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大班数学领域教案20篇

日期:2021-02-03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大班数学领域教案2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数学领域教案20篇

第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排序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幼儿对于一些事物,不懂得是有规律的。特设此课,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事物的规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按物品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点进行有规律的排序。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学会观察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活动准备
  教学图,不同形状,颜色的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请幼儿观察一幅图片,并说一说大家都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地方。(塔、树、花朵),总结规律。

  二、内容呈现:
  教师分组排列卡片,请幼儿观察本组卡片的规律,并上前面来把剩下的卡片排列完。(大小、形状、颜色、种类)。

  三、巩固游戏:
  1.给幼儿每人准备一组卡片或玩具,鼓励幼儿自己进行排序。
  2.互动:分组请幼儿做游戏,按照老师所画的规律排列。(站蹲、举放、男女。)
  结束:
  1.请小朋友认真看一看在我们周围还有那些东西也是有规律的、排序的。
  2.请幼儿在成排(2男2女)的顺序离开活动场地。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课较为成功,幼儿动手及互动的环节比较多。带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活动结束进行自身排序时,幼儿有些不懂自己该站在怎样的位置。

第2篇、大班数学活动10以内的单双数教案反思

   教学指导思想
  新的《幼儿园纲要》强调,要引导幼儿在生活或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感知数学,形成数学意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意义,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教材分析
  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是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幼儿借助具体的事物和直接的操作活动,理解单双数的概念,从而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对单、双数的概念普遍生疏,不能准确区分出单双数,由此要求教师应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述,将单双数概念讲解具体明白,引导幼儿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单双数。

  教学目标
  1、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多种游戏活动,感知、理解10以内单双数的含义。
  2、引导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单双数。
  3、启发幼儿发现身边的单双数现象,产生对周围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学法
  教法:1、情境法—引入“2元超市”场景。
  2、启发法—注重演示,启发幼儿理解单双数的概念。
  3、游戏法—购物、两两相抱及其他游戏操作。
  4、循序渐进法—引导幼儿。
  5、直观法—充分运用“代用券”、“红蓝房子”等直观教具。
  学法:1、由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单双数。
  2、在游戏中做到幼儿与教师、同伴以及材料之间的互动,激发其学习兴趣。

  媒体选择
  充分运用以下教具:
  1、布置“2元超市”场景,准备相关图片和1—10元面额的代用券。
  2、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分组操作材料若干。
  3、幻灯片(展示生活中具有单、双数的物品)。

  教学程序
  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教师出示“2元超市”场景,问幼儿:为什么叫“2元超市”?
  第二步:购物游戏——体验、感知单双数。
  1、理解游戏规则:向幼儿发放代用券,数字为1-10,看看在“2元超市”能买到几样东西?引导幼儿两个两个地圈记东西。
  2、购物游戏。放手让幼儿凭代用券去“2元超市”购买东西,并汇报购买情况。注意1元代用券的处理办法。
  第三步:交流与比较——理解单双数
  1、感知单双数。幼儿学习表述:“我用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剩几元钱或刚好用完?”
  2、回收代用券。幼儿将用完的代用券送到“红房子”,将剩1元钱的代用券送到“蓝房子”。
  3、理解单双数。教师引导: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像2、4、6、8、10总能凑成两个两个的数叫双数。
  第四步:游戏操作——区分、巩固单双数。
  1、寻找单双数。请小朋友自己或相互找一找,身上什么东西是单数,什么东西是双数?
  2、区分单双数。教师提供五种操作材料,幼儿自主选择玩法:
  ①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②排一排:在1-10的扑克牌中分别选出单数、双数排排队。
  ③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④转一转:记录转盘停下时指针所指的数,并分辨是单数还是双数。
  ⑤扔一扔:记录扔骰子得到的数并区分出单双数。
  3、巩固单双数
  教师念儿歌:“单脚单脚跳跳,双脚双脚跳跳,单脚单脚,双脚双脚跳跳。”当念完最后一个“跳”时,教师就报出一个数,让幼儿做动作,如果是单数,就马上蹲下;如果是双数,就马上找一个朋友抱一抱。此游戏反复进行。

  教学反思
  在教学“10以内的单双数”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以及材料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充分感受和体验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并引导幼儿整理、归纳单双数的学习经验,促进其逻辑思维的提高,这样才会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案例做到了以下五点:
  1、紧扣活动目标,有效设置了活动环节。
  2、创设生活化、游戏化情境,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准确把握教学语言,形成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4、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促进了幼儿主动建构知识。
  5、面向全体幼儿,实现了集体教学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第3篇、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对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图形的对称性。
  2.理解对称的含义,能正确的判断图形是否对称。
  3.体验对折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对称的大树、对称的房子1张、对称的三角图片1张、不对称的房子、不对称的三角形、不对称的茶壶各一张;找对称的操作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在一个王国里住着一位美丽的公主,有一天王国里来了一位可恶的巫婆,她把公主关了起来,并设下五道难关,人们都想就出公主,可都没能闯关这些关卡,小朋友们你们愿意闯过难关吗?

