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小班幼儿科学教案100篇

日期:2021-06-07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小班幼儿科学教案10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小班幼儿科学教案100篇

第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玩水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水的流动及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水是透明无味的,体验玩水的乐趣。
  2、了解水的作用,知道人离不开水,教育幼儿节约用水。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初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重难点:
  感受水的流动及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水是透明无味的,体验玩水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盆若干只,能盛水的各种小件容器。
  2、小型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边玩水边提问
  1、教师将玩具、容器等放入装满水的盆中,边玩边自语:“怎么玩具倒入水中后有的沉下去,有的浮在水面上?……”
  2、教师用两个容器相互盛水并倾倒,让幼儿看水从容器里流到盆里。

  二、小朋友分散玩水
  1、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容器、玩具,随意玩水。
  2、师:请大家试一试,哪些玩具会沉下去?
  3、教师巡回指导幼儿玩水,并对幼儿在玩水中的尝试精神和得出的尝试结论作评价。

  三、小朋友感受到水的流动
  1、教师请小朋友把盆里的玩具试着拿出来。
  师:谁能试一试帮着老师把水取出来?你用什么方法取水?(提醒幼儿一定要装满,不能洒)
  2、给幼儿有漏洞的容器,让幼儿进一步取水。
  3、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水流动?水流动时会发出什么声音?

  四、幼儿观察水的流动和颜色
  1、听听水流进塑料袋的声音。
  2、看看水是什么颜色。
  3、在塑料袋上戳个小洞,请幼儿用饮水的杯子接水,听听水流进杯子的声音,闻闻、尝尝水的味道。
  教师总结:水无色无味,流动时会根据水流的急、缓与流入不同的容器,发出不同的声响。

  五、鼓励幼儿用滴管、水枪、针筒、塑料袋、颜料等尝试各种玩水的方法

  活动反思:
  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问:哪些地方可以玩水?水有什么用途?
在这一活动中主要是引导幼儿了解水的性质、作用,激发幼儿保护水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活动中激发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发现水是无色、无味、没有形态、能流动的液体。 幼儿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愉快地感知了水的特性,在游戏中体验了玩水的乐趣。由此看出,玩水活动的设计符合《幼儿园规程》中的教育原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是当前教师在教育中一个值得探讨的内容。无论是玩水活动还是其他活动,教师都应考虑到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鸡和小鸭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小鸡和小鸭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动物,所以我选择了科学活动《小鸡和小鸭》。设计这节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在喜欢小鸡小鸭的基础上,了解其特点的生活习性,并通过模仿、操作,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熏陶。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小鸭的主要特征。
  2、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3、教育幼儿热爱小动物,与它们友好相处。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初步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感知小鸡和小鸭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
  活动难点:会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

  活动准备:
  1、音乐《小鸡和小鸭》
  2、小鸡和小鸭的家各一个
  3、鸭妈妈与鸡妈妈标识各一个 
  4、小鸡小鸭图片各一张 
  5、小鸡小鸭的实物图片若干 
  6、小鸭和小鸡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师播放《小鸡和小鸭》的音乐,提问幼儿刚才歌曲中唱到了哪些小动物?
  幼;小鸡和小鸭

  二、初步认识小鸡、小鸭的外形
  师:小鸭、小鸡玩得正开心,忘记回家。天快黑了,它们的妈妈急坏了,我们一起来把他们送回家,好么?(出示图标和房子)
  师:哪个是小鸡的家,哪个是小鸭子的家?(让幼儿来回答)
  师:我们先来瞧瞧小鸡长什么样子?(让幼儿从头至尾观察)
  幼:尖尖的嘴巴、短短的脖子、尖尖的爪子(把它送回家)
  师:请你学着小鸡的声音把小鸡送回家(叽叽叽)
  师:我们再来瞧瞧小鸭子长什么样子?
  幼:扁扁的嘴巴、长长的脖子、扁扁的脚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小鸭子的脚趾中间有肉连着,连着的这个东西叫做脚蹼。小鸭子是靠它才能划水的。
  师:小鸡、小鸭都饿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你知道他们都喜欢吃什么食物么?
  幼:小米、虫子; 小鱼和小虾(出示食物图片让幼儿粘贴)

  三、比较小鸡小鸭的不同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鸡和小鸭,他们长得有什么不同?我们再把他们请出来,
  请你仔细看看他们哪里长得不一样?
  幼:从头至尾一一对比,说出不同(并用身体来模仿小鸭走路)
  幼:模仿小鸡的叫声与小鸭的叫声(本领的不同)

  四、通过游戏结束活动
  师小结:小朋友学得可真像,小鸡、小鸭它们实在太可爱了,我们一定要爱护、关心他们,现在老是给你们准备了头饰,我们和小鸡,小鸭一起去草地上找食物吧!

  活动反思:
  今天实施了《小鸡和小鸭》这一节科学课。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似乎都意犹未尽,连上卫生间都学着小鸡小鸭走着去,煞是可爱!这一现象也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节课,希望发现其中的亮点找出其中的缺点,取长补短,下一次活动开展的更好!
这节课开始我是以谈话的形式展开的,首先从小朋友的穿着颜色说起,重点说了黄颜色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然后以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兴趣和探索欲望。“有种小动物,黄黄的羽毛……”谜语刚提出,小朋友就纷纷举起小手了。笑笑说是小狗;一凡说是大老;涵涵说是豹,陆言说是狮子,梦梦说是长颈鹿,浩浩说是螃蟹,还有许多小朋友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在小朋友兴趣高昂的时候,我故作有点小失望的样子说:“这只小动物是小小的喔,很可爱……”说在我慢慢的做着动作,“是小鸡,还有小鸭!“震耳的声音齐齐的响起,我瞪大眼睛很惊讶的看着他们,惹来了孩子们天真自豪的一阵欢笑。
  接下来我就请小朋友说说小鸡,小鸭的大概外形特征,然后出示图片系统的讲述活动内容。感觉小朋友掌握的差不多时,我们开展了小组的表演比赛。请每一组小朋友站起了边说边表演小鸡和小鸭的外形特征,本领和说话等。别看他们年龄小,但是好胜心却丝毫不小。比赛进行的很激烈,氛围也很浓厚,时而又阵阵鼓掌声和欢笑声。通过这样的形式,也带动了一些平时比较沉默比较内向的孩子,使小朋友不但不都参与了本次活动,而且也加深了课堂内容的印象,相辅相成,效果非常好!

第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吃的水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喜欢不同的水果,喜欢吃水果。
  2.通过看、摸、闻感知不同的水果颜色、大小、味道不一样。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一个不同的水果、篮子、垫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果园丰收了,,我们去摘果子吧。(创设果园情境)

  二、认知水果:
  你摘到的是什麽水果?看看你的是什莫水果是什莫颜色的?摸摸它感觉怎样?(粗糙和光滑)闻闻你的水果有什么味道?

  三、分类:
  老师拿起一个橙子就吃,引发幼儿问题:要拨皮吃的。你的水果怎麽吃?(带皮的和洗干净直接可以吃的。)将拨皮吃的和可以直接吃的放入两个不同篮内。水果有很多的维生素营养,我们要多吃水果。

  四、探索:
  把一只苹果、和一只香蕉从中间切开,比较有什麽不同。有核的和没有核的水果。

  五、运用PPT课件进一步感知水果六、延伸:给水果涂色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亮点是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水果作为幼儿谈话活动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幼儿说的欲望,使每位幼儿有话可说。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中认识了水果的外形及口味。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提升,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第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亲亲小兔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小白兔的主要外形特征和饮食习性,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2、让幼儿产生喜欢小白兔、关心小白兔的情感。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白兔两只。
  2、胡萝卜、青菜、水果、水各三份。
  3、音乐《小白兔》。
  4、小白兔耳朵、嘴巴、尾巴、眼睛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起幼儿兴趣。
  谜面:眼睛红,毛衣白,长长的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谜底:小白兔

  二、观察兔子,大胆描述兔子的外形特征。
  1、提问:“你们喜欢小兔吗?今天,周老师请来了两只可爱的小白兔,请你看一看,摸一摸!”
  2、请幼儿看小白兔,引导幼儿观察兔子特征。
  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颜色的兔子?”(白的)
  兔子的耳朵、眼睛、嘴巴、尾巴什么样?(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短尾巴)身体看上去有什么感觉?(毛茸茸的、软软的)
  4、提问:“小白兔的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因为小白兔的眼睛其实是透明的,但它的眼睛里有很多红血丝,所以看上去眼睛是红颜色的。)
  5、提问:“小白兔的嘴巴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它叫做三瓣嘴”。

  三、观察小白兔的饮食习性。
  1、提问:“小兔喜欢吃什么?”(胡萝卜、青菜)“今天,周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食物。请你看一看,小白兔最喜欢吃什么?它是怎么吃东西的?”
  2、出示实物:胡萝卜、青菜、香蕉、橘子、水。
  3、幼儿观察,讲述小白兔吃了什么?怎么吃的?
  4、小结:小兔喜欢吃青菜、喝水。

  四、听音乐,结束活动。
  “好了,小白兔玩累了,它想回家了,我们和它说再见吧!”

  活动反思:
  将整个科学活动转变为一个很随机性的观察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学习知识,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对于小白兔的外形特征进行挖掘,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实物小白兔,就是在这种随意的接触过程中幼儿就验证了已有的知识,同时他也在发现问题、找寻问题,获取新知识。
  通过近距离的实物接触,孩子更能接受和理解小白兔的习性。教师对幼儿看到的知识加以提升、总结,重点介绍小白兔的突出特点,让幼儿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和观念。

第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狗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近段时间,小区断断续续传来狗叫声,小朋友亦谈论小狗,有些说怕,有些说不怕。既然小朋友对狗感兴趣,那就以《狗》来设计活动方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小狗的外形特征。
  2、了解小狗的生活习性。
  3、懂得怎样和小狗相处,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观察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小狗的外形及生活习性。
  难点:怎样和小狗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1、小狗挂图一张。
  2、 小狗一只。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小狗外形特征。
  2、 出示小狗,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小狗,胆子大的可以抚摸小狗。
  3、 教师介绍小狗的生活习性。
  4、 教师提问:
  ① 小狗的外形特征怎样?(个别回答后集体陈述)
  ② 小狗的生活习性怎样?(个别回答后集体陈述)
  ③ 怎样和小狗友好相处?(个别提问)
  ④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说出自己心里所想。
  5、引导幼儿用简单动作表现小狗的形状和叫声。
  6、 让幼儿画小狗形状。
  7、 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1、幼儿对小狗的外形特征基本上能理解。
  2、 幼儿对小狗的生活习性不是很理解。师幼互动不大协调。
  3、 课堂气氛较活跃。材料准备充分。
  4、 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5、 望辅导老师提出意见,今后有所提升。

第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各种各样的豆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闻、比、剥等方法,帮助幼儿积累对各种豆子的感性认识,并在品尝豆子做成的食物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喜爱吃豆子的情感。
  2.与父母共同种植豆子,做好观察记录,了解豆子的发芽过程。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和幼儿共同准备黄豆、赤豆、绿豆、黑豆、蚕豆等各种豆子。
  2.新鲜未剥壳的蚕豆、豌豆;豆类食物:煮毛豆,赤豆粥,豆浆,炒蚕豆等。
  3.种子和花盆。

  活动过程
  一、展示豆子
  1.展示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来的各种豆子。
  (黄豆、赤豆、绿豆、黑豆、蚕豆等各种豆子)
  2.介绍各种豆子的名称。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豆子吗?

  二、观察比较各种豆子
  1.比较豆子的颜色。
  (1)你们看到了什么颜色的豆子?
  (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黑色的)
  (2)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黄豆、赤豆、绿豆、黑豆……)
  (3)小结:豆子有不同的颜色和名字:黄色的豆子叫黄豆,红色的豆子叫赤豆,绿色的豆子叫绿豆,黑色的豆子叫黑豆。
  2.比较豆子的大小。
  (1)这些豆子一样大吗?
  (2)摸一摸、比一比,哪种豆子最大,哪种豆子最小?
  (3)小结:刚才,小朋友都用手摸了摸,又把这些豆子放在一起比了比,大家都发现这些豆子中黑豆最大,绿豆最小。

  三、认识新鲜的蚕豆和豌豆
  1.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2.教师出示刚剥出来的蚕豆和豌豆。
  3.你们知道豆子藏在哪里吗?(里面)
  4.谁来试试把豆子找出来?
  5.请个别幼儿尝试剥豆。
  6.大家一起来试试,把蚕豆和豌豆的“房子”剥开来,豆子就出来了。
  7.全体幼儿剥豆子。
  8.两个房子里面的豆子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幼:不一样。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一个圆圆的,一个扁扁的。
  师:大大的、扁扁的叫蚕豆,小小的、圆圆的叫豌豆。
  9.闻闻这些豆子有没有味道啊?
  幼:刚剥出来的豆子香香的。
  师:对呀,刚剥出来的豆子有股清香味,新鲜的豆子也很有营养呢。

  四、介绍和品尝豆子做成的食物
  1.请幼儿说说自己吃过哪些豆子。
  师:你们吃过豆子吗?吃过哪些豆子?
  2.介绍豆子做成的食物。
  (展示用豆子做成的食物)
  (1)我们来看看,这些你们都吃过吗?你吃过哪些?
  (毛豆、赤豆粥、黄豆汤、绿豆汤……)
  (2)这杯白白的,像饮料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呀?(豆浆)
  (3)你们知道豆浆是用什么做的吗?
  师:豆浆也是用豆子做成的,黄豆、黑豆等都可以做豆浆。
  3.幼儿品尝好吃的豆类食物。
  (炒蚕豆、煮豌豆、爆黄豆、青豆蛋糕、豌豆泥、豆瓣酥……)
  一边品尝一边鼓励幼儿说出吃到了什么豆子。

  五、延伸活动
  1.观看门卫老伯伯种豆子。
  幼儿园门卫老伯伯带来了一些(黄豆)种子,幼儿和教师一起观察门卫老伯伯将(黄豆)种子播种在花园里。
  2.幼儿和家长一起种豆子。
  观察种子发芽的情况,并做好“成长记录”(可以用贴照片、绘画、文字记录等多种方式)。
  3.召开“成长记录”展览会。
  把“成长记录”带到幼儿园进行交流,并做成展板,供大家分享。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从幼儿兴趣出发,对小班幼儿的“生成”内容进行探究
  “有趣的豆宝宝”活动是在“春天”的主题背景下展开的。春天正是万物复苏、播种庄稼的季节,幼儿也带来了很多美丽、多姿的植物宝宝,教室里的植物角越来越丰富。一天早晨,为植物宝宝浇水的幼儿发现了一个露出一点点的红薯芽,幼儿非常兴奋,有的长时间地静静观察,有的互相转告……大家对此非常感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我们及时设计了本次学习活动 “有趣的豆宝宝”。
  2、活动设计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挑战性,给予幼儿探索的空间
  结合小班幼儿发展手部小肌肉的目标和要求,我们通过认一认、闻一闻、比一比等各种感知觉让幼儿全面认识各种豆子。我们还增加新鲜的蚕豆、豌豆请幼儿剥豆,让幼儿体验豆子的各种特点,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在集体活动后,我们又在延伸活动中让幼儿观察门卫老伯伯种豆子,以及和爸爸妈妈一起尝试种豆子,再次挑战了幼儿对豆子特征的观察,并引发幼儿种植豆子的兴趣,为他们的继续探索提供了空间。
  3、亲子互动,共同承担教育任务、分享活动的快乐
  从幼儿带豆子到幼儿园→观察豆子→剥豆子→ 品尝豆子,“有趣的豆宝宝”活动在教室里开展得有声有色,为了让幼儿更全面地了解豆子,观察豆子的播种和生长过程,我们别具匠心地请幼儿种豆子。考虑到小班幼儿年龄小,并且与家长一起进行种植,能在家长的指导下仔细地观察,所以决定让幼儿和家长一起种豆子。家长们十分配合,参与度很高,对于教师发放的“成长记录”,很多家长都认真地以多种形式进行记录,有的用照片加文字说明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有的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仔细看这些记录的内容,可以体验和感受到在这一过程中亲子互动的成功。这样的方式,不但增进了家长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了解,而且还让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分享与幼儿一起学习的快乐。

第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各种各样的蛋宝宝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来源
  科学活动“大大小小的蛋宝宝”的活动目标是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并知道鸡、鸭、鸟都会生蛋,而且蛋有大小和颜色的异同等。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与蛋宝宝做游戏——观察各种蛋宝宝的不同特点——给蛋宝宝按大小排列——分享美味的蛋羹的活动,激发幼儿对蛋宝宝的兴趣,蛋是幼儿经常要吃的食物,它是来源于生活的好教材。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蛋,知道不同蛋有大小之分,并能按大小排列,尝试对应。
  2、知道蛋有蛋壳、蛋清、蛋黄。
  3、会爱护蛋宝宝。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让幼儿了解蛋宝宝的结构,认识各种各样的蛋宝宝。
  2、小班幼儿自己动手剥蛋宝宝,很多幼儿的动手能力较差。

  活动准备
  1、鸡、鸭、鹅、鹌鹑图片各一张。
  2、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3、四只透明的玻璃碗。
  4、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课件。
  5、跟餐厅师傅协调,早点安排吃茶叶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早点吃的什么啊?
  幼儿:茶叶蛋。
  师:那小朋友知道茶叶蛋是什么蛋变的吗?
  幼:鸡蛋。
  师:哇,我们班的小朋友这么聪明啊,都知道啊。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样的蛋宝宝,我们一起喊他出来:“蛋宝宝,蛋宝宝。”“骨碌碌,骨碌碌出来了。”师边说边从身后滚出蛋宝宝,(让幼儿感知蛋可以滚动)并问:“这是什么蛋呀?”幼:“鸡蛋”。

  二、基本部分:
  1、师:今天还有很多不一样的蛋宝宝正在和我们小朋友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幼儿分散找蛋宝宝,激起了幼儿的兴趣。)
  2、“我们班的小朋友太棒了,找到这么多的蛋宝宝啊,小朋友看看这些蛋宝宝一样吗”鼓励幼儿比比、看看、掂掂,引导幼儿从蛋宝宝的大小,颜色、分量上来比较蛋。(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师提醒幼儿幼儿这些都是生蛋,在拿蛋过程中告诉幼儿要小心,不要用力捏,不要把蛋掉在地上,保护好蛋宝宝。
  3、师小结: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轻;有的蛋是白色的,有的蛋颜色偏红、有的浅绿色、还有的蛋带有花纹……不同的动物生的蛋宝宝也是不一样的。那你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吗?(请幼儿自由说一说)
  4、教师出示图片逐一验证:鸡蛋——鸡妈妈的图片,鸭蛋——鸭妈妈的图片,鹅蛋——鹅妈妈的图片,鹌鹑蛋——鹌鹑妈妈的图片。
  5、师:小朋友,动物妈妈要比比谁的宝宝大,谁的宝宝小?你们来帮帮它们好吗?幼儿说出自己的排列顺序。(每4人一组,各组请一名幼儿发言)
  6、师小结:有的小朋友是将蛋宝宝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有的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7、小朋友,这些蛋宝宝的大小,重量、颜色都不一样,那它们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呢?想看一看吗?(引导幼儿产生想要打开蛋看清里面的想法)。教师将蛋逐一打开在玻璃碗中,让幼儿观察并知道所有的蛋宝宝都有外壳,蛋壳很薄,容易碎,蛋壳里面有蛋清、蛋黄,蛋清都是透明色的,蛋黄都是黄色的,蛋清蛋黄营养丰富,小朋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不能挑食啊。
  8、师:那剥下来的蛋壳你们知道可以做什么吗?(幼儿自由讨论)师出示各种蛋壳工艺品、蛋壳粘贴画给幼儿欣赏。
  9、师:世界上还有许多动物妈妈也会生蛋,小朋友知道那些动物妈妈会生蛋吗?(请幼儿自由发言后,播放课件,欣赏各种各样的蛋宝宝。)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把打开的蛋送到厨师爷爷那里,让厨师爷爷帮我们做成美味的蛋羹吧!离开活动室。(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1、在美工区中指导幼儿做蛋壳粘贴画。
  2、品尝蛋羹。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课主要是要让幼儿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重量、颜色的异同等。幼儿对鸡蛋、鸭蛋、鹌鹑蛋都挺熟悉,对鹅蛋不是很熟悉。孩子们通过比较各种各样的蛋宝宝,无形中了解了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道理。每个幼儿也都从不同中找到了相同,知道蛋是有蛋壳、蛋清、蛋黄三部分组成的。在延伸活动中,我们锻炼了幼儿自己动手的能力,用碎蛋壳粘贴自己喜欢的图案;分享了美味蛋羹,孩子们津津有味的吃着,我相信这应该是他们吃到的最美味的食物了吧?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科学课,在保证孩子们探索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让她们自由的探索是很重要的。相信孩子们真的很棒。

第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种大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种植活动,愿意照料大蒜并关注大蒜的生长。
  2、观察、认识大蒜,学习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对大蒜的认识和发现。
  3、能尝试用“按、压”的方法种植大蒜。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大蒜,知道大蒜的生长环境。
  2、适合种植的大蒜若干。
  3、装好松软泥土的废旧杯子、罐子若干;小洒水壶。

  活动过程:
  1、直接出示大蒜,引导幼儿认识大蒜的外形特征。
  (1)出示大蒜,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呀?谁认识它?你在哪儿见过呢?
  (2)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上认识大蒜的外形特征。
  师:请你看看大蒜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3)剥大蒜,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大蒜。
  师:请你们把大蒜掰开,看看是什么样的?和刚才的大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请幼儿上前摸一摸,闻一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摸上去感觉怎样?有什么气味?
  2、学习种植大蒜的方法。
  (1)引导幼儿讨论种植需要的材料和器具:如器皿、土、洒水壶等。
  师:你会种大蒜吗?我们种大蒜需要什么?
  (2)引导幼儿自由讲述如何种植大蒜。
  师:如果请你来种大蒜你会怎样做?
  (3)教师小结、示范种大蒜的方法。
  (种大蒜分三步——第一步:选择种植需要的材料和器具。(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第二步:找出大蒜根部,把大蒜头的须根朝下,用手按到土里,轻轻地把泥土压在大蒜身上。第三步:给大蒜浇水,再将种好的大蒜端平摆在户外平台上。)
  (4)请个别幼儿进行示范,和老师一起种大蒜。
  3、幼儿尝试种植大蒜。
  (1)教师讲解种植要求与注意事项。
  师:在种大蒜的时候要把大蒜的尖头朝上,(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把大蒜按在土里,要保持地面干净。
  (2)幼儿分组自由种植大蒜,教师巡回指导。
  4、活动评析和小结。
  (1)展示幼儿的种植结果,引导幼儿观察。
  (2)师幼一起检验种植情况,并进行改进。
  (3)给大蒜浇水,再将种好的大蒜平摆在户外平台上。

  活动延伸:
  将种植的大蒜摆放自然角,并让幼儿是日常观察、管理,同时把生长情况拍下照片,按顺序贴在墙上,帮助幼儿了解大蒜的生长过程。

  活动反思:
  在今天的种大蒜活动中,老师觉得我们小一班的小朋友都很棒,全都能够听从老师的指令进行活动,跟老师也有互动,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孩子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大家怎么剥大蒜的皮。在这里,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同伴间的学习,他们能够快速地学习身边的小朋友的动作,如剥大蒜的外皮和蒜瓣的皮;我也看到了小班孩子好模仿的特点,但凡同伴一句话,就会有一大堆地孩子跟着说相同的话;我还看到了孩子们对五角星的渴望,一颗五角星,促动了很多孩子的主动探索;最后,我还看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老师说大蒜有营养,孩子们就都说要去吃大蒜。

第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溶解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溶解现象:果珍、牛奶、糖水、盐水等,幼儿对这种现象非常好奇,经常会说“果珍不见了”“牛奶化掉了”,从而发出疑问“果珍哪里去了,糖到拿里去了”。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我设计了本活动。在设计活动前,我仔细研究了以前的小班溶解教案,发现活动很有效地帮助幼儿认识到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溶解,但活动过于简单(分两步走:感知果珍、牛奶、糖、盐会溶解;尝一尝溶解后的果珍、牛奶、糖、盐)。由此我设计的活动分三步走:感知、区分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溶解,什么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了解溶解的过程;尝一尝果珍在水里溶解后的水的味道。以感性的认知逐步向生活实际过渡,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溶解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出示一杯白开水和奶粉、细盐、苹果、各种豆豆)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认识苹果、奶粉、细盐、各种豆豆) 这里还有一杯白开水。如果我把这些东西都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请幼儿回答)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二、动手试一试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3、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4、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活动反思:
  开放式的科学教学必须为幼儿创作主动猜想,大胆实验,总结结果的机会,其中,师生间适当的应答方式,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提出已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尽量避免幼儿回答错误,这中提问不但抑制了幼儿的创作型,而且还使幼儿容易产生盲目服从权威的心态,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我们要实行开放式教学,师生间的交流应是平等的讨论。

第1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镜子里的我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镜子的用途,知道镜子能照出人或物体。
  2、通过照镜子和参与照镜子游戏,感知镜子中的我,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
  3、乐意照镜子,积极参与照镜子游戏活动,对用镜子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见过、并用过镜子。
  2、物质准备:镜子人手一面。

  活动过程:
  1、出示镜子,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瞧!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自由摆弄镜子,探索、感知镜子的特征。
  让幼儿自主玩一玩,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自己对镜子的认识。
  3、“照镜子”感知自己五官以及表情。
  教师:镜子里有什么?动一动镜子,你还看见了什么?
  教师:瞧一瞧,镜子里的你是什么样子的?
  让幼儿照镜子做各种表情和动作。启发幼儿说说:照镜子时,你发现什么?
  3、了解镜子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师;你在哪里见过镜子?还有谁用过镜子?
  4、引导幼儿开展“照镜子”的游戏活动。
  5、想幼儿介绍“照镜子”游戏的玩法,启发幼儿想一想:老师做照镜子的人,小朋友做镜子里的人,老师做什么,小朋友应该什么?
  鼓励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跟着老师的动作而变化,感知镜子里的人和照镜子人的动作的一致性,体验照镜子的快乐。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让幼儿自由的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初步探索、感知了镜子的特征。幼儿在这个过程中都非常的感兴趣。对着镜子做着各种各样的表情和动作,但是让幼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的时候,幼儿还不能表达。最后的“照镜子”游戏活动让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跟着老师的动作而变化,通过游戏体验了照镜子的快乐。

第1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鼻子真灵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用鼻子闻出气味,发展嗅觉能力。
  2、学习用鼻子闻气味的方法,会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感受。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装有白酒,醋,水,酱油等的杯子。

  活动过程:
  1.谜语引出出题。
  师: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一座山,两个洞,会吹气,会辨味。(鼻子)你们知道谜语里说的是什么么?
  现在我要和你们变一个魔术,请小朋友把眼睛闭上。(教师这时喷香水)。好啦,现在请小朋友们睁开你的眼睛。咦?
  师:
  (1)你闻到什么气味?你是怎么闻出来的?
  (2) 你的鼻子在哪里?请指一指。
  (3)幼儿说说自己鼻子的形状和用处。
  2、闻气味瓶,感知鼻子的用处。
  (1)师:桌子上有很多的杯子,下面请小朋友回到座位上,每个人挑一个杯子里的液体闻闻。然后告诉老师你闻到了什么味道?
  幼儿回答···
  (2)幼儿再次闻气味。老师引导幼儿尝试用鼻子闻,注意不让瓶子紧贴鼻子,也可用手轻轻扇动瓶口,使气味进人鼻子。
  师:刚才小朋友都闻出味道了,那现在老师再请你们闻一次,闻过之后告诉我你闻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幼回答···
  小结:我们的鼻子用处可大了,能闻到很多气味,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活动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上科学公开课,一直不知道怎么去上,开课之前问了很多老师,她们也给予了我一些帮助与意见。活动前, 我找到了酱油、醋、白酒、水等液体,并且做了充分的准备。引起了幼儿的注意。一些好奇的幼儿忍不住问:“老师,这是什么?”活动开始时,幼儿的注意力就被这些东西吸引住了,在幼儿的好奇心中,教学活动开始了。首先,我给他们猜了一个谜语,他们果然兴趣很高,都纷纷猜了起来,有几个聪明的小朋友一下子就猜出来了是鼻子。通过洒香水闻香水环节,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鼻子有闻气味的功能。
  但是从小鼻子闻一闻的结果来看,幼儿对一些液体的味道不够了解,特别是白酒,很多幼儿都不能分辨出来,这就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比较少。像一些醋,酱油,白酒,水,大部分幼儿很快的就分辨出来,因为这些液体都是厨房里的,小朋友平时接触的比较多,相对的,印象也就深。在闻味道的环节中,还教会了他们如果正确的闻气味的方法。通过闻一闻,说一说,让幼儿明白每一种物体都有独特的味道,还能联系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闻起来酸酸的,香香的等等。但因为这毕竟还是小班的孩子,语言、词汇还较缺乏,对于一些其他的气味还不能很好的形容。以后会加强他们的词汇量。
  闻过气味之后,又与小朋友共同讨论鼻子的用处,很多小朋友能说出,呼吸,闻味道这些作用。通过本节活动让幼儿同时感受保护自身器官的重要性,学会保护自身器官的方法,养成保护好鼻子的好习惯。

第1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可爱的小兔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兔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萌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素质,掌握简单的科学方法。
  3、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引发幼儿的关爱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小兔3只、食物(鱼、肉、草、菜、萝卜)、表格、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 师带领幼儿悄悄去看一位小客人,幼儿自由坐落。
  2、 请个别幼儿摸摸、猜猜, 然后请出小白兔。

  二、观察梳理活动:
  1、 幼儿自由观察抚摸了解外形。
  幼儿自由讲述兔子的外部特征:红眼睛、长耳朵、三瓣嘴、毛、尾、腿
  2、 幼儿自由喂食。
  师:请你试一试小兔到底喜欢吃什么;幼儿从食物中自由选择食物进行喂食。
  3、共同完成表格记录,得出结论;
  小结:长在泥土里的叫植物,吃植物的那些动物一般都是很温顺的,还有什么动物也吃草?只要我们不去欺负它们,它就不会伤害我们,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4、 教师绘画小结;
  师:我们给小兔画张像吧!
  5、 师生共同学习抱小兔。

  三、延伸活动:
  我们给小兔子找个家吧,看看哪个地方最适合做小兔的家,我们一起来打扮它吧!

