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100篇推荐

日期:2021-06-01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100篇推荐,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100篇推荐

第1篇、大班数学活动顺数与倒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顺数与倒数,学会顺接数、倒接数。     
  2、在游戏中感知倒数与顺数的规律,开拓幼儿的思维发展。     
  3、情感上: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积极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顺数与倒数的内在规律。  
  活动难点:学习倒数、倒接数  

  活动准备
  1、1—10磁性数字卡2套、方向箭头1个  
  2、青蛙10个,荷叶若干个  
  3、相同火车头图片2个(区别:车牌号不同)  
  4、高楼模型1栋、1—10粘贴数字1套  
  5、《开火车》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教师自我介绍,表达认识新朋友的愉悦心情。  

  (二)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青蛙,及要去参观青蛙的新楼房的主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教师与幼儿共同游戏进行知识铺垫。  
  1.通过拍手游戏感知数量之间多1与少1的关系。  
  2.数字感知多1与少1的关系:如:比2多1的数是几?比9少1的数是几?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报数的方法,使幼儿初步感知顺数与倒数的内在规律,并进行小结:我们把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这样排列的一排数叫顺数。从大数到小数排列,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少l,这样排列的一排数叫倒数。  

  (二)教师引导幼儿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观察、感知由于方位的变化,数的顺序也会发生变化。
 
  (三)复习巩固:  
  1.教师以神奇的口吻,导入青蛙,以寻找青蛙不同点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有的青蛙胸前没有数字,并启发幼儿进行按规律填数字。  
  2.以青蛙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从任意数起的顺数与倒数练习。  
  3.教师以乘坐小火车参观青蛙的新楼房的方法,导入小火车,引导幼儿对车牌号码变换方向进行观察,再次感知由于方位的变化,数的顺序也会发生变化,并引导幼儿根据车牌号的排列规律结合报数乘坐火车,以参与的形式体验、感知顺数与倒数。     
  4.以观察楼房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顺接数与倒接数的练习。如:住在5楼的**想到1楼的**家串门,要走哪几层楼?……  
  5.教师以祝福青蛙搬新家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再次进行顺接数与顺倒数的练习,如:“拍拍手,来数数,123,接着数……”(456),“拍拍手,来数数,987,接着数……”(654)。  

  三、结束部分  
  拓展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哪里有顺数与倒数,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同爸爸妈妈共同寻找、查阅资料,顺数与倒数还应用在哪些方面,下周一大家共同分享。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有的小朋友自觉排队,请一人当小队长,按顺序数数,有的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数数,由这些可以说明孩子们已经有了探究的兴趣,那么我们教师应放开手,让孩子们自己去玩、去探索,毕竟学习不能只通过一两集体活动来完成。

第2篇、大班数学看图编加法应用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体验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必须要有一件事情,两个已知数(条件)及一个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自编加法应用题。
  2.发展幼儿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1.能反映花园里有一只蝴蝶的背景图及能反映花园里有四只蝴蝶的背景图各一张;
  2.能反映天空中有两只小鸟的背景图及能反映天空中有三只小鸟的背景图各一张(树上有2只小鸟,飞来了3只小鸟。)贴绒算式两张(1+4=?,4+1=?。);
  3.两个大问号。 学具:学具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复习5的组成。
  1.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复习5的组成。
  教师:“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分成1和几?”(谢老师我告诉你,5可以分成1和4.)……
  “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嘿嘿,你的1球碰4球。)……
  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们知道5有几种组成吗?(4种)对了,5有4种组成, 5有哪4种组成?
  教师板书: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引导幼儿看图编5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教师出示第一幅图。(花园里有一只蝴蝶在飞。)
  a、教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花园里有什么?谁能用简单的话说一说?(花园里有一只蝴蝶在飞)
  教师:说的真好,我们一起来说:花园里有一只蝴蝶在飞。
  b、教师出示第二幅图。(又飞来了四只蝴蝶。)
  教师:看看怎么了? (又飞来了四只蝴蝶。)
  教师:现在花园里共有几只蝴蝶呢?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幼儿尝试讲述计算方法。)
  教师:他是用加法算的……,一起来看看这个加法算式怎样列?
  c、教师出示算式1+4=?。
  教师:1+4=?你是怎么知道1+4=5呢?(引导幼儿说1和4合起来就是5)他说1和4合起来就是5,所以1+4=5。说得真好,回答问题的声音又好听、很响亮。
  教师:我们一起说说这个加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1表示花园里有1只蝴蝶在飞;4表示又飞来了4只蝴蝶;5表示花园里一共有5只蝴蝶;加号表示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合起来就是加法。1+4=5。)
  2.a、教师:谁愿意用简单的话把这件事讲给大家听。
  教师出示?:这是什么?疑问号是叫我们不把答案告诉别人,而是提一个问题让别人回答。大家想一想,这个问题怎么提呢?(多位幼儿尝试提问)
  教师:请举手的小朋友告诉我吧!
  教师结合幼儿的小结:小朋友都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花园里一共有几只蝴蝶?
  b、教师:现在老师用数字1和4以及你们提出的问题编一道加法应用题,你们要仔细听哦。(教师边指图边讲)“花园里有1只蝴蝶在飞,过了一会儿又飞来了4只蝴蝶,花园里一共有几只蝴蝶?”
  教师分析:(结合图)这道题叫应用题,在这道应用题中,必须讲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花园里有蝴蝶;还要有两个已经知道的条件,这两个条件是:花园里的1只蝴蝶是已经知道的和又飞来的4只蝴蝶也是已经知道的,也就是1和4是已经知道的条件。最后还要提出一个问题(指着?)花园里一共有几只蝴蝶?
  教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讲讲这道应用题吧。这道应用题用什么方法算的,(加法)你怎么知道是用加法呢?(引导幼儿说:花园里的蝴蝶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因为花园里的蝴蝶比原来又增多了。)所以用加法。用加法算的应用题叫加法应用题。叫什么应用题?
  3.出示小鸟图两张,引导幼儿完整地看图编应用题。
  a、教师:小朋友我们再来看看黑板,这两幅图说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简单的话告诉大家?(天空中有小鸟)哪两个是已经知道的条件?(我们一起来学:天空中有2只小鸟,又飞来了3只小鸟是已经知道的两个条件)。天空中的小鸟比原来怎么样?(天空中的小鸟比原来又更多了)大家想一想,这个问题怎么提呢?(出示?)
  教师:谁能完整看图编出一道加法应用题。要想清楚哦,天空中的小鸟是比原来更多了,该怎么提问? 教师:××小朋友是这样编的,(教师边指图边讲)刚才××的应用题是怎样编的?(编得真好,送她一个顶呱呱,不仅爱动脑筋回答问题又很大声又好听。)
  b、教师把小鸟图变换一下。
  教师:老师把这两幅图变换一下,你们能编出另外一道应用题吗?看谁最爱动脑筋。
  教师:天空中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小鸟,天空中共有几只小鸟?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编的这道应用题。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有哪两个是已经知道的条件?提了一个什么问题?(说的真好也送她一个顶呱呱。)

  三、看加法算式编应用题。
  教师:请看黑板上的这道加法算式,刚才小朋友们都学会了看图编加法应用题,那你们能根据加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吗?和你的伙伴说一说,(2分钟)
  教师:谁想好了?(老师重复)××小朋友编的这道应用题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示算式中的4,××表示算式中的1,问一共有……表示算式中的?(教师边指图边讲)说的真好表扬他。
  教师:还有谁想出了不一样的?(请多位幼儿尝试编应用题并检查纠正不正确的。)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有学会了新本领,会看算式编应用题。知道编一道应用题要有两个已经知道的数字及一个问题。如果少了一个数字或少了一个问题,这道就不好编了,更没办法算了。

  四、听口编应用题操作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教师: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听老师编的应用题,摆出相应的算式。桌面上每人都有一个学具盒,学具盒里有1~10的数字看片及+、-、=。小朋友轻轻拿到学具盒,听老师的应用题摆出相应的算式。(教师报5以内的加法应用题的速度放慢,关注每一位幼儿,表扬很快摆对的幼儿。)
  教师:摆对了吗?请摆好了的小朋友举手老师就会过来看看谁摆的又快又准确。(教师评价幼儿操作结果,并对还不能很快摆出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小朋友把数字卡片及符号轻轻的送回家。下课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创编加法应用题。
  收拾操作材料,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1、看图编应用题在大班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比较难的教学内容,也是幼儿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更是锻炼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努力贯测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并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应用题的基本结构都是已知两件事和一个基本问题组成的。幼儿要解答应用题,必须对题的数量进行分析,了解构成要素的概貌,然后才能解答。这也就是应用题所必须进行的结构训练。当教师出示牛奶瓶图时,很容易激发幼儿的思维兴趣,引起他们的联想。接着把“原来有一只奶瓶,后来又送来四只”这样一个数量关系,寓于结构,融于情境中,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分析、综合思维过程,不仅可以使幼儿达到真正理解题意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事实上,幼儿马上就能异口同声地把答案喊出来。。   
  然而,我发现在活动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试着让幼儿自己上来创编应用题,细节方面处理的不够经验,幼儿在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很多,而事实上孩子们创编的应用题前两句基本是一个模型:本来有····后来又来了····。我想针对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引导孩子们去丰富。也希望家长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创编应用题,同时还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有5个幼儿甚至不会问问题,直接给出答案。最后的看算式编应用题的时候,有的孩子直接独处算式,我稍稍有些许变动,使得幼儿在独立完成列式时遇到了困难,有的观察仔细,有的不能理解题意,我就引导孩子按照刚才的方法进行创编应用题。这可能是老师在我们编好应用题时我没有很好的进行总结,帮助幼儿进行梳理,。这让幼儿在学习的时候没能很好的掌握。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幼儿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要求。转化训练,一方面是符合幼儿思维的水平和特点,另一方面要让幼儿参与转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我坚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挖掘每个教育环节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努力引领幼儿真正探索学习。

第3篇、大班数学8,9的分解和组合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活动目标
  1、经力对数量为8.9的物品进行分解、组合的过程,感知8、9的分解、组合。
  2、感受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力,思考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8、9的分解组合,感受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具:“筹码”、“数字卡片”、“分合号”
  2、学具:“筹码”、“数字卡片”、“分合号”纸、笔人手一份。
  3、《操作册》第27页。

  活动过程
  一、运用“数字碰球”游戏复习数的分解、组合。

  二、学习8的分解、组合。
  1、教师分给幼儿每人8片筹码,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份,并用“数字卡片”、“分合号”记录分解结果,先请分成7和1的幼儿展示自己的分法和结果,引导幼儿感受将8分成7和1或分成7和1,虽然改变了两个数字前后顺序,但合起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2、请8分成2和6,3和5两种分法的幼儿展示自己的分解过程和结果,引导幼儿找出与这种分法的另外两种记录结果。小结俩个部分数,交换了位置,合起来总数是一样的。
  3请还有不同分法的幼儿展示:即8分成4和4.
  4让幼儿集体完整地读一读8的分解和组合。

  三、学习9的分解、组合
  1、教师分给幼儿每人9片筹码,让幼儿尝试把自己每次分到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并引导幼儿在摆分合式时按一个分数 递增,另一个部分数递减的规律来摆分合式并记录,再找出其中有相同数字的分法。
  2、 把幼儿分解的结果展示在黑板,并进行检查。

  四、游戏活动:做手指游戏“找部分数”。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六、活动延伸:完成《操作册》P27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活动目标很明确难度适中,大部分幼儿能听懂,学会自己操作,幼儿动手能力也比教强,学习兴趣浓厚
  2不足:教师讲课不够幼儿化。上课时间太长。
  已后要多锻炼自己,不断提高上课的奇巧。

第4篇、大班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生活中有规律的序列,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辨认图形排列的规则,并按照其序列延伸该图形。   
  3、发展观察、分析的能力。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在活动室布置四个活动区域:“超市”、“书店”、“展示大舞台”、“数学角”。   
  2、在“超市”里摆满五颜六色的项链、花纹有一定规律的发饰、桌布、衣服、包装纸,卡片花边、国际象棋棋盘,美人痣。   
  3、“书店”里摆设按事件变化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图片:有种子发牙、蝌蚪变青蛙、月圆月缺、小孩长大成人。   
  4、“展示大舞台”里准备了各种颜色的纸环、五颜六色的彩色纸、串珠、纯白色的衣服、裤子、围巾、裙子、手套、袜子、剪刀、画笔、花边、各种颜料、针线、双面胶。   
  5、“数学角”里准备了按故事情节变化的先后顺序的小卡片、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一)感知活动――逛“超市”   
  安排、布置适宜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老师以朋友身份带领幼儿“逛超市”,“超市”里摆满了的各式各样的东西,让孩子们感知事物的序列变化,从而感知事物的美,进一步让幼儿们说出你所见到的物体是用怎样的规律排序的,然后记录下来,看谁记录的画面最美,就在额头中间贴上一颗“美人痣。”   

  (二)合作活动――逛“书店”   
  老师带幼儿们逛完了“超市”,又带领幼儿们来到了“书店”,这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书、图片。老师说“孩子们,今天书店阿姨把图片的顺序搞错了,我们来帮助阿姨给图片分类排序好吗?”大家等不急了,忙说:“好!”接着幼儿自主的三五成群的自发的组织成一组,开始按事件变化的先后顺序排列图片,幼儿拼拼说说,合作活动,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又培养了幼儿热爱集体的好品德。接着,每组推选一名代言人起来表述本组的排列结果,说出小组的队名、口号,展示交流,要求发言的幼儿用“先……后……最后……”的句式来讲述。   

  (三)操作活动――展示大舞台   
  老师带领孩子们帮“书店”阿姨把图片整理好后,又带大家来到“展示大舞台”,这里是幼儿们动手操作的区域;在这里,幼儿们可以充分自主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里,老师给他们准备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材料;在这里,小朋友们可以尽情的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心趣,一举几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操作活动开始,老师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小朋友的活动中,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后,带上或穿上自己的作品走向展示舞台,在轻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向模特一样展示自己的风采。每一个“模特”展示完毕,“主持人”采访“模特”:“你脖子上的项链的创作灵感来自怎样的排序规律?”他非常自豪地回答:“我制作的项链是用红、黄、蓝、绿,红、黄、蓝、绿.....的规律来排列制成的,记住我哦,我是二十号选手,投我一票!”主持人接着喊:“下一个。”一个个都是那么自信,一个个都是那么出色,一个个都是那么充满活力,最后主持人讲评:每一个参赛选手都表现不错,都发给一份优秀奖。   

  (四)延伸活动――有趣的小卡片   
  延伸活动中,我又以朋友的身份带小朋友们走进数学区域,为幼儿提供录象故事和故事小卡片,让幼儿边听故事边按故事情节顺序排列故事小卡片。听完故事后,我又带小朋友们到室外去找有一定规律排列的物品,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第5篇、大班数学公开课10的分解与组成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6—9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10的分解组成,掌握10的9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和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10的9种分法。
  活动难点:总结归纳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活动准备
  1、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教学视频光盘一张。
  2、若干小矮人图片和小房子。
  3、数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问答形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数的组成和分解。如:
  师:我来问,你来答,9可以分成3和几?(幼儿边拍手边回答)

  (二)、学习10 的组成和分解。
  1、故事导入。教师: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位美丽的白雪公主,今天,白雪公主非常高兴,因为有小客人要到森林里作客,你们看,他们来了。
  提问:
  〈1〉来了几位小矮人?
  〈2〉10位小矮人要住进两座小房子里,该怎么住呢?引出课题《10的分解与组成》。
  2、幼儿动手操作,把10张小矮人卡片摆一摆,记一记来思考10的多种分法,帮助白雪公主做出不同的安排方法。
  〈1〉把幼儿分成10组,每四人一组。
  〈2〉每组请一名幼儿做记录,其余幼儿动手操作。
  〈3〉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总结10的9种分法:  
  10       10        10        10        10  
  ∧       ∧        ∧        ∧        ∧
  1  9     2  8      3  7      4  6      5  5
  9  1      8  2      7  3     6  4               
  3、引导幼儿观察10的分解式,发现总结10以内数分解组成规律:除1以外,每个数分法的种类都比本身少1;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较小的数,所分成的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即整体大于部分;把一个数分成两部分,如果一部分增加1,另外一部分就减少个1,即递增递减规律;交换规律。
  10
  ∧   
  1   9       
  2   8     
  3   7     
  4   6     
  5   5  
  6   4  
  7   3   
  8   2  
  9   1           
                        
    (三) 、巩固练习                              
  1、卡片填数                                
  10        10        10       4  □       □  9
  ∧       ∧         ∧        ∨           ∨
  □  8     7  □     5  □       10         10
  2、数学书第19页习题(开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请小朋友仔细看看钥匙和锁上的数字,哪两个数字合起来是10,就用线连起来)。
  3、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教学视频。

  (四)游戏活动
  1、“找朋友”。游戏规则:请前面手里拿卡片的小朋友找座位上的小朋友做“好朋友”,要求两数和起来是10。
  2、火车开了。游戏规则:幼儿每人一张数字卡片,找和自己卡片上数字合起来是10的小朋友手拉手一起上火车,边唱《火车开了》歌曲边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尝试探索,学习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幼儿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的是在最后的游戏环节里,忙乱中忘了让幼儿自己去找“好朋友”;个别幼儿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差,不愿与同伴交流,还需加强训练。

第6篇、大班数学活动5以内加法的看图列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观察、讨论中理解5以内加法式题的实际意义,并尝试看图列式。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景区图片、各种交通工具图片、各种算式题。
 
  活动过程:
  一、 看一看,——了解晋城的一些著名的景点。
  出示5张旅游景点的图片,幼儿欣赏,并说说自己的见解。
 
  二、 猜一猜——说一说各种交通工具的特征及用途。
  1.猜一猜是什么交通工具?
  2.为交通工具编号。
  3.出示公园的图片,那咱们这么多人坐几号交通工具会最快到达。
 
  三、编一编——在尝试看图列式中,进一步理解5以内式题的实际意义。
  1.观察公园的几个区,说说自己看到的地方名称。
  2.教师出示一道式题:猜猜这些数字代表什么意思?那你还能想出不同的式题吗?
  3.出示小树林,找一找数字5。
  并用图中是5的树、花、草、人编5以内的加法题。
  4.幼儿分成两队,选择式题并说说式题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对多者为胜。

  四、到生活中找5的加法。

  活动反思
  1.设计课程主要的考虑对象就是幼儿,我们要把握好本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从以上两方面着手,课程的大体方向就不会有太大出入。根据以上两点我设计了本节教育活动。
  2.因为设计的场景均为本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又以游戏的
  形式展现,所以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都较高,目标完成良好。
  过程中有一名幼儿在两队比赛的过程中积极性不是太好,课后我与他交流,得知是因为前面的几个景点中有一个景点自己没有去过,所以没有说出来,旁边的小朋友就笑话他“那你都不知道”。导致他后面的环节积极性受到影响。   
  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讲故事的时间,以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们传达了“不能讥笑他人”。

第7篇、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我在幼儿已经认识“+”、“一”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和“<”。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和幼儿一起探讨,一起编儿歌,通过儿歌、表演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这两个符号开口的方向,这样既能加深幼儿对内容的记忆,也能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目标
  1.认识“>”、“<”,初步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2.根据“>”、“<”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这两个符号开口的方向。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4张,从图一到图四的图案分别是8只小兔、6只小鸭、4朵花和9个娃娃;水果2盘;玩具2盒。
  2.数字卡片7张(数字分别是8、6、5、7、4、3、10);“>”、“<”、“=”卡片若干。
  3.数字花头饰一套。
  4.将教室布置成聪明屋。
  5.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以《动画城》的金龟子姐姐请小朋友到聪明屋做客为引子,放《火车开来了》的音乐,导入课题。
  2.认识“>”。
  (1)出示两幅图片(图一、图二),幼儿说出其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8和6),并引导幼儿对这两个数字进行比较,说出8大6小。
  (2)教师:我们可以在8和6之间放一个符号,这样大家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能放“=”吗?引导幼儿认识“>”。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表示前边的数字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的含义,说出“8大于6”。
  (3)出示两盘水果,让幼儿说出其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7和5),启发、引导幼儿说出“7大于5”。
  3.认识“<”。
  (1)出示两幅图片(图三、图四),让幼儿感知其数量的不同,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4和9),引出“<”,重点观察“<”像是在向左弯腰,撅着屁股给小数瞧,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说出“4小于9”。
  (2)出示两组玩具,让幼儿说出其数量,贴上相应的数字卡(3和10),引导幼儿说出“3小于10”。
  (3)启发幼儿找出“>”和“<”的内在规律。 “>”和“<”都有一个开口,长的也差不多,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呢?小朋友们可以看一下,无论是“>”还是“<”,它们开口的方向都对着哪一个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
  (4)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4.表演游戏:学做“>”和“<”。 请两名幼儿做数字花,戴上数字头饰,一名幼儿站在两个数字中间,用身体姿势表演“>”、“<”,教师在黑板上做记录,并请幼儿读出来。
  5.小结 放《火车开来了》的音乐走出教室,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也有幸组织了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园培养目标、幼儿园教育内容和幼儿身体发展的水平,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物质条件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活动使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知识内容单调枯燥,思维训练比较严格,因此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利用幼儿熟悉的形象(金龟子姐姐)、喜欢的情境(聪明屋以及开火车游戏)引入课题,使幼儿的注意力和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激励幼儿去学习新知识。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和概括能力较差,借助各种教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因此我用水果、奥特曼、怪兽等幼儿喜爱的实物教具,以及幼儿自己在手工课上制作的纸偶做成挂图,既便于操作,又形象直观,促使幼儿自己去体验,去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时时用儿歌去引导幼儿用身体去感知大于号和小于号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表演游戏这一环节,幼儿在感受的过程中记住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开口方向,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这一环节幼儿是很感兴趣的,他们纷纷举起小手说:“老师,我来表演,我来表演。”由此可见,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实物、教具材料或设计情境让幼儿获得直接具体的感知,既能使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又能促进幼儿对事物有较全面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8篇、大班数学活动图形拼拼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已学过的各种几何图形。
  2、尝试运用不同几何图形拼出各种图案,并说出自己操作过程中用到哪些图形,通过图形拼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多种组合。
  4、感受拼图游戏的奇妙之处,在操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用不同几何图形拼出不同图案,并说出操作过程;
  活动难点:在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根据一种图形与其他图形的多种组合来进行多元化的操作,支持幼儿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活动准备:  
  各种颜色的几何图形   双面胶   剪刀   白色纸   由几何图形拼成的机器人  火箭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过河    
  将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游戏。在地面上放上提前准备好的几何图形作为河里的石头,并把它们摆成两条长河,让幼儿一个挨着一个慢慢往过走,在走的过程中,要求脚不能落到地面上,一定要踩到图形上,而且在过河时要看清楚你踩了哪些形状的石头,等游戏结束后老师要提问。

  二、出示由刚才在游戏中出现的几何图形拼成的机器人,让幼儿观察,画的是什么,都由哪些图形拼成的,这些不同的图形各有几个呢?先让幼儿自己回答,完了后老师领小朋友一起数,从局部到整体,点数各种几何图形。     
  随后再出示用几何图形拼成的火箭,让幼儿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活动
  发给每位小朋友若干张不同的几何图形,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运用已有的几何图形制作一幅画,教师个别指导

  四、作品展示
  将自己制作的作品贴到展示区供大家欣赏,教师对个别幼儿进行奖励。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看看他们家中什么物品是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或者是圆形的。 再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卡纸剪出各种图形,拼成自己喜欢的一幅画。第二天来到幼儿园后要给其他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做的是什么,怎样做的,用到了哪些图形,从而使这一活动进一步深化。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操作、学习,幼儿的认知由抽象变具体,由单一变多样;给幼儿充分展示和交往合作的机会,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拼完后让幼儿说一说拼的过程,因为是幼儿真正亲手操作的,幼儿都会说,说得都非常好,很有条理;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9篇、大班数学学习6-9的相邻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6—9的相邻数,知道自然数列中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多1,比它后面的数少1。
  2、初步理解数与数之间的数差关系。
  3、学习向大家介绍某一组游戏名称及规则。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找朋友”游戏实物卡片3张。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复习2—5的相邻数。
  游戏:“看数拍手。”“我出的一个数是几,说预备——拍。一、三、五组的小朋友先拍比它少1的数,再说我拍几比几少1。二、四、六组的小朋友后拍比它多1的数,再说我拍几比几多1。”活动可请幼儿交换进行。
  小组活动。
  第一组:找朋友。
  “请你数数中间是几?在它前后的空格中印出比它少1和多1的两个朋友卡片,再在下面引上数字,说说几比几少1,几比几多1。”
  第二组:依样涂色。
  “谁会向大家介绍这一组的活动?”
  第三组:看标记印数字。
  活动评价。
  在黑板上展示幼儿在活动中完成的材料。请幼儿讲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4、5、6。4比5少1,6比5多1和5比4多1,4比5少1。
  “现在我来报数,你们来答比它少1和多1的数。”

  活动反思: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习6—9的相邻数,知道自然数列中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多1,比它后面的数少1。孩子对这节课掌握的较好。操作时准确率较高。

第10篇、大班数学活动球体和圆柱体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认识球体和圆柱体,了解其基本特征。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其操作能力。
  3、 能寻找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
  4、 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乒乓球(每人一个)、圆形卡片(每人一个)、奶粉桶一个、长方形纸若干、胶棒、橡皮泥若干
  2、 布置一个小超市(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物品若干及一些其它的物品)

  活动过程:
  1、 认识球体。(玩一玩)
  看,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什么?(乒乓球和圆形卡片)请小朋友们玩一玩。在玩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不能让你的乒乓球和卡片离开你的桌子。   (1)、你们刚才是怎么玩的,乒乓球和卡片的玩法一样吗?(幼儿回答)
  (2)、教师小结它们的不同。      
  我们看乒乓球,从前面看它是什么形状?(圆的)               
  从后面(左边、右边、上面、下面及各个方向)看它是什么形状?(圆形)
  从不同的方向看它都是圆形的,而且它可以随意滚动。 我们再从不同的方向来看这张卡片,和看到的乒乓球一样吗?(不一样)
  卡片只能从两个方向看,它是圆形的,而且不能随意滚动。
  (3)、教师小结球体的特征。
  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就往哪边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4)、寻找球体。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都见过什么东西像球体?
  2、 认识圆柱体。
  (1)、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一件东西,看看是什么?(出示奶粉桶) 它是球体吗?为什么?(不是)
  (2)、比较上下两个圆,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我们看它的上面和下面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那这两个圆一样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和上面的圆一样大的圆片,我们用这个圆片和下面的圆比一比,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大。
  (3)、小结圆柱体的特征。
  像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4)、寻找圆柱体。
  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平时见过的什么东西像圆柱体?
  3、 玩一玩。
  (1)、长方形纸 请小朋友把长方形纸变成圆柱体。
  (2)、橡皮泥 请小朋友用橡皮泥变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
  4、 延伸活动,找一找。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玩具和物品,小朋友从中找出球体和圆柱体的物品和玩具来。

  活动反思:
  优点:
  1、 在活动中通过玩一玩及一些操作活动来让孩子们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另外也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2、 在玩一玩这一环节,孩子们的习惯也很好,在玩纸的时候,孩子们可以一个一个地传;玩橡皮泥的时候,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再有操作活动中体现了孩子们的合作。
  缺点:
  1、 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自控能力还有待加强。
  2、 在寻找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这一环节组织的不太好,有些乱。还有待改进。

第11篇、大班数学活动四等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理解四等分的含义:四等分后的每份是一样大的,并能比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探索不同的物品、材料的四等分方法,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尝试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室周围的墙上布置有小动物的各种房子。
  2.每组两个小筐(一个筐内装长方体、圆形、椭圆形等彩纸若干,另一个筐内装剪刀、铅笔、线、尺等工具),正方形纸若干置于桌上。
  3.另准备每组一筐特殊材料,如木片、肥皂、布、彩带、橡皮泥等。
  4.浆糊、抹布若干、磁性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帮助小动物,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城来玩,你们高兴不高兴?小动物今天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一个忙,给它们刚造好的漂亮的房子贴窗纸。因为从店里买回来的窗纸都太大了,一定要把每张都分成一样大的四份后才能够用,小动物们都不会分,小朋友愿不愿意来帮助小动物?

  二、第一次尝试:四等分正方形
  1.教师提出尝试要求,将正方形分成一样大的四份。
  师:现在先请小朋友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把正方形的窗纸分成一样大的四份,好吗?
  2.幼儿尝试操作,将正方形四等分,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对分得好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并鼓励幼儿想想有几种分法。
  3.尝试操作后提问。
  师:(1)请××小朋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么知道分出来的四份是否一样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
  (2)有哪些小朋友的分法是跟他一样的?哪些小朋友的分法跟他不一样?
  4.老师将正方形的三种分法在磁性板上摆给幼儿看,然后请幼儿比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5.小结。
  师:像这样把一个东西分成一样大的四份叫四等分,四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样大的,而且每一部分都比原来的整体小,整体比部分大。

  三、第二次尝试:四等分其他图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
  1.请幼儿为小动物贴窗纸,教师提出第二次尝试要求:四等分其他图形。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种正方形的四等分方法,真聪明。可小动物的窗户是各种形状的,我们小朋友再来试试看,把其他形状的窗纸也都进行四等分,然后去帮小动物贴上,好吗?请轻轻打开毛巾,里面是其他形状的窗纸。
  2.幼儿第二次尝试操作,即把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四等分,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了解幼儿不同的四等分方法。
  3.教师请选择不同图形进行四等分的幼儿讲讲,自己分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分的,然后教师将各种图形的四等分方法在磁性黑板上摆出来。
  师:现在小动物的房子比原来更漂亮了,我们来看看,这个漂亮的窗纸是哪个小朋友贴的?请你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图形分的?是怎样分的?

  四、教师对幼儿提出进一步的尝试要求,即对不同材料、物品进行四等分
  1.请幼儿再来帮助小动物解决难题,即四等分不同材料、物品。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帮小动物将窗纸进行了四等分,并给小动物贴好了,可有时小动物还要对其他材料和物品进行四等分,它们不知道怎么办?小朋友还愿不愿意帮助它们?(教师端出特殊材料)这里就是小动物平时遇到的难题,我们小朋友再来试一试,帮小动物想想四等分的方法,好吗?
  2.幼儿尝试把特殊材料进行四等分,教师巡视,对分得好的幼儿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3.请选择不同材料、物品的幼儿讲讲自己拿的是什么、怎么分的。
  4.教师小结:彩带、布可以用对折的方法四等分;木片、肥皂可以用线或尺量好长度,找到每边的中点,然后用尺和铅笔把对边的中点连起,进行四等分;橡皮泥可以先把它搓成均匀的正方体、长方体或圆球等再进行四等分。

  五、请幼儿找找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四等分的,并将所有四等分的方法都去告诉小动物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仅给小动物贴好了窗纸,而且还给这么多种材料、物品想了好多好多种四等分的方法,小动物知道了一定很高兴。现在我们一起到外面去找找看,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可以四等分的,再想想该怎么分,然后将所有这些东西的四等分方法都去告诉小动物,好吗?
  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四等分的概念对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并不是很难,但要让幼儿真正理解具体的方法也不容易。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不同的环节,引导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剪一剪,再拼一拼,一步步操作探索,从而得出各种图形的不同的分法。活动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和操作特点。从幼儿的操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幼儿都能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大胆想出各种图形的不同分法,也能很快地掌握基本的分法。对于个别难的分法,也能在老师或同伴的提示讲解下得到启发和提升。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掌握了四等分的知识,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体现了新纲要的教学理念,所以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也发现在操作材料上准备得还不够充分,可能是计算错误,另外在摆放操作材料时还要考虑得更周到,这样活动效果可能会更加完美。

第12篇、大班数学活动小小统计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统计表按图形的两个特征统计图形数量。
  2. 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3. 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4.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各种几何图形卡片若干。
  2. 大象、小鸟、鱼、乌龟、图片。
  3. 统计表图一、图二、铅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用图形拼搭的小动物,激发兴趣。       
  师:今天有小动物来和我们做游戏了,看看谁来了(鱼、小鸟、小鸡)?这些小动物身上藏着什么秘密呢?(都是用图形拼成的)都用到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多少呢?   
   
  二、学习用统计表统计几何图形数量。      
  1. 出示乌龟图片,幼儿尝试用各种办法按形状记录每一种图形数量。
  2.出示统计表(图一),指导幼儿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和方法,学习按形状统计出乌龟图案中每一种图形的数量。      
  3. 幼儿尝试用各种办法按形状、颜色记录乌龟每一种图形数量。      
  4. 出示统计表(图二),学习按形状、颜色统计乌龟图案中的图形数量。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用统计表统计乌龟的图形数量,统计时要仔细观察,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的顺序统计,不容易出错。

  三、幼儿操作,能用统计表按图形的形状、颜色统计图形数量。 为每组幼儿提供小动物图片3幅及统计表(图二),幼儿自选图片进行统计。    

  四、师幼一起对统计结果进行检验。 
      
  五、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真棒,我们学习了用统计表按形状、颜色对图形进行统计,而且小眼睛观察的仔细认真,学会了有序地观察。老师还有一些图形图片,小朋友可以自己进行拼搭,并用统计表统计。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大班的数学活动,这节活动有30名幼儿参加,分成三个小组,每组10人。第一个导入图片环节,动物是由不同形状的图形组合而成,每个图形外边框是不同颜色沟边,图形本身是白色,这样从视觉上很清晰的观察到每个图形。活动一开始,幼儿兴趣浓厚,每当提问某种图形有几个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有的幼儿伸出手指头,有的站起来,都抢着争当第一个说出答案的人。到了操作环节,幼儿自选一幅图片进行按两个特征统计。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满足了孩子的不同需求。在操作中,孩子们很认真的观察统计,因为提供的图片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图案,如机器人、小公主等等。在最后和幼儿一起检验结果时,有的幼儿还在低头统计着。可见孩子们很喜欢这节活动。大家参与的兴趣很高,到最后都完成了统计,虽然有的幼儿的统计结果不对,当得知漏数时,孩子们脸上认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表情,是那么美好。

第13篇、大班数学活动2的加减法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看三幅实物图列算式,学习2的加减法,认识加号、减号、等号(理解其含义)。
  2、启发幼儿用一句话表达出一幅图的图意,注意用词正确。
  3、学习书写加减法算式。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  实物图。 学具  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看三幅图,学习2的加法。
  (1)出示图一。 “这三幅图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每幅图用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了。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完后讲给大家听。”“先讲第一幅,什么地方有谁?”(草地上有一只鸡)“再看第二幅图应该怎么讲?(又来了一只鸡)把第一、二幅图连起来讲。”“第三幅谁会讲?(一共有二只鸡)谁会把这三幅图连起来说?”幼儿个别、集体讲述三句话。“我们怎样把刚才的事记下来呢?草地上有1只鸡怎样表示?又来了1只鸡怎样表示?一共有两只鸡怎样表示?”幼儿回答老师边用数字记录。“用什么符号表示又来了呢?(+)用什么符号表示一共有呢?(=)”(指+)“这是什么符号?”(加号)“怎么读?”(加)(指=号)“这是什么符号?”(等号)“怎么读?”(等于)(1+1=2)“这算式什么意思?我们一起说说看。”边指数字、符号边讲述图意(对应如下):
  草地上有1只鸡      又来了     1只鸡     一共有     两只鸡
  1              +          1          =          2
   “大家一起把算式读两遍。”
  (2)出示图二。
  “这三幅图说的也是一件事,谁会把每幅图用一句话说清楚?那用算式怎样来表示呢?”(1+1=2) “大家一起把算式读两遍。”
  2、看三幅图,学习2的减法。
  (1)出示图三。
  “那这三幅图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先将第一幅图(草地上有两只小兔)。”“看看第二幅图谁会讲?”“到底是‘来了’还是‘走了’?你怎么看出来的?”“我们把第一、二幅连起来说一说,再想想第三幅应该怎么说?”“大家把三幅图两起来说一遍。”“谁会用算式来记录这件事?”
  草地上有两只小兔      走掉了     1只小兔     还剩     1只小兔           
  2                —         1           =         1
  “这个符号(—),你们认识吗?叫什么名字?(减号)怎样读?(减)这道算式叫做减法算式。”“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出示图四。
  “这三幅图也是说了一件事,你能用三句话把它的意思说清楚吗?”“谁会用算式来记录的?”(2—1=1)“谁来说说这道算式里的每个数字和符号都表示图上的什么意思呢?”

