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育随笔 > 大班教育随笔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大数据”与“大道理”

日期:2022-04-15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大数据”与“大道理”,是优秀的大班教育随笔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大数据”与“大道理”

1、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大数据”与“大道理”

  作为一个学前教育领域的从业人员,我经过4年本科、3年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毕业后当老师,又给学生讲过7年的儿童心理学课;再后来,便一直从事学前教育的编辑工作。各种儿童发展理论,不敢说精通,也略知一二。但是,当我面对一个具体的孩子时,他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我只觉得可爱,却常常有看不懂的困惑:他在玩什么?为什么对这个游戏感兴趣?他的学习是什么?他的发展是什么?他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要怎么样支持他呢?  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里的那句经典台词: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用这个句式描述我的惶恐则是: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读不懂一个孩子。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开始重读与儿童有关的书,学习的时候很兴奋,跃跃欲试;可是当我面对儿童时,却又变得生涩,就像个新手。  我很挫败,却又束手无策。  2016年最后一天,看罗辑思维掌门人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他关于人工智能学习方式的解释,犹如醍醐灌顶,让我明白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还记得人工智能有多厉害吗?2016年3月,谷歌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围棋软件AlphaGo与韩国世界冠军李世石九段进行人机大战,最后A1phaG04比1狂胜李世石。20l7年一开年,AlphaGo的升级版MaSter,又以60胜O负l平的战绩横扫人类。  人工智能何以如此厉害?罗振宇解释说,这是因为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完全不同:“人因为能力有限,思维方式是尽量简化……这样可以更方便地理解和传递知识。但是机器的能力足够强,它不需要把世界简化了之后再去理解。人工智能其实是让世界恢复了原本的复杂性。于是,在人工智能逻辑里,它不关心人类对一件事情的定义,但是它可以输出你要的答案。只要有大量的数据,它就能用跟人完全不同的思路,达到同样的结果。”比如,人工智能认识猫,不是依靠有关猫的定义,而是通过看一百万张图片“认识”猫。最后,它能精准地在一千万张图片中找出那些有小猫的图片。  我一直对大数据似懂非懂,但是,当我脑补一百万张小猫的图片时,那一刻,我明白了大数据的意义,也明白了我的知识短板:对于儿童的认识,我缺乏“大数据”的支撑。  未来人工智能哪家强?罗振宇说,谁的数据更多,更精准,谁的技术怪兽就会被喂养得更强。  仔细想来,这个道理并不新,也不神秘。就好比优秀的医生和律师,都是由大量的病例、案例“喂”出来的一样。我认识的许多优秀幼儿教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大脑中储存着“大数据”——许许多多鲜活的、各个不同的孩子。每每说起来,都如数家珍。你说到任何一个问题,他们都能给你讲出一个相关的孩子的故事。  相比理论培训,幼儿园老师都喜欢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最喜欢参观幼儿园和观摩活动。我们杂志社每年举办的南北精品活动展示非常受欢迎,我想,这也是老师们在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库。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曾指出,关于人是怎样学习的系列研究发现,情境性是深度学习的特点,也是它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简单地说,指的是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的学习,即,“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  儿童学习如此,成人学习亦如此。如果要真正了解儿童、读懂儿童,就要从观察一个个儿童开始,建立我们自己的儿童大数据,支撑那些大道理。摘自:《学前教育》2017.02

2、幼儿教师教育随笔:重温“纪录”

  重温"纪录"--读《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有感

  作者:陈茹彦单位:傅坚敏学前教育名师班

  04年我曾经跟随朱家雄教授一起研究了《解读童心》的课题,研究的重点就是记录孩子的行为,解读行为背后孩子的经验,让作为老师的自己学习去看懂孩子的学习,从而真正的走近孩子,实施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

  那时的研究是在懵懵懂懂中边实践边感悟边整理,有了一些获得但还是缺乏理论的支撑。而今,我翻看了一本《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书籍,让我深深的感受到那时的研究那时的记录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是蕴含着丰厚内涵值得教师好好探究的一门学问。

