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大班科学区教案大全10篇

日期:2021-03-12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大班科学区教案大全1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科学区教案大全10篇

第1篇、大班科学活动冬天里的动物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小动物的过冬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动物和季节的关系。
  2、激发幼儿喜爱小动物和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培养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3、理解词汇:冬眠、迁移、躲藏等。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小动物图片若干。
  2、小动物过冬课件。
  3、《动物怎样过冬》挂图三张。
  4、《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兴趣,谈话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感觉怎样?”(冬季,天气很冷)
  冬天到了,人们是怎样过冬的?(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还有呢?(安装取暖设备、开空调)除了刚才说的,我们还可以怎样就不觉得冷呢?(跳绳、跑步、拍球、)。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过冬方法,真聪明。
  2、引发课题“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谈话导入:人们有这么多好的过冬办法,那你们知道小动物们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是怎样过冬的吗?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的小动物,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最喜欢谁?并把它是怎样过冬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好吗?播放课件(许多的小动物)
  (1)、幼儿根据日常观察进行自由回答,教师不予评论。
  (2)、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挂图《动物怎样过冬》(一)《动物怎样过冬》(二)总结讲述动物的过冬方式。
  (3)、播放课件,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了解动物们其他的过冬方式。
  (4)、幼儿合作完成《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
  冬眠过冬 迁移过冬 换上厚厚的皮毛过冬 储存食物过冬 躲藏过冬 让卵过冬
  3、看《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教师和幼儿共同回顾小动物过冬的方法:
  冬眠过冬的有:蛇、乌龟、青蛙、熊(刺猬);
  迁移过冬的有:大雁、小燕子(丹顶鹤)
  加厚皮毛或羽毛过冬的有:鹿、老虎、兔子、(鸡、鸭、猫、狗、小兔子、狐狸)
  储存食物过冬的有:蚂蚁、蜜蜂、(松鼠)
  躲藏过冬的有:苍蝇、蚊子。
  让卵过冬的有:螳螂、蝗虫
  4、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动物有各种方法过冬,这是保护自己生存的最好方式。
  5、游戏:小动物过冬
  介绍玩法:在教室的6个角落贴上标记:分别是动物的6种过冬方式,幼儿每人挑选一张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然后到相应的过冬方式区中,看谁做的又快又对。互换图片,继续游戏。
  6、教师小结,对幼儿进行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教育。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重点在于幼儿的探索过程,可以提供一些故事录音、图片、书籍等丰富的相关知识材料,在开始时我设置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能让幼儿自己探索获得知识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自然地习得知识,接下来的讨论过程会激烈,相关经验也会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幼儿讲述时的自信心。

第2篇、大班科学活动动物怎样保护自己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2、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3、对探索动物世界奥秘感兴趣,具有较细致的观察能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指导要点:
  1、 活动重点:了解动物自我保护的几种不同方式。
  2、 活动难点:能根据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动物自我保护的方式进行较细化的分类。

  活动过程:
  1、 讲述故事《隐身绝招》,激发幼儿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方式的兴趣。
  提问:在故事中老虎为什么找不到小动物了?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防护本领?(枯树叶伪装成树叶、蜥蜴变成泥土的颜色,不容易被敌人发现)
  2、 让幼儿了解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提问: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式?它们都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结合课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自我保护方法,如:狐狸装死;黄鼠狼放臭屁;壁虎,蚯蚓的断肢逃生等。
  将不同动物自我保护的方式进行分类  
  提问:你最欣赏哪种动物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为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 了解动物的自我保护对人类的启示。  
  动物的自我保护的方法给我们也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变色龙的变色本领告诉我们可以通过穿和大自然一样颜色的衣服来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于是解放军叔叔就穿上绿色的迷彩服和作战服,还有很多军事伪装装备,比如坦克,这样就很好地保护自己。
  4、 游戏活动,进一步巩固对动物自我保护的认识。
  师: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你可以变成任何一种小动物。当我们的敌人来的时候,你就要用你所扮演的小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来保护自己。看看谁扮演得最像!

