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大班科学20篇教案小动物

日期:2021-10-23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大班科学20篇教案小动物,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科学20篇教案小动物

第1篇、大班科学活动会预报天气的动物教案反思

设计理念:
开展此活动是为了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特有习性,让幼儿通过主动的观察发现动物与人一样对自然环境、气候有本能的适应能力。同时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根据动物本能的反应进行探索、分析、丰富幼儿关于气象的知识经验。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了解下雨前气象特征和小动物的特殊表现,丰富气象知识。
3、发展幼儿观察力。
[活动准备]
1、自制幻灯片。
2、天气记录表。
3、各种动物头饰。
活动重难点:通过图片观察激发幼儿对大自然探索兴趣。
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一、幼儿观察并讨论:今天是什么天气?前几天是什么天气?怎样知道明天的天气?(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符号。
二、幼儿观赏幻灯片:故事导入《招聘动物气象员》。
思考:
1、都有谁报名参加了?
2、大象站长都收下了吗?
3、大象站长为什么都收下了?一、幼儿观察并讨论:今天是什么天气?前几天是什么天气?怎样知道明天的天气?(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符号。
二、幼儿观赏幻灯片:故事导入《招聘动物气象员》。
思考:
1、都有谁报名参加了?
2、大象站长都收下了吗?
3、大象站长为什么都收下了?
三、故事欣赏:《要下雨了》
四、教师组织幼儿表演情景剧《招聘动物气象员》
动物气象站大象站长贴出广告,招聘
气象预报员。
小蜻蜓飞来了,说:……
小鱼游来了,说……
小狗跑来了,说……
青蛙跳来了,说……
蚂蚁爬来了,说……
小猫也赶来了,他们都想当气象预报员。
大象站长高兴地说……
五、出示天气记录表
教师和幼儿一起认识本周天气情况,让幼儿自己尝试画
观察图片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符号。
欣赏故事体会故事中八种动物有不同预报天气的方式,通过表演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反思:
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记住也不会很容易,没有想到幼儿就会说了,并且说的很到位。在基本部分请幼儿说说还知道哪些小动物能预报天气时,孩子们发言都积极踊跃,说出了很多老师都不了解的动物预报天气的方法。看到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我激动地忍不住去拥抱他们。

第2篇、大班科学活动冬天里的动物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小动物的过冬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动物和季节的关系。
  2、激发幼儿喜爱小动物和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培养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3、理解词汇:冬眠、迁移、躲藏等。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小动物图片若干。
  2、小动物过冬课件。
  3、《动物怎样过冬》挂图三张。
  4、《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兴趣,谈话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感觉怎样?”(冬季,天气很冷)
  冬天到了,人们是怎样过冬的?(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还有呢?(安装取暖设备、开空调)除了刚才说的,我们还可以怎样就不觉得冷呢?(跳绳、跑步、拍球、)。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过冬方法,真聪明。
  2、引发课题“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谈话导入:人们有这么多好的过冬办法,那你们知道小动物们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是怎样过冬的吗?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的小动物,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最喜欢谁?并把它是怎样过冬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好吗?播放课件(许多的小动物)
  (1)、幼儿根据日常观察进行自由回答,教师不予评论。
  (2)、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挂图《动物怎样过冬》(一)《动物怎样过冬》(二)总结讲述动物的过冬方式。
  (3)、播放课件,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了解动物们其他的过冬方式。
  (4)、幼儿合作完成《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
  冬眠过冬 迁移过冬 换上厚厚的皮毛过冬 储存食物过冬 躲藏过冬 让卵过冬
  3、看《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教师和幼儿共同回顾小动物过冬的方法:
  冬眠过冬的有:蛇、乌龟、青蛙、熊(刺猬);
  迁移过冬的有:大雁、小燕子(丹顶鹤)
  加厚皮毛或羽毛过冬的有:鹿、老虎、兔子、(鸡、鸭、猫、狗、小兔子、狐狸)
  储存食物过冬的有:蚂蚁、蜜蜂、(松鼠)
  躲藏过冬的有:苍蝇、蚊子。
  让卵过冬的有:螳螂、蝗虫
  4、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动物有各种方法过冬,这是保护自己生存的最好方式。
  5、游戏:小动物过冬
  介绍玩法:在教室的6个角落贴上标记:分别是动物的6种过冬方式,幼儿每人挑选一张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然后到相应的过冬方式区中,看谁做的又快又对。互换图片,继续游戏。
  6、教师小结,对幼儿进行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教育。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重点在于幼儿的探索过程,可以提供一些故事录音、图片、书籍等丰富的相关知识材料,在开始时我设置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能让幼儿自己探索获得知识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自然地习得知识,接下来的讨论过程会激烈,相关经验也会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强了幼儿讲述时的自信心。

第3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蜗牛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学校地处山区,幼儿经常在上学途中或学校的花坛里找小动物来玩,特别喜欢小蜗牛,经常找来蜗牛放在小书包里,于是我想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亲近大自然的意识,利用家乡现有的教具,和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探究。

  活动目标
  1、认识身边感兴趣的小动物,了解小蜗牛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喜欢观察大自然,有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好奇爱问。
  3、能通过收集、观察、绘画等多种活动进行探究,并学习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简单的猜想,能大胆与同伴交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观察蜗牛的兴趣,能大胆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知道蜗牛对农作物的危害。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捉蜗牛,每人准备一个盛有蜗牛的昆虫盒。
  2、《学前班科学活动上册》第1至2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蜗牛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昆虫盒里的蜗牛,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蜗牛的外形特征。
  提问:(1)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它的眼睛长在哪里?它的触角有什么用?捕捉蜗牛时,为什么常常看不见它的头?
  (3)蜗牛的壳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
  (4)蜗牛的怎样走路的?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一条线呢?

