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100篇大全

日期:2021-06-01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大班数学教案100篇大全,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数学教案100篇大全

第1篇、大班数学《认识“0”》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幼儿对生活中的“0”,已经有了广泛地接触,对“0”也具有了初步地认识。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为了使幼儿对“0”有个较全面的了解,我设计了大班数学活动《认识“0”》。依据《纲要》和课改新的精神,围绕市级《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师幼互动策略研究》研究的课题,此教学活动选择的内容极具生活化,提供丰富直观、形象的课件、实物,意在扩展幼儿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方式,促使幼儿与教师、与同伴、与材料有效的互动,使之在学中玩,玩中学,从而获得直接的数学的经验,了解“0”在生活中的作用。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0”》

  活动目标:
  1、了解、懂得“没有”可以用“0”表示,并初步了解“0”还可以表示“起点”、“界限”等,探索“0”在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及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
  2、教具、学具:3个罐子(内装有硬币、图片)、数字0—6卡片4套;直尺、电话机、门牌号、车牌号、电话号码、计算器、手机模型手机、温度计、秒表、体重器、电风扇、小钩称图片和实物等。

  活动过程:
  一、温故蕴新,复习《拍手歌》
  1、以玩游戏的形式复习拍手歌。
  师请幼儿各找到一个好朋友玩《拍手歌》游戏,提示幼儿《拍手歌》念到“你拍六我拍六,六只小猴荡悠悠”即好。
  2、“小猴子荡悠悠,荡秋千玩累了,肚子也饿了,心里想:妈妈为我准备了什么好吃的?小朋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了解“没有”可以用数字“0”表示。
  1、小猴吃桃。
  展示课件:小猴子逐次吃桃的过程:
  猴妈妈为小猴准备什么食物?(桃子)
  (1)盘子里有几个桃子?(2个桃子)
  我们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数字2表示)出示数字“2”。
  (2)小猴肚子饿了,吃了一个桃子,盘子里还剩下几个桃子?(盘里还剩1个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数字1表示)出示数字“1”。
  (3)小猴觉得桃子很好吃,又吃了一个桃子,盘里还剩下几个桃子?(盘里没有桃子)没有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可以用数字“0”宝宝表示)。
  (4)说说“0”的形状象什么?(引导幼儿说说:“0”的形状像鸭蛋、像橄榄、像椭圆形、像眼镜片……)
  (5)小结: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说得很好,“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表示。还能发现生活中许多像“0”形状的东西。
  2、看图说一说。
  接下来看看老师还带来了什么图片:播放课件。
  ① 小鸟飞。鸟窝里有几只小鸟?(3只小鸟),3只一起飞走了,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鸟窝里没有小鸟),没有了,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可以用数字“0”表示)。
  ② 小朋友上车。公交车站台有几个小朋友?(5个小朋友),公交车来了,5个小朋友都上车了,站台上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有了,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可以用数字“0”表示)。
  ③ 青蛙跳水。菏叶上有几只青蛙?(1只青蛙),扑通一声跳下水,菏叶上还有几只青蛙?(菏叶上没有青蛙)没有了,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可以用数字“0”表示)。
  3、游戏“猜一猜有多少”。
  分别出示三个茶罐子,内装不同物品,让幼儿猜猜各有多少。
  (1)出示第一个茶罐子,内装硬币。老师手上的茶罐里有东西吗?(有、没有。) 摇一摇有响声,猜猜是什么?打开看,是硬币。猜猜硬币有几个?,数数有2个,2个硬币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数字2表示)出示2的卡片。
  (2)出示第二个茶罐子问:“有装东西吗?”(有、没有),摇摇,没声音,打开看,(有扑克牌)。“几张扑克牌?”(有3张扑克牌?)“3张扑克牌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数字3表示)出示3的卡片。
  (3)出示第三个茶罐子,问茶罐子里有装东西吗?(有、没有),摇摇,没声音,打开看,没有,没有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用数字“0”表示),师出示“0”的卡片。
  4、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情况可以用“0”表示。
  (1)联系生活经验。小朋友想想,在平时生活中,如在幼儿园、家里、路上、公园里,山点、商店里什么东西没有了,我们可以用“0”来表示?想到了,与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2)交流分享:请幼儿进行交流。(例:筐里有5个皮球,小朋友都拿走了,筐里没有皮球,可以用“0”来表示……)
  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 宝宝表示。接下来我们看看,“0”宝宝还有什么本领?

  三、了解“0”可以表示“起点”、“界限”。
  1、“0” 可以表示“起点”。
  (1)寻找直尺中的“0”。
  播放课件: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这是什么?”(一把直尺)。
  “小朋友在直尺上找找“0”在哪个位置?“(直尺的左端)。
  “0”右边的第一个数是几?(是1)。师在直尺上用手提示这一小段表示1,接着我们一段一段的来数一数,1后面再加一段是几?(是2、3、4……)
  “0”在这里起的是什么作用呢?是“起点“的作用。
  (2)玩“数字宝宝排队”游戏。
  ① 提出问题。“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数字宝宝排队”游戏好吗?老师这里有1—5的数字宝宝,你们可以想出不同方法让他们排好队,小朋友会吗?“
  ② 分组讨论,按序排队。在各组桌上摆放1—5的数字宝宝,幼儿在小组讨论后,每人拿一数字卡,按数序(顺数、倒数)排队。师分别请两组不同的排序方法手执数字卡到前面排队,说说自己的小组是按什么方法排队的?(是顺数排或是倒数排)。同时也请来了数字宝宝“0”排队,问:“它应该排在哪个位置?”(在顺数排的前面或后面)为什么?(按倒数排队:数字宝宝是从6排到1的,是由多到少排列的,1最小,1再少掉1就是0;所以数字宝宝“0”就要排在“1“的后面;按顺数排队:数字宝宝是从1排到6的,是由少到多排列的,在这里“1“最小,排在最前面,所有数字宝宝“0”要排在“1“的前面。)
  ③ 小结:刚才小朋友玩“数字宝宝排队”的游戏,能动脑筋想办法,排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倒数排列法,数字宝宝“0”排在“1”的后面;另一种是顺数排列法,数字宝宝“0”排在“1“的前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0”在这里是起着什么作用?(“0”在这里是起着“起点“作用)
  2、寻找温度计中的“0”
  播放课件:师:小朋友你们看看图中有什么?(一个温度计)。小朋友在温度计上找找“0”在哪里?(在温度计的中间),温度计的中线有一条红色线,这条红线是随着温度上升或下降的到。如果红线下降到“0”的位置,天气就会变得很冷,水就会结冰。如果这条红线慢慢上升到“0”的位置以上,天气就会越来越暖和,结的冰就会慢慢融化成水。“0”在这里起的是什么作用?(是起着“界限”的作用。)

  四、幼儿自由探索活动:
  1、创设探索环境:
  两边放有生活中与“0”有关系的物品:如手机、尺子、电话机、门牌号、车牌号、电话号码、计算器、温度计、秒表、体重器、电风扇、小钩称、小袋子等。
  2、创设探索氛围。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字“0”,“0”宝宝还有许多本领呢,你们知道吗,他们就藏在我们的身边,待会儿小朋友去找一找,并玩一玩。
  3、幼儿自由探索活动。
  幼儿分别到两边的操作区找找、玩玩、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用到“0”。
  提醒幼儿:你选择的物品在还没有使用之前,先看看原来的指针指在数字几?开始使用时你发现了指针有什么变化?如使用体重器、秒表、小钩称等。
  4、幼儿交流探索过程。
  幼儿交流找到了什么东西,怎么玩的,发现了“0”在里面起什么作用。
  5、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数字“0”宝宝,数字“0”宝宝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宝宝表示;又如尺子、秒表、体重器、电风扇、小钩称中的“0”宝宝,他们在这里是起着“起点”的作用;再如温度计中的“0”宝宝,他是起着“界限”的作用;还有门牌号、手机、车牌号中的“0”宝宝,他们在这里表示的是号码中的空位。数字“0”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真大。

  五、以复习《五只猴子荡秋千》儿歌结束活动。
  1、复习儿歌:小朋友还记得《五只猴子荡秋千》的儿歌吗?我们站起来一起边念边做动作。
  2、表扬小朋友念得真好,五只猴子一只一只的被鳄鱼吃掉了,还有猴子在荡秋千吗?(没有了)。没有了可以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0”表示),师手指头从5逐一减少到1至没有了,以握紧拳头以示。
  今天小朋友认识了数字宝宝“0”这一新朋友,你们喜欢他吗?(喜欢)。现在我们一起回班级跟数字宝宝们继续做游戏好吗!

  延伸活动:
  一、数学区域:
  投放与“0”有关系的物品:如手机、尺子、电话机、门牌号、车牌号、电话号码、计算器、温度计、秒表、体重器、电风扇、小钩称、小袋子等,供幼儿操作。
  二、提供数学操作册
  让幼儿练习,加深对数字宝宝“0”的认识。

  活动反思:
  此活动的教学设计符合幼儿认知规律,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选择内容能很好体现数学生活化、情境性、互动性的教学特点。
  在导入和结束活动中,能有机整合语言领域。以复习“拍手歌”形式,自然巧妙导题激趣,引发“小猴吃桃”的情景,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活动结束时,复习《五只猴子荡秋千》的儿歌,幼儿边念边表演,即活跃了活动氛围,同时也突出了此活动教学重点,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表示,起到了前呼后应的作用。
  教学活动中,能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课件,让幼儿在视觉感官中认知“没有了”,可以用数字宝宝“0”表示,很好地扩展幼儿思维的发展。
  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运用已有的表象,引导幼儿想象,说说什么东西没有了,可以用数字“0”表示,
  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在直观形象材料中探索操作,去参与活动,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寻找、发现“0”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寻找生活中的“0”中,能更好地感知、理解“0”在生活中的作用,从中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同时也可以体现幼儿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

第2篇、大班数学认识单双数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音乐律动表演活动中,为了扩大活动空间,我让幼儿排成一排,从一开始报数,然后我请单数的小朋友上前一步,小朋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所措,最后他们问我:“老师,什么事单数啊”?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还没有单数这个概念。
  《刚要》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会到事物的重要和有趣,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我构思了本次认识单双数的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景,游戏化的教学,幼儿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的思考归纳及探索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参与游戏活动。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理解并能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难点:理解单双数的含义,幼儿自己根据规律,归纳出20以内的单双数。

  活动准备
  1.黑猫警长头饰,歌曲《黑猫警长》。
  2.纸盒做的房子,房里装有若干“鸡蛋”
  3.1—10的数字卡片,幼儿人手一套1—20的数字卡片。骰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 情景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小老鼠偷走了鸡妈妈的蛋宝宝,被黑猫警长调查出来了。请小朋友来当黑猫警长,去小老鼠的家把蛋宝宝救出来。

  二,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1 老师把小朋友救出的蛋宝宝一排排粘贴在黑板上,在后面贴上相应的数字卡片。
  2.请小朋友给鸡蛋宝宝找朋友,两个两个的圈起来。
  3.请幼儿观察思考,是不是每个鸡蛋宝宝都有朋友呢?引导幼儿说出:
  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的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是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两个两个的叫双数。
  4.师小结:
  A,10以内有五个单数,五个双数。
  B,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是好朋友。

  三,在游戏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扔骰子,幼儿说出自己扔的是单数还是双数。
  3.集体游戏:找朋友。单数—抱抱自己,双数—找一个朋友抱抱。

  四,拓展练习。
  要求幼儿能根据自己总结归纳的规律,找出老师为他们准备好的1—20的数字卡片中,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五,延伸活动。
  集体游戏:钻山洞。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以游戏开始,在游戏中结尾,整个活动贯穿于一系列动静交替的游戏中,并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比较好的掌握了单双数,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更喜欢学习。
  2.整个活动条例还是比较清晰。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并运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游戏发,归纳法,特别是操作法的运用,是突破教学重点的一个有效方法,幼儿可以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再加上老师的合理引导。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3.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教具的运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基本能独立完成,在操作中,幼儿能自己动脑筋探索,获得经验,多种智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4.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达成很不理想,第四个大环节,只有极少数幼儿能根据归纳出的单双数规律,准确说出20以内的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直接运用卡片来判断很抽象,幼儿不易掌握。应该还是先要投放学具让幼儿操作。怎样才能让幼儿准确的掌握任意一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是我下一步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3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图形的分割与组合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图形的分割与组合》是山大版第六主题的一节活动。幼儿对一些基本图形巳有了初步认识。如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本节活动结合幼儿对基本图形的了解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并且将一种图形正方形进行分割,然后再将分割后的多块图形进行组合,萌发幼儿对图形的分割与组合的好奇心,并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内容突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能将一种图形通过不同方式分割并组合成其他图形,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二是了解图形变化前后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面积守恒。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图形分割与组合的好奇心及科学探究精神。
  2、能将一种图形通过不同方式分割并拼成其它图形,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3、了解图形变化前后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面积守恒。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将一种图形通过不同方式分割,并组合成图案。
  活动难点:不受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认识面积守恒。

  活动准备:
  1、四幅用图形拼成的图例:牛、金鱼、兔子、狐狸。
  2、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纸每人数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四种动物图片,引起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教师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了四只小动物,你们看是什么小动物?小动物里面藏着哪些图形呀?
  1、引导幼儿观察,并讲出有哪些图形?
  2、教师小结:是的,这些动物里面有许多三角形和正方形。

  (二)让幼儿初次操作将这些图案中分开的图形进行组合。
  1、教师拿出四张大的正方形纸,让幼儿逐个与这四只小动物比较谁大谁小?幼儿做出猜想。
  2、让幼儿将图案中的图形进行组合。教师引导四组幼儿说出:这些小图形和下面的大正方形重叠了,原来它们一样大
  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分开后的图形合起来和原来的大正方形一样大。
  3、教师小结:一个正方形可以分成多种图形,分开后的图形合起来还是和原来的正方形一样大。

  (三)教师用正方形纸折折叠叠,通过折叠幼儿感知一个正方形分成了许多图形。
  1、教师出示正方形的纸,以游戏“变魔术”感知图形的变化。
  2、教师将同样大小、不同顔色的正方形纸自由折叠,然后看看正方形纸折叠后取开,分成了哪些图形?折了多少个?老师是怎么折的?
  幼儿回答是用了对边折、对角折、向中心线折。

  (四)幼儿剪剪,拼拼,感知图形分后前后一样大。
  引导幼儿将正方形沿折痕剪开,再组合成正方形。然后再说出分开后的图形合起来还是原来的图形。

  (五)幼儿将剪下的多个图形再变成各种喜欢的图案。
  1、幼儿自由拼搭,自我创造。
  2、教师用相机拍下幼儿的作品,投放在电视中,让幼儿欣赏,教师进行讲评。)
  3、幼儿用语言描述:我把一个大正方形分成四个小正方形,四个小正方形组合成了什么?(教师拍成照片投放在电视中供幼儿欣赏。
  延伸活动:教师出示长方形、圆形、梯形等图形,提示幼儿它们是否可以分割与组合?引导幼儿在活动区再进行操作。

  活动反思:
  1、思路清晰,节奏紧凑,环环相扣。
  2、幼儿学习积极性高,有探索的精神,师幼互动好。
  3、围绕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学习,活动中运用了操作法、比较法、讲解示范法、发现法。
  最大的亮点:
  体现在教师多次运用了操作法让幼儿进行学习,让幼儿在动手摆弄操作材料的活动中获得最直接的数学经验,这是本次活动成功的关键。
  活动中的不足:
  让幼儿在尝试正方形分割时,方法还不够多样性,,重新组合新图案时,引导幼儿图案内容可再丰富些。

第4篇、大班数学7的组成和分解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2—6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7的分解组成,掌握7的6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7的6种分法
  2、总结归纳7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活动准备
  教具:大挂图一张(图上两座房子、图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的7的分解式)、7个卡片、记号笔、记录纸。
  学具:幼儿每人一张图(图上两座房子、图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的6的分式)、每人7个小批每个苹果卡片、铅笔、橡皮、1—6数字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秋天来了,树上的平果熟了,树妈妈要把苹果送给两只小猴子。出示挂图、苹果树、7个苹果
  问:树妈妈要把它送给小猴子,怎样分呢?
  2、出示大挂图引出“7的分解组成”
  师:把苹果分到小猴家里,一共有几各苹果(和幼儿一同点数共7只)出示“7的数字卡。
  师:7个苹果怎样分,树妈妈犯了愁,不知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将7个小苹果分在两座房子里,每分一次将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请幼儿分别到前面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教师在记录纸上记录幼儿的分法。
  3、教师归纳幼儿的分法,总结出“7”的6种分法。
  4、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学习有序进行“7”的分解组成
  (1)、教师演示给7个苹果的分法,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两座房子苹果的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 4、4和3、5和2.6和1
  (2)、幼儿观察“7”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7”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5、幼儿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尝试有序的进行“7”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的结果。

  (三)、结束部分
  游戏《找朋友》
  幼儿每人挑选一个数字卡(1—6)戴上,伴随找朋友的音乐找到和自己的数字和在一起是“7”的幼儿做朋友。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根据新《纲要》精神,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我们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2—6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本次活动以尝试分苹果,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7的分解组成,掌握7的6种分法,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活动围绕着给小动物分苹果进行,。加上幼儿乐于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的喜悦心情,充分调动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第一次给分苹果并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找出了“7”的6种分法,在展示幼儿分房记录时,有的孩子没有找出了“7”的6种分法,还有的分出的一组数字合起来不是“7”,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记录,对没有掌握好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会多给予关注。接下来引导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教师并演示分苹果,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苹果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引导学习有序进行“7”的分解组成,幼儿观察“7”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7”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幼儿在第二次为分苹果时,掌握了有序的进行“7”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房的结果。活动在游戏《找朋友》的欢快气氛中结束,幼儿通过探索、操作、交流、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第5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扑克牌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有趣,通过大牌管小牌的游戏使幼儿区分数字的大小。
  2、能根据牌面花色、颜色及数字等不同,将扑克牌进行分类、“组队”,并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能对扑克牌进行有规律的排序、接龙。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小朋友在家里面有过玩扑克牌的经验
  物质准备:
  两副扑克牌、一块黑板、一面小鼓

  活动过程:
  一、介绍好玩的扑克牌
  出示扑克牌吸引幼儿的注意,同时教师简单介绍扑克牌。
  分析:通过此环节吸引幼儿的注意,使得幼儿关注本次的活动,为活动的正常开展做好铺垫。

  二、游戏:大牌管小牌
  1、请每个小朋友都抽取三张牌,并听老师讲解游戏规则
  游戏:教师敲小鼓和小朋友共同说儿谣,听到老师说:一、二出牌的时候才能出牌,大牌的小朋友赢牌。要求输牌的小朋友给赢牌的孩子捶背、或背一下等。
  分析:这个环节的安排,一方面是让小朋友在操作前有明确的目标,内心有一种要解决问题的动力,他们更愿意投入学习。另一方面也有一个难易的递进,如会玩扑克牌比较大小,然后在进行比较难的按着花色给扑克牌分类排序

  三、给四种花色的扑克牌分类和排序
  1、教师边说儿谣边发扑克牌并请小朋友数数每人发了几张扑克牌。
  2、 请找手里面有四种花色尖的拿给老师。老师说我们把这个尖当作1。我们要一起
  玩一个按花色接龙的游戏。
  3、教师讲解规则,幼儿游戏。
  分析:这个活动,改变了以往数学活动单一操作练习的形式,而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中止,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中拓展数学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四、幼儿分小组给两种花色的扑克牌排序接龙。
  幼儿分组探索,进行互相合作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到幼儿活动中来。
  分析:这个环节是对上一个环节的检验和提升,并在活动中教师能够真正的观察到孩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更进一步的对分类和排序有充分的理解和认知。

  活动延伸:
  1、请小朋友回到家里和家长玩扑克牌游戏
  2、请小朋友思考并尝试还有哪些排序的方法。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能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并让幼儿在玩中学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快乐这是非常难得的。扑克牌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能有这么多的数学的奥秘,是教师注意观察生活,并把生活中的数学提升到课堂,幼儿在这种趣味数学活动中不仅学到到数学知识,也会自觉地的寻找生活中数学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体验。扑克牌简便轻巧,玩起来千变万化,引人入胜,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操作扑克,来玩数学游戏,幼儿能在扑克牌中,了解很多很多的数学游戏和数学奥秘。教师通过扑克游戏,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化,使孩子玩得轻松,学得愉快。

第6篇、大班数学认识时钟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平时,与家长交流,跟到家长聊的最多的是孩子做事拖拉,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另外,大班的孩子面临入小学,小学与幼儿园的作息差别很大,小学必须严格遵守时间限制,学习任务比较多。所以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要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时钟是孩子们了解时间、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为了更好的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特意设计了《认识时钟》 这一节课。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看整点。
  2、通过操作和游戏,培养幼儿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3、培养幼儿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看整点。

  活动准备
  1、实物时钟1个。
  2、每人一个自制小时钟。
  3、1-12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钟表:
  1、幼儿听音乐做拍手游戏。
  2、用猜谜语形式导入活动,使幼儿了解钟表的名称,引起幼儿活动兴趣。谜面:“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谜底:钟表)
  3、简单认识钟面。
  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时针、分针以及他们之间的不同,认识钟面上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1只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的名称叫什么?( 有两根指针,黑色长针是分针、黑色短针是分针)。
  (3)分针跑一圈,时针走几个数字?指针是顺时还逆时针运转?(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指针是顺时针运转)。
  (4)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 3 6 9)

  二、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教师:今天呀,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依次跑步比赛,现在他们都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了。请你们猜猜谁回赢?好,比赛就要开始了(教师操作钟表)提问:⑴谁跑的快?(分针)议论: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教师反复操作。总结:分钟走一圈,时钟走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三、 自主探究,学认整点。
  依次出现表示1点、2点、3点的钟面问:“这是几点?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急,老师来告诉你。看钟的时候,先看时针,再看分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推理找规律,知道表示整点时,分针指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整。在认识1、2、3时后,又让孩子们认识了8时、6时、7时、12时。小朋友们在认识中,都说的非常好,特别是在认识12时中,小朋友说出了两根针是重叠在一起的都指着12的,所以就是12时。在认识这些时间后,我又让孩子自己动手拨一拨这些时间,在动手拨时间中,进一步认识了时间。以游戏方式引导幼儿操作练习,如;教师说出时间2:00,幼儿快速拨出时间:2:00。

  四、全体练习。
  出示自制小时钟,让幼儿自己拨出下列作息时间,并比一比谁拨得又对又快。
  早上7:00起床 ;8:00去学校; 中午11:00吃饭; 2 晚上8:00睡觉。

  五、.教师归纳:
  钟表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表是人类的好朋友。小朋友认识了钟表,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表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表的用处可大啦。

  六、表演游戏:(结束)
  方法:12名幼儿自由选择1-12的数字头饰,按顺序拉手站成圆圈,表示一个大表盘,再请两名幼儿分别扮演时针和分针,在圈内随着音乐转圈,音乐停止时,两针要指向老师事先要求的时间,其他幼儿当裁判看看是否正确。游戏反复进行,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游戏作引导,以掌握概念为目标,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使操作精,在动手和观察过程中认识时钟的结构,运行规律和整点,同时又渗透了时间观念教育,将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为趣味盎然的活动。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看时钟及关注时间的兴趣。 美中不足的是有小部分幼儿在学习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这个环节时刚开始时有点不理时针和分针的关系,还有的幼儿是理解之后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我相信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更加注重一些小细节,让整个课程活动更加活跃,效果更好。

第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数字6的分解与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学习完《2—5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这天有位小朋友突然问我:“老师我知道了5的 分解与组成,可是我们马上就六岁了,你能告诉我们6的分解与组成吗?”,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最近我们学了《树的名片》、《树妈妈写信》两首诗歌,孩子们知道秋天到了,树妈妈告诉小动物们要做好过冬的准备,结合诗歌的内容,本次活动以尝试为小动物分房子,学习6的分解组成。

  活动目标
  1、 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
  2、 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3、 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6的5种分法。
  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6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活动准备
  教具:大挂图一张(图上两座房子、图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的6的分解式)、6只熊猫卡片、记号笔、记录纸。
  学具:幼儿每人一张图(图上两座房子、图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的6的分式)、
  每人6只动物卡片、铅笔、橡皮、1—5数字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
  师:秋天来了,大树妈妈写信忙,写给这写给那,红叶黄叶都写光。
  问:都有谁收到了树妈妈的信?(引导小朋友回答都有哪些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
  问:树妈妈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告诉小动物们要准备过冬)
  师: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盖了许多新房子,准备在新房子里暖暖和和的度过冬天。
  2、出示大挂图引出“6的分解组成”
  师:熊猫家分到了两座房子,熊猫家一共有几只熊猫(和幼儿一同点数共六只)出示“6”的数字卡。
  师:6只熊猫两座房子怎样分,熊猫们犯了愁,不知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帮助自己的小动物来分房子。
  (1)、幼儿观察自己的学具,说说自己分是什么小动物,点数小动物的数量(6只)
  (2)、幼儿将6只小动物分在两座房子里,每分一次将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请幼儿分别到前面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教师在记录纸上记录幼儿的分法。
  3、教师归纳幼儿的分法,总结出“6”的5种分法。
  4、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学习有序进行“6”的分解组成
  (1)、教师演示给6只熊猫分房子,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两座房子里小动物的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 3、4和2、5和1。
  (2)、幼儿观察“6”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5、幼儿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尝试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的结果。

  (三)、结束部分
  游戏《找朋友》
  幼儿每人挑选一个数字卡(1—5)戴上,伴随找朋友的音乐找到和自己的数字和在一起是“6”的幼儿做朋友。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根据新《纲要》精神,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我们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2—5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活动的设计思路来源最近我们学的《树的名片》、《树妈妈写信》两首诗歌,孩子们知道秋天到了,树妈妈忙着写着信,树妈妈告诉小动物们要做好过冬的准备,结合诗歌的内容,本次活动以尝试为小动物分房子,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 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活动围绕着给小动物分房子进行,每个幼儿都分到6只小动物,小动物各不相同,有的是6只小狗、有的是6只小猫、还有的是6只犀牛、6只大象、6只狮子等。每个幼儿还一张画有两座房子的图。形象可爱的教具,再加上幼儿乐于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的喜悦心情,充分调动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第一次给小动物分房子并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找出了“6”的五种分法,在展示幼儿分房记录时,有的孩子没有找出了“6”的五种分法,还有的分出的一组数字合起来不是“6”,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记录,对没有掌握好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会多给予关注。接下来引导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教师并演示给6只熊猫分房子,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两座房子里小动物的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引导学习有序进行“6”的分解组成,幼儿观察“6”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幼儿在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时,掌握了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房的结果。活动在游戏《找朋友》的欢快气氛中结束,幼儿通过探索、操作、交流、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第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整点和半点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
  我们班根据幼儿的兴趣正在搞“奇妙的钟表”主题活动,幼儿收集到了很多钟表,我们开了一个钟表店。在区域活动的时候,我发现幼儿特别喜欢去钟表店。有买的、有卖的、有参观的,在那里他们手拿钟表拨着时间,嘴上还不停的说着:“你们的表几点了?”边拨表边交流,“我的表8点了,你的表几点了?”“ 我的9点了。”“不对,你的不是9点。”他们一边争辩着,一边拿着表向我走来,“老师,您说他的是9点吗?”于是,我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回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钟面的观察与操作了解秒针、分针、时针的运行关系。
  2、认识整点、半点及的读法及记录方法。
  3、在活动中诱发幼儿形成遵守时间与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有关各种时钟的幻灯片;时钟一面,可活动钟面一只;表示7、8、9、10点钟的钟面各一只,时间记录卡各一张。
  2、学具:幼儿观察记录表每人一份,活动钟面每人一份;实物时钟4只。

  活动过程:
  一、调动已有经验,回忆相关知识。
  1、前段时间我们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了有关时钟的调查,知道时钟有好多好多种。现在请你看看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钟,看看你认识它吗?
  2、依次出示幻灯片,幼儿讲名称。
  3、刚才我们所见到的只是时钟家族的一部分,它可能还有其他的种类,我们以后再来探讨。
  4、上次我们已经认识过钟面,来告诉大家,最长的针叫(秒针),有点长的针叫(分针),最短的针叫时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数字(12),最上面的是数字12,然后依次是1、2……11。请你好好回忆一下,时钟里的指针是朝哪一个方向走的?(1……12)对了,这样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

  二、交流调查表,说说自己在什么时间,正在干什么?
  1、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那你知道我们人为什么要使用钟吗?
  2、钟与我们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前几天我们小朋友已经做过了一个调查,将自己活动的时间记录了下来,现在请你拿出自己的调查表,说说你在什么时间在干什么?你只要说出长针在几,短针在几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好我们先自己说。
  3、谁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请3—4个小朋友上来说)。
  4、说的真好,钟面上的指针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它们在运行中有什么关系呢?
  5、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个时钟,请你看看里面有几根指针,(两根)你猜猜看是哪两根针呢?(分针与时针),那秒针在哪儿呢?听(滴答)声就是秒针在跑。那他们两在运行时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请我们小朋友们去玩一玩,看看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秘密?注意,拨指针的时候一定要按照顺时针方向拨。
  6、说说看,你们都发现了什么?说的真好,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表示一个小时。
  7、那么长针、短针指着的数字又是表示几点钟呢?别急,老师来向你们介绍。

  三、认识整点、半点以及它们的记录方法。
  1、好,先请你们听一个好听的故事。
  2、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小明秋游》,边讲边出示相关时间的钟面。
  3、讲述后提问:
  1)、小明去秋游了吗?为什么没去成?
  2)、他该几点钟起床,他是几点钟起床的?
  3)、小明到幼儿园是几点钟了?
  4)、他为什么会迟到,他是几点钟睡觉的?

  课后反思:
  优点: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课的开始部分利用谜语和色彩鲜艳的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在活动中,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让幼儿自主学习,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3.游戏化教学,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多种游戏形式,如:敲一敲、师幼竞赛、拿票坐车去玩等,在游戏中幼儿进一步认识了钟表,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发展。
  4.教具、学具准备充分,钟面和实物闹钟达到人手一份,为幼儿创造了丰富的操作材料。
  不足:
  1. 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还有待加强培养。
  2. 教师的语言要注意儿童化。

第9篇、大班数学学习相邻数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学习相邻数》是学前大班的一节数学活动,是让幼儿让幼儿正确理解相邻数,掌握10以内的相邻数。 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学习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正确理解相邻数,掌握10以内的相邻数。
  2、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学习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教学难点:理解相邻数的含义,知道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1~10的苹果卡片和1~10的梨卡片,,1~10的蘑菇房子,10个小动物卡片。音乐及视频。

  活动过程
  一、到森林里游玩
  1、(播放去郊游音乐)。苹果队的小朋友按1——10的顺序排好队,并大声说出自己手中卡片的数字是几。
  2、草莓队的小朋友按1——10的顺序排好队,大声说出自己手中卡片的数字是几。师提问:和你挨着的朋友是谁?你的邻居是谁?你的好朋友是谁?

