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育随笔 > 中班教育随笔

幼儿中班教育随笔:对幼儿的“多表扬、少批评”

日期:2022-03-30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幼儿中班教育随笔:对幼儿的“多表扬、少批评”,是优秀的中班教育随笔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幼儿中班教育随笔:对幼儿的“多表扬、少批评”

1、幼儿中班教育随笔:对幼儿的“多表扬、少批评”

  “多表扬、少批评”,是当下十分流行的教育风,家长或老师普遍认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年幼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既然这样,那就可劲儿地夸呗。

  但是,针对这一现象,教育专家给出了说法:事实并不这样简单。教师在评价幼儿的过程中,简单的“多表扬,少批评”就能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了吗?当然不可能。但是这种说法却道出了教师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的重要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表扬为主”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误解一:多表扬、少批评就能引导幼儿形成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

  更正: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评价语言是关键。

  【建议】

  在评价幼儿的时候,教师应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楚的告知幼儿,更容易使得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教师对幼儿的肯定评价,分析评价有助于幼儿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而对于教师的否定评价,分析评价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真诚,而且有助于幼儿发展自省能力。

  比如,一位老师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时,使用了这样的语言:“今天佳佳的胆子很大呦,画面很饱满。这是老师要表扬的。但是,有一点地方线条没有跳过去,有的线条都出头了,还请小朋友们都注意一下”。

  这种把肯定的理由,否定的理由清楚的表示出来,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在评价中的真诚及对她的尊重。这种评价不仅能让幼儿认同自己的好表现,而且也能愉快的接受自己的不足,从而愿意努力去改正克服。

  误解二:只要认谁了一种好的评价方式,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使用。

  更正:没有最好的评价方式,只有比较适合的评价方式。

  【建议】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这种具体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是肯定评价还是否定评价。

  肯定评价时,在全班面前进行分析评价,大大的表扬、鼓励,可以使表扬效果最大化;

  否定评价时,在全班面前概述、简单的评价更能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而事后通过个别交流、分析评价,既让幼儿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保护自尊心不受伤害。

  误解三:幼儿还没有评价他人的能力,教师一个人决定就行了。

  更正:让幼儿参与的评价方式能帮助幼儿发展评价能力,从而能正确评价自己。

  【建议】

  尽管幼儿有时无法正确的评价他人,但是幼儿在参与评价中,不仅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信任;而且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在发展他们自己的评价能力,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优点和缺点。

  因此,如果多给幼儿一些参与评价的机会,不仅可以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还可以通过模仿教师的评价,比较自己与教师的评价,学习如何评价他人,最终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说了这么多,如果做出总结的话,良好、适宜的的幼师评价风格应该是具体、民主的,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2、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培养自信的几“多”几“少”

  小班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孩子们从刚入园时的陌生、不适应,慢慢过渡到愿意主动跟老师、同伴交流,喜欢上幼儿园,并积极地参加幼儿园各种有趣的活动。但悦悦却一直显得非常胆小,她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呢?

  “老师,我不会……”

  活动中悦悦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不会……”看着她畏缩的眼神,听着她犹疑的话音,我总是鼓励她:“没关系,试一试吧!”可她仍然半低着头,拒绝参与任何活动。

  一次,在老师的陪伴下,悦悦终于拿起画笔,画了一幅画。虽然笔触很轻,但对她来说已经是不小的进步。我准备利用这次进步,在家长接孩子的时候,跟悦悦的家人聊聊。没想到还没等我开口,奶奶劈头就是一句:“看你画的这是什么东西啊?哪有人家小朋友画的好……”悦悦的脸色变了,又低下了头。我连忙朝奶奶使眼色,并大声夸奖悦悦的进步。奶奶不吱声了,但看得出来,她的心里并不认同。

  悦悦为什么会极度不自信?她生长在怎样的一个家庭环境里?在家里也是这样吗?带着疑问,我电话约了她的妈妈来幼儿园交流。

  “妹妹不如姐姐……”