  活动反思
  一、 对于教材的选择,不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应是孩子们即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指孩子有生活经验,有话可说,有感性经验;陌生是孩子有发展的余地,有可拓展的空间。小兔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在儿歌、故事中经常接触,然而只停留在初浅的知识层,拓展的空间非常大,在一个活动中,即能够巩固已有的能力,又能发展新的能力。

  二、 如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今天的教学活动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排排坐,在老师的指导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学习。我将整个科学活动转变为一个很随机性的观察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学习知识,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对于小兔的外形特征孩子都是知道的,就是在这种随意的接触过程中他就验证了已有的知识,同时他也在发现问题、找寻问题,获取新知识。

  三、 以情感引导为主线。小班的孩子情感是非常脆弱的,但同时也是非常容易构建情感因素的。在和小兔玩耍的过程中,从认识、玩耍到找家,始终荣辱了教师和孩子的感情因素,如轻轻抱、小声说话、喂食、为它画画等等,不需要刻意的提到该如何保护它,而是真正转化为行为,包括环境的营造、让孩子直接接触生灵,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产生一种亲和力。教师带领孩子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来说服、来感染孩子,孩子们不光知道,而且已经做到了,通过这么一个活动,他对小兔子的关爱已经事实在在的在他脑海里扎根了。

  四、 玩固然是有效的,但科学知识还是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正确树立的。在玩了之后,教师就要找寻有效的梳理小姐方法,帮助 孩子整理零乱的知识。对于小班的孩子,绘画是能够吸引他们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选择了绘画小结的形式,采用简笔画来抓住兔子的特征,这要比说教式的小结更为简明、生动、富有趣味。

  五、作为科学活动,应该让孩子学会一种能力,而并不是单纯的几个知识点,通过一个活动对他将来的发展有所帮助,就是所谓的终身发展理念。因此我让孩子们接触了图表形式,并且赋予色彩,虽然图表很简单,但让孩子了解了一种科学方法、一种简单的统计法,这是一个科学活动万变不离其宗的一个支点。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的情感沟通、情感宣泄和对科学的态度是最大的受益点。但是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由于没有很好的估计孩子的现场反映,孩子们接触小兔子时的冲动、兴奋,造成了活动场面的拥挤,给观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在活动小结时,孩子们的反馈其实已经生成了很多新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没有及时的把握时机,还是捏的比较牢,没有放手让孩子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拓展空间。

第1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凉快的夏天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夏天热了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自己凉快一点。
  2、有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图片内容为幼儿防暑降温的一些方法。
  2、图画纸、笔人手一支。
  3、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讨论夏天天气热如何使自己凉快。
  (1)问:天气很热,感觉怎样?有什么办法使自己凉快一些?
  (2)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请幼儿看看图上的人们想了些什么办法使自己凉快的,这样做为什么能使自己凉快?
  ①多喝开水身体好:夏天热了,多喝开水,喝水后身体就冒汗,热量就从汗里带走了,人就凉快了。
  ②吃冷饮:夏天吃冷饮也能使人凉快,但是多吃冷饮好不好?为什么?
  ③自己擦汗。
  ④洗澡。
  ⑤安静地做事,如看书、画画等。
  2、请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使自己凉快,并将自己的办法用图画或符号形式表示出来。
  3、师生共同小结各种使自己凉快的方法,如游泳、乘凉、吹电风扇、开空调等。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知道和了解了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在炎热的夏天,逐渐变得凉快起来。在活动中,老师观察孩子们的生活, 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与幼儿进行讨论,让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交流,贴近幼儿生活,将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提升。在活动中孩子以自己不同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并进行解读、交流,让孩子们自己用记录的方法来寻找答案,充分调动了孩子们探索的积极性!

第1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用的垃圾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有废物利用的意识,对回收垃圾、给垃圾分类有兴趣。
  2.养成回收垃圾的习惯,增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3.知道垃圾可以回收变成新的物品,垃圾是有用的,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认知准备:幼儿对生活中的垃圾有一定的认识,看见过垃圾场、垃圾堆。
  2.材料准备:
  (1)垃圾场图片,玻璃从回收到再生的图片一套,几个大篮子。
  (2) 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报纸、易拉罐、纸盒子、玻璃瓶等废旧物品(装在大篮子里)。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话题。师:什么是垃圾?(不要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就是垃圾。)

  二、观察垃圾场图片,了解垃圾的去向,知道垃圾多了的坏处。
  1.了解垃圾的处理方法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害处。
  师:我们每天都要扔掉一些垃圾,地球上的垃圾越来越多。这么多的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呢?用以下这些方法来处理垃圾有什么缺点?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害处?
  掩埋法:占空地,污染地下水,容易滋生老鼠、苍蝇、病菌;焚烧法:容易产生烟尘污染;积肥法:农业生产几乎都不用积肥了。
  2.启发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垃圾?

  三、引导幼儿为垃圾分类。
  1.出示幼儿带来的各种废旧物品,请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垃圾真的就没有用了吗?
  (1)观察“玻璃瓶从回收到再生”的图片,悦一说废旧玻璃瓶是如何变成崭新的玻璃制品的。
  (2)讨论:废纸怎样变成新纸?旧的易拉罐怎样变成新的易拉罐?
  小结:垃圾并不是非丢不可,很多垃圾还是可以再利用的。有工人叔叔专门把废旧物品收回去,重新制成新的物品。
  2.引导幼儿给垃圾分类。
  师:为了方便回收,我们应当把垃圾分类整理。看一看,哪些废品可以分为一类呢?允许幼儿互相讨论,可提示幼儿,把质地相同的东西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探索用图案标志来标明种类。
  一般来说,垃圾中可以回收的物品可分为四类:
  (1)金属:如铁罐、铝罐、锡等,回收后送往工厂,可以再冶炼成各种金属制品。
  (2)纸张:利用旧纸做原料,制成再生纸。
  (3)玻璃:汽水瓶、酒瓶等玻璃罐,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再重复使用或重新加工制成新的玻璃制品。
  (4)其它:提出要求。
  以后小朋友把家里的废旧物品拿到幼儿园来,并分类放好,再卖给收废品的人。愿小朋友都争当小小环保尖兵,让好多废品又变成新的有用的东西,为地球减少垃圾,节约能源。

  活动反思:
  这节课,我让幼儿通过听故事并自己在活动中发现废旧垃圾的可再利用的价值。做到了让幼儿成为活动主体,启发引导比较到位,活动很成功,并且通过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这是我本节课的优点。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活动中,我对幼儿鼓励性的话语说的比较单一 ,以后值得注意。

第1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感知软硬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对探究物体软硬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体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物体软硬的乐趣。
  2、通过感官感知物体的软硬,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并且能把自己的感受正确的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软硬的概念,并且能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掌握感知的方法。
  2、活动难点:能按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两个神秘袋、一个大筐两个小筐;
  (2)软的物品:棉花糖、面包、娃娃、枕头、毛衣、毛巾、衣服、泡沫板、气球、面巾纸、洗碗布若干;
  (3)硬的物品:硬糖、铁片、木头、硬纸盒、茶杯、勺子、积木、石头、玻璃瓶等。
  2、经验准备:能说出软硬物体的

  活动过程:
  (一)摸一摸,猜一猜,感知物体的软硬
  1、教师出示神秘袋(一个装软软的物品,一个装硬硬的物品),先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摸一摸,捏一捏,说一说感觉怎么样?猜一猜里面是什么?
  (教师把东西从神秘袋里拿出来)
  2、所有的小朋友都摸一摸,捏一捏该物品,验证这名幼儿说的感觉,让所有幼儿都感受到物体的软硬,并且能说出"感觉软软的/硬硬的"。

  (二)分一分,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各种材料并试着进行分类。
  1、把软硬材料混在一起,分成若干份。
  2、要求: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尝一尝,敲一敲,摔一摔。
  3、幼儿分组实验,把软软的和硬硬的物品分成两组,教师做适当指导。
  4、操作完成后,交换分组进行检验。
  5、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
  小结:通过手,牙齿,皮肤,耳朵等感官摸一摸,捏一捏,咬一咬,敲一敲都可以感知物体软硬。

  (三)巩固:游戏"送玩具宝宝回家",学习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游戏规则:天黑了,软宝宝玩具,硬宝宝玩具都要回家了,我们一起把软宝宝和硬宝宝送回家吧。
  (教师将幼儿刚刚分组操作的物品再次混合在一起,幼儿和教师一起分类,幼儿说感知方法,教师演示)。

  活动延伸:
  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

  教学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案设计中先用神秘袋,引起幼儿的兴趣,继而引入主题。
  活动过程中,以分组实验―检验―交流讨论为主线。
  首先让幼儿分组实验,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分组实验可以让幼儿自己探究各种感知方法,这样对探究结果印象更深刻;然后让幼儿交换分组,检验其他组的操作是否正确,幼儿在检验过程中,在发现别人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产生好奇;最后,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纲要》中明确要求,在科学教学活动目标中,幼儿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巩固阶段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再次分类,明确物体软硬的特性并且用多种感知方法进行分类。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在活动延伸中,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软硬并运用到生活中。

第1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吃的西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感知、探索西瓜的基本特征。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西瓜。
  2.每人一份餐巾、刀、抹布;课前洗净双手。
  3.PPT。

  活动过程:
  1.摸一摸,初步感知西瓜的特征。
  师:小朋友,今天苏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礼物,它是一种水果请一个小朋友来猜猜是什么?
  2.集体观察,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西瓜的特征。
  师:我们把它请出来,看是什么呀?
  师:"西瓜是什么样子的?"摸一摸、敲一敲、推一推,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椭圆的。现在又多了一些形状,有的大,有的小。皮是绿色的,还有的有一条一条的花纹。西瓜摸上去滑滑的、凉凉的、硬硬的,敲敲会响,推推会滚。
  3.通过故事了解西瓜吃法以及内部特征。
  师:"今天有一群猴子也捡到了一个西瓜,他们为了吃西瓜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呢,(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你们想知道吗?"a.老师讲故事《猴王吃西瓜》。
  b.老师提问:猴王怎么吃西瓜?你会吃西瓜吗?吃西瓜应该吃什么?
  c.师:那西瓜的瓤在哪里呢?
  d.我们一起把西瓜切开看一看。
  e.让幼儿观察西瓜的内部:你们看到西瓜里面是什么样的?
  f.了解两种特殊的西瓜--黄瓤的瓜和无籽瓜师:小朋友看老师电脑上有两种瓜,它们跟我们平时吃的瓜有什么不一样呢?
  4.我们给西瓜涂上颜色吧。(幼儿动手操作)5.谈论吃西瓜的好处。
  a.师:"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b.请幼儿尝一尝:吃到嘴里有什么感觉?
  小结:西瓜瓤水分多,吃起来又凉又甜.能解渴、消暑,我们大家都爱吃。

  活动反思:
  我们所追求的应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不要太在意活动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活动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发言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产生共鸣。这些将在今后的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与总结,让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更大的进步。

第1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图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按照物体的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难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大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一个、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每人一份、小动物屋3个

  活动过程:
  一、认识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1、今天,我们去图形王国里玩一玩,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我们出发了。
  2、提问:王国里有哪些图形宝宝啦?(出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它有长得怎么样的呢?
  3、图形宝宝自我介绍(小结):小朋友们好,我是圆形宝宝,我的身体是胖乎乎的一个角都没有。小朋友们好,我是正方形宝宝,我的身体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很高兴能和你们做朋友。小朋友们好,我是三角形宝宝,我有三个角三条边,大家愿意和我们做朋友吗?

  二、游戏“喂饼干”
  1、按形状给小动物喂饼干。师:小朋友们,图形王国里还有好多有趣的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啦?(出示三个形状小动物的家)教师分别扮演小动物,说喜欢什么形状的饼干。
  2、师:小朋友们,现在拿起小椅子下的三种形状的饼干,你们手里有什么形状的饼干啦?小动物饿啦,给他们喂一下吧。
  3、小朋友喂饼干。

  三、经验迁移。
  1、师提问:在小朋友的家里或在幼儿园,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呢?回家之后,我们在去找找其他的物品吧。

  活动反思:
  活动刚开始,我以带小朋友去图形王国参观的形式,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接着我直接出示三个图形宝宝请小朋友说一说长得怎么样,用直观的图形来进行表示。小朋友自己先说出第一感觉的形象。然后教师在自我总结,以图形宝宝自己介绍的方式较科学的介绍给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三个形状的基本特征。但是之后,教师可以请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等方式来考考小朋友有没掌握,可以更好地巩固对图形基本特征的了解。重点可以更好地突破。
  第二环节,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小朋友按照形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以此加深小朋友对三个形状的特征。比如请他们拿起饼干的时候,先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饼干,然后再去喂饼干。因为“游戏”是小朋友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让他们“玩中学,学中玩”,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
  最后一个环节经验迁移,让小朋友自己说说幼儿园、家里的物品。哪些是圆的、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三角形。将枯燥的图形与生活相联系,较好地融入到生活,作为生活经验。

第1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魔术瓶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对颜色感兴趣,在玩色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2.在活动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操作,初步感知生活中的颜色。
  3.在认识三原色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幼儿对颜色有初步的感知。
  活动前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变魔术的游戏。
  2.物质准备:
  小矿泉水瓶若干、瓶盖提前涂上颜料、红黄蓝颜色标记、带标记的瓶盖若干。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索操作,初步感知生活中的颜色。
  难点: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变魔术"引起幼儿的兴趣。
  1.导入情景:小朋友想不想看老师变魔术?
  2.出示魔瓶,引起幼儿的兴趣:这是什么?水是什么颜色的?
  3.教师变魔术,依次变出红黄蓝三种颜色,并引导幼儿观察:魔术瓶里的水宝宝变成什么颜色了?你见过什么东西是这个颜色?

  (二)幼儿变魔术,感知三原色。
  1.幼儿自由取瓶子变魔术,初步感知不同的颜色,小朋友我们来当小小魔术师,看看谁能变出好看的颜色。你的水宝宝变成什么颜色了?还有谁变出这个颜色?
  2.给颜色做标记我们来给你的魔术瓶做个标记吧,你的水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可以做个什么颜色的标记?请小朋友选与水宝宝相同颜色的标记贴在魔术瓶上。
  3.引导发现魔术的秘密水宝宝为什么会变颜色?秘密藏在哪里,找一找?
  小结:颜料溶解在水里,水变了颜色。

  (三)换瓶盖,变颜色。发现色彩的变化
  1.通过操作,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这里有许多的瓶盖,看看这些瓶盖里藏着什么颜色?怎样让你的水宝宝再变颜色?
  2.请幼儿选一个和自己的水宝宝颜色不一样瓶盖玩变色游戏。
  你的水宝宝变色了吗?又变成什么颜色了?怎么变得?
  小结: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就变成另外一种颜色了。

  (四)结束部分除了这些颜色,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颜色,颜色把我们的生活打扮得非常美丽老师今天把这个魔术瓶送给你们,回去后再用它变出更多美丽的颜色。

  活动延伸:
  1.引导用变出的颜色进行涂鸦画。
  2.引导玩配色游戏感知更多的颜色变化。

  活动反思:
  利用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变魔术”真的很神奇,尤其是老师给他们“施了魔法”之后,瓶子里的水真的能变了,孩子们都觉得非常有趣。整个活动中,都以围绕“变魔术”来开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第1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开汽车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不断尝试和自由探索开玩具汽车的方法。
  2、注意观察开汽车时的现象,产生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乐于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带1辆玩具汽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小汽车。
  (1)教师: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各自带来的是什么玩具汽车?(引导幼儿大声清楚地介绍玩具车的名称,以丰富幼儿对汽车玩具的认识。)
  (2)在幼儿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简单归类,使同种类型的玩具车在一起同时介绍,这样既节省活动时间,也保证每人都有机会参与活动。
  2、自由探索开玩具汽车的办法。
  (1)教师:请小朋友玩一玩自己的玩具车,你是用什么方法使它开动起来的?(幼儿自由玩自己的汽车玩具,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开动玩具车的方法。)
  (2)教师:你的玩具车是用什么方法开起来的?(鼓励幼儿边介绍自己的玩法边操作,且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
  3、自由探索开不同玩具汽车的方法。
  (1)教师:找个朋友,交换你们的小汽车,玩一玩,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开?(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换玩,探索开小车的不同方法。)
  (2)教师:你觉得哪种车好开?哪种车不太容易开?(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在探索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指导幼儿用语言说出自己的开车方法。)
  4、介绍不同玩具车开动的方法。
  (1)教师:要想使玩具车开动起来,有不同的方法,有的用手推,有的要往后拉再松手,有的要用遥控器操纵……(教师可有意识地将使用相同方法开动的玩具车进行简单归类,并作计数统计。)
  (2)教师: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开的玩具车,它都有什么?(引导幼儿关注不同的车辆都有轮子,并数一数玩具车有几个轮子。)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开汽车》,活动通过幼儿介绍自己的汽车,自由探索开玩具汽车的方法,并向大家介绍等环节来达到不断尝试和自由探索开玩具汽车的方法,产生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等目的。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在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知识与情感的满足。
  但也就因为自主、开放的特点,在小班刚开学时实施有点困难。由于他们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容易在玩的过程中,遗忘目的,使活动不能更好的开展下去或花较多的时间解决一个问题。在开展《开汽车》活动时,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第一次操作,请幼儿玩自己的玩具汽车,并介绍是用什么方法开起来的。由于汽车是自己带来的,因此介绍开动汽车的方法难不倒他们。可当第二次操作,请幼儿相互交换玩汽车,探索开动同伴汽车的方法时,问题就逐一出现了。有的幼儿不愿交换,仍然玩着自己的汽车;有的开心的玩着别人的车,而并没有探索更好的开动的方法。当提问“你觉得哪种车好开?哪种车不太容易开?”时,不知幼儿是不理解问题还是其他原因,课堂氛围显得有些冷场。于是,我只能找出几辆不同方法开动的汽车,一一演示,并让幼儿比较,最终得出结论。
  但是,归根结底来说,“玩中学”的教学模式是十分适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只是对于小班幼儿,由于他们年龄特点的特殊性,对实施“玩中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内容生活化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尤其是小班科学探索活动,所选择的内容一定要是小朋友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兴趣。此活动选材是幼儿熟悉的玩具汽车,因此活动一开始便激起了幼儿的兴趣。俗话说:成功的选材是活动成败的关键。
  2、开展游戏化
  本次活动遵循幼儿活动以游戏为主的特点,以介绍自己的玩具汽车为切入点,从而让幼儿分两次操作自己与同伴的玩具汽车,最终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电动车、回力车、遥控车等的不同。这时科学活动的目标已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的学习游戏过程中,使孩子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3、渗透日常化
  其实大家不难发现,幼儿平日里的吃、喝、睡、玩中,随时都隐藏着科学现象和教育的动因,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惑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玩中学”的教学,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如散步、体锻、区域等。结合此活动,我们可以将几种代表性的玩具汽车投放进科学区域中,让课堂上掌握得不够好的孩子,可以有机会在区域游戏时发现并掌握知识,缩短幼儿之间的差距。

第2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可爱的兔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兔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萌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素质,掌握简单的科学方法。
  3、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引发幼儿的关爱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小兔3只、食物(鱼、肉、草、菜、萝卜)、表格、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 师带领幼儿悄悄去看一位小客人,幼儿自由坐落。
  2、 请个别幼儿摸摸、猜猜, 然后请出小白兔。

  二、观察梳理活动:
  1、 幼儿自由观察抚摸了解外形。
  幼儿自由讲述兔子的外部特征:红眼睛、长耳朵、三瓣嘴、毛、尾、腿
  2、 幼儿自由喂食。
  师:请你试一试小兔到底喜欢吃什么;幼儿从食物中自由选择食物进行喂食。
  3、共同完成表格记录,得出结论;
  小结:长在泥土里的叫植物,吃植物的那些动物一般都是很温顺的,还有什么动物也吃草?只要我们不去欺负它们,它就不会伤害我们,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3、 教师绘画小结;
  师:我们给小兔画张像吧!
  4、 师生共同学习抱小兔。

  三、 延伸活动:我们给小兔子找个家吧,看看哪个地方最适合做小兔的家,我们一起来打扮它吧!

  活动反思
  一、 对于教材的选择,不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应是孩子们即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指孩子有生活经验,有话可说,有感性经验;陌生是孩子有发展的余地,有可拓展的空间。小兔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在儿歌、故事中经常接触,然而只停留在初浅的知识层,拓展的空间非常大,在一个活动中,即能够巩固已有的能力,又能发展新的能力。

  二、 如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今天的教学活动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排排坐,在老师的指导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学习。我将整个科学活动转变为一个很随机性的观察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学习知识,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对于小兔的外形特征孩子都是知道的,就是在这种随意的接触过程中他就验证了已有的知识,同时他也在发现问题、找寻问题,获取新知识。

  三、 以情感引导为主线。小班的孩子情感是非常脆弱的,但同时也是非常容易构建情感因素的。在和小兔玩耍的过程中,从认识、玩耍到找家,始终荣辱了教师和孩子的感情因素,如轻轻抱、小声说话、喂食、为它画画等等,不需要刻意的提到该如何保护它,而是真正转化为行为,包括环境的营造、让孩子直接接触生灵,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产生一种亲和力。教师带领孩子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来说服、来感染孩子,孩子们不光知道,而且已经做到了,通过这么一个活动,他对小兔子的关爱已经事实在在的在他脑海里扎根了。

  四、 玩固然是有效的,但科学知识还是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正确树立的。在玩了之后,教师就要找寻有效的梳理小姐方法,帮助 孩子整理零乱的知识。对于小班的孩子,绘画是能够吸引他们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选择了绘画小结的形式,采用简笔画来抓住兔子的特征,这要比说教式的小结更为简明、生动、富有趣味。

  五、作为科学活动,应该让孩子学会一种能力,而并不是单纯的几个知识点,通过一个活动对他将来的发展有所帮助,就是所谓的终身发展理念。因此我让孩子们接触了图表形式,并且赋予色彩,虽然图表很简单,但让孩子了解了一种科学方法、一种简单的统计法,这是一个科学活动万变不离其宗的一个支点。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的情感沟通、情感宣泄和对科学的态度是最大的受益点。
  但是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由于没有很好的估计孩子的现场反映,孩子们接触小兔子时的冲动、兴奋,造成了活动场面的拥挤,给观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在活动小结时,孩子们的反馈其实已经生成了很多新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没有及时的把握时机,还是捏的比较牢,没有放手让孩子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拓展空间。

第2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花花衣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很多孩子对有着相同颜色、不同花纹的一些动物皮毛特征还缺乏仔细判断能力,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动物花花衣》。旨在让幼儿发现几种常见动物皮毛花纹、颜色的不同,引发幼儿喜欢、亲近各种常见的动物,分辨动物明显的特征。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皮毛的主要特征。
  2、用对应方法为小动物穿上花花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斑马、斑点狗、梅花鹿等对应图案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说说比比
  了解不同的三栋房,幼儿找房子主人。
  1、这里有几栋房子?
  2、小动物的房子哪里不一样?(颜色、大小不一样)
  3、房子里住着谁?猜一猜。

  二、观察讨论
  猜出房子的主人,了解皮毛特征。
  1、房子里住着谁,猜一猜。(露出斑马皮毛的部分)
  这是什么动物?(斑马)
  小斑马身上的斑纹是什么样的?(黑色和白色条纹的)看上去像马吗?
  2、喜欢汪汪叫,最爱肉骨头,爱穿斑点衣。
  它是什么小动物?(斑点狗)
  斑点狗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许多黑色的小圆点)像什么?
  3、出示梅花鹿的影子,猜动物
  身有一朵朵小花,它是谁呢?(梅花鹿)
  它身上的图案为什么像梅花?

  三、找找贴贴
  加深对动物皮毛花纹的认识和了解。
  1、在不同的图文中找出小动物的花花衣。
  2、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动物图案,将对应的图案贴在它们的身体上。

  活动反思:
  在第一环节中,我出示了三栋房子,颜色,大小不一样,根据颜色的不一,孩子进行了大胆地想象。有的说住着斑点狗,有的住着梅花鹿,都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了解动物皮毛的主要特征,孩子们在第二环节中能通过观察,去猜测这是什么动物,有的幼儿看到斑马的皮毛说是斑点狗,说明孩子们对于动物的花纹并没有完全了解,所以我在这里强调了花纹是有块状的,有条纹状的,让孩子去区分各种动物。
  最后环节中,孩子们能通过不同的图文找出小动物,但我发现孩子们在最后找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图案时,他们出现了抢的现象,可能在教具准备上不够充分,下次可以多找些动物供孩子们选择。

第2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水果品尝会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 在分享中认识新的水果种类,感知水果不同的颜色、外形、果肉喝味道。
  2、 感受与同伴一起品尝水果的乐趣。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水果不同的颜色、外形、果肉的味道
  活动难点:
  认识新的水果种类

  活动准备:
  1、 《小朋友的书·数学》
  2、 每组带不一样颜色的水果,如:绿色的、紫色的、橙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等

  活动过程:
  一、每组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
  师:(1)你带来的说过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2)哪些水果是你从来没见过的?是什么样的?
  (此环节目的是拓展幼儿对水果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详细描述新认识的水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从外形、颜色、气味等方面进行讲述。)

  二、 猜猜这些水果的里面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猜测是为了让幼儿成生认知冲突,幼儿一般会从水果的表皮颜色来推测果肉的颜色,这将充分体现幼儿的原有经验喝人知对象的冲突,从而产生探究果肉颜色的愿望。

  三、教师逐一切开验证,分别放在各组桌面上。
  师:看看他们的果肉是什么颜色的?。你猜对了吗?
  (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喝新经验碰撞,不管幼儿的猜测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有利于让幼儿在头脑中建构新的经验)

  四、 幼儿品尝水果。
  师:你品尝了哪些水果?味道怎么样?
  (教师要注重从水果的味道、果肉(如软硬)、果核、水分等方面进行引导,让幼儿在品尝的过程中感知不同水果的特征)

  教学反思:
  本活动让幼儿在看、听、说、尝等多种感官形式的驱动下进行学习。
  水果是小朋友熟悉并且喜欢的食物,水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颜色、形状和味道等也多种多样。让幼儿在充分的体验中学习认识水果,整个活动很受幼儿的欢迎。但是同时,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活动的秩序也存在了一定的不稳定性。在这个活动的进行中,我也出现了这个问题。
  另外,这个活动让幼儿猜猜果肉的颜色、味道,让幼儿尝尝水果,这些环节都要保育老师的密切配合,活动中教师应出示一个水果,请幼儿介绍完之后,让他们对果肉进行猜测,之后就该切开水果看看里面的果肉,然后尝尝味道。但是考虑到幼儿尝水果和教学环节相交叉的形式可能使幼儿注意力分散,很难控制教学活动的纪律。因此请了一位幼儿上来尝,之后告诉幼儿什么味道,幼儿猜对了吗?整个活动介绍结束后再请幼儿集体尝不同的水果。但是这个环节可能和刚才的猜味道环节又衔接不够连贯,难以调动幼儿的回忆。

第2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鸡蛋里的秘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鸡蛋的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鸡蛋若干。
  2、每组一盘打开的鸡蛋。
  3、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15页。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听老师讲故事《鸡妈妈和她的蛋宝宝》。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认真的来听听,
  (老师讲述故事一遍)。
  2、谁能告诉老师故事的题目是什么?(请个别幼儿来回答)。
  3、故事里都讲到了谁?(鸡妈妈,猫妈妈、、、、)
  4、鸡妈妈为什么伤心?(因为它生了一个宝宝,没有小手小脚,不会
  叫妈妈)。
  5、后来妈妈还伤心吗?为什么?(不伤心了,因为它的宝宝小鸡也会说话,叫妈妈了。)

  二、与幼儿一起探索鸡蛋的秘密。
  1、鸡蛋真的好神奇,它里面会钻出小鸡。鸡蛋变成了小鸡,你们想知道鸡蛋的秘密吗?
  2、观察鸡蛋的外形特征。
  师:鸡蛋是什么形状的?(椭圆形)。鸡蛋是什么颜色的呢?(白色的)。
  师:谁想来摸摸看,鸡蛋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的?我要请坐好了的小朋友来摸一摸。(摸起来是滑滑的。)
  1、观察鸡蛋的内部特征。引导幼儿观察打开的蛋。
  师:小朋友想不想知道鸡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想)。鸡蛋的壳很
  薄,我们要轻轻的那起轻轻的放下。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打开的鸡蛋是什么颜色的?(白白的,黄黄的。)
  师;白白的和黄黄的分别是什么呢?(让幼儿知道白白的是蛋白,
  黄黄的是蛋黄。)
  小结:鸡蛋里的蛋白和蛋黄是很有营养的,我们吃鸡蛋的时候要把蛋黄和蛋白一起吃。

  三、结合幼儿活动材料,让幼儿初步了解蛋黄和蛋白对小鸡成长的作用。
  1、我们人吃了鸡蛋很有营养,可以长的壮壮的。它对小鸡来说也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
  2、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解。

  活动反思:
  《鸡蛋里的秘密》是一次科学活动,活动以故事“鸡妈妈和她的宝宝”作为引子,让幼儿产生探索的兴趣。了解鸡蛋的外形特征和内部构造,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本来是想把故事完整的说一遍,结果孩子们在讲述中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没有嘴巴,没有手,是一个怪物!我决定把故事一分为二,让孩子们先讨论,也是对已有经验的一种表达。我问,这个宝宝是鸡妈妈的孩子吗?孩子回答后,我马上接着说;鸡蛋真神奇,它的里面会钻出小鸡,我们来看看它的秘密吧!互动较为自然。
  在让幼儿摸摸感受蛋的外形时,滑滑的,凉凉的,后面的孩子都是照搬前面的几个孩子,我没有及时的引导幼儿用光溜溜,圆圆的,白的,黄的等词语描述鸡蛋的特征。有几个孩子观察的很仔细:上面有一个个小的洞洞。通过鸡蛋的图片孩子们认识了蛋白,蛋黄和蛋清,我又给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个打开的鸡蛋,让他们去观察这三部分都在哪里,蛋白在哪里呀?孩子的好奇心一下就上来了,我也给了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的机会,最后我总结了生鸡蛋和熟鸡蛋的不一样的地方,虽然并没有讲的很深入但是也让孩子们有了两者不同区分的初步印象。
  我想,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注意随机教育,适当保留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探索,这点很重要。

第2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谁的脚印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说明:
  小脚丫是小朋友每天都在使用的身体的一部分。睡觉前,总是有宝宝会把自己的袜子脱下来,对着小脚仔细的观察。忍不住的还会呵呵呵的笑出声音来。可见幼儿对小脚是非常感兴趣的。那么教师就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观察小动物的小脚和自己的小脚之后,清楚自己小脚的形状和特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小脚丫夹物体的乐趣。学会喜欢并爱护自己的小脚。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有特征的动物脚丫。
  2、让幼儿感受一下用脚夹东西的感觉。
  3、让幼儿练习在不同脚印拼摆的小路上行走,初步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4、了解小脚的特点和功能。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了解小脚的特点和用途。
  活动难点:
  能够用小脚夹住物体,并且能了解一些关于穿袜子、穿鞋子与脚有关的动作。

  活动准备:
  1、初步了解小脚的形状。
  2、图片,(各种动物小脚)。
  3、足够的小玩具。
  4、一条小脚铺成的道路。

  活动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老师所讲的关于小手的作用。
  老师:小朋友们,上次我们讲了小手的很多作用,我们可以用小手做很多事情,哪些小朋友还记得呢?
  小朋友们:小手可以用来刷牙,穿衣服,吃东西。。。

  二、引入活动,认识小动物的小脚。
  1、先浏览下不同小动物的图片和它们的脚印。
  老师: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看下图片上面有哪些动物呢?
  小朋友们:小马、小公鸡、小鸭还有小狗。
  老师:小朋友们真棒,那我们现在来找找这些小脚丫分别是属于哪个小动物的呢?
  那么,小朋友们,我们的小脚丫有什么用处呢?
  小朋友们:可以走路,跑步。。。
  2、观察自己的小脚。
  老师:来,我们看看我们的小脚和小动物的长得一不一样呢?那我们现在来看看自己的小脚吧,请你脱一只小脚上得袜子。把它藏在自己的鞋子里。
  小朋友们:不一样。
  老师:那我们的小脚长什么样呢,有五个脚趾,大脚趾最大,就和我们的小手的大拇指一样,是最大的。后面的脚趾是不是越来越小呢。
  小朋友们:是的。
  老师:那我们的小脚和小手分别有哪些作用呢?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等会小朋友们再告诉老师,好不好?

