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捅马蜂窝》课后记案例

日期:2022-06-26

这是《捅马蜂窝》课后记案例,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今天下午,五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了带有特色的“五步读书法”课堂展示。通过听课,所谓的五步读书法,即是:朗读展示,小组交流字词句,提出问题并解答,交流批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课堂上,五个环节思路清晰,学生回答精彩纷呈。上课伊始,学生进行了“谈童年”的积累展示,每个小组,每个成员,都分别向在座的听课老师展示了自己积累的关于童年的名人名言。学生流利、清晰的表达,让听课教师眼前一亮。紧跟着进入了课堂的中心环节——五步读书法。

  在第一个环节,分角色朗读展示中,展示的学生朗读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通顺流利有感情。之后进行了朗读评价。在评价中,学生能够做到尊重彼此,交流的同学彼此互相注视,并能积极回应。“谢谢XX同学的评价。”“不客气。”课堂气氛融洽。

  第二环节,小组交流字词句。先是对子之间互相检查词语理解及找到的句子中明显的修辞手法。之后是全班的展示汇报。在汇报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补充说明。在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学生提出是比喻句,教师追问:“这是比喻句吗?本体喻体是什么?”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没有回答,教师也没有明确是不是比喻句,而是让学生再想想。这样处理学生对这句话并没有正确的概念,这句到底是比喻句还是不是比喻句,模糊不清。学生课堂上没有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说明他自己不能解决,而这时正是发挥老师指导作用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

  第三个环节,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每个小组提前将本组最想解决的问题写在了白板上,课堂上直接进入了展示环节。由每个小组的组长提出本组的问题,有关于词意的,还有关于内容的:如“为什么死去的那只马蜂是真正的英雄呢?”“为什么说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而不是不再做一件伤害动物的事呢?”“爷爷为什么连说了两个捅不得?”“爷爷不让我捅马蜂窝,除了怕我被蜇,还有别的原因吗?”学生很会提问,而且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深度,值得全班去讨论交流。这离不开老师平时扎扎实实的训练。在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有效的组织了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寻找答案。学生讨论也不能解决的时候,老师进行了指导,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点播作用。

  第四环节,交流批注。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交流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的理解。但是学生的语速过快,交流中只是指出文字在第几段第几句,并没有将句子读出来,这容易产生学生还没有读句子,他的感受就汇报完了。给人一种,仅仅是汇报而没有交流的感觉。

  最后一个环节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习惯上将概括主要内容放在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这一环节中进行,可能老师觉得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再概括,文章内容会更准确,更加的完整。但是我认为还是放在初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此时他可能体会不到文章的情感,但是教师可以在体会情感之后让学生补充上。而且也符合我们语文从整体入手,到具体感受再到回归整体的的教学规律。

  课堂上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生成。在这堂课上生成精彩的环节在最后一环。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有一个小组概括是,说捅马蜂窝的原因是因为奶奶的气氛才引起了我去捅马蜂窝,而紧接着另一个小组的同学站起来质疑她,说:“我认为捅马蜂窝是因为我的好奇心,而不是因为奶奶。”那个同学也毫不示弱:“我不同意你的想法,因为文章中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如果没有奶奶的生气,没有奶奶想请人捅马蜂窝的话,我可能就不会去冒险了。”精彩的反驳引来了全场老师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他们两个的,送给质疑的同学,为他的敢于质疑而鼓掌,同时更是送给那个反驳的同学,为他精彩而有理有据的发言而鼓掌。在课堂山上,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不正是学生们之间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吗?在这堂课上,我们找到了。“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