  二、讨论活动: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喜欢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2、它是怎么过冬天的?
  小结:蜗牛生活在墙边、草丛、树根、叶子背面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它喜欢吃绿色植物,特别是蔬菜。蜗牛冬天躲进壳里,用粘液封闭壳口,十分耐饥。由于蜗牛的腹足会分泌粘液,粘液粘在地上就会留在一条白线。为了保护自己,它常常在头缩进硬壳里。

  三、谈话活动:蜗牛的危害。
  引导幼儿看《学前班科学活动课上册》第1页,了解蜗牛的危害。

  四、游戏活动:幼儿学蜗牛爬。

  五、画一画:我见过的蜗牛。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4篇、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动物的尾巴教案反思

  教材简解
  小动物们都有各自的尾巴,可它们长的什么样?有什么用?却是幼儿平时非常容易疏忽的。小动物我们都要全力保护它。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在本活动中层层深入地展开,先让幼儿通过参观“动物尾巴展”,观察发现它们尾巴的不同,在互相讲解中激活幼儿兴致,在“百科知识问答”中进一步巩固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针对我班幼儿不同发展水平,我先让能力弱的幼儿在来园活动中先接触了一下内容,相信这样在活动中,幼儿的发挥会均衡些。

  设计理念
  《指南》中指出:探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探究既是儿童科学学习的目的,也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方法。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在对事物的仔细观察中能自主发现事物特征的差异,从而联想其中的奥秘,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幼儿自主学习科学活动的关键之处。

  活动目标
  1. 认识一些动物的尾巴,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
  2. 加深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 能大胆想象,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卡片等,布置“动物尾巴”展。  
  2、实物投影仪。  
  3、观察记录表若干,记号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参观尾巴展,初步观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1、参观“动物尾巴展”。(幼儿搜集的资料图片、手工、玩具、图书)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动物尾巴展”,在参观的时候我们要仔细观察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幼儿分析讨论。  
  提问:“刚才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讨论、回答。  
  小结:原来,动物们的尾巴是不同样的,有的很大,有的没有;有的很细长,有的毛茸茸的……现在我们再去仔细地观察一下,然后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评析:开始的导入环节,带领幼儿参观“动物尾巴展”,创设的简单情境首先就吸引住了幼儿,在他们兴致勃勃地观察尾巴之前,还提出了相关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可以让观察更加仔细到位。)

  二、第二次参观,使用观察记录表。  
  1、出示、介绍观察记录表“首先请小朋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将它们的小图贴在左上角,然后根据你观察的内容分别记录在下面”。  
  第一:“它有尾巴吗?有或没有都分别可以用什么图案来标记?”(幼儿讨论,回答)  
  第二:“它的尾巴长吗?如果长,我们可以做一个什么样的标记?不长又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幼儿讨论)  
  第三:“它的尾巴大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幼儿讨论)  
  2、幼儿自由观察记录,教师在旁给予指导和帮助。  
  “现在我们就拿上记录表,选择你感兴趣的动物去观察吧!”  
  3、集体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放大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到前面来向大家介绍自己记录的结果。  
  (评析:幼儿再次观察尾巴展,并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物来进行个体观察,这样能让幼儿面对数量庞多的动物尾巴不会手忙脚乱,而是能有针对性的去做相关的记录。)

  三、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  
  1、“哪些动物是没有尾巴的?或是尾巴很大?”(蝴蝶等动物没有,松鼠等尾巴很大。)
  2、“哪些动物的尾巴很长很长?”(孔雀、小猫……)  
  3、“哪些动物的尾巴很短?”(小兔子、乌龟……)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很特别?它们的尾巴是怎样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5、“你知道小动物的尾巴都有什么用处吗?”幼儿回答。教师介绍动物尾巴的用处。(袋鼠等动物用来保持平衡、小狗等动物用来表达情绪等)
  (评析:在这一系列动物尾巴百科问答过程中,幼儿在基于自身已知经验的时候,还能听到其他人的回答,大家的知识都能得到分享,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
       
  四、幼儿自由想象“假如我有一条尾巴”。  
  “如果我们人也有尾巴那会是什么样的呢?”幼儿畅谈。  
  “小朋友们想得真好,我们一起到班上去把我们美好的愿望画出来吧!”  
  带幼儿出活动室。
  (评析:本环节中,幼儿进行了自由联想,他们的想法千奇百怪,通过将心比心,将自己想象成具有动物的尾巴,从而能让他们产生对动物更深层次的喜爱之情。)

  活动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简单创设了情境,并且活动内容与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关,所以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因为孩子们已经积累一些有关动物知识,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所以一开课创设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参观“动物尾巴展”的情境,让幼儿调动各个感官,仔细观察,细心发现,大胆地说。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幼儿很容易就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在分享尾巴的用途时,着重这个分享知识的环节,让幼儿在这个活动中能够真正获得知识的灌输。

第5篇、大班科学活动小动物之间的联络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科学活动中,要培养孩子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培养孩子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教学活动设计中,通过幼儿已有的对人类的联络方式模糊的经验,引出小动物之间的联络方式,通过形象生动的录像,和有趣的游戏环节让幼儿感受动物之间的联络,在活动中提高孩子的全方面的素质。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通过声音、行动、气味等传递信息的方式。
  2、萌发对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准备鸟类、蝙蝠、海豚、蚂蚁、蟋蟀、蜜蜂、孔雀、狗、等动物的图片和展板
  2.《小动物之间的联络》课件
  3.《小动物之间的联络》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播放小鸟的叫声的音乐,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小鸟虽然不会像我们这样说话,但它可以用叫声来联络伙伴

  二、观看四种代表动物的联络方式,引出主题。
  1、教师用动作引出幼儿要学习的动物——孔雀的传递信息方式:通过录相知道孔雀开屏是以色彩来传递信息的。   
  师:看这是谁呀?孔雀会干什么呢?孔雀开屏是什么意思呢?   
  到底是不是呢?我们来看一下:   
  孔雀开屏是为了什么?   
  五颜六色:示爱、恐吓敌人 
  2、教师用谜语引出第二种小动物——蜜蜂,通过录相知道蜜蜂是通过动作来传递信息的。
  3、出示图片蚂蚁,引起幼儿要了解蚂蚁是怎样传递信息的欲望——知道蚂蚁是通过气味,触角相碰来传递信息的。    
  总结:蚂蚁是靠气味、触角相碰来传递信息的。  
  4、听声音引出蟋蟀、蝗虫传递信息的方式,知道它们是通过振动翅膀传递信息的。   
  总结:原来动物们都有自己传递信息的方法。     
  (1)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受声音传递:请五个幼儿上台,站成竖列,老师站最后,出示写有“我真棒”的纸条。老师先拍拍最后一名幼儿的肩,待幼儿转身后悄悄地告诉幼儿“我真棒”,幼儿以此方法传递信息,直到最前面的幼儿收到信息后,向大家公布传递的话。  
  (2)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受行动传递:   
  请五个幼儿上台,站成竖列,老师站最后,老师先拍拍最后一名幼儿的肩,待幼儿转身后演示动作“睡觉”,幼儿以此方法传递信息,直到最前面的幼儿收到信息后,向大家演示动作。    
  师小结:从小朋友们的掌声中我知道我们动作传递的游戏做的非常成功。看来,不仅通过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用动作也可以。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动物传递信息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声音传递、行动传递和气味传递。在神奇的动物世界里,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传递方法,像孔雀通过开屏用鲜艳的色彩来传递,蝗虫通过振动翅膀来传递等。希望我们的小朋友能做个喜欢探索、热爱科学的好孩子,在生活中多去观察,多去发现,总结出小动物传递信息的更多方法。