  三、游戏:感受小脚夹物体。
  1、观察教师示范。
  老师:我们都有能干的小脚,那今天我们邀请我们的小脚来做游戏吧。放在小朋友们面前的小瓶盖,我们先用小手把它拿起来,是不是很容易呢,那现在我们把小脚丫伸出来,用小脚丫夹面前的瓶盖。(一会后)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小脚丫似乎不能做小手做的事呢。所以我们的小手和小脚的作用有哪些呢?
  小朋友们:小手可以穿衣服,吃东西。。。小脚可以走路,跑步,跳。。。
  2、走小脚铺成的小路。
  老师:接下来呢,我们的小脚很调皮,它东一个西一个的在小路上,我们呢就要按着脚印把这条小路走完,知道了么?
  小朋友们:知道了。

  活动反思:
  这次的教学活动虽然是第一次正式接触,所以即使已经上过了几节体育课,和小朋友虽已有些了解,不过还是有些紧张的,毕竟这是比较正式的教小朋友学习新知识的课,不过最终还是顺利地完成。这次的教学活动在准备前,我吸取上几次的经验,这次特地将教学内容分成了几个层次,先由观察不同动物的不同脚印切入,先让小朋友了解一些关于脚丫的基本概念。然后我再通过让小朋友自己观察自己的脚丫,得出一些他们所知的关于脚丫的知识,然后再通过我的讲解,让小朋友们基本知道小手与小脚的分别。最后再让小朋友走一下“小脚之路”。这次活动的基本构思就是如此,虽然在课堂上还是有些突发状况发生,不过好在我还是及时的纠正,并没有放任自由,这点还是受到了老师的肯定。但是,活动的不足在于我没有将活动的动与静好好地结合起来。如果在走“小脚之路”时,我准备更多的脚印,并围绕小朋友所坐的位置围成一个圈,让每个小朋友都在上面走一圈,那么小朋友对于有趣的脚丫这个活动应该会印象更为深刻具体。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体育活动,都应该尽可能地让幼儿参与其中,这样幼儿才会通过自己所得的具体的感受而有所领悟。另外,课堂组织时,不仅仅是我和幼儿要好好配合,也需要和配班老师好好配合。这样的组织下来的活动会更为流畅丰富。

第2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天气冷了怎么办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体会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知道天气寒冷时,要多穿些衣服、多运动及吃热的东西。
  3、能正确地给洋娃娃穿戴衣物,发展动手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想出并说出各种御寒的方法,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难点:能正确地给洋娃娃穿戴衣物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感知冬天的特征
  物质准备:洋娃娃人手一个,各种适合洋娃娃穿戴的夏季、冬季衣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组织幼儿谈话
  1.教师: “现在是什么季节?” “冬天,天气变冷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2.启发幼儿说出:天气变冷了,要多穿衣服,穿厚衣服,带上手套、帽子,围上围巾;要多活动,积极锻炼身体。

  二、让幼儿喝热开水
  1.教师: “喝完热开水身体感觉怎么样?”
  让幼儿体会:天冷了,喝了热开水好温暖、好舒服。
  2.教师: “冬天里,你们还喜欢吃什么样的东西?”
  告诉幼儿,天气冷了,要吃热的东西。

  三、给洋娃娃穿戴衣物
  1.教师一边出示穿着薄衣服的洋娃娃一边说:“天气变冷了,洋娃娃冻得直发抖。小朋友,咱们快给她想个办法,怎么才能使洋娃娃不冷呢?”
  2.组织幼儿讨论各种御寒的办法,如:穿上厚厚的衣服、带上帽子、围上围巾、做一些活动、吃热东西等。
  3.请每个幼儿给洋娃娃穿戴合适的衣物,并带领洋娃娃去户外做运动。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动手能力较差的幼儿。

  活动延伸:
  幼儿带领洋娃娃在娃娃家“过冬”。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弱,自我保护意识差,不能主动地去适应天气的变化。本次活动从幼儿的生活小事出发,通过组织幼儿谈话,让幼儿喝热开水、给洋娃娃穿戴衣服等活动,让幼儿体验天气变化对我们身体的不同感受,教给幼儿适应环境的方法,使他们懂得一些具体的生活小常识,从而激发幼儿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的变化,并能主动想办法适应环境。
  本次活动的题材来自幼儿生活,浅显易懂,在谈话中,多数幼儿都能想出并说出多种御寒的方法, “给洋娃娃穿戴合适的衣物”,是幼儿动手操作的环节,由于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差,有小部分幼儿不能较好地完成,但他们非常专注,也十分乐意参与; “喝开水”环节让幼儿亲身体会了冬天吃热东西的好处。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得了许多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初步懂得了要主动去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身体健康。

第2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水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并愿意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2、愿意积极探索,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每人一小杯水、一个勺子、糖、盐、米、奶粉、果汁粉、沙子。豆子。抹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饮料给小朋友们尝一尝,然后再轻轻的告诉你的好朋友,你尝到的是什么味道的?老师随机给小朋友分两种饮料(白开水、糖水)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为什么有的是甜的有的是没有味道的?那你有没有在里面看到糖呢?糖宝宝到哪儿去了?

  二、动手操作
  1.教师示范小实验:观察糖溶解的现象。
  (1)先让幼儿大胆猜测实验结果
  (2)教师和幼儿一起操作:先尝一口自己杯子里的水(无味),然后用勺子舀一勺子糖放入水中,看糖会发生什么变化?用勺子搅拌一下,观察糖到哪里去了吗?躲到水里去了!请幼儿再次品尝水(变甜)
  (3)请幼儿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总结:糖放在水里化掉,不见了,这个过程就叫做溶解,我们的水就会变甜。
  2.请幼儿自己操作。
  (1)帮助幼儿拓展经验,引导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会溶解?
  (2)师:老师这里还有米、奶粉、果汁粉、沙子、盐,你们也来试一试?(幼儿分组操作)观察溶解显现、颜色变化,发现有的物品不能溶解。
  (3)幼儿自由交流实验结果,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三、结束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好多东西是可以溶解的,也有好多东西是不可以溶解的,小朋友们可以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们一起观察、发现、然后再来告诉我们的好朋友,好不好?

  活动反思:   
  我觉得本活动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本次活动,幼儿的参与性比较积极。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的自主动手操作,从中体会溶解的现象。不足之处是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回答问题不够主动,使能力弱的幼儿得不到发展。在今后我们应该让每个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相信在这样的引导和鼓励下,幼儿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2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磁铁找朋友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现与了解吸铁石,知道它能将铁制品吸住。
  2、愿意进行探究活动,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难点:能在操作材料中吸到铁制品,并说出铁制品的名称。
  活动重点:让幼儿知道吸铁石,并了解吸铁石的特性。

  活动准备
  回形针、小积木、弹珠、纸片等小玩意每组一篮。
  人手一块磁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今天,我们小二班来了一位客人,我们一起看看它是谁?
  出示磁铁,看看是谁?(幼儿自由回答)
  哦!原来它的名字叫磁铁。
  介绍磁铁的特性并让幼儿帮助磁铁找朋友。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2、提问总结:
  你们找到的磁铁的好朋友都有谁?
  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你们怎么知道它是磁铁的好朋友?
  总结:原来磁铁的朋友都是用铁做的。
  那我们把磁铁的好朋友放在盒子里,我们送给磁铁。
  3、请幼儿拿磁铁到教室里找一找,教师里哪些物品可以被磁铁吸住?
  总结:你们在教室里找到的磁铁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三、活动延伸:
  我们家里也有很多磁铁的好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教学反思
  活动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活动内容、教学理论、幼儿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以下方面无论是与否,都应该分析是与否的原因,从而总结经验或提出改进措施)
  ⑴对幼儿发展的反思,例如,是否被理解、尊重、接纳?是否有适度的自由空间?是否能通过与环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师的互动,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发展?
  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例如,是否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是否能把握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其发展线索?能否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⑶对师幼互动的反思,例如,师幼配合情况,教师能否依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学。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在对目标、策略的验证与分析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明确今后改进与完善的方向。
  4.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2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番茄红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番茄是幼儿夏天午点常吃的食物,幼儿经常吃。每次吃番茄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都吃的很快,不停的说“曹老师,我还要!”我想孩子们这么喜欢吃番茄,可是他们知道番茄是从哪里来的吗?或许可以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切入,带领他们了解番茄的成长过程,通过精心思考后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童趣和优美意境。
  2.初步了解番茄成熟的过程。
  3.了解番茄的食用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诗歌童趣和优美意境。
  活动难点:了解番茄成熟的过程。

  活动准备
  1. 教师自制“魔法盒子”、番茄(红、青各一个)帕子一张。
  2. 番茄成长过程PPT图片、自编《脸红的番茄故事》。
  3. 儿歌《番茄红了》。

  活动过程
  手指谣:“爸爸开汽车”组织幼儿安静入座。
  一、“猜猜我是谁”游戏引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出示搭好帕子的魔法盒子,猜里面是什么。
  —请坐的好的幼儿上前摸。
  魔法盒子里住着乖宝宝,请小朋友上来摸,并说一说摸起来是什么感觉?
  (请3个幼儿左右,教师引导说出是硬还是软,猜猜它是谁?)
  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并引出儿歌。
  老师扮做魔法师,魔法棒~变,乖宝宝醒来了,
  小朋友你们好!谁来说一说他是什么颜色?(绿色)
  我们叫他绿宝宝,它在跟我说悄悄话,仔细听!他说他的好朋友也来了噢,要请小朋友们帮帮忙把他变出来,幼儿:1、2、3变。
  幼儿说出颜色,给他取个名字。(红宝宝)
  番茄看到这么多的新朋友,有点不好意思,脸红了。
  他见到你们很高兴,要送一个好听的故事给你们听。
  3.通过故事内容,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大意,感受童趣。
  教师生动的讲述《脸红的番茄》故事。
  4.欣赏诗歌。
  叮叮(故事主角)给番茄编了一首儿歌,我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吧。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儿歌,你们喜欢叮叮的儿歌吗?
  (喜欢)。
  5. 观看番茄成长过程PPT图片,了解番茄成长过程。
  教师逐一播放PPT图片,在旁讲解番茄从幼苗长大—开花—结果—变红。
  6.了解番茄食用方法。
  提问幼儿吃过番茄吗?是怎样吃的?
  (生吃,炒鸡蛋,煮汤)
  教师总结吃法:(直接吃、蘸糖吃、炒着吃、煮汤吃)。
  7.结束部分:
  教师播放《番茄红了》儿歌,幼儿尝试跟随老师做动作。
  教师: 小朋友们知道了这么多好吃的菜,我们今天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成好吃的菜肴,
  明天到幼儿园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你们做成了什么好吃的菜好吗?
  让我们一起唱着番茄的歌,开着小火车去做番茄躲猫猫的游戏吧!

  教学反思
  番茄红了教学活动反思
  “绿绿的番茄,等着人来采,等着,等着——急得脸都红了!”
  这首歌曲看起来简单好学,活动开展的时候还是遇到了些难题。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知识面较窄,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活动过程中,我首先:利用游戏《猜猜我是谁》引入课题,再出示装有番茄的魔法盒,让幼儿摸一摸后请他们猜猜是什么东西;
  师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说说番茄的颜色,指导幼儿说完整话;让幼儿知道番茄会变色;通过图示,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尝试说出番茄由绿变红的原因;
  尝试着和父母一起做好吃的番茄,了解番茄的吃法(直接吃、蘸糖吃、炒着吃、煮汤吃),
  通过“颜色的观察”(绿色、红色)——“了解生长过程”——“知道番茄做成的菜肴”的几个步骤,幼儿由现象到特征,充分了解番茄的生长过程及它的用途。在讲述故事时,利用拟人的手法(“番茄等着人来采,等到脸红了”)来表现番茄的生长过程,不仅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形象地诠释了番茄等待成熟的过程,也让幼儿体验了等待的焦急心情。
  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没有突出番茄红了的形象特征,活动中思路不是很清晰,没有突出儿歌的重点,作为一堂科学及语言为一体的活动课,忽略了语言的重要性。
  提问时,师应稍作引导“番茄可以做成什么好吃的菜?”问题过于成人化,幼儿不能及时回应。
  由于之前没有做好课前准备,以至于在活动开展时,个别幼儿不知所以然,学习起来比别人费力些。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尽量避免类似情况发生,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之后的活动设计中,我会大力将设计思路理顺,争取活动目标一次比一次清晰。

第2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水果的沉浮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经验。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能简单讲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水果(梨、香蕉、苹果、圣女果、金桔、葡萄),记录表、鱼缸。    
  学具:每人三种水果及小图片、记录卡、水盆、干毛巾。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猜想  
  1.(出示水果)小朋友,老师这里有许多水果,这是什么?(依次说出每种水果名字)。老师这里还有什么?对,鱼缸里盛满了水。  
  2.这些水果都想到水里去玩,哎,你们猜一猜,桔子放到水里会怎样呢?(随意想(出示记录表、水果图片)这里是鱼缸图片,水果图片,老师用这些图片把你们的想法记下来。  
  3.桔子放到水里到底会怎样呢?老师轻轻把它放到水里(一边说一边放), 原来,桔子放到水里后浮在水面上。  
  4.那么(卡片)葡萄放到水里后会怎样呢?先猜,再让个别幼儿做实验,幼儿做记录,为什么?  
  5.圣女果呢?  
  6.你们各有各的想法,这些水果放到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盆水,三样水果,用实物讲解请你们一样一样放到水里试一试,看看你猜的对不对。老师还给你们都准备了水果卡片、记录表,(出示实物)小朋友要把你观察到的水果的秘密用卡片表示出来一会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7.幼儿起立,找到自己实验位置做实验。

  二、交流表达
  1.现在小朋友告诉我你发现什么水果浮在水面上?什么水果沉在水底?
  2.我们一起来说:“苹果浮在水面、桔子浮在水面,葡萄沉在水底、圣女果、香蕉沉在水底。
  3.今天小朋友发现了一些水果的沉浮秘密,它们在水里有的沉,有的浮,真有趣。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它水果,小朋友回家也和他们玩一玩沉浮游戏,再把你发现的秘密讲给老师、小朋友,好吗?

  活动反思:
  1.在活动准备过程中,我反复做实验,首先做到自己清楚哪些水果会沉,哪些水果会浮,给每个孩子的三种水果里就应该有沉的水果也有浮的水果,仔细选择易于幼儿做实验的水果:小香蕉,圣女果,金桔,葡萄,(个头)小苹果。
  2.我设计了适合刚入园一个月的幼儿操作的记录卡,记录水果图片,实验过程证明,我准备的水果(实物)及记录卡都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   3.在设计活动过程中,力求教学过程精炼,教学内容符合刚入园幼儿学习特点。
  4.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猜猜,做做,记录,说说,改错等几个环节,让幼儿在活动中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5.这次活动有许多优点。
  比如:
  (1)目标设定符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易于完成。
  (2)材料准备充分到位,记录卡设计有特点,每人三种水果也很符合小班幼儿能力。
  (3)教学流程也很符合小班幼儿,没有太难,也没有时间过长。
  (4)大多数幼儿都很好完成了教学目标,理解了“沉下去”,“浮上来”的简单科学道理。 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些孩子心理很明白哪些水果浮上来,哪些水果沉下去。在老师的大记录表上也能正确记录沉与浮,可是在他们的记录卡上却记录正好相反,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老师的记录卡是贴在黑板上的,上下很易区分,而幼儿的记录卡是平放在桌面上的,有个别幼儿就分不清“上”“下”,摆放正好相反。

第3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圆圆的世界教案(附教学反思)

  内容分析
  这个世界对于3岁的幼儿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神奇,都值得去探索,他们的小脑瓜里会在想:为什么有些东西是圆的,而有些东西却不是,他们想知道,这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用孩子无穷的想像和创新思维,感知世界。这样的课题内容贴近生活,就在孩子们的身边,易于孩子操作和体验。

  幼儿分析
  小班孩子,年龄小,对于生活中见到的圆的东西太多了,但是需要有条理的说出来,还不是太容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了相关情境,让幼儿感觉到就在自己的身边,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思路分析
  1、通过故事《圆圆乐园》让幼儿了解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物品是圆的,这些物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孩子的想像打开空间。
  2、扩散思维:想一想,平时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的,看到圆,你还想到了什么呢?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力,近距离地感知生活中的圆。
  3、逆向思维活动:想一想,如果将生活中的圆换成别的形状,会怎么样呢?借助生活环境,为孩子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训练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操作活动:添添画画,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大胆想像和绘画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
  5、活动体验:玩一玩,启发幼儿创新圆的各种玩法,看谁玩的花样多,让孩子在玩过程中,认识圆的特性。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了解生活中的圆。
  2、喜欢联想,发展幼儿扩散思维品质,大胆想像。
  3、喜欢探索,在体验中体验创新思维的乐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幼儿喜欢绘画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圆圆乐园的图片,羊角球,皮球、铁环、陀螺、呼啦圈、小篮球架等,添画示范画:花,太阳等,圆形拼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讲述故事《圆圆乐园》

  (二)扩散思维活动: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力,近距离地感知生活中的圆。
  “孩子们,刚才我们看到了圆圆乐园里有好多东西是圆形的,动动小脑筋想一想,你还见过什么东西是圆的?

  (三)逆向思维活动:提出假设:宝宝们想一想,如果把汽车的车轮变成三角形的,行不行呢?为什么呢?引出圆的特性。

  (四)让孩子动手操作:添添画画,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大胆想像和绘画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
  孩子们,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魔术师,他有一块神奇的魔板,能让一个圆变成一样东西,他会变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教师操作电脑绘图)
  孩子们,你能把一个圆变成什么呢?幼儿自由说,那让我们也来做魔术师,看看能把一个圆变成什么,好不好?让幼儿动手操作,发现。

  (五)教师出示多圆的拼图。
  看,孩子们,刚才我们用一个圆变成了好多东西,老师用好多个圆,变成了什么?(蝴蝶、毛毛虫、小鸡等)

  (六)活动体验:玩一玩,启发幼儿创新圆的各种玩法,看谁玩的花样多,让孩子在玩过程中,认识圆的特性。
  刚才我们认识了好多圆的东西,它们可好玩了,今天老师准备了好多圆形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看谁玩的花样多?与幼儿一起活动。

  活动延伸
  室外游戏
  在活动室里地方太小了,让我们到院子里一起玩,好不好?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紧扣教学目标开展活动,设计结合动静交替的方式,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玩一玩等多种方式展开创新思维活动,培养了幼儿主动参与想像、操作的能力。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添画,放手去玩,使幼儿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体验发散思维的乐趣。

第3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三种特殊的车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汽车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之一,车辆的种类很多,用途广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此次活动。让孩子在快乐的时光里掌握几种执行特殊任务的车辆并能说出它们的特殊标志和不同作用。引导幼儿根据不同车辆发出的声音辨别是什么车,发展幼儿的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看看、听听、说说中感知三种车特征和用途。
  2、体验车辆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有车辆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三种车辆的胸卡。
  2、 多媒体课件。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的特征及作用。
  活动难点:
  学会运用特种车的求救号码。

  活动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 做开车动作进活动室。
  2、 观看ppt,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车?

  二、认识特种车的基本特征、用途,鸣叫声
  1 、警车
  播放声音。猜什么车?你怎么知道的?
  看警车上面有什么?(警灯)(警灯是什么颜色的?警笛一响,好像在说:快让开,快让开,我要去抓坏蛋)警车是什么颜色?(白色的)警车是用来干什么的?(抓坏蛋的)
  小结:红蓝警灯亮一亮,警笛一响抓坏人。
  2、救护车
  一辆白色的车开来了,猜是什么车?
  观察救护车。车子是什么颜色的?救护车和医生一样穿着白衣服,白色的车身上还有一个红色的(十字)救护车上也有灯(兰色)。救护车是用来干什么的?(救危急病人)。它去救人是怎样唱歌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我们再听一听救护车是怎样叫的,(播放录音),它的叫声好像好像在说什么?(快让开,快让开,我要去救病人)
  小结:白白车身红十字,警灯闪闪救病人。
  3、 消防车
  一辆红色的车开来了,是什么车?
  消防车是什么颜色的?(红颜色)它的上面也有什么?(警报器)看,车上面有什么?(高压水枪)消防车是用来干什么的?(救火的)消防车发出的叫声好像在说什么?(快让开,快让开,我要去救火)
  小结:红红车上有云梯,警报一响去灭火。
  4、小结:这些车辆真有用,警车警车抓坏人,消防车消防车去灭火,救护车救护车送病人。

  活动延伸:
  1、 除了消防车、警车和救护车,你还知道哪些有用的车?
  2、 娃娃家着火了,需要请什么车?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上得比较轻松,幼儿也积极参与,课堂秩序挺好,幼儿在学的过程中也很开心,幼儿能大胆用完整、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述,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本次活动是让幼儿知道特殊交通工具的名称以及用途。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教育要有意识地了解幼儿探索的情况,并帮助幼儿完成探索结果的表达。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3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牙刷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喜欢吃甜食,在日常生活中又不太愿意听从成人的劝告学习保护牙齿。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大嘴怪来引入。在幼儿平时的交往中我们又常常看到,幼儿非常乐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经验。如:知道同伴用的是小白兔牙膏,于是也要妈妈买同样的牙膏;在游戏中学着给娃娃刷牙,并告诉娃娃要保护牙齿……为此,我尝试用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使他们乐意主动学习保护牙齿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牙齿的作用,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2.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刷牙的习惯。
  3.培养幼儿良好的刷牙习惯.
  4.学习在集体活动中表达和倾听同伴表达,初步形成乐意帮助他人的情感和意识。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牙齿的作用。
  2.学习正确的刷牙的方法。
  3.培养幼儿从小保护牙齿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用纸盒做的“大嘴怪”(嘴里有龋齿),糖果、饼干等甜食若干。
  2.小牙刷人手一把。毛绒玩具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好吃的大嘴怪
  1.出示“大嘴怪”,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2.请幼儿自由给“大嘴怪”喂食。

  二、“大嘴怪”的烦恼
  1.引导幼儿分析“大嘴怪”突然牙痛的原因。
  (幼儿自由表达牙疼的原因。)
  2.请幼儿想办法帮“大嘴怪”解决问题。
  (幼儿自由表达,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的内容及时进行归纳、小结。)

  三、“大嘴怪”学本领
  1.讨论刷牙的方法。
  (幼儿讨论交流,“大嘴怪”边听边做各种刷牙的动作。)
  2.创编刷牙歌。
  (师幼一起创编刷牙歌《大家来刷牙》:小牙刷,手中拿,我们大家来刷牙。上面上面刷刷刷,下面下面刷刷刷,里面里面刷刷刷,外面外面刷刷刷。这边刷,那边刷,刷呀刷,刷呀刷,最后喝口清清水。啊,牙齿好舒服呀!)
  3.与“大嘴怪”一起边唱儿歌边做刷牙动作。
  4.与“大嘴怪”再见。

  四、帮小动物刷牙
  复习巩固《刷牙歌》。)
  活动延伸:要求家长在家里配合、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方案设计的教“大嘴怪”刷牙,虽然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乐于助人的情感,但我们尝试一下就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幼儿给自己刷牙和给别人刷牙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成人或者大点的孩子来说,这可能只是个简单事情,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是很有难度的。我会在第二课时加强幼儿实际操作的过程。我在活动过程中用一首刷牙歌让幼儿练习给自己刷牙,但活动结束后,我认为还可以把步骤细化些,比如,增加“幼儿自己模仿练习刷牙,教师指导”“幼儿互相观看,纠正刷牙动作” 等内容,以帮助幼儿真正学会正确地给自己刷牙。

第3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肥皂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实践中感知肥皂的主要特征,了解肥皂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
  2.乐于参与活动,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3.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脏手帕一块、水四盆、大肥皂1块、小肥皂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脏手帕,引起幼儿注意。
  提问:
  这块手帕干净吗?(不干净)手帕脏了怎么办?(要放在水里洗一洗)
  是不是放在水里洗一下就干净了呢?教师边问边把手帕放在水里搓一下,然后拿出来给小朋友看:手帕洗干净了吗?(启发幼儿观察手帕病没洗干净。)
  教师接着问:那怎么办呢?(启发幼儿讲述要在手帕上擦点肥皂。)

  二、教师进行操作,引导幼儿观察手帕怎么干净的。
  教师拿出一块干肥皂在手帕上擦了几下,可肥皂擦不上去。(引导幼儿讲出肥皂要沾些水。)
  教师在肥皂上沾了一点水,擦在手帕上,说:请小朋友看看,现在手帕洗干净了吗?(如果幼儿说:“还要搓一搓,搓出泡沫后再放到水里洗,手帕就会洗干净了。”教师可按照幼儿说的,搓出泡沫,然后放在清水里洗净,再拿出来给幼儿看,幼儿会发现手帕已变干净了。)

  三、向幼儿介绍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
  教师作启发性提问:手帕上的脏东西到哪儿去了?(引导幼儿观察脏东西到水里去了。)
  脏东西怎么会到水里去了呢?回答后让每个幼儿用手指触摸沾上肥皂是怎么样的。(又粘又滑)
  教师小结:肥皂碰到水后,就变得又粘又滑了。擦在手帕上,经过揉搓就会产生泡沫,手帕上的脏东西就被粘住带到水里去,所以手帕就变干净了,而盆里的水却变脏了。
  教师让每个幼儿按照洗手帕的方法把自己的手洗干净,先把手弄湿,擦上肥皂,双手互搓,搓出泡沫后,再放在清水里边搓边洗。通过洗手的练习,使幼儿懂得肥皂的性质(遇水后粘滑,搓动时有泡沫)和用途,并学会了正确使用肥皂的方法。
  教师做小实验:把一小块肥皂浸在热水里,让幼儿观察肥皂块渐渐变小,直到变成肥皂水,使幼儿懂得肥皂会溶解于水的特点。

  四、复习歌曲《肥皂泡》。

  活动反思:
  肥皂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孩子们在洗手时只是草草的使用,并不是想用它把手洗干净,而感兴趣的是搓出来的泡沫。因此,仅用看看、问问、猜猜的方法认识肥皂,既不能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又不能达到发展幼儿思维的目的。
  而这次活动,我把认识肥皂的教学和洗手帕结合进行,是从幼儿的年龄出发,考虑幼儿的情绪、爱好和心里的因素,它巧妙地利用了幼儿求知欲,好奇心强,喜欢自己探索、自己动手等特点,让幼儿主动地了解实物的特点和规律,这于传统的注入式相比,显然是好多了。
  其次,本活动从“手帕脏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开始,逐步打开幼儿思考是闸门。通过教师边提问边操作,边让幼儿自己动手实践,使幼儿懂得手帕脏了要洗;要把手帕洗干净,一定要擦上沾了水的肥皂,搓出泡沫;由于肥皂又粘又滑,手帕上的脏东西就会被肥皂泡沫粘住带到水里去,成为一块清洁的手帕。随着手帕由脏到干净,幼儿也随之掌握了肥皂的性质,了解了其用途与使用方法了。
  第三,次活动在让幼儿认识事物时所采用的方法是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概括。这样,幼儿通过各种形象和动作的刺激与反射,所获得的知识便会记得牢,经久不忘。

第3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自然角里的小乌龟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然而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喜欢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和动物们交朋友。设计这节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孩子在喜欢动物的基础上,探索我们自然角里的小乌龟,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同时在整个活动中,爱护小动物的情感贯穿其中,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得到熏陶。
  以观察方法来层层加深对乌龟的了解,重在思考,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发展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乌龟养在我们的自然角中,可以经常去看看,还是比较熟悉的。于是,我挑选了这一节课,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力求活动生动、有趣味性。科学活动一定要体现出它的探究性质来,尤其在活动中要帮助孩子从一些表面化的深入到内在的了解,从了解乌龟的外形到它的习性,本次活动可借助:观察、讨论、提问、再次观察、游戏等形式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和记忆。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觉得此活动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观察探究乌龟上。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乌龟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尝试用语言、动作表达。
  2、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是:通过观察,了解小乌龟的外形特征并能用语言、动作方式表达出来;
  难点是:了解乌龟的生活习性以及萌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带幼儿观察自然角里的小乌龟,记住一些小乌龟的特征。
  2、物质准备:背景图一张(一只乌龟躲在草丛中却露出头和尾巴)、 乌龟实物若干(分别摆放在三个不同的环境下:有在水里的、有在沙子里的、有在地上的)。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通过寻找、观察乌龟的局部,引导幼儿猜猜是谁?
  1、出示背景图片。
  (1)师:有只小动物在草地上,要和我们玩捉迷藏游戏,它已经藏好了,我们去把它找出来吧!
  (2)师:仔细找找,它藏在哪里?猜猜它可能是谁?(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边将草拿开边揭晓答案: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哇,原来是只小乌龟哎。

  (二)请出乌龟,初步观察乌龟的外形特征。
  1、请出乌龟们。 师:小乌龟带着它的好伙伴来啦,我们去和它们一起玩吧!注意玩的时候不要弄疼痛它们哦。
  2、幼儿观察。

  (三)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表达对乌龟观察结果。
  师:小乌龟们玩累了,让它们休息会吧!谁来告诉我们,你刚刚看到的乌龟是什么样的?(幼儿自由、补充回答)以下顺序可根据幼儿的实际回答调整,幼儿讲到什么就点什么,将知识点一个个突破。
  1、对乌龟的头的观察结果。 (它有一个头)什么样的呀?(很小,尖尖的)如果你摸到了它的头会怎么样?(缩进去了)我们一起来学学它缩头的样子。(幼儿做动作) 教师对乌龟的头小结:原来乌龟有一个很小又尖尖的头,如果碰到了还会这样缩起来呢!
  2、对乌龟的壳的观察结果。 (有一个壳)上面有些什么呀?摸上去的感觉怎么样?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对乌龟的壳小结:原来乌龟有一个壳,上面一块一块的,摸上去很硬的,可以保护我们的乌龟不受伤害。
  3、对乌龟的腿的观察结果。   
  (还有腿)数数看有几条腿?摸上去怎么样? 教师对乌龟的腿小结:乌龟还有四条腿,腿上有像鱼鳞一样的东西,所以摸起来是毛毛的,碰到了也会缩进壳里面。
  4、对乌龟的尾巴的观察结果。
  (有条尾巴)长的短的?粗的细的? 教师对乌龟的尾巴小结:它还有一条又短又细的尾巴。

  (四)再次观察,重点引导观察乌龟所在的三种环境。
  师:你们再去看看我们的小乌龟都待在哪里的了?(以下顺序也是根据幼儿的回答抽取)
  1、在水中的乌龟。
  (水里)在干吗?(游泳)一起来学学乌龟在水里游泳的样子。
  2、在地上的乌龟。
  (地上)在干吗?(爬)一起来学学乌龟在地上爬的样子。
  3、在沙子里的乌龟。
  (沙子里)它在干吗?(睡觉)
  4、教师小结:我们的乌龟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在陆地上,而它待在沙子里是因为在冬眠。

  (五)了解乌龟的饮食。
  1、师:你们知道乌龟吃什么吗?
  2、师小结:乌龟喜欢吃肉、小鱼、香肠和乌龟饲料。

  (六)师幼一起游戏。(套用《网小鱼》歌曲) 附歌曲:河里乌龟游游游,摇摇尾巴,缩缩头,一块游,一会爬,好像快乐的小朋友。(游)——(吃)——(缩进壳中)——(游回家)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课将幼儿带入到一个游戏的情境中,以捉迷藏的游戏引出小乌龟,后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观察乌龟的环节,情节也是环环相扣。作为一堂科学课更是以两次观察将乌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了解个透彻。第一次观察时幼儿只注意到乌龟的外形,是一些比较外在的东西,然而经过教师引导性语言的第二次观察,有目的地将幼儿带往了解乌龟生活习性的方面。活动的最后,以游戏的形式将乌龟的主要特征和习性呈现以及达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

第3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长尾猴过夏天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对动物们独特的消暑办法感兴趣。
  2、了解有哪些办法可以让自己变得凉快。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有哪些办法可以让自己变得凉快。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对动物们独特的消暑办法感兴趣。

  教学准备:
  1、挂图45号;《小朋友的书·夏天真人》
  2、动物消暑连线图

  教学过程:
  一、讨论消暑的办法,引出故事。
  提问:夏天真热,有什么办法让自己凉快些?(教师图示记录)
  我们小朋友有这么多的办法,那么小动物们热的时候会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

  二、教师根据故事情节遮盖式出示挂图,讲述故事,了解动物独特的消暑办法。
  1、讲述故事从开始至“水牛大树也笑了笑说:“那你自己想办法把”。
  提问:长尾猴遇到了谁?它们是怎么过夏天的?这些办法长尾猴能用吗?
  2、出示图4,教师讲述故事从“长尾猴正在想办法”至结尾,我们再来听听,长尾猴最后用了什么办法?
  3、出示动作消暑连线图。(图上一边是动物,一边是过夏天的办法)
  4、我们再帮长尾猴去找些朋友,谁知道这些动物是怎么让自己凉快的?我们来给它连连线,看看它们过夏天的办法,长尾猴能不能用?
  5、讨论帮助长尾猴凉快的办法。

  三、幼儿阅读《小朋友的书·夏天真热》“长尾猴过夏天”,幼儿观察画面,讲讲故事内容。

  四、故事延伸,讨论帮助长尾猴凉快的办法。
  长尾猴妈妈告诉它一个过夏天的好办法,你们还有好办法告诉它吗?(请幼儿说说帮助长尾猴消暑的好办法)

  教学反思:
  这个故事,我通过先看图片,让幼儿猜测,然后让幼儿听故事的方法让幼儿学习看图讲述。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增加了一个内容,让幼儿知道要爱护树木。我通过让幼儿来听一些行为来辨别这件事情的对错,然后,让幼儿根据这个行为来想办法。整堂课基本上还算成功,但是还是有一些幼儿不能知道长尾猴消暑的办法,对于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消暑,想法也很有限。

第3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气味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本次活动设计背景是结合我班对于气味的已有生活经验,以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既有科常方面的认知经验、方法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但不缺乏领域特质。

  活动目标
  1. 分辨几种经常接触的不同气味,体验鼻子真有用。
  2. 愿意说说自己闻到的气味。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分辨几种经常接触的不同气味,体验鼻子真有用。
  难点:愿意说说自己闻到的气味。

  活动准备
  1. 一次性杯子(分别装有白开水、白醋、果汁、中药);
  2. 护手霜;
  3. 每位幼儿一个笑脸。

  活动过程
  一、闻一闻、找一找
  1. 出示瓶子,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
  ②杯子里装了什么?
  2. 找一找,学习闻气味的正确方法(幼儿闻气味)
  提问:①你们都闻到了什么气味?
  ②我们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白醋和白开水?
  小结:我们的鼻子真有用,可以呼吸还可以闻气味,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二、闻一闻、说一说
  1. 闻气味贴笑脸(出示笑脸)
  提问:①这是什么?
  ②笑脸表示什么?
  (幼儿闻气味,把笑脸贴在喜欢的气味前)
  2. 说一说闻到的气味
  3. 提问:
  ①小朋友,哪里的笑脸比较多?
  ②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气味?它闻起来怎么样?
  ③小朋友想一想,你以前还闻到过什么东西也有这种气味?
  ④为什么喜欢这种气味的小朋友不多呢?
  小结:我们的鼻子可以分辨两种不同的气味。

  三、闻一闻、抹一抹
  提问:①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
  ②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③冬天为什么要涂护手霜?(请幼儿洗手涂护手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结合我班对于气味的已有生活经验,以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目标既有科常方面的认知经验、方法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但不缺乏领域特质。整个活动环节清晰,在找一找、闻一闻中,让幼儿初步感知鼻子可以闻气味;在闻一闻、说一说环节中,让幼儿在探索中知道鼻子可以分辨不同的气味;在最后一环节涂一涂、闻一闻中,知道保护自己的小手。因是小班幼儿,所以在设计教案中,融入了较多生活元素,既有预防甲流的知识,也有冬季保护小手的方法。在提问上,考虑到年龄特征,大多数体访问设计成了封闭式和半封闭式,有二个是开放式提问,有利于幼儿的回答。在整个活动中,也考虑到动静交替,请幼儿把笑脸贴在喜欢的气味下,加入了他们的互动。幼儿的参与性很高。但若在下次活动中,能完善材料的选择,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会更好。

第3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水里游的鱼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的孩子对小鱼是相当感兴趣的,他们在生活和电视里经常会看到鱼,他们喜欢鱼,但是不了解鱼的特征和习性。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鱼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喜欢小鱼。
  2.尝试了解鱼与人们及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重点在于发现了解鱼的特征和习性,难点是了解鱼与人们和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实物小雨每组一条,鱼食。挂图《水里游的鱼》。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1.老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看看我变出来了什么?
  2.幼儿自由观看小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 观察小雨特征
  老师提问:1.鱼缸里是什么?仔细看看小鱼是什么样子的?2.鱼生活在哪里?吃些什么?3.你们知道鱼的肚子里有什么?4.鱼是怎样游的 怎样吃东西?(老师带幼儿模仿小鱼游和小雨进食)5.鱼如果生活在脏水里会怎样?

