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育随笔 > 大班教育随笔

幼儿教育随笔:一句“不能做”的背后

日期:2022-04-14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幼儿教育随笔:一句“不能做”的背后,是优秀的大班教育随笔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幼儿教育随笔:一句“不能做”的背后

1、幼儿教育随笔:一句“不能做”的背后

  幼儿教育随笔:一句“不能做”的背后

  在以前组织孩子们活动时,我总是关注“不能做”的事情。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在组织孩子们接火车。在走之前,我问孩子们一连串问题:“能使劲跺脚走吗?能推人吗?能蹦着脚走吗?能走出队吗?…………”我以这样的方式提醒孩子们以达到规范其行为的目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能。

  孩子们知道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却不能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我想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孩子们形成“关注负面”的倾向。上课也好,游戏也好,我总将目光集中在那些总是“做错”的孩子们身上,指出他们哪里做的不对,这使得孩子们逐渐成为“挑毛病”的好手,永远盯着别人的错误。

  我意识到了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不能老抓住孩子的弱点批评。这样会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不易培养孩子的良好的性格。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改进自己的方法。在孩子没有遵守规则时,用温和的眼神提醒,尽量不点名批评孩子。不当着孩子的面说错点,在孩子耳边悄悄提醒。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肯定的眼神,为她伸出大拇指,告诉孩子老师喜欢她。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刻反省自己,有哪些细节对孩子产生了无意的伤害,有哪些细节对孩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自己的教学方法,摸索出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2、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我不会”的背后

  今天我们上手工课<<做花灯>>,我先讲解了一遍制作方法,又给幼儿示范了一遍做法,在准备让幼儿自己操作时,后面的几个小朋友就大声喊:“老师,我不会”。我以为是在后面看不清就走过去想再示范一遍给他们看,谁知刚走到他们身边这几个小朋友就停止了动作,习惯性的将材料往我面前一推,大有要我帮他们做的架势,而且动作是如此的熟练。

  要在往常我会立马去帮他们,但今天我没有,只是又示范了一遍做法给他们看,我对他们说“别急,老师回来再帮你们,不过,你们要自己先动手做做试试”。说完我便走了。

  我忙着帮别的小朋友,转眼的空隙看到了这几个嚷嚷不会的小朋友正在很认真的做着,仔细一看,居然做的还不错。仔细一想,我恍然大悟,他们不是不会而是依赖着我。以往为了提高速度,在孩子们说不会时我都给予帮助,孩子们便找到了省事的不用费功夫的捷径。

  今天孩子们也像往常一样又要偷懒找捷径,我很庆幸自己给他们多了一份选择,让我看到孩子们都很优秀,动手操作能力也很好,差点被我认为是“笨孩子”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失误,看到了孩子们懒惰的一面,并及时给予纠正。

  手工制作完以后,我刻意表扬了这几个小朋友自己动手克服了困难,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他们自豪的笑了。而我却深深感悟到,,老师要善于洞察孩子的真实心理,及时了解情况。如果今天我和往常一样在孩子们喊不会时我就急于帮助,那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们是如此的优秀,也不会知道孩子们也会找捷径。那不仅使他们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容易养成懒惰的思想,久而久之,后果会很严重。

3、幼儿教师教育随笔:不能小看孩子的“提醒”

  在大人的眼里,一般总是不放心孩子,经常叮嘱这个叮嘱那个的。可是有时孩子也在提醒着我们。并在生活工作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对我来说,早上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既要做饭,又要梳洗,还要照顾大孩子上学,小孩子起床等。所以有些事往往大意。一次,我出门上班,儿子在后面大叫:“妈妈你的裤子上粘了我的奥特曼”这一句话,让我避免了一场笑话。

  还有我班的“小八哥”慧芳,一次我正在准备孩子的游戏材料,一个急急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老师,你快看帅帅。”我一听就知道是慧芳,正要制止她的高声。可是当我的目光落在窗前时,确实吓了一跳,只见帅帅已经爬到了窗台上,很显然只要他一抬脚就会发生危险,我得立即采取行动,但又不能过于严厉,于是我改为了温和的语气才顺利解决了这件事。

