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间

日期:2021-04-18

这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间,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间第1篇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拓展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1、通过学习上阙,引导学生自学下阙。通过上阕的学习学习学到了学习诗词的方法:知音—明意—悟情,小组合作自学下阙。

  2、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3、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

  二、成功之处: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课件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知音正音,导入新课,创设诗意课堂。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中,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从作者导入本词,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豪放词风,引出本词。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首先教师范读。借机强调了生字字音,“转”、“见”,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诗,然后指明读。当我发现该同学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读诗要有节奏,尤其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预设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间第2篇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搜集宋词,吟诵宋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3、能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能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根据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进行景物描写,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知诗人。

  1、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大家有信心回答吗?听好老师的问题:有这么一位词人,他曾醉在吴音相媚好,羡慕白发翁媪。有这么一位词人,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报国无门,被迫归隐。有这么一位词人,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就是——(板书:辛弃疾)

  2、你能背背他的词吗?

  3、真厉害!今天,就让我们一块穿越历史时空,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同行吧!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课前背诵已学过的词,复习词的知识。这一个学习活动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心中对于古诗词的沉淀,在词的情境中陶醉,让学生在深情投入的吟诵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介绍由来,解诗题。

  1、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名“夜”是时间“黄沙道”是地点)

  2、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3、谁能说说你对“黄沙道”的了解?

  你是怎么知道的.?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课前查找资料进行预习,是很不错的学习方法。谢谢你为大家推荐了这样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齐读课题。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中间有个点儿,读时要有停顿。(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让我们相伴辛弃疾,与他一同走进那个月光如水的夏夜。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初读,感悟诗情。

  1.大家自由读词,要读得字正腔圆、通顺、有节奏。读的时候,还要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注释。自由读,开始。

  2.好,哪个同学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3.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个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一下呢?你怎么知道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读xian呢?这个字还有哪句诗里也这样读?(出示: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个字在古代有“显现”的意思。经过大家的提醒,咱们再来读这首词就简单多了。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

  4.再请一位同学读。

  5.读得正确,流利,非常好。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6.老师对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觉,我想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可以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朗读,走进那个山野夏夜。

  7.同学们,睁开眼睛。在老师读的过程中,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8.很好,诗中的景物很多人都看到过,但是作者却能将这些景物写成了千古传唱的名篇,这是因为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都融入到了这些景物中去了。那么你们能用一个字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情吗?对了,“喜”。(板书:喜)我们遍观全词,其中有“喜”字,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词人心中的喜悦呢?请大家带着这个“喜”字再次品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喜”的词句。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创设情境,把握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四)品读,

  你从哪里读出词人的“喜”?

  1、(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谁来说说第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树枝、乌鹊、清风、鸣蝉)

  2、月是什么样的月?风是什么样的风?

  多么晴朗的夏夜啊!此时,你就是辛弃疾。炎热的夏夜,你漫步在绿树环绕的山路上,遥望渐渐升高的明月,你会发现“明月————”(引读:“别枝惊鹊”)“别枝惊鹊”是说喜鹊怎么样?(明月升起来,月光惊动了乌鹊。)喜鹊被惊动会怎么样呢?(扇动翅膀离开树枝惊叫)“明月————”(引读:“别枝惊鹊”)不写“啼”而啼自现,这真是“此句无声胜有声啊!月光惊醒了睡梦中的喜鹊,使它离开树枝,那么这里的“别”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别”呢?好一个依依不舍的“别”啊!“明月————”(引读:“别枝惊鹊”)好一幅有景、有声,更有情的画面啊!

