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大班数学区20篇教案

日期:2021-02-03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大班数学区20篇教案,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数学区20篇教案

第1篇、大班数学活动我们一起去旅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感知3以内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了解3以内的实际含义。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感知3以内的加减法
  活动难点:了解加减法的实际含义

  活动准备:
  1.课件《我们一起去旅游》
  2.数字卡
  3.自制的加减算式卡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教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旅游见闻吗?(幼儿依据自己实际经验介绍。)
  你们知道中国还有哪些有名的地方吗?(出示图片或者照片)
  2.教师播放课件中的著名城市和风景名胜,幼儿通过图片,了解我们国家著名的城市和 风景名胜。

  二、游戏
  1.教师:这里有一些旅游卡片,你们可以两个人一起玩。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进行数物对应练习,两人结伴。
  规则:两张卡片出现的加号,则数字相加,按得数取雪花片;若两张卡片出现的是减号,则数字相减。

  三、游戏我们一起去旅游
  1.教师:我们到了那么多地方旅游了,你们都是乘什么交通工具呢?(教师逐一出示自制的有交通工具的图片。)我们一起乘坐交通工具去旅行好不好?
  2.每个幼儿手持写有数字的"票子"(或写有算式的"票子"),以票上的数字(或票上算式答案的数字), 去寻找贴在画有交通工具的图片上的相应式题的答案的数字,以寻找旅游中自己将乘坐哪种交通工具。
  3.让5个幼儿分别扮演某种交通工具的司机,站立在交通工具前,发出指令,如"嘿嘿!我的火车(或其他交通工具)就要开,开到北京去,有票的乘客请上来。"持有该试题得数"票子"的幼儿,凭票上车, 直至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开走,游戏结束。

  四、活动延伸
  1.相减,按得数行棋。

  活动反思:
  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用尺量一量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和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
  2. 欣赏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
  3. 萌发对测量的兴趣。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
  2. 测量的表格、笔和纸盒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发思考
  师:教师里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宽有多长么?
  师:那如果我想知道他们的有多长有多宽,谁可以帮助我呢?(幼:尺子)
  师:现在请你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呢?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尺子呢?
  教师小结:尺子上面有数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够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现在请你来数一数直尺上面的小格子(就是刻度),数完以后请你尝试测量一下铅笔盒的长度。量出请闭合的长是几个小格子,宽是几个小格子,并把你量出来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师:现在你已经量好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来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小结:测量时尺子和被测量的物体起点要对齐,要及时做记号,继续测量。要记住原来量了多少格,然后把你几次测量的数据加在一起,最后结果就是物体的测量长度。

  三、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小朋友测量的铅笔盒的长和宽是不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小结:铅笔盒的大小不同,他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不同。)
  师:现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刚刚老师教你们的那种方法去测量别的物体了。

  四、问题迁移,欣赏各种尺(直尺、三角尺、卷尺等),并了解作用。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尺子,请你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些尺子,看看这些尺子有什么作用,你都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尺子呢?

第3篇、大班数学活动学会认时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半点。
  2、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幼儿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时钟模型每人一个,1―12的数字头饰一套。
  2、大时钟两个。

  活动过程:
  1、拨钟听时间,复习整点及对表盘结构的认识。
  2、学习看半点。
  (1)动画城每天什么时间播出?引出半点。
  (2)出示两个大时钟,一个是整点,一个是半点,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二者指针的不同,认识半点。
  (3)拨针演示,引导幼儿了解分针、时针的运转规律,分针走半圈,时针走半格。
  3、幼儿操作。
  (1)幼儿验证分针走半圈,时针走半格。
  (2)教师说出一日活动的安排时间,让幼儿练习拨整点,和半点。
  4、游戏巩固《分针带着时针转》。
  12名幼儿戴1―12的数字头饰,按顺序拉成圆圈,表示一个大表盘,再请2名幼儿扮分针,1名幼儿扮时针,在圆内边念儿歌边转圈。儿歌结束两针要指向教师事先要求的时间,扮数字的幼儿当裁判看是否正确。儿歌:小钟表啊,表盘圆,12个数字围一圈,分针长来时针短,分针带着时针转,睁大眼睛仔细看,现在究竟是几点?

  活动延伸:
  1、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时钟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回家和家长共同制作小钟表。

  活动反思:
  此活动虽然是个旧题目,但设计者打破以往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幼儿自己操作,观察理解,最后得出结论。比如掌握难点“分针走半圈,时针走半格。”都是主要让幼儿自己动手拨针,亲自尝试,验证得出结论。
结尾部分也比较新颖,采用游戏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一步掌握了学习内容。延伸活动中制作小钟表也是一个理解内化的过程。

第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逛超市教案

  活动目标:
  1.在逛超市活动中复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
  2.并初步感知钱币的换算关系。
  3.能将自己的活动过程清楚正确地填写在表格中,初步感知用表格的好处。
  4.会做文明顾客,爱惜商品,轻拿轻放。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①银行,分有四个窗口,分别巾上1元、2元、5元、10元标志。
  ②超市:商品上分别贴上以1—9不同价格的标签。
  2.钱币:1元、2元、5元、10元若干。
  3.铅笔、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取款
  1.师:今天我们一起去逛超市,那买东西时需要什么?(钱)那去哪儿拿钱呢?(银行)
  2.(引导幼儿观察银行取款处)师:银行开设了四个窗口,你发现窗口上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个窗口只能拿1元或2元、5元、10元)
  3.认识纪录单,并学习填写。
  师:你去银行拿钱先要填单子,你要拿多少钱,就填在单子上,在这张单子上,我们填在哪儿?(在工标记处)
  师:否则这么多人取钱会把钱取光的,那后边的人就没有钱取了,所以银行有规定,每人最多只能拿10元钱。你想拿多少钱呢?
  4.请幼儿示范填单子。
  (1)请一幼儿把想取的钱数填在单子上,例:取9元钱。
  (2)师:怎样才能取到9元钱呢?该怎样拿?请一幼儿示范,师生共同检查。例:分别取了5元、2元、2元。
  (3)学习记录取的钱币面额。
  师:他是怎么取的呢?谁来帮他记下来?(请一幼儿示范记在启示单上)。
  5.引导幼儿相互检查。
  师:取好钱后可请朋友帮你看看取得钱和你想取的钱是否一样。
  6.幼儿取钱,教师注意帮助幼儿检查。

