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大班教案大全10篇科学

日期:2021-05-05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大班教案大全10篇科学,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教案大全10篇科学

第1篇、大班科学活动动物本领大搜索教案反思

   设计理念:
  儿童天生就对动物充满了喜爱和好奇,大班的孩子对动物的关注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可爱、有趣,他们更多地想了解动物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启示。为顺应幼儿的探索需求,帮助他们归纳已有的经验,为他们做深入的探究提供支持,特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中通过讨论、归纳、对应等形式,让幼儿在了解动物本领的基础上,帮助幼儿理解人类的一些发明与动物的特殊本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设计自己的发明。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特殊本领,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都与动物有关。
  2、能利用对动物本领的认识,进行大胆想象,尝试进行创造发明。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教学准备:
  幼儿关于动物本领的前期知识准备、各种动物和人类发明的图片,PPT课件、幼儿人手一张纸画张和一支笔、2块教学磁板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幼儿归纳已有经验,找出动物的特殊本领。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并能够将人类的一些发明与动物的特殊本领之间建立联系。

  教学过程:
  一、帮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动物的特殊本领。
  1、观看动物视频导入,提问:
  (1)“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它们都有什么本领?”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2、归纳具有相同本领的动物。
  教师分组出示PPT图片,提问:“这些动物有哪些本领是相同的?”启发幼儿说出快速奔跑、保护色、盔甲类、有毒的、再生的等概念。重点对有毒类的和能再生的动物进行提升。
  教师小结:大自然中的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的本领,动物的本领与它们身体的特殊结构有关。
 
  二、帮助幼儿理解人类的一些发明与动物的特殊本领有关。
  1、引导幼儿了解人类的许多发明与动物有关。
  启发提问:“你知道人类的哪些发明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的呢?”
  2、利用找找看的方式,帮助幼儿将人类的多种发明与动物之间建立联系。
  设置一定的难度:幼儿手里的发明图片与磁板上的动物图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引导幼儿发现动物有多种的本领,会给人类很多启示从而产生出更多的发明创造。

  三、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根据动物的特殊本领设计自己的新发明。
  1、出示一组科学家的最新仿生发明,引发幼儿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设计自己的新发明。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了解幼儿的设计思路。
  3、教师请有想法的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新发明,简单总结,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幻想,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向往。通过实践,我们发觉这一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助于幼儿经验、视野的扩展和潜能的发挥,不知不觉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科学的种子。 

第2篇、大班科学自然测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用多个实物接着排和用一个实物移动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2、能用数字记录,并用语言表达测量结果。  
  3、激发幼儿积极探索测量物体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小熊商店背景图、玩偶小白兔、小马、皮带道具四条,方形卡、铅笔、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小熊皮带专卖店”的形式引题。
  1、师: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啊!原来是“小熊皮带专卖店”开张了。看!小马是跑的最快的,它高高兴兴的来到皮带店,他想买一条新皮带呢。  “哇!小熊皮带店的皮带可真多啊!”小熊猫说。“熊老板,我要买哪一条好呢?”熊老板热情的说:”不急,我还有更漂亮的呢,你看!(出示四条皮带道具)小马高兴地说:“哇!好漂亮啊!熊老板我的皮带要六个方形卡纸连起来那么长,我要怎么选呢?”
  2、介绍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熊老板服务可周到了,他耐心的说:“我为顾客准备了一张记录表,你可以看一看、量一量那条皮带要多长就计录在表格里,这样很快就能找到你合适的皮带了。