  二、小动物搬家
  1、森林王国今天特别热闹,小动物搬到它们的新房子里,(出示10个蘑菇房子)
  2、到底有谁搬到房子里去了呢?“谁住在1号房子?谁住在2号房子?……10号房子住着谁?”逐个出示10个小动物卡片,并粘贴在蘑菇房子下。
  [设计意图:创设小动物搬家的情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给小动物找邻居
  1、小动物们住在一起可高兴了,他们不但搬进了新房子,还有了新邻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住在几号房,离它最近的哪两个动物各住在几号房?2号房是小鸭子,它的邻居是1号的大公鸡和3号房间的小山羊。
  2、请小朋友帮小动物找一找邻居,并及时鼓励,总结多数小动物有两个邻居。
  [设计意图:帮助小动物找邻居,并及时鼓励总结出小动物都有两个邻居。]

  四、给数字宝宝找邻居
  1、生活中我们把紧挨着你的叫邻居。可在数学中,数字宝宝也有自己的邻居,数字宝宝的邻居叫相邻数。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什么叫相邻数。
  2、机灵狗要给大家讲一讲什么叫相邻数。(播放视频)
  3、强调什么叫大邻居和小邻居。
  [设计意图:让幼儿理解相邻数是比它小1的和比它大1的数。]

  五、送礼物
  1、天快黑了,我们也要和小动物们说再见了,临走之前,把你手中的水果送给它们好吗?
  2、你想把手中的水果送给谁?为什么?
  3、老师有个要求:你把卡片送给它的邻居。

  六、小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的相邻数,还帮小动物找到了它的邻居,小朋友们在游戏中玩得很快乐,也希望小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合作,同时我们要爱护、保护可爱的小动物。
  火车快开了,我们快坐上火车出发吧。(播放音乐。)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探索性发现问题,使幼儿一直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游戏化教学,结合生活中的邻居关系,把相邻数的概念渗透在其中,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快乐地学习、体验、理解,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相邻数的兴趣。
  1、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充分结合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小动物搬新家引出课题,这个部分以故事的引导方式来激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索,让幼儿在轻松的故事情节中自然将总是解决,为幼儿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机会。
  2、在活动的过程中,以小动物找到邻居后出动做游戏,请小朋友为数字宝宝也来找邻居的这一过程,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遵循了幼儿数学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规律。第三环节,我渗透了相邻数的特点,每个数都有两个邻居,比它多1的数是大邻居,比它小1的数是小邻居。从而为探索后面数的相邻数作好铺垫,帮助幼儿掌握数的“邻居关系”。
  当然活动还存在着不足:
  (1)由于不是专业的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上还要活跃一些。
  (2)活动中应多关注能力弱的孩子,让他们也能在知识、情感等方面有很好的提高。

第1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左右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活动是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数学生成活动之一:认识左右。对大班孩子来说认识左右有挑战性的一项智力游戏,而且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非常大。设计此活动,也可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及提高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目标
  1、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2、愿意与同伴交流,能比较准确地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2.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1.铅笔、橡皮、剪刀、文具盒、尺子。
  2.幼儿每人1套图片。

  活动过程
  1.举手回答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些客人,首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谁知道,一共来
  了几位客人?
  刚才你回答时举的哪只手?右手还可以做哪些事?左手呢?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身上还有这样一对对好朋友吗?(左腿、右腿;左脚、右脚;左耳、右耳;左眉毛、右眉毛等)
  2.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脚,踩跺你的右脚;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3.按方位说名称
  (1)教师将铅笔、橡皮、剪刀、文具盒、尺子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好,让幼儿说出文具的名称。“小朋友,你们看一看,放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文具,放在最右边的又是什么文具?”“谁来告诉老师,尺子的左边是什么文具?尺子的右边又是什么文具?”
  (2)请幼儿按教师的要求把图片摆出来。先找出老虎图片,把小兔子图片摆在老虎图片的左边,把小猫图片摆在小兔子图片的左边,把熊猫图片摆在老虎图片的右边,把小鸭子图片摆在熊猫图片的右边。请幼儿跟自己旁边的幼儿说一说,老虎图片的左边是什么图片?右边又是什么图片?
  (3)教师和幼儿面对面站着,教师请幼儿举起右手,教师自己也举起右手。教师举的右手和幼儿举的右手怎么不同呢?
  (4)教师转过背,与幼儿方向一致,再举右手。让幼儿体验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所以自己举的右手就和教师的刚好相反;要是方向一样,教师举的手就和小朋友举的手一样了!
  4.练习
  请幼儿说一说,下图画的分别是哪只手或哪只脚?请在左手、左脚的。内画“\/”,在右手、右脚的○内画“△”。

  教学反思
  “认识左右”这节课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幼儿学习了上下、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本节课我遵循了大班幼儿的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
  第一,在认识“左右”时,我从幼儿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的游戏进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这样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悟,体会到了自己身体上的数学。同时,通过让幼儿互说如何确定自己的左右,这样幼儿获的了大量感性材料,初步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接着又从学生自己及身边的幼儿入手,让幼儿用左右来描述自己的邻居,感受左右,训练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第二,在教学左、右相对性时,我巧妙地设疑让学生们判断我举的是不是右手,这样一下子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思考;接着我让幼儿举起右手与我进行比较,我适时提问:是不是你们举错手了?你有什么办法说服大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我的转身结论得到了验证。通过总结幼儿明白:面对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最后我通过让幼儿握手和实践活动走楼梯,帮助了幼儿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训练了幼儿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上有些幼儿是只顾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在用手比划难以和大家交流。对于大班的幼儿我们今后还需有意培养其这方面的能力。

第1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漂亮的礼盒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球体、圆柱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
  2.能尝试按图纸制作立体纸盒。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球体、圆柱体积木、长方体,易拉罐、乒乓球等实物若干。
  2.自制图形纸若干、剪刀、胶带、浆糊等。

  活动过程
  1.观察比较球体与圆柱体,感知图形的特征。
  (1)出示球体与圆柱体。让幼儿通过滚动实验,感知两个形体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很有趣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呢?有谁认识吗?它们有什么地方一样,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2)师小结:不管从哪边看,球体都是圆的,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叫球体。看起来像柱子,从上向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并且两个圆一样大,叫圆柱体。
  (3)进行游戏:看谁找得对。
  请幼儿找一找老师提供的物体中有哪些东西是球体的,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的。
  师:现在请你们来找一找球体和圆柱体,找到后请你大声说出这个物体是球体还是圆柱体。
  2.认识长方体,并尝试根据图纸制作礼物盒。
  (1)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先认识长方体,再请幼儿将盒子拆开,仔细观察长方体的构造图,引导幼儿发现折痕。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图形,这个图形的名字叫做长方体,那么它是怎么组合而成的呢?从盒子来看,看的不清楚,我们一起来把纸盒拆开来看一看,好么?
  (2)将拆开的纸盒还原,进一步感知如何制作立体纸盒。
  3.根据图形纸,自己制作长方形纸盒。
  师:看看,老师今天带来了许多美丽的图形纸,让我们一起来跟着这些图形纸制作一个漂亮的纸盒吧。
  4.装礼物:互相欣赏礼物盒并装礼物。

  活动反思
  《漂亮的礼盒》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进行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较为清晰流畅!制作的课件PPT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孩子们能够开心的学习制作。
  刚开始的观察球体和圆柱体,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图形的特征!还请幼儿亲自做实验,充分感知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请幼儿在给出的图形中找出球体、圆柱体,进一步的巩固图形特征!
  幼儿对长方体的构造很感兴趣,对做礼物盒很感兴趣,在引导幼儿做纸盒前,可以先示范下,孩子制作礼盒的过程中就会不易出错!

第1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数字比大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 和 >”,理解符号的含义。
  2.会比较10以内的数字大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填写对应的数字
  2.数字卡1-10,符号卡片 “> < ”两套。

  活动过程
  一、复习数字1-10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数字卡片,你能说出是数字几吗?
  是数字几,你就可以拍几下手?
  2.幼儿看数字几,并用拍手表示数量。

  二、认识 >号和< 号
  1.教师出示数卡6和7,引导幼儿判断谁大谁小。
  (1)提问:6和7中间可以放哪种符号?
  (< 放在6和7中间)
  (2)小结:<这是小于符号,小屁股撅给小数看,所以6小于7。
  2.练习:出示数字7和8
  (1)哪个大?哪个小?中间放的什么符号?为什么?应该怎么读呢?
  (2)小结:8大7小,中间放小于符号,因为屁股尖尖对着小数,所以7小于8.
  3.出示6和5
  (1)提问:这是数字几和几?哪个大哪个小?
  (2)教师把“>“符号放在6和5的中间,告诉幼儿这是大于符号,大嘴巴朝着大数笑,所以6小于5。.
  4.比较符号、观察不同
  请小朋友看一看这两个符号有什么不同?

  三、游戏巩固
  1.请两个小朋友各选一个数字,再请一位小朋友上来选符号站在他们中间。
  2.请一个小朋友拿着符号,让两个孩子分别站两边。
  3.请小朋友看一看,他们站得对不对。

  四、趣味练习:填写对应的数字
  1.讲解作业要求
  2.教师指导
  3.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他们是大于符号和小于符号,用他们可以来比较数字大。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认识“〉”和“〈”,能准确区分“〉”符号和“〈”符号。整个活动的层次比较清晰,孩子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了“〉”和“〈”,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操作的过程,大部分孩子能正确区分符号,并能准确的在两个数字中选择符号,虽然孩子能进行区分,但在表达上有些孩子会出现读错现象,主要是对符号的认识还不够,我将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辅导及帮助,让孩子在正确区分的基础上并能掌握正确的读法。

第13篇、大班数学看图编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体验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必须要有一件事情,两个已知数(条件)及一个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自编加法应用题。
  2.发展幼儿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算式卡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复习5的组成。
  1.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5的组成。
  教师: “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嘿嘿,你的1球碰4球。)……
  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们知道5有几种组成吗?(4种)对了,5有4种组成, 5有哪4种组成?
  教师板书: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引导幼儿看图编5以内的加法应用题。
  1.教师点击课间出示图片一,引导幼儿观察
  (1)教师:“盒子里有什么?”(盒子里有3块糖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3)
  教师:又怎么样了?(又拿来了2块糖果)
  引导幼儿尝试用“一共”来提问。
  教师:谁能看着图再提个问题?(一共有几块糖果?)
  教师:现在老师用数字3和2以及你们提出的问题编一道加法应用题,你们要仔细听哦。(教师边指图边讲)“盒子里有3块糖果,过了一会儿又拿来2块糖果,一共有几块糖果呢?”
  教师分析:(结合图)这道题叫应用题,在这道应用题中,必须讲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盒子里的糖果;还要有两个已经知道的条件,这两个条件是:盒子里有3块糖果是已经知道的和又拿来了2块糖果是已经知道的,也就是3和2是已经知道的条件。最后还要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块糖果呢?
  (2)体验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教师:“现在我们把三句话连在一起说一遍”
  “这样我们就编好了一道应用题。”
  教师:“那这是一道加法应用题还是减法应用题?”
  教师:谁来列算式?(幼儿列算式,教师出示3+2=5)
  总结:我们一起说说这个加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3表示盒子里有3块糖果,2表示又拿来了2块糖果,也就是3和2是已经知道的条件; 5表示一共有五块糖果;用算式:3+2=5。)
 2.教师点击课间出示图片二,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图上有什么?”(图上有2颗草莓)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又怎么样?(又拿来了3颗草莓)
  引导幼儿尝试用“一共”来提问。
  教师:谁能看着图再提个问题?(一共有几颗草莓?)
  教师:“现在我们把三句话连在一起说一遍”
  教师:谁来列算式?(幼儿列算式,教师出示3+2=5)
  3.出示图片三
  教师:“图上有什么?”(图上有4只蝴蝶)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又怎么样?(又飞来了一只蝴蝶)
  引导幼儿尝试用“一共”来提问。
  教师:谁能看着图再提个问题?(一共有几只蝴蝶?)
  教师:“现在我们把三句话连在一起说一遍”
  教师:谁来列算式?列出算式4+1=5。

  三、看加法算式编应用题。
  教师:请看图片上的这道加法算式,刚才小朋友们都学会了看图编加法应用题,那你们能根据加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吗?和你的伙伴说一说,(2分钟)
  教师:谁想好了?(老师重复)xx小朋友编的这道应用题讲了一件什么事情?xx表示算式中的4,xx表示算式中的1,问一共有……表示算式中的xx?(教师边指图边讲)说的真好表扬他。
  教师:还有谁想出了不一样的?(请多位幼儿尝试编应用题并检查纠正不正确的。)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有学会了新本领,会看算式编应用题。知道编一道应用题要有两个已经知道的数字及一个问题。如果少了一个数字或少了一个问题,这道就不好编了,更没办法算了。

  四、请幼儿看卡片自由编应用题。
  教师:请每位幼儿拿一张算式编应用题(2分钟)
  请幼儿与同伴或老师分享自己编的应用题。
  收拾操作材料,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1. 作为教师应该掌握孩子的思辨能力,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分析,制定适合孩子学习的方法,适合教师的教法。
  2. 本次活动中,活动目标基本达成,幼儿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编加法应用题。
  3. 在列算式这个部分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算式和应用题的概念还不是很强,可以在平时的活动中加强此方面的锻炼。
  4. 在演示部分,可将操作材料一一对应演示,让孩子更加一目了然,更加容易了解如何编加法应用题。
  5. 在纠正量词以及提问上,花费的时间过长,语言不够简洁,精炼,在以后得数学教学过程中还有待加强,提高语言的有效性。

第14篇、大班数学老狼老狼几点了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体验感知10以内数量不同组合的可能性、变通性。
  2、感受集体游戏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大、中、小不同的圈若干。

  活动过程:
  1、做游戏前有一件事情要做,打招呼。
  今天我们玩这个游戏是有规则的,每一个圈里只能站一只小羊,如果小羊站到圈里,老狼就吃不天小羊了。
  教师放圈的同时让幼儿数几个圈?6个
  2、第一次游戏:在幼儿争抢进圈时,教师说:有时候让一让大家的安全都得到保障了。(突发事件,养成教育。)
  师自言自语 “我怎么一只羊也没抓到”?幼儿把上说:“你拿走一个圈就能吃到羊了”。教师马上和他握握手:“谢谢你,帮我想了一个好办法。”(突发事件处理)。
  板示:6 ΘΘΘΘΘΘ,6代表6只羊,-代表什么?
  3、师问:拿掉一个圈,为什么能抓到羊?
  有没有办法,让一个圈里躲几只羊。拿出大圈比一比,有什么不同?说的清楚拍手
  用二字表示:大小
  4、 新规则有了,大圈里躲二只羊
  要想6只羊都有地方躲,要几个大圈,几个小圈?
  幼:6只羊,5只圈,试试看
  教师要求,要会玩还要会说。
  5、 再试一试,4个圈能放6只羊吗?玩一玩
  说道理,他们是怎么躲的?6只羊最少用几个圈?用什么样的圈?
  10只羊呢,考考你们,最少用几个圈?(5个)还能少吗?(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伴说时要听好,有时候听也是学习。)
  幼:减少羊的数量(师说不行);用再大点的圈;
  6、看看有没有大圈,大中小一个大圈里站3只羊,试一试,玩一玩,只玩了一种没玩够,有什么办法,再想一想,你有其它办法吗?如果14羊,今天14个孩子一起玩,最少要几个?回去玩一玩。

  活动反思:
  1、感知不同组合的可能性,拓宽他们的思维,组合不仅是二个数组成一个数,在孩子不断解决问题中来思考的,对发展孩子思维是有帮助的,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
  2、在这个活动中,关注幼儿其它方面的发展,例:不但知道还要说出来,让大家都知道,说出自己想的对孩子发展有一个助推作用,抽象的符号,从形象到抽象转变的方法,表象符号,绘画,动作的方式,展现数学思维,能把内心思维通过外在的表达出来,今天活动的形式是游戏化的,老师在集体活动中是有预设目标的,老师在关键的部分进行小结。

  活动建议:
  1、数学最难设计,敢于突破,颠覆了以往数学活动的设计,当10个圈出来时,数学活动不主张太难。去让孩子去个别尝试怎样?太难,快乐就会降低,让每个孩子操作一下,尝试的过程,数学是自主建构着,可能性的支持,不要求一节课有一个结果,而且推广会难些,个别、集体有机的结合,感性的积累,放给孩子,各种尝试,就知道各种物品的关系,低结构高结构手拉手。
  2、跑上来讲规则,再说一遍,第一第二,听清楚了吗?心里要放着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倾听习惯的培养,有一个等待,一个重复,4个圈能放6只羊吗?这是一个坎,可以先来3个,再来4个,从易到难,尊重孩子对数学的理解。

第15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类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通过分类这节课,力图体现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儿童体会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注重培养儿童的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学生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2,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按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2对不同物品分类,培养儿童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衣服,鞋子,书及作业本,瓶子,篮子,玩具狗。

  活动过程
  评价等级:
  小朋友每6人一组,围成半圆形坐好,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衣服,鞋子、瓶子、小狗、书等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这间教室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瞧都有哪些东西?
  生;有小狗、书、衣服、还有鞋子、瓶子,篮子。
  师;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鞋子、衣服、瓶子喝的放在一起不卫生。
  师;你能给老师好的建议吗?
  生; 应该把东西整理好。把同类放在一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教师引导幼儿每组选择收拾一种物品,每组把东西一样一样地分类放好。
  师 : 老师想看那位小朋友最能干,生兴趣很高,乐于参与。有序的上来捡本组物品。
  让幼儿感受到分类的好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师觉得每组分得都好,很整齐、很漂亮。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分类学习中,孩子们对分类的内容已经掌握,我也做了一些提示,所以在每组捡物品当中,进行得非常顺畅。
  开始教师就把东西乱七八糟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即不美观、又不卫生,这样孩子们就产生了收拾的欲望。在收拾当中要按秩序有条有理,物品要按分类的摆放收拾。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理念。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体现了动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念,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第16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数字捉迷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 能仔细观察课件图片,根据数字的形状、表格的颜色、数字排列规律进行判断推理,尝试解决问题。
  2. 活动时能愉快地和同伴合作,遇到困难一起克服。
  3. 感受到数字游戏带来的乐趣,体验到游戏成功的快乐。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数字捉迷藏》 PPT课件。
  2. 笔记本电脑8台。
  3.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 游戏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有关数字的游戏-----听数字,找朋友。老师说数字几,你们就几个好朋友抱在一起。

  二、 找数字的游戏
  1.出示数字组成的图片(兔子、公鸡、帽子)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这些图片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这些图片都是由数字组成的)
  师:请小朋友两人一组合作到电脑上操作,把藏在这些图片中的数字一一找出来。
  2.幼儿两人一组自由操作PPT,完成找数字游戏。
  3.集中讨论,享受完成数字游戏后的喜悦。

  三、按游戏规则填写数字表格的游戏
  1.出示PPT中的数字表格。
  师:在这张表格里也藏着许多数字宝宝,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呢?(有些数字只露出了一半,有些格子里没有数字只有颜色。)
  师:这次呢,我们还是两人一组,每个人都要仔细观察表格,按照数字的形状逐一猜出格子里的数字是几,然后在电脑上尝试操作。
  2.幼儿两人一组自主操作,找出相应格子中的数字,教师进行简单小结。
  3.继续播放课件,请幼儿观察表格:表格中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哪些相同的地方?
  请小朋友按照格子颜色的相同逐步推断出格子里的数字,然后运用数字排列的规律大胆推测出剩下的数字。
  幼儿两两合作共同寻找出格子中的数字。
  4.集中讨论,体验在游戏过程中与同伴共同探索问题的乐趣。

  四、进行猜数字的游戏
  1.出示填写好的数字表格,交代游戏规则。
  老师把这张表格中的数字都做成了数字卡片,我请一个小朋友从这些卡片中随意抽出一张,记住一定不能给我看,也不能大声地说出来,然后我来问几个简单的问题,你们看表格做出回答,我就能准确的找出你们抽的卡片上是数字几了。
  2.示范游戏、幼儿玩游戏、师生互换游戏角色,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参与数学智力游戏的快乐。

  五、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玩了好几个有关数字方面的游戏,你们玩得开心吗?觉得有趣吗?生活中关于数字的游戏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和小伙伴、爸爸妈妈一起去探寻数字的奥秘,玩更多有趣的数字游戏哦!

  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数字捉迷藏》是我第二次开展了,这一次活动,我汲取了第一次活动中的不足进行了改进。
  我将整节活动更为细化了一些,让活动更加的游戏化,将“捉迷藏”贯穿到底,数字不停的藏,孩子们不停的找,过程更完整。既然是捉迷藏,那一开始的就得要“藏起来”,这是我上次活动所欠缺的,这一次,我将数字放在气球上,用白板的淡出及声音音效技术,让一个个的数字气球爆炸,然后消失,以达到数字藏起来的效果,更加具有神秘感,孩子的参与性就更强了。数字们共计隐藏了三次~
  第一次数字藏在了兔子的身上,由数字构成的兔子,孩子们在找的过程,让孩子们在找的过程中学会讲述以自我为中心的上下左右,抑或是兔子身体部分,了解简单的方位。
  第二次数字藏在了表格中,我用遮挡技术,我出示隐藏一半数字的数字格,让幼儿从中找出数字,孩子们根据没有隐藏的数字的一部分,分析猜测是哪个数字,活动气氛一下子被提升起来,孩子们争先举手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快就将10个数字全部召找出,并且幼儿同时学会了方位词“行”“列”,通过说“行”“列”就能马上找到数字。
  第三次我们利用孩子们猜出的数字表格,进行猜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也巩固了新的知识。
  在最后的环节我给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孩子们也表示勇于接受挑战,整节课幼儿都能积极的参与活动。

第17篇、大班数学按群数数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基础阶段的数学教育要求幼儿能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在利用和运用数学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数数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技能,而对于有一定数概念的大班孩子有必要探索、学习群数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群数方法来解决生活中数数问题。本次活动根据孩子对糖果很喜爱这一特点,并充分利用了罗山的糖果资源,以让幼儿当"小工人"帮忙数、装糖果的方式,积极践行《指南》精神,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幼儿快乐、自主地学习群数,并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探索群数的方法,找出自己喜欢的群数方法,以便应用到生活中。

  活动目标
  1、用糖果探索和发现按群数数的方法。
  2、尝试用不同的数数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乐于参加数数活动,体验不同方法数数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已有按数取物的经验。
  物质准备:糖果图片、糖果、盘子若干;记录表、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有吃过糖果吗?糖果厂的老板找不到工人来帮忙装糖果,他很着急,想邀请小朋友当小工人把糖果装进盒子里。

  (二)提出要求,初次探索
  1、教师出示糖果图片(10个)引导幼儿观察点数。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一看,数一数图上一共有几个糖果?你是怎么数的?
  2、引导幼儿猜想两种不同的数数方法哪种较快。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一个一个数比较快,还是两个两个数比较快呢?为什么?我们动手试一试就知道了。
  3、提出操作要求师:糖果厂的老板帮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糖果和一个小盘子,等等请用你想尝试的数数方法把糖果装进盘子里。(1)在数糖果时,要注意控制你的音量,不要打扰到旁边的小朋友。(2)要积极开动脑筋,用多种办法来装糖果。
  4、幼儿集体操作验证,教师分别观察指导。
  (1)幼儿操作,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数数的方法并进行个别指导。
  师:你是怎么数的?那这样数快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集中分享数数方法,教师记录并归纳小结。
  师:王老师准备了一张记录表要把你们分装糖果的方法记录下来。现在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数数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结:因为一个一个数要数10次,两个两个数只要数5次,所以用两个两个数比一个一个数的方法来得快一些。

  (三)再次探索,提升经验师:老板看到刚刚小朋友都做得很好,所以又给我们新的任务啦,你们看这次老板给了我们一张糖果的卡片订单,要求我们用很快的速度把糖果数出来。
  1、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数数方法装糖果更快。
  师:除了按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的方法装糖果,还可以怎么装更快呢?
  2、介绍记录方法师:老师已经把糖果都画在纸上了,请你把你数数的方法用笔圈在一起,比如:你是用两个两个数的办法,就用笔把两个两个的糖果圈在一起,然后,在后面写出总共圈了几次,并看看,哪种数数的办法最快。
  3、幼儿尝试记录,教师全面观察指导。
  师:你们看,每个小朋友的位置上已经准备记录表和笔。等会装糖果的时候,请小朋友控制好自己的声量,并在记录纸上记录尽量多的办法。
  4、集体分享记录的方法和结果。
  师:请已经完成的小朋友带着你的记录表回到位置上与同伴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四)活动延伸,迁移运用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用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来数数。以后在我们的生活中,小朋友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来继续数数量更多的数。比如100、200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数会更快呢?小朋友可以把这个问题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来想一想!

  教学反思:
  能将物体以2、5、10单位进行按群数数。让幼儿当糖果厂的小工人,在数糖果的过程中,幼儿也初步了解了按群数数的含义,本次活动我以设计糖果厂的场景切入主题,幼儿都能积极回答,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游戏形式幼儿很感兴趣,提供的让幼儿操作的糖果幼儿都很感兴趣,在操作探索的时候积极性都比较高,但是在让幼儿操作环节前提的要求不够详细,常规的要求也是要提,比如我没有说操作完的糖果要排整齐放框框里,个别幼儿就开始玩,虽然是大班但是我发现常规的要求还是要求,有时就因为小小的环节,以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常规又慢慢的松散掉,本节课还存在着一点不足是:我没有把握整个环节的重点,让幼儿的知识经验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也是数学活动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接下去我会观摩平行班的数学活动,思考我设计的合理吗,考虑周全了吗?

第1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挑战一分钟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知道时间的不可塑性。
  2、知道一分钟在时钟上如何表示。
  3、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作准备。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一个大闹钟和一分钟计时器,(PPT)课前让幼儿认识整点和半点。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弹珠若干、筷子、记录纸、笔、小筐子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闹钟引题,交流:一分钟有多长
  1、复习、巩固认识时钟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认识吗?(钟)你们真的都认识?我要来考考你们。
  师:这根粗粗的、最短的针叫什么?比时针稍微细一点长一点的叫什么?那这根最细最长、走的最快的针叫什么呢?
  师:这钟面上的三根针哪一个走一圈表示一分钟呢?那一分钟有几秒呢?数一数。
  2、教师总结:一分钟有60秒。
  3、感受秒针无论从哪来开始走,只要走一圈又回到开始的位置都表示一分钟。
  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怎么知道一分钟到了呢?让幼儿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4、教师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
  5、感受一分钟。
  师:你觉得一分钟是长还是短?那我们来感受一下吧?
  6、教师总结:一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可能觉得一分钟很短,但像现在这样静静地坐着等也觉得它蛮长的。

  二、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幼儿动手试试?
  (1)欣赏成人一分钟内能做什么?(PPT)
  (2)教师总结::这些大人厉害吧,一分钟内能做这么了不起的事,那我们小朋友想不想也来挑战一下,接下来我们要玩一个《挑战一分钟的游戏》。
  2、游戏一:山上有个木头人
  3、游戏二:一分钟内不眨眼
  4、游戏二:夹弹珠
  (1)请你数一下在一分钟里夹了几粒弹珠,然后把它记录在记录表上。
  (2)请幼儿介绍夹弹珠的方法,传授经验。
  (3)幼儿再次操作,分享成功。
  (4)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夹的多,有的小朋友却夹的少呢?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抓紧时间了你完成的任务就多了。

  三、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1、刚刚我们用了很多个一分钟,现在还能回去吗?
  2、教师总结:时间过去了就不能再倒回了,所以我们小朋友要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让时间白白浪费。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一分钟之内把玩具收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根据本班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以幼儿感兴趣的竞赛活动贯穿于整节课,让幼儿充分感受一分钟。活动的准备分为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教师能充分为幼儿准备感兴趣及富有挑战性的操作材料。幼儿的知识准备,开展活动前幼儿已认识时钟,并懂得一分钟时间的概念。教师为幼儿创设了情景及图片,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时间的重要。但是在游戏活动中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去说,由于教师组织活动比较紧张,所以导致整个活动教师的语言过多、语速较快,活动时间没有很好的支配。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成长了不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好的结合新纲要,学会如何有机地总结、提升幼儿的探索发现,同时我也要掌握幼儿的兴趣点、年龄特征、知识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第19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找座位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制座位票,了解座位票中"排"与"座"的意义。
  2、学习按座位票中的两个条件,对号入座的正确方法。
  3、发展幼儿大胆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一张大的"排"、"座";1~4排的"排"标记。
  2、学具:幼儿每人一张写有"____排____座"的纸、笔

  活动过程:
  一、自制座位票
  1、认识排,幼儿自做"排"号。
  师:"看!这里的椅子已经排成了一排排,请小朋友找个小椅子坐下来,请第一排的小朋友站起来,请第二排的小朋友挥挥手,请第三排的幼儿点点头,请第四排的小朋友举双手。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知道你是坐第几排?"
  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字(排)?这个排字的前面多了什么?这一横线表示写几排,请小朋友拿笔记在纸上,你是第几排的。"
  3、认识"座",幼儿制作"座"位号。
  师:"请小朋友把笔放下,数一数每排座位都有几张椅子?请问你是坐在几号座位的?请所有5号座的小朋友站起来,请所有4号座的小朋友点点头,清所有3号座的小朋友挥挥手,请所有2号座的小朋友站起来,请所有1号座的小朋友举双手。"
  幼儿做出相应动作。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字(号)?这个号字的前面多了什么?这一横线表示写几号,请小朋友拿笔记在纸上,你是第几排的。"
  3、认读座位票
  师:"请小朋友把你们椅子下面的纸打开,这就是座位票,请小朋友读一读你的座位票。"
  幼儿:"三排四号..."

  二、交换座位票,学习看票找座位。
  师:"请小朋友把笔放下,拿好座位票上来找个好朋友和他交换座位票读一读,大声地读出来,然后找到好朋友的座位坐下去。"
  小结:我们看座位票找座位时,要先找到"排",再找到"座"。

  三、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你们学了看座位票找座位这个本领开心吗?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在哪里见过座位票。"
  幼儿:"电影院。"
  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以后你们就可以看票自己找座位了,不用再麻烦爸爸妈妈了。下次我们再来玩看座位票找座位的游戏好吗?"
  幼儿:"好!"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容易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大班幼儿对数字已经有了初步经验,怎样让他们运用已有经验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并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提升数的运用能力,带着这个问题我选择了《找座位》这个大班数学活动。

第2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绘本《真正的魔法师》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这是本非常地道的数学绘本,内容侧重于“序数”。讲述了一个小魔法师如何通过三轮考验最终成为真正魔法师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幼小的心灵感悟到世界的缤纷和美丽。它的更大魔力在于,它讲的是世界万物的道理,讲的是世界万物的规律,讲的是孩子能懂秩序和方法,讲的是数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最初的最浅的最好玩的最实用数学知识数学概念,都完美地蕴藏在美妙的故事里,让孩子在感动的同时也打开了心智,有美有暖有智慧陪伴童年。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熟悉表示顺序的序数。
  2.感知上下、左右等不同方位,会根据方向及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绘本《真正的魔法师》ppt课件。
  2.排序操作卡、十个魔法师的图片。
  3.幼儿操作卡人手一份。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序数1——10。
  活动难点:
  区别数与序数的概念。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主题。
  出示绘本画面1,认识十位魔法师,讲述他们要参加“真正魔法师考试”,激发幼儿兴趣。

  (二)学习根据方向及第几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1.引导幼儿为十位魔法师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并边指边念出“第一、第二、第三……”,并能说出大个子魔法师的位置。熟悉表示顺序的序数。
  2.教师讲述第一轮考试的要求,出示图书馆书架,引导幼儿找到装着钥匙的书。
  3.出示画面2、3,引导幼儿看看魔法师考试的情况,说说哪些魔法师找对了,为什么。
  4.教师讲述第二轮考试的要求,出示出示画面4法术柜子,引导幼儿先来找一找下数第六个抽屉里的9张法术明信片。
  5.逐一出示画面5、6、7、8、9,引导幼儿说一说剩下的魔法师们第二轮考试的情况。
  6.教师讲述第三轮考试的要求,并出示画面10,引导幼儿说一说从左边开始数第10件衣服的正确位置。
  7.出示画面11,说一说第一个找的魔法师有没有找对,为什么?
  8.出示画面12,说一说大个子魔法师有没有找对,为什么?
  9.讲述画面13、14、15关于大个子魔法师到达玩偶之国的经历。

  (三)幼儿操作
  教师为每一位幼儿准备一份操作卡,交代操作要求,幼儿操作。

  活动延伸:
  让幼儿说一说生活中的有哪些序数,将操作卡投放到区域中,供幼儿区域活动时继续巩固序数的内容。

  活动反思:
  这是一本画面优美,故事动人,具有魔力的绘本。本活动以绘本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将绘本与数学活动有机结合,将绘本中的故事情节作为线索串联整个活动,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通常讲到序数,能想到的就是第1、第2……这样的概念,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在这本绘本中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序数不是指绝对位置,而是指事物间的相对位置,即根据基准位置的不同,所指事物或事件的位置也随之变化。如同样都是第3,可是从上边数和从下边数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还有,同样都是5,从前边数第五和从后边数第五表现的位置也不一样。像这样,把握事物空间、时间、位置的相对性,在解决与序数有关的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让幼儿感受到绘本领域的多面性,激发幼儿对数学绘本的兴趣。

第2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不一样的车牌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不一样的车牌》就是根据这一理念。做到 “数学活动生活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街上的汽车是越来越多,不少小朋友的家长就拥有私家车,孩子对车是越来越熟悉,在平时,孩子间对车也讨论的比较多。倾听他们的谈话,他们讨论的大多是车的颜色,种类。关注车牌号码的小朋友不多。其实在车牌号码中,蕴涵着很多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排列与组合是车牌中最大的数学知识。因此我就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三个数字排列出不同的车牌号码,学习排列与组合的方法,探索数字排列与组合的规律性,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2、积极参与操作,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排列不同、颜色不同、汉字和字母不同的汽车牌照数字。
  2、数字“2 3 4 ”13套。
  3、记录用的纸若干和笔13支

  活动过程:
  一、观察车牌不同的车,引出课题
  1.出示两辆车,这是什么?你发现两辆车一样吗?
  2.出示车牌,仔细看哪里不一样?(数字相同,排列不同的两个号码)
  小结:原来车牌号码的数字相同,但它们的排列顺序不一样,车牌号码就不同了。

  二、探索三个数字排列组合的方法
  1.出示数字卡片
  我也有一辆汽车,车牌上有“2”、“3”、“4”三个数字,你们猜猜我的车牌号码会是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测记录车牌号码。
  有那么多号码呀,我们一起来找一位好朋友,两个人一起排一排,到底有几种不同的号码呢?
  3.幼儿两人合作探索排列组合,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车牌
  谁来说说你们排了几种号码?
  看看车牌号码有重复吗?
  谁还有不一样的车牌号码?
  小结:3个数字可以排出6种不同的顺序,只要以一个数字开头,后面两个数字互相交换位置,就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号码。告诉你们,我的车牌号码是342。

  三、再次尝试三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1.现在,我们掌握了这样一个规律,那排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老师给你三个数字“1 2 3”请你按这个方法去试一试、写一写,是不是排起来又容易又快。提醒:一个车牌上数字不能重复,车牌号码不能重复一样。
  2.幼儿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排列结果。
  3.交流幼儿排列的车牌号码,师幼共同检查。
  小结:原来,用一个数字开头,后面两个数字交换位置,这样按规律排出来的号码又快又准确。

  四、了解车牌的不同
  1.我家的车牌号码是342,可是我还看见一个车牌也是342,为什么会这样?(出示PPT:颜色不同——蓝底白字342,黄底黑字342)
  小结:蓝色牌照的是私家车,黄色牌照的可能是巴士或卡车,白色牌照的是警车。
  2.我还看见颜色、数字都一样的车牌,为什么会这样?(出示PPT:汉字不同,英文字母也不一样——沪CA342A,苏CC342A)
  3.车牌上因为汉字、英文字母、数字排列组合不一样,以及颜色的不一样,才有了千千万万的车牌号。其实,关于车牌还有很多秘密呢,我们小朋友在回家的路上再留心一下,明天再来交流。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教研组里也开展了评课活动,通过活动,我知道了自己在活动设计和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如有时忘记对小朋友的回答加以总结,对车的品牌和车牌号由于没有明确概括,使小朋友对这两个概念有些混淆。总的来说,通过这一活动,小朋友对车牌的组合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学习了3、4个数的多种排列组合方法,使自己原有的经验得到了提升。

第2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凑十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建立凑十法中“十”的模型。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知道如何凑十。
  2、经历知识转化的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会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想。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凑十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完整叙述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小猴子图片 、桃子图片、2行5列的大表格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加几。
  为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奠定基础。
  1、师出示课件卡片: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10加几的加法,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子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小猴子),有没有信心?请看大屏幕: 10+1=( ) 10+7=( ) 10+3=( ) 10+8=( ) 10+5=( ) 10+6=( ) 10+2=( ) 10+4=( ) 10+9=( )
  2、小结:10加几等于十几。

  二、看盒子说数。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将盒子建成10的模型。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小猴要送大家一个礼物,(出示空盒子)这个盒子非常神奇,能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想知道它的秘密吗?
  1、先来仔细观察一下:一共有几个格子?
  2、如果每格装一个菠萝,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3、出示9个菠萝图:现在有几个菠萝?怎么知道的?
  4、出示8个、7个菠萝图,提问同上,感受8加2和7加3的模型。
  5、出示10个菠萝图,问答后小结:装满就正好是10个。

  三、小动物们的问题。
  体会凑十的优越性,初步感受凑十需要从一个数里分出一部分和另一个数组成10。
  1、小猴的桃子,9+3。引出凑十法,从多样化中初步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
  (1)出示10个格子的盒子装有9个桃子,盒子外面有3个。师背景叙述:爱劳动的小猴帮妈妈摘桃子,昨天摘了一些放到盒子里,看一看是几个?(9个)今天又摘了几个?(3个)。
  (2) 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提一个数学问题)?(两天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3)你知道吗?怎么知道的?可能出现点数、接着数和凑十法,对于前两种请学生上黑板演示一遍即可,凑十法做重点分析。教师对凑十法的引导语:从外面拿一个放进去装满正好是10个(板书10),10加剩下的2等于12。启发其它孩子理解,提问:听明白他的想法了吗?谁来再说说?/一样想法的请举手,再来说说。引导其它孩子评价,教师定性评价语:不仅快,而且一眼就看出一共是 12个。
  (4) 教师在课件上圈出盒子,小结:将盒子装满凑齐10个,加上盒子外面剩的2,一眼就看出是12,又快又简便。这真是一个有魔力的盒子,只要你将它喂饱(装满)它就告诉你答案。结语:凑十是一种简便快捷的计算方法。
  教师小结: 脱离实物进行凑十。
  1、说图意、提问、列式。
  2、说计算过程。提问:怎么凑十?