  二、小组活动
  1、看图讲述含义,指导幼儿正确列出2的加减算式。
  先看着图用三句话讲清楚含义,然后列出算式。
  2、看分合式写数字。
  3、依样填空格。

  活动反思: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本着突出《纲要》精神: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凸现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本次活动主要从生活性,趣味性,过程性,科学性,开放性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出2的加减法,在操作活动过程中,使幼儿体验并感知了加减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和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减法来解决。

第14篇、大班数学活动数与量的对应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让幼儿经历50以内的数与量对应的过程。
  2、操作中继续感知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专注、细心的习惯。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金色珠”;数字卡片;写好的数字卡片若干。
  2、学具准备:“金色珠①②③”;写好的数字卡片若干;画有计数器的纸片若干;笔。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①师幼互相问候。
  ②游戏。点兵点将。幼儿站成圆圈,教师站在圈内,与幼儿一起念儿歌。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逐个抚摸幼儿的头,当念完最后一句后,所有被摸过头的幼儿搞搞举起右手,大喊一声“到”。
  2、集体活动
  (1)复习数位 教师操作教具“数字卡片”,摆出一个数字,如123,请幼儿说说这个数字个位是几,十位是几,百位是几。
  (2)学习按数取珠 创设情景: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金色珠要和数字拉片做朋友,我们来帮帮他们吧!
  ①教师拿出一粒金色珠,提问:有几粒珠子?可以用写个数字卡片朋友来表示?教师拿出数字卡片1放在这里珠子的下面。
  ②教师再取出一串金色珠,提问:一串珠子有几粒,它的数字朋友是谁呢?接着问:5串金色珠呢?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金色珠下面摆上相应的数字卡片。
  ③教师拿出数字卡片,如48,先读出数字卡片,然后取出4串金色珠和8粒金色珠摆在数字卡片48的旁边。
  (3)幼儿自由操作练习。教师可以说出任意数字,请幼儿拿出相依的数字卡片、串珠。
  3、游戏活动:“找数字”
  ①教师边拍手边问:“小朋友,小朋友,我问你,18,18在哪里?”  
  幼儿边拍手边回答:“杨老师,杨老师,告诉你,18,18在这里。”然后迅速举起数字卡片“18”。(依次玩2-3次。)
  ②教师拿走任意一组串珠、数字卡片,要求幼儿说出哪一组不见了。请说出那一组不见了的幼儿将串珠、数字卡片拼摆好。(游戏可反复进行)
  4、操作活动:按数画珠。
  幼儿根据数字摆放串珠并添画串珠。
  5、交流小结。
  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做简单小结。
  引导幼儿将学具收拾好。

第15篇、大班数学剥花生教案

   活动目标:
  1、观察花生果的特征,了解花生果的用途。
  2、记录剥花生仁的情况,学习简单的统计数据的方法。
  3、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花生人手10颗,点心盘和小碗人手一个,记录表人手一张。
  智能AB猜试题。花生类食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花生果的外形。
  1.以猜谜导入:小朋友都喜欢猜谜,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猜一猜,小耳朵听好了。“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谁猜出来了?
  2.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幼儿解释谜面。我们来看看,花生的外壳怎样?里面呢?打开后,里面有什么?学习花生仁(了解花生的外形特征)

  二、剥花生1.小朋友真棒,不但能猜出谜语,而且还能说出理由,那是不是每颗花生里面都睡了一个花生仁呢?那你来猜猜看,这颗花生里面有几颗花生仁?(幼儿猜测)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怎样就能知道了?(剥开来看一看)2.你们想不想剥花生呢?今天我们一边剥花生还要一边记录,怎么记呢?(出示记录表)这里有一张记录表,上面有两排格子,这一排是告诉你要剥10次花生,下面这一排是让你填花生仁的颗数,如果第一次剥出2颗花生仁,你就在第一个格子里用2来表示,第2次剥出3颗来,你记在哪里呢?好的,小朋友在剥的时候要剥一次记一次,一直到剥完为止,剥下来的壳放在中间的盆子里。你会不会玩?你能不能一边剥一边吃?
  好,现在开始吧!
  3.请幼儿剥花生,一边剥一边进行记录。
  4.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记录剥下的结果。
  5.鼓励已剥完的幼儿说说游戏结果。
  6.统计数据。
  交流:小朋友,花生都剥好了吗?你能不能把记录的结果告诉大家?(能,请个别幼儿介绍)A、今天,小朋友真聪明,不仅会剥花生,还把花生仁的颗数都记录了下来,知道了一颗花生里面有的是1颗仁,有的是2颗花生仁,还有3颗的。那在你剥的10颗花生中每种有几颗呢?我们把它来统计一下好不好?
  你们看,老师也剥了10颗花生,我也把它记下来了,那来看看,1颗花生仁的我剥到了几次?(数数看)把它记在哪里(一颗花生仁的地方),2颗花生仁的剥到了几次?怎么记呢?3、4颗有几次?记在哪里?
  B、小结:好现在我已经把我剥的花生统计出来了。(老师指着记录表说一遍)C、小朋友会不会把自己的记录结果也统计一下呢?(会)请小朋友试一试,看看你统计下来,那种花生仁的最多?
  D、幼儿统计,教师指导。
  E、交流:你统计的结果怎么样?谁愿意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几颗花生仁的最多?(幼儿讲述)还有谁愿意来说一说?
  F、其他小朋友,你的呢?把你的记录表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听,告诉他,你的是哪种花生仁的最多?(下位交流)三、了解花生的用处。
  1.小朋友真棒,通过统计,发现了2颗花生仁最多,那花生有什么用呢?(幼儿自己说)2.小结:小朋友说的真好,那花生仁除了可以吃,可以榨油,那它的壳和衣有没有用呢?让我们来听听花生自己是怎么说的吧!(另一位老师来扮演花生讲述)3.原来花生的本领这么大,它浑身都是宝,你们记住了吗?

  四、游戏:智能AB猜1、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关于花生秘密的游戏,叫智能AB猜。
  2、我说一句话,如果你觉得A的答案对,你就站在A这一边,如果你觉得B的答案对,你就站在B这一边。选对的小朋友就可以得到一朵笑脸花,所以,你一定要听清楚了以后再选,看看谁能全部答对?听明白了吗?好,游戏现在开始。
  1.花生的种子在 A 、在泥土上面 B、在泥土下面2.发霉的花生 A 、可以吃 B、不可以吃3.花生能榨油 A 、能 B、不能4.花生只能吃 A 、是的 B、不是5.所有的花生都只有2颗花生仁 A、是的 B、不是6.花生的壳 A 、有用 B、没用评价:游戏结束了,看看你得到了几朵笑脸花?我们来看看有没有谁得到了6朵笑脸花的?这些小朋友就是我们这次游戏的冠军,其他小朋友也不要难过,我们下次继续努力,争取夺冠军。

  五、分享活动。
  今天我们和花生玩游戏,还知道了,这么多关于花生的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尝尝我们亲手剥的花生是什么味道的?
  孩子分享花生。

第16篇、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幼儿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幼儿初步观察、推理能力。             
  3、激发幼儿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PPT、找规律图卡、不同颜色的椅子、美羊羊头饰、串珠玩具、黑板

  活动过程:
  一、课前调控:拍手律动,组织幼儿向老师们问好。

  二、导入: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上课坐的椅子,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1、幼儿观察椅子,各自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一边引导幼儿说出椅子的颜色排序不同。
  颜色:红红、绿绿、红红、__        
  红、绿、红、绿、___        
  红红、绿、红红、___
  2、全体幼儿跟着老师读出椅子的排列顺序,引出规律。

  三、情景引入:今天老师请来一位客人,(美羊羊头饰)教师扮演美羊羊。美羊羊:“昨天羊爷爷问了我几个问题,可是我不会,我想请小朋友帮帮我,好不好?”。
  1、看课件(各种颜色图形的排列):找出顺序并说出规律,将空白的地方添上正确颜色的图形。幼儿边说规律教师边积极地鼓励及引导。
  美羊羊:“你们真棒啊!有你们这样的朋友真好!可是爷爷还给我一张纸上面全是这样的图形,小朋友再帮帮我吧!”
  2、教师出示课件和黑板(贴有图形排列规律的图卡),给幼儿说明要给图形宝宝找规律
  (1)请幼儿认真观察图卡,找出规律。
  (2)请个别幼儿上台,把空白处的图卡粘贴完成。
  3、美羊羊:“小朋友都完成了,我也学会了,谢谢小朋友们,你们这么聪明,所以我想请大家一起进行一个比赛,这个比赛是—比眼力(出示课件)!”。
  (1)教师出示找规律图片,幼儿通过观察、推理,以最快的速度说出规律,并说出空白处应该粘贴的图片。
  (2)教师给表现好的小朋友给予表扬。
  4、串珠游戏——送项链 美羊羊:“今天我买了一条好看的项链(出示串珠玩具串成的项链,),可是只买到了一条,但是我还想再带一些回去,送给羊村的小伙伴们,你们可以帮我做一些吗?”。
  (1)教师请全体幼儿观察美羊羊的项链,引导幼儿说出项链排列的规律是按红黄绿蓝排列的。
  (2)请三个幼儿上台进行“串项链”,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
  (3)串项链完成,教师请幼儿分别说出自己串的项链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
  (4)把完成好的项链送给美羊羊。

  四、结束:美羊羊:“哇,真漂亮!谢谢小朋友们送的项链,我要回羊村了,喜洋洋他们看见了肯定会很开心,小朋友们再见!”。幼儿:“美羊羊再见!”

  活动反思:
  找规律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要求孩子思维灵活,需要孩子先感受再发现,才能理解规律,而这些要求单靠老师的讲解显得收效甚微。针对这个情况,在平时的小游戏中,我让孩子通过观察来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一些规律,激发他们创造简单规律的兴趣,感受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例如在美术活动中,就可以在运用规律来进行花边装饰,还在整理班级用品时也可以运用规律性地来排列,在排列队伍中也同样可以运用规律进行,使得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活动《找规律》中,我改变了以往教师先详细、深入讲解操作材料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根据卡片寻找规律,然后讲述排列规律,幼儿的兴趣很高。然后再出示规律类型卡片,让幼儿来匹配;果然幼儿在操作材料中运用已有经验,顺利完成,最后展示生活中运用这些规律来排列的图片,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和运用规律的兴趣,活动延伸中我让幼儿自己设计规律排列,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和运用规律的兴趣。

第17篇、大班数学看图列算式教案

   活动目标:
  1.观察理解图片内容,尝试编题并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2.幼儿会根据图片用三句话讲出图意,学习看图列应用题。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画册》第3册第55页。

  活动重难点:
  用三句话讲出题意,尝试用原来有几只、又来了几只、一共有几只完整讲述。

  活动过程:
  1.碰球游戏,复习6、8的分解组成。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8的组成。
  教师:“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嘿嘿,你的1球碰7球。)……
  2.引导幼儿看图说出图意及数量关系。
  出示图片一,提问:
  原来草地上有几只小鸡?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又走来了几只小鸡?引导幼儿尝试用“一共”来提问。我们一起来说一说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鸡呢?
  教师分析:(结合图)这道题叫应用题,在这道应用题中,必须要有两个已经知道的条件,这两个条件是:原来草地上有2只小鸡以及又走来了4只小鸡是已经知道的条件,最后还要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鸡呢?
  教师:“现在我们把三句话连在一起说一遍”
  教师:那怎么来列算式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试一试。
  (幼儿列算式,教师出示2+4=6)
  总结:我们一起说说这个加法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2表示原来草地上有2只小鸡,4表示又走来了4只小鸡,也就是2和4是已经知道的条件; 6表示一共有6只小鸡;用算式:2+4=6)
  2+4=6 这道算式还可以说哪些事呢(引导幼儿仿照图一的例句生活中其它关于4+2=6的事例)?
  3.出示图片二
  教师:“图上有什么?”(图上有1只蝴蝶)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又怎么样?(又飞来了7只蝴蝶)
  引导幼儿尝试用“一共”来提问。
  教师:谁能看着图再提个问题?(一共有几只蝴蝶?)
  教师:“现在我们把三句话连在一起说一遍”
  教师:谁来列算式?列出算式1+7=8。
  4.教师点击课间出示图片三,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池塘里有什么?”(池塘里有4只鸭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又怎么样?(又游来2只鸭子)
  引导幼儿尝试用“一共”来提问。
  教师:谁能看着图再提个问题?(一共有几只鸭子?)
  教师:“现在我们把三句话连在一起说一遍”
  教师:谁来列算式?(幼儿列算式,教师出示4+2=6)
  5.给你一道算式题,你能编出应用题吗?(引导幼儿用提问的方式提出应用题的问题)?
  教师:请看图片上的这道加法算式,刚才小朋友们都学会了看图编加法应用题,那你们能根据加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吗?和你的伙伴说一说,(2分钟)
  教师:谁想好了?(老师重复)xx小朋友编的这道应用题讲了一件什么事情?xx表示算式中的4,xx表示算式中的1,问一共有……表示算式中的xx?(教师边指图边讲)说的真好表扬他。
  教师:还有谁想出了不一样的?(请多位幼儿尝试编应用题并检查纠正不正确的。)
  6.教师指导不会提出问题的幼儿,先让他们和老师一起说题意并提问,帮助他们掌握应用题的句式结构,而后逐步让他们自己学着编应用题。
  7.我们的书上也有这样的算式,我们一起来说一说,练习一下吧。

第18篇、大班数学公开课学习3的加法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3的组成,学习按图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及学习列出算式。
  2、进一步理解“+”、“=”的含义。
  3、在活动中体现游戏的愉悦,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背景图一副、磁性教具若干、数字积木、数字卡、数题卡

  活动过程:
  1、游戏《小动物的叫声》复习3的组成:
  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动物的叫声》游戏,好吗?小鸭小鸭叫3声,我的小鸭叫1声,你的小鸭叫几声?1和2合起来是几?   
  师生互动,在拍手游戏中复习3的分与合。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位小朋友叫的又快又准,老师奖给你一个奥运福娃,喜欢吗?这节课老师要把福娃奖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爱动脑筋的孩子,比一比看谁得的福娃多。
  2、出示背景图:
  A、草地上有1只小兔,又来了2只小兔,草地上一共来了几只小兔呢?
  a.   这道题用什么方法做?(加法) 为什么用加法?(将两个部分数合起来算总数用加法。)怎么列式? 出示:1+2=3
  b.   数字1、2、3各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1只小兔,2表示2只小兔,3表示一共有3只小兔)“+、=”各表示什么意思?(加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等于号表示两边的数量一样多。)
  B、 池塘里有2只小鸭,又来了1只小鸭,池塘里一共有几只小鸭?
  a.这道题用什么方法做?(加法)为什么用加法?怎么列式? 出示:2+1=3
  b.数字1、2、3各表示什么意思?“+、=”各表示什么意思?
  C、教师编加法应用题,幼儿摆算式,教师巡回指导。
  3、游戏:送信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送信的游戏?请2位小朋友来扮邮箱,谁愿意?(点2名幼儿戴上邮箱头饰?)再请一些小朋友把信送到邮箱,谁愿意?老师发算式卡片,其他小朋友做小老师,小朋友把信送对了,我们就把掌声送给他们。
  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朋友们表现真棒,都能把信成功的送到邮箱。
  4、教师评议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已有了3以内分与合的基础,计算本身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要让活泼、好动的小朋友坐住30分钟,真是不易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教学重点,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年龄特征,确立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游戏活动为辅助形式,带领幼儿在情境中结合图意理解加法的含义,在玩中掌握算法,正确进行3的加法计算。
  教学中确立这样的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
  3的分与合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因此,课前谈话,我以拍手游戏创设情境,即复习了3的分与合,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奥运福娃作为奖品,调动了幼儿学习的欲望,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 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因为小兔、小鸭是小朋友们最熟悉的动物,因此,我以小兔、小鸭创设主题情境,引导幼儿独立观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意,在教学中发现幼儿都能认识到:把原来的1只小兔和又来的2只合起来一共有3只。然后,我小结引出加法的算式,再引导幼儿同桌讨论,交流算式的含义,在幼儿读算式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理解“要把两部分合起来”需要用加法来计算。主题图的创设既充分调动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又进一步培养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幼儿对加法的认识,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决问题。
  第二层次  
  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我再次创设情境,出示两组图,引导幼儿观察,交流所获得的信息,体会要把2只小鸭和1只小鸭合起来是3只小鸭,就要用加法计算。通过对算法的探究,在交流中掌握把2和1相加就是把2和1合起来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加法的含义。
  第三环节  
  实践运用 巩固对加法的认识。
  为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 “送信”游戏活动。不仅帮助幼儿熟练计算3以内的加法,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幼儿享受数学成功的快乐与价值。
  本节课因为我组织教学比较到位,注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注重幼儿表达图意能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在说中很好的理解了加法的含义。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生动活泼,幼儿学得轻松愉快。

第19篇、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对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图形的对称性。
  2.理解对称的含义,能正确的判断图形是否对称。
  3.体验对折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对称的大树、对称的房子1张、对称的三角图片1张、不对称的房子、不对称的三角形、不对称的茶壶各一张;找对称的操作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在一个王国里住着一位美丽的公主,有一天王国里来了一位可恶的巫婆,她把公主关了起来,并设下五道难关,人们都想就出公主,可都没能闯关这些关卡,小朋友们你们愿意闯过难关吗?

  二、引入对称的概念
  师:“小朋友们在闯关之前,老师这有一些有关这个王国的秘密,让老师帮助一下你们吧”。(让幼儿观察对称图形,并探索发现其中相同的地方,对对称图形有一些了解)

  三、闯关游戏加深对对称的了解
  1.第一道关卡,开锁,找对称的图形
  2.第二道关卡,看蝴蝶,找对称的图形
  3.第三道关卡,看脸谱,找对称的图形
  4.第四道关卡,归类,找出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
  5.第五道关卡,让幼儿画出对称的方格图形

  四、联系实际
  让幼发现生活中,教师中的对称图形,并分享分享一下自己对对称图形的理解。

  五、动手操作
  为每个幼儿准备一张拥有一半图形的操作卡(图形各不相同),使幼儿在一堆图片中找出图形、颜色都相对应的对称图案贴在操作纸上。

  活动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对称”是第二课时活动,孩子们已在前一课的“京剧脸谱”中感知了对称,因此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功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会判断对称图形,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活动一开始,我以仍以“京剧脸谱”导入,让幼儿细细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孩子们有说“脸谱上有颜色,有说有图案的,有说一模一样的”然后老师抓住一模一样的回答告知幼儿脸谱上的秘密就是左右两边图案、形状、颜色、大小都一样的,但方向相反的,它们是堆成的。
  第二环节提供各种对称的和不对称的图形,供幼儿动手操作继续感知和理解。第一部分是看看、动动这些图形对称吗?(教师提供的是对称的图形)然后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感知他的对称性,通过眼睛观看,用手折一折,然后把个别幼儿对折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共同试验这个方法,来验证自己刚才拿到的图形究竟是否对称的。在感知对称图形大小、形状、颜色都一样,且能对折,这一折痕就是对称轴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部分,继续动手操作感知这些图案是对称的吗?并分类送到指定的篮筐中,这一环节,出错的幼儿就有点多,容易搞混,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感知,于是在幼儿操作好后,进行集体验证,一一把图案通过上述的观察、对折进行分析和判断,让幼儿知道了正方形、房子、树叶是对称的,剪刀、蝴蝶是对称的。
  第三环节让幼儿使用幼儿课件“对称王国”这一页的操作,活动中我设置了小朋友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解救被囚禁的“对称王国的小公主”。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强烈地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借助小朋友急于闯关救小公主的迫切心情,由易到难地展开对称教学活动。在闯关的过程中,设置了比一比、猜一猜、试一试、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等环节,让小朋友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玩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1.比一比。
  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虽随处可见,可是孩子们关于对称的概念却并不是十分明确。因此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直接采用以对称剪纸的方式帮助小朋友了解科学的对称概念,让孩子们通过比一比,清楚明白地看到只有完全重合的图形才是对称的图形。这为接下来小朋友的探索和操作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猜一猜。
  这一环节是帮蝴蝶找出对称的翅膀,“猜”不是目的,主要是主动积极地去“找”。通过小朋友的猜测和课件动态的演示。孩子们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他们都积极主动地寻找着每边翅膀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这也是本活动的重点。
  3.试一试。     
  在引导小朋友自由探索画对称轴的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小朋友先观察图形能不能重合,怎样重合?还有没有别的重合方法?让孩子们有一个思考内化的思维过程,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让小朋友在活动中感悟,活动中体验,帮助小朋友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4.画一画。
  画出同一物体上的不同对称轴应该是本活动最难的部分。我觉得这虽不是本活动的基本目标,但是可以让小朋友尝试一下。一来大班的小朋友喜爱有点难度的挑战。二是根据新纲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的精神,因此活动中我们需要并可以提供足够多的探索机会,以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果不出所料,小朋友的探索结果令我惊喜:长方形的对称轴大多数小朋友画了二条,正方形的对称轴小朋友画了四条,好些孩子给圆的对称轴画了许多条……
  5.做一做。
  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环节中, 孩子们两两合作,比赛哪组做出的对称动作多。这既能让孩子们好动的身体得到片刻轻松,增强趣味性,同时又能激发孩子们的独创意识和合作精神,巩固对“对称”的理解。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环节,虽是动的一刻,但孩子们配合默契、因而非常开心。
  反思本活动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课件制作技术自身不足,经常需要借助年轻教师的帮助,自己还需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2.准备过程还可以更充分一些。如:可以多准备一些操作纸,让孩子们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虽然这一节课已经过去了,但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对称的图案还有很多,生活中蕴含了很多与数学有关的联系,需要我们带着孩子继续发现、寻找,梳理孩子的已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动手动脑,掌握系统的知识。

第20篇、大班数学活动二等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感知许多物体(图形)可以分成相同的二分,并知道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
  2、尝试用目测,把实物分成一样多的两份,并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示范用的蛋糕一只及幼儿操作材料图形一套。
  2、人手一分不同颜色的各种图形。
  3、操作材料:红枣、豆子、橡皮泥。

  活动过程:
  1、以两只“小松鼠分蛋糕”的故事,激发幼儿学习二等份的兴趣。
  师:“六一”这一天,是小松鼠花花和圆圆的生日,小伙伴们送了他俩一个蛋糕,两只小松鼠很开心,看了一会儿,花花说:“我们来分蛋糕吃吧,我们两人吃一样多好不好”圆圆说:“好”!可是两之小松鼠的数学学的不好,不知道怎么分才能分得均匀,小朋友说说看,两只小松鼠应该怎样分才能吃到一样大的蛋糕?
  2、老师这里也有一只蛋糕,想把它分成相同的两份,请小朋友帮老师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3、幼儿演示分法,教师帮忙。
  4、蛋糕可以分成相同的两份,那么如果我们用图形,可不可以也把它们分成相同的两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各种各样的图形,而且,每种图形有两张,请你们把相同图形中的一张先用折的方法,折成相同的两份,然后,用剪刀剪开,看看剪下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在折、剪的时候,你想一想一种图形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都可以把它分成相同的两份?
  5、幼儿动手操作,老师巡回指导,引导小朋友们相互讨论。
  师:小朋友在操作的时候。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
  6、幼儿反馈尝试的结果。
  (1)提问内刚才小朋友都动手把各种图形分成了相同的两份,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2)请几个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讲述,并用老师的操作卡演示给小朋友们看。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通过操作、探索、观察、比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学习和探索中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开始部分,是以故事《松鼠分蛋糕》导入,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把孩子带进如何公平的分饼的情景中,使孩子们的兴趣很自然的被调动起来。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活动一开始,我就为幼儿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个圆圆的饼(圆形卡片),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老师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们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圆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来,对幼儿掌握的知识进行提升,探索、操作各种图形二等分的方法,对二等分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的结束部分,老师为孩子提供了许多可操作实物:如饮料,让幼儿知道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学过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生活中的实际操作,幼儿通过切食物、分饮料等实践,拓展二等分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幼儿对等分的兴趣,在操作中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幼儿操作探索图形等分的这个环节中,我应该只跟孩子说对折,而剪的过程我应该在课前剪好,到这个环节直接演示就得了,把剪的过程放进来既浪费时间了,又没有把重点突出来,这一点我觉得不够完满。

第21篇、大班数学一分钟有多长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
  大多数的孩子做事都比较拖拉,那该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为此,我设计了《一分钟有多长》的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让幼儿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了解一分钟的作用。知道一分钟很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需抓紧时间。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一分钟的感知和操作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2、懂得做各项事情都要抓紧时间,知道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3、能围绕问题和操作结果分析原因,大胆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操作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3、时钟一个、记录用的白纸、彩笔。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谜语: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2、时钟有什么用呢?(它告诉我们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在游戏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教师: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吗?答:60秒,很长。。。
  教师:今天我请小朋友玩个游戏亲自来体验一分钟长短。
  游戏:
  (1)木头人游戏。游戏结束:你觉得这一分钟是长还是短?你在什么时候感觉时间特别长的?
  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一分钟很长,有的说一分钟很短。现在小朋友觉得一分钟长还是短?
  小结:当我们开开心心做游戏时,感觉一分钟很短,很快就过去了。是吗?小朋友还想再玩一个游戏?樊老师再带小朋友玩一个金鸡独立的游戏。
  (2)金鸡独立。(教师示范)当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只用一条腿站立,另外一条腿尽量不要落地。如果落地,赶紧抬起来,看谁能坚持一分钟。准备好了吗?我们请孙老师计时,开始……
  教师:时间到了小朋友可以坐下来休息了。这次你们感觉一分钟长还是短呢?
  小结:原来我们在等待在坚持或者很累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分钟还是有点长的。

  三、讨论交流收集的资料:一分钟可以干什么呢?
  1、提问:小朋友可以想一想一分钟我们能完成什么事情呢?
  2、老师与大家分享准备的资料: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了什么事?(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附:一分钟,银行点钞机大约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大约可以播800个字。
  一分钟,人大约可以走80米。
  一分钟,汽车大约可以跑1200米。
  一分钟,大人跳绳可以跳160个… …
  小结:看来一分钟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重要了,一分钟不仅可以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四、操作体验。
  师:一分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现在老师就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一分钟你到底能做多少事情。
  1、介绍材料:筷子、弹珠;泥工板、油泥;彩笔、形状涂色。
  2、介绍规则:幼儿分四组。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一分钟结束以后请数数,并把数字记住。准备好了吗?开始!
  3、幼儿操作。请数数在一分钟里你夹了几粒弹珠(夹了几粒珠子、图几个圆圈)。
  4、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请幼儿分组介绍一分钟的成果,方法是:一组幼儿依次报数,另一组幼儿仔细倾听,说出一分钟内谁做得最多。(教师记录幼儿报的数字。)
  (1)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2)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教师:小朋友时间过去了,还能回来吗?
  小结:时间是很宝贵的,这一分钟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一分钟很短,但如果小朋友抓紧时间,还是能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不能小看了一分钟。只要我们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做事专心,不拖拉,我们肯定会做更多的事情。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

  五、活动结束:
  幼儿一分钟整理物品回教室。

  活动反思:
  为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在知识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网络下载了课件时钟,用课件时钟帮助幼儿体验一分钟,使幼儿很直观地看到了一分钟的运转,帮助幼儿认识一分钟,感知一分钟有60秒的关系,这样孩子对于一分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给老师在教学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同样一分钟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从而体验出一分钟的长短,幼儿能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事情的快和慢会影响结果,熟练程度不一样所有结果也会不一样。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做同样的事情,动作慢了,就会花很长时间,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会做很多事情。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第22篇、大班数学活动数的快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能进行30以内的物群计数,说出总数。
  2、体验两个一数计算模式。
  3、能友好合作,耐心细致地用新的办法计数。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活动单1(数的快1)(笔自备):黑白棋子各1筐,空筐两个(自备)多用插板1个,已插好的29个组块(如图)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约10分钟)
  师“派派麦麦带来了许多围棋子,你知道一筐有多少吗,怎样才能知道呢?(数一数)“派派和麦麦想请你用一种新的方法数出有多少个棋子,这种方法叫两个一数,你们知道两个一数是怎么数的吗?教师:“教师双手用两个,两个同时摸幼儿的头:“我依次摸了几个人(2个)那我们就要直接说2.又摸了几个人(两个)那我们就要说几了(说4)对接下去6、8、10.。。。” 大家会数了吗?”
  2、演示规则 教师:“请小朋友每人去找一个好朋友,两人合作来做数数的游戏。(请一名幼儿配合,边说边演示下面的操作),两人分工,一个数白棋子,一个数黑棋子,一个数白棋子。数之前先在活动单上的方框先画出你数的是那种棋子,然后开始两个两个数,数完之后在活动单上圈出你的总数,然后两人交换材料再做一次、最后看看两人圈出的总数是否一样。“教师:“这个活动的名字就叫“数的快“。大家会玩了吗?
  3、介绍巩固活动 出示底纸1(排座号):“今天我们可以接着玩“排座号“的游戏,还记得是怎么玩的吗?“请幼儿复述规则。
  4、分组操作(约10分钟)
  幼儿自选操作活动,教师帮助幼儿理解理解规则,教师重点关注幼儿合作游戏和两个一数的表现,并做个别指导。观察指导教师巡视幼儿的操作,观察幼儿能否友好合作,能否将两个数,选择指导对象,适时提供帮助。
  5、提示换组
  教师:“做完一个活动的小朋友 请你先把材料还原,然后可以去其他组去玩一玩。
  6、交流评价(约5分钟)
  交流 教师:今天都玩过“数的快“的游戏了吗?你和谁一起玩的?你们两个是怎么合作的?你们两个数出的结果一样吗?“如果结果不一致,请幼儿课后再去数一数。
  评价 教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那个方面做的比较好呀?“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目标为三点:1、能进行30以内的物群计数,说出总数。2、体验两个一数计算模式。3、能友好合作,耐心细致地用新的办法计数。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操作,兴趣点很高。但是对于两个一起数的方式,很多幼儿还是在这节活动中很难掌握,我发现大部分幼儿在操作活动环节还是会一个一个的点数。通过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减少棋子的数量,比如一开始各投放20个黑白棋子,然后通过幼儿的掌握水平,再逐渐增加棋子的数量。

第23篇、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0”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对认识“0”的活动感兴趣,积极参加游戏活动。
  2、理解“0”的定义意义,知道在加减法算式中一个数减去与它相同的数字于“0”。
  3、结合生活经验,了解“0”在生活中的运用。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找找生活中与“0”相关的事物或现象,5支铅笔、3个苹果图卡片、7颗糖果、车牌号、温度计、门牌号。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对认识“0”的活动感兴趣,积极参加游戏活动。
  活动难点:理解“0”表示没有,知道一个减法与它相同的数等于“0”。

  指导要点:
  通过教师的直观展示,幼儿参与情景游戏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0”的实际意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0”、理解“0”的其他含义。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宝贝们送礼物来了,你们猜一猜会是些什么呢?
  2、初步感知“0”的意义。
  师:现在老师请宝贝们上来领礼物,干吼数一数你有几个礼物?你们都拿到礼物了吗啊?说一说你们都有几个物品用数字几来表示。如果我的礼物袋里什么都没有,应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呀?
  小结:什么都没有我们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
  3、进一步探索“0”的意义。
  教师逐一打开礼物袋并操作演示。
  (1)出示五只铅笔并送给一位幼儿。
  师:老师这里有5支铅笔,送给了**宝贝5支,现在老师的手中还剩几支铅笔?(引导幼儿知道得数并说出数字“0”)
  (2)出示3个苹果图卡片,然后送给送给另一位幼儿。
  师:你们看看这里有几个苹果呀?(3个)那现在送给**宝贝3个,老师手中还剩几个苹果?又应该怎么算出来呢?
  (3)引导幼儿观察得数都是“0”的算式。
  师:宝贝们,你们看一看这些算式,他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秘密吗?(引导幼儿知道算式东中都有“0”)
  (4)教师小结。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一个数减去与它相同的一个数,它们的得数都是“0”。
  4、寻找生活中的“0”。
  (1)生活中的“0”。
  师: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你们有在哪里见过“0”吗?它们又表示着什么意思呢?
  (2)出示相关“0”的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的“0”表示着什么?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图片中的“0”表示什么呢?(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小结:数字“0”不仅表示什么都没有,它还可以表示起点,房间号码、电话号码、时间、车牌号码等等?在不同的场所“0”所表示的意义是不相同 的。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主要围绕感受数字“0”,寻找数字“0”,理解数字“0”等方面来设计,使幼儿懂得了数字“0”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与人们的关系,激发幼儿探索“0”的兴趣,从而达到了从生活中来,并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

第24篇、大班数学3的分解组成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和幼儿互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新的知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操作。学习3的分解组成,了解互换规律。
  2、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理解相邻数的关系。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1个小盒子、2个小口袋、3个苹果图。