  联想到现在名师班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何为名师?我想只有一个能真正理解儿童读懂儿童的老师才能算得上是一位名师。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呢?就像朱家雄教授在此书的序言中所指出的:孩子是本读不懂得书,"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其意义并非是要客观地、真实地去看清楚儿童在学些什么或者是如何在学习的……"看得见"依赖于记录,这本书里的"记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记录,即非看到什么记什么。这里的"记录"意味着作者对所记录的儿童的学习是经由了选择的过程,也经由了意义赋予的过程,记录就成里"纪录"。纪录是使学习过程的本质和每个儿童使用的学习策略看得见(尽管是局部的)……纪录使解读、重温和评估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纪录可以从认识论的视角下学习……

  "纪录"常常是我们教师撰写案例的一种手段,通过实录儿童的活动过程,分析看到的儿童可能获得的经验,思考自身的教育行为如何有效地推动儿童的发展。但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到纪录的过程是辨证的,以情感为纽带,也是富有诗意的,纪录不仅伴随着知识建构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纪录孕育了知识建构。纪录是一种叙述形式,既是每个人内部的交流,也是人际之间的交流,因为纪录为纪录者和阅读纪录的人提供了反思和学习的机会。

  "纪录对于孩子来说有特别的价值,因为孩子们可以在描述的形式下,面对他们自己所做的一切,看到老师从他们的工作中提炼出的意义。在孩子的观点中,这就意味着他们所作的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由此,他们从无名小卒的不被察觉状态走出,发现自己的"存在",发现自己所说和所做的是重要的,被别人倾听和欣赏:这就是价值。"特别喜欢这段话,做老师就应该把每个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欣赏。书中提到"马提古兹曾经说,我们需要这样的教师:有的时候是指导者,有的时候是设计者,有的时候是幕布是背景,有的时候是督促者。教师应该是既甜蜜又严格的,他是个电工,他分发颜料,他甚至是观众--有时观看,有事鼓掌,有的时候保持沉默,充满感情,有的时候提出质疑,有时热情鼓掌。"

  纪录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纪录让老师的学习看得见。

3、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培养自信的几“多”几“少”

  小班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孩子们从刚入园时的陌生、不适应,慢慢过渡到愿意主动跟老师、同伴交流,喜欢上幼儿园,并积极地参加幼儿园各种有趣的活动。但悦悦却一直显得非常胆小,她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呢?

  “老师,我不会……”

  活动中悦悦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不会……”看着她畏缩的眼神,听着她犹疑的话音,我总是鼓励她:“没关系,试一试吧!”可她仍然半低着头,拒绝参与任何活动。

  一次,在老师的陪伴下,悦悦终于拿起画笔,画了一幅画。虽然笔触很轻,但对她来说已经是不小的进步。我准备利用这次进步,在家长接孩子的时候,跟悦悦的家人聊聊。没想到还没等我开口,奶奶劈头就是一句:“看你画的这是什么东西啊?哪有人家小朋友画的好……”悦悦的脸色变了,又低下了头。我连忙朝奶奶使眼色,并大声夸奖悦悦的进步。奶奶不吱声了,但看得出来,她的心里并不认同。

  悦悦为什么会极度不自信?她生长在怎样的一个家庭环境里?在家里也是这样吗?带着疑问,我电话约了她的妈妈来幼儿园交流。

  “妹妹不如姐姐……”

  悦悦的妈妈是老师,平时工作非常忙。在与她的交流中,我发现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妹妹不如姐姐”。原来,悦悦在家中是老二,大她6岁的姐姐正在上小学,成绩优异。而妈妈下班后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姐姐的陪伴和辅导上。奶奶和外婆则轮流帮忙照顾悦悦、做家务。悦悦小的时候不如姐姐长得壮实,吃得也没姐姐多;悦悦平时不吭声,话比较少,用妈妈的话来说就是“不烦人、蛮好带的”;悦悦认的字也不如姐姐小时候多,妈妈辅导姐姐做作业时,她就一个人捧着一本书坐在旁边,如妈妈所说:“经常拿倒,其实什么也看不懂”;悦悦爱哭,没有姐姐性格开朗……

