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变了故乡教案

日期:2021-10-29

这是变了故乡教案,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变了故乡教案

变了故乡教案第1篇

一、教学目标:《家乡的变化》教案

  1、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形式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

  2、通过调查、访问、对比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

  3、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同学查找资料、访谈、资料研究、合作交往的能力。

  4、进一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家乡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了解家乡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激发同学对家乡的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

  1、歌曲:《谁不说我家乡好》;

  2、收集有关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和图片等资料,了解家乡变化的情况。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优秀教案:

  活动一:感受家乡的变化。

  1、歌曲导入。

  今天,老师能和你们这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一起学习,心情特别好,像阳光一样绚烂,还为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听一听。

  课件出示歌曲《谁不说我家乡好》。

  2、说一说自身听到了什么?(指名几名同学说)

  3、歌声唱出家乡的美丽。你们想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吗?

  老师的家乡是滨海乡镇的一个小村子,那里以前泥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特别是雨天,老师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泥路才到学校。令人惊喜的.是,如今那崎岖的泥路已经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这就是老师家乡最大的变化。不过比起城市来,老师的家乡还是十分落后,但老师仍然十分热爱自身的家乡,那你们热爱自身的家乡吗?能不能把你们家乡变化的情况说一说,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4、采用小组自由汇报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自身小组的调查情况。

  (1)、你们采用什么方法了解家乡的?(小组汇报、组长汇报、写成文章汇报……)

  (2)、自由选择自身了解家乡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进行小组交流。(房屋、道路、小桥、家庭……)

  (3)、选择自身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口头、照片、录象、图片……)

  5、补充资料,深化感知。

  通过同学们课下调查,刚才听了同学们的汇报,看了同学们自身收集到的许多照片,我也切实亲身体验到了家乡的变化,我为自身家乡有这样大的变化而感到骄傲。今天老师也去拍了些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家乡的美丽风景吧。那就让电脑做我们的导游,一块儿去欣赏我们家乡的优美风光吧。(课件出示图片)

  (1)滨海公园风景如画;

  (2)县政府办公中心;

  (3)这是有名的时代超市;

  (4)这是滨海迷人的夜景。

变了故乡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本文。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3.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小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用。

  4.能通过人物命运前后的对比,说出造成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

  1、通读课文两遍,查字典解决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

  2、查资料,收集整理能反映1921年前后的社会状况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到那个年代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整理的文字图片,老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深冬的某天,“我”回故乡卖屋搬家,见到了杨二嫂和闰土,感受到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最后我动身离开故乡,宏儿的话寄托了我的希望。

  三、品味“变化”——“景”变:

  本文主人公是二十年后再回故乡的,此时的故乡“景”与“人”必然有了一定的变化。请再次细读课文,先找出景物的变化变化。

  1、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脑海中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脑海中的风景拟名(如“神异的图画”、“月下绿滩”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神奇”“美丽”等)。

  2、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公二十年后所见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所见的风景拟名(如“荒村”、“老屋一角”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如:“萧条”“死气沉沉”等)。

  四、课后作业

  本文所体现的最大的变化是“人”,读课文,感受“人”的变化。

  (2) 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

  (3)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17—28自然段,55—72自然段。通过朗读加深对闰土变化的感受。

  (4) 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用精炼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特征。(少年闰土:聪明、机灵中年闰土:淳朴、善良、迟钝、麻木)

  2、杨二嫂

  (1)组织学生阅读39——52自然段,特别注意第45自然段,圈点勾画出描写杨二嫂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的语句,感受杨二嫂的变化。

  (2)揣摩杨二嫂的心理活动,分析杨二嫂的思想性格(尖酸刻薄、刁蛮无理、无中生有、贪小便宜)。

  (3)分角色朗读39——52自然段,杨二嫂这个角色演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由老师承担这个角色。

  小结: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告诉人们什么?

