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幼儿园计划总结

《幼儿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研究方案

日期:2022-06-16

这是《幼儿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研究方案,是优秀的幼儿园计划总结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幼儿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研究方案

1、《幼儿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教育部长陈至立在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中国正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随着多媒体高新技术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大促进了幼儿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的改革,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更新,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

  培养幼儿信息技术素养,首先必须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的信息技术素养,让教师爱用计算机,会用计算机,能用计算机获取和整理信息。为了树立"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的观念,幼儿园在去年就组织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但要真正完成一件课件制作,还需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这对于一心扑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看到小班的孩子们平时上课心不在焉,而看动画片时却目不转睛的状况时,又使教师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尝试一下……因此,本学期,在我们小班组里,决定开展《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通过活动提高教师们的科技制作能力,尝试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自主学习中的运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1、丰富适合幼儿园不同领域教学内容特点及需要的多媒体课件和信息资料,适应幼儿自主学习的需求。

  2、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设备的优势,使其真正为促进幼儿、教师、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3、探索在多媒体辅助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教师和教学媒体三者的互动。

  四、研究方法观察法 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五、具体安排

2、幼儿园大班幼儿参观小学活动方案

  大班幼儿参观小学活动方案为了让大班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特制订周原镇中心幼儿园参观小学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201*年6月18日二、活动地点:周原镇军辉小学三、活动内容:参观XXX小学,了解小学生生活。

  四、活动目标:

  1、通过带幼儿参观小学,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消除陌生感,激发幼儿进入小学学习的欲望。

  2、提高幼儿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参加班级及人员1、参加班级:大班(全体幼儿)2、带队领导:XXX3、带队老师:XXX XXX六、活动流程:

  1.家长将幼儿送到小学,大班老师负责接管。老师教育幼儿要遵守纪律,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东张西望,做个守纪律的好孩子。

  2.幼儿进入小学,提醒幼儿注意安全,遵守活动规则。

  ⑴在参观过程中要仔细看,不离开队伍。

  ⑵不能大声说话,影响小学生学习。

  ⑶爱护学校里的花草树木,不摘花,不踩草坪。

  3.带幼儿参观学校环境:认识与了解教室、操场、多功能教室、计算机教室、厕所的具体位置,知道这些地方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

  4.观摩一节课。看看一年级的小学生是怎样上课的,让幼儿对小学生该怎样学习有所了解,激发幼儿进入小学的欲望。

  5、参观小学生上课间操。

  6.与小学里的老师、哥哥姐姐们告别,安全回到幼儿园。

  7.回到幼儿园后的延伸活动:

  ⑴表达与交流:

  ①你在小学都看到了什么?

  ②该怎样做个小学生?

  ⑵表达与创造:

  把自己在小学里看到的、听到的、印象最深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3、《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园本教研的实践与应用

  教研过程:

  (一)活动目标: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另外,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合作"对于幼儿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也十分必要,因为人在社会中生存依赖 多种技能,合作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也是幼儿作为社会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而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合作能力的缺失"是他们的通病。而大班幼儿面临幼小衔接,更需要尝试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对幼儿分组、幼儿交往技能和合作行为进行训练,促进发展,为其入小学参与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二)本次教研活动的核心话题: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三)讨论交流过程:

  李主任:在区域游戏中创设合作的机会,在成功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处于幼儿期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占主要地位,因而在游戏中往往是各自为阵、互不相干。虽经上学期的培养,合作行为的产生率仍比较低。如何挖掘混班区域游戏的特点和优势来引发幼儿的合作行为呢?

  董落燕: 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合作游戏,努力创设良好环境,引发合作行为的产生。以不同的游戏内容吸引幼儿选择活动的区域,同时让幼儿充分体验独自玩与合作玩的不同感受,逐渐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才能较快达成目标,合作是游戏成功的"阶梯"。我们以游戏场景、讨论的形式使孩子懂得合作的重要。孩子们在玩中体验到合作的愉快,合作行为逐渐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

  马丽: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社会性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指的是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运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情绪和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如:对别人说话时音量是否适中、与别人交谈时眼要注视对方、不打断别人的话等等。

  柴雪燕:我们可以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和父母的合作能力,如在"多彩的秋天"这一主题中,孩子们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寻找、收集、绘制、记录秋天美丽的景色,在走廊、墙上"我找到的秋天"一栏中自由张贴自己收集的资料、创作的图画,每当走过时孩子们指指点点,在不经意间交换了信息获得了新知。在主题活动中,我们还可以以谈话、讨论的方式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的交流使彼此建立起更深入广泛的联系、加深印象,增加相互的信任和好感,以便于更好的合作。

  李欣: 合作意识的培育是贯彻整个研究过程的,树立合作意识是进行合作的关键。大班幼儿特别喜欢竞赛的游戏,在体育活动区,我们可以和幼儿玩"齐步走"的活动,通过对两队行为结果的归因探讨,引出成功的原因是这队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取得的;失败的原因是脚步不齐,各走各的,众人没有形成一条心。从而让幼儿体会合作是取胜的关键,可见合作在集体活动、竞赛活动中的重要。