  活动反思:
  凑十法题型是我们大大班数学活动的一项附加内容,要上这一节活动也是根据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是应我们家长的要求而添加的。刚开始我们年级组要上这堂课时也经过了研讨,可是我们并没有决定要设计哪个游戏。
  数学课是比较抽象也比较深奥的,于是在决定上这一节活动课时我也是想了很多的方法。

第23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拼图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幼儿对图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这节图形游戏课。目的是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幼儿用各种不同的图形进行拼图,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也得到很好的训练。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加深对图形的认知。
  2、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通过游戏,加深对图形的认知,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一认:
  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请幼儿分别说出图形名称。

  二、想一想:
  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请幼儿分别说说图形像什么?(教师小结:当小朋友看到一个图形时,就会想到很多物体。比如看到圆形,就会想到西瓜、乒乓球、太阳、皮球等,我们经常用这种方法,以后我们就会越来越聪明)

  三、拼一拼:
  1、相同图形拼搭
  教师让幼儿取出任一种图形进行尝试性的拼搭活动,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小结:小朋友可以用其中的一种图形变成不同的图形,例如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合在一起,可以变成一个正方形等。)
  2、不同图形的拼搭
  教师在引导幼儿拼图时不要一下子把拼好的图样给幼儿看,可以先对幼儿进行一定的启发:比如拼帆船时,可以告诉幼儿用两个大的三角形做它的帆,另外的图形拼成一艘船。
  建议:教师巡回时可给予个别指导,并将幼儿的有趣拼搭介绍给大家。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玩了图形游戏,发现了很多个图形可以组合成各种各样有趣的图样。只要我们多动手多动脑,就会拼出越来越多的图案。

  教学反思
  幼儿兴趣较浓,整节课每位幼儿都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在用不同的图形拼搭时,有个别幼儿还不能按时完成。

第24篇、大班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那天不轻易地发现有个小朋友手中拿着撕成两半的五角面值的人民币,我问他去哪得,他说某某小朋友说不要了,撕了扔地上,他捡来玩的,大班的小朋友,难道对钱没有概念吗?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人民币面值及特征。
  2、知道人民币的用途及一些意义。
  3、了解简单的钱币兑换关系,并学习简单的粘补技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人民币面值,人民币的兑换关系。

  活动准备
  1、各种面值人民币。
  2、一些日常用品及价格单。

  活动过程
  一、了解人民币
  1、出示人民币,教师:这个是什么?有什么用呢 ?
  2、教师:对,是钱,钱是一种拿来交易的东西,比如用来买玩具啊,买生日蛋糕啊,或者请别人干活要给钱给别人啊。我们中国制造出来的钱叫人民币。

  二、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1、在黑板上展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给幼儿观看,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何不同。
  2、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纠正、肯定幼儿的说法。
  4、简单告知幼儿人民币的基本货币单位是圆角分。

  三、人民币的兑换
  1、出示2角的人民币,请幼儿说说可以兑换成几张1角的人民币。
  2、出示5角的人民币,请幼儿想想看可以换成几张1角的人民币?几张1角和2角的人民币?
  3、……

  延伸活动
  1、粘补残缺的“人民币”。
  2、角色游戏:购物。

  教学反思
  1、教学活动准备充分,所用的真币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对幼儿很有吸引力。他们兴趣高,都乐于表现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比如告诉幼儿人民币不能撕毁,这是犯法的,幼儿都很认真的和老师一起把撕烂的钱币粘补好。通过给幼儿自己认真观察,给他们了解可以通过颜色、数字的不同,认识到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大班幼儿对数字有一定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展开“兑换”这一环节,我从简单的2角兑换1角到5角兑换2角和1角,一步步引导幼儿掌握了简单的兑换关系
  3、老师适时把自己当成幼儿,既是活动的主导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和老师打成一片。
  4、本次活动整个过程幼儿很活跃,超乎我本人想象中,以为会是枯燥的一节课,但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教材,更加要去了解幼儿。
  5、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在此基础上,加入故事情节,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通过故事让幼儿更深地了解人民币,并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

第25篇、大班数学找朋友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在幼儿学习了10以内的数字后安排的一个新教学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抽象的数字概念。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趣”中练,“赛”中增勇气,“乐”中长才干。意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不知不觉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通过本科教学帮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教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规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活动目标:
  1.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2.在游戏的情景中让幼儿能感知相邻数。
  3.进行朋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圆片教具若、,磁性黑板、1--10的数字卡片(人手1套)、1——10的大数字卡片(人手一张)。
  2.幼儿已学会10以内的数字。

  活动过程:
  一、 通过语言引出主题:
  小朋友们,你们有朋友吗?你们的朋友是谁呢?

  二、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并体验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对应并置的两排圆片,数量分别是2和3.师:第一排圆片有几个?第二排圆片有几个?第一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一排圆片呢?我们可以说2比3少1,3比2多1。
  2、教师在3个圆片下面再贴出第三排4个圆片。
  师:第三排有几个圆片?第三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三排圆片怎样?我们可以说3比4少1,4比3多1.
  3、教师以中间一个数为参照,先与前面一个数比,再与后面一个数比。
  师:3比2怎样?3比4怎样?
  4、师小结:3比2多1,3比4少1,所以3的“好朋友”就是2和4.通常我们就把这排在一起的3个数叫相邻数。
  5、教师把2个圆片取下,在4个圆片的下面贴上5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4比3怎样?4比5怎样?所以4的相邻数是3和5.
  6、教师把3个圆片取下,在5个圆片下面贴上6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5和4怎样?5比6怎样?所以5的相邻数是4和6。
  7、教师直接说数字6、7、8、9,请幼儿说出它们的相邻数是谁和谁?启发幼儿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找它们的相邻数,幼儿回答后,师可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理解10以内的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三、玩游戏“找朋友”,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1、“找朋友”的游戏。
  将幼儿分为四组,每组幼儿胸前挂有1——10的数卡。教师请数字3的幼儿找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本组的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到本组的朋友,音乐停止,2、3、4的幼儿手拉手站一排。(先请10位幼儿演示,然后游戏继续。)
  2、卡片游戏。
  师事先发给幼儿1——10的数字卡片,教师说出一个数字,让幼儿找出该数的两个“朋友”,并将卡片举起。
  (通过游戏的形式巩固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四、结束部分。
  1、游戏后评价。
  2、师小结,教育幼儿要像数字宝宝一样,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友爱同伴的意识。)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流程安排合理清晰,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是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再衔接到数字朋友中去。整个活动老师通过讲述、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再用卡片操作、评价总结操作结果几个环节帮助幼儿知道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了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老师请幼儿找朋友时,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老师问题刚提出,孩子们就争着回答;老师请小朋友们做“找朋友”的游戏时,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还有幼儿不能迅速地找出卡片,在活动后请家长回去利用扑克牌与幼儿巩固10以内的相邻数,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再玩几次类似的游戏。

第26篇、大班数学认识左右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活动是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数学生成活动之一:认识左右。对大班孩子来说认识左右有挑战性的一项智力游戏,而且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非常大。设计此活动,也可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及提高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目标
  1、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2、愿意与同伴交流,能比较准确地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2.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1.铅笔、橡皮、剪刀、文具盒、尺子。
  2.幼儿每人1套图片。

  活动过程
  1.举手回答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些客人,首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谁知道,一共来
  了几位客人?
  刚才你回答时举的哪只手?右手还可以做哪些事?左手呢?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身上还有这样一对对好朋友吗?(左腿、右腿;左脚、右脚;左耳、右耳;左眉毛、右眉毛等)
  2.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脚,踩跺你的右脚;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3.按方位说名称
  (1)教师将铅笔、橡皮、剪刀、文具盒、尺子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好,让幼儿说出文具的名称。“小朋友,你们看一看,放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文具,放在最右边的又是什么文具?”“谁来告诉老师,尺子的左边是什么文具?尺子的右边又是什么文具?”
  (2)请幼儿按教师的要求把图片摆出来。先找出老虎图片,把小兔子图片摆在老虎图片的左边,把小猫图片摆在小兔子图片的左边,把熊猫图片摆在老虎图片的右边,把小鸭子图片摆在熊猫图片的右边。请幼儿跟自己旁边的幼儿说一说,老虎图片的左边是什么图片?右边又是什么图片?
  (3)教师和幼儿面对面站着,教师请幼儿举起右手,教师自己也举起右手。教师举的右手和幼儿举的右手怎么不同呢?
  (4)教师转过背,与幼儿方向一致,再举右手。让幼儿体验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所以自己举的右手就和教师的刚好相反;要是方向一样,教师举的手就和小朋友举的手一样了!
  4.练习
  请幼儿说一说,下图画的分别是哪只手或哪只脚?请在左手、左脚的。内画“\/”,在右手、右脚的○内画“△”。

  教学反思
  “认识左右”这节课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幼儿学习了上下、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本节课我遵循了大班幼儿的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
  第一,在认识“左右”时,我从幼儿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的游戏进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这样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悟,体会到了自己身体上的数学。同时,通过让幼儿互说如何确定自己的左右,这样幼儿获的了大量感性材料,初步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接着又从学生自己及身边的幼儿入手,让幼儿用左右来描述自己的邻居,感受左右,训练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第二,在教学左、右相对性时,我巧妙地设疑让学生们判断我举的是不是右手,这样一下子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思考;接着我让幼儿举起右手与我进行比较,我适时提问:是不是你们举错手了?你有什么办法说服大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我的转身结论得到了验证。通过总结幼儿明白:面对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最后我通过让幼儿握手和实践活动走楼梯,帮助了幼儿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训练了幼儿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上有些幼儿是只顾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在用手比划难以和大家交流。对于大班的幼儿我们今后还需有意培养其这方面的能力。

第2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时钟——整点与半点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无直观形象是较为抽象的,因此,我运用了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如:8:00入园,3:30离园……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为其理解和接受。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半点。
  2、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认识整点、半点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实物挂钟一个,自制一座大钟(分针上有一只小兔,时针上有一只小乌龟)。
  2、为每个幼儿准备硬纸片做的钟一个。
  3、课件

  活动过程
  第一版块:【调动情绪,引入课题】(B2)
  一、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钟表
  1、孩子们老师带你们逛商店去,看看今天逛的是什么商店?(钟表店)

  二、出示挂钟
  1、提问:它叫什么?家里还有哪些钟(大座钟,催我们早早起的小闹钟,还有人们为了携带方便,将钟做得很小,戴在手上,叫手表)?
  2、钟的作用是什么?(时钟不停地走动,为人们显示时间,人们按时钟上的时间来进行工作,学习和休息)。
  评价
  学生观察后,利用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第二版块:【探索新知】(A18)
  一、教师出示自制的大挂钟
  1、请幼儿看看这个钟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小朋友们还看见过什么样的钟(正方形的,青蛙形的,心形的等)。
  2、请幼儿看看钟上面有什么?(有1-12的数字,有二根针)教师讲解钟上的数字“12”总是在上面,“6”总是在下面,并教幼儿认识“时针”和“分针”的名称。

  二、放课件给幼儿看,帮助幼儿认识较短的时针和较长的分针,感受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三、认识整时
  1、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认识,请看钟面,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吗?(3时)
  你是怎么知道的
  2、 3时,分针指到几?时针指到几?(师将3时的钟面贴在黑板上)
  3、 师出示5时、6时、9时、12时的钟面图,请学生说一说——分针指到几?时针指到几,是几时?然后将图贴在黑板上。
  2、整时的特点和认整时、方法
  出示课件
  这几个钟面上表示的都是整时,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分针都指到12)
  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看整时的方法吗?
  生: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时。(表扬)
  3、认整时
  师快速拔出几个不同的整时,学生回答。
  4、拔整时
  在钟面上拔出老师或学生所说的整时
  5、认识半点:出示有半点的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位置特点并在小组内讨论
  6、小组汇报:请几个组的代表说说半点时时针、分针的位置特点
  7、老师总结:时针走过几,分针指到6,就是几时半
  评价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第三版块 【动手操作、尝试练习】(B7)
  1、 要求全体幼儿按上面的方法在自制的硬纸片钟面上拨出各个钟点(早上7点起床,上午8半点上课,中午12点吃午餐,下午3半点放学,晚上8点睡觉)。教育幼儿从小做到按时间进行各种活动,珍惜时间,上学不能迟到,放学时不能在路上贪玩。
  2、 教室内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孩子。
  3、 时间对对碰(联线):请你把钟面上的时间和下面的时间用线联接起来
  4、 小结: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时,
  时针走过几,分针指到6,就是几时半
  5、 看图说说小狗,小猪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为什么小猪该睡觉了还没有完成作业?教育孩子要遵守作息时间
  第四版块 【玩游戏、巩固新知】(B3)
  玩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请幼儿拨钟。
  1、讲游戏规则:小朋友们扮小羊拨钟,老师说几点,小羊就拨几点,请老狼看钟。小羊拨好了钟就定住,老狼看时间拨正确了就不吃小羊,时间拨错了,就吃小羊。
  2、请幼儿将钟当方向盘,开车出教室玩游戏。(结束全课)
  评价
  全体孩子按教师出示的课件内容独立动手操作,尝试练习,拔准整时和半时,戏中,巩固已学到的知识。
  第五版块[课后延伸]
  让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认识时钟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认识时钟》前一天,我让孩子们把家里的闹钟带到幼儿园,方便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认识时钟。活动当天,当孩子们把玩着自己的闹钟时是那么地自豪,那么地投入专注,但是,从最后的书面操作结果看,孩子们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为什么有了可以直接操作的材料效果反而不理想呢?深思后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前期经验不足。虽然孩子们都带了闹钟,但是是在活动当天带来的,带来后没有足够的时间、有效的引导他们去观察、认识。孩子们对这个新鲜材料缺乏时间去认识、去发现、去探索。

  (二)活动时刺激太大。活动中,孩子们大部分注意力都在自己手上的闹钟上,再有就是关心别人的闹钟有没有什么新鲜特别的地方,孩子们很难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中。
  针对上述两点采取了以下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巩固对整点、半点的认识。“老狼老狼几点了”改成“XX小朋友XX小朋友几点了”的游戏,在有节奏的游戏语言的带动下孩子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效果也较好。

  (二)操作制作加深对时间、时钟的进一步认识。准备了大量的钟面、时针、分针,让幼儿制作时钟。在制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整点、半点的认识,还可以自己探索发现更多的秘密。

  (三)绘画活动增加竞争意识。分别让幼儿画两面钟,上面的时间分别为整点与半点,具体时间由自己确定。活动要求是:说出这两个时间自己分别在作什么,可以把钟面装饰得漂亮一些,最后大家比一比,看看谁的时间准,谁的钟漂亮,布置一个“漂亮钟王国”

  (四)区域中添加与时钟有关的操作材料,让能力弱的孩子有继续操作、巩固的机会,而且是自由选择,孩子没有心理负担。
  通过上述的补救措施我班孩子对时钟的认识效果较好,还设计出了一些漂亮的时钟,丰富了区域材料,可谓一举多得。

第28篇、大班数学有趣的图形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图形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小朋友对拼图特别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有趣的图形”这一活动。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启发法、操作法等。整个活动,通过欣赏拼图引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拼图,说一说拼图的拼法及组成,再通过幼儿示范拼图激起其他幼儿的操作欲望和兴趣,最后自己尝试剪出各种图形,利用图形进行拼搭出有主题、有情节的画面,共同欣赏,体验成功。

  活动目标
  1. 能够利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搭出多种物体及主题画面。
  2. 拓展幼儿空间知觉,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精神。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说出拼图的拼法和组成,难点是利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搭出有故事情节的画面。

  活动准备
  拼搭图若干布置成展览区,各种颜色的卡纸、剪刀、浆糊,范例一幅。

  活动过程
  一. 组织小朋友进入教室欣赏拼图并仔细观察这些图画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放轻音乐)

  二. 出示范例《小兔晒太阳》拼图,让幼儿说一说这幅图的拼法及组成
  1. 太阳:一个红色的圆形作脸,许多黄色的三角形作太阳光芒。
  2. 树:三个绿色不同大小的三角形作树叶,一个细长的紫色的长方形作树干。
  3. 花:一个黄色的圆形作花心,五个桃红色的梯形作花瓣,一个蓝色长方形作 花茎,两个绿色的半圆形作叶子,一个大的紫色的梯形作花盘。
  4. 两个红色的椭圆形作长耳朵,一个黄色的大圆作头部,三个小圆分别作眼睛、鼻子,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作嘴巴,一个浅蓝色的扇形作身子,一个紫色的半圆形作口袋,两个深蓝色的半圆形作腿。
  小结:各种各样的不同颜色的图形都是好朋友,它们可以相互组合在一起,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图画。

  三. 请幼儿示范拼图
  1. 拼房子(几种不同的房子)
  2. 让幼儿知道同一种东西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四. 提供2—3张卡纸给每位幼儿,让幼儿尝试剪出各种图形,然后进行自由组合拼图,教师巡回指导,要求拼出有情节的画面。(播放音乐)

  五. 欣赏及展示作品,并说说怎么样拼的。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操作、学习,幼儿的认知由抽象变具体,由单一变多样;给幼儿充分展示和交往合作的机会,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拼完后让幼儿说一说拼的过程,因为是幼儿真正亲手操作的,幼儿都会说,说得都非常好,很有条理;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第三环节幼儿个人在示范拼搭时,不会忽视了下面的幼儿,改为小组合作,效果可能会好些;还有那些拼图范例会充分利用;第四环节的剪图形改为课前准备,把更多的时间给幼儿动手拼更有主题、情节的画面,这样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29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比一比算一算教案

   设计意图:
  通过在游戏中给我的启发来设计这节活动,引导能对同类物体进行不同属性的划分幼儿理解图意思,发现颜色不一样活动地点不一样。

  活动目标:
  1.能对同类物体进行不同属性的划分,并依据不同属性分别比较物体的数量。
  2.学习10以内的带量运算。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画册》第3册P19、两种颜色的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数学游戏“比一比”
  看画册理解图意,出示幼儿画册,引导幼儿观察上面一幅画。提问:图上有什么?它们一共有几只?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发现颜色不一样,活动地点一不一样—有的在岸上,有的在水里)?
  2.按不同的属性分类并比较数量。
  (1)有的小朋友看出来小鸭的颜色不一样,那么,小黄鸭有几只?小灰鸭有几只?请你把它们记录在纸上。
  (2)还有的小朋友说小鸭有的在水里,有的在岸上,那么,水里有几只鸭子?岸上有几只鸭子?请你们把安们记录在纸上。

  二、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下面一幅图的数量关系。
  1.提问:小朋友中都是男孩子吗?有几个男孩?几个女孩?谁多谁少?请你分别把们记录在经纸上。
  2.再看看小朋友都在拍球吗?有几个在拍球的和跳绳的哪个多?分别记录在纸上。

  三、幼儿分组操作练习。让幼儿熟悉掌握并运用起来。

第30篇、大班数学6的加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加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2.复习6的组成,练习用数的组成、分解知识进行6的加减运算。
  3.培养幼儿从小敢于尝试、敢于探索的精神。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投影机、投影片、算式卡片。
  幼儿学具、娃娃电脑学习机、磁性学具。

  活动过程
  一、准备练习
  复习6的组成。
  1.游戏“拼6”。
  (1)按键发音:(采用娃娃电脑学习机)
  老师按键发音与幼儿按键发音次数合起来是6次。
  (2)拍手对数:
  老师拍手和幼儿拍手数合起来是6下。
  2.填数活动。
  (1)将6的组成填上合适的数。
  (2)引导幼儿归纳6的组成。

  二、尝试练习
  1.出尝试问题。
  启发幼儿根据组成6 可分成4和2 ,在磁性板上摆图、列出算式。
  师:今天,我们根据6可分成4和2 这组分合,用盒子里的小图片在磁性板上摆图,然后根据所摆的图,列出算式来,能列出几个算式,越多越好。
  2.幼儿操作练习,老师巡回了解幼儿的列式情况。最多列出以下4道算式:
  2+4=6 6-2=4
  4+2=6 6-4=2
  全班约20%的幼儿能列出四道算式,70%的幼儿列出2~3道算式,10%的幼儿列出一道加法。
  3.相互交流、讨论。
  你是怎么摆的?又是怎样列出算式的?

  三、教师讲解
  加法以“小兔拔萝卜”应用题出现。(出现投影)
  列出算式:4+2=6 2+4=6
  比较:4+2=6和2+4=6有什么异同。
  教师小结:在加法算式里,加号前面和后面两数可以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减法以“小兔送萝卜”应用题出现。(出现投影)
  列出算式:6—2=4 6—4=2
  教师小结:我们知道6可以分成4和2,6减4等于2,6减2就等于4。
  读算式两遍。

  四、巩固练习(第二次尝试活动)
  “娃娃游戏”(采用电脑学习机)
  游戏规则:由两名幼儿合作进行,一名幼儿出题。另一名幼儿在学习机上插得数,题目都做完了,另换一张算式卡,两人交换角色再玩。(幼儿两人合作,你考我,我考你,兴趣浓厚,有的幼儿答错,同伴帮助纠正,尝试成功率较高)

  五、游戏活动
  1.看算式报得数:4+2=6;6—2=4等。
  2.游戏“送苹果”。
  小朋友每人有一只“苹果”,反面有算式,算出得数是几就送给几号运动员。

  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熟悉的情景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感知了加减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和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减法来解决。
  从中掌握了: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会根据直观图计算6的加法,减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得生动活泼,形体松,头脑紧的情况和游戏中.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和对数学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设计上,本着突出教科书编写的原则:生活性,趣味性,过程性,科学性,开放性,着中注意了以下几点问题:把握课程目标: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和师生交流的过程:有开发的意识和责任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个性化的鼓励性语言:尽量创造性的组织教学。

第31篇、大班数学比长短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虽是学前大班的学生,但学生的书本学具时常乱放,小书包里的东西也是乱糟糟的;通过此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爱护学具,按书本学具的大小、长短,有序地整理自己小书包的能力。

  活动目标
  1. 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4.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1. 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 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活动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 引导观察
  谈话:小朋友,你们每组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吗?现在你们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 交流、汇报
  (1) 问:能告诉老师,你发现什么了吗?
  (2) 小组交流。
  (3) 学生汇报。
  (4) 引导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 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 小组汇报。
  4. 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 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三、反馈练习
  1. 教师谈话:现在 ,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 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四、巩固练习。
  做书中的练习题。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 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 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 , 比一比,听清要求。
  3. 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 ; 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 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 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小结。

  教学反思
  1、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多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并能动手正确的比较物体的长短。
  2、 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好自己的小书包,但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一日就能成的,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大练习力度,反复训练。

第32篇、大班数学认识货币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货币是幼儿常见的,对它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熟悉,为了让幼儿分清元和角,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有不同的面值(元,角)。
  2、积极参与活动,了解货币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货币。
  2、分清元和角。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真的人民币,《仿真人民币》。
  2、学具准备:“仿真人民币(1)(2);贴有价格标签的各种文具若干,铅笔,记录纸。商 品标签若干,画有各种硬币的存钱罐图若干,购物作业单若干。
  3、《操作册》第五册第57到58页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好。
  走线,线上游戏:打老虎。幼儿边练儿歌边走线。
  2、集体活动
  (1) 感知人民币
  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吃的食物,看的书,玩的玩具和穿的衣服是用什么买来的呢?“教师出示”真的人民币“,”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他们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钱币上的数字,了解他们不同的面值。
  (2) 取认人民币。
  辨别10元以下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按要求取出相应的币值,如:教师说4元,幼儿能拿出4张一元的人民币,教师说6元2角,幼儿能拿一张5元。一张1元和2个1角或6个1元2个1角等。
  3、分组活动
  第一组:操作学具,“仿真人民币”玩取钱游戏。幼儿两人一组。一名说出钱数,另一名要准确取出相应币值的货币。
  第二组:幼儿根据存钱罐中的人民币写出总数是几元几角。
  第三组:幼儿根据购物作业单中的提示,突出相应的币值。
  4、游戏活动
  游戏“文具店”。场地上有各种文具,上面标有价格,几名幼儿扮作售货员,其他幼儿扮作顾客,让幼儿学习使用货币。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知道了我们人类离不开人民币的,同时也知道人民币分为硬币和纸币,并都有不同的面值(元,角)在游戏中都能用不同的纸币,硬币的面值去购买商品。但就是有的幼儿还是把几元几角还分得不是很清楚。下节课要巩固元角互换。

第33篇、大班数学丰收的果园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由于我们班刚刚深入中班,又有一部分幼儿新入学,对数的理解和认识不够,还不能正确点数5以内的数。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计数、认数字,我结合秋季的主题,设计了《丰收的果园》这一课时,在这个活动中,我的每一环节都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巩固对5以内数字的认识,进一步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2、将相应的数量与数字相匹配。
  3、愿意参加教学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正确点数5以内的数量,能将相应的数量与数字相匹配。

  活动准备
  1、果园(树上贴有有1—5的点子的不同水果)。
  2、贴有1—5数字的自制纸盒汽车。
  3、1—5的水果图若干。
  4、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参观果园 ,参与手指游戏。
  1、 师: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水果丰收了,小朋友看一看,果树上有些什么水果呀? (放《去郊游》的音乐,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果园)
  2、 参观果园 (果园背景图)。师:请小朋友说说看有几种水果?每种水果都有几个呀?
  3、放音乐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练习用手指表现5以内数量。

  二、摘水果
  1、师:先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呢?为什么呀?
  2、师:树上这么多水果,我们把这些水果摘下来,好吗?
  3、听音乐把幼儿带到立体水果树前。
  4、幼儿摘好水果,师提问:水果娃娃上面还藏着一个小秘密,你发现了吗?你摘的是几个圆点的水果? (幼儿数一数)

  三、重点学习水果图片上数数。
  1、他们数的对不对,为什么?
  2、有什么好办法能使数过的不再数进去。
  3、发给幼儿人手一个苹果数一数,想一想。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学会了在封闭物上数数,只要我们清楚地记住第一个点在哪里,然后轮着数下去,数到最后一个数了,就不能数下去,这样就不会搞错了。

  四、送水果
  嘀嘀嘀,汽车开来了。(出示汽车)
  1、师:开来几辆汽车?帮汽车排排队。(请一个小朋友按1-5的顺序排好)
  2、小朋友摘了这么多水果,我们用汽车把水果运回去吧!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的水果是几个点子,应该乘几号车呢?(幼儿讨论)
  3、送水果
  师:请小朋友把水果送到点子和数字一样多的汽车上。(老师巡查,辅导)
  4、运水果
  “嘀嘀嘀,汽车出发了“(幼儿开着汽车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在长期传统的数学教育方式下,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充满恐惧。因此,要让学习主体回到幼儿本身,让幼儿从兴趣中产生动机,培养幼儿主体探索、操作建构知识的能力。考虑到孩子们对水果的喜爱之情,水果成为了我贯穿今天整个活动的主要线索。我通过手指游戏、摘果子、、送果子、运果子,不断激起孩子们数数的兴趣,激发孩子们去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数数方法和将相应的数量与数字相匹配。
  在各环节的设计上,我根据我班孩子对数的已有经验,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开展活动。从今天的活动现场来看,孩子们运用较多的是从中间往四周数或从四周望中间数的方法,积累了这方面数数的经验,知道了数数要数得正确一定要数仔细,不能漏数。在摘果子的环节中,既有对前数几种水果中积累的数数方法的运用,又加入了封闭式数数,同时小结了数数在正确方法。而设计最后一个环节的游戏,一方面是基于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活用所积累的数数方法的思考,另一方面是我觉得数数的方法千差万别,通过游戏也能启发他们在以后的游戏中探索、运用更多的数数好方法。
  在这个活动中,前半部分教师与幼儿的配合还比较默契,后半部分(送水果回家时),秩序有点乱,如果我能以小组为单位,逐一上来将水果放入车中,既有序,又能观察到每个幼儿的表现。
  通过这一课时,我想我们今后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注意以下几点,对我们以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让幼儿更热爱学习:
  1、以幼儿最感兴趣的“生活化”内容,融入数理概念的知识,让幼儿主动轻松地学习数学的知识,并保持浓厚的兴趣。
  2、以有趣的“游戏化”形式进行活动,让幼儿自行探索发现,建立起经验、沟通、创造的学习过程。
  3、以丰富变化的“多程序”“多模式”题型练习,配合操作道具,让幼儿建立起实验、讨论与表现一致的学习过程。

第3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8的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学期大班的孩子们已经学过了7以下的个数的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平时执教这样的活动所运用的教育过程与手段都注重记忆与训练,对于在选材后思考:如何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运用操作和游戏覆盖传统的记忆和训练。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实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找了在数学教学中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讨教,他们给我的建议是:不要花哨要使用;不要枯燥要趣味。细细研读他们给我的建议,回忆着以前听过的优秀数学活动,觉得很有道理,对于我在设计教案时也时刻遵循着这个原则。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组成,知道8的组成有7种不同的分法,学习按序分合。
  2、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3、启发幼儿运用呼唤的方式省略相关的几组分合式。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8的组成
  难点: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复习7的组成---碰球
  今天我们来碰球,我的球和你们的球合起来是7。

