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望月怀远》审美赏析解读

日期:2022-06-13

这是《望月怀远》审美赏析解读,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人首先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以及月光闪耀千万里,无处不在明月朗照之中的景象。李白的《静夜思》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也表现出朗月之下人们无处不产生思念之情。而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却也有自己的独到的特色,在描写幽清淡远的朗月之中,望月怀远,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全诗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景及人,触景生情,描绘了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的壮阔景象,从而引起了天涯之人产生无尽的思念之情。上句“海上生明月”写景,其中,一个“生”字,不但形象、生动,赋予月以动态之感,而且也为情感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下句“天涯共此时”进入写情,诗人化用了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意。其中,一个“共”字,不但表明诗人对天涯亲人的思念,也站在亲人的角度,设想亲人也思念自己。这样视角挪移的方法,可以倍增其思念之情。在中国诗歌文化中,明月,是情感的载体,是寄托相思的意象。所以,诗人张九龄在诗歌中,首先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情人”指亲人。“遥夜”即长夜。“怨遥夜”就是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即终宵,也就是一整夜。这里,诗人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多情人怨恨这漫漫的长夜,突出了对亲人的思念而彻夜难眠。这里,诗人从对方设想,写出了亲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恨夜长。这里,一个“怨长夜”极度地表现出思念的深切,内心之痛苦。特别是这里诗人运用了对偶中的流水对,上下两句一贯而下,在流畅的语言中,不但使思念之情从胸中涌出,而且给人一种气韵流畅之感。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怜”即爱。“滋”即湿润。“怜光满”就是爱惜满屋的月光。这一联就是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难眠,灭烛之后,更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走出来,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才觉醒过来。从内容上来看,看似赏月,实则抒怀。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根据律诗要求,这一联当属对偶,但与上联比较,却属工对。上句的“灭烛”和下句的“披衣”相对而形成连续性动作,不但表明了诗人对月光追随,更表现出诗人对亲人情感的深厚。上句的一个“怜”字和“觉”字,不但表现出诗中人对亲人思念之情,也描写出诗人因思念而不得而产生的内心的愁苦与凄凉。总之,这里诗人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在灭烛明月,露重寒冷之景中,抒发了思远之苦,从而为诗歌营造了幽深凄寒的审美境界。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盈手”即双手捧满之意。“盈”即满。这里诗人化用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中“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之句。“还”即回房去。这一联承袭颈联而集中表现出诗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紧承“怜光”而来。是的,月光虽可爱,却不能用手捧住来送给远方的亲人。这里,诗人面对如此月光,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赠送远人的想法。然而,这一愿望哪能实现,只好回屋睡觉,期盼着做个好梦。这里,不但有“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的伤感,更有有“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唐朝张谓《同王征君湘中有怀》)的思念之情。可以说,诗人对月怀远,真是在希望与失望中,寄寓着无尽的深情。

  总之,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全诗以“望”、“怀”着眼,将“月”和“远”(远人)作为抒情的对象。可以说,诗中句句写“望月”,而处处表现出“怀远”,情蕴其中,真挚可见。同时。诗歌语言简洁而自然,清新而流畅,很富有表现力。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