  (二)逛超市
  师:拿了钱我们可以去逛超市了。
  1.交待购物要求。
  师:这么多东西,每样东西多少钱呢?我们可以看什么?(标签)
  今天我们每人只能买一样东西。出门时,请在自动交款处按商品价格交款、找钱。
  2.幼儿自由选购商品,并交款付钱。
  3.提醒幼儿做文明顾客,轻拿轻放。

  (三)记帐
  1.师:今天我们都做了小主人,去超市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你们记得今天你拿了多少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还剩下多少钱吗?(请个别幼儿说说)可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那怎么办呢?(记下来)
  2.引导幼儿学习在记录单上记录。
  师:那我们记在哪儿呢?(记录单上)。买多少钱的东西可记在哪一格?(“超市”格下)还剩多少钱记在哪儿?(“钱”下)边上的“?”表示你是怎么算的?把方法写下来,谁会记?(请一幼儿示范记录,全班检查)
  3.幼儿当自己今日购物的账记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看记录单相互介绍自己购物情况,请个别幼儿在集中介绍。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会用加减运算本领取钱、购物,还会用记录单记录记下自己购物的情况,真能干,那你觉得用记录单记录这种方法好吗?为什么(方便、不易忘、清楚)
  今后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多的更好的表格来帮助你,你也可以把你的好的方法介绍给爸爸妈妈或小朋友。

第5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水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小朋友已经开始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数的可分性方面理解不是太好,在学习中、活动中缺少协商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够完整。

  活动目标
  1.体验数量为5的物体分成两部分有多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标记和数字等符号记录分的结果。
  2.能与同伴协商,学习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体验分享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什么是每次分的数目不相同。
  2.语言的完整描述。

  活动准备
  苹果卡片10张 男孩图片1张 女孩图片1张 操作单若干张 梨卡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分水果
  1老师家里来了两个小客人(哥哥和姐姐),请小朋友帮老师把五个苹果分给两个小客人,在操作单上记录下来,并给大家完整地讲述分的结果。
  2.出示五个苹果请小朋友来分一分,要求要和刚才分的不一样,并记录下来,并完整地讲述分的结果。
  3.引导小朋友讨论:两次分的结果一样吗?帮助小朋友理解什么叫每次分的不一样。 4.再将五个苹果分给两个小客人,要和前两次不一样,可以怎样分?

  二 .操作活动:分水果
  1.发放梨卡片和操作单。
  2.两个小朋友自由结合,分工合作。引导小朋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一人分水果,一人记录结果)
  3.展示小组操作单,并向大家讲述一下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记录结果,同时学习同伴的记录方式。
  4.集体检查是否按要求完成,记得和分的是否一致。再次感受5分成两份有多种不同的分法。

  三.活动延伸
  1,带领小朋友玩“对口令”的游戏。
  2.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分东西的游戏。

  教学反思
  在活动的开始我运用了家里来了客人,要给客人分水果,可我不知道怎么分来引导孩子进入课堂,孩子的积极性很高,也很踊跃。
  在操作活动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是一小部分孩子在操作过程遇到了困难,大部分孩子在分工和合作上还是做得很好的,孩子在讲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也非常的勇敢大胆。
  再重新上这节课 的时候,我会把操作活动这个环节加上逛超市,准备各种各样的水果,让小朋友先去超市买水果,然后再分水果,这样会让学习更加贴近生活,不但学习了生活常识,还给小朋友一个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6篇、大班数学逛超市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设置小超市(物品都卖一元或两元),一元和一角的硬币若干,垫板,两台取款机,作业纸,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人教师:今天小超市开业了,你们想去逛逛吗?我们开着汽车去吧。
  (评析:生活中幼儿喜欢逛超市,老师以游戏的口吻把幼儿引入情境,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

  二、取钱
  1.教师:逛超市买东西,要什么呢?(出示装有硬币的小包,请幼儿听听猜猜里面装的什么。)
  (评析:神秘的小包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幼儿神情专注,听觉参与活动,凭借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活跃了思维。)
  2.教师:取款机里有大小不同的各种硬币,请不用眼睛看,用手摸出三枚硬币,要和老师手上的硬币一样,比谁又快又准。(老师手上是3枚1元的硬币)
  (评析:引导幼儿触摸、感知、辨别大小不同的硬币,发展了幼儿的触摸觉。)
  3教师:请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摸出三枚硬币的?
  (评析:引导幼儿交流操作过程,分享经验,增进了幼儿间的相互学习,教师观察幼儿不同的操作方法,了解了幼儿的操作水平。)
  4.好朋友相互检查一下,是不是都摸对了。

  三、观察硬币
  1.教师:看看硬币是什么样的?它两面的图案一样吗?正面是什么样子?反面是什么?
  (评析:引导幼儿观察硬币的外形特征,增进对硬币的认识,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教师:你们知道一枚硬币是多少钱吗?那么你们手上有多少钱呢?请用动作告诉大家。

  四、抛玩硬币
  1.教师:现在时间还早,超市还没开门呢,我们找空地方坐下玩玩吧。
  2.教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抛硬币的游戏,小朋友把3枚硬币轻轻撒到垫板上,看看有几个正面?几个反面?然后用自己的标记记录下来。

  五、猜硬币教师:我手里有三枚硬币,我将它们藏到两只手上,你们猜猜每只手里藏了几枚?

