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风》课题教学反思

日期:2022-06-21

这是《风》课题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一次试讲后

  想在一课时之内把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完成,体现课堂高效,结果还有背诵和五个生字的书写没有完成。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下课时,听到孩子情不自禁地说“这节课太好玩了”,我心里很高兴。识字写字以激励为主,鼓励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借助拼音、结合课文及词语主动识字写字,所以学生越学越自信。朗读指导由读准到读顺到和风一边玩一边读,学生越学越有趣。总的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一年级的学生。

  刘艳、徐太春、黄芳、赖春燕来听课,课后交流:生活中识字简短明快一点,批量处理,让学生自主识字写字,老师不用指导那么细,应把重点放到后面几个生字的学习指导上,这样也可以节约一点时间。让学生标小节序号、圈生字、勾词语、画描写风来了的关键词,应该找一本学生的书在屏幕上展示反馈。这样指导会更实在。写字指导的重点放在“动、知、道”这几个字。同意她们的建议。我还需要再调整、思考:将识字写字分层教学、批量处理,重在识字写字方法指导;朗读背诵指导抓关键语句,边玩边读,增加趣味。希望这节语文创意课时高效的、实在、有趣的、愉快的、细腻的,认真准备,反复思考,期待成功。

  感谢同年级组的刘艳、徐太春,她们的敞亮的研究的心态让我倍感轻松,在这样的氛围里,可以自由地创新。

  第二次试讲后

  问题:识字不够落实,识字方法指导这一重点不突出,关注学生识字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及纠正力度不够,最后一个环节,指导四个字的认识、书写没有完成,时间还是很紧。

  课后建议:第一环节缩减时间,朗读不落实,识字无重点尤其是“颤”字学生识记困难应强化认读,容量太大建议分成两个课时。

  感谢她们尤其是蓝芳、周恋、陈晓姝的真诚建议。我还是坚持尝试一课时完成这一课短文的教学,突出分层识字,落实写字指导重点是“动、道”,弱化朗读背诵,但仍要体现朗读的层次性:圈画生字,反馈读文,要求读准字音;勾画词语,反馈读文,要求词儿连读,读得流利;和风边玩边读,引导读出趣味。

  教学思路清理:1.识写“见、时、知”。2.初识8个生字,借拼音拼读(重点:颤、波)。3.揭题,读文,圈画生字,反馈,读准字音,复现生字,脱音认读。4.入文,勾画生词,读词识字(重点:颤动水波),读文流畅。5.和风一边玩一边读。第1节,指名读,“风在哪儿?”勾画关键词语,边玩(加动作表演)边读。第2节,自由读,“风在哪儿?”勾画关键词语,边玩(加动作表演)边读。“正”扩词,笔顺,书写。第3节, “风在哪儿?”看图说,女生读,勾画关键词语,边玩(想象画面)边读。6.拓展:你看见过风吗?……7.对读游戏,和风一边玩一边读。8.“风”走了,再见。复现生词,读,再见。复现生字,读,再见。9.“用、动、波、道”不愿离开,和我们永远做朋友。读,记(交流识字方法,鼓励个性识字),扩词;笔顺,结构比例、位置关系,书写(描1个写1个),反馈评价,再写1个。认读四个生字,读词语,说再见。10.总结全文,延伸课外,只留下“叶圣陶”爷爷,课外读一读他的童话故事、儿童诗歌,你会和他成为好朋友。

  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然后动脑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了实践经验,增长了智慧。多上课,多思考,既要有时效也要有创意。

  第三次正式上课后

  (一)

  虽满是遗憾,但感觉踏实,因为这是我努力追求的真实的课堂,能体验到生命的活力,能看到学生的问题,能这样真实地努力了解、沟通、组织、传授、引导……努力凸现低段尤其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写字,像蔡春兰说的“以学定教”,像陈晓姝说的“教师累着,学生却幸福着”,像邵林说的“突出年段特点,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做自己该做的事”……

  (二)

  既然是创意课,就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我的教学设计初衷是利用分层识字、复现识字、个性识字等策略“凸显识字写字这一年段特点”;我的创意是将这样的简短文用一课时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而非“常规式”的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识字写字,第二课时读文理解、识字写字。没有新意,连自己都没有上课的激情,如何去点染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所以,像我们这样的在职业倦怠的险滩上徘徊或是在职业困倦的泥潭中挣扎的中年教师,最难挣脱的就是“常规”。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中无数老师在我们心上烙下的印迹,从教以来的自觉不自觉的所谓经验的日积月累,像一根根细软的蚕丝,缠绕在一起就形成一个美丽的茧子,牢牢地把你困在里面,如果沉迷其间,生命就会错过破茧化蝶的那一天。所以,创意,是激发热情、点燃激情的源动力。我常想在课堂上给学生带去一些新奇、趣味,也给自己注入一点兴奋、活力,这样的教学才充满快乐,这样的工作才满是幸福,这样的辛苦才会因为有向往和追求而品出丝丝甜蜜。