  悦悦的妈妈是老师,平时工作非常忙。在与她的交流中,我发现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妹妹不如姐姐”。原来,悦悦在家中是老二,大她6岁的姐姐正在上小学,成绩优异。而妈妈下班后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姐姐的陪伴和辅导上。奶奶和外婆则轮流帮忙照顾悦悦、做家务。悦悦小的时候不如姐姐长得壮实,吃得也没姐姐多;悦悦平时不吭声,话比较少,用妈妈的话来说就是“不烦人、蛮好带的”;悦悦认的字也不如姐姐小时候多,妈妈辅导姐姐做作业时,她就一个人捧着一本书坐在旁边,如妈妈所说:“经常拿倒,其实什么也看不懂”;悦悦爱哭,没有姐姐性格开朗……

  我发现,无论在妈妈还是奶奶、外婆的眼中,总是拿悦悦跟姐姐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就是“妹妹不如姐姐”。因此,悦悦也就一直在姐姐的阴影之下,饱受打击。慢慢地,她似乎被大家遗忘了,越来越安静。

  发现悦悦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总是拿悦悦跟比她大的姐姐比较,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即使是拿姐姐小时候跟现在的悦悦比,也是如此。要知道,留在记忆中的印象往往是经过筛选的,并不客观,而家长的这种态度对悦悦来说,只

  意味着一次次的打击。”我的话让妈妈震惊,她这才发现,原来悦悦平时的“安静”“看书”,其实正是对妈妈的爱的期待。孩子通过模仿妈妈和姐姐在一起做的事情,表达着融入这个世界的愿望。

  其实,悦悦有很多优点,我把平时对悦悦的点滴观察一点一点地向妈妈做了介绍:她很有爱心,能够主动地与同伴分享玩具;她很守规则,观察力也很强;她的反应很快,虽然个子小,跑起来却很快……她缺少的,只是他人的关注,尤其是家人对她的肯定。“多花一点时间,让妹妹也享受到你们的陪伴,你一定会发现更多属于悦悦的个性……”

  在这之后,悦悦的妈妈开始调整自己的节奏,每天安排一段时间给悦悦讲故事,陪她在户外活动;姐姐需要妈妈辅导的时候,再让悦悦做其他的事情;我又适时地召开了“祖辈家长会”,让爷爷奶奶们夸夸自己的小宝贝。在热烈的交流中,悦悦的奶奶和外婆也打开了心结,发现悦悦与别的孩子不同,甚至超出其他孩子的地方。

  渐渐地,悦悦变了。她在幼儿园的笑声越来越多,朋友也越来越多;在自主表演活动中,动作优美的舞蹈赢得了同伴的掌声;在亲子讲故事比赛中,和妈妈双双获奖。到了中班,已经成为一个活泼、自信、自主的孩子了。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多”和“少”

  一个自信的孩子,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会更有勇气,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耐受力会更强,在同伴交往中也会更受欢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建议家长做到下面的几“多”几“少”。

  多一些纵向比较,少一些横向对比

  在面对家中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常常对他的纵向发展进行比较,便容易发现孩子的进步和变化。但当这一个孩子处于幼儿园的群体之中,或者家中有两个孩子时,纵向比较就会被横向对比取而代之。而在横向对比中,被比较的孩子往往处于劣势:家长往往看到别的孩子的优点,而夸大自己孩子的缺点。实际上,各个孩子的发展并不一致,一个孩子的各方面发展也不均衡,所以横向对比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作为家长,要理智地看待孩子之间的差别,当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存在的差距时,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同时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在相应的方面进行锻炼。比如,发现孩子的动作灵活性不够,就多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而不是批评他“怎么没有别人跑得快”;发现孩子自理能力不强,就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参与,而不是一边嫌弃他“懒”,一边又包办代替。家长可以经常性地和孩子回顾一周前、一个月前、一年前的发展情况,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获得良好的自我认知,变得自信。

  多几句细节评价,少几句空洞表扬

  “你真棒!”“你很聪明!”“你是个乖孩子!”这样的话常常是家长赞扬孩子时脱口而出的“习惯性语言”,但对孩子并不具有指导性意义,有时反而会让孩子盲目自信,而遇到问题时却束手无策。

  实际上,细节性的评价能带给孩子更大的能量,具有鼓励的价值。例如,当孩子读书读得很认真时,家长可以这样说:“你今天看书的时间超过了10分钟,真有耐心!”“你在书里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细节,观察得真仔细!”“你看完的书都摆得很整齐,看起来真舒服。”即使只是一点点进步,在这样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描述性的评价中,孩子能够发现自己好在哪里、哪方面是家人最为看重的,便会更主动地往这些方面努力。而这些具体的评价,也会让孩子的自信建立在坚实的土壤之上,更为长效。