  一场惊险过去了,我用手抚摸了慧芳的头。孩子的这些提醒,给我提供了多么鲜活的教育素材,我怎能说她是“小八哥”呢,她这是在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呀,我应该培养她这种细心的好品质。

4、幼儿大班教师教育随笔:“我不会”的背后

  今天我们上手工课<<做花灯>>,我先讲解了一遍制作方法,又给幼儿示范了一遍做法,在准备让幼儿自己操作时,后面的几个小朋友就大声喊:“老师,我不会”。我以为是在后面看不清就走过去想再示范一遍给他们看,谁知刚走到他们身边这几个小朋友就停止了动作,习惯性的将材料往我面前一推,大有要我帮他们做的架势,而且动作是如此的熟练。

  要在往常我会立马去帮他们,但今天我没有,只是又示范了一遍做法给他们看,我对他们说“别急,老师回来再帮你们,不过,你们要自己先动手做做试试”。说完我便走了。

  我忙着帮别的小朋友,转眼的空隙看到了这几个嚷嚷不会的小朋友正在很认真的做着,仔细一看,居然做的还不错。仔细一想,我恍然大悟,他们不是不会而是依赖着我。以往为了提高速度,在孩子们说不会时我都给予帮助,孩子们便找到了省事的不用费功夫的捷径。

  今天孩子们也像往常一样又要偷懒找捷径,我很庆幸自己给他们多了一份选择,让我看到孩子们都很优秀,动手操作能力也很好,差点被我认为是“笨孩子”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失误,看到了孩子们懒惰的一面,并及时给予纠正。

  手工制作完以后,我刻意表扬了这几个小朋友自己动手克服了困难,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他们自豪的笑了。而我却深深感悟到,,老师要善于洞察孩子的真实心理,及时了解情况。如果今天我和往常一样在孩子们喊不会时我就急于帮助,那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们是如此的优秀,也不会知道孩子们也会找捷径。那不仅使他们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容易养成懒惰的思想,久而久之,后果会很严重。

5、幼儿大班教育随笔:“我不会”的背后

  幼儿教育随笔:“我不会”的背后

  今天我们上手工课<<做花灯>>,我先讲解了一遍制作方法,又给幼儿示范了一遍做法,在准备让幼儿自己操作时,后面的几个小朋友就大声喊:“老师,我不会”。我以为是在后面看不清就走过去想再示范一遍给他们看,谁知刚走到他们身边这几个小朋友就停止了动作,习惯性的将材料往我面前一推,大有要我帮他们做的架势,而且动作是如此的熟练。

  要在往常我会立马去帮他们,但今天我没有,只是又示范了一遍做法给他们看,我对他们说“别急,老师回来再帮你们,不过,你们要自己先动手做做试试”。说完我便走了。

  我忙着帮别的小朋友,转眼的空隙看到了这几个嚷嚷不会的小朋友正在很认真的做着,仔细一看,居然做的还不错。仔细一想,我恍然大悟,他们不是不会而是依赖着我。以往为了提高速度,在孩子们说不会时我都给予帮助,孩子们便找到了省事的不用费功夫的捷径。

  今天孩子们也像往常一样又要偷懒找捷径,我很庆幸自己给他们多了一份选择,让我看到孩子们都很优秀,动手操作能力也很好,差点被我认为是“笨孩子”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失误,看到了孩子们懒惰的一面,并及时给予纠正。

  手工制作完以后,我刻意表扬了这几个小朋友自己动手克服了困难,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他们自豪的笑了。而我却深深感悟到,,老师要善于洞察孩子的真实心理,及时了解情况。如果今天我和往常一样在孩子们喊不会时我就急于帮助,那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孩子们是如此的优秀,也不会知道孩子们也会找捷径。那不仅使他们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容易养成懒惰的思想,久而久之,后果会很严重。

6、幼儿大班教育随笔:孩子"捣乱"行为的背后

  孩子的精力总是很旺盛,他们时不时会突发奇想地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给大人"捣乱",让人感到又好笑又可气。然而孩子做出的这些行为真的是在"捣乱"吗?这些"捣乱"的背后,究竟有着哪些小秘密呢?我们一起走到"捣乱"行为背后去看看吧!

