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日期:2021-10-05

这是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是优秀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第1篇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懂得蝙蝠飞行的原理。

  3.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设疑。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

  出示课题:34蝙蝠和雷达

  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雷达是什么?大家在预习时都查了资料,谁愿意介绍一下?

  (2)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初步感知,整体阅读。

  1.读课文,边读边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悟:雷达是根据蝙蝠的探路方法发明的。

  三、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既然雷达是从蝙蝠的探路方法得到启示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

  1.让我们先来看看蝙蝠的探路方法

  教师引读:

  蝙蝠,能够在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它飞行起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谈谈你对蝙蝠飞行技巧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出示: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比较一下这两句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

  同桌讨论

   指名交流

  (1)蝙蝠到底是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呢?

  读读课文,找到有关句子,请用直线划出。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2)科学家们依靠几次试验得到证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组学习

  比较三次试验的方法完成表格:

  试验的条件(

  

  

  

  

   )

  第一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第二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第三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试验得出(

  

  

  

  

   )

  (3)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呢?

  

  读读课文,说一说。(配合图片,进行理解)

  2.让我们来看看雷达是如何工作,给飞机导航的。

  读读课文,再来谈一谈。

  3.你能谈谈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它们的共同点是: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四、归纳总结,课外拓展,收集信息。

  1.人们正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了启发,发明了飞机的导航系统。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从而产生的发明。

  比如:看到鱼能在水中自由沉浮,发明了潜艇。这些,被叫做仿生学。

  2.请你查找有关资料,看看人们还有哪些发明和动物有关,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的?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第2篇

1.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会用生字组新词,能正确朗读、听写新词。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成功之处:

  根据教学效果,这三个目标都能基本达到了:

  首先,在字词教学的环节。听、读、写都得到了落实,特别是认读、和汉字的结构规律识字方法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发现,再总结方法,从而很好地实现了识字目标。

  其次,在保证生字词语的学习效果的基础上,正确地朗读课文就得到了保证。而且本文比较简短、生动有趣,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而在学习概括主要内容方面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难点,但本课属于写事文章,相对线索比较清晰,加上课前的预习以及结合课题的质疑,学生对哦文章的重点基本把握了,再套用平时的教学模式“谁?干什么?怎么样?”加以引导,学生还是比较有条理地说出了主要内容。

  二、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生字词语的时候,没有及时地找出生字词语在文中的位置,假如这样作重点地朗读指导,课文的朗读效果就更有保障了。

  其次,教学生字词语的过程中,花的时间没有进行重点的'书写板演与指导,更没有展示和评价学生的书写效果。

  最后,教学生字词语花的时间比较多,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没有很好地进行多形式的朗读训练。

  希望今后能稍加注意,合理地教学分配时间,保证学生读的时间。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第3篇

一、学习目标:

《蝙蝠与雷达》的教学设计

  1. 认识7个生字,正确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 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 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 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 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1.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 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要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3. 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 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5. 小结:

  a) 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

  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b)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些问题。

  五、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第4篇

教学目标:

四年级《蝙蝠和雷达》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

  1、略处理第一、二自然段,重点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中感悟蝙蝠飞行的“灵巧”。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读中理清试验准备工作。读中比较试验结果,读中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2、角色转移,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研究发现!

  3、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动起来,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

  一、联系生活,

  1、师: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比如说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你还知道哪些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指名说)

  2、过渡:那么,善于在夜间飞行的蝙蝠,给人们什么启示呢?

  ⑴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师点出“夜航”)读了这一小节,你心中有疑问吗?(生回答)

  ⑵引读第二自然段,师顺着学生回答:是呀,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又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指名读题,齐读。

  二、由疑导入,读中感悟,导读感知(学习3)

  1、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

  ⑴出示3第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⑵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⑶边读边想第一句话,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比……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

  ⑷交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⑸比读,赛读,师导: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2、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生说)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

  三、角色转移,读中有思,读中发现(学习5)

  1、师过渡: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通过几次试验,来研究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

  2、自由读5,⑴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⑵请生上台板书。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默读5第一、第二句话,⑴思考:在这些准备工作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细小的地方?在书上标一标。(“横七竖八”、“许多绳子”、“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⑵交流,师导:科学家在这些细小的地方这么做有何用意?(实验更精确,充分说明蝙蝠不靠眼睛探路。)

  小结:看来,科学家们做试验时想得还挺周到、细致的!

  4、试验结果如何?⑴引读第三句话。

  ⑵小科学家们,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5、齐读5。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读中比较

  1、自由读5。

  2、学生小组自学完成表格。

  3、交流并派代表上台介绍二、三次试验经过。

  4、出示第一次试验结果和二、三次试验结果。

  ㈠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㈡、㈢蝙蝠就象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⑴指名读。

  ⑵自由读这二句话,比一比,第一次和第二、三次试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师导:抓住两句话中关键词来说)。

  ⑶从中,你可以发现什么?

  5、⑴出示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三次试验证明……”

  ⑵指名读。(请学生板书三次试验结果。)

  ⑶说说“配合”一词能否去掉!

  读中比较。三次试验中,第一次和最后两次的结果截然相反。在试验结果的陈述中,作者有意强调结果的`截然不同,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读中比较,让学生在读中研究、发现,从而使读不再浮于表面,形成真正的、有实效、有收获的“读”。

  6、师小结全文:说说你在这堂课学习中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

  1、自学生词,抄写生词。

  2、根据自己的能力自选作业

  用自己的话复述科学家三次试验的经过;

  完成练笔《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气介绍自己夜里飞行的秘密;

  以网络和各类书报杂志中搜集整理仿生学知识,并整理成文,在读书交流会上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附: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

  第一次 试验准备工作 试验结果 证明

  (学生板书) 铃铛没响 (生板书)

  —————— 绳子没碰 ——————

  —————— ——————

  [设计意图]: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本板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轨迹、教师教学的思路!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