  我发现,无论在妈妈还是奶奶、外婆的眼中,总是拿悦悦跟姐姐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就是“妹妹不如姐姐”。因此,悦悦也就一直在姐姐的阴影之下,饱受打击。慢慢地,她似乎被大家遗忘了,越来越安静。

  发现悦悦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总是拿悦悦跟比她大的姐姐比较,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即使是拿姐姐小时候跟现在的悦悦比,也是如此。要知道,留在记忆中的印象往往是经过筛选的,并不客观,而家长的这种态度对悦悦来说,只

  意味着一次次的打击。”我的话让妈妈震惊,她这才发现,原来悦悦平时的“安静”“看书”,其实正是对妈妈的爱的期待。孩子通过模仿妈妈和姐姐在一起做的事情,表达着融入这个世界的愿望。

  其实,悦悦有很多优点,我把平时对悦悦的点滴观察一点一点地向妈妈做了介绍:她很有爱心,能够主动地与同伴分享玩具;她很守规则,观察力也很强;她的反应很快,虽然个子小,跑起来却很快……她缺少的,只是他人的关注,尤其是家人对她的肯定。“多花一点时间,让妹妹也享受到你们的陪伴,你一定会发现更多属于悦悦的个性……”

  在这之后,悦悦的妈妈开始调整自己的节奏,每天安排一段时间给悦悦讲故事,陪她在户外活动;姐姐需要妈妈辅导的时候,再让悦悦做其他的事情;我又适时地召开了“祖辈家长会”,让爷爷奶奶们夸夸自己的小宝贝。在热烈的交流中,悦悦的奶奶和外婆也打开了心结,发现悦悦与别的孩子不同,甚至超出其他孩子的地方。

  渐渐地,悦悦变了。她在幼儿园的笑声越来越多,朋友也越来越多;在自主表演活动中,动作优美的舞蹈赢得了同伴的掌声;在亲子讲故事比赛中,和妈妈双双获奖。到了中班,已经成为一个活泼、自信、自主的孩子了。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多”和“少”

  一个自信的孩子,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会更有勇气,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耐受力会更强,在同伴交往中也会更受欢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建议家长做到下面的几“多”几“少”。

  多一些纵向比较,少一些横向对比

  在面对家中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常常对他的纵向发展进行比较,便容易发现孩子的进步和变化。但当这一个孩子处于幼儿园的群体之中,或者家中有两个孩子时,纵向比较就会被横向对比取而代之。而在横向对比中,被比较的孩子往往处于劣势:家长往往看到别的孩子的优点,而夸大自己孩子的缺点。实际上,各个孩子的发展并不一致,一个孩子的各方面发展也不均衡,所以横向对比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作为家长,要理智地看待孩子之间的差别,当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存在的差距时,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同时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在相应的方面进行锻炼。比如,发现孩子的动作灵活性不够,就多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而不是批评他“怎么没有别人跑得快”;发现孩子自理能力不强,就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参与,而不是一边嫌弃他“懒”,一边又包办代替。家长可以经常性地和孩子回顾一周前、一个月前、一年前的发展情况,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获得良好的自我认知,变得自信。

  多几句细节评价,少几句空洞表扬

  “你真棒!”“你很聪明!”“你是个乖孩子!”这样的话常常是家长赞扬孩子时脱口而出的“习惯性语言”,但对孩子并不具有指导性意义,有时反而会让孩子盲目自信,而遇到问题时却束手无策。

  实际上,细节性的评价能带给孩子更大的能量,具有鼓励的价值。例如,当孩子读书读得很认真时,家长可以这样说:“你今天看书的时间超过了10分钟,真有耐心!”“你在书里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细节,观察得真仔细!”“你看完的书都摆得很整齐,看起来真舒服。”即使只是一点点进步,在这样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描述性的评价中,孩子能够发现自己好在哪里、哪方面是家人最为看重的,便会更主动地往这些方面努力。而这些具体的评价,也会让孩子的自信建立在坚实的土壤之上,更为长效。

