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9
这是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是优秀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做到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走近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正式上课前,张老师先和大家来一个热身小活动,我说上句,你们答下句。
2.人心齐,泰山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这两句话和现代我们说的话一样吗?有何区别?语言简练。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板书: 文言文
3.今天,我们也将要学习一则文言文小故事,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写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4.指名读题。你关注到了什么信息?事儿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5.让我们带着对题目的理解,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书。
1.为何王戎不取道旁李?先听老师读课文。
2.这则文言文一共几句话啊?(四句)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读好它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文章3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停顿。
3.你们将字音读准了吗?检查字词句,开火车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讲诸的意思,竞正音,竞是什么意思?争着)
4.把这些句子送进文章里,你还会读吗?试着读全文。谁来挑战?
三、释书。
1.这篇文言文一共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呢?请各位同学结合书中的注释,四人小组,一人一句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可以互相补充。
2.谁做勇敢的第一人上台来和大家说一说你对这篇文言文的理解,其他同学认真听,过会他说完,你可以进行评价或补充。一句一句地说。
3.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你们现在能读好他们了吗?指名读,齐读。
4.谁再来完整的说一说全文的意思。指名说
5.这则文言文其实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下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可以加上恰当的内容,让故事变得生动有趣。
6.你讲的真好!就请你将课文再次读给大家听一听,注意读准节奏,读书故事的韵味。
7.这短短的49 个字,你会背了吗?自己背,指名背,齐背
四、 寻书
1.同学们,为什么王戎说“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呢?
2.从中你可以看出王戎是个什么样的人?聪明,善于思考。
3.王戎除了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还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再来看一篇有关于王戎的文言文。
出示《王戎观虎》
4.请同学自己读一读,根据老师所给的注释,能不能看出王戎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5.看你们读的这么投入,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读,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勇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同学们,文言文难吗?看,你们读了一遍就能读懂了!可真厉害!让我们为自己鼓一次掌!
7.这两篇关于王戎的文言文出示出自《世说新语》,全书有一千多则文言文,里全是这类有趣的小故事。推荐大家进行课外阅读。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 学会根据句子意思,有节奏地朗读文言文。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句子意思,有节奏地朗读文言文。
四、教学准备
教科书,PPT课件
五、课时
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魏晋时期非常有名的人,他的名字叫王戎。我们一起来看看《世说新语.雅量》中是如何记载王戎的吧(出示《王戎观虎》)。老师读文言文,请同学们自己小声读一读释义(给现代文解释)。
2.同学们,这篇文章讲的是王戎的故事,你认为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呢?(生:勇敢、冷静等)
3.这篇文言文出自《世说新语》,简单介绍《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有36门,“雅量”是其中一门。雅量,是指宽宏的气量。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这就要求名士应该注意举止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这才不失名士风流。
3.《世說新语》中记载王戎的小故事还有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世说新语.雅量》中另一篇描写王戎的小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看一看王戎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大家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题目(田字格写“戎”)。
“戎”是本课的生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 ”指的是兵器,“ナ”指的是上战场所穿的铠甲,合起来表示武器。看来王戎的父母希望把他培养成一位勇敢的男子汉。
请大家一起朗读题目。
4.同学们,读了题目,你猜猜这篇文言文要写一个什么故事?其实啊,《世说新语》原文中并没有题目,不过,忘了方便我们识记古文,后人就为这个故事概括了这个题目,通过读题目,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不是一目了然呢?
(二)课文内容讲、读
1.同学们请打开书,先自己小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试着可以换几种方式把课文读通顺。
男生读(评价:你把“折”这个字的读音读准确了)女生读(评价:你读准了“诸”字的读音。)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2.同学们,你刚才第一遍读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预设:1.不懂意思2.不知道在哪里停顿,不知道怎么读)
3.(总结)其实,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先根据书下注释了解句意,再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朗读。接下来,就让我们运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篇文言文。
4.(出示第一句话)结合书后注释,我们知道“尝”的意思是“曾经”。“诸”的意思是什么呢?老师给大家一个词语,“诸位”,请诸位同学说一说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生:各位,大家)在这里,“诸”的意思就是“许多”。结合我们已有的生活实际,大家理解了“诸”字的意思。其实,这也是理解古文字义的一个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诸”字。(田字格写“诸”字,学生说写美观需要注意那些地方)
5.那么这一句话的意思,谁能说一说?(评:句子意思理解得非常到位)
6.请同学们试着根据句子的意思读一读,注意停顿。指名读(评:我听出来王戎七岁了。是和小朋友们一起来游玩……)
7.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李子很多)
你能用现代词语形容一下吗?(果实累累)
李子多到什么程度?(生:把树枝都压弯了)
同学们快看一看书,文中哪个词能够形容你看到的这一景象?(生:多子折枝)
大家一起读这个词。
8.(出示第二句话前半部分),这句话谁能读?(评:1.果实不够多,谁再来?2.听出了果实很多,把树枝都压弯了。谁能学着他的朗读再来试?李子真是太多了!)
