在收集材料、制作食物、准备开张过程中,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发现了我们班的“肯德基店”还缺管理人员、收银机、饮料机……等很多问题,同时和老师、家长们一起商量、制作了很多实用美观的物品,逐一解决了这些问题,孩子们的快乐在模拟制作和买卖过程中得到了尽情的表现。

  活动七:在体验过福利院生活的情感基础上,小朋友呼吁“让我们来帮助他们吧!”师生一起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想到了很多帮助他们的办法:把我们小时候的衣服、裤子、鞋子……送给他们;把我们的钱联合起来送给他们;我们给他们唱歌、跳舞、拉手风琴、讲故事……。并从“把我们的钱联合起来送给他们”(这里教师让幼儿很自然地知道了什么是捐款),自发生成了募捐活动,发动身边的亲人和全园小朋友来帮助他们。整个过程都是由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参与完成的。包括捐款箱、捐物箱和宣传海报的设计、绘画、制作。在募捐过程中,个别幼儿还把他们的感受体验用语言讲述给家长和小朋友们听。最后把所捐的钱物一并送到福利院,享受了最快乐的体验。这个时候小朋友的表现欲达到了最高潮。

  在这里,老师只是提供了相应的材料,旧报纸、纸箱子、泡沫板、颜料……,并在一旁观察和倾听的孩子们的表现,当幼儿碰到困难与需要时,及时给以适宜的支持和指导。让幼儿完全处在宽松的探索氛围中,融入到“肯德基店”和“募捐活动”的各个角色中,这时候的艺术是幼儿社会经验的反映和作为社会人的自我表现。整个募捐活动都是由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决定,主动参与的,只要是孩子们自己能做的,能想的,都让他们去做、去想,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两个交错进行着的活动,使幼儿完全感受体验到了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快乐和别人的不快乐,享受了帮助别人后的更快乐的体验。

  “快乐与不快乐”这个主题整合了健康(宽松的心理氛围、幼儿积极的情绪)、社会(主动参与、乐于交往、助人为乐)、语言(倾听、对话、交谈)、科学(动手动脑)、艺术各大领域。幼儿在感受、体验、表现中主动交往,积极探索,得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从中,我们觉得:

  1、艺术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技能、技艺的训练,表现不再是工具,更多地成为综合性活动,融合了德智美各种素质。比如绘画,它具有审美特性,是一种语义符号,是形象语言,作为幼儿自我表达的手段,它可以反映个体内在的各种要素,作为创作载体,它能涵括所有需要创造性表现的内容。

  2、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幼儿自主地表现探索。尊重与肯定幼儿的稚嫩想法,提供相应的材料、活动的机会、条件,自我决定,自我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往,无拘无束地探索,去利用和积累自己的经验,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孩子自己能做的,能想的,让他们自己去做,自己去想;孩子能探索发现的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孩子能自己计划、安排的,让他们自己去计划、安排;孩子能选择判断的,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判断。要让幼儿成为有自主权,可以支配自己行为的人,做自己的主人。

  艺术是幼儿教育不同领域交叉的地带,教育中最活跃的部分也大多在它的边缘,这里充满了未知,我们的主题活动也只是处在探索阶段,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是不是技能、技巧就不需要了呢?是不是完全让幼儿自由发展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第13篇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

  这些天天气冷的特别快,幼儿从单件毛衣一下子到了厚厚的外套和几件毛衣和羽绒背心,可以说从里到外都是厚厚的一层,再加上围巾和手套,整个人就看上去都是胖乎乎的!天气越冷,有几个幼儿就不愿活动了,整个人就缩在那里,静静的坐在凳子上。甚至有几个幼儿是哭着来上幼儿园的,来园也是越来越迟-----

  看到幼儿吧嗒吧嗒的掉眼泪,我们做老师的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如何是幼儿能向以前一样活泼起来呢?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帮幼儿暖和起来,不然你的教育活动根本开展不起来。

