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答谢中书书》解读

日期:2022-06-10

这是《答谢中书书》解读,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只有68个字的超短文章,却是一则相对完整的书信(可能略去了称呼语落款等内容)。过去基本上是将它和《短文两篇》的另一篇《记承天寺夜游》一起来组织教学。这次尝试着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处理。

  无庸质疑,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点是作者写景抒情的内容及笔法。但如果仅限于此,或者只是后面加上诸如“孤高傲世”之类的主题揭示,一节课的时间就太平淡空疏了。后来认真参悟了一下课文,觉得还是要另辟蹊径,从文体内容入手,解读上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第一层次,先是讲文章的内容。从“山川之美”入手。关键在于这个“美”字。美在何处?可以逐一让学生研讨。譬如,开头两句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不仅写山高水清,同时也是符合人们视觉上观赏习惯的开头之“总写”,暗合总起句的“山川”二字。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则可以让人生出无穷联想。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夸张手法”“山花烂漫”“五彩矿物”“水光激映”等多种假说,最后,还是认为与“岸”字暗合的“水光激映”说更加合理也更有意蕴。再往下,“青林翠竹”四字实际上是“互文”,且青翠之色,贯穿四季,如此山野,当不寂寞。“晓雾夕日”四句,则由早到晚,从一年之四季到一日之朝暮,在初中语文的《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中,都有类似的描写顺序。一个“乱”字,现此起彼伏的热闹之态,一个“竟”字,呈锦鳞游泳的无限生机。

  说完了景,随即就是点明题旨的最后两句话:“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里的“仙都”与“奇”,点出山景之瑰丽,而“未复”二字,其实指的是“康乐以来”的时间节点,却不包含“当下”的“我”,如此的“夫子自道”,让我们看见一个沉醉其中独得其乐的隐士形象。

  第二层次是从“书”字入手来说的。其实,在导入的时候,我们已经将作者陶弘景和梁武帝的关系,以及武帝招隐时候他的回答,都一一作了介绍。譬如著名的“二牛图”,陶弘景想说的,就是不愿意带上“金笼头”而受羁绊,而是愿意自由自在在乡野间终老。这与道家老祖庄子的想法如出一辙。这时候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来想,这么一则写景状物的美文,居然是一封书信,这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那么,这种写景而不言事的书信,又想表达什么呢?

  到这儿,课堂就可以被激活了。我们不妨从“谢中书”的来信可能有的内容说起。从官名上看,谢元度应该是一个重要官员,他写信给陶弘景,可能确实想请这位“山中宰相”成为名副其实的真正宰相。而陶弘景却用这些景物内容作答,内容不言自明:我自留恋山中美景,无心经纶世务。就像他回答梁武帝的征询“山中何所有,卿何留恋而不返”时候回答的那样: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说到这儿,还可以深入一个层次,将陶弘景和陶渊明、周敦颐等人做一个比较,会发现,他的归隐其实不像陶令一般决绝;他的待人接物,也不想茂叔一样孤高。用后人的话,他就是一个“圆通谦谨”的人,是一个“外圆内方”的人,其实这也是许多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模板。

  (这篇课文的备课,得到宁波鄞州兰青中学马乐老师的帮助,马老师在上完公开课后,将自己的想法与我做了交流,尤其是她对于写景内容的教学处理,有许多独到之处,特此致谢!)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