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20篇

日期:2021-05-28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中班科学游戏教案2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中班科学游戏教案20篇

第1篇、中班科学会唱歌的瓶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让瓶子发出声音。
  2.充分体验游戏与在音乐中感受自制乐器的快乐。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歌曲《表情歌》音乐磁带,幼儿人手一个瓶子宝宝,各种操作材料(玉米、黄豆、葵花籽、小石块。)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
  1.聆听,说说谁在唱歌?
  2.联系生活,说说周围事物中谁会唱歌。
  3.出示瓶子宝宝导入新课。
  二、想一想。
  1.怎样能让你的瓶子宝宝唱起歌来呢?
  2.幼儿自由交流。(引导幼儿想象出让"瓶子宝宝"唱歌的方法。)三、试一试。
  1.简单介绍操作材料。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黄豆、玉米、葵花籽、小石块,小朋友自己来动动手,想想办法,让你的瓶子宝宝唱起歌来,好吗?
  2.提出操作要求:
  师:待会儿小朋友可以选择一样材料放进瓶子里试一试,盖上盖子,摇一摇,听一听;它唱出来的歌声是怎样的?试好了以后,再换另一样材料试一试,听一听,它们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哪一种最响亮?
  3.幼儿自由尝试、探索。
  (1)提醒幼儿注意倾听装不同材料的瓶子发出的声音。
  (2)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4.分享交流操作结果。
  (1)感受不同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
  (2)小结:
  四、小结表演。
  师:现在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个会唱歌的瓶子宝宝,那我们来为歌曲伴奏好不好?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第2篇、中班科学探索水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三个特性;
2.能仔细观察和比较,乐于尝试;
3.懂得保护水。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两个透明碗(一个碗内有水和叶子;一个碗内装大米,大米里有塑料玩具),一盆水,塑料杯清水,白糖、盐、颜料、石子、红豆、搅拌棒(吸管)。
  2.塑料小篮、清水、毛巾、塑料玩具、小勺子、颜料盘。
  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课题(1)出示一杯清水师:瞧,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好朋友--水。它的秘密可多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
  (2)幼儿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碗,一个碗内有水;一个碗内装大米,你们知道米里、水里都藏着什么东西吗?
  幼:有的说水里有条叶子;有的说水里有叶子在飘来飘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有的说一看就知道;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看看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看不出。
  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玩具。
  小结:师:小朋友们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水是透明的,透过水我们能看见水里的物体。
  评:以探索秘密引出课题,萌发幼儿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以具体形象的猜一猜活动,让幼儿自己感受水是透明的。
  2.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1)水活动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小篮子,请你们用篮子盛毛巾和塑料玩具,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幼A:毛巾没有掉出来,在小篮子里。
  幼B:塑料玩具一直在小篮子里面,没有像水一样流出来。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毛巾和塑料玩具是固体,不会流动。
  师: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用小篮子来盛水,看一看它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
  幼A:水从篮子里流出来了。
  小结:师:小朋友们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水是液体,会流动;评:提供材料,幼儿在自己的尝试操作中感知与比较水是会流动,教师及时肯定幼儿的结论,使幼儿有了成功的体验,为下一尝试活动奠定了基础。
  (2)溶解实验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实验呀?好,在动手做实验之前呢,小朋友们要仔细看看老师是怎么操作的。
  3.老师演示白糖溶解的实验师:通过老师刚刚白糖溶解的实验,小朋友们在做实验时需要注意:
  (1)回到座位上拿出记录表和笔,根据记录表的顺序开始操作;(2)每个小朋友只能舀一小勺的材料,把材料放进去时用搅拌棒搅拌均匀;(3)每做完一个实验要用笔记录下来;(4)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小朋友们要小声讨论,不影响其他小朋友,有问题的请举手。
  (5)在做实验时,老师会放音乐,等音乐停止,钢琴曲响起时,无论有没有做完实验,所有小朋友都要拿着记录表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建议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A:盐放在水中没有了,红豆沉到了杯底。
  幼B:颜料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淡红色,小石子还在水中。
  幼C:盐、颜料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颜色了,红豆、石子都在水里。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
  师:好,现在小朋友们跟着陈老师一起来验证刚刚所得的实验。
  小结:师:通过我们刚刚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盐巴、颜料放入水中不见了,它们和水分不开来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而石头和红豆经过搅拌,它们能和水分开并可以将它们取出,所以它们是不被溶解的;最终,我们得出了结论:水是能溶解的。
  师: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幼:有的说果珍,有的说阿华田,有的说味精,有的说化肥,有的说感冒冲剂。
  (提供多种材料,引让幼儿尝试操作,并引导幼儿自己观察、比较,讲述自己的发现。既为幼儿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又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到了充分体现,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也理解了溶解的含义。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4.引导幼儿保护水师: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小鱼儿们要生活在水里面,我们要喝水。可我们经常在电视看到一些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死了,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怎样保护水呢?
  幼A:不把脏东西丢进河里。
  幼B:工厂里污水不能放到河里。
  幼C:看到河里有垃圾把它捞上来。
  师:小朋友的办法可真多,好了,现在我们把刚才水杯里的水倒到水桶里,可千万不能乱倒呀。
  (评:教师适当引导,使幼儿了解水污染的危害,激发幼儿保护水,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总结: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探索了水的秘密,做了关于水的实验,从中我们发现了一、水是透明的;二、水是液体,会流动的;三、水能溶解;最后因为水是我们最重要的朋友,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水,所以我们要保护好它,不让它受到污染。对不对?
教学反思:
活动中始终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育原则,每个环节都让幼儿先行探索、理解,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引导。事实证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学会”。