  二、引入对称的概念
  师:“小朋友们在闯关之前,老师这有一些有关这个王国的秘密,让老师帮助一下你们吧”。(让幼儿观察对称图形,并探索发现其中相同的地方,对对称图形有一些了解)

  三、闯关游戏加深对对称的了解
  1.第一道关卡,开锁,找对称的图形
  2.第二道关卡,看蝴蝶,找对称的图形
  3.第三道关卡,看脸谱,找对称的图形
  4.第四道关卡,归类,找出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
  5.第五道关卡,让幼儿画出对称的方格图形

  四、联系实际
  让幼发现生活中,教师中的对称图形,并分享分享一下自己对对称图形的理解。

  五、动手操作
  为每个幼儿准备一张拥有一半图形的操作卡(图形各不相同),使幼儿在一堆图片中找出图形、颜色都相对应的对称图案贴在操作纸上。

  活动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对称”是第二课时活动,孩子们已在前一课的“京剧脸谱”中感知了对称,因此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功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会判断对称图形,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活动一开始,我以仍以“京剧脸谱”导入,让幼儿细细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孩子们有说“脸谱上有颜色,有说有图案的,有说一模一样的”然后老师抓住一模一样的回答告知幼儿脸谱上的秘密就是左右两边图案、形状、颜色、大小都一样的,但方向相反的,它们是堆成的。
  第二环节提供各种对称的和不对称的图形,供幼儿动手操作继续感知和理解。第一部分是看看、动动这些图形对称吗?(教师提供的是对称的图形)然后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感知他的对称性,通过眼睛观看,用手折一折,然后把个别幼儿对折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共同试验这个方法,来验证自己刚才拿到的图形究竟是否对称的。在感知对称图形大小、形状、颜色都一样,且能对折,这一折痕就是对称轴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部分,继续动手操作感知这些图案是对称的吗?并分类送到指定的篮筐中,这一环节,出错的幼儿就有点多,容易搞混,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感知,于是在幼儿操作好后,进行集体验证,一一把图案通过上述的观察、对折进行分析和判断,让幼儿知道了正方形、房子、树叶是对称的,剪刀、蝴蝶是对称的。
  第三环节让幼儿使用幼儿课件“对称王国”这一页的操作,活动中我设置了小朋友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解救被囚禁的“对称王国的小公主”。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强烈地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借助小朋友急于闯关救小公主的迫切心情,由易到难地展开对称教学活动。在闯关的过程中,设置了比一比、猜一猜、试一试、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等环节,让小朋友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玩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1.比一比。
  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虽随处可见,可是孩子们关于对称的概念却并不是十分明确。因此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直接采用以对称剪纸的方式帮助小朋友了解科学的对称概念,让孩子们通过比一比,清楚明白地看到只有完全重合的图形才是对称的图形。这为接下来小朋友的探索和操作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猜一猜。
  这一环节是帮蝴蝶找出对称的翅膀,“猜”不是目的,主要是主动积极地去“找”。通过小朋友的猜测和课件动态的演示。孩子们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左右两边的异同点。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他们都积极主动地寻找着每边翅膀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这也是本活动的重点。
  3.试一试。     
  在引导小朋友自由探索画对称轴的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小朋友先观察图形能不能重合,怎样重合?还有没有别的重合方法?让孩子们有一个思考内化的思维过程,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让小朋友在活动中感悟,活动中体验,帮助小朋友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4.画一画。
  画出同一物体上的不同对称轴应该是本活动最难的部分。我觉得这虽不是本活动的基本目标,但是可以让小朋友尝试一下。一来大班的小朋友喜爱有点难度的挑战。二是根据新纲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的精神,因此活动中我们需要并可以提供足够多的探索机会,以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果不出所料,小朋友的探索结果令我惊喜:长方形的对称轴大多数小朋友画了二条,正方形的对称轴小朋友画了四条,好些孩子给圆的对称轴画了许多条……
  5.做一做。
  前二个环节都是以说为主,而“做一做”环节中, 孩子们两两合作,比赛哪组做出的对称动作多。这既能让孩子们好动的身体得到片刻轻松,增强趣味性,同时又能激发孩子们的独创意识和合作精神,巩固对“对称”的理解。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环节,虽是动的一刻,但孩子们配合默契、因而非常开心。
  反思本活动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课件制作技术自身不足,经常需要借助年轻教师的帮助,自己还需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2.准备过程还可以更充分一些。如:可以多准备一些操作纸,让孩子们在操作纸上先找对称图案,再涂色对称图案,最后画对称图案的另一半。
  虽然这一节课已经过去了,但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对称的图案还有很多,生活中蕴含了很多与数学有关的联系,需要我们带着孩子继续发现、寻找,梳理孩子的已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动手动脑,掌握系统的知识。

第4篇、大班数学图形认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菱形、长方形、梯形几种平面图形的认识。
  2.通过观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够正确的区分六种几何图形。
  3.发现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几何图形组成的花,动物图片。
  2.给每位幼儿准备一盒七巧板。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能正确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几种平面图形的形状。
  活动难点:
  1.正方形和菱形的区别。
  2.六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激趣导入本课。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伸出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抱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
  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2.春天来了,各种各样的花开了。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幅美丽的花,小朋友们想看吗?出示由菱形、三角形、长方形、圆组成的两幅美丽的花。
  3.让幼儿说说这些美丽的花漂亮吗?(漂亮)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的特征是什么?
  4.出示手工折的燕鱼,让幼儿观察,指名说说燕鱼身体的外形各是什么图形?
  5.出示小鸡、小猪、小狗 的图片,分别让幼儿观察说说他们的外形各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6.让幼儿观察我们活动的教室和生活的地方,说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菱形和梯形。
  7.指导幼儿区别正方形和菱形的区别。
  小结;正方形和菱形都有相等的四条边,正方形的四个角相等,菱形的两个对角相等。
  8.拼图游戏。(给每个幼儿发一副七巧板)
  .拼好自己喜欢图案的幼儿自由汇报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景物?