  六、购物教师:小超市开门了,超市里的商品真多,它们的价钱是不一样的,你们跟好朋友一起逛逛,商量商量买什么,送给谁,每个人都要把自己手上的钱用完。

  活动反思:
  将数的分合经验运用到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幼儿进一步体验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及游戏活动的快乐。

第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10的加法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已经学过1-9的加法,为了激发幼儿更进一步的学习,根据教师指导用书活动要求,设计该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乐意学习10的加法问题。
  2、能在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列出横式: 1+9=10,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10.
  3、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在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列出横式: 1+9=10,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10.

  活动准备
  1、1-10的数字卡片、“+”、“-”、“=”的卡片若干。
  2、笔、纸若干。
  3、蝴蝶、花朵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解答口述应用题
  教师:“今天,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看谁最聪明。”
  教师::“阿依古丽原来有1本书,妈妈又给她买了9本书,阿依古丽现在有多少本书?你是怎么算的?用什么方法算的?为什么?”
  2、教师:“谁能列出算式?”请个别幼儿到前面来列式。
  同法出2+8、3+7、5+5、6+4、7+3、8+2、9+1的应用题,并引导幼儿解答,列式

  二、基本部分
  1、自编应用题并列式:
  (1)提出自编应用提的要求。
  教师: “请小朋友摆一摆桌子上的卡片,然后编10的加法应用题,再列出横式。”
  (2)幼儿摆卡片,自编应用题并列式,教师观察指导。

  三、结束环节
  讨论交流:
  教师:“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来说一说自己编的应用题,考考老师和小朋友”。

  四、延伸环节:
  把卡片贴在墙上,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选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从两方面谈一下:因为本班都是维吾尔族小朋友,对于汉语的表达还是有困难的,前几节课学过1-9的加法,部分幼儿有了一些基础。因为是纯汉语授课,对于我的授课一部分幼儿听起来还是有困难的,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就知道根本就不懂,只有少数幼儿可以和我配合一下,在我讲完以后,民考汉教师再进行解释,那些和我配合的幼儿进一步理解了,至于那些听不懂的幼儿,对民考汉教师的讲解的维语可以理解了,但是用汉语就根本表达不出来。所以一节课上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我的备课是按照教师指导用书的思路设计的,课也是按照几个环节的设计开展的,能听得懂汉语的孩子和我配合得很高兴,听不懂汉语的孩子认识一脸的茫然,总之,每次上课之前我准备一些教具来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结果在语言的障碍中“枯萎”了。

第8篇、大班数学活动分苹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少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一张图,上有20个苹果 、15个梨 、10个香蕉,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卡纸做的奖品彩色小苹果、香蕉、梨图案小勋章数个。

  活动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幼儿;喜欢。
  教:那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苹果、香蕉、杏、还有....。
  教:那么多,哦那天水果王国给我送来了几个勋章图案,他们说你们好聪明,是个肯动脑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给你们(拿出水果勋章)你们看好看吗?
  幼:好看。
  教:想要吗?
  幼:想。
  教:那好。(拿出图)你们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幼;有苹果.....
  教: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好吗?
  幼:好。
  (1、2、3、4、5、6、...)
  教;哦 苹果有20个,小朋友苹果有多少个呀?谁来回答。举手回答,不举手我不让回答,如果不举手,你也说我也说,那水果图案小勋章给谁呢?所以回答问题要把手举好老师叫了才回答。要不然水果家族的朋友不喜欢你们了,不给你们图案小勋章了哟(好,XX你来吧) XX幼:20个。
  教:恩对了,来,你回答的很好,给你一个苹果图案小勋章。
  (一样的依次的和幼儿再数一数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数出了香蕉15个梨10个,香蕉和苹果谁多一点呀?
  幼儿:苹果比香蕉多一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苹果多一点,再在苹果和香蕉的下面对应的写上个数的数字)
  教师:对了,那苹果20个,香蕉15个,那么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朋友们跟着我说:20比15多,20比15大,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
  (再依次说苹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关系)

  活动延伸:
  看见这些水果,我们想象一下,苹果象什么呀?梨象什么呀?....        
我还会想到一首歌谣:排排坐,吃果果——分果果,吃果果,大的给奶奶,小的留给我。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9篇、大班数学认识数字1-5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园小班幼儿多居于乡下,个别幼儿不会数数、不会按顺序读数、有些幼儿喜欢读数可是老把数字的顺序搞混淆。孩子们的年龄偏小,农民一年四季只有冬季有时间,针对乡下的种种局限因素,为了使幼儿能够很好的掌握科学领域的数学部分,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幼儿体会与同伴游戏时候的欢乐,喜欢做游戏。
  2、认知目标:会认读数字宝宝1-5。
  3、能力目标: 能大声地读出数字1-5中的某一个简单的知道数字宝宝的笔画。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能认读出数字1-5。
  教学难点:幼儿能够大胆的读出数字1-5之间的任何一个。

  活动准备:
  数字宝宝卡片1-5各一张、数字宝宝的纸手套若干、数字挂图、动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手指游戏,引导幼儿认识手,并且知道小手的手指数量。