  活动反思:
  整个教学活动的气氛很活跃,幼儿们的回答也很积极,本次活动在课前我收集各种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在活动开始开始部分运用动画模式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通过故事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课件内容的制作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示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有利于孩子的讨论、交流和学习。使幼儿了解到各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使幼儿进一步加深了对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理解。但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如能在幼儿操作动物图片进行归类时,在材料准备上更充分些,我想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3篇、大班科学动物家族聚会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通过分类,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发展幼儿的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
  2、发展幼儿的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根据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动物卡片
  3、动物的家背景图片2张

  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让幼儿闭上眼睛听并说出你听到了什么,把眼睛睁开再看一遍,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2、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尝试分类
  3、观看多媒体课件, 让幼儿说出自己喜欢那个动物,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
  4、引导幼儿根据已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丰富幼儿与家禽、家畜、飞禽和野兽有关的知识,并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①师:除了这些动物,小朋友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属于哪一类? ②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该如何对待动物?
  5、游戏:动物找家 玩法:教师准备动物卡片,动物生活的背景图两张,让幼儿拿上卡片看一看手上的动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就把它贴到什么地方
  6、知识扩展观看《动物世界》,丰富幼儿有关动物的知识,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动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特别感兴趣。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但是活动过程中,课件上出现的动物种类有限,有些动物只能借助于图片让幼儿认识、观察,因此教师在幼儿对动物认识经验的把握不够准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环节中对幼儿思维锻炼的效果。

第4篇、大班科学有趣的舌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了解人的舌头、动物舌头的特征及作用。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学会分辨熟悉的几种动物舌头。
  3、激发幼儿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幼儿关爱动物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两杯水、青蛙图片、PPT

  活动过程:
  一、了解人体舌头的功能。
  1、品一品,尝一尝。
  桌上放两杯水,分别是盐水和糖水,让幼儿观察。
  (1)桌子上有两杯水,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2)其实一杯是糖水一杯是盐水,你能看出哪杯是盐水哪杯是糖水吗?
  (3)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我们的舌头还能分辨什么味道?
  (4)我们的舌头长什么样?请小朋友相互观察一下。(扁扁的、宽宽的、淡红色、均匀小颗粒)
  2、想一想、说一说。
  (1)我们的舌头除了能分辨出各种味道,还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人体的舌头作用真大,不仅能尝出各种味道,还能帮助我们说话、唱歌,舌头还是搅拌机呢,能帮助牙齿把食物嚼碎。
  (2)如果舌头生病了或受伤了,我们一定觉得很痛苦,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的舌头呢?
  教师小结:我们吃东西不要吃太辣、太烫或太冷的东西,也不要吃得太快,以免咬着舌头,保持口腔卫生。

  二、探讨青蛙舌头的特点及作用。
  小动物们有舌头吗?人的舌头有很多作用,小动物们的舌头也有很多作用。
  1、议一议。今天我们教室还来了一位小动物(青蛙),你们知道它的舌头有什么作用吗?(捉虫子)小朋友们,它是怎么用舌头捉害虫的呢?
  2、看一看。演示青蛙捉虫的情景。
  问:青蛙的舌头有什么特点?
  青蛙的舌头长在口腔的前端,而舌尖位于咽部,舌上布满了粘液,能很快粘住害虫,将其直接送入咽部而吞入腹中。
  3、学一学。启发幼儿用手部动作边学习青蛙捉虫。

  三、观察并谈谈其它有趣的舌头。
  1、猜一猜。看图片,启发幼儿讨论。
  问:这些舌头有什么特征?猜猜他们分别是谁的舌头?
  2、操作游戏"找舌头",让幼儿给动物和相应的舌头连线。
  3、谈一谈。观看PPT。
  (1)啄木鸟的舌头上带钩,能伸进树皮里勾出害虫。
  (2)蛇的舌头是裂开的,可以用来捕捉外面的气味。
  (3)老虎的舌头上有很多肉刺,能帮助老虎把骨头上的肉舔干净。
  (4)炎热的夏天,小狗的舌头能流出汗水,帮助它散热,可以凉快些。
  (5)食蚁兽的舌头又长又圆,能伸进蚁窝,吃掉白蚁。
  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舌头也很有趣?

