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解读

日期:2022-06-15

这是《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解读,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苏轼乃一代文学大家,于文,诗,词,书,画都有极高造诣,其中叙事记游之文短小精悍,堪称小品文类典范。向大家介绍著名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该文全文八十四字,叙事、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一气呵成,让人欲罢不能又沉沉有思。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自“元丰……至庭中”共四十八字,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四年矣。是夜,月光入房,欲寝,为月色所迷,雅兴起,奈何无同乐,同志之士,遂寻承天寺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都是被贬至黄州的,与苏轼甚笃。巧也,张怀民亦未睡,二人于院子散步。此层叙事,朴素、淡泊又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自“庭下……至柏影也”),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月光清朗,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水”中水草漂浮,游荡,恍恍然如仙境一般。更妙之处: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互相映衬、比拟、比喻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议论。自“何夜……至结尾”。作者感慨,何夜无月,无竹柏,唯有此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者,盖他与张怀民耳, “闲人”二字乃点睛之笔,苏轼谪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有名无实,与其“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所谓“闲人”之意之一也,表露苏轼宦途失意之苦闷;另,月光如斯,竹影如斯,人不能识,唯二人领略,幸事呼,快事呼?悲哀呼?苏轼思想跨儒释道,使他的处世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坦然面对。诚然,逆境中的他更能全面反映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