  活动过程
  (一)3的分解。
  1、以讲故事的形式引题。
  教师: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都成熟了,果园里的叔叔给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摘了苹果,不过果园里的叔叔说要答对题目才可以“吃”。大家现在看看,你的小盒子里有几个苹果?
  (让幼儿边数边回答)
  2、教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工作辛苦了一天了,让我们把它放到2个口袋里带回家让他们尝一尝好吗?幼儿回答。
  教师:现在让我们看看每个口袋里能分几个?(让幼儿自己动手)
  3、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分苹果的。并引导幼儿理解3可以分解成2和1,1和2。

  (二)学习3的减法。
  1、教师请一位小朋友让他说说把果园叔叔给我们的3个苹果。其中一袋给爸爸,那妈妈的那一袋应该是几个?(让幼儿动手操作、数一数、说一说)
  2、引导幼儿根据分解式,学习3的减法算式。
  (3可以分成1和2,2和1,3—1=2,3可以分成2和1,1和2,3—2=1)
  3、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故事进行操作。

  (三)学习3的加法。
  1、教师:爸爸妈妈是爱我们的,爸爸的苹果和妈妈的苹果又放回了盒子里。宝宝们你们摸一摸现在的盒子里有几个苹果?(让幼儿动手操作、数一数、说一说)
  2、学习3的组成,让小朋友知道3是由1和2或2和1组成。1+2=3,2+1=3
  3、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故事进行操作。

  (四)巩固练习(老师和小朋友互动)
  儿歌:3的分解组成
  小朋友问问你,
  3可以分成几和几?
  ( )老师,我告诉您,
  3可以分成1和2,
  1和2合起来是3。
  3可以分成2和1,
  2和1合起来就是3。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规律,在轻松的游戏中,帮助幼儿通过充分的实物操作、建立和理解数及符号的意义,真正地掌握数的概念由此得出。活动中我选用了小盒子、苹果图和小口袋都是幼儿平常熟悉、喜欢玩的物品,既能让幼儿在活动中锻炼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又能把数学中数物的匹配练习融入其中,使数学活动更具有情趣性。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操作乐趣。
  在活动中我是介绍者和参与者,是幼儿的游戏伙伴。当幼儿活动中出现困难时,我有点急,反复的告诉幼儿。这时幼儿就显得没有信心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适时的加以引导、鼓励,倾听幼儿的讨论与表述。
  老师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当我们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特别注意个体差异,尤其在材料投放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第25篇、大班数学活动快乐数学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数学能力也随之大大提高。进入大班后,在数学活动中,老师都是采用单一的集体授课形式,忽视孩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忽视孩子的个别差异和学习兴趣,逐渐使孩子们淡化了数学活动的兴趣,孩子缺乏了探索,操作的机会。我设计《快乐数学》,让幼儿投入到游戏中,在游戏中完成数学练习,数学教育已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法,尝试看图口述并懂得运算。
  2、培养幼儿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体验数学的魅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10以内加减算式卡片若干张,加法图片若干张,口述图片5张。
  2、抢答器(鼓、锣、釵)三个,统计牌三张,唐老鸭、米老鼠、小熊图片各一张。
  3、水果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有趣的竞赛形式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欢迎你们唠叨快乐数学大本营,我是数学栏目主持人——小问号。我们栏目的口号是:快乐数学,快乐无限!ye!首先我要向你们介绍今天的三个方队,贴有米老鼠的是米老鼠队,欢迎你们!贴有唐老鸭的是唐老鸭队,欢迎你们!贴有小熊的是小熊队,欢迎你们!米老鼠、唐老鸭、小熊都很喜欢吃水果,今天我为你们准备了很多水果,你们想要得到水果吗?那我们马上进入快乐数学第一关。

  二、通过必答、自由答、抢答等形式,复习10以内的加法的口头运算,学习口编应用题。
  1、通过快乐数学第一关:必答题,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师:第一关:必答题。要求三个方队的每一位选手都要回答一道题目,每答对一题,奖励一个水果,但要自己独立回答。得到水果的选手,要自己拿起水果贴到自己队的英雄榜上。看哪一队的水果个数最多。现在请各队的一号选手答题。
  师:答题开始。请听题3+3=?5+2=?6+1=?(教师请三位选手轮流回答)回答正确者,给与水果奖励。 师:现在请各队的二号选手答题。(依次进行)
  小结:第一关必答题结束,我们来关注各队的水果得数,某某队现在暂时领先,但其他对也不要气馁,在后面的环节里,你们还有机会。现在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二环节——快乐数学,快乐无限!ye!
  2、通过快乐数学第二关:自由答题,学习口编应用题。
  师:第二关“我说你来算”。今天我带来一张图片,我给它编了一段话,请你算一算,我的图片上有几只小动物?(花园里有两只蝴蝶,又飞来两只蝴蝶,一共有几只蝴蝶?)请小朋友算一算。
  师:我这还有一张图片,谁能像我一样给它编一段话,让我来算一算。
  幼儿自由讨论,集体编应用题。(草地上有2虫子,又爬来3条,一共有几条虫子)
  师:我这里还有三张图片,每个方队一张,请你们把图片编成一段话,把答案悄悄的放在心里。
  每队任意队员答题,答题正确者奖励水果一个。
  小结:在第二关中,每队的表现都很好,我给每一队都加上一个水果。我们再来关注各队的水果个数。(表扬第一名,鼓励其他队)
  3、通过快乐数学第三关:抢答题,学习看图运算。
  师:第三关,抢答题。我出示图片,你们用数字算出来。当我说抢答开始。小朋友拿起乐器进行抢答。
  幼儿看图片内容进行运算抢答,答对者奖水果一个。
  小结:抢答环节米老鼠对几个水果?唐老鸭队几个水果?小熊队几个水果?

  三、活动结束:
  师:三关过后,我们来看各队的水果得数。某某队得到的水果最多,某某队和某某队的水果也多。我们一起来庆祝一下吧。

  活动反思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常言道:兴趣是第一位教师,并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根据《指南》的精神,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我认为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主要。
  《指南》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因此,我们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或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竞争心理的发展,从而间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们班孩子的计算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好的孩子加减法算得从容自如,差的孩子连数字也不识。但不论何种水平的幼儿,我们商定要切忌批评,一定要鼓励。体现的活动中,一个提问出来,我总请中下水平的孩子回答,他们的成功能为其他幼儿树立信心。即便错了,我们也说:“虽然不对,但今天你已经动脑筋了,下次会对的!”本来有些灰心的孩子一听这话顿时神采飞扬了;而对好胜心强但又极敏感的幼儿,我们在活动中故意多帮他几次,故意多请他回答问题,让他有良好的感觉,消除紧张感。一旦他错了,我们也毫不在意在说:“没关系,下次加油!”教师善意的鼓励对调节他的情绪,培养他正确的处事态度,都起了诱导作用。鼓励是孩子兴趣的萌芽、自信的起点。
  但要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喜欢快乐数学,提高幼儿的计数水平,有待于我今后进一步研究、探研,使我们的幼教工作提高一个新的台阶。

第26篇、大班数学活动门牌号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用数字表示房间的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以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基础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楼房图人手1份、便利贴(门牌号)、PPT、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小朋友乐乐,他最近搬家了,他们小区有好多好玩的滑滑梯呢!乐乐今天就忍不住一个人出去玩了,到中午了,乐乐想回去吃饭,可是他忘了自己住在哪一层楼哪一个房间了,这下可把乐乐急坏了,这时乐乐开动脑筋,想到了自己家的门牌号码,请小朋友们看一看。
 
  二、认识门牌号码。
  1.(1)师:这就是乐乐家的门牌号码(702),总共有几个数字?谁知道乐乐住在几楼第几个房间?(出示PPT)
  (2)师:三个数字的门牌号码哪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楼层?哪两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房间号?
  (3)小结:三个数字的门牌号码第一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楼层,后面两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房间号。
  2.乐乐还有两个朋友也找不到家了:美美和天天。美美说:我的房子门牌号码是201,那我应该住在第几楼第几个房间呢?
  3.天天说:我今天出来旅游了,晚上要在宾馆住,可是宾馆的房间好多啊,我只知道门牌号是218,到底是哪一层哪一间呢?请小朋友们帮助我想想办法啊!
  师问:这个楼层中房子特别多,都超过10间以上,哪些地方一个楼层的房子会超过10间以上?(宾馆、医院)
  师结:现在乐乐他们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可开心了,对小朋友们说谢谢!谢谢!然后蹦蹦跳跳地回到自己温暖又漂亮的房子里去了。

  三、为小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1.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有许多小动物遇到了麻烦,因为它们还没有楼房住呢,怎么办呀?动物们团结起来建造了一个动物新村,里面有一个个漂亮的大房子。(发房子)
  2.看一看这栋房子有几层楼?(贴上楼层)每个楼层有几个房间?(从左往右数)这栋房子有三层楼,每一层楼有8间房。
  (1)鸭妈妈先来住房了,鸭妈妈想我这段时间要孵蛋,我就选间房子孵蛋轻松一点,我就住一楼的第三间房。鸭妈妈应该住在哪?鸭妈妈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让你们的鸭妈妈也住在103房。
  (2)小刺猬说他喜欢住205,谁来帮助它。对吗?你们的小刺猬有没有住进去?那它的房间号是多少?(画出小刺猬)
  (3)小梅花鹿也来了。梅花鹿说,我要住在三楼的最右边那间房。三楼最右边那间房是几零几啊?(提示幼儿从左数到右)让你们的梅花鹿住进去吧。谁来帮老师的梅花鹿住进去?检查对错。
  (4)小狗来了,小狗说它愿意住在小刺猬的楼上。是几零几?请幼儿自己找一找(幼儿先操作,再检查。)
  (5)还有哪两个小动物?小兔和小猴说我们两就住在小刺猬的旁边,做它的邻居,小兔和小猴应该住在哪两间房?谁来帮忙?师幼一人贴一个。小兔住在几零几?小猴呢?
  3.还有很多很多的小动物也想来这里住宿呢!他们和小朋友们说:请小朋友们帮助我们把剩余的门牌号码编出来,这样我们就能找到自己的房间了!(请两幼儿上前贴门牌号码,准别好便利贴纸,彩笔)

  四、延伸扩展。
  编好了要给小动物送信了,它们要来住新房了。要去寄信,光有门牌号码够不够?信封上写了什么?4—1—305,前面的两个数字代表什么?现在请小朋友们将信交给邮递员老师,老师要去送信喽!
  反思:这节课体现了我们数学组的研究点:生活化、情境性,旨在让幼儿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课堂上幼儿积极性很高,操作常规不错,能够跟着老师的步法走,教师上课层次性明显,并且有提升。但是有几点不足之处:
  1.幼儿在讲到鸭妈妈家住的103时,教师应直接出示103的门牌号码,而不是在后面出示。
  2.在摆放动物和贴门牌号码上,要多样性,不能总是幼儿先上前操作,再集体操作,可让幼儿先自己操作,再检验。
  3.在讲到三楼最右边的房间时,老师应先略微讲一下左右,让幼儿了解从左数到右。
  4.楼房出示后应先讲一下楼层,可以标上楼层号。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中,第三大环节是边让幼儿自己操作边讲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设计实际操作性不强,当将准备的教具发下去之后,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就随之分散了,场面会难以控制,会很浪费时间。另外,让幼儿自己操作,写画设计门牌号码,也非常费时间。整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了一些内容没有讲述,值得反思。

  活动建议:
  1、整节活动教师讲述的太多,留给孩子们自己说的时间太少,需要仔细设计,怎样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孩子;
  2、活动中尽量避免孩子边操作老师边统一讲述的问题;
  3、多加一些游戏环节,趣味性不够;
  4、教师的教具准备中,教师的示范画太小,影响孩子们看的效果,可以适当加大一些;
  5、后面环节的设计中,老师可以将门牌号码写好,由孩子们找位子贴一贴,这样效果会更好;
  6、最后延伸活动中关于几号楼几单元的设计可以去掉,直接让孩子们回去观察楼房的号码特点。

第27篇、大班数学活动10以内的单双数教案反思

   教学指导思想
  新的《幼儿园纲要》强调,要引导幼儿在生活或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感知数学,形成数学意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意义,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教材分析
  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是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幼儿借助具体的事物和直接的操作活动,理解单双数的概念,从而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对单、双数的概念普遍生疏,不能准确区分出单双数,由此要求教师应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述,将单双数概念讲解具体明白,引导幼儿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单双数。

  教学目标
  1、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多种游戏活动,感知、理解10以内单双数的含义。
  2、引导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单双数。
  3、启发幼儿发现身边的单双数现象,产生对周围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学法
  教法:1、情境法—引入“2元超市”场景。
  2、启发法—注重演示,启发幼儿理解单双数的概念。
  3、游戏法—购物、两两相抱及其他游戏操作。
  4、循序渐进法—引导幼儿。
  5、直观法—充分运用“代用券”、“红蓝房子”等直观教具。
  学法:1、由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单双数。
  2、在游戏中做到幼儿与教师、同伴以及材料之间的互动,激发其学习兴趣。

  媒体选择
  充分运用以下教具:
  1、布置“2元超市”场景,准备相关图片和1—10元面额的代用券。
  2、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分组操作材料若干。
  3、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具有单、双数的物品)。

  教学程序
  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教师出示“2元超市”场景,问幼儿:为什么叫“2元超市”?
  第二步:购物游戏——体验、感知单双数。
  1、理解游戏规则:向幼儿发放代用券,数字为1-10,看看在“2元超市”能买到几样东西?引导幼儿两个两个地圈记东西。
  2、购物游戏。放手让幼儿凭代用券去“2元超市”购买东西,并汇报购买情况。注意1元代用券的处理办法。
  第三步:交流与比较——理解单双数
  1、感知单双数。幼儿学习表述:“我用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剩几元钱或刚好用完?”
  2、回收代用券。幼儿将用完的代用券送到“红房子”,将剩1元钱的代用券送到“蓝房子”。
  3、理解单双数。教师引导: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像2、4、6、8、10总能凑成两个两个的数叫双数。
  第四步:游戏操作——区分、巩固单双数。
  1、寻找单双数。请小朋友自己或相互找一找,身上什么东西是单数,什么东西是双数?
  2、区分单双数。教师提供五种操作材料,幼儿自主选择玩法:
  ①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②排一排:在1-10的扑克牌中分别选出单数、双数排排队。
  ③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④转一转:记录转盘停下时指针所指的数,并分辨是单数还是双数。
  ⑤扔一扔:记录扔骰子得到的数并区分出单双数。
  3、巩固单双数
  教师念儿歌:“单脚单脚跳跳,双脚双脚跳跳,单脚单脚,双脚双脚跳跳。”当念完最后一个“跳”时,教师就报出一个数,让幼儿做动作,如果是单数,就马上蹲下;如果是双数,就马上找一个朋友抱一抱。此游戏反复进行。

  教学反思
  在教学“10以内的单双数”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以及材料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充分感受和体验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并引导幼儿整理、归纳单双数的学习经验,促进其逻辑思维的提高,这样才会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案例做到了以下五点:
  1、紧扣活动目标,有效设置了活动环节。
  2、创设生活化、游戏化情境,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准确把握教学语言,形成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4、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促进了幼儿主动建构知识。
  5、面向全体幼儿,实现了集体教学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第28篇、大班数学活动认识人民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种。
  2、认识面值10元以内的人民币并学习使用。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感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活动难点: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并学会使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用钱购物的经验。
  2、材料准备:课件ppt、创设“超市”的情景、学具“人民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猜谜语。
  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动动脑筋,猜一猜谜语。
  谜面:长长方方一张纸,上有人头和数字。拿它可以进超市,买了东西报数字。多退少补很简单,小朋友快试一试。
  谜底:人民币。

  (二)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1、放映幻灯片,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师:仔细观察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大小和图案不同,看钱上面的数字。
  小结:这些人民币上都有数字和图案,长方形的人民币叫纸币,圆形的人民币叫硬币。面值小的人民币分为角,如5角;面值大的人民币分为元,如100元。
  2、小游戏
  师:小朋友们都认识了人民币,那现在我们玩个小游戏。
  教师出示教具“仿真人民币”,从中取出学具人民币各一张,将人民币摆成一排,边摆边引导幼儿读出所出示的人民币。待幼儿熟悉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从中任意拿走一张人民币,请幼儿睁开眼睛找一找,哪张人民币不见了。
  3、学习10元以内的兑换 1张2元等于2张1元;1张5元等于5张1元;1张10元等于10张1元。

  (三) 游戏活动
  师:小明家的超市开张了,我们去小明家的超市购物吧. 游戏“开超市”,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游戏场地,观察陈列在货架上物品的价格,玩“开超市”的游戏。将幼儿分成两组,人数较多的一组当顾客,人数较少的一组扮售货员。买东西时要算清自己应该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幼儿游戏时,教师根据情况引导幼儿正确地付钱、找零钱。

  (四) 活动结束
  今天小朋友们认识了人民币,学会了取钱和兑换,请小朋友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并能算出自己所买东西的价钱。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摸摸、看看、分分、说说,发现了硬币和纸币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充分体现了幼儿在自我操作中获得知识的特点。幼儿参与积极性特别高。
  本次活动以游戏为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初步掌握了购物的基本常识,教育幼儿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让幼儿充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
  在购物环节,有个别幼儿取钱后不会购物,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先充分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适当进行活动调节或个别指导。

第29篇、大班数学活动9的分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9的分合,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意识。
  2、引导幼儿用9的分合知识,解决活动中的问题,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用适合幼儿的方式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与难点:
  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性;掌握9的分合。

  活动过程:
  一、从操作中探索9 的分合。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9个双色的圆片,并且还要和这9 个圆片来做游戏呢!大家可要看仔细了。”教师念儿歌并把9个圆片撒在盒盖上,此时,圆片撒在地面上的结果是4个红色的和5 个绿色的圆片,教师用数字在板上的记录单上记录结果。
  2、撒圆片
  (1)教师强调要求:把9个圆片握在手里,同时念儿歌,儿歌念到最后一句时,把圆片轻轻地撒在盒盖上,看看撒出来几个红的和几个绿的,把它记在记录单上;撒一次记一次,记录的结果和撒出的结果要一样,如果撒出一样的结果那就不需要再记录。
  (2)幼儿游戏,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提醒幼儿每次都要撒9个圆片,并按要求记录。

  二、对照检验,相互交流。
  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结果,教师在板上的记录单上记录。
  2、幼儿对照自己的记录结果,找一找,自己记录单上有没有不同的记录,看一看,一共有几种记录结果。
  3、教师出示一张排列有规律的记录单,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和刚才记录过的记录单有什么不同。教师请个别幼儿回答。
  4、整齐而又响亮的念一遍排列有规律的分合式。

  三、应用。
  1、笑脸娃娃捉迷藏
  (1)、教师请出9个磁性娃娃笑脸
  师:“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娃娃笑脸都来找我们做游戏了,它要和我们做个《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幼儿:“愿意”教师把9张笑脸展示在黑板上说:“9张笑脸咪咪笑,一张笑脸在板上,几张笑脸藏起来?”幼儿:“8张笑脸藏起来。”师:“9可以分成1和几?几和几组成9?幼儿:“9可以分成1和8,1和8组成9。”
  (2)、用同样方法可请个别孩子回答。
  2、游戏《拾花瓣》
  师:“春天来了,花园里的花真美啊!你们喜欢吗?”幼儿:“喜欢”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首《我的小花园》的歌吧!”师幼齐唱歌曲一遍。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让我们的教室也象小花园一样的美丽呢?”幼儿:“想”师:“你们看,草地上有那么多的花瓣,我们听音乐去拾花瓣 吧!”教师讲解拾花瓣和贴花瓣的要求:听音乐去拾花瓣,并且看看花瓣上面的分合式,其中的方框中应该是数字几,就把花瓣贴在相应的花盘里。
  第一遍游戏:教师请女孩子去拾花瓣,颜色是黄色的,一次拾一个花瓣。集体检查,及时纠正。
  第二遍游戏:教师请男孩子去拾花瓣,颜色是红色的,一次拾一个花瓣。集体检查,及时纠正。
  第三遍游戏,教师请全体孩子一起去拾花瓣,一次拾二个花瓣,集体检查并纠正。

  四、全体幼儿唱《我的小花园》结束。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进行很顺利,孩子们参与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能大胆尝试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也能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记录下结果,活动结束后,我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反思,提供的材料丰富且易于操作;提供很大的操作平台及思维空间,也不急于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在操作中通过对比、讨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活动延伸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操作并作好记录。    
  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作用、教师站在幼儿背后,全体幼儿都能主动去操作、尝试愿学、乐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去深深的思考:.在孩子们操作的环节中,当我提示孩子们操作即将告一段落,准备进入下一环节的时候,有位孩子兴致正浓,表示还想玩,但我为了活动按时有序的进行,我用“商量”的语气告诉他:“等会儿再玩”,活动结束后,他果然非认真的再操作,一直把9个圆片的结果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全都记录下来为止。我们都知道,数学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在操作学习,可每个孩子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给孩子充分的操作时间还是必要的,反之,就是把抽象的知识强加给孩子,同时也体现不出操作真正的意图。

第30篇、大班数学活动学习统计方法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敢于尝试和探索,学习分类和统计,并能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 引导幼儿用绘画和简单的图表记录探索的过程和发现。
  4.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4个小货架、商品若干(如文具类:水彩笔、铅笔、写字板、胶泥;餐具:杯子、盘子、碗、勺子;食品类:糖果、面包、乐百氏奶、牛奶;水果类:苹果、梨、香蕉、柚子;数量在10以内,分装于篮子里)。
  2. 幼儿人手一份:游戏棒、三角片、圆片一篮(数量分别在10以内)、水彩笔、白纸1张、统计表1、统计表2人手一张张、夹板一张、统计员标志牌一块。
  3. 磁性黑板1张,大统计表1张;新年小舞台场景布置(中国结1个、灯笼8个、娃娃2个、腰鼓4个);新年老人1名,礼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尝试,探索统计的方法 设置悬念,以神秘客人让老师考考小朋友引题。请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在白纸上记下自己篮子里的游戏棒、三角片和圆片的数量,尝试统计的方法。
  师:(用神秘的口吻)小朋友,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有一位你们非常非常喜欢的客人要来和你们玩,想不想知道是谁呀?我先不告诉你们,不过,他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看看你们能不能将篮子里的各种物品的数量点数清楚并用又整齐有清楚的好办法记录在白纸上。然后他就会来和我们玩的,想不想见到他呀?那我们就赶快行动吧。

  (二)、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
  (1)、交流与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下来的?并一一展示有代表性的幼儿作品(有图画记录、图画加数字记录等),教师适当评价幼儿记录方式的优缺点。最后展示表格记录,说明表格记录的优点(整齐、明确、容易比较多少)

  (三)、游戏:小小统计员
  (1)、请幼儿分组为新年老人的小小超市整理货物并在画有物品简图的统计表上(见统计表1)记录货架上各种货物的数量。
  师:好了,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位神秘的客人的任务,我们一起数1,2,3,他就会来的。他是谁呀?
  新年老人:小朋友们很能干,真会想办法。我正准备开一个小小超市呢,小朋友,我刚进购了这么多的货,你们能帮帮我吗?帮我整理并统计一下这些货物吧。
  师:小朋友们愿不愿呀?那我们分组行动吧。我们一定要帮新年老人的货物摆得整整齐齐的,记录的清清除楚的。
  (2)、幼儿分组检查记录的结果。
  (3)、每组派一名幼儿向新年老人汇报记录的结果。
  (4)、教师小结。新年老人给幼儿颁发“小小统计员”的标志。

  (四)、情景游戏:统计新年小舞台的物品
  (1)、请幼儿数一数,记一记舞台上各种物品的数量,鼓励幼儿自己大胆设计物品标记并用表格统计出来。向新年老人汇报记录结果。
  师:新年老人邀请请小朋友参观新年小舞台,走,我们看看去,有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们要记录可以怎么画?我们干脆把它统计下来。
  (2)、幼儿在空白统计表(见统计表2)内自由统计舞台布景的种类与数量。

  (五)、新年老人分发礼物。 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在引导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我力图打破以往的幼儿数学学习以看和听为主,而操作大多是为了验证老师传授的知识;打破孩子们意识中“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是真理的化身”,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面对真实,与真实接触,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接触到数学知识。在幼儿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力图让幼儿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高,在十分生活化的情境中反复体验了统计的乐趣和意义。

第31篇、大班数学活动图形分类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根据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2、用数字与标记记录分类的结果。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幼儿用书附不干胶(一) 黑板画红色圆形和黄色方形,四盆花 教学PPT 4页 蜡笔36支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小伙伴,其中有两个有颜色的宝宝,你们找到它了么?(红圆圆,黄方方)
  2.它们有很多很多的兄弟姐妹,它们一起出来玩耍,结果玩到太阳落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回家么?
  3.一起数一下红圆圆和黄方方有几个兄弟姐妹(8)
  4.它们有两个房子,一个红色的,一个黄色的,你们觉得这8个小伙伴应该怎样住呢?
  (都住在红色的房子里)
  (红色小朋友住红房子,黄色小朋友住黄房子)
  5.噢,那我们看一下8位小朋友是不是这样选择房子的呢?
  (PPT播放红色图形宝宝回家,回红房子)
  6.它们找到自己的家了么?
  7.那剩下的黄色图形宝宝是不是也能找到自己的家呢? (PPT播放)
  8.剩下的黄宝宝也回到了自己的黄色房子里,咦,家住在红色房子里的宝宝有几个?(4个)家住在黄房子里的有几个宝宝?(4个)所以4+4=?(8)所有的小朋友都找到家了么?(找到了)
  9.图形宝宝回家睡了个美美的觉,它们现在想去自己的好朋友家里玩耍,它们的好朋友有两个房子,一个大一点,一个小一点。
  10.哎呀,这可怎么办呢?这么多的宝宝该去哪个房子玩呢?小朋友帮他们出出主意吧。 |(一起去小房子)
  11.哇,房子这么小,大哥哥大姐姐好像连门都进不去呢! (一起去大房子)
  12.一起去大房子,8个兄弟姐妹挤在一个房间里,小弟弟说:“我的屁股都被挤在外面了呢 (小的去小房间,大的去大房间)
  13.咦,这个主意听起来不错哦,我们一起看一下弟弟妹妹是不是去了小的房间呢?(PPT展示小图形去小房间)
  14.还剩下三个大哥哥大姐姐,它们舒舒服服地进了个大房间(PPT展示)
  15.PPT展示数字5.3.5个小朋友住在了小房间,3个大姐姐大哥哥住进了大房间,你们和他们都找对了房间。
  16.打开课本,指导完成课本上的图形分类(做一道题发放一次幼儿用贴)
  17.指导完成第3页数糖果,并指导幼儿说出哪个动物分到的糖果比别人的少(小猪)它有几颗?(4颗)小兔和小狗分到几颗?(1颗)
  18.在黑板上讲解给花瓶涂色,四个花瓶,分别装有5朵、6朵、5朵、4朵小花(幼儿数数后的到的结果)
  19.师示范把有5朵小花的花瓶里面的小花涂上颜色(师发蜡笔)
  20.幼儿自己完成幼儿用书给花瓶涂色
  21.作业安排:数学练习册第3页
  22.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开展的拼图游戏环节,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激励了幼儿自主探索。

第32篇、大班数学活动学习7的加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从而感知加减法算式表达的数量关系。
  2、理解互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乐于讲述探索过程。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四座城堡图,四幅画、数字1-7、符号+、-、=。
  2、人手四幅图片,笔、鞭炮四串、自制金牌、银牌若干。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开火车
  以前我们玩过数字5、6的开火车游戏,今天,徐老师带大家要玩数字7的开火车游戏。
  嘿嘿!我的火车一点开,你的火车几点开?
  嘿嘿!我的火车6点开。(集体、个别)
  2、情境感知---看图学习7的第一组加减法.
  你们看,火车已经把我们开到城堡王国,一共有四座城堡,有绿颜色、红颜色、黄颜色、蓝颜色四座城堡,这么漂亮的城堡你们想不想进去参观参观啊(电话响)是城堡国的国王打来的,说这四个城堡里分别有三副图片,请我们小朋友分别用三句话来讲述图上的事情,要是谁能正确的说出这事情的话就能顺利的进入城堡。你们愿不愿意来说一说(愿意),那好,就请我们小朋友开始去说一说吧。
  1)幼儿第一次探索操作---看图讲述
  (1)问:请你来说一说,你选择到了什么颜色的城堡?里面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树上有一只鸟,又飞来了6只鸟,树上一共有7只鸟)集体验证,并集体把这件事讲述。
  (2)分别请到其他颜色城堡的小朋友来讲述(得到大家验证后,再集体讲述)。
  小结:呀,我们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就能把四个城堡里的事情讲的很清楚了,国王还夸我们都是最聪明的小客人呢。赶快表扬表扬自己。
  2)幼儿第二次探索操作---边讲述边列出算式
  (电话再次响起),又是城堡国的国王打电话给徐老师,说,它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刚才是让小朋友分别讲了四个城堡里的事情,现在让小朋友根据刚才讲的事情分别用一道算式题把它记录下来。
  1)交代幼儿操作要求
  2)集中提问:这件事你用一道什么方法的算式记录下来?为什么用加法算式?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边讲边记这道加法算式。
  (1+6=7)大家一起把算式读两遍。依次类推,分别得出其他三个算式。6+1=7、7-1=6、7-6=1。再次把算式认读两遍。
  3、体验理解---互换规律
  1)请幼儿观察这些算式题,他们有个小秘密?看谁先能找出秘密来。小结:1+6=7、6+1=7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总数不变,所以看到1+6=7,马上就想到6 +1=7。我们把它称做为朋友题。同样看到7―1=6,马上就想到7―6=1。我们也把他们称做为朋友题。
  2)练习互换,老师拿出题卡,请我们小朋友马上说出他的朋友题是谁?1+6=7(6+1=7)、7-1=6(7-6=1)
  4、内化迁移---幼儿游戏 游戏规则:
  (1)每个鞭炮里面也藏着一个算式题,要是谁能把算式答对,鞭炮就能放的很响,而且还能得个小红花,同样,要是没能把算式答对,鞭炮就放不响。
  (2)每次请每队选一个小朋友参加进行比赛,看看到最后那队得到的小红花最多,那么就能得到金牌。
  小结:颁发游戏中金牌得主、银牌得主。 四:活动结束:带小朋友进入城堡跳舞。
 
  五:活动延伸:
  1、 继续探索7的第二、第三组加减。
  2、利用区域活动,进一步巩固看图列算式。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的活动对于今后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我有以下几点感悟:首先,教师必须观察孩子的生活需求,走进孩子的生活,了解并理解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引导孩子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其次,教师要有全面、科学的数学教育的新的价值观,使幼儿的日常生活数学化,探索研究生活化、情境化的幼儿数学活动的模式,是贯彻《纲要》精神的有效途径;再则,教师必须要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他们加深对相关概念意义的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理论、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第33篇、大班数学活动学习10的分解组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9的分解与组合。
  2、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学习10的分解和组合。
  3、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数量之间包含、互补和可逆关系,为学习加减法打基础。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师演示板一套、幼儿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复习20以内的单、双数。要求幼儿手指着棋格数数。
  2、4、6、8、10-----------1、3、5、7、9、
  2、请幼儿而在插板上用下楼梯的方法摆出9 的分解与组合。教师和幼儿边操作边口述9的分解式。

  二、学习10的分解和组成。
  1、请幼儿在9的分解与组合基础上,用上楼梯的方法点数:10能分成9和1、8和2、7和3、6和4、5和5、4和6、3和7、2和8、1和9
  2、幼儿操作,教师在操作板上演示后并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当小老师用上楼梯的方法演示10的分解,并与其他的幼儿对答案,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口述10的分合式,教师在黑板上做记录。
 
  三、整理插板。
  将所用的小棋摆在插板上,幼儿则根据食物、颜色进行分类整理后,整理后交于教师检查,结束。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尝试探索,学习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幼儿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的是在最后的游戏环节里,忙乱中忘了让幼儿自己去找“好朋友”;个别幼儿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差,不愿与同伴交流,还需加强训练。

第34篇、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半点。
  2、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幼儿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时钟模型每人一个,1—12的数字头饰一套。
  2、大时钟两个。

  活动过程:
  1、拨钟听时间,复习整点及对表盘结构的认识。
  2、学习看半点。
  (1)动画城每天什么时间播出?引出半点。
  (2)出示两个大时钟,一个是整点,一个是半点,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二者指针的不同,认识半点。
  (3)拨针演示,引导幼儿了解分针、时针的运转规律,分针走半圈,时针走半格。
  3、幼儿操作。
  (1)幼儿验证分针走半圈,时针走半格。
  (2)教师说出一日活动的安排时间,让幼儿练习拨整点,和半点。
  4、游戏巩固《分针带着时针转》。
  12名幼儿戴1—12的数字头饰,按顺序拉成圆圈,表示一个大表盘,再请2名幼儿扮分针,1名幼儿扮时针,在圆内边念儿歌边转圈。儿歌结束两针要指向教师事先要求的时间,扮数字的幼儿当裁判看是否正确。
  儿歌:小钟表啊,表盘圆,12个数字围一圈,分针长来时针短,分针带着时针转,睁大眼睛仔细看,现在究竟是几点?

  活动延伸:
  1、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时钟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回家和家长共同制作小钟表。

  活动反思:
  此活动虽然是个旧题目,但设计者打破以往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幼儿自己操作,观察理解,最后得出结论。比如掌握难点“分针走半圈,时针走半格。”都是主要让幼儿自己动手拨针,亲自尝试,验证得出结论。结尾部分也比较新颖,采用游戏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一步掌握了学习内容。延伸活动中制作小钟表也是一个理解内化的过程。

第35篇、大班数学学写数字7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根据幼儿对数字7的认识和了解,增加数字7在幼儿记忆中的印象。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7” 及正确的发音。
  2、能正确书写“7”的格式,能看图写数。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数字“7”所代表的具体数量。
  教学难点:会用实际相同物体来表示数量“7”。

  活动准备
  数字歌音乐、神奇的手指歌音乐、若干手偶、多媒体课件、数字7、魔术道具。

  活动过程:
  一、律动:播放《神奇的手指歌》音乐,师幼共同完成。

  二、记忆犹新:播放《数字歌》音乐,复习幼儿在中班认识的数字,从而导入新课《学写数字7》。

  三、教师板书:学写数字7。

  四、激发兴趣
  1、变魔术;通过教师变数字7,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让幼儿观察老师变的是什么。
  2、幼儿回答正确后,老师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数字7,幼儿拿出小手模仿老师书写数字7。
  3、老师再次表演变魔术,让幼儿猜一猜老师这次又会变什么,正确引导幼儿如何在田字格中写下一个数字7。
  4、幼儿回答正确后,老师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数字7。
  5、师幼摘苹果:师幼共同来数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老师再次在田字格中写数字7,且强调书写数字7的正确格式。

  五、游戏
  1、老师拿出手偶,让幼儿数一数并回答有多少个手偶?
  2、师幼共同选出最喜欢的手偶进行找朋友(两个手偶,激发幼儿寻找自己的好朋友),通过找朋友具体指导数量7及书写7的正确格式。

  六、巩固练习
  1、老师发给幼儿练习题,通过做练习,加强数字7在幼儿记忆中的印象和书写格式。

  教学反思
  通过巩固联练习,大部分幼儿都能准确的发音,以及数字7的书写格式都能正确掌握,除个别的民族幼儿发音不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写数字7,而且还要教会如何把数字7写得更漂亮。

第36篇、大班数学活动量身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测量的工具及方法、能以自然物为单位记录测量结果。      
  2,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有过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纸盒、垫子、棍子、长条积木、绳子等,幼儿记录单、笔。

  活动重点、难点:
  掌握自然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培养孩子们多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中班小朋友在玩医院游戏的时候,遇到一个困难,他们想学医生的样子给小朋友量身高,可是他们不会用尺子,又找不到其他的材料来量,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想一想,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量身高呢?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于测量的自然物体。幼儿每说出一种材料,教师就追问幼儿该材料的使用方法。如:“箱子怎么量身高呢?你打算怎么做?只要把箱子摞起来就能知道小朋友的身高吗?”“积木怎么量身高?你认为积木竖着放会怎样?怎样放不倒,又可以量出身高?”

