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三峡》教案设计

日期:2022-06-10

这是《三峡》教案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导入新课: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在诗人的眼中,皎洁的明月,寂寞的野花,流动的江河,险峻的山峦,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常与明月对饮,同清风闲谈,故出现在作者笔下的山水草木,也都是清新可爱,带着许多灵气。就如北魏的郦道元,他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又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因此他的《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又同时能带给人们以艺术上的莫大享受。《三峡》正是其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它仿佛是一轴绮丽多彩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来体会和感悟其中的妙处。

  (二)复习检测

  先检查一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同学互考准备(两分钟)(互相帮助,合作学习)

  (2)提问比赛,按行提问,给胜出的掌声,体现互动。(两行,到三行随意)

  (三)合作探究:

  余秋雨这样说:“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 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可见三峡有着巨大的魅力。

  三峡又究竟给了作者以多少画之笔意、诗之灵感呵?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山水共同组成了绮丽的图画。

  探究问题:(1)山的特点,从那些语句看出来的?

  “巫峡十二峰”的景观。而且这些山峰十分密集,所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而且它也说明了峡谷之深。

  长,连,高。(正面,侧面烘托)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 “巫峡十二峰”的景观。而且这些山峰十分密集,所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而且它也说明了峡谷之深。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

  (2)写水,从四季入手?

  首先是山,然后是水,水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夏,春冬,秋的顺序写的

  第二段描写的是夏天的三峡风光,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然的确有点夸张,但是它却从侧面暗示了夏日三峡的水流湍急,虽说没有明写,但意义却很清楚。长江第一峡瞿塘峡就极为险峻,号称“天堑”。两岸的峭壁如两座大门一样紧束河道 。而且这里江面狭窄,水流湍急,犹如万马奔腾。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也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在杜甫的《登高》中也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

  第三段写了三峡春季和冬季和景色,它又是全文中最美的一段。这一段是动静相结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不禁让我想起“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诗,同时也与前面的一段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一温柔的景色当中又有一些“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给人一种“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清荣峻茂”则给人一种充满生机的感觉。人坐在舟上,望着两岸的山峰草木,看着两边的悬泉瀑布,俯视着脚下的碧水,会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感觉,而如果你是站在高处俯视这些景物,则会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感受。

  最后一段的亮点是三峡的猿声,“属引凄异,哀转久绝。”又写了渔人的歌声,更说明了猿声的凄凉。许多诗人都把三峡的猿声作为写诗的一大亮点,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说“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也写过“风急天高猿啸哀”

  的诗句,也给我们一种凄凉的感觉。三峡最让人伤心的,恐怕就是这猿声了。

  四季景物的特点?:夏---- -------------------------- 湍急

  春冬------------------------------清秀

  秋---- ----------------------------凄清

  其次,作者写景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文章抓住三峡山的“长、连、高”三个特点来写,极力写出三峡山的雄奇险峻。第二段开始写水,作者按照夏,春冬,秋三个季节写三峡的水。作者描写夏水,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来写夏水凶险、湍急,使人们不敢通行。为进一步验证水流之急,作者把水流和疾风快马作比,突出三峡夏天水流之急,让人感受颇为深刻。春冬之水在作者的笔下摇曳多姿,富有情趣。文章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出此时水的宁静之美。雪白的水流,碧绿的潭水,飘飞的瀑布,倒挂的悬泉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尤其是山顶的怪柏,屹立于风中,给山水之间投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最后写秋水, “林寒涧肃”写出秋天水枯气寒的情景,又选取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猿来表现秋天的凄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萧瑟的气氛,又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赏”作证,

  (3)本来,“林寒涧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啼声的“哀转久绝”已经能够让闻者倍感寒意了。又引用了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又什么作用呢?

  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给人余音缭绕之感。这时的描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如果说在此之前所写的是“风景”的话,到这里已经表现出“风情”;如果说在此之前是写“景”的话,到这里已带着写“意”之味。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整篇文章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

  《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

  三峡这篇精美散文,内容就好像一幅又一幅的山水画。细细品读之中,不时会有闪亮的美点进入我们的眼帘。

  (四)齐读品味

  寻找美点

  我欣赏——————————————————是因为——————————————----

  《三峡》,美在那宏观勾勒的一笔。全文仅150余字,可谓精致小巧,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高超的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颇有“尺幅千里”的意味。文章的第一段只有33个字,却是全景式的宏观勾勒,可谓笔力雄健,内容雄奇,写得异常的美。就那么一笔,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勒出700里三峡的雄险,描写了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壮丽。就那么一笔,视点变化多姿,“三峡七百里”写三峡之长,似乎只有俯视才可能尽收眼底;“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群山的高峻,是纵向的极目远望;“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峡谷的幽深,分明有从下向上仰望的感觉。就那么一笔,表达手法也令人称奇,除了大笔勾勒、进行正面描写之外,还巧妙地进行了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得多好——抬头看天,不到“亭午夜分”,连世界上最有光彩的事物都难以看到,这山还不高吗?这峡还不深吗?

