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

日期:2021-04-14

这是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第1篇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 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用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 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2、 初读课文

  (1)听了他的介绍我真想去颐和园看看,同学们想去吗?好咱们现在就出发(播放录音朗读)。注意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语调轻柔,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2)怎么样,说说游览了颐和园后有什么感受。

  (3)师:想走进颐和园细细欣赏一番吗?通过图片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要美的智慧,你们行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行。那好,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请一个学生做导游朗读课文,提醒学习录音朗读,读出颐和园的美)

  3、 指导朗读,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读完一二段,提出刚刚学习了神清气爽,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让学生再读这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我想问问同学们,导游刚才是带我们游览了什么地方?

  (3)好,继续我们的行程,刚才那位导游介绍得很好,陪我们走了那么久,我想他累了,我想换一个导游,谁想来试试?好,游客们我们上路了,快跟上可不要掉队。

  (4)读完第三自然段后,问学生刚刚导游又带我们游览了哪里?

  (5)用换导游的方法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6)读至“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停下

师:我感觉导游这里介绍得非常好,我好像真的看到水平如镜的昆明湖。来,我们都像小导游那样把这句话读一读,看谁能超过这位小导游。

  (7)读完第四自然段,哎呀,我一路只顾欣赏风景,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能告诉我吗?这儿可是站得高看得远,你们都看到什么?

  (8)用上面的方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9)问生游览的顺序。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分四大组查找颐和园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游览了颐和园,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游览。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1)把学生分成颐和园总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四个组,各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推荐三名同学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2)学生相互问答间引导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

  a. 长廊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b. 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

  c. 昆明湖的特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d. 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 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看谁读得好。

  2、 全班深情朗读一遍。

作业:写一次游览活动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第2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一起看大屏幕。

  视频中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齐读课题,注意“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我会读”指名领读。去拼音再读。

  “我会填”指名回答。图片出示理解“横槛”“画舫”。

  三、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用“~~”画出。

  2、学生按要求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问题(1)。

  提问: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4、完成自学提示(2)。

  提问: 哪些句子能够体会作者的游览的顺序?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四、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自学指导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 佛香阁 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 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 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 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 “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 桥洞多 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五、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我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第3篇

习作例文

▶教学目标

1.阅读例文,分析例文中按照一定顺序来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2.通过阅读例文,结合批注,学习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例文中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策略

把握学生的年龄段的特点,找准训练目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

(1)师导入: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

(2)预设:《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出示两篇课文的插图)

(3)回顾主要内容。

①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

②生回答。

2.回顾写作方法。

(1)师引导生找出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共同特点。

(2)根据生交流情况,师相机出示:按一定的顺序。

3.导入新课。

(1)师述: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2)课件出示习作例文。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回顾课文自然引出新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到了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简洁而实用。

板块二 学习例文

1.学习《颐和园》。

(1)阅读例文,整体感知。

①师:首先让我们翻开课本,走进文本,去欣赏颐和园的宜人风景吧!

②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的颐和园?

③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这是美丽_______________的颐和园。

④生交流。(师相机出示:美丽)

⑤师引导:你从哪个句子中找到这个词的?(生交流)

⑥课件出示句子。

⑦师小结:这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2)探究讨论,找过渡句。

①师引导: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快速在文中圈画出这些句子。

②生浏览课文,画出句子。

③课件出示句子。

④生朗读句子,结合批注体会句子的作用。

⑤师引导: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⑥预设:这些句子不仅介绍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还点明了游览的地点。

⑦生根据过渡句画路线图。

⑧根据生交流情况相机强调重点词语和短语。(课件出示: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3)分析课文,突破重难点。

①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将景物写清楚的呢?

②生默读课文,结合批注讨论,交流讨论结果,师随机点拨。

a.长廊。(课件出示段落)

预设1:第1句“来到有名的长廊”不仅点明游览的地点,还总写了长廊的“长”。

预设2:通过数据具体描写了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预设3:用横槛上的画、两旁的花木突出了长廊的“美”。

生齐读。

b.万寿山脚下。(课件出示段落)

预设1:联系旁边的批注“抬头一看”,我知道了原来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预设2:作者写佛香阁,突出了它位置很“高”,从“耸立”和下文中的“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

c.昆明湖。(课件出示段落)

师指名读句子,相机引导:你认为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预设:静)

师顺势引导: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读出了昆明湖的“静”?

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③师:默读旁边的批注,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④师小结: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既写出了湖水的静和绿,也是他游昆明湖的感受。“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这是他的见闻,作者就是通过写自己的感受和见闻,将昆明湖“静”的特点写清楚的。

(4)总结学法。

师:学习《颐和园》时,我们先找出中心句,再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依据课文内容画出游览路线图,弄清楚作者写了哪些景点,最后联系旁边的批注和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板书:画路线图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过渡句)

2.按照《颐和园》的学法自学《七月的天山》。

(1)师引导:接下来我们运用学习《颐和园》的方法自学《七月的天山》。

(2)生自学《七月的天山》,边读边思考。

(3)生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4)师根据生交流情况相机总结。

①中心句: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②过渡句。

a.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b.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c.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③路线图: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④主要景点及特点。

a.进入天山:主要写了高耸的雪峰、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雪水、山脚下的溪流,描写这些景物时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非常有条理。

b.再往里走:主要写了天山的原始森林。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的声音来衬托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托它的稠密。

c.走进天山深处:主要写了野花。描写野花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像锦缎、像霞光、像彩虹,多美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方面把握文章内容,明确描写景物的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还要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有助于后面的作文指导。

板块三 总结运用

1.归纳写法。

(1)师引导:学习了两篇例文,你有什么收获?

(2)生讨论后回答。

预设1:描写景物时可以按移步换景的顺序写,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预设2:可以运用衬托和比喻等手法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

2.师归纳。(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描写景物时:

可以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

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3.学以致用。

(1)师:让我们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早晨的校园、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要求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即景抒情。

(2)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从语言学习到语言实践,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

▶教学反思

教学习作例文,有的老师认为,例文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源点”,有的老师则认为例文可能是限制学生思维的“镣铐”。我认为只要把握好例文使用的“度”,不需用时不要用,需要用时充分用,就能达到小学新课标中提到的“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的要求。

教学时,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例文,知道描写景物的主要特点,再让学生根据过渡句,画出路线图,分析例文中作者是怎样将游览的顺序写清楚的,最后要求学生运用《颐和园》的学法学习《七月的天山》。

这节课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注重文本的解读,让学生立足文本去分析与理解,避免架空分析。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时间,整节课从文意概括到重点品析、难点解读,基本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以点拨指导为主,较好地贯彻了高效课堂的理念。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