  活动延伸:
  开展图形拆分和拼搭活动,让幼儿感知图形的变化关系。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时幼儿的兴趣较浓,人人参入观察美丽图案各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幼儿说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菱形和梯形的时候,幼儿对生活中物体的表面是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说的较多,难点对物体表面是菱形和梯形说的较少,区别的不太清。也许幼儿平时不注意观察,见的较少教师引导的不到位的缘故。在拼搭游戏活动中,幼儿只能拼搭常见的景物。想象拼搭的能力较差,今后要加强幼儿动脑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5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6的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数字记录分解的结果,初步感知两个部分数可以交换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
  2、 学习正确书写数字6。
  3、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 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两个部分数可以交换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的规律。
  活动难点:学习用数字记录分解的结果。

  活动准备:
  六面小旗,两团橡皮泥,每人一套1—6的数字卡片,笔

  活动过程:
  一、讲解演示,把6面小旗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数。
  1、出示6面小旗和两团橡皮泥,把这6面小旗插在两团橡皮泥上,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请幼儿个别演示,并根据分成的两个部分数量,说出6面小旗分成了几面和几面。然后教师指两团橡皮泥上的小旗,让幼儿说出6面小旗分成了几面和几面,可以用数字几和几来表示,全体小朋友找出相应的数字,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分合式。
  2、教师把一块橡皮泥上的小旗和另一块橡皮泥上的小旗合起来,几面和几面合起来是6面?
  3、教师把一团橡皮泥上的小旗和另一团橡皮泥上的小旗交换位置,并写出分合式,请幼儿找一找,两个分合式什么地方相同和不同。
  小结:分成的两个部分数可以交换位置,合起来总数不变。
  4、同上形式,练习其他几种分的方法。

  二、练习6的组成和书写数字6。

  活动反思: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大班的孩子们已经学习过了《5以内各数的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平时执教这样的活动所运用的教育过程与手段都注重记忆与训练,于是在选材后思考:如何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运用操作和游戏覆盖传统的记忆和训练。不要花哨要实用;不要枯燥要趣味。在本次活动中时刻遵循着这个原则。

第6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谁轻谁重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意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摆弄和操作,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测量、判断等活动,尤其对周围生活中各类不同物品的轻重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发现其差异。《谁轻谁重》是大班的数学活动。意在让幼儿通过不同的自然测量方法了解物体的轻重并且能够正确的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从而感知物体之间的轻重关系。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验证问题。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目测、体验和操作感受两个物体的轻重。
  2、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感受轻和重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以及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各类轻重不同的物品。
  2、翘翘板教具二个,小动物卡通形象若干。数字及轻重标记若干。
  3、课前组织小朋友到户外玩跷跷板,体验平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轻与重的问题。

  二、感知体验
  引导幼儿用提一提、掂一掂等办法感知哪个物品重,哪个物品轻。

  三、交流讨论:
  1、通过幼儿玩翘翘板的经验,引导幼儿将轻重不同的物品放在翘翘板上会怎样?为什么?有何办法可以让翘起的一边沉下去?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并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重的一头垂下去,轻的一头翘起来。”(学习词汇:垂、翘)
  2、说一说,两个物体之间谁重谁轻?
  3、比一比,三个事物之间比较谁最重,谁最轻?引导他们将其排序。

  四、完成画册上的练习。

  五、拓展幼儿思维
  生活中如何知道物体的重量呢?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师小结:
  大小一样,材料不同轻重也不一样、材料相同,大小不一样,轻重也不一样。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生活中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跷跷板,并比较三人中谁最重谁最轻,请幼儿排序。

  教学反思:
  幼儿对轻重已经有一点了解所以本次活动我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验证问题。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体验采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和成功感。

第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奇妙的数字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是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枯燥又没有真正的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纲要》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生活和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因此,我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让幼儿在富有生活气息的超市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相互之间以及幼儿与材料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对话,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帮助他们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单双数学习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单、双数的特点;能够快速的数出一组数的单双数。

  活动准备
  1、2元超市场
  2、1——10的代用券
  3、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
  4、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

  二、在购物游戏中体验、感知单双数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2、幼儿进行购物游戏,提醒幼儿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三、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1、讨论: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多吗?
  2、回收代用券: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边,都用完的送到另一边。
  3、集体检验,解决问题:“1”该送哪边?
  4、教师小结:
  ①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
  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②10以内有5个单数,也有5个双数。
  ③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分组操作
  准备4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转一转: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时记录下指针所指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并写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3、集体游戏
  抱一抱:单数——自己抱自己;
  双数——找个朋友抱一抱。

  教学反思
  一、教具的充分准备应为幼儿的操作学习服务
  作为大班的幼儿了,可以运用记录表,让幼儿在操作中及时地记录,以记录的形式将事物的现象简单地呈现出来,并能容易地找出规律。幼儿可以通过表格来认识到原有知识是不对的或在操作中的一些错误,使幼儿的知识系统化,也让幼儿的发现得到验证。幼儿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于是,教师在总结中出现的表格就是从幼儿那儿提取过来的,教师要小结的知识点也是幼儿们自己发现、总结出来的。

  二、知识的学习是幼儿主动探索中的一种积累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管是哪一个领域、每一个知识点都应是教师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在自主探索中,主动构建的一种经验。在这节数学活动中,知识的学习其实是:发现—梳理—总结的一个过程。让幼儿在自主操作、探索中去寻找,去发现,教师就帮着引导、梳理,教师的教其实就是对幼儿在今天的课堂中发现的、积累的新知识的一个小结。