  二,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分组探索测量的方法。
  1, 师:你认为哪种材料合适,你就去试一试。如果材料很少,但想用它的人却很多那该怎么办?(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使用同一种材 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

  三,讨论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明确测量的方法。
  1, 教师鼓励幼儿说出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2,幼儿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展示一组幼儿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存在的问题。
  4,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明确测量身高的具体方法。

  四,幼儿再次探索并记录测量结果。
  1, 师:等会小朋友再去量,想一想怎样量身高才准确。这次量过身高之后,不仅要把你用了什么材料,是用什么方法量的记录下来,还要把你有多高用数字和标记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 引导幼儿从记录上发现同伴使用了哪些材……
  2, 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测量的方法。
  3, 教师提出幼儿在测量中或记录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活动后思考。

  活动延伸:
  1,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进一步探索。
  2,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

  活动反思:
  1,孩子们在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中结束了本次活动,加深了孩子们对物体量的认识及对不同量测量工具的了解;,虽然参与性很高,但对与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本次活动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记录活动环节。因为平时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我没有细心指导,忽略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孩子们记录起来很困难。
  2、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第37篇、大班数学有用的统计教案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统计物品,提高计数能力。
  2.认识并掌握条形统计图的计数方法,知道用条形图进行统计更清楚。
  3.感受统计给生活带来的帮助。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记录纸每组两份,每份4张;记号笔
  2.4个橱子内摆放4种物品:文具、食品、水果、玩具。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幼儿初次合作,分享统计结果。
  1.交代任务,进行记录。
  师:“又到了超市需要进货的时候,请你们来帮经理统计每个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有多少。”
  幼儿分组统计商品并记录,教师指导。
  2.交流分享统计结果。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介绍,你统计的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有多少。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记下来的?”
  小结:你们用了数字、表格、画点点的办法,知道了货架上有哪些商品,每种有多少。可是不能很快看出哪种商品最多,哪种商品最少。

  二、尝试用条形图涂色的办法进行第二次统计,分享新的统计经验。
  1.介绍条形统计图和记录方法。
  师:这也是一个统计图,叫条形统计图。有横坐标和纵坐标,横坐标下代表统计什么东西,纵坐标上的刻度代表统计的数量。如果统计出来苹果有2个,那么就画两个格子。
  2.师幼共同完成一份条形统计图
  3.再次统计,分享新的统计经验
  师:货架上有几种商品?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小结:用条形图统计,能够很快地知道货架上哪种东西最多,哪种东西最少
  4.引导幼儿根据统计结果确定进货商品。

  三、观看课件,激发兴趣,拓展生活经验
  师: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还会用到统计,能帮助我们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我们来看看,还有什么时候会见到统计图。

第38篇、大班数学活动撒花片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记录撒花片的结果。
  2、发现多次记录的异同,体验将八个花片分成两分,会有不同的答案。
  3、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八个花片(正面为红色、反面为绿色),空白记录单若干,笔若干。

  活动过程:
  1、变魔术。
  ——教师询问幼儿平时有没有看过魔术表演,通常都是在哪里看到的?
  ——教师表演魔术,将纸盒打开给幼儿看,请幼儿确认里面是空的,然后将纸盒的另一个口子打开,竟然掉出来了八朵花片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同时引出主题“花片”
  2、看花片。
  ——看一看盆中的花片,和我们平常玩的有什么不同。(正面为红色、反面为绿色)
  ——数一数,盘中有几个花片。
  3、撒花片。
  ——教师示范并交代要求:把八个花片握在手里,然后轻轻撒在桌上,看看撒出来几个红的,几个绿的,把它记在记录单上;撒一次记一次,记录的结果和撒出的结果要一样。
  ——幼儿游戏。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提醒幼儿每次都要撒八个花片,并按要求记录。
  4、相互交流。
  ——请个别幼儿(2-3人)介绍记录的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幼儿对照自己的分合结果。找一找,自己记录单上有没有相同的记录,相同的记录出现了几次。
  5、寻找规律。
  ——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单,上面的数字有没有规律,该怎样排列。
  ——幼儿重新排列,左边从小到大排列,右边从大到小,数数一共有几种方法。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课,我们都知道,数学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上起来比较棘手,但如果上的好的话,幼儿们还是很感兴趣的。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拿到一个题材时,先要反复的阅读思考这堂课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撒花片》看似只要让孩子们撒一撒、记一记、学学8的组成,而中间还有更深的目的。如:记一记,是让幼儿记录不重复的结果呢?还是重复了也可以呢?如果不可以重复靠幼儿撒出来那幼儿玩的难度就大了,因为撒是随意的,当7种分法都显示出来谁也不知是何时。如果改为分花片的话那就好操作了,那样的话不就变成要修改题目了吗?所以最终还是没有这样做。                 
  这节课的重点是学习8的分成。学8 的分成,在这节课程中,我在一下三点做的还不够好:(1)幼儿以有经验的体现。我对7以内组成的教学目的还处于表面,由此幼儿也只是了解数的几种分成。(2)专业术语的提炼,如:互换规律,我们必须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来讲叙。我在给幼儿讲评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让幼儿相互检验”孩子们一时是很难理解这其中的意思。(3)评价的价值,数学的评价是体现孩子在课堂中学到的实在的经验,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这节课中虽然我也重视到了最终目标,但语言的提炼不是很到位。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因此,一节课的细节很重要,特别是在操作时,由于引导者的不注意,有时往往会让幼儿无法进行操作。如:我在撒花片时有几片叠在一起,就应该提醒幼儿把花片分开便于查看记录,也就不会出现幼儿点数撒的结果时数错。在讲评时幼儿的记录单没有直观的展示,让幼儿凭空的听是很难得记住。还有未考虑到大班年龄特点,目测就能知道撒的花片数,无须点数及数学的正确点数方法。总之我这节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39篇、大班数学活动图形的二次分类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对事物图形进行二次分类有点困难。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二次分类”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图形二次分类”主要让幼儿和教师一起通过图形的特征进行一次分类,再进行第二次分类,等幼儿初步掌握好二次分类的方法后,我们再进行一次直接的二次分类,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习按图形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2、大胆用语言表述出图形的二个层次的不同特征,培养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操作兴趣。
  3、能按要求操作,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按图形的两种不同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教学难点:大胆用语言表述出图形的二个层次的不同特征,培养幼儿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操作兴趣。

  教学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两份,磁性板(板上画好房子、房间)、含两种特征的图形、标记。

  教学方法:
  整个活动采用了三种方法:游戏法、语言讨论法、尝试操作法。
  1、游戏法:通过“图形宝宝分家”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即使知识上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引导幼儿先讨论用什么方法分类,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这样,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讨论,加上教师的帮助归纳,使幼儿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二次分类的概念。
  3、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最后的操作活动中,给幼儿投放了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并通过商量,一个分一个记录的环节进行互助学习,对二次分类再一次进行经验归纳。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今天,“图形之家”来了一些新朋友,你们看一看,新朋友是谁?
  生:圆形宝宝、三角形宝宝。
  评析:设计了“图形之家”这个大家庭,让图形宝宝们顺利的带上了拟人化的色彩,吸引了幼儿。

  (二)、幼儿操作,复习巩固一次分类。
  1、请幼儿根据图形娃娃不同的颜色或者不同的形状,给图形娃娃分家。
  师:咦?圆形宝宝、三角形宝宝们它们几个呆在同一个房间,实在是太挤了,于是发生了争吵,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助它们分分家,好吗?首 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
  师:那么,我们在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时候,可以按照什么特征来给它们分类呢?
  幼:按形状分,按颜色分。
  2、幼儿操作,进行一次分类,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你根据你喜欢的方式,来给图形宝宝分家吧?
  3、讲解,演示。
  师:你是按什么特征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有没有谁也是这么分的?在大黑板上演示,并贴上相应的标记。
  师:谁有不一样的分法呢?上来解释一下你是按什么特征给图形宝宝来分家的?为了让小朋友看的更清楚些,老师把它在另外一个“图形之家”上也进行演示并贴上相应的标记。
  4、小结:现在,请你看一看,现在每个房间里的图形宝宝一样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评析:此过程是帮助幼儿巩固图形的一次分类,教师一边记录一边运用语言跟进,为幼儿下一步的分组活动奠定基础,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来初步感知分类,在第一个环节中孩子们积极性很高,都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中感知了通过图形的特征来分类。

  (三)、学习二次分类。
  1、找出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帮图形宝宝找到房间了,可是,刚刚我还是听到了争吵声,原来,它们还是觉得房间太挤,还想请我们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分家,你们愿意吗?“看看红房间里的图形宝宝,它们的颜色都是红色的,可是,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幼:形状不一样。
  师:那我们可以怎样来分呢?对,现在我们可以按照他们的另一个特征——形状再来帮他们分家。
  2、幼回答,师根据幼的回答进行操作演示。
  3、谁来给绿房间里的图形宝宝来分分家呢?幼上台操作。
  4、现在,请你给你们操作纸上的图形宝宝来分分家吧,操作的时候要记住你是按什么特征来进行分类的哦。
  5、幼儿进行第二次分类操作,师巡回指导。  
  评析:清楚讲述操作要求,让幼儿在第一次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分类,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图形的二次分类,更好的分组操作。
  6、讲解:让幼儿说说是怎样为图形进行分家的。
  (1)师:谁来介绍一下,这一步,你是按照什么特征来给图形宝宝分家的?分下来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2)再请另外一种分法的幼儿上来介绍一下。
  (3)观察,最后的4个小房间里的图形宝宝有什么特征?(它们一模一样)
  7、总结: 今天,我们给图形宝宝分了几次家啊?(2次)像我们今天这样,按图形宝宝两种不同特征来进行分类的方法,叫做图形的二次分类。其实,我们刚刚做的操作纸中间那一部分是我们的过度环节,我们可以把纸折一下,把中间的房间藏起来,就出现了这个图(师边说边演示),这就是把我们图形宝宝按照它们的两种不同特征直接分到那4个小房间里时的样子。

  (四)、幼儿再次操作,巩固二次分类的方法。
  (1)师:现在,还有许多图形宝宝想请我们小朋友来给它们分家呢,你们愿意吗?分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他们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大小怎样的,再进行分类哦。
  (2)幼儿再次操作,直接给图形宝宝二次分类。
  (3)介绍,你是按图形宝宝的哪两种特征来进行分类的?
  评析:加入新的图形的特征,让幼儿直接进行图形的二次分类,引导幼儿借助了标记,仔细看清图形的特征,成人看似简单的操作,对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五)、活动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真能干,帮这么多图形宝宝分了家,现在它们都舒适地住在自己的房间再也不争吵了。它们很感谢我们,想请我们去图形王国做客,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出发吧!

  (六)、活动延伸:给更多的图形宝宝进行二次分类。

  教学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各种红色、黄色、蓝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己动脑、动手自主来进行操作、探索。我用一个“给图形宝宝分家”的故事贯穿始终,孩子们便于理解,也十分愿意投入其中,加上我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并加以引导,逐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图形的二次分类”的特征,让他们充满激情的完成了一个个任务。

第40篇、大班数学优秀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2元超市场景、1——10的代用券,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   

  二、在购物游戏中体验、感知单双数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2、幼儿进行购物游戏,提醒幼儿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三、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1、讨论: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多吗?   
  2、回收代用券: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边,都用完的送到另一边。   
  3、集体检验,解决问题:“ 1” 该送哪边?   
  4、教师小结:   
  ①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②10以内有5个单数,也有5个双数。   
  ③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分组操作   
  准备4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转一转: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时记录下指针所指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并写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3、集体游戏   
  抱一抱:单数——自己抱自己;双数——找个朋友抱一抱。

  活动反思:
  《认识10以内单双数》是一个数学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初步理解单数与双数的含义。学习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如何将枯燥无味的数学活动融入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数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时幼儿的生命”,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抛开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活动中,我通过设计了“2元超市”购物的情景。让幼儿在富有生活气息购物活动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启发幼儿寻找身上哪些器官的个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在一系列活动中循序渐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促进了幼儿对单双数概念更深刻的理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10以内的单双数。

第41篇、大班数学20以内的分类计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幼儿积极探索尝试,引导幼儿进行20以内的分类计数。
  2.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理解并读懂统计表,进行连加练习。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挂图一张、备用挂图一张 提前画好的统计表、无色的图片、备用挂图一张(磁性教具摆上方,统计表下方) 颜色卡红黄蓝各一个、鸭子、鱼、 蝴蝶无色的各一个、(红黄蓝)若干 数字卡1(2)2(4)3(2)4(2)6 (1)7(2)9(1) 铅笔、橡皮

  活动过程:
  一、情境主题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先和客人老师问个好。今天呀老师接到一个来自数学王国的电话,国王先生邀请我们去数学乐园玩。高兴吗?好的,让我们做上火车出发吧。(师幼做韵律操、出示挂图)小朋友们你们看路上多热闹啊!
  1.小朋友数数路上红、黄、蓝色的汽车分别有几辆?共有辆汽车?
  2.谁的手里有气球?红、黄、蓝色的各有几个?一共有几个气球?
  3.马路边红、黄、蓝色房子各有几栋?一共有几栋房子?
  我们继续(师幼做韵律操)

  二、布题
  师:哎!是鸭子、鱼和蝴蝶,他们排好队在干嘛呀?咱们过去问问。你们好!你们在干什么呢?
  -----我们正准备比比谁的速度快,
  师:哦原来是在进行比赛呀。我们来看看参赛的鸭子、鱼和蝴蝶都有些什么颜色的?
  幼:红、黄、蓝。(出示统计表)
  师:1.哦有红黄蓝三种颜色。咱们来数数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鸭子、鱼和蝴蝶各有多少只?        
  2. 请小朋友数数鸭子、(鱼、蝴蝶)公有多少只?        
  3. 鸭子、鱼和蝴蝶要进行比赛,小朋友们想想该怎们比呢?是的相同颜色的为一组,小朋友帮忙数一下红(黄、蓝)色的参赛的有多少?
  师:(请小朋友贴出相应的数字宝宝。)

  三、评价练习
  师:鸭子、鱼和蝴蝶都有点累,咱们听一段音乐吧,小朋友喜欢看《小鲤鱼历险记》吗?那动画片里都有些呀? (有泡泡、小美美、阿酷还有小  龟)
  师:瞧!泡泡小美美、阿酷正在研究呢 。他们想按照红、黄、蓝进行分类统计。  
  1. 他们想知道按红、黄、蓝三种颜色分,数数各有多少?
  2.然后泡泡想知道三种颜色的共多少个?小美美想知道三种颜色的共有多少个? 阿酷想知道三种颜色的共有多少个?
  3.最后还想知道红色(黄、蓝)的图形共有多少个?      
  师:现在老师邀请小朋友们来帮帮他们,愿意吗?(每个小朋友发一张)      
  师:集体讲解。

  四、延伸   
  泡泡、小美美、阿酷特别感谢小朋友们,想不想邀请他们来咱们班区域里玩玩呢?我们邀请他们玩串项链的游戏,我们区域里有红黄蓝色的珠子,请小朋友用细绳子穿好后按颜色分类并算出红黄蓝色珠子各有多少个?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抓住幼儿好动的天性,巧妙地创设数学王国这一情境。在活动中,提高幼儿主动参与性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使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虽然此次活动环节清晰,重点突出,难点也有所体现,但是活动并不是很让我自己满意,有部分牛幼儿参与时有困难、不积极,总结有以下几点:一、幼儿对统计图的认识还不是很好,虽然统计图的学习在前面已经接触过,我想在本次活动前应再次做铺垫,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能按时完成练习;二、因为大班幼儿刚刚接触10以内的加减运算,而此次活动涉及到连加的运算,并且我出示的实物数量太多,导致给幼儿的连加计算加深难度,这是今天的活动超时的主要原因。在以后的活动前应该对幼儿的已知水平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达成目标。

第42篇、大班数学活动买水果(5的加减法)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何在组织教学时,让孩子们感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欲望呢。《纲要》中明确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为了创设一个让幼儿的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我们为幼儿营造了一个游戏的情境空间,让幼儿在“布置水果店”“购买水果活动”等一系列操作、游戏活动中主动获得“5的加减法”的有关经验。  
 
  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加减法,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加减互逆的关系。     
  2、能用较完整地语言口编应用题,会正确书写加减法的算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3、能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1、和幼儿一起创设贝贝水果店(共分为4块,并贴有不同的与每组幼儿身上颜色相同的即时贴),带有不同数字(圆点)的玩具40个,装水果的小盒每组5个(上面贴有数字5)。       
  2、教师用的大展示板2张(田字格)。          
  3、幼儿每5人为一组,每组幼儿身上贴不同颜色的即时贴;供幼儿记录的记录卡40张(田字格);每人一个信封,装有硬纸币5个;泡沫垫20块。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与教师一起布置贝贝水果店。激发幼儿收拾、整理的愿望。     
  教师:“今天早上,小朋友把幼儿园的许多水果玩具,都贴上了价格标牌,现在我们一起把它布置成贝贝水果店吧!”    
 
  二、引导幼儿发现5的加法,并请幼儿记录算式。     
  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水果身上有不同数字的粘贴。     
  教师:“小朋友看。水果身上有什么?”引导幼儿发现卡片上的数字和圆点数是相同的。     
  2、教师提出整理的要求:     
  ※观察每个盒上的大小、数字,引导幼儿了解每个盒里只能放两个水果,它们身上的数字相加必须等于5。教师举例:先拿一个数字是4的水果放好,启发幼儿说出再应该拿数字是几的水果(1)。     
  ※请幼儿观察小盒下面的记录纸,教师边启发幼儿想一想应该怎样写加法算式记录整理结果(4+1=5),边出示写好的算式。     
  ※请幼儿观察小筐上的即时贴颜色,告诉幼儿负责整理与自己身上即时贴颜色相同的区域。     
  ※看哪组幼儿整理的快,记录的准。     
  3、幼儿分组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及时记录整理结果,并督促幼儿整理后马上回位子坐好,鼓励整理好的幼儿可互相交流自己的记录结果。     
  4、全部整理后,与幼儿一起检查整理结果是否正确。  
  
  三、请各组幼儿以口编应用题的方法,介绍自己的记录结果。     
  1、教师以算式的形式在展示板上展示幼儿记录结果。引导幼儿讲讲算式所代表的意思,理解加法交换的规律。     
  2、鼓励幼儿给水果店取个好听的名字。  
   
  四、以买水果的游戏形式学习5的加法。     
  1、教师:“水果店布置好了,我要5元钱去买一个喜欢的水果(拿出信封里的5元钱),我买了一个4元钱的※※,还剩几元钱?应该怎样记录?”教师出示范例5-4=1     
  2、请幼儿从小椅子下取出信封,看看里面有几元钱?请幼儿用手里的5元钱到水果店买喜欢的水果。          
  3、提出要求:每人只买一个水果,并把自己花了多少钱,剩了多少钱也要向老师一样记录下来。  
      
  五、小结活动,表扬活动中积极动脑的幼儿。  

  活动反思:   
  1、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让幼儿体会到加减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2、幼儿的生活实际,让幼儿体会到加减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3、要使幼儿正确、迅速地口算,还必须经常地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进行训练。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幼儿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算法都是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第43篇、大班数学活动10以内加减法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结合主题“我要上小学”中孩子们互留电话的主题背景进行活动预设,通过活动中孩子集体编出的密码,自然地引导他们学会关注同样答案下式题与式题间的关系,理解一个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的道理。

  活动目标: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习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一、导人部分: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3+3,7-4,8+1……    
  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活动中:    
  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6”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几?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二、学习部分:为电话号码设置密码并破译。      
  (一)根据式题计算答案。      
  1.将幼儿分成红、绿、黄、蓝四个队,每一队有10个电话密码’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队的本领最大,破译的电话号码又快又准  确。      
  2.各组交换检查。      
  3.请每一组派一名代表报对方的得分数。   
  
  (二)尝试根据答案编式题。      
  师;这里有三个很特别的电话号码,等一会儿你们要用10以内的数为这些电话号码设置密码,电话号码里的每一个数字都是答案。你们编的密码要给别的组破译,所以要编得越难越好。      
  ——刚开始请幼儿编题时,老师提供的号码可以是数字少但较特殊的(如1 10、119、120)o这个环节引导幼儿理解一个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如可以将“1 19竹编 成一组密码:4 - 3,7 - 6,2+7.厨样还可以编成:7- 5+2 - 3,5 -2- 2,1+5+3 等等。      
  1.幼儿分组尝试编式题。      
  2.小组相互交换式题并进行破译。      
  3.请你们把破译出来的、与黑板上号码一样的电话号码贴在黑板上。

  活动反思:
  在学习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孩子们已对教材丰富多彩的知识呈现方式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喜欢了。我深深认识到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能激起学习的兴趣,扩展思维的空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意问题呈现多样性,激起挑战的欲望
  解决问题,是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学习目标,怎样才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也作了深深的思考,真诚的感谢实验教材的编委,教材本身与安排上都注意了有层次的创设问题情境,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教材为依托。平时教学中注意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问题呈现的多样化,例本案例的教学中,由学生创设情境后自主提出问题,创设一种游戏、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问、生答,更能激起学生的解决欲望。平时课堂上“你难不倒我”“我来考考你”都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表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家解决后,也注意人际化的情感教育。“对同学们的解答你满意吗?”“谢谢大家”,无一不透露出浓浓的情。平时结合课本的实际情景,常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请小朋友帮助解决。

  二、紧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
  低年龄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中的计算教学,以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过渡不能是跳跃式的,应该给孩子一根拐杖扶持。在低年级教学中,这根拐杖是十分有必要的,即创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通过直观的操作、观察,过渡到抽象的算式表达。有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们才会更清晰地了解算式的计算过程,依次运算、条理清晰。所以低年级的教学中把数学还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找数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计算教学中渗透实际问题,改变问题呈现方式
  解决问题教学长久以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项目,教材的精心编排我深深认识到虽只涉及到10以内的加、减教学,然而每一课的计算教学无一不渗透着应用教学,所以在课的设计上,尽力挖掘计算教学中的应用素材,不仅有利于计算教学中算理的讲清、讲透,更是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生活的思想。

第44篇、大班数学区分左右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区分左右是大班有关空间方位的内容,但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其意识、能力还不够强,尚处于探索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分不清自己的左右,更分不清他人的左右,为了引导幼儿能清楚区分自己的左右,感知左右的相对性,特设计了此活动。根据《纲要》中的科学教育要求:“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我选择了思维游戏中的左右手操作活动,让幼儿在观察、探索、操作中感知、区分左右的空间方位。并穿插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并迅速做出判断和反应,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和判断力。

  活动目标:
  1、感知左、右,能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区分。
  2、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尝试做出迅速的判断和反应。
  3、在区分左右的过程中加强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活动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几何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正方形)、手势图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自我为中心区分左右。
  1、说说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师:今天,张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一项新的本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学得很好。你们有信心吗?
  师:请举起手说:“我最棒!”
  师:请把手举得高高的,想想你举的是哪一只手?
  师:你的右手能干什么?你的左手能干什么?
  师小结: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靠近左手这边的是左边,靠近右手这边的就是右边。
  2、说说身体上和身边的左右。
  师:那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也像我们的手一样是一左一右的一对好朋友呢?(左眼、右眼、左耳、右耳……)
  师:那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呢?
  3、听口令做游戏
  师:哇,你们的眼睛真亮,找到了这么多左边和右边的东西,那现在我们就和身体上的左右玩个游戏吧。
  举起你的左手,举起你的右手。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摸左脚,右手摸右脚;左手摸右耳朵,右手摸左耳朵。(速度由慢到快)

  二、在操作中区分左右。
  师:“你们做得真好,这里有一位小朋友用左手和右手做了很多动作,它想请你们猜猜,这些动作分别是哪只手做出来的?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左、右手伸指、握拳等不同动作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判断出图片猜,这些动作分别是哪只手做出来的?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左、右手伸指、握拳等不同动作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判断出图片上的手势是左手做出的还是右手做出,并将图片按左手、右手归类摆放。
  1、出示手势图,辨别前四张。
  师:先看第一排,看看第一张是哪只手做出来的动作?你是怎么知道的?(模仿图片上的手势动作来区分左右)
  那老师就把右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右边,左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左边。
  2、幼儿两人为一组,合作将手势图按左、右手归类摆放。
  师:下面还有两排,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摆一摆。不过要先听清楚我的要求:“请小朋友两个人合作将左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在操作板的左边,右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操作板的右边。摆好后马上面朝老师坐好,比比看哪一组速度最快。”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验证
  师:小朋友的速度都很快,但不知道你们的正确性怎么样?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看一看你们做得对吗?做对了就马上用最快的速度把手势图放进盘子里,后面的小朋友把它放到地上,然后面朝老师坐好。

  三、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师:刚才小朋友两个人合作完成得非常出色,现在老师想请你们一个人独自完成任务,你们有信心吗?
  1、听口令摆几何图形
  (1)师:同样,听清楚我的要求:请你们听我的口令在操作板上给图形宝宝排排队。请后面的小朋友把地上的两块操作板和盒子拿上来,每人从盒子里拿一叠图形宝宝,把回形针放回盒子里。
  要求:请在操作板的左边摆长方形,操作板的右边摆圆形,长方形的左边摆三角形,圆形的右边摆正方形。摆好的幼儿马上面朝老师坐好。
  (2)集体验证

  四、在游戏中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1、那现在请小朋友将操作板转一下(180°),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操作板的左边有谁?操作板的右边有谁?三角形变到哪里去啦?为什么?(方向不同,位置就不同。)
  2、游戏
  师:现在我请每个小朋友拿一张图形宝宝,每一组的四个人合作,按图上的队伍站好,听到我喊“立正”,就要马上站好,眼睛看着我。
  “看看你的左边有谁,右边有谁?你是从左边开始数的第几个图形,从右边开始数的第几个图形。”师随意问一两个幼儿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进行游戏。
  (1)从左边开始数第二个小朋友蹲下,从右边开始数第一个小朋友往前走一步,从左边开始数第三个小朋友举起手,从右边开始数第四个小朋友向后走一步。
  (2)现在请所有小朋友向后转,面对着客人老师,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五、联系实际,结束活动。
  “正确认识左右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上下楼梯我们要靠右边走,在马路上我们也要靠右边走。现在我们就来当小司机,把手上的图形当做方向盘,从这里开到我们的教室。看看我们要转几个弯?每次分别是往哪个方向转弯的?
  幼儿开着小汽车回活动室,自然、快乐地结束活动。

  课后反思:
  在设计活动时,我选择了这个游戏,并结合大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增设了摆几何图形、答题竞赛和游戏。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让幼儿在模仿手势动作中区分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过渡到对物体的左右位置及左右相对性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在不断游戏、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幼儿方位定向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相互调整的能力。

第45篇、大班数学活动狗熊分饼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将数学回归生活,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面对生活情境中产生的矛盾,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提高幼儿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幼儿平时特别喜欢自己分点心、分玩具、分学习用品,但也常常因分得不公平而找教师帮忙。为帮助幼儿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我结合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设计了“狗熊分饼”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教”狗熊学本领的游戏方式来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二等分。

  活动目标:        
  1.尝试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进行二等分,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在为狗熊分饼的过程中体验帮助动物朋友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熟悉故事《两只笨狗熊》以及常见的几何图形。        
  2.材料准备: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图片若干,剪刀、水彩笔、操作练习纸人手一份,展示架,PPT(演示文稿)6张。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都听过《两只笨狗熊》的故事。大黑和小黑因为不会公平地分饼,那个饼差点被狐狸大婶吃完,所以他们想学会公平分饼的方法。你们看,大黑和小黑来了。(出示PPTl。)       
  师:你们能帮帮大黑和小黑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大黑和小黑带来了哪些不同形状的“饼”?(出示PPT2。)       
 
  二、学习二等分       
  (一)学习分圆形的“饼”。        
  1.请个别幼儿帮小熊把圆饼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        
  师:谁愿意来帮助大黑和小黑将这个圆饼分成大小一样的两份?(个别幼儿操作,教师不加任何提示。)        
  2.集体验证幼儿的分法是否正确。(引导幼儿发现可采用重叠的方法验证。)        
  师:大家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分的。你们觉得他的分法正确吗?为什么?谁有不同意见?你是怎么分的?        
  3.教师小结。        
  师:原来把一个圆饼对折可分成相等的两份,形状一样、大小也一样就是二等分。等分出来的一份比原来的小,原来的比分出来的一份要大。(出示PPT3。)      

  (二)学习分正方形、长方形的“饼”。        
  1.引出任务。       
  师:大黑和小黑学会了圆形“饼”的分法,可还是不会分其他形状的“饼”。我们再来教教他们,好吗?       
  师:这里有一些正方形、长方形的“饼”,请小朋友找一块“饼”分一分,要想办法分成一样大小。可多想几种分法,分好后用笔和纸记录一下。      
  (幼儿操作,教师重点关注幼儿是否能将“饼”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是否能用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分“饼”。)        
  2.交流、讨论。       
  师:你分的是什么形状的“饼”,怎么分的?怎么知道分得是不是一样大?还有谁也是分××形状的“饼”的?你用了什么方法?(先交流正方形“饼”的分法[出示PPT4],后交流长方形“饼”的分法[出示PPT5]。)       
  教师小结。       
  师:要知道正方形的“饼”、长方形的“饼”分成两份后是不是一样大,可以通过边对边、角对角、上下左右对称、重叠等方法进行比  较。       

  三、找出二等分的礼物        
  1.交代任务。       
  师:大黑和小黑在大家的帮助下学习了二等分的方法。下面是一张大黑和小黑带来的礼物单,大黑和小黑要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把二等分的礼物找出来。(出示PPT6。)        
  2.幼儿在人手一份的操作练习纸上找出二等分的礼物。        
  3.集体交流、验证。        
  师:你找到哪几种二等分的礼物?为什么你认为这些礼物是二等分的呢?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教师点击PPT6上的每件礼物,如果是二等分的,电脑会把礼物自动圈起来,并发出好听的声音;如果不是二等分的则不会圈起来,而且会发出爆炸声。)     
  
  四、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教会了大黑和小黑二等分的本领,高兴不高兴?你们的本领真大!其实除了这些图形,还有许多其他的图形,如三角形、梯形等也可以二等分,甚至还可以四等分、八等分呢。我把材料放在区角中,你们可以继续动脑筋试一试。

  活动反思:        
  该活动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帮狗熊分饼的故事情节贯穿始终,环节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一环节以故事引发幼儿用二等分的方法帮助小熊分饼。第二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主要采用个别、小组、集体学习的方式让幼儿将各种图形二等分,并发现、交流不同的二等分方法。第三环节是找出二等分的礼物,巩固幼儿对二等分的认识。因整个活动用故事贯穿,并伴随着多媒体的演示,所以幼儿兴趣特别高,每个孩子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我认为该活动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肯定:1.内容贴近生活。2.形式灵活。3.材料新颖。让幼儿愉快地进行学习,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我让幼儿辨认礼物单上二等分的“实物”,结果幼儿往往顾此失彼,有的只看左右而忽略上下,有的只看上下而忽略左右,有的只看形状而忽略大小,还有的关注不到图案的细微差别。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幼儿的出错率相对较高,这说明幼儿还没有真正理解二等分的概念。幼儿暴露的问题蕴含着教育价值,它是引导幼儿深化理解数学概念的有效切入口。确实,幼儿只有在反复操作中,在不同情境的运用中,才能逐步积累数学经验,真正理解数学概念。

第46篇、大班数学破解电话号码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孩子们要上小学了,以幼儿们互留电话为背景进行活动设计,通过活动中孩子集体编出的密码,自然地引导他们学会关注同样答案下试题与试题间的关系,理解一个答案可以对应多个试题的道理。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试题。
  2、技能目标:能够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法或减法编译电话号码。
  3、情意目标: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试题。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法或减法编译电话号码。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试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习纸,由加减法试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二、破解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试题组成的号码卡,如5+3,4+4,7-5,4+1……
  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活动中: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6”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三、为电话号码设置密码并破解:
  (一)根据试题计算答案。
  1.将幼儿分成红、绿、黄、蓝四个队,每一队有10个电话密码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队的本领最大,破解的电话号码又快又准确。
  2.各组交换检查。
  3.请每一组派一名代表报对方的得分数。

  (二)尝试根据答案编试题。
  师:这里有三个很特别的电话号码,等一会儿你们要用10以内的数为这些电话号码设置密码,电话号码里的每一个数字都是答案。你们编的密码要给别的组破译,所以要编得越难越好。
  ——刚开始请幼儿编题时,老师提供的号码可以是数字少但较特殊的(如110、119、120)。这个环节引导幼儿理解一个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如可以将“119竹编 成一组密码:4 – 3,7 – 6,2+7。同样还可以编成:7- 5+2 – 3,5 -2- 2,1+5+3 等等。
  1.幼儿分组尝试编试题。
  2.小组相互交换试题并进行破译。
  3.请你们把破解出来的、与黑板上号码一样的电话号码贴在黑板上。

  四、活动延伸:
  提出进一步为老师和同伴的电话号码编制密码。

  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编制密码和破解密码时情绪高涨,反应强烈,能积极发言,踊跃说出自己的密码和破译同伴的密码。从而对加减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进行了强化,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第47篇、大班数学认识年月日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进入大班以来,每天都会有幼儿做值日生,在日历上写天气预报,这时就会发现有的幼儿不会看日历,不会在日历上查找日期,所以我希望设计一次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年月日,会察看日历.
  《纲要》中指出5——6岁幼儿能够在感知大量事物的基础上,自己整理、加工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浅显的规律,但是,他们的思维特点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这次活动中,我将课件和实物结合,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表达,自己总结、整理相应的规律。
  幼儿的语言表达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他们的思维,所以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尽可能多的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提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表达。

