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PPT课件 > 幼儿园PPT课件

幼儿心理学完整版PPT课件

幼儿心理学完整版PPT课件

幼儿心理学完整版PPT课件这个PPT共243页,该文件包含了PPT课件。主要包含心理与儿童心理,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幼儿的注意,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幼儿记忆发展,幼儿想象的发展,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言语的发展,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幼儿的需要、气质和性格,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等,欢迎点击下载。

第3讲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新生儿期   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岁
1.刺激物的特征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差异程度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4)刺激的新异性
1. 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的组织活动
(1)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2)提出问题
(3)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
4.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形象记忆:以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幼儿园孩子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记忆
动作记忆:以做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幼儿园孩子积累实际操作经验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为内容的记忆。(选择性记忆)
☆幼儿园孩子最容易长期保存的记忆
逻辑记忆:以有内在逻辑性的信息为内容的记忆。
☆幼儿园孩子出现最晚、最难记忆
三、提高幼儿记忆力的方法
1、运用教具:形象记忆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物体,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如:学习数的组成、加减法,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利用教具演示、讲解,幼儿就能理解知识,加之幼儿动手操作,很快掌握了知识。
2、开展游戏:兴趣记忆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
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教师讲述故事后让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小蝌蚪寻找自己的妈妈在哪里,幼儿在表演的浓厚兴趣中记住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
3、多种感官:尝试记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参与活动,能获得最好的尝试记忆效果。
如:小班认识苹果,通过看、摸、闻、尝,了解了苹果的颜色、形状、味道,最后让幼儿画苹果,加深了尝试后对知识的记忆。
4、动作演示:准确记忆有些知识,利用动作演示,幼儿就会准确理解并记忆。
如:看图讲述“猴子过河”,图片中一群猴子看到河对岸有许多桃子,急得抓耳搔腮,教学中可让幼儿学猴子着急的动作,通过模仿,引出“抓耳搔腮”这个词,幼儿理解了词意,就能很准确地用于讲述中。
5 、善用比喻:善于运用一些浅显易懂的比喻手法破解难点,在幼儿的脑海里留下难忘的印象。
如:画金鱼的尾巴时,可告诉幼儿尾巴分开的叉像一片片的柳树叶,幼儿记住了尾巴的样子,又能较容易地画出来。
6、找准异同:比较记忆在引导幼儿认识类似的事物时,可通过比较,找出异同点,帮助幼儿比较记忆。
如:认识鸭子,可在认识嘴、脚时,出示鸡,让幼儿比较鸡嘴和鸭嘴的形状,鸡脚和鸭脚的样子,根据不同,明确记住鸡、鸭各自的特征。
第7讲  幼儿想象的发展
3—4岁的自由联想性质的无意想象
(一)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二)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想象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
4—5岁的无意想象中出现了有意成分
(一)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
(二)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
(三)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
(四)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在月亮上荡秋千》
  5—6岁出现有意的创造想象
(一)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
(二)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
(三)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
(四)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第8讲  幼儿思维的发展
间接性:是指思维对感官不能把握的,或不在面前的客观事物,借助一定媒介反映事物 。        
1、探知历史
2、知晓现在
3、预测未来
概括性:是指能够抽取同类事物共同的、具有本质特征的,以及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客观事物 。
我们通过地面湿漉漉,间接知道是昨晚下雨的结论,那是因为下雨地面湿漉漉的情况曾多次出现过,我们概括了“下雨地面会湿漉漉”的经验,主要表现为经验。
幼儿第一次入园,老师介绍自己说是班主任李老师
幼儿每次入园,都看到班主任李老师
幼儿概括出一个结论:我们的班主任是李老师,她每天都在幼儿园迎接我们。
幼儿的思维经历了
直觉行动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的三个阶段
1.定义: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
       “边做边想或者做完再想 ”
1.定义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警察?
(1)具体性
幼儿的思维内容是具体的。他们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比如,“家具”这个词比“桌子”、“椅子”等抽象,幼儿较难掌握。在生活中,抽象的语言也常常使幼儿难以理解。
(2)表面性。幼儿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表面现象来进行,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例如,幼儿不理解词的转义。
幼儿听妈妈说:“看那个女孩长得多甜!”他问:“妈妈,你舔过她吗?”
为什么成人在幼儿面前,不能说反话?
(3)绝对性。由于思维的具体性和直观性,使得思维所能把握的往往是事物的静态,而很难把握那种稍纵即逝的动态和中间状态,缺乏相对的观点。
(4)自我性。所谓的自我中心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D.判断标准他律化
   【案例分析】问一幼儿:“你知道为什么要刷牙吗?”幼儿说:“因为是妈妈说的。”如何看待这类现象?