  三、幼儿操作图片,练习巩固。     
  师:通过学习,小朋友们已经了解到了很多动物传递的方法,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看看我们大班的小朋友究竟学没有学懂今天的知识。    
  教师出示例举了三种传递方法的图示,然后将画有动物头像的图片分发给幼儿,请幼儿分组讨论后派代表上前将图片粘贴在相应的空格里。    
  师:老师这里有块板子,上面分别例举了三种动物联络的方法,声音传递、行动传递和气味传递。下面就请小朋友先分组讨论这些小动物属于哪种传递方式,然后派代表上来把动物头像粘贴在相应的空格里。
 
  四、开阔视野,粗浅懂得动物与人们的关系。  
  师:动物朋友们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联络,我们人类通过观察学习动物的联络方式,还发明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呢,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观看课件,知道动物的联络方式还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蝙蝠(超声波联络方式)——发明了雷达  
  海豚(超声波联络方式)——对治疗脑瘫患儿非常有效  
  狗(气味联络方式从中延伸介绍很多动物像狗一样具有两种或三种的联络方式)——搜救犬。

  五、结束:   
  表演动物的联络方式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幼儿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的知识的探索中提高自我,同时锻炼了幼儿口语表达,善于观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还是不能积极参与共同活动,使得教学秩序不好掌控。

第6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小动物的尾巴》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对动物很感兴趣,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结合纲要精神及本班幼儿实际,特设计了本节活动课。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比较中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获得长短、圆扁等关系概念的经验。
  2.让幼儿能根据各种关系续编儿歌。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在比较中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获得长短、圆扁等关系概念的经验。
  难点:让幼儿能根据各种关系续编儿歌。

  活动准备
  各种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幼儿跟老师做手指游戏

  二、看图说话
  1.大二班的小朋友,今天动物园里可热闹了,因为很多动物都来参加比尾巴大赛,老师带大家去看看,好吗?
  2.出示第一组动物图片:
  你们看到哪些动物来了?谁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它的尾巴是怎样的?
  3.出示第二组动物图片:
  在这几只动物里,你最喜欢谁?它的尾巴又是怎样的?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

  三、诵读儿歌
  1.小朋友跟严老师读课题:比尾巴。小朋友请认真听老师读儿歌,思考一下儿歌里介绍了哪几种动物,它们的尾巴是怎样的?
  2.读后提问:儿歌里介绍了几种动物?它们的尾巴是怎样的?
  3.师述:这首儿歌是以问答的形式出现的,前面先问,后面再答,问什么就答什么。我们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先问后答。
  4.小朋友跟老师一起读儿歌两遍。(第一遍,老师教小朋友读。第二遍小朋友做小老师教老师读。)

  四、创编儿歌
  动物园里还不止这些动物呢!出示动物图片:让我们也来当一当小诗人,用动物的尾巴来编儿歌好吗?

  五、结束活动
  大二班的小朋友,我们幼儿园的门窗也贴有很多动物的图片对吗?让我们再去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的尾巴又是怎样的?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选择的儿歌内容与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关,所以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因为孩子们已经积累一些有关动物知识,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所以一开课创设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动物园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让幼儿调动各个感官,仔细观察,细心发现,大胆地说。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了儿歌的内容,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所以在创编儿歌时,小朋友也能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来进行创编。但也由于我是一个刚转岗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语言不够儿童化,上课的语言艺术也还有待加强。

第7篇、大班科学胎生与卵生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宝宝,每一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妈妈,动物世界里就是因为有了妈妈和宝宝那千丝万缕的亲情而富有浓厚的魅力。“我有自己的妈妈,动物朋友们也会有自己的妈妈吗?”“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是怎样生宝宝的呢?”等问题,对孩子们很有挑战性。本活动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角度出发,生成了将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为一体的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初步了解动物胎生、卵生的两种生殖方式。
  2、乐意探索关于动物生命的奥秘,萌发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各种动物图片若干,、两块黑板并分别贴上胎生、卵生图。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了解动物胎生、卵生的两种生殖方式
  活动难点:能够正确区分胎生、卵生两种生殖方式并分类。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小客人,看,是谁来了呀?(小鸟)小鸟长大了,它要飞到外面去看看周围的世界,我们跟着小鸟一起去看看吧。

  二、基本部分:观看课件、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的生殖方式:卵生、胎生。
  (一)看课件了解卵生动物的知识
  1.观看蜻蜓的课件
  (1)提问:故事里小鸟碰到了谁?蜻蜓妈妈在干什么?
  (2)蜻蜓妈妈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它把卵生在哪?它的宝宝是怎样长大的?(卵→幼虫→蜻蜓)
  (3)师:还有哪些动物和蜻蜓一样也是产卵的?(青蛙、苍蝇、蚊子、鱼……)
  (4)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小鸟谢谢你们告诉了它这么多知识,它继续往前飞,又会看见什么呢?
  2.观看母鸡的课件
  (1)小鸟看到谁在干什么?母鸡是怎样生宝宝的?(母鸡→鸡蛋→小鸡)
  (2)师:还有哪些动物会生蛋呢?(鸽子、恐龙、乌龟……)
  (3)教师小结:像这些动物妈妈先产卵(卵有软有硬),小宝宝呆在卵里,吸收卵里的养分慢慢长大,最后破壳而出,动物妈妈这种生宝宝的方式叫卵生。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卵生的?指名说。
  (5)教师小结:动物界的很多鸟类、昆虫类、鱼类、爬行类都是卵生动物。

