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日期:2021-10-23

这是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

  1、读懂课文内容,领会刘备求贤的诚心诚意。

  2、利用改诗、写信的形式,加深对“一顾”、“二顾”的内容的理解。

  3、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

  教学重点:利用改诗、写信的形式,加深对“一顾”、“二顾”的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领会刘备求贤的诚心诚意。

  教具准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今天学课文前,先来听一首歌。(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2、导入《三国演义》,简介之。

  3、揭题:

  (1)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三国的故事很精彩,但是如果没有今天学的这个故事,三国的故事就什么都没有了。

  (2)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生谈话,检查自学情况:

  (1)谁三顾茅庐?刘备是何许人也?(简介刘备)

  (2)茅庐为何物?相机出现茅庐、卧龙冈、隆中、南阳等词,图示。

  为什么卧龙冈的草庐这样有名,因为茅庐里卧着一条龙,他是谁?(简介诸葛亮)诸葛亮有何才?(找出开头与结尾读一读)

  (3)“顾”是什么意思?说说课题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

  1、引:刘备三次拜访草庐中的.诸葛亮,就能请出他吗?思考:刘备是凭什么请出诸葛亮?(诚心诚意、谦虚、耐心、人才意识)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课文中表现刘备以上方面的内容。

  3、指名回答,读后说说是怎样理解的。

  刘备上前敲门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刘备斥责说:“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师:风雪之中见真情啊!)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师:皇宫前才下马步行,孔明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何等高啊!他多么怕马啼声惊扰卧龙先生啊!)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师:刘备这么诚心,他是在等着卧龙的腾飞。)

  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师:终于相见了,欣喜中不忘真诚,他日的期待化作深深的下拜。)

  四、三读课文

  (一)、读课文,改古诗,理解“一顾茅庐”的内容。

  1、让我们随着刘备,“一顾”茅庐。

  2、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3、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想起了一首古诗,那就是唐代贾岛写的《寻隐者不遇》。教师板书古诗。

  4、学生根据刘备“一顾茅庐”的内容,改写古诗。(这真是:隆中寻他千百度,先生不知在何处。他日再寻卧龙影,千辛万苦也不顾。)

  (二)、读课文,写信,理解“二顾茅庐”的内容。

  1、刘备就这样失望地回去了,他要请出诸葛亮,还要再顾茅庐吗?

  2、学生读课文第二节。

  3、刘备“二顾茅庐”就这样怏怏而归吗?总要留点什么?

  4、我记得《三国演义》中,刘备二顾茅庐后留下了一封信,现在这封信不见了,你能把它写出来吗?可以写什么内容?

  5、学生写信,教师巡回指导。

  6、选部分学生的信读一读。(师:备久仰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五、延伸

  课文除了写刘备,还写了张飞、关羽,还描写了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用呢?刘备三顾茅庐结果如何?我们下一节课再学。

  板书设计:

  主板书:

  刘备 诚心诚意 诸葛亮

  耐心

  人才意识

  谦虚

  副板书: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课文《三顾茅庐》的优秀教学设计

  1、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3、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四年级上学期表示才华横溢的成语: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同学们,这些成语里可藏着秘密,你们想知道吗?大声地读两遍,爱动脑筋的你一定会发现。

  2、在古代才华横溢的人被称为名士、圣贤。

  (老师板书: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知道这两成语的意思吗?开动小脑筋猜猜看。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故事。

  (1)齐读课题,理解三顾茅庐。

  (2)自渎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4、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并抄写生字新词。

  2、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的时代,曹操、董卓、孙权等都拥兵自重,各据一方。为了能够一统中原,他们个个求贤若渴。当时有一个水镜先生,他有三个弟子,相传得其一就能得天下。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他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作卧龙先生。曹操、董卓、孙权他们都想得到诸葛亮,可是最终却被刘备得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2)出示第一自然段读。(突出诚心诚意)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大声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刘备言行的语句。

  2、再一次默默地用心地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想一想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交流学习所得(感受刘备的求贤若渴)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你知道为什么吗?他们心里会怎么想?

  (3)指导学生学习《三国演义》原文: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2、学习第3自然段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前呢?