  多几处温暖关怀,少几处训斥嘲笑

  家庭、幼儿园中的气氛对于幼儿自信心的建立也非常重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会给孩子带来温暖的心理氛围,能修复自信心。在绘本《克丽桑丝美美菊花》中,我们看到每当小主人公在学校遭遇挫折、垂头丧气地回家之后,家人温暖的怀抱、亲切的话语都会让她修复创伤,增加勇气;而最后教师的理解和认同更让她获得了自信。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

  所以,当发现孩子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的时候,家长要努力地克制自己,不发火、不训斥,而是和孩子一起坦然面对现实,耐心想办法解决问题,积极增强孩子的能力。能力是自信的源泉,当孩子的能力增强之后,自信心也会随之发展起来。

3、幼儿中班教育随笔:对幼儿的“多表扬、少批评”

  “多表扬、少批评”,是当下十分流行的教育风,家长或老师普遍认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年幼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既然这样,那就可劲儿地夸呗。

  但是,针对这一现象,教育专家给出了说法:事实并不这样简单。教师在评价幼儿的过程中,简单的“多表扬,少批评”就能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了吗?当然不可能。但是这种说法却道出了教师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的重要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表扬为主”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误解一:多表扬、少批评就能引导幼儿形成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

  更正: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评价语言是关键。

  【建议】

  在评价幼儿的时候,教师应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楚的告知幼儿,更容易使得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教师对幼儿的肯定评价,分析评价有助于幼儿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而对于教师的否定评价,分析评价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真诚,而且有助于幼儿发展自省能力。

  比如,一位老师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时,使用了这样的语言:“今天佳佳的胆子很大呦,画面很饱满。这是老师要表扬的。但是,有一点地方线条没有跳过去,有的线条都出头了,还请小朋友们都注意一下”。

  这种把肯定的理由,否定的理由清楚的表示出来,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在评价中的真诚及对她的尊重。这种评价不仅能让幼儿认同自己的好表现,而且也能愉快的接受自己的不足,从而愿意努力去改正克服。

  误解二:只要认谁了一种好的评价方式,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使用。

  更正:没有最好的评价方式,只有比较适合的评价方式。

  【建议】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这种具体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是肯定评价还是否定评价。

  肯定评价时,在全班面前进行分析评价,大大的表扬、鼓励,可以使表扬效果最大化;

  否定评价时,在全班面前概述、简单的评价更能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而事后通过个别交流、分析评价,既让幼儿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保护自尊心不受伤害。

  误解三:幼儿还没有评价他人的能力,教师一个人决定就行了。

  更正:让幼儿参与的评价方式能帮助幼儿发展评价能力,从而能正确评价自己。

  【建议】

  尽管幼儿有时无法正确的评价他人,但是幼儿在参与评价中,不仅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信任;而且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在发展他们自己的评价能力,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优点和缺点。

  因此,如果多给幼儿一些参与评价的机会,不仅可以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还可以通过模仿教师的评价,比较自己与教师的评价,学习如何评价他人,最终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说了这么多,如果做出总结的话,良好、适宜的的幼师评价风格应该是具体、民主的,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4、幼儿中班教育随笔:幼儿彩泥活动回顾

  班级自开展彩泥活动以来,幼儿的泥塑特色成效已显现。我一直清晰地记得一句话: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作为教师,如何在幼儿的泥塑世界里,引导和激发幼儿发现美。在《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这一原则。幼儿园泥塑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教育的内容之一,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幼儿的美感已成为班级教育的一个目标。

  第一:在幼儿泥塑的过程中,幼儿从揉、捏、搓、压等粘合彩泥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捏泥的快感和游戏感。彩泥本身也蕴藏着色彩美,线条美,造型美,彩泥的趣味性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孩子尽情的玩彩泥,从生活中最熟悉又让幼儿感兴趣的物体开始制作。例如: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是把相同或者相似类型的物体安排在同一个主题单元里进行练习。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分析比较练习后,不但让孩子比较方便的掌握了同一类型或相似类型物体的基本捏法,而且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二:从立体到平面。由于幼儿的苏思维是直觉的半逻辑思维特点,因而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数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在泥工活动中,幼儿将在手中团、搓、捏、压,随着粘土的变长,他们会联想到“小棒”的形象,随着粘土的变圆,他们会联想到“皮球”“圆宵”等形象。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的教学都是从立体到平面。例如:从立体的茄子、苹果、小鸡、麻花等等,到平面的各种动物的塑造。

