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20篇

日期:2021-02-21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2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20篇

第1篇、中班数学活动变成一样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能根据数字的要求补画实物,使数字与实物数量相符。
  2.能用添画的方法解决“变成一样多”。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数字1-10,花生、黄豆等制作的操作卡。

  活动过程:
  1. 创设情境:母鸡妈妈请客.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请若干名幼儿坐在门口等待,教师说:“母鸡今天请了一些小朋友到家里做客,我们来数数母鸡家有几张小椅子?”
  (2)(请门口的幼儿进教室)师:“请你们做下来吧”一个客人做一把小椅子,七个客人坐六把,,够吗?怎样变得一样多?
  (3)母鸡想出办法:搬来一把小椅子,请七个小朋友坐下.
  教师小结:一个小客人坐一把小椅子,现在小客人和小椅子一样多.(上台幼儿回座位)
  2.数豆豆
  (1)师:看看今天母鸡给客人们准备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呢?(一一出示花生、黄豆等)
  师:这么多好东西啊,看得我都想吃了,可是母鸡妈妈说要考考你们,只要做对了她出的题目就能得到她的礼物。
  (2)(出示实物卡)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左边是数字几?右边有几个豆豆?他们是不是一样多?你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变得一样多?
  (3)请个别幼儿操作,老师个别指导。
  (4)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把豆豆变得跟数字一样多的? (丰富词汇添上)
  3.小组操作
  (1)师:你们看你们的桌子上有母鸡出的难题,你们想不想挑战一下?
  (2)教师讲述要求
  师:我们看到卡片上有双面胶,我们首先要把双面胶上的白色撕下来放在中间的盒子里然后找到跟你卡片上一样的豆豆进行操作。
  (3)幼儿操作
  4.教师点评
  教师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点评。
  5.经验提升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的添上的方法使数字和豆豆变得一样多,其实除了这个方法外我们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减去,我们看这张卡片,(出示卡片)上面是数字几?右边有几个豆豆啊?我们可以去掉几个豆豆?这样就变成一样多了。
  幼儿开始挑战游戏。

  活动反思:
  中班数学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整个活动给了幼儿一定的主动探究空间。孩子对数数——比较——添或减,这样一个过程清晰明了。通过实际的操作图片的添或减,来验证多了、少了、一样多,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化。

第2篇、中班数学认识图形宝宝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为了让幼儿对图形有初步的认识,我利用卡纸做成各种图形宝宝,让幼儿根据卡纸做成各种的图形来辨别各种图形宝宝,使幼儿对图形有个初步的认识。

  活动目标
  1、感受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了解它们主要特征。
  2、通过找、说拼等一系列活动。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用图形宝宝拼成物品。
  2、让幼儿用卡纸做成各种图形宝宝。

  活动准备
  1、各色卡纸做成的颜色不一样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若干、
  2、挂图一幅、
  3、固体胶。

  活动过程
  1、引起幼儿兴趣
  带领幼儿进教室,教师提出问题;①教室里都有什么呀?②它们长得什么样呀?③什么颜色?等等、、、
  2、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教师拿出自己的示范图形给幼儿看,请幼儿说说是什么?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逐个带领幼儿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如;拿出三角形宝宝,提问;“这是什么形状呀?”(三角形)“三角形长什么样呀?”(三条边,三个角),请幼儿摸一摸,亲一亲,并让他们到黑板上面老找一找哪个是三角形,并指出来,最后请他们画出心中的三角形,同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也有这样的方法来认识。
  3、发各色卡纸做成的颜色不一样的图形宝宝跟固体胶给幼儿,让幼儿用这些来拼成汽车、房子等等物品。这样通过游戏来可以满足幼儿游戏的欲望,既可以让幼儿对图形宝宝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思路很清晰,衔接得也挺好的,可能是因为用图形宝宝来演示,因此整课堂下来气氛都很好。但是,在一个一个介绍图形宝宝时,感觉不怎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了,在这一点没做好充分的准备。希望今后的教学中活动去影响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第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美丽的项链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多角度欣赏物体排列的美,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2.初步学习按照物体特定规律排序,如:ABC、AABBCC等重复排列,并清楚讲述物体的排列规律。
  3.尝试运用有规律排序的方法进行装饰物品,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排序课件;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串珠;纸帽、纸腰带、回形针、贴贴纸。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操作,多角度欣赏项链的美丽,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1.引导语:今天是小熊维尼的生日,老师准备了许多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珠子,请小朋友串一条很美很美的项链送给小熊,好吗?
  2.幼儿操作---串项链。
  3.集中交流分享幼儿第一次的作品,引导幼儿多角度感受项链的美丽。
  小结:小朋友串的这些项链都很美,有些项链只用一种颜色,一种形状的珠子串的,看起来,简洁大方,这是一种简洁美;有些项链用多种颜色,多种形状的珠子串的,看起来很艳丽,这是鲜艳美;还有些项链用两种珠子间隔重复排列的,看起来很整齐,这是规律美。

  二、演示课件,分析物体的排列规律。如:ABC 、AABBCC等。
  引导语:老师也用这些美丽的珠子串成了三条项链,这三条项链都是有规律排列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规律的排列。
  1.分析第一条项链的排序。
  提问:这条项链用了几种珠子?是怎么排列的?
  小结:项链用了3种珠子,是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重复排列;如果老师把圆形用英文字母A表示,正方形用字母B表示,三角形用字母C表示,那么我们可以记录为项链是按ABC重复排列的。
  2.分析第二条项链的排序。
  提问:这条项链有几种颜色?(红、黄、蓝),是怎么排列的?谁来说一说?
  小结:项链有红、黄、蓝三种颜色,是按两个红两个黄两个蓝重复排列的,可以记录为是按AABBCC重复排列的。
  3.观察第三条项链的排序,尝试接着往下排。
  这是一条还没有串完的项链,它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谁能用英文字母来表示它的排列规律?如果让你接下去排列,应该怎么排列? (请一个幼儿上台操作)
  **小朋友排对了吗?
  4.总结。
  这些项链都是按两种以上珠子间隔重复排列的,有的是按形状,有的按颜色、有的按数量进行排列,这些都是有规律的排列。