第8篇、大班数学活动豆豆排队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利用幼儿平时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来设计数学活动,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班幼儿与教师共同收集了许多种子。孩子们时不时地摆弄、比较各类种子的大小。受其启发,我设计了数学活动《豆豆排队》。
  数学活动《豆豆排队》是关于一种互逆关系的数学教学活动,它包含了求同、分类两个层次。幼儿通过对操作材料的分类、排列和记录,理解和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教材要求大班幼儿在分类过程中必须思考两个层次的求同标准,在头脑中形成的分类模式是一种互逆的关系,为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奠定基础。我选用操作法为主要学习方法,因为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只有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关系有所体验并获得感性经验。

  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是好学、好问,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的思维发展已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推理能力还是初步的。对于一些需要经过多层次分析推理的事情,他们往往力不能及。同时由于受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推断出的结论也常常出现错误。因此在本次数学活动中,我选用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采用操作法、游戏法,让大班幼儿通过亲自操作的体验,感知物体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我在设计本次数学活动中,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操作法为主要学习方法,通过投放幼儿自己收集、非常熟悉的大小不一的种子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思考、探索。通过豆豆排队、球排队、游戏“走钢丝”,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之间的一种互逆关系。在这个感知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思维的练习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让幼儿在探索、记录、讨论、讲述中求知,并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受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经验。

  教学目标
  1.学习将收集的豆子进行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2.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3.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豆子(蚕豆、黄豆、红豆各十颗)。
  2.双面操作板(前后一样,如图示。“0”是豆子的标记,分别表示蚕豆、黄豆、红豆)。
  3.海洋球、乒乓球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师:看看桌上有什么?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幼:蚕豆、黄豆、红豆。它们的名字叫种子。

  二、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讲解动作要领。
  师:现在请你们做件事――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操作板,正反面一样,图示),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
  幼:红豆,因为有红豆标记。
  师:那第二、第三条线上呢甲
  幼:黄豆、蚕豆。
  师:排的时候要从红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
  三排全排完了,不要收,把数字记在后面的格子中。 在幼儿进行操作时,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四层意思:要做什幺(操作目标),要怎么去做(活动规则),要注意什么(强调重点),完成作业的标志(自我检测的依据)。尤其是“一个靠着一个”和“站左线上”的要求,能排除不规范排列给比较、归纳以及形成正确概念所带来的干扰因素,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探索习惯。
  2.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幼儿讲述排列结果,并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却不一样长呢?”
  幼A:因为红豆小,所以排得最短。
  幼B:因为蚕豆大,所以排得最长。
  幼c:因为黄豆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4.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让幼儿理解抽象的概念必须从操作开始.因此,安排操作活动,让幼儿先动手分、排队,观察具体、直观的现象詹,再动脑思考、比较,逐步理解物体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引导幼儿用“因为….所以?”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通过探索、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三、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出示操作板,正反面一样,图示。)
  师:看看纸板上的三条线怎么样?
  幼:一样长。
  师: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用的豆子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
  幼A:一样。
  幼B:不一样。
  幼c:不知道。
  提出设问,引导幼儿运嗣自己的经验去思考。针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不立即做出“对’’与“错”的判断,而是给幼儿留下悬念,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激发英强烈的探索欲望。
  2.交代探索要求,幼儿操作。
  师: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3.讲述操作结果。
  幼A:不一样多。
  幼B:红豆用得最多,蚕豆用得最少。
  4.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红豆用得最多,蚕豆用得最少?
  5.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的数量多,大种子用的数量少。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教师手拿海洋球、乒乓球提问:如果用相同数量的海洋球和乒乓球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
  幼:乒乓球小,排的队伍短;海洋球大,排的队伍长。
  师: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海洋球和乒乓球谁用得多?为什么? 幼:队伍一样长时,大的海洋球用得少,小的乒乓球用得多。
  2.游戏“走铡丝”
  师:老师和幼儿一起走“钢丝”:从起点线处脚跟对脚尖走到终点线,数数你用了几步甲(师幼游戏)
  师:为什么老师用的步子少,你们用的多呢?
  幼:老师脚大,用的步子少;我们脚小,用的步子多。
  从“豆豆排队”迁移至另一幼儿熟悉的“球排队”、再过渡到轻松的游戏“走钢丝”,启发幼儿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已学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

  教学反思
  本次数学活动的设计力图体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做是知之始”,以及“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的生活教育理论。最显著的特征是打破了以往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幼儿在课堂里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其思维活动往往被局限在教师预定的范围之内,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激发。而在这次数学活动中,幼儿面对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在这段生活里幼儿成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成了自主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究者,因而他们的思维活动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他们的潜能,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好的发挥,他们都主动地动脑思考、动手做,在做中经受了思维的锻炼、心理的锻炼、方法的锻炼,激发他们探究生活中新问题的兴趣。