  二、基础部分
  我们有两只小手,每只小手上有5根手指头。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数一数。(教师导幼引儿伸出自己的手,和老师一起数一数。)数完手指以后,出示数字卡片。请小朋友来认一认这是数字几。鸭妈妈生了5个鸭蛋,最近要孵出鸭宝宝了 。请你看一看它孵出了几只。按照这样的程序从一到五鸭妈妈孵出了五只鸭宝宝。把相应的数字1-5贴在鸭宝宝的下面。教师把数字挂图以及相应的有数量的图片出示在黑板上,[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带领幼儿说儿歌,识记数字1-5.儿歌:1像粉笔会写字、2像小鸭水里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钩子能买菜。(教师边说儿歌边做动作,幼儿可以很上口,便于记忆)

  三、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做游戏,请幼儿将纸手套戴在手上,找出和自己手套上相同数字的伙伴,并且唱出找朋友的儿歌。然后带领幼儿说儿歌。整理教具下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课的内容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一点点的偏难。只是简单的认识数字1就可以了!这节课的内容其实可以作为主题教学,可以在一到二星期上完本节内容。大部分的孩子对于数字1-3记忆的比较清楚,到数字4、5的时候就有点难了,有些孩子记不清楚顺序,这就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老师需要下去在更深层次的研究本节课如何让孩子能尽快的认读出数字1-5.上课期间,有一部分的孩子注意力不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紧密程度,以及孩子在课堂上的反映情况。都是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本人自己觉得这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有一些常识和自己的目标完成的不是很理想。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以及孩子的喜欢的教学方法都是这节课的弊端。以后上公开课,需要先了解清楚孩子们更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以及孩子们对课程的方式方法喜欢的程度来设计主题教育。这节课整体还可以,没有考虑到用更好的更直观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孩子,可以试图用一下PPT做一个课件,再加上直观教具我想这节课或许会比第一次上的更成功。让小班的孩子知道简单的笔画应该是中班的课程了,此观点不提倡。

第10篇、大班数学活动门牌号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用数字表示房间的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以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基础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楼房图人手1份、便利贴(门牌号)、PPT、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小朋友乐乐,他最近搬家了,他们小区有好多好玩的滑滑梯呢!乐乐今天就忍不住一个人出去玩了,到中午了,乐乐想回去吃饭,可是他忘了自己住在哪一层楼哪一个房间了,这下可把乐乐急坏了,这时乐乐开动脑筋,想到了自己家的门牌号码,请小朋友们看一看。
 
  二、认识门牌号码。
  1.(1)师:这就是乐乐家的门牌号码(702),总共有几个数字?谁知道乐乐住在几楼第几个房间?(出示PPT)
  (2)师:三个数字的门牌号码哪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楼层?哪两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房间号?
  (3)小结:三个数字的门牌号码第一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楼层,后面两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房间号。
  2.乐乐还有两个朋友也找不到家了:美美和天天。美美说:我的房子门牌号码是201,那我应该住在第几楼第几个房间呢?
  3.天天说:我今天出来旅游了,晚上要在宾馆住,可是宾馆的房间好多啊,我只知道门牌号是218,到底是哪一层哪一间呢?请小朋友们帮助我想想办法啊!
  师问:这个楼层中房子特别多,都超过10间以上,哪些地方一个楼层的房子会超过10间以上?(宾馆、医院)
  师结:现在乐乐他们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可开心了,对小朋友们说谢谢!谢谢!然后蹦蹦跳跳地回到自己温暖又漂亮的房子里去了。

  三、为小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1.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有许多小动物遇到了麻烦,因为它们还没有楼房住呢,怎么办呀?动物们团结起来建造了一个动物新村,里面有一个个漂亮的大房子。(发房子)
  2.看一看这栋房子有几层楼?(贴上楼层)每个楼层有几个房间?(从左往右数)这栋房子有三层楼,每一层楼有8间房。
  (1)鸭妈妈先来住房了,鸭妈妈想我这段时间要孵蛋,我就选间房子孵蛋轻松一点,我就住一楼的第三间房。鸭妈妈应该住在哪?鸭妈妈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让你们的鸭妈妈也住在103房。
  (2)小刺猬说他喜欢住205,谁来帮助它。对吗?你们的小刺猬有没有住进去?那它的房间号是多少?(画出小刺猬)
  (3)小梅花鹿也来了。梅花鹿说,我要住在三楼的最右边那间房。三楼最右边那间房是几零几啊?(提示幼儿从左数到右)让你们的梅花鹿住进去吧。谁来帮老师的梅花鹿住进去?检查对错。
  (4)小狗来了,小狗说它愿意住在小刺猬的楼上。是几零几?请幼儿自己找一找(幼儿先操作,再检查。)
  (5)还有哪两个小动物?小兔和小猴说我们两就住在小刺猬的旁边,做它的邻居,小兔和小猴应该住在哪两间房?谁来帮忙?师幼一人贴一个。小兔住在几零几?小猴呢?
  3.还有很多很多的小动物也想来这里住宿呢!他们和小朋友们说:请小朋友们帮助我们把剩余的门牌号码编出来,这样我们就能找到自己的房间了!(请两幼儿上前贴门牌号码,准别好便利贴纸,彩笔)

  四、延伸扩展。
  编好了要给小动物送信了,它们要来住新房了。要去寄信,光有门牌号码够不够?信封上写了什么?4—1—305,前面的两个数字代表什么?现在请小朋友们将信交给邮递员老师,老师要去送信喽!
  反思:这节课体现了我们数学组的研究点:生活化、情境性,旨在让幼儿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课堂上幼儿积极性很高,操作常规不错,能够跟着老师的步法走,教师上课层次性明显,并且有提升。但是有几点不足之处:
  1.幼儿在讲到鸭妈妈家住的103时,教师应直接出示103的门牌号码,而不是在后面出示。
  2.在摆放动物和贴门牌号码上,要多样性,不能总是幼儿先上前操作,再集体操作,可让幼儿先自己操作,再检验。
  3.在讲到三楼最右边的房间时,老师应先略微讲一下左右,让幼儿了解从左数到右。
  4.楼房出示后应先讲一下楼层,可以标上楼层号。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中,第三大环节是边让幼儿自己操作边讲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设计实际操作性不强,当将准备的教具发下去之后,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就随之分散了,场面会难以控制,会很浪费时间。另外,让幼儿自己操作,写画设计门牌号码,也非常费时间。整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了一些内容没有讲述,值得反思。