  二、引导幼儿动手测量皮带的长度,探索测量的方法。
  (1)请幼儿初步目测哪条皮带是适合小白兔所要的皮带
  (过渡语):小马着急的说:到底那条皮带合适呢?哪个小朋友愿意帮我看一看哪条皮带有六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嗯,我想请小手举得漂亮的小朋友来帮我找一找。
  (2)、引导幼儿用多个实物测量物体,教师观察测量结果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过渡语)师:“哪个小朋友说的对呢?要用什么办法才能找到合适的皮带呢?”(请幼儿上来用六个放行卡纸测量)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用一样长的方形卡量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应该怎样测量?
  教师小结:我们要把皮带的起点和方形卡的起点对齐,再把其他的方形卡纸按顺序一个紧挨着一个不留空隙,不层叠排放,这样就能正确的量出合适的皮带了 小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终于买到了合适的皮带了,他呀,快快乐乐的拿着皮带回家了。
  (4)、引导幼儿探索用一个实物测量物体长度
  过渡语:小白兔看到小马买到了皮带,也到皮带专卖店了,原来他妈妈要过生日了,他想买一条皮带送妈妈当生日礼物,给妈妈一个惊喜呢。看,他偷偷量了量妈妈的腰带,刚好五个方形卡纸连起来那么长。可是他急急忙忙出来只带来一个方形卡纸这可怎么量呢?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量量看,要怎样才能用一个方形就能量出皮带的长度来呢?
  1)、请幼儿上来用一个方形卡纸测量
  2)、请幼儿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师总结:先从皮带的一头开始量,量一次在方形卡后面做一个记号,移动方形卡从记号这里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请幼儿测量自己的椅子的边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提醒幼儿用数字记录,并跟同伴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教师先要交待注意事项,及记录表的填写方式。
  过渡语:小白兔很高兴,它买到了合适的礼物,非常感谢小朋友。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会请很多的客人椅子不够坐,他觉得小朋友们坐的椅子很漂亮,也想在做一些和小朋友坐的一样的小椅子,可不知道大小,所以想请小朋友再帮他量量你们坐的椅子的边有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回家也叫师傅做一些,记得把你们每次量的数量记在这张小的表格里哦。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指导。
  (2)、师幼交流测量的结果。
  (师:你们用方形卡量了椅子的边长,量了几次才量完?画了几个记号?)
  (3)、教师小结幼儿测量操作情况。
  师:哇!小朋友都量好了,一起来看是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师:噢,原来椅子的边有三个方形卡纸那么长。

  活动延伸:
  幼儿测量不同的物体,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妈妈的生日不仅椅子要加,窗帘、桌布等等很多东西都要换新的,小朋友这么聪明一起去他家帮他量一量吧。

  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3篇、大班科学胎生与卵生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宝宝,每一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妈妈,动物世界里就是因为有了妈妈和宝宝那千丝万缕的亲情而富有浓厚的魅力。“我有自己的妈妈,动物朋友们也会有自己的妈妈吗?”“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是怎样生宝宝的呢?”等问题,对孩子们很有挑战性。本活动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角度出发,生成了将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为一体的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初步了解动物胎生、卵生的两种生殖方式。
  2、乐意探索关于动物生命的奥秘,萌发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各种动物图片若干,、两块黑板并分别贴上胎生、卵生图。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了解动物胎生、卵生的两种生殖方式
  活动难点:能够正确区分胎生、卵生两种生殖方式并分类。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小客人,看,是谁来了呀?(小鸟)小鸟长大了,它要飞到外面去看看周围的世界,我们跟着小鸟一起去看看吧。

  二、基本部分:观看课件、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的生殖方式:卵生、胎生。
  (一)看课件了解卵生动物的知识
  1.观看蜻蜓的课件
  (1)提问:故事里小鸟碰到了谁?蜻蜓妈妈在干什么?
  (2)蜻蜓妈妈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它把卵生在哪?它的宝宝是怎样长大的?(卵→幼虫→蜻蜓)
  (3)师:还有哪些动物和蜻蜓一样也是产卵的?(青蛙、苍蝇、蚊子、鱼……)
  (4)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小鸟谢谢你们告诉了它这么多知识,它继续往前飞,又会看见什么呢?
  2.观看母鸡的课件
  (1)小鸟看到谁在干什么?母鸡是怎样生宝宝的?(母鸡→鸡蛋→小鸡)
  (2)师:还有哪些动物会生蛋呢?(鸽子、恐龙、乌龟……)
  (3)教师小结:像这些动物妈妈先产卵(卵有软有硬),小宝宝呆在卵里,吸收卵里的养分慢慢长大,最后破壳而出,动物妈妈这种生宝宝的方式叫卵生。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卵生的?指名说。
  (5)教师小结:动物界的很多鸟类、昆虫类、鱼类、爬行类都是卵生动物。