  刘苹:大班幼儿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大班幼儿在各区域活动中分享合作的愉快。久而久之,自然会倾向于和同伴合作。可以让他们自己设计主题,合作完成。

  庄凤霞:我们可以利用言语的训练,如邀请朋友:"你能和我一起去玩吗?""我们一起看,好吗?""我们大家一起来搭吧!"这些带有商量性的言语是合作的前奏,为接下去的合作行为作铺垫。

  程园:我们也可以利用动作行为来引导幼儿,如推、挤、抢、扔这些行为是带有敌意的、挑战性的,让人很难接受,别人也会拒绝这样的的人,甚至会争执起来,引起纠纷。动作行为也能引起合作的愿望,如手拉手、点点头、微微笑、拍拍手。这样幼儿之间更容易相互亲近,相互相处,相互合作。

  王胜花:合作活动过程我们要给孩子有一定的"难度"。提供的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当然,活动的任务也不能太容易,要带有一定的难度。如让制作道具,如果教师提供了相应的制作图纸、材料、工具,教给了制作方法,完成起来很轻松,活动就没有了难度,也不存在解决困难、共同合作。如果教师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故意"投放不足量的材料,孩子们遇到了困难,会尝试协商解决,体验分工合作带来的快乐。

  刘霞:我们可以鼓励幼儿玩同一种玩具,养成分享的习惯。采取小组轮流使用的方法,给一定的时间,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就必须交换,以消除独占的意识。同一组若出现争抢情况,不鼓励告状。在争抢时,教师应引导幼儿明白分享的道理,让自己解决冲突。

  董雅伦:教师看到孩子之间能与同伴一起友好配合的玩耍,或协商、询问,应注意引导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尤其是比较此次合作与上次不合作或不愉快的合作,引导幼儿自己从中找原因,以便下次更好的合作。在幼儿成功完成某项游戏或任务后,给予适当的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肯定,让孩子们明白"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体会合作带来的快乐,从而增进友谊,以便幼儿相互之间更好的沟通合作。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鼓励幼儿间相互交流协商,共同合作,做讲礼仪的小朋友。而《幼儿一日发展指南》在5-6岁阶段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要求幼儿"体验人与人交往、合作的重要与快乐,尊重他人的需要。学会选择,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规则意识,学习评价自己和同伴。"因此,对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是很有必要的,能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也为幼儿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基础。

4、《大班幼儿注意力提高的培养》课题方案

  一、研究背景与任务

  也许我们现在都面临着这样困扰,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导致孩子学习跟不上,不少家长朋友们也向我反馈过这一问题,幼儿注意的发展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注意品质是发展幼儿聪明才智的必要条件。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道:"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如果不打开这扇大门,人们就无法学习,也无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对幼儿来说也是如此。幼儿的一切智力活动,甚至一切心理活动都必须有注意参加才能得到发生、发展和形成。

  三、研究目标

  上述一个课题将依据基层需求,立足

  四、研究内容

  1、让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活动

  2、充实幼儿的生活的内容

  3、多让孩子做一些目的与要求明确的事,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

  4、让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不感兴趣而又必须注意的事情上去

  5、创造良好的环境,防止幼儿注意分散

  五、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的需要,上述课题采用理论研究、开发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同的研究内容又根据需要综合文献调研法、调查法、观察法、准实验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具体的方法、技术来收集研究数据和材料,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数据和材料。这些具体的方法和技术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尤其在课题研究初期,更需要以大量的文献调研、调查研究为基础来构建整个研究与实践最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研究结论的分析则是建立在大量准实验研究数据、行动研究案例和调查、观察数据等的基础上;应用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构建则采取演绎法和归纳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于网络学习社区的支撑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则采取开发研究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具体研究方法上,上述两个课题将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并综合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开发研究等多种方法。下面就对行动研究、准实验研究、个案研究和开发研究等四种研究方法的研究取向和实施方法作一简要的阐述,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比较成熟和广为研究者所知的方法就不作赘述。

  六、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0年3月)

  在这个阶段,主要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找合作者

  2、初步探索阶段(2010年4月--2009年6月)

  3、深入研究与经验推广阶段(2010年6月--2010年7月)

  4、总结阶段(2010年7月)

5、幼儿园大班联幼儿才艺展示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

  为提高幼儿对各类才艺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丰富我园的校园文化,大班联将举行才艺宝宝比赛。旨在以活动促艺术,以艺术促活动,增强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提高教师指导幼儿的能力。才艺比赛有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健全与发展,更重要的是锻炼幼儿的胆量,培养幼儿的自信与勇气。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二、活动目的:

  1.全面展示我园素质教育的成果。

  2.提高幼儿各方面才艺表演的技能,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大胆表现、大方表演的能力,培养幼儿自信心及良好的竞争意识。

  3.激发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及表现力,让幼儿才艺得以展现。

  三、比赛内容与方式:

  1、比赛形式:故事表演2.初赛时全体幼儿在本班级进行评比。

  3.每班选出六名幼儿进行决赛。

  四、时间、地点1.初赛为海选,时间在四月中旬,各班进行评选。

  2.决赛时间将在四月底并将举行颁奖仪式。

  五、奖项设置:

  1.幼儿奖: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两名 三等奖三名。

  2.最佳创意奖:一名3.最佳表演奖:一名4.最佳台风奖:一名5.其他参赛者为优秀奖。

  六、幼儿园幼儿才艺大赛评选标准和注意事项:

  1.参赛的才艺表演方式新颖,体现童真、童趣、童乐。

  2.幼儿能充分体现自己的才艺,不怯场。

  3.幼儿才艺展示要符合主题。

6、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子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这间的温暖和爱。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分享行为的有用之处,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分清是非。要达到这一目的,向孩子讲明道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枯燥的大道理幼儿容易产生免疫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启发孩子明白道理,把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合在直观和形象的方法中表述出来,这样再调皮的孩子一听讲故事也会被吸引过来的,容易使孩子产生共鸣。当孩子对分享行为有了一些认识后,设计了一些情景表演,如:"自己的玩具应该给别的小朋友玩吗?小朋友要不要互相帮助?你正在玩的玩具,如果别的小朋友想要玩,你怎么办?"通过幼儿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幼儿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良好的心理健康它表现为:有良好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谦让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分享"不仅仅属于社会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享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国外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问题也特别重视,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曾提出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创始人马斯洛也提出注重友谊和爱心。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近几年来,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在实践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他们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由此造成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一切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

  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有1、家庭因素,2、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方面,幼儿期的孩子,尤其是小、中班的孩子,他们正处在身体、才智迅速增长的时期。随着他们的体力、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级。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拟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研究目标:

  1、在幼儿了解并学会分享实物的基础上,初步体验精神分享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进一步的分享意识。2、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并能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物品、情感体验等,养成分享的良好习惯。

  研究内容:

  A、用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幼儿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利用文学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如:《水果屋》让幼儿了解大家分享的快乐。

  B、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1)、在活动中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鼓励谦让,合作分享的幼儿,为其他幼儿树立模仿的榜样。(2)、在平时教师更要做个有心人,利用谈话,情境,故事等积极发扬幼儿的分享意识。

  C、创造分享的机会,用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1)、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幼儿分工合作,轮流玩或一起玩,教师帮助幼儿协调好角色关系。(2)、利用移情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

  D、过外部激励来强化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多用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让幼儿感受体验愉快、自尊、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

  E、营造亲密、信赖的和谐的氛围,体验分享的积极效果。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们一起玩一起看。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思路:

  1、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温馨的气氛。2、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要求,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具体是五步骤:一是引导幼儿爱身边的人,爱自己最亲密的人;二是从情景认识理解分享,怎么与人分享;三是鼓励幼儿进行物质分享,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吃的、用的、玩的);四是培养与人交往的主动性将知道的事与同伴分享;五是把变被动分享主动分享。

  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通过访谈、观察幼儿对分享的理解及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分享问题,根据幼儿现状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

  2、文献研究法:查阅书籍资料学习引导幼儿分享的经验。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幼儿分享的文章,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介绍幼儿分享意识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由本课题借鉴。

  3、案例研究法:设计关于分享的活动方案和教育个案,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育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对比,最终得出结论。

  4、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观察、研究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行动是否有改善、学会分享。

  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研讨,撰写总结或实验报告,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观点:

  1、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指幼儿与他人分享共同的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的"独占"、"强夺"。中国有这样一句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在捧在手心,家长付出的很多,孩子们都是欣然接受。慢慢的孩子开始接受别人给的东西,却自己的东西从来都是舍不得给。

  2、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的事等。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其健全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分享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之处:

  1、《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培养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的情感。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则是指幼儿能用简单、常用的礼貌用语与大人打招呼、交往,愿意将自己喜欢的东西与同伴或他人分享,从而自己从中得到快乐。

  2、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在提高幼儿素质,创设环境,选择内容与实践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和内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因此就如何培养幼儿分享幼儿意识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设计了此课题。

  (六)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2010年4月--2011年4月)A、前期研究(2010年2月--2010年3月)准备阶段观察本班幼儿特点并收集有关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B、中期研究(2010年4月--2010年12月)按计划实施研究、整理分析材料。

  C、2011年1月--2011年4月反思、结题阶段。

  1、反思课题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自我论证。

  2、进一步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3、撰写结题报告

7、幼儿园幼儿美味自助餐活动方案

  快乐自助 文明用餐 彰显礼仪一、活动方案设计由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健康问题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幼儿挑食、厌食,对油炸食品的偏爱,对饮料的热衷,导致了幼儿肥胖、体弱等不良体质。为了引导幼儿学习健康饮食、合理饮食的良好习惯,从被动的吃变为主动的吃,并且吃的快乐、吃出健康。同时还可以引导幼儿了解自助餐的礼仪和培养幼儿文明饮食习惯,养成会分享、能互助的行为习惯,特开展此次活动:

  二、活动目标:

  1、体验自助餐自在、快乐、宽松的氛围。

  2、了解并掌握自助餐的礼仪,礼让、排队、自我管理餐具,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费等。