  活动建议:
  1、整节活动教师讲述的太多,留给孩子们自己说的时间太少,需要仔细设计,怎样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孩子;
  2、活动中尽量避免孩子边操作老师边统一讲述的问题;
  3、多加一些游戏环节,趣味性不够;
  4、教师的教具准备中,教师的示范画太小,影响孩子们看的效果,可以适当加大一些;
  5、后面环节的设计中,老师可以将门牌号码写好,由孩子们找位子贴一贴,这样效果会更好;
  6、最后延伸活动中关于几号楼几单元的设计可以去掉,直接让孩子们回去观察楼房的号码特点。

第11篇、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 “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第12篇、大班数学活动《5的组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5的组成,初步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5的4种分解图各一张,数字卡1—4各2张,挂图1张,小鸡图片5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挂图
  1、草地上来了几只小鸡?数一数。
  2、小鸡找不到家,引导幼儿帮忙分在两个房间里。怎么分?说明要求和记录方式。

  二、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找出了几种方法,然后让幼儿说一说是怎么分的,请幼儿到黑板上演示分法。

  三、师幼共同总结。
  5可以分成几和几?有几种分法?(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教师用数字将幼儿的分法记录在黑板上。
     5                   5                5                  5
    ∧                 ∧             ∧                 ∧
  1   4              4   1          2   3              3   2

  四、引导幼儿再次讨论。
  1、按照那种顺序分容易看得清,又不漏掉?(一边的数字从1开始,依次越来越大,每次增加1,另一边的数字依次越来越小,每次减少1)。
  2、引导幼儿将5的4种分合方法记录在纸上。
                  5
                 ∧
               1   4
               2   3
               3   2
               4   1

  五、游戏《拍手对数》。
  如教师说:对5“我拍1”,幼儿:“我拍4”,1和4组成5;对5“我拍2”幼儿“我拍3”,2和3组成5;边拍手,边对数,游戏继续进行。

  活动反思
  数的组成是生活中的一个数学活动,具有探索性。孩子们喜欢自己分点心、分玩具、分学习用品。设计5的组成这节教学活动,要注意幼儿原有的经验,充分发挥孩子的能动性,让幼儿自主用不同学具进行探索、演练数的组成。在新要求与旧经验中引领幼儿,让幼儿学习、发现。

第13篇、大班数学比较远近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园很多幼儿都很喜欢玩“掷猫眼”的游戏,所以,我把他们的这个游戏,搬到数学课《比较远近》里。

  活动目标
  1、培养对测量活动的兴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2、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远近。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远近。

  活动准备
  红、黄、蓝、绿珠子各一个。红、黄、蓝、绿绳子各一条。

  活动过程
  一、户外活动:掷“猫眼”(一种球形的珠子)。
  1、每组选一位代表玩“掷猫眼”游戏,看哪 个小组掷得最远。
  2、看一看,哪组嬴?(目测出最远的那珠子。)
  3、用自然步行的方法找出掷得最远和最近的珠子。
  4、故意找出不相上下的黄、蓝两个珠子让幼儿比较。目测不出远近时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
  5、师推荐用绳子测量。
  每组派两位同学拉绳子,红绳子量红色的珠子的距离……(依次类推)。从起点开始,与珠子对齐的位置做好记号。
  6、四条绳子一头对齐,比一比,哪条绳子最长?最长的那条就是掷得最远的珠子的,最短的那条就是得最近的。
  7、找出黄、蓝两条绳子重叠在一起,比比看哪长哪 条短。也就是找出黄、蓝
  两球那条远那个近。
  结论:用起点量起,用绳子越长,距离越远;反之,用绳子越短,距离越近。

  教学反思
  1、《比较远近》是教材里的一个课目,目的是要培养幼儿对“远”和“近”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考虑教学目标,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和他们的喜好,考虑活动 内容。
  2、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非常高,老师让他们参与自己喜爱熟悉的游戏,能够直观地比较“远”“近”,因些很容易让知识从生活化转化成知识化的过程,让他们在玩中获得知识。
  3、在本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自己对教材内容是理解的,对教学目标明确,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适合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因此不花很大的力气,学生却学得很积极。
  4、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剌激学生跃跃欲试,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求知的过程,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调整教学活动。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学习方法适合幼儿特点。但在设计游戏环节的时候由于考虑不周到,在第3个游戏环节“用自然步行法”来比较远近时,由于对“自然步行法”没有讲得到位,对“小选手”的要求没有针对性的要求,高个的和矮个的走子有明显的距离,以至起了争议,这个游戏环节得重新来过。第3和第4环节分别是“自然步行测量”和“绳子测量”,中间没有链接,有点脱节了。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多考虑幼儿的实际,做到每节课都能让幼儿扎扎实实的学到知识。

