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题教学设计

日期:2022-06-15

这是《记金华的双龙洞》课题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对教材的整体感知:

  1、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景色的美艳,继而写外洞的大,连接外洞和内洞空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写出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表达了作者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编者的编写意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对于这组课文,作者选编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一些表达方法,在充分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同时要学以致用,学习感悟作者语言文字规范、准确、优美,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类似文理训练,力求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3、学生的知识底数:四年级的学生能读懂作者的写作顺序,但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难以抓住重点;能够大致读出沿途风景的优美、外洞的宽敞、孔隙的狭小、内洞的奇特,但是难以具体到结合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理解;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仅仅限于词语表面,难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准确理解,或者难以透过文字表面感知文字背后的深意和用意。

  具体的学习障碍:

  1、第2-3自然段:

  精神:结合具体句子理解为“有生气,有活力”。再深入理解,是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精神”这个词语表达出山上的映山红比盆栽的杜鹃还要充满朝气、还要好看,更加突出沿途风光之美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因为粉红色的山,配上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绿叶的衬托,可谓色彩鲜艳。同时由于各种花草树木生长茂盛,叶子绿油油的,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明亮。因此才让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2、第5自然段

  主要写孔隙狭小。作者没有直接说孔隙如何如何小,而是从三个方面来表现它的这个特点:船的大小、进洞的方式、进洞的感觉。写船小,主要从“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办法容第三个人”等词句体会。写进洞的方式船如何进入内洞,如何出来。作者写这种独特的进洞方式主要是为了表现孔隙的狭小。写进洞的感觉,一个“贴”字作者已经把自己内心的紧张心情和姿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而一个才子更加突出作者的小心谨慎,也更加突出孔隙的窄小。作者又用了“挤压、撞破、擦伤”这几个词语更能表现孔隙的窄小。

  这一段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段”的形式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因此这段的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3、第6—7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内洞的特点黑、奇、大。最难理解的是“奇”这个特点。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到底怎样的奇,但通过“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他们的想象丰厚文本的语言,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感受作者表达的巧妙。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重点提示:结合字形记忆理解“蜿蜒”。结合语境理解“精神、明艳、颜色各异、变化多端、蜿蜒”等词语。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写作训练提示:

  (1)结合沿途景色,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说一段话。

  (2)运用见闻和感受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沿途景色的优美或者外洞的宽敞。

  教学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教学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畅谈游历——从自己的生活切入

  在节假日里,有不少同学跟随着爸爸妈妈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置身名山大川,有的让你沉醉于她的瑰丽,有的让你流连于她的神奇,有的则让你惊叹于她的博大。你曾到过什么地方游览,并说说你的感受好吗?可参照这样的句式。

  我游览过(什么地方),那里(什么风光),我感到(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因为刚刚结束暑假,学生对假期中旅游的经历感受较深,因此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让学生有话可说,激荡起心中的情思,引起对新课文阅读的期待。同时,提供给学生句式,让他们知道如何表达,训练学生简练、有序的表达能力。)

  2、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师: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齐读课题谈感知

  预设: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金华的双龙洞。

  (2)作者可能按照游览顺序来写。

  (3)应该抓住双龙洞的特点来写。

  教师小结: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如它的眼睛,透过它我们获得了很多信息。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记”字,“记”就是将游览过的景观记录下来。这篇课文其实是一篇游记,学习游记类的课文我们一定要注意作者的写作顺序。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对课文建立起初步感知。)

  3、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从课题上我们获得了很多信息,那同学们能不能再从课题上提出有价值的学习问题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已有感知的基础上,再次从课题入手,发现课题中蕴含的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一个引领,让他们再一次感悟课题的重要性,并借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预设:

  (1)为什么叫双龙洞?

  (2)作者游览金华的双龙洞,都看到了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按照游览顺序,作者都到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怎么样?

  4、初读课文,感知顺序

  明确读书要求: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到文中找找作者都游览双龙洞都经过了哪些地方?请用铅笔圈起来。

  (1)生默读,勾画。

  (2)请生交流所勾画的地点,师相机板书游览路线。(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总结写作顺序

  师提示:作者经过了从“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路线游览金华双龙洞,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寻游踪,一来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来是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为了学习写游记的基本方法。)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概括文章内容

  师:我们初步感受了课文,理清了本文的写作顺序,那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老师板书框架,请同学们到文中查找重要信息,我们一起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师板书“这是一篇( ),记叙了作者( )游览( )的情景。是按( )顺序记叙的。先写( )所见的美景;继而写( )、( );再写( )、( );最后作者卧在小船里( )。”

  生到文中查找信息。(游记)(叶圣陶)(金华双龙洞)(游览)(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生交流,师相机引导更正。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但是缺乏完整性、准确性,所以仍然需要教师的引领。通过填空的形式,旨在教给学生概括这类游记类文章的思路,并在概括的基础上对于课文内容有了较为完整的印象。)

  2、精读课文,感知表达方式

  (一)品赏路上见闻

  1、通过问题,感知内容:

  师指黑板上的旅游路线,提出问题:作者出了金华城,走在去往双龙洞的路上,开始这次游览之旅。这时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按照游览路线依次提出问题)

  预设:

  (1)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

  (2)作者看到的这些景物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3)作者的心情怎样?

  (4)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按照问题默读课文、勾画、思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每一段内容时也要具有问题意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读书解决,让问题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的指南针,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读书能力。)

  三、交流表达,汇报收获

  学生汇报,师的任务是重点引导、点拨、纠偏。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精神和明艳两个词语,从词语的理解中感受风景的优美,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并在此基础上感情朗读。

  师:再读2—3自然段,看看除了路上的“见”,作者还写了什么?(重点放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个句式上。)

  在分析理解溪流随着山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教师让学生运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要求学生利用这个句式描绘一下路上所见的美景。)

  教师给出起句:走在去双龙洞的路上,公路盘曲而上,沿途景色美不胜收: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在学生学习表达的基础上再扣作者心情,走进作者,再次感情朗读2—3自然段。

  师小结:作者写沿途美景,不仅有所见,而且有所闻,无论见与闻,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的情,这是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习中教师要清楚自己所起的作用——引导与点拨。引在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导在学生难理解的地方,在学生懂的基础上感知作者的表达方法,体现读与写的结合,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2、扣词句感受外洞特点

  词:突兀森郁

  句: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引导学生主抓重点词句理解外洞宽敞的特点。然后运用见闻和感受相结合的方法,练习说话,表现沿途景色的优美或者外洞的宽敞。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

  3、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4、自读自悟内洞特点

  按照学习空隙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内洞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个特点的。

  师生共同小结内容与表达方式。

  5、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6、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7、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借助板书,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来谈。)

  预设:

  1、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了游记类文章一般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

  3、概括游记类文章的方法是先点明这是游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然后有序说出游览路线。

  4、知道了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写出了沿途、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喜爱赞美之情。

  5、知道了作者之所以能够把这篇文章写得这样成功,是因为作者将见闻感受结合起来,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与数学学习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都有方法可循。因此本课结束前的收获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更主要的是学习方法的获得。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整体的收获。)

  五、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1、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每人介绍一处景点,注意导游的用语。)

  2.引导学生选择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导游活动,将背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习积累文中规范语言,进行内化,巩固所学知识。)

  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抓特点(见闻与感受相结合)

  游记——游览顺序——游程(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美 高 宽 小 奇

  喜欢 热爱 赞美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