第3篇、中班科学活动认识天气预报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最近,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孩子们说:“又下雨了,什么时候出太阳啊?我们可想到草地上去玩游戏了。”小杰说:“我回去问问爸爸,他的手机上有天气短信,他知道什么时候太阳会出来。”小莹说:“我也回去问问爷爷,他每天看报纸的时候,都会把天气预报读给我听,只要问问他,就知道什么时候不下雨了。”接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都说自己要想想办法了解一下明天的天气。从关心天气到想要了解各种形式的天气预报,孩子们探究的兴趣越来越浓。以此为契机,我设计了科学活动“认识天气预报”,一方面自制PPT课件,另一方面尝试发掘生活中相关的教育资源,将两者优势互补,使幼儿在边看边玩的氛围下获得科学知识,提高他们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和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晴、雨、阴、多云等四种天气类型的特点,认识天气预报中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学习按要求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2.能借助自制天气图像卡,用一个完整句播报天气,能对几种常见的天气图标和天气实景图进行配对,提高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知天气与人们日常活动的关系,能主动关注天气预报。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1)幼儿与家长一起搜集两个方面的资料:“天气预报的好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知道天气预报(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网络等)?”(2)幼儿已有简单的关于动物习性与天气变化方面的知识。
  2.材料准备:(1)教具:手偶“喜羊羊”,PPT“天气预报截图”、“动物气象员”、“有趣的天气图标”。(2)学具:幼儿人手一套天气小图标,配对操作学具(城市天气实景图和天气图标)。
  活动过程1.户外观察和谈话互动,引发幼儿对天气变化及天气预报的关注。
  (1)教师以手偶“喜羊羊”与幼儿展开谈话导入。
  “喜羊羊”:“小朋友,你们好!我参加了环游中国的活动,刚刚从北京来到广州。北京可冷了,要穿很厚的衣服呢!到你们这儿,天气暖和多了,穿着这身厚厚的衣服,我都快出汗了,这里的温度是多少啊?”“刚才有的小朋友说天气预报今天是7℃~1 5℃,我们一起到户外去感受一下天气吧?”
  (2)幼儿和“喜羊羊”一起到活动室外去观察、感知天气特点,并学习用晴天(或阴天、雨天)来描述当天天气(关注天气预报的幼儿可能会说出当天的天气类型和气温)。
  (3)“喜羊羊”:“过几天,我要到香港去旅行,不知道那里的天气怎样。小朋友帮我出出主意,怎样才能知道香港的天气呢?”
  适时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回忆和交流自己和家人了解天气的基本途径。
  2.通过讨论,幼儿学习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感知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1)教师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截图,启发提问:
  “图中有谁?”(天气预报员和天气图标。)“天气预报员告诉我们什么?”(预报明天的天气情况。)“除了看电视,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看到天气预报?”
  (2)幼儿根据经验回答。
  (3)教师逐一出示报纸、手机、网络等三种天气预报截图,让幼儿了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天气情况。
  (4)简单复习已有知识“小动物气象员”,巩固幼儿对动物习性的了解。
  指导语:“除了天气预报,在以前的科学活动中,我们知道了有些小动物能‘预报天气’,还记得它们是谁?是怎么预报天气的?”
  幼儿回答。师小结:鱼儿上浮、蜻蜒低飞、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现象都是动物在“告诉”我们,要下雨了。
  (5)讨论,进一步了解天气预报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指导语:“除了晴天,还有哪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雨天、阴天、多云天气。)指导语:“如果明天是周末,天气预报是晴天,你想做什么?如果预报是雨天,你想做哪些事?”
  3.幼儿认识天气图标,能准确说出其名称并操作相关学具。
  (1)出示教具中天气预报图的天气图标,引导幼儿逐一观察图片,结合操作学具,认识晴天、雨天、阴天、多云、晴转多云等天气图标。
  指导语:“这个图标画了什么?表示什么?你手上有与这个相同的图标吗?请把它举起来,和同伴互相看看举得对不对。”
  (2)出示北京和广州的城市图片(教具),其中有过去一周内连续5天的天气情况。要求幼儿根据图意,正确找出学具中与教具图片相对应的天气图标,并大声说出正确的天气图标名称。
  (3)引导幼儿了解天气图中的气温如8℃,在播报时要念成“8摄氏度”;如果图中的气温是“一11℃”,要念成“零下11摄氏度”。
  4.幼儿了解天气预报的播报内容,尝试按要求用一个完整句播报天气。
  (1)指导语:“哪位小朋友能像天气预报员那样播报天气呢?大家一起想想播报天气时要说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1、应让在配合说天气与星期后,增加幼儿完整的用语言说明天气和星期,让幼儿学会完整表达
2、引出各种天气时,可以用声音引出,如录音等
3、如何让主题引出时应该更新颖
4、能带幼儿在各种天气模拟里去体会理解更好

第4篇、中班科学会排队的纸宝宝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发现事物不同的排列规律。
  尝试自己设计排列规律,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
  初步了解其特性。
  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画有不同排列规律的图片三幅。
  厚薄不同的图书,颜色不同的纸杯,大小不同的纸船。
  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可操作性的图形若干。
  三.活动过程⑴开始部分组织幼儿坐好⑵基本部分1.请幼儿观察教师按照不同规律排列(大小、厚薄)的纸制品,如:纸杯、图书、纸船等,引导幼儿发现并说出排列的规律。
  2.请幼儿观察图片,发现并说出不同的排列规律。
  出示两组高矮不同的树,请幼儿想想可以怎样有规律地排列,引导幼儿说出按高矮排列或矮排列。
  3.游戏:"猜猜看",让幼儿寻找规律,并能快速说出空位置上的相应图形是什么图形。
  4.出示按数量递增的排列规律,让幼儿寻找规律,并尝试继续往下排列。
  5.启发幼儿创造新的排列规律。如按物体的颜色排列(红绿、红绿、红绿)6.幼儿操作。
  ⑶结束部分启发幼儿自己设计排列规律,用操作卡片拼摆出来,并与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四.活动延伸1.由会"排队"的纸宝宝引申出小宝宝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排队,要井然有序。
  2.手工活动:折纸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中增加了社会领域的内容:培养幼儿的分享、合作意识。这主要针对我班部分幼儿缺乏合作意识的问题而提出。另外,知识的难度有所提高,表现在:让幼儿不仅发现规律并按规律延伸序列,不仅尝试自己设计规律,还要用“多种方式”表现规律。“多种方式”,其实是把艺术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渗透到数学活动中。结果表明,这样的目标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幼儿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所有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除个别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稍滞后及少数幼儿合作意识弱以外,其余幼儿均能达到目标。

第5篇、中班科学沉浮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积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筐子、装有水的塑料瓶等;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过节,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冬,老师准备了积木、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橡皮泥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2.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
  小结:有的小朋友说纸张可以当小蚂蚁的船,有的说珠子可以当小船。
  (二)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记录单、笔、珠子、纸张、泡沫、积木、小石头、橡皮泥、装水的盆、抹布。轻放入水中,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3.幼儿分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1)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2)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3)幼儿讨论。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物品会沉下去,哪些物品会浮起来。(个别幼儿回答)(4)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小纸片、泡沫会浮起来,积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会沉下去。
  (四)活动结束。
  三,活动延伸我们已了解很多东西沉与浮,,大家回家去看看还有什么东西沉下去与浮起来。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习到了知识还增加了见闻。在活动中幼儿不光积极思考和还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充分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这是一门很有创意的课。在教学类容来看我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的。在上课过程中更是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氛围汇总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到了知识。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很有帮助。

第6篇、中班科学公开课多彩的鱼儿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颜色的变化兴趣,初步了解两种颜色混合后的颜色变化。
  2、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和发现。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种颜料、调色盘、纸、排笔、报纸团。
  2、彩色鱼儿的图片和半成品图片、小鱼的画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课件,认识三种颜色
  通过PPT中游动的小鱼,让幼儿观看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鱼,认识三种颜色。提问幼儿: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他们是什么颜色的?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鱼?接着出示三种颜色的图片,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红色、黄色、蓝色的?巩固对三原色的认知。再出示实物教具红色、黄色、蓝色三种颜料,再次认识三种颜色。
  二、通过教师讲故事《小鱼亲亲》,引导幼儿观察红、黄颜色混合后的颜色变化
  师:一条美丽的红色热带鱼游来了,游来游去孤孤单单没意思;一条黄鱼游来了,看到红鱼真高兴,快快游过去亲一亲,红鱼黄鱼抱在了一起,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你们猜,发生了什么事情?引起悬念,请幼儿猜一猜,小鱼亲亲的地方颜色变了,变成什么颜色?(橙色)
  三、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教师以没有颜色的图片,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
  师:看,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有热带鱼、泡泡、水草,他们漂亮吗?为什么不漂亮?你想为它们涂上什么颜色呢?可是热带鱼喜欢橙色、泡泡喜欢紫色、水草喜欢绿色,怎么办呢?谁来帮帮他们?怎样变出新的颜色呢?我们用哪两种颜色来变呢?
  2、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大家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帮助。最后请幼儿说出橙色、紫色、绿色是用哪两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
  重点引导:一定要能说出你用的是哪两种颜色?又变出了什么颜色?
  四、幼儿运用原色和变色为海底世界涂色
  1、观看大屏幕,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幼儿讨论并说出海底世界里有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2、教师出示没有颜色的海底世界大展板,引导幼儿用报纸团或排笔,自由选用三原色和配出来的橙、紫、绿六种颜色来打扮海底世界。提示幼儿在涂画的过程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3、说说美丽的海底世界。幼儿围着海底世界图版交流分享,说说用的颜色和变出的颜色。
  4、海底世界现在变得五颜六色真漂亮,海里的鱼儿更欢畅,我们也学鱼儿游一游,像鱼儿一样来亲亲抱抱,在《鱼儿游》的音乐中一起游玩,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延伸
  在美术区角投放三原色和美术材料,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尝试变出更多的颜色,并能用变出的颜色进行自由绘画和装饰。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把科学探究和绘画艺术结合起来,以幼儿感兴趣的彩色的鱼儿为主线贯穿活动的始终,通过幼儿观察、实验、操作,充分感知色彩的变化,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融入到幼儿的艺术活动中,通过艺术操作揭示科学道理,从而实现科学和艺术的融合。
 