  3、养成文明、健康进餐习惯,如:轻拿轻放物品、食品不掉地、不贪吃、不挑食,合理搭配食物。

  4、激发幼儿珍惜粮食、爱惜厨师的劳动成果的情绪情感。

  5、 培养幼儿基本生活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

  三、活动时间:

  每月一次,周二至周四,下午15:00--15:50四、活动地点:各班活动室五、活动准备:

  (一)自助餐礼仪教育--各班级提前进行教育1、幼儿进行餐前教育---盥洗习惯、洗干净小手不乱摸,提醒幼儿轻拿轻放用具,正确使用夹子和公勺,食物夹子不混用,夹食物时要夹牢,不掉地上;2、教育幼儿根据需要拿取食物,不要拿的太多,不挑食、避免暴饮暴食和浪费,荤素、干稀合理搭配饮食;3、教育幼儿拿取食品时要有秩序,学会等待、人多不拥挤,互相谦让,有序取餐;4、让孩子了解水果有不同的味道和多种营养,知道多吃水果有益健康,但不宜过量;5、让孩子知道少吃油炸、甜度高、热量高的东西,要多吃蔬菜、水果,这样才不容易上火;6、教师根据座椅摆放制定出取餐顺序或贴出标志,带领幼儿练习;7、教育、指导、提醒幼儿规范用餐行为,如不随便离开座位,不大声喧哗,不边说边吃;8、每个区域放置一个垃圾桶,吃剩的杂物放到垃圾桶中,用后餐具有序摆放到制定地点。

  (二)活动室座椅摆放。(班级教师提前准备)(三)餐点准备:

  人员:以本班教师幼儿为主,共同准备:

  食物:主食、炒菜、面点、小吃、各种水果。

  (四)场地布置:环境装饰、背景音乐、进餐礼仪PPT、服务迎宾人员(各班教师、幼儿)、饮食指导(保健医)六、活动流程(一)当天下午15:00前布置好用餐场地(餐点、餐具、纸巾统一摆放顺序;提早放置餐后整理区--垃圾桶、纸巾等);(二)餐点开始播放--背景音乐、PPT;(三)组织幼儿有秩序进餐。

  1、幼儿排队有秩序的取餐盘,按规定方向拿取食物。

  2、指导幼儿按照自己的需要取食物,注意数量适宜。

  3、幼儿取食物过程中,老师负责指导、协助幼儿取餐,教师负责幼儿进餐秩序及进餐量。

  4、注重指导幼儿按需取餐、鼓励幼儿先吃主食然后选吃水果。

  (四)幼儿进餐结束后,指导幼儿进行餐后整理(分类送餐具、整理桌面、擦嘴等)(五)根据幼儿进餐情况,适当延长进餐时间;(六)整理收拾(教师和幼儿共同协作)。

  七、安全要求:

  1、注意幼儿取餐中的安全,教师合理安排分工。

  2、注意幼儿取餐中的秩序,避免拥挤,及时疏导。

  3、注意幼儿进餐中的文明进餐,及时提醒和制止。

  4、注意餐桌和地面的卫生,防止滑倒和磕碰。

  5、注意食物摆放和取放安全,不能过高、过近、过热、过满,避免烫伤、碰伤等。

  八、食谱:

  1、主菜:五香凤爪、素炒脆藕、美味薯片2、主食:紫薯馒头、香麻花3、点心:曲奇饼、蛋糕4、水果:水果沙拉(苹果、甜橙)

8、培养《幼儿乐于与他人交往的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总结

  经过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我觉得幼儿阶段的教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及良好的社会品德,增强社会性,提高幼儿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一、多为幼儿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伙伴关系。如:晨检活动时,鼓励孩子们之间谈谈来自幼儿园之外的消息,区角活动时,除了幼儿自身游戏,选择伙伴以外,教师可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人为地干预他们的活动,给孩子创造交往机会,尤其对那些不善言谈的幼儿,教师应该多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创造机会与人交往。

  二、通过主题活动,鼓励幼儿自带玩具,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幼儿园,交往的范围的扩大,使小班幼儿一时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情绪不稳定,在活动中与小伙伴争抢玩具,自己有了困难不主动和老师说等。为了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体验分享的快乐。我们开展了"玩具交换日"活动,定期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如:有的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又不敢去交换,这时,老师悄悄地在他耳边说:你的玩具也很好玩,小朋友会愿意和你交换的。在老师的鼓励下,胆小的孩子也高兴地参加到活动中。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到交往过程:和谁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谁的玩具好玩?为什么?等等,让幼儿体验交往的乐趣。使幼儿对这一活动非常喜爱,经常追问哪天是"玩具交换日",并将自己最好的玩具带来和小伙伴一起玩。通过这种活动,拉近了幼儿之间的距离,也使幼儿变得喜欢上幼儿园了。

  三、积极与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有的孩子从小独自惯了,不愿意、不善于与别人相处;有的孩子太霸道,在家娇惯,到了幼儿园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等等。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放学与家长简单的交流或者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

  四、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励孩子树立自信,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促进孩子树立自信强化自信的方法很多,抓住锲机进行正面引导尤为重要。孩子如果能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会使他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情不自禁地向前努力。也能满足其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增强其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在实践中所做的任何一点努力和克服微小的困难都要及时予以支持和适当帮助。并尽量可能地让他们尝试成功,因为成功感是建立自信心的动力。

