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教案

日期:2022-06-12

这是《威尼斯的小艇》教学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学于生”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普遍共识。“让学”就是让学习者自己去学,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于生,要求我们以学定教,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哪些是他们已经会的,哪些是需要组织学生学习的,教师要了然于胸。让学于生,要求我们顺学而导,把文路、教路和学路统一起来,教在学生需要之处,教在学生不会之处。让学于生,要求我们拥有“有得必有舍”的“舍得”观。与其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如一课一得,扎扎实实。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具体落实“让学于生”的理念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研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谈谈对于“让学于生”的一点思考。

  找准起点

  《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并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既然单元重点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更何况上新课前,老师一般都要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那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们的课该从哪里开始呢?是装聋作哑、漠视学生的一无所知,“零起点”开始呢?还是基于学生的现实基础进行教学呢?答案是显然的,一定是选择后者。哪如何找到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学情”呢?我采用借助预习卡的方式进行“学情”把握,收效甚好。课前,我精心设计了一张预习卡,要求学生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完成预习卡。 《威尼斯的小艇》预习卡

  姓名 大约用时( )分钟

  一、搜集资料,对威尼斯和威尼斯的小艇做一些简单了解。能用简洁的语句介绍给别人听。

  二、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摘录优美的和难写的词语,摘录一个自己喜欢的语句。尝试做一做课后习题,并阅读课后链接《威尼斯之夜》两遍。

  优美词语: 难写词语:

  句子:

  三、通过预习,你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和大家探讨。

  四、课文哪些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请在预习时想一想。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建议将预习放到课内,不向课前延伸——课堂从上课铃开始。每次预习,让学生填写一下自己完成预习工作大概所需时间,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预习所化时间多少,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策略上的建议。

  通过对学生预习卡的检查、批改,我十分清楚这篇课文哪些字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有哪些疑问。我对学生的起点了然于胸。

  以学定教,学导结合,要从课前预习开始。通过课前预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精心设计预习卡,是落实以学定教理念的第一步。有了它,教师将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顺学而导

  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卡,我发现生字“祷”是教学重点。全班40位学生,竟然有15位将“祷”字写成“衣”字旁。学生零零总总提了50多个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1.字词标点方面

  (1)为什么课文中“圣经”两个字不加书名号?

  2.文章内容、常识性知识方面

  (1)威尼斯的建筑物是怎样的?

  (2)小艇的安全性能好不好?

  (3)坐小艇游览威尼斯会有怎样的感受?

  (4)围绕小艇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选材、写作方法方面

  (1)威尼斯有那么多古建筑、古桥等值得写,为什么要选择小艇来写呢?

  (2)写小艇为什么还要写船夫的驾驶技术?

  (3)为什么要详写人们的活动?

  (4)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要写威尼斯的静?

  (5)这篇文章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呢?

  有了这些了解,我就知道什么内容应当讲,什么内容可以不用教了。下面我截取课堂上的两个小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习“祷”字。

  师:来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祷),一起读一下。(生齐读)

  师:组个词。

  生:祷告。

  生:祈祷。

  师:这个字全班有15位同学写错。知道错在哪里吗?

  生:把“示”旁写成“衣”字旁了。

  师:知道“祷告”的意思吗?

  生:向神祈祷保佑。

  师:“祷”左右结构。“示”指祖先,“寿“表示长时间,合起来表示长时间向祖先求福。如果知道造字的缘由就永远也不会写错了。错的请订正,其他同学也再写一遍。(学生写字练习。)

  第二个环节:梳理问题。

  师:课前,我对同学们的预习卡进行了检查,我把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梳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出示学生提出的疑问。)

  生:读一读经过整理的问题。

  师:这么多问题,一节课能解决完吗?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选择一个你们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生:小组讨论确定问题。

  师生交流,最后留下这样三个问题。围绕小艇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张辉等)为什么要详写人们的活动?(韩佳琪等)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要写威尼斯的静?(张新宇等)

  师:拿到一篇新文章,预习以后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是一项本领,也是一种习惯。因为时间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等课结束的时候,这些问题我们是否都解决了,你是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张辉等同学提出的问题,再把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围绕小艇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检查。)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预习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训练学生“善问”的能力。我们的孩子普遍不会提问,不善提问。造成学生不会问,问得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原因,恐怕是与现行的语文课堂模式有关。先教后学,以教为主的课堂形态,常常使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一旦陷入被动的接受状态,提问的机会自然就少,而应答老师提问自然就多了。在预习卡中,有意识布置学生质疑问难,并能将学生的疑问进行归类整理,日久天长,师生的问题意识都会增强。学生自然就敢问、乐问、善问了。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似乎是为“教”服务的。虽然在教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一些“学”,但学往往只是用来填充和点缀,教者的控制性很强,导致了学习者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和压抑。传统的课堂教学“教的活动”结构相对完整,形式丰富多样,而“学的活动”则相对零散,无结构,机械呆板。有的人甚至戏言,如果把一堂传统的精彩课录下来,把教师所有的话语抽取出来,不用加联缀词,就是一篇连贯的“评书”,而如果把学生的话语抽取出来,你会发现零散的连说什么都不清楚。