谁能通过朗读强调出这棵多子折枝的李树在哪吗?(评:这棵李树原来就在道边啊!)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这句话一二三四组,男女,全班读)
9.看到道路旁边满树红通通的大李子,孩子们又有怎样不同的表现呢?你能用文中的话告诉老师吗?(生: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评:他找的和你一样吗?同学们找得很准确)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话。要想把这句话读好,需要我们了解它的意思。文言文中“走”的意思和我们现在讲的“走”的意思不太一样。我们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过一篇文言文,叫做《守株待兔》,出示原文。这里也涉及了“走”的含义,在“兔走触株”中“走”当“跑”讲,在这里的“走”又是什么意思呢? 也是“跑”。“竞走”表示什么呢?“竞”也是本课的生字(田字格一起书写)。“唯”的意思是什么?同学们,把这句话的意思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10.这个句子怎么能读好呢?自己先试一试吧。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评:根据句子意思做停顿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评:读出了许多小孩争着跑过去摘李子的样子。)(评:没有读出王戎的冷静,能通过朗读强调出只有王戎没有动吗?)同学们,一起再读这句话。
11.(出示第二句全句)同学们,试着把第二句一整句读一读吧。第1、2组先读,第3、4组读,我们一起来配合读句子,老师先读第一个分句,男生读第二个分句,女生读第三个分句。同学们齐读句子。
12.总结、板书:在面对道旁李树【多子折枝】的情况下,王戎的表现和诸儿的表现截然不同。诸儿的表现是【竞走取之】,王戎的表现是【不动】。
13.人们很奇怪,问王戎,王戎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在书中画出王戎的回答。他的回答是?(生: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同学们你们画的是这句话吗?你们都找到了王戎的回答。
……
18.你能把这个小故事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分成三个小部分吗?(投影学生书)和你划分的一样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先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指名说。
(三)总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章,学会了如何把这篇文章朗读好并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今天的作业是同学们拿出《世说新语》,读一读书中那些有趣的小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4个字,理解“唯”“信然”“竞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
4.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王戎的善于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朗读文言文节奏,并能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课件出示2)
师: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文,还记得吗?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这个?
(你看的很认真,能把这么长的故事情节都讲清楚了,真不错!)
师: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吗?
(你真是个会思考,会表达的小朋友,用一句话就把故事内容说清楚了,真棒!)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二、初读小古文
1.读后释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道”的意思是什么?
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语。
戎 诸 竞
认读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戎”(róng)不能读成(yóng);
“诸”(zhū)不能读成(zhǔ)。
(课件出示4)
(2)书写“戎 尝 诸 竞 唯”。
字形难点:戎:左下部是“十”,不是“廾”; 诸:中间没有“亻”;“竞”下半部是“口”加“儿”不能写成“日”加“儿”。
(课件出示5)
(3)理解实词和虚词。
【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实词:〔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李〕李子。
〔游〕玩耍。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争先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曰〕说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信〕的确。
虚词:
〔然〕如此。
〔之〕他(它)。
(课件出示6、7)
3.过渡: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1.师示范读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课件出示8)
2.合作朗读课文,要读准生字。
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
哪一小组来汇报(2个小组)谁最好?
适当根据情况,再让学生读一读。
3.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注意断句,理解大意。
随机点找学生朗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等多种形式,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4.合作学习生字。
(1)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
(2)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
朗读方法:范读、自由朗读、赛读等。
(3)开火车,齐读,两两读。
三、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也想做一个像王戎这样的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吧?可是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呀?看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孩掉到缸里去了,缸又很大,里面盛满了水,小孩不会游泳,眼看就快淹死了,孩子们没有力气将他拉上来,叫大人来又怕来不及,这时该怎么办呢?(课件出示9)
老师会继续追问,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能够砸缸的工具又该如何?