第7篇、中班科学趣的动物叫声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喜爱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尤其是中班幼儿。此活动充满童趣,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且将音乐、游戏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认真倾听习惯
  2、学习动物叫的声音及动作,及模仿能力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PPT、动物叫声、图片
  活动过程:
  一、音乐律动
  二、奇思妙想,想一想
  1、小朋友,你家里有哪些动物?
  2、那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你会学它的叫声吗?
  三、眨一眨,我的眼睛亮亮的
  1、逐一播放小动物的图片及声音
  (狗、猫、牛、羊、鸡、鸭、青蛙、猪)
  3、你听到有哪些动物的叫声?
  四、猜一猜,看一看
  1、小动物的叫声可真好听,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学它们的叫声吧!
  2、你喜欢什么动物呢?请你学学它的叫声?幼儿学小动物的叫声,教师出示图片。
  五、活动结束
  今天,小朋友学会了动物的叫声,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快乐!
  附儿歌:《有 趣 的 叫 声》
  我是小牛,我就这样叫,哞- - - ,哞- - - ,
  我是小猫,我就这样叫,喵-  , 喵- ,
  我是小鸭,我就这样叫,嘎, 嘎 ,嘎 ,嘎,
  我是小鸡,我就这样叫,叽叽 ,叽叽 ,叽叽 ,叽叽。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以孩子们多变的嗓音为探究材料的科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探究过程快乐。
  1、快乐的游戏情境。
  以幕后打招呼的游戏导入活动,先引导幼儿感知声音的粗细,进而探究声音的其他简单变化,再到技术加艺术化的口技尝试,让幼儿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兴趣。
  2、快乐的交流表演。
  教师没有泛泛地讲解声音有多少种变化,而是鼓励幼儿自由地交流一句话来体现他们探究的声音变化的过程:声音变粗变细、变快变慢、变高变低亦或是情绪的变化;特别是在模仿口技表演环节,幼儿很主动地要求表演,技能上无可厚非是欠缺的,但表演的范儿还是十足的,俨然就是一个个小小的口技演员,纷纷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经验提升无痕。
  1、无痕解决重难点
  幼儿如何能合理有序地将自己探究的声音变化的方式尽数来交流与表现呢,为了解决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记录表,尝试让幼儿自己做记录,这样便于记录者交流,也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思考过程,同时也能让其他幼儿参与其中来提出问题;幼儿是否能运用各种方式来变化声音呢,我设计了看标记演唱《小兔乖乖》的歌曲,演唱有三遍,这三遍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此类方法的运用,使难点易化,有利于幼儿主动建构提升经验。
  2、无痕提升再拓展
  科学集体活动一定要让幼儿有提升、有发展,于是我精心准备了一组口技大师表演的声音与视频《边防哨所的一夜》,带给孩子们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拓宽了幼儿视野,提升了科学探究的素养,为幼儿今后科学探究精神的树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8篇、中班科学奇妙的颜色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体验玩变色游戏的乐趣,产生探索的欲塑;
  2、初步了解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能够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3、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4、知道哪些地方存在危险,不能去玩耍。
  【活动准备】
  透明饮料瓶若干个,瓶盖若干个,颜料少许,音乐,小记录表,大记录表,水彩笔,用来验证实验的全套材料【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彭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玩呢?"幼:想!
  师:"这些就是彭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游戏道具,到底是什么呢?"(揭开遮布)。哇!桌子上放着的是什么道具啊?
  幼:瓶子。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瓶子里都有什么?"幼:有水。
  二、发现秘密,激发探索欲望。
  1、师:"告诉你们哦!这些瓶子里面都有一个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秘密啊?"幼:想!
  师:"下面请每个小小魔术师都走过来轻轻的拿一个瓶子,让我们和瓶子一起来跳个舞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2、播放音乐,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摇晃瓶子里的水。
  3、音乐停止。
  师:"哇!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我瓶子里的水变成了×色"。
  这时请幼儿说出自己瓶子里的颜色。
  4、教师假装在听瓶子说话,动作要夸张。
  师:"嘘~~~~小瓶子在说话,它说它想和小朋友坐在一起,我们带着小瓶子回座位做好吧!"5、小结。
  师:"小朋友们,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变颜色?"请幼儿举手回答。
  幼:有颜料。
  师:"哦?颜料藏在哪里了?"师:"我们一起小心打开瓶盖看看。"幼:盖子上有颜色。
  三、初步体验三原色的变化。
  1、更换瓶盖操作。老师先示范一次,让孩子看清楚过程。
  师:"假如我的黄色和××小朋友的蓝色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老师来试试看。"师:"哇~~又变颜色啦!我的黄色和跟××小朋友的蓝色在一起变成了绿色。"师:"现在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交换一个和自己不同颜色的盖子盖上,然后用力的摇一摇,看看会变成那一种颜色。"小朋友自由交换盖子。
  2、总结。
  师:"原来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四、幼儿到操作区进行第一次操作。
  1、教师简单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步骤。
  2、幼儿自由操作。
  3、教师小结,请幼儿说出自己操作的经过和变化的颜色,幼儿说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做记录,给予孩子做记录的初步经验。
  五、幼儿到操作区进行第二次操作。
  1、师:"现在彭老师要交给小朋友们一个任务,我要请大家再操作一次,但是操作过程中要做好记录,记录的方法就是刚才老师在黑板上记录的方法一样。"2、请小朋友进行操作、记录。
  五、拿着记录表回到座位总结。
  1、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记录表。
  2、老师在小朋友说的同时做出总的记录。
  3、老师验证小朋友所做的实验。
 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对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到了自己调制颜色的时候,积极性更高,一边调制,还结合经验说调制出的颜色与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事物的颜色是相同的。