  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二、与作者共探“路”

  1、“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三、课后作业

  鲁迅在《故乡》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二十年来故乡人、物的变化,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社会主题。你的故乡在二十年里一定也有了很多的变化,请通过查找资料、采访人物等方式了解这种变化,并探究变化的形成原因,及隐含在这变化中的现实意义。把你的了解和探究结果写成600字左右的文章,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变了故乡教案第3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故乡》教案

  “故乡”是个很美丽的字眼,一提到故乡,同学们都想起了什么?(亲人、美景、美食),变化也是故乡亘古不变的话题,你的家乡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回答)一代大文豪,鲁迅,他的家长在二十余年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都有哪些变化呢?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共同走进鲁迅的故乡。

  展示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找出文中关于闰土和杨二嫂的描写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条件下分析文中对比写法的作用。

  2、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篇文章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毒害,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知识大比拼。

  1、鲁迅,原名______,字_______,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散文集有《_________》,散文诗集有《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等。

  2、小说三要素: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秕谷、猹、獾、髀、嗤笑、惘然、恣睢。(解释词)

  三、教学内容.

  同学们,一篇优秀小说的基础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同学的提前预习,本篇小说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我、我的母亲、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等),刚开始老师就已经提示过大家,“变”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其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最大,我们接下来就逐一分析

  1、请同学们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自由组合,给同学们六分钟时间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闰土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外貌、动作、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每一组派一个代表回答,看谁回答的最全最完整。

  (1)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说话滔滔不绝,动作干脆利落。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羽毛,还告诉我许多稀奇的.事情,对“我”友好、热情,建立了纯真的友谊。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2)中年闰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灰黄的脸,眼睛周围肿的通红;破毡帽,薄棉衣,像是松树皮的手。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动作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喊我“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生活的困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是很无奈,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闰土由一个天真活泼的英雄少年变成了一个被生活所迫的木偶,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那个天真的孩子永远消失了呢?文中就有相关的语句,请同学们快速寻找,看看咱们班谁是第一个破案高手,谁是小福尔摩斯。

  总结:多子,饥荒,岢税,兵,匪,官,绅。

  教师提示:还有呢?闰土对“我”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这是受什么的影响?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和束缚。

  3、教师总结。

  的确,这也跟《故乡》创作的社会背景有关,(展示社会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之后,封建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地主阶级和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仅仅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同时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人们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在这种双重压迫下,人们特别是社会底层的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同时没有政治权利的日子中。

  4、但是,对于这种毒害的根源,闰土认识到没有?(没有),对这种没有觉悟的国民,鲁迅是怎样一种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那么同学们在鲁迅的其他作品还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藤野先生》中围看枪毙同胞的中国人,《药》中把革命党人的鲜血制成人血馒头给孩子治病的中国人。

  5、那么杨二嫂变了没有?变了,同学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回答)

  由一个漂亮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自私的圆规。

  我们可以想到原因是不是一样的?(学生回答:是一样的)

  6、猜猜谁是文章的主人公?

  闰土“我”“杨二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判断作品中的主人公,并不是看他在文章中所占篇幅的多少,而是看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不是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不是跟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有关

  7、那么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1)以杨二嫂的自私、尖酸和刻薄来对比衬托出闰土的淳朴厚实。

  (2)从更深的意义上展示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揭示出封建传统礼教对人们精神上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3)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中对鲁迅由对人物的形象刻画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分析,用到了许多描写方法,若时间允许,进行写作小练笔,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对比的手法要体现出来)

  (4)若是时间不允许,结尾,因为他们的心灵被封建礼教束缚了,因为他们向困难的生活低头屈服了,所以他们的生活注定是不幸福的,再次老师希望同学们:

  寄语:不管身处何境,愿同学们都能坚守住灵魂的那一方净土,用心品味,用爱生活!

变了故乡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 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要点】整体感知情节与环境

一、导入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XXXXXXXXXX使我非常的气闷XXXXXXXXXX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

(1)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 金黄的圆月 碧绿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烘托铺垫)

第二课时

【要点】人物与主题

一、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闺土 杨二嫂 水生 宏儿 母亲 我

二、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写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将希望寄托神灵

2、变化原因

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阶级的: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三、杨二嫂:

外貌:西施 圆规”

职业与性格:美貌招生意 无业 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 便于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 愤怒别离 希望

(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 遗憾中关注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五、“我”母亲:

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儿:

20年前的闰土和 “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我;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结论: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 -------- 希望

板书:

悲(对 比) 变〒农村破败 人际隔膜

【小结】“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