师小结:距今900年以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司马光也最终成为北宋一代名相,还写有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此可见,从小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于将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课件出示12)
【教学目标】
1. 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会书写“戎、尝、诸、竞、唯”五个生字。
2. 能正确朗读课文,配图再读课文,会用歌诀乐读法诵读课文,节奏分明。背诵课文。
3. 学会找关键词梳理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生动。体会人物形象,感受王戎善于观察思考、冷静推理、不随大流的特点。用古人的话评价——见微知著,和而不流。
【教学重难点】
1. 找句中关键词梳理故事情节。
2. 有滋有味读背课文,会讲故事。
【教学过程】
壹 看图谈话 引出课题
1. 看图引入,学“戎”字。
(1)看图谈话,联系旧知,引入人物。
出示司马光与王戎的图片, 正音“戎”字。
(2)识“戎”字:猜猜这是什么字?(“戎”)你是怎么猜的?
右上半包围的是“戈”——出示图片。“戎”分成两部分:戈下的代表盾。“戎”指兵器或战争。积累两个词:戎马一生 、投笔从戎。
(3)齐读课题。
贰 多种形式 趣诵古文
1.自由朗读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赶紧读读课文。
(1)开火车读。
“多子折枝”中“折”的读音和意思?(多子折枝,树上果实累累,太重了,把树枝压弯了。看书上李树的一角插图。再看看古汉语词典上“折”的意思:引申弯曲。
“诸”是翘舌音,你读准了吗?“诸”是什么意思?“诸小儿”呢?
(2)齐读。
2. 配图诵读课文:你们把课文读得又正确又响亮。老师要给你们一个奖励——出示漫画图。
(1)学生配图,说明理由。
(2)看图读故事。
叁 梳理故事情节 感受人物形象
1.说一说课题的意思。
2.照样子填空,梳理故事情节。
王戎为什么不摘道旁的李子呢?我们把这个故事梳理一下。出示ppt: 语作本第四题。
(1)读懂题目。
请生读题目前半部分要求——你看懂了什么?(故事的结果有了,要我们填写故事的起因、经过。课文一共四句,从每句话中提取最主要的内容,找句中的关键词。)
你想到了什么填写的方法?(读一句,想想意思,找一个词,写下来。)
(2)完成语作,照样子填空。
老师巡视,有目的放贴板,让学生写好后贴在黑板上。
3. 反馈、完善情节图,读懂小古文。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预设:与诸小儿游
齐读,请生说意思。讲解 “尝”的古今异义。
(2)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这句话有三个信息:看道边李树多子、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读读课题,你觉得留什么,为什么?
这句话中也有古今异义的字“走”。解释“竞走”。
(2)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预设:此必苦李
齐读读第三句,说意思。理解“之”的意思。
(3) 取之,信然。
你读懂了吗?“取之”的“之”指什么?一字多义是古文特点之一。
4. 看情节图,把故事讲完整讲生动。
请同学根据黑板上的内容修改作业、补写完整,然后看情节图,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完整。
5. 齐课读文,体会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我们读到了一个七岁就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分析推断、不随大流的王戎。(出示PPT)
(2)结合他人评价,体会人物形象:古人对具有这些品质的人是怎样的评价的,想知道吗?(出示PPT)
①汉 班固《白虎通·情性》:“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於事,见微知著者也。”
我们借用古人的一人词来夸夸王戎的言行:戎“见微知著”也。戎乃见微知著者也。
②《 中庸 问强》子曰:“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借用古人的一人词来肯定七岁王戎难能可贵的言行:戎“和而不流”也。
(3)总结人物形象,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肆 趣味诵读 读出节奏
1.看书法作品《王戎不取道旁李》,读出节奏。
这样的长长的称“条幅”。(出示竖写作品)还有横着的,称“横幅”。(出示横写的作品)正确朗读,读出节奏。
2.歌诀乐读法诵读。
课文读得很流利,如果加节奏读,会更有趣。(放视频)
我们也来试试?轻拍节奏,我读一句,你跟一句。(滚雪球式) 谁敢挑战老师,整篇文章诵读一遍?
3. 挖空背诵。
( )七岁,( )诸小儿( )。看道边( ),( )竞走取之,( )。人问之,答曰:“树( )而( ),( )。”( )信然。
伍 拓展诵读《徐孺子赏月》
1. 出示《徐孺子赏月》,正确朗读 。
2.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完整。(提问“尝”字)
3. 借助图示,轻拍节奏诵读《徐孺子赏月》。
4. 你喜欢徐孺子吗?为什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