第14篇、大班数学活动《奇妙的数字“0”》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懂得“没有了”可以用“0”表示,并初步了解“0”还可以表示“起点”、“界限”等,探索“0”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故事探索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数卡若干、直尺、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读儿歌《小猴荡秋千》引入
  2.“小猴子荡悠悠,荡秋千玩累了,肚子也饿了,心里想:妈妈为我准备了什么好吃的?小朋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0”的含义
  ㈠认识数字“0”,知道没有了可以用“0”表示。
  1.出示课件,小猴子吃桃子的图片。提问:
  ⑴盘子里有几个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⑵小猴子吃了几个桃子?盘子里还剩几个桃子?我们用数字几来表示?
  ⑶桃子太好吃了,小猴子把盘子里剩下的1个桃子也吃了,盘子里还有桃子吗?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⑷出示数卡“0”,引导幼儿说“0”像什么,感知“0”的形状。
  ⑸儿歌形象识记“0”:“数字零,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⑹师小结: 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
  2.播放课件,进一步认识数字“0”,知道“没有了”可以用“0”来表示。
  ⑴树枝上的桃子分别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⑵2个气球都飞走了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二)0的减法。
  1.出图,师出示猴子吃桃,问:“盘子里有几颗桃子,吃了几颗,还剩几颗?”让幼儿列一个算式出来。
  2.出图,荷叶上有3只青蛙,跳下水3只,荷叶上还有几只青蛙?
  3.树上有2只鸟,2只一起飞走了,树上还有几只鸟?
  4.小朋友想一想:7-7=?
  5.小结: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0.

  (三)了解“0”还可以表示“起点”、“界限”。
  1.寻找直尺中的“0”,并知道“0”在这里起的是什么作用?(是“起点“的作用。)
  2.玩“数字宝宝排队”游戏,感知“0”在这里表示“起点”。
  3.观察温度计,了解“0”表示“界限”的含义。

  (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幼儿了解“0”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教师提问:你在什么地方见过“0”?
  2.幼儿自由讲。
  3.播放课件,拓宽知识面。

  (五)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数字宝宝“0”,知道它可以表示“没有了”、“起点”、“界限”等意义。其实,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小朋友只要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关于0的奥秘。

  三、活动结束
  请小朋友收拾好学具,随着音乐排队到室外游戏。

  活动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于“0”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些经验还比较零散、不完整。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了解“0”的概念及在生活中的不同意义,本周安排了数学活动“0”,带领孩子一起探索“0”在生活中的作用。活动分成三大块,分别是:认识“0”、0的减法和0在生活中的意义.在认识“0”的环节中,我通过“荡秋千”的互动游戏,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当孩子们看到都被鳄鱼吃掉时,整个教室哄堂大笑,不停喊道:哈哈,没有东西了,是“0”。就这样,活动自然的引入主题。接下来,借助教学挂图及其启发性问题的创设,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 “没有”可以用数字“0”表示的意义,孩子们都能较好的借助生活经验来表达出他们对“0”的认识:盘子里原来有2个桃子,猴子把它吃完了,盘子里就没有了桃子,就是用“0”来表示……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0”也可以表示“起点”、“界限”的含义,我借助玩“数字宝宝排队”游戏引导孩子们按顺数、倒数排队,使得孩子们在切身体验进一步感受“0”的不同含义。最后在探索环节中,引导孩子们从生活中找出与“0”有关系的物品,使得更好地感知、理解“0”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反思活动,我发现:丰富的材料有利于孩子在直观形象材料中探索操作,去参与活动;游戏性的环节起到较好地教学效果,孩子们能自主的探究游戏玩法,从中学到知识;在探索环节中,可借助课前课件的制作进行“闯关”游戏互动环节,这样可以起到较好的提升作用。

第15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对称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对称”这一数学知识点,大志了解“对称”这一含义。
  2、操作体验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学会裁剪简单的对称图形。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难点
  侠义理解“对称”的含义,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运用其知识点,把学以至用放在幼儿的教学课堂。

  活动重点
  广义理解“对称”,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其学习的乐趣。

  活动流程
  一.“玩”对称,体验特征
  1.没人一张白纸,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处开始撕,撕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2.展示部分幼儿的作品,看一看这些图形,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的地方?
  (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小结出这些图形的特点:对折左右两边都相同,把它叠在一起,会重合)
  教师提出概念:像这种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对称图形.

  二.“剪”对称,操作体验
  1.说一说
  定义:什么叫对称?(指图形或物体两对的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看一看
  A.出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幼儿想象结合另一半,会是什么图形
  B.教师用对称的方法对两幅图进行裁剪(示范)
  3.剪一剪
  C.幼儿自己动手裁剪老师已经勾画出来的对称图形
  D.幼儿自己想象裁剪对称图形

  三.“找”对称,提高认识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也是对称的

第16篇、大班数学优秀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2元超市场景、1——10的代用券,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   

  二、在购物游戏中体验、感知单双数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2、幼儿进行购物游戏,提醒幼儿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三、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1、讨论: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多吗?   
  2、回收代用券: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边,都用完的送到另一边。   
  3、集体检验,解决问题:“ 1” 该送哪边?   
  4、教师小结:   
  ①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②10以内有5个单数,也有5个双数。   
  ③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分组操作   
  准备4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转一转: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时记录下指针所指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并写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3、集体游戏   
  抱一抱:单数——自己抱自己;双数——找个朋友抱一抱。

  活动反思:
  《认识10以内单双数》是一个数学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初步理解单数与双数的含义。学习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如何将枯燥无味的数学活动融入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数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时幼儿的生命”,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抛开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活动中,我通过设计了“2元超市”购物的情景。让幼儿在富有生活气息购物活动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启发幼儿寻找身上哪些器官的个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在一系列活动中循序渐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促进了幼儿对单双数概念更深刻的理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10以内的单双数。