(一)语言和言语概念
1、语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
2、言语: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
你吃饭了没有?
                讨厌
(二)言语的种类
1、口头言语:口头言语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2、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言语。
3、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
(三)口头言语表达的发展
(1)逐渐掌握了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2)语音意识的发生
语音意识表现在:能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指出和纠正别人的发音错误; 能有意识并自觉的调节自己的发音。
(3)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
【案例分析】一个3岁的孩子向别人讲自己昨天晚上做的事时说:“看到解放军了,在电影上,打仗,太勇敢了。妈妈带我去的,还有爸爸。”讲的时候好像别人已经了解他要讲的内容似的,一边讲,一边作出一些手势和表情。
(一)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给幼儿交往的机会
(三)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四)教师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五)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言语发展
第10讲  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自我分析】
你今天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由此可见: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看
——生物需要与情绪有关,高级需要与情感有关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
——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发展较早
    情感只有(人类)才有,个体发展到一定年龄才产
3.从反映特点看
——情绪是(外显的、暂时的),情感是(内隐的、稳定的)
思考:
二、幼儿的情绪与情感—作用
【案例分析】
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动机作用
【案例分析】
   中班画画教学片段:老师启发幼儿,春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呀?请把你心目中的春天画在纸上,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好。小朋友都兴高采烈地开始画,只有小强没画,小强平时最爱画画,今天他与同伴发生冲突受了委屈,只见小强坐着不动笔,老师走到他的身边启发他:“你可以画棵树”,小强:“树还没长出来呢”,老师 说:“你可以画个小朋友”,小强:“小朋友不爱到这里玩”……老师安抚小强说:“小强,你来当小老师,看看班上的其他小朋友画了什么?” 小强马上变得高兴了,立即起身观察同伴的 画,并边看边说“你画了太阳,你画了小草……”老师对小强说“你也画张美丽的春天画贴在墙上好吗?”小强马上开始画画,而且画得非常认真。
                          ——(激励&干扰)
【案例分析】
豆豆的样子很乖,虎头虎脑的很可爱,但他却是个经常发怒和情绪焦虑的孩子,小伙伴都不喜欢和豆豆玩,老师看在眼里很是着急。家访后知道豆豆的父母是做生意的,脾气来时很暴躁,经常对豆豆发怒,心情好时又对豆豆过分溺爱和迁就……                                                                                                         
                  ——感染作用
二、幼儿的情绪与情感—情绪与身心健康
情绪对健康影响非常大,要注意保持幼儿的健康情绪:
(一)使幼儿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
(二)不要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压力
(三)让幼儿充分活动,与小伙伴交往
(四)允许幼儿适当地宣泄
(五)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
二、幼儿的情绪与情感—特点
幼小儿童容易激动和兴奋,而且完全不能控制自己,如小班幼儿入园时的情景……                                        
                   ——情绪的易冲动性
【发展趋势】
幼儿的情绪容易冲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冲动性逐渐减少
 ——中班幼儿激动哭闹时,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如做深呼吸)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大班幼儿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有人来参观时,有意要求自己不疯不闹
 ——如何培养幼儿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不断向幼儿提出教育要求和活动规则)
幼儿很容易表露自己的情绪,而且丝毫不加控制和掩饰,还很擅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如大哭大笑,手舞足蹈等。                                          
                           ——情绪的外露性
【发展趋势】
    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外露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向内隐性发展
——中班幼儿在园里受到委屈不说,等家长来接时,立即大哭;大班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当想要喜欢的东西时,不像在自己父母面前那样随便。
与个体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理智感
【专题】
   对任何新鲜事物,幼儿都想“探索”一下,他们好看、好摸、好动、好拆。小班幼儿喜欢提问“是什么?”;中班幼儿喜欢问“为什么?”;大班幼儿不仅积极提问,还能主动寻求答案,会因为得到答案而感到满足与快乐,喜欢智力游戏和创造型活动
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美感
【专题】幼儿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新衣服、新鞋袜是美的,喜欢看鲜艳悦目的颜色、喜欢听优美动人的音乐;四、五岁时,对形象可爱、会动、会发声的玩具爱不释手,看到色彩鲜艳、情节生动的图片,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并会以极大的注意和热情,去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画他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幼儿晚期对美的标准的理解和美的体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结】鉴别美、欣赏美、理解美的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幼儿的美感达到了较高水平
(一)生活环境与幼儿的情绪、情感
1、物质环境
——宽敞的活动空间、优美的环境布置、整洁的活动场地和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
——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2、精神环境
——欢乐、融洽、友爱、互助的氛围
——抓住幼儿情绪易感性的特点,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活动氛围
(二)游戏活动与幼儿的情绪、情感
     活动可以提高大脑神经系统的觉醒水平,使人精力充沛,从而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幼儿期的基本活动是游戏。
【思考】
 游戏活动满足了幼儿的哪些需要?