  (二)了解胎生的有关知识
  (1)师:小朋友,你是谁生的?你生下来长什么样?吃什么?你的出生方式和小鸡一样吗?
  (2)妈妈是怎样生出宝宝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3)指名说宝宝的生长过程(妈妈→小宝宝)。
  (4)师: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靠妈妈给他的养份慢慢地长大,最后直接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他一出生就和妈妈长得很像,还要喝妈妈的奶长大,这种生宝宝的方式叫胎生。
  (5)师:你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的?(牛、马、羊、虎、猪)

  (三)了动物界的标新立异者们:鸭嘴兽、海马 鸭嘴兽既是卵生动物,也是哺乳动物。海马——雄海马有“育儿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由雄性抚养长大的动物。(卵生)

  三、游戏:观看幻灯片上的动物,自己和同伴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是胎生的,哪些是卵生的。 师幼一起检查,一一验证。

  四、活动延伸:
  教师:自然界还有许多动物,哪些是卵生动物,哪些是胎生动物呢,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收集一些图片带到幼儿来,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听,好吗?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目标是“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本次活动时,我首先从幼儿常吃的鸡蛋入手,引出了卵生的概念,接着自然过渡到人的出生,引出胎生的概念。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幼儿对胎生和卵生的含义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区分环节照顾到个别差异;最后延伸环节是对能力的提升,留给幼儿思考探索的空间,也体现了终身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

第4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树叶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强调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要求教师尽力做到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树”在我们周围生活中随处可见,秋天树叶飘落的现象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他们拾来美丽的树叶,提出了许多问题。为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我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观察树叶,知道常绿树和落叶树的特征。
  2、通过游戏,强化幼儿对树叶的认识,体验游戏的乐趣,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观察树叶的变化,让幼儿认识落叶树、长青树的主要特征。
  活动难点:正确区分、记录常绿树、落叶树的树叶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幼儿观察过周围各种树叶
  2、材料准备:录音机、磁带、电视机、VCD、碟子、环卫工人服装、扫帚、撮箕、课前幼儿自制树叶挂饰、记录卡、树叶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幼儿安静入坐,与幼儿一起做指五官的游戏。
  基本环节:
  一、以秋风姐姐送礼物的形式引出主题,引导幼儿认识长青树和落叶树的主要特征。
  1、播放录音—风声。
  师:(神密地)听,什么声音,(风声)怎么这么大的风啊?(秋风姐姐上)
  师:秋风姐姐来啦!秋风姐姐送来礼物后,从另一侧门出。
  师:秋风姐姐,你怎么走啦?
  2、引导幼儿认识落叶树和长青树的主要特征。
  (1)认识落叶树的特征。
  师:(发现礼物),这是什么?打开来看看(出示树叶)
  师幼谈话。
  师:你们在哪里见过树叶?
  幼儿:街道边、山上……
  师:那你发现树叶这段时间有什么变化?
  幼儿:变黄了、变红了、落下来了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呢?
  幼儿:秋季
  小结:对了,秋天的时候树的叶子要变黄、变红,慢慢落下,第二年春天再发芽、长叶,这类树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落叶树
  (2)认识常绿树的特征。
  (出示另一包树叶) 教师打开,让幼儿观察,说出名字,它叫万年青。
  小结:像万年青树一样一年四季树叶都是绿绿的这类树叫常青树。
 
