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归园田居(其一)》三案·四课·五环教学设计

日期:2022-05-26

这是《归园田居(其一)》三案·四课·五环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设计理由: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本课旨以在以三案·四课·五环教学设计的形式,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解读,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吟咏诵读,把握作品内容和诗人的感情,背诵全文;

  2.品味揣摩诗句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提升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过程:导——疑——探——延——练

  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设疑讨论法、精练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品味揣摩诗句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提升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反复吟咏诵读,把握作品内容和诗人的感情并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设疑讨论法。围绕目标,设计问题,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推进合作探究手段的落实。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躬耕垄亩,踏踏实实做一个农民;他啸傲纸上,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传统的山水风景因他的创作而带上了汗水的味道和泥土的气息,诗人也由大自然的旁观者变成了大自然的参与者。他就是中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诗歌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

  教师泛读,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

  二、学生质疑(结合预习案)

  三、合作探究

  1、先看诗歌的题目《归园田居》,很简单的四个字,包含了重要的信息。这里面有一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那一个字?

  明确:“归”。围绕这个“归”,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1、为何而归?2、归向何处?3、归去如何?

  本诗主要写了这三个内容。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解读这首诗

  2、先看归向何处?诗人的归处是田园。看中间写田园生活的八句“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朗读并思考: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构建这幅优美宁静的田园图景?

  意象:方宅、草屋……鸡鸣,等等。这些意象都是农村生活中最常见、最平常的,可见,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并没有追求新奇。整首诗(包括这八句)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语,语言非常朴素。情感:没有悲痛欲绝货控制不了的喜悦,也没有强烈刺激或不能自拔的伤感。

  3、苏轼说:“陶渊明的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看这写田园图景的这八句,思考:你认为哪些是奇句,奇在哪里?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田宅尚丰、心地尚宽)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浓荫密盖、桃李飘香)

  A. 炼字:荫、罗;“荫“写出了树木高大,枝叶繁茂的景象,茂盛的榆树和柳树遮住了草屋的后檐。“罗”说明房前长着桃树和李树,花开得很热闹,层层叠叠,竞相绽放。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派朦胧,一片和谐)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种雅趣,一种怡然)

  4、美好的田园是陶渊明的身归之处,那么陶渊明归田园后如何?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体会陶渊明的归来后的感觉。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5、这首诗的诗眼是“归”归是回归、走向的意思,他是从哪里走向田园呢?【官场】从古至今,官场可以说是一片热土,太多的人心向往之,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官呢?用诗歌中的语句来回答。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性”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藩篱”。网和笼子被困在里面有什么感觉?压抑、束缚,写出了官场的黑暗,肮脏。

  四、延伸拓展

  6、既然本性热爱自然,官场又很黑暗,那么当初为什么要去做官呢?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怀着远大理想和抱负,满腔热忱投身官场,面对的却是巨大的黑暗和时代的混乱。我们平心而论,一个人要以一己之力去改变一个时代,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要做出选择:留在黑暗里还是离开?我们来看他的选择意味着什么?

  田园:亲自耕种,生活贫困,身心自由。

  官场:衣食无忧,身处牢笼,身心束缚。

  陶渊明早已成为过去,但是人到底应该怎样生活?知识分子如何面对进退,的人生选择,千百年来,人们的思索却未停止。陶渊明的选择或许我们不认同,但是他仍然告诫我们:不管我们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有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那就是人格的完善,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五、提升精练

  1.致隐士陶渊明 采菊东篱

  悠然南山

  一段佳话

  相传了千年

  曾经令多少人称羡

  你的飘逸

  你的超然

  连同你醉人的诗篇

  早已溶进了那美丽的田园

  每次读你

  总是不由感叹

  像你一样的摈弃羁绊

  又何尝是想象中的

  那样简单

  于浩淼史河中

  你迎风走来

  带一缕乡野春风

  携一颗放达之心

  不吝去留

  站立成晋朝里最美的风景

  让后人仰望!

  1、(2012·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注] 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要求鉴赏诗歌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考生要明确三点:一是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二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是情景相生,二者是如何转化依托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除了按步骤答题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凝练性。此题难度较大。

  【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最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声声慢》三案设计

  预习案:

  温馨提示:

  亲爱的同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柳永、苏轼、辛弃疾等几位大词人的佳作,对词的品读、鉴赏有了一定的积淀,相信你们在词的品读、鉴赏中体验到了文学的无穷魅力。今天,我们再来牛刀小试,一起去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相信大家一定做得更好!