  (二)了解胎生的有关知识
  (1)师:小朋友,你是谁生的?你生下来长什么样?吃什么?你的出生方式和小鸡一样吗?
  (2)妈妈是怎样生出宝宝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3)指名说宝宝的生长过程(妈妈→小宝宝)。
  (4)师: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靠妈妈给他的养份慢慢地长大,最后直接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他一出生就和妈妈长得很像,还要喝妈妈的奶长大,这种生宝宝的方式叫胎生。
  (5)师:你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的?(牛、马、羊、虎、猪)

  (三)了动物界的标新立异者们:鸭嘴兽、海马 鸭嘴兽既是卵生动物,也是哺乳动物。海马——雄海马有“育儿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由雄性抚养长大的动物。(卵生)

  三、游戏:观看幻灯片上的动物,自己和同伴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是胎生的,哪些是卵生的。 师幼一起检查,一一验证。

  四、活动延伸:
  教师:自然界还有许多动物,哪些是卵生动物,哪些是胎生动物呢,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收集一些图片带到幼儿来,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听,好吗?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目标是“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本次活动时,我首先从幼儿常吃的鸡蛋入手,引出了卵生的概念,接着自然过渡到人的出生,引出胎生的概念。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幼儿对胎生和卵生的含义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区分环节照顾到个别差异;最后延伸环节是对能力的提升,留给幼儿思考探索的空间,也体现了终身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

第8篇、大班科学活动小动物做早操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的基础上,学会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2、培养幼儿的空间方位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体验游戏的快乐。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故事挂图《小动物做早操》红丝带,毛绒玩具。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一起玩“照镜子”的游戏。两个人面对面,一个当照镜子的人,另外一个当镜子里面的人。当老师说左手,幼儿就伸出左手,当老师说右耳朵时,幼儿就用手摸右耳朵。

  二、教师讲述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
  1、清晨几点钟小动物们开始做早操?做早操的时候小动物们说了什么?
  熊教练和小动物们伸出的都是那只手?方向一样吗?
  2、教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小朋友请把你的左手举起来,老师给孩子系在左手上红丝带。引导幼儿同一个方向战成两排,并指一指好朋友的左右手。
  3、教师引导幼儿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教师请幼儿面对面,引导幼儿认识到正对着他们的好朋友的左右和他们是相反的。引导幼儿左手拉左手,右手拉右手。
  4、教师出示毛绒玩具(背对着幼儿)引导幼儿判断其左右脚。并给毛绒玩具的左脚系上红丝带。再将毛绒玩具面对幼儿,引导幼儿判断其左右脚。
  小结:当事物和我们面朝一个方向的时候,他的左边就是我们的左边,当事物和我们面对面的时候,他的左边就是我们的右边。

  三、教师与幼儿一起说儿歌做游戏。
  伸出左右手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
  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
  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双手摆一摆,双手收回来。

  活动延伸
  在家吃饭时,引导幼儿观察对面的家长哪只手用筷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拍手游戏。如: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通过各种游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区分左右,对于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对幼儿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特别是要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指导。相信只要我们多加练习,孩子慢慢就能正确区分。孩子的空间方位感也会得到提高。

第9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蛙变蝌蚪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明白青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关注小动物的情感。
  2、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过故事《小青蛙找妈妈》了解青蛙从卵变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3、培养幼儿身体平衡能力及跳的能力,锻炼幼儿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青蛙为什么是益虫?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小蝌蚪找妈妈》挂图

  活动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1、请幼儿猜谜:河里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头来,细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
  2、请幼儿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并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
  2、这些青蛙平时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3、你们害怕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会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吗?
 
  二、青蛙外形特征
  1、自主探索:请幼儿仔细观察青蛙图片、模型,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并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通常为经绿色,趾间有薄膜相连,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
  2、集体探索:你见过青蛙,听过青蛙的叫声吗?说说青蛙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三、探索青蛙生长过程
  1、出示《小蝌蚪找妈妈》挂图,讲述故事。
  2、提问:水草上沾着的一团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大脑袋长尾巴、游来游去的动物是什么?是由什么变来的?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幼儿复述故事。
  4、比较青蛙和蝌蚪
  1、教师请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⑴青蛙长什么样子?(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⑵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5、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玩法:小朋友围成圆圈站好,老师一边出示字卡一边说:青蛙妈妈产下许多圆圆的卵(幼儿儿蹲下双手抱腿,头低下,做圆圈形状),又成小蝌蚪(幼儿小跑步双手放在身后做摇摆状),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幼儿 伸出两只胳膊继续小跑做游泳状),又长出两条后腿(幼儿把两腿分别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儿做蛙跳状,嘴里学青蛙叫声:呱呱呱)。

  教学反思
  1、本节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小青蛙的生长过程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小朋友学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变过程。幼儿在本节课中知道也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了。
  2、本节课少讲了青蛙的益虫,教导幼儿要从小保护它们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告诉大家环境在不断恶化,但有些小动物还是坚持自己的工作,帮人们捉害虫,引入本篇课文。

第10篇、大班科学活动青蛙变蝌蚪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明白青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关注小动物的情感。
  2、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过故事《小青蛙找妈妈》了解青蛙从卵变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3、培养幼儿身体平衡能力及跳的能力,锻炼幼儿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青蛙为什么是益虫?

  教学准备
  青蛙图片,《小蝌蚪找妈妈》挂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1、请幼儿猜谜:河里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头来,细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
  2、请幼儿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并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
  2、这些青蛙平时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3、你们害怕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会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吗?

  二、青蛙外形特征
  1、自主探索:请幼儿仔细观察青蛙图片、模型,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并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通常为经绿色,趾间有薄膜相连,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
  2、集体探索:你见过青蛙,听过青蛙的叫声吗?说说青蛙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三、探索青蛙生长过程
  1、出示《小蝌蚪找妈妈》挂图,讲述故事。
  2、提问:水草上沾着的一团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大脑袋长尾巴、游来游去的动物是什么?是由什么变来的?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幼儿复述故事。
  4、比较青蛙和蝌蚪
  1、教师请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⑴青蛙长什么样子?(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⑵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5、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玩法:小朋友围成圆圈站好,老师一边出示字卡一边说:青蛙妈妈产下许多圆圆的卵(幼儿儿蹲下双手抱腿,头低下,做圆圈形状),又成小蝌蚪(幼儿小跑步双手放在身后做摇摆状),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幼儿 伸出两只胳膊继续小跑做游泳状),又长出两条后腿(幼儿把两腿分别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儿做蛙跳状,嘴里学青蛙叫声:呱呱呱)。

  教学反思
  1、本节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小青蛙的生长过程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小朋友学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变过程。幼儿在本节课中知道也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了。
  2、本节课少讲了青蛙的益虫,教导幼儿要从小保护它们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告诉大家环境在不断恶化,但有些小动物还是坚持自己的工作,帮人们捉害虫,引入本篇课文。

第11篇、大班科学活动青蛙和蝌蚪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很多小朋友都对昆虫很感兴趣,所以特设这个活动让小朋友认识青蛙。

  活动目标
  1、明白青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关注小动物的情感。
  2、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过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了解青蛙从卵变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3、锻炼幼儿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青蛙为什么是吃虫子的好蛙?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小蝌蚪找妈妈》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并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
  2、这些青蛙平时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3、你们害怕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会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吗?