  二、播放课件,帮助幼儿区分长绿树和落叶树。
  师:老师做了一张VCD,我们来看看 教师与幼儿一起看碟片,说出树的种类,边看教师边用红外线批示画面,幼儿说出常绿树的树叶一年四季树叶都是绿绿的;落叶树到了秋天,就会变黄、变红,而且还会从树上掉下来。(暂停碟片)

  三、谈话后带上课前自己做的树叶挂饰,引导幼儿再次区分并记录
  1、与幼儿谈话,放VCD。引导幼儿做吊饰,并记录落叶树和常绿树
  2、幼儿操作:小朋友自己选择吊饰,作好记录,教师分别指导。
  小结:大家都做得很好,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我们把吊饰送给老师客人,让他们也美一美,然后到肖老师这儿来,我们玩游戏,好吗?

  四、播放VCD,观察落叶树树叶飘落的姿态,师幼谈话
  师:有风的时候,树叶怎么样?(有风时摆动、在空中飞舞、在地上转圈、打滚……)
  师:风停了呢?(睡在地上),对,有的叶子黄了,也要从树上落下来。

  五、游戏:扫落叶
  师:我们来做游戏《扫落叶》,你们扮树叶,好吗? 播放风的录音,幼儿扮树叶,在有风和无风时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秋叶的样子。
  结束环节:教师扮环卫工人,清扫树叶(幼儿)出教室。

  活动延伸
  观察幼儿园里的树,分出它们的种类,继续开展拾树叶及树叶的手工活动。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通过幼儿看VCD,让幼儿联想到自己观察到的风吹叶落,外出秋游等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睡在地上的情景,幼儿就能模仿、想象树叶飘动的姿态。扫树叶游戏,让幼儿用各种肢体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幼儿在游戏中创造性地表现美,自我欣赏,从而获得参与活动的满足感。整个活动幼儿是通过看、听、唱来完成的,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为此,我将以《纲要》为指导,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在这个课前组织幼儿参加一次秋游,效果会更好,更能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的活动将更加丰富和深化。

第5篇、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蛋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习用语言描述、简单统计等方法来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
  ①个人材料:1/2的鸡蛋壳(洗净晾干)4~5只,约15厘米长削好的铅笔一支,直径约4.5厘米、高约2厘米的透明胶带纸圈1个,直径约1.2厘米、高约20厘米的粗吸管1根(管腔略大于铅笔)。
  ②分组操作材料:大河、小河模型各一,23厘米×9.5厘米的长方形卡纸2张,“小积木”20块(每块由两枚陆军棋粘合而成),记号笔1支。
  2.教师操作材料:
  ①“小鸡出壳”桌面教具一套(制作方法附后)。
  ②演示材料:半个海洋球、小盘子、一次性针筒、浅蓝色水。
  ③有关拱桥、隧道、球形屋顶等照片及实物投影仪。
  ④用卡纸做成的拱形桥洞三个(一大二小,如图四)。
  ⑤图片一张,如图三。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
  1.结合桌面教具,讲述故事《小鸡出壳》(附后),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评:用桌面牵线教具和故事中小鸡姐妹的对话引出课题,使幼儿置身于有趣的童话世界之中,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①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②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评:教师巧妙地启发幼儿用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使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3.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①鸡姐姐不服气,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②幼儿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再次操作(方法如图一),结果发现鸡妹妹确实是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
  〔评:此处吸管的运用相当精彩,它既控制了笔尖下落的高度,又控制了笔尖的落点,避免幼儿产生蛋壳不破是因为“笔尖滑走”的误解,体现了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的严谨态度。〕

  二、教师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小小蛋壳真奇妙,这么放不容易碎,而这样放就很容易碎,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幼儿简短讨论。)
  2.请幼儿观看教师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提问:我把针筒里流下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把半个海洋球比作蛋壳,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教师操作演示,如图二。)
  〔评:教师将无形的“力”用有色的“水”来替代,把抽象的、隐性的“力”转化为具体的、显性的“水”,成功地突破了“力的分散”现象这一学习难点。〕
  3.教师边借助图示(如图三),边用有趣的语言小结“薄壳结构原理”。
  〔评:将幼儿零散的感性经验归纳并上升为图示符号的表述,既简明扼要,又为下一环节“迁移应用”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许多事物可以用简明的符号、文字来说明。〕