  有趣的撕纸

  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一位号称"火大了"的妈妈发上来两幅非常有趣的图片:第一幅照片里,干净整洁的卫生间地面上,有许多又细又长的卫生纸条,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另一幅照片里,宝宝满眼泪光地坐在沙发上,显然他受到了妈妈严厉的指责。而妈妈还用文字控诉着宝宝的捣蛋行为:"一整卷的卫生纸,5分钟的时间就被4岁的捣蛋鬼撕成这样!"

  后来与宝宝妈见面时,我问起当时的情况,妈妈余怒未消地指责宝宝的调皮捣蛋行为;而宝宝嘴里形容的事情却是这样的:"我能把纸撕得又细又长,像面条一样,老师你说我多厉害!"

  "撕纸"在宝妈看来是不听话、贪玩的行为,而在孩子看来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他在"鼓捣"日用品的过程中有了不一样的发现和收获。

  对于3、4岁的宝贝而言,"撕"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孩子们通过"撕"的动作,感受纸的形状变化,感受纸条的长短不一,并且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改变了纸的原样,有了新的成果,获得了满足感、成就感,同时也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和手指的灵活性。

  我搜集了有关撕纸的资料跟宝妈共享。宝妈有所感悟,但还是很烦恼:撕纸好,也不能乱撕呀,我得想个办法……

  多日后再次与我提起"撕纸事件"时,宝妈兴奋地说:"废旧报纸、包装纸、广告纸都成为了宝儿的最爱,同时,宝儿还有了自己专用的'工作台'、专用的'原料盒'、专用的'作品盒',玩得很专注!"

  撕纸让宝儿的手指得到了锻炼,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用宝妈的一句话说:"这么好的游戏,何乐而不为呢!"她还正计划为宝儿买一本《撕纸大全》,陪伴孩子一起把撕纸进行到底!

  奇妙的刮画

  轩轩妈曾经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我带孩子在兴趣班学习一种新的绘画形式一一刮画。

  其他孩子都在专注地画着,有的画小花,有的画小草,有的画太阳……轩轩开始也在认真地画着,可是不一会儿,轩轩刚刚画好的小房子不见了,他把刮画纸的大部分遮盖色都刮掉,露出底板五彩的颜色,并且全然不顾伙伴们的劝阻,还是使劲地刮呀刮。

  "轩轩,你到底要刮什么图案?"我压住火,问轩轩。

  "妈妈,你看底下的颜色更漂亮,整张纸都有这些颜色吗?"轩轩反问我。

  我明白了,第一次接触刮画,小家伙一定被这神奇的画纸吸引了,想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我顺着轩轩说:"妈妈也不知道底色什么样,要不咱们刮出来看看?"为了弄明白,轩轩刮得更起劲了,我也在一旁帮忙!终于,答案揭晓了!

  轩轩拿着自己的"杰作"给同伴们看,也解开了其他孩子心中的疑问。张贴完作品,孩子们互相讨论着作品,我知道,孩子们更加喜欢轩轩那幅"特别的画"。

  "没有破坏欲就没有创造力,对待孩子,要给予他们三权一一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过度限制孩子思维,管束孩子行为,只会培养出一批批没有自主思维的"机器人"。给予孩子探索机会,让孩子自我发现、主动探索,才能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自我感知、快乐学习!

  百变皱纹纸

  陪孩子做完《葡萄熟了》的小手工后,凯凯妈把剩余的活动材料放在了他的玩具筐里,有旧报纸、彩色皱纹纸、胶水、白纸等,并告知凯凯可以试着把彩色皱纹纸揉成小纸球,适量涂抹胶水,粘贴在纸上组合成一串葡萄。

  不一会儿,凯凯妈发现凯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这份材料,拿出一卷紫色皱纹纸。本以为他要做一串紫色葡萄,但是,他并没有将皱纹纸撕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样子,而是用剪刀将整卷皱纹纸剪开,然后将剪下的皱纹纸打开,自言自语道:"哇,好长啊!"说着又把皱纹纸贴到自己的头发上比划着,"比我的头发还要长啊!"凯凯惊讶地叫着,用皱纹纸量了量桌子的短边,又量了量长边,然后又起身跑到床边,测量床的长度。转身发现妈妈在看他,有些不好意思,又跃跃欲试:"来量量妈妈有多高。"说着跑到妈妈身边测量,够不着妈妈头顶时,很机智地让妈妈拿着皱纹纸的一端,他拿另一端进行测量。看着凯凯认真的样子,妈妈忍不住笑了,不但没有因为凯凯的调皮捣蛋而生气,反而为他想到的好办法送他一个"大拇指"。凯凯更来劲了,一会儿量小椅子,一会儿量钢琴……整个下午,凯凯都在拿着长长的彩色皱纹纸不停地忙碌着。

