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六年级下册《11.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2-06-09

这是六年级下册《11.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和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2.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加深对人物高尚品质的感悟。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品质。

  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所学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李大钊被捕前后所发生的事件。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深入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故事,感悟其人物的品质。 根据上节课所学,我们知道了有关李大钊的哪几件事?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内容,熟悉文本脉络,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品读文字,感悟人物形象

  (一)默读课文,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画出

  文中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和言行的语句,在有感触的地方批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圈出重点词语,想象词语背后的故事),师巡视学生在书上批注、圈画的情况。

  (二)针对圈画、批注的词句,分享交流自己的感受。

  1. 聚焦“被捕前”部分:

  (1)出示句子: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质疑:父亲为什么在那段时间会回来的很晚?

  预设:生先谈自己的想法,再出示相关背景资料(1926年春,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李大钊在极其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而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在1927春,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北伐国民革命军,下令通缉李大钊同志。)根据背景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局势的危急和严峻,从而明白李大钊必须争分夺秒地工作。

  (2)引导体会,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面对越来越紧张的工作,面对朋友和母亲的劝离,李大钊可以有哪些选择?但他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从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革命者?

  预设:李大钊可以选择先离开北京,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李大钊却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出示句子: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师引读: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的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你从句子中的哪些地方具体能够感受到父亲的态度是坚定的?(常、不能轻易、反问句的使用)

  生:感受到一位面对危险来临时不怕牺牲、对工作高度负责、对革命高度忠诚的革命者形象。

  2.聚焦“被捕时”部分:

  出示: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敌人就这样来了......

  此时的父亲有什么样的举动?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生谈体会:这是对人物动作描写的语句,体现出李大钊面对敌人的突然到来所表现出的镇定自若和心中有数,他的动作没有一点迟疑,可见李大钊早有准备,敢于直面敌人。而敌人所表现出的嚣张气焰与父亲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部分还有哪些地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

  生先汇报,再出示: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的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敌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分角色朗读上面的句子,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对比写法的好处。

  3.聚焦“被审时”部分:

  这一部分中有哪些触动你心灵的地方,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1)生汇报,出示句子: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他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

  生谈体会:“乱蓬蓬的长头发”可见父亲已经受刑;“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而且是在被百般折磨后的外貌描写,“平静”可见父亲已经接受了一切,他的信念高于生命,“慈祥”可见面对自己的亲人,父亲仍然是从前的样子,这就是真实的父亲,忠于革命、热爱家人。

  (2)生接着汇报,出示句子: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如果说前面句子中的“平静”一词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已经接受了一切,他的信念高于生命。那么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一点?(安定、沉着) 在大家眼里,李大钊是一位忠诚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他又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汇报,出示句子:父亲一向是慈样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是啊,前面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忠于革命、不怕牺牲、在敌人面前表现的如此镇定自若的革命者形象,而此时我们又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祥、耐心解答“我”所有疑问的父亲。

  (设计意图:从故事一步步的发展中感受人物品质,通过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和词语来感悟人物形象;同时,学习借助所搜集的背景资料加深对人物高尚品质的感悟。)

  三、聚焦全文,总结写法

  1.回顾板书,梳理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通过学习课文,李大钊鲜明的人物形象已跃然于纸上,谁能说说作者是如何给我们刻画出这一人物形象的?

  生:文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细节描写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忠于革命、不怕牺牲、热爱家人的人物形象。

  师小结:我们知道课文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在这样具体生动的描写中,李大钊这位对家人慈爱的父亲、对革命忠诚的先烈就好像站在我们的面前了。

  2.读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出示相关句子: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生汇报:这样的写法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完整。

  师小结:我们在写文章时,在开头提到的某个重点,在结尾再次以正面或侧面的方式提到,这样的写法就叫“前后照应”。

  课文还有哪些前后照应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生汇报: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这就是前面埋下伏笔,后面揭示答案,使读者对人物的做法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更深的印象。

  (设计意图:回顾板书的同时,梳理出文章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即作者抓住人物细节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不仅如此,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所以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除了李大钊,说说你们了解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分享交流,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出示资料,李大钊墓碑上这样写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刻在墓碑上的这些文字应该是对李大钊一生的最好评价。 这些无数革命先烈都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让我们大声朗读《囚歌》,感受他们内心的坚定和崇高吧,齐读《囚歌》。 (设计意图:在分享交流中、在朗读中,再次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品质,情感得到升华。)

  五、布置作业

  走进课后阅读链接,了解相关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在课后阅读中了解更多的革命事迹,以此指导我们的言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紧张工作 不怕牺牲

  被捕时 镇定自若

  被审时 忠于革命 热爱家人

  被害后 全家悲痛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