  三、教师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1.教师指着图示上的“⌒”,提问:这个拱形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形状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和照片,向幼儿介绍生活中的拱桥、球形屋顶、隧道等建筑物,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评:经验的迁移运用是一个难点,教师从引导幼儿想像到展示实物,并运用经验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揭示了科学社会化、科学生活化的内涵。〕

  四、教师激励探索,幼儿比较统计
  1.请幼儿分别在“大河”与“小河”上建筑一座不同弧度的拱桥,尝试桥面中央最多能放几块积木,并将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评:“造桥”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幼儿在“造桥”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统计、测量方法,而且获得了与同伴成功合作的体验。〕
  2.引导幼儿结合记录,比较、分析两种拱桥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①哪座桥比较牢?它有什么不方便?(太陡、费力。)
  ②这座比较平的拱桥虽然不太牢,但它有什么好处?(方便。)怎样使这座桥也变得牢固起来?
  〔评: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弧度与承重的关系,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具递进性。〕
  ③幼儿讨论后,教师再次运用“薄壳结构原理”在其中一座“拱桥”下放入三个“桥洞”(如图四),并请幼儿数一数上面能压多少积木。

  活动延伸:
  1.让幼儿通过图片、投影观察各种现代桥梁的建造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引导幼儿继续关注“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附:
  “薄壳结构原理”简介 当力作用于蛋壳凸面时,力会沿着蛋壳表面四处分散,因此蛋壳就能承受较大的力,不易破碎;相反,当力作用于蛋壳凹面时,力就会集中于一点,蛋壳受到的力较大,容易破碎。
  故事《小鸡出壳》及桌面教具操作方法 “叽叽叽,我是鸡姐姐。我的鸡妹妹怎么还不出壳呀?还是让我去帮帮她吧!”鸡姐姐用她的尖嘴巴去啄蛋壳,“笃笃笃、笃笃笃”(拉动牵线,使鸡姐姐从草丛后“走”到蛋壳边),啄着啄着,忽然蛋壳裂开了!(轻拉半边蛋壳的牵线使蛋壳裂开)从里边走出了可爱的鸡妹妹。(拉动牵线使之从蛋壳后移至鸡姐姐边上。) 鸡姐姐高兴地对鸡妹妹说:“妹妹!妹妹!是我帮你啄破了蛋壳,你还不快谢谢我?”可鸡妹妹却并不高兴:“谁要你帮忙,刚才是我自己啄破蛋壳的!” “不对!是我帮你啄破的!”(双手同时拉线。) “不对!是我自己啄破的!”(双手同时拉线。) “不对!不对!不对……” “不是!不是!不是……” 她俩吵个不停,小朋友,请你评评理,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教具制作方法简介
  鸡姐姐和鸡妹妹制作方法:
  用硬卡纸双面立体制作,底部粘上透明尼龙线作为牵线(如图五)。
  蛋壳制作方法:
  ①在大半蛋壳背面粘上积木,并将积木底部与演示台面(如图六)粘合固定。
  ②在小半蛋壳外粘上牵线,使之拉开后可以在桌面上摇动,不会倒下。
  ③用双面胶轻连两边蛋壳(如图七)。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第6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巧运水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以有经验,尝试用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运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
  3、感受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毛巾、大块积木若干,海绵、卫生纸、玻璃瓶、塑料瓶、小桶、小盆、水若干,胶管、石子若干,虹吸现象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一、看图,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回答解决的办法。(图上有一个小桶,内装满水,另有一个空盆。)
  老师提问:不用倒的方法,怎样将小桶里的水运到空盆里去?