  三 引导幼儿讨论:小鱼与人们生活和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
  1.提问:你喜欢吃鱼吗?你吃过什么鱼?动物吃鱼吗?你知道哪些动物吃鱼?
  2.老师小结:鱼肉营养丰富,吃了能让我们身体更健康!还有其他动物也要吃鱼,如鸭子 鲸鱼 鳄鱼等。鱼要生活在干净的水里,所以小朋友不能往水里丢脏东西。

  四 操作活动
  幼儿看操作卡,引导幼儿观察图上小雨的不同特点,让幼儿从颜色外形上进行分辨。然后说出是什么鱼。

  五 延伸活动:游戏“小鱼游来了”
  让幼儿到户外游戏,感受小鱼游的快乐!

  教学反思
  就本次科学活动,我准备从目标,内容,教师的表现和幼儿的表现进行以下评价。
  目标方面:
  从实施效果来看,制定的目标适宜本班幼儿,针对幼儿平时对鱼的直接或间接接触,目标不易也不难。
  内容方面:内容上有年龄适宜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小班的幼儿,在生活中和电视里经常会见到小鱼,对鱼并不陌生,但他们都不曾仔细观察,本次活动中,让孩子们静距离的接触小鱼,大大激发了他们对小雨的兴趣!
  教师的表现方面:教师教态自然 语言生动,能全身心投入活动中,能及时关注幼儿的需求。教学策略上有优点也有不足,不足之出在于在本次活动的重点上,我在提到“你们知道鱼肚子里有什么吗?”这个问题是,没有给予及时引导。导致孩子们对我的问题没有兴趣,而去摆弄自己的鱼。还有在难点上用时过多。
  幼儿方面:本次活动总的来说幼儿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实物小鱼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幼儿们主动观察小鱼,积极活跃的发言讨论,很好的发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第3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什么东西能滚动教案

   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
  2、 激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心。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难点:
  让幼儿能初步的感知滚动现象.

  课前准备:
  1、 塑料球、冲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记录纸每人一张(上画有没轮子的汽车);集体记录纸两张
  2、 情景表演的幼儿一名(大班);没有轮子的汽车一辆

  教学过程:
  1、 情景表演,引出问题
  C(大班):呜呜呜~~~~~,我的汽车~~~
  T:小朋友,你怎么了?
  C:(大班)我的汽车的轮子不见了,汽车不能玩了,小朋友,你们帮帮我,什么东西可以象轮子那样滚动呢?
  T: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滚动吗?
  C:气球可以滚动!
  C: 铃鼓可以滚动,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
  C: 老师,地球也可以滚动的,还有口杯也可以滚动。
  C: 奶瓶也能滚动,还有喇叭…………
  2、 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C(大班):老师老师,你看,我找到了这么多的东西,它们能不能滚动呢?
  T:这个?我得试试才知道。小朋友,我们一起想想这些东西谁谁能滚动

第3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橙子和橘子》教案

   活动目标
  1、能主动观察、了解橙子和橘子的外形特征,比较出它们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培养孩子探索的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橙子和橘子若干。
  2、集体记录观察表两张(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活动过程
  1、我知道的水果。
  师:我们一起认识了许多水果,你都知道现在冬季有哪些水果吗?
  鼓励幼儿畅所欲言,介绍自己知道的冬季盛产的水果。
  2、观察橙子和橘子并进行记录。
  (1)橙子和橘子,实体出现。
  师:我带来了两种好吃的水果,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好吗?
  师:这是什么呢?(橙子、橘子)
  (2)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找出它们相似的地方。
  师:我们来找一找它们相似的地方,都有哪些?你可以用手去摸一摸。
  教师请幼儿下位置观察,分成3组。
  (3)教师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幼儿所讲的内容在大表格中进行记录。
  小结:两种水果的颜色都是橘黄色的,里面的蒗也都是一粒粒的,尝起来都是甜甜酸酸的。
  3、引导幼儿观察橙子和橘子,观察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并记录。
  (1)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他们许多相似的地方,现在我们来找一找它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并且把它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2)幼儿观察并记录。
  (3)师请个别小朋友上前介绍记录表,并将幼儿的发现记录在大表格中。
  小结:虽然它们都是水果,可是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地方。橘子的皮只软软的,是可以用手剥的,而橙子的皮是硬硬的,是需要用刀切的。

第4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北方的冬天,到处充满着寒意。尽管北风呼呼地吹着,也挡不住小朋友们对冬天的热情,堆雪人、打雪仗、拉冰车等等,玩的不亦乐乎。这节课的设计是让孩子们更深刻的理解“冬季”这个季节。探索“冰”的奥秘。

  活动目标
  1、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有积极探索冰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冰的变化,会用不同的方法感知冰的特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若干干净的冰块、不同形状的容器、装饰物品:彩色颜料,毛线绳

  活动过程
  导入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那就是水宝宝。你们知道水宝宝在什么时候会变成冰宝宝吗?
  1、幼儿了解水会结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幼儿自选容器玩冰,探索冰的特征。
  3、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的变化。
  4、教师与幼儿合作制作冰灯。
  5、分组讨论,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活动空间,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都很高。孩子们亲眼见证了水结成冰,冰化成水的过程。激发了孩子们的求职欲望。

第4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树叶找妈妈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每当我带着小朋友们到外面散步时候,总是会经过一些大树,这时小朋友们总是流入出想去抱一抱的愿望,我仿佛看出了孩子们的心事,趁机就让他们走过去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抱一抱大树妈妈,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活动的快乐。有一次,我们班的徐亦晨小朋友突然跑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老师你看,地上的树叶可真多呀!它们怎么会都在地上的呢?为什么都会离开自己的妈妈?那么多的树叶到底它是谁的宝宝呢?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它就不伤心吗?妈妈也不来找它吗?” 他拿着一片梧桐叶好奇的问我。我一看,真的有许多的树叶飘落下,我这才意识到秋天已经悄悄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丰收的果实,飘落的树叶都印在了我们的眼帘。于是我结于孩子的好奇以及结合本月的主题《秋天真美啊》,开展了《小树叶找妈妈》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     感知了解秋天里树叶的变化,知道有的树叶会变黄飘落。
  2.     根椐树叶的外形特征寻找相应的大树。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     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     实物:枫叶、银杏叶、梧桐叶若干。
  2.     自制枫树、银杏树、梧桐树各一棵。
  3.     《小树叶》的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自由捡树叶寻入活动。
  1、啊,秋天来了,地上的树叶可真多呀!小树叶怎么会都在地上呢?
  幼儿一:从树上掉下不的。
  幼儿二:被风吹下来的。
  幼儿三:变黄了,就自己掉下来了。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让幼儿初步感受到秋天树叶会飘落的现象。)
  2、教师小结:原来呀秋天到了,小树叶慢慢变黄了,被秋风一吹就会飘落下。
  3、那我们就每人去捡一片树叶看看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幼儿一:我的是红颜色的,像我的手掌。
  师:这红色的树叶叫枫叶,还有谁手里也是枫叶的,它还像什么?
  幼儿二:它还像小鱼的尾巴。
  幼儿三:它还像漂亮的小裙子。
  4、你手里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呢?
  幼儿一:我的是黄色的,它像小帽子。
  师:这黄色的树叶叫银杏叶,还有谁手里拿的也是银杏叶的,它除了像小帽子,还像什么?
  幼儿二:它像扫帚。
  幼儿三:它还像兜兜。
  5、那你手里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它像什么呢?
  幼儿一:我拿的是黄色的,它像小金鱼的尾巴。
  师:这种黄色的树叶叫梧桐叶,它除了像小金鱼的尾巴,它还像什么呢?
  幼儿二:它像裙子。
  幼儿三:它像头发。
  (评析:通过观察、对比的方式,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力,加强幼儿对树叶的颜色、外形特征的认识。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再一次强调树叶的颜色和名称,为下面小树叶找妈妈作了辅垫。)
  6、教师小结:原来小树叶它们不仅颜色不同,它们的形状不同。

  (二)出示大树妈妈,小树叶找妈妈。
  1、小树叶离开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很伤心,那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
  幼儿一:给它画一些树叶。
  幼儿二:给它贴一些树叶。
  幼儿三:把它送到树妈妈的身边。
  (评析:通过让幼儿了解小树叶离开了自己的妈妈,树叶宝宝和大树妈妈都非常的感心,引导幼儿想为小树叶找妈妈的意愿。)
  2、红色的枫叶宝宝,它的妈妈是谁啊?
  幼儿一:红色的。
  幼儿二:像小金鱼的。
  幼儿三:枫树妈妈。
  3、黄色的梧桐叶宝宝,它的妈妈是谁啊?
  幼儿一:黄色的。
  幼儿二:像手掌的。
  幼儿三:梧桐树妈妈。
  4、那这种黄色的银杏叶宝宝,它的妈妈又是谁呢?
  幼儿一:和这种长得一样的,就是它妈妈。
  幼儿二:像裙子的。
  幼儿三:是银杏树妈妈。
  (评析: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让幼儿对树叶外形特征的认识,并能根据树叶的特征进行匹配。)
  3、那我们就把小树叶送到树妈妈那里去吧。
  (评析:通过让幼儿自由送树叶宝宝到妈妈身边,促使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树叶的外形特征。)
  4、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看看我们小朋友有没有送对。如有不对的,及时的给予改正。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片树叶,它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妈妈到底是谁?
  幼儿一:不对,它像小金鱼的尾巴,应该它和妈妈长的一样的。
  幼儿二:不对,它的妈妈是枫树妈妈。
  (评析:这一环节其实是起到更一进步巩固幼儿对树叶的认识。)

  (三)结束活动:
  1、我们小朋友真了不起,帮小树叶都找到了它们的妈妈,树妈妈开心得笑了,小树叶也可高兴了,你们听,它们在唱歌呢。
  2、现在老师就是树妈妈,你们都是我的树叶宝宝,我们一起跳起来吧。(师幼儿共同表演《小树叶》)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体验大树妈妈与小树叶的亲情。)
  2、原来小树叶在春天的时候就会回到大树妈妈的身上。

  活动反思:
  1、这个活动从始至终都紧紧围绕着目标来进行,整个活动以“找”来贯穿其中,孩子们都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自然、充分的流露。
  2、在制作教具时自己也进行了琢磨,制作了正反面不同表情的树妈妈,通过让孩子们观察树妈妈的表情来想给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愿望。当将树叶宝宝送到妈妈的身边时,大树妈妈也会开心的笑起来,以似人的方式,进一步让孩子们感受活动的乐趣。
  3、在分析教案时,我反复的推敲。由于我们幼儿园里没有枫树、梧桐树和银杏树,我们附近公园也不能完全找不到枫叶、梧桐叶和银杏叶,所以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与树叶相匹配的大树图片,让孩子对树妈妈也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再请孩子们带着树叶宝宝去找树妈妈,这样孩子们既达到了活动的目标,又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4、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知道秋天有的树叶会落叶,能观察落叶的不同特征,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特征感兴趣。

第4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蛋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 了解鸡蛋的构造,感知蛋外壳的硬和内部的软。
  2. 感知蛋制品的硬软。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母鸡图片、生鸡蛋一个、各种蛋制品若干、蛋壳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故事了解鸡和蛋之间的关系,感知故事中蛋壳的硬
  1.出示母鸡图片,你知道鸡妈妈有什么本领?
  2. 教师讲述故事《一个奇怪的蛋》后提问
  小鸡出壳了吗?它是怎么出壳的?小猴为什么要用石头把蛋壳砸破?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鸡蛋?

  二、出示鸡蛋,认识鸡蛋的构造。
  1. 老师这也有一个鸡蛋,我们来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的?
  2.请小朋友摸一摸,告诉大家蛋宝宝摸上去有什么感觉?(滑滑的、硬硬的)
  3.这个滑溜溜的、硬硬的壳里藏着什么呢?怎样才能看到里面的东西?
  4.教师打开鸡蛋,这圆圆的,黄黄的是什么?(蛋黄)透明的呢?(蛋清,煮熟后叫蛋白)
  5.请小朋友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软软的、粘乎乎的)
  小结:原来硬硬的蛋壳里藏着软软的蛋黄和蛋清。蛋黄和蛋清里含有丰富的营养,每天吃一个蛋,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三、了解蛋制品,感知它的软硬。
  1.你吃过哪些用蛋做成的食品?它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
  2.老师这也有许多蛋制品,请小朋友看一看,尝一尝。你吃的是什么?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

  四、蛋壳粘画。
  鸡蛋做的食品好吃吗?蛋宝宝浑身都是宝,软软的蛋黄和蛋白可以作成各种美味的食品,硬硬的蛋壳还可以做成好玩的东西呢。
  1.出示蛋壳粘画,这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的?小朋友想试一试吗?
  2. 幼儿制作蛋壳粘画。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一直是我比较薄弱的的领域,对于科学领域的特征和环节把握都比较模糊。此次活动的设计,在准备阶段我借鉴了网上的《有趣的蛋》,在此基础上修改了第一次——将环节留下,内容更换。在请教其他老师以后,发现对幼儿的提升较少,科学性不强,可实施性也不强,所以进行了第二次的更改设计。
将几位教师的建议融合,加上自己的理解,生成了最终教案。整个活动下来,环节还是较为流畅的,但是评课以后发现了更多的问题。首先,班级日常工作在此次开课中也展现出了不同的问题,比如班级座位安排问题。由于班级空间不大,区域柜子摆放后,孩子们的作为受到了影响,平时挨得较近就让孩子分排坐了,没有考虑孩子的视角问题,疏漏较大。

第4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黄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认识黄瓜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2.运用感官从外往里的观察。
  3.知道黄瓜有营养,多吃蔬菜身体好。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炒,拌黄瓜各一份,黄瓜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黄瓜,演示讲解
  1.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2.请小朋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小黄瓜上有许多毛毛的小颗粒。
  3.把黄瓜切开,,请孩子观察认识并表达:黄瓜里面是白白的的,中间有籽。
  4.请你想一想黄瓜可以怎么吃!

  二、教师操作,幼儿品尝
  1.现场做凉拌黄瓜,并边做边讲解,把预先预备好的成品拿上来:炒黄瓜,凉拌黄瓜。
  2.请孩子品尝,并说说是什么味道的?
  教师帮助幼儿说出脆脆的,酸酸的或者香香的等。

  三、师生共同小结
  黄瓜是绿绿的,长长的,摸上去有许多毛毛的小颗粒,黄瓜的肉是白白的,中间有籽,黄瓜脆脆的,可以凉拌吃,可以炒着吃。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活动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在仔细触摸比较,有的在细细品尝味道,有的在认真观察外形很快他们就都有了自己的发现。

第4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蝌蚪的成长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在孩子们眼里,春天还是一个充满好奇和秘密的季节,他们对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小动物更是孩子们喜欢的伙伴。在幼儿印象中动物的成长都是由小变大的生长过程,外形特征并无较大变化,而青蛙的生长过程比较特殊,它是由小蝌蚪慢慢长出后腿——又长出前腿——尾巴退化成青蛙的。孩子们强烈渴望了解其中的秘密。为此我选择了《小蝌蚪的成长》这一以科学领域为主的教育内容,并运用游戏的形式渗透了语言、健康等方面的内容,使幼儿对小蝌蚪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小蝌蚪变青蛙的乐趣,从而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2.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3.引导幼儿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使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尝试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

  活动准备:
  1. 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观察小河、花草、树木等在春天发生了哪些变化。
  2. 小河的背景图一幅,小花鱼及小蝌蚪各个成长阶段图片。
  3. 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一、创设意境,引出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
  温暖的春天来了,睡了一个冬天的青蛙妈妈从泥洞里钻出来,跳进小河里,在绿绿的水草旁边产下许多黑黑的、圆圆的小蛙卵。过了几天,这些小蛙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通过谈话的形式,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活动氛围,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通过多种形式感知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1.利用图片演示,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引发幼儿对小蝌蚪成长变化的思考及关注。
  ①小蝌蚪长的是什么样子的?
  ②小花鱼发现小蝌蚪哪里变了?
  ③小蝌蚪又长出什么来了,小蝌蚪的什么没有了?它变成什么了?(运用演示法边看图片边欣赏故事,使幼儿对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活动环节做好铺垫。)
  2.师幼共同回顾小蝌蚪的成长历程,并用语言描述及肢体动作感受。
  ①小蛙卵慢慢变成小蝌蚪,过了一段时间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它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又长出了两条前腿,最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③引导幼儿模仿小蛙卵、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又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小青蛙的样子。(在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历程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幼儿来通过语言描述及肢体动作模仿小蝌蚪成长中的各种形态,加深幼儿对小蝌蚪成长变化的印象,感受小蝌蚪变青蛙的乐趣。)

  三、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幼儿在教师带领下玩“小蝌蚪变青蛙”的游戏,并引导幼儿按口令做不同的动作:“我是小蛙卵”、“小蛙卵变成小蝌蚪了”、“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来了”、“小蝌蚪又长出两条前腿来了”、“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它变成小青蛙了”。 (本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的快乐心情,加深幼儿对小蝌蚪成长过程的了解,使活动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随时组织幼儿观察饲养角的小蝌蚪,验证其成长过程,并进一步激发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态自然亲切、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这次活动的亮点是: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春天的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把科学领域的活动用故事情节贯穿下来,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在模仿小蝌蚪时,有位孩子摇着身体晃着脑袋边走边情不自禁地用济宁话说:“真好玩,真好玩”。我接着引导说:“好玩吗?后面还有更有趣的呢!”对幼儿积极的情感关注,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注意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创设了一种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教师能够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并始终给予幼儿积极的关注,使他们的活动动静结合,由欣赏故事——语言描述其成长变化——模仿、探索动作——到体验游戏,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活动,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3、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游戏法及情景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多通道参与法及体验法。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玩一玩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第4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继《糖不见了》活动课之后,有一天李朝琪问我:“为什么老师杯子里的“黑糖”没有化掉,而是变大了呢?”其他小朋友也附和着“是呀是呀,变大了,好神奇!” “好像我爷爷杯子里的茶叶也是这样的。”……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还沉浸在溶解的现象中,突然发现老师杯中的胖大海不但没有溶解反而变大了,他们对此感到很疑惑。结合我的个人子课题《“做中学”模式在小班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考虑到小班幼儿具有直观思维的特点,我决定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观察、比较、猜测、实验验证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物体膨胀的有趣现象。对于活动材料的选择,我事先做过试验,发现胖大海膨胀需要的时间很长,像花茶之类的膨胀前后变化不够明显,唯有黑木耳、白木耳兼具需时短、膨胀前后对比效果明显两大特点,符合我们的课时需求。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小班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尝试探索,感知物体膨胀的有趣现象。
  2.对膨胀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一次性塑料杯人手一个。
  2.盘子四个(内装黑木耳和白木耳若干)。
  3.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黑、白木耳的特征。
  1.师:你们看盘子有什么?
  幼:黑木耳和白木耳。
  2.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和触感三方面来感知。
  师:请你们每人拿一朵黑木耳、一朵白木耳,看一看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师:摸一摸是什么感觉的?
  3.小结:黑木耳的颜色是黑色的,看上去像耳朵。白木耳的颜色是有点白有点黄,看上去像狮子的脸、像花、像珊瑚……它们摸上去都是硬硬的、脆脆的。
  (分析:通过有目的的引导,让幼儿感知木耳的特性,有了原型事物的基本了解,为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二、通过猜测、实验,感知膨胀现象。
  1.师:如果把硬硬的黑木耳和白木耳放到水里,你们猜猜会怎样?(幼儿猜测并讲述)
  2.师:黑木耳和白木耳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幼儿操作并探索)
  (分析: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的猜测会有对有错,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猜测去实验,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三、对比黑白木耳在水中前后的变化,共同讨论膨胀现象。
  1.师:黑木耳、白木耳在水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幼1:开花了。
  幼2:变大了。
  师:它们为什么会变大?
  幼:喝了好多的水。
  2.师:我们再来摸一摸它们,会是什么感觉呢?
  幼:滑滑的、软软的。
  3.小结:像黑木耳、白木耳这样原来干干的、硬硬的东西,放在水里会变大、变软的,就是膨胀现象。
  (分析:通过形态、软硬程度方面的对比,将幼儿的观察进行集中,突显本次活动的重点,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事物膨胀的原理。)

  四、延伸、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
  1.还有什么东西也像黑木耳、白木耳一样,在水里会膨胀的?
  2.播放课件,当幼儿说出来即出示相应的物品图片。
  3.你们回家后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和老师、小朋友说一说。
  (分析:这是将幼儿的认知放大、扩宽,引向生活的重要一步,是让幼儿认识、了解、熟悉、理解生活的重要一步。)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思路很清晰,我在课前也做了很多的考量和工作,从材料的选择方面、课件的准备等。活动分四个环节:首先,通过让幼儿看看、摸摸,在说说中感知、了解黑白木耳的基本特征,幼儿的参与热情很高。接着,让幼儿猜测,验证,使得幼儿在观察、对比的过程中慢慢发现木耳在水中变大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然后,通过对比膨胀前后木耳的变化,分析其长大的原因,感知了膨胀现象,总结膨胀的概念。最后一环节又回归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从生活中找会膨胀的物体,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以PPT的方式渗透了更多会膨胀的物体。
  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由于出现了两样物体同时需要幼儿观察,所以他们的观察注意力不能够全面顾及,所以我想如果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只选择一样白木耳而非两样的话,幼儿观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些。在活动中有的小朋友说不知道杯中的黑白木耳已经变大了,可以让他们参照盘中剩余的黑白木耳,多对比一下、引导一下,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地明了。

第4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冷冷的冰教案

   活动目标:
  1、对观察冰块有兴趣。
  2、乐于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有太阳的冬天,一处有冰块的地方、粉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冰块
  1、冰是什么颜色的?
  2、鼓励幼儿用手摸摸冰块,说说有什么感觉。
  3、怎样才能有冰块?
  4、小结:冰是冷冷的、滑滑的。很冷的天,水会结成冰的。

  二、寻找有冰的地方
  1、请幼儿将有冰的地方告诉大家。
  2、请幼儿运冰块。每人拿一块冰块在阳光的空地上。
  3、请幼儿观察阳光下的冰块,冰变成了什么?

  三、欣赏冰画
  1、请幼儿看看场地上的冰块化成了什么?
  2、有粉笔将冰融化的地方勾出轮廓,请幼儿说说像什么?

第4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的花花衣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我们正在进行“动物的花花衣”主题活动,发现孩子们在认识动物朋友时因为有一些动物的花纹比较相似,在辨认时常常会混淆,孩子一时难以说清楚,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科学课。
  小班孩子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的情绪的影响。他们的有意注意水平低下,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才易于记住。于是,我在活动中,选择了形象生动的动物形象,并创设了易于孩子融入的环境,能使孩子在强烈的背景渲染下,融入情景之中,在看看、说说、找找、过程中,达成目标。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动物皮毛花纹的不同。
  2、能激发幼儿亲近动物喜欢动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ppt动物的图片、幼儿用书
  重点:了解常见动物的皮毛花纹。
  难点:区分各种动物皮毛花纹的不同。

  活动过程:
  一、出示动物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幼儿兴趣。
  师:动物王国要选美大赛了,小动物们都想来参加,那你们来当评委选一选谁的花衣服最漂亮?
  师:你们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了?

  二、出示奶牛、斑马、老虎、长颈鹿、图片,引导幼儿说说动物的花纹、颜色,并说出动物花纹、颜色有哪些不同。
  师:这个小动物是谁?
  师:这个小动物的花衣服是什么颜色?
  师:这个小动物的花纹是什么形状的?
  师:小动物的花衣服是斑点还是条纹?
  师:那你们来说说它们的花衣服是不是一样的呢,那你认为哪个动物可以成为今天的冠军呢?

  三、出示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猜测动物并熟悉动物的花纹。
  师:看一看,书里面都藏了哪些小动物,你可以通过小动物的花纹说出它到底是谁么?

  四、教师总结引导幼儿说出小动物的名字。
  师:看看你们猜对了么,找出藏在书里的小动物了么!

  活动反思:
  幼儿在开始看动物图片的时候,能够说出动物皮毛的颜色,但是不能准确的说出动物花衣服的花纹形状,所有我进行引导幼儿说出,是长条状或是圆形斑点,之后的动物图片中也有之前出示过的相同的花纹形状,幼儿就能基本说出来了,幼儿用书分发给每个幼儿,让他们自己寻找探寻藏在里面的小动物是谁,因为之前的图片没有出现豹子,所有在豹子的时候部分幼儿会认为那是长颈鹿,所有在最后总结的时候我又向幼儿介绍了豹子的花纹特点。

第4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多种多样的鞋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年龄较小,生活自理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穿脱鞋子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为了让孩子达到自己穿脱衣服的能力,我设计了这次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自己穿脱鞋子的能力,不穿反鞋。
  2、引导幼儿知道不同季节穿不同的鞋子。
  3、教育幼儿不乱穿鞋,知道脱下的鞋子放回原处。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幼儿能够掌握穿鞋的方法,不穿反鞋。

  活动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各种各样的鞋; 春、夏、秋、冬的图片;冬天里不穿鞋子的男孩图片 美工区投放剪裁好的纸拖鞋底和鞋面、胶水。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幼儿随音乐模仿教师进入教室。

  二、基本部分
  1、 出示不穿鞋的男孩图片,引导幼儿说出男孩应不应该穿鞋子,不穿鞋有什么不好;
  2、 提问幼儿:生活中还见到过什么样的鞋子,他们都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穿的;
  3、 出示各种各样的鞋子,提问幼儿这些鞋子都是什么时候穿的;
  4、 出示四个季节的图片,请幼儿说出四个季节的名称及特征;
  5、 请幼儿每人拿一双鞋子,根据季节特征放在图片下方;
  6、 提问幼儿会不会穿鞋子,并请一位说会的幼儿到前边来为小朋友们表演穿鞋子;
  7、 教师讲解穿鞋子的方法:先认识左右,再讲解方法,请幼儿按着老师讲解的方法穿鞋子,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背景音乐)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脚的大小穿鞋子。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将脱下来的另一双鞋子放回鞋架。

  四、延伸部分
  美工区活动:教师为幼儿演示做拖鞋的方法,和幼儿一起做拖鞋。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幼儿都非常配合老师的讲解及操作,就是有些个别能力差的幼儿,还需要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多多锻炼,我相信天长日久他们一定会学会穿鞋子的。

第4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水果串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小朋友爱吃水果,但吃水果也挑食。有的爱吃甜的,有的爱吃略带 酸味的,有的爱吃脆的,有的爱吃软的。真是众口难调,如果改变一下水果的吃法,让幼儿亲自制作一盘水果串,那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通过《水果串》这一活动,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水果的不同特征,知道水果有多种吃法,不挑食。

  活动目标:
  1.尝试与同伴共做水果串。
  2.知道水果有多种吃法。
  3.愿意与同伴分享食物。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各类水果(苹果.香蕉.梨)
  串好的水果串 竹签 擦手毛巾 香肠

  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
  1、老师今天带了一个神秘书袋,里面有很多东西,现在请小朋友到老师这来摸摸魔术袋,看看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2、按摸到的水果不同说一说。
  (你摸到的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颜色的?)

