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饮酒》解读

日期:2022-06-10

这是《饮酒》解读,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陶渊明“饮酒”诗的前三首,说的是他的困惑,彷徨,以及人生究竟应该掌握些什么。第四首说的是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托身的所在。第五首是得道的境界。第六首开始,写他安定下来之后的所思所想。

  饮酒(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行止”,就是儒家常说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那是人生很重要的选择。在人的一生之中,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世上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每个人所选择的道路不同,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所走的路是正确的,别人所走的路是错误的。这里边的是与非真是很难判断,就像俗话所说“公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如果“是非苟相形”呢?“相形”是相对比。假如对和错真的能够通过比较显示出来,那会怎样呢?那就会“雷同共毁誉”。大家就一齐附和,众口一词说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

  “三季多此事”,中国的古人说到“三季”的时候,一般特指“三代的季世”,也就是三代的末世。“三代”,是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不只在三代,在后世每一个改朝换代的时候,人们都面临着拥护新朝还是拥护旧朝的考验,所以陶渊明所指的其实也不是三代,而他所在的晋宋之间的改朝换代。晋宋之间有那么多的政治斗争和杀伐篡逆,在这种斗争漩涡里有多少人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有多少人能够保持自己的清白和节操?而在这样一个复杂纷纭的时代,陶渊明居然能够超然于物外,在自己的田园里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安居乐业的生活。“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在每一个朝代的末世都会面临着许多选择,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够通达,才能够把宇宙万物都看得很透彻,才不会迷乱于眼前小小的得失利害,才不会在斗争的漩涡里沉沦,才能做出真正明智的选择。

  “咄咄俗中愚”,“咄咄”是表示感慨的嗟叹之声。那些世俗之人,他们投入是非竞争的漩涡里,还自以为很聪明,很有手段,很荣耀,其实他们才真正是愚蠢的、堕落的。陶渊明说我不会和他们混在一起,我是“且当从黄绮”。黄,是夏黄公,绮,是绮里季。他俩是“商山四皓”中的二位(其余二位是:东园公,甪里先生)。我要追随夏黄公和绮里季,走他们隐居的道路。

  不过,他用了一个“且”,有姑且,暂且之意。说明那不是最好的选择,那是不得已的选择,我们不能够真正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的时候,就不得已而求其次。陶渊明真正的理想是什么?他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也有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可是却遭逢战乱的时代和改朝换代的政治斗争,他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只好选择夏黄公和绮里季的道路。 饮酒(其七)

  上一首“行止千万端”,陶渊明是说每当改朝换代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作出愚蠢的选择,而他自己决心追随夏黄公和绮里季这两个秦汉之间有名的隐士走一条归隐的道路。

  接下来的两首,是写他决心归隐田园以后的生活,结合了不少他当时生活中的情趣。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聊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这一首陶渊明从秋菊开始写,下一首是从青松开始的。陶渊明常用一些形象代表是象征的意思,最常用的形象就是菊花、松树和飞鸟。

  “秋菊有佳色”是说秋天的菊花有美丽的姿态、形状,当然也包括颜色,开的非常好看。“裛露掇其英”“裛”是沾湿,就是说橘花瓣上还沾有露水。秋菊那么可爱,我就把带着露水的菊花花瓣采下来了。采下花瓣做什么?“泛此忘忧物”,“泛”同“泛”,是漂浮在水面上。“此”就是前边说到的那个“有佳色”的菊花。他说,把采下来的那些带着露水的菊花瓣洒在他要喝的酒上。陶渊明喝酒是为了使自己的精神从世俗羁绊之中得到一种解脱,而他之所以把菊花同酒结合起来,是因为菊花不但有外在的佳色,而且有内在的精神品德。“远我遗世情”——有了这个菊花酒,就让我把世间那些得失利害的计较都抛下了。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独”“自”两字用得好,写出了他生活中那种幽微深细的感。他说,当我喝菊花酒的时候,我就感到离这个世界更远了,我对我现在的这个选择也更坚定了。谁了解我的选择?谁知道我今天饮菊花酒时的感受呢?没有人知道,没有人了解他,所以他也感到一种寂寞。“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就是写这种自得的喜乐和孤独的寂寞结合起来的感情。

  就当他这样自得其乐的独自饮酒时,“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太阳渐渐落下去了,所有生物都停止了他们的活动。鸟儿们一边叫着一边回到自己的鸟巢。“日入群动息”,是所有的有生之物的动作都停止了,到处都寂寞了;可是“归鸟趋林鸣”的,鸟鸣又是寂寞中的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所表现的不是喧哗,也不是扰乱,而是一种归来的欢喜。“栖栖失群鸟”的那一只鸟,当他终于找到一颗孤生松时,它是多么欢喜的投向自己的落脚之处!而我,陶渊明,现在也找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我再也不会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所迷惑了!