  四、活动结束。
  人和动物的舌头这么有趣、能干,以后要保护自己的舌头,保护动物,还要多留心,观察其它动物,去发现一些更有趣的舌头。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先让幼儿了解人类舌头的味觉功能,再提问"我们的舌头除了能分辨出各种味道,还有什么作用?"引导幼儿积极讨论,使整个活动气氛都活跃起来,再引导观察动物的舌头。在幼儿猜测这是谁的舌头时,我先让幼儿小组讨论操作"给动物找舌头"提高幼儿的兴趣,然后再讲述每个动物的舌头特点和作用。活动中我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学会了分辨熟悉的几种动物舌头。

第5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物体的下落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感知各种物体在空中都会自由下落。
  2.通过动手操作,探究物体的下落速度跟重量、形状与掉落方向有关,学会做记录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3.对物体下落的现象产生兴趣及探索欲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组相同的普通纸两张,大小相同的黑卡纸一张,橡皮泥一盒,积木一块,石头一块,剪刀一把,笔一支,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探索物体都有下落现象。
  (1)教师引导:教师手里拿着一块积木,提问如果松开手会怎么样,教师操作,并用多种方式抛、扔。提问,所有东西都会这样吗?
  (2)幼儿试验:请小朋友运用多种材料试一试,看看和刚才的猜想是不是一样。
  (3)幼儿分享结果,教师总结。
  2.比较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
  (1)提问:刚才你们都扔了那些东西?它们落下来的速度一样吗?哪些快哪些慢?
  (2)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教师引导要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
  (3)幼儿再次操作,并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4)教师将结果贴在黑板上展示,请幼儿回答发现了什么,幼儿猜想为什么有些速度快有些慢。
  3.探究物体下落速度与什么有关。
  (1)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操作,比较普通的纸和黑卡纸的下落速度不同,请幼儿回答发现了什么,验证速度与重量有关。
  (2)幼儿操作,不增减东西,怎样使两张相同的普通纸掉落的速度不同,再交流讨论。验证速度与形状和下落方向有关。

  活动延伸:
  将材料投放到区角内,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材料对生活中的落体运用现象进行新的设计,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

  活动反思:
  1、第一个环节没有让幼儿充分体验物体都是下落的,示范的时候关于如何抛和最终结果这两个指令不明确。这个环节只作为初步感知,不应该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
  2、第二个环节比较时,应让幼儿在五中材料中随意选择两者进行比较,如果五种比较则很难有明确结果,也浪费时间。在幼儿操作之前我引导幼儿应该在同一高度松手来比较,但是幼儿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都这么做,有的根本没有两两比较就凭感觉写结果,幼儿较乱,应该让幼儿上来分享他是怎么比较的,也可以让幼儿将下落的过程画下来。
  3、材料选择:用纸来做实验每次都受空气阻力会导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状不固定。应选用重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来比较,这样更加能控制变量,要先从幼儿最易认同的经验来探究。材料投放的时候应随着环节的递进一步步投放,不应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学活动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学会怎样探究,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
  5、第三环节应该让幼儿操作之后再得出结论,挑战幼儿原有经验。

第6篇、大班科学妈妈和宝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讲述、操作等活动,丰富和巩固有关动物胎生、卵生的基本常识,形成概念,并能将其进行准确分类。   
  2、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达对妈妈的爱。   
  3、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收集许多胎生、卵生动物的资料、书籍。   
  2、物质准备:录像两段(青蛙产卵和胎儿出生)、音乐磁带、动物卡片大一套,小若干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听音乐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进入活动场地。   
  2、猜谜:青蛙,引出活动主题。
  
  二、看录像了解卵生动物的常识。   
  1、提问:刚才录像里讲得是青蛙妈妈产下了什么?卵是什么样子的?卵经过不断变化、长大,最后变成了小青蛙,这时的小青蛙和妈妈长得一样吗?   
  2、小结:象青蛙先产下卵,卵再不断变化长大,最后长成和妈妈一个模样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3、扩散性思维: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卵生动物?(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片)
  
  三、了解胎生动物的常识。   
  1、幼儿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   
  2、出示动物图片:袋鼠妈妈生下的是谁?它长得怎么样?猪妈妈一生下来的就是谁?小猪长得怎么样?(引导幼儿观察小猪、小袋鼠一生下来就有头、身体、、四肢、尾巴)   
  3、小结胎生动物的常识:这些小宝宝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得一样,就叫胎生动物。   
  4、发散性思考:那大象妈妈是胎生还是卵生?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胎生动物?  
 