  二、讨论水果的吃法。
  1、师幼一起讨论水果的吃法。
  2、小朋友摸到了这么多好看又好吃的水果,都能怎样吃呢?
  (榨果汁 煮水 做罐头 做水果沙拉等)
  3、除了小朋友说的吃法以外,我们还可以做成好吃的水果串哦!

  三、教师出示水果串
  1、你们猜猜这串苹果香肠串是怎么做的呢?
  (启发幼儿讨论做法,把苹果切成小块中间加上香肠串起来)
  2、如果想一下子尝到不同种类水果的味道,这样的果串怎么做呢?

  四、请幼儿自己动手做水果串。
  1、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竹签很尖,串的时候要怎么做才能不扎到手呢)
  2、做水果串之前要先洗手。

  五、品尝自己做的果串。
  说说自己做的是什么果串,鼓励幼儿跟同伴一起交换品尝。

  活动延伸:
  回家把做水果串的本领教给爸爸妈妈。

  活动反思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到处硕果累累,水果家族其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人们的青睐。对幼儿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来源。在生活中,虽说,它是幼儿每天直接接触的事物,然而,这种接触大多是一种自然的接触,一种模糊的混沌的知觉。而对于那些刚离开家庭的幼儿来说,他们对亲身可以体会的事很感兴趣如:吃、玩,他们对这方面的经验也较丰富。《水果串》这一活动正好符合《纲要》中所体现的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期发展。即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通过这个活动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提炼社会经验,发展基本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在家长们的大力配合下,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以寓教的形式贯穿始终,并注重以幼儿为主体,多渠道地调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了解各种水果的特性,如:活动前的 “找水果”、“摸水果”、“分水果”活动中的“串水果”,活动后的“尝水果”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极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所以幼儿的活动兴趣一直很高。在活动中,我们对幼儿的要求和指导也是因人而异的,力求为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尽可能地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给予幼儿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在活动过程中注重挖掘各种教育因素,并将其有机地结合、渗透。注重培养幼儿表达、交往、合作的能力;适时地渗透保健意识。注重激发幼儿对水果正确、美好的情感;注重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分析、比较、创造、想象等能力,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等。本次活动的难点之一是“串水果”活动中的串,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适时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幼儿自由选择水果,尽量分散坐,减少相互间的碰撞,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第5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空气宝宝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非常熟悉,但是对空气的概念 还是比较模糊。于是开展了此次科学活动。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人手,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空气的性质。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特性,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3.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白纸若干张;泡泡液每组一盆,圆形纸筒每人一个,擦手用的毛巾人手一个;欢快的音乐。
  2.有吹泡泡游戏经验。

  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
  魔术过程中,采用几种用手掌拿纸的方式。
  谁愿意和我一起来表演魔术?
  每人一张白纸进行魔术表演。

  二、为什么不掉
  1.集体讨论。
  手掌上的纸为什么不掉?
  2.小结。
  当我们带着我们手掌上的纸运动起来的时候周围的空气宝宝也跟着运动了起来,它们使劲的把纸按在了我们的手掌上,所以纸就会牢牢的贴附在手掌上了!

  三、好玩的泡泡
  1.接泡泡。
  一起用白纸接泡泡。
  2.说一说。
  ①泡泡里面有什么?
  ②空气是怎么进到泡泡里的?
  ③能用嘴巴把空气吹进去吗?为什么不能用嘴直接接触泡泡液?
  教师小结:泡泡液是不能用嘴直接接触的,因为不卫生、有毒。
  3.分组操作。
  ①试一试把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
  提示:第一次操作。
  ②让纸筒里的空气自己跑到泡泡里。
  提示:第二次操作。
  ③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将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的?
  ④空气为什么会自己跑到泡泡里?
  5.小结。
  纸筒的一端沾上了肥皂水,然后再把另一端放到水里。这时将纸卷桶向下压,水宝宝们就进入到了纸卷桶里了,使纸卷桶里的空气宝宝受到挤压慢慢上升,然后吹动乐肥皂膜,就吹出了大大的泡泡!

  四、总结评价
  通过变魔术游戏了解了空气流动会产生压力,通过吹泡泡的游戏又了解了空气受到挤压也会产生压力的科学原理。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把纸筒一端插到沙子里会不会压出泡泡?

  活动反思:
  活动的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只是幼儿在做实验中急于想动手操作,没听清老师的注意事项,活动纪律比较混乱。可见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第5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看看周围有什么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环境和工作人员。
  2.让幼儿知道参观时要排好队,有秩序不能随便讲话。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幼儿园的各个班级。
  知识准备:
  知道自己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类玩具导入。
  1.出示玩具。
  师:看!这是什么?大家认识吗?
  师:那请小朋友把眼睛捂上,现在你能看见什么?
  2. 引导幼儿了解眼睛能看东西。
  师:请小朋友睁开眼睛,现在能看见东西?你是用什么看见这些东西的?
  3. 小结:原来我们的眼睛能看见东西,没有眼睛就看不到东西。

  二、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
  1.引导用眼睛幼儿观察教室。
  师:请小朋友用眼睛看看,自己看到教室里都有什么东西?
  2.引导幼儿进一步仔细观察,师:说一说自己还发现教室里比以前多了些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
  3. 出示幼儿讲述的画面,并总结。
  师:我们的桌子是长方形的,黄色的;电视机是长方形的,黑色的。

  三、出示课件,保护眼睛
  1.老师提问
  师:小朋友,我们的小眼睛能看到这么多的东西,我们的小眼睛重要吗?那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眼睛,谁有什么保护眼睛的好办法?
  2.出示画面,引导幼儿保护眼睛。
  师:我们来看看图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保护眼睛的呢。
  师: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我们要休息一下,不要用东西去指眼睛,眼睛进了东西不要用手擦,要清洗严重的要去医院救治。

  四、带幼儿到户外活动场地和楼道中分别找一找、看一看。
  1.幼儿在看完后,共同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2.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摸一摸自己做看到的东西,猜一猜他们都有什么用处。

  活动反思:
  利用餐后散步的时间,带领幼儿参观科学发现室、图书室、游泳室、音体室、电脑室等,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幼儿园设施的了解。在“看看教室里有什么”的环节中,孩子们都积极举手发言,都踊跃想表达自己所看到的,所以我就请了许多幼儿来说说,但是发现幼儿的知识经验较有限,对颜色、形状、特征,不能清楚的说正确。在第四环节,我带来幼儿到走廊里找找还有什么,然后回到教室,先让幼儿和同伴交流,在请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看到了什么,促进了幼儿的讲述愿望。

第5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球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生活中有许多会滚动、跳动的物体,它给孩子们带来了兴趣。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球就是孩子们的最爱,因此我设计了《好玩的球》这一活动教案,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会拍球,体验拍球的乐趣,提高他们的活动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创新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幼儿了解球的多种玩法。
  2、培养幼儿对球产生浓厚兴趣和体验一起玩球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主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并且使幼儿知道球有多种玩法。(重点)
  主要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并且使幼儿能体验到一起玩球的乐趣。(难点)

  活动准备
  1、《快乐转转转》、《健康歌》磁带、塑料球(每人一个)
  2、筐子4个、小棍子2个、绳子1个、呼啦圈4个、手巾、
  报纸、塑料袋、纸杯、易拉罐、(若干份)
  3.一盆水、不同种类的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放《快乐转转转》歌曲,小朋友们来和老师一起做运动。

  二、基本部分:
  1、小朋友们很累了吧!请你们坐在小椅子上休息一下。
  2、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份礼物,小朋友看一看是什么?(出示塑料球)
  3、小朋友想玩吗?(想)在玩球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小朋友要说一说你是怎样来玩球的,才能玩塑料球)。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是最棒的!
  4、请小朋友把球的玩法告诉你边上的小朋友们。
  5、小朋友说的真是太棒了,想不想自己拿着球亲自体验一下球有多种玩法和乐趣。看老师这里给小朋友准备了这么多好东西。请小朋友拿着球轻轻走到老师这里。今天,你们就用这些材料来跟球玩一玩。看一看谁能把这些材料都用上,看看谁的玩法最多。
  6、老师边放音乐《健康歌》,小朋友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材料来玩球。(一定注意安全,玩过的要放回原处)
  7、在玩球的过程中老师问一问小朋友球的多种玩法。音乐停止,现在呢?请小朋友赶快把你手中的材料放回原处,看哪个小朋友放得最快。
  8、老师总结(小朋友真棒,有的用乒乓球拍打球的、有的把球放在水里的、有的用绳子绑球的、有的用易拉罐打球的、有的用报纸、手巾包球的等)。
  9、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有的材料还在静静地躺着。哪个小朋友能大胆的给小朋友去试一试,看看球还能怎样玩。(请个别小朋友试一试,并鼓励他要大胆想象球该怎样玩)。

  三、结束部分:
  你们是不是累了,为了鼓励你们,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神秘的礼物。请小朋友用最快的速度跑到老师这里。老师出示不同种类的球。请小朋友说一说里面有什么内容,并说一说你还见过什么样的球。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自由选择喜欢的小球,到户外和小朋友一起玩一玩、说一说小球的多种玩法。

  活动反思
  通过这节活动《好玩的球》,幼儿们都能体验到一起玩球的乐趣。。在开始部分幼儿们做运动的过程中,幼儿们兴趣都很高。尤其:李薇、黄柯儿、黄京桦、姚潇潇个别年龄较小的幼儿,都能兴趣非常高。
  在选择喜欢的材料来玩球时,幼儿们积极性非常高。但各别幼儿如:廖栩世、何扬铭小朋友,由于性格内向、接受能力差,所以不能自己去选择材料,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需要加强练习这方面的知识,争取面向全体,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全面发展。

第5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滚一滚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小班幼儿很容易把滚动和其相似现象混淆,他们能感受滚动现象,但没形成相关的科学经验。开展此次活动。在游戏中学习发现、思考、记录、表达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圆的东西能滚动。
  2.用语言表达滚动现象。
  3.对滚动现象有好奇心。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发现物体表面的不同,并用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
  1.能滚动的物体、不能滚动的物体。
  2.百宝箱、小卡片若干(与实物相符)、画有笑脸和哭脸的塑料筐、集体记录单。
  3.活动前玩过汽车,感受过轮子滚动的特征。

  活动流程:
  一、谈话
  出示百宝箱,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
  桌上的东西,你们知道哪个能滚着玩?
  出示集体记录单,幼儿交流,教师出示小卡片记录。

  二、自由探索
  尝试使物体滚动起来。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玩具,试玩,看看你选的玩具能不能滚动。

  三、分类游戏
  1.出示笑脸和哭脸的塑料筐,将能滚动的东西放在笑脸筐里,不能滚动的东西放在哭脸筐里。教师记录。
  2.用语言和动作解释“滚动”现象。
  玩具是怎样滚动的?用动作表示。

  四、寻找游戏
  1.寻找其他可滚动的物体。
  2.用语言表述发现。

  五、交流
  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知道圆圆的东西能滚动。
  我们找到的东西都有一个什么本领?都像什么形状?
  教师小结:圆圆的东西都可以滚动。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滚动。

  活动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形成圆圆的东西能滚动的关键经验。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第5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瓶子和盖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 知道瓶盖子的作用,在寻找瓶子特征的过程中,尝试选择合适的盖子与瓶子进行匹配。
  2. 乐意探索拧、按等不同方法,尝试盖紧瓶盖,发展手部动作。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自己动手给瓶子盖盖子,发现不同的盖子适合不同瓶子。
  活动难点:
  发展孩子的手部动作,给各种瓶子盖盖子,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瓶子都是有盖子的,如果生活中少了盖子会带来很多方便;
  环境准备:幼儿收集各种不同形状、功用的瓶子;泡沫板若干(和幼儿人数相当);橡皮筋(细而长,便于孩子操作);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并引导幼儿讨论盖子的作用
  老师:我们的超市里有许多有用的瓶子,有饮料瓶、食品瓶、化妆品瓶、洗涤用品瓶等大大小小式样不一的瓶子,老师想在这些瓶子里装东西,可是一不小心把瓶盖子全弄乱了,这下该怎么办呢?
  重点提问:老师心里真着急,没有了盖子,瓶子还能用吗?为什么?
  【这一问题帮助幼儿了解盖子对瓶子的重要性,旨在和孩子们共同讨论缺少了盖子会发生哪些问题。孩子们纷纷表示没有瓶盖子是绝对不行的,有的孩子说:“没有盖子,脏东西会跑到瓶子里面去的。”;有的孩子说:“没有盖子,瓶子里面的东西会流出来了,都浪费了。”;有的孩子说:“没有盖子,里面的东西不卫生了”;有的孩子说:“没有盖子,小虫子会飞进去,东西就不能吃了”……】
  老师根据孩子的回答进行小结:引导幼儿讨论瓶盖子的作用——没有瓶盖子里面的东西会跑出来,会被弄脏,用时不方便,吃的东西就会变得不卫生。

  二、“找盖子”
  1、 教师鼓励幼儿动手为瓶子找合适的盖子,将配好盖子的瓶子放在自己的泡沫板上。
  这一环节中,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少为3个瓶子找到盖子,能力较强的孩子最多为6个瓶子找到了盖子,他们高高兴兴地将配好盖子的瓶子捧到了自己的“家”里(泡沫板上),还和旁边的同伴互相介绍自己的瓶子和盖子呢!
  【老师观察到,孩子在帮瓶子找盖子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方法,有的孩子通过观察瓶子和盖子的颜色来配对;有的孩子通过瓶子和盖子的大小来配对,老师仔细观察,记住孩子们的这些方法,小班的孩子语言能力还比较弱,可能自己使用的方法说不清楚,老师观察入微,稍后可以帮助孩子梳理经验。】
  2、你给几个瓶子找到了盖子?
  【一笔带过的一个环节,巩固小班孩子点数的能力,寻找到数量多的孩子老师可以在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
  3、为什么还多出来几个盖子呢?它们到底是哪些瓶子的呢?
  【孩子们大多找的都是大的、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瓶子,例如饮料、洗发水、沐浴露、面油等,而一些平时不常见的,例如香水瓶、保健品都没有人帮着找盖子,还有就是一些盖子特别难盖的,盖的方法和平时使用的不太一样的,孩子们就采取放弃的办法了。】
  4、是怎么找到最合适的盖子的?怎么帮它盖盖子的呢?
  【根据孩子寻找过程中的方法,以及剩余瓶子大家共同找出的方法,帮助孩子共同梳理瓶子找盖子的各种方法:有的孩子根据瓶口大小找到盖子的;有的孩子根据瓶子和盖子的颜色找到盖子的;有的孩子根据盖盖子的方式找到盖子的;有的孩子根据拧、按的不同方式找到盖子的(老师重点介绍盖子的不同盖法)……】
  5、每个瓶子都有不同的盖子,那么瓶子里的东西是怎么出来的呢?
  【通过老师和孩子的演示,总结出了各种瓶子出东西的方法:按、挤、倒……】

  三、“找朋友”
  1、每个孩子去找两个“好朋友”瓶子,这两个好朋友要有一个地方是一样的,比如说它们都是饮料瓶子……;
  【旨在鼓励孩子发现瓶子之间的共同点,例如颜色、功用、按取方式或者是一摸一样的瓶子,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辨别事物的能力。】
  2、将找到的两个“好朋友”瓶子用橡皮筋捆绑在一起,送到自己的泡沫板上;
  3、向大家介绍自己找到的两个“好朋友”瓶子一样的地方;
  【因为老师介绍演示的是饮料瓶子找朋友,所以找饮料瓶的孩子特别多,还有的孩子找到洗发水的瓶子做朋友;有的孩子将颜色相同的两个瓶子做朋友;有的孩子找了两个都是玻璃瓶做朋友;有的孩子找了两个都是用按德方法将东西弄出来的瓶子做朋友……】

  四、活动小结
  小结瓶子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
  【激发幼儿继续寻找、探究的兴趣。】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活动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瓶子和盖子、把玩弄瓶子和盖子,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积累一定的经验,经常见到幼儿对瓶盖的拧、开等动作很感兴趣,这些材料在生活中比较多见, 活动很容易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在活动中幼儿都能动手尝试,在反复的操作中能找出瓶盖和瓶口匹配才能盖上的方法。
  活动结束后.我将活动操作材料投放到区角游戏中,一来让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得到巩固练习,二来进一步满足幼儿的操作欲望,三来鼓励幼儿留意观察生活中不同类型的瓶子和盖子,发现了奇特的瓶子和盖子,可以带来与同伴一起分享。让幼儿初步产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并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第5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光的奥秘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光随时随地的陪伴幼儿的生活,孩子们无时无刻都接触,因此开展此次活动。旨在探索中发现光的特性,充分感知光的特性,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对之产生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充分展现科学的特点和魅力。

  活动目标:
  1.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培养思维力和语言表达力。
  3.激发对科学和自然物理现象的探索欲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布置好的暗室,内有电灯、台灯、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等。人手一面小镜子。

  活动重难点:
  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活动,发现光是明亮的,它能照亮周围世界。初步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幼儿通过探索光从哪里来,了解太阳、电灯、蜡烛、燃烧物、火柴、打火机等都能发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暗室的环境
  说出自己在暗室内的感觉,教师打开门,发现了什么?(亮光)

  二、在观察、体验、操作活动中发现光的奥秘,即光的来源、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去室外寻找亮光,认识太阳光。
  去室外找一找,亮光是从哪儿来的?
  2.想办法让屋子亮起来。
  将太阳公公关在门外,屋子里又黑了,请你们想办法让屋子里亮起来。
  (1)(开电灯)根据幼儿所说打开电灯。
  (2)幼儿发现屋子里亮起来了,那这个亮光是谁给我们送来的?(电灯)
  (3)除了电灯外,还有别的办法来发出亮光吗?(幼儿开放性思维,提出各种办法。)
  (4)一起做试验,让这些东西发出光来。(事先在教室四周桌上布置好台灯、蜡烛、电筒、火柴、打火机,由教师掌握。)
  (5)刚才是让什么东西发光的?你是怎样做的?
  (6)小结:台灯、电筒一按开关就亮了;蜡烛、要点火才能亮。那谁跟谁做朋友最好呢?(a.点火方式;b.光的颜色。)
  (7)刚才我们小朋友发现火柴、打火机、电灯、台灯、蜡烛、煤油灯都能发光。
  游戏:《踩影子》
  3.光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如果没有光又会怎样?
  (1)幼儿想过后同伴间互相交流。
  (2)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3)引导幼儿在黑暗中发现夜光表亮光,进行科技教育。
  (4)总结:今天我们小朋友知道了太阳、火柴、蜡烛、电灯、台灯、电筒它们都会发光。光能帮助我们看清周围的东西,给我们做事带来方便。

  活动延伸:
  1.让幼儿跟亮光做游戏。
  2.一边做游戏,一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边玩边回答老师的提问,自由中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幼儿观察和亲身体验,发现光是明亮的,它能照亮周围世界。能够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知道太阳、电灯、蜡烛、燃烧物、火柴、打火机等都能发光。激发了幼儿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和对自然物理现象的探索欲望。让幼儿真正在每个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第5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温暖的太阳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太阳是一个圆圆的大球,感受阳光的温暖,知道太阳是早上升起晚上落下。
  2、通过念儿歌表演动作,感知阳光能照耀我们身体的各个地方。
  3、愉快的听指令参与游戏,感知阳光下游戏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太阳
  物质准备:太阳头饰

  活动过程:
  1、在阳光下活动,感受温暖的阳光。
  (幼儿自主的在阳光下活动)师:你们在这里玩开心吗?在阳光下玩,你们有什么感觉?
  2、观察太阳,感知太阳的主要特征。
  师:温暖的阳光从哪里来?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你喜欢太阳吗?
  太阳一直都在天上吗?每天早上太阳会怎么样?晚上呢?
  3、学习表演儿歌,进一步感知太阳照要身体的感受。
  师:看看你们的身上有什么?哇,阳光抱你了!阳光抱你了、什么地方了?你喜欢阳光抱你什么地方?
  教师表演儿歌,并启发幼儿和老师一起念儿歌表演动作。
  4、观察阳光照耀身体的部位,尝试仿编儿歌表演动作。
  师:阳光还会抱你什么地方?(抱抱腰,抱抱屁股等)
  引导幼儿仿编儿歌。
  5、游戏,太阳出来了
  介绍游戏玩法,教师扮演太阳,发出“太阳出来了”的指令,幼儿在指定场地分散的四处跑,“太阳”追赶幼儿,并逐个拥抱被追到的幼儿。太阳说:“太阳下山了”幼儿与太阳说再见,并作休息状。
  附:儿歌 《太阳太阳你真好》太阳太阳你真好,抱抱肩膀一二一,太阳太阳你真好,抱抱膝盖一二一,太阳太阳你真好,抱抱小脚一二一。

第5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和气球宝宝做游戏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气球圆鼓鼓花花绿绿的的样子、空气无形、无色、无味,抓不见、摸不着,要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必须借助具体的物体,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和气球宝宝做游戏》,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游戏中,探索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气球被突然放飞到处乱窜的原因。体验科学探索动手实践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知道气球变鼓是充入了空气。
  2.通过气流吹在脸上,感知空气的存在。
  3.感知空气从气球中冲出的有趣现象。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没充气的气球若干,充足气的气球十只,打气筒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交流
  1.出示未充气的气球和充气的气球:这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2.欣赏故事“气球吃什么”。
  气球喜欢吃饼干、馒头、糖果吗?气球吃什么变胖的?

  二、实验,感知
  1.出示充气气球:让空气亲亲你的笑脸。
  教师操作,幼儿感知、交流空气轻轻和快速吹在脸上的感觉。
  2.教师突然放飞气球:气球怎么了?气球为什么会到处乱窜?谁给了气球力量?
  3.模仿气球乱窜的样子。

  三、游戏:流星球大战
  1.将所有气球充气。
  2.听口令,幼儿放飞气球。
  活动拓展:
  在活动区中投放气球供幼儿游戏。
  附:故事《气球吃什么》
  气球宝宝瘪着肚子,歪着脑袋,无精打采地躺在桌子上。小动物们看见了问:“气球宝宝,你怎么啦?”气球宝宝轻轻地说:“我、我的肚子饿瘪了。”小动物们说:“我们找些东西来给你吃,让你的肚子赶快鼓起来吧!”
  小兔找来了饼干,小猪找来了馒头,小熊找来了一大把糖,小猫找来了一大杯水。他们把好吃的东西一样一样地送给气球宝宝,可是气球宝宝不爱吃这些东西。小动物们犯愁了,气球宝宝喜欢吃什么呢?怎样让它圆鼓鼓地胖起来呢?

  活动反思:
  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知道空气能够使气球和充气玩具变鼓。孩子们在玩气球的情境中去探究、去发现,在活动中极积勇跃参与,活动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操作材料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可见本次活动目标定位是比较准确的。体验到了科学活动的乐趣。

第5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雨天的宝贝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雨具,能说出它们的名称,知道雨天要带上或穿上雨。
  2.学习雨具的安全使用,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从家中带一把儿童伞,一双小雨鞋或雨衣等
  2.布置四个场景
  3.课件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小朋友猜猜它是什么东西?
  一朵花真有趣,晴天不开雨天开。(雨伞)
  师:下雨啦!小朋友想一想,有什么东西可以帮助我们不被雨淋湿?

  二、参观“雨具展”.
  师:你们看,活动室有很多的宝贝,你们认识它们吗?小朋友去看一看
  摸一摸,把你认识的雨具告诉好朋友。
  1、提出参观的要求
  师:小朋友在参观的时候不能抢东西,听到老师的指令要把东西放回原
  马上回带坐位上。
  提问:你认识哪些雨具?它是什么时候用的?

  三、出示课件,认识各种雨具。
  师:老师也带来了许多宝贝,你们看它是谁?
  这是什么雨具?
  师小结:雨伞、雨衣、雨披、雨鞋等。这些用来防雨的工具都叫雨具。它们都是雨天的宝贝。雨具的本领可大啦!雨衣有两只袖子,穿上它可以挡雨。撑开的雨伞也能挡住落下的雨。雨鞋能保护我们的小脚不被雨淋湿。

  四、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雨具的安全使用。
  师:你们已经认识了那么多的雨具,
  提问:你会用雨具吗?请个别幼儿示范。
  小结:打开伞的时候要注意周围,不伤及别人,看见旁边的人要打开雨伞,自己要避开,注意不伤及自己。

  五、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
  1、认识场景
  师;这是谁的家?(雨衣、雨伞、雨鞋、雨披)
  2、听指令玩游戏
  师:请小朋友到雨衣的家里藏起来。(游戏反复进行)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选雨具并试穿

  活动反思:
  活动前教师在活动室布置了雨具展,孩子们看到多彩多样的雨具很感兴趣。活动一开始,教师以谜语引入,激发了幼儿兴趣,第二环节参观中,教师重点提出了参观的要求而没有很明确的提出探索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孩子都能说出雨具的名称并尝试使用雨具。在提问的时候,有些孩子显的迫不及待,这时的课堂气氛有点活跃,都想抢着回答。在教师的提醒下,孩子们安静下来了。在第三环节中,我把这一环境为重点环节,孩子们都掌握雨具的名称。第四环节为难点环节,幼儿在试穿中,教师讲的太多,应由幼儿自己说,教师起提升的作用。在游戏中幼儿玩的很开心同时也巩固了雨具的名称。
  在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够规范,提问要带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提问的范围不限于幼儿能直接感知的内容,要进一步提一些能唤起幼儿想象和思维的内容。在安全使用环节,可重点讨论,让幼儿知道哪些是骑车用的雨具,哪些雨具骑车不能用。
  对于这次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有不经人意之处,但是经过这次活动前前后后摸索学习,让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锻炼才会更好的成长。

第5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颜色王国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对颜色的兴趣,认识红、黄、蓝三原色。
  2、初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3、初步在探索中懂得将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可以变成另外的一种颜色,产生探索周围事物颜色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颜料、棉签若干、颜料盒若干。
  2、透明玻璃板若干。
  3、颜色小精灵的图片一张。
  4、绘画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引出主题,通过教师指导让幼儿认识三原色。
  师:宝贝们,今天杨老师在来的路上,碰到了一位好朋友,小朋友猜猜他是谁?(教师出示小精灵的图片)
  师:瞧,他是颜色小精灵,他告诉杨老师不知道为什么,他走着走着居然迷路了,所以想请杨老师帮他找到他家的房子。
  师:可是杨老师也很长时间没有去过他的家了,所以就吧颜色小精灵带到学校来让我们一起帮他找到他的家。
  “小精灵”说:我家的房子是红色的,门是蓝色的,窗户是黄色的,请你们大家帮我找一找吧!
  2、扩散思维活动: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充分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颜色宝宝。让幼儿在教室里到处寻找颜色精灵的小房子,最后,大家通过不断地努力终于帮助小精灵找到了家。通过这个过程加深幼儿对三原色的认识。
  3、教师示范实验过程:
  (1)教师以魔术师的身份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进入了一种安静、急于求智的状态。(教师依次出示各种实验道具)。
  (2)请幼儿观察杯中的颜色,并提出活动的要求
  出示红、黄两种颜色的杯,让幼儿看清后,把两色混合,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结果。
  师: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杯子里的颜色变成什么了什么颜色?
  幼:和橘子一个颜色的(橙色的)
  师:那么刚才的红色和黄色去哪儿了呢?
  幼:他们在一起变成了橙色。
  依次实验如何让黄色和蓝色变成绿色的,蓝色和红色变成了紫色的;
  4、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1)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回小魔术师,把漂亮的颜色变一变。
  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套红黄蓝颜料、一个调色板、一包棉签、一个玻璃杯、每人一张记录表(教师帮助填写)
  师:“小朋友,下面就可以用你桌上的红黄蓝三种颜色变魔术了,咱们比比看谁变出来的颜色宝宝最多,好不好?”
  幼儿大胆操作,教师从旁指点,幼儿互相讨论。当把黄色和红色编出橙色时,也可以将橙色再与其它颜色混合,看看有什么结果,教师帮助幼儿作好记录。
  本环节教师让幼儿观察三种颜色的变化,使幼儿不局限于两种颜色,多种颜色也可以变,而且混合时颜色的多少,决定了变化的结果。激发了幼儿的求智、探索的欲望。
  师:小魔术师的本领真大,把红、黄、蓝三种颜色放在一起,有的变成了黑色,有的变成了棕色。在混合时,各种颜色的多少变出来的颜色也不一样。
  (2)现在每个小魔术师都很棒了,那接下来动一动手,给水果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咱们再来比一比,看看谁的本领最大。
  幼儿动手操作:涂色(漂亮的水果娃娃服);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活动中取得的调色经验,给各种水果图上相应的颜色。(苹果绿色)(橘子橙色)(茄子紫色)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认识、感知、实验、操作等多种渠道,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兴趣;由于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操作,整个活动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幼儿对颜色的喜爱,对于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操作能力等都有促进和提高;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不足之处’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进行尝试配色,体验配色的变化时没有照顾到大多数幼儿,使得配色环节中一部分幼儿不能很好的体会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

第6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各种各样的汽车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汽车的类型和特征。
  2.了解一些汽车的特殊用途。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我知道的汽车
  1.教师:大家平时见到的汽车长什么样?
  (幼儿的讨论)
  2. 特殊功能的车(播放PPT1、2、3、4)
  教师结合课件,小结汽车的基本特征以及功用。

  二.找一找:儿歌里的汽车
  1.教师:除了刚刚说到的小汽车,你还见到过哪些车呢?
  (1)教师结合幼儿的讨论,出示PPT 5、6、7、8、9
  (2)这些车有什么用呢?和之前我们看到的车有什么不同呢?
  2、欣赏儿歌:
  (1)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新的儿歌——车,我们先来听听。
  3.教师:儿歌里都说了哪些车?它们长什么样?各有什么作用?