  凯凯虽然没有按照妈妈原来预想的那样粘贴一串葡萄,但是却开始了另外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他把长条皱纹纸当成尺子,不停地探索周围事物的长短。妈妈没有强行让凯凯停下这种"捣乱行为",因为"这种自我的探索和操作,更能够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孩子这种自主自发的创作探索,没有成人的提前预设,没有妈妈的强制干预,没有固定的规则要求,完全是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捣乱",通过自发的游戏而获取经验,此时的孩子最专注又最开心!

  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孩子异想天开、"不务正业"的游戏行为可能是激发孩子探索欲望的"按钮"。

  争抢玩具的背后

  插塑玩具一直吸引着大大小小孩子的目光,让他们百玩不厌。今天周末,小晨家里来了一群"常客"--邻居小伙伴们围坐在一起,又热火朝天地玩了起来。小晨家里有很多插塑玩具,孩子们都在专注地拼插自己的作品。

  只听"哇"的一声,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停下手,寻找哭声的来源:只见小云正满脸委屈地哭着,而旁边的小晨却若无其事地拿着拼好的飞机在空中模拟飞行盘旋……

  经过了解,几个家长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小晨抢走了小云一块绿色的小插塑,小晨妈让小晨将玩具还给小云,并向小云道歉。

  本以为事情已经解决了,然而在小晨妈妈转身离开时,小晨却哭了,边哭边说:"我的飞机怎么办?我也想要一块绿色的插塑……"这时,才看到小晨手中的小飞机,从机身、机翼、机尾每个部位都由若干种颜色组成,这些插塑颜色是左右对称的,唯独机翼处少了一块绿色。

  小晨妈顿时明白小晨"捣乱"行为背后的原因,开始引导小晨学会处理同伴纠纷:比如,可以和小云商量,征得小云同意再拿绿色插塑;可以用其他颜色跟小朋友交换绿色插塑;实在换不到绿色插塑也可以把机翼的颜色更换一下……

  听了妈妈的一连串"可以",小晨连连点头,并和伙伴友好协商之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绿色插塑。

  面对孩子的"捣乱"行为,小晨妈妈机智地教会了孩子具体正确的沟通方法,让孩子学会了同伴间交往的技巧。

  毕竟,孩子对这个世界上的许多规则、要求理解有限,难免会出现一些看似不可理喻的"捣乱行为"。而孩子们这些看似"捣乱"的行为,可能正是某种个人能力提升发展的契机。家长要站在孩子角度,深入幼儿内心,了解幼儿需求,倾听孩子心声,适当地介入,适时地帮助,给予他们更多积极、正面、有效的语言引导,孩子们一定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7、幼儿大班教育随笔:孩子“捣乱”行为的背后

  孩子的精力总是很旺盛,他们时不时会突发奇想地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给大人“捣乱”,让人感到又好笑又可气。然而孩子做出的这些行为真的是在“捣乱”吗?这些“捣乱”的背后,究竟有着哪些小秘密呢?我们一起走到“捣乱”行为背后去看看吧!

  有趣的撕纸

  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一位号称“火大了”的妈妈发上来两幅非常有趣的图片:第一幅照片里,干净整洁的卫生间地面上,有许多又细又长的卫生纸条,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另一幅照片里,宝宝满眼泪光地坐在沙发上,显然他受到了妈妈严厉的指责。而妈妈还用文字控诉着宝宝的捣蛋行为:“一整卷的卫生纸,5分钟的时间就被4岁的捣蛋鬼撕成这样!”

  后来与宝宝妈见面时,我问起当时的情况,妈妈余怒未消地指责宝宝的调皮捣蛋行为;而宝宝嘴里形容的事情却是这样的:“我能把纸撕得又细又长,像面条一样,老师你说我多厉害!”