第9篇、中班科学小蜜蜂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感受歌曲的旋律高低变化。
  积极参与跳地垫游戏。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音乐":《小蜜蜂》。
  录音带、录音机、5种颜色的地垫。
  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看幼儿用书《小蜜蜂》,并请幼儿回答:
  --小蜜蜂是怎么飞行的?
  --它会发出什么声音?
  --为什么小蜜蜂喜欢在花间穿梭?
  请幼儿模仿小蜜蜂的飞舞动作及鸣叫声,也可一配合歌曲自由表演。
  学唱新歌《小蜂蜜》。
  --教师先唱歌曲2到3遍。
  --教师边唱谱子边按谱上的音符高低在白板上画出黑点,再将黑点连起来,画出旋律线。
  --请幼儿看幼儿用书《小蜜蜂》,边看图中花的高低位置变化边唱歌。
  --请幼儿边唱边照着白板上的线条在空中画出旋律线条,也可一让幼儿轮唱。
  跳地垫游戏。
  --在地板上连接5个不同颜色的地垫当作Do   Re   Mi    Fa    So,再带领幼儿随着歌曲的恶意界玩跳地垫的游戏 。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第10篇、中班科学漫游魔法王国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四种几何图形。
2.通过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运用多种感观来调动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3.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和探索的欲望。
活动重点:
知道四种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且能够很好的区分。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已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基本特征。
2.物质准备:利用废旧的纸箱、海绵纸自制的道具"魔术箱"和"魔法棒"。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一)老师带幼儿做手指操游戏,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二)小朋友们,今天早晨老师接到了一个电话,你们猜猜看是谁打给老师的?猜不到,那老师告诉你们是魔法王国里的国王打给老师的,他邀请老师带领我们小朋友去魔法王国做客,你们想不想去,那我们一起坐上小火车出发吧!
二、中间部分: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感知四种几何图形。
(一)游戏
1:摸一摸"魔术箱"
小朋友们,魔术王国到了,魔术王国里有一只奇妙的箱子,你们看,就是这只魔术箱?(出示魔术箱)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藏的是什么秘密吗?好了,我们来看看这只魔术箱会给小朋友们变出什么有趣的东西。
1.教师念儿歌:"魔术箱子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摸出来看看是什么?"摸出圆形,幼儿仔细观察圆形的基本特征,然后引导幼儿说说在幼儿园或家里有什么东西长的和这些图形宝宝是一样的。(启发幼儿说出)
2.教师再念儿歌,当幼儿摸到后,让幼儿仔细观察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然后引导幼儿说说在幼儿园或家里有什么东西长的和三角形宝宝是一样的。游戏反复进行。
3.总结:圆形:圆溜溜的,没有角,滚来滚去真能跑: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像坐小山立的牢;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长方形:对面的两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
(二)游戏2:魔法棒变、变、变
1.教师用魔法棒"变"出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组成的图片,请幼儿找出其中的图形宝宝。
小朋友们,魔术王国里还有好多有趣的东西,你们看,这是魔法棒,(出示魔法棒)它也会变出好多的东西。变!变!变!咦!魔法棒变出什么了?(边说边出示其中的一幅图画)原来是一幅漂亮的图画。现在,小朋友们来找一找,这幅图由哪些图形组成,比比哪个小朋友的本领大。
2.教师用魔法棒依次"变"出另外的两幅图画,请幼儿分别找出各种图形。
(三)游戏3:给小动物找家
魔法棒的本领可真大,它还会边出小动物呢!变!变!变!小朋友们,你们看是谁啊?(小鸭子)教师模拟小动物的声音,引导幼儿给小鸭子建一个家。
三、结束部分:让幼儿巩固对四种几何图形的认识。
四、活动结束。
天也黑了,我们小朋友也该回家了,开起小火车回家喽。
活动反思:
针对中班上半学期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设计了《漫游魔术王国》的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不同图形的不同特征。
《漫游魔法王国》这节课,从一开始我就带领幼儿走进魔法王国这个梦幻的世界里。通过向幼儿呈现奇妙的魔法箱、利用魔语从魔法箱变出物品来吸引幼儿,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幼儿也能争先恐后地说出生活中与图形有密切联系的物品。我用鼓励、启发性的语言,建立激励鼓舞的环境,让幼儿不受任何的限制,保持开放的心态,使幼儿个性化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初步理解三种形状的简单概念。同时,我也十分注意图形和物体的区分,当幼儿说到西瓜等球体时,我能及时的纠正,并正确引导。告诉他们,当我们将西瓜切成两半时,中间的那个面就是圆形的。三角形和正方形也是如此,强调物体的面。
本次活动我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活动目标预设的要求。在活动中,枯燥的认知活动变成了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知识。通过幼儿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为幼儿认识各种图形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在活动中每个环节都能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环节与环节之间也较紧密,好像真的在漫游一般。
当然,活动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次活动虽然进行的很顺利,课堂气氛也很好。但是,每节课都需要精益求精,活动的前两个游戏都用到了ppt展示,正是在执教过程中我发现ppt的制作没有周全的考虑到它的实用性,只是完成任务式的。就如第二个游戏,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圆形宝宝、三角形宝宝、正方形宝宝都躲在这两幅画的哪里,依次找出三个图形。我只是运用绘画工具画出两幅由各种形状组成的画。画是静态的,如果能制作成动态的,孩子通过用鼠标点击正确部分,该部分就能放大或跳动,让孩子们能更清楚地发现藏在画里的图形宝宝。我也相信此时的课堂气氛会更好。这也说明了我制作课件的水平存在局限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努力向电脑方面擅长的老师学习制作课件的技能技巧,是自己各方面都得到提高。活动中我还存在很多经验方面的问题,比如:上课的激情还达不到最佳状态、存在背教案的现象、语言还不够精炼、合理安排活动时间的同时要真正体现出活动的重点等。
通过本次活动,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学经验需要慢慢地积累,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不断学习和改进。不管是教案的设计,还是活动的组织,都应该在不断地实施和反思中成长。

第11篇、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积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筐子、装有水的塑料瓶等;记录单。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过节,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冬,老师准备了积木、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橡皮泥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2.幼儿集体讨论。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身边的小朋友说说哪些材料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3.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
  (1)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材料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个别幼儿回答)
  (2)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说纸张可以当小蚂蚁的船,有的说珠子可以当小船。
  (二)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师:老师这有一张记录单,这一排是老师准备的材料。会浮起来的物品可以当小船,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当小船。等一下,小朋友们在能浮起来的物品后"√"。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等一下我们分组进行试验,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笔、珠子、纸张、泡沫、积木、小石头、、橡皮泥、装水的盆、抹布。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3.幼儿分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1)师:小朋友看看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下去,哪些物品一直浮在水面?哪些物品起先是浮起来,后来就沉下的?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4.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试验,现在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你们刚才在实验中发现了哪些东西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2)幼儿讨论。
  (3)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物品会沉下去,哪些物品会浮起来。(个别幼儿回答)
  (4)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小纸片、泡沫会浮起来,积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会沉下去。
  (三)引导幼儿探索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
  1.探究一:借助辅助材料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师:现在请小朋友帮助小蚂蚁想想办法,让沉下去的物品也能浮上来给小蚂蚁当小船,并在记录单上记录。
  (2)鼓励幼儿分组探究如何借助辅助物,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并且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师:你刚才是怎样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大记录表中进行记录。)
  (4)师:有的小朋友是将珠子放在泡沫上,使珠子可以当小船。
  (5)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时候是借助会浮的物体让会沉下去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个别幼儿回答)
  (6)师:小朋友说我们游泳时用游泳圈,人就不会沉下去了。
  2.探究二:不借助辅助物,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师:刚才我们请能浮的物品帮助,让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现在再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怎样能不借助任何物品的帮助,让这些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呢?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改变重量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如:倒掉塑料瓶中的物体。
  师:请小朋友们试一试通过改变重量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比如把瓶子里的东西倒掉。
  (3)引导幼儿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如:将一团橡皮泥捏成小船的形状。
  师:请小朋友们在试一试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比如将一团橡皮泥捏成小船的形状。
  (4)集中分享实验结果,请个别幼儿讲述实验发现。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试验,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们的发现。(个别幼儿回答)
  (5)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的形状和重量能让物体浮起来。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沉浮的游戏,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让浮上来的东西沉下去。
 