——主动感是幼儿期的重要需要形式,游戏给幼儿提供了主动活动的机会
——幼儿期旺盛的求知欲可以在游戏中得到满足
——游戏可以使幼儿参加成人活动的梦想成真,给幼儿带来巨大快乐
(三)成人的情绪态度
【研究表明】
成人的态度温和、热情、鼓励多——幼儿活泼、积极热情、自信心强
成人德态度粗暴、冷淡、训斥多——幼儿被动、不自信,情绪萎缩,适应性差
【思考】教师要如何把握自己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
3岁后幼儿情绪产生的原因: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小班幼儿喜欢身体接触,希望老师摸一摸、亲一亲、牵着手
——中大班幼儿喜欢老师重视、注意、表扬
    最高兴的事:老师表扬,喜欢
    最伤心的事:老师批评,不喜欢
(四)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一)要善于发现和辨别孩子的情绪
(二)从情绪表现来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
(三)注意个别差异,对不同幼儿采取不同方法
(四)注意引导幼儿的积极情感,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
【总结】
 幼儿的情感敏感而脆弱,情感世界丰富多彩,成人应关注、呵护和尊重幼儿的内心世界
第11讲    幼儿的需要、气质和性格
【相关解释】
  ——个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个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多层次的,呈现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趋势
【一般概念】
 ——俗称“脾气”,“性情”
【含义】
A.气质的动力特征
1、心理活动的速度(知觉的速度、思维的速度,如动作灵巧,言语迅速准确 ); 2、心理活动的强度(情绪体验的强度、意志努力的强度,如性情急躁,遇事欠考虑); 3、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情绪的稳定性,如遇事沉着冷静,不轻易表露情绪)
这些特征有规律地相互联系,就构成了人的气质类型特征
B.气质的天赋性
——气质是出生之后表现出来的,但具有明显的“天赋性”
C.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俗语所谓“秉性难移”,是指气质具有稳定不易改变的特点。
       但它在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
气质的分类:(希波克拉底)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粘液质:稳重有余、灵活性不足、老实但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他性子很急,每次拿小人书,都是拿一大叠,翻得很快,即使新书也很快翻完,喜欢强度大的活动,爱玩创造性游戏,比如打仗,扔沙包等;他爱逞能,有一次全班小朋友正在排队,他突然跑出队伍,用力拉住正在转动的转椅;他上课时坐不住,随便站起来,或在椅子上乱动,常常发出响声,即使教师对他有所示意,他仍然克制不住,对老师的提问常常没有听清楚就急着回答,因此,有时会答非所问。
    她在班里跳绳比赛得了第一名,每次要跳舞,总是班里学得较快的;她理解事物快,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并基本上能作较好的回答;她对感兴趣的课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不感兴趣的课则不集中注意力,甚至做小动作,但看见老师稍有示意,即能克制自己;她能较快地适应不熟悉的环境,第一次上台报幕和第一次演出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她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从来不一个人单独玩,并很擅于和小朋友交往,在游戏中常常当小领袖。
他很自制,从小班开始,下课后其他小朋友都出去玩了,常常只剩下他一个还在画画,他不受影响,一直画到自己满意后才出去玩;看动画片时,有的小朋友哈哈大笑,他只是安静地笑;本班的老师因事外出一个星期,回来后大多数孩子拉着老师的手,又说又笑,他只是在一旁看着老师;他如果受了委屈,半天情绪都不会好;他上什么课都注意力集中,坐在他旁边的小朋友常常逗他,他也不予理会;有一段时间里,他一直练跳绳。又一段时间里,他一直练打羽毛球,他是全班较早学会一些活动项目的孩子。在坚持性的测查中,他坚持的时间比同班幼儿长。
   她易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事情,比如墙角落里有一只小蚂蚁等;她不喜欢说话,喜欢一个人玩,有时其他小朋友凑过来玩,她也不说话,只是厌烦地把他们推开,更不愿与陌生人接触;她的情绪不易外露,受到表扬时也没有什么表示。在幼儿园里遇到不高兴的事,可以毫无表情,但回家后 会对妈妈哭;她上课时很安静,总是一种姿势坐着,吃饭时,不管饭菜多么好,从不见她大口吃;午睡时,她总是把衣服一件一件叠好放在椅子上,如果椅子稍歪一点,也也要把它放正,还要看上几眼,然后才躺下,起床时,穿衣动作也很慢。
【相关解释】
 ——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表现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如:勇敢、坚强、懦弱、粗暴等。
  ——性格具有稳定性(对人对事的态度)和惯常性(行为方式),二者是统一关系;
  ——性格具有社会意义,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
小结:
     ——必须重视儿童性格的最初养成,重视婴幼儿最初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并注意婴幼儿性格的培养。关键在于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以积极恰当的方式对待和要求儿童,以促使幼儿积极性格特征的形成,并改变其已经显露的消极性格特征
1、【相关解释】
——是个性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个性就越成熟和稳定,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成熟。正确的自我意识可使人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控制自己,以调节自己的行动,更好地适应环境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作用】
——没有哪件事能绕过自我意识 (对自己、对他人、对未来)
2、幼儿自我意识的特点:
(一)自我评价的发展
——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个别性)
——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情绪性(——初步客观)
——自我评价带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系统性、多面性、内心品质)
(二)自我体验的发展
——从低级到高级(从生理体验到社会性体验)
——易受暗示
(三)自我控制的发展
——表现在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方面
——儿童3岁左右开始闹独立,坚持性和自制力差,到5、6岁能够按照成人的指示和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
第12讲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案例分析:17岁考上博士 神童为何肄业回家?