  多几处温暖关怀,少几处训斥嘲笑

  家庭、幼儿园中的气氛对于幼儿自信心的建立也非常重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会给孩子带来温暖的心理氛围,能修复自信心。在绘本《克丽桑丝美美菊花》中,我们看到每当小主人公在学校遭遇挫折、垂头丧气地回家之后,家人温暖的怀抱、亲切的话语都会让她修复创伤,增加勇气;而最后教师的理解和认同更让她获得了自信。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

  所以,当发现孩子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的时候,家长要努力地克制自己,不发火、不训斥,而是和孩子一起坦然面对现实,耐心想办法解决问题,积极增强孩子的能力。能力是自信的源泉,当孩子的能力增强之后,自信心也会随之发展起来。

4、幼儿教师随笔:老教师教你如何成为幼儿心中的“明星老师”

  在幼儿园,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老师,听听孩子们怎么说:“张老师爱笑;赵老师喜欢和我们玩游戏;李老师关心我”等等。

  但是,也有一些刚刚踏上幼师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不知道怎样和小孩相处。上班也有些日子了,小朋友就是和自己不亲、没那么热情。

  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传授给你们一些秘诀吧。

  用各种方法记忆幼儿姓名

  记住幼儿的名字,是打通你和幼儿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通道。当你喊出幼儿的名字时,幼儿也就对你有了印象。那么幼儿才会更听你的话。

  我们可以这样做:1、利用每天早上的晨检时间,和幼儿拥抱一下,顺便记忆幼儿的名字。利用早点前的点名时机,重复点名,刻意记忆。2、利用每个和幼儿聊天的机会记忆幼儿的名字。聊天的内容最好是关乎幼儿本身的。3、利用活动课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加强对幼儿名字的记忆。4、先记住班里几个调皮幼儿的名字和几个能力最强的幼儿的名字,这样既有利于你管理好幼儿,又能帮你快速记住其他幼儿的名字。

  掌握幼儿的基本情况

  幼儿的基本情况,你要做到心里有数。比如:哪个幼儿比较调皮,哪个幼儿家里有特殊情况,哪个幼儿有哪方面的障碍等等。

  如果是小班幼儿,那就要和他们的父母多交流了。如果是中、大班幼儿,可以去问问他们原来的老师。多了解一些幼儿的发展状况及特殊表现。

  这样,你就可以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幼儿的管理方式,更好的适应他们的特点。让每个幼儿都能从心里喜欢你,信任你,认可你!

  多和幼儿聊天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间隙时间,和幼儿聊天。在聊天的同时,你既了解了幼儿的基本情况,又了解了幼儿的喜好。

  而幼儿会因为你对他的特别关注,而对你有更好的印象,把你当成他的朋友,从而更愿意亲近你,更乐意和你在一起。

  用爱关注幼儿的衣、食、住、行

  你做了一名幼儿教师,就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你既是一名老师,又是幼儿的全职保姆。幼儿的父母把幼儿交给了你,那么你就要对幼儿负起责任。

  你要演好幼儿“父母”的角色,用最深的爱来爱护幼儿,照顾好幼儿的衣、食、住、行。你付出了深深的爱,幼儿一定会回报你浓浓的情。

  游戏——带你快速打入幼儿群体

  幼儿都比较喜欢做游戏,所以利用做游戏来拉拢幼儿的心,也是最有效的和幼儿成为一体的好方法。你只要和他玩,他就会喜欢你,进而也就会在其它活动时,给你最好的支持。很多传统的游戏,不需要做多少准备,就可以开展。在做游戏的同时,幼儿就会在喜欢你的分数值上加上几分。