  二、青蛙外形特征
  1、自主探索:请幼儿仔细观察青蛙图片、模型,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通常为茎绿色,趾间有薄膜相连,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
  2、集体探索:你见过青蛙,听过青蛙的叫声吗?说说青蛙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三、探索青蛙生长过程
  1、出示《小蝌蚪找妈妈》挂图,讲述故事。
  2、提问:水草上沾着的一团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大脑袋长尾巴、游来游去的动物是什么?是由什么变来的?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幼儿复述故事。
  4、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玩法:小朋友围成圆圈站好,老师一边出示字卡一边说:青蛙妈妈产下许多圆圆的卵(幼儿蹲下双手抱腿,头低下,做圆圈形状),又成小蝌蚪(幼儿小跑步双手放在身后做摇摆状),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幼儿伸出两只胳膊继续小跑做游泳状),又长出两条后腿(幼儿把两腿分别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儿做蛙跳状,嘴里学青蛙叫声:呱呱呱)。

  活动反思   
  在本节课中,小朋友学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变过程,也知道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的。但是由于活动准备只是图片,有几个孩子不积极参加,如果再添加几个相关动画视频,我觉得会调动起更多孩子的兴趣。本节课少讲了青蛙是好蛙,教导幼儿要从小保护它们。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告诉大家环境在不断恶化,但有些小动物还是坚持自己的工作,帮人们捉害虫,引入本篇课文。

第12篇、大班科学活动小动物生病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受到伤害的原因。
  2、简单了解人与动物及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探讨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方法。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参观动物园中的大熊猫等珍稀动物。
  2、学习故事《大熊猫生病了》。
  3、设置“动物医院”的场景。
  4、邀请1名教师扮演“动物医院”的医生。
  5、一些珍稀动物被伤害的照片或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起动机:
  1、小朋友还记得故事《大熊猫生病了》吗?我想到动物医院去看望大熊猫,谁愿意和我一起去?
  2、我们可以给大熊猫带去什么礼物?

  (二)、探望“医院”里的动物,了解它们受伤害的原因。
  1、看看,医院里有哪些动物?这只大象为什么要住医院呢?
  2、这只小鸟的腿怎么了?
  3、咦,医生在做什么?小海豚得了什么病?

  (三)、讨论:我们怎样保护动物和环境。
  1、为什么小海豚的生命会那么危险?
  2、大家看看这张照片上的鱼,你知道它的身上贴着什么吗?这些油污是从哪里来的?
  3、这么多油污流到大海里,海里的鱼会怎么样?应该怎样保护它们?
  4、你知道大熊猫最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吗?为什么现在大熊猫越来越少呢?你有什么办法保护它们吗?
  5、象、大熊猫这样越来越少的动物,我们把它叫什么动物?你知道还有哪些珍稀动物吗?
  6、为什么这些动物会越来越少?如果我们的地球上没有了这些动物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7、希望以后不再有这么多动物要住医院,而是快快乐乐地生活在动物乐园里好吗?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13篇、大班科学活动搬新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排列上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发现的规律帮小动物装饰窗帘。
  2.能用比较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3.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小动物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幼儿人手一份)PPT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可高兴了。它们的新房子造好了,马上就要搬新家了。让我们跟小猴一起去参观它们的新家吧!

  二、参观动物公寓,发现规律
  (一)播放图(一):观察、了解楼房的层与间
  提问:1.这幢楼房有几层?每层有几间?一共有几间?(一起点数)
  2.小猴来到了第几层的第几间?
  3.小猴想去第三层的第三间,谁来帮它找找?

  (二)播放图(二):在帮忙选房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小动物选房的规律
  提问:1.看,还有谁也来选房间了?
  2.还有一个房间没人选,你觉得谁来选?为什么?(每个小动物住三间房)
  3.仔细看有没有什么秘密?每一层住的动物不一样,楼上楼下住的动物一样吗?

  (三)播放图(三):继续帮助小动物选房间,进一步感知小动物选房的规律.
  提问:1.看旁边的楼房里住着谁?
  2.你觉得这两个房间谁来选?为什么? 小结:这些小动物可真有趣,它们选房间还有个规律呢,每一层上要不一样,楼上楼下也要不一样。

  三、运用规律帮助小动物装窗帘
  (一)出示操作材料,交代操作要求
  指导语:看,房子选好了,小动物为它们的房子装上了什么呀?(窗帘) 今天小动物请小朋友来帮它们的新房子装上窗帘,它们要求:每一层上的窗帘不一样,楼上楼下的也不一样。先装第一幢,再装第二幢。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四、展示交流
  (一)幼儿相互交流。
 
  (二)个别幼儿讲述装窗帘的方法。
 
  (三)选个别作品,共同纠正,进一步掌握规律。

  五、活动延伸:给小动物装地板。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翻版一次外出学习听到的一节课,活动的选材源于大班建构式课程,主题:《动物我们的朋友》中的一次科学活动《送小动物回家》。经过执教者大幅度的修改,目标重新定位,环节重新设计,变成了一节全新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兼具的活动。