  “撕纸”在宝妈看来是不听话、贪玩的行为,而在孩子看来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他在“鼓捣”日用品的过程中有了不一样的发现和收获。

  对于3、4岁的宝贝而言,“撕”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孩子们通过“撕”的动作,感受纸的形状变化,感受纸条的长短不一,并且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改变了纸的原样,有了新的成果,获得了满足感、成就感,同时也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和手指的灵活性。

  我搜集了有关撕纸的资料跟宝妈共享。宝妈有所感悟,但还是很烦恼:撕纸好,也不能乱撕呀,我得想个办法……

  多日后再次与我提起“撕纸事件”时,宝妈兴奋地说:“废旧报纸、包装纸、广告纸都成为了宝儿的最爱,同时,宝儿还有了自己专用的‘工作台’、专用的‘原料盒’、专用的‘作品盒’,玩得很专注!”

  撕纸让宝儿的手指得到了锻炼,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用宝妈的一句话说:“这么好的游戏,何乐而不为呢!”她还正计划为宝儿买一本《撇氏大全》,陪伴孩子一起把撕纸进行到底!

  奇妙的刮画

  轩轩妈曾经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我带孩子在兴趣班学习一种新的绘画形式一刮画。

  其他孩子都在专注地画着,有的画小花,有的画小草,有的画太阳……轩轩开始也在认真地画着,可是不一会儿,轩轩刚刚画好的小房子不见了,他把刮画纸的大部分遮盖色都刮掉,露出底板五彩的颜色,并且全然不顾伙伴们的劝阻,还是使劲地刮呀刮。

  “轩轩,你到底要刮什么图案?”我压住火,问轩轩。

  “妈妈,你看底下的颜色更漂亮,整张纸都有这些颜色吗?”轩轩反问我。

  我明白了,第一次接触刮画,小家伙一定被这神奇的画纸吸引了,想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我顺着轩轩说:“妈妈也不知道底色什么样,要不咱们刮出来看看?”为了弄明白,轩轩刮得更起劲了,我也在一旁帮忙!终于,答案揭晓了!

  轩轩拿着自己的“杰作”给同伴们看,也解开了其他孩子心中的疑问。张贴完作品,孩子们互相讨论着作品,我知道,孩子们更加喜欢轩轩那幅“特别的画”。

  “没有破坏欲就没有创造力,对待孩子,要给予他们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过度限制孩子思维,管束孩子行为,只会培养出一批批没有自主思维的“机器人”。给予孩子探索机会,让孩子自我发现、主动探索,才能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自我感知、快乐学习!

  百变皱纹纸

  陪孩子做完《葡萄熟了》的小手工后,凯凯妈把剩余的活动材料放在了他的玩具筐里,有旧报纸、彩色皱纹纸、胶水、白纸等,并告知凯凯可以试着把彩色皱纹纸揉成小纸球,适量涂抹胶水,粘贴在纸上组合成一串葡萄。

  不一会儿,凯凯妈发现凯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这份材料,拿出一卷紫色皱纹纸。本以为他要做一串紫色葡萄,但是,他并没有将皱纹纸撕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样子,而是用剪刀将整卷皱纹纸剪开,然后将剪下的皱纹纸打开,自言自语道:“哇,好长啊!”说着又把皱纹纸贴到自己的头发上比划着,“比我的头发还要长啊!”凯凯惊讶地叫着,用皱纹纸量了量桌子的短边,又量了量长边,然后又起身跑到床边,测量床的长度。转身发现妈妈在看他,有些不好意思,又跃跃欲试:“来量量妈妈有多高。”说着跑到妈妈身边测量,够不着妈妈头顶时,很机智地让妈妈拿着皱纹纸的一端,他拿另一端进行测量。看着凯凯认真的样子,妈妈忍不住笑了,不但没有因为凯凯的调皮捣蛋而生气,反而为他想到的好办法送他一个“大拇指”。凯凯更来劲了,一会儿量小椅子,一会儿量钢琴……整个下午,凯凯都在拿着长长的彩色皱纹纸不停地忙碌着。

  凯凯虽然没有按照妈妈原来预想的那样粘贴一串葡萄,但是却开始了另外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他把长条皱纹纸当成尺子,不停地探索周围事物的长短。妈妈没有强行让凯凯停下这种“捣乱行为”,因为“这种自我的探索和操作,更能够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孩子这种自主自发的创作探索,没有成人的提前预设,没有妈妈的强制干预,没有固定的规则要求,完全是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捣乱”,通过自发的游戏而获取经验,此时的孩子最专注又最开心!