  活动目标:
  (1) 能够了解年月日,感知年月日的关系,知道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多少天。
  (2) 会在生活中辨认日期,会在日历上查看日期。
  (3)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日历,操作材料(作业、铅笔)
  (2)媒体:硬件:交互性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等
  软件:白板课件
  (3)经验:知道星期的概念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年月日的关系,认识月、日、星期
  难点:在日历上查找日期

  活动过程:
  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故事引入:年妈妈和她的一家
  听故事,进入活动情景
  出示图片
  引导幼儿观察
  比较大小
  提出观察要求,通过观察知道大月份有31天、小月份有30天,二月有28天
  个别提问,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总结每月有多少天
  教师提问:
  他们住在几座房子里啊?
  出示房子的图片:你们看看那个房子大,那个房子小,自己动手排一排。
  提问:为什有的房子大、有的房子小呢?
  那咱们先来看看一月份有多少天?
  那咱们再看看这几个月有多少天?
  数后,回答教师的提问:
  12座
  观察房子的大小,动手操作按照大、中、小的顺序将房子归类排列,将相应的房子号码写在白板上。
  里面住的宝宝多,
  里面住的宝宝少
  幼儿观察后:31天
  幼儿继续观察3、5、7、8、10、12月得出以上几个月都有31天。
  幼儿观察后知道4、6、9、11月是30天。
  出示白板课件
  出示白板课件:标有号码的房间和写有大房子、中房子、小房子的空白页。
  出示一月份的日历表。
  出示四月份的日历表。
  引导幼儿观察日历(知道日历上有月份,星期、日子)
  学习如何查看日历
  教师提问:
  这是一张6月的日历,咱们看看它上面都有什么啊?
  那咱们怎么看日历啊?
  幼儿观察白板,回答教师提问
  有数字、还有星期
  出示幻灯P5
  练习查看日历
  找一找6月份的节日,在上面画上小标记
  自己练习在日历上查找相应日期并做上标记;在日历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做上自己喜欢的标记
  出示6月日历

  活动反思:
  认识年月日对我们班的幼儿来说并不是新的知识,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渗透了时间、日期等概念,所以这次活动是在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上展开的。但是在日历上查找日期,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在活动中只是一个引导的角色,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同时在活动中,为幼儿尽可能多的提供自己操作、合作练习、自主表达的机会,让幼儿在表达,操作练习中掌握知识技能。
  本次活动较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
  尽可能多的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提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表达想法。
  白板的运用,减轻了教师操作学具、教具的繁琐,使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提高了活动效率。
  同时活动利用了信息技术色彩鲜明、图像清晰、操作快捷方便的优势,延长了幼儿注意的时间,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第48篇、大班数学新邻居(空间位置、逻辑推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在两个小动物之间接通路径,了解不同的路径组合。
  2、通过操作卡片,与同伴合作安排不同的路径。
  3、在合作时听取同伴意见,协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路径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情景引入:
  ——教师出示两本最喜欢看幼儿画报图画书:问你们平时最喜欢看幼儿画报的那一个版面?(迷宫)
  ——出示两个孩子熟悉的迷宫图让孩子描述怎样走迷宫?
  教师小结:迷宫的路径很复杂,进去之后很难出来,有的时候还有一些机关,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路径可以到达,而且迷宫都有一个起点和终点。
  2、出示操作路径图卡,个别幼儿示范连接两地、三地之间的路径。
  --- 路径一:起点和终点。教师摆放一个起点和终点让幼儿想办法把路径连起来。 -
  --- 路径二:连接三地之间的路径
  3、幼儿操作路径图卡,连接三地之间的路径。
  ---- 分组练习,每4人一组并讨论完成练习操作。
  ---- 分角色来让幼儿走一走,试一试。看能不能通到两个朋友的家。
  4、操作幼儿用书,并完成练习。

  活动反思:   
  活动前孩子都有走迷宫的经验,对于走平面迷宫我班的孩子已没有什么难度,这个活动区别于迷宫的就是它连接的地点很多,而不是单一的起点和终点,就是说这个活动中难度就是连接的地点越多,难度就越大。   
  这个活动对于我班的孩子还是有挑战性的,孩子探索的兴趣还是挺浓的,孩子经过多次的尝试基本上都能完成操作练习。不过在实践操作练习的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孩子探索如何用最少的路径图板将固定的另一方连起来,多提供一些动物图卡给孩子进行情景演示,提醒孩子可以连接多几个地点,这样能进一步拓展孩子的思维,让孩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怎样走最近等。活动后能跟孩子一起小结,让孩子说说自己是怎样连接的?如看图卡的接口有几个?引导孩子用什么快捷的方法连接,这样给孩子的学习有一个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无形引导孩子怎样总结经验。

第49篇、大班数学等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的运用于生活中。数学教学如果把“身边数学”引入教学,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从而促使孩子的思维向科学的思维发展。因此,我选择《等分》这一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由简到难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实物产生联系,这样幼儿学得活,易掌握,不仅将一般的认识迁移到具体的事物上,扩大认识面,而且对开拓幼儿思维,培养思维准确性,并激发幼儿数学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分的含义,学习二等分四等分。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3、了解等分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面包,两根一样大的火腿,刀子,各种形状的图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二等分和四等分
  难点: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等分的含义,学习等分。
  1、教师简单讲故事《两只笨狗熊》。
  师:狗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黑,一个叫小黑,他们长得挺胖,可是都很笨,是两只笨狗熊。有一天,天气真好,哥儿俩手拉手一起出去玩儿。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边有一 块干面包,捡起来闻闻,嘿,喷喷香。可是只有一块干面包,两只狗熊怎么吃呢?大黑怕 小黑多吃一点,小黑也怕大黑多吃一点,这可不好办呀!大黑说:“咱们分了吃,可要分得公平,我的不能比你的小。”小黑说:“对,要分得公平,你的不能比我的大。”可是怎么分才公平呢?请小朋友帮他们想想办法? 幼:一人一半、从中间分
  2、出示“面包”,个别幼儿尝试等分“面包”的方法。
  师:请你用你的办法帮哥儿俩分面包。请其他孩子观察,他是怎么分的。 幼:他是从中间分的。
  师:对了,从中间分,这样才公平。
  3、教师用小刀切开“面包”验证。
  师:分开的两个面包大小是否一样? 幼:大小一样
  4、小结等分含义。
  师:把一个物品分成大小相等的几份,这种方法叫等分。分成几份叫几等分,像狗熊这样把面包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份叫二等分。
  5、出示不同的图形,进一步理解等分的含义。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这些图形是几等分?   
  (出示桃心形、扇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分别为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五等分、八等分。)
  师:为什么这些图形是等分图形?
  幼:它们大小都一样、形状也一样。所以是等分图形。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几等分?
  幼:因为它们分成大小、形状一样的几份就是几等分。
  师:请你找找哪些不是等分图形。(出示正方形、长方形、扇形、三角形、圆形。)
  师:为什么这些不是等分图形呢? 幼:分的大小不一样、分的形状不一样。所以不是等分图形。
 
  二、幼儿操作尝试探索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
  (幼儿各自选择图形,探索等分的多种方法,请幼儿示范讲述等分的方法)
  幼:我是对折从中间分的(边对边对折)、我也是对折从中间分的(角对角对折)
  幼:对折再对折、中间画两条线。
  幼:我的方法是对折再对折(边对边对折)、我的方法是角对角对折。

  三、了解等分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出示两根火腿肠先让幼儿比较是否一样长。
  2、将其中的一根二等分,取等分后的一份与原来比谁大谁小?再将二等分的一份二等分,比一比又怎样?
  3、小结:等分后的一份比原来小,等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

  教学反思:
  在《等分》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以幼儿熟悉的故事导入,把幼儿带进公平的情景中,使大部分幼儿的兴趣很自然的被调动起来。再一个就是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操作、探索、观察、比较,掌握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在学习和探索中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我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图形二等分、四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个过程下来大部分幼儿的积极参与性还是比较高的,有个别两三个幼儿不喜欢动脑筋探索,在以后应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不要太过于拘谨。

第50篇、大班数学活动文具小超市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会用算式列题。
  2、通过活动知道10以内数的灵活运算。
  3、通过讨论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备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后才会用到的。
  4、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用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的文具布置:小小文具超市
  2、幼儿每人一份钱。(钱的数目从5~10)、每组一个塑料框、
  3、计算用的纸和笔。  
  4、有关“文具”的文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超市买文具  
  1,教师:“再过不久,我们小朋友即将读小学一年级,上学时需要文具今天,请小朋友到”文具小超市“买你们需要的文具。”  
  2,每位小朋友从塑料框那那一份钱,请你用手中的钱去买文具,要求文 具的总价格就是你手中的钱的数字。  
  3,幼儿根据各自不同的数字购买文具,并用算式列出所购买的文具式题。  
  4,请个别幼儿说说:我买了……文具,算题……

  二,讨论:哪些文具是一年级所必须准备的?  
  1,每组小朋友把买来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是不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2,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并能做出适当调整 鼓励幼儿把重复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并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认为必须的的文具。
  3,集体讨论

  三、请个别小组展示所购买的文具。
  1、请大家看看,哪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说说你们的理由?
  2、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4、师生共同总结。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文具是一年级必备的吗?请幼儿说说。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形式比较新颖,同时又比较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比较喜欢,所以幼儿学习的兴趣较浓。老师先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既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又为下面的问题做铺垫,这样过渡很自然。学习就是为生活服务的,让幼儿从小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拿钱到超市买文具就是很好的体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到能力弱的幼儿,在去买文具的环节,直接把简单的数字给他们,这样他们会更加自信些。这点以后要多加注意。

第51篇、大班数学活动认识球体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幼儿学习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即来源于本班幼儿的兴趣—-爱玩弄一些球类玩具。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集会滚动的的废旧物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游戏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玩游戏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认识球体,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物体。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篮球、足球各1只,圆镜子一面,一圆硬币2-3枚,玻璃球2—3扣子2-3个 ,圆卡2-3张。
  学具:幼儿人手1份操作材料(塑料球1只、圆卡1个。)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玩的游戏叫《小孩小孩真爱玩》,在游戏中小朋友一定要仔细观察物品,找出它们的不同,好吗?”

  二、与圆形比较观察,认识球体。
  1、幼儿自由观察学具物品,并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小结:像圆形卡片一样的东西都是圆圆的、扁扁的;而像皮球一样的东西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

  三、了解球体特征。
  1、继续以游戏形式请幼儿自由操作。(“现在就请你们都来摸一摸、比一比、滚一滚这些东西,看你能发现什么?”)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上前试一试,玩一玩,指出哪些东西能向不同方向滚动。
  3、教师小结:扁圆形的东西只能向前或向后滚动;而球状的东西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所以我们把能向任何方向滚动的,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形的物体叫做球体。
  4、师生共说儿歌,理解球体的特征。
  “球体球体圆溜溜,那边看它都是圆,球体球体圆滚滚,哪边推它都能滚。

  四、巩固对球体特征的认识。
  1、分类:将扁圆形物体与球体物体分类。
  2、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与球体相似的物体。

  五、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知道球体属于立体图形。

  六、延伸活动
  观察幼儿用书的图例,找一找哪个不是球体,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是球体。

  活动反思:
  《指南》之科学领域中强调“在尊重儿童认知发展的前提下开展数学教育”,对孩子而言行动和经验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本次数学活动是通过孩子的操作,让孩子逐步理解扁圆形和球体的不同,从而认识球体;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分类、讲讲生活中的事物,扩展了孩子的思维;最后,通过寻找不同类使活动进入高潮。 在整个活动中,我尊重每位幼儿的人格,让孩子和我处于平等的地位,让他们尽可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尽管我的语言中不乏信息和技能的讲解传递,但最主要还是一些试探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目的是为了引出幼儿自己的探索和表达,而不是制造和控制幼儿的行为。所以不管是传递、示范还是提问,其目的都在于为幼儿的主动探究和表达创造积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情绪。 每个活动总有不足之处,在孩子滚动小球时,有的滚到了地上,于是孩子们高兴地满地跑,现场一时比较骚乱,最后虽然安静下来但显然孩子们还不尽兴,所以我设想,如果能将这节课改成室外课,让孩子们玩各种球类物及扁圆的物体,如体育球类,轮胎,油桶,滚环及各种圆柱体物体,或类似球体的东西,孩子充分的感受之后,积累的经验会更加扎实有效,只不过这样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控制活动的应对能力和张力,值得尝试尝试。

第52篇、大班数学活动学习7的减法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大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数的组成和十以内的加减法,将数学学习融入图片、游戏、生活中,让孩子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得轻松自如、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完成。通过此活动让幼儿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和它们友好相处并保护好它们。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学习按物体的特征分解画面,并能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学习编减法应减法算式。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积极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 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实物图(一棵大树,树上有7只鸟,一只大的、六只小的;两只白色的、五只黄色的;三只停在树上、四只刚起飞);算式题卡、粉笔、人手一套1—7的数字卡片,运算毛虫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小鸟来做客
  出示图片,今天鸟妈妈带着小鸟飞到我们班来做客,小朋友们为它们表演一个节目吧!
   
  二、为鸟儿们表演节目
  1、 教师出示算式题卡(如5+2),幼儿快速从1—7的数字卡片中找出正确答案并举起。
  2、 游戏进行若干次。  
 
  三、鸟妈妈出难题
  小朋友真能干,现在鸟妈妈出难题要考考你们。
  1、 引导幼儿仔细看图,分解画面。
  问:图上有谁?有几只?它们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说出颜色、动态不样)
  2、 引导幼儿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编减法应用题。
  ⑴、 幼儿相互讨论 小朋友都看见了树上有1只大鸟、6只小鸟;有2只白色的鸟、5只黄色的鸟;有3只停在树上4 只刚起飞;你能根据这些特征编出减法应用题吗?(幼儿讨论)
  ⑵、 集中讨论
  ①、 教师根据鸟大小不同编减法应用题:树上有7只鸟,有1只是大的,几只是小的呢?然后请幼儿列式计算,并说说各数表示什么。
  ②、 谁能根据鸟颜色不同编减法应用题呢?(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编应用题,幼儿编出应用题后,集体列出算式,然后一起说说算式中各数及各符号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③、 用同样方法根据鸟的动态编减法应用题,为什么要问还剩下多少只?
  幼儿讲述,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
  3、 带领幼儿读7的6种减法算式。    

  四、与鸟儿们玩捉迷藏
  鸟妈妈对我们小朋友的表现很满意,它们想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
  1、 教师遮住若干只小鸟,让幼儿看图并列出减法算式。
  2、 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列的算式题中各数所表示的含义。

  活动反思:
  教师要有全面、科学的数学教育的新的价值观,使幼儿的日常生活数学化,探索研究生活化、情境化的幼儿数学活动的模式,是贯彻《纲要》精神的有效途径;再则,教师必须要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他们加深对相关概念意义的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理论、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第53篇、大班数学活动7的分解组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7的分解组成。
  2、进一步感知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3个猴子图片、桃子(磁性教具)、桃胡、盘子、彩笔、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幼儿说小猴荡秋千的手指游戏,
  教师:好了,小朋友们,谁能告诉张老师,刚才我们说的手指游戏的名字是什么?(小猴荡秋千)嗯,小朋友说的很好,小猴子都在一起玩,可是渐渐地一起玩的小猴越来越少,最后一个都没有了,它们都去哪了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想)。张老师也不知道,不过小猴的妈妈知道,我们一起来问问它,好不好?

  二、基本活动
  1、教师出示小猴图片,
  教师:这位猴妈妈有两个猴宝宝,月月和星星,今天它给两个猴宝宝摘了7个桃子回来,叫小猴回来吃桃子,(哦?原来啊,小猴都回来吃桃子去了),吃完桃子,小猴想拿着这7个桃胡去玩,可是猴妈妈不知道该怎么给两个猴宝宝分,请小朋友帮忙分一分,好不好?
  2、幼儿操作,
  教师:现在每个小朋友都有七个桃胡,想想如果你是猴妈妈,你要把这7个桃胡给两个小猴分完,该怎么分?分好的小朋友轻轻的转过身来,张老师就知道你分好了,我们看看谁在分的时候又安静又快,现在请小朋友轻轻的转过身去动手分。
  3、教师提问:
  教师:分好的小朋友面向老师坐端正,我看看有多少小朋友分好了,嗯,咱们晶晶班的小朋友都很棒,所有的小朋友都分好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把你分的结果告诉老师,(幼儿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记录下幼儿说的结果,)
  4、教师:好了,小朋友们有这么多分法,你看猴妈妈多开心啊,她想,有这么多分法,以后我就不愁给宝宝分桃胡的事了,可是,我一时记不住这么多方法,你们能记住吗?(能)
  好,张老师就来考考我们小朋友,(当老师说给月月分几个,你们不说话,转过身用手里的桃胡告诉老师你的答案,比如,当我给月月分一个的时候,星星就分六个,你们就把桃胡分成一和六两组,分好的小朋友就立刻转过身来坐端正,老师就知道你分好了,明白了吗?) 好了,现在我看看谁分的又对又快,给月月分两个、月月分四个、月月分五个。。。
  5、恩,我们班小朋友都特别聪明,可以又快又准确的给小猴子分桃胡。可是,猴妈妈没有记住,我们一起来帮她找个更好的记忆办法,好不好?(好),那我们现在来观察一下两只小猴分到的桃胡数有什么特点,先看左边(也就是小猴月月这边),你发现了什么?(从上往下数,数字逐渐增大,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依次大一,)这种的排列我们把它叫做递增,再看看右边(也就是小猴星星这边),你发现了什么?(从上往下数,数字逐渐变小,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依次小一),这样的排列我们把它叫做递减。
  6、知道了什么叫递增和递减,我们现在一起来跟老师做一个游戏好不好?:老师说,小朋友,我问你,七可以分成几和几,请小朋友们按照递增的顺序从一开始回答,说,张老师,我告诉你,七可以分成一和六,依次往下进行,明白了吗?
  7、小朋友们帮助猴妈妈解决了难题,你看猴妈妈多开心啊,你们开心吗?

  三、巩固练习
  1、既然咱们班小朋友这么厉害,那张老师倒想考考我们小朋友,现在小朋友的桌子上老师每人都准备了一份题,和刚才玩桃胡一样,请小朋友轻轻的转过身,每人拿一份题,一人一只彩笔,做完之后立刻转过身来,老师就知道你做完了,我们看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2、教师讲评幼儿作品。

  四、结束活动
  今天晶晶班的小朋友表现这么棒,张老师想奖励一下我们班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老师会奖励什么呢?那就请小朋友们排好队到院子里去看看吧。

  活动反思: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活动内容、教学理论、幼儿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以下方面无论是与否,都应该分析是与否的原因,从而总结经验或提出改进措施)
  ⑴对幼儿发展的反思,例如,是否被理解、尊重、接纳?是否有适度的自由空间?是否能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发展?
  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例如,是否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是否能把握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其发展线索?能否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⑶对师幼互动的反思,例如,师幼配合情况,教师能否依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学。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在对目标、策略的验证与分析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明确今后改进与完善的方向。
  4.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54篇、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数字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孩子们进入大班下学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将我们的学习内容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引导幼儿知道日历等是查看时间(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他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10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同前)和数字卡(12、30、31、28、365)人手1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等布置的展览区。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激发兴趣。
  导入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数字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高兴吗?那我们先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看到这些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学号、年龄、时间等) 评: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扩展性思维.

  二、出示房子,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出示房子图,小朋友瞧,这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字呢!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秘密,真了不起!咦,这些数字里还藏着一个好听的故事呢!想不想听?
  教师利用大字卡讲述故事。
  评: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听故事很认真.
  2)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卡回答问题。
  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它有多少个日娃娃呀?它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大月房有哪几个月?小月房有哪几个月?大月有几日?小月有几日?顶小的月是几月?有多少日?

  三、学习查日期
  1)现在老师指日期,请小朋友说出是几月几日? 老师说日期,请小朋友把它找出来。
  师:那今天是几月几日?你们怎么知道的?
  教师总结:对了,象日历、挂历、台历等可以查看日期。
  2)前几天小朋友都带来了一些挂历、台历,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展览会,看看找找说说日期(如:生日、节日等),并介绍给旁边的小朋友和后面的老师听。

  活动反思:
  这次数学活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实践环节,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套,层层递进。活动开始,我神秘地说要与数字朋友做游戏,孩子们注意力一下子给吸引住了,通过让幼儿认认、想想、说说数字,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扩展性思维.接着让幼儿进入一个有趣的故事中,有年妈妈带着孩子住在漂亮蘑菇房子里进行着有趣的游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到了年月日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然后又开了一个展览会,孩子们更是乐开了天更重要的是这个情境激发了孩子人人去探究、人人去发现,自己悟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数学《有趣的数字》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日历挂历台历等来让幼儿认识日期,查阅日期.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纲要》精神:幼儿的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游戏化、社会化。“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数学学习的课堂,数学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第55篇、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单、双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进一步区别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  
  2、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布置游戏场地。                                         
  (1)彤彤电影院的大牌子    
  (2)四排小椅子                                
  2、材料: 
  (1)数字卡1——10(大的两份,小的两份);单数、双数字卡一份。奖励牌若干。
  (2)分别1——10只不同的小动物。 
  (3)座位排号: 1排1~10号、2排1~10号、3排1~10号(排是红色,号是蓝色。)
  (4)大电影票、小电影票上面印着几排几号,号数同座位排号一样。
  (5)雪花片若干。
  (6)音乐《找朋友》,《晶码战士》视频。

  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找朋友 让幼儿边唱歌边找好朋友。(教师强调一个人只好找一个好朋友)
 
  二、认识单数、双数(出示黑板如图)
  1、黑板上有什么?每一行有几只小动物,谁会用数字 来表示(请幼儿放上相应的数字)。  
  2、小动物要出去散步了,我们让每行的小动物两个两个 手拉手,排好队,(教师示范两、两排列1~5,幼儿操作6~10)
  3、看看哪些数两个两个配对后有一个是单的,哪些数两个两个配对后没有单的?两两配对后,有一个单的就叫单数,两两配对后,没有单的就叫双数。

  三、幼儿操作
  1、摆雪花片:教师出题如:请你摆出5。(幼儿就摆出5块雪花片),请给这5块雪花片两个两个手拉手排队。排好之后,看一看,它们排出来的队伍是怎样的,这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同上方法出示数字8。

   四、巩固单双数――游戏“抱双,躲单” 游戏规则:幼儿根据教师念或举单数双数,如果教师念的是单数就把头埋在膝盖上,如果教师念的是双数,就用双手抱住手臂。

  五、介绍电影票的作用。  
  1、师:看电影要买什么?“电影票”幼儿回答。  
  (教师出示大电影票。)  
  2、出示小电影票。
  师:贝贝电影院的电影票上有什么?(个别幼儿说:2排6号。这时,还有很多小朋友不认识排和号的汉字,教师强调的指读。)  
  3、师:这2排6号有什么用?(有幼儿答:好找座位。)  
  4、师:你发现了什么?(排是红色的,号是蓝色的。这为不识字的幼儿降低了难度。)  
  5、教师小结:对了,我们看电影院的时候要按小电影票上的号码对号入座。

  六、看电影《晶码战士》。  
  1、教师发电影票并交代要求:  
  小朋友们拿好电影票,并仔细看一看你的电影票号是单数还是双数,单数的去单数座位,双数的去双数座位,如果做错了位置,检票员会把你请出电影院的,你就不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看电影了,另外每个幼儿两张电影票邀请一位喜欢的客人并给客人找到座位,再找自己座位。教师引导幼儿请客人看电影时你应该说什么?表情怎么样?
  2、幼儿实践。  
  幼儿都坐下后教师便为幼儿播放《晶码战士》的动画片。

  活动反思:    
  今天给孩子上的是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单、双数》,活动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小动物磁铁的两两排队,让幼儿感知单、双数的主要特征。难点是自己操作对比,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环节设置上,我采用了老师先演示,幼儿发现规律,教师总结,幼儿再操作加深感知的方法。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在感知操作环节中,通过动手动脑,幼儿能自己总结归纳出1~10的单双数.培养了幼儿不断探究知识的 欲望.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感知数学,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在游戏中增加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整堂课下来,课堂氛围很好,很活跃,幼儿也很投入,回答问题也很积极。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也还不错。 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有好的留下自然会有不足的存在。有不足,才会让我更努力的做。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第56篇、大班数学送小动物回家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方向性运动的空间概念。
  2、学习用上、下、左、右的符号进行方位推理练习。
  3、知道生活当中上、下、左、右的符号起到的作用。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2、表示方向的箭头若干。

  活动过程:
  1、用身体的局部动作来表现上下、左右。
  导入: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上下左右的游戏,小朋友们仔细听老师的口令。
  教师的口令要有相对稳定的节奏,如上、上上,下、下下,左、左左,右,右右
  2、认识符号
  ——刚才我们用肢体来表现上下、左右,在老师的口令下我们动作也很整齐,小朋友真棒!那王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的符号宝宝要来和小朋友们认识,我们一起请它们出来吧!
  ——出示符号
  “ ↑ ”表示向上 教师依次出示箭头
  3、说说生活当中还在哪里见过这些符号
  ——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这些符号,那小朋友们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符号呢?它都起什么作用呢?(比如在我们的超市、电梯、消防队、公共侧所、马路上、医院、火车站、车上)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的地方,原来这些符号在生活当中能给我们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4、打开幼儿用书,完成练习
  ——教师出示挂图,帮助幼儿理解题意。
  ——你们看这是一栋有四个单元五层的房子,里面住着很多小动物,梅花鹿住在这里(教师手指梅花鹿所在位置),别的小动物应该住在哪里呢?请看这边的图(教师指向挂图左边的图标。)“→ ”表示是什么意思?(教师手指图标的第一行))我们一起把它读书来吧:梅花鹿的右边是小狗。老师请一名幼儿示范摆一摆小狗的位置。
  ——再示范一组。
  教师小结:小朋友太棒了,都帮助这些小动们找到了自已的家了!你们给自已放个大大的鞭炮吧!
  ——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按图标完成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要求:1、每小组坐4个小朋友操作。
  2、如果有不会操作的小朋友轻轻的举手。
  3、小朋友用完书后把书放回托盘。
  4、用完双面胶的纸屑请小朋友先放在指定的位置。

第57篇、大班数学糖果有多少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学习估计10—20以内物体的数量。
  2、 尝试、学习运用多种数数方法(如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对30以内物体的数量正确计数并确定总数。
  3、 认真观察、判断同伴的估数,关注和学习同伴计数的多种方法。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FLASH课件
  2、 操作卡人手一份
  3、 大记录卡一份
  4、 教具画藏有有老鼠的房子4间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情景引出活动
  1、师:今天的天气真好,猫妈妈带着它的宝宝们出去散步。他们走呀走,一路上看到很多美丽的风景。最后他们来到商业广场,走到糖果店门口的时候,发现这里乱七八糟的。
  猫妈妈:“孩子们,快来看哪,这里怎么乱七八糟的,是谁干的呀?瞧,这里还有老鼠的脚印的呢?”
  2、师:我们来想个办法对付他们,好吗?你们想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
  师:刚才小朋友想得办法真多。

  二、估计老鼠的数量,激发幼儿捕老鼠的想法
  师:咦,狡猾的老鼠都躲到哪里去了?(房间里)
  1、出示教具“4间房间”
  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狡猾的老鼠在不在里面?(教师打开房门)
  师:呀,原来这些坏家伙真的藏里面了。
  师:1号房间里藏着几只老鼠?你是怎么知道的?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数一数:如两个两个、三个三个、五个五个数
  3、估计其他房间里老鼠的数量
  师:那请你们来估计一下其他房间里老鼠的数量!
  师:2号房间里的老鼠看上去比1号房间的老鼠多还是少?
  师:那么会是几只老鼠呢?
  4、将幼儿的猜测记录在记录表中
  师:还有谁愿意说出你估计的数目?
  5、师:大家估计的这些数目,究竟谁的正确?谁的接近?我们怎样验证呢?
  6、请三名幼儿,带领大家数出每盘糖果的数目,并记录正确答案
  师:谁来数一数究竟其他房间里有几只老鼠?我们一起跟着他数一数。
  师:他是怎么数的?
  7、师:哪个估数正确?哪个与估数与实际数目最接近?

  三、想办法把老鼠引出房间
  师:这些老鼠可狡猾了,知道自己藏身的地方已经暴露了,就躲在里面不肯出来。老鼠心里得意的想:“反正我躲在里面不出来,看你能拿我怎么办!”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怎么办?(让小花猫躲起来)
  师:那我们再用一些好吃的糖果,把他们引出来好吗?
  1、出示幼儿操作卡
  师:最左边的盘子里有10块糖果,请你估计一下右边的盘子里有几块糖果?
  2、展示幼儿的操作卡
  师: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估计的数目。
  3、请幼儿检查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并及时改正
  4、师:小老鼠闻到了糖果的香味,偷偷的从门缝里张望着,以为小猫咪们都走了,其实聪明的小猫咪是躲起来,准备抓老鼠呢?它们都藏在了哪里?
  师:老师以为小猫已经离开了,就偷偷的溜出来准备每餐一顿。这下,终于可以捉老鼠啦!

  四、对暗号,捉老鼠
  1、师:但是小老鼠们可狡猾了,待会抓老鼠时,妈妈和会你们有联络暗号,我们的暗号是看小旗上的数字,听妈妈拍手,你们接下去排,让妈妈拍手的次数和你们拍手的次数合起来是小旗上的数,好吗?
  2、拍手对暗号,拍对一次上前一步
  3、捉到老鼠,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是我自己原创的,活动情境设计的比较合理,能根据老鼠去偷糖果引出本次活动,首先估计老鼠的数量,然后我们一起想办法把老鼠引出来,就再次操作估计糖果的数量,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感兴趣、注意集中、思维活跃,能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并且课件做的漂亮,利于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数,幼儿会数,但是老鼠时凌乱的摆放的,数着数着幼儿会搞错,允许幼儿将老鼠边数边有序的摆放好,这样就利于下面的幼儿观察和检查。
  教师在引导幼儿估计三个房间里的数量时,语言可更明确些,先确定第一个为参照物,然后提问:第二个房间里的老鼠多还是少?有的差一两个分不清的可以说:多一点还是多很多?

第58篇、大班数学活动7的组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通过尝试,操作学具,让幼儿杆子将7分成两份,有6种分法,并作记录。   
  2、 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如一个不风增加1,另一个部分就要减少1。
  3、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塑料小鸭学具人手42只。

  活动过程   
  一、 复习6的组成   
  玩“碰球游戏”,出现数咔,师问:这数是几?答“6”。师:今天玩碰游戏,教师与小朋友的数合起来是6。(例如),师:我的1球碰几球?答:你的1球碰5球)教师问,小朋友可集体回答,也可小组回答,也可个别回答。
   
  二、集体尝试活动   
  出现小狗、小兔家的图象。   
  师:今天小狗请几只小鸭到它们家做客?(幼儿答:7只)小兔也请小鸭去做客,怎么办呢?(幼儿答……)请小朋友在桌上拿7只小鸭,分成两份,一部分到小狗家,一部分到小兔家,(小朋友操作)要求小朋友分的数与别人不一样。(第一次尝试)   
  教师请幼儿回答,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操作小鸭到小狗,小兔家,并列出分合式,幼儿回答一种,教师列出一种,功写出6个分合式。  
  师:分成两份,共有几种分法?答:共有6种,集体朗读7的分合式。   
  师:刚才小朋友每人分一种,但是7有6中分法,小朋友再试试你能否分出6种,幼儿操作“塑料计算小鸭”,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擦掉。(第二次尝试)   
  师:现在我请某某小碰哟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7的分合式,如图。教师请幼儿回答时要注意请有代表性意见的,一是有重复的,实际没有6种;二是虽有6种,但没有按顺序分;三是有顺序地分清6种。请幼儿看看,这三种分法,谁的方法好,谁的对。幼儿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的方法好。   
  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全擦掉,请幼儿在作业纸上写7的6种分合式。(第三次尝试)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1和6,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2和5。   
  师问:2比1, 幼儿答:2比1多1。   
  师问:5比6, 幼儿答:5比6少1。   
  用这种方法讲清7得6种顺序奋发,最后得出结论:7分成两份,这边增加1,那边就减少1。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数学活动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取材,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第59篇、大班数学学习2的加法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计算活动是一门比较枯燥和抽象的学科,为了能让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更好,我们必须抓住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爱好什么?在一次偶然动画片活动时间,孩子们对白雪公主之类的动画片兴趣浓厚,尤其是它们住的城堡、宫殿,幻想自己也能住在其中,于是我设计了《学习2的加法》这节活动,让幼儿动手操作,边拿边说,实现其满足感,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同时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能让幼儿感受和体验计算的乐趣,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保护了幼儿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尝试列出得数是2的加法算式,理解加号、等于号的含义。
  2、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愉悦,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城堡图一幅(三层)第一层:鱼塘第二层:花园第三层:水果店(1条热带鱼+1条金鱼=1条热带鱼1条金鱼)图一幅
  2、幼儿操作材料(+、=40个,数字1、1、2各40张)、水果用具若干(每名幼儿两种)、水果购物券84张。
  知识准备:幼儿会以游戏的方式进行2的组成

  活动过程:
  一、开火车游戏:复习2的组成
  “小朋友,今天有一个国王要请我们到他的城堡里去做客,我们快快乘上2次列车出发吧,呜呜呜,火车来喽!”
  师:“嘿嘿,我的火车1点开,你的火车几点开?”
  幼:“嘿嘿,你的火车1点开,我的火车也是1点开。”

  二、登城堡,看图学习2的加法
  (1)“小朋友,看城堡王国到了,(出示城堡图)国王的城堡一共有几层?(三层)国王听说我们大二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要考考我们,问题就在城堡里,我们快来登城堡吧。”
  “看,第一层城堡,有什么呀?(鱼)有几条鱼?(1条)今天我们也带来了1条鱼送给国王,我们把它放进去,现在城堡里有几条鱼?(2条)噢,原来1条鱼添上1条我们的鱼变成了2条鱼(教师语气慢)谁再来说一说(请3-4名幼儿来说一说)
  (2)理解“+、=”
  “那我们用一个符号把它们合起来(出示+)你认识它吗?(认识的幼儿给予表扬)
  ‘+’的用处可大了,它要把1条鱼和1条我们的鱼合起来,我们把它放在中间,谁来找一找它的位置(请1名幼儿到黑板上来操作),加号是什么意思来?(几名幼儿回答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
  小结:加号它把前面的数和后面的数合在一起,它的位置放中间。
  “现在前面是几条鱼(2条)我们把前面的鱼放在这个方格里,后面的鱼放在另一个方格里,小朋友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一样多)
  “也就是相等,我们也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它的名字叫‘等于号’,谁来找找它的位置?(请幼儿来试一试)你来说说‘=’有什么意思?”
  小结:等于号前面两个数的结果和后面的数是相等的。
  “现在我们把小鱼都用数字来表示,也要用上‘+’‘=’,谁来试一试?(1+1=2)他用数字摆出了一个算式,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让幼儿说一说)
  (3)幼儿动手操作
  “小朋友太厉害了,我们快去看看第二层城堡吧,有什么呀?(花)有几种花?(1种花)国王为了欢迎我们,又派人去买了1种花来打扮他的花园,问问现在花园里一共有几种花?请小朋友动动脑筋,用一个算式告诉我你的结果,算式中要有数字1、1、2,记得用上‘+、=’,列出式子后放在位上不动。”
  (4)分享、交流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请个别幼儿来说一说)现在老师给你2分钟的时间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三、内化迁移——游戏:买水果
  “国王说,这些小客人真聪明,现在国王要请小朋友用桌子上的水果券到我这儿来换水果吃,每个小客人两张水果券,一张水果券换一种水果,现在小客人可以去换水果吃了。”

  活动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我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幼儿,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利用小黑板和卡片达到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我已经了解到幼儿学了2的加法。充分发挥幼儿能力。

第60篇、大班数学活动嘀嘀嗒嗒的小闹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认识时钟,能辨认出钟表上的整点、半点,合理安排时间,尝试制作时钟。
  2、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示范用的时钟一个。
  学具:一、二组:“看图画指针”材料纸;三、四组:“做钟面”材料钟面、时针、分针、图钉、橡皮泥;五、六组:“看时间牌画指针’材料纸;幼儿人手一只操作的模型钟。 时间牌。

  活动过程:
  一.猜谜,激发兴趣
  谜面:“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谜底:钟表) (出示实物钟)

  二.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
  (一)、观察时钟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师问:1.钟面上都有什么?(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

  (二)、修钟。(放课件)
  师:这里有小朋友做的4台钟,送到商店去卖,商店却退了货,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引导幼儿寻找钟面的错误之处 有的钟面上数字呈逆时针方向排列;有的钟面上只有一根指针;有的钟面上时针在外,分针在内;有的钟面上指针偏离中心。
  2、引导幼儿对上述错误提出修正意见。

  (三)、玩钟表(课件)
  1、游戏:结对子。
  师:出示钟面与时间牌,将钟面和时间牌配对,要求幼儿讲出“这个时候我们小朋友在做什么”,并用动作来表示。
  2、游戏:看动作拨时间
  教师做动作,幼儿拨时间,也可以请孩子上来做动作。

  三、做做玩玩
  1、引起幼儿制作的兴趣。
  师:看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材料? (幼儿边看边说)
  2、介绍制作的方法
  看图画指针:第一组、二组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每幅图画面内容,想一想做这件事的时间,再在钟面上画出指针表示的时间。
  做钟面:第三、四组
  师:请小朋友先在钟面的每一个圆点上写上数字,再把指针和钟面装在一起。钟面做好后自己报时间自己拨钟点。
  看时间牌画指针:第五、六组
  师:请选择一个时间牌(如:8:00)动手将钟面上缺少的数字补齐,再画出长针和短针。
  3、幼儿动手操作 要求幼儿自选择操作材料按要求制作。
  教师观察幼儿参与活动情况,使每个幼儿能较主动地参加操作活动。
  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幼儿
  4、利用部分做好的时钟和幼儿一起来讨论:你们满意吗?有要修改的吗?哪个钟面有问题,什么问题?