  结尾他说:“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啸”是从,口中发出的一种声音有声无字。“傲”,不是世俗的骄傲,而是不被别人迷惑、不被别人左右的自信和自得,是一种人生的喜悦。就在今天傍晚,当我饮酒,笑傲在东轩之下的时候,我觉得我真的找到了我自己,我真的没有使自己失落,所以“得此生”。 饮酒(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 青松在东园”那长青的、永远也不枯萎不黄落的松树就生长在我家的东园之内。多么简净,多么美好,多么亲切!还不只是如此,他从他眼见的周围环境之中,还有一种体会——“众草没其姿”。夏天有很多草木都是青翠碧绿的,他们有茂盛的枝叶和花果,比松树更美丽,因此,就遮蔽了松树的美好。可是等到某一天,“凝霜殄异类”,那时才“卓然见高枝”。秋实天气不太冷,草叶上的水汽晚上冷了就凝结成露珠。可是到秋末天气更冷的时候漏水就变成了严霜,凝结在树枝上像一层冰雪。凝霜可以摧毁那些不耐寒的植物,当别的植物都凋零了,你才能注意到松柏的不凋零。“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当他和其他一大片树林连在一起时,你并不觉得这棵松树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等到其他树木都凋零了,你才觉得这棵松树真是不平凡。

  松树是他喜欢的,酒也是他喜欢的,可是他对着松树就喝酒吗?陶渊明就很妙了,他说“提壶挂寒柯”——我提着我的酒壶来到松树旁边,我把酒壶挂在松树的树枝上!“寒柯”代表了松树耐寒的资质和品格。更妙的是“远望时复为”,把酒壶挂在那寒的松枝上,现在他也不看就酒壶了,也不看松树了,他“远望”。这“远望”代表什么?那是一种精神上超脱的境界。青松是美好的,饮酒是可以使心灵得到解脱的。可是现在,他把酒壶挂在松枝上,就是说他把酒壶也放下了,把青松也放下了。但刚才他一路写下来的时候,有酒壶,也有青松,那酒壶和青松已经在他内心中酝酿成了一种境界,然后带着这种境界,他“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在这种境界之后,他加了一个结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他远望望见了什么?他不必望见什么,可是他最后这两句的觉悟,正是从他远望的那种精神超脱的境界中得来的。“绁”是拴捆的意思,他说我们的一生本来就像梦幻一样,为什么还要被世俗的事物所羁绊、所约束呢?为什么不能够使你的精神解脱出来?

  陶渊明这首诗,一方面是他日常的现实生活:他有时来到东园,有时把酒壶挂在松树的松枝上,一边散步,一边远望;但另一方面他写的又不是他日常现实的生活,而是从这些日常生活中所得到的心灵的境界。一个心灵内涵丰富的人,是可以达到这种境界的。

  大陆有一位诗人说,中国几千年来只有三个半诗人,一个是屈原,一个就是陶渊明,还有一个是庄子。就是说,如果把诗的范围放广泛些,庄子散文里所包含的情意也属于诗人的情意,所以也可以算作一个诗人。还有半个是杜甫。诗人的作品,必须是你最真诚感情的流露,没有一点虚伪、雕饰,也没有一点渣滓。

  杜甫是人们心目中公认的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为什么只算半个?杜甫写过很多真正了不起的诗篇,但是他也写过陪公子们携妓纳凉的诗。杜甫有时候也有未能免俗之处,有时候也肯妥协,做自己不该做不愿做的事。他还写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说我一定要写出别人写不出的最好的诗句,否则我死了都不甘心,这是一种利害的比较,所以他只能算半个诗人。如果把杜甫与陶渊明屈原相比,就看出来了。陶渊明写诗的时候从来不管别人说它好还是坏,也不管惊人不惊人,他的诗是心灵意念的自然流露。“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有什么惊人?但他心灵的意念从这两句诗里自然流露出来了。屈原的《离骚》为什么写的那么重叠、那么反复?因为那也是屈原那种最真挚最热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他没有一点点得失利害的计较和竞争惊人的企图。所以,从严格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实在只有屈原和陶渊明。

