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创造宣言的体会50字

日期:2021-11-06

这是创造宣言的体会50字,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创造宣言的体会50字

创造宣言的体会50字第1篇

一、教学目标

《平凡者的创造》教学设计

  1.了解隶书的形成过程及审美特征,掌握隶书用笔的基本技巧与方法。

  2.通过对教材上文字与图片材料的研究性学习、教师示范、实践练习等方式,较为准确地掌握隶书的笔画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创造性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3.激发对书法艺术的探究兴趣,培养热爱中国文化艺术之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书法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隶书的审美特征。

  难点:用笔技法和结构规律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笔、宣纸等。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书法现场创作视频片段,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氛围,师生一起感受书法创作过程的艺术美。视频结束,提问学生:有谁能看出视频中书法家创作的是哪一种书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晓答案——隶书。教师提问:为何隶书又有汉隶之称?隶书是在哪个朝代出现,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进而引出课题《平凡者的创造—隶书》。

  活动二:新课讲授

  (一)交流分享,了解形成过程

  小组代表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隶书形成过程,看哪个小组了解的最正确最全面。交流结束后教师总结:隶书最开始只在民间和非正式场合中使用,辅佐篆书来承担记录和传达功能,在秦代,隶书独立成为一种字体,但仍为篆书的辅助书体,直到汉代,隶书才成为正式的主要字体,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并在东汉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艺术高峰,故又有汉隶之说。

  (二)篆隶对比,思考不同

  教师PPT展示篆隶书法图片,引导学生从字形的宽窄高矮取势、线条和笔画、笔锋的变化、提按轻重等多方面观察两者之间的不同。师生一起总结:在结构上,隶书已经彻底抛弃了小篆以前的象形原则,变小篆的弧线为直线,改弧线连笔为数笔直画,变瘦长为宽匾,并有了横、竖、点、撇、捺、钩等基本笔画,汉字自此基本定型。在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篆书笔法技巧和线形单一,隶书线形的粗细、方圆、曲直、长短以及笔锋的藏、露、转、提、按和运笔的快慢呈现出更丰富的变化。隶书更加注重笔画字形的装饰美化,重结构空间的分隔布置。

  展示汉隶的代表作之一《曹全碑》,感受其秀逸多姿风格和匀称的结体,感受隶书的艺术美。

  (三)示范笔画技法,总结结构规律

  以《曹全碑》为例,教师对其用笔方法做简单叙述及示范。

  首先介绍用笔的基本技法:隶书的用笔,起笔时讲究藏锋逆入,即逆锋入笔,并将锋尖藏在点画之中。收笔时或藏锋倒收,或出锋顺势提收。最典型的笔画是蚕头燕尾的横与捺,以及撇画。但这种装饰性很强的笔画在一字之中往往不易重复出现,即所谓“蚕无二设,雁不双飞”。

  教师示范横竖撇捺的用笔技法,学生观察,横:横画有两种:不带雁尾的横,起笔时藏锋逆入,顿笔铺毫,调整蓄势后向右行笔。收笔或回锋倒出,或藏锋顿收。带有雁尾的横画收笔时先渐渐按笔,再顿笔,然后逐渐提笔顺势出锋收笔。竖:隶书的竖画,起笔时藏锋逆入,稍顿铺毫,调峰蓄势后向下力行,收笔或藏锋顿收,或稍稍出锋。

  示范后,教师总结隶书的结构规律:一、因字立形,扁方取势。二、左撇又磔,两旁舒展。三、上紧下疏,有收有放。四、分布匀称,匀中求变。

  活动三:实践练习,展示评价

  按照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根据教材提示,选取《曹全碑》部分临摹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注意事项。

  临摹完成后,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活动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一起总结本课重点知识,再次梳理隶书结构特点及审美规律,加深印象。

  作业:出示图片,尝试将图中小篆转换成隶书,写完后与《曹全碑》对比,下节课师生交流。

创造宣言的体会50字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 设题意图: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做准备。

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第一课时

温故知新

议论文相关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常用论证方法:

举例 对比 引用 比喻 类比论证

议论类型:立论 驳论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 理论论据

驳论方法: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情景导入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见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设问导学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来进行反驳?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

1.词语解释。(见多媒体课件)

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

(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

(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

(4)议论文有哪几类?

(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

(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

互动探究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总结。)

2.学生朗读课文。

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总结: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

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

(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事例就行。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人物或事例的简介。目的是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创造。)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

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明确,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以上五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四、第一课时小结

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五、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举例说明。

2.思考本文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并能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3.寻找当代或身边现实生活中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实例。

创造宣言的体会50字第3篇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1、查阅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陶行知先生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指出了旨在造就创造性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他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创造宣言》(板题)。

下面请看的学习目标:(大屏幕显示)

二、出示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渡语:同学们按照课文前的预习提示,预习过课文,能认识生字词、会读课文的请举手?好,把手放下。下面检测。

(一)检查预习效果。(屏幕出示)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A.塑像(sù) 倘使(táng) 伤痕(hén) 倘使(táng)--tǎng

B.崇拜( chóng) 懦夫(nuò )豢养(juàn) 懦夫(nuò )--nò 豢养(juàn)--huàn

C.鲁钝(dùn) 中伤( zhòng) 烟囱(cōng)

D.遁词(xún) 灌溉(gài) 樵夫(qiáo) 遁词(xún) --dùn

2.指名解词:

中伤

遁词

懦夫

画龙点睛

自暴自弃

众叛亲离

(最差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更正)