  二、小组活动,学习8的组成
  A、第一、二组,给圆点涂色。
  数一数,每个格子里的圆点有几个?(8个)
  将8个圆点分成两份,请你分一分8个圆点有几种分法,用油画棒给圆点涂色。
  B、第三、四组,分雪花片记录。
  C、印点子做记录。

  三、活动评价
  1、复习8的组成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活动完成的对不对。先看看两组数合起来是不是8?每一组的分合有没有重复?8分成两分有几种分法?你们看哪一种分合式是有序的?
  2、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请小朋友看看左边的数,下面一个总比上面一个数怎么样?左边的变成2多了1个,多的这个1是从哪里来的呢?(右边的6比7少1,左边多的那个数是右边少的那个数)
  请大家把分合式读一遍,以后我们都要有序的分合和记录。

  课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本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以谈话形式进入情境教学,引导幼儿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学前儿童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同时把“你的火车几点开”的活动展示在学生面前,小朋友们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幼儿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也才生动又味。从小朋友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学校种植园的水果蔬菜成熟了,小兔子请我们去帮它把这些水果蔬菜送到两个饭店,你如何分”这样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3、以活动为动力,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幼儿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幼儿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让学生上黑板把8个图贴分成两份,学生逐个上黑板分,找一找一共有几种分法。通过自主操作,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不足之处。
  1、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重视关注全体学生,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发挥。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还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这就需要要教师的引导,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2、再做课本练习时,应范例一题做一题,因为学生年龄小,领悟能力还比较弱。
  3、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35篇、大班数学5的组成和分解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前些阶段,本班幼儿已经学习了4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对于数的组成和分解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幼儿学习并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能进一步理解数之间的关系,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活动。在《5的组成和分解》的数学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实物,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同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活动目标
  1.探索5的分合,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意识。
  2.引导幼儿用5的分合知识,解决活动中的问题,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用适合幼儿的方式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性;掌握5的分合。

  活动准备
  1.5个有色圆片。
  2.写有分合式的花瓣。

  活动过程
  · 1.从操作中探索5 的分合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5个双色的圆片,并且还要和这5个圆片来做游戏呢!大家可要看仔细了。”教师念儿歌并把5个圆片撒在盒盖上,此时,圆片撒在地面上的结果是2个红色的和3个绿色的圆片,教师用数字在板上的记录单上记录结果。
  (2)撒圆片
  A.教师强调要求:把5个圆片握在手里,同时念儿歌,儿歌念到最后一句时,把圆片轻轻地撒在盒盖上,看看撒出来几个红的和几个绿的,把它记在记录单上;撒一次记一次,记录的结果和撒出的结果要一样,如果撒出一样的结果那就不需要再记录。
  B.幼儿游戏,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提醒幼儿每次都要撒5个圆片,并按要求记录。
  2.对照检验,相互交流
  A.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结果,教师在板上的记录单上记录。
  B.幼儿对照自己的记录结果,找一找,自己记录单上有没有不同的记录,看一看,一共有几种记录结果。
  C.教师出示一张排列有规律的记录单,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和刚才记录过的记录单有什么不同。教师请个别幼儿回答。
  D.整齐而又响亮的念一遍排列有规律的分合式。
  3.游戏《拾花瓣》
  师:“春天来了,花园里的花真美啊!你们喜欢吗?”幼儿:“喜欢”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首《我的小花园》的歌吧!”师幼齐唱歌曲一遍。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让我们的教室也象小花园一样的美丽呢?”幼儿:“想”师:“你们看,草地上有那么多的花瓣,我们听音乐去拾花瓣吧!”教师讲解拾花瓣和贴花瓣的要求:听音乐去拾花瓣,并且看看花瓣上面的分合式,其中的方框中应该是数字几,就把花瓣贴在相应的花盘里。
  第一遍游戏:教师请女孩子去拾花瓣,颜色是黄色的,一次拾一个花瓣。集体检查,及时纠正。
  第二遍游戏:教师请男孩子去拾花瓣,颜色是红色的,一次拾一个花瓣。集体检查,及时纠正。
  第三遍游戏,教师请全体孩子一起去拾花瓣,一次拾二个花瓣,集体检查并纠正。
  全体幼儿唱《我的小花园》结束。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孩子们参与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能大胆尝试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也能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记录下结果,活动结束后,我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反思,觉得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作用、教师站在幼儿背后,全体幼儿都能主动去操作、尝试愿学、乐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36篇、大班数学漂亮的果叶项链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两种物体进行间隔排序,探索间隔排序的规律。
  2.发展幼儿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果叶交替排列穿成的项链2~3串,有间隔图案的图片、实物。
  2.学具:幼儿收集的各种水果(葡萄、圣女果、金橘等)和树叶若干,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彩色珠子。穿线绳等。

  活动过程
  1.观察、欣赏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图案纹样。
  引导幼儿欣赏有间隔图案的图片及实物。
  教师:这些物品上都有什么?这些图案是怎样排列的?它们有什么规律呢?
  迁移生活中的经验。
  教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有间隔排列规律的物品?
  2.观察实物项链。发现物体排列的规律。
  引导幼儿观察项链,并说出项链是用什么穿成的。
  引导幼儿观察项链,并说出每串项链上物体排列的规律。
  3.尝试运用两种物体间隔排序的方法穿项链。
  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材料,猜测活动的内容。
  幼儿谈论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种制作果叶项链的材料。
  幼儿运用两种物体间隔排序的方法制作项链。
  4.展示幼儿的活动结果。相互学习同伴间的不同策略。
  请幼儿将自己穿的项链展示在绒板上,并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
  观察个别幼儿的活动结果,集体检查两种物体间隔排序的规律是否正确。
  幼儿相互交流活动的结果,学习同伴的不同记录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丰收的秋天主题中的一个内容,大班数学活动“漂亮的果叶项链”也是数学教材中“排序”这一知识而引发的数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对大班的孩子们而言,他们是探究事物规律的一种活动,而对于我而言,是将探究式学习理论的一次很好的实践和运用。
  就“排序”这一内容而言,以往的学习目标常常落在“帮助幼儿发现规律的特性和学会按某一特征排序”上,这样的定位在让幼儿获得知识并进行相关的思维训练。我们在原有的目标上又在思考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定位的活动目标不仅仅是让幼儿获得“排序”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带着探究和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的客观事物,拓展其观察视野,体验“规律”与周围环境、大自然及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抽象的规律与具体的事物有机地联系,在寻找规律、体验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
  在第一个环节观察中:让幼儿观看、欣赏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图案纹样,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很多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究,很快的发现了规律,但在讲述的时候,语言组织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自己想说的很难清楚详细的表达。类似的概括在以往不是经常遇到,所以给幼儿带来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一直坚持不懈。第二环节观察探究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情景之中并进行再运用,幼儿通过第一次的观察,发现,很快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情节也是这样的,通过生活情节与数学活动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第三个环节操作活动中:让孩子用秋天的果子和树叶等材料有规律的串项链。一系列层层推进的问题,幼儿探索的脚步由近及远,探究的问题由易到难,孩子们的收获也是我们所不曾预料到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让幼儿探究记录的方式,这个环节中我放手让幼儿自己探究讨论去解决记录的问题,幼儿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巨大的,在他们自己的努力下,找到了适合的记录方法,整个活动的效果非常好。
  但在整个活动中,通过几次观察以及与幼儿生活情景的相联系,幼儿通过探究很快的掌握了类似的规律,并且能够发现很多其他的规律,这一点很好,单数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当幼儿出现某一问题而产生的争论后,不要忙着给孩子们答案或结论,而应该通过教师适当的提问,引导和鼓励他们的大胆的探究和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让他们在探究和寻求正确答案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这其中,教师要把握好方向,通过用适当的问题提出,让幼儿自发的区进行探究,努力作一个真正的孩子的引领者。

第3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谁轻谁重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意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摆弄和操作,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测量、判断等活动,尤其对周围生活中各类不同物品的轻重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发现其差异。《谁轻谁重》是大班的数学活动。意在让幼儿通过不同的自然测量方法了解物体的轻重并且能够正确的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从而感知物体之间的轻重关系。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验证问题。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目测、体验和操作感受两个物体的轻重。
  2、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感受轻和重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以及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各类轻重不同的物品。
  2、翘翘板教具二个,小动物卡通形象若干。数字及轻重标记若干。
  3、课前组织小朋友到户外玩跷跷板,体验平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轻与重的问题。

  二、感知体验
  引导幼儿用提一提、掂一掂等办法感知哪个物品重,哪个物品轻。

  三、交流讨论:
  1、通过幼儿玩翘翘板的经验,引导幼儿将轻重不同的物品放在翘翘板上会怎样?为什么?有何办法可以让翘起的一边沉下去?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并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重的一头垂下去,轻的一头翘起来。”(学习词汇:垂、翘)
  2、说一说,两个物体之间谁重谁轻?
  3、比一比,三个事物之间比较谁最重,谁最轻?引导他们将其排序。

  四、完成画册上的练习。

  五、拓展幼儿思维
  生活中如何知道物体的重量呢?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师小结:
  大小一样,材料不同轻重也不一样、材料相同,大小不一样,轻重也不一样。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生活中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跷跷板,并比较三人中谁最重谁最轻,请幼儿排序。

  教学反思:
  幼儿对轻重已经有一点了解所以本次活动我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验证问题。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体验采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和成功感。

第38篇、大班数学比较轻重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动手操作,进行简单的对比、分类、估量、判断等活动,对周围生活中不同物品的轻重、大小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针对这个特点,因此,我设计了数学活动:比轻重,让幼儿用自然估量的方法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并通过目测、手握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发展感知与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会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自然估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能正确判断并用通顺、完整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活动准备
  1.小熊、小兔、小鸭子毛绒玩具各一件;跷跷板;电脑课件。
  2.每人一个学具筐,装有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两个,棉花球一个,小磁铁一块,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适量的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利用跷跷板和毛绒玩具创设动物乐园的情境,并进行演示。启发幼儿用目测判断的方法比较小动物的重量,说出几个小动物中谁最重、谁最轻、谁不重也不轻。通过目测的方法判断轻重,生动自然、富有童趣,既成功导人了活动,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2.多种材料的探索。
  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学具进行操作,感知不同物品的重量,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
  (1)任意选择两件物品,感知并发现有的物品轻,有的物品重。放在手里掂一掂,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有的东西重,有的东西轻。)
  (2)比较大小不同的木制积木,了解大的积木重、小的积木轻。
  (3)比较同样大小的玻璃球的轻重。
  (4)发现同样大小的棉花球与玻璃球,棉花球轻,玻球重。
  (5)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3.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体验通过多种思维方式改变物体轻重。
  教师引导幼儿比较生活中两个一样的水杯的轻重,将活动引入生活,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比较时,通过幼儿探索如何将两个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不一样重、不一样重的杯子变成一样重,调动了幼儿思维的创造性,而对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班数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目标。
  通过前面的活动,幼儿对轻重有了感性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经验,挑战幼儿思维,通过对天平中不同的西瓜与梨,同等重量点燃着的蜡烛,皮球与融化冰块的比较,为幼儿探索比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幼儿在争辩中,思维进一步激活并得到拓展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第39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好玩的对称图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图形的对称性。
  2.理解对称的含义,能正确的判断图形是否对称。
  3.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正方形、梯形、月牙形)、半个图形的操作纸、剪刀
  2.教师操作材料:正方形、梯形、月牙形
  3.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师:在一个王国里住着一位善良的公主,有一天王国里来了位可恶的巫师,她把公主关了起来,并设下了五道难关。人们都想去救公主,但都没能闯过这些难关。小朋友,你们愿意闯难关来救出公主吗?

  二、在探索、感知、判断中理解对称的含义。
  第一关:找对称的红心
  第二关:折一折
  第三关:找对称
  第四、五关:画对称图形

  三、制作对称图形
  1.要求:这些礼物都只有另一半,谁能把它们变完整呢?
  2.幼儿操作

  四、延伸
  1.你们知道这个王国叫什么名字吗?(对称王国 )
  2.对称王国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对称图形,我们下次再一起到对称王国里玩一玩,好不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已经基本完成,整个活动清晰流畅,能一步一步的引导幼儿理解对称的含义,寓教于游戏中。活动中,我给予了孩子自己探索和实践的空间,体现了孩子在活动中的地位。当然在一些小细节的处理上还需改进:
  1.在幼儿用笔操作时,应当让幼儿搬椅子上位,坐在小椅子上,这样有助于孩子的操作。
  2.第一关当中三个图形应当有标记,这样有利于孩子准确的找到。
  3.操作时,第五关画的图形有点复杂,可以适当的改简单一点。

第4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特殊的电话号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并记住几个特殊用途的电话号码,练习在相应情景下运用。
  2、巩固对数字0、1、2、4、9的认识,学习从左向右排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110、114、120、119号码卡片,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头饰各一个,电话机一部,多媒体课件。
  2、学具:电话号码卡片人手一份(用带绳子的夹子夹好,事先放在幼儿的椅子下面),0、1、2、4、9、数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提问讨论
  1、出示多媒体画面一——着火的小黄狗家。引导幼儿了解发生火灾时应及时拨打119电话求助,并能较清楚地说出地址。
  (1)这是谁的家?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看门牌号,准确说出地址。)
  (2)小黄狗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屋顶上出现火苗。)用什么办法才能把火扑灭?该找谁来帮忙?怎样才能尽快找到消防队的叔叔呢?(引导幼儿了解发生火灾时要及时打119电话求救。)
  (3)教师出示卡片“119”,请幼儿在自己的数卡中找出1、1、9,并按顺序排列。
  (4)引导幼儿模拟拨打“119”。(如拨打正确,画面上出现消防车,火苗消失。)
  (5)教师小结:我们如果遇到火灾要及时打119电话,向消防队的叔叔求救,这样才能很快将火扑灭。但我们不能随便拨打这个号码,只能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拨打。
  2、出示多媒体画面二——小猪的家,猪妈妈生病躺在床上。引导幼儿了解并记住急救中心的电话120,并能说清楚病人的情况及具体的家庭住址。
  (1)这是谁的家?在什么地方?(重点引导幼儿看门牌号码,准确地说出地址。)
  (2)猪妈妈生病了,小猪应该找谁来帮忙?用什么方法能尽快找到医生呢?(拨打120电话。)
  (3)教师出示“120”卡片,请幼儿从自己的数卡中找出1、2、0,并按顺序排列。
  (4)引导幼儿模拟拨打“120”。打电话时重点说明小猪妈妈得了什么病,家住在哪里。(拨打正确并说出具体住址后,画面上出现救护车。)
  (5)教师小结:由于我们及时拨打了急救中心的电话,猪妈妈很快被送到了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治疗,现在猪妈妈已经康复了。
  3、出示多媒体画面三——站在雪地里的小松鼠,家里的窗户开着。引导幼儿知道遇到困难或坏人时可以打110电话,找警察叔叔帮忙。
  (1)小松鼠的家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看门牌号码,准确地说出地址。)
  (2)下雪了,小松鼠为什么不进屋呢?它发现了什么?
  (3)遇到坏人应该怎么办?该找谁来帮忙?怎样才能尽快找到警察?(拨打110电话。)
  (4)请幼儿从自己的数卡中找出1、1、0,并按顺序排列。
  (5)引导幼儿模拟拨打110。先请个别幼儿拨打,然后全体幼儿拨打。重点说明小松鼠的家在什么地方。
  4、出示多媒体画面四,引导幼儿根据场景与所需拨打的电话进行连线,巩固所学知识。

  二、游戏
  请幼儿挂上电话号码卡片,与同伴交流卡片上的号码,从而明白拿“110”卡片的是警察,拿“119”卡片的是消防队员,拿“120”卡片的是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并进行模拟表演,加深印象。

  延伸活动:
  讨论: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些电话号码怎么办?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使之明白可以拨打114查号台询问,这样就能又快又准确地知道想要的电话号码。

  教学反思:
  通过特殊的电话号码,让幼儿了解110、 120、119它们的作用以及和人们的关系。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让幼儿说说这些电话号码在遇到什么情况下才能拨打的,孩子们大多数的都知道,但不能很准确地说出。我在想怎样才能让这节课不枯燥而且有趣呢?中班幼儿主要还是以直观思维和游戏为主,所以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形象生动的课件并插入了简单的游戏。并且我通过让幼儿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反复的说,反复的练习,使他们能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幼儿在整节课中课堂氛围非常的浓厚,幼儿也很感兴趣,都能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整个环节中,也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的关系。当然教师引入应点到为止。由于我过于引入,以为幼儿不会回答,给幼儿说的机会不够,使得幼儿并没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在最后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我处理的比较仓促。在今后的日子了,我会继续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41篇、大班数学趣味统计与分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2、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 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
  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第4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小动物搬新房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6以内的序数,根据门牌号码找到相应的房间。
  2、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小动物搬新房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分别对横的、纵的两方面的序数已有了解。
  材料准备:
  1、 PPT,(有五间房子的平房一座,高五层、每层只有一个房间的高楼一座,高三层、每层有两间房子的高楼一座);维尼、小猪、猫头鹰、小袋鼠、跳跳虎、小驴的图片各一张。
  2、 幼儿操作用楼房每人一份;身上写有门牌号码的小动物若干。

  重点难点:
  根据门牌号码找到相应的房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谁啊?(小熊维尼)原来维尼昨天去城里玩了,他见到了
  很多他们村庄里没有的好东西。现在正要回家和他的好朋友们说说呢。
  晚上,维尼把他的好朋友们一起叫过来,大家坐在一起同维尼说着他到城里看见的东西。维尼要告诉大家:“昨天我去城里玩了,发现那里的人们都住的都是住在楼房里面,又宽敞又明亮,可漂亮了,真羡慕呀。
  小猪给大家出了个主意:要不,我们也来盖楼房吧!”“好呀,好呀!”小动物们都欢呼起来。
  2、巩固经验
  师:小动物们说干就干,他们决定把房子造在村庄里最好的地方。不多久就盖出了一座只有一层的平房。小猪它见了这么漂亮的新房子可开心啦,他说:我要第一个搬进这个新房。
  提问: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栋新房一共有几间房间?
  (2)小猪住在第几间?
  (3)你是怎么数的?
  师:看见小猪搬进了这个新房,其他的小动物也都准备着搬进新房子呢。
  提问:……住第几间?
  (此处要巩固的经验是:从左往右数房间,依次是:第一间,第二间------以巩固幼 儿在横的方面的序数经验)
  小结:嗯,我们的小朋友很聪明,我们数房间就要从左往右数。你们都数对啦。小猪觉得这新造的房子虽然很宽敞,可是看不到远处的风景,这可怎么办呢,于是小动们又聚在一起商量,要再盖一坐楼房。
  师:看,他们的第二幢楼房盖好啦。
  你们看看这是一幢怎样的楼房?
  小结:这次,他们盖的是一幢高楼,每层都有一个房间。猫头鹰看见这么高的楼说到:这么高的楼。我最喜欢了,我要第一个搬进去。
  提问:
  (1)这幢楼一共有几层?
  (2)小猫头鹰住在第几层?
  (3)你是怎么数的?
  师:我们来想想看,小动物们造房子的时候是先造那、哪一层的?所以啊我们原来数高楼是从下往上数,第一层,第二层……
  练习:比一比
  师:我们现在要比赛,老师说小动物,你们说他第几层。看看谁说的又快又好。
  (此处要巩固的经验是:从下往上来数楼层,依次是:第一层,第二层-----以巩固幼
  儿在纵的方面序数的经验)
  3、幼儿讨论
  师:猫头鹰住进了这么高的楼很开心,但是发现这栋楼房的虽然很高,可是每一层就一家,找好朋友一起玩还要上上下下,真不方便。于是小动物们又开始商量着要盖第三座房子。
  (1)你们猜猜小动物们盖的第三座房子会是怎样的?
  (引导幼儿说出每层有两个或三个房间)
  (2)哇!果然和你们说的一样,我们来数一数,这栋楼一共有几层?每层有几个房间?(出示高三层,每层有两个房间的楼房)跳跳虎看到这样的楼房真想立刻住进去,你们看看小动物们的旁边都有一个号码,这是什么号码呀?
  师:嗯,这个号码就是小动物们的门牌号,这个名牌号对应的就是他住的房间的号码。那么有没有能谁来帮跳跳虎搬新房?
  (1)若住错了,这样讨论:跳跳虎住得对不对,为什么?
  (2)若住对了,这样讨论:你为什么请跳跳虎住这里?
  教师小结:原来门牌号码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层,第三个数字表示第几间。
  (3)说出一个门牌号码请幼儿来找出房间:
  教师说出202,请幼儿来找出相应的房间
  他找得对不对,为什么?
  ——教师在此处可重新小结:门牌号码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层,第二个数字表示第几
  个房间。找房间时我们先找到第几层,然后再找到第几个房间。
  4、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尝试操作。
  (看到跳跳虎住进了新楼房,大家也迫不及待的都想快快住进新楼房。  ——请按小
  动物身上的门牌号码帮他们住进新楼房。
  提醒幼儿操作步骤:
  (1)门牌号码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层,第二个数字表示第几个房间。
  (2)先找到楼层,再来找房间。
  (3)按小动物身上的门牌号码来找房间,每个房间都只住一只小动物。
  5、教师讲评。
  师:你们都帮他们搬好家啦吗,那老师也来给他们搬搬家,首先我们来看维尼的门牌号。
  住对的:
  (1)你的小猪身上的门牌号码是多少?
  (2)应该住那个房间?
  (3)你怎样找到这个房间?
  住错的:
  (1)小猪住得对不对?为什么?
  (2)201在哪里?
  (3)请帮小猪住到201。
  小结:我们的小朋友真是聪明,给每个小动物都搬好了家。躺在这么舒服的家里真是开心极了,小驴子他对其他的小动物说到,新造的楼房真舒服,我们造一幢,让其他的小动物也能住进来。这回他们在旁边又造了一幢房子,可是小驴子遇到问题了,他耷拉着脑袋想不出,这新造的房子门牌号要怎么写。你们能不能帮帮他呀?。
  提问:这栋楼有几层?每一层有几间房间?
  6、体验帮助小动物的快乐。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棒,小动物们都搬进了新楼房,很开心,他们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庆祝会,邀请你们一起去,你们想不想去啊,那我们回教室和他们一起庆祝吧。(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大家一起起舞欢庆乔迁之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此活动环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让幼儿为小动物搬家,巩固横向(从左到右)点数楼房的方法。第二部分设置故事情节:引导幼儿为房子设置门牌号、贴门牌号。引导幼儿在设置门牌号的过程中慢慢探索认知门牌号上各数字的意义和功用。第三部分小猪提出房子的弱点,幼儿重新造新房,让幼儿为小动物二次搬家,巩固纵向(从下到上)点数楼房的方法。幼儿讨论环节,我用猫头鹰提出房子的弱点来推进故事的进一步发展,让幼儿讨论小动物下一幢高楼的样子,引出第三幢楼房。让幼儿自己来找门牌、贴门牌,以此巩固幼儿认知门牌号的实际意义。幼儿尝试操作环节旨在让幼儿根据已学的知识,用门牌号找到相应的房间。教师讲评环节除了教师进行个别的点评以外,还利用了公共资源进行了集体点评。我以让幼儿去小动物家做客庆祝乔迁之喜来结束整个活动。

第43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奇妙的数字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是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枯燥又没有真正的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纲要》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生活和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因此,我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让幼儿在富有生活气息的超市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相互之间以及幼儿与材料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对话,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帮助他们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单双数学习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单、双数的特点;能够快速的数出一组数的单双数。

  活动准备
  1、2元超市场
  2、1——10的代用券
  3、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
  4、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

  二、在购物游戏中体验、感知单双数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2、幼儿进行购物游戏,提醒幼儿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三、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1、讨论: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多吗?
  2、回收代用券: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边,都用完的送到另一边。
  3、集体检验,解决问题:“1”该送哪边?
  4、教师小结:
  ①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
  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②10以内有5个单数,也有5个双数。
  ③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分组操作
  准备4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转一转: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时记录下指针所指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并写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3、集体游戏
  抱一抱:单数——自己抱自己;
  双数——找个朋友抱一抱。

  教学反思
  一、教具的充分准备应为幼儿的操作学习服务
  作为大班的幼儿了,可以运用记录表,让幼儿在操作中及时地记录,以记录的形式将事物的现象简单地呈现出来,并能容易地找出规律。幼儿可以通过表格来认识到原有知识是不对的或在操作中的一些错误,使幼儿的知识系统化,也让幼儿的发现得到验证。幼儿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于是,教师在总结中出现的表格就是从幼儿那儿提取过来的,教师要小结的知识点也是幼儿们自己发现、总结出来的。

  二、知识的学习是幼儿主动探索中的一种积累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管是哪一个领域、每一个知识点都应是教师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在自主探索中,主动构建的一种经验。在这节数学活动中,知识的学习其实是:发现—梳理—总结的一个过程。让幼儿在自主操作、探索中去寻找,去发现,教师就帮着引导、梳理,教师的教其实就是对幼儿在今天的课堂中发现的、积累的新知识的一个小结。

第4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9的分合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由于本班幼儿已经学习了8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对于数的组成和分解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幼儿学习并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能进一步理解数之间的关系,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因此,在《9的分合》的数学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实物,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同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活动目标
  1、探索9的分合,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意识。
  2、引导幼儿用9的分合知识,解决活动中的问题,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用适合幼儿的方式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性;掌握9的分合。

  活动准备
  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实物:圆片

  活动过程
  一、从操作中探索9 的分合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9个双色的圆片,并且还要和这9 个圆片来做游戏呢!”教师念儿歌并把9个圆片撒在盒盖上,此时,圆片撒在地面上的结果是4个红色的和5 个绿色的圆片,教师用数字在板上的记录单上记录结果。
  2、撒圆片
  (1)教师强调要求:把9个圆片握在手里,同时念儿歌,儿歌念到最后一句时,把圆片轻轻地撒在盒盖上,看看撒出来几个红的和几个绿的,把它记在记录单上;撒一次记一次,记录的结果和撒出的结果要一样,如果撒出一样的结果那就不需要再记录。
  (2)幼儿游戏,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提醒幼儿每次都要撒9个圆片,并按要求记录。

  二、对照检验,相互交流
  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结果,教师在板上的记录单上记录。
  2、幼儿对照自己的记录结果,找一找,自己记录单上有没有不同的记录,看一看,一共有几种记录结果。
  3、教师出示一张排列有规律的记录单,引导幼儿观察并说说和刚才记录过的记录单有什么不同。教师请个别幼儿回答。
  4、整齐而又响亮的念一遍排列有规律的分合式。

  三、应用
  笑脸娃娃捉迷藏:
  (1)教师请出9个磁性娃娃笑脸
  师:“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娃娃笑脸都来找我们做游戏了,它要和我们做个《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教师把9张笑脸展示在黑板上说:“9张笑脸咪咪笑,一张笑脸在板上,几张笑脸藏起来?”幼儿:“8张笑脸藏起来。”师:“9可以分成1和几?几和几组成9?”幼儿:“9可以分成1和 8,1和8组成9。”
  (2)用同样方法可请个别孩子回答。
  全体幼儿唱《我的小花园》结束。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参与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能大胆尝试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也能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记录下结果。我为幼儿提供很大的操作平台及思维空间,并让他们在操作中通过对比、讨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45篇、大班数学图形守恒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5——6岁幼儿能够在感知大量事物的基础上,自己整理、加工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浅显的规律,并且部分的开始理解守恒和包含的关系。但是,他们的思维特点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幼儿的语言表达就是他们思维的体现,所以这次活动中,我将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请他们动手操作,同时为诱饵尽可能多的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他们的亲自尝试,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初步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2、能力目标:大胆想象,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3、情感目标: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三色正方形、剪刀
  媒体准备:硬件:交互性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等
  软件:白板课件
  经验准备:幼儿熟练掌握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图像的基本特征,并能使用各种图形进行图案拼摆;学习过图形等分。

  活动重难点:
  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活动过程:
  直接进入主题
  看一看:这是两个什么图形?他们一样大吗?
  幼儿进行比较,回答提问
  出示相应图形
  初步感知面积守恒(分一分、摆一摆、合一合)
  教师提问:
  1、 请你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一样相等的四份?
  2、 你们是怎么分的,分成了什么形状?
  3、 请你用分好的一个图形和原来的正方形比一比,那个大啊?
  4、 那现在把分好的四个图形合回去和原来的正方形比一比,哪个大?
  5、 现在请你用分好的图形,摆一个你喜欢的图案?
  6、 你用原来的正方形分成了什么形状,摆成了什么图案?
  7、 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把摆好的图案合回去,和原来的正方形比,谁大?
  8、 快试一试?
  幼儿操作。
  幼儿回答问题。
  幼儿操作,比较
  幼儿操作比较,回答问题
  幼儿拼摆图案
  幼儿操作比较,回答问题
  展示幼儿操作结果。
  展示幼儿操作结果。
  再次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1、请你把正方形任意分成四份,摆一个你喜欢的图案?
  2、你摆的是什么图案,合回去和原来的正方形一样大吗?
  1、幼儿操作拼摆
  2、操作比较,回答问题
  拍照,展示照片
  引导幼儿总结正方形的面积守恒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哪个形状做游戏了啊?
  2、做游戏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不知到你们发现了没有?
  3、我们把正方形分成四份,合回去之后,和原来比,它怎么样呢?
  1、回答问题
  2、总结规律
  展示幼儿操作结果。
  活动延伸
  1、 我们把正方形分成四分合回去和原来是一样大的,那分成五份呢,那分成六份还是一样大的吗?
  2、 那我们下次活动的时候可以试一试,到底一样不一样?