  四、分类操作,巩固知识。   
  1、请幼儿将提供的动物卡片按胎生和卵生进行分类。   
  2、请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分类作品,请幼儿作评价、   
  3、分对的幼儿各自取下分类板后的小红花贴上,表扬自己。  
 
  五、看录像,了解人也是胎生。   
  1、提问:动物有卵生和胎生,那我们人呢?小朋友你知道你从哪里耿的吗?你在妈妈肚子里是什么样子的吗?   
  2、看录像,教师作讲解。   
  3、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六、爱妈妈的情感教育。   
  1、提问:妈妈生下小宝宝后要做些什么事呢?   
  2、请幼儿大声地对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  
 
  七、结束活动。   
  幼儿听《摇篮曲》学妈妈平时哄宝宝睡觉的动作,并轻轻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紧紧围绕《纲要》中关于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采用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的方法,将语言、音乐、社会活动渗透与科学活动中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整个课件贯穿整节课,开始用猜谜的方法导入,引出下面的内容:青蛙产下的卵变成青蛙、鸡蛋变小鸡,总结出卵生动物的特征,运用猪妈妈和小猪进行比较总结出胎生动物的特征,运用扩散思维法让幼儿说出什么是胎生动物什么是卵生动物,在此过程中幼儿积极发言,我强调孩子们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当孩子说到人也是胎生动物时,我把这个悬念留了下来,为下一环节作了铺垫。通过操作图卡让幼儿巩固复习胎生、卵生的动物,我运用比赛的规则让幼儿来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幼儿兴趣高、积极的参与活动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这时让幼儿从高潮过度到静的状态,我出示了课件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动画,立即吸引了幼儿,和悬念衔接,通过观察总结出人也是胎生动物,从而又引发情感教育:妈妈怀胎十月诸多不便、还为我们干什么?她很辛苦我们该对妈妈说什么?在轻柔的摇篮曲中结束本活动。    
  课件贯穿整节课,动中有静,静中又动是我本活动的优点层层递进,为下一环节服务。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7篇、大班科学有趣的滚动教案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
  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第8篇、大班科学活动青蛙的成长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成长过程。                 
  2、养成观察事物细微变化的习惯,培养幼儿对动物生长的探究欲望。                 
  3、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青蛙生长5步图、视频《青蛙的成长》、音乐视频《变青蛙》、青蛙的叫声、害虫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咱们先听听它好听的声音吧!(播放青蛙的叫声)大家很快就猜出来了,对,就是小青蛙。(出示青蛙图)

  二、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
  师:“你们见到青蛙吗?”谁能说说它的样子吧!请大家从上往下来说一说。
  (青蛙穿得什么颜色的外衣的? 眼睛、嘴巴怎么样的? 肚皮是什么颜色的?有几条腿?)
  ——幼儿说,教师贴上所说的外形特征局部图。对语言完整的幼儿给予表扬。
  重点讲解脚蹼——引导幼儿观察。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青蛙,它的样子很可爱,那它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不是)对,它生下来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它的长大经历了很神奇的过程,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三、观看视频,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1、分段播放视频,提问:
  (1)这是什么季节?青蛙妈妈生下的小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许许多多圆圆的卵)
  (2)天气暖和了,卵是怎样变成小蝌蚪的?(脱下了外衣)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大脑袋,一条细细的小尾巴)小蝌蚪是怎样游动的?(请幼儿模仿动作)
  (3)小蝌蚪游着游着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碰到了谁?(长出了后腿,碰到了小鲤鱼和它的宝宝)
  (4)小蝌蚪游着游着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由碰到了谁?(长出了前腿,碰到了小乌龟)
  (5)现在,小蝌蚪的身体变成了什么颜色?(脱掉了黑衣服,换上了绿衣服)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尾巴,慢慢变短)
  2、教师出示青蛙生长过程图,引导幼儿回忆。
  师:“小宝宝是一下子就变成青蛙的吗?(不是,慢慢长大,身体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它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引导提问: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了什么?接着卵又变成了什么?小蝌蚪先长出了什么腿?又长出了?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最后变成了?)
  ——幼儿回答教师贴过程图片 青蛙卵—小蝌蚪—长出后腿小青蛙—长出前腿的小青蛙—青蛙。
  问:“青蛙从卵变成青蛙经历了几个变化?
  3、音乐游戏《变青蛙》,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青蛙的生长过程。
  师:“啊,原来小青蛙是这样长大的,我们也来学学它的变化吧。
  ——播放音乐视频《变青蛙》,教师做青蛙妈妈,幼儿做宝宝一起游戏,将青蛙的生长过程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动作:半蹲准备,双手握拳,从下往上摆动,左游游,右游游;双手叉腰左右腿分别向后蹬;双手五指分开,向左上、右上伸;双手在身后摆动,再到胸前摆动;转个圈,学青蛙跳2下。