  饮酒(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深感父老言,秉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是理解整组诗的钥匙,在这首诗里有一个人出现了。 “田父”,字面上看是种田的老头,但“倒裳”两字却暗示是政府工作人员。因为《诗经》有语“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为何会把衣服穿错了、穿乱了,着急干嘛?因为国公在召唤自己。

  早晨听到敲门的声音,衣服还没来得及穿好,就急着去开门了。问问来人是谁呀?有一个老者怀着友好的情怀,这么早就来看望我了。这个老者不是邻居,因为他是从很远的地方带着酒来拜访陶渊明的。什么来拜访呢?是怀疑陶渊明跟这个新时代新政府不合。

  那个拜访的人说:在这新时代的开始,大家都出去做官了,跟你一样的知识分子,甚至你的亲朋,都争着在新朝为官,你却一个人挨冻受饿,穿这么破旧的衣服,住这么破烂的茅草房,你以为这样就是高尚的吗?一点儿都不高尚!你要从俗,不要标新立异,你要跟风,跟着社会的风气走。整个社会都以跟风随俗为好,你为什么要与众不同呢?到这里田父的话就说完了。

  接下来是陶渊明的回答:“深感父老言,秉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你说的话都是好意,我深深的感激,可是我不出去做官,并不是追求高名,是我天生下来的气质秉性就跟大家不相同,所以我天生就不适合出去做官。我确实可以学着和大家一样,把我的车拐回去和大家走同一条道路。但是那样做就违背了我的本性,那岂不是最大的痛苦和迷失?

  最后他说,不过你既然来了,那么好吧,“且共欢此饮”,但是“吾驾不可回”。我们就高高兴兴的一起喝一杯酒好了,然后我还是走我的路,你要我把车转个弯跟你走,那是不可能的。

  这首诗用了许多典故,写的很曲折,很有深意。尤其是最后回答田父的那一段话,他都是放松一步,拉回来一步;再放松一步,再拉回来一步。话说的很客气,很委婉,但非常坚定。

  饮酒(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这首诗是陶渊明回想过去的生活。

  “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迥”,是纡曲、遥远的意思,他说我到东海的这一条路是纡曲而遥远的。这四句,一方面是写实,是他到东海去的道路果然很远;一方面又象征他出去做官走了一段纡曲而遥远的道路。

  “风波”,同样是写实和象征的结合。乘船出行,江海上总是有风波的,这是写实。但这“风波”不只是大自然的风波,还指人世间的风波。读了东晋的历史会知道,平民孙恩起兵时杀了许多人,尤其是贵族;刘牢之他们讨伐孙安的时候又杀了许多平民,据历史记载,当时城里边都空旷无人了。历史上有名的才女谢道韫当时年岁已很大,当叛军杀到她家门口的时候,她拿着刀出门斥责叛军,保护自己的晚辈,所幸的是叛军慑于她的勇敢和义正言辞,放过了她家,没有杀害她和她的晚辈。陶渊明给刘牢之做过事情,给桓玄、刘裕做过事情,而这几个人互相之间是争斗杀伐的。当时那真是一种险恶的政治环境,所以他说“风波阻中涂”。

  陶渊明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反省,对这次远游他反省说“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谁使然”问得很好:谁叫你把路走错的?回答也很妙,他说好像是因为饥饿的逼迫。“似为”就是似乎为了,似乎除了饥饿之外还有其他原因,什么原因呢?他没有说,可是在其他诗里有所流露,无非就是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过去他对外界有所追求,才走了这么一段纡曲的道路,现在他有了觉悟,他说“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倾”是倾尽,把你的一切都拿出来了。有的人为了谋求向外地满足把自己最宝贵的本性都抛弃了,而实际上呢,一个人在生活上真正必须的东西是很少的。你要那么多干什么呢?一个人,只要把狂妄的追求放下来,是很容易找到一个安身之所的。

  所以最后他说“恐非此名计,息驾归闲居”。“此”,就是前边所说的“直至东南隅”的那一次“远游”。“名计”是魏晋时期大家常说的,意思是好主意。以前我走的那些那些路恐怕都走错了,那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所以我现在要停下我的车,回到田园中去隐居。“驾”就是车,也象征着他早年所走过的路,即“在昔曾远游”的路。而那远游又代表着他早年曾有过的向外的追求,现在他要把向外追求的车停下来,回到田园中去隐居了。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