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双桅船》课例教案

日期:2022-06-28

这是《双桅船》课例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借助诗歌的意象及意象间的关系解读诗歌丰富的意蕴,理解诗中蕴含的复杂、矛盾又统一的情感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还原历史语境,依托经典评价,理解以《双桅船》为代表的朦胧诗的艺术价值与时代精神; 立足当下语境,思考《双桅船》及朦胧诗的当下意义,培养文学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蕴含的复杂、矛盾又统一的情感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以《双桅船》为代表的朦胧诗的艺术价值与时代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起“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古典诗歌的辉煌。殊不知,在白话文运动这场语言的变革引起中国文学表达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变化后,中国的新诗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不断在历史的车轮中匍匐前进,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终于迎来了朦胧诗的辉煌时代。

  第一次接触到朦胧诗,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感受。PPT展示: 一开始我从字面上猜测朦胧诗的本身定和它的名字一般微妙——像是一尊立在清晨薄雾中的女神雕像,人们明明知道她有着精致的细节,却还是得靠自己的想象为女神拼凑出一幅似笑非笑的表情来。(生甲) 朦胧诗就像一个暗恋着谁的小姑娘,既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意,却又不想让对方知道一样。(生乙) 朦胧诗同样热烈,但在逼近海岸的瞬间,偏偏化为一抹白线,留给一个最令人遐想的背影。(生丙) 朦胧诗,要的是似乎读懂,随即有种畏畏缩缩的喜悦,又垂下眼帘,品味纤如细丝的哀愁。(生丁)

  二、借助意象及其组合,解读《双桅船》的丰富意蕴

  1、配乐朗诵《双桅船》。

  2、预习中主要问题反馈:

  (1)“船”与“岸”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何它们“昨天”、“今天”、“明天”不断“告别”又“相遇”,“另一个纬度”如何理解?

  (2)“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如何理解?“你”指什么?

  (3)“雾”与“风”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只有一个“风暴”,却有“另一盏灯”,它们为何令我们“联系”又“再分东西”?

  (4)题目好像与诗歌的内容没有关联,诗歌为何非要以“双桅船”为题不可?

  分析:虽分成四个问题呈现,但就是对“船”与“岸”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的理解和对“双桅船”象征的矛盾与复杂的心态的理解两个层面的问题。

  3、借助意象及组合关系,解读诗歌

  (1)解读“船”与“岸”的象征意义及相互关系

  分组讨论交流对“船”与“岸”的多种理解。

  (2)解读“双桅船”所象征的矛盾、复杂的心态

  1)回看问题“题目好像与诗歌的内容没有关联”,了解学生提问的缘起。

  2)问题:你从哪些诗句中读到了矛盾,你如何理解这些矛盾?

  (3)理解“双桅船”的形象

  借助学生的疑问理解“双桅船”的形象,如:“昨天”、“今天”、“明天”不断“告别”又“相遇”,“另一个纬度”,“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如何理解?为什么只有一个“风暴”,却有“另一盏灯”,它们为何令我们“联系”又“再分东西”?

  教师总结:“双桅船”象征着诗人矛盾、复杂的内心。这种矛盾与复杂,既是“船”出航与靠“岸”所指涉的理想、事业等的追求或者爱情、亲情、友情、故土、祖国的归宿等之间的矛盾,又是“船”在“风”、“雾”、“风暴”等有利有弊的复杂的客观环境下自我的的迟疑与决心之间的矛盾,还是“一盏灯”与“另一盏灯”之间的矛盾。但是在经过不断的“告别”与“相遇”之后,内心的矛盾反而通过回顾、自省而深刻地认识到“船”与“岸”在精神上相互依恋、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消解了这种矛盾,升华了情感和认识。从中,我们不难读出“双桅船”所代表的诗人及同时代的人们勇敢追求心灵沟通、不断追求更高生活境界和人生理想的精神。

  三、还原历史语境,探讨朦胧诗的艺术价值与时代精神

  1、介绍“朦胧诗”命名的来由与关于“朦胧诗”的论争

  1980年章明在《诗刊》8月刊上发表了《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他把“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印象,似懂非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的诗叫做“朦胧诗”。一些朦胧诗的反对者也发表文章说,“朦胧诗并不是只有语言形式上的朦胧,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朦胧,内容上的朦胧”。(方冰《我对于“朦胧诗”的看法》。

