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名师

日期:2021-12-25

这是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名师,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名师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名师第 1 篇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忍,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学提示】 四个探究题设置均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最后一题,由于大多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与基本鉴赏理论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教学过程中教师宜从各方面引导分析,切勿将答案直接予以学生而达不到教学目的。 

  目标导学四: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教学提示】 设置此赏析,并非使学生达到品味山水画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三、板书设计 

  意境概念定义: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方法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名师第 2 篇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美术第八册第2课,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 课的课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 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 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 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 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二、学情分析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本课教学方法。 初中生两级分化已形 成,个体差异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 而直观的范画欣赏以及教师的现场笔墨示范,这种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三、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我把教学 目标分成三个维度来进行阐述。

  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中国画山水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 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地自然观和审美观 的`。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意境,是山水的灵魂。

  2、过程与方法目标:山水画的构图、笔墨的分析与尝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 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 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 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四、依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 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 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关键:如何起笔、画面中心的处理、水分的掌握。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美术教材、收集的图片、资料和绘画工具。

  六、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实际,我以体验、问答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本课内容,目的在 于激发兴趣,敢于质疑,以达到共同探究的目的。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课 堂,通过直观、详尽的直观演示,来达到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展示——小结——拓展。

  时间分配:导入 5 分钟,讲授新课 10 分钟,学生练习 20 分钟,展示活动 10 分钟。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梦溪笔谈》的唐代诗人王维与《按乐图》的故事导 入,引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历来有诗书画同源之说,三者的最 高境界是“诗情画意”,都是写心、写思想、抒发感情的。接下来分析《万山红 遍》、 《江山如此多娇》 《秋鹜》,进一步深入了解画家是如何对意境的营造的。

  讲授新课 教师演示:山水技法讲解(以山水小品现场创作为示范,主要涉 及用笔、用墨、皴法、点染、画面中心的处理、构图的完善、水分的掌握)。 教师巡 学生练习 教师巡导:(小组合作练习,教师提出明确作业要求):以一个 画面中心为主如 “独钓寒江雪” 就是以鱼舟为主进行拓展, 尝试意境的营造, 这也是古代文人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接下来就是笔墨的运用、 水分的掌握。

  评价交流: 展示作业 评价交流: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尊重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 挑选优秀作业让学生自评,鼓励后进的学生谈自己创作的感受,教师点评。

  课堂小结 拓展提高 本节学会了什么? 体会是什么?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你会用今天学习的内容去美化生活吗? 通过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学习美术做铺垫。

  板书设计: 课题、构图、画面中心、起起承转合 依据以人为本,用于赏识教育的教学理念,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 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 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名师第 3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理清文本思路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诗词和山水画作品的欣赏,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2.生难字词

  (1)字音

  惆怅(chàng)真挚(zhì)渲染(xuàn)

  胸有成竹(xiōng)朝朝暮暮(mù)浮光掠影(yǐng)

  (2)词义

  【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语境,仔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这一概念,并解释“什么是意境”;

  第二部分(5~10):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作品之中。此外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互依附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阅读课文,说说意境是什么。

  【交流点拨】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默读课文,说说意境和意匠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相互依附,相得益彰。

  3.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4.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说说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就能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

  【交流点拨】光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要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5.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地体会到诗人深厚的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读者已经学过的诗歌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1.“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交流点拨】作者以齐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时,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2.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交流点拨】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得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精湛的绘画,最终都成为可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对意境与意匠的解读,带我们了解并领悟了山水画。这是李可染对于山水画意境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并深刻感受到这份情怀,也希望大家运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2.拓展延伸

  欣赏一些李可染的画作,如《万山红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画作《万山红遍》描绘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做得好的一方面就是问题设置步步深入,可以给学生充分的理解缓冲时间,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课后问题也给了学生们联系社会实际,体味生活中的语文趣味,从而让学生学到技巧,在生活中能运用。不足的一方面在于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本堂课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因此要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名师第 4 篇

一、生字词:

惆怅:伤感,失意。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暮霭:傍晚的云霞。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渲染:比喻夸大地形容。

二、主题归纳: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对象,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你只要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指到具体的环境、场所。)

B、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C、小明看了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胸有成竹地说:“我肯定能全部答对。”

D、没有了亲友朝朝暮暮的紧密陪伴,其实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任何的束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份安闲去沉思。

2、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从容淡定,能让我们在困境中超然忘我,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从容淡定是一种修养。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从容淡定,表现为“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称赞还是诽谤,都能泰然处之。

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为我们做出了诠释。正因为有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才能做到淡泊宁静;正因为有豁达的胸襟,范仲淹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正因为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文天祥才能从容面对生死。

做到从容淡定,还 需要有专注的精神。面对军阀混战,社会变革,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现实,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的做的。他排除干扰,从容淡定,潜心治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使自己成为一位文化巨匠。

(选文有改动)

(1)(3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2)(2分)请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①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举例论证)

②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道理论证 )

(3)(3分)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这个世界很混乱,我们不要为其所扰,应先致力于把自己做到铸造锤炼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4)(4分)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

做到从容淡定,需要有远大的目标,深厚的情怀,豁达的胸襟和专注的精神。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