  四、展示幼儿作品、讲评
  请幼儿互相讨论、欣赏。
  小结:今天小朋友自己动手制作了钟,钟的设计也越来越美丽。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它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还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小朋友,你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钟和表,好吗?

  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钟表》是本学期的一节活动。其目的旨在使幼儿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使幼儿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半点;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幼儿探究能力;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爱惜时间,珍惜生命。

第61篇、大班数学活动5以内数的口头加减法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能用表象进行5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并能用语言表达运算过程。
  2. 发展表象思维。
  3.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活动难点:用语言表达运算过程。

  材料及环境创设
  1.材料:塑料小动物,雪花片等物品。1-5的数字卡。加减法图意的图片卡。印章。
  2.环境创设:在数学区放置以上材料,让幼儿操作摆弄,进行探索和复习巩固活动。
 
  活动流程
  操作体验—>讨论理解—>复习巩固
  1.操作
  (1)实物操作。让幼儿用塑料小动物、雪花片等物品进行加减运算,并用相应的数字卡表示计算结果。如计算三只小白兔与二只小灰兔合起来是几只小兔?
  (2)看图计算。让幼儿根据图意进行加减运算。要求幼儿先讲述图意,然后再计算结果。
  注意:提供的图意要有不同的加减法的表述方法。如加法,有的是计算两个盘子里的水果合起来是几个。有的是几个小孩在玩,又走来了几个,……
  2.讨论
  (1)出示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教师口编应用题,幼儿用表象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3)幼儿口头编应用题。
  3.复习 幼儿用动物、水果等印章制作加减法的图片卡,并解答同伴制作的卡片上的加减题。

  活动反思
  口头加减法是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开始,活动的重点让幼儿认识加减法的意义。教学中要避免使幼儿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即题目中有“一共”就是加法,有“还剩”就是减法。设计时可以通过图示或直接演示让幼儿接触不同的表述方法,如加法,一种是把两个部分数“合并起来”,另一种是在一个部分数的基础上“增加几个”。又如减法,一种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部分,另一种是已知总数和剩余的部分,求减少的部分。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帮助幼儿把合或分的心理运算活动与加减运算相结合,使幼儿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本活动的另一个目标是发展幼儿的表象思维。因为,表象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中介,幼儿掌握加减法要经过操作摆弄、运用表象进行计算。最后才能达到对抽象数字的计算。所以,设计时首先要让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然后通过解答口头应用题促使幼儿运用表象进行运算。此外,要求幼儿将计算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是提高幼儿表象思维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开始时幼儿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可以适当出示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清思路。

第62篇、大班数学活动给图形排队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排序活动是幼儿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需要教师创设一个丰富的活动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发现,推断出排列规律,并能按此规律进行排序活动。大班排序活动已进入二维以上排列,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排序活动,此次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活动目标:    
  1.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体验发现的乐趣。    
  2.幼儿通过操作、发现,能按一种图形的数量不变,另一种图形的数量递增或递减的规律进行排序,并能迁移到其它排序活动中。    
  3.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五道城门,智慧爷爷脸谱一个。     
  2.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片若干,浆糊、棉签若干     
  3.小组操作材料:图形卡片、纸盒、彩色雪花片或木珠。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放录音(老爷爷说话:“喂!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智慧爷爷”)这时,教师提问:“是谁在说话呀?”“噢!原来是智慧爷爷,他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智慧宫,那里有许多的智慧星,你们想得到智慧星,必须闯过几道难关,每道难关都有不同的题目,但要求是一样的:请你们接下去做。”
  2.介绍规则:(一看、二想、三摆、四粘贴)你们看,老师把几道难关的题目都藏在智慧宫里,我们先找出题目,看看题目上有哪两种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排。排好后自己检查,对了,沾上浆糊粘好;不对,再想一想,摆一摆。做完后一起念咒语:“芝麻芝麻开门吧!”门会自动打开,我们就闯关成功。

  二.操作: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并按规律进行排序。
  1.集体闯第一关:师:“第一道难关就在前方,让我们骑摩托车出发吧!”教师和幼儿一起做模仿动作,到第一道城门后,教师取出第一道题并读规则:“老师做动作,小朋友接下去做。”教师做动作,引导幼儿发现规律:拍一下手,跺一下脚;拍二下手,跺二下脚,并按此规律接下去做。
  2.幼儿自主选择进入区域进行闯关活动,教师进入各区域进行有效指导。   
  第二关:引导幼儿发现并按“一种图形的数量不变,另一种图形的数量递增的规律”进行排序。
  (1)幼儿找卡片,教师引导幼儿看看题目上有哪些图形,想想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接下去又该怎么排。        
  例: □△□△△□△△△——————    
  (2)幼儿动手排一排,排完后自己检查。
  (3)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教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4)师生一起归纳排列的规律并读一读:一种图形的数量不变,另一种图形的数量递增。
  (5)幼儿按此规律检查自己的操作结果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进行更正。    
  第三关:引导幼儿发现并按“一种图形的数量递减,另一种图形的数量不变的规律进行排序”。(方法同上)
  例:□□□□□○□□□□○□□□○________________
  第四关:请小朋友自己给彩色雪花片或木珠排队,并说出它们的排列规律。    
  第五关:幼儿仔细观察卡片,说出有多少个什么图形不见了,然后把它补上去。    
  例:(1)□○□□○□□□○————○□□□□□○       
  (2)○○○○○△○○○○△○○○△——△○△       
  (3)□□○○□□□_________□□□□○○○○

  三.活动评价:   
  智慧爷爷说小朋友真能干,自己学会了给图形排队,还想出了不同的排队方法。现在,他要奖励大家智慧星。(智慧爷爷出来发智慧星,并与小朋友一起随音乐做游戏。)

  活动反思:
  我觉得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于是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多花心思,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习。
  每一次的活动,都给我吸取了很多的经验和指导自己自身存在的不足,希望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63篇、大班数学活动左和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会向左和右数物体个数。
  2、知道参照物的不同,左边和右边的方向也会变。
  3、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感知自身的左右
  1、区别左右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一棵小树五个叉,不长树叶不开花,从早到晚不讲话,写字画画不离它。喔,这么多小朋友举起了手,那你们知道举手的这只手是——(右手)
  教师:对呀,平时我们一般都举右手,高高举起你的右手。(教师检查)平时,你们的右手做些什么事情呢?教师小结:右手一般做拿筷子,握笔,刷牙,写字等等。那举起你们的左手,说说左手一般做些什么事情?
  小结:对呀,左手,右手是我们身上的一对好朋友,只有左手和右手的相互配合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更快。
  2、找一找
  教师:想一想,我们的身上,还有哪些象手一样,是一左一右的一对好朋友。
  3、游戏
  教师:刚才小朋友找的又快又好,现在老师要请我们身上的这些好朋友做个游戏,这个游戏就叫“我说你说你做”我们来试试。看谁的小耳朵最灵,反应最快。
  教师:来,来,来,举起你的右手来。 
  幼儿:我的右手举起来。(逐一进行:举起左手,拍拍右腿,摸摸左耳,增加难度:右手摸左耳,左手拍右腿等等。
  4、巩固熟悉左右 刚才小朋友玩的开心吗?其实不管什么时候在我们的左右边都有人或东西,你们能说说你的左边有什么?或者坐着谁?右边呢?练说(用左右说一句话)

  二、探索交流,熟悉左右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教师:有5只小动物看到我们玩的那么开心,也来凑热闹了。看,谁来了。(出示五只小动物的图片。)
  提问:
  1、有几只小动物?最左边是谁?最右边是谁?
  2、从左边数起,第3个是谁?
  3、从右边数起,第4个是谁?
  4、小猫排在第几个?(可以从左,也可以从右看)
  5、小鸟在哪一边?追问: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练说:小鸟在(  )的左边,在(  )的右边。
  6、总结:我们看的标准不同,左右方向也不同,比如,举例说明。
  7、练说:我在谁的右边,在谁的左边。

  三、联系生活,应用左右   
  今天,我们学了一个新本领,认识了左右,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左右。想想,我们上下楼梯要靠(  )边走,那等会老师带小朋友去散步的时候,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到做到。
  1、整队。
  2、听口令:向左转,向右转。向左走三步,向右走三步。
  3、换个方向,认识左边和右边。
  4、走楼梯,提醒幼儿注意安全,靠右走。

  活动反思:
  通过上这节课,加深了幼儿对不同情况下区分左右的认识。全班90%的幼儿对“以自己为参照物区分左右”能真正的理解和接受。

第64篇、大班数学认识20以内的相邻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体会20以内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2、知道任何一个数的相邻数有两个,乐意与同伴合作。    
  3、喜爱参加相邻数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数字卡片、数棒、挂图
  2、学具准备:数字卡片、数棒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 教师幼儿相互问候。 走线,进行线上游戏:找邻居。每个幼儿一张数字卡片,边念儿歌边走线。教师出示任意一张卡片,手拿相同卡片的幼儿就站在中间念儿歌,当念到“我的邻居在哪里”时,拿着相邻两数数字卡片的幼儿念“你的邻居在这里”并走到中间,三个相邻数好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     
  2、集体活动。     
  ①复习1~20的序数。 接龙游戏:1名幼儿任意说一个数,后面的幼儿依次往下数,一直数到20。    
  ②感知“一个数的相邻数有两个”。出示“宿舍楼”挂图,请幼儿将数字宝宝1~20按顺序住进20间宿舍。设情境:数字宝宝2没有牙膏,想找邻居借。请小朋友观察并想想:谁离它最近,谁是它的邻居?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可能出现两种找法。 第一种:找它前面一间房(1号宿舍)的邻居借。 第二种:找它后面一间房(3号宿舍)的邻居借。小结:一个数的相邻数有两个,如数字1和3都是2的相邻数。     
  ③体会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操作学具“数棒”,请幼儿将数棒按顺序摆放,在每根数棒旁摆上相应的数字卡片,教师问幼儿:你发现了数棒之间有什么秘密吗?引导幼儿发现:数棒越来越长,每根数棒比它前面的数棒多一节,比它后面的数棒少一节。 师幼共同小结:1~20是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每个数总比它前面的一个数多1,比它后面的一个数少1,所以每个数都有两个相邻数。    
  3、游戏活动。 游戏“抱一抱”。分发给幼儿每人一张1~20的数字卡,教师任意出示2~19的数字卡一张,请拿有这个数相邻数的幼儿与老师抱一抱。游戏反复进行。     
  4、分组活动。 第一组:操作数字卡片和数棒。幼儿在相应的数字卡片下摆放相应的数棒,感知体验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第二组:完成操作册第33页的活动。 第三组:玩相邻数接龙游戏。一名幼儿出数字卡片,其余幼儿接龙。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探索性发现问题,使幼儿一直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游戏化教学,结合生活中的邻居关系,把相邻数的概念渗透在其中,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快乐地学习、体验、理解,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相邻数的兴趣。

第65篇、大班数学有趣的七巧板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拼“七巧板”,加深幼儿对简单图形的认识。
  2.动手与动脑结合,培养幼儿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
  3.以动激趣,在实践中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七巧板教具一份 幼儿人手一份标有数字地正方形 剪刀人手一份
  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动激趣、剪拼“七巧板”
  1.剪“七巧板” (出示“七巧板”)
  师:小朋友,这张正方形的纸上写了什么?几个数字?这七个数字把正方形纸分成了七块不同的形状,我们一起把正方形纸剪一剪,分一分有哪些形状。
  (利用板书的形式,把图形进行分类)
  师:这是七块神奇的形状,它能变化出许多图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七巧板”,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有趣的益智游戏。
  2.拼“七巧板”
  师:你能把这七个图形拼成剪开前的正方形吗?拼不出的小朋友可以看看黑板上的图示。

  二、拼实物图、手脑结合展开想象
  1.自由创作、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师:用这七个图形能拼出房子、小树或随便什么东西,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比比看谁拼的漂亮。
  小结:我们拼七巧板时一定要把这七块板都用上去,图形之间不能留有缝隙。 向同伴介绍自己用七巧板拼了什么、是如何拼的。(鼓励大胆想象、积极拼摆的幼儿)
  2.出示“七巧板房子”,观察、讨论是如何拼的、还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
  3.幼儿操作。
  用剪刀沿实线将操作材料剪成七巧板。
  摆一摆,拼一拼。
  相互欣赏、交流。
  (出示欣赏图片)师:你们瞧,这些都是由七巧板拼出的图形。想拼一拼吗?
  师:老师这儿还有好多的图形,你们再来试一试,好吗?
  小结: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七巧板”,希望你们下课后用它再拼出一些图形,比比看谁拼得最多、漂亮,我们评他为我们班的小小建筑师、设计师。

第66篇、大班数学学习量的守恒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学习比较物体时,不受位置、形状等条件的影响,正确判断物体面积的大小,感知量的不变性。
  2.引导幼儿学习将纸二等分,在图形还原中领会图形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等大、同形状的图形纸2张,剪刀1把,糨糊少许。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两张等大、同形状的图形纸,并提问:“这两张纸一样大吗?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们是一样大的呢?”用幼儿说的方法验证。
  2.教师将一张纸贴在黑板上,将另一张纸二等分,贴成另一个图形,并提问:“现在这个图形和黑板上的图形还一样大吗?”
  教师将二等分的图形纸与黑板上的图形并列在一起,让幼儿比较。(两个图形一样大)“为什么还是一样大呢?”(因为纸没有再扩大和再缩小,只是剪开了,拼起来还是和原来的纸一样大)用重叠的方法验证结论。
  3.教师继续将二等分后的两张小图形纸二等分,共分成4张,再拼成一个图形,并提问:“用这4张图形纸拼成的图形和黑板上的图形还一样大吗?为什么?”
  教师将4张图形纸重叠贴在黑板上的图形纸上,验证再一次等分后的纸与原来黑板上的纸一样大。

第67篇、大班数学活动“分类统计”—《我们的超市》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学习按物体的名称、用途或性质进行分类,初步探索统计方法。
  2.乐意与同伴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
  3.分工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1.组织幼儿参观超市,观察了解超市的物品排列。
  2.有生活用品、玩具、食品的类概念
  环境的创设:利用货筐、积木、标志片等与幼儿共同布置成一个“**超市”
  材料准备:
  1.发动幼儿收集幼儿用品、玩具类、食品类的物品若干
  2.袖套、笔、记录板,幼儿人手一份,橡皮擦六快

  活动过程:
  一.分类
  1.师幼共同搬运货物(生活用品、食品、玩具类)过超市
  2.幼儿讨论如何将物品分类摆放。谈话:想想怎么样摆放物品能更合理,让顾客一看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提出分类要求:     
  (1)任意物品的归类摆放要整齐合理     
  (2)要轻拿轻放,与同伴商量,互相合作
  4.引导幼儿按物品的名称、用途或性质进行分类归放,让幼儿尝试在总分类进行子分类
  5.组织幼儿观察超市,说说物品的归放是否合理,为什么?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统计
  1.问题讨论:想知道超市里有什么物品吗?它们的数量是多少?该怎样统计呢?
  2.提出要求:统计时要认清楚你统计的是什么物品,数量是多少?
  3.自由探索:
  (1) 幼儿自由选择物品进行记录。记录的方法有幼儿自己决定。
  (2) 重点指导幼儿清楚地记录,统计的是什么物品,它的数量是多少?
  (3) 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大胆尝试,想出更合理的统计方法
  (4) 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各自的统计情况

  三.讲述
  1.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情况,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验证
  2.帮助幼儿整理,提升更为合理的统计方法

  四.延伸
  1.出示统计表,帮助幼儿从随意的统计过渡到表格的统计
  2.进一步激发幼儿统计的兴趣和愿望

  活动反思:
  1、小朋友通过活动掌握了基本的分类方式。
  2、本活动是在幼儿自由探索中学会了合理的统计方法。
  3、活动中能贯穿一点思想教育效果会更好!

第68篇、大班数学好玩的对称图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图形的对称性。
  2.理解对称的含义,能正确的判断图形是否对称。
  3.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正方形、梯形、月牙形)、半个图形的操作纸、剪刀
  2.教师操作材料:正方形、梯形、月牙形
  3.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师:在一个王国里住着一位善良的公主,有一天王国里来了位可恶的巫师,她把公主关了起来,并设下了五道难关。人们都想去救公主,但都没能闯过这些难关。小朋友,你们愿意闯难关来救出公主吗?

  二、在探索、感知、判断中理解对称的含义。
  第一关:找对称的红心
  第二关:折一折
  第三关:找对称
  第四、五关:画对称图形

  三、制作对称图形
  1.要求:这些礼物都只有另一半,谁能把它们变完整呢?
  2.幼儿操作

  四、延伸
  1.你们知道这个王国叫什么名字吗?(对称王国 )
  2.对称王国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对称图形,我们下次再一起到对称王国里玩一玩,好不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已经基本完成,整个活动清晰流畅,能一步一步的引导幼儿理解对称的含义,寓教于游戏中。活动中,我给予了孩子自己探索和实践的空间,体现了孩子在活动中的地位。当然在一些小细节的处理上还需改进:
  1.在幼儿用笔操作时,应当让幼儿搬椅子上位,坐在小椅子上,这样有助于孩子的操作。
  2.第一关当中三个图形应当有标记,这样有利于孩子准确的找到。
  3.操作时,第五关画的图形有点复杂,可以适当的改简单一点。

第69篇、大班数学小熊过生日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的运用于生活中。大班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幼儿期向少儿期的过渡阶段,面临着幼升小的重要挑战。为了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引导幼儿学习等分。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小熊过生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从而促使孩子的思维向科学的思维发展。

  活动目标:
  1、对形状、容量、数量进行四等分,了解同一物品等分的不同方法。
  2、把自己的方法大胆的介绍给同伴。
  3、运用数学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食物(糖果、鱼柳丝、饮料、熟肉片)。
  2、正方形与圆形纸片、剪刀等。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游戏中积累生活经验。
  活动难点:
  了解一物等分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小熊要过生日,它邀请了小猫、小猪、小兔、长颈鹿四个小动物来做客。帮助小熊来平分4份好吃的。

  二、分纸片——积累等分经验。
  1、尝试对正方形的纸片进行四等分
  用什么方法把正方形的东西分成4份?
  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对分的好的幼儿给予鼓励。
  2、分享交流(幼儿演示)
  你是怎么分的?怎么知道分出来的四份是否一样大?
  有哪些小朋友有不一样的分法?
  将正方形的三种分法摆给幼儿看,然后请幼儿比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小结:像这样把一个东西分成一样大的四份叫四等分,四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样大的,等分出来的每一份都比原来的整体小,整体比部分大。

  三、分食物——分享等分的方法
  1、对食物进行四等分
  小熊还准备了其他的食物,可是他也不会分,你们还愿意帮他吗?
  颗粒、条状、液体食物的四等分。
  2、你刚才分了什么?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条状的东西我们可以用对折的方法分,一颗一颗的糖果我们可以数着分,液体的饮料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的方法,我们也叫做目测进行四等分。
  活动结束:
  1、出示生日蛋糕,引导幼儿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2、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明年再来过生日。
  延伸活动:
  小熊还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那要怎么分呢?隐含有厚度食物四等分的方法。

  活动反思:
  活动与生活密切相连,很投幼儿的胃口,上起来较轻松。此次活动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活动当中,幼儿能够通过动手操作,个体演示,学会对物体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对同一物体进行不同分法等分时幼儿做得不够全面,但幼儿能够去尝试已是很不容易了。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把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动生动形象。用实物来进行教育活动,调动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
  语言不够生动,表情也缺少亲和力。

第70篇、大班数学活动学习4的组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根据相同物体的不同特征列出4的组成分合式,初步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3、培养幼儿安静、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挂图两幅。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天气真好,小鸭子们要到郊外游玩,我们看一看一共去了几只鸭子?(出示挂图一)

  二、学习4的组成:
  1、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这些鸭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根据鸭子所处的位置及颜色不同列出4的组成分合式。)
  2、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
  3、师:看到4可以分成1和3,我们很快的能想到4还可以分成3和1,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两个部分数交换位置,总数不变。)几和几是部分数,几是总数?
  4、齐读一遍。
  5、拍手问答。

  三、找一找,巩固学习4的组成。
  师:刚才我们根据小鸭子所处的位置及颜色不同列出了4的三组组成分合式,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还可以根据什么列出4的组成分合式。(引导幼儿根据荷叶和石头的大小、位置列出组成分合式。)

  四、幼儿操作活动:
  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我相信我们班小朋友不仅聪明,还乐于助人,对不对?森林里的小袋鼠们找不到妈妈了,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出示挂图二)每位袋鼠妈妈都有4个孩子,这些袋鼠宝宝有的跟妈妈出门了,有的留在了家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特征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五、小结。

  活动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了以活动为主,让幼儿在游戏和玩中学习,使幼儿了解4的分解,让幼儿的学习兴趣更高了。

第71篇、大班数学公开课有趣的数学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孩子们进入大班下学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新《纲要》要求幼儿“应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和合作能力。”并要求我们的活动内容能来自于孩子的生活,并是孩子所熟悉的。那我们更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将我们学习的生活内容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知道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天,31天,总共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日历是用来查看日期的工具,掌握日历查看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 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房子卡的月历(大月,小月,二月的区分)小字卡,数字卡(28  30  31  365)人手一份  
  2,各种挂历,台历,月历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数字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来了一些有趣的数字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你们高兴吗?那我们就来先认一认,读一读这些数字 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学号 年龄  时间等)  

  二,出示房子,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学之间的关系   
  1,出示房子图,幼儿仔细观察,问幼儿发现了什么,房子里面有什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你们真能干发现了它们的秘密,请问你们想知道吗,那老 师就告诉你们吧。  
  2,教师利用大字卡讲述故事,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回答问题。
  
  三,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1,现在老师指日期小朋友说出是几月几号   
  2,老师说日期小朋友上来把它找出来。今天是几月几号请小朋友找出来。   
  3,前几天小朋友带来了挂历,请小朋友在上面找一找,自己的生日告诉老师与同伴,再来找一找节日,如五一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等。

  活动反思    
  数学《有趣的数学》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日历,挂历,台历等让幼儿来认识日期,查阅日期,活动中体现了纲要精神:幼儿的教育内容生活化,游戏化。我们作为老师应该为幼儿创造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孩子懂得生活就是学习的数学课堂,这次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每一环节环环相套,层层递进活动开始我神秘说要与数学朋友做游戏,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集中了,通过让幼儿认认,想想,说说数学,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扩展思维,接着让幼儿进入一个有趣的故事,有年妈妈带着孩子住在漂亮的房子里做游戏,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年月日的概念,知道了年月日的关系。掌握了一年有12个月,有30天一个月的,有31天一个月的,二月才28天,一年一共是365天。然后活动的延伸更使小朋友乐透了。最重要的是通过这节课创设情境的教学激发了小朋友去探究去发现。加深了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第72篇、大班数学火车钻山洞—认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教案反思

   设计思想:
  单数、双数的概念对5、6岁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在我园以往的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让幼儿尽快掌握,把单、双数分别列出来让幼儿死记硬背。幼儿由于理解不够,虽然能摇头晃脑地背得滚瓜烂熟,但应用起来却容易混淆。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以游戏“搭火车山洞”为导线,通过让孩子们亲身参与搭火车山洞来感受两个两个对应的关系,然后再请他们帮数字宝宝搭山洞,层层递进,使幼儿知道能两个两个成对的是双数,反之则是单数。然后再让幼儿通过“数字宝宝找朋友”、“我是小小记录员”活动来进一步巩固对单、双数的认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初步了解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
  2、学习用两个两个对应的方法识别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
  3、能用简单的符号标记(○、○○)来记录单数和双数。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一套1—10的数字卡片及圆点卡片若干;
  胸饰数字挂件人手一份,单数、双数标记头饰备一个;
  黄豆、围棋、雪花积木、小木珠若干,记录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游戏“火车钻山洞”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火车钻山洞的游戏。
  幼儿两个两个面对面站好,双手相对搭起“山洞”。游戏开始,站在队尾的二名幼儿先当小火车钻过“山洞”,然后又站到队伍最前面搭起“山洞”。依次类推,游戏反复进行。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数字卡片1—10,帮数字宝宝搭山洞
  师:刚才,我们玩了火车钻山洞的游戏,现在,这些数字宝宝也想请小朋友帮它们搭“山洞”做游戏,你们愿不愿意帮忙?
  ①教师示范帮数字4搭山洞 拿4张小圆点卡片两个两个对着搭山洞。
  ②教师示范帮数字5搭山洞 拿5张小圆点卡片两个两个对着搭山洞。
  ③讨论得出数字4能搭成山洞,数字5不能搭出山洞,有一个圆点卡片孤零零的,没有朋友和它一起搭山洞。
  ④请幼儿用圆点卡片帮数字宝宝1—10搭山洞,看看哪些数字能搭成,哪些不能搭成,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2、引出单数、双数概念
  师:刚才,小朋友在帮数字宝宝搭山洞的时候发现有的能搭成山洞,有的不能。那么,像数字4这样能两个两个一对搭成山洞的数字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双数;像数字5那样两个两个对应后总有一个成单的数字,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单数。
  ①请幼儿把单数找出来放在一块,得出单数是1、3、5、7、9;
  ②请幼儿把双数找出来放在一块,得出双数是2、4、6、8、10;
  3、认识单数、双数标记
  ①认识单数标记符号:○
  ②认识双数标记符号:○○
  ③游戏:单数、双数宝宝找朋友
  每位幼儿身上挂好不同数字胸饰当数字宝宝,如果老师头戴单数标记头饰,单数宝宝就是老师的好朋友,一起跟着老师开小火车,如果老师头戴双数标记头饰,双数宝宝就和老师一起开小火车。

  三、结束部分,我是小小记录员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单数和双数,还知道了它们的标记。现在我们来当小小记录员。
  幼儿分成四组活动,每组的桌上分别有第①组:黄豆、第②组:围棋、第③组:雪花积木、第④组:小木珠
  幼儿分若干次把所抓的实物数一数、摆一摆,再用笔把数字及标记符号记在记录纸上,结束。

  活动反思:    
  今天的这堂数学活动,我认为效果不错,达到了预期目标。活动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让孩子初步了解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原则,也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    
  活动按事先预定的以游戏“搭火车山洞”为导线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进行着,孩子们兴致浓厚,大部分孩子能感受两个两个对应的关系,然后,通过让孩子们亲身参与搭火车山洞来,请他们帮数字宝宝搭山洞,层层递进,使幼儿知道能两个两个成对的是双数,反之则是单数。 然后再让幼儿通过“数字宝宝找朋友”活动来进一步巩固对单、双数的认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孩子的积极性更高了。但在这个环节中由于活动时间稍长,个别幼儿开始坐不住。 最后环节“我是小小记录员”,让幼儿将所抓的实物数一数、摆一摆,再用笔把数字及标记符号记在记录纸上,再次巩固了单、双数的概念。    
  整堂课环节思路清晰流畅,形式较新颖,真正体现了幼儿为主体这一教学宗旨。    
  本次活动虽然算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幼儿由于个体差异,个别记录不清楚,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我还要不断加强学习,要更善于引导幼儿学习,并注意控制自己的声音与情绪。

第73篇、大班数学公开课6的组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巩固对分合号的认识,能用分合号进行记录。  
  3、乐于探索,并能边操作边记录讲述。  
  4、能按顺序进行操作,初步感知数的互补关系。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1)小鱼六条,记录纸,房子图一张。          
  (2)分合式复习卡、数卡若干张。  
  2、学具:(1)小箩筐若干,内放数量为6的操作材料,记录纸,人手一支笔。          
  (2)《幼儿用书》第38页。    
 
  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 教师:我们一起来开火车复习分合式,看看哪一列火车开的最快。(出示分合式卡片,开火车复习)      
  2、教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碰球游戏”,眼睛看好黑板上老师贴的数字,数字是几,我们就做几的碰球游戏。(分小组进行碰球游戏) 
 
  二、自主学习6的组成。  
  1、教师:每个小朋友的小椅子下面有一个箩筐,每个箩筐里的东西都不太一样,但数量是一样多的,都是6个,现在要请小朋友帮你箩筐里的东西来分一分家,把他们分成两个家,看看有几种分法,一边分,一边把它记录下来。(幼儿操作)  
  2、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有几种分法,是怎么分的。(请两位幼儿说一说分法) 
 
  三、探索学习6的组成  
  3、教师:今天我们教室还来了一群客人呢,看看我们的客人是谁啊?(出示鱼的图片)数一数一共来了几位客人?(6位)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这些鱼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颜色、大小不同,有的鱼在吹泡泡,有的鱼不吹泡泡)现在要请小朋友来帮帮这些鱼,给它们分一分家,(出示房子图)把鱼分到两个家里面去,并且要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请一个小朋友操作)幼儿操作后,教师记录分法,除了可以根据鱼的大小来分,还能根据什么来给小鱼分家,(按照颜色分,请小朋友操作,教师记录分法)除了根据大小、颜色分,还可以怎么分,(吹泡泡,可以分成3和  3)现在6已经有了3种分法,请小朋友动动脑筋想一想,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分法,(四条绿色的鱼住前面,两条红色的鱼住后面,6可以分成4和2)。  
  4、教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现在6已经有了几种分法了,(4种)告诉你们哦,6有五种分法,现在我要来考考你们了,看谁最会动脑筋,能想出6的第五种分法(请小朋友操作,找出6的第五种分法,5五条小鱼住前面,1条小鱼住后面,6可以分成5和1)  
  5、教师:现在6的五种分法我们已经都找到了,请你观察一下6的五种分法,仔细看前面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排的(顺数)。我们按照顺数的顺序来分,这样就不会漏掉了,就能很快地把6的五种分法找出来。  

  四、游戏巩固6的组成。       
  1、教师:6的五种分法我们已经全部找出来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分合式。(分男女小朋友念)       
  2、教师:数字宝宝要跟我们小朋友来做游戏了,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师拿掉几个数字,纸上只剩一个数字)请小朋友睁开眼睛看一看,哪个数字少掉了,要把6的分合式说出来哦。(分小组进行游戏,多次玩游戏)  