  3、辛弃疾除了听到乌鹊受惊拍打翅膀的声音和不安的惊叫,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徐徐凉风伴着这种叫声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真是恬静的山野夏夜啊!看到这明月渐升、喜鹊翻飞,听到蝉唱声声,怎么不让夜行山道的词人为这份恬静优美心喜呢?让我们读出词人的行在美景中的喜吧!(齐读一、二句。)

  4、听着蝉叫虫唱,感受迎面吹来的徐徐凉风,多么的惬意啊!你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闻到了什么?(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5、自由读这两句,你读出了什么?(稻子扬花飘香。很多青蛙都在叫。快要丰收了。)稻花飘香,丰收在望,这真是让人心喜的事儿啊!谁能来读出这种丰收的喜悦?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问题?(“说丰年”?都有谁在说丰年?他们又在对谁说丰年?)出示:说话训练。指名完成对话。读这两句。人人都展望着丰收,都流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悦。带着这种喜悦,我们6、读读三四句。

  辛弃疾走上幽静的山路上,任明月相伴,感微风清凉,闻稻花飘香,听蛙鸣丰年,这是多么令人喜悦的夏夜山路行啊!让我们齐读上阕,读出词人的一喜再喜吧!(齐读上阕。)

  7、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常识,在水稻扬花的时候来一场及时雨是再好不过了!瞧,天变了。(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怎么变了?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现在却只有“七八个星”,说明什么?(飞来几片乌云遮住了天空,星少了,天气变化快。)是啊,夏天的乌云飘到哪儿,哪儿就很快地会下暴雨。那么,“两三点雨”又是什么样的雨呢?

  8、天要下大雨了,正在山路上的辛弃疾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应该怎么办?(出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你从这两句中知道了什么?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时候,旧时的茅店出现在他的面前,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还用担心淋雨吗?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啊!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来读这两句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用语言描绘明月无言,清风无声的情景,体会黄沙岭的夜晚是寂静中的热闹。)

  (五)指导吟诵。

  1.同学们,《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品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无边的欢乐,那么你们能连起来读一读吗?

  2.听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恬美幽静的意境之中了,你们的思绪也随着那皎皎的月光飞到了迷人的黄沙道中了。

  看,明月高悬,绿树环绕。乌鹊翻飞,蝉儿轻叫。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高兴地吟道――全词(学生齐读)

  闻,稻香扑鼻,丰收在即;听,蛙鸣齐唱,喜讯远传。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欢快地唱道――全词(学生齐读)

  顺也!遂也!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唱道——全词(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再次升华情感。)

  (六)课外拓展

  这就是夜行山道中那喜悦的辛弃疾,这就是夜行山道中辛弃疾的喜悦。

  1、辛弃疾一生向往着国家统一,垂暮之年自荐备战——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辛弃疾空怀一身将相之才,报国无门百折不回——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3、辛弃疾一腔壮志难以酬,被迫隐居无奈闲适——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4、辛弃疾一生注重安定民生,——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可是国已破啊!目睹了北方战乱之苦的辛弃疾,此时此刻最渴望的是什么?(要是北方的老百姓能够像南方一样,人人都能生活得如此安定恬美多好啊!要是处处都能这样稻香蛙鸣多好啊!)走在山道上的他还能为北方的老百姓做些什么吗?(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

  5、看来,这山野的闲适并不是他想要的真正的闲适。他多么希望自己的报国之路会像这旧时茅店一样,路转溪桥——(忽见)。他多么希望国家的安宁也会像这旧时茅店一样,路转溪桥——(忽见)。此时此刻,你们能读出爱国词人对喜讯的那一份希望与期待吗?

  (设计意图:了解时代背景,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

  (七)作业:

  1、改写诗歌:

  观察课文插图,想象自己是诗人,把诗歌改写成一篇短文

  2、搜集辛弃疾的诗词,并积累名句

  (设计意图:用自己的视角去解读这首词。积累古诗词。)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热爱大自然

  喜企盼丰年

  关心人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间第3篇

  教学内容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

  预设目标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互动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互动5:“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互动6: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书设计

  西江月

  辛弃疾

  写景烘托:明月 惊鹊 清风 鸣蝉 稻花香 蛙声

  真情流露:热爱田园 避雨 惊喜 兴趣 盎然

  拓展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材理解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