  讲故事——让幼儿崇拜你

  不管是小班还是中、大班幼儿,他们都很喜欢听故事。如果你做好了准备,记住一些有趣的故事,讲给他们听,那么他们会非常崇拜你,而且会在心里记住你这个会讲很多故事的老师。

  这样,就能和幼儿尽快拉近距离,从而更好的开展你的其它活动。

5、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大数据”与“大道理”

  作为一个学前教育领域的从业人员,我经过4年本科、3年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毕业后当老师,又给学生讲过7年的儿童心理学课;再后来,便一直从事学前教育的编辑工作。各种儿童发展理论,不敢说精通,也略知一二。但是,当我面对一个具体的孩子时,他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我只觉得可爱,却常常有看不懂的困惑:他在玩什么?为什么对这个游戏感兴趣?他的学习是什么?他的发展是什么?他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要怎么样支持他呢?  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里的那句经典台词: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用这个句式描述我的惶恐则是: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读不懂一个孩子。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开始重读与儿童有关的书,学习的时候很兴奋,跃跃欲试;可是当我面对儿童时,却又变得生涩,就像个新手。  我很挫败,却又束手无策。  2016年最后一天,看罗辑思维掌门人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他关于人工智能学习方式的解释,犹如醍醐灌顶,让我明白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还记得人工智能有多厉害吗?2016年3月,谷歌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围棋软件AlphaGo与韩国世界冠军李世石九段进行人机大战,最后A1phaG04比1狂胜李世石。20l7年一开年,AlphaGo的升级版MaSter,又以60胜O负l平的战绩横扫人类。  人工智能何以如此厉害?罗振宇解释说,这是因为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完全不同:“人因为能力有限,思维方式是尽量简化……这样可以更方便地理解和传递知识。但是机器的能力足够强,它不需要把世界简化了之后再去理解。人工智能其实是让世界恢复了原本的复杂性。于是,在人工智能逻辑里,它不关心人类对一件事情的定义,但是它可以输出你要的答案。只要有大量的数据,它就能用跟人完全不同的思路,达到同样的结果。”比如,人工智能认识猫,不是依靠有关猫的定义,而是通过看一百万张图片“认识”猫。最后,它能精准地在一千万张图片中找出那些有小猫的图片。  我一直对大数据似懂非懂,但是,当我脑补一百万张小猫的图片时,那一刻,我明白了大数据的意义,也明白了我的知识短板:对于儿童的认识,我缺乏“大数据”的支撑。  未来人工智能哪家强?罗振宇说,谁的数据更多,更精准,谁的技术怪兽就会被喂养得更强。  仔细想来,这个道理并不新,也不神秘。就好比优秀的医生和律师,都是由大量的病例、案例“喂”出来的一样。我认识的许多优秀幼儿教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大脑中储存着“大数据”——许许多多鲜活的、各个不同的孩子。每每说起来,都如数家珍。你说到任何一个问题,他们都能给你讲出一个相关的孩子的故事。  相比理论培训,幼儿园老师都喜欢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最喜欢参观幼儿园和观摩活动。我们杂志社每年举办的南北精品活动展示非常受欢迎,我想,这也是老师们在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库。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曾指出,关于人是怎样学习的系列研究发现,情境性是深度学习的特点,也是它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简单地说,指的是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的学习,即,“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  儿童学习如此,成人学习亦如此。如果要真正了解儿童、读懂儿童,就要从观察一个个儿童开始,建立我们自己的儿童大数据,支撑那些大道理。摘自:《学前教育》2017.02

6、幼儿教师教育随笔:“保护能量种子”