  1981年孙绍振在《诗刊》3月刊上发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说道“与其说是新人的崛起,不如说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这种新的美学原则,不能说与传统的美学观念没有任何联系……崛起的青年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号筒,也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他们和我们50年代的颂歌传统和60年代的战歌传统有所不同,不是直接去赞美生活,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表面上是一种美学原则的分歧,实质上是人的价值标准的分歧。——这是朦胧诗美学特质的哲学基础。”

  2、倘若你能穿越时空,置身于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中,面对《双桅船》这首朦胧诗,你会站在哪一边呢?请依据文本,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由。

  提示:

  (1)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的朦胧,源于朦胧诗意象指涉范围的扩大和意象组合造成的整体象征的手法。但是这种朦胧,绝不是不值得提倡的;这种朦胧与多义,恰恰与古典诗歌含蓄蕴藉的审美意蕴一脉相承,是诗歌艺术价值的体现。

  (2)表现自我与表现时代精神是不相违背的。朦胧诗人注重自我情感的表现,富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双桅船》即运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与抒情,让“我”直接出现在诗中表现“我”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进而在表现自我的同时,传达了同时代的人的心声,为一代人立言。

  (3)人的价值标准的分歧恰恰体现了朦胧诗人的理性精神,他们执着的追求人的价值的实现,执着的追求理想,执着地相信未来。这种文革之后的人的觉醒,正是对五四启蒙的现代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总而言之,朦胧诗的价值不仅是对新诗语言艺术的探索,更是社会思想史上的一次启蒙。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但它没有被时代淹没,反而在时代的逆流中焕发了自己的光华。

  四、立足当下语境,思考朦胧诗的当代意义

  1、问题:今天,我们是否还要读朦胧诗?请结合具体的朦胧诗作品阐述理由。

  分析:朦胧诗这样的现代诗是否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当下的教育似乎认祖归宗了,但是学生们对于刚刚过去的时代却一无所知,这种失忆的教育起码是不完整的。朦胧诗的时代精神与历史价值直到今天并未失去。艺术价值方面,当下的梨花体诗和废话体诗使诗歌语言在日常口语化的路上走得太远,缺乏艺术的美感,诗歌仍然应该向传统汲取营养。时代精神方面,虽然当下是张扬个性的年代,但所谓的“个性价值”只是在经营个人的小世界,社会与时代和人的关系,无人问津,人们缺少了广博的胸怀,更没有了时代的抱负。诗歌仍然应该关注个体与社会和时代之间的关系,通过个体的体验、思考去反映时代,只有与时代、社会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经典。 结语:推荐一本书《持灯的使者》,从中我们不仅能独到那批有理想、有才华的诗人、作家的故事,还能感受到一些实实在在的气氛,六十年代的气氛、七十年代的气氛、和八十年代的气氛。与其说讲述了一群人,或一代人共同拥有的诗歌故事。不如说是一部打开的诗歌发生学或现象学。它迫使我们重返并重新思考诗歌那古老而常新的源头。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担心我配不上自己的苦难”。而在持灯者这里,苦难是双重的:历史赋予的和本身自觉的苦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冰雪尚未消尽,料峭春风给人们带来难以适应的温度,朦胧诗人却能够感到历史的寒意和风向,主动背负起苦难,朝前而行。因此,他们是持灯的使者,他们的光芒一直照耀在我们的心上。

  五、作业(二选一)

  1、围绕“今天,我们是否还要读朦胧诗”这一话题,写一篇随笔,阐述你的观点及理由,形式不限。

  2、尝试运用意象的组合及象征的手法自创一首现代诗。

  --课堂实录--

  师:说起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第一反应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但事实上,在经过了白话文运动之后,中国的新诗在历史中经过曲折的过程,终于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迎来了一个朦胧诗的辉煌时代。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朦胧诗。在之前,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专题的摘抄作业——“我眼中的朦胧诗”。在第一次——大部分同学还是第一次接触朦胧诗,大家表达了自己的感觉,我选了几个同学的。

  (PPT呈现同学的感受,教师边读边讲。)

  师:这是我们同学读到朦胧诗的感觉。今天呢,我们就一起走进舒婷的《双桅船》,(板书诗题及作者)大家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