  三、第二次操作,运用有规律排序的方法串项链。
  第一组:提供一种形状多种颜色珠子。
  第二组:提供多种形状多种颜色的珠子。
  交流分享:你的项链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总结:相同的材料,可以排出不一样的有规律的序列。

  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准备了帽子和贴贴纸,请小朋友用在帽子上装饰有规律的图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主要分三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串项链;第二环节,分析有规律排列的项链;第三环节,运用有规律排序的方法再次串项链。我认为取得成功之处有:
  1 . 活动设计有创新。
  本次活动主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理论指导,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让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次活动设计上进行一次创新,打破了传统的以老师说教、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活动中,用简单相同的材料,分前后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来完成,第一次操作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串项链,这样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气氛轻松,幼儿有参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幼儿的作品看,串的项链多种多样:有些是用一种颜色,一种形状的珠子串成的,看起来很简洁;有些项链用多种颜色,多种形状的珠子串的,看起来很艳丽;还有些项链用两种珠子间隔重复整齐排列的。然后,老师根据幼儿的作品来引导幼儿多角度欣赏项链的美丽,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同时为下一阶段学习了有规律排序打下伏笔。
  2.活动由易到难,逐渐深入。
  第二次串项链,操作目的是幼儿学习了有规律排序后,引导幼儿运用有规律排序的方法进行设计项链的序列。从幼儿的第二次串的项链来看,每个幼儿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都获得了发展。比如:第一次操作,懂得用有规律排序的孩子不多,就5、6个人,排的序列也是比较简单,都是以AABB 、ABAB的形式排列,在学习了有规律的排序后,幼儿的作品非常丰富,排的序列也是比较复杂,懂得用三个不同的物品间隔重复排列。相同的材料通过两次操作,让幼儿学习、观察、比较能力有很大进步,他们的体验更深入、规范、条理化,更容易让幼儿理解有规律的排列。
  3.根据幼儿能力差异来提供材料。
  为了照顾到幼儿能力的个别差异,我提供的材料有难易之分,比如:提供一种形状多种颜色珠子,供能力比较差的幼儿操作,还有提供两种形状多种颜色的珠子,三种形状多种颜色的珠子供能力中等和能力强的孩子操作。

第4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字宝宝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2.发现生活中的数字,知道数字无处不在。
  3.运用数字进行游戏活动,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两行五列表格一张,藏有数字的表格一张。
  2.数字排列图若干。
  3.数字连线画、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想数字,激发兴趣
  1. 出示空表格,让幼儿数数有几个格子。(10个)
  “小朋友你们喜欢捉迷藏吗?喜欢。今天有几个数字宝宝要和我们捉迷藏,你们想不想玩?(想)”
  2.出示藏有数字的表格
  “你们看每个格子里都躲着一个不同的数字,它要小朋友的亮眼睛给找出来,谁来找一找。”
  3.老师引导幼儿逐一寻找藏着的数字。
  4.幼儿完整地读数字两遍。

  二、用不同的方法给数字排队
  1. 让小朋友找出最大和最小的数字。
  “小朋友这10个数字中谁最大,谁最小?(9最大,0最小)”
  2.让小朋友给数字从小到大排序
  “小朋友我们来给数字排排队,要求从小到大排,谁来排一排?”
  3.让小朋友给数字从大到小排
  “刚才小朋友真能干,把数字从小到大排队,现在谁能它倒过来排一排?”
  4.让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不同的排法
  “小朋友你们还想到什么排法吗?”老师出示几张排列图标,问幼儿像什么?

  三、在日常生活中数字的用处
  1. 让小朋友找出平时接触的数字
  “小朋友你们平时在家里或其它位子看到过,用到过这些数字吗?谁来讲一件。”
  2. 老师出示相关的数字实物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是什么?上面有数字吗?你知道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吗?”小朋友逐一回答后老师总结(有些数字是告诉我们时间的,比如说闹钟上的数字,日历上的数字。有些数字是告诉我们位子的,比如说小朋友在幼儿园茶杯摆放的位子,书目录上的数字。有些数字是告诉我们数量多少的,比如说药瓶上的数字,饮料上的数字。)

  四、游戏活动
  1.老师出示数字连线画:小朋友你们看我这张纸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里都藏着一个小动物,小朋友想不想把它找出来?(想)那我教你一个方法,老师演示从小到大连线。
  2. 幼儿动手操作,老师巡导
  3. 问找到小动物了吗?是什么?请你把找小动物的本领告诉班里其他的小朋友吧。
  课后延伸:
  让幼儿回教室找数字。

  课后反思:
  因刚接班不久对幼儿掌握数学方面知识的了解不是很清楚。,所以我设计一节以游戏形式为主的课,以此来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我以捉迷藏导入课题,小朋友积极性很高,对数字也很有兴趣。在后面的操作过程中,我选了个别幼儿操作,让其他幼儿的等待的时间过长,假如我把它改成每人操作,也许小朋友对数字就更感兴趣了。在生活中找数字时,准备材料不够充足,没能很好的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幼儿连线画时有些幼儿找不到数字点,假如我把点改成彩色点,就会引起幼儿的注意,连线就更完美,也就会一下找到数字中的小动物了。

第5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做纸牌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8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2、感知等量物体不同的空间排列形式。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3~8画有图案的大扑克牌,没有数字。扑克牌大小的卡片,数量多于班级人数的4倍以上,每张卡片上事先写好4~8的数字。人手一个小印章。

  活动过程
  一、结合纸牌,理解8以内的实际意义,引发兴趣。
  1、教师出示纸牌8,提问:这是什么?(纸牌)纸牌上有什么?(数字和图案)你能发现什么秘密?(数字和图案的数量是相等的。)
  2、教师继续出示8以内的纸牌,引导幼儿看图的数量来说纸牌上的数字,帮助幼儿理解8以内的实际意义。
  提问:请小朋友看一看、数一数每张纸牌上有几个图案,应该写上数字几?
  幼儿心里默数,数完以后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幼儿讲述给每张纸牌填上相对应的数字,并且引导幼儿念一念。
  3、教师小结:纸牌可真有意思,每一张纸牌上都有数字和图案,并且数字和图案的数量是相等的。