  第三:泥工与绘画结合。在进行幼儿泥工教学的同时,我们根据泥塑作品内容的不同,将泥工和绘画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幼儿对泥塑的基本特征掌握较好。同时在已经有了捏泥的基础上,幼儿能将泥工的作品一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通过绘画的基本步骤,幼儿能自己制作出平面的泥塑作品。例如:小兔字、小猪等多种动物。通过这样的交替练习,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绘画与泥塑制作技能,更大程度上锻炼了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这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促进的作用。幼儿在泥塑的创造过程中,能真正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愉悦,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第四:环境的熏陶。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泥塑课程,我们还在环境布置中让幼儿感受,熏陶泥塑艺术,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我们在班级的特色墙中设置了彩泥艺术,又在班级中创设了美工小区。主题环境布置中也融入了浓浓的泥塑特色。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喜欢上泥塑,慢慢的学会用泥塑表达生活。

  总之,班级在开展泥塑活动以来,我们欣喜的发现,幼儿的双手变灵巧了,思维更活跃了。幼儿将心中美好的事物通过泥塑的制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让思维产生兴趣,对于生活中的美,幼儿的关注逐步从无意到有意,对美的探究更主动。如果说,童年是一幅画,幼儿的泥塑特色就是画中色彩墨线勾勒的最美风景。

5、幼儿中班教育随笔:他们在“捕鱼”

  一次,我正在观摩某小班的角色游戏,看到在娃娃家里,一个女孩小心翼翼地把“宝宝”放进浴盆,时而给“宝宝”擦点“沐浴露”,时而用手撩起“水”帮“宝宝”冲洗,最后用浴巾把“宝宝”包起来,“好妈妈”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由衷地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就在她刚刚离开时,男孩A也对“浴盆”产生了兴趣,他一屁股坐进了浴盆。这是打算自己洗澡吗?带着疑问,我继续观察,只见男孩A用双手扶住浴盆的边沿用力摇晃,浴盆也跟着摆动。会不会弄坏“浴盆”?我不禁担忧起来。是否该阻止男孩A的行为?就在我犹豫的瞬间,男孩B一边试图坐进“浴盆”一边问:“我能进去吗?”“船太小,你上来会翻的。”男孩A非常认真地说。男孩B环顾四周,发现了一艘“船”——娃娃家的小木床,于是他盘腿坐在里面,有模有样地开起了船。“嗨,伙计们,海盗船准备出发!”男孩A高举着手臂对着男孩B喊话。一听到呼唤,男孩B便奋力地摇晃着身体,嘴里还不时地发出“嘟嘟”的汽笛声。过了一会儿,男孩A从“船”上走下来,迅速拉出橱柜里的床单再次上“船”,他把床单搭在船尾,一大半床单撒在蓝色垫子上。他是把床单当船帆吗?我对男孩A的创意不太清楚。我继续观察,只见男孩A继续航行,一会儿摇晃着开“船”,一会儿眯上眼睛休息,一会儿拉拉“船尾”的床单。男孩B也想要一张床单,于是试图拉走男孩A的床单。“别拉我的渔网!你自己去找啊!”原来男孩A是在撒网捕鱼呢。男孩B很快找到了一块毛巾,模仿男孩A的样子搭在了床尾。突然,男孩A用力将“渔网”拉上船,他看到“网”里什么都没有,就装模作样地说:“我捕到了一条大鱼,可是让它跑了!”男孩B见状离开“船”跑出娃娃家,一会儿他拿来好多雪花片,一边撒在垫子上,一边说:“游来了好多鱼。”男孩A一看,马上又将“渔网”撒出去,然后将“鱼”拉近自己的船,再捡到船上……