第9篇、大班数学比较轻重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动手操作,进行简单的对比、分类、估量、判断等活动,对周围生活中不同物品的轻重、大小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针对这个特点,因此,我设计了数学活动:比轻重,让幼儿用自然估量的方法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并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感知与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活动准备
  1.小熊、小兔、小鸭子毛绒玩具各一件;跷跷板;电脑课件。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两个,棉花球一个,小磁铁一块,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幼儿用目测判断的方法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谁不重也不轻。通过目测的方法判断轻重,生动自然、富有童趣,既成功导人了活动,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放在手里掂一掂,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有的东西重,有的东西轻。)
  (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3)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的轻重。
  (4)发现同样大小的棉花球与玻璃球,棉花球轻,玻球重。
  (5)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3.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
  教师引导幼儿比较生活中两个一样的水杯的轻重,将活动引入生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比较时,通过幼儿探索如何将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调动了幼儿思维的创造性,而对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班数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目标。
  通过前面的活动,幼儿对轻重有了感性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经验,挑战幼儿思维,通过对天平中不同的西瓜与梨,同等重量点燃着的蜡烛,皮球与融化冰块的比较,为幼儿探索比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幼儿在争辩中,思维进一步激活并得到拓展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第1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交集分类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摆放图形,学习交集分类,初步了解两集合相交部分所摆放的图形必须同时具有两个集合内图形的特征。
  2、继续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去运算。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空心大圆4个(分别为红、黑、各一,绿2),标记若干(如南P333图二、三、四、五、六)。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的组成。
  1、开展拍手游戏和碰球游戏。复习10的组成。

  二、学习按标记将图形分类。
  1、出示教具(五),引导幼儿观察标记后说出这两个空心圆圈是谁的家。
  2、谁来将图片按标记分别放在两个圈内。分完后再请幼儿说说两个圈里各放的是什么样的图形。

  三、学习交集分类。
  1、出示图六,引导幼儿观察两个家怎么了:这两个家怎么了?有没有完全重叠,是谁的家和谁的家有部分重叠了,重叠的这一部分有谁的家。(是绿色、三角形的家。)
  2、出示图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你们想想什么图片可以住在绿色的家和三角形的家重叠的地方?
  3、教师和幼儿一起在两个圈重叠的地方放上绿色的三角形,并在重叠处的上方贴上相应的标记。

  四、运用交集分类经验。
  1、出示图八:请你们想一想板上的标记和两个空心圈,红心圈里放什么图形,黑心圈里放什么图形,他们重叠的地方又应该放什么图形?(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
  2、请一名幼儿分别将图形片送至红圈、黑圈和两圈重叠的地方,请其他幼儿检查他放得是否正确,并说说为什么。同时想想重叠的地方应该贴什么标记。

  五、幼儿操作。
  1、小朋友先看看材料上(两个相交的圆圈)每个圈上插着什么标记,想想在每个圈内应放什么图形,放好后,再想想两个圆圈重叠的部分内应该放什么图形,将图片放在里面。完成后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做的。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六、结束活动。
  1、表扬上课表现好的孩子。
  2、和孩子一起收拾活动用具。

第1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小小蔬菜搬运工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因本班幼儿全部为少数民族幼儿,又没有汉语基本,所以为了激发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特设计这节活动。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参与按要求取放3以内相应数量的物品数学游戏活动的兴趣。
  2、让幼儿学会按要求取放3以内相应数量的物品。
  3、让幼儿了解数字1、2、3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学会按要求取放3以内相应数量的物品
  难点:让幼儿了解数字1、2、3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1. 数字卡片1、2、3若干,小筐若干,蔬菜图片若干个,磁性黑板一个,音乐
  2.幼儿已经认识和学会点数1.2.3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部分
  1.随音乐和老师一起做律动
  2.师:猜猜老师手里有什么?

  (二)基本部分
  环节1—环节2—环节3
  环节1—老师出示数字小朋友摆蔬菜
  环节2—老师拿蔬菜小朋友举数字
  环节3—小朋友之间相互说
  3、结束部分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活动,在老师的充分准备下大部分幼儿理解了活动的内容,基本达到了教育教学水平。

第12篇、大班数学活动6的组成和分解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   
  2. 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数的组成的互补和互换关系,发展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   
  3. 知道6的各组分法。   
  4.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彩笔6支。   
  2.小石子,纸诺干。
   
  活动过程   
  1.复习5的分解组成。   
  (1)探索数的组成的互换关系。   
  教师:“谁知道5可以分成几和几?在黑板上写出5的各组分法。如下图所示:   
  5    5      5      5   
  ∧    ∧      ∧      ∧   
  1 4  4 1     2 3    3 2   
  教师:“5可以分成1和4 ,5可以分成4和1.这两组分法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教师:“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这两组分法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2)用互换的方法写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3、4、5各数的一种分法。请幼儿写出另一种。   
  2.学习6的分解组成。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6支漂亮的水彩笔。这6支水彩笔分给两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请小朋友每人拿6粒小石子试一试,然后做记录。”   
  幼儿操作探索6的各种分法,教师观察指导。提醒幼儿分完,做记录,找出6的各种分法。   
  3.讨论。   
  (1)教师:“你是怎么分的?怎么记录的?”“你找到了几种分法?”“6有几种分法?”   
  (2)游戏。   
  教师(出示两个神秘袋):“请一名小朋友来摸一摸,里面分别有几块糖?然后合起来看看,一共有几块糖?调换其中一个袋中糖果的数目,换别的小朋友来摸。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根据新《纲要》精神,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我们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2—5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第13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饼干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进行平均分配,感知平均分配的简单规律并能初步运用于生活中。
  2、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探究的乐趣,发展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视频一段、一体机。
  2、圆形若干、记录纸、笔、剪刀。

  活动过程:
  一、回忆二等分、四等分的分法导入活动
  “上次活动中,我们学会了用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来将圆形饼干分成了2份和4份,今天老师请四个小朋友来做客,可是只有1块饼干要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呢?”