第14篇、大班科学小动物的尾巴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小动物们都有各自的尾巴,可它们长的什么样?有什么用?却是幼儿平时非常容易疏忽的。小动物我们都要全力保护它。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在本活动中层层深入地展开,先让幼儿通过“做朋友”,观察发现它们尾巴的不同,在互相讲解中激活幼儿兴致,在“捉迷藏”中进一步巩固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则本活动的重点顺利通过。再则,活动的难点“尾巴的用途”又在多媒体课件所设置的情境中得到解决。
针对我班幼儿园不同发展水平,我先让能力弱的幼儿在来园活动中先接触了一下内容,相信这样在活动中,幼儿的发挥会均衡些。
目的要求:
1、认识一些动物的尾巴,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学习词:平衡、观赏。
2、加深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发展幼儿良好的观察力和操作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识各种动物尾巴不同的样子;难点是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图片挂件若干。
2、背景图一幅,动物图片和象征物若干。
3、多媒设备及课件。
4、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说说讲讲动物,观赏动物,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
1、师:“今天,有好多小动物到我班来作客,这些小动物是谁
它们的尾巴是怎样的?让我们跟它们做做好朋友吧!”
2、幼儿在音乐中自由地讲解各种动物,教师指导幼儿比较它
们尾巴的不同。
3、集中幼儿讲解尾巴的不同。
师:“你同谁做好朋友,它的尾巴怎样的。”
二、幼儿独立操作。
师:“还有一些小动物也想来和你们做朋友,可它们把尾巴忘带了,我们帮它们装上尾巴吧!”幼儿操作,并互相检查。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奖五角星。
集中讲一讲幼儿的操作。
三、玩“捉迷藏”游戏,认识一些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目的1)
1、师:“现在还有一些小动物要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来找找它们是谁。”
2、幼儿找出小动物:猴子、牛、燕、袋鼠、松鼠、鱼、孔雀。
3、认识这些小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师:“这些小动物真粗心,身体藏好了,尾巴却露在外面,我们看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的,象什么?”幼儿讲解,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四、初步了解尾巴的用途。(目的1)
(一)听录音,了解
1、幼儿自由讲。
师:“尾巴有粗有细,各不相同,那它们有什么用呢?”幼儿讲解。
2、听录音。
3、再次讲解。学习词
(1)“平衡”(不摔跤,很平稳)。教师做不同动作让幼儿猜,再请幼儿做不同的动作,进一步理解;学习词
(2)“观赏”(让别人观看,得到他人的赞扬)。
(二)看电脑,了解:设置情境“换尾巴”。
1、看电脑。师:“换尾巴后,发生了奇怪的事,你们猜是怎么回事。”
2、幼儿互相猜测,再讲解。
3、听电脑告诉大家,再讲解。
4、集体给小动物换回尾巴。
五、动物舞会。
师:“今天,你们做了这么多好事,高兴不高兴,我们一起来扮演喜欢的小动物,参加它们的舞会吧!”
幼儿找喜欢的动物挂上,集体跳舞。
在音乐中跳舞,离开活动室。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选择的儿歌内容与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关,所以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因为孩子们已经积累一些有关动物知识,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所以一开课创设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动物园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让幼儿调动各个感官,仔细观察,细心发现,大胆地说。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了儿歌的内容,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所以在创编儿歌时,小朋友也能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来进行创编。但也由于我是一个刚转岗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语言不够儿童化,上课的语言艺术也还有待加强。

第15篇、大班科学有趣的蜗牛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学校地处山区,幼儿经常在上学途中或学校的花坛里找小动物来玩,特别喜欢小蜗牛,经常找来蜗牛放在小书包里,于是我想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亲近大自然的意识,利用家乡现有的教具,和幼儿一起进行科学探究。

  活动目标
  1、认识身边感兴趣的小动物,了解小蜗牛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喜欢观察大自然,有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好奇爱问。
  3、能通过收集、观察、绘画等多种活动进行探究,并学习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简单的猜想,能大胆与同伴交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观察蜗牛的兴趣,能大胆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2、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知道蜗牛对农作物的危害。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捉蜗牛,每人准备一个盛有蜗牛的昆虫盒。
  2、《学前班科学活动上册》第1至2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蜗牛的外形特征。
  1、幼儿自由观察昆虫盒里的蜗牛,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蜗牛的外形特征。
  提问:(1)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它的眼睛长在哪里?它的触角有什么用?捕捉蜗牛时,为什么常常看不见它的头?
  (3)蜗牛的壳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
  (4)蜗牛的怎样走路的?蜗牛爬过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一条线呢?

  二、讨论活动: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喜欢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2、它是怎么过冬天的?
  小结:蜗牛生活在墙边、草丛、树根、叶子背面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它喜欢吃绿色植物,特别是蔬菜。蜗牛冬天躲进壳里,用粘液封闭壳口,十分耐饥。由于蜗牛的腹足会分泌粘液,粘液粘在地上就会留在一条白线。为了保护自己,它常常在头缩进硬壳里。

  三、谈话活动:蜗牛的危害。
  引导幼儿看《学前班科学活动课上册》第1页,了解蜗牛的危害。

  四、游戏活动:幼儿学蜗牛爬。

  五、画一画:我见过的蜗牛。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16篇、大班科学活动小青虫的梦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自然界昆虫的可爱、奇妙,萌发爱 护小动物的情感。   
  2.学习靠腰部扭动贴地爬行,锻炼躯干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3.对腰部扭动贴地爬行动作感兴趣,能克服畏难情绪。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模仿虫子腰部扭动贴地爬,感受自然界昆虫的可爱、奇妙  
  难点:能克服困难、协调地完成动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组织幼儿观看动物世界的录像,模仿不同动物的爬行动作;了解青虫的演变过程   
  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只布袋、录音机、磁带。场地准备:有斜坡的青草地、花园,并放置好小青虫的“粪便”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经验回顾:哪些动物会爬?怎么爬?昆虫爬的动作有哪些?  
  2.热身运动:幼儿分散模仿各种动物爬行。  
  ①自由模仿:手脚着地屈膝爬,手脚着地爬,匍匐等等;  
  ②集体模仿:两人坐抱一起,模仿“西瓜虫”滚动前进;幼儿全体屈膝,将手搭在前幼儿的臀部上,变成长长的“毛毛虫”蠕动前进;变成“蜈蚣”,同时抬手抬脚爬行前进等等。  

  二、基本部分  
  1.讨论:小青虫长得怎么样?是怎么爬的?  
  2.幼儿自由尝试,模仿青虫的爬行;  
  3.讨论动作要领:
  “撅起小屁股,抬起小脑袋,弯弯身子伸伸腰,嘿咻嘿咻往前爬。”
  (个别幼儿示范,教师示范讲解:靠腰部的扭动,尽量不用手去推,将臀部往上拱,使身体成∩,膝盖跪住,将上身往前伸长,如此反复。)  
  4.幼儿第二次练习(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不用手脚帮忙,靠腰部扭动爬行,动作协调)。
  