  直到游戏结束,当班教师也没有发现两个男孩“捕鱼”的一幕。试想,如果教师看到了这一幕,会怎么做呢?也许教师会认为男孩搞破坏,担心把“浴盆”弄坏,而委婉地阻止男孩,那么这其中三次精彩替代——浴盆、床替代船,床单、毛巾替代渔网,雪花片替代鱼就不会出现,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动也不会出现,精彩的“故事情节”更不会出现!也许教师会从中捕捉到孩子精彩的瞬间,发现孩子的学习而鼓励、支持孩子,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那么必定会推动孩子的游戏更精彩、更丰富。

  这次观摩活动引发了我的思考。平时,在观察自主游戏时,教师往往一发现孩子行为有些“出格”,比如,非常规使用材料,没按教师的预设进行游戏等,就马上加以引导或制止。殊不知,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或许这些表面上看来的“乱玩”正是孩子们游戏的精彩之处,所以教师不要轻易介入。

6、幼儿中班教育随笔:帮助幼儿学会等待

  3~5岁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即此时更容易习得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如何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行为以及情绪等。不能很好自我控制的幼儿,规则感差,人际关系受影响,较难适应集体生活。

  幼儿往往缺乏耐心,做什么事情都很着急,不能等待,这就是与幼儿的自我控制心理社会能力发展不足有关。尤其在一些公众场所,孩子更容易兴奋、着急,比如等公交车时,会一直问爸爸妈妈:“什么时候车才能来啊,我都等不及了,太没意思了。”这个时候往往成人也没有耐心引导孩子等待,或是没有关注到孩子因为等待而产生的情绪,都是以命令的口气或批评的方法让孩子坐好、别吵。而成人在否定孩子因等待而出现的情绪和感受时,也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自信心、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

  因此,在中班下学期,我们开展了“学会等待”的主题活动,希望帮助幼儿体验和感受等待的心情,理解等待的意义,并知道在等待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让等待变得容易,从而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升自我控制的心理社会能力。

  活动1等待时的心情

  此活动通过情景导入、经验学习、经验体验、经验拓展4个大的环节,帮助幼儿感受和体验等待的心情,理解等待的意义。

  情景导入:这是一颗什么蛋

  出示图片,设置情景,并通过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

  提问:丹尼尔和他的伙伴们在观察什么?这是一颗什么蛋呢?发生了什么事?

  经验学习:丹尼尔等待小鸭孵化

  通过播放动画课件,给孩子讲述故事《丹尼尔等待小鸭孵化》:丹尼尔和他的伙伴们从农场带回来一颗鸭蛋,要孵化小鸭。可是海莉老师说,小鸭要从蛋壳里出来,就必须要等待,这个过程叫孵化。丹尼尔和伙伴们一开始很兴奋,可是等了一会儿后鸭蛋还是一动不动,他们都感到沮丧、无聊,觉得等待很艰难。

  提问1:你们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有的小朋友说:“等待小鸭孵化心情很着急。”还有的小朋友说:“等待小鸭孵化,也很高兴,因为就要能看到小鸭子出来了。”不管孩子们在等待的过程中有怎样的心情,我们都要表示接纳和理解,不去否定孩子的情绪。

  提问2:那如果我们把蛋壳打破,让小鸭快点出来可以吗?

  小朋友说:“老师,这样不行,如果我们把蛋壳打破,那就孵不出小鸭啦,就只能是蛋清和蛋黄啦。”

  讨论过后,继续讲述故事:丹尼尔耐心等待,一直观察鸭蛋的变化,终于等到小鸭孵化出来。此时孩子们的情绪非常兴奋。我们和丹尼尔一起体验了等待的心情,也初步了解了等待的意义。

  经验体验:魔法扣游戏

  此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体验等待的心情。游戏简单又有趣:老师扮演巫婆给小朋友们施了魔法,小朋友们都被冻住了,保持一个姿势不能动,等待同伴找到魔法扣、并打开魔法扣来解救自己。善良的仙子会用魔法棒解救几名小朋友,这几名小朋友就开始寻找魔法扣。就这样有的小朋友先被解救了,有的小朋友仍然保持一个姿势耐心等待伙伴的解救。

  游戏结束后,我们采访了几名最后被解救的小朋友的心情。有的小朋友说:“等待朋友来解救自己的时候,有点着急,因为看到别的小朋友都被解救了。”还有的小朋友说:“自己在等待的过程中很高兴,因为我知道朋友一定会来救我。”老师由衷地表扬了一直在坚持等待朋友解救的小朋友,肯定了他们的耐心等待。