  我们班针对这种情况,想到的了以下方法,并也在实际中运用了进去,效果还是可以的。

  首先,我们在晨间谈话时教育幼儿不睡懒觉,及时来园。其次在平常的活动中以各种形式引导幼儿做勇敢的孩子,不怕冷。(例如,讲故事《爱谁懒觉的孩子》,《兔宝宝的棉衣裳》,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等等)在早上幼儿来园时给他们奖五角星,并表扬他们是勇敢的孩子,明天要继续,让幼儿有上幼儿园的动力。接着在幼儿基本到齐的情况开展各种体育游戏(例如:轮胎排排长队跳圈 许多小鱼游来了)因这几天都是下雨,室外游戏不好开展,为此,我们在教室里让幼儿跳舞,幼儿和幼儿手拉手,一起蹦一蹦,学各种小动物走一走。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多去和不愿活动的幼儿接触,一起拉着到活动中来!活动后身体自然而然会热起来。在教育活动之前也让幼儿跺跺脚,搓搓手,热身运动做一下,相信你的活动幼儿仍然会向以前一样积极的参与进来!

  此外,在课间,应多提醒幼儿去上厕所。完后帮幼儿穿一下裤子,特别是女小朋友。

  室外的天气虽冷,但我希望我们教室里仍然是暖烘烘的!

第14篇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生活中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也慢慢地被遗落。立夏是增进孩子之间情感、了解该节日最好的条件。从立夏制作蛋兜,让孩子学会一种技能,制作蛋兜的技能。然后将自己的成果来装上蛋,进行斗蛋大赛。

  这是孩子们最后一次在幼儿园过这个立夏的节日,让孩子不仅了解在这个节日中有斗蛋的一些风俗习惯,更让孩子不要忘记了小孩挂蛋兜的一种风俗。因此,从立夏节开始,我一首准备了一系列跟孩子密切有关的立夏节传统习俗的感受活动。从蛋兜的制作到戴五彩手绳再到斗蛋等一系列活动。起初对于制作蛋兜孩子们很感兴趣,因为有个别孩子接触过,而大都数孩子是不知晓的,对于蛋兜成人也不会去制作,在市面上好看的袋子多的是,因此这种风俗也被人抛之脑后。

  今天,孩子带着自己制作的蛋兜和蛋,心高采烈的来到幼儿园。早上一个活动下来,程程就忙跑过来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进行斗蛋大赛啊?”看来孩子们非常的期待进行这场斗蛋大赛的到来。我故做神秘,向他们宣布 还未到时候。从这一早上,孩子们的表现非常的好,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表现好,这样老师就会很早的进行斗蛋大赛的。这种等待到了起床,李鸿俊来问我:“老师,到底什么时候进行斗蛋大赛啊?”看来孩子们已经按捺不住了。我召集了带蛋的孩子们,问他们:“你们知道,斗蛋是怎么斗的吗?”只看见有些孩子就是用鸡蛋的一个大头和一个小头进行比斗,有些直接去敲。看来孩子们对于如何斗蛋的意思还没有。因此在斗蛋之间我首先向他们告诉了斗蛋的知识,比如:蛋的小头要跟小头进行对比,蛋头碰在一起后相互拿着蛋推,而不能碰。在我的斗蛋规则的提议下,孩子们分组进行斗蛋大赛,最后由组与组之间的胜者进行比赛,最后得出了我们的“蛋王“。在此次的活动中孩子们玩得非常的开心,他们不仅因为蛋的失败感到开心,更为自己蛋的胜利感到开心。回家的时候,孩子们分别向家长讲述了他们“斗蛋”的高兴过程。

  在活动中,孩子们体验不同的乐趣。从制作蛋兜中,他们体验到了蛋兜的制作成功感的;从斗蛋的活动中,他们体验到了比赛的乐趣。这些传统节日习俗的乐趣为孩子的童年生活增加了一些乐趣、也增添了一些永恒的记忆。因此做为教师要善于挖掘传统节日的习俗,然这些习俗在孩子们中流传下来。

第15篇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

  刚开学几周,幼儿园的双高课就搞得红红火火,3月6日,轮到我做公开活动。常听老师们说:“有了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说就是成功了一半,”于是,在一本教育杂志上,找到了一篇优秀教案——“小动物住哪里”,非常适合中班幼儿,而且数学领域的内容也是我喜欢上的。