  活动反思:
  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提高活动效率的同时为幼儿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为幼儿共同学习,分享经验提供了帮助.本次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播放、链接、互动操作等功能,实现了白板、教师、幼儿的有机互动。“正方形的面积守恒”这一概念的理解,无论从教师教的角度还是从幼儿学的角度都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也是以幼儿的操作为主,在反复的操作中感知正方形的面积守恒,但是老师或请小朋友演示起来很繁琐。本节课我将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运用白板和投影展示幼儿的操作过程和拼摆的作品,又运用flash软件增加了课堂的随机性与互动性,方便且直观,幼儿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教师也可以有效的给予幼儿反馈,和幼儿很好的互动起来。同时在这一年龄阶段,认知活动中语言的作用明显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他们的思维,所以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尽可能多的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提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表达想法。
  白板的运用,减轻了教师操作学具、教具的繁琐,使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提高了活动效率。
  同时活动利用了信息技术色彩鲜明、图像清晰、操作快捷方便的优势,延长了幼儿注意的时间,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第46篇、大班数学比较远近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园很多幼儿都很喜欢玩“掷猫眼”的游戏,所以,我把他们的这个游戏,搬到数学课《比较远近》里。

  活动目标
  1、培养对测量活动的兴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2、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远近。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远近。

  活动准备
  红、黄、蓝、绿珠子各一个。红、黄、蓝、绿绳子各一条。

  活动过程
  一、户外活动:掷“猫眼”(一种球形的珠子)。
  1、每组选一位代表玩“掷猫眼”游戏,看哪 个小组掷得最远。
  2、看一看,哪组嬴?(目测出最远的那珠子。)
  3、用自然步行的方法找出掷得最远和最近的珠子。
  4、故意找出不相上下的黄、蓝两个珠子让幼儿比较。目测不出远近时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
  5、师推荐用绳子测量。
  每组派两位同学拉绳子,红绳子量红色的珠子的距离……(依次类推)。从起点开始,与珠子对齐的位置做好记号。
  6、四条绳子一头对齐,比一比,哪条绳子最长?最长的那条就是掷得最远的珠子的,最短的那条就是得最近的。
  7、找出黄、蓝两条绳子重叠在一起,比比看哪长哪 条短。也就是找出黄、蓝
  两球那条远那个近。
  结论:用起点量起,用绳子越长,距离越远;反之,用绳子越短,距离越近。

  教学反思
  1、《比较远近》是教材里的一个课目,目的是要培养幼儿对“远”和“近”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考虑教学目标,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和他们的喜好,考虑活动 内容。
  2、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非常高,老师让他们参与自己喜爱熟悉的游戏,能够直观地比较“远”“近”,因些很容易让知识从生活化转化成知识化的过程,让他们在玩中获得知识。
  3、在本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自己对教材内容是理解的,对教学目标明确,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适合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因此不花很大的力气,学生却学得很积极。
  4、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剌激学生跃跃欲试,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求知的过程,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调整教学活动。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学习方法适合幼儿特点。但在设计游戏环节的时候由于考虑不周到,在第3个游戏环节“用自然步行法”来比较远近时,由于对“自然步行法”没有讲得到位,对“小选手”的要求没有针对性的要求,高个的和矮个的走子有明显的距离,以至起了争议,这个游戏环节得重新来过。第3和第4环节分别是“自然步行测量”和“绳子测量”,中间没有链接,有点脱节了。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多考虑幼儿的实际,做到每节课都能让幼儿扎扎实实的学到知识。

第47篇、大班数学找规律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众彩纷呈、千变万化,但它们都有内在的规律。大班的孩子虽然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可是在他们的生活空间里,常常了解或发现一些规律。在节日里,他们看到街上按红、黄、绿得规律排列着一串串气球或一排排彩旗,在晚上看到月亮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有规律地变化。这些都是他们的直觉感受,还没有真正认识事物规律,更谈不上掌握这些规律和运用规律。所以,找规律有利于幼儿的学习。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并运用事物排列规律。
  2、能仔细观察物品排列规律,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有规律的意识,发现规律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室,在室内挂有各种规律排列的物品(气球、小旗、各种图形)
  2、三个大小不一的魔术盒、幼儿每人一套图形
  3、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寻找活动:如何挑
  1、孩子们听音乐以有规律的踏点步进入活动室
  2、 师:“孩子们,你们看,今天我们的教师真美丽,你能发现有什么?”
  (幼儿找出①按颜色排列的规律:气球是按红黄顺序排列的,小旗是按红蓝得顺序排列的……②按图形排列的规律:三角形、正方形、圆形。③找出其他按大小、高矮、长短等规律)

  二、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学习掌握事物的规律
  1、师:“我这里有三个魔术盒,看看他们有什么规律。”(一个比一个小或一个比一个大)
  师:“我们打开其中一个魔术盒,看看里面会变成什么?”从第一个魔术盒里找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个孩子们一个动作:拍手拍腿各一下,拍手拍腿各两下,拍手拍腿各一下……教师和幼儿一起练习动作,幼儿说一说其中的规律。
  2、打开第二个魔术盒。里面“变”出来的是两张图片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一:四个盘子,盘子里装着糖果分别是2个、3个、4个、5个。请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个盘子里的糖果比另一个盘子里的糖果多一个。
  带领幼儿观察图片二:四个鱼缸,鱼缸里游的金鱼分别是2条、4条、6条、8条。请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一个鱼缸里游得金鱼比另一个鱼缸里游得金鱼多两条。
  3、打开第三个魔术盒
  送给每个幼儿一盒几何图形。幼儿自由摆一摆,要求有一定的规律。排列好以后可以告诉老师和好朋友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

  三、幼儿动手操作复习对规律的认识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印章、珠子、蜡笔、粘贴图片等,要求操作中体现一定的规律特点。

  四、活动延伸:在街上、家里找一找那些东西是有一定规律

  教学反思
  1、 本次活动我以规律的广泛性存在一切事物中的特点而设计的。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展开活动,在活动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寓教于乐。孩子们通过拍手拍脚的动作找出规律,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递增、递减的规律,通过用摆图形找出颜色、形状的规律。最后幼儿在穿珠子、粘贴图片等操作过程中去掌握规律的普遍存在,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 在教法上我采用多层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活动开始让幼儿观察活动室的物体,幼儿按颜色、形状、大小、长短、高矮观察其中的规律存在,逐渐过渡到永动作拍出的规律,用图发现数的递增、递减规律,用图形摆出规律等层层深入,为幼儿认识规律加深了难度。
  3、 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参与的欲望较强。幼儿通过观察去寻找规律,用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用动作去体现规律,用各种感官去变现规律。幼儿在看、说、动、做中思维十分活跃。

第48篇、大班数学猜猜你是几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排除的方法学习寻找缺失的数字。
  2.熟悉游戏的玩法并遵守游规则。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0把椅子(椅背上有1-10的数字),头饰(数字1-10)。

  活动过程:
  1.引出游戏--捉迷藏,并介绍游戏规则。
  (1)出示头饰,认认头饰上的数字,引出游戏--捉迷藏。
  师:"今天,朱老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礼物--'花'。你们看,这些花上还藏着数字呢。咦,都有哪些数字呢?"(反过来,花朝下,一一出示花。)
  (2)介绍游戏规则。
  示范戴一顶帽子:"花儿戴在头上,就是一顶数字帽子了。你们想不想和数字帽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好,那你们可要听清楚游戏规则:1.不能偷看自己的数字;2.不能说出别人的数字。明白吗?"
  析:礼物"数字花"变为"数字帽子"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他们对捉迷藏的游戏充满了期待。
  2.游戏一:根据少1或者多1的关系,寻找缺失的数字。
  (1)利用数字10、9的头饰和两名幼儿做游戏,交流用什么方法猜数字的。
  师:"好,那我们先请2个小朋友来玩游戏。先看看这两个数字是几?(9、10)它1两谁大谁小?哪两个小朋友先来?每人一顶帽子,请你猜出自己的数字后,赶紧坐到自己的位置。"(贴有相应数字的位置。)
  师:谁来介绍一下猜数字的方法?
  师小结:"要知道自己的数字,先要观察同伴的数字,缺少的那个就是自己的数字。"
  析:游戏初始,幼儿要明确游戏规则及玩法,再先观察同伴的数字是几,继而推理出缺少的数字才是自己的。
  (2)和数字6、7、8做游戏,并验证方法。
  师:"很好!现在,请3个小朋友过来做游戏了。看看是哪三个数字?(6、7、8)有谁知道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秘密?(一个比一个多一:相邻数;多一和少一。)这么多秘密,我们记住它。我们还要记住游戏的规则!看谁坐得又快又对。开始!
  师:你为什么坐8 ?" (因为他们是6、7,所以,我就是8。)
  析:幼儿通过相邻数和数之间多一少一的逻辑关系,记住了是哪几个数。然后经过观察、思考。寻找出属于自己的那个数一一缺失的数字。
  (3)利用数字1-5做游戏。
  师:"刚才呀,9、10、6、7、8、都玩过了,还有几个数字没玩过?(1、2、3、4、5)嗯,对了。那刚才没玩过的,都上来。"
  师:"有人坐错了吗?为什么?"
  析:幼儿玩过前面五个数字后,已经渐渐掌握了游戏的方法了,也猜测出还剩下的是哪5个数,这次没玩过的幼儿都勇敢地表示要加入游戏,而且显得自信满满。
  3.游戏二:利用单、双数寻找缺失的数字。
  (1)利用数字1、3、5、7、9进行游戏。
  师:"现在,我们玩难一点的--选一些数字玩(1、3、5、7、9)。这些数都是什么数?(单数)哪几个勇敢地上来?""看谁猜得又快又对!"
  师:"谁说说,你怎么知道是9的?"
  师小结:"小朋友真厉害!你们知道了,要想猜到自己的数字是几,一定要记清楚原来有哪几个数字,然后再找一找,缺少的那个数字,就是你自己的数字。"
  (2)利用数字2、4、6、8、10进行游戏。
  师:"好,还剩下5个,会是什么数呢?(双数) (2、4、6、8、10)这些都是双数。谁来挑战一下?看谁猜得又快又对!"
  析:幼儿思维活跃,并坚信自己猜出的答案。还大胆地把思维的过程用语言进行完整地描述,对单双数的概念也进一步得到了理解与巩固。
  4.游戏三:利用随机的数字,寻找缺失的数字。
  (1)幼儿随意选择五个数字,一起进行猜数字游戏。
  师:"你们还想玩吗?还想怎么玩?(那我们10个数字一起玩)每人一顶帽子。相互看一看,自己再猜一猜,你应该坐哪里?"
  (2)请客人老师交换每个人头上的数字帽子,老师把几张椅子进行换位置,游戏再次进行。
  师:"一起把帽子拿下来,看看坐对了吗?"
  师:"游戏真好玩,那我们一起到教室里把好玩的游戏告诉其他小朋友吧!"
  析:利用随机数字进行游戏,再次挑战了幼儿的思维;通过换帽子和换椅子,又一次增加了游戏的难度。活动中,幼儿始终表现积极,情绪高涨,活动结束后,仍有意犹未尽之感。

  活动反思:
  1.活动的游戏性
  一个标有数字的花朵,又可以变成戴在头上的帽子,和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教师将数之间的多一少一关系、相邻数、单数和双数等一些数概念,巧妙地融合于游戏中,把枯燥、抽象、严谨的数学活动,变成幼儿喜爱的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思维,始终处于乐学的状态中。
  2. 内容的递进性
  游戏中有对数学符号的认识,有对幼儿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的训练,活动层层递进,逐步展开。在开始这一环节,是要求幼儿在游戏中逐步理解猜数字的方法:要记住两个数字,藏起一个时,只能看见一个数字,就能推理出另一个数字。随着幼儿在游戏中逐步理解猜数字的方法后,增加一些游戏的难度(包括单数、双数、随机的数字)。人数也从2个人、3个人到5个人、10个人参与。活动中,教师还注重引导幼儿将内化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外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则是通过外化的语言,引导幼儿找到正确的椅子,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幼儿"。

第49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小小蔬菜搬运工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因本班幼儿全部为少数民族幼儿,又没有汉语基本,所以为了激发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特设计这节活动。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参与按要求取放3以内相应数量的物品数学游戏活动的兴趣。
  2、让幼儿学会按要求取放3以内相应数量的物品。
  3、让幼儿了解数字1、2、3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学会按要求取放3以内相应数量的物品
  难点:让幼儿了解数字1、2、3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1. 数字卡片1、2、3若干,小筐若干,蔬菜图片若干个,磁性黑板一个,音乐
  2.幼儿已经认识和学会点数1.2.3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部分
  1.随音乐和老师一起做律动
  2.师:猜猜老师手里有什么?

  (二)基本部分
  环节1—环节2—环节3
  环节1—老师出示数字小朋友摆蔬菜
  环节2—老师拿蔬菜小朋友举数字
  环节3—小朋友之间相互说
  3、结束部分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活动,在老师的充分准备下大部分幼儿理解了活动的内容,基本达到了教育教学水平。

第5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学符号教案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感受电教活动乐趣。
  2、操作课件,学习用">""<"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
  3、通过课件认识">""<",理解符号含义。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河马嘴巴的形象。
  导入:小朋友,你们见过河马吗?它是什么样的?
  教师:瞧,有一只小河马,它的嘴巴也是大大的,它呀还是一只贪吃的小河马,吃东西时,大嘴巴总是朝着多的方向张开。

  二、结合课件讲述,知道河马大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
  1.河马爸爸妈妈送食物,小河马的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教师:小河马,胃口大,河马妈妈来喂它。食物来啦,看是什么?(出示课件)一个盘子里有 *个?一个盘子里有*个?小河马说:我要吃多的那盘,是哪个?
  教师:小河马,胃口大,河马爸爸来喂它,食物来啦,看是什么?(出示课件)……小结:(小河马的嘴巴总是朝着数量多的方向张开)教师:小河马,胃口大,爷爷奶奶来喂它,食物来啦,香蕉一样多,这下小河马不知道要朝哪边张嘴巴了?小河马闭起嘴巴。(出示已经学过的=号)
  2.小动物送果实,幼儿练习掌握小河马张嘴方向。
  教师:"咚咚咚"谁来啦?(小马)小马给小河马送来了吃的?猜猜小河马的嘴巴会朝那边张开呢?(幼儿操作电脑)同样的方法引出小猫、小鸡。
  教师:贪吃的小河马大大的嘴巴总是朝着多的方向张开。其实在这个大嘴巴里还藏着一些有趣的符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根据河马嘴巴,认识理解">""<"符号。
  1.观察河马不同张嘴的方向,认识理解">""<"符号。
  教师:小河马的这张大嘴巴是朝哪边张开的?
  (大嘴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嘴巴扁扁等于号。)教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2.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示符号,理解符号的正确运用。
  教师:小河马家的食物真多呀,我们来看一看,比一比,应该用哪个符号。(出示课件,选择正确的符号)

  四、农场摘果子比赛,集体练习符号的运用。
  1.幼儿分组进行摘果子比赛。
  教师:农场里的果子熟了,你们愿意帮助小动物们摘果子吗?我们来比赛,在一段音乐中,看看哪一队摘的多?(幼儿操作)
  2.集体统计比赛结果,练习用数字记录,使用">""<"符号。
  教师:用数字记录,读起来可真方便。刚才你们做的操作卡回到教室后也可以用数字记录一下,再读一读,好吗?

  活动延伸
  在区角活动中继续练习">""<"符号的运用操作。

第5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9的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学习掌握数的组成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进一步理解数之间关系的标志,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在数组成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实物,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上数的组成经验。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活动目标
  1、学习9的分合,知道9分成两份可以有8种分法,并记录结果。
  2、在探索操作活动中,知道按序分合不易漏掉数字,在观察中发现两部分数之间的增1减1的关系。
  3、会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操作过程。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9的组成
  难点: 在探索操作活动中,知道按序分合不易漏掉数字,在观察中发现两部分数之间的增1减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具:放大的操作材料。
  2、学具:购物券、玩具图片卡。

  活动过程:
  一、复习8的组成
  玩“碰球游戏”,出示数卡,师问:这数是几?答“8”。师:今天玩碰球游戏,教师与小朋友的数合起来是8。(例如),师:我的1球碰几球?(答:你的1球碰7球)教师问,小朋友可集体回答,也可小组回答,也可个别回答。

  二、学习9的组成
  1、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熊猫阿姨的玩具店开业了,这个玩具店里的玩具都卖9
  元钱。熊猫阿姨还为我们小朋友每人准备了8张购物券呢。
  2、介绍购物券。
  师:购物券上有什么图形?(圆形)一个圆形表示1元钱,两个圆
  形表示2元钱。这张购物券是几元钱?(5元)为什么?(因为上
  面有5个圆)想一想,哪两张购物券合起来是9元钱,正好可以买
  一种玩具?等一会你能买几种玩具?
  3、分组进行活动。
  (1)每组一个营业员(挂牌),其他幼儿去营业员那买玩具,营业员一定
  要严格验证小朋友是不是付够了9元钱。
  师:营业员一定要把好关,看看买玩具的人是不是付够9元钱,不
  然会赔钱的。
  顾客买了玩具后,要将自己用的是哪两张购物券、买的是什么玩具
  记录到作业本上,记录好后,再去买,看看谁买的多。
  (2)幼儿把自己买的情况记录到作业本上,例如我用1元钱和8元钱买了
  只小狗。
  4、展示个别幼儿的记录情况,发现互换关系。
  师:谁来告诉大家,用哪两张购物券合起来正好是9元?
  5、知道9的8种分法并板书。
  师:哦,原来9有这么多的分法呢,让我们一起来按顺序说一说吧。
  9可以分成1和8…… 9有几种分法呀?(8种)

  三、活动延伸:
  在角色游戏中开设银行、菜场、超市,把所学的组成经验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探索出9的8中不同分法。
  本活动注重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主动探索,获得知识。活动中,运用去玩具店购物这一情节贯穿,为幼儿提供多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探索出9的最佳分合方法,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注重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活动中让幼儿来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既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又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最后知识巩固时,为孩子创设了多个生活情景,让他们把所学的组成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得孩子们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第5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加法基础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纲要》中指出:学前阶段数学活动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并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指导思想。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认识符号“+”“=”。
  2.能算出算式的答案,并能正确读出算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认识符号“+”“=”。
  难点:能算出算式的答案,并能正确读出算式。

  活动准备
  1.课件 2.数字卡片、符号卡片 3.瓶盖 4.头饰等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幼儿说《数字歌》入场

  二、集体活动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智慧王国到了。
  国王:欢迎来到智慧王国,智慧王国,智慧多多,游戏多多,想挑战吗?
  2.探索活动:
  师:你知道我们教师里有几位男生?有几位女生?
  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数字表示?
  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
  师:这些数字和符号放在一起,应该怎样读呢?
  3.游戏活动:
  游戏一:《瓶盖游戏》
  方法:请幼儿二人一组,二人分先后听声音数量,取瓶盖,最后看看一共有几个瓶盖,请幼儿用数字卡片摆出算式。可变换方法再进行。
  游戏二:《下雨了》
  方法:幼儿取动物头饰扮动物,看到太阳标志时自由活动,看到下雨标志时,则快速躲进两间房子里,再请幼儿根据两间房子里动物数量说出加法算式。
  4.交流小结:

  三、结束

  教学反思
  1.导入环节:用故事情节引入,请幼儿到智慧王国,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了幼儿的积极参与乐趣和探索欲望。
  2.感知环节:本环节一般情况下,讲授新知识都是以讲解演示方法进行,而此环节我采用的是教师设定情节,幼儿自己探索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自己发现加号、等号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及算式的读法,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
  3.复习巩固阶段:让幼儿对新知识加以巩固复习,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让幼儿一遍遍写一道道算,小学化倾向严重,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严重危害,有的幼儿过早的出现厌学现象,有的幼儿过早的出现近视现象。因此,生动有趣、健康的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很重要,本次活动的复习巩固阶段我设计了两个游戏活动。
  一个是共性的游戏《瓶盖碰碰碰》,用听音计数的方法进行,并用加号、等号区分取瓶盖儿的先后,然后请两位小朋友用拼摆算式的方式记录计算过程,并请幼儿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大家集体验正,使幼儿对新知识有一个加深、巩固的过程。
  第二个游戏是《下雨了》,这个游戏相对瓶盖儿游戏是一个比较个性的游戏,它有一定的随机性,师幼不能预知下一步会出现什么样的算式,但幼儿通过点数每间小房子里的小动物数量,这样的实际操作就能轻松完成算式,对算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幼儿在玩这个游戏时非常兴奋,因为它完全调动起了孩子的兴趣,在这个游戏中还渗透安全教育,团队精神,也渗透了运动活动中的跑的内容,而且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活动中还渗透了按图索骥的内容,让孩子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综合能力。
  4.结束部分。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悬念,调足了孩子的胃口,“超级无敌恐龙屋”孩子会充满好奇和期待,而这个期待如果想实现是有前提的,请幼儿为小动物按特征分类,并区分左右,一个小环节渗透了分类,空间方位知识,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了新知识。
  5、本人才疏学浅,对新教材理解不够透彻,对于游戏中算式是否一一出示尚有困惑,今后时间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深入研究新教材的内涵,领悟新教材及《纲要》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从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手段,创造丰富的游戏环境,有效开展幼儿数学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第53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简单的统计教案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交流学习过程,体验同伴互助的快乐。
  2.初步认识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会用统计的方法认识事物(事件)。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
  活动难点:
  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和感受统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分类整理到表格统计的过程。

  活动准备:
  动物面具四个、水果图片四个、统计表、方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了解统计
  1.教师:昨天,老师收到了森林国王的一封信,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他们的化妆舞会,你们想不想去呀?不过我想看看男孩子多还是女孩子多。你们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就看出来吗?请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幼儿自由讨论,交流方法,推出一种方便又快捷的方法。(引出统计图,初步了解统计图)
  3.小结:原来这个统计图可以又快有准确的看出男孩多还是女孩多。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教师:在舞会上每位小朋友都要戴上面具,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四种面具(教师出示四种动物面具,分别是:老虎、熊、兔子和青蛙),你们喜欢哪一种?
  2.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
  3.小朋友们喜欢的面具都不相同,老师不知道每种面具要做准备多少个,怎么办呀?
  4.请幼儿在喜欢的面具下面贴方片,再数一数,就可以知道每种面具各有多少个了。
  5.师生共同整理,教师画出统计表。

  三、操作练习,巩固游戏
  1.教师:舞会上还得准备点水果,那我们带上一些吧!老师准备了四种水果,请小朋友们帮助老师统计需要各种水果的数量(教师出示四种水果:苹果、桔子、梨和西瓜)。
  2.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水果,找出小组最喜欢的水果。
  3.整理并完成统计表,找出大家最喜欢的水果。
  小结:小朋友们,我们在舞会的准备中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知识——统计(板书课题),填写的表格就叫统计表,我们通过统计知道了小朋友喜欢什么面具,喜欢吃什么水果,统计的用处可真大呀。

第5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小花被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感知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
  2、指导生活中的叠放物品的好处和注意事项。
  3、愿意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合作时尊重他人的意见。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五种颜色的积木、餐具若干,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各种积木,引发孩子的兴趣。
  教师:老师带来了很多积木,我们今天来玩堆积木游戏,你们想玩吗?
  2、通过游戏,初步感知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
  ——这是老师堆的积木塔,大家要接受我的过关大考验才能玩游戏哦!教师出示不同颜色或形状搭成的4层积木塔。
  第一关:引导幼儿分别从上至下,从下至上数分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体?如第一层是红色立方体形状的。
  第二关:这一层积木的上面一块和下面一块积木分别是什么颜色和形状的?(指着中间的一块问)
  第三关:请仔细观察这个积木高塔,记住每一块积木的叠放顺序。然后教师用布把积木塔盖住,让幼儿四人一组回忆积木塔叠放顺序搭出一座一模一样的积木塔。
  3、幼儿展示操作的结果,看一看与老师有什么不同?并请幼儿描述某一块积木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是什么颜色和什么形状的积木。
  4、通过实际操作引发幼儿发现叠放物品的好处。
  ——四组变两组,两组的积木合在一起,想办法把这些积木搭起来,思考怎样搭最高。
  ——活动快结束了,咱们把积木都放回篮子里吧,(教师随意放,结果积木放不下)积木放不下,有什么办法让积木放得下呢?启发孩子叠放整齐。
  5、发散孩子思维,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叠放的。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发现把物品一个一个地叠放在一起就会比较节省空间,同时也很整齐。但叠放时小朋友也要注意哦,有的物品是不能叠放太高的,如家里的陶瓷碗,如果太高容易歪倒,就会把碗打破。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进行,孩子都很感兴趣。从活动中孩子的表现看,孩子对上下叠置的空间位置关系都很明确,能清楚地分辨从上往下数与从下往上数的位置关系。在这个活动中我还注重一点就是根据我班孩子合作能力比较差这一点,所以我设计的这个活动大多数都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如在第二个环节的闯关游戏,从4人到8人一组,在第一次游戏时有个别喜欢表现的孩子(钟镇阳、陈朗)不理同组的同伴,自己拿了积木就搭,结果他们组是最后一个完成的,于是我与孩子一起分析了原因,为什么?引导孩子商量着怎样合作完成任务。在后面的两个闯关游戏中孩子基本上都能做到商量合作完成任务,而且每一次完成任务后孩子都很有成就感。在最后一个环节与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中叠放的物品时,孩子们的发言也非常积极,也发现了叠放的好处,如占用的空间少,又美观等。
  从这个活动的效果看,孩子对空间位置都比较熟悉,叠放的物品会比较节省空间,同时也很整齐的道理孩子也懂,如果能把重点放在实践学习如何利用空间位置上,如让孩子摆放积木,让孩子思考怎样摆放可以装得最多,把各种不同大小的玩具放进柜子的那一层最合适等,对我班的孩子挑战性会更大一些。

第55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8的组成和加减法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教学是单调的,枯燥乏味的。再加上幼儿的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为保持幼儿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注意游戏引导幼儿联系实际,把字形结合起来,通过游戏引导观察和教师范写。这节课重点幼儿会8的组成和加减法。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操作,引导幼儿理解8的组成。
  2、技能目标:通过操作、实践、启发幼儿看图口述8的加、减法。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思维、动手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8的组成以及8的加减法。

  活动准备
  数字卡、硬纸片、挂图、8的加减法算式卡、宝藏。

  活动过程
  一、复习
  ﹙1﹚从1数到7。
  ﹙2﹚6和7的组成及加减法。

  二、新课
  1、看图启发幼儿在“7”的基础上发现“8”的形成。
  给“7”添“1”是8,8里面有8个“1”。
  2、教师利用游戏引导幼儿理解8的组成,并让幼儿观察游戏人数的变换来摆硬纸片。
  3、教师和幼儿玩“凑数”的游戏,让幼儿进一步熟练8的组成。
  4、教师出示挂图示范口8的加减法应用题,让幼儿列出算式并学习看图口述8的加、减法应用题列算式。
  5、游戏“寻找宝藏”学习计算8的加、减法算式。
  (教师在藏宝的途中放着8的加减法算式,把全体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每算对一题前进一步,哪组幼儿能最先算完找到宝藏,哪组获胜)。
  1+7=8 2+6=8 3+5=8 4+4=8 5+3=8 6+2=8 7+1=8 8+0=8
  8-1=7 8-2=6 8-3=5 8-4=4 8-5=3 8-6=2 8-7=1 8-0=8
  6﹑活动延伸
  7、复习总结。

  教学反思
  反思:对于一名刚刚从幼儿园来学前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是充满了好奇,注意力不能够集中,课堂的过程又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所以我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案,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这才是一节较成功的课。经过教学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学前班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数学活动对于善于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呢?从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
  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
  一、使用游戏活动,一节课时间很长,孩子好动,长时间坐不住,课堂中我插了一些游戏,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在比赛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幼儿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在小组中进行“夺标签”比赛,比一比谁做的有对又快,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将不断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将所学真正运用于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56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种花》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在活动中找出花的规律,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按花的大小、颜色规律进行排序。
  2、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蝴蝶姐姐小花园的场景布置;蜜蜂宝宝家的种了一些花的花园布置,种花材料(花儿)

  活动过程:
  一、发现蝴蝶姐姐小花园里花的排列规律
  “蜜蜂妈妈带着蜜蜂宝宝到蝴蝶姐姐的小花园里去玩喽!”
  “花儿好看吗?”“长得整整齐齐的还是乱乱的?”
  师幼:很整齐,像排着队。
  第一排:红花 红花 红花 红花 红花……(红花排队)
  第二排:大花 小花 大花 小花 大花 小花……(大花、小花轮流排队)
  第三排:红花 黄花 红花 黄花 红花 黄花……(红花、黄花轮流排队)
  小结:蝴蝶姐姐小花园里的花是按照规律来排队的。

  二、引导幼儿根据已种的花的排列规律接着种花。
  “我们也要在自己家的小花园里种上花了,以后蜜蜂宝宝可以去采蜜的。妈妈已经在空地上先种了一些花,宝宝看看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再接着往后排,你们愿意吗?”
  1、空地1:黄花 黄花 黄花 黄花……
  2、空地2:黄花 红花 黄花 红花 黄花 红花……
  3、空地3:小花 大花 小花 大花 小花……
  操作活动:启发幼儿依样接着种花(给花儿排序)。

  三、活动评价。
  老师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他是怎样做的?
  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请两名幼儿去看看花儿长得好不好(检查并纠正)。
  带领蜜蜂宝宝高高兴兴去采蜜。

  教学反思:
  本次《种花》活动,目的是让幼儿找出规律并按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整个活动以“花园的花”贯穿主线。分两大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让幼儿观察去发现花的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花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花儿排队的基本特征。第二个环节引导幼儿根据已种的花的排列规律接着种花,让幼儿感受了按花的大小、颜色规律进行排序的乐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第57篇、大班数学《小矮人上楼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愿意跟着老师一起进行10以内的唱数活动。
  2.能按正确的顺序唱数1-10。
  3.能合着身体动作有节拍地唱数。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学具:小矮人指偶,卡纸制作的10步阶梯。

  活动过程:
  一、游戏:小矮人上楼梯
  1.老师操作纸偶讲故事:
  小矮人很想爬到高高的楼梯上去玩玩,看看上面有什么。小矮人一边爬楼梯一边有节奏地唱数:12345,678910。小矮人爬到了10步高的楼梯上,他高兴得跳呀跳,向小朋友们挥挥手。
  2.请幼儿用手点桌子或身体某部位,老师操纵小纸偶,师生一起有节奏地学小矮人唱数,反复唱数几遍。
  3.幼儿操纵小指偶玩上楼梯唱数游戏。教师观察幼儿唱数的情况,能否按正确的顺序唱数,是否有节奏,手口能否配合一致等。对不能正确唱数的幼儿老师可操作教具同小朋友一块玩游戏,带领幼儿唱数。

  二、音乐游戏:《十个小矮人》
  1.请十个小朋友当小矮人。老师一边唱一边轻轻摸小朋友的头。边唱歌曲《十个小矮人》。
  2.十个手指头当做十个小矮人,一边唱一边伸出手指头。

  三、户外游戏:小朋友上楼梯。
  带小朋友到教室外楼梯处,边上楼梯边唱数。

  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数前教育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熟悉10以内各数词的顺序。在幼儿学习点数之前,首先要学会按照顺序念数词,为幼儿正式学习数数打下基础,这种唱数活动常常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比如:一边走路、或者上楼梯,一边和孩子念数词;通过儿歌进行唱数练习,如《上山打老虎》等。当然,也可以组织一些典型的游戏活动,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上面这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唱数练习活动。在组织这个活动是要注意三点:
  (1)趣味性。整个活动以游戏的口吻贯穿,使活动充满趣味,这样才能激发两岁多到三岁左右的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以动作伴唱数。在唱数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幼儿做各种不同的动作伴随口头唱数,这样有利于幼儿从口头数数逐步发展到按物点数。
  (3)注意练习的密度。老师要少讲,幼儿要多练,变换不同的形式,不断地练习。

第5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8的加法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演示教具,教师与幼儿的活动,进行口头加法练习,理解8的加法的意义。
  2、培养幼儿计算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
  3、理解8的加法的互换、互不规律。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加强练习8的加法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雪花片、作业纸、贴图。
  2、8以内的数字头饰、音乐游戏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教学,老师戴8的数字头饰走进教室,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带来
  了数字娃娃8跟我们一起学习,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一)以对歌的形式来复习8的分成,先按互补关系,再按互换关系。
  老师:小朋友我问你8可以分成1和几?
  幼儿:刘老师告诉你8可以分成1和7……
  老师:小朋友我问你8有几种分合法?
  幼儿:刘老师告诉你8有7种分合法。

  (二)学习8的加法
  1、老师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引导幼儿按花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边观察边列出加法算式:
  图上有1朵黄花7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
  1+7=8
  图上有2朵小花,6朵大花,一共有几朵花?
  2+6=8
  图上有3朵圆形的花,5朵椭圆形的花,一共有几朵花?
  3+5=8
  图上有4朵兰花,4朵紫花,一共有几朵花?
  4+4=8
  2、 实物练习
  分给幼儿每人8个雪花片,让幼儿边数雪花片,边填写上作业纸上相应的数字。
  3、老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对表现好的幼儿奖励贴图,差的幼儿加强指导。
  4、游戏:找朋友
  老师分发给每个幼儿一个数字头饰,音乐想起来,小朋友们去找和自己合起来是8的数字成为好朋友。游戏可交换头饰进行。
  5、引导幼儿观察一下自己的周围及教室里有什么物品合起来是数字8,回家后也可练习运算,如:糖、苹果、饼干、玩具等等。

  三、结束部分:
  老师讲评上课情况,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差的幼儿进行指导鼓励,结束本节课。

  活动反思:
  在以后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要多采用游戏的形式,因为幼儿对游戏是最感兴趣的,最能吸引他们,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幼儿对数学活动更感兴趣,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爱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第59篇、大班数学认识数字1-5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园小班幼儿多居于乡下,个别幼儿不会数数、不会按顺序读数、有些幼儿喜欢读数可是老把数字的顺序搞混淆。孩子们的年龄偏小,农民一年四季只有冬季有时间,针对乡下的种种局限因素,为了使幼儿能够很好的掌握科学领域的数学部分,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幼儿体会与同伴游戏时候的欢乐,喜欢做游戏。
  2、认知目标:会认读数字宝宝1-5。
  3、能力目标: 能大声地读出数字1-5中的某一个简单的知道数字宝宝的笔画。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能认读出数字1-5。
  教学难点:幼儿能够大胆的读出数字1-5之间的任何一个。

  活动准备:
  数字宝宝卡片1-5各一张、数字宝宝的纸手套若干、数字挂图、动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手指游戏,引导幼儿认识手,并且知道小手的手指数量。

  二、基础部分
  我们有两只小手,每只小手上有5根手指头。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数一数。(教师导幼引儿伸出自己的手,和老师一起数一数。)数完手指以后,出示数字卡片。请小朋友来认一认这是数字几。鸭妈妈生了5个鸭蛋,最近要孵出鸭宝宝了 。请你看一看它孵出了几只。按照这样的程序从一到五鸭妈妈孵出了五只鸭宝宝。把相应的数字1-5贴在鸭宝宝的下面。教师把数字挂图以及相应的有数量的图片出示在黑板上,[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带领幼儿说儿歌,识记数字1-5.儿歌:1像粉笔会写字、2像小鸭水里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钩子能买菜。(教师边说儿歌边做动作,幼儿可以很上口,便于记忆)

  三、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做游戏,请幼儿将纸手套戴在手上,找出和自己手套上相同数字的伙伴,并且唱出找朋友的儿歌。然后带领幼儿说儿歌。整理教具下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课的内容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一点点的偏难。只是简单的认识数字1就可以了!这节课的内容其实可以作为主题教学,可以在一到二星期上完本节内容。大部分的孩子对于数字1-3记忆的比较清楚,到数字4、5的时候就有点难了,有些孩子记不清楚顺序,这就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老师需要下去在更深层次的研究本节课如何让孩子能尽快的认读出数字1-5.上课期间,有一部分的孩子注意力不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紧密程度,以及孩子在课堂上的反映情况。都是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本人自己觉得这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有一些常识和自己的目标完成的不是很理想。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以及孩子的喜欢的教学方法都是这节课的弊端。以后上公开课,需要先了解清楚孩子们更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以及孩子们对课程的方式方法喜欢的程度来设计主题教育。这节课整体还可以,没有考虑到用更好的更直观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孩子,可以试图用一下PPT做一个课件,再加上直观教具我想这节课或许会比第一次上的更成功。让小班的孩子知道简单的笔画应该是中班的课程了,此观点不提倡。

第6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玩骰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两个骰面上的点数写出相应的合成式。
  2,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大头子两个;小骰子,笔,记录纸,五角星若干。

  教学过程:
  一 看骰子
  ---小朋友看一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东西?(小骰子)在哪里看到过?
  ---我们一起来看看骰子由几个面组成?每个面上的圆点都一样吗?(每人一个)

  二 玩骰子
  ---老师拿出一个大骰子轻轻的掷在地上,请小朋友看看是几点?是怎么看的?(看骰子
  应该看最上面)
  ---老师把两个大骰子一起轻轻的掷在地上请小朋友看看是多少点?(是把两个骰面上的
  圆点合在一起数出来)
  ---老师示范写出合成式.并告诉幼儿几和几合在一起是多少.
  ---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象刚才老师一样掷骰子并写出合成式.
  ---老师交代操作要求后幼儿进行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操作要求:两个人一组,其中一个小朋友把两个小骰子拿在手上,然后轻轻的掷在桌子上,请另一个小朋友写出合成式.掷骰子的小朋友检查他写得是否正确,正确的话就奖一颗五角星.然后换一个人掷骰子,继续操作.)
  ---请小朋友把他们的记录纸拿上来,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看看谁奖到的五角星最多.