  二、幼儿操作,进一步了解二等分、四等分。
  1、一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幼儿讲述,教师操作课件)
  问:谁来告诉大家1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
  师幼小结:可以先把一块饼干四等分后分给了4个小朋友,每人拿到的就一样多了
  2、两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
  “2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请你们从盘子里拿出两块饼干,分给操作板上的小朋友,看谁分得快。”
  问:
  (1)2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
  (2)有没有不一样的分法呢?(讨论不同分法)
  师幼小结:我们可以把每块饼干二等分或四等分后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一样多。

  三、自由探索将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的方法,并进行记录
  “3块饼干,要怎么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才会一样多呢?”
  幼儿操作,记录结果,教师以实物投影仪展示记录结果,引导幼儿讨论出平均分的方法
  师幼小结:3块饼干分给了4个小朋友,每人一样多可以用两块饼干进行二等分,一块饼干四等分的方法,也可以用每一块都四等分的方法来分。

  四、探索口香糖的分法
  1、4块口香糖分给4个小朋友
  “饼干吃完了,我这还有4块口香糖分给4个小朋友要怎么分呢?”
  个别幼儿回答,教师演示PPT
  2、5块口香糖分给4个小朋友
  “现在有几个口香糖,口香糖比小朋友多,这又要怎么分?”
  师幼小结:口香糖比小朋友多,我们可以先一个一个分,再把剩下来的进行等分。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试试5个口香糖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呢?请你们回家去想一想。”

  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二等分、四等分为基础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活动中我以给小朋友分食物为主线贯穿活动始末,“分饼干”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一个圆形饼干的四等分为基础拓展到多个圆形的平均分配活动,,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

第1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比一比算一算教案

   设计意图:
  通过在游戏中给我的启发来设计这节活动,引导能对同类物体进行不同属性的划分幼儿理解图意思,发现颜色不一样活动地点不一样。

  活动目标:
  1.能对同类物体进行不同属性的划分,并依据不同属性分别比较物体的数量。
  2.学习10以内的带量运算。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画册》第3册P19、两种颜色的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数学游戏“比一比”
  看画册理解图意,出示幼儿画册,引导幼儿观察上面一幅画。提问:图上有什么?它们一共有几只?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发现颜色不一样,活动地点一不一样—有的在岸上,有的在水里)?
  2.按不同的属性分类并比较数量。
  (1)有的小朋友看出来小鸭的颜色不一样,那么,小黄鸭有几只?小灰鸭有几只?请你把它们记录在纸上。
  (2)还有的小朋友说小鸭有的在水里,有的在岸上,那么,水里有几只鸭子?岸上有几只鸭子?请你们把安们记录在纸上。

  二、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下面一幅图的数量关系。
  1.提问:小朋友中都是男孩子吗?有几个男孩?几个女孩?谁多谁少?请你分别把们记录在经纸上。
  2.再看看小朋友都在拍球吗?有几个在拍球的和跳绳的哪个多?分别记录在纸上。

  三、幼儿分组操作练习。让幼儿熟悉掌握并运用起来。

第15篇、大班数学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萌发探索几何形体的兴趣。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3.认识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特征。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球体、圆柱体。
  难点:区别球体、圆柱体。

  活动准备:
  圆纸片和球体物体(乒乓球、皮球、篮球)若干;球体、圆柱体的积木每组一筐;木棒每人一根;圆柱体薯片盒、露露盒、电池等各一。

  活动过程:
  ㈠ 导入
  出示圆纸片和球体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咱们一起来玩吧”。(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㈡ 展开
  1.认识球体。
  ⑴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受球体的特点。
  操作一:引导幼儿分别转动圆纸片和乒乓球(或者其它球体),通过观察感知两者的不同。
  操作二:引导幼儿摸一摸乒乓球的表面,感受球面的特点。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球体的特征。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它摸起来怎么样?”
  小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无论怎么转动看上去都是圆形的,表面摸起来到处都是鼓鼓的、圆溜溜的、光滑的,像这样的物体就是球体。
  ⑶联系实际,请幼儿说说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吃过的、看见过的哪些东西像球体。
  2.认识圆柱体。
  ⑴出示圆柱体学具,幼儿操作比较。
  师:“这是什么形状呢?请小朋友来玩一玩、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朋友说一说!”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圆柱体的特点。
  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他摸起来怎么样?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吗?上下两个圆一样大吗?”
  小结: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是平面的,四周都是圆圆的,很光滑,像柱子一样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⑶经验拓展。
  ①请幼儿在筐子里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引导幼儿了解这些物体尽管大小、高度不同,但都是圆柱体。
  ②启发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形状像圆柱体。
  3.游戏活动:“赶小猪”
  玩法:球体、圆柱体的物体制作成“小猪”状,幼儿手持一根木棍,自由驱赶“小猪”,体会求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的道理.

  ㈢ 结束
  1. 教师评价活动。
  2. 延伸:区域内投放各种球体、圆柱体供幼儿自由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巩固对球体、圆柱体的认识。

  活动反思:
  在找找、做做、说说这一环节中,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从幼儿的操作结果来看,幼儿对于球体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只有个别幼儿出了点小错。

第16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几何图形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标记进行分类。
  2、通过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小篮同幼儿人数。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标记,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外捡石头!”(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彩缤纷的小石头,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捡。”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5、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二、铺石头:
  1、“大家捡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出现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还有坑没有铺好,该怎么办?”
  4、幼儿再次操作。
  5、发现问题:“老师发现这里有块石头很特别,是用两种颜色的石头拼起来的。”请个别幼儿介绍他的方法。
  6、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铺平“地上”的“坑”。
  7、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三、踩石头:
  1、“路铺平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小朋友就一边念儿歌一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2~3次。
  3、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回园告诉老师,并列出图表。