  《三峡》,美在那层层铺展的手法。如果说上面所说的那雄奇的一笔还有一个作用的话,那就是为下一段写水势埋下了伏笔——险峻的山峡造就了江水的湍急。从内容来看,第二段写的是夏季的江水,从写法来看,作者运用了“层层铺展”的手法美美地将水写了一番。第一层,用“沿诉阻绝”写出水涨路绝的壮观景象;然而这还不够,又写第二层,用一个“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特例来极写水速之巨大;然而这还不够,再来一笔,假设“乘奔御风”来与飞快的流速进行比较,从侧面再次进行有力的衬托。在这几笔之中,写得最美的就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几句,它不仅仅只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可让我们想象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荡魂摄魄的快感,它还让我们联想到,李白那极具美感的《早发白帝城》,是不是对此的创造性改写呢?

  《三峡》,美在那错落有致的点染。第三段写的是春冬江景,此时时令不同,水退潭清,山水秀美,与夏日相比又是一番景象。这一段好像是用取景框选取的极为美丽的一角,然后用神工妙笔生动地描画,精心地点染。作者好像是在用这种特写式的精心描绘“以点带面”,来表现三峡与江流的处处美景。这美丽的一角是立体的、错落有致的。低有深潭,然而写深潭还嫌单调,还要写潭中的倒影;高有绝巘,然而写绝巘还觉单一,还要写巘上的怪柏;再添几道“悬泉瀑布”,让它们“飞漱其间”,又是壮美的一景。这美丽的一角又是色调润泽的、动静有致的。你看“素湍绿潭”,雪白的是急流,碧绿的是深潭;你再看“回清倒影”,回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动的是模糊的物影;更不用说那跌宕多姿、水花飞溅的“悬泉瀑布”了,它们甚至让我们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甚至让我们感觉到了随风飘洒到我们脸颊上细微的飞沫。在这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地方,在这生机盎然的山水之间,谁说不是“良多趣味”呢?

  《三峡》,美在那一声悠长的渔歌。第四段写得特别有情调,特别有意境,它写的是秋景的凄凉。从全文来讲,作者在写了夏、春、冬之后必定要描写秋景,而写秋景必.定要注意精选不同的角度。于是,在写了高山深峡、急流碧水之后,他调动笔锋为寒林高猿敷设上一笔,在写了雄壮、险峻、秀美之后,他着力地表现肃杀,在写了形、写了色之后并没有忽略写声,到此作者已多角度、全方位地把三峡的神奇美丽表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不论从哪一个角度讲;这一段中的描写均是妙笔,都能让人进行回味悠长的咀嚼。然而更妙的、更美的就是那一声渔歌,就是那一句似乎顺手拈来同时又是巧妙点缀的渔者之歌。本来,“林寒涧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啼声的“哀转久绝”已经能够让闻者倍感寒意了。然而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给人余音缭绕之感。这时的描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如果说在此之前所写的是“风景”的话,到这里已经表现出“风情”;如果说在此之前是写“景”的话,到这里已带着写“意”之味。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三峡》,美在那独特优美的表达。这一个美点,应该是《水经注》最重要的美点之一,《三峡》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片断,但整本《水经注》的美的基因却依然贯注在这里。就“水经注”三字而言,“注”就是“注释”,“注释”就是一般的解说性的文字。然而郦道元是用文学的语言、用大量的资料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别人的书作注释,将注释写成游记般美的文字,而且对后代游记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就是在文体写作上极具匠心的创造,这就是独特优美的视角。在对“三峡”的描述上,作者的视角同样是优美独特的。一千五百年前的三峡,是狂暴的不能驯服的怪兽,是人们心中的恐惧,人们“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但郦道元笔下流淌出来的,都是对三峡的探幽揽胜,是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是让人留连忘返的山水之美。再从文字表达来看,《三峡》精当凝练优美的语言同样令人赞叹。《水经注•江水》中还有引自《宜都记》的文字,如“自黄牛滩东人西陵界峡口百余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将它们分别与“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敝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相比,在炼字选词、音调节奏、句法运用、情景韵味方面,郦道元的表达“色味”都“要好得远”。所以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峡》中有这样的评价: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三峡,地杰人灵,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的奇光异彩,留下了诗圣文豪的足迹和千古传颂的诗篇。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我们通过欣赏品味也感受到了祖国山水的壮美瑰丽,也激发我们对祖国的热爱。

  《三峡》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学习写法。

  (五)补写景物,学以致用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