  具体实施起来,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很多方面还需我们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虽然课程学完了,但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多的该是,将所学所悟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而努力。

9、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阶段性小结

  对《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科学性研究,是本园在201年月份立项批复的省级课题。自该课题立项后,本园酒吧这项工作提到了十分重要的高度来对待,在人、才、物上提供充分的便利,在科研的资金投入上,尽可能挤出资金,添置了必要的乐器和音响器材;在科研教师的配备上,尽可能选取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有钻研精神的教师参加;在科研课程的设置安排上尽量做到科学合理。

  一、对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论证:

  理论价值: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人具有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状况。

  早在1973年,瑞士弗赖堡大学法雷尔的研究就发现,教授音乐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社交能力和学科技能。音乐活动的一大功能是调动人的情绪,"情商"的提出者―――美国的戈尔曼博士研究证明,情绪系统控制着生活中大量的效能感和满足感。这些正面的感觉能减少人对社交的焦虑。研究还发现,对小朋友使用背景音乐时,他们出现了更多的同伴交往行为。1994年,美国人艾杰顿进行了一项有意思的研究,研究者在对发育迟缓(包括患孤独症的孩子)和发育正常的6―9岁的孩子进行分别教学时,将音乐整合到孩子的社会游戏中。他们发现,音乐极大地促进了两个小组的理解力和参与社会游戏的能力。他们也注意到,发育迟缓的孩子面对压力时的焦虑水平也下降了。研究认为,音乐是对社交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

  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增强社会性,提高幼儿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纲要》指出,我们当代艺术教育要向传统的艺术教育挑战,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注重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经验,在这之中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是成功教育的关键,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便是其中有机结合点。培养交往能力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音乐活动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学习与同伴友好的交往,尝试大胆的交往,能够积极的交往。

  音乐活动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是又一条重要途径。音乐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音乐活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活动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部分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使自己的情感自然流露,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幼儿在音乐活动活动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及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因此,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是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最佳活动。

  实践价值: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社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社会交往能力是反映幼儿心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参加各种活动的兴趣。幼儿园的任务是在各项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旋律感、感受和欣赏美妙音乐的意识;运用激励法,尝试模仿创编;强化家园合作,巩固活动成果等途径和方法,并将音乐活动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和各科教学中,组织幼儿进行各种音乐活动,使幼儿的音乐兴趣得以激发,帮助幼儿掌握了初步的音乐知识,提高了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对每个人的整体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具备广泛而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强健的体魄,良好的道德品质等,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社会性能力。我们通过音乐这个幼儿喜欢,又轻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把"培养幼儿健康生理、心理素质"的工作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塑造具有完整素质结构的新一代。

  二、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研究的目标:

  1、创设音乐活动的环境,激发幼儿交往的欲望。

  2、为幼儿提供更多与不同舞伴交往的机会,开展不同模式的音乐活动。

  3、和幼儿一起融入到游戏中去,引导幼儿大胆地合作交往。

  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音乐教育,以音乐作为手段来陶冶幼儿的性格、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主动交往、协调合作与沟通,善于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

  研究怎样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音乐途径有效地培养幼儿社会性能力的有效方法。

  (1)、通过音乐剧、歌表演等音乐活动,培养幼儿乐于与同伴交往以及交往能力,主动地、积极热情地与同伴打招呼,并能亲切与同伴交谈。

  (2)、通过打击乐、集体舞等音乐活动,培养了幼儿团结友爱、善于合作、乐于助人。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相亲相爱,小朋友有困难时,能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3)、通过音乐欣赏活动陶冶幼儿良好的性格、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与人交往的意识。

  (4)、通过音乐绘本阅读的活动培养幼儿具有独立能力。

  三、对课题实施过程设计和主要措施的论证:

  一、实施阶段( 2012.9 ~ 2014.12)

  (一)、第一阶段:测查阶段( 2012.9 ~ 2012.10)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幼儿在班级、园内、以及家庭中交往能力的调查及情况分析。

  阶段成果:课题申报

  阶段负责人:甘露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2.10 ~2014.6)

  1、幼儿音乐活动与交往能力互融的课程实施。

  (1)在园内上科研课,开展课后研讨、教学反思、课程改进等活动。

  2、家园同步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

  (1)向家长宣传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课题活动,请幼儿回家向家长献一支歌、跳一个舞、做一个音乐互动游戏,从小处着手、从身边开始,从亲子间的互动交流发展到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形成。

  阶段成果:1、过程性资料

  2、开展"音乐教育观摩"活动

  3、课题中期汇报

  阶段负责人:朱奉亭

  四、阶段性成果汇报:

  在当今社会独身子女居多,孩子们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形成孤独,不合群、自我为中心等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了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人际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这里对幼儿的交往能力指的是幼儿间的合作交往。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并能从中体验到一种乐趣,这就是合作、而音乐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游戏中,幼儿既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好,又能体验到游戏带来的快乐,而幼儿的这种快乐必须建立在与同伴密切的交往合作中,因为音乐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活动,需要幼儿相互配合才能玩的尽兴。那么在音乐游戏中应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呢?