  二、学习根据8以内的数字,按不同的空间排列形式画出相应的点子。
  1、导入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出示卡片,告诉幼儿:今天我们来开一个纸牌加工厂,请小朋友来做纸牌。
  2、学习根据数字按不同排列形式画出相应的点子。
  a、教师出示4张同一个数的卡片(5),提问:看一看,这4张卡片,你能发现什么秘密?(都是数字5的卡片,图案和数字的数量相等,每一张卡片上图案的排列方式都不一样)
  教师小结:纸牌加工厂给每个小朋友4张相同数字的纸牌,要小朋友在纸牌上画出与数字相等数量的图案,而且每张纸牌上图案的排列方式都不一样哦。
  b、教师请2名幼儿上前示范制作纸牌,清楚操作要求。
  教师先请一能力中等的幼儿上前示范做纸牌,其他幼儿观看是否做对,如正确,请该幼儿讲述其操作过程,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做的?”如做错,请其他幼儿帮助改正。
  教师再请一能力较强的幼儿上前示范做纸牌,并请其讲述操作过程,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做的?”

  三、清楚要求,做纸牌。
  1、教师强调要求:每人4张卡片,根据数字画出相应数量的图案,每张卡片上图案的排列方式要不一样。
  2、幼儿每人完成4张纸牌加工的作业,愿意多做的可再做一些。教师检查幼儿有没有按纸牌上的数来画相应的图案,提醒幼儿每张卡纸牌上图案的排列方式要不一样。教师做质量检查员,回收幼儿做的纸牌并鼓励做的不符合要求的幼儿重新做一张。

  四、会用多种方法玩纸牌,体验纸牌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之情。
  1、提出要求:请幼儿2到3人一组自由结伴,在做好的纸牌中每个数挑两张凑成一副牌,合作玩纸牌排数序、纸牌配对、纸牌比大小等游戏。
  2、教师可带领不会玩得幼儿玩一次,帮助他们理解各种纸牌游戏的规则。
  3、关注幼儿在游戏中对数的概念的掌握情况,表扬能分享材料、合作游戏的幼儿。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做纸牌》贴近幼儿生活,是一个趣味性强、操作性强并且受到幼儿喜欢的活动。因此班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能理解8以内的实际意义,也感知了等量物体不同的空间排列形式。
  通过活动的开展,我觉得此活动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仍需调整一些地方。我先说说值得肯定的地方吧。通过3到8大扑克牌的出示,数一数、说一说,有效的帮助了幼儿理解8以内数的实际意义。通过画有与数字相等数量图案纸牌的出示,交流、小结,帮助幼儿了解操作要求,并在个别幼儿的示范操作中,清楚操作要求。制作纸牌时,大部分幼儿都能根据数字盖出相应数量的印章,体验到了成功制作纸牌的乐趣。活动中各个环节清楚,要求明确,操作性强。可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盖出来的印章颜色太淡,不方便展示交流,最好还是用勾线笔画点子比较好;请个别幼儿操作示范时,最好先请一能力较强的幼儿,再请能力中等的幼儿示范操作,更有利幼儿清楚操作要求。
  同时,对此活动,我也存在一些疑惑:怎样让幼儿更好的感知等量物体不同的空间排列形式。活动中,我似乎讲的不够具体。

第6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单数双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使幼儿能认识并区分10以内的单数双数。
  2、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自由探索了解单数和双数,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尝试的精神,感受同伴间相互交流的乐趣。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玩具若干;大数字卡片若干(幼儿每人一张);单、双数的汉字词组卡片各一张;老狼头饰一个;开火车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数玩具”
  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玩玩具,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每人抓一小把玩具,数一数有几个玩具,你是怎样知道的?(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二、探索单、双数——游戏“找朋友”
  1、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帮他们找好朋友,出示数字8,并配上相同数量的小黑点,老师示范找朋友,要2个2个做好朋友,看看他们能不能全都找到好朋友。
  2、刚才你拿了几个玩具?幼儿回答,教师出示不同的数字,10、7、5、4、9……
  请幼儿说出:你发现了什么?(全都能找到好朋友的;不能找到好朋友剩下一个)
  (1)我拿了六个玩具,两个两个的分都分完了。
  (2)我拿了七个玩具,两个两个得分还剩下一个。
  (3)小结:都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双数)不能都找到好朋友的数字卡片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单数)出示汉字词组。那哪些数字是双数?(2、4、6、8、10)那哪些数字是单数?(1、3、5、7、9)幼儿跟念几遍。

  三、巩固单、双数
  1、游戏“抱一抱”
  游戏规则:幼儿根据教师念或举单数双数,如果教师念的是单数就用双手抱住手臂(自己),如果教师念的是双数,两个幼儿抱在一起。
  2、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1)教师出示狼头饰引出“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老狼说的是单数小朋友赶紧趴在桌子上,老狼说的是双数时小朋友赶紧两个两个抱紧,否则老狼就会吃掉你。
  (2)第一次游戏:老师扮演老狼。
  第二次游戏:小朋友扮演老狼。
  3、结束:向你的好朋友介绍完后,可以向客人老师介绍。