  三 游戏:掷骰抱团
  ---老师掷大骰子,小朋友根据骰面上的点数几个人手拉手站在一起.

第61篇、大班数学8的减法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上的是《8的减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根据老师所出示的图案写出8的减法算式,让幼儿知道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并由幼儿自由创编8的减法数学问题。

  活动目标
  1、通过看图列算式,学习8的加减法。
  2、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
  3、会口编8的减法数学问题,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知道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 复习8的组成
  8只小鸟飞啊飞,1只小鸟飞在前面,后面跟着几只小鸟呢?(7只),你是怎么知道的?(8可分成1和7)8还可以分成几和几,以此类推说出8的组成。
  2. 组织幼儿学习8的减法
  出示课件:
  (1)树上有8只小鸟,飞走了1只,树上还剩多少只小鸟?
  幼儿说出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说出8去掉1还剩7 即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引导幼儿列出8-1=7并知道8,1,7代表什么,教师版书。(2)草地上有8蝴蝶,飞走2只,草地上还剩多少只蝴蝶?
  教师组织幼儿根据要求列算式8-2=6,教师板书
  (3)天上有8架飞机,飞走3架,还剩多少架飞机?
  教师组织幼儿根据要求列算式8-3=5,教师板书
  (4)小红有8个气球,送给小花4个,还剩多少个气球?
  教师组织幼儿根据要求列算式8-4=4,教师板书
  3.让幼儿自由创编8的减法数学问题
  引导让幼儿口述有关8的减法数学问题,如:姐姐有8颗糖,吃了5颗,还剩多少颗?河边有8条鱼,游走了6条,还剩多少条鱼?等等。
  小结: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按照减数从1到7的规律说出8的减法算式:
  8-1=7,8-2=6,8-3=5,8-4=4,8-5=3,8-6=2,8-7=1。

  教学反思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第62篇、大班数学连加和连减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3个数的连加连减,并能计算出得数。
  2、能积极思考,提高理解与运算能力。
  3、培养合作意识,喜欢参加数学计算活动,体验活动的成功感和趣味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仿真人民币,超市用品若干,捐款箱,人物胸牌,统计格,题卡,小票,红旗,奖品,购物篮,塑料袋6个。
  2、学具:仿真人民币,铅笔,操作册。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1、师幼问好,走线。
  师:小朋友们中午好!今天教师里来了好多的客人老师,和她们打个招呼吧,好,打过招呼之后呢,就不要看客人老师了,转过来和陈老师做好朋友吧,陈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
  师:HELLO,我是好上好超市的陈经理,今天特地来邀请小朋友去参加我们超市举办的"超市大赢家"的游戏比赛,想参加吗?
  师:让我们一起先排好队,顺时针方向站在安全通道上,脚尖亲脚跟,安安静静地走去超市吧。
  2、线上游戏:快乐大巴
  师:好上好超市到了,好多健身器材呀!咦,还有玩具汽车呢!我们先来玩玩开汽车的游戏好吗?
  师:这是一辆开往北京的"快乐大巴",被我摸过头的小朋友,请你们先上车吧。
  师:小朋友,快坐好,我的汽车就要开,嘟嘟嘟、嘟嘟嘟,车上现在有几人?
  师:小朋友,快坐好,我的汽车就要开,嘟嘟嘟、嘟嘟嘟,你们几个快上来,车上现在共几人?
  师:小朋友,快坐好,我的汽车要到站,嘟嘟嘟、嘟嘟嘟,你们几个请下车,车上现在剩几人?

  二、集体活动
  1、学习3个数连加
  师:我们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小朋友手上已经戴好了"爸爸""妈妈""宝宝"的胸牌,请你们选择和自己相同颜色的胸牌,组成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并且,请根据你们胸牌的颜色,选择相应的家庭代号,轻轻的坐下来。
  师:比赛正式开始!我为每个家庭准备了20元的备用金,今天的比赛规则是用钱用得合理,完成工作最迅速的家庭,就是我们的冠军家庭。现在请每组家庭派一名成员来领取备用金。
  师:我们要开始购物了,请每个家庭去超市购买三样物品,买单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3名幼儿组成的家庭自由购物,音乐)
  (师扮演:亲爱的顾客朋友们,欢迎光顾好上好超市,由于现在是下班时间,是购物高峰期,人员拥挤,请您带好您的宝宝,管理好您的财物。祝愿大家生活愉快!谢谢!)
  (每个家庭排队买单)
  师:请每个家庭分别说说,你们买了什么?
  师:我们买的3样物品一共花了多少钱呢?
  师:哦,刚才已经买过单了,但是陈经理想知道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超市大赢家"第一回合的挑战开始了!请每组家庭派出一名成员,在黑板上计算出你们买的三样物品一共花了多少钱。在这个环节中,哪组家庭最先完成工作的就是第一回合的冠军!
  (引导幼儿一起操作,列式计算。选出暂时领先家庭,贴好红旗。)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在计算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幼儿述说自己的计算思路)
  师小结:真不错,要计算三样物品一共多少钱,就用三个数连加。
  2、学习三个数连减
  师: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大地震,由此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民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帮助日本群丛度过难关,全世界人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受灾的日本人吗?
  师:好,好上好超市正在举办募捐活动,请每个家庭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帮一帮那些可怜的人们,捐款的金额不限制,也就是说你们想捐多少就捐多少,但是,捐款也是有要求的哦,在捐款之后,请在黑板上记载好你的捐款金额。
  (捐款与记录)(师:谢谢!您真有爱心!谢谢!受灾的人们会感谢您的!谢谢,你是爱心小天使!)
  师:各组家庭请注意,20元备用金,超市购物花了一些,捐款花了一些,还剩下多少钱?我们应该怎么计算呢。这可是"超市大赢家"第二回合的较量了,请每组家庭派出一名成员来大显身手。
  (引导幼儿一起列式计算,评选领先家庭,贴好红旗)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在计算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
  师小结:哎呀你们真是太厉害了,我也是这样想的,要想知道还剩下多少钱,就要用钱的总数,减去第一次花掉的,再减去第二次花掉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连减。

  三、分组活动
  师:每个家庭剩下的钱不多了,可是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怎么办呢?(幼儿:赚钱)
  师:好,超市有一些工作需要各位帮忙完成,这可是第三回合的较量哦,哪组家庭先完成工作可以为你的家庭争得一面红旗。
  力量组:超市的玩具柜套圈摆乱了,需要一定的力气来整理哦,因为你们是力量组的,请你们把每个圈内的计算题算出来,套在和它得数一样的套圈娃娃身上,用线连起来。
  智慧组:超市又到清帐的时候了,请你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帮陈经理把这些帐单的结果算出来。
  (幼儿工作,教师巡回检查,核对。评选出第三回合领先者,贴好红旗。)

  四、交流小结,延伸生活,师幼道别
  1、评选冠军,颁发奖品。
  师:那么,哪组家庭是今天的超市大赢家呢?好,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今天的冠军家庭!好,现在开始发放奖品。
  师:冠军只能评选出一个,没有得到冠军的家庭并不是很差,你们也是最棒的!加油,在以后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也来尝尝拿到冠军的滋味,好吗?
  2、"超市大赢家"的比赛结束了,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帮爸爸妈妈做好家庭收支记录,做个理财小管家哦!
  3、师幼道别。
  师:今天玩得开心吗?今天呀,陈老师可是托你们的福,风风光光的过了一把经理瘾哦,好,和陈经理再见啦!

第63篇、大班数学蔬菜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在已有数数经验的基础上,寻找最佳的数数方法。
  2、启发幼儿根据实物图上的价格,灵活运用8的运算方法。
  3、幼儿在富有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其中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蔬菜的图片及价格。
  2、人手一张买菜单,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来玩一个报菜名的游戏,老师说一样菜,你说出它的菜名?
  师:小朋友,你们真厉害,有那么多美味菜肴。今天老师想来开一家饭馆,想大赚一笔,在我们魏村大有名气。
  评析: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让他们充分说出有关菜肴的名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主动思考的欲望。创设情境,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逛菜场
  1、感知蔬菜数量,说出数数的方法。
  出示各种菜的图片。
  师:菜场上的菜有多少种?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快?
  评析:在此环节中,我充分给予幼儿说出自己数数的方法, 并告诉幼儿一个一个数方法是不错,但速度好像有些慢了,引导幼儿将数数最快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生活中。
  2、幼儿观察蔬菜,准确的报出菜名。
  师: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老师报第几行,第几个,你们报出它的菜名?
  我们来换一下,我说菜名,你们说出它在第几行,第几个?
  找出荤菜,并请你说出它在第几行,第几个?
  师:看来你们都认识菜了,接下来我们就来买菜吧!
  评析:此环节以游戏的形式来设计给原本简单地活动,增强了几份乐趣,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下子又调动了起来。

  三、买菜师:我们拿多少钱来买菜呢?
  教师示范买菜。我先买个丝爪吧,把丝爪画下来,丝瓜是几元呀? 那,还剩下几元呀?只能买什么呀?
  师:接下来,你们来买菜。
  幼儿操作。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买的什么菜?
  评析:此环节以满足幼儿个性化学习兴趣的需要,让幼儿在自由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去积累经验。在买菜的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灵活地进行了8的运算,并用绘画的方法记录买菜的过程,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画下来的菜来介绍,如:有的幼儿用8元钱买了青菜1元、土豆2元、黄瓜1元、金花菜2元、茄子2元,用8 元钱买到了这么多的菜,是幼儿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巩固和迁移运用。

  四、烧菜,结束活动
  师:我们买了这么多的菜。那,我们就来烧一道菜,让我们的饭馆开张吧!
  评析:我以烧菜的口吻结束活动,使环节与环节之间呼应、衔接。

  活动反思:
  让幼儿的学习回归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创设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想努力做到的。我认为在一定的情境下,[教案来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能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更有目的性,更能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中要关注幼儿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幼儿真正的自主活动,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游戏性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敏感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数学的作用,将数学融入情境化、生活化,让幼儿学习得十分轻松,也越来越爱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64篇、大班数学认识星期教案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2、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7的数字娃娃,大写数字一至七,星期娃娃图片7张,四个星期转盘,星期娃娃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星期的顺序性。
  1、现在我们要和数字娃娃一起来听一个童话故事,听的时侯要仔细听,故事里讲了什么。
  老师讲述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讲完后提问:
  (1)星期妈妈一共有几个孩子?
  (2)它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3)老师随幼儿的回答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顺序。)强调: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子是谁?请你们帮星期妹妹来排队,好吗?(排好队后读一读)

  二、今天星期妈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星期宝宝们的值班表,我们一起来看看。
  (1)老师出示挂历,引导幼儿观察。
  (2)这是什么?上面有什么?
  (3)那么星期宝宝就是看着最上面的星期来值班的,我们来看一看12月份,它们分别能值几次班。
  (4)带幼儿观察挂历,说一说12月共有几个星期。

  三、游戏:找一找星期几不见了。

  四、游戏:我是星期几(1)请3-5名幼儿说一说自己是什么颜色的星期几。

  五、游戏:颜色星期排排队。

  六、游戏:手拉手转个圈七、活动评价,结束活动今天,我们知道了星期宝宝们是怎样轮流值班的,也知道他们是有顺序性和周期性的,相信小朋友以后也知道按照星期去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这样我们大家的生活才会井井有条。

第65篇、大班数学小动物搬新房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6以内的序数,根据门牌号码找到相应的房间。
  2、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小动物搬新房的快乐。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分别对横的、纵的两方面的序数已有了解。
  材料准备:
  1、 PPT,(有五间房子的平房一座,高五层、每层只有一个房间的高楼一座,高三层、每层有两间房子的高楼一座);维尼、小猪、猫头鹰、小袋鼠、跳跳虎、小驴的图片各一张。
  2、 幼儿操作用楼房每人一份;身上写有门牌号码的小动物若干。

  重点难点:
  根据门牌号码找到相应的房间。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谁啊?(小熊维尼)原来维尼昨天去城里玩了,他见到了
  很多他们村庄里没有的好东西。现在正要回家和他的好朋友们说说呢。
  晚上,维尼把他的好朋友们一起叫过来,大家坐在一起同维尼说着他到城里看见的东西。维尼要告诉大家:“昨天我去城里玩了,发现那里的人们都住的都是住在楼房里面,又宽敞又明亮,可漂亮了,真羡慕呀。
  小猪给大家出了个主意:要不,我们也来盖楼房吧!”“好呀,好呀!”小动物们都欢呼起来。
  2、巩固经验
  师:小动物们说干就干,他们决定把房子造在村庄里最好的地方。不多久就盖出了一座只有一层的平房。小猪它见了这么漂亮的新房子可开心啦,他说:我要第一个搬进这个新房。
  提问: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栋新房一共有几间房间?
  (2)小猪住在第几间?
  (3)你是怎么数的?
  师:看见小猪搬进了这个新房,其他的小动物也都准备着搬进新房子呢。
  提问:……住第几间?
  (此处要巩固的经验是:从左往右数房间,依次是:第一间,第二间------以巩固幼 儿在横的方面的序数经验)
  小结:嗯,我们的小朋友很聪明,我们数房间就要从左往右数。你们都数对啦。小猪觉得这新造的房子虽然很宽敞,可是看不到远处的风景,这可怎么办呢,于是小动们又聚在一起商量,要再盖一坐楼房。
  师:看,他们的第二幢楼房盖好啦。
  你们看看这是一幢怎样的楼房?
  小结:这次,他们盖的是一幢高楼,每层都有一个房间。猫头鹰看见这么高的楼说到:这么高的楼。我最喜欢了,我要第一个搬进去。
  提问:
  (1)这幢楼一共有几层?
  (2)小猫头鹰住在第几层?
  (3)你是怎么数的?
  师:我们来想想看,小动物们造房子的时候是先造那、哪一层的?所以啊我们原来数高楼是从下往上数,第一层,第二层……
  练习:比一比
  师:我们现在要比赛,老师说小动物,你们说他第几层。看看谁说的又快又好。
  (此处要巩固的经验是:从下往上来数楼层,依次是:第一层,第二层-----以巩固幼
  儿在纵的方面序数的经验)
  3、幼儿讨论
  师:猫头鹰住进了这么高的楼很开心,但是发现这栋楼房的虽然很高,可是每一层就一家,找好朋友一起玩还要上上下下,真不方便。于是小动物们又开始商量着要盖第三座房子。
  (1)你们猜猜小动物们盖的第三座房子会是怎样的?
  (引导幼儿说出每层有两个或三个房间)
  (2)哇!果然和你们说的一样,我们来数一数,这栋楼一共有几层?每层有几个房间?(出示高三层,每层有两个房间的楼房)跳跳虎看到这样的楼房真想立刻住进去,你们看看小动物们的旁边都有一个号码,这是什么号码呀?
  师:嗯,这个号码就是小动物们的门牌号,这个名牌号对应的就是他住的房间的号码。那么有没有能谁来帮跳跳虎搬新房?
  (1)若住错了,这样讨论:跳跳虎住得对不对,为什么?
  (2)若住对了,这样讨论:你为什么请跳跳虎住这里?
  教师小结:原来门牌号码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层,第三个数字表示第几间。
  (3)说出一个门牌号码请幼儿来找出房间:
  教师说出202,请幼儿来找出相应的房间
  他找得对不对,为什么?
  ——教师在此处可重新小结:门牌号码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层,第二个数字表示第几
  个房间。找房间时我们先找到第几层,然后再找到第几个房间。
  4、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尝试操作。
  (看到跳跳虎住进了新楼房,大家也迫不及待的都想快快住进新楼房。  ——请按小动物身上的门牌号码帮他们住进新楼房。
  提醒幼儿操作步骤:
  (1)门牌号码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层,第二个数字表示第几个房间。
  (2)先找到楼层,再来找房间。
  (3)按小动物身上的门牌号码来找房间,每个房间都只住一只小动物。
  5、教师讲评。
  师:你们都帮他们搬好家啦吗,那老师也来给他们搬搬家,首先我们来看维尼的门牌号。
  住对的:
  (1)你的小猪身上的门牌号码是多少?
  (2)应该住那个房间?
  (3)你怎样找到这个房间?
  住错的:
  (1)小猪住得对不对?为什么?
  (2)201在哪里?
  (3)请帮小猪住到201。
  小结:我们的小朋友真是聪明,给每个小动物都搬好了家。躺在这么舒服的家里真是开心极了,小驴子他对其他的小动物说到,新造的楼房真舒服,我们造一幢,让其他的小动物也能住进来。这回他们在旁边又造了一幢房子,可是小驴子遇到问题了,他耷拉着脑袋想不出,这新造的房子门牌号要怎么写。你们能不能帮帮他呀?。
  提问:这栋楼有几层?每一层有几间房间?
  6、体验帮助小动物的快乐。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棒,小动物们都搬进了新楼房,很开心,他们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庆祝会,邀请你们一起去,你们想不想去啊,那我们回教室和他们一起庆祝吧。(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大家一起起舞欢庆乔迁之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此活动环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让幼儿为小动物搬家,巩固横向(从左到右)点数楼房的方法。第二部分设置故事情节:引导幼儿为房子设置门牌号、贴门牌号。引导幼儿在设置门牌号的过程中慢慢探索认知门牌号上各数字的意义和功用。第三部分小猪提出房子的弱点,幼儿重新造新房,让幼儿为小动物二次搬家,巩固纵向(从下到上)点数楼房的方法。幼儿讨论环节,我用猫头鹰提出房子的弱点来推进故事的进一步发展,让幼儿讨论小动物下一幢高楼的样子,引出第三幢楼房。让幼儿自己来找门牌、贴门牌,以此巩固幼儿认知门牌号的实际意义。幼儿尝试操作环节旨在让幼儿根据已学的知识,用门牌号找到相应的房间。教师讲评环节除了教师进行个别的点评以外,还利用了公共资源进行了集体点评。我以让幼儿去小动物家做客庆祝乔迁之喜来结束整个活动。

第66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晒小鱼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组成“5”。
  2、能认识重量和数量间的关系:在总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重量越小数量越多,单位重量越大数量越少。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以及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重量的鱼卡片(身上的不同点数代表一斤鱼、两斤鱼、三斤鱼、四斤鱼),麻绳人手一根,教师用展示板

  活动过程:
  导入:教师展示鱼串,让幼儿认识点数和斤数对应的三种鱼(一斤鱼、两斤鱼、三斤鱼、四斤鱼)
  1、介绍大中小鱼,及鱼上面点的含义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啊(出示鱼串)?那有没有发现这些鱼有什么不一样啊?
  幼……(例,颜色、大小、点数)
  师:对啦,它们身上的点点不一样哦。(适当引导点数代表的意义)那一个点点的就是一斤的鱼,两个点点的就是…………(指着鱼让幼儿说出鱼点点对应的斤数)
  幼……
  2、教师让幼儿自由晒5斤鱼,即把鱼上的回形针夹到麻绳上。
  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来帮忙晒小鱼,第一次晒的要求,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哦。我们要晒5斤鱼,就是说,鱼身上的点点数一数合起来刚好是5。我们要开动脑筋想出和旁边小朋友不一样的方法。去晒鱼的时候,我们不用带凳子直接从两边走到后面的小桌子上晒鱼,每四个小朋友一组。晒好的小朋友把小鱼晒到第一块板子上。
  3、请幼儿自主表达5斤鱼的不同晒法,同时教师在展示板上呈现各种晒法。
  师:小朋友们都非常棒,这块板子上已经晒满了我们的小鱼,那现在谁愿意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你晒鱼的方法呢?
  幼……(请幼儿自主表达鱼的组合,并把这串鱼挂在展示板上)
  师:说的真棒!有跟XXX小朋友一样的麽,举手我看看。
  哦,有这么多啊。那有没有不一样的?xxx,你来。(请表现好的幼儿在板上写5斤来控制幼儿的纪律和气氛)
  幼……
  重复上述步骤,尽量让幼儿把他们的不同方法都展示出来,若未完全呈现4种方法,则:
  师:我们上面已经有x种不同的晒法了,小朋友们再开动脑筋想想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晒5斤鱼的方法呢?
  幼……
  4、 教师让幼儿晒5斤鱼,要求条数最少,并把晒法和条数记录在展示板上。
  师:第一次的晒鱼成功!现在我们要开始第二次晒鱼咯。听清楚我的要求,我们还是晒5斤鱼,但是,我们要晒得条数最少(配动作以清楚示人)。晒完之后挂在第二块板子上。
  幼……
  师:这次谁能给我们讲讲晒鱼的方法呢?
  幼……
  师:这是一种方法,这样有几条呢?(一边在展示板上挂鱼一边记录鱼的条数,请表现好的幼儿记录条数以控制现场。展示对错几个晒鱼方法,但是由幼儿在条数对比中发现正确的方法。)
  5、教师让幼儿晒5斤鱼,要求条数最多,并把晒法和条数记录在展示板上。
  师:给第二次晒鱼任务中晒对的小朋友鼓鼓掌吧!现在我们要开始第三次晒鱼了,要求是:同样晒5斤鱼,条数是最多的。晒好的小朋友把鱼挂到第三块板子上,我们看看这次谁晒的又快又好!

  活动总结:
  师:我们今天学会晒5斤鱼了。那10斤鱼要怎么晒呢?我们继续开动小脑筋,下课讨论讨论,我们下次课再来分享方法吧。现在把材料整理好,排好队伍,回教室了!跟客人老师说再见!

  活动延伸:
  幼儿以小组合作方式快速晒出10斤鱼,串成鱼??链送给客人老师。
  师:现在大家都学会要怎么晒鱼了吗?我们刚刚都晒的是5斤鱼,这样穿起来挂在脖子上像什么啊?
  幼……
  师:我们今天来了很多客人老师,让我们每个小组一起用一条长绳子,串出有十斤的鱼项链,把不同的小鱼都夹上去串起来漂亮点,送给我们的客人老师吧。记住哦,是十斤的鱼项链,来!动手吧!

第6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5以内数与物结合》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在每天午睡后发午点时,我都可以听到我班小朋友的声音“1、2、3、4、5…”。是呀,这就是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于身边的许多事物都兴趣浓厚,常用数数来表达他们探究的开始。我班小朋友最近在拿午点的时候,很喜欢一边数数一边取,而且其他小朋友也会跟着一起数,看着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于是利用这一点,我设计了大班数学活动《5以内数与物结合》。主要以感知5以内的数与物体的对应关系,并结合课题《幼儿探究式、教师的介入》的研究,采用教师提问、多媒体、游戏操作等方式介入,合理的开展活动,完成目标。

  活动目标
  1、能够在多个物体中取出5以内的相应数量的物品。
  2、乐于参加集体游戏,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3、初步了解5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在多个物体中取出5以内相应的数量的物体;
  难点:了解5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1、数学操作卡《数、物拼版1、2》;
  2、数学转盘1个、神秘袋2个、托盘若干;
  3、纸张作业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听音乐走线;
  2、律动:5以内《变变变》
  3、(1)、创设环境:数字转盘放手里,转来转去真有趣,轻轻用手动一动,看看指向数字几?(教室出示数字转盘,请一名幼儿转一转,其他幼儿观察并大声读出数字)
  (2)、按数取物;
  a、请出一个小朋友,教师转动几就在魔术袋里取出几个物品;
  b、游戏:《找朋友》
  请出几个小朋友拿着托盘去在教室里找出与盘子里数卡数量对应的物品;(教师弹琴余下小朋友拍手唱歌)
  4、操作蒙氏卡片《数、物拼版1、2》;(孩子自己取出,教师可以结合数学转盘做游戏)
  5、教师讲解示范操作:纸张作业;
  6、分组活动,完成纸张作业;
  第一组:操作《按数涂色》;
  第二组:操作《点子与数》;
  第三组:操作《按数盖印章》;
  7、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将学具及分组操作材料收拾整齐。
  8、活动延伸:
  (1)、完成《操作册》第2册第23---24页得活动。
  (2)、请家长在家陪同孩子完成《作业纸》第2册第45---48页的活动。

  教学反思
  在活动开始时,为了让幼儿注意力集中,我采用了走线和线上游戏(5---变变变)把孩子们带入了课堂上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个幼儿的兴趣都很大,在老师的引导都能自主的学习起来,有序的参加活动中(找朋友)的游戏,而且能有条理的操作自己的学具,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的三大目标1、能按要求取出相应数量的物品。2、能从多个物体中取出5以内的相应数量的物品。3、进一步了解5以内数的实际含义,理解数与量的关系。在活动的最后我安排了按数涂色和按数连线等操作题,受到家长的好评和孩子的喜爱。本节课总的来说课程内容安排的很合理,游戏和操作的材料、作业都很受孩子的欢迎,让幼儿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我发现因为课程的环节多,所以上课的时间有点长,到后来孩子出现要上厕所、有点坐不住等,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一定要注意课程上时间的安排一定要合理。

第6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6的加法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 和发展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

  活动目标
  1.根据同一事物的不同特征分解画面,感知分合式,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学习6的加法。
  2.引导幼儿学习用语言讲述算数所表达的用以。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学习6的5种加法;
  难点是:学习感知分合式;

  活动准备
  教具:实物图(一颗大树,6个苹果,1个大,5个小;2个红色,4个黄色;3个有叶子的,3个没叶子的)。
  装有6的5组加法算式礼物盒一个。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老师:“我们来碰球,你的球和我的球和起来要是6”。运用拍手游戏和碰球游戏。(在黑板上的一边写好6的分合式)。

  二,学习6的加法。
  1.引导幼儿仔细看图,分解画面。
  2.集中交流。
  3.带领幼儿读6的5种加法算式。
  老师:“我们把6的5种加法算式用好听的声音来读一读吧”。

  三,“小动物们送礼物”的游戏。
  1.老师:“我这里有一个礼物盒,这礼物盒里有着很多漂亮的礼物,但是你们要先读出老师出示的算式并回答问题才能得到很漂亮的礼物。(交代游戏要求)。
  2.老师口报应用题,幼儿口列算式。
  3.评价幼儿游戏结果。
  4.收拾学具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学会了很多,在快乐的心情中讲述,幼儿也很快乐的学习,而且6的加法算式他们全都学会了。最重要的是快乐,孩子们快乐,作为老师的我也很快乐。

第69篇、大班数学去做客教案

   活动目标:
  1.学看小区地图,根据地址信息找到准确住处。
  2.了解基本的方位关系,提升生活经验。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10页《去做客》;贴有幼儿照片及家庭住址的卡片(同一小区不同楼号、单元号、门牌号)。如:XX小区15-2-402、XX小区17-3-501;简易小区地图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认读家庭住址卡片。
  师:如果我们要去朋友家做客,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
  (1)出示数张幼儿家庭住址卡片,引导幼儿认读卡片内容。引导幼儿观察家庭住址卡片XX小区15-2-402:这位小朋友住在哪一幢楼?几单元?第几层?第几间?
  (2)请幼儿完整地说出这个小朋友的家庭住址。
  2.出示小区地图引导幼儿寻找最合适的路线。
  师:这几个小朋友同一个小区里,如果我们要去他们家做客,你们能快速的找到他们家吗?从哪个门口进入最合适?怎么走?(请幼儿画出从小区入口到目的地的路线,并说说理由)
  小结:我们要去做客,要先观察小区楼号的排列规律,确定最近的路线,再找楼号,最后找单元号、门牌号。
  3.分组活动:去做客。
  (1)集体解读操作方法。
  师:今天小动物也邀请我们到它们家去做客,你能找到它们的家在哪里吗?去小动物家要先找到什么,再找到什么,最后找到什么?
  师:我们先来找找熊猫的家在哪里?“1-106”这些数字各表示什意思?
  师:小兔、小猴、小鸡、小象、小牛的家在几单元几室?找到之后,将小动物粘纸贴在相应的位置。
  (2)幼儿分组操作
  (3)分享、纠错并改正。

第70篇、大班数学分饼干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进行平均分配,感知平均分配的简单规律并能初步运用于生活中。
  2、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探究的乐趣,发展思维能力。
  3、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视频一段、一体机。
  2、圆形若干、记录纸、笔、剪刀

  活动过程:
  一、回忆二等分、四等分的分法导入活动
  “上次活动中,我们学会了用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来将圆形饼干分成了2份和4份,今天老师请四个小朋友来做客,可是只有1块饼干要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呢?”

  二、幼儿操作,进一步了解二等分、四等分。
  1、一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幼儿讲述,教师操作课件)
  问:谁来告诉大家1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
  师幼小结:可以先把一块饼干四等分后分给了4个小朋友,每人拿到的就一样多了
  2、两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
  “2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请你们从盘子里拿出两块饼干,分给操作板上的小朋友,看谁分得快。”
  问:
  (1)2块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
  (2)有没有不一样的分法呢?(讨论不同分法)
  师幼小结:我们可以把每块饼干二等分或四等分后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一样多。

  三、自由探索将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的方法,并进行记录
  “3块饼干,要怎么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才会一样多呢?”
  幼儿操作,记录结果,教师以实物投影仪展示记录结果,引导幼儿讨论出平均分的方法
  师幼小结:3块饼干分给了4个小朋友,每人一样多可以用两块饼干进行二等分,一块饼干四等分的方法,也可以用每一块都四等分的方法来分。

  四、探索口香糖的分法
  1、4块口香糖分给4个小朋友
  “饼干吃完了,我这还有4块口香糖分给4个小朋友要怎么分呢?”
  个别幼儿回答,教师演示PPT
  2、5块口香糖分给4个小朋友
  “现在有几个口香糖,口香糖比小朋友多,这又要怎么分?”
  师幼小结:口香糖比小朋友多,我们可以先一个一个分,再把剩下来的进行等分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试试5个口香糖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呢?请你们回家去想一想。”

  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二等分、四等分为基础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活动中我以给小朋友分食物为主线贯穿活动始末,“分饼干”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一个圆形饼干的四等分为基础拓展到多个圆形的平均分配活动,,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

第71篇、大班数学排队买票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有的幼儿在排队时特别活跃,不能快速进行排队,在排队行进过程中总是左右摇摆,使队伍歪曲,且学生在摆动过程中易摔跤,发生意外。

  活动目标
  1、学会遵守幼儿上学规则,以及生活中的各种规章制度。
  2、为小动物的排队编号,试利用图片编故事。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遵守排队秩序,学会安全排队。
  难点:看图片编号,试编一个合乎情理的故事。

  活动准备
  幼儿教学用书A 《排队买票》
  教学挂图《排队买票》

  活动过程
  1 看挂图,看一看图片里有哪些动物?
  --- 小朋友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
  --- 小鸡、小狗、小猪、小兔、小松鼠、长颈鹿、小老鼠、大老虎
  2了解图中发生了什么。
  ---他们在哪里?干什么?
  ---游乐园,排队买票,去游乐园玩。
  3给小动物们编号。
  ---看小动物们排队,给队伍排号,看看谁排第几?小鸡是第几啊?
  ---第一。
  第二是……?
  ……
  ……
  --- 长颈鹿是第几呢?
  ---(七嘴八舌答案毫不统一)
  ---不知道了我们就一个一个数。(老师指学生数)
  ---1、2 、3 、4 、5 、6 、 7 。
  ---现在知道长颈鹿排第几啊?
  /---第7。
  ---最后一个是小狗。
  ---以后我们不知道数字后面是几了,就从头数一数,这样就知道了。
  再看图片说一说图片中发生了什么事?
  ---小狗要先买票,他欺负小鸡。
  ---那后来呢?
  ---长颈鹿把他调到后面去了。
  ---小朋友看图片讲一讲这个故事。(老师引导幼儿讲故事)
  ---听了小朋友的故事我们排队的时候可不可以插队?
  ---不可以,应该好好排队,一个一个地买票。

  教学反思
  幼儿在学习中理解能力其实很高,有的超出了教师的设想,他们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较成熟。教师应考虑到目前儿童的认知水平,适当提高对幼儿认知水平的情景假设。使教学最大程度接近幼儿最近发展区。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回应出乎老师的意料,他们能准确把握课本中的图片所提供的含义,并将其用语言表达出来。只有少数认知水平发展缓慢的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课文的含义,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慢慢认识到课文背后的意义——遵守规则,不能随意破坏规则。从而教师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的规则,交通规则,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习惯。
  通过本课程我应该及时纠正自己对幼儿认知水平的认识,针对本班不同儿童的发展设计课程,使每个儿童通过学习都有收获,有所发展。在教学中还应该加强教学组织策略的学习,使幼儿在学习中既能收获知识,又能收获快乐。
  以后再上本课我希望能在课程中加入一个排队的游戏,让幼儿能及时学以致用,同时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第72篇、大班数学文具小超市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会用算式列题。
  2,通过讨论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备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后才会用到的。
  3,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用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的文具布置“小小文具超市”。
  幼儿每人一份钱。(钱的数目从5~10)、每组一个塑料框
  计算用的纸和笔。
  有关“文具”的文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超市买文具
  1,教师:“再过不久,我们小朋友即将读小学一年级,上学时需要文具,今天,请小朋友到”文具小超市“买你们需要的文具。”
  2,每位小朋友从塑料框那那一份钱,请你用手中的钱去买文具,要求买的文具的总价格就是你手中的钱的数字。
  3,幼儿根据各自不同的数字购买文具,并用算式列出所购买的文具式题。
  4,请个别幼儿说说:我买了……文具,算题是……。

  二,讨论:哪些文具是一年级所必须准备的?
  1,每组小朋友把买来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是不是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2,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并能做出适当调整。
  鼓励幼儿把重复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并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认为是必须的的文具。
  3,集体讨论
  请个别小组展示所购买的文具。
  (1),请大家看看,哪些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说说你们的理由?
  (2),幼儿边说老师边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3),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文具是一年级小学生必须准备的?
  (4),师生共同总结。
  4,被排除的这些文具,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还是会用到,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文具吗?

