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案第二课时

日期:2021-10-27

这是蝙蝠和雷达教案第二课时,是优秀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蝙蝠和雷达教案第二课时

蝙蝠和雷达教案第二课时第1篇

⑴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 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因而要上好“老”课文,要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今天这节课,上得很“顺”,但却没有看见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交流互动的动态过程。整堂课,老师精心安排了每一个教学步骤,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得很被动,这一步读哪几个自然段,下一步画什么示意图,都是在老师的 “指挥”下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发挥。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阅读的本质是思考,思考源自疑问,有疑才有思。因此,这篇课文如果能按“问题情境──合作探究──交流互动──点拨总结”的流程教学,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或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并用自己的方式汇报学习的结果,如画示意图,填空,小小解说员介绍,表演等等,教师再进行巧妙地点拨和引导。这样的语文学习是不是就更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也能体现《课标》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⑵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老师在钻研教材的时候,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每篇课文在本单元所应担负的学习任务,《蝙蝠和雷达》在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点是“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训练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万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本单元的这一训练点,没有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抓住要点进行归纳,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在学习中,老师能让学生在文中走一个来回,理一理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受到启示发明创造”,再按这一顺序自己组织语言说一说,那么“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学习目标的达成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蝙蝠和雷达教案第二课时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

2、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PPT辅助课件、三次试验表、仿生学小资料。

四、课时设计:

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过渡内容,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同学们通读了课文,认读、理解了生字词,初步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深入地阅读《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能从作者深入细致地描述中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二、细读理解,品味语言

(一)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原因。

1、师:我们已经知道,科学家是从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上得到启发才发明雷达的。那么蝙蝠在夜间飞行探路的本领到底有多高?从哪儿看出来的?请同学们打开书,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2、指名汇报。

3、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极细”:说明障碍物很小。“灵巧”说明蝙蝠动作灵活,是夜间飞行的高手。)

4、指导朗读:你能读出对蝙蝠飞行技术高超的赞叹之情吗?

5、再读读这段话,看看哪些哪些词语体现了蝙蝠夜间飞行灵巧。(引导学生关注“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词语把蝙蝠飞行本领表现出来的。)

6、仿照作者的表达方式,夸一夸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

课件出示:蝙蝠飞行的本领真绝啊!无论( ),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 ),它也能( )。(指名说)

(二)交流实验过程。

1、过渡: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做了一次试验。(生齐读第4自然段。)

2、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妙。

课件出示: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1) 指名读,谈谈哪些词语最重要。

(2)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关注“横七竖八”“许多绳子”“许多铃铛”,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指导朗读,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4、为了弄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们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出示表格,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5、组织汇报交流,教师引导修正后出示表格。

6、师:请同学们把表格中科学家记录的第二、三次试验与课文的第5自然段进行对比,你能发现作者写作的高超之处吗?(简洁明了、详略得当、富有变化)

(三) 揭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1、科学家从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出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3、这个结论和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

(丢掉“配合”是不科学的,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耳朵或嘴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黑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种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4、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那么蝙蝠的口耳到底是怎样配合的呢?(读读第7自然段。)

5、出示: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指名读)

6、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那个词体会到的?(指名说)

7、师:是啊,人们从大自然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往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科学家最终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蝙蝠的视力弱,但它的嘴和耳朵配合特别默契,一本书上说,它能在一秒钟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并能准确的区分开食物和其它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以便确定自己的飞行路线。多么了不起呀!