第12篇、中班科学活动有魔力的磁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磁铁相斥、相吸的特性。
  2.能运用磁铁相斥、相吸的特性进行游戏活动。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对磁铁相斥、相吸的现象感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磁性水果拼图、磁铁小推车、水果图卡、磁悬浮应用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拼图"游戏,初步感知"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套磁性的水果拼图,看看能拼出什么水果。
  2.教师操作。
  3.师小结:原来磁与磁铁之间,有时可以像一对好朋友一样紧紧吸在一起,有时却会互相推开。
  4.讨论。
  师:如果要让这套无法吸在一起的水果拼图也能拼成一个完整的水果,该怎么办?接下来老师要请小朋友上来试试,看看怎样让这套无法吸在一起的水果拼图拼成一个完整的水果。
  5.教师小结。
  师:原来只要把两个无法吸在一起的磁铁,改变其中一块磁铁的方向,它们就能吸在一起了。
  (二)游戏"请你和我碰一碰",进一步感受磁铁两极的特性。
  1.教师手持磁铁和幼儿的磁铁碰一碰,遇上相互排斥的现象时随时启发,怎样让你的磁铁和我的磁铁交朋友?
  (1)师:等一下请小朋友玩游戏"请你和我碰一碰",用自己手中的磁铁和同伴手中的磁铁碰一碰,看看要怎样让这两个磁铁会吸在一起。
  2.幼儿双双合作玩磁铁。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两个人合作玩游戏"请你和我碰一碰"。
  3.师:接下来请一个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让两块磁铁吸在一起的。
  3.师小结:小朋友都玩了游戏"请你和我碰一碰",知道了让两个磁铁吸在一起的方法。有的两块磁铁会吸在一起,有的不会吸在一起,因为磁铁有正负极,只要改变其中一个磁铁的方向就能吸在一起。
  (三)观看图片,了解磁性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磁铁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大的用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介绍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四)经验迁移。
  师:磁铁的作用可大了,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也用了磁铁,你知道哪些东西是请磁铁帮忙的吗?小朋友们回家后还可以继续探索磁铁的奥秘。
活动反思
磁铁是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磁铁能够吸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青睐。在这次科学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玩一玩、说一说、想一想、找一找等形式,知道了磁铁能吸住铁制的物品。所以也叫做吸铁石。孩子们在自主的动手操作探寻中,发现了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在集体的相互交流中,满足了幼儿积极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这也达到了我们"支持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13篇、中班科学游羊村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不同的标志,学会看标志。
  2、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表达内容。
  3、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4、 教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活动准备:
  PPT课件   礼物--机智豆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1、师:看好标志别走错,向羊村出发,小汽车开开,小汽车开开,第一个标志出现。
  提问:第一个出现的标志的什么?
  幼儿:不能拐弯的标志师:有多种转弯,不能左转弯,不能右转弯,这个标志是什么?
  幼儿:不能左转弯师:怎样看出不能左转弯的?
  幼儿:有一个箭头,还有一条红线2、继续走,出现停车场的标志"P",引入主题,准备进羊村。
  二:基本部分1、大屏幕中出示"肥羊村"的标志提问:我们去肥羊村找谁?
  幼儿:沸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喜洋洋2、走进羊村大门,上面有一个喜羊羊在迎接大家,还有三个字"欢迎你",让幼儿认一认。
  3、喜羊羊是一只最爱动脑筋,最机智,最灵活的羊,它给小朋友们设置了一点点小难题,让幼儿观看大屏幕:
  提问:大屏幕中有什么?有几个标志?
  幼儿:标志、五个标志4、师:谁能认出、说出屏幕中的标志是什么标志,在哪见过?五个标志全部答对,就能进入羊村,依次了解图片:
  (1)第一排的第一个是--无障碍通道在哪见过?--路上、楼梯(2)第一排的第二个是--扔垃圾的标志在哪见过?有什么形状的垃圾桶?(圆形的、还有写着"可回收、不可回收"环保垃圾箱……)(3)第一排的第三个是--餐厅在哪见过?--公园里、公路上、(4)第二排的第一个是--公共电话幼儿:忘记带手机或手机没电的时候(5)第二排的第二个是--公共厕所三:顺利过关,进入羊村,让幼儿观察1、师:在羊村里看到了什么?
  幼儿:好多标志2、师:有什么标志?
  幼儿:我看见了--不乱扔垃圾的标志、公共厕所的标志、公共电话标志、餐厅标志、无障碍通道的标志3、师:除了标志,还看到了什么?
  幼儿:看到了医院、小树、房子……4、羊村的小羊们为自己建了很有特色的家,数数看,有几幢?
  幼儿:四幢5、小羊们知道我们要来找他们,所以藏起来了师:让幼儿观察一下四座房子有什么不一样?
  (1)红色屋顶,红黄相间,有烟囱的家去看一看是谁的家?先往上面走幼儿:咚咚咚,有人在吗?--美羊羊的家师:美羊羊的家在什么标志的旁边?
  幼儿:扔垃圾标志的旁边(2)红色的屋顶,红色的烟囱,红色的门,红白相间是谁的家?中途经过了哪里?
  幼儿:经过了医院、餐厅幼儿:咚咚咚,有人在吗?--沸羊羊的家师:沸羊羊的家在什么标志的旁边?
  幼儿:沸羊羊的家在餐厅的旁边(3)红色的屋顶有气球是谁的家?
  幼儿:咚咚咚,有人吗--懒羊羊的家师:懒羊羊的家在什么标志的旁边?
  幼儿:懒羊羊的家在无障碍物通道的旁边(4)幼儿:咚咚咚,有人在吗?--喜羊羊的家师:喜羊羊的家在什么标志的旁边?
  幼儿:喜羊羊的家在公共电话亭的旁边四:羊羊们给小朋友准备了礼物--机智豆,分给幼儿每人一包,让幼儿观察上面有什么标志?
  幼儿:循环标志、质量安全(在大屏幕中出现)师:循环标志是什么意思呢?
  幼儿:可以回收的师:质量安全标志是什么意思呢?
  幼儿:可以放心买来吃的五:活动延伸一起去草地上和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做游戏,下次还可以找村长、暖羊羊玩。
 反思:
  如在《游羊村》这个教学活动老师在设计上老师以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为主要人物,让孩子们始终处于游戏的情境中,并且以游戏的形式引领幼儿进行活动,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同时在环节的设计上老师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如在开始环节老师以开小汽车的游戏形式引出,让孩子们在模拟开汽车的活动中感知马路上的交通标志,后又以帮助喜羊羊的游戏方式,通过经验再现和互动讨论来认识生活中的日常标志,并在最后送礼物的方式来认识生活中的标志,整个活动非常的轻松、有趣,让孩子们非常的开心愉悦,但不失对孩子的经验提升,真是寓教于乐。
 