  第一次试讲,我觉得“和风一边玩一边读”很有创意,学生觉得这样的语文课好玩,会因此喜欢语文。第二次试讲,我觉得“分层识字、复现识字和书写时结构位置的细节指导”又有新意,突出了低段识字写字教学的重点。第三次正式上课,我觉得“笑脸、哭脸、五星、大钩”等评价符号的引入和加动作表演等识字朗读方法很有创意,使教学更有趣味和实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最遗憾是课文朗读不够,学生读得比较准确,但流畅和有感情明显不到位。还有些遗憾是最后四个生字识字方法交流中没能巧妙引用 “扩词”这一方法,学生描红临帖也没有时间了。面对生成,预设做了让步,因为我面对的是学生,我的首要是帮助学生识字写字,积累字词,打好语文学习的最基础。所以我的课总感觉时间不够,总要留下遗憾。如果晨读时我多指导学生把课文先读熟了把生字认熟了,也许课堂上学生出现的读文尤其是识字的问题就没那么多,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流畅并品尝其中趣味,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把生字写完,还可以扩词积累。这样一来,是否回到“常规”上去,还是设计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识字写字,第二课时读好课文,写字积词。这样一来,是否我的“创意”不切“实际”,因为想要“高效”而缺失了“落实”?但是,如果让我按照这样的“常规”去教学,“创意”又将体现在哪里?

  (三)

  细细想来,我的“创意”在“分层识字”:

  层次

  内容

  特点

  策略

  一

  见、时、知

  以前就认识本课要求会写

  开课就借回忆识字、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关键笔画和位置关系),描红临写,快速反馈。

  二

  用、但、颤、动、道、正、波、游

  本课要求认识

  “用、动、道、正、波”还要求会写

  1.借生活中或已有经验识字,生成识字难点“颤、道、正、波”,其中“颤、正、波”是字音难点,“道”是字形难点。

  2.借拼音识字,重点正音“颤、正、波”。(方法指点:借助拼音只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3.借文识字,复现识字:圈画生字,读文识字,复现生字,脱音认读;勾画生词,读词复现识字,连词读文识字;和风一边玩一边读文,趣味中联系生活借助插图初解词语识字, “正”相机扩词识字,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笔顺);复现生词、生字,巩固认读。

  4.集中识字,个性识字:“用、动、道、波”,复现识字,识字方法交流(分析字形如加一加换一换,扩词识字如“有用、用心、动物、吹动、山道、知道、水波、声波”,个性识字如“‘云’一用‘力’就‘动’了”“走之底像一辆滑板车,‘首’骑在 ‘滑板车’上在‘道’路上跑”……)指导写字(重点是笔顺、关键笔画、位置关系)。

  要求认识的字分为已知和新知两个层次,新知识字分为生活识字和借文识字两个层次,借文识字分为正音识字、辨形识字、积词识字、个性识字多个层次。

  要求会写的字分成已识和新识两个层次,新识的又分成随文写和集中写两个层次,指导写字分成已有能力巩固——抓关键笔画和新近能力训练——注意位置关系两个层次。

  朗读课文分成圈画生字读准文中字音和勾画词语读通读顺文中词语及边玩边读读出文中趣味三个层次。

  这样的横向与纵向的层、次交叉融合,突出了识字写字这一年段特点。我认为这一“创意”是有根的。

  细细想来,我的“创意”在“变序变式”:

  变序

  变式

  常规

  创意

  常规

  创意

  开课揭示课题,初读课文,集中识字,再读课文。

  开课直接进入“识字写字”,然后才揭题入文,借文识字。

  将朗读课文的指导和识字写字的训练分别进行。

  识字写字与朗读课文循环往复,在读文的过程中不断复现生字,巩固识字。

  开课直接进入“识字写字”,然后才揭题入文,借文识字,突出识字写字这一年段特点,这是“变序”。

  识字写字与边玩边读循环往复,在读文的过程中不断复现生字,巩固识字,时时处处不忘识字写字这一要务,这是“变式”。

  (四)

  不管怎样,我努力尝试了,我认真思考了,循着语文的根,抚着学生的心,小心翼翼地“创意”——“创意”——“创意”……去追寻永不可及的“完美” !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