  课后反思:
  1、重视对数学学习兴趣和情感的培养。
  幼儿园的数学不象小学一定要掌握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数学活动的兴趣,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为某一个数学活动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材料,甚至会结合故事、情景进行数学活动。
  2、将数学活动生活化。
  生活中的数学比较零散,大班进行10以内加减运算总会结合角色游戏。例如在数学活动“小兔文具小超市”的情境展开:小猪有一张一次性消费的9元券,它想去小兔超市买牙膏,店里有2元、3元、4元、5元等不同价格的牙膏,小猪想了想,买了2支4元的牙膏。
  这时老师提问:“小猪券上的钱用完了吗?你觉得怎样买才更加合理?”
  出现了3种不同的答案:
  1.券上还剩1元钱,小猪这样买就浪费了。
  2.小猪应该买2支4元的和1支1元的牙膏,这样正好是9元。
  3.买1支4元和1支5元。
  3、让幼儿与材料互动。
  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学经验的。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数的组成时,都是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数的组成,经过老师的点拨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

第73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长长的蔬菜教案

   教学目标:
  1、迁移已有经验,学习用自然物一个接着一个的方法测量出蔬菜的长度。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
  2、会用短线、圆点、简单的图形等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测量的结果。
  3、较细心地进行测量,乐意参加测量活动。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物质准备:长长的蔬菜实物若干,各种小型测量工具如回形针、棉签等若干,记录纸人手两张。

  教学过程:
  1、长长的蔬菜有多长?(导入活动)——教师: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很多的蔬菜,而且找到了很多长长的蔬菜,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长长的蔬菜?
  ——那这些长长的蔬菜有多长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量一量),
  2、迁移测量经验。
  ——用什么量?怎样量?引导幼儿迁移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请一个幼儿作演示用一个接着一个的测量方法测量丝瓜。
  ——量好后还要想办法记录下来,怎么记录呢?
  ——教师:有一根棉签就画一条短线,刚才量出来有几根棉签就画几条短线。教师在黑板上示范。那么除了可以画短线来表示,还可以画什么呢?(圆点、图形等)
  3、尝试测量蔬菜。
  ——提出测量要求:每张桌子上有两种蔬菜和一种测量工具,先量一种,然后跟对面的朋友交换。量好了从椅子底下拿出一张记录纸和笔用我们刚才说的方法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对记录有困难的进行引导。
  ——请一组两个小朋友一起交流: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测量的,你们的蔬菜量出来有多长?教师引导幼儿从结果不同的小组中发现问题并讨论:为什么两个人用同样的工具量一样的蔬菜,可是量出来是不一样长的呢?引出测量方法的问题。
  ——教师依次出示三张图:请小朋友观察一下,每张图上都有哪些问题?教师小结:测量时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就容易量错。
  ——幼儿第二次测量,教师重点观察并指导测量的正确方法。记录好后让两个孩子相互验证测量的结果是否一致。
  4、尝试用多种工具测量蔬菜。
  ——刚才我们用了一种工具来测量蔬菜,现在请你们前后两组互相交换,试试用其他的工具去测量,然后也像刚才一样记录验证。
  ——幼儿操作。
  5、延伸活动——教师出示两根棉签和一根长长的丝瓜:现在赵老师手里只有两根棉签来量这根长长的丝瓜,怎么量呢?

第7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智力闯关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自编应用题必须有两个数和一个问题,能编出7以内的数的应用题并说出算式。
  2、体验创编过程的成功与快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1.师:(出示PPT)我们先来复习一下7的分合式有哪些,请小朋友来说一下。
  2.现在,谁能根据7可以分成1合6来列算式,提醒一下,这个分合式可以列出4个算式哦!
  1+6=7,6+1=7;7-1=6,7-6=1。
  小结:对于加法来说,小的+小的=大的;对于减法来说,大的-小的,对应的那个数就是答案。
  (出示第二张PPT),请小朋友来看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①草地上有1只黄色的蝴蝶,又来了6只粉色的蝴蝶,现在一共有几只蝴蝶?
  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应用题吗?(提示,加法两个,减法两个。)、
  经过第一个的练习,谁能自己说出这一个。
  ②草地上有5只灰色的兔子,又来了2只白色的兔子,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兔子? 列算式,5+2=7
  (根据上一个练习,同样请小朋友说出剩余的3个应用题)
  (出示PPt3)刚才小朋友说的都很好,那现在来看这一个,会的举手。

  活动延伸
  (PPt4)来看图,谁能根据这个图编出更多的应用题,列出更多的算式。
  (根据:树上树下;鸟的大小;尾巴的方向)

第75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铅笔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有六种不同的答案。
  2、能够在6种不同答案中找出相象的两组,并想办法做出记录。
  3、会用比较清楚的讲述自己的发现和记录,并关注和学习同伴的记录方法。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放大的记录单,水彩笔。
  2、幼儿用书第1、3页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分铅笔--学习7的分合。
  把铅笔分给两个幼儿,试试可以分几次,要求每次分的答案不一样,进行记录。

  二、师幼交流讨论"分铅笔"的结果。
  师幼共同检查结果是否有重复或遗漏,确认分成两份的6中答案:如有错误进行改正。

  三、尝试用标记表示两组相象的分法。
  1、幼儿观察6组答案,找找哪两组相似。
  2、师幼讨论:谁能有办法,让大家一下子就能清楚地看出记录单上的6组答案中,那两组是相像的?
  3、启发幼儿大胆地说出各自的办法。
  4、教师引导幼儿关注记录单上最后一列空格,针对"可以给这两组相像的分合式做什么样的标记?在什么位置做标记合适"等问题,鼓励幼儿发表格子的意见和理由。
  5、请一名幼儿在放大记录单的最后一列空格中,尝试用标记表示相像的两组答案。

  四、幼儿分组操作活动。
  1、翻片子。
  2、剪贴格子。
  3、分蜡笔。

  五、交流与分享。

  活动反思:
  《分铅笔》是让幼儿"学习7的分合,知道7分成两份可以有6种分法;能在6种不同答案中找出相像的两组,并想办法做出标记"。在上一次幼儿学习6的组成时,已做过"找出相像的两组作上标记",因此,幼儿结合7的分合,很快地就完成了作标记的任务,但有部分幼儿给三组相像的数做的都是同一个标记,经过引导幼儿马上明白并进行了修改。在第二环节分铅笔并记录时,我强调了"用什么方法,可以记得又快又准",并让幼儿完成后进行交流。我的本意是希望幼儿能从相像的二组数字中受到启发,能从一组分合数字中推导出另一组,这样的话,7的分合共有6种分法,只要分三次,就能得出6种结果了。从幼儿交流的情况来看,所有幼儿都运用了数字变大变小的规律进行有序记录的方式,说明幼儿已很好地掌握了数字渐变的规律,这和前几次活动一直在强调"有序"记录,发现记录中的秘密分不开的。在幼儿交流结束后,我展示了一组运用交换数字的方式进行快速记录的方法,给下次活动留下了伏笔。

第76篇、大班数学有趣的数字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我本次活动结合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电话,结合《纲要》中的主题目标,让幼儿主动的参与活动,有信心,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意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写简单的问题。

  活动目标
  1、尝试将数字进行六次不同的组合。
  2、能够熟练将数字排列成不同的号码。
  3、能积极动脑,树立自己解决困难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运用数字1——6进行多次不同的组合。
  难点:能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简单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物园图片。
  2、数字1——6,示范图一张(上面画有小猴子、小白兔、大象、大公鸡、小马、小牛)。
  3、幼儿作业纸,记号笔,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教师带幼儿听音乐进入活动室,边走边做动物模仿操。
  1、小朋友,刚才歌中唱到了哪些小动物?你的爸爸妈妈带你去过动物园吗?(请幼儿讨论交流)
  2、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参观一下动物园。(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物园图片,让幼儿对动物进行表象的了解)
  3、动物园参观完了,小朋友觉得心理怎样?可是刚才动物园下了一个紧急通知,今天下午举行运动会,可是小动物都不知道,请幼儿抓紧想办法通知他们。

  二、基本环节:
  1、讨论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由哪些数字组成的、由几位数字组成,每家的电话号码都不一样。)
  请几位幼儿说出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并比较。
  2、给小动物装电话。
  3、教师提出要求:用1、2、3、4、5、6这六个数字,数字不能多,不能少,不能重复;每家小动物的电话号码不能重复;每家小动物一个号码。
  4、出示示范纸,数字1——6,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给小动物编电话号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5、请小朋友做小小设计员,给小动物们编上电话号码。(为每一位幼儿发放作业纸)
  6、幼儿相互讨论、交流结果。
  7、请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设计结果,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鼓励。

  三、结束环节:
  小朋友们为小动物们编上了电话号码,小动物们知道这个事情,肯定会非常高兴,现在,咱们带上自己设计的号码,去找电信局的叔叔帮助小动物装上电话,好及时通知小动物们按时参加运动会!(放音乐;开汽车)

  四、延伸环节:
  幼儿编出更多的电话号码

  教学反思:
  幼儿通过《有趣的数字》主题活动,能够运用数字1——6进行多次不同的组合,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和解决困难的能力,结合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从交流、讨论、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第77篇、大班数学几点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了解钟面的主要结构。
  2、学习分辨分针和时针,并了解他们呢之间的运转关系。
  3、学习记录整点。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时钟钟面10个。

  活动过程:
  1、谜语引入。  
  嘀嗒嗒、嘀嗒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么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
  2、简单认识时钟的用途。
  ——提问个别孩子时钟的用途。
  教师小结:他能告诉人们时间,人们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时钟。
  3、认识钟面的结构。
  教师:出示一个时钟问:小朋友,你们看这个时钟表面有什么?钟面上有两根长度不一样的指针,两根指针一样长吗?介绍短针名字叫时针(也是大哥),长针的名字较分针(也叫二哥)。钟面周围有数字,有什么数字?这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钟面上有12个数字,数字从1开始按小到大、顺时针方向排列。
  4、认识整点。
  ——你们有谁会看时钟吗?你是怎样看的?个别幼儿回答。
  ——请个别幼儿来拨动指针,拨出你想要的整点呢?(多请几个幼儿来演示,没拨一个整点就展示在前面让幼儿观察)
  ——提问幼儿时钟整点时发现了什么规律?(整点时,分针总是指着12的,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点)
  5、了解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教师拨动时钟让幼儿观察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
  ——教师小结:时针和分针是同一个方向走的,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走一格就是一个小时,无论是几点整,分针总是对着12,时针对着几,就是几点整)
  6、游戏。
  我拨时间你表演,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教师拨时间,幼儿表演。
  ——幼儿两两拨时间表演。
  7、教师小结。
  时间是很宝贵,过去的时间不会在回头,结合日常生活教育孩子做事情要抓紧时间,如在每一个时间段我们规定要完成事情要抓紧时间完成,节约时间,我们才有更多的游戏时间。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我结合了之前看的“精品课”进行设计,活动流程基本都一样,但活动的效果却不理想,原因一: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这个活动最失败的地方。原因二:没有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语言的组织不够精炼。
  在这个过程中活动流程是完成了,但由于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如没有根据孩子的已有经验(大部分孩子对整点都已经认识)调整活动的重点,在孩子已认识整点的情况下,应把侧重点放在探索时针与分针的运转规律方面。
  另外这是孩子大班的最后一个学期,考虑到“幼小衔接”,在教学的方法上我也做了一些调整,如以故事情节、情景的引入相对减少了,这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孩子的学期兴趣,这种比较直接的教学方法孩子可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如与孩子共同讨论制定相关的课堂纪律,让孩子清楚课堂纪律,才能自己管好自己。
  在第二组的活动时,我同样也是按第一组活动时的流程进行,但做了小小的调整,如针对孩子已有整点的经验,我把重点放在探索时针与分针的运转规律,活动中通过操作时钟让孩子观察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走的?通过几次操作观察,孩子基本上都能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时针和分针是同一个方向走的,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走一格就是一个小时。同时活动中加入了少许的情景把时针说成大哥、分针是二哥,说时间的时候要先叫大哥再到二哥,通过这中具体的比喻孩子基本上都掌握了整点的认识,加入了情景孩子的学习兴趣也相对提高了。

第7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钟表--整点钟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课前的了解中,我发现有好多孩子都骄傲地捋开袖子向我展示他漂亮的手表,有的是有分针和时针的,也有的是电子表。但是大多数孩子不能迅速准确地看时间,不了解钟面内容,不认识整时。因此,本节课主要学习任务定位在:
  1. 贴近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鱼水之亲”。
  2. 重视动手操作,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

  活动目标
  1、能辨认出钟表上的整点、半点。
  2、知道时针、分针及其表示时间的关系。
  3、帮助幼儿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幼儿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整点钟
  活动难点:整点钟的两种表示方法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幼儿自制小钟表等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快看,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哦,是小天使。(幼儿扮小天使与小朋友对话)小天使要带我们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正是秋季,我们沿途可以欣赏秋天的美景。我们可以开汽车,可以开宇宙飞船,开火车,也可以和小动物搭伴去。Ok,let’s go!
  播放课件音乐《秋天多麽美》,师幼开始热身运动。
  大家快看,我们的目的地到了——钟表王国。(师扮国王)欢迎小朋友们来做客!

  二、 了解钟表的种类及用途
  1、 了解钟表的种类
  请大家参观我们的王国,我们王国的人口可是相当多的,平时你们都在哪里见到过他们?(播放课件)
  2、 了解钟表的用途
  小朋友们可聪明了,谁知道我们的成员有什么作用吗?(幼儿思考并回答)

  三、 认识钟表
  1、介绍钟表:钟面、分针、时针、数字
  2、通过讲故事、直观教具演示的形式向幼儿再次介绍分针和时针,以及分针走一圈,时针才走一格。
  3、认识整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播放课件)
  4、介绍整点钟的另一种表示方法:电子表示法。如8:00

  四、巩固、练习
  1、游戏——“连线比赛”。(播放课件)
  2、幼儿动手操作“拨时间”。

  五、讨论时间的重要性,提出如何珍惜时间?

  六、师幼随音乐共舞。
  欢迎小朋友下次再来做客,Bye-bye!

  教学反思
  运用多媒体演示,借助孩子的想象,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活动中安排了观察、操作、议论、交流、归纳和整理等教学活动,让孩子自己发现钟面上有些什么,在交流中,孩子们把自己在平时积累的经验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和激发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交流中,较优秀的孩子充当小教师的角色,一部分小朋友在小组学习中得到了帮助,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凡是孩子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孩子们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幼儿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79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花包菜有多高教案

   活动目标
  1.有关注春天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和观察、比较能力。
  2.能寻找合适材料测量花包菜的高度。
  3.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和表达测量的结果。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观察春天植物的变化,找好室外观察测量的场地,在合适位置摆放笔、纸、板以及浆糊、胶带、钉子等材料,大展板一块,两盆花包菜。

  活动过程
  一、引发测量兴趣
  1.这两盆花叫什么?在哪儿见过?春天来了,你们发现花包菜变化了吗?
  2.弟弟妹妹很想知道花包菜有多高,你能用什么办法告诉他们?

  二、准备测量工具
  1.讨论:什么材料和工具可以测量出花包菜的高度呢?
  2.幼儿在教室里寻找合适的测量工具。(如:塑料拼插条形玩具、水彩笔、长纸条、筷子、数学操作材料等,提示有困难的幼儿可以请老师或小朋友帮忙。)

  三、测量花包菜并做记录
  1.幼儿带好测量工具和材料,到户外种植的花包菜处现场测量。(老师观察幼儿如何测量,并在测量范围内准备一些工具,便于有需要的幼儿调换。)
  2.交流测量经验,发现问题,讨论并解决测量中的问题。例如:自己使用了什么工具:测量的起点在哪里;测量工具和花包菜不一样长怎么办等。
  3.再次测量并做测量记录。
  4.讨论如何记录测量结果。
  5.幼儿继续测量花包菜并用自己的方式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关注此环节的难点:①测量的起点。②如何处理测量工具和花包菜不一样长的问题。③幼儿是怎样表达、记录的。)

  四、交流、分享
  1.介绍各自选用的工具及测量结果。(将幼儿的记录表呈现在展板上。)
  2.与幼儿共同小结:使用了哪些材料做测量工具、用什么方法记录的。(感受记录方法的多样性,鼓励幼儿寻找更多、更合适的材料做测量工具。)

  活动延伸
  1.继续探索用相同的材料测量结果会怎样。
  2.比较花包菜的高矮,并尝试分析原因。

第80篇、大班数学数一数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学期,大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数的分合和10以内数的加减了,针对孩子们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情况,我将数学内容的学习融入故事、图片、游戏等活动中,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加减法间的关系。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幼儿能正确、迅速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3.逐步培养幼儿数学思考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等。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自主学会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一幅
  2、小鸭子、小鱼、苹果、小花等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游戏:教师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引入话题
  师:刚才我们变了很多小动物出来,今天小动物们都来森林里玩了,看,哪些小动物来了 …
  2、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背景图内容

  二、教师出示背景图
  1、引导幼儿看图回答问题
  池塘里先游来了5只小鸭子,又来了2只小鸭子,现在,池塘里一共有几只小鸭子?
  3.启发幼儿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4.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5.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
  6.提问:如果池塘里先游来2只小鸭子,后游来5只小鸭子,应该怎样说出算式?
  7.请幼儿说出相关的算式

  三、教师创设情境并提问
  1、师:池塘里的7只小鸭子有2只玩累了,先回家了,现在池塘里有几只小鸭子了?
  2.指定幼儿回答并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3.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4.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

  四、以相同方式请幼儿看图说出相关算式
  师:天空中有6只小鸟,又飞来了两只,一共有几只了?
  请幼儿讨论并回答。
  师:大树上有10个苹果,被小鸟捉走了两个,还剩几个?
  以相同方式请部分幼儿说出算式

  五、活动结束:
  游戏——邮递员
  请幼儿以“送信”的方式大声说出信封上的数学算式,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反思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幼儿主要是看图应用题。可我们要注重幼儿对数学信息的发现,与数学信息的组织,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看图练习题加上数学语言,组织形成一道解决问题,一来增加兴趣,二来为进一步应用题学习打下基础,是十分可取的。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应该把应用题的教学溶入每节课当中,减化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使幼儿接受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单一只教应用题的效果好得多。

第81篇、大班数学倒计时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倒计时的含义,对计算倒计时的方法产生兴趣。
  2、体会倒计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相关图片若干、月历、笔。

  活动过程:
  一、模拟看红绿灯过马路
  1、导入:前几天老师在马路上拍了两张照片,这两张照片哪里不一样?
  思考:人行红绿灯跳动的数字不一样和我们过马路有关系吗?
  2、模拟过马路(两名幼儿先后模拟过马路,其余幼儿倒着数)。
  3、说说各自的发现:这里的数字是倒数的,数字越来越小,时间越来越短……
  体会绿灯上的数字告诉我们,时间越长过马路越安全,时间越短,过马路越危险。有了倒计时,我们过马路就更加方便、安全了。
  4、绿灯上的数字是怎么变化的?(了解用倒着数的方法发现数字是由大到小表示时间由多到少的变化)

  二、寻找生活中的倒计时
  1、说说生活中的倒计时现象。
  2、教师依次出示照片,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倒计时现象。
  3、进一步发现在使用倒计时时,有的倒计时用“秒”(奥运会开幕式、火箭发射等),有的倒计时用“分”(电扇、微波炉、电热毯),有的倒计时用“天”(世博会)。

  三、尝试计算倒计时
  1、激发幼儿计算倒计时的愿望:3月20号,我们要去春游了,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春游倒计时牌吧。
  思考:今天是几月几号?除了要找到今天的日期,还要找到哪个日期?
  2、交流采取计算倒计时的方法,如:顺着数;两个两个数;倒着数;春游的那天不算进去等。
  3、发现有了春游倒计时,让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今天离春游还有11天,可以在这一段时间里为春游做准备。

  活动延伸:
  1、为最近的节日做倒计时牌。
  2、为离园做倒计时牌。

第8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图形分割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经历圆形与三角形的分割与拼和的过程。
  2.初步体验图形之间的包含关系。
  3.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4.感受操作活动的乐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圆形,三角形。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对图形进行不同程度的分割。
  活动难点
  大胆的使用剪刀分割图形

  活动过程
  1(1)教师出示圆形,问小朋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图形?(圆形)
  在你的桌子上找出和老师一样的图形举起来。
  (2)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用圆形给你们变个魔术。(老师用剪刀把圆形分成两个半圆)睁开眼睛看一看,老师把圆形变成什么样了?
  你知道老师是怎么变的吗?(教师示范剪的方法:先将圆形对折,然后沿着折线剪开)
  (3)试一试,把你的圆形也变一变吧。
  (4)把你剪开的图形再拼成圆形吧。
  2.三角形的分割方法同上。

  活动反思:
  上这节课之前我还在想我要不要帮小朋友把图形上的线折好先,因为我怕他们圆形对折折不来,后来想想还是没有折,孩子们开始折的时候我就对着看,他们折的非常好不是我想象的,当他们剪出两个半圆的时候可开心了,我让他们在拼回去的时候,他们竟然发现了两个半圆快合到一起的时候像一个嘴巴。有人说又像剪刀。有时想想我们也太小看他们了其实有的事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人他们自己去想孩子的思维是无限的

第83篇、大班数学编译密码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已学过10以内的加减,为帮助幼儿复习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单数、双数、相邻数等知识,培养幼儿的运算兴趣,我选择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编译和破解等游戏方式,复习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单数、双数、相邻数等知识。
  2、幼儿初步运用正向、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运算,培养幼儿的运算兴趣。
  3、幼儿充分感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表一(朱老师)
  9 0
  2、图表二(季老师)
  9 9 9
  2-1 6-3 4-4 4+1 5-3 6-5 7-4 7-6
  3、图表三(幼儿园)
  7-2 3-2 5-4 2+1 7-4 6-5 4-2 3+3
  0 8 8 9
  3、电话号码记录纸
  4、幼儿准备:熟悉自己家的电话号码;铅笔、橡皮。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师:昨天晚上,我接到我们班的朱广文小朋友打给我的电话,他说在家很想老师和小朋友们,那你们想不想他?如果想他,怎样和他联系?
  (让幼儿自由讨论,引出打电话的想法。)
  2、师:他妈妈的手机号码是(出示电话号码13062913897)。我们来数数手机号码有几个数?(幼儿一起点数,11个数字)第2位数是几?第3位数是几?倒数第3位数是几?

  二、破解电话密码。
  1、破解朱老师的电话密码——复习巩固
  设疑激趣
  师:朱广文小朋友想我们了,就打来了电话。你们或者是爸爸妈妈如果有事要跟老师讲,也可以给老师打电话。你们知道朱老师的电话号码吗?她的电话号码是带密码的,我想请你们解一解、猜一猜。
  破解密码
  师:朱老师电话号码的数字分别是(出示图表1):第一个数是顺数排第一的数……第二个数的相邻数是7和9……第三个数是9,第四个数是顺数排第五的数……第五个数是排第一的双数……第六个数是比10少1的数……第七个数是0……第八个数是排第四的双数……第九个数它的相邻数是3和5……第十位数是比9少1的数……第十一位数是5和7的相邻数。这个电话号码是多少? (18952908486)
 验证号码
  师:你们猜出来的电话号码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打一下,听一听?
  (朱老师的电话铃声响):是不是朱老师的电话号码呀?(是)你们真棒!
  2、破解季老师的电话密码——集中检验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我的电话号码呀?我的电话号码也是带密码的.我设置的密码和林老师的不一样,都是加法和减法的得数,请你们认真看一下,解一下。
  3、破解幼儿园的电话密码——督促检查
  师:我们幼儿园的电话也都是加法和减法的得数,请你们也来解一下。
  (全体幼儿一起验证对与错。)
  师:这是我们幼儿园的电话号码,一共几个数字组成?(12个)和刚才我们破译的手机号码有什么不同呢?
  师:你们知道0511这四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吗?(家里固定电话、小灵通所在地区的电话区号,南京025、上海021……)
  师:假如我们班有你的好朋友回自己老家过年了,在拨打她家的固定电话时,前面应加拨什么?

  三、幼儿编译密码
  1、师:你们知道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吗?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一张记录纸,上面有你家人的电话号码,请你把它们也编成密码,待会儿让大家破解一下。
  2、幼儿各自编译自家的电话号码。
  3、幼儿互解密码并验证。

  四、小组练习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老师和朋友的电话号码记录到自己的电话册中,并保持经常联系。

  活动反思
  把10以内的加减用解密的方法让幼儿来练习,幼儿对活动非常有兴趣,从中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孩子们积极动脑发言,课堂气氛较活跃,解题迅速,效果很好;但也存在不足,在引导幼儿观察手机号与固定电话不同之处时,我担心幼儿讲不出来,太急燥了自己直接告诉幼儿了这是区号,可能有些幼儿还不太理解,以后在活动中,要多多放手让幼儿去领会。

第8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6以内的序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序数这个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序数的认识是零散的、无意识的。所以我尝试用游戏的形式,将“认识5以内的序数”作为教学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活动中认识、学习序数。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认识序数的含义,会用点数的方法确定物体的排序顺序。
  2、会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
  3、培养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幼儿的逆向思维。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从左到右,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难点: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两个方向同时排列物体的次序的综合练习,将学习内容难度加大。

  活动准备
  1、火车图片一幅(画有6节车厢分别为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紫色、粉色)。
  2、小动物图片6张(小熊、小猪、小狗、小鸡、小猫、小兔)。
  3、楼房画一张。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小动物坐火车旅行”,帮助幼儿认识“6”以内的序数。
  (1)教师出示火车图片(火车头朝左),引导幼儿观察。
  导语:“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准备乘火车去旅行。现在火车开来了。”
  提问:①这辆火车有几节车厢?每节车厢的颜色一样吗?(6节)
  ②第一节车厢是什么颜色?第二节车厢是什么颜色?黄色的是第几节车厢?绿色的是第几节车厢?
  (2)教师边出示小动物图片边提问:
  ①哪些小动物都来乘车了?(小熊、小猪、小狗、小鸡、小猫、小兔)。它们是怎么排队的呢?谁排第一,排在第三的是谁呢?小猪排第几呢?小鸡排第几?
  ②火车快要开了,小动物上车了,小猪说我要坐第五节车厢,我请一个小朋友帮我把小猪送上车。(送到后和小朋友一起检查有没有送对)
  ③小猫说我想坐第三节车厢,但我不知道第三节车厢在哪,想请小朋友帮帮我。(请小朋友帮送,在检查有没有送对)
  ④请小朋友把剩下的小动物都送上车。
  ⑤我们来检查一下小动物都坐在第几节车厢。(从第一节开始数)
  2、引导幼儿感受不同方向物体的排列次序。
  ①教师:“小动物们玩得真高兴,玩了一天也累了,它们调转火车头准备回家了。(变换火车方向,车头朝右)请你们看一看现在小猪坐在第几节车厢?原来小猪坐第几节车厢啊?小猫现在坐第几节车厢,原来坐第几节车厢?为什么变了呢?”
  小结:火车调头了,火车头在左边的时候,我们是从左边开始数,火车头在右边时,我们从右边开始数,数的方向改变了,小动物排列的次序也改变了。
  ②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从右边开始数,小狗在第几节车厢,从左边开始数,它在第几节车厢?从右边开始数,小熊在第几节车厢,从左边开始数,它在第几节车厢?
  ③强调数的时候要注意方向,从哪边开始数。
  3、学会用第几层、第几号的形式来表示动物的住处。
  (1)出示楼房
  提问:①楼房一共有几层?
  ②第一层在哪里?(下面)
  ③数楼房要从哪儿开始数?(从下往上)
  教师小结:我们数楼房时应该从下往上数。
  ④引导小朋友数一遍楼层。
  (2)让幼儿学会用第几层、第几号的形式来表示动物的住处。
  引导语:“小动物们都累坏了,都想回到了自己的家。但这些小动物都是新搬来这里的,不记得自己住哪一间了,它们只记得自己的房号,想请小朋友帮忙找一找自己的房间,小朋友愿意帮忙吗?
  (3)小熊说我的房号是402,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找一找。
  (4)和幼儿一起分析,402表示小猴住在第四层,第二个房间,我们一起数一数,402在哪里。
  (5)小狗说我的房号是306,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找一找。
  (6)询问幼儿306表示什么,在和幼儿一起把小狗送回家。
  (7)请幼儿上来把其他小动物送回家。
  活动延伸:
  1、 在活动区投放可以排列序数的材料供幼儿进行操作。
  2、 在日常生活中,如站排、户外游戏时渗透序数。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游戏贯穿,环节安排层次清晰、过渡自然,幼儿参与积极性较高。从学习从左到右的方向送小动物上火车旅行,再到小动物回家时调转方向,学习从不同的方向来说出“第几节车厢”,第三个环节则是送小动物回家,将难度提高,让幼儿学习从两个方向同时确认次序。
  第三个环节是难点,由于担心幼儿不明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了较多时间进行讲解和示范,导致了幼儿的注意力有一些分散,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教学活动要注意教师语言的简洁、精炼,让幼儿多动手进行操作,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85篇、大班数学趣味拼搭教案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是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幼儿在感受过程中关键点是对于不同图形中共用边的感知与理解。

  活动准备:
  火柴棒若干根、记号笔、纸。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魔术,大家想不想学呀?
  2、出示两个三角形,提问:它是由几根火柴棒拼搭成的?
  3、教师变魔术:我要拿走一根火柴棒,还剩几根?我用五根火柴棒也能搭两个三角形,你们信吗?
  4、谁看出了其中的秘密?为什么五根火柴棒也能搭出两个三角形?(因为它们有一条公用边,它叫“公用边”)

  (二)教师启发幼儿用火柴棍拼搭图形,感知图形边的共用特征。
  1.请小朋友用5根火柴搭出两个三角形。(个别幼儿示范)
  2.请小朋友用6根火柴拼搭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个别幼儿示范)
  3.请小朋友用7根火柴拼搭一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个别幼儿示范)

  (三)幼儿操作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1.出示记录表,提出拼搭的要求。
  (1)用最少的火柴棒搭出五个正方形。
  (2)将你搭出的图形画出来。
  (3)记录你所用的火柴棒的数量。
  2.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进行指导。
  3.活动评价。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班级进入区域继续利用我们的棒来继续变魔术,用最少的火柴棒搭出五个三角形。

第86篇、大班数学小熊分饼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将数学回归社会,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面对生活情境中产生的矛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幼儿平时特别喜欢自己分点心、分玩具、分学习用品,但也常常因分的不公平而找老师帮忙。我结合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设计了“小熊分饼”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 “教”小熊学本领的游戏方式来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二等分。

  活动目标
  1、尝试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进行二等分,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在为小熊分饼的过程中体验帮助动物朋友的快乐。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尝试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进行二等分,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在为小熊分饼的过程中体验帮助动物朋友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熟悉的故事两只小熊以及常见的几何图形。
  2、材料准备;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图片若干,剪刀、水彩笔、操作练习纸人手一 份,展示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都听过“两只小熊”的故事。因为两只小熊不会公平的分饼,而因此打起架来,所以他们想学会公平分饼的方法。你们看他们来啦。
  师;你们能帮帮他们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带来啦那些不同形状的“饼”

  二、学习二等分
  一;学习分圆形的饼
  二;集体验证幼儿的分法是不是正确的。
  教师小结;把一个圆饼对折可以分成相等的两份,形状一样,大小一样就事二等分啊 。
  二;学习分正方形、长方形的饼
  1、引出任务
  师;他们学会啦分圆的饼,不会其他的形状的饼我们再来教教他们。
  2;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要知道正方形的饼和长方形的饼是不是一样大,可以通过边对边,角对角,上下左右对称看是不是一样的啊。

  三、找出二等分的礼物
  1;交代任务
  师;他们在大家的帮助下学习了二等分的方法。下面是一张他们带来的礼物单,他们要来看看你们能不能办二等分的礼物找出来。
  2;幼儿在人手一份的操作练习纸上找出二等分的礼物。
  3;集体交流、验证。
  四;延伸活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小熊分饼的故事引导出的图形二等分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比较贴近生活,因为在孩子的生活中有很多要分的如蛋糕、水果、饼干,可以让幼儿来分。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在辨认礼物单上的二等分的时候,有的只看左右而不看上下,有的只看上下而不看左右,有的只看形状而不看大小,所以在这个环节出错比较多。说明有的幼儿还没有来理解二等分的概念。

第87篇、大班数学二等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活动,学习将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愿意参与讨论活动,探索不同材料的二等分方法。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分别在两块黑板上布置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及它们的大盘子。
  2、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彩色纸若干,剪刀人手一把。
  3、每人一份食物:饮料、糖果、花生、方形面包片、豆腐干、干果
  4、人手一套工具:两个小盘子、两个小量杯、纸条、线、尺、餐刀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小熊宝宝,另外一个是小熊
  贝贝,这一天熊妈妈买了一些各种口味的饼干,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吵着要吃到每种口味的饼干,这可难住了熊妈妈,怎么办呢?