第17篇、大班数学活动区分单双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圈画、数数活动学习区分单、双数。
  2、能正确判断身体器官的单、双数。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十张(每张图片上不规则地画有1―10个圆点),1―10的数字贴绒教具一套,水笔一支。
  2、幼儿每人一个小筐,筐内分别装有雪花片5―10片不等。
  3、铅笔每人一支,记录卡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1、两个两个圈起来。
  ――教师展示十张圆点图片,集体点数每张图片上的圆点数,贴上相应的数卡。
  ――请十名幼儿上来给圆点画圈,要求两个两个圈在一起。
  ――引导幼儿观察圈画过的图片。是不是每张图片上的圆点都是被圈起来了?哪几张图片是圈完的?是哪几个数字?没有圈完的是哪几张图片?是哪几个数字?
  告诉幼儿1、3、5、7、9叫单数,2、4、6、8、10叫双数。
  2、判断单、双数
  ――幼儿数自己筐里的雪花片,先点数总数,再两个两个数。
  ――请部分幼儿说出雪花片的总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幼儿将雪花片两个两个排列,再次验证自己对单、双数的判断。
  3、身体上的单、双数。
  ――请幼儿在自己身体上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幼儿观察自己身体上的某些器官的数量,判断是单数还是双数(如:一个头是单数,两只耳朵是双数,一只手的五个手指是单数,两只手的十个手指就是双数,等等)。
  ――请幼儿将观察的结果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向其他幼儿说明。 
  我把十张圆点图片过了塑,是为了怕幼儿在画圈的时候画错了,便与改正,事实上在活动中的确有幼儿画错了.
  活动结尾在原教案里是没有记录这一环节的,我自己添加上去的,活动后我觉得效果不错,巩固了幼儿的单、双数的概念。

  活动反思:
  通过先游戏后操作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幼儿学习起来很轻松很开心,延伸活动也是利用幼儿喜欢的玩具作为操作材料,使幼儿感觉一直在游戏,幼儿动手操作时,积极性特别高。真正摆脱了"填鸭式"教育,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设计适合6岁的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游戏做巩固,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速度特别快,没有出现混乱的现象,本节活动的效果也特别好。

第1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特殊的电话号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并记住几个特殊用途的电话号码,练习在相应情景下运用。
  2、巩固对数字0、1、2、4、9的认识,学习从左向右排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110、114、120、119号码卡片,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头饰各一个,电话机一部,多媒体课件。
  2、学具:电话号码卡片人手一份(用带绳子的夹子夹好,事先放在幼儿的椅子下面),0、1、2、4、9、数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提问讨论
  1、出示多媒体画面一——着火的小黄狗家。引导幼儿了解发生火灾时应及时拨打119电话求助,并能较清楚地说出地址。
  (1)这是谁的家?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看门牌号,准确说出地址。)
  (2)小黄狗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屋顶上出现火苗。)用什么办法才能把火扑灭?该找谁来帮忙?怎样才能尽快找到消防队的叔叔呢?(引导幼儿了解发生火灾时要及时打119电话求救。)
  (3)教师出示卡片“119”,请幼儿在自己的数卡中找出1、1、9,并按顺序排列。
  (4)引导幼儿模拟拨打“119”。(如拨打正确,画面上出现消防车,火苗消失。)
  (5)教师小结:我们如果遇到火灾要及时打119电话,向消防队的叔叔求救,这样才能很快将火扑灭。但我们不能随便拨打这个号码,只能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拨打。
  2、出示多媒体画面二——小猪的家,猪妈妈生病躺在床上。引导幼儿了解并记住急救中心的电话120,并能说清楚病人的情况及具体的家庭住址。
  (1)这是谁的家?在什么地方?(重点引导幼儿看门牌号码,准确地说出地址。)
  (2)猪妈妈生病了,小猪应该找谁来帮忙?用什么方法能尽快找到医生呢?(拨打120电话。)
  (3)教师出示“120”卡片,请幼儿从自己的数卡中找出1、2、0,并按顺序排列。
  (4)引导幼儿模拟拨打“120”。打电话时重点说明小猪妈妈得了什么病,家住在哪里。(拨打正确并说出具体住址后,画面上出现救护车。)
  (5)教师小结:由于我们及时拨打了急救中心的电话,猪妈妈很快被送到了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治疗,现在猪妈妈已经康复了。
  3、出示多媒体画面三——站在雪地里的小松鼠,家里的窗户开着。引导幼儿知道遇到困难或坏人时可以打110电话,找警察叔叔帮忙。
  (1)小松鼠的家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看门牌号码,准确地说出地址。)
  (2)下雪了,小松鼠为什么不进屋呢?它发现了什么?
  (3)遇到坏人应该怎么办?该找谁来帮忙?怎样才能尽快找到警察?(拨打110电话。)
  (4)请幼儿从自己的数卡中找出1、1、0,并按顺序排列。
  (5)引导幼儿模拟拨打110。先请个别幼儿拨打,然后全体幼儿拨打。重点说明小松鼠的家在什么地方。
  4、出示多媒体画面四,引导幼儿根据场景与所需拨打的电话进行连线,巩固所学知识。

  二、游戏
  请幼儿挂上电话号码卡片,与同伴交流卡片上的号码,从而明白拿“110”卡片的是警察,拿“119”卡片的是消防队员,拿“120”卡片的是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并进行模拟表演,加深印象。

  延伸活动:
  讨论: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些电话号码怎么办?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使之明白可以拨打114查号台询问,这样就能又快又准确地知道想要的电话号码。