中伤: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遁词:因理屈词穷而避开正题所说的推脱应付的话。

懦夫:软弱胆小的人。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极端孤立。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经历这次劫难后,一度春风得意的他竟然一时间走头无路。 (走投无路)

B.须放开时,挥毫泼墨,写意人生,激扬文字,随意天然,不拘小节。(须-需)

C.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D.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钢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金刚)

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的同学请举手。好,大家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了,接下来比正确朗读课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一)出示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

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读懂课文,概括段意。

(二)指名朗读。(差生有先,一人读一点)如学生读得对,老师只说“对、好”。如学生读错,则请同学帮助纠正,教师板书读错的字并注音。

读第1、2段:开头明确观点:教师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师提问题:这部分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开头两段文字写宗教家造神,美术家造石像:一方面是为了引出创造的话题,另一方面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

读第3段:教育者与美术家一样,美术家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石像,而教育者的成功是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读第4段: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运用了比喻论证,将教育比作雕像,将教育方法比作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读第5段:批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读第6、7段: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师: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答案:第6段列举“雷赛布”“平老静”的事例,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读第8段: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读第9段:批驳“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读第10段:批驳“陷入绝境,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师: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答案:第10段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变”,这里的“变”就是“创造”,而创造则需要智慧,勇气,信念与意志。

读第11段:总结:处处、天天、人人都可以创造。

读第12段:进一步指出要从点滴做起。

读第13段: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运用了比喻论证,用“东山樵夫”喻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以树苗喻指学生,指出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后只能毁灭他们。

师: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答案:第13段写东山樵夫眼中只有毛草,没有看到泰山享誉天下的种种美景:从反面写出创造的重要性;

读14、15段:发出呼吁:期待教育者能够树立创新意识,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以此保证学生像小树苗一样健康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

读第16段: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汗、血、热情去创造。

师:清楚了文章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的论证方法,接着我们来看文中运用了哪些材料,分析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师: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答案:第16段,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正面证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提出创造宣言。

教师点拨:文章所选的材料,要么引出话题或论点,要么从正面或者反面论证论点,或者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临摹生字

(一)出示

第三次“先学后教”: 临摹生字

自学指导

认真观察行楷生字笔画的变化、连笔、间架。临摹生字,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二)出示课本上“读读写写”。学生观察生字的笔画变化、连笔、间架。

(三)临摹生字。

(四)出示学生书法,点评。(①标准:和课后方格里的字一样,写好行书。②写得好的提出表扬,并指出还有哪一笔写得不像。③写得不好的,要指出哪一笔写得不好。④鼓励大家多观察、多练习,写好行书。)

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能正确朗读课文了,也会认了生字,进行了行书练习。接下来,还要能默写生字,准备当堂训练。

五、当堂训练:听写生字词。

创造宣言的体会50字第4篇

【学习目标】

1.掌握反驳论点的驳论方式,把握运用事实论据进行反驳的论证方法。

2.理解演讲稿富有号召力、鼓动性的语言风格。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反驳论点的驳论方式,把握运用事实论据进行反驳的论证方法。

2.理解演讲稿富有号召力、鼓动性的语言风格。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

一、自主学习案

(一)走近作者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又名知行,后改为行知,安徽省歙县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革》《行之书信》《行之诗歌集》《斋夫自由谈》《古庙敲钟录》等,并有合编《陶行知全集》(六卷)。

(二)文化常识

《易经》即《周易》,春秋之后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它与《诗》《书》《礼》《春秋》合称“五经”。《易经》里每一个卦都有一个卦辞,这些卦辞里的“图形线”叫爻辞。每一个卦辞和爻辞都有它一定的意义。

《正气歌》:南宋文天祥抗金失败被俘后在狱中所作,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文体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

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

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

4.议论文有哪几类?

立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驳论: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

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四)预习课文

1.字音

遁辞() 玄奘()() 懦夫()苏彝士() .....

供奉()供给()() ..

2.词语

遁辞:。

鲁钝:。

众叛亲离:。

二、合作探究案

(一)阅读课文,理清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 段),提出中心论题。第二部分(第 — 段), 。

第三部分(第 段), 。

(二)互动探讨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2.本文属于驳论文,第二部分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来进行反驳?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3.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后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5. 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三)方法探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提出?

2.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3.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反馈训练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塑像(sù) 遁词(xún) 玄奘(zàng) ...

B.曾参(shēn) 鲁钝(dūn) 崇拜(chóng) ....

C.监牢(jiān) 遭遇(zhāo) 喑哑(yā) ...

D.懒惰(duò) 雷赛布(sài) 创伤(chuāng)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经历这次劫难后,让一度辉煌无比的他竟然一时间走头无路。

B.须放开时,挥亳泼墨,写意人生,激扬文字,随意天然,不拘小节

C.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

D.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钢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全村致富,村干部整天上蹿下跳,忙得不亦乐乎。 ....

B.通过模拟考试,他发现了语文学习的蛛丝马迹。 ....

C.小张同学匠心独运,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骑自行车。 ....

D.大家都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 ....

4.本文在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谁的事例()

A.米开朗基罗 B.爱迪生 C.玄奘 D.哥伦布

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举例论证)

B.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 弃呢!(引用论证)

C.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

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对比论证)

D.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类比论证)

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B.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采用了反驳论点的方法。

C.课文列举了大量详实的论据,构成富有气势的排比句,使文章激情澎湃。

D.课文采用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方式,极富感召力。

(二)课内阅读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2.文中画线的语句应如何理解?

3.如何理解“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句话?

4.“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这是什么意思?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