  四、了解青蛙是人类有益的动物,引导幼儿保护青蛙。
  师:“太神奇了,终于变成了小青蛙,青蛙有什么本领?那小青蛙喜欢吃什么呢?——提醒幼儿大胆回答
  青蛙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大的用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呢?
  小结:青蛙不光吃蚊子、苍蝇,还大量捕食蛾子、稻飞虱等农业害虫,它们一年吃害虫的数量大约是五万多只。所以人们称它为“庄稼的保护神”。青蛙对我们人类的益处很大,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不能捕杀青蛙,好好的保护它。

  五、延伸活动:
  科学区:在自然角饲养小蝌蚪,幼儿做成长记录表。
  美工区:折纸——小青蛙或制作与青蛙有关的环保宣传画。

  活动反思:          
  春天是青蛙繁殖的季节,“青蛙的成长”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生活中的一个兴奋点,并且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比较感兴趣,始终处于积极自主的状态。本节活动在大班年龄组进行。
  首先借助音频“青蛙的叫声”引课,让幼儿在猜“谁来了”的过程中自然进入课堂内容,让幼儿通过经验说出青蛙和蝌蚪的特征,再通过电视界面出现“青蛙”和“蝌蚪”的图片对比,让幼儿产生疑问,青蛙到底是不是蝌蚪变的?带着疑问,幼儿看动画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童话故事生动地讲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全部过程。动画中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幼儿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知道了春天青蛙妈妈产下卵,卵变小蝌蚪,小蝌蚪先长两条后腿,再长两条前腿,尾巴慢慢变短到消失,最后变成青蛙”,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蝌蚪找妈妈的重要图面,暂停动画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图面马上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通过幼儿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幼儿带着问题看动画故事,了解了蝌蚪变青蛙的几个步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随着从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的观察积累,孩子们掌握了最直接的经验,他们对青蛙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了,幼儿在自由探索、相互学习中发现了一些青蛙的秘密。            
  为了加深幼儿对青蛙成长过程的印象,让他们排青蛙成长卡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在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排列小青蛙的生长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排列出了多种不同的顺序,而且每一种排法都体现出了幼儿的智慧,不管幼儿的答案怎样,都是他们观察、发现和想象所得,这一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我给予了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在最后保护小青蛙的环节中,幼儿积极的发言,讲出了很多青蛙的益处,进一步提升了幼儿保护青蛙的意识,整个活动环环紧扣,自然过渡,幼儿参与性高,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第9篇、大班科学参观动物园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本次《参观动物园》实践活动内容来自来自于主题活动《动物大世界》,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依据了所观摩"徐汇区科技幼儿园"的一次探索活动,回到幼儿园,我们结合活动目标、内容进行了讨论,同时进一步学习"教育指南"以及二期课改的新理念,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内容符合幼儿的年龄热点,首先是教会幼儿学看游览图,真正的"以幼儿发展为本",有的幼儿有此类经验,但有的幼儿没有,老师想通过这次活动,能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启发,积累和提升他们生活的经验。为幼儿终身发展起到真正的作用。

  活动目标:
  1、通过合作寻找去长颈鹿馆的路线,能正确运用方位词并清楚地介绍自己的路线图。
  2、体验解读导游图的乐趣,感受导游图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动物园导游图,长颈鹿海滨的资料,若干纸和笔胶水,路线指示。