  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孩子异想天开、“不务正业”的游戏行为可能是激发孩子探索欲望的“按钮”。

  争抢玩具的背后

  插塑玩具一直吸引着大大小小孩子的目光,让他们百玩不厌。今天周末,小晨家里来了一群“常客”——邻居小伙伴们围坐在一起,又热火朝天地玩了起来。小晨家里有很多插塑玩具,孩子们都在专注地拼插自己的作品。

  只听“哇”的一声,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停下手,寻找哭声的来源:只见小云正满脸委屈地哭着,而旁边的小晨却若无其事地拿着拼好的飞机在空中模拟飞行盘旋……

  经过了解,几个家长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小晨抢走了小云一块绿色的小插塑,小晨妈让小晨将玩具还给小云,并向小云道歉。

  本以为事情已经解决了,然而在小晨妈妈转身离开时,小晨却哭了,边哭边说:“我的飞机怎么办?我也想要一块绿色的插塑……”这时,才看到小晨手中的小飞机,从机身、机翼、机尾每个部位都由若干种颜色组成,这些插塑颜色是左右对称的,唯独机翼处少了一块绿色。

  小晨妈顿时明白小晨“捣乱”行为背后的原因,开始引导小晨学会处理同伴纠纷:比如,可以和小云商量,征得小云同意再拿绿色插塑;可以用其他颜色跟小朋友交换绿色插塑;实在换不到绿色插塑也可以把机翼的颜色更换一下……

  听了妈妈的一连串“可以”,小晨连连点头,并和伙伴友好协商之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绿色插塑。

  面对孩子的“捣乱”行为,小晨妈妈机智地教会了孩子具体正确的沟通方法,让孩子学会了同伴间交往的技巧。

  毕竟,孩子对这个世界上的许多规则、要求理解有限,难免会出现一些看似不可理喻的“捣乱行为”。而孩子们这些看似“捣乱”的行为,可能正是某种个人能力提升发展的契机。家长要站在孩子角度,深入幼儿内心,了解幼儿需求,倾听孩子心声,适当地介入,适时地帮助,给予他们更多积极、正面、有效的语言引导,孩子们一定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8、幼儿教育随笔:一句“不能做”的背后

  幼儿教育随笔:一句“不能做”的背后

  在以前组织孩子们活动时,我总是关注“不能做”的事情。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在组织孩子们接火车。在走之前,我问孩子们一连串问题:“能使劲跺脚走吗?能推人吗?能蹦着脚走吗?能走出队吗?…………”我以这样的方式提醒孩子们以达到规范其行为的目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能。

  孩子们知道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却不能明确什么是可以做的。我想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孩子们形成“关注负面”的倾向。上课也好,游戏也好,我总将目光集中在那些总是“做错”的孩子们身上,指出他们哪里做的不对,这使得孩子们逐渐成为“挑毛病”的好手,永远盯着别人的错误。

  我意识到了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不能老抓住孩子的弱点批评。这样会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不易培养孩子的良好的性格。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改进自己的方法。在孩子没有遵守规则时,用温和的眼神提醒,尽量不点名批评孩子。不当着孩子的面说错点,在孩子耳边悄悄提醒。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肯定的眼神,为她伸出大拇指,告诉孩子老师喜欢她。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刻反省自己,有哪些细节对孩子产生了无意的伤害,有哪些细节对孩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工作中不断的探索自己的教学方法,摸索出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相关文章

《大班毕业随笔3篇》:大班毕业随笔第1篇寄即将毕业的孩子还有一个多月孩子们就要幼儿园毕业了,心中真是不舍,我班的玉珍小朋友今天问我:“王老师,我上一年级,你还教我们吗?”一转眼三年过去

《大班教师随笔3篇》:大班教师随笔第1篇  命令的口气  当今社会,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家里说一不二,与自己的父母讲话也用命

《教育随笔4篇大班》:第1部分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钟爱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孩子会使他们更加康健成长,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会让幼儿变得畏缩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