  1、在音乐游戏中发展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音乐游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游戏的性质一般分为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和听辩游戏,但不论哪种游戏,只有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但在选择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便于幼儿交往合作的游戏是比较少的为了培养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我们将有的歌词进行改编,游戏规则尽可能地让幼儿与同伴有更多的交往合作的机会,这样孩子边唱边玩而且还能根据歌词与不同的玩伴合作进行游戏活动,在与同伴接触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是非常高兴的,而且找朋友的积极性也特别高,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都在想方设法尽快找到相应数量的朋友结伴玩,而且孩子之间的合作也非常愉快,这样在不知不觉间培养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如:我们为孩子们选择的《找个朋友碰一碰》歌曲的第一段,引导幼儿跟着音乐自由做动作,让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但要求边做动作边向朋友打招呼,如:相互点头、 微笑、招手,引导幼儿和朋友积极交往。歌曲的第二段幼儿找到一个朋友后与他做碰头碰鼻子等动作,在这种无声的合作和交流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除了语言外的其他的交往方法并感受到了乐趣。就在这无声的交往中幼儿学会了如何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以及与人相协调地参加活动,就在这没有压力,自然的交往中幼儿的交往积极了、主动了。

  《小鱼游》游戏,孩子们会根据歌词内容表现出"一条鱼、水中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鱼水中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三条鱼水中游,快快乐乐做朋友"孩子们边学小鱼游,边找朋友,既体验了没有朋友的孤单,也体验到了有朋友的快乐心情。交往能力比较差的庄旭尧、马可和陶进小朋友在游戏活动中,总是站在原地不主动找朋友玩。后来,我就让他们三人当小鱼做朋友玩,结果三人一看自己也有了朋友,顿时玩兴大发,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快乐地围成一圈游玩起来,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孩子们渴望与同伴玩,但由于受自身交往能力以及性格方面的影响,使他们渴望拥有朋友而又不知该怎样做和朋友一起玩,因此,在后来的活动中,我就特别注意引导帮助幼儿与同伴交往,鼓励一些能力强的幼儿主动邀请能力弱的小朋友来游戏。

  在《划船》的游戏活动中我只采用了原歌曲的音乐旋律,而把内容改为划小船、划小船,船儿水中飘呀飘……划向前划向前,两人一起划小船,划向前划向前,三人划小船,我们四人划大船,大家心里乐陶陶。精神爽、乐陶陶,大家齐欢笑"在愉快的歌声中,孩子们划着小船,不断根据歌词内容变换着新的合作伙伴,当四人的小船荡漾在教师里孩子们体验的是与同伴合作划船的愉快心情,这不仅是因为孩子有了更多的玩伴,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了与同伴合作成功的愉快心情。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教师们选择适合孩子们的游戏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2、在歌唱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中班在歌唱活动中培养幼儿与人交往与自我表达的能力。歌唱活动有多种形式,都必须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的交流和自我表达。不同的音乐作品有不同的内涵,在表现音乐作品的同时需要表演者只见用共同的方法表现作品,这需要表情的交流与自我表达。如歌曲《我们是中班小朋友》,孩子们在学习了这首歌曲以后,自我的独立感、自信心和自豪感被激发了出来,他们感到自己现在是小班小朋友的哥哥姐姐了,自己长大了,要比以前更加懂事、听话,要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会关心帮助他人;要能够帮助弱小;要能团结友爱等等,这些所有的人格品质的提升,都因为有了这首旋律激昂、歌词激进的歌曲而产生了共鸣。记得邵明帅小朋友是出了名的"宝宝",因为父母是很大年龄才生了这么一个儿子,一直以来他都被宠着、保护着,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他也时时以"宝宝"自居,可是当他兴趣颇浓的唱歌这首歌曲以后,他尽然跑到老师面前来说:"老师、老师,我现在不当宝宝了,我要做小哥哥,给小弟弟、小妹妹做个好榜样!"

  3、在打击乐活动中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

  大班幼儿要促使他们能够按照社会的要求塑造自己,是自己能适应大家、为大家所承认。在打击乐活动时,幼儿已初步掌握看指挥,按老师要求去做的能力。由于打击乐本身具有高度的合作性,可以用来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另外,乐器的收放常规是必要的训练,是体现一种整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发展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有效手段。

  五、科研体会

  1、提高了对音乐教学重要意义的认识。

  通过开展科研性质的教学活动后,我园的教室门对音乐教学的认识有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有些教师过去总是把上音乐课仅看成是教幼儿唱几首歌,跳几个舞的事情,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大家从成果的对比中看清楚了音乐教育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是促进是幼儿身心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幼儿的生活、学习、成长和基本素质的养成骑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们都能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贯彻社会性的理念,不断有所创新,并依此作为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和实践中增长了才干,提高了教学水平。