  四、开火车游戏
  师:小朋友们真棒,老师非常喜欢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老师要奖励每个小朋友一张火车票,一会儿老师要带你们坐着火车去旅游,小朋友们把火车票戴在胸前,并仔细看一看你的车票是单数还是双数,是单数的到朱老师这列火车、双数的到唐老师那列火车,如果上错车,检票员会把你赶下车,我们该出发啦……(放音乐,开火车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利用了大班的教材(认识单数、双数),在孩子们通过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中感知对单数和双数的初步理解,让幼儿知道1-10以内的数中单数有 1、3、5、7、9;双数有2、4、6、8、10。在整节课中我运用了“抱一抱” “老狼老狼几点钟” “开火车”游戏进一步的区分单数和双数,同时也在培养幼儿积极思维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活动后,我觉的孩子们对“老狼老狼几点钟”特别是当老狼想吃掉他们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表现出兴奋、高兴的样子。幼儿的情趣再次进入**,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再次对到单数、双数再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幼儿掌握程度进一步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在这节课中我个人感觉在讲解双数时讲得不到位,所以在提问的过程中有的幼儿答非所问,在一个由于幼儿人数多,因此在“开火车” 游戏时幼儿的情趣有点失控,不能围绕老师的意愿去活动,纪律有点差。

第7篇、中班数学感知10以内的数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这个活动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供可操作的材料,对10以内的数量能手口如一的点数。让幼儿在以前学的数字的基础上,能够把操作材料与数字联系起来,达到巩固的效果。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操作使幼儿感知10以内的数量。
  2、使幼儿建立对数量的认识。
  3、使幼儿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手口一致的点数出10以内的数量

  活动准备
  记录单、豌豆荚、小黑点、数字卡片、鼓、数数玩具、彩色笔。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表述礼物。
  1、李老师给宝宝们带来了一包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礼物?
  (和旁边的宝宝说一说,是什么礼物,是什么样子的。)
  2、按图归放,感知数量。
  (请宝宝们把相同的礼物归放在一起,一起来数一数、说一说,每样礼物有多少。)

  二、击鼓游戏
  1、运用听觉感知数量,老师击鼓(数量是10以内),幼儿回答:击了几下,说出总数。并配相应的数字卡片。
  2、用动作感知数的实际意义,看点子卡片击鼓,边击边数数,最后说出点数。并配相应的数字卡片。

  三、猜猜豆妈妈肚里的豆宝宝,理解10以内的数量。
  1、剥豆:出示一结豆荚,幼儿观察猜测,里面躺了几粒豆宝宝。剥豆验证,并用相应的符号和数字表示,教师在大记录单上作记录。第二次剥豆,请个别幼儿剥豆数数,并作记录。两次一共剥了几粒豆,将两次剥的豆放在一起是多少粒?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在记录单上写上数字。
  2、介绍记录单,请幼儿说说记录单的每一个格子里写什么?
  3、讲解操作要求: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评价,纠错。

  四、拓展
  蔬菜批发市场需要一些豆子,我们把豆子装到袋里去送到批发市场吧。(幼儿根据豆子的数量送到“老板”那里。)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刚开始,我用了分礼物导入,先让幼儿对10以内的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个方法还不错,幼儿都能跟上我的节奏。接下来我出示了事先准备的小圆点,让幼儿玩击鼓游戏,幼儿也基本上都能击正确。并且,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见得幼儿对看图片数圆点还是感兴趣的。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第8篇、中班数学找规律教案反思

   教案目标:
  1、通过活动,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地间隔排列规律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序。
  3、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排列规律的卡片。
  2、各种颜色的木块、几何图形、贴绒图案若干。
  3、操作卡片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以游戏:“寻宝”引入活动。
  让幼儿寻找藏在“草地”上的卡片,打开卡片看看上面有些什么?
  2、讨论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二、发现规律。
  1、观察卡片上物体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补规律。找出卡片上物体的规律,想想接着应该排什么?
  3、幼儿动手操作,把缺的补上去,将规律补完整,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补。

  三、尝试自由排列。
  1、介绍各组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组:按颜色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颜色的木块进行间隔排列。
  第二组:按几何图形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几何图形进行间隔排列。
  第三组:按图案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图案进行间隔排列。
  2、幼儿自选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进行有规律排列。
  3、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课后反思:
  我对幼儿园上了公开课《找规律》,这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学习内容,活动的设计我以游戏、操作贯穿于整一节课,这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第一个环节我以“听词做动作”的游戏导入,让幼儿听我说两组词(①小鸟啄虫、小鸟啄虫、拍手、拍手。②小鸟飞、跺脚、跺脚)做动作,然后让他们思考每一组动作继续做下去该怎样做,许多小朋友都做对了,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莫爵彪小朋友说:“我照着前面做的就往后做了。”
  周雅菲小朋友说:“小鸟啄两次,拍两次手是按顺序做的。”
  王金威小朋友用响亮的声音说:“这些动作是固定重复的,所以后面的动作也是这样做。”多么好的回答!我请全体小朋友给予他们热烈的掌声!接下来我让小朋友听音乐来做上面的动作,小朋友们把自己当成了小鸟,开心极了。最后我引导小朋友用图把上面的动作表示出来,让他们知道这样有顺序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第二个环节我分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首先让幼儿观察物体的排列找出排列的规律,然后继续排下去。接着让幼儿来玩“有规律排队”的游戏。最后让幼儿在教室里找一找有规律的东西,这个环节小朋友们非常的活跃,都要抢着回答。
  陈华周小朋友说:“墙上的米老鼠排列是有规律的。”
  陈龙小朋友说:“钢琴的琴键排列是有规律的。”
  蔡明真小朋友说:“墙上的KT板排列是有规律的。”
  莫湛威小朋友说:“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丁启洋小朋友说:“头顶上的脸谱和链子排列有规律。”……
  第三个环节我提供了许多材料让幼儿进行创造规律。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小朋友们都摆出了各种各样的规律,他们学得积极、投入,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思维活动,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大部分的孩子都比较认真、积极参与和守纪律,但是还有四个孩子不够理想,按要求进行活动的意识还不够强,不过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已进步了许多,要他们达到我的要求,这是我以后要面对的一个工作重点,因为我的目标是要让全班所有的孩子都表现得令我满意!