  三.学念儿歌
  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边看PPT边逐句学念儿歌《车》。

  活动反思:
  汽车对我们现今的社会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每天都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而小朋友的玩具中汽车也占了很大的篇幅,孩子们也对汽车很感兴趣。而本次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汽车》的主要目标是初步了解各种汽车的名称及其作用。

第6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塑料袋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科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样幼儿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才不至于因为自己的方法不当而走弯路,幼儿每天都离不开各式各样的游戏,游戏伴随着幼儿的成长。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们对塑料袋的大小、颜色、软硬和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塑料袋的材质和声音,从中获得丰富的经验。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本领,收集经验。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欲望。

  活动目标:
  1.感知塑料袋大小、颜色、软硬,及发出的声音。
  2.体会“玩中学”科学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材料准备:
  不同大小、不同颜色、软硬的塑料袋等。

  活动过程:
  一、用各种感官感知塑料袋
  1.直接引入塑料袋,吸引幼儿的兴趣
  2.运用看、听、摸等感官,感知塑料袋的材质和声音。
  (1)摸一摸、看一看,讲一讲。
  (2)互相摸一摸、看一看感受塑料袋的不同。
  自己摸摸和看看言语介绍
  比较大小
  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借助音乐运用肢体语言表现已有经验,体会游戏的乐趣。去户外和塑料袋做游戏。

  二、了解为什么塑料袋是不同的
  塑料袋是干什么的,利用比赛的形式让小朋友用塑料袋装东西。在装东西的时候,有的小朋友的塑料袋破了,从而引入探索为什么会破。
  通过探索出的结果,引出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同样的力度下塑料袋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小朋友利用塑料袋不同的声音给歌曲有节奏地伴奏跳舞。

  活动反思:
  活动中给了幼儿充足的时间来体验,并有充分时间表达的机会,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化的科学让我感受到,不仅材料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而且情景和游戏也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让幼儿在游戏和情景中开开心心地学到了本领。科学教育的玩中学就是指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用的纸宝宝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纸,感知不同质地的纸。
  2、了解纸的一般用途,懂得爱惜纸。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玩纸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各种各样的纸,感知不同质地的纸。
  活动难点:
  在认识不同质地纸的基础上,了解纸的一般用途。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出示纸袋
  这是一只纸袋,你们想可以放些什么?我在纸袋里放了许多宝宝们喜欢的纸,猜猜看这个纸袋宝宝里会装的是些什么纸?(白纸、挂历纸、卡纸、餐巾纸、手工纸、报纸、超市的广告纸、纸箱等辅助材料)。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纸,感知不同质地的纸
  师:小朋友,你们看一看,这些纸一样吗?它们看上去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颜色、光亮度不同
  师:请你们用小手摸一摸,这些纸摸上去有什么不一样?感觉怎样?
  小结:光滑和粗糙,硬和软,厚薄等不一样

  三、了解纸的用途
  师:你们想想看这些纸有什么用吗?
  1、出示餐巾纸
  教师提问:餐巾纸可以帮宝宝擦什么呀?(擦过的餐巾纸放哪里?)
  2、出示手工纸 (说说颜色)
  提问:这是什么颜色的手工纸?(红黄蓝绿) 手工纸可以干什么?(可以剪、可以撕)
  3、超市的广告纸 (认说日常用品)
  提问:小朋友在广告纸上看到了什么?
  4、出示报纸 (新闻)
  提问:报纸是谁看的?报纸上有什么?
  小结:宝宝长大了,也来看新闻、看故事。
  小结:小朋友,纸宝宝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用处,我们要爱惜纸宝宝和图书,节约用纸。

  四、亲子制作
  师:现在呀有个纸娃娃想邀请我们宝宝去参加它的生日舞会。但是它有一个要求,需要我们每个宝宝都带上纸帽才能参加,那么现在就你们动动小脑筋和爸爸妈 妈一起制作一顶漂亮的纸帽吧。

  五、玩一玩
  播放音乐,戴上制作好的纸帽去参加纸娃娃的生日舞会。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是要让幼儿通过生活中的观察、摸等感官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在这里课前我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以便让幼儿们能够更好的在活动中去发现、去观察。
  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动静交替的,因此,我在最后一环节,让幼儿与坐在一旁的家长一起动起来,利用各种纸的用途来制作小礼物。一面可以让幼儿对纸宝宝产生兴趣,另一面可以促进亲子间的感情,从中生成出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
  科学活动重在让幼儿参与,而这堂课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我讲的太多,可能是我太注重课堂纪律,而忽视了幼儿。

第6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找小芽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 能积极观察、寻找春天植物发芽的现象,知道植物发芽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2. 乐意用语言和动作等表现嫩芽的特点。
  3. 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有初步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 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能通过观察、寻找春天植物发芽的现象,知道植物发芽是春天的一大特征。
  活动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嫩芽的特点。

  活动准备:
  1. 选择初春时小草、树木刚发芽时的户外场景。
  2. 树木嫩芽PPT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忆冬天的树木是什么样子。
  师:冬天时,树木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吗?(没有叶子、光秃秃)

  二、自由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师: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师:春天到了,公园里的花草有什么变化?光秃秃的树枝上会有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看(鼓励幼儿自由大胆表达自己的认识或猜测)

  三、师幼一起寻找、观察小芽。
  师:春天到了,我们走近些看一看树木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边走边观察周围树枝上的变化,帮助幼儿寻找树上的“芽”)
  师:你在哪里找到小芽的?(树枝)你看到的小芽是什么颜色的?(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像什么?和你隔壁的小朋友说说你自己的发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芽的颜色、形状,自由寻找并相互交流各自看到的小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师幼总结:小芽是浅绿色的,嫩嫩的,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师:想一想,你们能不能用动作学一学小芽的样子?(引导幼儿用体态动作来表现自己所看到的小芽)

  四、结合PPT,增加生活经验。
  师:刚才我们在外面找了找小芽,我们再来看看春天还有哪些树上也有嫩芽?
  师:你还见过哪些植物上有小嫩芽?它们是什么样的?来说给其他小朋友听(引导幼儿回去后观察、寻找周围植物的嫩芽)
  师总结: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小草、小树的种子都发芽了,花儿也开得漂漂亮亮的,春天真美啊!

  活动反思:
  春天到了,天气变暖了,这两天一直是晴好的天气,鸟语花香,这么好的环境、天气,不上这节课真浪费啊!班级里的自然角早已经布置好了,小朋友们从家里带过来的各种植物种子都已经开始冒出小小的芽来,更为我上这节科学课提供了最好的实物参照。在观察自然角的时候,小朋友们围在边上,用好奇、希冀又带点惊喜的眼光看着从松翻的泥土中破“土”而出的小嫩芽,满心欢喜。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春天”这个词,已经随着小芽而进入到孩子们的脑海中了。说得再多,也远不如眼见为实来得贴切。所以我想:对于这群天真的孩子,用事实来说明问题更比用故事、图片之类来得直观、强烈得多。课程与实际相联系、相结合,往往能获得更出色的效果。
 

第6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菊花香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菊花由花、茎、叶组成。
  2、能说出不同品种的菊花的颜色、花瓣的大致形状。
  3、能在拓展活动中给自己喜欢的菊花按照花、茎、叶三部分涂色。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知道菊花由花、茎、叶组成,不同品种的菊花颜色、花瓣形状不同。
  活动难点:
  给菊花按照花、茎、叶三部分涂色。

  活动准备:
  各种品种的菊花图片(ppt)、油画棒、涂色操作纸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
  秋天到,菊花开,红的红,白的白,像面条,像烟花,还像妈妈的卷头发。

  二、基本部分
  1、赏菊、说菊:逐一播放ppt:说说看到的菊花颜色、花瓣的样子、花朵像什么?教师介绍菊花的名称。
  2、观察、小结:不同的菊花都长在哪里?都有什么?(离不开土壤,花、茎、叶)茎和叶是什么颜色?
  3、教师介绍:茎和叶的作用。
  4、再次说儿歌,巩固对菊花的认知。

  三、拓展活动
  1、认知操作纸:出示没有颜色的菊花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花朵在哪?茎在哪?叶子在哪?分别指一指。
  2、介绍要求:小朋友用油画棒帮忙给菊花穿上漂亮的衣服,给花朵、茎、叶子涂上漂亮的颜色。
  3、师幼一起操作:幼儿独立涂色,教师在前台选用油画棒安静涂色,用实际动作提示幼儿换油画棒的颜色,在轮廓线里涂色,涂色顺序是从上到下:花朵——茎——叶。

  活动反思:
  师幼一起边看图边说菊花的颜色、花瓣的样子,幼儿有欣赏的兴趣,并且能准确说出红、黄、白、粉几种颜色的名称,能说出“像桔子一样的颜色”等句子。通过看图得出:菊花由花朵、茎、叶组成,能在观察中说出茎和叶子的颜色是绿色。操作活动中给菊花分花、茎、叶涂色,大部分幼儿知道换油画棒,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也知道在轮廓线里涂色,有的幼儿涂色慢,最后组成一组在美工区一起涂色。

第6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下雪了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孩子感受一起玩雪、赏雪的快乐。
  2、通过撕纸,促进幼儿小肌肉群的协调发展。
  3、通过观察,让幼儿初步了解雪花的特征。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音乐:小雪花
  2、趣味练习:贴雪花
  3、图片:雪景
  4、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活动。冬爷爷给我们送来了礼物,看看是什么礼物?

  二、展开
  1.感受雪花,欣赏优美的雪景(图片)
  告诉幼儿雪是冬季才会有的自然现象,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雪的颜色、特征。
  2.欣赏故事《冬爷爷的礼物》
  提问:
  (1)冬天来了,莹莹来到花园里,发现有什么变化?
  (2)冬爷爷送给莹莹的礼物是什么?
  (3)雪花是什么样的?
  3.组织幼儿布置冬天的环境,放音乐。
  (1)撕雪花:每个幼儿一张白纸,让他们撕成小碎片,比一比谁撕的最小。
  (2)布置雪景:洒落雪花,感受下雪的场景。
  4.趣味练习:贴雪花
  按照雪人身上的数字贴出相应数字的雪花。
  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雪的变化,并体验和小伙伴共同游戏的快乐感觉。

  三、结束
  欣赏故事《下雪了》

第6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味觉感官—舌头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舌头的外形特点和构造。
  2、在尝试和比较中了解舌头的三大作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保护自己的舌头。
  3、发展幼儿的味觉感官,培养探索自身奥秘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面小镜子,一份(包括酸、甜、苦、辣、咸)的调味品,一根吸管。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1、教师和幼儿一起玩用舌头发出声音的游戏。
  2、提问:是谁帮助我们发出这些有趣的声音?

  二、认识舌头各部分的名称及部位。
  1、师:对了,是我们的舌头,你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它?今天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面镜子,请你仔细地观察一下自己的舌头,看看它的上面、下面有什么。
  2、幼儿边观察边发言。
  3、教师把自己的手当作舌头演示,幼儿认识各部分名称:舌头后面连着喉咙的部分叫“舌根”,舌根的前面部分叫“舌体”,舌体的最前面叫“舌尖”,舌体的上面叫“舌背”,舌背上有舌乳头、舌苔,舌体的下面叫“舌腹”,舌腹上有舌系带、血管和突起。
  4、师:刚才小朋友说得真好,小舌头自己还想介绍一下自己,我们一起来听听它说什么。(看多媒体软件)

  三、了解舌头的作用。
  1、幼儿和教师试试舌头不动,还能不能说话。
  2、师:舌头除了能帮助我们说话,还有什么作用?(幼儿讨论)
  3、幼儿用吸管品尝各种调味品。
  品尝后教师提问:你尝到了什么味道?是谁帮助你知道这些味道的?舌头为什么能尝出各种味道呢?(教师:因为舌背上有许多小小的味蕾,这些味蕾对味道特别敏感。)什么地方的味蕾对什么味道反映最灵敏?(看多媒体介绍。)
  4、幼儿和同伴互看,比较舌头的异同。
  教师指导并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舌苔会特别重?(教师:因为舌头是反映身体状况的一个标志。)
  5、教师:我们的舌头不仅能帮助我们说话、品尝味道,还能反映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舌头的作用真大。

  四、讨论如何保护舌头。
  1、师:如果舌头生病了或受伤了,我们一定会觉得很痛苦,那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舌头呢?
  2、幼儿讨论。
  3、师生共同小结:舌头最怕刺激性强的食物,我们以后吃东西时要小心,不要吃太辣、太烫或太冷的东西,也不要吃得太快,不能边吃边说,以免咬着舌头,还要注意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增强营养,保持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让小细菌无法生长。
 

第6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鸡妈妈和鸡宝宝教案

   设计思路
  根据小班幼儿学习数的特点来看。孩子学数比较形象、直观。因此,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特定材料来感知“1”和“许多”,使幼儿在愉悦的气氛中感知数概念。并通过游戏“找蛋”“还蛋”来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游戏,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2、感知 “1”和“许多”。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老师扮鸡妈妈,幼儿扮小鸡。
  2、活动场地布置许多树、草(草内有若干鸡蛋和一只鸭蛋)。
  3、一幅《母鸡生蛋》图,鸭木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找蛋
  1、老师和幼儿一起唱歌曲《母鸡下蛋》。
  问:鸡宝宝你们听见了什么?
  2、师:哎呀,我生了好多好多的蛋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请你们帮我找一找。
  幼儿找蛋。

  二、还蛋
  1、引导幼儿发现其中有一只不同的蛋。
  2、师:这一只蛋怎么不一样的?和你们手里的蛋有什么不同?(颜色、大小)它不是妈妈生的?会是谁生的?
  3、鸭妈妈找不到自己的蛋会怎样?
  4、请鸡宝宝把鸭蛋还给鸭妈妈。看看鸭窝里有没有鸡妈妈生的蛋。

  三、玩蛋
  1、玩蛋宝宝。(幼儿随意的在地上摆弄滚动)
  2、师:请鸡宝宝把蛋放到篮子里,你给我一个,你也给我一个-----。现在我的篮子里有多少蛋?(许多蛋)。

  四、画蛋
  1、师:咯咯嗒,咯咯嗒谁在生蛋呀?(出示《母鸡生蛋》图)原来是这只鸡妈妈要生蛋了,看看它生了几只蛋?
  2、师:咯咯嗒,咯咯嗒它又要生蛋了,我们一起把它生的蛋画下来。
  3、教师和幼儿一起把画贴在墙上,请小朋友以后再来给鸡妈妈画蛋。

第6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雷雨闪电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歌曲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夏天雷雨闪电等明显的气候特征,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打雷下雨时正确的躲避方法,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幼儿初步的自我保护意和能力。
  3.帮助幼儿初步学习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内容,学唱切分音,增强节奏感。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提前观察夏天雷雨闪电现象(也可根据天气状况随机进行)。
  2.打雷下雨的录音。
  3.人们避雨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老师弹琴,幼儿进行发声练习。
  2.谈话引出课题。

  二.基本部分:
  1.听录音,组织幼儿自由讨论,闪电雷鸣下大雨时天空是什么样子的?想象夏天雷雨的情景。
  2.学唱歌曲《夏天的雷雨》。
  (1)教师示范演唱歌曲。
  (2)听音乐,为歌曲拍打节奏。
  (3)学说歌词。
  (4)整体教唱歌曲。
  (5)分段教唱歌曲。
  (6)幼儿跟着老师琴练习唱。
  (7)集体一起跟着琴唱。
  (8)分组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对歌练习。
  让幼儿在优美的歌声中,对夏季奇妙的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夏天的美丽。
  3.出示人们避雷的图片,使幼儿正确了解打雷时正确的躲避方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引导幼儿在美工区进行美工活动,添画“夏天的雷雨”,并抓住适当时机,告诉幼儿由夏天的雷雨而引申出的新事物,如,彩虹、太阳雨、避雷针等。
  让孩子们大胆讲述你添画的是什么?学习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作品。

  三.活动延伸:
  与孩子们一起对作品进行展评并张贴在互动墙壁上。

  四.结束部分:
  听音乐表演《夏天的雷雨》。

第6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寻找变色龙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相似的颜色有隐藏的作用,丰富对颜色的认识。
  2、尝试在类似的颜色中寻找目标颜色。
  3、对周围事物的颜色产生探索的颜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红色、蓝色、黄色的小鱼。
  2、幼儿用书第5~8页

  活动过程
  1、导入:今天老师要介绍一只神奇的动物给小朋友认识,它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告诉幼儿这是一只变色龙,它趁着妈妈睡觉的时偷偷出去玩耍,请小朋友帮变色龙妈妈把它找回家)
  2、观察教学挂图2和图3,寻找变色龙的位置,师:变色龙很贪玩,为了不让大家发现它,它的皮肤会变得和躲藏的位置的物体变一样,这样大家就不容易发现他了。(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寻找变色龙在的位置,并且都变成了哪些颜色,请个别幼上来寻找,找到了以后全班小朋友一起喊,变色龙快回家) 教师小结:变色龙随时随地根据需呀改变身体颜色,以便捕食和躲避外敌的袭击。变色龙的变色实际上是一种伪装衣,有保护自身安全的作用。
  3、寻找小鱼
  (1)展示各种颜色的小鱼,请幼儿说说颜色的名称。
  (2)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把小鱼藏在颜色相同的区域柜里,再请个别幼儿去找。玩几次,还可以换幼儿来藏小鱼。
  4、组织幼儿到户外寻找颜色各种颜色,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在组织这一次活动时,由于变色龙的颜色变化的概念比较抽象,为了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于是我就以故事的形式去教学,让幼儿在主动寻找变色龙的同时发现变色龙神奇的地方,会变颜色,接下来引导幼儿变色龙都去了哪里,变成了什么颜色,先让小朋友一起找,再请各别幼儿上来找出来,让幼儿知道变色龙变成了相似的颜色就很难发现了,说出因为变色龙很调皮,为了不让小朋友找到就变了颜色。同时再把变色龙变颜色的其他原因说出来。最后再请幼儿寻找颜色小鱼。这次活动组织的过程比较流畅,但是时间超过了15分钟,大部分幼都能认真参与,但是还是由于我拖时间的原因有一些幼儿注意力没有集中。拖时间的原因主要是我没有把握以故事的内容来开展活动的内容简要度,故事内容有点长,并且中途还浪费了一些时间来组织纪律,经过这次,以后我会在课堂上注意语言的简洁度,以及利用其它一些可以引起幼儿注意力的方法,反思后觉得我当时应该是边和幼儿讲,边走到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旁边,或者请他们上来寻找变色龙,还有请他们参加游戏,可能比停下来再次组织纪律会更好一些。以后在细节方面还要继续努力加强。

第7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石头小路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对路边那些形状、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很感兴趣。每每走过石堆旁都会捡几颗来玩。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石头的特征有规律的进行排序。
  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3、发展幼儿的数数和分类、排序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认知目标——数数、分类、排序能力的培养

  活动准备
  石头若干,每人一只小篮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回忆故事,引导幼儿一起去铺路
  (活动一开始通过老师简短的话,既帮助幼儿复习了有关故事的角色,同时也揭示了本次活动的主题。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和去帮兔姐弟来引起幼儿铺路的兴趣。为整个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捡石头
  1、观察石头
  1)看看这里有多少石头?
  2)这些石头是怎么样的?
  3)小结:原来石头是各种各样的。有大有小,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进一步掌握、了解石头的特征,并突出了石头特征中的大和小,粗糙和光滑,为后面的根据石头的特征进行排序埋下了伏笔。
  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既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又使他们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不仅说出了石头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粗糙的,有光滑的,有大的,有小的,还有的幼儿说出了石头是冷冷的,摸上去象冰一样,这些都说明了幼儿比较细致的观察能力。如果在教学中老师能及时的抓住幼儿的这一回答引导幼儿再细致的进行观察、描述,那么更加体现了多种教育内容的整合。可见我们老师心中应该时时装有整合的目标。使整合真正落实、体现,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整合而整合。

第7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水变红了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在一次美术活动时,有一个小朋友发现,一张红色的纸掉进水里,水就变成红色的了,小朋友们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注意创造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物品在水中是否褪色,从而萌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比较主动的参与观察和操作活动,发现生活中有的东西在水中有褪色的现象。
  2、乐意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红色物体,如红色雪花片,红色皱纹纸,红色蜡光纸,红布,红毛线。
  2、一杯清水,二个罐子,每人四个透明盛水的杯子,水杯上分别帖有红色物体的标记。
  3、记录单一手一份,印章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变魔术引出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出示一杯清水和两个罐子,师:今天老师来给大家表演一个水的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师:这有一杯水和两个空的罐子,你们看看两个罐子是不是一样的?现在老师把杯子里的水同时倒进两个罐子,等会儿再倒出来,你们看看会发现什么?(老师操作分别将两个罐子里的水倒回到杯子里。结果一个罐子里的水还是清水,面另一个罐子里的水变成了红色的)
  2、寻找原因
  师:咦!这杯水怎么会变成红色的呢?(幼儿猜测)
  师:让我来告诉你们这个秘密吧,请你们闭上眼睛大声数一、二、三(当幼儿数到三的同时把罐子的盖子打开,让幼儿发现原来里面有一张皱纹纸)
  师:有的小朋友说,是纸身上的颜色跑到水里了,是不是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教师示范小实验:观察皱纹纸浸在水里会褪色
  师:看清楚这张是什么颜色的?现在老师把它放在水里,仔细看,纸有什么变化?师生一边观察一边发现,纸的颜色变掉了,变深了还是变淡了?
  师小结:东西放在水里颜色会变淡,这就叫褪色。
  师:那么褪掉的颜色跑到哪里去了,水有什么变化?
  4、幼儿实验
  (1)认识材料
  刚才我们知道皱纹纸浸在水里容易褪色外,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几样红色的东西,看看是什么?我们也来自己动手做实验把它们放在水里看看会不会褪色?
  (2)介绍操作方法
  每人准备了四个装有水的杯了,每只杯子上都贴有每样东西的标记,就是告诉你应该把哪样东西放进去。
  (3)出示记录单,
  讲述记录方法这是一张记录单,记录单上也贴着四样东西的标记,(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等一会儿实验后你发现哪样东西会褪色,就用印章在这个东西的标记下面印个印。
  (4)幼儿实验
  每个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把四样东西分别放进相应的杯子,观察该物体是否有褪色的现象。
  (5)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帮助幼儿一起在实验记录单上记录实验结果。
  (6)幼儿讲述实验过程。
  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结果,这些材料放在水里都褪色了吗?哪些材料容易褪色,哪些材料不容易褪色?
  (7)小结
  并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褪色,有的容易,有的不容易。
  是不是各种各样的纸都会褪色呢?让我们在活动时间再来做实验,是不是各种布料都会褪色呢?那就要我们小朋友在妈妈洗衣服时仔细看一看,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

  活动反思:
  幼儿对这次科学活动很感兴趣,积极的探索什么东西会使水变成红色但是,由于引导不够,幼儿对褪色这个概念没有认识..对于记录单的使用,有些幼儿还没有掌握.记录单的作用也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给幼儿的操作时间也短了一点。

第7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线电话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打电话是小班幼儿所喜爱的游戏活动。开展此次活动借助“有线电话”这一道具,激发幼儿在游戏中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索的动机。

  活动目标:
  1.感知声音的变化与线的长短有关系。
  2.声音的变化与线的伸直和松弛有关系。
  3.体验合作玩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一次性纸杯16个,毛线若干(活动前制作成长短不同的两组电话);操作盒8个;彩色即时贴每人1个(上面写上幼儿的名字)及集体记录单1个。
  2.空间准备:桌子、椅子;桌子分开摆放(将操作筐分别放在桌子上)、椅子呈半圆形(如图)。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材料,引发兴趣。
  你们玩过“说悄悄话”的游戏吗?请你和旁边的好朋友说说悄悄话吧!
  你们喜欢这个游戏吗?老师带来了有趣的有线电话,今天就试着用有线电话来说悄悄话。
  2.观察发现两个电话线一长一短。

  二、游戏部分
  1.分组玩游戏——打电话。
  ①请一名幼儿配合示范游戏玩法。
  游戏要几个人玩?(两个)
  一人拿一头分开距离站好,让电话线伸直,打电话的时候要说悄悄话。
  ②2人一组在间隔开的空间进行游戏。
  两个电话线一长,一短,玩时都要试一试,哪种听到的声音清楚。
  2.记录自己的发现。
  3.结果的验证。
  4.实验原理。
  为什么短的声音清楚呢?这是因为距离。短电话线就清楚,长电话线就不清楚。
  5.探索电话线伸直与松弛时声音的变化。
  只用长的电话。
  让电话线变成弯弯的,看线直清楚还弯线清楚。
  6.集体记录
  你认为哪种方法声音清楚,把小粘贴贴到对应电话方格里。
  以投票方式在集体记录单上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结束部分
  整理场地及材料。

  活动反思:
  游戏前的示范比较到位,对电话的玩法的讲解自然,幼儿较容易理解,在幼儿自由游戏的时候,即使有部分幼儿因为玩得尽兴而忘记了游戏规则,也能在老师的提醒下及时改正。小班年龄段的幼儿仍处在意识形成阶段,幼儿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因此不必要求全体幼儿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允许有小部分幼儿有不同的看法和结果。

第7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耳朵听一听教案

   活动目标
  1、根据物体在容器中摇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判断物体名称,发展听觉分辨力。
  2、通过自制响罐,感受声音产生的有趣,培养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易拉罐、空瓶子、纸盒等,小石子、弹珠、硬币、豆子等晃动易发出声响的物品,胶带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响罐,引起幼儿的兴趣。
  1.出示制作好的装有沙子与弹珠的易拉罐两只,晃动罐子。
  2.请幼儿倾听,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判断罐子中装的是什么?

  二、观察教师提供的制作材料,了解其特点及功用,尝试制作响罐。
  1、教师重点指导:
  给罐子装入多少物品,响罐该如何密封。
  2、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响罐。

  三、猜响游戏
  1、集体猜测
  听一听响罐里装的是什么?进行分类。
  根据响罐声音的细微差别,对装入物品多少进行排序。
  2、自由结伴,根据晃动的声音互猜罐子中装的是什么?

  四、用响罐为曲子伴奏。
  1、教师先用响罐示范一遍伴奏,让幼儿欣赏。
  2、幼儿与教师一起用响罐为曲子伴奏。

第7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你问我答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还没有集体的概念。为了引导幼儿关注同伴,帮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我设计了这一活动,引导幼儿在“动物音乐会“情境中,加深对“我们”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初步形成对班集体的认识。

  活动目标
  1、在情景游戏中,乐意与同伴、教师进行回答、对话。
  2、学习使用“我”“我们”等人称代词以及简单的方位词。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使用人称代词和简单的方位词。
  难点:能和同伴、老师进行完整的对话。

  活动准备
  1、 设置大树、花园、山洞、房子、伞屋等场景
  2、 老虎、猴子、蝌蚪、青蛙等动物头饰
  3、 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问答歌
  1、师问幼答:***,你在哪里?男孩子,你们在哪里?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游戏,你们要听好老师的话!我叫你们,你们要大声回答,好吗?
  师:***,你在哪里?
  幼儿:哎,我在这里
  2、幼问师答:江老师,你在哪里?
  师:你们也来叫叫我、问问我吧!
  3、教师戴上老虎、猴子、青蛙等头饰扮演多种角色,并引导幼儿(集体、个别)向各种角色发问:***,你在哪里?
  4、 幼儿跟着教师一起念儿歌。
  宝宝,宝宝,在哪里?哎——哎,在这里;老虎、老虎,在哪里?哎——哎,在这里;青蛙、青蛙,在哪里?哎——哎,在这里……

  二、躲猫猫
  1、在“参加动物音乐会”的情境中玩躲一躲、找一找、说一说的游戏。
  (1) 师:森林里今天要举行“动物音乐会”,我们一起去参加音乐会好吗?来,我们一起先打扮打扮。
  (2) 幼儿自选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跟着“青蛙”去参加“动物音乐会”,听着音乐和“青蛙”的指令走过大树、山洞、房子等场景,并学说场景的名称。
  2、设置情境“狼来了”,引导幼儿体会、尝试使用一些方位词,逐步提高语言表达的难度。
  (用音乐暗示:“狼来了“提示幼儿四散在大树、山洞、房子等场景中。)
  3、“狼走了”请幼儿和老师一起念儿歌。

  教学反思
  教具准备充分,教师语言简洁大方,大多幼儿能听懂老师的意思,调动了大部分幼儿的积极性,特别是游戏那个环节,我让幼儿扮演了自己的角色,充分调动了他们发问的兴趣。大胆的表现了自己,但是在活动中还有少部分没达到理想的效果,我觉得我应该再多设置几种情境,让幼儿多次练习,巩固使用人称代词和方位词。

第7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镜子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镜子的用途,知道镜子能照出人或物体。
  2、通过照镜子感知镜子中的我,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
  3、激发用镜子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照片:公告汽车
  2、镜子人手一面。

  活动过程:
  一、出示镜子,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瞧!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用的?
  (教师照镜子,激发幼儿照镜子的欲望)

  二、自由摆弄镜子,探索、感知镜子的特征。
  1、让幼儿自主玩一玩,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自己对镜子的认识。

  三、"照镜子"感知自己五官以及表情。
  1、镜子里有什么?动一动镜子,你还看见了什么?
  2、瞧一瞧,镜子里的你是什么样子的?
  让幼儿照镜子做各种表情和动作。
  启发幼儿说说:照镜子时,你发现什么?

  四、了解镜子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你在哪里见过镜子?还有谁用过镜子?
  (鼓励幼儿扩散思维,大胆发言,如,汽车的后视镜等。)

  五、游戏:照镜子
  1、我的表情如,教师说:高兴。
  小朋友就笑一笑,照照自己的表情。
  2、我是镜子老师做照镜子的人,小朋友做镜子里的人,老师做什么,小朋友应该什么?
  鼓励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跟着老师的动作而变化,感知镜子里的人和照镜子人的动作的一致性,体验照镜子的快乐。

第7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青菜奶奶过生日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蔬菜,感受蔬菜的长短、大小、粗细等形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排序。
  2、学会关爱他人,乐意和别人分享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新鲜蔬菜若干:各种萝卜5只,长短不一的黄瓜4根,大小不一的番茄3只,粗细长短不一的茄子2根,青椒1只,蔬菜分别放在小布袋里;相应的蔬菜图片,数字卡片:1-5。
  2、用硬纸做一个青菜老人。

  活动过程:
  一、青菜奶奶的客人。
  1、青菜奶奶要过生日。
  (1)出示纸制青菜。
  (2)师:这是什么?(青菜)这是青菜奶奶还是青菜宝宝?(青菜奶奶)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戴着老花眼镜、有皱纹)(3)小结:是啊。青菜奶奶今天要过生日了。她要请客,客人在小布袋里,你摸摸,闻闻,猜猜青菜奶奶请了哪些客人?
  (4)引导幼儿闻一闻、摸一摸、猜一猜。
  (5)师:请你把布袋里的小客人请出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6)小结:今天,青菜奶奶请的客人有萝卜宝宝、番茄宝宝、黄瓜宝宝、茄子宝宝。(边说边出示相对应的蔬菜图片)这些宝宝有的是长长的,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红的,有的是绿的,有的是紫的,还有的是白白的,有的摸上去很光滑,有的有点粗糙。这些宝宝和青菜奶奶合在一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蔬菜,蔬菜的营养可多啦。
  2、"小客人"来排队。
  (1)师:现在请这些小客人来排好队,整整齐齐的到青菜奶奶家去好吗?你觉得该谁排在第一个呢?为什么?
  (2)师:我们来数数,有几只番茄宝宝?这里有一些数字卡片,它们都是谁?谁会把它们送给蔬菜宝宝?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排队。
  师:现在谁来动一动脑筋,把这些宝宝从最少的开始排队,谁应该排在第一位?如果最多的排在第一位该怎么排呢?谁来试一试?