  2、改变了对音乐教学的方法。

  通过开展科研活动,一些教师经过探索后认为,上音乐课也需要与时俱进,在方法上不能用一个老模式,老路子,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可以是启发式的提问,也可以是激励式的引导;可以坐着唱,也可以边唱边跳;可以在室内上课,也可以在室外进行;可以采用被动式的音乐欣赏,也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打击乐操作等等。总之,哪种形式有趣活泼,易于接受,就可采用那种形式。努力挖掘音乐教育的最大价值,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我园今后将力求在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空间协调能力和良好的情感、个性的同时,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广泛的兴趣,发展其社会性,进行社会性情感技能的建立和培养,为幼儿将来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10、幼儿园综合活动教案《端午节》含课件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节日中的习俗,同时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2、让幼儿尝试自己动手制作粽子。

  活动准备:

  1、有关屈原的故事传说;赛龙舟和包粽子的视频。

  2、包粽子的各种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粽子,引出"端午节的传说"。

  (1)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吃过粽子吗?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幼儿自由谈论。为什么大家在这段时间里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呢?

  (2)介绍端午节的传说。

  2、与幼儿一起观看视频,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1) 提问:在端午节,人们会进行哪些活动?

  (2) 观看视频,让幼儿知道端午节除了划龙舟、包粽子还有其它的风俗习惯。

  (3)小结:端午节是中国人特有的节日。

  3、包粽子感受节日气氛

  (1)观看包粽子的录像过程,讨论:包粽子需要些什么?(粽叶、米、绳子,其它食品)粽子是怎么包出来的?

  (2)尝试自己动手包粽子。

相关课件下载:

  端午节的故事 (flash课件)

  社会活动ppt课件:端午节

  端午节配音PPT故事:粽子里的故事

  小班端午节儿歌《五月五》PPT配音课件

11、《幼儿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教育部长陈至立在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中国正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随着多媒体高新技术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大促进了幼儿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的改革,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更新,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

  培养幼儿信息技术素养,首先必须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的信息技术素养,让教师爱用计算机,会用计算机,能用计算机获取和整理信息。为了树立"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的观念,幼儿园在去年就组织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但要真正完成一件课件制作,还需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这对于一心扑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看到小班的孩子们平时上课心不在焉,而看动画片时却目不转睛的状况时,又使教师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尝试一下……因此,本学期,在我们小班组里,决定开展《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通过活动提高教师们的科技制作能力,尝试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自主学习中的运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1、丰富适合幼儿园不同领域教学内容特点及需要的多媒体课件和信息资料,适应幼儿自主学习的需求。

  2、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设备的优势,使其真正为促进幼儿、教师、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3、探索在多媒体辅助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教师和教学媒体三者的互动。

  四、研究方法观察法 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五、具体安排

12、幼儿园幼儿自理能力比赛方案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有趣的比赛活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长大了,引导幼儿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2、通过比赛满足幼儿表现欲,进而落实幼儿生活教育功能,训练幼儿健全的体魄,增进团队精神。

  二、活动对象及地点:

  在园全体幼儿 ,在幼儿园内大厅

  三、活动形式及时间:

  1、活动时间:2012年12月29日 9:30-11:30

  2、活动形式:

  ①各班教师组织孩子在大厅进行比赛,对家长进行宣传并配合本次活动,在家多让幼儿练习。

  ②在班级评比的基础上,各班按推荐3名幼儿参加幼儿园决赛。

  3、活动内容

  小 班:穿外衣-裤子-鞋子

  中 班:穿外衣-裤子-鞋子-叠被子

  大 班:穿外衣-裤子-袜子-鞋子-叠被子

  (注:衣服:小、中班拉链,大班纽扣;鞋子波鞋或运动鞋;被子为幼儿园棉被)

  四、比赛规定时间:

  小班、中班、大班都按用时最短为胜。

  五、推荐参加决赛人数: 每个班3人,年级各12人

  六、活动规则:

  (1)参赛幼儿衣服穿好后,要求幼儿检查是否穿得整齐、领子翻平。

  (2)鞋子是否左右穿反,要求袜跟能对着脚跟,

  (3)叠被子方法:先将被子全部打开,然后找出被子中线,先将靠自己的一边向中线折叠,然后再折另一边,再将左右两边向中线对折,最后将被子合起来。

  (4)每班参赛者3人,按最快的时间冲到终点及完成的最好的为胜。按最快时间最好的评出一、二、三名。分别颁发奖状奖品。

  (5)幼儿前的数字代表本小朋友的号牌,并请教师们帮孩子把号牌贴在小朋友的腰上。

  七、奖项设置:设一等奖6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18名。

  八、工作人员安排

  统筹:柯小惠

  记录人:丁玲

  主持人:谢静

  照相: 徐艳琴

  写奖状:邱婷

  幼儿比赛时,旁边要有一位自己班的教师在,帮幼儿脱衣服、鞋袜和弄开被子等。

  九、活动程序:

  1、小班年级组进行比赛。

  2、中班年级组进行比赛。

  3、大班年级组进行比赛。

  4、园长发言。

13、幼儿角色体验游戏活动方案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或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也是创造性游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角色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而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中尤为重要。游戏材料是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它不仅起着角色的作用,还能增加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下面我就谈谈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游戏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游戏材料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1.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