  教学反思:
  通过特殊的电话号码,让幼儿了解110、 120、119它们的作用以及和人们的关系。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让幼儿说说这些电话号码在遇到什么情况下才能拨打的,孩子们大多数的都知道,但不能很准确地说出。我在想怎样才能让这节课不枯燥而且有趣呢?中班幼儿主要还是以直观思维和游戏为主,所以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形象生动的课件并插入了简单的游戏。并且我通过让幼儿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反复的说,反复的练习,使他们能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幼儿在整节课中课堂氛围非常的浓厚,幼儿也很感兴趣,都能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整个环节中,也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的关系。当然教师引入应点到为止。由于我过于引入,以为幼儿不会回答,给幼儿说的机会不够,使得幼儿并没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在最后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我处理的比较仓促。在今后的日子了,我会继续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19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4的分解和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在对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学习情况有一定了解后,我制定出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了解4的分解组合。
  2.初步学习有顺序的分合一个数,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中两边数列分别是递增、递减的关系。
  3.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记录的习惯,并发展幼儿表达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让幼儿学习4的分解和组成。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归纳出分合式中两边数列的关系。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4条小鱼,两个鱼缸,1、2、3数字卡片每人一份,数学练习册,画有分合号的纸条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复习3的分解和组成”
  教师:“上次我们学习了3的组成和分解,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导入,“我们来看这是数字几呢?”(3) 我们将数字3分解,可以有几种分法?(有两种) 分别是:(1和2、2和1)。小朋友真聪明,下面我们可以用3的分解来玩一个游戏,我说一个数字、请你也说一个数字,我和你们的数字合起来是“3”。如:“我说1”、幼儿答出“我说2”。

  二、讲述问题情境,引起幼儿对数字的分解组合的兴趣。
  小兔家里有两个鱼缸,小兔子买回来四条金鱼,要把四条鱼分开养在两个鱼缸里不过不知道怎么分了,想请小朋友们帮忙分一分。你们愿意吗?有几种分法?

  三、解决问题,了解4的分解组合。
  1、教师:“小兔有四条金鱼,想请小朋友把它们分到两个鱼缸里,可以怎么分呢?谁想来试一试?”“我要把它们记下来,不然过会儿我就忘了。”
  2、教师:“教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份,请小朋友们都来分一分,分完以后做记录。”教师出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并记录。
  3、幼儿操作完后,请几个幼儿分别讲述自己是怎样分的,有几种分法。并把幼儿的分法记录在黑板上,教师有意识的选取两种分法,即按顺序分和无序分。

  四、发现问题,学习有顺序的分合一个数。
  1、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哪种分法好,容易看得清楚,记着方便,不容易漏掉,为什么?
  2、教师小结:按顺序分,一边的数越来越大每次多一个,另一边的数越来越小,每次少一个。分出来的两个数合起来总数不变,都是4。
  3、幼儿操作练习:按顺序分合一个数,然后再在有分合号的纸条上用数字进行记录。
  教师进行小结,用分合式表示,和幼儿一起读出分合式并讲解分合号,总数与部分数。

  五、游戏“我的伙伴在哪里”听音乐做游戏。
  请幼儿自由选择数字[或实物卡片]拿在手里,随音乐自由表演,音乐停止,根据卡片上的数字找到另一个数字卡片,要求两人卡片上的数字合在一起是4.可以自由交换卡片重新进行游戏。

  教学反思
  这样的设计是遵循“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的原则,重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学习4的分解。
  通过抛出问题,帮助小兔子四条鱼分开养在两个鱼缸的情节,使数学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正如《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大班幼儿具有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特点,我安排了操作圆形卡片和数字卡片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索4的3种分法,启迪幼儿的智慧。
  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所以我提出操作活动要求时,让幼儿服从一定的纪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2、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两边数列的关系。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本班幼儿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要有一定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我设计了归纳4的分合式中两次数列的关系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跳一跳够得着的地方”进一步升他们数概念质地飞跃。

第20篇、大班数学活动学习9的组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学习按序将9分成不同的两份,感知9的分合。
  2、 继续感知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3、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9朵大小、颜色不同的话,数字,分合号。
  学具: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学习按序将9分成不同的两份,感知9的分合
  难点: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继续感知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活动过程:
  1、 复习8的组成,学习9的组成。为解决重点问题。  
  “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8的分合,谁能够运用互换的方式省略几组相关的分合式。”
  “小朋友们你们看看黑板上都有什么?有什么不同?它们各有几朵?”(引导幼儿从大小、颜色、方位上观察和讲述,如上面一朵花,下面8朵花等)“谁谁能有顺序的把刚才讲的事纪录下来?”如(上面一朵花,下面8朵花,9可以分成1和8等)“我们检查一下是否有序,是什么样的顺序?”“请把分合式读一遍。”继续感知两个较小数之间的互补关系。“请小朋友看看这并列的两个数”如(9/1和8,2和7)“前面多出的1是哪里的,后面少了的到1哪里去了。”
  2、让幼儿在记录分合时只要记录出4组分合就可以了。为解决难点问题。 9〈1和8,2和7,3和6,4和5。
  3、 在感知互补关系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两组并排的分合式,让幼儿明确前面的数增加的部分,就是后面的数减少的部分。
  4、 幼儿练习操作材料。教师进行点评。

  活动反思:
  幼儿学习掌握数的组成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进一步理解数之间关系的标志,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在数组成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实物,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上数的组成经验。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id in(,85271,195216) limit 3

推荐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id in(85308,195705,194033,85282,195586,85296,195751,110850,,195328) limit 10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