  让学于生,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教法的选择等都服从于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让教室变为学室,变“教学”为“学教”。

  有舍才有得

  《威尼斯的小艇》一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好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异域风情。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精品文章,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物的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展示了异国风情和小艇的重要作用。

  文章值得“教”,值得“学”的“点”非常多。第二自然段中三个精妙的比喻句;先总起后分述的构段方式;选取典型反映事物的写作方法;用动静结合把人物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的描写方法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怎么办呢?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往往会顾此失彼、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出现“教过”却没有“学会”的现象。

  经过反复斟酌,我觉得精妙的比喻、总分结构等都不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关于比喻句的学习,学生在第一学段就已经接触过了,关于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第二学段是重点。这篇课文作为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有别与其它课文的核心教育价值是“选取典型”以及“动静结合”。单元提示明确指出,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写小艇的样子时,作者选取了外形上的三个典型特点:像独木舟,像新月,像水蛇;写船夫驾驶技术好时,作者选取了三种特殊情况:极快时,极挤时,极窄时,船夫是如何处理的;写小艇和人们关系密切时,作者选取了四个典型人物:商人、青年妇女、孩子、老人;写小艇和威尼斯的关系时,选取两个典型场景:白天、夜晚。

  这篇课文写了点什么,学生一读就懂。但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是学生要学的。这就是所谓的熟悉处的陌生,这就是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言文字运用”。哪怎么让学生揣摩到作者选取典型反映事物这一表达方法呢?我选取最容易发现的第五自然段入手,具体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师:解决了张辉等同学的问题以后,我们再来看看韩佳琪等同学提出的问题:课文为什么要详写人们的活动呢?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人们的活动?

  生:五六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五自然段。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坐小艇干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出示表格。) 商人 坐小艇 做生意 青年妇女 坐小艇 孩子 坐小艇 到郊外去 老人全家 坐小艇 做祷告 师:列表格可以把内容简单化,方便我们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看看老师设计的表格,有什么建议没有?

  生:四个“坐小艇”可以简化成一个。

  师:还有什么发现没有?(学生沉思。)

  师:表格的上方少了什么?

  生:栏目。

  师:对。谁能帮助老师加一加?

  生:第一栏加“人物”,第二栏加“交通工具”,第三栏加“干什么”。(学生说,教师当场在课件中填入。)

  师:这样一来,表格就完整了。(对照表格,师生合作读第五自然段。)

  师:这四个句子间除了用句号分隔外,还可以用什么标点符号?

  生:分号。

  师:最后一个也是分号吗?

  生:省略号。

  师:为什么最后一个要改成省略号呢?

  生:因为还有很多人坐小艇?

  师:想一想还有哪些人?

  生:游客。

  生:学生。

  师:这么多人,你能用一个词把所有人都概括进去?

  生:各行各业。

  生:男女老少。

  师:既然男女老少,所有的人都离不开小艇,马克·吐温为什么不写多一些呢?

  生:因为这些人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师:也就是说选取典型的人物(板书人物),就把成千上万的人都概括进去了。这就是写文章的高明之处。下面我们来看看他在写小艇样子独特、船夫驾驶技术好的时候,是不是也是有选择的,选取典型来写的呢?

  如果说“让学于生,顺学而导”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那么“一课一得”则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为教什么让我们找寻到了文本的核心价值。一篇文章的教学价值是多元的,但核心价值是唯一的。文章不同,年段不同,核心价值自然也不一样。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学习重点。比如记叙文要抓住记叙的基本要素,议论文要抓住论点与论证的方法,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与说明顺序。一篇文章可教的“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贪多求全,最后只会顾此失彼面面不到。因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钻研教材、备课时,要学会舍弃,树立“一课一得”的观念,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与目标也越来越清晰。从课改初期,更多的关注课文写了什么,到当前的既关注写了什么,更关注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阅读教学走出了一条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教阅读”的转变之路。如今广大语文教师已经普遍形成共识,并孜孜以求地在探索“教语文”“教阅读”的策略。研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虽然最后呈现出来的课堂并没有我期许的那样精彩,但我庆幸,因为我的语文教学正行走在语文之路上。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