  经验拓展: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等待

  有的小朋友说:“我和妈妈去游乐园玩,有个游戏项目每次只能进lO个人,我排了很久的队,结果我是第11个,我就一直等他们玩完以后才能玩。虽然有点着急,但是我可以先去玩别的,再回来。”

  有的小朋友说:“我第一次去北京玩,在高铁站等了很久才上车,我又高兴又有点着急。”

  还有的小朋友说:“去超市买东西,要排队交钱,有时候要等很久呢。”

  孩子们说了很多在生活中需要我们等待的场景,而且还知道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耐心等待。从这次活动中,孩子们真正体验到等待的心情和等待的意义。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再遇到等待的场景,孩子们也会把自己等待的心情说出来,并愿意耐心去等待,而不是急躁或发脾气。

  活动2等待时的游戏

  此活动分为情景导入、经验学习、经验体验3个大的环节。

  情景导入:等待快递的礼物

  老师告诉幼儿:“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买了礼物,快递就要送来了,可是还要等20分钟礼物才能到呢”,自然地把孩子们带入等待的情境中。接着老师和孩子们开始坐着等待礼物。刚开始1分钟,孩子们还都坐得很好;1分钟过去了,孩子们开始觉得无聊,坐不住。这时,老师又报了一次时间:“刚刚过去1分钟。”孩子们都说:“啊,才1分钟啊?”老师又问:“你们觉得等待容易吗?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心情呢?”

  经验学习:丹尼尔在餐厅的等待

  老师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说:“等待确实很不容易,那我们做点什么?一起来看动画片《丹尼尔在餐厅的等待》吧。”丹尼尔一家等待去餐厅的铛铛车,丹尼尔在等待的时候也觉得很无聊,老虎爸爸说:“我知道等待很艰难,我们可以玩_些什么游戏让等待变得容易。”就这样他们玩起了猜动物的游戏,一会铛铛车就到了。

  到了餐厅,点完餐后要等待上餐,他和伙伴都觉得很无聊。老虎爸爸说:“你可以玩游

  戏,只要是安静的就可以。”丹尼尔和伙伴一起想办法,他们一起想到了玩“什么不见了”的游戏,丹尼尔还想到了可以玩想象游戏。

  经验体验:等待时我们可以玩什么游戏呢

  提问1:“那我们等待礼物的时候,可以做什么呢?”

  小朋友们纷纷说:“我们玩个手指游戏。”“我们来讲个故事。”“我们也来玩个想象游戏。”孩子们想出了很多等待时可以玩的游戏。

  提问2:“为什么老虎爸爸说在餐厅要玩安静的游戏呢?如果不玩安静的游戏会怎样?”

  有的小朋友说:“如果不玩安静的游戏,乱跑乱跳就会打碎盘子,是要赔钱的。”有的小朋友说“如果不玩安静的游戏,会打扰到别人吃饭。”

  孩子们自己总结出了不同的等待场景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最后选出了适合这次活动场地的游戏。

  这时等待的时间已经接近20分钟,一位老师送来了他们的礼物,孩子们欢呼起来……

  整个活动都是在等待的情境中进行,生动又深刻地让孩子们体会到等待的不易,同时,也掌握了让等待变得容易的方法。

  核心提示

  孩子做不到耐心等待,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等待的心情,不理解等待的意义,不知道为什么要等待。只有我们做到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行为,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因此,当幼儿在等待的时候感到很难受、着急,表现出没有耐心时,我们可以试试以下3条原则。

  1.接纳和理解幼儿等待时的感受,并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从而愿意表达出自己等待时的心情。

  2.引导幼儿发现和理解等待的意义,知道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耐心等待。

  3.鼓励幼儿找到让等待变得容易的方法,帮助幼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等待。

  摘自:《学前教育》2016.12

7、幼儿中班教育随笔:“小邓老师”

  这学期,我带的是新招的中班孩子。开学第一天,高个子男孩小邓很快进入了我的视线,他精力旺盛,特别好动。比如,他总是摇来晃去,把小椅子摇得发出各种响声,脸上一副得意的神情;集体活动时,他总喜欢一会儿伸手去扯邻坐小伙伴的衣服,一会儿双手使劲捶打桌子,一会儿又钻到桌子下面玩;户外活动时,他总喜欢扮演奥特曼推来打去,把小朋友推倒在地,却一脸的“成就感”;别人从他身边经过,他总爱突然把脚伸出来将其绊倒……短短几天里,他几乎每天都惹出很多麻烦。我该如何去改变他呢?