第14篇、中班科学游戏有趣的磁铁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一)通过对磁铁的探索初步认识,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二)通过对磁铁的实验操作,引起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对磁铁的探索兴趣。
  (三)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记录,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四)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五)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二、活动重难点:
  (一)活动重点:通过对磁铁的初步认识,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二)活动难点: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记录,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每组一筐操作材料:内有(磁铁、回形针、螺丝钉、硬币)、(纸张、玻璃球、塑料玩具、泡沫)等。
  2、迷宫及附有磁铁的小动物3、每人一张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魔术表演导入,激发幼儿好奇心探索兴趣。
  教师: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事先准备一个磁铁小人,操控磁铁使小人翻滚跳跃)。
  讨论:小人为什么能跳舞?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小人下面有一块铁片,随着塑料板下面的磁铁移动而移动。小人就能跳舞了。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与讨论(二)、教师引导幼儿尝试操作,使幼儿发现并提出问题1、教师介绍材料,引导幼儿初步探索磁铁的特性。
  教师:小人会跳舞,有趣吗?(有趣)。老师给小朋友准备许多东西。(介绍铁制品和非铁制品)。请你拿着磁铁去吸一吸筐里的东西,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努力发现问题。
  2、幼儿自由操作探索。
  3、教师引导幼儿交流、分享发现教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努力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三)、教师引导幼儿再次操作,尝试记录1、教师出示记录表,先示范记录,再指导幼儿记录。
  教师:看看老师是怎么记录的。等会老师请小朋友们来记录。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不能吸住哪些东西?并把探索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幼儿在教师的示范中懂得记录方法2、幼儿再次操作并尝试记录。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交流教师:被吸住的东西是哪些?是什么做的?没被吸住的又是什么做的?
  幼儿在教师引导下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4、教师小结:铁制品能被磁铁吸住。
  (四)、磁铁游戏1、教师以玩魔术的口吻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磁铁真有趣,它不但会变魔术还会跟我们玩游戏呢。今天就让它带着小朋友们玩好吗?"2、教师介绍游戏材料及规则。
  游戏规则:用磁铁在迷宫背面把小动物救出迷宫,中途不能用手碰动物。
  游戏要求:在带蜜蜂等动物走迷宫时,把动物放送到迷宫的入口就不能用手碰到这些动物,只能用磁铁在迷宫下面移动带着动物选择正确的路线走出迷宫。
  3、小朋友自由探索玩耍。
  4、小朋友们进行逃生比赛教师:现在请两位小朋友们来比赛,看谁能在不影响游戏规则的同时最快逃出来。
  五、活动延伸教师:磁铁真好玩,因为它会吸铁,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用磁铁碰碰家里的东西,找找还有哪些东西能让磁铁吸起来?磁铁还有什么秘密?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第15篇、中班科学神奇的三脚架教案反思

 [教材简解]
  本次活动的取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三角架。用小木棒、橡皮泥,通过游戏引发幼儿探究,再次尝试最后运用于实践,在动手动脑的操作探究当中,扩大了幼儿探究的空间。活动中第一环节是鼓励孩子用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让他们有个思考的空间,在第二环节是用最少的棒将橡皮泥撑起来,这个环节中激发了孩子深入探究的兴趣,第三环节提升迁移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是从实验到运用的转换。
  [设计理念]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木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木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产生了设计这样一个幼儿园活动的想法,试图通过幼儿园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而对于科学幼儿园活动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态度、方法和技能无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我有意识地在幼儿园活动中设计了操作与记录的要求,让幼儿在学习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幼教资源的同时学会交流与分享,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目标预设]
  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看谁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稳稳地撑在桌上,想接受挑战吗?(想)那待会就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可以多选几根游戏棒哦,然后稍稍用点力插进橡皮泥里,插完后要稍稍调整角度,松开手试试会不会倒,会倒就说明还没有成功,还需要在继续试,如果能撑起来不倒,说明你成功了,那就请你把成功的作品放桌上不动,人走到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吗?现在就请小朋友用桌上的材料去试试看。谁能用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让橡皮泥稳稳地站在桌上?看看你用了几根筷子?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2)师:谁来介绍下,你成功了没有?你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的?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筷子起来的?上面怎么插的?下面呢?
  (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评析:“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我利用孩子们在玩游戏棒的过程中提出游戏目标,要幼儿用一些游戏棒和橡皮泥结合,使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直立着靠在一起不倒下。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先试,在试试玩玩中对于结果也很惊奇。】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评析:第二个环节中,我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来,很多幼儿在第二次操作中带着游戏的目的来操作,对活动越来越感兴趣。这一系列操作活动试图通过活动来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1.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见过三脚架?它有什么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请幼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2)(出示画画三脚架)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3)(出示三脚凳图片)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4)(出示多层三脚架)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5)(出示架子鼓图片)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活动反思:
  鼻子我们每个人都有,它对于我们人来说十分重要,可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忽视它,不会正确地保护好它,尤其是缺乏自控能力的幼儿,常会因为不当的行为,而导致 “流鼻血啦”、“鼻子发炎啦”等等。恰好这段时间我们班有几个孩子老流鼻血,而且不知道如何处理?只会急着流眼泪。针对此种情形,我特别设计了认识鼻子的一节综合活动。预想在说说、看看、玩玩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鼻子并学会简单的保护鼻子的方法。
  一开始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主题—鼻子,这种形式导入活动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一猜就猜对了,然后自然过度到摸一摸鼻子。通过摸,感知自己鼻子,初步了解鼻子的构造。如果能再设计两个环节来进一步感知鼻子会更好。第一可以提供人手一块镜子,自己照一照,看看自己鼻子的形状,以及鼻子的构造,在摸的基础上,更加形象、直观;第二可以相互看看,在了解自己鼻子外形上再去了解其他人的鼻子的形状,从中比较出鼻子的不同,丰富孩子的认识。而后我又提供了特殊鼻子的图片,让幼儿观看,使他们知道鼻子有高、有塌、有大、有小等不同形状。接着我设计了“鼻子有什么用” 的问题进行讨论。幼儿说出一种,我便通过实验法让幼儿来感受鼻子的作用。例如:闻气味。我准备了三只杯子,分别是1号、2号、3号一样的杯子,里面盛着不一样的液体,让幼儿猜,猜不出怎么办?幼儿很自然会想到用鼻子来帮忙。在闻一闻的过程中,得出了各杯子中所盛放的东西。为了让幼儿知道一些正确保护自己鼻子的方法,又不想用一贯运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怎样打破传统教学方式,让活动新颖,幼儿又很感兴趣,而且能完成目标。我尝试用做判断题的形式,我说题幼儿作出判断,对于难点我再稍加强调。活动后效果很好,幼儿积极参与,在听题时很认真,因为不听就不知如何判断,促进了幼儿认真地思考的能力,学会了对与错的判断。整个活动幼儿始终能围绕鼻子展开讨论,参与率较高。基本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第16篇、中班科学蜻蜓停一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用动作表现蜻蜓的飞行姿态。
  初步感知儿歌的语言和结构的艺术表现特点。
  创编儿歌。
  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自救。
  活动准备:
  "儿歌":《红蜻蜓》。
  图画纸、画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幼儿用书《红蜻蜓》画面,请幼儿说一说,做一做:
  --图上有谁,红蜻蜓在干什么?
  --红蜻蜓飞累了,停在哪里?
  --引导幼儿想象蜻蜓在势头上、水上停的样子,在大风大雨中飞行、降落的样子,并用肢体动作,表现蜻蜓飞行?
  学念儿歌《红蜻蜓》。
  想象创作一。
  --引导幼儿根据儿歌线索展开想象:红蜻蜓还会停在哪里?
  --请幼儿把自己的想象画成一副画。
  --请幼儿交流各自的画面内容,鼓励幼儿模仿儿歌的句式来概括表达。
  --帮助幼儿整理仿编的儿歌内容,并根据儿歌的结构表现特点,请三个幼儿合作创编一首新儿歌--请幼儿学习朗诵各小组新编的儿歌想象创作二。
  --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你喜欢什么动物?它会在哪里做什么?。
  --鼓励幼儿嘎那据儿歌的语言和结构特点来创编儿歌。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属于学前艺术领域,《幼儿园教育新纲要》指出:“(幼儿教育)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操作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作为教师的我要成为引发者、支持者和引导者,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整个活动以游戏化、情节化的形式展开。活动中,我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节,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教、学具,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使孩子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地学习。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幼儿能力、习惯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照《纲要》精神,反思我的教学,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1.在活动中要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出现在整个活动中,如:让孩子看,让孩子说,让孩子学,让孩子做,让孩子评,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掌握点子与食物的配对。
  2.教学内容:源于生活,缘于兴趣。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玩具蜻蜓》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缘于幼儿的兴趣。因此,选择这个来源于幼儿生活,又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既是幼儿熟悉的,又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只要动手操作,就会有体验,有收获。同时又有挑战性,而幼儿这种积极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是幼儿终身发展所要具有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内容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价值的。