第9篇、中班数学活动比较厚薄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会区分物体的厚薄,并会正确运用“厚薄”表述比较的结果。
  2、能从3——5个厚薄不同的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
  3、能对3——5个物体进行正逆排序。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黄瓜、胡萝卜、百萝卜、书、积木等若干。

  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出示厚薄不同的两本书,请幼儿比一比、说一说,哪本厚?哪本薄?
  2、通过游戏“比一比”感知物体的厚薄。
  (1)引导幼儿从座位底下拿出书和旁边的幼儿进行比较,并能用“厚薄”表述比较的结果。
  (2)找一找:请幼儿在3——5本书籍中找出一样厚或者一样薄的书。
  2、小组操作活动。
  (1)排一排:提供厚薄不同的黄瓜片、胡萝卜片、书、积木等,引导幼儿将每类物品按从厚到薄或从薄到厚的顺序排序。
  (2)涂色:按图示给图中的物体根据厚薄的不同涂上不同的颜色。
  3、运用多媒体展示幼儿操作作品。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益智区提供厚薄不同的物体请幼儿排序;并能根据图示进行涂色。
  生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引导幼儿寻找幼儿园、家里和周围环境中厚薄不同的物体。

  活动反思:
  《比较厚薄》是中班的数学活动,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学习区别物体的厚薄,并能用正确的词语表达出来,知道比较物体的厚薄是具有相对性的。让幼儿通过进行物体和物体之间的比较发现问题,了解一些逻辑知识,根据中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他们对一些简单的逻辑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例如高低、大小等,所以我觉得选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物体厚薄的比较是具有相对性的是很有必要。

第10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图形组合教案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对单个基本的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如何帮助幼儿利用这些图形组合成一些神奇的图案,让幼儿能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根据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特征,本次活动将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联系生活中观察的物体,启发幼儿自由操作、探索,培养幼儿创作能力,感受图形组合创新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道图形是能变化的。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图形组合创新的乐趣。
  3、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若干个。
  2、固体胶,美术纸、勾线笔、小篮子。
  3、不同图形组合成的图案(花、小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神秘的魔术袋,小朋友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幼:想!)
  2、出示魔术袋:神秘袋子东西多,请你伸手摸一摸,看看摸到了什么?(请一个幼儿上台摸出各种基本的图形,其他幼儿回答。)
  3、师小结:哇,原来魔术袋里面装了我们熟悉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形和半圆形宝宝。
  4、师:今天我们要和这些图形宝宝一起变魔术,看看谁是最会变的魔术师。

  二、引导幼儿发现图形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1、师:"这些图形宝宝个个都会变魔术呢!你们想看看吗?"(分发各种图形给每个幼儿)
  2、出示正方形宝宝,引导幼儿发散思维,让它变成其他图形。
  师:"我是一个正方形,可是我可以变成长方形,不信你们看!"(边说边做)"如果我想变成三角形,小朋友你有办法吗?","我能变成小正方形吗?怎么变?"(请幼儿动手试试看)3、出示圆形宝宝:"我是圆形,我可以变成什么图形呢?"4、师:中班小朋友真会变,办法真多!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图形宝宝变的魔术作品,你们想看看吗?(幼:想!)

  三、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对图形进行组合:
  1、师:"这些图形宝宝都很可爱,而且它们都是相亲相爱的好朋友,它们可喜欢在一起玩《手拉手》的游戏了,瞧,《手拉手》游戏开始啦!"
  (1)师出示组合图案:花,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朵花漂亮吗?它是由几个什么图形变成的?(幼儿观察后回答)
  (2)师出示组合图案:小猪,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只小猪可爱吗?它是由几个什么图形变成的?(幼儿观察后回答)
  2、师:"你们也想和图形宝宝变魔术吧!在变魔术之前,老师要告诉小朋友们游戏规则。"
  (1) 一人一张美术纸、固体胶、勾线笔。先想好你要变的图案,在篮子里找出你们需要的图形宝宝,把它们试拼在纸张上。等找到想要摆放的位置后,再把图形固定在纸张上。图形拼摆完成后,可以利用水彩笔添画上简单的线条,让图形宝宝更加好看。
  (2)在美术纸的后面写上号数,并保持画面干净。
  (3)组合的图案与老师示范图不一样,可以是我们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师幼共同欣赏与经验分享。
  1、展示幼儿作品进行欣赏。
  (1)请幼儿上台给大家介绍自己的魔术作品是什么,由哪些图形变成的。
  (2)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呢?
  2、师小结:哇,我们中班的小朋友们都很厉害,都是小魔术师,变出这么多神奇的作品,来给我们自己棒一棒!

  五、活动延伸。
  师:用图形宝宝可以变出神奇又漂亮的图案,那小树叶可以变出更多漂亮的图案吗?小朋友们周末和爸爸妈妈去收集很多不同大小的树叶来变一变吧!
 

第11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左右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节课强调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幼儿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幼儿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游戏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认识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幼儿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幼儿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目标
  1、幼儿知道左手和右手,能分清左手和右手,初步学习以自我为中心分清左右。
  2、通过活动,增强幼儿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3、幼儿愿意积极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分清左手和右手。
  活动难点:初步学习以自我为中心分清左右

  活动准备
  记录表、贴图;《幸福拍手歌》音乐,《左手右手》音乐,魔术盒;情景创设。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带领幼儿进入活动情景。
  1、教师放音乐,幼儿进入活动室,并向在座教师问好。
  2、教师语言导入为元旦节作准备,进行表演活动。

  二、魔术表演
  1、教师表演魔术。
  2、引导幼儿说出手,知道每个人都有左手和右手。

  三、送礼物
  1、说一说,左手能干什么?右手能干什么?强化幼儿对左手(右手)的认识。
  2、幼儿举手发言,教师记录在记录表上。
  3、教师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幼儿,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将礼物贴在相应的手上。

  四、儿歌表演
  1、教师示范儿歌表演。
  2、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儿歌表演。
  3、幼儿说出自己左边(右边)的小朋友的名字,了解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边。

  五、歌舞表演
  师幼一起伴随音乐表演。

  六、结束活动
  幼儿同时用右手和教师做再见的动作。

  教学反思
  一、联系实际,着手教学
  本节课是这一主题活动的难点,对中班的小朋友来说左右并不容易掌握。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从学生最熟悉的手引出课题,并在此基础上着手左手与右手的教学,循序渐进地增加教学难度,更易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紧紧围绕着学生身体的左手、右手进行教学,既联系实际,操作性又强,能使学生自然地、兴致盎然地置身于新课的学习当中,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和巩固对《左右》的认识。