  记得在专业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话: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基础是良好的沟通。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开始主动亲近他,而不是等他犯了错才去说理。只要有机会,我都会主动地与小邓拥抱、牵手,并且温和地看着他,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热情和接纳,然后轻松地和他聊天。渐渐地,小邓放松了戒备心理,有时候也愿意和我说说心里话了。一次他对我说:以前的老师不管我做了什么事,做得对不对,总是责怪我、批评我,有时明明不是我干的(坏事)她也怪我。看来,小邓有时候是被误解的,他变得如此调皮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因为被忽视和受委屈而自暴自弃的。所以,我想我更应该给他以信任和鼓励。从此以后,我和小邓的关系更亲密了一些。他也会主动跟我说他的事。他说,他长大了也想当个教师,在幼儿园也愿意帮助教师、小伙伴做事。听了他的话,我非常欣喜,当即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还送给他一个特别的爱称“小邓老师”。

  曾经有人说过,对任何一个孩子,只要你愿意蹲下身子主动去亲近他,耐心倾听、对话,走进他的心灵,总有一天他会被你的真诚和爱感化的,直到某一天他喜欢主动和你亲近,与你分享他的喜怒哀乐,你的教育就成功一半了。根据我的教育经验,一般比较调皮的孩子大多头脑灵活、精力充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我抓住小邓“喜欢当老师,乐意做事”这个特点,在一日生活中创造机会让他为班集体服务,为小伙伴做事。比如:餐后,请他帮助收拾桌椅;区域活动结束后,请他帮助收拾整理各区域的材料,并将材料归位、分类摆放;午睡和起床时间,请他帮助小伙伴穿脱鞋子、裤子、衣服等;早操时间,请他当小老师领操;户外活动时,请他提醒小伙伴注意安全问题……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小邓特别认真、投入,尤其是在材料分类上,他比其他孩子仔细。在户外活动过程中,他会有意识地思考小朋友的什么行为不安全,哪些事情不能做,然后去劝阻小朋友。为此,小邓常常受到教师的表扬、同伴的称赞。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小邓老师”,他因此倍感自豪。

  也许是因为小邓把旺盛的精力转移到了帮助同伴做事上,并且因为常常受到教师、同伴的赞扬而渐渐树立了信心,小邓调皮捣蛋的行为改掉了不少。一天离园时,我和他妈妈说起近期小邓的变化。小邓妈妈说:“以前小邓每天都不想去幼儿园,说因为调皮经常被老师批评。自从进了你们幼儿园,他每天都想上幼儿园了,还常常惦记着为班集体做事,责任意识增强了,回家也会帮着大人做事,变化特别大。他嘴上还常说:我要去上幼儿园,我还要当好我的小邓老师!”听了小邓妈妈一席话,我感到很欣慰,也颇有成就感,因为我让这个孩子重新树立了信心,回到了健康成长的轨道。

相关文章

《中班随笔篇》:中班随笔篇第1篇  特殊孩子特殊照顾  户外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有的拍球、有的玩沙包、还有的跳绳……象一只只欢乐的小鸟活跃在院子里。可伟伟小朋友却不一样

《中班幼儿教师随笔15篇》:第1篇中班幼儿教师随笔  新学期开始,我们又迎来了一批新的小朋友。他们中大多数孩子没有上过托班,乍然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和家人,进入幼儿园这么一个全新的环境,有多么的不适应。  看,几个性格内向、胆怯的孩子从父母或

《幼儿园教师中班教育随笔16篇》:第1篇幼儿园教师中班教育随笔  今天早上刚上班,中一班传来一阵喊叫声,"是什么呀?""是小青蛙吗?"。我过去一看,原来他们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只小小的蟾蜍,他们班的刘老师想把它请出去,这个小东西却气的肚子鼓鼓的,肚皮透明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