第17篇、中班科学活动蚯蚓的故事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蚯蚓的故事》
活动目标
1. 在仔细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说清自己的新发现。
2. 有进一步了解蚯蚓特性的愿望,愿意亲近小动物。
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 让孩子们事先对蚯蚓的外形、习性等有所了解,并能接触蚯蚓实物,愿意和他们亲近。
2. 准备四张桌子、8条蚯蚓放入4个小盘子里,需要放入泥土,否则蚯蚓会爬出。
3. 多媒体
人数:中班孩子15~16人左右
活动重难点:
活动过程:
一、 说说找蚯蚓的趣事。(回忆找蚯蚓时发生的一些趣事,进入活动主题。)
   介绍主人公蚯蚓的家庭、朋友、以及最近的爱好。
    二、阅读《蚯蚓的故事》绘本、视频并观察实物蚯蚓。了解蚯蚓的外形和特征。
1.阅读、观察、观看蚯蚓的外形。
  蚯蚓的头和尾巴真的很像,你能区分吗?
2.阅读、观察、交流蚯蚓生活习性。
蚯蚓有必要看牙医吗?(观察实物蚯蚓)
它吃些什么呢?
3.阅读、观察蚯蚓的再生。
女孩们为什么会害怕?蚯蚓害怕吗?
什么叫再生功能?还有什么动物有这个功能呢?
4.阅读了解蚯蚓的本领------松土
  蚯蚓想把自己最大的本领教给好朋友蜘蛛,你们觉得蜘蛛能学会吗?为什么?
三、放归蚯蚓
教学反思
看得出,孩子们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特别喜欢上有关于科学常识的课,教室里时而出奇的安静,时而三五成群的议论纷纷,这是我喜欢的教学氛围!
由于幼儿园没有适宜的土壤可以挖到蚯蚓,事先我就从家附近挖了一些蚯蚓带到班上,在每张桌子上都放了一条,孩子们兴致极高的观看着这个有趣的小生命,他们也边看边说着自己观察到的发现,特别是我示范解剖蚯蚓的时候,幼儿都屏住呼吸认真的看着,虽然我也有些不忍把一条活蹦乱跳的蚯蚓弄得鲜血直流,但为了幼儿们能更好的理解蚯蚓的再生功能,也只有这样了。幼儿有一定的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今后要多引导他们去探究!

第18篇、中班科学好玩的骰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颜色与图形
  2、通过游戏尝试小组合作
  3、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体会合作的快乐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颜色骰子,图形骰子2.、幼儿操作材料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骰子二、出示教具颜色骰子,认识颜色,通过投骰子请幼儿在记录卡上找出相应颜色。
  三、出示图形筛子,认识图形,通过投骰子请幼儿在记录卡上找出相应图形四、请幼儿上太台2个骰子同时投出,如红色、圆形。引导幼儿认识并说出红色圆形,并在记录卡上找出来。
  五 、幼儿操作1、讲述操作要求与规则2、分发操作材料3、教师巡视幼儿操作4、评价幼儿操作记录卡六、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本活动是小班计算活动。把对点数的要求融入到游戏之中,从"骰子"这个教具将情景性教学游戏贯穿始终,促进幼儿在与教具材料中互动中思考、体验,达成教学目标。
  脉络清晰,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再巩固重难点。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感知数量及数量与数字的关系。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尤其是小班幼儿。因此,活动设计了猪妈妈有个神奇骰子这一情景,接下来骰子变吃的,小猪做骰子,扔骰子拿花生吃,几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目标服务。以物对量,量对数,层层递进,突破重点、难点,最后 巩固练习数与量,量对物。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灵魂,更是小班数学教育的灵魂,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活动要让幼儿保持兴致,惊喜不断,才能够吸引幼儿注意,进行有效教学。第一环节出示的教具大骰子,经过多次反复设计制做,骰子共六层,因小班数学识识5以内,所以将一面贴小猪图片,另外五个面,分别贴(1-5)的圆点卡--数字卡--数字卡--圆点卡--实物卡(幼儿常见的食物,有苹果、西瓜、梨、糖果、萝卜)--颜色卡。边教学边撕,让幼儿始终对骰子保持神奇感。边撕卡片,边贴在黑板上。第一环节完毕时,抽象的数概念也很直观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更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三环节,设计了看数字贴圆点和圆点取物,给每个幼儿充分操作,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在体验找到点数的规律,让每个幼儿在独立操作,亲身体验中找到打答案。
  而活动中对幼儿的多样化的评价是促成幼儿对学习兴趣的一必要手段,在对幼儿的评价做到师评幼儿,幼儿互评,幼儿自评。如第一环节中的个别幼儿点数环节就做到了个别提问,个别回答,然后是请幼儿互评,并给回答对的幼儿放一个鞭炮(肢体动作评价),充分的调动了幼儿的兴趣。
  提问是老师和幼儿之间的一种交流形式,是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激活、拓展幼儿思路的重要手段。因此,让幼儿带着问题自主的展开思维活动,积极思考,充分表达,是我们贯彻《纲要》精神,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第一环节中的第三部分我在一幼儿扔了骰子后问"猜猜看是什么?"这一问题,尤其是小班幼儿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会想出很多东西。当然我们这个问题的重点不是要求他们能说出多少东西,而是幼儿在注意想这个问题时,注意力已经被吸引住。在第一环节中的提问是我考虑最多的,因为第一环节的五部分,按教学程序下来都是依次点数实物,再点数圆点,再对应数字。会显得很雷同。于是我就在提问的设计上,想了很多。第二部分是边出示卡片边集体问答。第三部分是个别提问,个别回答,做到边问边答边校正。第四部分是先提问,再个别回答,再集体校正(同时又做到幼儿互评)。第五、六部分都是个别提问,个别回答,做到照顾到全体,尽可能让每个幼儿的学习状态展现出来。