第1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序数教案

  活动目标:
  1、能以不同方向为起点,认识10以内的序数。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在序列中的位置。
  3、喜欢参与游戏,并从中获得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能以不同方向为起点,认识10以内的序数。
  难点:把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准备:
  为了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情景,椅子排成横排。
  方向箭头标记卡、伴奏音乐、教师演示板、幼儿操作板、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场外发好入场券带领幼儿进入会场)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手上拿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拿着入场券才能进入会场。你们都在哪里见到过入场券呢?仔细观察一下入场券上有什么呢?
  请小朋友拿着手上的入场券按照座位号,安静有序的坐到位置上。
  小结:入场券上的座位号能帮助我们找到对应的位置,保持会场秩序。

  二、游戏互动,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幼儿坐好后,和幼儿一起活动活动吧!)
  请第一排的小朋友拍手……一号的小朋友踏脚。

  三、操作练习,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巩固对"左右"概念的认知,在操作过程中达到目标1。
  师:请小朋友猜一猜,两只手伸出来会变成什么呢?
  咱们让小鸟飞到左边,再飞到右边,飞到森林里,它很开心,因为有很多小伙伴和它一起玩。咱们一起来打个招呼吧!你们认识这些鸟吗?
  (出示PPT让幼儿认识这些鸟从哪个方向来)
  小鸟们在森里里玩累了,想回家休息。你们看,小鸟的家多美呀!**鸟住在什么哪里?(例如:**鸟住在从左往右数第一层的第*号)
  --依次提问其他小鸟的位置,引导幼儿说完整,巩固对序数的认知。
  师:这里环境优美,把附近的小鸟都吸引过来了。这些小鸟应该住在哪个房间里呢?让我们跟着老师的图卡帮助鸟儿们吧!
  --出示提示卡,引导幼儿完成两张图卡,其余三张图卡粘贴在黑板上,鼓励幼儿自己完成。

  四、音乐节奏游戏,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师:小鸟们,多么开心呀!谢谢大家帮助它们找到家,为了感谢大家,小鸟们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只要按照小鸟们的房间位置来打节奏,就可以为好听的音乐伴奏了。咱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五、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一起玩了很多关于序数的游戏,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会用到序数,你们在哪儿见过呢?(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的序数,然后看图。)
  延伸及总结:请小朋友回去后,看一看你们家的家庭住址或找一找有关序数的内容,回来后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1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我的游戏计划教案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索运用表格、绘画、简单文字等形式,学习制定自己一周的角色游戏活动计划。
  2.获得做事讲求计划性、条理性的经验。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学具:铅笔,幼儿用书第29页(学会计划)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
  教师:我们每天在幼儿园都可以参加哪些游戏活动?
  教师:你们最喜欢在幼儿园玩什麽游戏?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你每天玩的游戏内容一样吗?你都参加过哪些游戏?
  2.学习制定一周游戏计划。
  教师:我们在幼儿园一个星期有几天玩游戏?这5天你都玩了哪些游戏呢?
  教师介绍活动内容与要求。
  教师:请小朋友在记录单上制定出自己下个星期5天的游戏计划。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怎样让别人看出自己的计划有5天?每天自己都想玩些什麽游戏?计划不仅要让自己看得懂,而且还要让别人看得懂。
  幼儿活动,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
  3.展示结果。
  展示幼儿的记录单,让幼儿说说自己能够看懂哪几张游戏计划,鼓励幼儿学习同伴清楚地记录方式。
  集体观察1份游戏计划。
  请一名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游戏计划,集体检查其是否按要求完成。
  找一找记录单上有哪些不同的记录策略(如星期、日期、空格等)。
  4.幼儿再次活动。
  教师鼓励幼儿运用、迁移新经验修改自己的游戏计划。
  效果检查:通过本节课使幼儿知道了自己在幼儿园每天都有玩不同的游戏,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幼儿学会了制定自己一周的角色游戏活动计划。使幼儿从此养成了做事讲求计划性、条理性的好习惯。本节课效果很好。

第19篇、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单双数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我们学校是围棋特色学校,“科学认读”是我们的研究课题,我在孩子们下棋前的“猜先”活动中发现,这个就是“单双数”,所以,我就把这个内容提前上,让孩子了解单双数。

  活动目标:
  1、结合围棋活动,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自由探索了解单数和双数。
  2、感受同伴间相互交流的乐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围棋、记号笔、大数字卡片若干、一幅美丽的图片(各类动植物若干)单双数的汉字词组卡片

  活动过程:
  1、导入――游戏“猜棋”
  我们小朋友都会下围棋,今天老师就用围棋和小朋友一起做个猜棋的游戏好吗?(好)请小朋友每人抓一把棋子,数一数有几颗棋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并找出数字卡片。两个好朋友相互检查一下拿得对不对。
  2、探索单双数――游戏“找朋友”
  (1)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帮他们找好朋友,要2个2个做好朋友,看看他们能不能全都找到好朋友。全都能找到好朋友的,你把你的数字卡片放在这块有一个绿色磁铁的黑板上,不能全部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放在2个红色圆点的黑板上。幼儿操作。
  (2)师生共同检验:小朋友看一看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3)小结:都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双数)不能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单数)出示汉字词组。
  (4)对啊!这些都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叫“双数”,不能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叫“单数”。那么,在我们下围棋的时候,哪里会用到单双数?(猜先),对了,在猜先的时候我们要用到单双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次“猜先”好吗?
  3、寻找单双数――游戏“捉迷藏”
  (1)单双数在围棋中要用到他,在其他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单双数。现在他们就想我们做一个“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出示画面)单数和双数就躲在这幅美丽的画里,你们找找看画里的哪些动植物是双数,哪些动植物是单数,你可以用各种方法把它记录下来,等会来告诉大家好吗?
  (2)幼儿再次操作
  (3)谁先来介绍给大家听,你找到哪些动植物是单双数?(个别幼儿介绍)我知道小朋友都想介绍给大家听对吗?好,现在你可以找你的好朋友介绍一下你找到的单双数。(生生互动)
  4、结束:向你的好朋友介绍完后,可以向客人老师介绍。

  活动反思:
  今天给孩子上的是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单、双数》,让幼儿感知单、双数的主要特征。难点是自己操作对比,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环节设置上,我采用了老师先演示,幼儿发现规律,教师总结,幼儿再操作加深感知的方法。

第2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秋天的昆虫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看图列算式,理解数字及符号在算式中的意义。
  2.在看图列算式的过程中积累加减运算的经验。
  3.能积极参与活动,并清楚地用语言表述算式与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挂图4幅。
  3.幼儿操作单。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看看那儿有什么?