  我认真按着教案准备教具,制定出活动目标的重难点。第一个环节,游戏:小动物坐火车。 第二环节,游戏:小动物住哪里。第三环节,图卡操作。3—4岁的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其直觉运动性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事物系统化的概念比较模糊,幼儿的生活本身就是以游戏为重点,游戏化与教学情景化是激发幼儿数学兴起的有效方法。幼儿对生活中的火车、高层楼房、小动物等都有一定的认识经验,让幼儿能按火车的车厢节数、有几层楼房进行数数、数字的排序的基础上,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小动物排队可以变化,和操作前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等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些都是本节课基本要求。

  这次活动虽然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但作为数学活动,我也考虑到数学归纳到科学领域中,让幼儿应多探索,(如在数数火车有几节车厢时,可以从左边数还可以从右边数,最后通过大家讨论按数字顺序规律,从左边开始排列等)。这次活动我把“正确”的方法教给幼儿,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似乎都正确完成操作任务。但思维结构并没有得到发展,幼儿需要的并不是教给他们某种知识或技能,而是要在充分的操作和尝试中有所领悟。教师讲解——提问——幼儿动手操作练习。操作往往是在讲解知识之后出现,作为练习知识的手段,我这次恰恰颠倒了操作法的顺序,正确的教学程序应是:幼儿动手发现问题——教师启发幼儿寻找正确的答案——形成概念。这些在以后数学教学活动中会更加把握好。

  观摩课为我们组织一次教师、观摩教师、幼儿共同参与的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最好的目的是在以后的教育实际中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希望领导和姐妹们提出宝贵见意,谢谢大家!

第16篇幼儿园美术活动随笔

  户外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有的玩沙包、有的玩跳绳、有的玩皮球……院子里热闹非凡,生机勃勃,到处都是孩子们的笑脸,开心的笑声,就连最内向的琪琪小朋友脸上也乐开了花,像只小蝴蝶在院子里飞舞。由于琪琪小朋友是从外地转过来的,性格内向,很少与同伴接触,一日活动中,总觉的这孩子少了些童稚,多了些忧郁,在集体中显得郁郁寡欢,因此户外活动时,她总是自己躲在一个角落,不愿跟其他的小伙伴一块做游戏,一块活动,很多的活动技巧也掌握不了。我常用爱的眼光去看他,用温暖的手去牵她的小手,摸摸她的头,用宽阔的双臂去拥抱她,并且让班里的孩子们都去接近她,跟她做游戏,教她跳绳、玩球等。一天,孩子们告诉我:“老师,琪琪会跳绳了!”真让人惊叹啊!于是我高兴的抱起她:“你太棒了,继续努力!”琪琪的眼睛里放出了平时不多见的兴奋之光,笑脸也生动起来。我又不失时机的在全班孩子们面前表扬了她,还让她跳绳给大家看,从此以后,琪琪时不时不地展示跳绳的本领,很多花样技巧让她跳的很轻松自如,别的活动也随之增进,整个人都变了,变得爱说爱笑,活泼自信。

  这件事,让我看到表扬在幼儿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形成自己肯定与自我欣赏的良好心态。同时,让我意识到不管哪一个孩子,都需要爱,需要温暖,尤其是来到我们集体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真诚的伸出援助之手,一切都会变得那么美好!

相关文章

《随笔大班3篇》:随笔大班第1篇  12月11号,我来到上会幼儿园参加幼儿园骨干教师“高效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听了三个幼儿园骨干教师的课,尤其是前两节语言活动让我印象很深。在此,

《大班下学期幼儿教育随笔15篇》:大班下学期幼儿教育随笔第1篇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教育笔记(一)  性格内向的孩子更需要爱  凡是认识丁健康的老师,都明白这个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语,但透过一件事,我重新

《大班保育员午睡随笔优秀篇》:大班保育员午睡随笔优秀篇第1篇幼儿在园的午睡环节也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幼儿年龄小,但身体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幼儿经过早上来园的体操、游戏等半天的活动,身体有

推荐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id in(240360,205027,86429,205286,,204790,418011,86421,418024,418012) limit 10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