  活动过程:
  一、明确任务--在导游图上寻找去长颈鹿馆的路线
  1、谈谈对导游图的认识师:你们认识这个吗?
  这是什么地方?
  这张导游图有什么作用?
  小结:导游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想要去的地方,不迷路。
  2、认识导游图上的标志师:你们能看懂这张导游图吗?图上有什么标志?
  (有厕所、动物馆、大路、小路、草地、湖泊、大门、方向标)小结:原来导游图上有动物馆的标志,还有许多公共设施的标志。
  3、根据方位猜动物师:我们用导游图做个游戏,老师说出某个动物的位置,你们猜猜是什么动物?(名犬荟萃:它的北面是虎山,它的南面是熊山,东面是狮山、西面是小兽园--)幼:是名犬荟萃小结:有了动物园的导游图,我们就能轻松找到想要看的动物的位置。
  4、明确任务师示范一个参观的点:世博会就要在上海举办了,熊猫是我们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形象憨态可掬,我们真想去看看,怎么走呢?

  二、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今天我们要去看长颈鹿
  1、现在12人分成四组,怎么分呢?分别担任什么样的工作呢?
  2、交代任务:能从大门进入动物园,根据老师的路线图找到要看的动物。

  三、幼儿集体交流请幼儿来介绍一下各自的路线图,要说清楚从哪里走的,(重点提醒幼儿用正确的方位词介绍)小结:原来分工合作做事情才能更快。

  四、看看你们都到了什么地方?(长颈鹿馆)观看长颈鹿海滨的视频和对白师:门口有个标本,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长颈鹿之死)你知道它是怎么死的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小结:我们要文明游园,保护动物,不能做伤害动物的事情,做爱护小动物的宣传员。

  活动反思:
  自然界是神秘的、和谐的,这就是因为有了这千千万万种动物,动物的世界千奇百怪,孩童时代和动物的本性是多么的相似,因此动物也就是孩子们十分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从小班的时候,孩子们接触的是:"可爱温顺的小动物",诸如此类的小狗、小猫等。到了中班时期,他们对"动物们长得什么样?它们有些什么本领?"等一些外貌、特征、进行思考。
  这次我们和孩子共同进入了大班动物的世界,自古至今,人们也从动物身上学到了很多本领进行了发明创造。比如: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哪些本领?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带着这一系列问题,主题活动虽然有点相似,但还是根据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层层递进,更好的来完成我们这个主题活动的最后的目的:我们和孩子们一起真切的感受到人类和动物是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第10篇、大班科学有趣的蜗牛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学校地处山区,幼儿经常在上学途中或学校的花坛里找小动物来玩,特别喜欢小蜗牛,经常找来蜗牛放在小书包里,于是我想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亲近大自然的意识,利用家乡现有的教具,和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探究。

  活动目标
  1、认识身边感兴趣的小动物,了解小蜗牛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喜欢观察大自然,有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好奇爱问。
  3、能通过收集、观察、绘画等多种活动进行探究,并学习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简单的猜想,能大胆与同伴交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观察蜗牛的兴趣,能大胆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知道蜗牛对农作物的危害。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捉蜗牛,每人准备一个盛有蜗牛的昆虫盒。
  2、《学前班科学活动上册》第1至2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蜗牛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昆虫盒里的蜗牛,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蜗牛的外形特征。
  提问:(1)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它的眼睛长在哪里?它的触角有什么用?捕捉蜗牛时,为什么常常看不见它的头?
  (3)蜗牛的壳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
  (4)蜗牛的怎样走路的?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一条线呢?

  二、讨论活动: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喜欢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2、它是怎么过冬天的?
  小结:蜗牛生活在墙边、草丛、树根、叶子背面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它喜欢吃绿色植物,特别是蔬菜。蜗牛冬天躲进壳里,用粘液封闭壳口,十分耐饥。由于蜗牛的腹足会分泌粘液,粘液粘在地上就会留在一条白线。为了保护自己,它常常在头缩进硬壳里。

  三、谈话活动:蜗牛的危害。
  引导幼儿看《学前班科学活动课上册》第1页,了解蜗牛的危害。

  四、游戏活动:幼儿学蜗牛爬。

  五、画一画:我见过的蜗牛。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3篇》:第1篇、小班语言活动教案:迎新年教案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

《科学数学教案大班100篇》:科学数学教案大班100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科学教案大班100篇及反思》:科学教案大班100篇及反思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推荐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id in(195085,195751,85280,,194743,111141,193664,195057,17956,193959) limit 10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