  二、学习解答加减应用题并列式计算
  1.学习解答加法应用题。
  师:这儿的景色真美呀,都有些什么呢?(大树、草、花等)
  师:瞧!这么美的景色把谁给吸引来了?(瓢虫)
  师:花丛中飞来了几只瓢虫?(3只)
  师: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3)
  师:看,又飞来了几只瓢虫?(2只)又飞来的2只瓢虫用数字几来表示?(2)
  师:现在花丛中一共有几只瓢虫?(5只)5只我们用数字几来表示?(5)
  师:我们可以用一道算式把它们记录下来。3+2=5
  师:请小朋友说说看这些数字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花丛中原来有3只瓢虫)2表示什么意思?又飞来了2只瓢虫,5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一共有5只瓢虫)为什么要用加号?加号表示什么意思?(因为又飞来了,变多了所以用加号)等于号表示什么?(一共有)
  师:我们一起把刚才瓢虫发生的事情说一下:花丛中有3只瓢虫,又飞来 了2只瓢虫,花丛中一共有5只瓢虫。3+2=5
  2.学习解答减法应用题
  师:小朋友学得认真,把掌声送给自己吧!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去看看还有哪些小动物住在这个美丽的地方?
  师:看!草地上有几只蜻蜓?(5只)
  师: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5)
  师:咦,飞走了几只蜻蜓?(1只)飞走的1只蜻蜓我们又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1)师:现在草地上还剩几只蜻蜓?(4只)四只蜻蜓我们用数字几来表示?(4)
  师:我们也可以用一道算式把它们记录下来。5-1=4
  师:请小朋友说说看这些数字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树叶上原来有5只瓢虫),4表示什么意思?(4表示爬走了4只蜻蜓)1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还剩下1只瓢虫)这里为什么用减号?(减号表示爬走了、变少了)等号表示还剩下。
  师:我们一起把刚才蜻蜓发生的事情说一下:草地上有5只蜻蜓,飞走了1只蜻蜓,草地上还剩下4只蜻蜓。5-1=4

  三、看图解答应用题并列式(每次出现3幅图)
  1.出示毛毛虫图
  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什么昆虫来了?(毛毛虫)老师手指第一幅图,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树叶上有3只毛毛虫)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又爬来了2只毛毛虫)现在树叶上一共有几只毛毛虫呢?我们一起看第三幅图(树叶上一共有5只毛毛虫)怎么列算式?告诉大家为什么要用加法?(因为又爬来了,原来少,最后一幅图中的毛毛虫变多了,所以用加法)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这三幅图的意思:树叶上有2只毛毛虫,又爬来了2只毛毛虫,树叶上一共有4只毛毛虫。2+2=4
  2.出示蚂蚁的图片
  师:看,这又是什么昆虫?土坡上有几只蚂蚁?这幅图师什么意思?走掉了3只蚂蚁,现在土坡上还剩下2只蚂蚁。现在老师要请一位小朋友完整地说说这三幅图的意思?(土坡上有5只蚂蚁,走掉了3只蚂蚁,土坡上还剩下2只蚂蚁)谁来列算式?说说这里为什么用减法?(因为蚂蚁又走掉了,原来多,最后一幅图中的蚂蚁变少了,所以用减法)
  3.出示蜘蛛和蝴蝶的图片
  师:小朋友看,这里有什么昆虫?(蜘蛛和蝴蝶)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动动你的小脑筋,这两大幅图应该用加法还是用减法呢?(蜘蛛用加法,蝴蝶用减法)为什么蜘蛛用的是加法?(因为蜘蛛又来了,原来少,最后变多了)为什么蝴蝶用的是减法?(因为蝴蝶又飞走了,原来多,蝴蝶最后变少了)谁来用一道算式把它们记录下来。我们一起说说这三幅图的意思。(蜘蛛网上有2只蜘蛛,又爬来了3只蜘蛛,现在一共有5只蜘蛛。2+3=5花丛中有4只蝴蝶,飞走了1只蝴蝶,花丛中还剩下3只蝴蝶。4-1=3)
  总结:今天小朋友学得很认真,学会了看图解答应用题,并且列出了算式。

  四、幼儿看图练习
  1.讲解、示范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来完成一张作业单。先说一说三幅图的意思,然后在下面的空格里列出算式。数字写在日子格里,符号写在圆圈里。
  2.幼儿练习

相关文章

《幼儿园户外活动游戏游戏教案3篇》:第1篇、大班户外体育游戏传球接力教案反思设计意图:我们班幼儿已经能够自主的跑、跳,并能参加一些基本的体育活动,他们很喜欢球,本次活动就是利用幼儿对球类的喜欢,设计传球接力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手脚并用,达到全身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3篇》:小班体育活动教案3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幼儿安全教案大班10篇》:第1篇、大班安全活动教案:轮滑安全我知道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玩轮滑的安全注意事項,学习轮滑安全儿歌。  2、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守玩轮滑的安全规则。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