  二、去青菜奶奶家
  1、师:小客人排好队真神气!我们一起去青菜奶奶家,可是门关着,青菜奶奶的眼睛不好,她看不清你是谁,怎么办?青菜奶奶的耳朵也不好,听不清,怎么办?
  2、师:好,我们去青菜奶奶家了。
  3、师:青菜奶奶家到了,谁先去敲敲门?
  (教师扮青菜奶奶:谁呀?你是什么样的黄瓜宝宝?好,请进请进。)

  三、和青菜奶奶过生日
  1、为青菜奶奶唱生日歌。
  师:青菜奶奶请我们吃蛋糕啦,我们为青菜奶奶唱生日歌。(在青菜奶奶家坐下,孩子唱《生日歌》)
  2、分生日蛋糕。
  师:青菜奶奶的蛋糕谁想吃?一个蛋糕给谁吃?老师来分蛋糕,我们这里有15个宝宝,加上老师和青菜奶奶一共是17个人,那我们应该把蛋糕分成几块?(17块)
  3、吃蛋糕。
  (1)师:第一块蛋糕给谁吃?
  (2)提醒幼儿关注他人:看看你的朋友有蛋糕了吗?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以青菜奶奶过生日为主要情节,引出整个活动。一开始是请出青菜奶奶的客人,通过摸一摸、闻一闻、猜一猜,认识几种常见蔬菜,接下来是是排队,引导幼儿学会按照数量的多少排序,最后是通过为青菜奶奶过生日、唱生日快乐歌、分吃生日蛋糕,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乐意和别人分享快乐。
  活动的难度是感受蔬菜的形状、颜色等特征并按数量的多少排序。活动第一环节,让幼儿通过猜一猜的方式请出青菜奶奶的客人,由于要把所有的蔬菜(20多个)都摸出来,所以这一环节的时间没有掌握好,用时太多;第二环节是小客人排队去青菜奶奶家,主要是让幼儿根据各种蔬菜的多少来排序,这一环节通过上课时幼儿的表现,发现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难度有点高;下面一环节是通过敲门到青菜奶奶请你进去,只要是让幼儿说出各种蔬菜的特征,这一环节幼儿表现的都不错,都能说出蔬菜的一些主要特征;最后一环节唱生日歌、分蛋糕和吃蛋糕,在这里我稍稍做了改动,问幼儿生日时除了唱生日歌以外,还要做什么,幼儿回答吃蛋糕,因为没有蛋糕,所以让幼儿吃蛋糕要怎么分时,幼儿的回答是各抒己见,但是没有幼儿能回答出要每人一份,这里对幼儿来说难度也很大;总之,整个活动下来,觉得自己准备的很不充分。由于要上的是科学课,很多老教师听下来觉得很乱,不像科学课,所以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于是我对这一节课进行了修改。

第7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吸铁石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现与了解吸铁石,知道它能将铁制品吸住。
  2、愿意进行探究活动,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饼干铁盒、回形针、小积木、硬币、旺仔牛奶罐、布头、石头等小玩意每组一篮;人手一块磁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教师出示饼干盒,问幼儿“这是什么?”故作神秘跟幼儿说“今天老师给大家来变一个魔术,老师不用手指抓饼干盒,只要把手放在盒面上,盒子也会跟着老师的手慢慢地起来!”
  1、请个别幼儿试试老师做的魔术
  2、引导幼儿发现老师手中的吸铁石

  二、认识吸铁石
  1、请幼儿看PPT,各种吸铁石图片,让幼儿知道它们都是吸铁石。
  2、请幼儿帮吸铁石找朋友,老师出示回形针、小积木、硬币、旺仔牛奶罐、布头、石头等小玩意让大家认识,请大家说说它们谁愿意和吸铁石做好朋友。

  三、幼儿操作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教师引导幼儿用吸铁石与每个小玩意亲一亲,看看会不会粘在一起。
  2、提问总结:
  你们找到的吸铁石的好朋友都有谁?
  它们都是用什么做的?你们怎么知道它是吸铁石的好朋友?
  总结:原来吸铁石的朋友都是用铁做的。
  那我们把吸铁石的好朋友放在盒子里,我们送给吸铁石。
  3、请幼儿拿吸铁石到教室里找一找,教师里哪些物品可以被吸铁石吸住?
  总结:你们在教室里找到的磁铁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活动延伸:
  我们家里也有很多吸铁石的好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第7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落叶树和常绿树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在渗透颜色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理念中,使幼儿在一日活动,在自主的探究中感受颜色的奥秘。随着冬季的到来,连接前主题秋天,我试着将冬天的季节特征与颜色相结合,在让幼儿感受落叶树树叶的黄色与常绿树树叶的绿色视觉冲击的同时,通过幼儿自主的户外探索,了解到颜色所传达的自然讯息,真正地感受颜色的奥秘。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树木,形成落叶树、常绿树的概念。
  2、知道常绿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落叶树到了秋冬季节会落叶的特点。
  3、户外观察落叶树与常绿树,获取直接经验。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常绿树和落叶树PPT。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表演《秋天》歌曲,导入主题。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秋天的叶子。”
  歌曲: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小树叶,渐渐发黄了,随风落到草地上,草地上。
  师:“秋天小叶子都掉下来了,冬天的时候他们要掉在地上睡觉了,我们一起再来唱一唱,好吗?”(创编成冬天歌曲)
  歌曲:冬天来了,天气凉了,小小树叶,渐渐睡觉了,随风躺在到草地上,草地上。

  二、播放常绿树和落叶树图片
  1、出示常绿树图片
  师:“冬天到了,这些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呀?他们有没有掉在地上睡觉呀?为什么这些树叶不会掉在地上睡觉,谁来说一说?”
  师小结:“老师给这些绿颜色的,在冬天的时候叶子不掉下来睡觉的小树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常绿树。”
  2、出示落叶树图片
  师:“你看这些树他们的叶子落在地上睡觉了吗?”谁来说说这些树什么样子的?”
  师小结:“这些黄色的,红色的树叶落到地上睡觉了,我们给这些小树取个名字叫落叶树。”

  三、户外找寻常绿树和落叶树
  1、老师带领幼儿去户外找找常绿树和落叶树,丰富幼儿对常绿树和落叶树的认识。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常绿树和落叶树吗?我们一起去外面找找看。小朋友在找小树的时候,千万不要伤害他们,我们可以轻轻地摸一摸,碰一碰,用小眼睛看一看,然后来告诉老师你看到了哪些树,好吗?”
  2、师敲小铃,集合交流。
  师小结:“老师给这些绿颜色的,在冬天的时候叶子在树干上睡觉的小树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常绿树。黄色的,红色的树叶落到地上睡觉了,我们给这些小树取个名字叫落叶树。”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科学课,在课堂获得一定的常绿树和落叶树经验基础上,通过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自主实践,感受常绿树的绿色和落叶树的黄色,了解颜色所传达的自然讯息,落叶树落叶的季节就是秋冬季的到来。符合小班幼儿教学直观性原则,我将活动重点放在户外观察探究中,但是我忽略了小班课程的时间,15分钟,如何突出我的活动重点,我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导致在前面的了解常绿树树叶和落叶树树叶的基础知识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听取其他老师的建议,可以适当地将前篇导入缩短,控制在3分钟以内,预留12分钟进行户外探索,或者将活动探索放到前面,最后总结时在到教室进行ppt演示总结。我自己也意识到前篇导入语言不够简练易懂,有点绕口繁琐,所以我需要改进的是在语言运用上要言简意赅,重要的是体现自然科学课的特点,尤其是符合小班幼儿直观性教学原则。

第7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木耳变变变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探索中感知木耳在水里泡发后的有趣现象。
  2.运用多种方式,体验木耳的不同变化,感受快乐。
  3.愿意动手尝试玩泡发实验,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干木耳、水、盆。

  活动过程:
  一、品尝木耳菜,感受木耳做菜后软软的特性。
  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品尝一道好吃的菜。
  师:吃好的小朋友快来告诉我有什么感觉?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呀?(软软的-这个词语真好听,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香香的---这是你品出来的味道! )师:看你们吃得香香的,一定很美味,这道菜吃到嘴里软软的,很鲜美。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呢?(鸡蛋,那黑黑的是什么呢?)谜底藏在你们的椅子底下,去找一找吧。

  二、观察干木耳,了解干木耳的特征。
  师:黑黑的东西是木耳,我们来看看,这个木耳长什么样子呢?你可以用手摸一摸,搓一搓,也可以闻一闻,说说你的感觉。(硬硬的---你的感觉和我是一样的;小小的-----你是看出来的;黑黑的----颜色你也看出来了,有味道---这是木耳特有的香味,我们一起来闻一下!)师:干小木耳小小的,硬硬的,我们来学一学他的样子。
  师:咦?干木耳小小的硬硬的,刚才吃的木耳却是软软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这是生的干木耳,他还会变魔术呢!

  三、运用多种方式,感知体验木耳泡发的有趣变化。
  1.实验操作,感知木耳泡发后的变化。
  师:我们请热水朋友来帮帮忙,把小木耳轻轻的放进盆子里,小心热水烫,让小木耳泡一会儿。
  (1)幼儿操作,感知。
  师:老师给小朋友也准备了木耳和水,请你也去试一试,看看木耳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和观察:你可以去看下别的小木耳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去看看你的木耳这时发生哪些变化了?你可以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讲解观察结果,得出干湿木耳的不同。
  师:你的小木耳在热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用动作来学一学!我们一起学一下!
  师:你用手摸到泡热水后的木耳有什么感觉?谁会用动作学软软的感觉?
  师:小木耳泡了热水澡以后啊,慢慢变大变软了,在热水里翻个身子。谁会学学它的变化。我们一起来学一下。
  小结:原来小小的硬硬的干木耳泡水后会变大,变得湿湿的、软软的,这个现象叫泡发。
  2.体验游戏"变呀变",感受快乐。
  师:小朋友,你们想做小木耳吗?我们一起来玩个"变呀变"的游戏,快干干的小木耳快到我身边来吧!你们泡发出来了以后,我还会炒一盆香香的木耳菜呢。让我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做干木耳学得最象,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小身体抱得紧紧的真象一颗干干硬硬的小木耳。
  师:干干的小木耳准备洗个热水澡啦,快跳进水里,在水里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慢慢变大啦!这个小朋友把小手小脚都伸展开来好大哦!让我摸下有没有泡发开了!老师检查:真的一个个泡得软软的大大的,看来好炒菜了!快让我撒点佐料,炒一炒!(老师这里炒一下:这个木耳可真香啊!那里炒一下:这个木耳一定很好吃……(跟着音乐做小木耳,随着音乐慢慢变大。教师扮演炒菜者翻炒木耳。)师:一大盆香香的炒木耳做好了,让我来品尝一下吧!啊呜啊呜,真好吃!游戏好玩吧!请你们轻轻地回到位置上去。

  四、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其他可以泡发的食物。
  1.通过课件,了解更多泡发食物。
  师:我们的小木耳可真会变魔术,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一下子吃不了,人们就会把他们晒干,以后要吃的时候就用水把他们泡发开,再做做吃。来看看还有哪些食物也可会玩泡发小魔术的。
  2.结束活动,延伸内容。
  师:会玩泡发魔术的东西还真不少呢,我们可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还有哪些食物也会玩这个小魔术的,去告诉更多的好朋友!

  活动延伸:
  去科学角里继续寻找泡发的东西,玩体验游戏,感觉快乐。

  活动反思:
  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用品(木耳)入手;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在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活动的第一环节我把握的不到位,小结和过度的语言没有说,导致幼儿在后面的环节中,不太会模仿小木耳硬硬小小的特点。而在体验游戏中,幼儿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了我的服饰和道具上,对我的新角色表示很好奇,没能投入到体验游戏中,可以事先和幼儿熟悉这个游戏,将体验融入到娃娃家的游戏中。

第8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图形碰碰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分辨三种不同的图形,巩固对圆形、三角形以及正方形的认识。
  2、能完整说出“这是由**和**拼成”的句子。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图形组合变化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由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图形组成小路(各图形数量控制在5个以内)。
  2、各种图形(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若干)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情境式“山羊伯伯在森林博物馆开画展”引入课题。
  教师戴上山羊头饰扮演山羊伯伯:你们看,我是谁?谁来了?
  (山羊伯伯。)
  1、今天山羊伯伯在森林博物馆开画展呢,我要请小(2)班的小朋友们去看画展,你们高兴吗?

  二、走路去“森林博物馆”看画展。
  T:去森林博物馆要经过一条小路,然后才到博物馆呢。现在山羊伯伯要带你们去走一走。
  1、巩固复习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分辨能力。
  T:这条路好奇怪,它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啊?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边走边问:
  (1)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圆形)
  那这有几个圆形呢?让我们一起数一数吧。
  (2)现在看到的是什么形状?(三角形)
  三角形又有几个呢?
  (3)现在又看到了什么形状?(正方形)
  它又有几个呢?
  T:哇,终于到了,好累啊,山羊伯伯请小朋友找张凳子坐下来吧。

  三、看画展。
  1、说出都有什么画。
  T:你们看,山羊伯伯都画了些什么画呀?
  (太阳、小松树、房子等)
  T:那山羊伯伯想考考你们了,你们知不知道山羊伯伯这些画是怎么画起来的呢?
  (引导幼儿说出是用图形拼贴而成的。)
  2、依次问:这画的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四、幼儿操作:拼贴画。
  1、T:小朋友们真能干。可是山羊伯伯今天碰到了难题了。因为我还想请很多的小朋友来看我的画展,可是我的画太少了,我还有这么多的画板是空的呢。你们愿不愿意帮山羊伯伯一个忙来完成这些画呢?
  2、请幼儿坐到地板上开始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3、山羊伯伯将小朋友们完成的拼贴画展示出来。

  五、活动结束。
  走小路回去并请其他的小朋友来看画展。

  活动反思:
  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东西充满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从玩具到食品,从服装到建筑,等等,无所不在,无处不在。

第8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图形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各形状的简单特征。
  2、在正确感知图形的基础上,能按物体的形状分类。
  3、能愉快地参与操作活动,并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达。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两张、方形、圆形、三角形宝宝卡片各一张。
  2、三种形状的实物挂牌(与幼儿人数相同)。
  3、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课题。
  1、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简单特征。
  师:小朋友,图形王国里来了几位朋友,大家想认识吗?(圆形、方形、三角形分别做自我介绍。)2、师:刚才三个形状朋友介绍了,现在,你们认识它们了吗?能说出它们长什么样吗?
  师:再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三个朋友,好吗?(师小结)圆形它是圆圆的,没有角。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方形它是方方的,有四个角,有四条边。

  二、按物体的形状分类。
  1、小朋友,图形王国的宝宝要到草地上去玩了,你们能帮助图形王国的这些宝宝送回家吗?
  哎呀,形状朋友想请小朋友们帮忙了。先看看哪些图形宝宝在草地上玩?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请小朋友说一说。
  如:皮球是圆圆的,是圆形妈妈的孩子。电视机是方形的,它们是方形妈妈的孩子。帆船宝宝是三角形的,它是三角形妈妈的孩子。
  小朋友真棒,帮形状妈妈把孩子都送回了家。

  三、游戏:找朋友
  师:小朋友看看胸前,你现在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呀?找和你一样的图形宝宝做朋友,一起来跳舞吧。

  四、幼儿操作:喂图形娃娃吃饼干。
  哎呀,图形王国的宝宝们饿了,我们送点饼干给宝宝吃吧。圆形宝宝喜欢吃圆饼干,方形宝宝喜欢吃方饼干,三角形宝宝喜欢吃三角形饼干,请小朋友给图形宝宝送饼干吧!
  小朋友真能干,把饼干送到形状王国去吧,和那里的形状宝宝一起分享。

第8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制造声音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人类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题,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孩子们对声音特别敏感与好奇,发现用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他们对制造声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设计了此次活动“制造声音”。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借助各种材料制造声音。
  2.感知材料与声音的关系。
  3.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各种瓶子(如: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纸盒子(大小)、不同类型的纸(挂历纸、报纸、硬纸壳)、塑料带(薄、厚)、豆豆、米粒、纸片。

  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秘密
  1.出示:瓶子、豆子。
  2.听听瓶子有没有声音?再听听豆子有没有声音?
  3.想办法使他们发出声音?

  二、声音的产生
  第一次尝试操作验证:
  1.分组操作,教师指导。
  2.怎样制造声音。(空瓶子、罐子、盒子、豆豆、米粒、纸片)

  三、声音的不同
  出示:不同材料的瓶子(如: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纸盒子(大小)、不同类型的纸(挂历纸、报纸、硬纸壳)、塑料带(薄、厚)让幼儿听辨。(这个声音像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
  辨析探究声音的特点:
  1.撕纸(有的声音长,有的声音短)
  2.塑料带、瓶、豆、盒子、米粒、纸片(有的声音是“砰砰的”“扑扑的”;有的说这声音“沙沙沙”“叮当叮当”象下雨,象打雷)

  活动反思:
  孩子们通过“动脑想、动手做、用眼看、用耳听”了解到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兴趣和欲望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同时也教会了幼儿认识事物的方法。整节活动孩子的兴趣很浓,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快乐。
  不足之处:
  活动中没能关注每个孩子,以至使孩子注意不集中。

第8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按规律排队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观察体验和活动。
  2.初步形成序列的经验。
  3.能按abab的规律的排列物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对规律排序有一定的经验。
  活动难点:
  能按abab的规律的排序。

  活动准备:
  小红花若干、动物卡片若干、生活物品、待贴卡纸、固体胶

  活动过程:
  1.游戏引入新课:排排站。
  老师叫出一些小朋友在前面排队,按着性别站好.
  (1)让小朋友猜一猜,下一个会是男生还是女生。
  (2)你发现了什么?
  2.游戏:猫与花。
  (1)在黑板上贴出小红花与小猫按照abab的规律的四个图片,让小朋友贴第五个、第六个……
  (2)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贴?
  (3)改变猫与花的位置顺序,再让他们贴一贴前面会是谁,后面会是谁?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小兔小猴做游戏。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abab规律排列出来。
  4.操作活动。
  (1)翻看活动手册,让幼儿寻找和发现规律。
  (2)老师讲解要求和注意事项。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检查幼儿的掌握规律的情况。
  5.组长负责收拾课桌。
  6.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如何按规律找到下一个?
  (3)请小朋友举例说明一下。

  活动延伸:
  生活中也有许多abab规律排列的。如我们的毛巾和杯子、排排站的时候我们的做教育右脚。还有很多,我们要认真观察才能发现。

  活动反思:
  整节课的内容绝大部分幼儿都已掌握,但还是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方面,少部分小朋友动手操作能力差,涂固体胶的速度慢。另一方面,今年新进的王鸿阳小朋友反应速度慢,没能掌握本课知识,整理评价时间得再给他机会弥补。

第8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去小兔家教案(附教学反思)

  创意来源:
  我们幼儿园地处郊区,很多农村拆迁户迁至镇上。镇上的居民多起来,生活垃圾也多起来。一些老人突然无事可做了却闲不下来,就喜欢收集一些废品去卖,这样孩子们就能经常接触这些废品,我觉得刚好可以带他们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环保意识。环保是个抽象概念,在生活中利用实际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我想这是对环保最好的诠释。另外,我们幼儿园本次研究课题就是环保方面的内容,所以我就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了这次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日常生活的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了解常见的有毒垃圾。
  2、通过游戏活动能够将垃圾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类。
  3、体会整洁环境的舒适,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准备:
  视频、糖果、各种垃圾物品、绿色笑脸、红色哭脸、黄色惊慌标记、垃圾篓、场景布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到小白兔家玩玩,好吗?
  2、呀!小白兔家怎么这么乱啊,我们怎么帮帮她呢?
  (分析:教师布置场景,带幼儿去小兔家,把幼儿带入游戏环境,引起幼儿兴趣。另外,通过发现小兔家的凌乱,孩子们会对后面的整洁更有成就感。)

  二、了解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
  1、观看视频《哭泣的垃圾》。
  2、垃圾为什么哭呢?他们的家在哪儿呢?
  (分析:视频中垃圾因为回错家而哭泣,哭声很响,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为思考提供支撑。)
  3、认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
  你的爷爷奶奶有没有捡过一些东西回来卖钱啊?
  捡过哪些东西?
  4、对,这些东西就是可回收的。不能卖钱的就是不可回收的。
  (分析:对可回收不可回收这样抽象的概念,小班幼儿是不能理解的。可是生活中他们通过爷爷奶奶的行为了解到有些垃圾是可以卖钱的,用这个事实来理解概念,浅显易懂。)

  三、操作垃圾分类
  1、出示绿色笑脸红色哭脸标记:笑脸代表可回收,哭脸代表不可回收。
  (分析:小班孩子对标志还不能认识,所以我用笑脸哭脸来代替可回收不可回收,孩子感兴趣。而且我还利用了颜色的视觉效果来区分,帮助孩子辨认,效果明显。)
  2、帮助小白兔整理屋子,把垃圾分类放进笑脸哭脸垃圾篓。教师巡视。
  (分析:整理屋子,其实是垃圾分类的过程。在游戏中蕴含了教育内容,不知不觉就能完成目标。)

  四、发现电池,了解有毒垃圾
  1、电池放在哪个垃圾篓?
  2、出示黄色惊慌脸标志
  把电池放进有毒标志垃圾篓
  (孩子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有毒垃圾就是电池,所以这里单独提出。利用惊慌的表情来直观表现。黄色,有警告意味。)

  五、感受整洁环境的舒适,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1、我们帮小白兔把家整理得这么干净,你们觉得现在小兔家舒服吗?小白兔回来很开心,请小朋友吃糖呢!
  2、在音乐声中舞蹈吃糖果。
  (分析:体会快乐,对小班孩子来说莫过于吃糖。帮助了别人有好吃的,是最直接的快乐体验。整个活动围绕垃圾分类展开,渗透了环保理念。孩子们在游戏中接受了教育,效果好。)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去小兔家做客,帮助收拾屋子这样的游戏贯穿,用游戏的形式来实现教育目的,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体现“活”教育理念。并用幼儿接触到的事实:能卖钱,不能卖钱来理解可回收不可回收这样抽象的概念,浅显易懂,孩子容易接受。活动前教师的场景布置,把教室一角围成小兔家,更能让孩子投入其中。但在活动过程中,对能卖钱的不能卖钱的垃圾,还应该让孩子多说,加深印象,这样操作起来效果更好。

第8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纸陀螺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喜欢模仿、乐于尝试,对于动手做做、玩玩的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我有意识地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为幼儿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牙签、彩色的水笔、圆形的卡纸,目的是让幼儿能在动手、动脑操作过程中发现陀螺转动后图案的变化。开展此次探索活动要注意的是,由于活动中幼儿要接触牙签,因而在活动前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幼儿的探索操作活动顺利进行。

  活动目标:
  1.学习利用材料动手做玩具。
  2.训练思考的能力。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剪裁直径为8厘米的圆形卡纸、色笔、牙签。

  活动过程:
  1.教师把事先做好的各种颜色的纸陀螺给幼儿看,先不要转动陀螺。
  (1)出示陀螺,这是什么?
  (2)它是什么形状的?
  (3)这是什么颜色的陀螺?(教师依次出示红、绿、黄色陀螺)
  (4)小朋友想不想学做陀螺呢?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各色陀螺,引起幼儿对陀螺的兴趣。)
  2.幼儿自制陀螺。
  (1)教师给每位幼儿发放圆形卡纸,请小朋友跟着老师在卡纸上面涂颜色。
  (2)颜色涂好后,请小朋友拿一根牙签穿过卡纸中间的小洞,这样陀螺就做好了。(教师可以协助幼儿)
  (设计意图:通过让幼儿自制陀螺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幼儿尝试让陀螺转起来。
  (1)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使陀螺转动起来呢?(幼儿自由发言)
  (2)如果都没想起来,教师提醒幼儿转转牙签看看,幼儿练习转动纸陀螺。
  (3)下面我们来比赛看看谁的纸陀螺转的时间比较长。
  (4)教师小结,表扬玩得好的幼儿。
  (设计意图:通过玩陀螺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尝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反思:
  本活动由于材料来源于生活,内容贴近生活,由涂色到动手操作逐步让幼儿自主获得相关知识经验,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心理和能力,因而能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
  教师在探索活动中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除了做一名指导者、合作者、还是评价者。当幼儿操作时,发现有的陀螺转起来,有的陀螺转不起来,结果是因为有的洞太大了,教师能随时根据活动的需要鼓励幼儿动脑解决问题——用双面胶固定牙签。教师及时发现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及时了解幼儿的水平并给予评价,且能客观地分析幼儿的发展状况,因此,也更能及时有效地指导幼儿,更好地保持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身心愉悦地发展。

第8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尝尝什么味道教案

  教学目标:
  1、锻炼幼儿运用味觉来对食物进行辨别的能力。
  2、丰富幼儿有关食物味道的感知及形容词,丰富词:酸的、甜的、香的。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布娃娃一个,录音机、音乐磁带,有关甜味、酸味、香味的食物若干。

  教学过程:
  1、出示各种味道的食物,通过给凡凡小朋友过生日,来引出课题:尝尝味道。
  今天是我们班凡凡小朋友的生日,我们一起给他庆祝生日好不好?他今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小朋友吃的时候,看看你吃的是什么东西?它是什么味道的?小朋友边吃边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2、讨论食物的味道:
  (1)请小朋友说说,你刚才吃的是什么?它是什么味道的?你还吃过哪些东西像糖果味一样是甜的?你还吃过哪些东西像杨梅味一样是酸的?你还吃过哪些东西像花生味一样是香的?
  (2)丰富形容词:酸的、甜的、香的。
  (3)小朋友你喜欢吃什么味道的东西呢?
  (4)不能吃太多甜甜的东西,这样,牙齿会吃坏的。
  3、按酸、甜、香的味道来分类:(出示酸、甜、香的食物请小朋友分类)
  (1)凡凡请我们吃东西,我们也送好吃的东西给凡凡吃好吗?凡凡要我们把礼物放在三个篮子里。把味道是甜甜的放在一个装糖果的标记的篮子里;把味道是酸酸的放在一个装杨梅标记的篮子里;把味道是香香的放在一个装花生标记的篮子里。
  (2)凡凡说你们分得真好!这是甜甜的味儿;这是酸酸的味儿;这是香香的味儿。谢谢小朋友送来这么多好吃的礼物。
  4、活动结束:
  今天凡凡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味道的食物,有甜的、酸的和香的,谢谢凡凡嘛,那让我们唱歌跳舞来祝贺凡凡的生日吧!

第8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什么不见了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动手能力弱,所以选择了直观、操作性强的活动《什么不见了》,让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把自己的发现运用简单的语言告诉老师和同伴。

  活动目标:
  1.感知溶解现象。
  2.把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活动发展思维,激发求知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
  1.出示一杯清水,白糖,观察白糖放进水里的变化?
  2.又拿出一杯清水,小石子,小石子放进水里的变化?
  什么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

  二、任选一种材料幼儿实验
  1.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选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
  3.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三、教师提问
  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具有生活性和游戏性的内容。整个活动的步骤比较清晰,操作性和探索性很强,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进而发展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激发求知欲。在整个活动进行中,幼儿自己发现有些能溶解,有些不能溶解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不足之处:
  每位幼儿一个杯子,只能做一次实验,减少了幼儿的操作次数,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第8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漂亮的水果外衣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常见水果的色、味、外表及内部形态特点,感受水果外在和内部结构的美感。
  2、了解水果的多种吃法、知道多吃水果营养好。
  3、学习用形容词表述观察结果。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一个水果。教师准备不同种类的水果各一个,一把水果刀。每组一个盘子、盘子里有许多切好的水果块,牙签一盒。水果宝宝外衣的图片一套,水果胸饰。

  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七个妞妞来摘果》引出主题。
  师生共同念儿歌。师:七个妞妞摘了哪些水果?这些水果穿着怎么样的外衣呢?

  二、幼儿交流自己带来的什么水果?感知水果的外形特征。
  师:小朋友你带来的是什么水果?它穿着一件怎么样的外衣呢?
  以小组为单位,让幼儿充分感知自己带来的水果,并向同桌的小朋友介绍,
  师:你带来的水果叫什么名字,它穿着一件怎么样的外衣?

  三、探索果肉宝宝。
  1、观察水果横切面。
  切开水果:用实物展示台放大形象。让幼儿观察果肉的横切面,感知水果内部结构的排列特点,寻找水果秘密。
  师:果实里面有什么?什么颜色?像什么?你还发现什么?
  2、品尝水果。
  每桌一个装有各种水果块和盘子以及牙签,让幼儿边品尝边推测这是什么水果。请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并完整介绍水果的名称、结构特点。

  四、游戏活动
  给水果宝宝穿衣服。师出示各种水果外衣和水果宝图片,引导幼儿感知水果外衣特点,以及果肉宝宝的特征,请幼儿上来操作图片,帮水果宝宝找到外衣。

  五、游戏活动:水果蹲。
  介绍游戏玩法:请几位幼儿上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胸饰并戴在胸前站成一排,先每位幼儿介绍自己的水果名称,然后游戏开始,先请一位小朋友边说边向下蹲四次,然后其它水果接着说,并做相应的动作,若没有快速接上作为失几者下台,若说错了(台上没有的水果),也是失败者也下台,最后一个站在台上的人为胜利者。例如:扮演“平果宝宝”说:苹果蹲苹果蹲,苹果蹲完了香蕉蹲!香蕉宝宝接着说:“香蕉蹲香蕉蹲完草莓蹲!”

第8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做饼干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复习巩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点,并学会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2、初步学习对应粘贴的能力(学习使用双面胶粘贴)。
  3、产生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彩色复印纸图形块若干、泡沫图形块若干、小猴子手偶一个、三个小动物(小熊、小松鼠、小鸟)的教具、双面胶、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门各一个、剪刀若干。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活动难点:
  通过增加材料的难度引导幼儿正确区分三种图形。

  活动过程:
  1、以故事《森林里的动物》导入,巩同对三种图形的特征的认识。
  教师:前几天小猴子来咱们幼儿园参加咱们的六一活动特别高兴,走的时候幼儿园送给它很多好吃的夹心饼干,小猴子把饼干带回大森林里送给其他小动物们品尝,它们都特别喜欢吃。就是这些饼干(教师出示图形饼干)。
  教师:这是什么形状的饼干呀?
  幼儿:三角形。
  教师:三角形的饼干长得什么样呢?
  幼儿:有三个角、还有三条边。
  教师:对,那这是什么形状的饼干呢?
  教师引导幼儿一起总结出i种图形的特点: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圆形的边是弯弯的合拢的曲线;正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
  教师:现在森林里举行盛大的宴会,那我们送点什么给他们呢?
  教师:它们爱吃饼干,我们就给他们做一些饼干吧。
  2、操作活动:为小动物做饼干。
  (1)出示三种动物教具。
  教师:我们看看今天都有哪些动物来参加宴会(教师一一出示三种动物)。
  幼儿:小熊、小松鼠、小鸟。
  教师:你们看看它们的嘴分别是什么形状,嘴的形状就代表它们喜欢吃什么形状的饼干。
  幼儿:小熊是正方形、小松鼠是圆形、小鸟是三角形。
  (2)为小动物制作它们喜欢吃的三种形状的饼干。
  ①将桌子分成三个组,分别制作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②幼儿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制作饼干。
  ③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两种材料:一种是已画好的三种图形,幼儿直接拿剪刀剪下来即可;另一种要求幼儿自己画自己剪。
  3、给小动物送饼干。
  (1)教师向幼儿提出送饼干的要求。
  教师:请小朋友们把做好的饼干送给我们的小动物吧,但千万别送错哦。
  教师:去往森林的路上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三种不同形状的路线。如果你做的是正方形的饼干就要踏着正方形的小路过去,做的是三角形饼干就要踏着三角形的小路过河,如果是做圆形饼干的小朋友就要走圆形的路,千万不要掉到小河里。
  教师:过了小河还要钻过山洞,那里也有三个形状的门,请小朋友们想想:应该走哪个门?
  (2)给小动物送饼干。
  ①将同种图形摆放成三条路,让幼儿去送饼干。
  教师将三种形状的泡沫块摆成三条路线,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给小动物们送饼干。一名幼儿赶忙跑过小河钻过三角形门送到鸟妈妈的嘴里,但是他没有踩着三角形的泡沫块。
  教师走过去问幼儿:你刚才做的是什么形状的饼干?
  幼儿:三角形。
  教师:那你应该送给哪个小动物?
  幼儿:送给小鸟。
  教师:河上有三条小路,你应该走哪条小路呢?
  教师:请你看看哪条路铺的石头跟你做的饼干是一样的形状呢?
  幼儿:这条。(他用手指指地上的三角形小路)
  这时,又有一名幼儿跑过来随意把饼干放在了一只动物的嘴里,扭头便走。
  教师:我刚才看到你做了一个特别好吃的饼干,能告诉我是什么形状的吗?
  幼儿:正方形。
  教师:请你看看哪只小动物嘴巴和你饼干形状一样呢?
  幼儿:小熊。
  教师:那你为什么送给小鸟呢?
  幼儿:我特喜欢小鸟。
  教师:那你看看小鸟的嘴巴是什么形状呢?
  幼儿:三角形。
  教师:对啊,如果你喜欢小鸟,那你就应该选一些它喜欢吃的饼干喂它,好吗?
  幼儿:好。
  ②将小河的拼摆逐渐增加难度:从同种图形摆在一起到把各种图形混在一起。要求幼儿经过寻找、辨别、判断后才能经过小河。
  4、小结:与幼儿清点、验证送给小动物的饼干是否正确。

  活动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1)活动的设计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形式上以游戏贯穿始终,使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快乐游戏情境中加深了对三种图形的区分和认识;
  (2)教师能仔细地观察每一位幼儿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并能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灵活地调整游戏难度,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2、活动中的不足:
  隐藏的目标相对较多,使幼儿无法全面顾及,如使用剪刀剪图形对小班幼儿来说有点困难,这样影响了幼儿送“饼干”的时间,进而影响主要目标的完成。
  主要内容:
  1、这节活动让幼儿给小动物做图形饼干,游戏化的方式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情境性比较强,整个活动始终让幼儿在情境化的游戏中反复操作,从而复习、巩固了对三种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教师对幼儿的能力和经验非常了解,看得出幼儿基本都有使用双面胶的经验,而且许多幼儿还比较熟练。所以教师让幼儿用双面胶粘贴非常合适,缩短了他们送饼干的时间,可以看得出教师之前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分析充分。
  3、教师组织的每个环节比较严谨,如在过小河时对幼儿的要求提得明确、具体。并且注意观察,对个别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建议给小动物送饼干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对它们说一句礼貌的话语,从而有效地落实社会领域的情感目标。
  综合评析: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准备充分,提供的材料适宜、丰富,能较好地物化教育目标,通过丰富多样化的材料使幼儿反复操作、练习,如让幼儿做不同形状的饼干、给动物送饼干要走过三种形状的小路、钻过三种形状的门、找到三种不同形状动物的嘴巴喂饼干。将教育目标和要求完全贯穿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快乐中获得发展。
  教师通过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游戏环节满足了不同水平的幼儿发展需求,如提供两种材料,即一种是已画好的三种图形,幼儿直接拿剪刀剪下来即可;另一种是要求幼儿自己画自己剪,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求。
  建议教师直接给幼儿提供做好的图形以缩短他们做“饼干”的时间,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让他们选择去送各种形状的饼干,这样可以增加幼儿辨认的次数,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送每种图形的饼干。
 

第9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野草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小班幼儿平时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很少,对小草的熟悉度也是知之甚少,大自然中小草那新绿、嫩绿、鲜绿、翠绿,的各种开展此次活动。绿色,温柔着幼儿的视线。运用各种感官仔细观察草的特征。了解小草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目标:
  1.观察小草特点,表达自己观点。
  2.认识小草的种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户外草地、小兔手偶、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一、户外拔草
  小兔子要去小羊家做客,请小朋友帮忙,每人拔三种不同的草送给小羊,去户外找找。

  二、游戏:播放音乐,找不同
  1.找一个好朋友,把自己的小草和好朋友的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不同。
  2.第二次游戏:拿出另一种草,找朋友,比较,交流。
  3.第三次游戏:拿出第三种草,找朋友,比较,交流。

  三、再次观察,交流结果
  1.拿一棵小草看一看,说一说小草叶子是什么形状?
  2.看一看,你的小草根长什么样?
  3.闻一闻,小草有气味吗?像什么一样的气味?
  4.摸一摸小草,你有什么感觉?