  小班幼儿的游戏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游戏材料,若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就容易发生争抢。因而教师在帮助他们开展游戏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

  2.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能力增强,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他们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他们在选择角色后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先喊"娃娃起床"再给他洗脸,喂饭。"汽车司机先把车开到北京,再开到上海,最后开回徐州"等。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把游戏开展下去,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

  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材料本身就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气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入游戏材料。例如,"菜场"游戏进行到一半,来了一位"顾客"要买肉骨头,可"菜场"没有现成的肉骨头卖,怎么办呢?游戏似乎只能终止,或者"顾客"改买别的菜。可是,这位"顾客"是因为家中的"奶奶"生病了,"医生"说要熬肉骨头汤给她喝。情急之中营业员灵机一动,拿起一团橡皮泥,压扁,再搓成条,然后把橡皮泥的两端捏圆,于是,肉骨头就有了,"顾客"高兴地买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

  二、游戏材料应功能丰富,应用灵活。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从角色游戏中看出,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我们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纸,笔,剪刀,玻璃瓶,泡沫,.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动室里。鼓励幼儿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造。

  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象征性,材料的象征性也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的。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他们越来越多地能够使用代用品。例如:中班幼儿在开展"医院"角色游戏时,开始提供药瓶,听诊器,针筒等成品玩具,随之逐渐减少。慢慢地先将听诊器拿走,幼儿就会去寻找类似圆形物的插片,瓶盖等,再用一根绳子串上,变做成了一只听诊器。接着拿走针筒,幼儿会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例如:幼儿将各种纸做成菜,将纸棍做成拐杖等。这样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游戏材料应具动态性。

  1.材料的流动性。

  幼儿游戏材料要以幼儿的实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而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电话,一家有篮子,一家有茶杯。这样,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东西,就必须想办法:a去寻找代替物。b自己制作。c到别家去"借"。d去超市购买。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2.材料的变化性。例如:废旧的笔管可作"理发店"的烫发卷筒,"商店"将其和油泥结合制成许多飞机、帆船等当玩具卖,"饮食店"则当作吸管给客人使用。这说明材料的可变化性,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让幼儿充分自由地游戏,并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懂得一些道理、体会一些情感。幼儿才会更爱角色游戏。

  一 、通过角色游戏让幼儿对社会有所了解.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拟性。幼儿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模拟来熟悉社会、了解社会,老师提供了一个游戏的场景,创设了一个游戏情节,让幼儿从不同的方面了解社会,这是角色游戏较其他游戏的一个不同所在。

  二 、 通过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

  这里所指的积极的情感包括两个方面:对人的积极情感、对社会的积极情感.我们的孩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爱憎分明,是我们角色游戏中重要的教育内容。

  三 、 通过角色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期是培养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传授正确道德行为的重要时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很轻易接受正确的、美好的、规范的刺激,这对他们养成习惯至关重要。

  四 、 通过角色游戏提高幼儿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教会他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处理,在学前教育期我们就将有意识地为幼儿设置一些小小的问题鼓励他们去解决、去处理,使他们从小看见问题就不足为怪、看见问题不害怕、看见问题肯动脑筋去解决,这对将来踏上社会是个很有效的预备。

  五 、 通过角色游戏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由此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知识,对孩子来说学得安闲;对老师来说也教得自然。事实上,在游戏中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有许多许多。诸如:四大发明、交通规则、交通工具、人体的发育成长、世界闻名的建筑物、中国文化历史等等。这些知识的传播在游戏中是幼儿最渴望获得的,若将这融入其中到游戏中,效果会比一次一次说教来得好得多。

  总之,角色游戏是以孩子们为主体的意愿游戏。1. 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发展社会性。: 达能力和认知能力。老师只有把目标记在心里,并把握幼儿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加以引导,这样的游戏会更生动、更受欢迎、更有价值。不过,幼儿的游戏中除了有规律性的东西还有一些很随机的东西需要老师善于捕捉、帮助完善、扶植萌芽,使之发扬光大。却经常是无意识的,一个小主意、一个小想法往往是一闪而过的.而作为有心人的老师就要很善于捕捉,并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抓住幼儿无意识的、稍纵即逝的一个想法把握完善,最后变成幼儿自己的一个主题,这里需要老师具有灵活性以及正确儿童观点,会站在幼儿立场看问题,更需要老师丰富的知识,会从孩子中获得灵感,并将之化为孩子们轻易接受的东西,让他们象海绵吸水一样不断涉取

  角色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而游戏材料是幼儿顺利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保障。因此,教师在提供角色游戏材料时,既要考虑本身的游戏内容,还要考虑幼儿的特点,从而使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领我才真正体会"没有游戏的幼儿园不是真正的幼儿园,不会指导游戏的老师" 不是个好老师"这句话的含义,也真正发现角色游戏的魅力所在。 总而言之,角色游戏是一种以孩子们为主体,由孩子扮演角色,模仿成人劳动的意愿性游戏。老师只有把目标记在心里,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利用好他们的好奇心,给他们营造创新的氛围,激发其探索兴趣,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游戏才会更生动,更受欢迎,更有价值!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