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爬天都峰学情分析教案

日期:2021-09-22

这是爬天都峰学情分析教案,是优秀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爬天都峰学情分析教案

爬天都峰学情分析教案第1篇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爬天都峰学情分析教案第2篇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大郡峰的“高”和“陡”的? 课件出示找到的句子。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画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课件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

  )向峰顶爬去。(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爬天都峰学情分析教案第3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课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 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 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三年级,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第一课时已经会读会认会写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本节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要逐步使学生养成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通过品读,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策略:

  通过课后思考题,逐段读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回顾内容。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再全班齐读。

  2、指名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直奔课题,导入新课。

  1、写作者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设计意图: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出示天都峰的图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三、体会“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爬上峰顶。

  1、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

  默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文。

  3、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选出问题:“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4读读议议,释疑。

  a、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讨论体会:为什么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

  (设计意图: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指导朗读: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读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生边读书边勾画。

  指名说全班交流: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引读第7段,比较句子,体会“终于”一词。

  ①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

  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比较句子,从“终于”这个词体会登山的艰难,登上后的喜悦心情。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c、出示:“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四、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出示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总结: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3、齐读爸爸的话。

  反馈练习:

  阅读课文6、7段,回答问题:

  1、这两段写了(

  )(

  )(

  )爬上天都峰,其中重点写了( )。

  2、这两段话中,用了攀着、手脚并用、爬呀爬、 终于这些词语,既突出了爬山的( ),又表现了他们不怕( ),勇于( )的精神。

爬天都峰学情分析教案第4篇

模式特点

爬天都峰优秀教案

  本模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既强调教师“导”的作用,教学中注重以读为基点,把“读、思、议”紧密结合起来,又有机地把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以求达到教与学双方的“期待视野”的确良融合,是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唤醒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实现条件

  1、学生对象: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2、教材对象:适合用于各种类型的文章

  1、模式简明图示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1)导趣——初读感知

  ↓ ↓

  (2)导读——细读理解

  ↓ ↓

  (3)导思——精读感悟

  ↓ ↓

  (4)导情——赏读内化

  ↓ ↓

  (5)导练——迁移运用

  2、操作过程说明

  (1)导趣——初读感知

  兴趣是乐学的先导和基础,它可以诱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行为动机。教师在教学伊始,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维和阅读探究的兴趣。

  “初步感知”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指导,除了保证让学生初读的数量外,还要实施检测,以提高初读的效果。一般来说,学生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①读准、记牢生字词;②读通课文,不可读破句,也不可添字、漏字;③大致弄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层次。

  (2)导读——细读理解

  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性读的阶段。它是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感知课文的阅读过程,是精读的前奏。其主要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感知的信息加以具体化、明确化。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有效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尽量读出感情来,让他们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并诱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从而把阅读引向深入。

  (3)导思——精读感悟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重点词句和段落,把读、思、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发掘”文章的蕴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问,循序渐进地提出精读的要求,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反复朗读,仔细思考,读思结合,培养学生在读中思,思中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对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收益。

  (4)导情——赏读内化

  这一环节实际上是通过纯熟地诵读课文,教师运用丰富的朗读形式(如分角色、个人或集体表演性读、背诵、复述等)来激发学生诵读的情趣,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诱导学生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以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内化、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5)导练——迁移运用

  这一环节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进行运用的实践阶段。教师设计的训练要以加深理解课文语言为主,同时还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练习包括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知识,或侧重于记忆,或侧重于消化,或侧重于运用。教师要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富有启发性的练习,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凸现“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观。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阅”,教学生“读”。离开了“读”,就不是搞不好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经过不断地“反刍”、“融合”、“互训”、“加深”、“自悟”,最终实现由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

  2、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耐心引导学生,要善于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和体态暗示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缩短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使双方达到“情感融合”,相互产生一种愉快、热情、真挚、可信的合作欲,促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情绪进行学习,从而优化教与学的情感氛围。

  3、注重信息的交流与反馈。该模式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师生之之间、学生彼此之间、师生和教材之间形成多项信息联系,保证了信息的转化和畅通,优化了信息结构,促进教师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取信息,调整、充实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附:模式教学设计实例

  〔学生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学生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要想有感情地朗读,尤其是人物对话学生要想读不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经过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才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第五册教材是中年级的开始。课文是根据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精神选编的。教材安排了“多读多想,读通课文”、“重视语言的积累”、“理解重点词句”三个重点训练内容。《爬天都峰》是课本第二组教学内容,重点训练“多读多想”。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二是运用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鼓舞,坚定决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让学生养成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媒体:多媒体、风光片、幻灯片。

  〔教学预测〕

  教学后,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能够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教学中学生读人物对话时,有可能把握不准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教学时结合人物对话,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认为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好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情境激趣

  1、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让你们用不同的途径搜集有关黄山的资料,你们拿出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2、放课件:天都峰的介绍及人们爬天都峰的导游片。

  3、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天都峰上的故事。

  4、出示自读要求:

  二、引导阅读

  1、课文读完了,谁能说说文章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再看看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三、指导分析理解

  1、怎样才能对同学们喜欢的天都峰这段有更深刻的认识呢?我教给大家一个新方法,就是一边读一边想,把你的感受再用画表现出来。

  2、同学们,你认为谁画的好?为什么?

  3、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们能不能试着把它读出来呢?

  4、指名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5、提问:这段里有个“似乎”一词,似乎是什么意思?比较有没有“似乎”有什么不同?

  6、再读课文。现在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可以站起来读,也可以做动作读。

  四、指导感情朗读

  1、请几人一组先分好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一边读一边想。

  2、请同学们看清楚有谁在对话?他们说话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指名两组分角色进行朗读。

  4、引导学生想象。问:“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时能有什么不同?

  5、讨论:

  (1)“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的话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6、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制导联系实际

  1、谁说一说自己生活中,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事例。

  2、今天我们每位同学搜集了不少有关黄山的资料,课后我们合作出一期壁报怎么样?

  一、初读感知

  1、学生纷纷展示搜集来的各种资料进性汇报。有几人到屏台上展示。

  2、观赏、体会。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二、细读理解

  1、几名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内容并说明原因。

  2、质疑。

  三、精读感悟

  1、开始一边读一边想,然后画天都峰。画后几人到屏台上展示、交流自己画这幅画的意图。

  2、相互评议。

  3、练习读。

  4、两个人被指明读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然后进行汇报。

  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四、赏读内化。

  1、前后桌几人一组分角色,开始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2、同学们相互讨论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每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表达怎样的心情。

  3、两组分角色朗读,其余组听后评价。

  4、学生想象老爷爷爬天都峰时的样子,与小朋友山的样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讨论,接着每组派代表汇报。

  五、迁移运用

  1、学生自由发言,说实例,谈体会。

  2、好,同意。课后出壁报。 六、总结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的。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