8、现在你就是一只夜间飞行本领高强的蝙蝠,你向大家介绍一下飞行的秘密吧!(指名说)

9、出示“嘴”、“超声波”、“障碍物 ” 、“耳朵”、“反射”卡片,请学生贴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上。并说明粘贴原因。

10、情景表演,展现蝙蝠夜间探路的过程。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蝙蝠、超声波、障碍物,根据教师提示进行表演。

师情景提示:这是一个漆黑漆黑的夜晚,一只蝙蝠出来找吃的。它慢慢地向前飞,边飞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了,超声波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方向。

11、师:科学家从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呢?(科学家从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中得到启示,给飞机安装上雷达,使飞机在夜里也能安全飞行。)

12、 雷达与蝙蝠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填空内容。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1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14、师出示“天线”、“无线电波”、“障碍物”、“荧光屏”“反射”,请学生贴在黑板相应位置。

三、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1、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像这样人们模仿生物的特性进行发明创造的科学叫仿生学。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的设备? 你是如何知道的?请整理成一篇习作。

2、课件出示仿生学小资料。

3、推荐阅读《奇异的仿生学》、《神奇的仿生学》。

四、课堂小结,保持兴趣

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

蝙蝠和雷达教案第二课时第3篇

一、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养目标: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

  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四、教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情景激趣,揭示目标。

  1、复习第一段。

  2、播放有关录象。

  3、质疑揭示目标。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并思考:蝙蝠在夜里是怎样飞行的,哪个词最能概括这种飞行的特点?

  (2)理解重点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四人小组自学。

  (2)汇报交流。

  (3)引读: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看录象,并思考: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的?

  (2)指导朗读。

  (3)理解重点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根据思考题自学。

  (2)师生共同板书。

  (3)看录象。

  (四)总结。

  (五)扩展。

  (六)质疑。

  (七)作业。

  板书设计:

  18 蝙蝠和雷达

  嘴

  (研究)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启示)

  天线

  (发明)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教案第二课时第4篇

一、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二、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要想知道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完全飞行,首先得揭开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这节课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共同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

2、小组合作,了解试验的过程。

⑴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些内容?(46小节)

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上的内容,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目的

次序

方法

结果*123

⑵小组派代表汇报,复述试验过程。

3、学习7、8自然段。

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起来探路的呢?齐读第7自然段。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夜间是如何飞行的。

师板书:

⑶看着教师的示意图说一说。

⑷自学第8自然段,想想夜航飞机与夜间飞行的蝙蝠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并仿照教师的方法给雷达画一个示意图。

⑸指名一生演板,说一说。

⑹对照两份示意图,说一说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⑺相机出示课后的填空题。

⑻小结:

雷达的发明确实的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种从研究动物的特别功能后得到启发,发明出科学仪器,机械为人类服务科学叫仿生学。请大家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哪些仪器、机械和动物的特有本领有密切的联系?(如乌贼鱼──汽垫船;响尾蛇──空对空导*;鱼──潜水艇)

4、读写结合,仿写课文1、2、7、8自然段。来当一回小作家,从中选择潜水艇这一发明,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也来写一篇仿生学的小短文,按照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顺序来写一写,写得好的就投稿到我们的校刊上,好吗?(学生练写)

5、课外延伸:

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会在生物的启示下将会越来越多的发明创造。课后,大家可以阅读12课中的《大自然的启示》一文,相信将会带给你更多的启发。

板书: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科普小短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们通过对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探究,并从中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全文条理清晰,逻辑*强。针对教材特点,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朗读课文,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知识*很强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首先创设了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是整堂课的第一个环节。其次,在深入理解课文本内容之后,学生对仿生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当一回作家,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以鱼和潜水艇为题指导学生练笔,按照提出问题──揭示秘密──发明创造的顺序,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读写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多层次、多回合、大面积的语言训练,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阅读面广,在语文课上乐说善思,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大面积的练说,如三次试验的过程,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屏幕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说的层次*,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

3、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二、不足之处

1、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因为这一部分内容简单,而花时太多,挤占了后面仿写的时间。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目的复述课文的真正用品。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情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2、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尽管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说的训练,但思考和问题过于浅显,对学生的思维素质没有很大的促进和影响,生成*的东西较少,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3、这堂课上的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本应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可惜因为时间的原因没能显现出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有很强的预设*,未能凸显出学生*阅读的能力。

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