  五、讲解操作作业,理解操作要求。  
  1、教师:请你将6个圆点分成两份,然后把你的分法用数字记录下来。  
  2、教师:书上还有很多的分合式需要小朋友动脑筋把它们填写完整,请你开动小脑筋,比一比谁做的又对又快。  
  3、孩子自主操作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反思:
  本节课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理解“6”的组成,懂得交换两个部分数的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因为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特别强的特点。我们应该在数学活动中应该提供一些渗透着正确的、幼儿可接受的、可感兴趣的数概念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第74篇、大班数学种子排队(分类、排列、记录)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收集的种子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2、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爱探索、勤动脑及良好的操作习惯。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各十颗)。    
  2、 纸板;大书4本、小书五本。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师:看看桌上有什么?幼:南瓜子、葵瓜子、西瓜子。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幼:种子。    
  2、 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讲解操作要领。师:现在请你们做件事,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图一)。请你们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幼:南瓜子,因为有南瓜子标记。师:那第二、第三条线呢?幼:葵瓜子、西瓜子。师:排队的时候要从黑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三个全排完了,不要收,数一数,把数字记到后面的格子中。
  (2) 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师:南瓜子有几颗?(幼:十颗),葵瓜子有几颗(幼:十颗),西瓜子呢?(幼:十颗)它们都是十颗啊?那它们排的队伍一样长吗?(幼:不一样)  
  (4)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幼儿A:因为西瓜子小,所以排得最短。幼B:因为南瓜子大,所以排得最长。幼C:因为葵瓜子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5)老师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3、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师:看看纸板上有什么?幼:种子标记,线。师:这三条线怎么样?幼:一样长。    
  (2) 设疑、引导幼儿思考。师: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它们用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幼A:一样,幼B:不一样。    
  (3) 交代探索要求,幼儿操作。师: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用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4) 讲述操作结果。幼A:不一样多。幼B:西瓜子用得最多, 南瓜子最少。
  (5)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西瓜子用得最多,南瓜子用得最少呢?”    
  (6) 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得多,大种子用得少。
  4、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师手拿大书、小书。     
  提问a:如果用相同数量的大书和小书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幼:小书小,排的队伍短;大书大,排的队伍长。     
  提问b: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大书和小书谁用得多?为什么?幼:队伍一样长时,大书用得少;小书用得多。
  (2)游戏《过小桥》。
  师:老师和幼儿一起走独木桥从起点处脚跟对脚尖走到终点线,数数你用了几步?(师生游戏)师:为什么老师用的步子小,你们用的多呢?(老师脚大,用的步子少;幼儿脚小,用的步子多)
  5、游戏结束。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得都很认真,也很爱动脑筋,现在我们一起去玩《过小桥》的游戏吧!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特别是孙海昕,以前上公开课总会“出状况”,这会儿喜欢动手的他可谓是“如鱼得水”,操作起来一丝不苟,小脑筋也动得特别快。在得到我的肯定与赞许后表现也越来越棒了。
  在活动中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他们的发现,同样非常精彩。当我在指导过程中问起一组幼儿:“为什么都是10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周俊杰抢先回答:“因为南瓜子很胖,他的队伍就排得很长。”吕晨曦大笑:“就象周俊杰一样胖!”宋佳洪接着说:“就是,10个周俊杰排的队就比10个吕晨曦排得长。”看来,孩子们已经会活学活用了。 这次活动虽然我考虑到了材料的准备,选取的种子也是南瓜子最大,西瓜子最小,但是在幼儿操作过后,我发现情况并不是我预想的一样,有的幼儿把南瓜子竖着排队,把葵瓜子横着排队,结果发现葵瓜子排的队比南瓜子长。讲评的时候,我没有把这个现象拿出来讨论,只是在幼儿操作中帮他们重新排了一下,个别指导了一下。

第75篇、大班数学相同数连加教案反思听课记录

   活动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数连加的认知过程,借助学具计算相同数连加的加法。
  2、在活动过程中发展观察力。
  3、乐于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数学准备:水果图片若干,蔬菜图(萝卜、蘑菇)若干、篮子(篮子里有写着相同数连加的算式)若干、铅笔白纸若干。
  2、《操作册》第6册第45—46页。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感知生活中的连加现象,并用此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活动难点:能够观察图片并讨论找出几个相同数连加。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列出连加算式,并尝试计算。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嗨,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客人老师,小朋友们跟客人老师问好吧!小朋友们,我是小熊维尼,我果园里面的水果成熟了,我想  请小朋友们去帮忙摘水果,我们就一起出发吧。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小熊维尼果园里的水果长得很特别,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小朋友们要仔细观察哦。
  (1)感知几个相同数连加。
  ①出示图一
  引导幼儿观察,列出算式。
  小朋友你们看,我们来到了樱桃园,果园里的樱桃好多啊!
  提问:上面有多少串樱桃?每串樱桃有几个?你们是怎么数的?(引导幼儿用加法算式表示:“2+2+2”)
  ②出示图二
  提问:下面这个图,你能列算式吗?老师相信难不住大家。(引导幼儿加法算式表示:“3+3+3+3”)
  ③出示图三
  提问:你还能列出算式吗?(指导方法同上)
  (2)比较讨论,找共同特征“几个相同数连加”。
  教师:我们在果园里摘了许多水果,还列出了3道加法算式。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3道算式,你能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幼儿自由表述,是加法,有几个加号,加数都是相同的,可让幼儿先读算式然后与同伴交流)
  小结:所有的算式都是连加的,并且加数都是一样的,我们叫做“相 同数连加”
  师 :我们一起来算一算,果园里每种水果一共有多少呢?
   (引导幼儿用数一数的方法将3个算式计算出来答案。)
  (3)教师示范讲解操作学具计算相同数连加。
  师:摘完了水果,小熊维尼很感谢小朋友,但是它还有些事要小朋友帮忙完成,我们开始行动吧。
  第一遍,种蘑菇。现在请每位小朋友根据篮子里的加法算式题卡,在篮子上种出相应的蘑菇。如: “ 2+2+2”,幼儿在一、二、三排各种上2、朵蘑菇,并列出算式,写出得数。
  师:种完了蘑菇,现在我们把蘑菇放到旁边,小熊维尼还想种萝卜,开始行动吧。
  第二遍,种萝卜。(指导方法同上)
  第三遍,包子香喷喷。小朋友们忙碌了一天,肚子饿极了,小熊维尼和它的朋友做了包子来招待我们,请小朋友们做《 操作册 》 第45页的活动“包子香喷喷”。 师:我们吃的好饱啊,出来运动运动,小熊维尼请我们吃了香喷喷的包子,为了感谢它我们去超市买礼物,现在我们把礼物送去给它吧。
  3、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相同数连加,所谓“相同数连加”就是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加法算式。小朋友们回家也要跟爸爸妈妈一起来试一试做题。小熊维尼的忙我们已经帮完了,现在我们就可以回家去了,好了,下课,请小朋友收拾学具,喝水、上厕所。

  活动延伸:
  1、完成《 操做册 》第6册第45—46页的活动。
  2、在区角放彩色珠、雪花片、点卡等材料,让幼儿用多种形式操作。

  活动反思:
  教师教学目标制定准确,教学活动设计较好,教态亲切,与幼儿相处融洽,教具准备充分。但在活动过程中,语言的表述不够恰当,教具的演示不合理,对数学方面概念的理解有所模糊,需加强。

第76篇、大班数学5的组成优秀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探索学习5的组成分解,知道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的方法。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卡通人物图片3张、雪花片玩具数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1、今天我要和小朋友来玩一个游戏,小朋友看过米奇妙妙屋吗?(看过)
  2、里面都有哪些人物啊?(米奇、米妮、黛西、高飞、布鲁托、唐老鸭)
  3、小朋友们都看过,今天我们就来扮演一下里面的人物好吗?(好)
  4、老师扮演米奇,1组小朋友扮演米妮,2组小朋友扮演高飞,3组小朋友扮演唐老鸭.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游戏开始喽!(准备好了)

  二、开始游戏
  1、嗨!大家好!我是米老鼠,哎对了!小朋友要不要跟我进我的妙妙屋啊?(要)
  2、太好了,我们走吧,哦!差点忘了,要进入妙妙屋,我们必须要念奇妙的咒语 ,米是噶,莫是噶,米老鼠。跟我说一次( 米是噶,莫是噶,米老鼠)
  3、M-I-C-K-E-Y,M-O-U-S-E  ,米奇妙妙屋开启,快进来,非常好玩,点名唐老鸭、米妮、高飞。(有、有、到)
  4、今天米奇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我的好朋友唐老鸭、米妮、高飞和我一起来,解开它好吗?(好)
  5、我这里有5个小雪花片玩具,需要分别放在2个筐里,我不知道该怎么分,你们来帮我好吗?(好)
  6、可是我的东西忘带了,怎么办呢?(看看妙妙工具箱有没有)
  7、好的,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一起来说:“呕,土豆”(呕,土豆)
  8、下面我请几个小帮手来帮我给每个小朋友发5个玩具,谁愿意来帮助我?(我)
  9、现在小朋友都拿到了5个雪花片玩具,那就开始来帮我一起解决我的问题好吗?(好)
  10、小朋友们想一想5个玩具怎样分成2份,都有哪些分法,那么我们开始吧,找到答案的小朋友请举手好吗?(好,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
  11、小朋友们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找到了答案,可是我不知道哪一队的小朋友最厉害,最聪明,你们比一比好吗?(好)

  三、讲述比赛规则。
  1、如果我说5可以分成1和4开始时,那么小朋友就迅速把5个玩具分成1和2、先说的数字1放左边,后说的数字4放右边,我说结束,所有的小朋友一起把手背背后。如果没有把手背背后的小朋友,就是违反了游戏规则,那么就不计分哦,小朋友们都明白了吗?(明白了)
  2、Are you ready?(yes ,I’m ready)
  3、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

  四、游戏结束。
  1、我们来看一看今天哪一队获得了胜利,恭喜某某对获得了胜利,没有获得胜利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你们已经很棒了,掌声送给获胜队也送给自己。
  2、大家跟我一起读一次5的分成。
  3、游戏结束,大家站起来跟着音乐一起跳米奇妙妙舞,游戏随着音乐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1、在活动中幼儿能够主动思考,能够积极和老师配合活动,使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2、幼儿在活动中能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将5进行各种各样的分解。
  3、幼儿对本次活动比较感兴趣,能够积极动手去操作。

第77篇、大班数学自编8以内的加法应用题教案

   设计意图:
  为了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我给孩子们设计了一节学习创编8的加法应用题的活动。首先设置情景“买水果”让幼儿学习编应用题的方法,然后让幼儿结合图片练习自编口述应用题,最后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引导幼儿进一步用口述的方法编8以内的加法应用题由浅入深,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了知识。有趣的学习方式遵循了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也符合了《纲要》中所指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

  活动目标:
  1、尝试按实物图的内容编出相应的加法应用题。
  2、初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体验编应用题的乐趣。
  3、能完整、准确的表述,提高幼儿语言概括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图意自编8以内的应用题。
  难点:能够清楚、完整的表达。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情景布置;水果超市,人手一张操作卡,图片、骰子等材料若干。
  知识准备:幼儿已学过8以内数的组成。

  活动过程:
  (一)以“碰球游戏”复习8的组成。

  (二)创设情景,让幼儿初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
  1指导语: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水果超市买水果。
  2要求:
  (1)每人最多只能买5个,分两次买并把它放到两个盘子里。
  (2)买完与你的同伴说一说:你到超市里买了什么水果,第一次买了几个水果?第二次买了什么水果,一共买了几个水果?
  3游戏:买水果。师重点观察幼儿买水果的情况。
  4个别提问:重点引导幼儿完整、准确的进行描述。
  5师生共同小结:我到超市买水果,第一次买了2个水果,第二次买了3个水果,一共买了5个水果。

  (三)提供图片,引导幼儿分组自由探索,口述8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介绍材料,并提出要求。
  2互动游戏:谁最棒?
  (1)提要求:
  A、请认真观察,用刚才的方法完整的说一说。
  B、说完后再将最后一句话变成一个问题来考考小朋友。
  (2)幼儿分组游戏:重点指导幼儿观察图片,完整准确的描述。
  (3)请个别幼儿口述应用题。
  3师生共同小结。

  (四)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引导幼儿进一步用口述的方法编8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介绍游戏材料及要求。
  2幼儿分组活动。

  (五)引导幼儿各自找客人人老师口述应用题活动自由结结。

第78篇、大班数学图形的二次分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利用层级分类板将三角形、圆形、方形、菱形等若干图形进行二级次分类。
  2、观察分类板、看是否标记尝试把图形二次分类。
  3、在“闯关游戏”中充分体验分类的快乐。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形宝宝,引入主题。“今天除了客人老师,还有谁来到了我们班?是什么图形宝宝?图形宝宝来干什么呢?”

  二、在闯关游戏中把图形二次分类。
  1、闯关开始:请观看唐老鸭设计的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应该怎么走?幼儿尝试操作。
  2、幼儿操作,看标记把图形进行第一次分类,并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3、继续闯关:
  (1)小组讨论路线图;
  (2)请个别幼儿介绍操作方法;
  (3)幼儿操作,教师巡导;
  (4)幼儿的操作结果展示在黑板上,一起验证。

  三、闯关成功。
  请幼儿讲讲在这次闯关游戏中的感觉?

  活动反思:    
  兴趣能促使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领幼儿积极思考.在实践中,我的体会是: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让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快乐的学习数学。
  在数学《图形的二次分类》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准备了充分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二次分类的认识,大班幼儿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学习层级分类和多角度分类,我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点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重点是观察分类板、看是否标记尝试把图形二次分类。
  学习内容和幼儿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儿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幼儿熟悉的颜色、形状入手,容易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整个活动始终注意从生活中取材,无论是形状分类、颜色分类,还是开阔的练习,都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提供丰富的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幼儿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摆弄,才能逐步体验抽象的分类概念。在本次分类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操作程序的: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先复习和观察比较图形的颜色、形状,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问题,以保证其有较充足的操作时间,此时,在巡视的过程启发幼儿寻找正确答案,接着是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的结果,最后才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形成概念加上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就可以将“就事论事”的摆弄材料变为趣味的手脑并用活动。幼儿多次反复操作也不感到枯燥无味,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学具来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我较注意给幼儿充足的操作时间,使幼儿通过动手、动脑进行积极地探索尝试,最终达到正确掌握知识的目的。让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去发现问题。同时我还注意个别差异的存在,有的幼儿能力强,动作快,有的幼儿能力差,动作慢,我耐心等待那些动作慢的幼儿,让他们完成操作活动。在教学中,我没有因为时间的原因,以教师的演示法来代替幼儿的操作法,忽略幼儿自己动手实现主动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在本次的分类活动中,我提供给幼儿9个几何图形,让幼儿学习二层分类。这个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幼儿在操作时,有的能力强,动作相对快一点,有的能力差,动作就很慢,在教师巡回指导环节中,我重点关注能力差,动作较慢的幼儿,给他们留了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开动脑筋,进行主动地探索操作活动。   
  在操作活动中同伴间的讨论,互相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互相合作,同伴间的相互学习,能提高幼儿探索活动的水平。幼儿在操作中出现对操作结果有不同的看法,我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幼儿交流讨论,分享的机会,直至达成一致的意见。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幼儿对所获得知识的印象,同时让幼儿互相学习,互相评价,讨论出正确的答案。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二次分类的理解让我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游戏中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动”与“静”;如何让幼儿的思维更开阔、更活跃,激发起幼儿的内在活动机制,产生积极体验,我不断地尝试、变换多种活动方式,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从而使幼儿更喜欢上数学课。

第79篇、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0“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感兴趣。                      
  2.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0”的探究兴趣,了解“0”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及不同的实际意义。                               
  3.在游戏中体验数字“0”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1—9的数字娃娃各一,花园背景图一幅。    
  2.有关“0”的相应图片若干(温度计、门牌号、车牌号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秋天到了,数字娃娃们来秋游了,(边说边操作教具)1—9好数字娃娃从小到大来排队。    
  0号娃娃:哎……等等我!(0号娃娃排到9的后面)                     
  9号娃娃:不对不对,你比我小,不能排在我的后面。(0号娃娃挤在4和5的中间)    
  5号娃娃:我的前面是4,后面是6,你不能排在这儿的(0号娃娃挤在7和8的中间)    
  8号娃娃:我的前面是7,后面是9,你不是排在这儿的(0号娃娃急得哭了起来)                                              
  2.提问:小朋友,你们说0号娃娃应该排在哪儿呢?                     
  3.继续观看表演(了解“0”在自然数列种的位置)                      
  1号娃娃:0号娃娃你是我们中间最小的一个,你应该排在我的前面。    
  0号娃娃点点头,擦干眼泪,排到了1的前面。这次,大家都表示赞同,排好队出发了。
 
  二、讨论:    
  1.数字娃娃9为什么不让0排在它的前面?    
  2.0为什么应该排在1的前面?    
  3.小结:0在自然数列中是最小的,所以应该排在最前面。
 
  三、了解“0”的含义    
  1.数字娃娃们走啊走,来到了一个花园里(出示背景图),她没要找花儿交朋友。    
  2.2号娃娃会找哪朵花做朋友,为什么?    
  3.那么5号娃娃呢?(请一幼儿来找)    
  4.老师故意帮6号娃娃找错朋友,让幼儿纠错。    
  5.老师指着没有花瓣的花:“这朵花找那个数字娃娃好呢?为什么?”    
  6.没有可以用“0”表示,“0”表示没有。

  四、生活中的“0”     
  1.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0”?     
  2.出示温度计和尺子:温度计上面也有0,这儿,0是不是表示没有?那它代表什么?(表示0上温度与0下温度的界限)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3.门牌号、车牌号、电话机上的0呢?(表示一种编号)     
  4.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许多的“0”,“0”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五、游戏:“0”的舞蹈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运用身体各部位变化出“0”的形状,老师用相机拍下并播放,看看谁变得最像。
 
  六、活动延伸:     
  1.布置“0”的主题墙     
  2.教师示范书写“0”     
  3.幼儿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0”

  活动反思:    
  活动中的情境表演不仅让幼儿了解的“0”在自然数列中的排列位置,而且激起了幼儿对“0”探究的强烈兴趣,花园中的数字娃娃找朋友环节为“0”找什么样的朋友埋下了伏笔,留了个悬念,从而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了“0”,生活中“0”的运更让孩子接近了生活,提现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数学教育理念。“0”的舞蹈让数学活动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本次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第80篇、大班数学活动5以内数的组成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使幼儿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幼儿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数字卡片、5根小棒、5个小方块。
  2.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数数。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谁能数给大家听?
  2.复习比较大小出示数字卡片1-5,谁能给大家提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创设游戏情境,小组学习5的组成。
  a.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个分小棒的游戏,想不想做?准备5根小棒,看谁动作又轻又快。把5根小棒分成两份,看谁方法多。分完和你的同位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能较好地把握知识起点,采用开放教学方式,先让幼儿动手操作摆小棒充分感知,然后再交流,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b.交流展示。
  指名分法不同的幼儿到前面来展示。
  ①刚才大家想了那么多办法,可是看起来又有点乱,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个好办法: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又一个也不落下?同位商量,指名展示。
  ②(教师巡视发现有按顺序分的)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有一种好办法,下面请他来教教大家。
  [在发散的基础上组织幼儿交流,引导发现。给幼儿充分展示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比较扎实。]
  c.全班幼儿再自己边说边按顺序分一分(板书分合式)。
  d.小结。 通过分小棒我们得到了5的组成。
  e.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那么我们看到5能想到什么呢?(推小棒)
  2.做一做
  a.老师还准备了5个小方块,想请大家一个猜一猜的游戏,OK?
  ①(右手拿3个小方块藏在背后,左手出示2个)右手有几个? ②右手藏1个 ③右手藏2个 刚才大家猜的都很准。那老师要问一问你们:为什么猜得这样准?有什么办法?
  b.抢答。
  下面我们来比赛,看谁反应快!对口令。
  3.小组自学4、3、和2的组成
  a.刚才我们通过分小棒编出了5的组成。下面请你在小组中试着编出4、3和2的组成。
  b.填方框
  [把练习设计成猜一猜的游戏,符合幼儿的特点,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了5的组成,突破了难点。4、3、和2的组成就可以完全放给幼儿,采取小组使用的方式学习,既培养了幼儿知识迁移的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教学层次清晰。]
  4.指导看书。
  边说边填。指名板演。
  5.做一做。
  a.动手操作。教师出示数字卡片5,幼儿摆学具,同桌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用5的组成连线。
  b.对口令。
  本节课教师能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培养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找规律、做游戏,使幼儿积极参与了富有趣味的学习过程。教师教法灵活,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幼儿的思维,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注意指导小组学习,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在游戏中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培养幼儿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注重让幼儿进行自评、互评等评价方法的使用,培养幼儿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总体来看,既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注重了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体出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幼儿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根据幼儿年龄特征,为了激发幼儿学习知识的欲望,努力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这节课教师就为幼儿创设了“分小棒”的游戏,让幼儿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与合作讨论中自己掌握知识,并初步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在这种氛围下,幼儿的思维积极、主动,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分层练习,逐步提高要求。
  在练习的设计上,教师也努力体现层次性。先让幼儿看实物猜组成,再让幼儿看图填组成,还要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摆组成,最后才要求幼儿根据组成将数字卡片连起来。通过这一系列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幼儿进一步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是一次由操作实物过渡到抽象出数的过程。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发展了抽象思维能力。

第81篇、大班数学左左右右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年龄段的幼儿对区分左右的认知能力还是很模糊,常常不清左与右。通过实践活动,实际操作,能让幼儿对此概念有更清晰的理解与认知。

  活动目标
  1.能以其他事物为参照物区分左右,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2.训练幼儿反应的灵敏性。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两事物相对性的情况下,正确区分左右。
  2.理解何为相对。。
  3.在以其他事物为参照物的情况下区分左右。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个腕花、一本书、一支笔、两个小筐、头饰。

  活动过程
  一、以自己为参照物,区分左右。
  1. 提问:你们的那只手是右手?那只手是左手?请给右手戴上腕花。
  2. 请四名幼儿分别扮演春姐姐、夏哥哥、秋姑娘、冬爷爷。并戴上相应的头饰。请这四个幼儿按季节轮换顺序排成横排,其他幼儿站在四名幼儿的后面,说说春夏秋冬之间的左右关系。如:春姐姐在夏哥哥的左边还是右边?等等。

  二、以其他事物为参照物区分左右。
  1.请幼儿右手腕带上腕花。两个幼儿结伴面对面站好后,举起戴腕花的右手,相互看一看对面同伴的右手在自己的左边还是右边。然后举起左手,看一看对面同伴的左手在自己的左边还是右边?
  2.请幼儿用自己的右手拉拉对面同伴的右手,拉拉对面同伴的左手,拍拍对面同伴的右肩等。帮助幼儿体验当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候,对面同伴的右边和左边与自己的右边和左边是相反的。
  3.让幼儿每人那一支笔和一本书,教师与幼儿面对面站立,要求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做动作。如:把笔放在老师右边的筐子,把书放在老师左边的筐子。

  教学反思
  通过上这节课,加深了幼儿对不同情况下区分左右的认识。全班90%的幼儿对“以自己为参照物区分左右”能真正的理解和接受。

第82篇、大班数学活动生活中有趣的数字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数字是无处不在的,它们的存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为了使幼儿体会数字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本次活动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将幼儿的学习活动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数学王国的兴趣,感受数字与生活的奇妙联系,引导他们去寻找数字、发现数字、感受数字、运用数字。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活动目标:
  1、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引导幼儿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数字。
  2、与数字相关的生活场景和物品的照片存放于数码相机中。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生活中运用数字的实物照片,初步感知数字的用途。
  (1)教师出示照片,引导幼儿观察照片中的数字。找一找:发现物品上的数字。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如:电话机,汽车牌照,电视遥控器,钟等)
  (2)重新出示照片,猜一猜:了解数字的用途。
  师: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呢?(如:电话机上的数字是拨电话号码用的;电视遥控器上的数字是按频道用的;钟上的数字是用来表示时间的。  
 
  二、幼儿回忆生活中的数字,并讲述生活中见过的数字及用途。
  鼓励幼儿积极提问,老师和幼儿一起解答疑问并出示相关的图片。

  三、寻找自己身边的数字,切身感受数字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1.寻找自己身边的数字。
  师: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也有数字?它们都有什么用?(如:衣服,鞋子,风扇,空调,温度计等)
  2.发现不同物体上的数字有不同作用。
  师:我们身上有数字吗?(数字和大小有关;如鞋子上的数字,衣服上的数字,风扇上的数字,温度计上的数字等)

  活动延伸:
  体验数字与自身的关系。
  1、请幼儿在白纸上画一样物品,然后在物品旁边用数字表示用法、数量等。
  2、引导幼儿自由结伴,互相猜测、交流“说明书”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活动反思:
  幼儿对数己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提高了对数字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数学王国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认识数学,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第83篇、大班数学活动平均分配教案反思听课记录

   活动目标:
  1、经历按数量平均分配物品的过程,感知生活中平均分配的现象。
  2、在游戏中初步感受平均分配的含义。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过河”;2张小猴卡片,10张桃子图片;
  2、学具准备:糖果、玩具若干。小猴、小狗、小猫、大象、桃子、骨头、小鱼、香蕉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师幼互相问候。走线,走成U形队形。玩线上游戏:听口令跳圈。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听口令跳圈。游戏的玩法:场地上有四个方形,当老师说:“跳圈圈,抢圈圈,三个小朋友挤圈圈”时,小朋友们开始跳进圈,每个圈中只能允许前三名小朋友留下,如果你看到圈里已经有三个人了,就不能再跳进去了。所以动作一定要快。然后数数一共圈住了多少个小朋友。
  游戏开始,反复进行三次。
  第一次游戏:三个小朋友挤圈圈。游戏前强调规则。
  第二次游戏:四个小朋友挤圈圈。
  第三次游戏:五个小朋友挤圈圈。
  游戏结束,请幼儿自选位置坐好。

  二、集体活动
  1、学习平均分配。 教师出示2只小猴、10个桃子的卡片,创设情境:猴弟弟过生日。
  师:小猴皮皮有一对双胞胎弟弟,今天是它们的生日,皮皮摘回了10个弟弟们喜欢吃的桃子,怎样分才公平呢?才一样多呢?我们来帮帮它。教师将2只小猴摆在黑板上,引导幼儿用你一个我一个的方法将10个桃子依次分给2只小猴。(按图示)
  教师小结:把一堆东西分成几份一样多的,叫平均分配。
  2、幼儿练习平均分配。
  师:现在宴会还没开始,皮皮请小朋友先玩玩具。小朋友分成四组,每组5人,每组15个玩具。要求每组中每个小朋友分的玩具一样多,看看怎么分?
  教师启发示范平均分配的方法。(先按顺序给每个幼儿发一个玩具,直到发完小组中所有幼儿,再接着给每个幼儿发一个玩具,直至发完所有玩具)看看分完后每个幼儿分得几个玩具。
  师:这个好方法就是平均分配。现在你们就用平均分配的方法来分玩具吧。
  幼儿操作,练习平均分配。
  教师小结、点评:先按顺序每人发一个,再接着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发,直到发完为止,这就是平均分配的方法,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就可以把东西分成一样多的几份。
  3、分组活动。
  师:宴会开始了,小朋友帮忙给每组客人配送不同的食物吧。
  第一组:小狗吃骨头。
  师:第一组客人是5只小狗,请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将20根骨头平均分给它们。
  第二组:大象吃香蕉。
  师:第二组客人是5只大象,请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将20根香蕉平均分给它们。
  第三组:小猫吃鱼。
  师:第三组客人是5只小猫,请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将20只小鱼平均分给它们。
  第四组:小猴吃桃子。
  师:第四组客人是5只小猴,请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将20个桃子平均分给它们。
  幼儿进行操作,教师指导。操作结束,每组请一名幼儿说说自己的分法(动物数量、食物数量、平均每个动物能分到几个)。
  教师小结:平均分配的方法可以把各种物品平均分成一样多,我们平时也可以用平均分配的方法来分东西。
  师:小朋友帮了小猴的忙,皮皮准备了感谢的礼物——糖果。请你们用平均分配的方法来给自己分糖果吧。看看每位小朋友能分到多少颗糖果。
  4、纸面操作活动。
  教师出示挂图“小动物过河”,创设情境:宴会结束了,我们送小动物们坐船回家吧!教师示范讲解操作方法,指导幼儿完成《操作册》的活动。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反思:
  教师教态自然,思路较清晰,选材符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交待游戏规则的语言不够简练,教具的准备较充分,但给幼儿操作探索的机会较少。教学活动设计需再进行修改。

第84篇、大班数学两位数减法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组学习,引入竞争机智,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2、通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和提高幼儿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学习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棒、计数器、合作花、学具钱、蓝猫(淘气)分组比赛题单、小棒。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喜欢玩具吗?今天呀,蓝猫带着他的玩具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听了玩具们精彩的自我介绍,联系自己手中的钱,你们想到了什么?
  (1)我想买一个机器人40元和一个恐龙3元,一共要多少元钱?( 40+3=43)
  (2)我用58元去买赛车4元,还剩多少元? (58-4=54)……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本领!咦?真奇怪!这些题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能不能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题,讲给小组的伙伴们听听。

  二、自主学习 探究算理
  1、小组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说算法
  师:谁愿给大家讲讲,你是怎么算的?(数的组成法。)(先减再加的方法。)
  3、师: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算法,谁来评一评,你最喜欢的是那一种算法?为什么呢?在今后的计算中,我们可以选用自己最喜欢的、又比较快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 课间休息 师生律动

  四、巩固内化,形成新知
  1、做一做1题。
  76-4= 57-3= 68-5=
  师:猫大哥看见小朋友们学得真高兴,想来考考我们,你们怕不怕?(不怕)。(生在音乐声中做题)做完的小朋友请看看你的小伙伴有没有错?
  2、猜小棒、人民币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猜一猜”的游戏现在开始啦!老师手里一共有48根小棒,拿走3根,猜猜,还剩多少根?
  我一共有67元钱,用了5元,还剩多少元?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你们想玩吗?用你喜欢的学具跟同桌的小朋友玩一玩!
  3、分组比赛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在玩中也学到了数学知识!蓝猫想问问小朋友们:“你们敢来比一比吗?”我们先来分组,(师边指)你们是蓝猫队,你们是淘气队。取出题单,
  准备——开始!(比赛完后)停!和你的小伙伴交换题单,互相评改,(参照黑板上的答案)全对了的请小组长给你奖励一颗智慧星!
  4、抢摘苹果
  师:让我们继续加油吧!瞧!这些五颜六色的苹果正等着你们来摘呢!只要你能抢先算对苹果上面的题,这个苹果就送给你了!
  5、拓展练习
  师:没抢到苹果的小朋友可别恢心,只要坚持努力,你还会得到更好的礼物!正巧,蓝猫想邀请我们到森林里去玩玩儿,请看:(出示课件三,森林里一片蘑菇,不知道有多少朵。伴轻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看到玲玲采蘑菇的情景,你能当当小老师,编一个题来考考大家吗?
  师:小朋友们都在积极的开动小脑筋,还能编出很多很多的问题来考大家。是呀,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就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第85篇、大班数学分房间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让孩子带着要求去探索、发现。同时,为孩子从主观世界走向客观世界。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序数的理解。
  2.理解不同卡片排列方式的序数变化。
  3.快乐地、大胆地、完整地进行表述。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经验:对序数有一定的了解。
  教具:“分房间”游戏图、动物大卡片10张
  学具:“分房间”游戏图,动物卡片10张

  活动流程
  引入活动——游戏“分房间”——幼儿操作“给小动物分房间”

  活动过程
  1.引入活动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好!好玩的游戏又要开始了!在玩游戏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我知道小朋友你们的家住在高楼里,你知道你家住几楼?
  (2)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总结:我是经过一楼,二楼,一层一层走上去,数的。
  还有是坐电梯一层一层上去的。
  (3)教师:在你家住的楼层里,有几家邻居?
  2.观察“分房间”游戏图。
  (1)教师:老师这也有一座漂亮的楼房,来看一下。
  你知道我这座漂亮的楼房有几层?谁来告诉大家。
  (2)教师:每一层有几个房间?
  (3)教师:哪层是楼房的第一层?(也是一楼)(观察顺序,从下往上)
  (4)教师:第一层的第一个房间在哪?谁来指指看?还有吗?
  (5)教师:(来点有难度的)第三层的第二个房间在哪?谁的想法跟他的不一样?
  3.集体游戏“分房间”。
  (1)教师:你们猜猜这座漂亮的楼房是给谁住的?
  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刚表演完节目,想回房间休息,我们把它们送到房间里休息。
  我现在请小猪住在第二层的第五个房间。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
  (2)教师:小熊喜欢住在从左边数第三层的第三个房间。谁来帮忙送?
  (3)教师:鹦鹉喜欢飞,它想住在顶层的从右边数起第一个房间。谁来帮忙送?
  4.幼儿操作
  (1)教师:还有很多的小动物没有房间住,请小朋友帮忙送。记得你一定要告诉它们“住第几层的第几个房间”。
  (请小朋友拿出楼房游戏图和小动物,开始游戏)
  (2)教师:操作后,请幼儿讲讲,如你把XX分在第几层的第几个房间了?X层的第X个房间住的是谁?
  5.游戏结束
  教师:谢谢你们帮小动物们都送回了房间休息,而且还告诉它们住第几层的第几个房间。游戏结束,你们玩得开心吗?我们也要休息了。

  活动反思
  本活动的教学,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运用了多种活动策略,突出了趣味性、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开放性的基本理念,力求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总之,在本活动的教学中,自己既有得也有失,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督促我成长。

第86篇、大班数学活动年妈妈的一家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们即将上小学了,在老师给孩子们渗透幼小衔接的一些知识时,很多孩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年是多久呀?几个月是多长时间啊?有多少天呢?”幼儿对于“年、月、日”这样抽象的要领掌握起来有很大难度,而数学教育能激发孩子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因此,我从孩子们的问题入手,积极设计了“年妈妈的一家”这个活动,将“年、月、日”人物化并带入到故事中,设计十二座漂亮的月房子,以礼物的“形式”出现,以童话般的生动形象展示12个月、大月、小月、365个日娃娃,使原来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    
  3、通过游戏,知道挂历等是记录或查看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它们的方法。    
  4、培养幼儿观察和想象能力。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字卡(年、月、日)各一份、房子图卡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房子大小有区分);日历、台历和挂历各一份;    
  2、小字卡(年、月、日)和数字卡片(12、28、30、31、365)、水彩笔人手一份;    
  3、2011年日历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以到朋友家做客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1、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哪几座房子大,哪几座房子小,最小的是哪一座房子?   

  (二)、以“年妈妈”赠礼物的方式,出示数学卡:12、28、30、31、365,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1、幼儿摆弄数字卡并认读。    
  2、你认为数字与房子有什么关系?(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三)、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教师利用大字卡(逐一出示)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大、小“房子”里日娃娃数量的差异和联系。    
  2、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来回答问题:    
  ——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   
  ——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年妈妈给房子起了什么名字?   
  ——大月房子有哪几座?为什么这些房子比较大?   
  ——小月房子有哪几座?为什么这些房子比较小?    
  ——最小的月是几月?为什么二月房子是最小的?   