  建构区总能吸引拥有建筑梦想的孩子。今天的自主游戏时间,又有一群孩子在建构区游戏。昌昌来到诺一身边:“诺一,我要搭个陷阱,你能帮我吗?”诺一爽快地答应了。两人配合默契,不一会儿一个陷阱装置搭建完毕。站在一旁的悦悦好奇地说道:“这像个发射器。”昌昌反驳道:“这是防小偷的陷阱,只要一踩到这个装置,它马上会报警,就像羊村里的陷阱一样,是用来防灰太狼偷能量种子的。”能量种子是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剧情,羊村的村民在村长的带领下为保护能量种子而战斗。昌昌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保护能量种子”成了孩子们自主游戏的主题。  经过大家的推举,诺一成了羊村的村长,他立即召集大家讨论,对任务进行了分工。游戏开始了,昌昌先去科学角找来一颗种子,把它当作能量种子放在一个红色盒子里。然后诺一组为能量种子搭建能量房,昌昌组则在能量房外围搭建陷阱。过了一会儿,能量房搭好了,外围的陷阱还没有全部完工。诺一组就又给能量房周围搭了个防电墙,村长诺一则在能量房中放了个像饭盒一样的东西,说是密码锁,需要指纹和密码才能开启能量房的大门。密码只有村长知道,指纹是天天的。这下大家可不乐意了,认为这很不公平。于是村长召开了一次短暂的会议,最后大家用“石头剪刀布”的办法,决定谁拥有使用密码和指纹的权利。游戏继续中,村长按灭了“灯”。“天黑了,天天去查看一下能量房有没有被偷。”没想到天天一不小心碰倒了能量房,大家唏嘘不已,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我走过去对大家说:“你们动动脑筋,怎样才能使能量房造得坚固,不容易倒掉。你们可以考虑一下房子的位置和搭建的材料。”听了我的话,大家纷纷说:“把房子造在墙角最安全,也最稳固。”“用同样大小的大奶粉罐做地基,最稳固。”我说:“好办法,快行动起来。”于是,大家又兴致勃勃地干起了活。这时,昌昌说:“我找一颗假种子吧?”“为什么要找一颗假种子呢?”“用来迷惑灰太狼的。”大家觉得昌昌的主意不错,便商量决定把真的能量种子放在红色铁盒中,摆放在能量房的第一层最角落处,把假能量种子放在奶粉罐中,摆放在能量房的第二层。这样灰太狼从上往下找会先发现假的能量种子,以为这就是真的能量种子。孩子们在造能量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在搭到第三层时,搬运材料的悦悦汇报说:“村长,长方形的积木快用完了。”孩子们原先考虑到能量房的稳固问题,所以要把它造成一座坚固的方形大厦。现在长方形积木用完了,怎么办呢?大家有了不同的意见,有些孩子坚持要造成方形的能量房,有些孩子希望改成其他形状的能量房。这时,诺一发挥了村长的作用:“一二层已经搭好了,就不要动它了,第三层可以改成其他形状。这样有了一二层牢固的基础,整个房子也会很稳固的。”大家都认同诺一的想法。第三层改成什么形状呢?大家又纷纷找起了材料,在寻找过程中发现半圆的积木很多,就决定把第三层造成圆形的。在大家的努力下能量房基本成型。接着,大家又开始装扮能量房,用圆柱形积木装饰外围,用三角形积木装饰屋顶,创意十足。“为什么没有楼梯啊?”“我们怎么上去啊?”“我们搭个楼梯。”“我们做个手扶电梯。”于是能量房有了楼梯和手扶电梯,东东还在能量房的外围用易拉罐搭了围墙和大门。  能量房搭好了,孩子们觉得还是要有“陷阱”,于是大家又分头搭起了“陷阱”。结果天天组搭了“冰冻发射器”,昌昌组搭了“无线发射塔装置”,东东组搭了“神舟七号”。三组“陷阱”该用哪组呢?有人提议三组都用,威力更大。“如果灰太狼触发了一个装置,其他两个没有触碰到就无法发挥作用了。”我提醒大家道。东东想了一会儿,说:“可以把三个装置连接在一起。”“怎么连呢?”不一会儿村长诺一想到了平时他和小伙伴们玩的多米诺骨牌游戏,“我有个想法,可以用多米诺骨牌把三个装置连起来。”诺一的想法受到了质疑,有人认为这样可能不行。天天说:“那就试试看吧。”于是,大家就动手操作起来,经过多次实验、调整,终于成功了。孩子们欢呼雀跃。  这是一次自主的游戏,教师几乎没有介入。从这次游戏来看,孩子的学习是明显的,他们有交流、探索、合作、创造,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索策略、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我想,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积累生活经验,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摘自:《幼儿教育》2016.12