  二、第一次尝试:二等分长方形
  1、请幼儿尝试将长方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师: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把长方形的饼干
  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好吗?
  2、幼儿尝试操作,将长方形二等分,教师巡回观察幼儿
  的操作,鼓励幼儿想想有几种分法。
  3、尝试操作后提问
  (1)师:请**小朋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
  怎么知道分出来的两份是一样大的?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边操作课件边提问:原来长方形的饼干和现在分出来的一份饼干,谁大谁小?
  (2)小结:像这样把一件东西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叫
  做二等分,二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样大的。而且每一份都比原来的整体小,整体比部分大。
  4、师:现在我们把二等分后的饼干分别送给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吧!(幼儿把分好的饼干分别放进宝宝和贝贝的大盘子)

  三、第二次尝试:二等分正方形、圆形、椭圆形
  1、熊妈妈这里还有许多各种形状的饼干要分给宝宝和
  贝贝,你们愿意再来帮熊妈妈分一分吗?记住要二等分噢,不然宝宝和贝贝会不高兴的。
  2、幼儿自由选择图形进行二等分操作
  3、幼儿将各种形状二等分后,贴到宝宝和贝贝的盘中。

  四、第三次尝试:实物二等分
  1、师:为了感谢小朋友,熊妈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好吃
  的东西,有、面包、豆腐干、花生、糖果、饮料……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分成相等的两份呢?
  2、师带领幼儿集体观察、交流:你分的是什么?使用什
  么方法来分的?(用了什么工具)分得对吗?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为什么?

  五、师:现在让我们拿着自己二等分后的食物一起回教室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吧!

  活动反思:
  在我园“园本教研”中,我有幸参加了“一课多研”活动,我把大班的“二等分”这一活动经过了“设计-教学-再设计-再教学”,其中自己也经历了不断的反思。
  在数学活动中,幼儿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教师设计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操作兴趣,探索效果也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
  1、紧扣活动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规律操作
  材料的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幼儿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所以“操作材料应暗含幼儿通过操作能够达到适宜的教育目标的内容。”在第一次设计的二等分图形材料,请幼儿帮忙分窗纸,通过这样的操作,幼儿能将材料分成两份,但目的性很不强,对于相等的两份概念不清,整体与部分也难搞懂,贴的窗花较为凌乱,所以在设计操作材料时,教师要从目标出发,把教育意图和要求融入到每一种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价值,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如在第三次设计的方案中,把图形材料设计成饼干及设置的给熊哥俩分饼干的情境,幼儿把二等分的概念深入理解后,把饼干整整齐齐的分别置于两个盘中。
  2、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
  操作材料的难易度应适中,既不能让幼儿轻而易举地得到答
  案又不能使幼儿觉得太难,失去操作兴趣。
  在活动中,提供的材料难度应层层递进,由简到难,在“二
  等分”这一活动中由让幼儿尝试多种方法二等分一个图形——用多种方法二等分其他图形——二等分不同实物。
  由于同一年龄班的幼儿的发展水平并不平衡,所以应从不同
  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最近发展区”出发,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操作材料,逐步达到目标。
  3、要多样化
  操作材料的多样化有利于幼儿独立思考,相互学习,获得更
  多的信息,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的实物,准备了颗粒状态的、液体状态的、固体形态的,这些材料难易程度不同,供不同幼儿选择,幼儿也可选择不同的材料。
  另外,数学知识存在一定联系,在设计操作材料时,我提供
  幼儿的测量工具,以激发幼儿回忆先前的学习经验,调动幼儿的操作经验,促进了学习能力的迁移。

第88篇、大班数学感知几何形体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立方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了解正方体的特征。
  2.能开动脑筋设计制作教具。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正方体积木若干、同样大小的白色及彩色的正方形纸若干。
  2.制作礼盒的平面图形若干、正方体的插片若干。
  3.胶水及彩色水笔。

  活动过程:
  1. 分组操作,感知正方体的特征
  第一组:做礼品盒。用画有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的图形纸,动手动脑做成礼品盒。
  第二组:做数学角教具。“数一数,这块积木有几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的面,就拿这样的正方形的纸,在每张正方形的纸上写1个数字或符号(+、一、×),写好贴在积木的每一个面上,供数学教学游戏用”。
  第三组:让积木变漂亮。“这些积木旧了,你们数一数它们有几个什么形状、大小是怎样的面?”“请你选用大小、形状一样的彩色纸,把积木贴起来。”
  第四组:插积木。用插片插出一个正方体。2.教师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1)“礼品盒是什么形状的?数数看,它有几个面,大小是怎么样的?是什么形状的面?”
  (2)“你们给数学角做的教具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几个什么形状的、大小是怎样的面?每个面有几个数字?”“用你们做的玩具,合在一起给小朋友出一道算术题好吗?”
  (3)“这些五颜六色的积木真漂亮!数数看,一块积木用了几张什么形状的、大小是怎样的纸贴好的?你们把积木摞在一起吧。”
  (4)“插了这么多积木,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插好一块积木需要用几块插片?插片的大小一样吗?一共有多少块积木?能用这些积木搭成一个大正方体吗?试试看。”

第89篇、大班数学铺地砖教案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对称的含义,认识较复杂图案的对称关系。
  2、学习跟同伴合作摆出对称的身体造型。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小、颜色不同的四种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梯形图卡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出示已折好的对称“三角形”
  1、让幼儿猜猜后面是谁?(幼儿:三角形)
  2、为什么会是三角形呢?说说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我们把两个大小一样、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二、找朋友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多组对称和不对称图形,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它们为什么会是朋友,在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一同:形状、颜色、图案、位置的相同之处。感觉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
  1、让幼儿说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对称物体;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身体上对称的地方。

  四、画对称图案
  1、在操作纸上先画对称图,再涂上漂亮颜色的对称图案。
  2、作品分析,对画的好的进行表扬。

第9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3的组成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幼儿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来学习3的组成,知道3有2种分法和掌握数分合的规律。
  2、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同伴之间的协助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分合式卡片;录音带;立体纸板树三棵;纸制半个苹果若干(写有1、2数字);纸制鞋若干对(写有1、2数字)。

  活动过程:
  1、游戏:开火车
  教师以“开火车”游戏来引导幼儿复习10以内的数。教师问:“小朋友,我问你,我的火车几点开?”幼儿回答卡片上的数:“X老师,我告诉你,你的火车X点开。”
  2、游戏:我们都是好朋友
  (1)、请3个幼儿为一组,手拉手边念儿歌边走动:“你拉我,我拉你,我们都是好朋友,你蹲下我站起。”儿歌念完,有的幼儿蹲下,有的幼儿站起,请一个幼儿在黑板上用分合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继续游戏,引导幼儿把每一次游戏的情况记录下来。
  (2)、教师引导幼儿小结游戏的情况,把3的2种分法列出来,引导幼儿发现几组分法里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知道分合的交换规律。
  (3)、把3的几种分法用综合式的方式记录,引导幼儿发现两边的数字排列规律。
  3、游戏:啄木鸟医生
  以苹果树生病,请小朋友扮演啄木鸟医生为果树治病为引子,请幼儿把两个分半的苹果合在一起,要求两半个苹果身上的数字合起来是3。
  4、游戏:鞋子配对
  把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每组幼儿两个两个排在一起。游戏开始,每组一对幼儿合作找到一对鞋子,要求两个鞋子上的数字合起来是3。看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对。
  5、教师小结。  

第91篇、大班数学小熊寻宝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七巧板,初步了解七巧板的拼搭规则。
  2.借助课件,尝试以多种方式用七巧板拼搭相关图案,感受七巧板的有趣。
  3.提高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了解七巧板的拼搭规则。
  活动难点:
  能够尝试以多种方式用七巧板拼搭相关图案。

  活动准备:
  1.《小熊寻宝记》课件。
  2.七巧板(每人一份)。
  3.教师七巧板操作卡片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认识七巧板
  1.(出示课件)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朋友,看看是谁?(小熊)它有一套心爱的玩具--七巧板。
  2.七巧板里有哪些图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三角形?认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小结:就是这七个图形组成七巧板,"它们就像是7个好兄弟,相亲相爱不分开"。

  二、自由探索,初步感受七巧板的拼搭规则
  1.小熊很喜欢变魔术,瞧,它用七巧板变出了什么?
  2.你们想不想玩玩小熊的七巧板?把它拿出来玩一玩吧。(幼儿操作)
  3.谁来说说,你用七巧板拼的什么?
  教师小结:七个图形组合起来,就变成不同的图案。

  三、尝试用七巧板拼搭不同图案,大胆挑战,体验拼搭成功的乐趣
  1.师:(播放课件)小熊一直想要一根魔法棒。终于有一天,它知道了魔法棒的消息,于是,小熊迫不及待带着它的七巧板出发了。小熊带着七巧板走到岸边,想要过河,可是该怎么过去呢?提供"小船"的结构图,幼儿看图拼搭,教师指导。
  2.(播放课件)小熊过乘着小船过了河,来到草地上。天黑了,小熊累了想休息,这时该怎么办呢?(搭一顶帐篷)提供"帐篷"的外形轮廓,探索几种不同的拼搭方法。
  3.(播放课件)第二天,阳光明媚,小熊带上七巧板继续出发。走过森林,来到一个山洞前。小熊走进去,发现了藏宝箱。可是,宝箱却打不开,为什么?(因为有锁)创设集体合作的氛围,幼儿完成"正方形"图案,打开宝藏箱。
  4.(播放课件)藏宝箱打开了,小熊终于得到了想要的魔法棒。小熊带着魔法棒,心满意足的回家了,为了谢谢大家,决定要把好玩的七巧板送给大家。

  活动延伸:
  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七巧板真好玩,它还可以变出很多不一样的魔术呢,让我们带着小熊送给我们的七巧板,再去探索更多有趣的玩法吧。

  教学反思:
  1.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让孩子边动手摆边说。激发了孩子的活动兴趣,使孩子在看、听、想、摆、说的游戏过程中掌握了七巧板的"玩法"。使孩子体会到了"玩中学"的乐趣。
  2.在游戏中孩子以集体、个人、小组等方式进行。特别是在小组活动中孩子体会到了合作、分享、参与的快乐。
  3.此次活动虽是一节拼图活动,但是孩子把已有的知识进行了综合运用,并有个别孩子进行了再加工。
  如果再上这节活动课,我不仅要充当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还要充分参与到游戏中去,与孩子共同探索,共同成长,共同欢笑。

第9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月历宝宝教案

   设计意图
  数学是抽象性、思维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指导幼儿粗浅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和各种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通过指导幼儿初步感知时间这个概念,发展幼儿的“时间感”。建立幼儿的时间观念,是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逐步形成的。
  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识字较多,知道了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概念,知道了一星期的形成。为此,我在活动设计中,将“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数字和故事巧妙结合,使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留下余地。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3.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活动难点: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1、4、7、12、31、30、28、365”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05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12、30、31、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日历。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并提问有几座房子?大的有几座?小的有几座?
  2.出示数字卡(12、30、31、365、28),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设疑:为什么老师把有的房子画得大,有的画得小呢?
  请小朋友把自己椅子下的小本子拿起来,分别认这些字。再把小本子藏好。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4.引导
  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探究回答问题:很久以前的这个妈妈的名字叫什么(年)?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日)?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12座)?这些房子的名字叫什么(月)?大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1、3、5、7、8、10、12)?小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4、6、9、11)?大月有多少日(31天)?小月有多少日(30天)?顶小的月是几个(1个)?有多少日(28天)?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365)?(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5.猜谜。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了解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6.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2.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到了“特殊”一年就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附:
  自编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妈妈,妈妈的名字叫年。她有365个孩子,他们的名字都叫日。一天这位妈妈为孩子造了12座房子,大房子有7座,小房子有4
  座,最小的房子有1座,这12座房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月。等房子造好了,这个年妈妈就让孩子住在房子里,为了使房子不挤。年妈妈就在大房子里住31个孩子,小房子里住30个孩子,最小的房子里住28个孩子。
  自编谜语:一个小本子,天天挂墙上。一天撕一张,过年就撕完。

第93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设计门牌号码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
  2、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体验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教学挂图(一)中1~10的数卡(2~3套),教学挂图(四)中小动物楼房。
  2.学具:操作材料,1个空白信封,铅笔。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许多数字,你在哪里见到过数字?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2、引导幼儿从时钟、电话、汽车站牌、商品标价等多方面感受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了解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教师:你家的门牌号码有数字吗?门牌号码上的数字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如果我们家中的地址没有数字,会发生什么问题?
  2、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四)及信封,以“小狗邮递员来到小动物楼房前不知道把信送给谁”为由,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原因。

  三、讨论明确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1、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隔壁邻居家的门牌号码及楼上和楼下邻居的门牌号码又是多少。教师随幼儿的讲述进行记录。
  2、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记录的门牌号码,如401、402、503、604等。

  四、教师:你知道这些小朋友家住在第几层楼第几间房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1、讨论:小朋友的家是401,隔壁是402,为什么前面的数字都是4呢?为什么小朋友的家是401,楼上是501,楼下是301呢?为什么后面的数字都是一样呢?
  2、引导幼儿发现门牌号码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后面的数字则表示楼层中的第几间,401、501楼层不一样,位置一样,401、402楼层一样,位置不一样。

  五、尝试给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
  1、教师出示“小动物楼房”的作业单,交待设计门牌号码的规则与要求。

  六、 教师:看看小动物住在新楼房的哪一层?然后为每家设计门牌号码。每家的号码不能相同,要让别人能从门牌号码中看出每只小动物住在几楼,谁和谁是隔壁邻居,谁和谁是楼上楼下的邻居。
  1、幼儿为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教师对出现困难的幼儿给予引导和帮助。

  七、展示布置设计结果,相互学习同伴间的各种设计。
  1、请幼儿将自己设计的门牌号码展示在绒板上,并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
  2、观察个别幼儿的作业单。

  八、教师:这幢楼房都有哪些门牌号码?它们一样吗?从门牌号码中能够看出××(如小狗)住在几楼吗?哪些门牌号码是它的隔壁邻居?哪些门牌号码是它的楼上楼下邻居?
  1、幼儿相互交流各自设计的门牌号码,感受数字在表示门牌号码时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延伸:
  将幼儿设计好门牌号码的一幢幢楼房组成一个小区,引导幼儿为整个小区内的每幢楼房设计楼号。

第94篇、大班数学购物高手教案

   活动目标:
  1、能注意物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关系,进行10元以内的买卖游戏。
  2、能说出要买的物品与数量,学会用同样多的钱买不同的物品。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购物小超市ppt。
  2、学具:与超市里玩具相对应的图片卡若干;1元、2元、10元的钱币若干;购买玩具的表人手一张;骰子一组一个。

  活动过程:
  一、掷筛子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
  出示筛子:小朋友看,这是什么?(骰子)上面有什么?(点子)
  师:我们来玩掷筛子游戏,一组上的小朋友轮流,掷到数字几你就从盘子里拿出与点子数一样的钱,如我掷到点子4,就拿4元钱。
  2、幼儿轮流掷筛子。
  3、交流。
  师:小朋友说说你掷到数字几,拿了几元钱,是几元钱和几元钱合起来的?
  幼儿:4元钱,是两个一元和一个两元合起来的。

  二、10以内物品的买卖。
  1、出示ppt。
  师:在我们小区里开了一个超市,我们一起去看看超市里有哪些物品,是多少钱呢?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说物品的价格。
  3、6元以内的买卖游戏。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用掷筛子的方法获得了一些钱币,现在就用你手里的钱来超市买东西吧,你想买什么呢?
  幼儿说说自己想买的东西,并说说够不够,说对的把相应的物品的图片拿走。
  4、10元以内的买卖游戏。
  师:老师给小朋友每人10元钱,你还要从盘子里拿多少钱才凑满10元呢?请小朋友从盘子里继续拿钱凑满10元。
  师:现在小朋友的钱更多了,每人买一个物品,想想你可以买什么呢?
  请幼儿带上10元钱来买东西,如果是一张整的10元,让幼儿自己想还要找多少钱?

  三、引导幼儿学习用同样多的钱买不同的物件 。
  1、交代游戏名称及玩法。
  师: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是“购物高手”。现在老师给小朋友发一张10元钱的记录单,我们要把10元都用完,所买东西不能超过10元,想一想可以买些什么?能买几样物品呢?
  师:请小朋友选择想要买的东西,贴在记录单里。
  2、交流。
  师:你买了几样,买了哪些物品,有没有超过10元?
  幼儿介绍自己的各种购物方法。

第95篇、大班数学《学习3的减法》教案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3的减法,理解每幅图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走掉”,“还剩”的含义。
  2、引导幼儿学习运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减法算式所表述的图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范例一(图一画好三只兔子,图二画好1只表示走了的一只,图三画好剩下的2只)
  范例二(图一画好三只氢气球,图二画好2只氢气球,图三画个疑问号)

  活动过程:
  一、复习3的组成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碰球游戏,我的球和你的球合起来要是3。

  二、集体活动
  一)1、(出示图一)这三幅图记的是一件事情,谁会把每幅图用一句话讲清楚?先讲第一幅。
  想想第二幅怎样讲?(注意用“走了”,而不是“又走了”)把两幅图连起来说说看。
  第三幅图应该怎样讲呢?“还剩”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原来的3只兔子,走掉了1只,没走的,现在还在这里的2只)
  大家一起把这三幅图连起来完整地讲一遍吧!
  2、个别幼儿进行算式书写:谁愿意用一道算式把这件事记下来,边讲边记。
  集体检验操作结果:大家一起来看看他记的对不对?这些数字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呢?“=”呢?
  大家一起读一读这道算式吧!

  二)出示范例二
  1、这三幅图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个疑问号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呢?第三幅图里可以是什么呢?(请幼儿开动脑筋,试图猜测图义,并作出合理的讲述)
  2、重点讲解减法:谁会用一道算式边讲边记下这件事。(请一幼儿操作)
  3、集体检验操作结果:他记得对吗?大家来读一读吧!(幼儿集体读算式)
  4、谁来说说这道算式里每个数字和符号都表示图上的什么意思呢?

  二、幼儿操作
  1、介绍材料,讲解操作要求: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好了学具盒,学具盒里有数字卡和符号卡,待会请小朋友仔细听题目。根据老师说的题目,摆出算式题。摆好后检查检查并说一说你摆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再读一读算式。
  2、教师报题目:如:老师手上有3本书,给了1本给小红,老师手里还剩下基本书,请小朋友摆出算式来表示这件事。(幼儿操作,摆好后,引导幼儿说说算式中各数字和符号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三、结束部分
  组织幼儿收拾学具,结束本次活动。

第96篇、大班数学小猴子摘桃子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所带的班级是小班,孩子们最喜欢听故事。在设计课时,我特别选用孩子们熟悉的猴子,桃子。我发现孩子们兴趣很高,并且愿意参加到活动中。戴上头饰后有的孩子居然也像小猴子一样蹦跳着。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一和许多的关系。
  2、知道“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一和许多”及他们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课前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磁性教具:小房子一座,小猴子一只,许多桃子(个数与幼儿数相等)
  3、小篮子一只。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语言导入:“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新故事,小朋友要认真听,我们来比一比哪位小朋友听得最认真。”

  二、基本部分:
  1、教师边讲述故事《小猴子摘桃子》,边演示磁性教具,帮助幼儿认知“1”和“许多”。
  教师:“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房子(出示磁性教具小房子),房子里面有一位小主人,你们看它是谁?(出示磁性教具小猴子)。
  小朋友:“小猴子”
  教师:“这是几只小猴子?”
  小朋友:“1只”
  教师出示萝卜问:“这只小猴子在干什么呀?”(出示磁性教具桃子)。
  小朋友:“摘桃子”
  教师:“小猴子的桃树上有多少桃子?”
  小朋友:“许多桃子。”
  2、幼儿做游戏《帮小猴子摘桃子》,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教师:“小猴子很爱劳动,桃子一天天长大了,小猴子忙呀忙呀,怎么都忙不过来。它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忙,小朋友高兴吗?”(幼儿做游戏)幼儿摘下一个桃子时说:“我摘了一个桃子。”
  教师总结:“原来树上有许多桃子,小朋友你一个,我一个,一个一个摘走了,树上还有多少桃子?”
  小朋友:“一个也没有了”
  教师:“对!许多能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摘走了就没有了。”幼儿说:“一个也没有了”
  3、幼儿做游戏《帮小猴子把桃子送回家》,感知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教师:“小朋友帮小猴子摘完桃子,现在咱们把桃子给小猴子送回家好不好?”
  小朋友:“好!”
  请小朋友把桃子放进篮子里,并说:“我放上一个桃子。”
  教师:“篮子里现在有多少桃子?”
  小朋友:“许多桃子。”
  总结:“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教说:“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朋友今天帮小猴子摘桃子,并帮它把桃子送回了家,小朋友们累不累呀?”
  小朋友:“累。”
  教师:“天也快黑了,咱们也该回家休息了,小朋友和小猴子再见吧!”
  小朋友:“小猴子再见!再见!”
  放律动音乐让幼儿学小猴子跳蹦出教室。

  教学反思
  首先,在选课上,我认为这节课比较简单,就围绕(一和许多),真的上课了,我发现孩子虽然兴趣很浓,上课一直能跟随老师的教法,但我还是觉得做得不够,比如说我的活动设计的有一点单一,就围绕这么一个故事,还有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时候没有给孩子初步的一和许多的概念,孩子的掌握效果不是很好。
  其次,在上这节课上,我刚开始的语速适中,声音柔美,但当孩子的兴趣过浓,课堂显得没法控制时,我的声音就有一点大了,语速也有一点快。
  通过这次示范课,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问题还真是不少。选材还是满足不了孩子,过于单一,缺乏创新精神。以后一定更加努力。

第9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年妈妈的孩子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这一活动来源于生活。年历是家家户户都有的,是比较常见的,在年历中蕴涵着很多知识,特别是数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教学活动,让幼儿学习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一年有十二个月,有大月小月之分。
  2、学习使用年历查找日期。
  3、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日常已观察过年历,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知道自己的生日,认识汉字年、月、日。
  2、房子年历卡片、数字卡(12、365、31、30、28)、汉字卡(大月、小月、平月)

  活动过程:
  一、出示房子卡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看看,这里有几座房子呀?(12)每座房子里面住着一些数字宝宝,请大家仔细观察每座房子里住的数字宝宝一样多吗?奇怪。怎么有的住了31个、有的住了30个、有的又是28个呢?想知道原因吗?请听个故事,答案就在故事里。”

  二、欣赏故事,加深理解。(边讲边出示数字卡)
  1、师:“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有多少个?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几座房子?”
  2、师:“这12座房子连起来就是1年,每座房子代表1个月,那一年共有几个月呢?”
  小结:原来一年有12个月把所有的天数加起来总共有365天呢。

  三、了解大月小月。
  出示数字卡(31、30、28)
  1、师:“刚才我们发现有的月是31天、有的月是30天、还有的是28天,是哪几个月呢?请三个小朋友来找一找、排一排。”
  2、师:“谁能将这几个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排列。”
  3、师:“现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第一排31天的这几个月和下面一排30天的这几个有什么不同?”
  小结:我们把所有是31天的月叫大月,是30天的月叫小月。
  4、师:“还剩几月了?有几天?二月是这一年中天数最少的一个月,我们叫它平月。”
  总结:刚才我们了解了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有31天,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有30天,二月是平月只有28天。

  四、了解练习查找日期。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呢?我们来找找在哪?”(请个别幼儿来找)你是怎么找的?”
  小结:原来先要找几月,然后在它下面找几号。
  2、集体练习“找生日”。
  师:“前几天请小朋友回去了解了自己的生日,想不想来找一找自己的生日在哪?”“谁愿意来告诉大家你的生日在哪是几月几日?”笔圈。
  3、个别操作,巩固练习。
  师:“老师来考考大家,这是哪一年的年历?在一年中要过很www.qinzibuy.com多节日模拟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能把这些节日9从年历上找出来吗?”(幼儿互相说说,请个别幼儿上来说。)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在年历上找自己的生日、节日,回去可以帮爸爸、妈妈找找他们的生日,还有其他的一些节日。”

  活动反思:
  通过以故事的形式展开,使幼儿比较形象、直观的了解的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活动中给幼儿提供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幼儿的兴趣较浓厚。

第9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七朵花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把操作法作为幼儿学习编7的加法应用题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表述交流---探索发现----小结提升等循环往复的操作练习中,让幼儿在观察这7朵花中进一步掌握加法应用题的结构,体验编应用题的乐趣,又让幼儿在活动中发展了数学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逻辑性。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不同组成方法,发展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7的加法,尝试编加法题。
  3、能完整、准确的表述,培养幼儿语言概括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看图学习7的加法。
  2、知道加法应用题的结构、理解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瓢虫找朋友》。
  2、花园的图片1张:不同颜色、种类、大小等特征的花朵共7朵;纸、笔若干,7的加法算式题若干,蝴蝶和花朵的胸饰,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复习7的加法。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问题导入:这是什么季节?这么美丽的花都是一样的吗?引导幼儿观察,寻找花朵的不同特征。

  三、看图列式
  1、算一算:花园里一共有多少花朵?
  2、幼儿尝试根据花朵的特征编加法题,并讲讲题目所表示的意思。(2+5=7 2朵花有叶子,5朵花没有叶子)
  教师:有谁也是找到这个特征,但是编的题目不一样?(5+2=7)
  引导幼儿理解:加号两边的数字换一换,答案是一样的。

  四、动脑筋
  1、教师:有几道题目都是1+6=7,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2、教师小结:花园里一共有7朵花,大家列出题目的根据虽然不一样,但是答案是一样的。

  五、幼儿操作幼儿用书《瓢虫找朋友》。

  六、做游戏:蝴蝶找花
  1、介绍游戏规则:花和蝴蝶身上都有数字,蝴蝶听着音乐找花,音乐结束时,花和蝴蝶必须结成一对。检验:蝴蝶和花的两个数字加起来正好是7,就算胜出。
  2、幼儿选择角色玩游戏。
  3、交换角色再次游戏。

  教学反思
  学前班的数学教学是一门系统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特点的规律,密切联系幼儿身边的生活实际。学习七朵花研讨课,我运用幼儿生活中熟悉易理解的美丽的花朵,设计花园图片进行教学,按花朵的不同颜色、种类、大小等特征。直观解决教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加深幼儿理解加号左、右边的两个加数可以交换位置和不变的道理,能让幼儿在发展思维中体验,感知物体的数量与变换及学会分析问题,我的教学能做到让幼儿在想一想,练一练,玩一玩的练习中得到巩固。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能激发幼儿探究知识的兴趣,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第99篇、大班数学看谁的豆豆多教案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用的数数方法对20以内的物体数量进行正确点数,并通过数量比较判断输赢。
  2、在两两合作的竞赛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探究意识和大胆表述的能力。
  3、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20个操作盘,10筐蚕豆,磁性黑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组织讨论,引出游戏。
  提问:你们玩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吗?怎么玩的?
  师生小结:说完剪刀石头布才能一起出拳,剪刀赢布、石头赢剪刀、布赢石头、一样的叫平局。

  二、数豆豆游戏,尝试运用各种数数方法计数。
  1、第一次游戏,交待规则:
  (1)游戏玩法:2人一组,每组一篮豆豆,每人一个盘子。
  听老师说开始,就一起玩“剪刀石头布”游戏,谁赢了谁就拿一粒豆,听到结束,大家立即停止游戏,谁的豆豆多谁就是获胜者。
  (2)幼儿合作游戏。
  (3)共同进行游戏分析:数数你赢了几粒豆,比比谁的多?讲讲你的获胜方法!
  (4)小结:两个好朋友一起玩《谁的豆豆多》这个游戏的时候,要分别数数自己和好朋友各有几粒豆,谁的豆豆多,谁就获胜。
  2、第二次游戏,交待规则:
  (1)换个朋友,两人一组;谁赢了谁就从篮子里抓一把豆豆;用和刚刚不一样的方法数数你得到了几粒豆,谁的豆豆多,谁就赢。
  (2)幼儿再次游戏。
  (3)提问分析:刚刚谁赢了,你是怎么数的?能不能用不一样的更快速的方法数一数?
  (4)师生共同进行2个2个点数方法的巩固,并验证本次游戏两个好朋友赢得的豆豆数量。
  (5)小结:今天我们在“谁的豆豆多”的游戏中,既玩了“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我们运用了不同的快速点数的方法,在最快的时间就知道谁输谁赢。

  三、给予孩子游戏奖励,提升并进行经验迁移。
  1、引发幼儿讨论:这么多蚕豆你们想和谁分享?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够不够呢?有什么更好更快速的方法数一数呢?
  2、幼儿讲述并适当演示。
  3、拓展迁移:
  孩子们说了各种不同的点数方法,到底哪一种方法更快更准确,大家可以回教室摆一摆、试一试,数一数,再把结果告诉老师好吗?

第100篇、大班数学换礼物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计算的准确率,直接影响学习质量。实际教学中,根据幼儿生特点,安排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1—10各数意义的理解及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活动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

  活动目标:
  1.巩固10以内加法。
  2.提高幼儿计算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动物图片、幼儿活动手册三第38页

  活动过程:
  一、练组成
  2—10各数的组成。
  ①7的组成有哪几组?
  ②8的组成有哪几组?9的组成?10的组成?
  教师一一列举。并验证正误。

  二、换礼物
  1、小牛这里有一张卡片7分,请你为小牛选择礼物?
  □○□=□ 找出 : 3+4=7 2+5=7 1+6=7
  任意选择礼物与小动物连线,并列式计算,看看两种礼物的分值是否与奖券上的分值相等。
  2、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找出相对应的数。
  □○□=□

  三、幼儿操作
  看准题、算对数。

  活动反思: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是人们应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幼儿计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让他们主动参与、快乐学习、自如应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关文章

《中班安全活动教案40篇》:《中班安全活动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中班安全活动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安全教案大班100篇反思大全》:第1篇、大班安全活动教案:不跟陌生人走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针对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认知差,自我防范意识弱的特点,设计此次活动。因为孩子的安全是第一位,平时要加

《大班社会领域教案10篇》:第1篇、大班社会活动购买食品注意事项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买食品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2、通过自己探索、寻找的过程,了解食品包装袋上的出厂期。  3、知道食品的保质期关系到我们身体的健康,培养幼儿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