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揠苗助长》教案设计

日期:2022-06-01

这是《揠苗助长》教案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明白做事不可急于求成,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道理

  4.能朗读文言文版《揠苗助长》,并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短小精炼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助”。)这个字大家都认识,你能说出哪些带有这个字的词语呢?带有这个字的成语呢?

  2.(板书:?苗助长)宋国的农夫是用什么方法来帮助禾苗快快长大的呢?让我们来了解下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1.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故事,不过要带上老师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这些字的字音你能读准吗?

  (出示:揠 宋 焦 筋 疲 勃 截 闷 枯 )

  3. 这些词语都会读吗?读词有个好方法,带着你对词语的理解去读,词语也就能更好地表达你的意思,读出韵味。

  (出示:巴望 焦急 终于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一大截 纳闷 枯死)

  相机指导:巴望——盼望,指望。

  焦急——着急。表示焦急的成词还有哪些?心急如焚、迫不及待、急不可待

  筋疲力尽——一点力气也没有,疲惫不堪。

  兴致勃勃——兴趣盎然。

  纳闷——疑惑不解。

  4. 解决了这些拦路虎,读流利这个故事一定不是难事儿了!

  指名读。

  三、内化课文语言,复述课文

  1. 同学们把这个可怜又可笑的宋人读得如此形象逼真,以前是否听过这个故事?在哪听到过的?

  2. 但是有许多人没有听过这个故事呢!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吗?

  3. 故事可不能就这样贸贸然地讲,要做些准备。再细细地读读课文,你觉得哪些词是你比较关注,讲故事时打算用上的呢?能否在每个小节中选择一个词眼儿呢?不动笔墨不读书,拿出笔在书上画画。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4. 除了抓住词眼,讲故事还要注意什么呢?(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必要时可以加上肢体语言)

  5. 根据你自己找的词眼,做下准备。

  6. 指名讲故事。

  (指导: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可以卖个关子,这样更引人入胜。如:同学们知道揠苗助长这个成语吧?那我要考考你们的,揠是什么意思啊?其实关于这个成语还有个故事呢!)

  7. 故事还在继续。儿子第二天纳闷地跑到天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想到父亲昨天所说的长了一大截,他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陷入了沉思,父亲这样做对吗?

  (引起争议,可以展开小小的辩论。对:出发点是好的。错:急于求成,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吸取教训:做事情要科学。)

  8. 你们说出了儿子的心里话,能否在讲故事的时候把儿子的想法也加上呢?

  9. 指名说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急于求成,却不讲科学的宋人。你发现了吗?

  2.老师这有几个例子,你看看是否是揠苗助长呢?

  (1)老张种了一棵桃树,他希望树能快点开花结果,就拼命给它施肥,结果没几天,桃树就枯死了。

  (2)小红在学吹笛子,她坚持每天练习半小时,因为她相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3)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孩子四岁时便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小学读书,结果孩子理解能力比同龄人差,学习跟不上,体育也达不了标,因为个子小,还经常被同学欺负。

  3.怎样才能不犯揠苗助长的错误呢?科学的知识都从哪里来?(通过学习、观察,掌握科学知识,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4.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才读这个故事时,又是一种新的体会。

  五、 古今对比,拓展迁移

  1. 课文一共用了157个字讲了揠苗助长这个故事,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只用41个字,同样讲清了这个故事,想读读他是怎样写的吗?

  2. 出示: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悯:担心、忧虑的意思。

  长:生长、发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天色已晚,月光已经蒙胧不清了。)

  谓:告诉。

  病:劳累。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趋:赶去。

  槁:枯干。

  3.师范读,可以自己根据老师读的划下节奏。

  4.你能根据下面的注释以及我们的课文来理解并读通这段文言文吗?

  5.指名疏通文言文,并读。

  6.指导朗读。慢一些,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

  7.再读读我们的课文,比较下课文也就是白话文和文言文有什么区别及联系呢?

  (文言文比较短小精炼,白话文描写比较详细)

  8.古人是否就是这样说话的?文言文的产生是因为在古代,科学不够发达,没有发明纸,把字都刻在竹简上,用绳子穿上。无论是刻字还是阅读、携带都十分不方便,所以人们要想办法用尽可能少的字将事情表述清楚。

  9.其实我们的国学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从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到科举考试必考的四书五经,都蕴涵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丰富知识,都教给我们为人处事的方法和道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像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也有文言文版的,需要的课下可以问老师来要。希望大家能从文言文的学习中获得乐趣。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