7、幼儿教师教育随笔:从“门前冷落”到“门庭若市”

  班里的建构区摆放着许多孩子们爱玩的积木。开始,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区域之一,可后来我发现去建构区玩的孩子并不多,很多孩子进了建构区,不久又走了,偶尔有几个留下来的,搭建的作品也都很简单,并且大家各玩各的,没有合作,连交流也基本没有。  于是,我在建构区投放了关于桥、路、船等图片,希望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搭建的线索。可是两个星期过去了,建构区的状况没有多大的改变,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想听听孩子的想法,孩子们告诉我,他们想搭大大的桥、轮船、坦克等,需要几个人合作,但建构区容不下那么多人,搭好的作品也无法保留。我恍然大悟,决定对建构区来一次“大装修”。我和孩子一起把午睡的床的位置作了调整,使建构区的空间大了不少。我们还把薄薄的小地垫换成了又大又厚的地垫。这样一来,建构区又大又舒服,既解决了拥挤问题,又便于孩子们保留和分享作品。接着,我们又投放了一些新的建构材料,以保证孩子们进行各种建构活动。  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已逐渐提高,我希望孩子们在建构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合作和交流,于是我别出心裁地让孩子们以团队形式开展搭建活动,希望孩子们能与同伴共同商讨搭建内容,合作完成搭建工作,感受分工合作的乐趣。  但好景不长,有几个团队出现了问题,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搭建什么内容统一不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想搭的东西,谁也不肯迁就,即便有些孩子勉强统一了意见,一起搭了一个东西,也是不快乐的。  于是,我又一次和孩子们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彼此的真实想法。有的孩子统计了一下一共有飞机、坦克、恐龙、船等七种孩子们喜欢并且想搭的东西。由此,原来的团队形式变成了“恐龙团队”“坦克团队”等。这样一来,既保证团队有了一致的计划和目标,又激发了孩子们搭建的兴趣及合作的愿望。  自从团队的形式改变后,孩子们搭建的兴趣提高了,探索的欲望也逐渐增强。我经常能够看到他们在一起就如何搭建飞机的身体或者坦克的发射炮筒而认真地讨论和探索,也经常能够看到团队中有的负责搭建飞机的身体,有的负责搭建飞机的翅膀……孩子们学会了分工与合作。建构区空间扩大后,孩子们的作品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保留,其间孩子们会互相交流,或提出自己的建议,或分享自己的搭建经验。在分享与交流中孩子们积累了经验,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提高了搭建水平。  在观察孩子的游戏过程中,我看到了每个团队制定、讨论、实施计划的过程,他们与同伴协商、交流、讨论的过程,包括借鉴彼此的经验以及互帮互助、分工合作,这些都反映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共同学习的方式。放手给孩子们实践的机会和自我挑战的空间,支持孩子们自主、自发的游戏,支持孩子们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的专业能力。摘自:《幼儿教育》2016.12

相关文章

《大班老师随笔3篇》:大班老师随笔第1篇  孩子们到了大班后,语言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交往能力也逐渐增强。无论在讲故事和绘画、计算、创造、表演等能力中,都能按自己的想法大胆发挥和想

《大班幼儿教育随笔简短50篇》:大班幼儿教育随笔简短第1篇大班教育随笔记录【1】把机会给每一位孩子每一天早操和户外活动前的排队真让人头疼。我发出“站队”的口令后,孩子们就会疯狂的向站队的

《幼儿园大班教学随笔40篇》: 第1篇、大班数学扑克牌教案反思活动目标: 1、运用编译、破解等游戏方式,复习巩固20以内加法、相邻数。 2、复习10以内的合成,锻炼幼儿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运算。 3、初步了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