  2)刘备不至于半里多路就下马,说明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3)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2)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3)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4)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1)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2)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恭)

  3)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4)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齐读这部分。

  (5)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他真是诚心诚意、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3、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现在,如果你就是诸葛亮,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4、学习第4自然段。

  (1)听了他的分析,刘备心中塞满的茅草顿时分开了一条出路。用文中的词说就是茅塞顿开,引读老师送你们一个词拨云见日。

  (2)读到这儿,你能体会到什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四、读第五自然段,你体会到什么?

  1、刘备能得到这样一个旷世奇才让他兴奋不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引读老师再送给你们一个词:如鱼得水。

  2、这份鱼水的情谊,让诸葛亮对刘备死心踏地,诸葛亮竭尽毕生所学辅助刘备。你知道他出山后都为刘备打了哪些胜仗?

  诸葛亮在博望大败夏侯淳,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巧借东风草船借箭气死了吴国都督周瑜,巧设空城计用一兵一卒骗得司马退兵,七摛孟获又放了他七次,最后让孟获对他死心踏地

  五、写话练习:

  1、师:可见,卧龙先生不是浪得虚名,他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这样的结果书上是有暗示的,你知道在哪里么?

  2、学习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

  他们来到隆中,

  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

  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

  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

  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

  景色秀丽宜人。

  指名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3、隆中美不美?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交流: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读出美感。

  4、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学生片段练习,点评。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

  1、读懂课文内容,领会刘备求贤的诚心诚意。

  2、利用改诗、写信的形式,加深对“一顾”、“二顾”的内容的理解。

  3、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

  教学重点:利用改诗、写信的形式,加深对“一顾”、“二顾”的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领会刘备求贤的诚心诚意。

  教具准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今天学课文前,先来听一首歌。(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2、导入《三国演义》,简介之。

  3、揭题:

  (1)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三国的故事很精彩,但是如果没有今天学的这个故事,三国的故事就什么都没有了。

  (2)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生谈话,检查自学情况:

  (1)谁三顾茅庐?刘备是何许人也?(简介刘备)

  (2)茅庐为何物?相机出现茅庐、卧龙冈、隆中、南阳等词,图示。

  为什么卧龙冈的草庐这样有名,因为茅庐里卧着一条龙,他是谁?(简介诸葛亮)诸葛亮有何才?(找出开头与结尾读一读)

  (3)“顾”是什么意思?说说课题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

  1、引:刘备三次拜访草庐中的.诸葛亮,就能请出他吗?思考:刘备是凭什么请出诸葛亮?(诚心诚意、谦虚、耐心、人才意识)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课文中表现刘备以上方面的内容。

  3、指名回答,读后说说是怎样理解的。

  刘备上前敲门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刘备斥责说:“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师:风雪之中见真情啊!)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师:皇宫前才下马步行,孔明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何等高啊!他多么怕马啼声惊扰卧龙先生啊!)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师:刘备这么诚心,他是在等着卧龙的腾飞。)

  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师:终于相见了,欣喜中不忘真诚,他日的期待化作深深的下拜。)

  四、三读课文

  (一)、读课文,改古诗,理解“一顾茅庐”的内容。

  1、让我们随着刘备,“一顾”茅庐。

  2、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3、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想起了一首古诗,那就是唐代贾岛写的《寻隐者不遇》。教师板书古诗。

  4、学生根据刘备“一顾茅庐”的内容,改写古诗。(这真是:隆中寻他千百度,先生不知在何处。他日再寻卧龙影,千辛万苦也不顾。)

  (二)、读课文,写信,理解“二顾茅庐”的内容。

  1、刘备就这样失望地回去了,他要请出诸葛亮,还要再顾茅庐吗?

  2、学生读课文第二节。

  3、刘备“二顾茅庐”就这样怏怏而归吗?总要留点什么?

  4、我记得《三国演义》中,刘备二顾茅庐后留下了一封信,现在这封信不见了,你能把它写出来吗?可以写什么内容?

  5、学生写信,教师巡回指导。

  6、选部分学生的信读一读。(师:备久仰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五、延伸

  课文除了写刘备,还写了张飞、关羽,还描写了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用呢?刘备三顾茅庐结果如何?我们下一节课再学。

  板书设计:

  主板书:

  刘备 诚心诚意 诸葛亮

  耐心

  人才意识

  谦虚

  副板书: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第4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 呕心 寰宇 荷锄 篡逆 猝定 斡旋

匡扶 朔风 邂逅 不省 慵懒 千仞 不栖 熟谙

薰沐 鄙悃 悒怏 荏苒 揲蓍 愧赧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