  二、操作活动:
  1、进入操作场地,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设想,找出合适的操作材料。
  2、幼儿交换自己的设想和想法
  3、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设想。老师巡回指导。

  三、幼儿分享操作感受。
  1、你选择的是什么材料,是怎样操作的?
  2、通过操作觉得哪些材料能够帮助将水转移到另一个空盆里。

  四、比较三种方法的实效性。
  1、共同找出可行的三种方法,(用杯子舀、用体积大的材料压、用吸水的材料转移)通过比赛的方式感受每个方法的实用效果。
  幼儿自由选择一种方法,进行比较。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统计表格,请幼儿用或表达自己的意见。
  3、老师和幼儿一起通过统计表格比较三种方法。

  五、老师引导幼儿小结出今天实验的收获。

  六、老师演示虹吸现象,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第7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平衡实验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本活动是从蒙氏工作中红棒的延伸——红棒十字架引出的。蒙台梭利教具目标单一的特点,使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严谨有序的。利用这一契机来开展科学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经验准备:
  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  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活动重难点:
  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
  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行了。”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基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幼儿②说:“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教师:“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幼儿⑧:“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幼儿④:“不是多一块。”教师:“到底多几块?”幼儿③:“就是多一块。”幼儿④说:“不对。”教师:“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幼儿③:“忘了记录了。”教师:“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我猜想对了。
  教师: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活动反思:
  活动的生成来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不足之处:
  由于支点的受力面积比较大,积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会完全精确,只能是模糊的描述总结:红蓝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多,长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少,才能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所以工具的严谨性稍微差了一些。

第8篇、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东西,洗脸、刷牙、漱口……我们都必须用到它。虽然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孩子对于水的浮力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有一天,在洗手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一个塑料袋掉在水里,于是孩子马上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那个塑料袋漂在谁上面呢?”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一现象的兴趣非常的浓厚,于是我抓住了这一契机设计了这一活动《浮与沉》。本活动通过实验来探索、丰富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并让孩子们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的物体的沉浮现象,学会记录实验结果。
  2、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自主实验探索科学现象,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水、毛巾、铅笔、记录卡、木头、塑料、泡沫、玻璃、金属、石头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
  师:这个魔术袋里啊装了好多东西,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装了什么吗?
  1、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他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
  2、教师操作让幼儿仔细观看记录卡,引导幼儿看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的,告诉幼儿如何做记录卡的方法。
  3、让幼儿自由讨论,叫兴趣较浓的幼儿上来操作,并提醒幼儿记录的方法。

  二、分组实验,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
  1、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拿铅笔到记录卡做好物体沉浮现象的记录。
  2、幼儿操作:师,小朋友在把物体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一下物体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
  温馨提示:①把材料贴近水面轻轻地放入水中;
  ②每次只放一种材料;
  ③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现象记录。
  ④小组要分工,更要合作。
  3、教师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在观察沉浮现象时,如何做好表示“沉”和“浮”的记录,同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4、表达与交流 请个别组幼儿汇报、分享实验现象: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

  三、教师验证、小结    
  将幼儿做的记录卡作验证与分析,按幼儿的记录进行讲解,并对幼儿错误记录再次进行操作,加深幼儿对物体“沉、浮”有进一步了解。从而激发幼儿的探讨兴趣。

  四、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趣的沉浮现象,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物体放在水中会发生很有趣的现象,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动手去做做实验,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噢!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很感兴趣,在通过实验验证时我说一个幼儿放一个,应该让幼儿自己放物品更能调动积极性,应多进行此类活动。在科学角应投放沉与浮的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

第9篇、大班科学摩擦起电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实验中发现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2.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塑料袋、碎纸片、铅笔、水彩笔、百洁布、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想一想。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纸片,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如果不直接用手拿,有什么办法可以将红色盘子里的纸片移到黄色盘子里?

