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语文必修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

日期:2021-05-04

这是《雨霖铃》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第1篇

雨霖铃的教学案例

背景:上学期,在讲<雨霖铃>这一首词时,我是用吴奇隆的<一路顺风>来创设情景的.运用这首歌曲渲染出一种凄凉、伤感的离别氛围.因此学生就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了与家人、朋友或同学分别时的情景.从而十分自然地引出了描写情人分别的经典之作――柳永的〈雨霖铃〉.我们都知道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同样,柳永的〈雨霖铃〉也是“词中有画”.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品读后,就让他们独立思考、仔细揣摩词中的意境,然后他们各小组内自由讨论,用他们小组全体成员的集体智慧演绎〈雨霖铃〉.让他们自己当导演当演员,根据他们最终的成果给予客观的评价、鼓励和奖励.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组都在积极地准备着.我也感到很欣慰,因为我们这个学校是一所私立的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的教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也较为原始.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很多同学连“在”和“再”都分不清楚.现在能如此专注地揣摩文意并努力地准备表演,实在难得.经过十五分钟左右的准备,他们各组分别展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每组的表演都十分精彩,各有千秋.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小组将他们自己的橡皮擦、透明胶、自制的纸糖果混合装盘,作为柳永与其情人的饯别宴上的菜盘,且拿出自己平时用的手绢作为演示“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道具.还有的小组在角色的分配上十分到位,选出了组内声音较为老成、浑厚,从表情神色看,较沧桑、老练的男生扮演“兰舟催发”这一细节中的船夫.他们的表演确实是各有特色,每组都能做到将词中的场景基本上展现出来.可见,他们都已经领会了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因此这节课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但其中有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每组都是用两个女生来扮演柳永和他的情人的.我们都知道,此词明明写的是一对恋人分别的情景.为什么他们要用女生来演情侣呢?

思考:

高中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特征都逐渐地突显出来.据有关社会调查显示,高中生的思想日趋早熟.很多大学生的恋爱对象都是自己在高中时谈的.只是在高中时,他们基本上是进行地下活动.由此可见,高中生对爱情有了自己的认识.对于异性间较为亲密的接触和交往,他们十分敏感.我们这些职校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再加上我们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思想也不太开化.假如让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来演情侣的话,绝对会引起无聊的哄闹.同学们也会七嘴八舌地说一些难听的话,以后也会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样的话,那两个学生真的会很难看,下不了台,以后也很有可能会受此影响,不敢再碰异性同学.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们非常聪明地选择用同性来扮演情侣.但为什么不选一对男生来演呢?这同样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近两年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异常火爆,超女李宇春、周笔畅更是家喻户晓.高中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他们对超女的崇拜和迷恋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尤其女生.从她们的作文和周记中可以看出,她们经常利用周末的时间上网了解超女的情况,下载她们的歌曲以便每天欣赏.且疯狂模仿两位中性超女的行为动作和衣着打扮.很多女生的行为、性格越来越男性.而高中男生的“大男子主义”很严重,他们很讨厌别人说自己像女孩子.因此在挑选“演员”时,那些思维严密的“导演”选择了较为男性化的女生出演词中男主角.

我们每组同学都用一对女生来演情侣,表演也因此十分顺利,并没有引起什么哄笑,他们对两个女生上演情人离别戏表情坦然,一笑了之.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应该觉得可悲.学生表演全面,抓住了细节,紧扣词中意境,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找道具,考虑得很周到.这是教育的成功,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并不是高分低能的天之骄子,而是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能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来处理问题的“低分高能儿”.但是教育并不是仅仅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应该像兄弟姐妹一样,互帮互助,彼此是好朋友.在课堂学习中,也应该正常地接触和交往.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新教师,我个人认为男女生在课堂表演中完全可以同台出演情侣.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改版〈雨霖铃〉.爱情不是什么可耻的东西,我们的学生也有权接触相关的教育.翻开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描写男女爱情的文章,如〈声声慢〉〈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可见对于学生正确的爱情观的树立是我们高中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遇到问题我们不应该因为怕麻烦而选择逃避,这样我们永远也不会处理棘手的问题.学生也因此觉得爱情很神秘,好奇心更强,从而出现更多的“地下恋爱战”.而且同性演情侣也有可能引发同性恋.基于以上点点,我认为教师在叫学生表演之前可以鼓励男女生进行搭配,出现哄闹场面也不必惊慌,应进行正确的疏导,并且可以借机对他们进行正确爱情观教育.

《雨霖铃》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掌握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掌握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引导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赏析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这一首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掌握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 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 (虚写) 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

  四、合作探究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五、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雨霖铃》教学设计第3篇

一、教学目标雨霖铃教案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三、教学过程(一) 导语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江淹曾经写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课题](二)柳永简介(略)(三)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四)整体感知: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雨霖铃》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4.整体把握: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

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抒情手法:直抒胸臆。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上片:别时(实写) 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别后 (虚写) 今宵 杨柳岸经年 未卜(五)合作探究赏析(理解文句 ,具体赏析意象和意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分析角度提示: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4.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六)朗诵,总结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七)作业布置1、 背诵全词。2、 查找有关描写离别的诗词或文章,比较鉴赏。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