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班会教案

《让班级生活更精彩》主题班会教案

日期:2022-05-21

这是《让班级生活更精彩》主题班会教案,是优秀的班会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曾经参加过多次的“新基础”班会课的教学研讨活动,通过专家的理论引领以及自己的教育实践,使我对新基础理念下的班会课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我认为一堂精彩的班会课,不应该仅仅是四十分钟的一个即时的过程,它应该成为引领班级阶段生活的“情报站”,学生未来成长的“加油站”。它应该是一段时间来班级教育痕迹以及学生成长经历的呈现,它应该能够引领我们的学生展开一段富有德性的班级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基础理念下的主题班会,与传统意义下的主题班会相比,就有了许多本质的区别:

  (一)班会定位的差异

  传统意义下的班会,它只是作为一个单独的教育点存在在那里,它所承载的教育功能,可能更多的是让学生对班会的特定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当然它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新基础理念下的班会课,会被纳入到一个阶段班级教育的系统之中,与前后的教育是相互融合的。它的开展,为学生真实思想的生成、行为的实践与内化提供了一个和谐宽松的平台;也为班集体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扎实而丰富的生长空间。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一段生活经历,生成一段积极的成长体验,班集体的建设也会在此间朝着一个更加积极而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主题来源的不同

  传统意义下的班会主题或许是班主任信手拈来的,或许是学校从上至下布置的。这样的主题是静态的,是高高在上的,是就事论事的,是与学生的生活相对割裂的。比如,开展一个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这个主题的得来是没有任何班级生活征兆的,可以说是“空穴来风”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这样的一个政治教育的任务;而新基础理念下的班会课,它的主题的来源是具有生成性的:学生在由教师精心组织的一系列班级、年级、学校活动的过程中,呈现出许多问题,甚至是错误。班主任抓住这些“资源”,整理出学生未来阶段发展的一个生长点,而这个点就能成为一堂班会很好的主题。这样的班会主题源自于学生的生活,又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是动态生成的。

  (三)班会过程的区别

  传统意义下的班会过程是预先设计的,是程序式的,平面式的、展示型的。内容以文艺表演居多,而各个环节之间是相对割裂的。新基础理念下的主题班会,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预设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生活现状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是以广泛的鲜活的班级生活作为基础的,所以班会的呈现过程不但不会拘泥于教条的框框之中,而且还会以此生成出许多新的“碰撞点”、“闪光点”。

  (四)师生关系的不同

  传统意义下的班会课,教师是班会的幕后组织者,她与学生的关系更多的是指挥者与被指挥者、传授者与被传授者之间的关系。她统领着整个班会流程,但她同时又是一个完全的幕后策划者。课堂上,她不需要与学生有更深一步的交流与沟通,她所关心的是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与流畅;而新基础理念下的班会课,教师则是一个全新的角色:她既是班会的策划者,又是学生真情流露的“倾听者”,更是学生迷茫时的“引路人”。这种师生关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少了许多“传教士”的严肃与神秘,多了许多“好朋友”的亲切与自然。这种关系,也使得教育变成了真实的师生之间的对话。

  (五)班会影响力分析

  传统的班会对学生的教育是即时性的,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强势性的,单一性的,学生可能被动接受的成分更加多一些。而新基础理念下的班会课,它对学生的教育是浸润性的,因为它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弥漫在一个阶段的班级生活中,在教师所给予的核心价值的引领下,学生们自主实践与体验,这样的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

  从上述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基础理念下的班会课,是以学生的班级生活为基础的,是以班主任的系统规划作为前提的,是在师生自主创生班级生活的过程中逐渐推进和深入的。围绕班会教育,经营好班级的主题生活,真正地提升班会课的教育价值,我认为班主任应该要围绕班会课的主题,以班会课为轴心,注重以下的几个教育过程:

  (一)重视班会前期的生活积累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明确向学生提出教育主题与教育要求,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活动;也可以联系科任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主题教育。如:根据我班学生意志力薄弱,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缺乏持久战胜困难的勇气这一现状,我计划在班中开展“阳光总在风雨后——挑战自己我能行”的主题班会。班会前,我让学生分析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预计挑战的项目和挑战的策略;与此同时我还给每位家长写了一份《告家长书》,真诚地诉说了我近阶段的教育主题,要求家长协助并支持学生开展挑战体验。因为有了细致到位的前期准备,学生们开始了一段积极的“挑战自己——我能行”的生活经历。这段经历帮助学生积累了许多的快乐或痛苦的体验,这些都将被作为丰富的资源,在班会课上“重现”,并组织大家“咀嚼”与“消化”。以细致的教育过程来代替烦琐的班会排演,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又具有代表性的生活体验来预设好整堂班会,这样才会使班会回归于生活的本色,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关注班会四十分钟的即时过程

  要想让班会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班主任首先应该有意识地让班会课成为一个全员参与和分享的过程。每一个学生因为有了前期的生活经历,他们都会有许多体验可以述说。当然呈现体验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个体的、可以是小组形式的;可以采用直接叙述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小品再现的方式。总之,班主任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不管他的感受是肤浅还是深奥,要让班会课成为学生尽情交流、抒发内在思想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个体、学生小组、班委、双班委的作用。其次,班主任老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到教育的契机:帮助学生整理出他们成长中遇到的本质的问题,给予提升与疏导,而这种疏导能够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能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发展轨迹。班会过程中,教师还应敏锐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延伸出学生未来发展的又一个生长点。

  上述两个过程是班主任依据核心价值有意图地指导、纠正学生当前阶段生活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前一个阶段是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体验的过程,而后一个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生活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的过程,而反思的过程又直接关联到学生未来的生活之中。

  (三)不忘班会后续的教育过程

  四十分钟的班会课虽然结束了,但教育将继续,学生们生活的步伐也永远不会停止。班主任要紧紧地抓住前两个过程中遗留的问题,进行更加全面而科学的后续教育。让学生在班会过后的生活中,能继续地、更完美地打上主题班会的烙印。不要让班会的影响在班会结束后嘎然而止,让这阶段的教育成为班级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延续与发展。我想班级教育活动的开展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又一个过程中推进与呈现的,也以此引领着学生的生活,促进着学生的成长。

  一堂精彩的班会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段富有的生活体验。在新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如果班级的制度建设能够依托系列性的主题班会逐步深入的话,班级的常规建设也就不再是班主任老师临阵磨枪的即时行为,而是因为能扎根于班级生活的土壤中,变得更加枝繁叶茂了。我们理出了班级建设的一个轨迹,那就是:小岗位建设——小组(小队)建设——班委建设——双班委的建设——班级核心文化的建立。如果在每一堂班会课前期的准备、即时的呈现、后续的坚持过程中,都能无形中渗透相应的班级组织建设的话,班级的组织建设就不再是空中楼阁,不再是班主任从上至下的灌输与管束,这样的组织建设因为有了学生自主的创建体验,而会建立得更加牢固。

  道德的成长应该是一种生活的经历,一种生活的态度,所以利用主题班会,建立有序的班级制度,打造积极的班级文化,经营富有德性的班级生活,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生命成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德育途径。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