  二、玩一玩,试一试。
  1.出示百洁布和水彩笔,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布和一支水彩笔,你能完成刚才的任务吗?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
  3.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的小实验:用水彩笔在百洁布上摩擦后吸起碎纸片。
  实验后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原来水彩笔在百洁布上摩擦后产生了静电,可以吸起小纸片,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三、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摩擦起电的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幼儿逐一认识。
  2.介绍记录表,引导幼儿猜想并记录。
  3.幼儿实验并记录。
  4.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四、教师小结。

  活动反思:
  “摩擦起电”是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设计的一个大班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猜想、验证、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述,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通过该活动,孩子们对摩擦能产生静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基本完成了预设的目标。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没有重视与孩子的交流,没有对孩子的回答给予肯定。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注意贯彻“做中学”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重视与幼儿间的交流。

第10篇、大班科学活动火箭上天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箭的基本结构,探索圆柱体箭体与圆锥体火箭头接口的大小关系。
  2、感知火箭升空的原因,能大胆尝试并分析火箭升高的各种因素。
  3、尝试用多种材料自制火箭,发展幼儿的动手及想象能力、激发幼儿探索航空知识的兴趣,
  4、积极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孩子对火箭的兴趣及初步的了解。
  2、火箭模型,幼儿收集的各种瓶子、卡纸、铅画纸、蜡笔、即时贴、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3、多媒体课件《火箭上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圆柱体箭体与圆锥体火箭头接口的大小,尝试自制小火箭。
  难点:火箭头的制作和各部分的粘贴,,探索让小火箭飞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1、提问导入:你见到过火箭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见到过的火箭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观看课件。老师与大家讨论有关“神七”的话题,小朋友知道,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多亏了小火箭的本领。那小朋友想不想和飞行员那样飞上太空呢?我们自己来设计制作小火箭,好吗?

  二、观察讨论,探讨制作方法,学习制作航天火箭
  1、观看课件后半部分,说说火箭的主要结构。师:火箭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发射出去的?你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能飞上天的火箭?
  2、教师示范制作,幼儿尝试设计制作。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小火箭,看看它是怎么做成的?教师将正方形纸变成圆柱体的箭体,把半圆形纸变成圆锥体的火箭头;让箭体和火箭头相亲相爱在一起。
  3、谁来试试怎么做圆柱体的箭体,圆锥体的火箭头?请个别幼儿尝试。重点介绍火箭头的制作方法。
  4、幼儿按意愿选择材料制作,教师作巡回指导,指导幼儿进行粘贴组合,制作火箭头。重点帮助能力弱的孩子。
  提醒幼儿注意良好的操作习惯及卫生习惯。对有创意的幼儿及时表扬,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三、展现交流,探索让小火箭飞高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火箭,共同参观并请个别幼儿介绍。先完成的小朋友去外面,借助发射器,试试怎样让小火箭发射上天。
  2、回教室,请个别幼儿介绍经验,看看谁的火箭飞得高,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航空知识的兴趣。师:你是怎样让小火箭发射上天的呢?(用手用力一拍)。为什么用力一拍,小火箭就能飞上天?刚才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有时飞得高,有时飞得低)
  3、我们小朋友想不想再去玩一玩,这次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比一比什么时候飞得高,什么时候飞得低?为什么?(用力,瓶子大,拍发射器的底部,卡纸做的火箭飞得高)
  4、集体发射小火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们一起去发射台发射,看谁设计的小火箭载着的神舟号飞船飞得最高。
  开始倒计时:10,9,8,7,6,5,4,3,2,1,点火!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火箭上天》,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且喜欢动手乐于思考敢于猜测,同时对空气的感知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为此我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探索机会,通过引导幼儿预测、探索、记录、验证等方式,培养了幼儿探索纪录的能力。

相关文章

《科学大班教案大全10篇》:第1篇、大班优秀教案:动物的天敌和朋友幼儿园大班优秀教案:动物的天敌和朋友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动物之间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2、通过活动、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经

《大班教案20篇美术》:大班教案20篇美术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大班美术教案20篇》:大班美术教案20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