  二、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根据中班小朋友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时我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三、关于镜面示范的思考
  在这次活动中,我选择的是镜面示范的示范方法,我觉得这样可以直观地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左右的方位,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这样做,并不利于幼儿在以后进行左右空间方位的转换学习,比如:面对面的孩子的左右方位的不相同、孩子的身体转动时方位的变化等等。

第12篇、中班数学活动图形乐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各种图形,并能按图形的大小、颜色特征进行分类。
  2、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复习认识7以内的数量。
  3、发展幼儿的利用图形拼图的能力,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幼儿人手一张图形。大小、颜色、形状、数字标记。

  教学过程:
  1、请幼儿自由选择图形,并描述图形的大小、颜色、形状。
  例:我拿到的是大的红三角形、我拿到的是小的黄色的正方形等等。
  2、找图形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教师出示大小,形状标记,请幼儿按标记进行分类。
  3、游戏:“十个小矮人”
  (1)幼儿手拉手围个大圆圈,边唱边走。
  (2)唱完歌曲,教师说:“四个小矮人”幼儿自由组合,拿着各种图形进行拼图并学习用语言描述自己拼的是什么。
  4、送图形朋友回家。
  幼儿按颜色标记送图形回家。

  教学反思: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常言道:兴趣是第一位教师,并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根据《指南》的精神,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我认为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主要。

第1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厚薄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区分2-5样物体的厚薄,并对其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
  3、通过分类合作比较,体验快乐。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木板,书,围巾,纸,袜子,毛巾,饼干,鞋盒,饮料,积木,篮子

  活动过程:
  (一)目测
  1、师:小朋友冬天穿的外套,比你们现在穿的要怎么样啊(厚)那现在的的呢(薄)  2、出示木板师:我这里有一块木板,你们觉得是厚还是薄呢?
  师:那我现在在拿出一块,现在这块木板是厚还是薄呢?
  小结:原来一样东西是不能比的,要两样或两样以上的东西才能比较厚薄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这块木板厚的(用眼睛看)师:你们的小眼睛真亮呢,一看就知道厚薄。
  3、出示书师:那请你们再来说说这两本书谁厚谁薄师:请你上来指一指看,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的啊4、出示鞋盒师:咦,那这两个盒子呢,请你上来指指看,你用这么办法啊小结:我们能通过自己的眼睛,来比较东西的厚薄。

  (二)触摸
  1、教师出示围巾师:天气变得冷起来了,我要围怎样的围巾,那请你们想想看,这两条,我要围哪一条呢师:你们都觉得是这条厚吗师:那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呢师:对了还可以用摸一摸的方法来比较。
  2、教师请幼儿上来摸,上来区分师:那金老师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是哪条厚,哪条薄小结:我们刚才可以用自己的手来摸一摸,来比较物体的厚薄。
  3、在每张椅子下面放两样厚薄不一的东西师:老师在你们每个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放了个篮子,请你来比较篮子里的东西,在最厚的东西上面贴上紫色的记时贴,贴好的小朋友把篮子送到这里,记住自己是放在哪里的教师检验2-3样物品小结:我们的小朋友真棒,能用手触摸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厚薄。

  (三)并放比
  1、教师出示两块厚薄不明显的肥皂(桌上地面上)师:那请你来看看,这两块肥皂,谁厚谁薄师:哇,有些人觉得是这快厚,有些人觉得是这快厚,那底是谁厚呢,请你来想想办法比一比。
  师:恩真棒你的办法真好,是把两块肥皂,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师:咦,那里又有一块肥皂,跟这里的肥皂比是厚的还是薄的啊师:你用什么办法进行比较啊讲述比较厚和比较薄
  2、出示饼干盒师:现在的这三盒饼干谁最厚谁最薄,请你也来比一比师:你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小结:对于有些物体厚薄不明显的,我们可以用并放比较的方法。

  (四)超市
  1、出示不同厚薄的东西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都学会了并放比较厚薄的的方法是不是啊,有位超市的售货员,想请你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原来超市有很多厚薄不同的东西需要整理,并要找到自己的家,你看有用品区,饮料区,食品区,玩具区师:等一下请每个小朋友拿一件商品,先去找到他们的家,然后再进行比较,你可以从厚到薄,也可以从薄到厚的给他们排排队。
  检验: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排的对不对,这一组,这是最薄的,这是最厚的。
  教师依次检验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很多种办法去比较厚薄,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五)寻找,操作师:我们的家里,教室里都有很多的东西可以用来比厚薄,那现在我们就到教室里去比一下。

第14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多与少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发现数量的多与少。
  2、会利用多种方法来知道谁多谁少。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玩具、红球、绿球、水果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利用班级男孩女孩人数的多少做比较。
  1、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啊?
  2、我们班男孩有多少?女孩有多少?
  3、那男孩和女孩那个人数多?那个人数少?
  4、让幼儿明显的知道谁多谁少。
  5、我们还可以男孩和女孩各站一排,那排长人数就多。

  二、出示红球和绿球。
  1、我们看看红球和绿球谁多谁少?
  2、说说怎么知道谁多谁少的?
  3、教幼儿用新方法知道谁多谁少。
  4、接着用玩具比较谁多谁少。

  三、《变手指》游戏。
  1、大手小手变变变:我的手指变得比谁多。
  2、大手小手变变变:我的手指变得比谁少。
  3、分组进行《变手指》游戏,比较变出来的手指谁多谁少。

  四、练一练。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案,让幼儿比较数量多少?用彩色粉笔表示出来。
  教学结束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在引导方面,要做到深入了解,在教的过程要详细和恰当的运用,游戏中让幼儿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最后,幼儿练习要把前面基础打好,在幼儿练习时才不会出现错误的发生。

第15篇、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梯形,能按图形特征进行归类。
  2.探索用不同形状的纸变出梯形的多种方法。
  3.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教学挂图(一)中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和等腰梯形各一个,不同大小的四边形和等腰梯形。
  2.学具:幼儿用书第14页《认识梯形》的操作材料,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纸,剪刀、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梯形。    
  1. 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幼儿进行分类,并说出图形名称。
  教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教师:梯形和长方形相比,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3.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和梯形重叠起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然后请幼儿回答。
  教师:梯形有两条平平的边,还是两条斜斜的边?