  1、先看诗歌的题目《归园田居》,很简单的四个字,包含了重要的信息。这里面有一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那一个字?

  明确:“归”。围绕这个“归”,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1、为何而归?2、归向何处?3、归去如何?

  2、我的疑问:A。本首诗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为何我读后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呢?老师可否讲解一下 B。自古以来,人们都渴望做官发财,陶渊明为何要辞官归田隐居,这让我们很困惑?

  探究案:

  1、释疑:就学生的质疑分类、分组解决。学生完成不了的师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

  2、看中间写田园生活的八句“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朗读并思考: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构建这幅优美宁静的田园图景?

  明确: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特点:恬静、幽雅,空阔、简陋、宁静等。

  3、苏轼说:“陶渊明的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看这写田园图景的这八句,思考:你认为哪些是奇句,奇在哪里?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田宅尚丰、心地尚宽)

  提示:作者运用了不确定度计数法,这是农村的一种习惯。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浓荫密盖、桃李飘香)

  B. 炼字:荫、罗;“荫“写出了树木高大,枝叶繁茂的景象,茂盛的榆树和柳树遮住了草屋的后檐。“罗”说明房前长着桃树和李树,花开得很热闹,层层叠叠,竞相绽放。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派朦胧,一片和谐)

  A.写景角度的变化;有一个字提示了写景角度的变化——“远”,说明从这儿转入对远景的描绘,也说明之前四句是近景——远与近:写景角度的变化之美。

  作者从远出进行描写,写出了村庄在暮色中模糊不清的样子,以及炊烟缓慢轻柔飘升的形象呈现在我眼前。

  B.暖暖,依依,叠词的使用,使音韵和谐,节奏舒缓,读起来很顺畅。特别是“依依”一词,好像是在说炊烟也舍不得离开村庄,它在缓慢声控,似乎不忍离去,“把炊烟拟人化了,很有人情味。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种雅趣,一种怡然)

  B.傍晚,田间忙碌的人们都归来了,只听见远处的深巷中传来狗的叫声,桑树的枝头不时传来几声鸡鸣。为本来画面增加了声音,但是整个画面却很宁静,这里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写景角度的变化之美。

  问:诗人在这里透过简单的一笔,传达了丰富的言外之意,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他生活的田园,其实就是他梦中的桃花源)

  学生小结:田园生活中最常见的景象,在诗人的眼里是那么的美,那么的闲适恬淡,带给了他内心无限的喜悦,使他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闲适有自在,对自己居住的环境特别的喜爱,田园的一草一木都让他沉醉,觉得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桃花源啊!

  4、美好的田园是陶渊明的身归之处,那么陶渊明归田园后如何?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体会陶渊明的归来后的感觉。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这首诗的诗眼是“归”归是回归、走向的意思,他是从哪里走向田园呢?

  官场

  5、从古至今,官场可以说是一片热土,太多的人心向往之,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官呢?用诗歌中的语句来回答。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性”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藩篱”。

  四、延伸拓展

  6、既然本性热爱自然,官场又很黑暗,那么当初为什么要去做官呢?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A.陶渊明是读书人,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B.当时社会混乱,官场黑暗。

  C.家庭贫困,生活所迫。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

  翻译: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而他却能安然自得。

  余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序)

  翻译: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结论——可见他生活很贫艰难。

  7、在陶渊明眼里,有什么比贫穷更难忍受,请谈谈你的看法?

  和贫穷比起来,社会动乱、官场污浊使他更难忍受。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守节操,独善其身,宁可穷困也要坚守自己人格,而绝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陶渊明形象,陶渊明坚守自己精神上的一片净土,这正是他人格的可贵之处。

  怀着远大理想和抱负,满腔热忱投身官场,面对的却是巨大的黑暗和时代的混乱。我们平心而论,一个人要以一己之力去改变一个时代,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要做出选择:留在黑暗里还是离开?我们来看他的选择意味着什么?

  归田园:亲自耕种,生活贫困,身心自由。

  在官场:衣食无忧,身处牢笼,身心束缚。

  训练案:

  1、仿写

  你是爱恋野林的飞鸟,你是向往大海的游鱼,拥有世间最美的情操。

  弃官归隐,永不折腰是你的品质;静心读书,独自饮酒,是你的嗜好;晨理荒秽,带月荷锄,是你的精神;东皋舒啸,清流赋诗,是你的情操。

  有人尊你为彭泽县令,你却要做五柳先生。官场违背了你的意志,物资满足不了你精神的追求。你是中华田园诗人的代表,你是失意文人心灵的归宿。你就是——陶渊明。

  2、(2012·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注] 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