  四、结束部分
  师幼一起回教室。

  活动反思:
  幼儿能够自己去寻找发现不同种类的草,为比较小草的不同特点做铺垫。引导幼儿发现草的根部生长与土壤土质的关系。游戏进行三次,每次幼儿拿出的草都不同,为此幼儿在进行比较时,每次的发现都不同,找的朋友也不同,充满了兴趣和发现探究欲望。比较环节幼儿很认真的从草的叶子、茎部、根部去观察比较,能够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发现。活动充满趣味性。
  不足之处:
  游戏的时间太短,没有更加透彻的比较三种草的特点。

第91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水变雨教案

  活动目标:
  1、利用不同的材料制造人工雨。
  2、创造下雨情景,感受想像创造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提供一些供幼儿制造降雨的材料如:瓶盖有孔的可乐瓶、洒水瓶、树叶、奶粉勺、海绵、塑料袋、针筒等放在材料筐内。
  2、“种子生长过程”的活动教具一套。
  3、音乐《小手歌》、《小雨沙沙》、《大雨和小雨》。
  4、室外有花园的场地,准备桌子、几盆清水,每人一块毛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音乐《小手歌》导入
  2、出示活动教具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在幼儿园的花园里藏着很多小的种子,瞧这里就有一颗小树的种子,种子们好像尝一尝春雨的味道,你们有没有办法把雨变出来呢?
  3、幼儿讨论——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

  二、幼儿操作
  1、初次探索
  为幼儿提供洒水壶、瓶盖有孔的可乐瓶,让幼儿用这两种材料进行人工降雨。第一次操作,老师观察,不加使用上的指导,让幼儿独立自主完成装水、拧瓶盖、洒水的过程。提醒幼儿注意别把水洒在自己身上和小朋友的身上。
  2、教师小结
  谁能告诉我,这两个宝贝为什么能把水变成雨?——瓶盖和上壶口有洞
  出示活动教具2,我们来看种子有什么变化?——发芽。
  3、第二次探索
  这一回在老师准备了很多不同的宝贝,你们还能把水变成雨吗吗?(材料针筒管、树叶、海绵、塑料袋、奶粉勺)请你们自己选择几种不同的宝贝用不同的方法来变雨。教师巡回观察,对能力较弱的幼儿给予恰当的指导,仍然提醒幼儿别把水弄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上。
  4、出示活动教具3,教师小结:快来看,小芽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了小树。多亏小朋友把水变成了雨小芽才能长大,谁愿意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宝贝把水变成雨的?
  (1) 针筒小雨,用针筒抽水,然后把针管往前推就下雨啦;
  (2) 树叶雨,用树叶舀水,向上一洒就有雨啦;
  (3) 海绵雨,把海绵放在水里,然后拿出来一挤,就下雨啦;
  (4) 塑料袋雨,用塑料袋装水,然后拉出来就下雨啦。
  (5) 勺子雨,用勺子舀水,向往下一洒就有雨啦。(下面有小孔,我们拿着也会下雨);
  5、第三次探索
  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工具也能把水变成雨?你们觉得小手可以吗?
  请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变出大雨和小雨。
  6、出示活动教具4,教师小结:小树又长大啦!变成了大树。谁来告诉我,你是怎样用小手变雨的。
  (用小手舀一把水洒洒是小雨,捧一捧水淋下来就大雨了。)

  三、放松活动
  音乐《大雨和小雨》,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自由展现下雨的样子。

第92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豆宝宝找家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材料进行分类摆放。引导孩子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材料分成“吃的”和“用的”两大类。利用幼儿的分类经验开展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根据豆宝宝的某一特征分类(例:颜色、大小)。
  2.引发幼儿对事物的简单特征感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收集过水果、蔬菜的种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过简单的分类。
  材料准备:大、小红豆、绿豆,大、小白芸豆,豆宝宝图形,分类盒(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豆妈妈和豆宝宝一起游戏,每人找一个豆宝宝贴在身上然后到豆妈妈这里来。

  二、基本部分
  1.按儿歌要求给豆宝宝分类。
  (1)这些豆宝宝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按颜色给豆宝宝分类:游戏《给豆宝宝分家》。
  儿歌《给豆宝宝分家》
  小豆小豆爱玩耍,叽里咕噜真顽皮。
  现在我们分开站,一样颜色(大小)站一起。
  要求:豆宝宝按最后一句的指令分开站好。
  (3)按大小给豆宝宝分类。
  小结:虽然豆宝宝有的大小不一样,但只要它们的颜色一样就可以站在一起。有的虽然颜色不一样,但大小一样也可以在一起。
  2.每人一份豆宝宝,按颜色给豆宝宝分类。
  (1)这些豆宝宝看起来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2)把颜色一样的豆宝宝放在同一间小房子里。
  (3)红色的豆宝宝有几个?白色的有几个?
  (4)小结:虽然形状、大小不一样,但颜色一样的也可以放在一起。
  3.按大小给红豆宝宝和白豆宝宝分类。
  (1)红色的豆宝宝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按大小给红豆宝宝分类
  (3)按大小给白色豆宝宝分类
  (4)一起验证分享。

  三、结束部分
  我们帮豆宝宝按照他们的颜色和大小找到了合适的家。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以情景为导向,让每名幼儿都粘上豆宝宝的图形扮演豆宝宝和妈妈一起游戏,大大增强了幼儿的兴趣,为积极参与活动打下了基础。利用游戏形式,再配以好听的儿歌做指令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游戏中独立发现豆宝宝的不同,自主学习,建构经验,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按颜色,按大小分类的技能。活动过程中老师利用情境设计的方法引领孩子们进行一步一步的操作,使孩子们思维清晰,操作明确。在感知体会中掌握了按颜色、按大小分类的技能。这种策略既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又体现了老师的支架作用,这种师生的双边互动为本次活动目标的达成起了关键作用。
  不足之处:
  1、帮助孩子提升经验时语速还是较快,关键词句语气不够强烈,这样会影响孩子获得经验。
  2、指导过程中只关注到了操作失败的结果,没有追问原因就武断地让孩子重新操作,失去了生成下次活动的机会。

第93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罐子的秘密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年龄的幼儿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生动、活泼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所以家长会常常发现这种现象,比如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玩自己喜爱的玩具或游戏时,周围一旦出现什么新异的刺激,他马上就会分散注意,他的有意注意水平仍然很低,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所以小班幼儿的活动,大致以简单易接受为主。但是,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时,必须采用有趣的形式。通过有条理的步骤,一步步深入,试着让他们达到活动的目标,收获活动的知识。

  活动目标:
  1、听便各种声音,能够大胆用语言表达。
  2、有目的的倾听,有准备的猜想。
  3、大胆参与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
  4、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认知准备:已经认识过米、红豆、核桃。
  教具准备:PPT课件、红绿灯牌子、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教学难点:
  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与客人老师打招呼,消除紧张感。
  2、教师(出示罐子):你们看,今天金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的罐子!(摇动没装东西的罐子)罐子里面都东子吗?你怎么知道没有?(不停摇动,引导幼儿)
  幼儿:因为没有声音。
  3、教师:哦,没有东西就没有声音。(打开盖子)看看到底有没有东西哦,有东西吗?没有!小朋友们真聪明。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向罐子内装东西):老师来变戏法喽,你们再听听,听听有没有声音。
  2、教师(摇动罐子):猜猜,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哒?有声音就里面有东西了对吗?现在老师这里有那么多罐子,你去找一个里面都东西的罐子,罐子都封住的不可以打开,今天要用耳朵,用你的小耳朵去找找那个管子里面是有东西的,你拿一个有东西的去做到位置上好吗?赶快来找找。
  3、幼儿寻找
  4、教师:找到了吗,找到了就坐回去。(幼儿回座位。)
  5、教师:谁的罐子里有东西的?(教师摇动罐子)谁的罐子里有东西哒?大家都有哒?(罐子双手捂住放在胸前)好了,罐子宝宝保护好,罐子宝宝一直让他发声音它也会哑掉的哦。罐子宝宝有声音的对吗?那里面声音一样吗?(摇动罐子)听!听听,你的东西和他的东西一样吗?
  (幼儿摇动罐子说出:不一样。)
  6、教师:不一样,不一样我们来找找朋友哦。不可以打开看的哦,今天统统是用耳朵来找的,保护好自己的罐子宝宝。
  7、教师(请一个幼儿上前):我们请一个宝宝上来,现在请其他宝宝来为你的罐子宝宝里面的东西找好朋友,找到好朋友会很热闹的哦,找不到好朋友会很孤单的,耳朵听好哦,保护好你的罐子宝宝哦,听听他的。(上台幼儿摇动手中罐子。)
  8、教师:谁是他的朋友,请你听一听,是他好朋友,赶快站上来,和他站在一起。哦,好朋友坐在一起。
  9、教师:现在他们已经是好朋友了,现在我来帮你们找朋友好不好?请你们听听,谁和我是朋友。(摇动手中有东西的罐子):耳朵要灵的哦,仔细听好。你是不是我朋友啊,是我朋友,一个人很孤单的哦,要跟朋友在一起的。来,我们是朋友,我们一起来摇一摇。请坐,做到哪里去?对了,坐在一起。
  10、教师(请剩下的幼儿上台):你们是好朋友吗,我们来听听看啊,一个一个摇,才听的清哦,一个一个摇。(幼儿一个一个摇动罐子。)
  教师:一样吗?一样的。一样吗?一样的。你们也坐在一起。
  11、教师:你们知道吗?老师今天在这些罐子里啊,放了这三样东西。(出示PPT图片)这是什么啊?米宝宝,我们吃饭烧饭的米宝宝;还有一种,你看这是什么啊?哦,是豆宝宝。豆沙就是这个做的,是红豆宝宝;还有一种是——核桃宝宝。放了这三种东西,你猜猜,谁是核桃宝宝(分别摇动罐子)这是核桃宝宝吗?哦,是米,真聪明,是米宝宝吗?这个是嘛?哦,是的,你们真聪明。那这是什么宝宝呢?红豆宝宝。听听,是红豆吗?(分别摇动)这个是什么宝宝?米宝宝。这个呢?核桃宝宝。

  三、结束部分:
  1、教师(询问幼儿):你刚才是拿了什么宝宝啊?核桃宝宝。你们是拿什么的啊?米宝宝。你们是什么啊?哦,红豆宝宝。现在,我们要来做游戏了。做什么游戏呢?请听好了啊,你看,我们要玩警察叔叔红绿灯的游戏喽。(拿卡片反面红色)警察叔叔拿出这个,大家都不好出声的哦,警察叔叔翻过来,就你来出声,会不会?先看看哦,来保护好自己的罐子宝宝。眼睛要看仔细哦。(翻一张卡片)谁摇啊?对,是米宝宝,小朋友们真聪明。不是的不好摇的哦。(翻回卡片)诶,停!(翻过另一张卡片)来看看(幼儿摇)对,(翻过卡片)这样呢?(幼儿停止)(再翻最后一张卡片)现在呢?
  2、教师(准备卡片):现在我们开始喽,速度很快的。核桃宝宝摇一摇,米宝宝摇一摇,红豆宝宝摇一摇。(两遍游戏)
  3、教师:好,我要来唱一首歌了,然后和警察叔叔一起让你们发声音的,这个声音会很好听的哦。开始喽!红豆宝宝请你摇一摇,米宝宝请你摇一摇,核桃宝宝请你摇一摇,我们大家一起摇一摇。来了啊,很快的啊!(歌唱速度加快!三遍)恩,真好!小朋友们真仔细。现在老师啊请来了一个乐队。乐队的声音也是很快的哦,所以你的耳朵要很亮,眼睛也要很亮的哦。所以耳朵要听好,眼睛要看好哦。
  4、教师(好,全体起立):乐队还没来,我们一起来排练一次。(播放PPT音乐)
  5、教师:乐队来了哦~~听好。(伴随音乐一起游戏,背景音乐为《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恩,很好,我们和客人老师们再见好吗?好,摇摇声音和下面的老师再见。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看似简单,调理清晰,但是,等我真正把活动上完后,才发现其中的问题。事实证明了,看似简单的东西,做起来未必简单。
  首先,我在拿到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看活动过程时,发现,应老师所设计的活动非常周密,她好像不仅把活动大致流程处理了,而且还把与小朋友之间的互动也考虑进去了。这个就是作为新教师的我与一个名师的区别。处理细节总是那么心思缜密。对于我们幼儿教师来说,如何上出一节出色的教学活动,关键就是看活动过程是否清晰,有条理;与小朋友们之间的互动及一些活动中所出现的突发事件,对于突发事件又是如何处理。如果说这些能做到比较好。那么,也就是说,能从新教师转变成一个成熟、稳重的老教师了。
  在这个活动中,我把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省略了,就是(教师:那我们好朋友的罐子放在一起好吗,现在把罐子放在一起。)所以,导致我摇手中的罐子让小朋友们辨认声音的时候,他们也跟我一起摇动。自顾自,没有听到要求,辨认出是那种东西的声音。而且场面也有些乱,难以控制。这也验证了,活动环节不能随便删减,少了任何一个,在受教时都会出现一些瑕疵,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
  在与小朋友互动时,没能配合融洽。一开始部分,我把东西放进罐子的时候,他们都知道我放了什么进去了,都把名字说了出来。这是我在课前准备的时候,疏漏了,让幼儿知道了,这样大大减少了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了。让孩子跟着你预设的内容走,还不如你跟着孩子的反应走,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要学着改变自己。这样,教学活动才会不断提高,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问题反应教学,收获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第9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五官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五官的作用。最近,我发现班里有的幼儿喜欢用手抠自己的鼻子、耳朵,有的幼儿开始对自己的五官感兴趣,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五官的作用,并懂得保护自己的五官。

  活动目标
  1、认识五官,知道五官的名称和作用。
  2、学习保护五官的方法。
  3、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五官的作用和方法。
  2、难点: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五官卡片。
  2、每个幼儿主题活动图画一张,铅笔各一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几个好朋友,想跟他们玩玩吗?
  2、师分别出示五官卡片,幼儿回答并跟五官打招呼。
  3、小结:刚才老师给小朋友介绍的好朋友称为五官,请跟老师读:五官。

  二、找五官
  1、过度:五官朋友说:“我们藏起来了,知道藏在小朋友的哪里吗?”
  2、教师说五官名称,幼儿在小脸上找。

  三、五官的作用和保护
  1、过度:刚才小朋友可能干了,把我们都找出来了,我们很有本事,会做很多事,你们知道吗?
  2、让幼儿分别说说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会做什么?
  3、让幼儿说说怎样保护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4、小结:五官很有用,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四、五官练习
  指导幼儿找眼睛、嘴巴、耳朵相对应的事物。

  教学反思
  在活动预设时,考虑到科学领域的特点,也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更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这节科学活动课《五官》。这节课的目标是:1、认识五官,知道五官的名称和作用。2、学习保护五官的方法。3、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首先通过谈话法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认识五官的名称,接着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知道五官的位置,再用提问法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然后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发言也非常踊跃,但由于小班幼儿知识面较窄,经验较少,经常会重复同一个问题,听到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的现象较多。如在讨论五官的作用时,这个说:眼睛能看人、看电视,那个也跟着这么说,只有在老师的提醒下才会说出还能看书、看路、看到各种东西;谈到鼻子,除了说能闻香味就是说能闻臭味;当讨论到如何保护五官时,幼儿回答很好,有的说:不用脏手揉眼;有的说不用手挖鼻孔、抠耳朵;还有的说不把手、脏东西放到嘴里。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进一步让幼儿明白五官的作用,更加清楚要好好保护自己的五官。不过,在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时,尤于心太急,有时忘记引导了,在指导幼儿做练习的过程中,我如果能多请几个幼儿上去为眼睛、耳朵、嘴巴找到相应的答案,效果也许会更好。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根据《幼儿园的纲要》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第95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电闪雷鸣教案

  活动目标:
  1、幼儿知道风、雨、雷、电是自然现象。
  2、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声音—电闪雷鸣
  2、课件:图片—雷电,下雨。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电闪雷鸣
  1、教师游戏口吻: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用耳朵仔细听听,然后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
  2、幼儿听声音后,知道听到的是—风声,雨声,雷声

  二、了解刮风、下雨,闪电、打雷是自然现象。
  1、出示图片:雷电,下雨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讨论:
  (1)下雨天,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2)打雷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3、幼儿两人一组,分别讨论和分享:刚才看到了什么?喜不喜欢?

  三、教师引导幼儿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里,天气经常变化,有时会刮风,有时会闪电和打雷,有时会下雨,雨后还会有彩虹,有时还会下雪。
  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不要害怕,要想知道为什么,长大了可以去探索这个奥秘。

第96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蛋宝宝立住了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
  我班在进行“做蛋宝宝爸爸妈妈”的主题活动时,很多幼儿的鸡蛋被摔碎了。通过谈话孩子们发现:蛋宝宝是因为滚动,立不住而被摔碎的。“那么怎样才能让蛋宝宝立住呢?”这一挑战性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他们兴奋的把蛋宝宝放到墙角、桌腿边去尝试,但都失败了。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所限,他们还没有想到借助辅助材料来帮忙,此时他们只是乐此不疲的玩着。在孩子们一遍遍的尝试与失败中,我找到了引领他们深入探究的方向,于是《蛋宝宝立住了》这一科学探究活动便诞生了。

  活动目标:
  1、尝试借助辅助材料,探究让鸡蛋立住的方法。
  2、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每人若干个熟鸡蛋,并画好五官做成蛋宝宝。
  2、各种辅助材料
  (1)、镂空材料:瓶盖、光盘、花片、塑料夹子等。
  (2)、实心材料:方形积木、硬币、圆纸卡等。
  (3)、可变形材料:橡皮泥、毛巾、沙包、积木块等。
  3、每人一个记录笺中间隔开,并分别贴上笑(哭)脸蛋宝宝。
  经验准备:
  1、幼儿经历了做蛋宝宝爸爸妈妈很辛苦的情感体验。
  2、幼儿已经了解鸡蛋是因为滚动、立不住而被摔碎的。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发幼儿探究兴趣。
  1、与幼儿一起回忆蛋宝宝被摔碎的原因。
  2、启发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蛋宝宝立住,不再摔碎呢?”
  (1)、出示准备好的镂空材料与实心材料。
  (2)、出示标记图,请幼儿观察并说出标记图的使用方法。(即:能让蛋宝宝立住的,用笑脸表示;不能让蛋宝宝立住的,用哭脸表示。)
  (3)、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并记录。

  (二)、幼儿实验论证。
  教师观察幼儿实验情况,适时介入指导,指导策略:
  1、观察幼儿是否运用了所有材料进行尝试,以幼儿没有采用的材料,与幼儿共同实验,充分感知。
  2、随机判断幼儿是否理解标记图意义,并引导其进行记录。
  3、与先完成实验的幼儿进行交流,引导其观察“为什么这些玩具能帮助蛋宝宝立住,而那些不能?”

  (三)、记录整理探究结果,提升经验。
  1、将幼儿探究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归纳“从中发现了什么?”
  (即:中间凹进去的镂空材料能让蛋宝宝立住,实心材料则不能。)

  (四)、提供挑战性材料(可变形材料),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解决新问题。
  (即:将可变形材料变形成中间凹进去的形状,使蛋宝宝立住。)
  幼儿操作深入探索,教师观察实验,并随机判断幼儿当前经验,适时介入指导。

  (五)、分享交流。
  1、引导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探究结果,比较与自己的方法是否相同。
  2、幼儿间相互交流,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让橡皮泥、毛巾、积木等,帮助蛋宝宝站住的?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延伸:
  引发幼儿到生活中寻找“还有哪些东西能帮蛋宝宝立住?”

  活动反思:
  1、教师能从幼儿关注点、兴趣点出发,及时捕捉教育契机,生成此次探究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又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动中教师选择的材料是幼儿熟悉的、常见的物品,如:花片、积木、沙包、毛巾、硬币、夹子等,这些材料的提供会使幼儿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3、材料投放具有层次性,这种由易到难的操作探究,有利于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来解决新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第97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气味瓶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感官感知物体,用鼻子闻物体的气味。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3、在活动中体验鼻子的用处,知道要保护。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若干个盖子的深色玻璃瓶,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麻油、醋、酒、臭豆腐水,鱼鳞、汽油、碾碎的花生米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关注气味瓶。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2、对,而且瓶子里装了不同的东西,假如想知道瓶子里有什么东西?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4、对,有好多的方法:看、闻、尝

  二、用鼻子感知气味。
  1、那我们怎么用鼻子闻呢?(凑近鼻子吸气闻)
  2、闻不到里面的气味的时候怎么办呢?用手扇风鼻子靠近闻。
  3、用鼻子闻气味有很多方法:凑近鼻子吸气闻,用手扇风鼻子靠近闻。
  4、桌子上有很多的瓶子,你们知道里面都是些什么吗?
  5、请小朋友打开瓶盖,只用闻的方法,闻一闻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等一会儿告诉大家,(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你闻到了哪些气味?要记得闻好一个盖好盖子了,才可以换其它的瓶子闻。呆会儿闻的时候要小心,不能把瓶子弄倒了,闻的时候不能抢。待会儿我要请表现好的小朋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6、幼儿交流自己刚才闻到了什么气味,它可能是什么东西?你喜欢这个味道吗?为什么?
  7、小结:刚才我们知道了可以用鼻子去闻物体的气味,来分辩物体,知道了不同的
  东西有不同的气味。如闻起来香香的是香水,感觉酸酸的是醋,有洒精味道的是酒,腥腥味的是鱼鳞~~~~~~~~~~~。

  三、拓展经验。
  1、朋友你在家里或别的地方还闻到过什么气味?你最喜欢闻什么气味?(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不喜欢闻什么气味?为什么?
  2、幼儿讨论交流。
  3、鼻子有什么用处了呢?
  4、小结:我们的鼻子很有用,可以呼吸,还可以闻到各种各样的气味,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的东西。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鼻子。
  5、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鼻子。
  6、小结:不抠鼻孔,不把东西塞进鼻孔,有鼻涕时及时擦,要保持鼻腔清洁,鼻子流血时要保持安静,注意休息、活动时注意不撞击鼻子,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等。

第98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给豆宝宝找家》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材料进行分类摆放。引导孩子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材料分成“吃的”和“用的”两大类。利用幼儿的分类经验开展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根据豆宝宝的某一特征分类(例:颜色、大小)。
  2.引发幼儿对事物的简单特征感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收集过水果、蔬菜的种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过简单的分类。
  材料准备:大、小红豆、绿豆,大、小白芸豆,豆宝宝图形,分类盒(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豆妈妈和豆宝宝一起游戏,每人找一个豆宝宝贴在身上然后到豆妈妈这里来。

  二、基本部分
  1.按儿歌要求给豆宝宝分类。
  (1)这些豆宝宝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按颜色给豆宝宝分类:游戏《给豆宝宝分家》。
  儿歌《给豆宝宝分家》
  小豆小豆爱玩耍,叽里咕噜真顽皮。
  现在我们分开站,一样颜色(大小)站一起。
  要求:豆宝宝按最后一句的指令分开站好。
  (3)按大小给豆宝宝分类。
  小结:虽然豆宝宝有的大小不一样,但只要它们的颜色一样就可以站在一起。有的虽然颜色不一样,但大小一样也可以在一起。
  2.每人一份豆宝宝,按颜色给豆宝宝分类。
  (1)这些豆宝宝看起来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2)把颜色一样的豆宝宝放在同一间小房子里。
  (3)红色的豆宝宝有几个?白色的有几个?
  (4)小结:虽然形状、大小不一样,但颜色一样的也可以放在一起。
  3.按大小给红豆宝宝和白豆宝宝分类。
  (1)红色的豆宝宝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按大小给红豆宝宝分类
  (3)按大小给白色豆宝宝分类
  (4)一起验证分享。

  三、结束部分
  我们帮豆宝宝按照他们的颜色和大小找到了合适的家。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以情景为导向,让每名幼儿都粘上豆宝宝的图形扮演豆宝宝和妈妈一起游戏,大大增强了幼儿的兴趣,为积极参与活动打下了基础。利用游戏形式,再配以好听的儿歌做指令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游戏中独立发现豆宝宝的不同,自主学习,建构经验,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按颜色,按大小分类的技能。活动过程中老师利用情境设计的方法引领孩子们进行一步一步的操作,使孩子们思维清晰,操作明确。在感知体会中掌握了按颜色、按大小分类的技能。这种策略既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又体现了老师的支架作用,这种师生的双边互动为本次活动目标的达成起了关键作用。
  不足之处:
  1、帮助孩子提升经验时语速还是较快,关键词句语气不够强烈,这样会影响孩子获得经验。
  2、指导过程中只关注到了操作失败的结果,没有追问原因就武断地让孩子重新操作,失去了生成下次活动的机会。

第99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叶子鸟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鸟的外貌特征。
  2、利用不同素材进行活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
  3、激发幼儿对鸟的兴趣,并喜爱大自然。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鸟的外貌特征。
  教学难点:
  能独立完成叶子鸟的制作。

  活动准备:
  1、各种鸟的图卡
  2、有关鸟叫的CD
  3、各种树叶若干
  4、纸卡,胶水,彩笔

  活动过程:
  1、教师先播放鸟类的叫声,让幼儿欣赏。在请幼儿猜猜是什么动物的叫声。
  2、继续播放音乐,让幼儿欣赏各种鸟的图卡并提问。
  (1)请幼儿说说倾听地感觉,模仿鸟叫声。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小鸟的各种特征。
  (3)让幼儿假想自己是只小鸟,张开翅膀,来一段即兴的,自在的律动仿真飞翔。
  3、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叶子并引导幼儿思索,我们可以利用叶子做小鸟。
  4、向幼儿介绍叶子鸟的做法。
  (1)请幼儿将叶子拼贴在图画纸上。
  (2)再利用添画的方式在拼贴的叶子旁绘画,完成一只叶子鸟。
  (3)完成后,展示幼儿的叶子鸟,并互相欣赏。

  教学反思:
  本学期小班科学课程分4单元。第一单元主要介绍春天的植物—花草,为了更好地引出第二单元—鸟的认识,这节课主要起衔接作用。本班幼儿年龄差异较大,所以幼儿的认知理解能力水平不同,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最后以手工课的基本要求设计本教学活动。 教学准备中,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准备小鸟的图卡应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外貌特征代表的几种就可以了。

  活动延伸:
  1、可以让幼儿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素材制作小鸟
  2、让幼儿多关注小鸟,小动物;爱护它们,保护环境,更好地做到情感迁移。

第100篇、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嘎啦”变形记教案

   活动目标
  1、能初步了解人消化食物的过程。
  2、认识身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及基本功能。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小嘎啦变形记》故事挂图,录音。
  2、可拼拆的人体内脏模型、每人一颗五香豆。

  活动过程
  1、尝一尝。
  ——幼儿每人一颗五香豆,一边吃一边思考:五香豆吃到我们肚子去后会变成什么?
  2、说一说。
  ——请幼儿互相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想。
  3、听一听。
  ——教师出示挂图,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引导幼儿思考:豆豆最后变成什么?它是怎样一步步变成粪便的?
  ——欣赏录音故事,加深对食物消化过程的了解。
  4、想一想。
  ——教师根据故事情节演示人体内脏模型。
  ——请幼儿边听,边看,边触摸自己消化器官所在的身体部位,加深了解。
  ——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体验发现的乐趣。
  附故事:“小嘎啦”变形记
  “小嘎啦”是一颗可爱的小豆豆,这会儿被送到了嘴巴里。
  只见两排雪白的牙齿向自己压下来,“小嘎啦”一下子被咬成了两半。牙齿还在不停地嚼呀嚼,眼看着自己越变越小,“小嘎啦”急得直向牙齿叫:“你可别再动了,我被你嚼得不成样子了。”牙齿慢吞吞地说:“把你磨细了,才好————”
  牙齿话还没说完,“小嘎啦”只觉得咕咚一下,自己走过了一条直直的管道,来到了一个黑暗的大房子里。这房子会不停地动,“小嘎啦”和它的朋友在房子里转来转去觉得挺舒服,不一会儿睡着了。
  一觉醒来,“小嘎啦”发现自己变得粘乎乎的,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这是什么豆腐?好像是个迷宫,会不停地动,四面还有许多细细的毛。”“小嘎啦”正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迷路,突然发现自己身上不少粘乎乎的东西被细细的毛“吃”进去。还好,“小嘎啦”没有全部被吃光,剩下一点“渣渣”。
  他急忙向前跑,不久看到了一个宽敞的通道,“咦,前面有点亮光,一定是个门。”真的,前面是一个门口,通向门口还有个滑梯。“小嘎啦”高兴地沿着滑梯哧溜一下滑出了门口,睁开眼睛一看:“天哪,我变成了什么呀?”

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五篇教案》: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五篇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处的方法,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安全活动课,快来看看安全教案五篇教案吧。

《幼儿园户外活动教案3篇》:第1篇、小班户外游戏活动教案:攻城游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动作的敏捷性,提高奔跑能力。  2、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3、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

《科学大班教案大全10篇》:第1篇、大班优秀教案:动物的天敌和朋友幼儿园大班优秀教案:动物的天敌和朋友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动物之间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2、通过活动、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经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