  三、游戏部分  
  1.“找肥料”   
  请“青虫”用刚学会的爬行动作,将这些肥料分别运到指定地点,比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组又快又多。  
  2.“我们长大了”  
  请每个幼儿取一只布袋,将身体套入布袋中(表示青虫长大了)练习爬行(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调节幼儿的活动量,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3.“小青虫的梦”  
  ①教师以蝴蝶姐姐的身份讲述游戏规则:根据人数将幼儿分成2组,先是鱼贯地爬过山坡,在山坡对面的草丛中拣起一根教师事先准备的青草粘在身上,然后钻入布袋,爬过草地,在音乐声中钻出布袋,代表蜕变成蝴蝶,翩翩起舞。  
  ②幼儿跟着蝴蝶姐姐开始旅程:爬山坡――吃青草――吐丝结茧(将身体钻入布袋中)――蜕变成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随音乐中,学蝴蝶飞舞;  
  2.整理活动场地,出场。  

  活动延伸  
  在晨间活动中,让幼儿用布袋继续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一、设计意图  
  户外活动时,幼儿对花园里的昆虫特感兴趣,会长时间地观察,有的甚至趴在虫子后面跟着它爬,我就以青虫成长的过程为游戏情节,力图做到:一、渗透环境教育:让孩子了解周围环境,了解其相互间的作用,体会到它的美妙,激发喜爱之情。因此,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青虫的梦”的游戏情节,让幼儿以“青虫”参与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下活动。二、增加难度,提高爬行速度。幼儿躯干的扭动来爬行,难度颇大了,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学习。其三,让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来模仿小青虫爬行,激发幼儿探索身体运动的乐趣。  

  二、效果分析  
  本活动场地在有斜坡的草地和花园,避免了体育活动中繁琐的场地布置,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与我们的关系是这么的密切与和谐,使环境教育从情感角度入手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孩子的心田。学习新动作、游戏、课中小肆还是放松活动,教师均以游戏的口吻进行,如在动作学习时,教师以“噘起小屁股,抬起小脑袋,弯弯身子伸伸腰,嘿咻嘿咻往前爬”的儿歌来形象化幼儿的动作要领,使幼儿在琅琅上口的儿歌中,兴致盎然地进行学习。幼儿在形象的游戏情节中,反复练习爬行,乐此不疲,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17篇、大班科学动物的过冬方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爱小动物和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培养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2、初步了解小动物的过冬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动物和季节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搜集小动物过冬的图片资料。
2、小动物过冬课件。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兴趣,谈话导入课题。
“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感觉怎样?”(冬天,天气寒冷)
“看一看,冬天人们是怎样过冬的?”(穿棉衣、安装取暖设备、常在室内活动、加强锻炼等)
2、引发课题“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谈话导入:人们有这么多的好办法过冬,那么你们知道小动物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是怎样过冬的呢?
⑴幼儿根据日常观察进行自由回答,教师不予评论。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动物过冬的办法,那么究竟小动物们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呢?老师有一些小动物过冬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⑵幼儿看图片:提问讨论:
A:图片上有哪些小动物;
B:这些小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教师重点讲解,小动物过冬的方法有几种:冬眠过冬、换上厚厚的毛过冬、贮食过冬,冬眠过冬的有蛇、乌龟、青蛙、刺猬;换上了厚厚的毛过冬的有兔子、松鼠;贮食过冬的有蚂蚁
C:“你还知道其它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狗熊是冬眠过冬,大雁和候鸟是南飞过冬的等)
3、巩固、丰富幼儿对动物过冬的认识
观看动物过冬课件,提问:冬眠过冬的有哪些动物?
换上厚厚毛过冬的有哪些动物?
贮食过冬的有哪些动物?
4、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动物有各种方法过冬,这是保护自己生存的方式。
“动物们为什么会有各自不同的过冬方法?”(保护自己生存,适应季节的变化)
“假如这些动物不想法过冬,那将会怎样?”(冻死、饿死)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为动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其实动物也很聪明,为了能生活下去,不让自己饿死、冻死,都有度过寒冬的方式,还丰富了词汇。让幼儿更懂得怎样去爱护动物。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幼儿观察一些事物,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第18篇、大班科学动物怎样生宝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和讲述等活动,初步了解有关动物卵生和胎生的基本常识。
2、激发对动物的探索兴趣,增强对小动物的热爱情感。
活动准备: ppt课件、蜻蜓和母鸡生宝宝的多媒体课件、红、绿彩带、小红旗若干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客人,看,是谁来了呀?(小鸟)小鸟长大了,它想飞到外面去看看周围的世界,我们跟着小鸟一起去看看吧。
二、观看课件、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的生殖方式:卵生、胎生。
(一)看课件了解卵生动物的常识。
1.观看蜻蜓的课件。
(1)、提问:故事里小鸟碰到了谁?蜻蜓妈妈在干什么?
(2)、蜻蜓妈妈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它把卵子生在哪?它的宝宝是怎样长大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ppt课件,(卵→幼虫→蜻蜓)
(3)师:还有哪些动物和蜻蜓一样也是产卵的?(出示ppt课件:蝴蝶、苍蝇、蚊子)
(4)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小鸟谢谢你们告诉了它这么多知识,它继续往前飞,又会看见什么呢?
2.观看母鸡的课件。
(1)、小鸟看到谁在干什么?母鸡是怎样生宝宝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ppt课件(母鸡→鸡蛋→小鸡)
(2)、师:还有哪些动物会生蛋呢?(出示ppt课件:鸭、鹅、鸟)小结: 像这些动物妈妈先产卵,小宝宝呆在卵里,吸收卵里的养分,然后不断的变化长大,最后长成和妈妈一样的动物叫卵生动物.这种动物妈妈生宝宝的方式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卵生。
(3)、扩散思维: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卵生动物?(出示ppt课件:鹰、蚂蚁、鱼、壁虎)师小结:其实动物界里,很多鸟类、昆虫累、鱼类、爬行类都是卵生动物。
(二)、了解胎生动物的有关常识。
(1)、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的呢?(不是)
(2)、出示ppt课件,猫的图片,猫妈妈生下的宝宝是谁?它长的怎么样?
(3)、出示ppt课件,狗的图片,狗妈妈生下的宝宝是谁?它长的怎么样?(引导幼儿观察小猫、小狗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的一个模样就有头、身体、四肢、尾巴,还要喝妈妈的奶长大呢。)小结:像小猫、小狗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的一样的动物叫胎生动物。这种动物妈妈生宝宝的方式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胎生。
(4)、发散性思考:出示ppt课件,大象是胎生动物还是卵生动物?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胎生动物?(出示ppt课件,猪、牛、兔……)师小结:其实在动物界,许多哺乳动物都是胎生动物。
三、巩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1)、分别出示各种小动物ppt课件,让幼儿猜猜它是卵生动物?还是胎生动物?
(2)、幼儿讲述后,教师逐一出示答案。
四、 出示ppt课件,以竞赛的形式,幼儿进行抢答,进一步巩固对卵生、胎生的知识。
1、师介绍参赛小组:红队:红队必胜,耶。
绿队:绿色绿色,健康快乐!耶。
2、师介绍游戏规则:当出示动物图片时,请每队队员进行举手抢答,答对的小组队员自己插上一面小红旗,抢答结束后以红旗多的一队获胜。
2、总结得分情况,祝贺获胜小组。
五、活动延伸:
师:大自然还有许多动物,哪些是卵生动物,哪些是胎生动物呢,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收集一些图片带到幼儿来,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听,好吗?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中幼儿都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孩子们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主动的学习中探索,在自由的探索中发现,使幼儿不仅知道动物的出生方式,还知道了它们的成长过程。在游戏环节孩子们通过操作在玩中学,操作中验证。与幼儿互动将幼儿的经验提升。