  (四)、学习查看年历的方法。    
  1、认识日历、台历和挂历。    
  2、学习查看年历的方法:认识年份、生肖、月份    
  3、幼儿尝试在日历上找节日和自己的生日(例如:五一、六一)。

  活动反思:    
  本次数学活动的选材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而进行的,在环节设计中我结合幼儿的疑问,运用故事、数字卡游戏、情景展示日娃娃的家等形式,引导幼儿踊跃参与、积极与老师互动;教具准备充分,活动既有面向全体,也有个体展示的机会。“年”的概念很大,对孩子来说单用语言描述是不够深刻的,所以重点了采用边讲故事边用教具演示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很快的进入了活动中,并领悟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在习得知识后并应用到生活中才是真正的理解,于是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让幼儿在年历中找到自己的生日和节日(五一、十一、六一)等,幼儿表现地很积极很认真,在此环节中得到了提升。

第87篇、大班数学活动魔术纸箱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根据线索判断结果。
  2、学习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空纸箱一个、铅笔数支、数个硬币、几张5元纸币。
  2、幼儿操作材料、铅笔。
  3、教师用示范纸4张。

  活动过程:
  1、变加2个的魔术。
  (1)、出示纸箱一个,事先在里面放一些铅笔。告诉幼儿:我要让这只纸箱变魔术,从左边放东西进去,就会变不一样的东西从右边出来。
  (2)出示2支铅笔,放入纸箱中,从右边拿出4支铅笔来,请幼儿说说有什么不一样。
  (3)再放入3支铅笔,从右边拿出5支铅笔。请幼儿说说有什么不一样。
  (4)再放入4支铅笔,请幼儿猜猜右边会有几支铅笔出来。
  (5)再放入5支铅笔,请幼儿猜猜右边会有几支铅笔出来。
  (6)请幼儿说说,这只纸箱变的是什么魔术?
  2、1元变5元的魔术。
  (1)教师事先在纸箱里放些5元纸币。让幼儿看看这次魔术纸箱又会变什么魔术。将1个1元硬币放进去,从右边拿出1个5元;再将2个1元硬币放进去,从右边拿出2个5元。
  (2)将3个1元硬币放进去,请幼儿猜猜右边会有什么出来。(3个5元)
  (3)将4个1元硬币放进去,请幼儿猜猜右边会有什么出来。(4个5元)
  (4)请幼儿说说,这次纸箱变的是什么魔术?
  3、师出示刚才变魔术的图例纸纸,请幼儿观察。了解其变化规律。
  4、逐一出示范例纸纸,请幼儿观察,说说魔术纸箱又在变什么魔术
  5、请幼儿选一张作业纸进行操作,师逐一观察幼儿操作情况。
  6、展示幼儿作业,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7、尝试别的变化方法,幼儿再次操作。
  8、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数学活动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取材,以幼儿身边的日历说起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第88篇、大班数学活动我会看时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和游戏,培养幼儿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2、学会看整点。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实物时钟3个。
  2、每人一个自制小时钟,胸卡数字1—12。
  
  活动过程:
  一、 猜时钟谜语,激发幼儿关注时钟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猜猜它是谁?仔细听: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2、提问:你在哪些地方见过钟表?那里为什么要有钟表?
  [设计意图:将好听的谜语,作为活动的开始,激发了幼儿关注时钟的兴趣;问题:“你在哪里见过时钟?”直接指向幼儿的相关经验,引导幼儿知道时间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二、认识时钟,学认整点。
  1、感知钟面。
  引导幼儿回忆:你知道钟面上有什么吗?(请幼儿交流。)
  时钟上到底有什么呢?小数字是怎样排队的?指针是怎样跑的?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每组一个时钟,请幼儿与同伴观察交流,老师每组认真倾听,了解幼儿的观察能力。)
  师引导幼儿重点了解:
  (1)有1-12个数字,知道数字的排列规律,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如12与6在一条直线上等;引导幼儿扮演时钟12个数字,模仿小时钟站好,体验时钟数字的排列规律。
  (2)有两根指针,黑色长针是分针、黑色短针是分针。了解时针与分针的关系,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知道指针是顺时运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了回忆钟面、观察钟面、讨论钟面及我做小数字等活动,帮助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孩子们在参加小组讨论、探索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自主探究,学认整点。
  依次出现表示1点、2点、3点的钟面问:“这是几点?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推理找规律,知道表示整点时,分针指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整。以游戏方式引导幼儿操作练习,如,教师拨出时间,幼儿快速说出时间;教师说出时间,幼儿快速拨出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推理找规律,提供可操作的时钟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认识整点提供活动的条件,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改编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老师与幼儿商讨游戏玩法,鼓励幼儿自主游戏。
  规则:老狼说时间,幼儿扮小时钟正确表示。
  [设计意图:孩子自主游戏时,需要思考:角色的分配——多少人扮演数字,几个人扮演指针;游戏的组织——数字怎样站,指针怎样站;游戏的玩法——时针与分针怎样运转才能正确表示时间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孩子们需要讨论、尝试、商量、协调才能将问题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组织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对时钟的认识更加深刻,孩子的探索能力、与同伴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体验到独立解决问题及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反思:
  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情绪非常好,积极参与活动,尤其是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让孩子们14人一组,自己想办法站成时钟的样子,孩子们非常喜欢,有效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与管理能力,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看时钟及关注时间的兴趣。

第89篇、大班数学活动猜拳赢气球(5的分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玩玩记记中感知5的分合方法。
  2.体验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1.气球若干,画有气球图案的记录纸,红、绿两色蜡笔,5以内的数字卡片。
  2.将若干气球图片藏于气球中,布置在活动室周围。

  活动过程:
  一、猜拳赢气球
  1.教师与一幼儿示范游戏“猜拳赢气球”的玩法:用“石头、剪子、布”的方法猜拳。第一次由赢者用自选的蜡笔从记录纸左边开始涂一个气球,另一方赢时则用自选的蜡笔从右边开始涂一个气球,直到把一排气球涂完。
  2.师:记录纸上共有四排气球,所以比赛共有四次。找你的好朋友一起玩吧,看看每次自己赢了几个气球。
  3.幼儿两两结伴游戏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二、交流结果,统计数量
  1.师:每排一共有几个气球?用数字几表示?第一次你赢了几个气球?朋友赢了几个?用什么记录方法能让别人看懂?(教师出示分合符号“八”,并在下面放上相应数字卡片。)
  2.幼儿依次交流赢气球的数量以及记录方法,教师一一呈现!的分法并小结归纳。
  3.幼儿闭眼或蒙眼,教师每次拿走5的分法中的一个数字或一组数字,让幼儿猜猜少了哪个数或哪组数,帮助幼儿记忆5的分合方法。

  三、帮气球找朋友
  1.师:活动室里有很多美丽的气球,里面藏着小秘密,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呢?(把气球踩破、挤破等。)
  2.师:原来气球里面还有图片,有的上面有数字,有的上面有点子,我们帮它们找到合起来是5的好朋友好吗?
  3.让幼儿尝试踩一踩、挤一挤气球,找出气球卡片,并帮它们找到数量或数字合起来是5的卡片朋友。用气球奖励找得又对又多的幼儿。

  活动反思:
  “能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目标。该活动是一个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活动,幼儿在氘气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数的分合关系;在交流分享中学习了记录方法并内化数的分合知识:在帮气球找朋友时运用已有经验解决了问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数学是抽象的,需要幼儿通过游戏和操作去理解和掌握。活动中教师提供气球记录纸让幼儿操作与记录,同时通过猜拳游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猜拳结果的不确定性使活动过程充满挑战,幼儿跃跃欲试;猜拳过程需要两人的磨合,能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
  幼儿只有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才能逐渐体验到数学的意义。幼儿只有在不断接受挑战和不断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信心,体验活动的乐趣。如“帮气球找朋友”的游戏任务是让幼儿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当教师问及怎样才能知道气球中的秘密时.幼儿充分运用已有经验完成了任务,满足感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气球的活动远没有结束,教师可以在节日里提供各种颜色和形状的气球让幼儿分类、数数,尝试按一定的规律悬挂气球,统计不同特征和种类的气球,并进行各种有趣的游戏。总之,教师应努力让数学教育回归幼儿生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核心,将数学教育与其他领域的学习有机整合在一起,引导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相关经验,并逐步提高思维能力,感受学习的乐趣。

第90篇、大班数学按群计数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1-20按群计数,两个两个数。
  2、建立数群概念。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演示板一套,幼儿人手一套学具。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教师和幼儿玩数单双数的游戏,从1到10,再到20。

  二、 活动组织:
  1、请小朋友在插板上的第一行插上两个红棋子,再插两个黄棋子,两个蓝棋子,两个绿棋子, 2个黑棋子,一共10个棋子。
  2、教师提问:
  一共插了几种颜色的棋子?每种颜色共有几个棋子?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棋子?
  先让幼儿按个数数,再按颜色数--2、4、6、8、10。
  3、请幼儿照第一行的样子插同样的棋子,同时说出12个棋子,14个棋子,16个棋子,18个棋子,20个棋子。
  4、请幼儿说说怎么数速度快?为什么?
  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两个两个数的练习,让幼儿借助颜色的区别进一步感知双数递进的规律。
  5、游戏"听声音拿棋子。"教师拍一下手,请小朋友拿掉2个棋子,同时让幼儿练习两个两个数,直至把棋子全部拿掉。

第91篇、大班数学活动解码高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8以内数的加减,能利用花片独自解决8以内数的加减问题。
  2.在情境中积极克服困难,完成解决解码任务,体验成功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投影仪,课件,幼儿花片人手8个 ,解码题若干,庆祝音乐一首  
  三把不同颜色的钥匙 
  奥特曼玩具像一个出事背景图二:怪兽星球。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出示大屏幕赛尔号图像)师:小朋友们,他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们喜欢他吗?为什么?(保护人类、保护地球的勇士,他能打败怪兽,解决好多好多的困难。)今天我们要和赛尔号一起完成几项任务。你们有信心吗?

  (二)、解码活动:
  1.情景表演:赛尔号抓怪兽的情景,学习破解密码
  师:(出示背景图一:背景图中有好多的巢穴,巢穴上面有不同的号码)(两教师扮演怪和赛尔号)。怪兽慌慌张张地跑出来,对着小朋友说:“我是一个大怪兽,什么坏事我都干,拐骗、偷盗、抢银行,赛尔号想抓住我,没那么容易,”说完跑向后面巢穴,藏起来。
  师问:藏在哪个巢穴里?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引导:抓怪兽可不能出错,得准确。我这儿有一份密码情报。 只要破译了他的密码,就会得到怪兽的门牌号码。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密码题1)
  4+3=(7)   6+2=(8)  3+3=(6)  1+2=(3)
  小结,得到的密码是:7863。现在我们可以让赛尔号将怪兽抓走。(赛尔号从7863号巢穴将怪兽带走)。你们真了不起,很准确地破解了密码,帮助赛尔号完成了一项任务。
  2.可是赛尔号的工作不能停止,还要去怪兽星球夺回珍贵的水晶球,可是水晶球被怪兽藏在了悬崖峭壁的山上,(出事背景图二:怪兽星球。)在哪里呢?(出示第二份情报)在你们的桌上有一张小纸条那就是水晶球藏匿的情报,试一试我们能不能破解。
  8—3=(5)  7—4=(3)  7—6=(1) 8—2=(6)
  小结,得到的密码是:5316。水晶球藏在了5316号山上,我们来看看。赛尔号在你们的帮助下拿到了水晶球。新的任务又在等着他去完成,你们看:
  (出示第三幅背景图)星球上的人们被怪兽变成了怪石,为了营救他们,赛尔号必须取得五颗红色的宝石,可是这五颗宝石被怪兽设计了密码,我们的任务可越来越难,越来越重喽,你们有信心完成吗?在你们的桌上有一个小盒子里面有关于红宝石的情报,打开看一看:
  5+(3)=8   3+(4)=7   3+(3)=6   7+(1)=8
  6—(3)=3   8—(4)=4   8—(6)=2   4—(2)=2
  (2)+ 6 = 8   (5)+2=7   (6)+ 1 = 7   (1)+4 = 5
  8—(2)=6    (3)+4=7   6—(4)=2      5+1=( 6)
  (6)—4 = 2    (8)— 5 = 3    (6)—5=1   (7)—3=4
  能不能拿到红宝石,解救星球上的人们就靠你们啦,你们可一定要认真,看清楚情报的内容,如果有困难要利用盒子中的花片。
  得到的密码分别是:3431、3462、2561、2346、6867。
  哟!你们可真棒,一次帮赛尔号拿到了五颗红宝石,你们已经成为解码高手喽。恭喜你们。(放音乐庆祝)。
  3.星球的人们获救了,赛尔号可真想和你们交朋友,他来到我们城市的上空,发现只有取得这三把钥匙,才能打开时空隧道,穿越时空来到我们中间,我们帮帮他好吗?(强调:这三把钥匙的密码有点难度,要注意喽!)
  第一把:(8)—4=4  (8)—5=3    (8)—2=6    ( 8)—1=7
  第二把:(7)–3=4   (7)–6=1   (7)–2=5   (7)–5=2
  第三把:(6)–5=1   (6)–4=2   (6)–3=3   (6)–2=4
  小结,得到的密码是:8888、7777、6666。
  (出现赛尔号)看,赛尔号穿越时空来到我们中间喽!它说:“感谢你们,感谢你们今天不怕困难,和我一起战斗,圆满完成任务。成为解码高手,谢谢你们。”(放赛尔号音乐),赛尔号和小朋友一起听音乐转圈舞蹈。

  活动反思:
  《解码高手》是我在前年的国培活动中观摩过的一节教育活动。当时刚过“国庆节”,人家的这节活动就是根据时节的变化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的,一方面教育幼儿热爱祖国,另一方面学习5的分解组成。而我的这节活动是在原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我是将大班幼儿好思、好问、好解决问题的年龄特点和他们所看动画片《赛尔号》战胜怪兽的生活经验,以及数学领域的目标相结合来设计的这节活动。我觉得 我设计的这节活动符合《纲要》精神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愉快的情境游戏中不知不觉的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8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是大班下学期末的教学内容,是加减复习运算,为了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不同的提高,所以我在设计这节活动时,注重了内容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又少到多。而且通过这个解密码的办法培养了孩子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品质。所以我认为,我设计的这次活动适合我们大班幼儿,而且所有孩子都乐意参加。因为它趣味性强,富有儿童情趣;目标合理,适合幼儿的发展;接近幼儿生活,幼儿易于接受;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幼儿乐于参与。

第92篇、大班数学活动欢乐抢答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由于孩子们对于枯燥的数学一直不感兴趣,所以学得也不是很好,通过看电视抢答题目,使我不由的想到何不利用这一形式来上数学课,孩子们在这么轻松地环境下学习,肯定会学得轻松,并能增加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活动目标:
  1、复习6以内的加减法,尝试看土口述并懂得运算。
  2、培养幼儿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体验数学的魅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6以内的加减算式卡片若干张,加法图片若干张,口述图片3张。
  2、抢答器三个,统计牌,山羊、小熊、小猴图片各一张。
  3、水果图若干。

  活动过程:
  1、引题。
  (1)师:小朋友欢迎你来到欢乐大本营,我是快乐数学栏目主持人—小问号,我们的口号是:快乐数学,快乐无限! 让幼儿大声的喊出口号。   (2)教师介绍三个方队:山羊队、小猫队、小猴队。
  (3)介绍游戏的奖品(三种水果)。
  2、快乐数学第一关必答题:
  (1)教师讲解比赛规则:三个方队的每一位选手都要回答一个题目,每答对一题,奖励一个水果,答错不奖励也不惩罚。但要自己独立回答。得到水果的选手要拿到水果贴到自己的英雄榜上,看哪一队的硕果个数最多,请各队的一号选手作好准备。
  (2)答题开始,请听题2+3=? 
  幼儿:2+3=5  (师出示正确答案)回答正确,得一个水果。
  (3)请各队的二号选手答题。(依次进行)
  (4)观察英雄榜,数数哪队的水果个数最多。
  3、进入快乐数学第二关“我说你算”。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张图片,我给它编了一段话,请你算一算,我的图上有几只小动物?小朋友请你算一算。
  (1)我这里还有一张图片,谁能像我一样给它编段话,让我来算一算。 幼儿自由讨论,请幼儿口述。 教师完整讲述,并板书:2+3=5
  (2)我这里还有三张图片,每个方队各一张,请你们把图片编成一段话,把答案悄悄放在心底。
  (3)挑战开始,山羊队可以选择小熊和小猴队队当中的一队接受挑战,答对了,就得到一个水果。
  (4)关注英雄榜上各队的水果个数,表扬第一名,鼓励其他队。
  4、进入快乐数学第三关
  (1)第三关抢答题,我说题目,你们用数字算出来。
  (2)各队推选一名幼儿为队长,请队长拿好抢答器,教师讲述抢答规则:我说题目,然后说抢答开始,队长必须在我说开始之后才能敲响抢答器。
  (3)抢答开始。
  (4)各队关注英雄榜,统计各队总得水果总数。
  (5)给优胜的一队发奖。
  5、“快乐数学,快乐无限!”今天的节目到此结束。

  活动反思:
  这节课选材比较地新颖,幼儿对此非常地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较高,在第一回合必答题中,每位选手表现都不错,每队都得到了相同的水果数,但第二回合由于我准备的材料不够丰富,给幼儿锻炼的机会太少了显得有些薄弱,但孩子们之间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因为水果得数有了差异,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抢答题,是体现幼儿之间的荣誉感、灵活性、反应能力最强的部分,孩子们的精神都紧崩着,小猴队的选手反应非常的灵敏,回答问题也非常的准确,致使他们的总成绩第一。活动后孩子们的兴趣还是犹意未尽,其他两组一点都不服输,说下次再来,由此可见,孩子们对这样的形式非常的喜欢,在今后的数学活动中可多采取这样的形式。同时对孩子的集体荣誉感、敏捷性等的培养都有利。

第93篇、大班数学购物(巩固学习10以内的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能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同时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创设超市小货架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参与购物。
  师:今天,我们来玩超市游戏,你们想买一些什么东西?
  幼:自由讨论准备买一些什么东西。
  幼儿参与活动。
  2.请个别幼儿告诉大家在什么颜色的格子里买到货物,并请其他幼儿猜一猜他是在第几个格格子里买到的东西。
  幼1:我在红颜色的格子里买的是娃娃,请大家猜一猜在第几个格子?
  幼2:第二格。
  幼3:第九格。 幼儿争论。
  师:启发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呢?”

  (二)交流讨论:
  1.师:为什么买同样的东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幼1:我是从左数到右的。
  幼2:我是从右数到左的。
  师: 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幼儿再次思考。
  幼1:老师货架有高有低还可以从上往下数。
  幼2:从下往上数也可以的。
  2.师:引导幼儿发现序数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数,从不同的方向数得出的结论会不同。
  3.幼儿分组交流。
  幼儿讲讲自己是在从左到右数第x格,从右到左数第x格,从上往下数第x格,从下往上数第x格中买的东西。
  4.集体交流:个别幼儿讲述自己所买东西的序数位置,请大家猜一猜他说的东西是在什么颜色的格子里买到的。

  (三)游戏巩固:
  1.幼儿分成两组,根据老师要求,依次把不同的物品放回两个货架,比一比哪一组放得又快又对。
  2.相互检查放得是否正确,如有放错请幼儿自己改正。

  活动反思:
  让儿童学会学习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它必然要求教师改变角色和方法,作为儿童的援助者,引导儿童自主学习。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对儿童的引导和启发,把教育的重心从“教什么,学什么”转移到“如何学”上来。
  过去,在学习序数的时候,我们在教学中会告诉幼儿应该怎样数,其结果是,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我采取了为幼儿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并在矛盾中寻找答案的学习方法,发现幼儿能积极投入,思维也很活跃,由于所学的内容是幼儿通过实践、思考后自主习得的,所以幼儿能较快理解并掌握,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大脑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幼儿脑功能的开发。
  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一定要转变观念,努力贯彻《纲要》精神,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94篇、大班数学猫捉老鼠教案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运算。
  2、发展幼儿的灵敏性,培养幼儿良好的游戏秩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老鼠(背后有式题)、小猫头饰、拱形门、海洋球(球上贴有算式)、投球盒(盒上数字为1-10)、算式题(幼儿、老师都有)、彩旗(旗上有数字)、布置场景、铃鼓一只、雪花片

  活动过程:
  1.老师扮演猫妈妈,幼儿扮演猫宝宝
  师:宝宝们,今天妈妈带你们出去玩,好吗?来,坐上火车,出发啦!(火车音乐)
  进场后转一圈
  2.无意发现鼠迹
  师:呀,这里真漂亮,你们找个朋友玩一会儿吧!
  宝宝,你们快来看哪,这里怎么乱七八糟,是谁干的呀?瞧,这里还有老鼠脚印呢!
  幼:老鼠
  师:喔。原来是老鼠干的坏事情呀,我们来收拾一下(带领幼儿将垃圾捡干净)
  师:宝宝,来,我们坐下来想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好吗?
  幼儿坐好后
  师:宝宝们,你们想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
  幼儿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得办法真多,现在妈妈就来教你们一些捉老鼠的本领,好吗?
  3.老师教本领
  a.看谁脑筋动得快(看算式说答案)
  师:妈妈现在就来看看哪个宝宝的脑筋动得最快,好吗?
  出算式,幼儿说答案
  b.对暗号(复习对数游戏)
  师:刚才,宝宝们的脑筋动得真快,现在妈妈还要来考考你们,待会儿抓老鼠时,妈妈和你们会有联络暗号,我们的暗号是看妈妈小旗上的数字,听妈妈跺脚,你们接下去跺,让妈妈跺脚的次数和你们跺脚的次数合起来是小旗上的数,好吗?
  c.看谁耳朵灵(听得数出算式)
  师:现在妈妈要来考考你们的听力,看谁的听力最棒,好吗?请你们从小椅子下拿出卡片,妈妈拍铃鼓,你们听是几下,把你卡片上的算式算出答案,如果答案跟妈妈铃鼓声一样,那就站起来,好吗?
  d.打靶(综合练习)
  师:现在妈妈来请你们玩个游戏,把你的小椅子和卡片放到前面来,好吗?
  幼儿摆好椅子后
  师:宝宝,瞧,这里有什么,知道怎样玩吗?谁来说一说
  老师交代要求,幼儿练习投掷,玩后,老师检查对与错。
  4.执行任务
  师:宝宝,你们的本领练得真棒,现在我们就出发去抓老鼠啦!来跟在妈妈后面
  放音乐,走一圈,停下
  师:宝宝们,现在妈妈先去试探一下,待会儿我们用暗号联络,好吗?
  老师悄悄走过去,用小旗挥挥,跺暗号,幼儿回答。
  a.先派一名幼儿抓
  师:瞧,老鼠真狡猾,还有问题让幼儿回答对了才能真正抓住。宝宝把题目算出来,抓住一只就到妈妈这里来领奖。
  幼儿计算后到老师那里那雪花片(老师看幼儿题目是否正确,如正确才给予雪花片)
  老师小结:今天开心吗?谁抓的老鼠最多?
  5、结束部分
  带幼儿开火车回家。

第95篇、大班数学小小蔬菜搬运工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因本班幼儿全部为少数民族幼儿,又没有汉语基本,所以为了激发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特设计这节活动。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参与按要求取放3以内相应数量的物品数学游戏活动的兴趣。
  2、让幼儿学会按要求取放3以内相应数量的物品。
  3、让幼儿了解数字1、2、3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学会按要求取放3以内相应数量的物品
  难点:让幼儿了解数字1、2、3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1. 数字卡片1、2、3若干,小筐若干,蔬菜图片若干个,磁性黑板一个,音乐
  2.幼儿已经认识和学会点数1.2.3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部分
  1.随音乐和老师一起做律动
  2.师:猜猜老师手里有什么?

  (二)基本部分
  环节1—环节2—环节3
  环节1—老师出示数字小朋友摆蔬菜
  环节2—老师拿蔬菜小朋友举数字
  环节3—小朋友之间相互说

  (三)结束部分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活动,在老师的充分准备下大部分幼儿理解了活动的内容,基本达到了教育教学水平。

第96篇、大班数学学习的4的减法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4的减法,继续感知三幅图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走了”、“还剩”的实际意义,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图意。
  3.独立将三幅图连起来,表达其中的含义。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有关4的减法图三幅。视频仪、电视机。
  2.学具:幼儿数学操作材料P25,铅笔、橡皮。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复习4的分合。集体、个别与老师口头对4的分合。

  二、学习4的减法。
  (一)、学习4的第一组减法。
  1.教师依次出示3幅图,(小鸡在草地上),请幼儿用完整句讲述每一幅图的意思,注意提醒幼儿用正确的词(走了,还剩)表达图的含义,可以多请几个幼儿说一说。
  2.请幼儿说说每一幅图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为图列出算式。
  3.集体读算式。
  (二)、学习4的第二组减法。
  教师直接将3幅图出示,(天空中的飞机),让幼儿观察后用完整句表达,并列出算式,集体、个别讲述。

  (三)、学习4的第三组减法。
  也是直接出示三幅图,最后一幅打上问号,让幼儿编出题目,(河里的小鸭子),方法同上。

  (四)、集体读4的三个减法算式(4-1=3、4-2=2、4-3=1)

  三、操作活动。
  1.看图列减法算式。
  教师先讲述做法,然后让幼儿操作。启发幼儿仔细观察图片的变化,启发幼儿用 “吃了”、“还剩”等词汇,讲一讲三幅图的含义,再将算式填写完整。
  2.将分合式填写完整。(方法同上)

  四、评讲
  集体检查做的对不对,请个别幼儿上来讲一讲自己是怎么操作的(放在视频仪上)。

第97篇、大班数学活动5的组成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幼儿学习掌握数的组成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进一步理解数之间关系的标志,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在数组成教学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课件、多种操作实物,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上数的组成经验。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活动目标:
  1、学习5的组成,知道5分成两份有4种分法。
  2、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分解画面,感知同一事物中不同的数量关系及规律。
  3、培养幼儿的多项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
  2、游乐场,设置4个游戏室,每个游戏室提供涂色、划短线、盖点子、看图分合、分实物等不同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运用“找朋友”游戏复习4的组成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去游乐场玩,但有要求,请你们听音乐迅速找到和自己胸前数字合起来是4的朋友。
  1、幼儿口述:为什么找他做朋友。
  2、检查对后进入游乐场。

  二、学习5的组成
  1、出示课件,幼儿观看、操作,初步感知5的组成。
  2、幼儿在主动操作游戏中探索5的4种分合方法。
  (1)请幼儿进入游戏室活动,教师简单介绍游戏材料及操作要求。
  A、出示大材料,教师逐一介绍盖电子、划短线、涂色、看图分合等游戏材料的玩法。
  师:这些材料都要我们小朋友自己来操作游戏,来玩一玩,分一分,并把你完的不同方法记录下来,等会儿游戏结束,请你向大家介绍。
  B、幼儿进行操作活动,老师巡回指导,观察了解幼儿操作情况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幼儿互相介绍操作情况。
  C、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D、幼儿讲述有以下几种结果:
  a分合正确,但没有顺序,没有规律。
  b互补规律。
  c交换规律。
  (2)引导幼儿通过分析,比较探索5的最佳分合方法。

  三、领奖游戏,巩固5以内数的组成规律,并能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活动延伸:
  在角色游戏中开设银行、菜场、超市,把所学的组成经验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活动反思:
  这是一堂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探索出5的4中不同分法。
  本活动注重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主动探索,获得知识。活动中,运用找朋友——去游乐场玩——领奖品这一系列情节贯穿,为幼儿提供多种幼儿材料,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探索出5的最佳分合方法,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活动中,注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创设不同的游戏区,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根据幼儿能力差异,提出不同要求,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个人能力在原水平上豆油显著提高。
  注重了幼儿语言表书能力的提高。活动中让幼儿来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既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又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第98篇、大班数学朋友的礼物教案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整个活动过程都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教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孩子如今生活中很常见的物品。大班幼儿对图形有认识,他们会区别出外形,但难点是在特征的把握,因此感知体积特征,发展幼儿空间知觉。

  活动目标:
  1、感知物品的体积特征,并据此匹配合适的包装盒。
  2、会采用变通的方法包装物品,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3、发展幼儿空间知觉。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一双球鞋、一个羽毛球拍、一件球衫、一只小闹钟以及与它们匹配的鞋盒、球拍袋、长方体扁盒、长方体高盒各一。一束鲜花、一条金鱼、一个救生圈、一个长棍气球的实物或照片。
  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13页《装在哪里合适》

  活动重难点:
  区别物体特征与包装相匹配。

  活动过程:
  1、准备生日礼物
  小乌龟的生日要到了,它特别爱运动,它的朋友为它准备了几样运动时要用的东西做礼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出示球拍、羽毛球拍、闹钟等实物。为了给它一个惊喜,朋友们把这些礼物包装起来。
  请幼儿目测这些礼物装在哪个盒子里比较合适,说说为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猜测实际演示,让幼儿直观地看到它们是否匹配。
  2、装在哪里最合适
  翻开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13页,看看左边每样物品的样子,说说装到右边哪个盒子或包里比较合适。
  请幼儿在纸上用线把每样物品和合适的盒子连在一起,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连。教师引导幼儿目测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厚薄、宽窄等特征,作出正确的判断。
  3、方便巧妙的包装方法
  出示一束花,一条金鱼,一个救生圈、一个长棍气球,你们看看这些东西该怎么包装呢?
  这些东西很特别,携带起来不方便,装在盒子里合适吗?为什么?教师小结:以为花会压坏,金鱼要水,救生圈太大,长棍气球太长,所以装在盒子里不一定合适。教师示范包装这几样物品。
  引导幼儿理解:有些东西携带起来不方便时,可以采取变一变的方法,灵活解决问题。

第99篇、大班数学长短、宽窄、厚薄排序教案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学习区别长短、宽窄、厚薄,并能用词表达。
  2. 让幼儿学习按照长短、宽窄、厚薄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3. 鼓励幼儿完成多种活动内容,并大胆讲述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学习按照物体长短、宽窄、厚薄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不受物体颜色、形状、材料的干扰,进行长短、宽窄、厚薄差异的排序,并在选择的过程中强化幼儿对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的体验。

  活动准备
  1. 活动室布置:摆放一些宽窄、厚薄不同的物品,如:围巾、毛巾、皮带、桌子、凳子、积木、书、毛衣、衬衫等。
  2. 教具:宽窄的纸条若干(同颜色、同长度;同颜色、不同长度);按长短、宽窄、厚薄、高矮、大小、多少等差异排序好的材料纸各一张(如图1-图7);录音机、磁带。
  3. 学具:每人一个信封,信封内有两张形状相同、厚薄不同的纸片;每人两张宽窄、颜色各不同的纸条:黄色的宽,绿色的窄;垫板若干;宽窄不同的布若干。
  第一组:宽窄排序材料(同颜色、同长度、宽窄不同);数字卡片;厚薄排序材料(同质料、不同厚薄);长短排序材料(同颜色、同宽窄、不同长度)。
  第二组:宽窄排序材料(不同颜色、同长度、不同宽窄);厚薄排序材料(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厚薄);长短排序材料(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长度)。
  第三组:宽窄排序材料(颜色、长度、宽窄均不同);厚薄排序材料(颜色、质料、厚薄均不同);长短排序材料(颜色、质料、长短均不同)。

  活动过程
  1. 集体活动:
  1. 游戏:说相反。
  2. 区别宽窄:老师启发幼儿用重叠比较的方法区别宽窄。
  3. 找一找屏幕中或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宽,哪些东西窄。
  4. 幼儿练习按宽窄排序。(老师重点指导幼儿用重叠比较的方法区分纸条的宽窄。)幼儿操作,老师检查。(幼儿边操作边讲述:从怎样排到怎样。)
  5. 教师在幼儿摸索按宽窄排序的基础上概括按宽窄排序的方法。(再让幼儿在屏幕上操作不同的排序方法,体验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6. 区别厚薄:
  1. 摸一摸信封里哪一块片片厚,哪一块片片薄。
  2. 玩踩垫游戏。(体验哪块垫厚,哪块垫薄)
  3.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厚,哪些东西宝。
  1. 小组活动:
  按不同难度分成三个小组。(要求边操作边讲述)(争取每人都能完成三种活动)
  2. 活动评价
  1. 在实物投影仪中出示幼儿的操作结果,幼儿集体检查。
  2. 小结。
  1. 游戏活动
  彩布排序。
  活动结束]
  音乐起,小朋友离开活动室。

第100篇、大班数学大嘴巴鱼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数量的多少。
  2、初步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了解其含义,并学习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表示两个数字的大小。
  3、积极参与游戏,并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配合游戏戏使用的音乐。
  2、不同颜色的粉笔或呼中间环啦圈。
  3、不等式题卡若干(正面写不等式,背面写答案)
  4、练习册

  活动过程:
  1、 游戏:大嘴巴吃是,学习数量多少的比较。
  2、 (1)、小朋友,老师今天想带领你们玩个大嘴巴鱼吃虾子的游戏,你们想玩吗?
  (2)、游戏玩法
  ※11个人一组,选择一个人当大嘴巴鱼,其他10人当虾子。
  ※我们在地上画两个颜色不同的方框当是子的家;两个方框之间画一个圆圈当大嘴巴鱼的家。
  规则:间乐响起,虾子们边游泳边说:“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到水面透透气吧”。这时大嘴巴鱼在呼呼大睡。音乐停止,大嘴巴鱼伸个懒腰,张大嘴巴做吃虾子的动作,这时虾子们边游边说:“大嘴巴鱼来了,快回家啊!”(虾子分开跑回两个家里。)大嘴巴鱼跑进圆圈里说:“哈哈,让我来数一数,哪边虾子多,我就把大嘴巴对着哪边,就吃哪边的是虾子”。大嘴巴鱼点数后,张大嘴巴对着虾子较多的一边,若比较正确,就做:“阿呜真好吃”的动作,若比较不正确,就罚下场。一轮游戏结束后,换另一位幼儿当大嘴巴鱼,继续游戏。
  (3)、幼儿分组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4)教师小结并表扬在游戏中表现较好的幼儿或其他方面有进步的幼儿。
  3、操作练习册,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并了解其含义。
  (1)、通过计数的方式比多少。
  (2)、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
  (3)、经营活动习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用法。
  教师小结:开口向左边的叫大于号,开口向右边的叫小于号。口子喜欢对数字的大的一边,所以哪边数大它的开口就朝哪。
  4、游戏:抢答赛,巩固10以内数量大小的比较。

相关文章

《中班父亲节教案及反思5篇》:中班父亲节教案及反思5篇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活动课,理解爸爸工作的辛苦,乐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快来看看中班父亲节教案吧。

《小班美术教案大全10篇》:《小班美术教案大全1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小班美术教案大全10篇,欢迎收藏学习!

《科学大班教案大全10篇》:第1篇、大班优秀教案:动物的天敌和朋友幼儿园大班优秀教案:动物的天敌和朋友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动物之间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2、通过活动、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经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