第19篇、中班科学公开课好玩的多米诺游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受力的连续性和阻断性的现象,体验游戏的乐趣。
  2、在尝试中,掌握摆放的技巧:如直线时积木的距离、拐弯时积木的距离。
  3、知道与同伴要主动合作,能与同伴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积木,卖当劳广告。
  活动过程:
  一、欣赏广告,引发活动兴趣。
  1、提问:"刚才广告中,积木怎样了?我们一起用身体动作学一学。"2、"想不想和同伴一起试一试?"二、幼儿操作。搭直线1、教师主要观察幼儿的合作情况。在此环节帮助幼儿建立合作意识。
  2、个别指导:"你们的积木倒下去了吗?""中间发生什么问题,等会请你们这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和大家一起交流。"三、第一次讨论。
  1、提问:"刚才你和谁合作的?怎样完成的?""在排直线的时候,你们发现哪些有趣的事?"2、小结:用幼儿的语言总结在搭直线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第二次操作。
  "刚才请小朋友练习搭直线,现在请小朋友和伙伴任意搭,想排什么形都可以。"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要推倒。
  五、幼儿操作。
  1、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不做技术指导。
  2、提醒动作慢的幼儿提高效率。
  六、第二次讨论。
  1、每组分别上来把积木推倒,大家一起分析原因。在推之前,教师提醒幼儿观察拐弯时积木间的距离。
  2、每组请幼儿自己总结。
  七、游戏: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结束。
  "刚才我们分小组玩的真开心。想不想大家一起搭。时间关系,我们就搭卖当劳的M好吗?"
活动反思:
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发现,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主动建构了新的知识经验。

第20篇、中班科学海绵宝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式了解海绵的特性。
  2、乐于参加探索活动,乐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
  3、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4、提高幼儿的竞争能力,促进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活动准备:盒子  海绵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一个海绵玩具:好可爱的宝宝,老师这还有好多呢!
  1、幼儿通过看一看、玩一玩、摸一摸,感知海绵的特性。现在每人发一个,拿到之后看一看、玩一玩、摸一摸,你们玩过这个吗?在家里见过吗?
  2、进一步感知海绵的特性是粗糙的,轻轻地。
  你们自己摸摸看,它们是硬硬的还是软软的?往这边看,老师可以在前面拿一个玩具捏一捏,让幼儿观察,摸一摸是什么样子的?(老师示范摸一摸)幼儿:软软的。(这是如果有幼儿说出这是海绵,老师就要请幼儿说出:你认识这个材料,这是什么?幼儿:海绵。如果没有幼儿说出,老师就要提问提示幼儿:这个软软的东西是什么?幼儿:海绵。)
  我们摸一摸自己的小脸,滑不滑?幼儿:滑。师:滑滑的。再摸一摸手里的海绵玩具是滑滑的吗?幼儿:不是。老师:那是怎样的?幼儿:粗糙的。老师:海绵是粗糙的。我们再来甩一甩,是重重的,还是轻轻地?幼儿:轻轻地。老师:海绵是轻轻地。
  二、基本部分
  1、和海绵宝宝玩游戏
  ⑴藏在衣服里
  现在让海绵宝宝休息一下,海绵宝宝要和我们玩游戏了。刚才我们的海绵宝宝摸上去怎么样?幼儿:软软的。(如果有幼儿说硬硬的,老师总结:有的说软软的,有的说硬硬的。我们摸一摸,他是怎样的?"软软的"师:软软的,摸上去没有我们的皮肤那样光滑,我们还可以说他是粗糙的。今天海绵宝宝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海绵宝宝说他想藏起来,藏哪呢?藏到小朋友的衣服里。(老师示范把玩具藏到衣服里)然后捂起眼睛说我来找了,藏好了吗?幼儿:藏好了。摸摸看,摸上去"软软的"老师:咦在这软软的!这也有,这也是软软的。两个小朋友互相摸一摸,然后老师问幼儿摸上去怎么样?"软软的"老师:你也找到了,摸上去怎么样?"软软的"
  ⑵藏在背后面
  把海绵宝宝拿出来,刚才我们把海绵宝宝藏哪了?"衣服里"他摸上去是怎样的?"软软的"现在继续捉迷藏,我们把它藏在哪呢?背后面。老师示范倚一倚什么感觉?幼儿:靠上去也是软软的。你呢?"海绵宝宝靠在后面什么感觉?"幼儿:软软的。老师:"你觉得还有什么时候靠起来是软软的?在家里的时候靠起什么是软软的?"(床、沙发等)他们靠起来感觉软软的,它的里面肯定有"海绵"
  ⑶藏在屁股下面
  海绵宝宝休息一下,(老师示范把海绵宝宝放在大腿上)海绵宝宝又要藏了,这次他要藏在哪呢?(有乱的小朋友,老师可以说,让海绵宝宝休息我就告诉你。)这次他要藏在屁股下面,(老师示范把玩具放到屁股下面)上下动一动、掂一掂,感觉怎么样?幼儿:软软的。老师:舒服吗?幼儿:舒服。老师:给你的感觉有点像坐在什么上面了?幼儿:坐在沙发上。老师:软软的,感觉很舒服!
  2、幼儿两次尝试用盒子装海绵宝宝。
  (第一次)幼儿运用自己的感知选用大盒子装海绵宝宝。
  海绵宝宝和我们玩了这么多的游戏有点累了,让他休息一下。海绵宝宝还想藏一个地方,藏在什么地方呢?看一看,这里是什么?(老师吧桌子上面的布掀开)猜一猜,这次海绵宝宝藏在哪里?幼儿:盒子里。老师:想想看,你的海绵宝宝会藏进那个盒子里?能藏进去吗?谁来试一试?
  (请小朋友上来选盒子,小朋友上来后选一个盒子)你觉得你宝宝能放进去吗?幼儿:能。老师:为什么?幼儿:因为盒子大,宝宝小。我们来比一比(老师两手分别那盒子和玩具,举起来让幼儿观看说出结果)老师:怎么样?能放进去吗?幼儿:能。老师:盒子和海绵宝宝谁小?幼儿:盒子大,海绵宝宝小。老师:所以海绵宝宝能放进去。
  老师拿出一个小盒子问幼儿:为什么不选这个盒子呢?幼儿:因为它太小了装不进去海绵宝宝。老师:一会我们试一试。
  现在每个人到前面来选一个盒子,想办法把海绵宝宝放进去,女孩先来,坐在座位上试试看,把海绵宝宝藏进去。(有的小朋友觉得盒子太小了,就到前面换盒子,老师就要问幼儿:你觉得宝宝藏不进去是吗?幼儿:是。老师:那你选一个回去试试吧。
  老师巡回观看问幼儿:都装进去了吗?幼儿:都装进去了。老师:你觉得你的盒子怎么样?幼儿:我觉的我的盒子正合适。老师:你的呢?幼儿:我的盒子也正合适。
  (观察找一个把玩具宝宝藏到小盒子里的幼儿,如果装不进去,老师发现了就帮助他一起装进去,然后问幼儿装进去了吗?幼儿:装进去了。)老师:你刚才装进去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动作?海绵宝宝总是跑出来,你是怎么把它放回去的?(幼儿回答不出来,就请这个幼儿到前面来)你到前面来给我们做一做,老师两手分别拿盒子和玩具,举起来比一比,让幼儿看出来玩具大,盒子小。然后请上来的这个幼儿装宝宝。(幼儿边做边用到哪些动作的时候,老师在旁边也要做出来,并说出动作的名称,如:按一按。)海绵宝宝装进去了吗?幼儿:装进去了。老师:它用了什么动作把海绵宝宝装进去了?幼儿:按一按。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10篇消防》:第1篇、大班安全消防安全我知道教案反思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培养大班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是大班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幼儿园每年定期都要进行安全演习活动,可见安全对幼儿们健康成长的重

《自然科学教案大班100篇》:第1篇、大班科学磁铁吸吸乐教案反思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磁铁,通过探索引导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2、学习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

《大班美术教案20篇》:大班美术教案20篇供各位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更新教案,欢迎收藏!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