第19篇、大班科学有趣的动物尾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小动物的尾巴,了解尾巴的用途。
2. 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 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活动准备:
1.操作卡2.各种动物图片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实录:
(一)激趣导入(播放动物比尾巴的视频,轻松导入课堂)(5分钟)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大家喜欢)
2、播放动物比尾巴视频,让幼儿初步感知动物尾巴的形状。
3、刚刚小动物们在比什么?(比尾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尾巴(师板书课题:动物的尾巴)。
(二)、展开学习动物尾巴的形状(10 分钟)
1、认识松鼠的尾巴(课件出示松鼠的尾巴)
(1)、这是什么?这是谁的尾巴?(松鼠的尾巴)
(2)、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像一把伞(3)松鼠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当降落冬天可以当被子)方法同上依次认识猴子、鸡、兔子、孔雀的尾巴。
(3)问答游戏巩固动物的尾巴样子师:谁的尾巴长?         生:猴子谁的尾巴短?             兔子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松鼠谁的尾巴弯?            公鸡谁的尾巴最好看          孔雀(4)小结: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的尾巴,他们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弯,各有各的用处。
(三)拓展延伸,认识更多的动物尾巴(5分钟)过渡语:小朋友还想知道更多的小动物的尾巴像什么样子吗?有什么作用吗?
1、课件依次出示燕子、鱼、牛、小壁虎、袋鼠的尾巴,引导幼儿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和作用。
(四)、操作巩固,连一连(8分钟)
1、教师出示课件,先示范
2、幼儿在卡纸上操作
(五)音乐声中结束课堂(2分钟)
活动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选择的儿歌内容与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关,所以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因为孩子们已经积累一些有关动物知识,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所以一开课创设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动物园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让幼儿调动各个感官,仔细观察,细心发现,大胆地说。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

第20篇、大班科学活动卵生和胎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和讲述等活动,初步了解有关动物卵生和胎生的基本常识。
2、激发对动物的探索兴趣,增强对小动物的热爱情感。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王老师呀养了一个小动物。(小鸟)小鸟说呀,它长大了,想飞到外面去看看周围的世界,我们跟着小鸟一起去看看吧。
二、观看课件、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的生殖方式:卵生、胎生。
(一)看课件了解卵生动物的常识。
1.观看蜻蜓的课件。
(1)、提问:故事里小鸟碰到了谁?蜻蜓妈妈在干什么?
(2)、蜻蜓妈妈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它把卵子生在哪?它的宝宝是怎样长大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ppt课件,(卵→幼虫→蜻蜓)
(3)师:老师这边还有几种动物是跟蜻蜓妈妈一样产卵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ppt课件:蝴蝶、苍蝇、蚊子)
(4)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小鸟谢谢你们告诉了它这么多知识,它继续往前飞,又会看见什么?
(二)、了解胎生动物的有关常识。
(1)、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的呢?(不是)
(2)、出示ppt课件,猫的图片,猫妈妈生下的宝宝是谁?它长的怎么样?
(3)、出示ppt课件,狗的图片,狗妈妈生下的宝宝是谁?它长的怎么样?(引导幼儿观察小猫、小狗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的一个模样就有头、身体、四肢、尾巴,还要喝妈妈的奶长大呢。)
小结:像小猫、小狗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的一样的动物叫胎生动物。这种动物妈妈生宝宝的方式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胎生。
(4)、发散性思考:出示ppt课件,大象是胎生动物还是卵生动物?
三、巩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1)、分别出示各种小动物ppt课件,让幼儿猜猜它是卵生动物?还是胎生动物?
(2)、幼儿讲述后,教师逐一出示答案。
四、 出示ppt课件,以竞赛的形式,幼儿进行抢答,进一步巩固对卵生、胎生的知识。
五、活动延伸:
师:大自然还有许多动物,哪些是卵生动物,哪些是胎生动物呢,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明天将自己的结果与小朋友们意思分享好吗?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目标是“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本次活动时,我首先从幼儿常吃的鸡蛋入手,引出了卵生的概念,接着自然过渡到人的出生,引出胎生的概念。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幼儿对胎生和卵生的含义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区分环节照顾到个别差异;最后延伸环节是对能力的提升,留给幼儿思考探索的空间,也体现了终身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

相关文章

《安全教案大班100篇反思大全》:第1篇、大班安全活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针对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认知差,自我防范意识弱的特点,设计此次活动。因为孩子的安全是第一位,平时要加

《大班食品安全教案30篇》:第1篇、大班安全活动教案:食品安全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集体讨论活动。  2、认识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以及安全标志。  3、能够辨别食品的安全,购买健康合格产品。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

《幼儿园大班优秀数学教案8篇》:幼儿园大班优秀数学教案8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