  (二)运用已知经验正确判断图形。
  1.教师出示倒放、斜放的梯形和四边形,引导幼儿观察。
  2.教师:这里有没有梯形?哪一个是梯形?你从哪里看出它是梯形的?哪个图形不是梯形?你从哪里看出它不是梯形的?
  3.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刚才得出的经验进行判断。

  (三)幼儿操作。
  1.教师:今天我们要玩“变梯形”的游戏。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纸,请小朋友们看看有哪些形状的纸,我们要把这些形状的纸变成梯形的纸。用什么方法来变呢?
  2.教师:小朋友可以拿一张图形纸先折一折,让它变成梯形后再沿着折痕把多余的部分剪掉,变完之后还要将你变梯形的方法记录在相应的图形标记上。变一次记一次,看看谁变的方法多。

  (四)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你是怎么做的?怎样记录的?还有谁有不一样的方法?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数学区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探索如何用各种小图形拼成梯形。

  活动反思:
  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16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认识数字10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巩固10的形成,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10的实际意义,使幼儿懂得自然数列中前后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2、练习数数并正确书写数字10 。
  3、培养幼儿良好的书写姿势。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数字卡1——10,图(由10个圆形、10个三角形、10个长方形拼成的一幅图画),数量为10的数群卡
  学具准备:本子、笔等。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以内数的形成和认识。
  1、手指游戏。(1 1 2 2 伸伸手,3 3 4 4 点点头,5 5 6 6 弯弯腰,7 7 8 8 扭一扭,9 9 0 0 抬抬腿,动手动腿和动口。)
  2、看数字取雪花片:教师出示数字1,幼儿取出相应数量的雪花片摆放在桌子上,教师再出示数字2,让幼儿想一想怎样让雪花片的数量变成2,并能说出1添上1是2,依次出示数字卡3——8。带领幼儿复习8以内各数的形成。
  3、会变的数卡(教师举数卡,幼儿根据数字的变化而变相应数量的手指,使之进一步感知自然数列中前后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二、认识数字10,进一步感知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1、引导幼儿观察挂图。
  图上有什么?它们用什么拼成的?有几个圆形?几个三角形?(10个圆形、10个三角形)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它的数量?(教师出示数字10)我们还可用什么来表示呢/(引导幼儿可以用小圆点来表示数量)
  2、引导幼儿发挥想象结合实际让幼儿说出10你还可以表示什么?
  10 个笑圆点和数字10除了能表示10个圆形、10个三角形,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三、幼儿辨认数字10。
  1、小朋友看看10像什么?(棍子和鸡蛋)我们来学习写一写10 吧!
  2、教师书写数字10。(注意强调其笔顺及1笔写成)
  3、带领幼儿在空中练习。

  四、幼儿书写数字10,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业。

  五、展示评价幼儿作业。

  六、收拾用具后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反思:
  虽说每堂课都会有瑕疵,但只要善于反思修正就是在进步,所以在后面的复习中,我会尽量填补一下之前课堂中有些没讲到的内容和单独指导学习进度稍慢的幼儿。增强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是每天都要进行的事,教师的持之以恒才能让幼儿的知识开出花,结上丰硕的果实。

第17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字9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9,感知9的形成和实际意义。
  2、能将数字9与相应的实物进行匹配。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具:主题图两幅,操作图两幅,5--9的数字卡片。
  2、学具: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探究活动
  1、感知9的形成。出示主题图一:"图上有几匹马?用数字几表示?"教师再添上一匹,"现在是几匹马?用数字几表示?"出示数字9,"看9像什么?它跟几长的像?"引导幼儿比较9和6的区别。说说9还可以表示什么?
  2、出示主题图二。"图上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它们是由哪些图形组合出来的?各有几个?用数字几表示?"(8个三角形,8个圆形,8个长方形。用数字8表示。)教师再添上一棵树,一只蝴蝶,"现在图上的实物能用8表示吗?为什么?说说9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幼儿说出8添上1是9。
  3、出示5--9的数卡请幼儿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边排边讲述,启发幼儿说说为什么让5排在最前面?

  二、幼儿操作练习。
  1、数数小鸡有几只,把表示小鸡数量的数字圈起来。
  2、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实物画线连起来。

  三、评议活动
  幼儿讲讲自己操作中的发现。

第18篇、中班数学活动小动物找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巩固6—8以内数量物品的点数。
  2、能进行6—8数与物的对应。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6—8以内数量物品的点数,能进行数与物的对应。
  活动难点:6—8以内数与物的对应。
 
  活动准备:
  1、6—8的数字卡片,6—8的点卡。
  2、带数字的房子、各种小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冬天快到了,天越来越冷了,小熊要开始找自己的家开始冬眠了,可是小熊发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房子,小熊想进去可怎么也进不去,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帮帮它住进那个房子里面去。

  二、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带数字6的房子的图片。
  教师:这个房子方面有什么?(数字宝宝)
  教师:数字宝宝几?(6)它像什么?(6像哨子嘟嘟叫)它可以表示什么?(表示6只长颈鹿、6只小羊……)
  教师:那带数字房子里可以住几只小熊呢?(6只)
  教师:请你们把它安排在房间里吧!(教师拿出小熊的卡片和幼儿一边数一边将小熊的卡片贴在房间里面)
  教师:请你们数一数房间里现在有几只小熊?(3只)
  教师:房间住满了吗?(没有)
  教师:房间里还可不可以住小熊呢?(可以)
  教师:还可以住几只小熊才可以住满呢?(3只,教师与幼儿一起将剩下的3只小熊也贴在房间里)
  教师:现在房间住满了吗?(住满了)    
  2、教师出示6数与点的卡。    
  教师:请你们一起来看一看上面是数字宝宝几?数一数这上面有几个点?    
  教师:点子的数量和小熊的数量一样多吗?
  教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引导幼儿进一步点数验证)
  3、教师同样出示带有数字7、8房子的图片,同样让幼儿进行操作。

  三、幼儿操作
  有许多小动物都要冬眠,小朋友想不想把其他的小动物请到你的房间里冬眠呢?请小朋友把你喜欢的小动物带到你们的家里冬眠吧!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在帮小动物找家的时候幼儿不能很好的分辨。应该让幼儿观察完动物后接着想一想他们都住在哪里?然后后再予以引导。直接出示的话,让幼儿看起来比较抽象。这些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所以在下节课上应该做一下调整。

第19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字配对教案

  活动目标
  1、能正确迅速地点数10之内的点子和认读10之内阿拉伯数字。
  2、能将点子和数字进行配对。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重点
  能正确将点子与数字进行配对。

  活动过程
  1、教师导进,激起幼儿爱好。
  师:告知小朋友一个好消息,小蜜蜂门明天要过生日,他们想邀请小朋友们往参加生日晚会,你们想不想往?(幼儿回答)
  师:那我们送小蜜蜂甚么生日礼物呢?(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对幼儿的回答给予肯定。
  师:我们大家一起往采花,明天送给小蜜蜂,好不好?(幼儿回答)
  师:小朋友们看,花园里开了这么多花(教师把花洒在桌面上),你们观察一下五彩缤纷的花有甚么不一样?(幼儿自由说)。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预备了一些漂亮的小篮子,大家仔细看一看,小篮子有甚么不一样?你发现了甚么?(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师:下面小朋友们就往给小蜜蜂采花好不好?(幼儿回答)
  师:在采花时小朋友们要让花上的数字(点子)与花篮上的点子(数字)一样,听音乐开始采花,音乐停了采花结束。
  2、幼儿开始游戏(采花)
  3、采花结束后,教师要找幼儿说一说:“你们采了几朵花?采花过程当中你发现了甚么?(只要能说出点子和数字一样或数字和点子一样就能够了?
  4、游戏:小矮人找朋友
  导语:小朋友们喜欢听小矮人的故事吗?(幼儿回答),小矮人今年天要和点子娃娃做游戏,可是小矮人找不到哪一个点子娃娃是自己的朋友,想请小朋友们帮忙。你们愿不愿意帮助他们?(幼儿回答)。
  (1)今天老师就把小矮人和点子娃娃都请到了我们幼儿园里,你们想不想见到他们呀?(教师把卡片分放在幼儿眼前)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小矮人和点子娃娃它们之间有甚么不同?(幼儿自由回答)。好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矮人找朋友。
  (2)幼儿帮助小矮人找朋友,找完后,找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幼儿自由回答)数一数你找了几对朋友。(幼儿回答)
  (3)小朋友们看一看(出示挂图)这又来了几位小矮人。冬天来了,它们到外面往烤火、做游戏,它们也想找几个朋友和它们一起顽耍,我们帮助他们找到它的朋友好不好?(找个别幼儿到前边来帮助小矮人找朋友)。指着图问幼儿:“说说为何他们两个是朋友?你是怎样知道的?(幼儿回答)
  (4)小结:今天,小朋友们为小蜜蜂预备了生日礼物,又帮助小矮人找到了朋友,你们真能干,小蜜蜂和小矮人都非常感谢你们,并让我代他们谢谢你们。好了,今天游戏就玩到这里,我们一起到户外往活动。

第20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的守恒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中班幼儿在前期有了一定的数物关系,在进行10以内数物结合时有幼儿摆出了不同排列方法的物体,并引起班级许多小朋友的兴趣,大家都积极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所以,就考虑到设计这节课和孩子一起探索关于守恒的概念。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等量物品德数量不随实物的大小、颜色、种类及排列及排列形状的变化而改变,准确计算10以内物品的数量。
  2、体验数守恒的有趣现象。
  3、逐步树立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能尝试不同的排列方法

  活动准备
  教具:泡泡卡片、数字拼板、雪花片或干。大小不同的有孔珠子、棉线若干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是有相互问候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泡泡表演队来幼儿园演出了。看,他们20个队员分成了两组,每组演员都准备了精彩的节目,一起来看看吧。
  引导幼儿拿出学具“吹泡泡”按照大小或颜色分类分为两类泡泡摆成不同的造型,数数泡泡的数量,感受泡泡不论大小、颜色及造型的变化,每一类总数不变,都是10个泡泡。
  *进一步感知10以内等量物品的守恒。
  请幼儿找出10个雪花片尝试不同的排列方式拼摆。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3、分组活动。
  师:节目表演的太精彩了,可我发现演员们没有演出服和饰品。我们来帮它们一起做吧!
  第一组:制作手链。将10个一组大小不同珠子穿成手链并写上价格标签
  第二组:制作演出服。幼儿手中的彩色串珠组成牌龙,排列形式,规律不限。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各组请1-2名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玩了什么,做了什么活动,对数量相同的物品进行交换、排列之后发现了什么。
  5、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数的守恒对于中班小朋友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怎样吧这样的一个比较难的数学概念形象化,让幼儿好接受呢?想到了用情境展开并贯穿教学活动,让幼儿体验数守恒现象。
  整个活动进行下来,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幼儿在活动中也基本掌握理解数的守恒概念。
  反思活动,有以下不足:
  1、 集体活动中的幼儿自主操作,感知物品数量不因排列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实幼儿在操作中排列很多不同形式,但我在这个环节中并没有让幼儿将自己的成果在全班幼儿面前展示出来,幼儿的经验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是一个遗憾。
  2、 分组活动的材料投放比较单一,在5以内守恒使用这些教具,幼儿对此教具不太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中班美术活动教案40篇》:《中班美术活动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中班美术活动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大班教案社会大全10篇》:第1篇、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少数民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交流分享中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2.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激发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