社会性的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和对社会的适应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人作为“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什么是亲子关系?
【问题】孩子出生后最初的交往对象是谁?儿童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什么关系?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叫做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狭义: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广义: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1、亲子交往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1)提供丰富的刺激。
(2)有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直接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虎父无犬子
有其父必有其子
中国家庭教育的十大“败笔”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第三、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第四、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第七、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超级空白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第十、性教育方面,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美国合格父母10条标准
1、孩子在场,父母不吵架;
2、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
3、父母之间互相谅解;
4、任何时候不对孩子撒谎;
5、与孩子之间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要表示欢迎;
7、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答复;
8、在外人面前不讲孩子的过错;
9、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动不动就发脾气。
3、幼儿的依恋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至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依恋类型】
所有的儿童都有依恋行为,但表现不同,具体分为三种类型:
(1)回避型(并未形成对成人的依恋)
(2)安全型(易接触,情绪愉快,攻击性低,社会性适应能力较强)
(3)反抗型(离开反抗,回来也反抗)
4、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1)父子交往的独特性:
多游戏活动(少生活照料);
多身体运动(打球、骑车,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 )
(2)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1.对孩子智力有一定影响。
父子交往多,智商较高,早年失父数学能力较差
2.对孩子的个性、社会性有重要的影响。
3.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影响最大。
   为男孩提供了模仿对象,树立“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防止女性化和过度男子化;为女孩提供了对照物,防止异性交往困难。
青岛唯一的男幼师——马炳荃(21岁)
【讨论】儿童在哪个年龄阶段开始与同伴交往?
   ——6个月时,相互触摸、观望
(一)2岁前同伴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注意指向玩具或物体)
第二阶段:筒单相互作用阶段(试图引起对方的反应)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互动或互补的角色)
1、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习社交,待人友好
亲子交往儿童处在被关心的地位,同伴交往处于平等地位。
(2)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心情轻松、活泼、愉快。
(3)同伴交流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起操作玩具,交流
(4)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
同伴象一面镜子
幼儿一定要过集体生活。
2、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2)幼儿自身特征。待人友好,长相好、名字好听、活泼的受欢迎。
(3)玩具。
玩具少、小:争抢、攻击
玩具多、大:分享、合作
3、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游戏是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主要平台,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从3岁左右开始
——3岁左右,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是非社会性的,以独立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幼儿彼此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
——5岁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幼儿期的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儿童之间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明显.
4、交友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交流】列举幼儿的10种以上的社会性行为
【交流】列举幼儿的10种以上的社会性行为
亲社会行为(亲善行为):
关心、分享、合作、帮助、援助、捐献
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最具代表性
推人、打人、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
一、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能够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移情),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同情),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亲社会行为
1.使主体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而产生亲社会行为;
2.引起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从自身愿望出发,产生降低他人痛苦的动机,降低攻击性行为,增加亲社会行为 。
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案例】
宝宝满周岁时,家里来了许多客人,他很开心。家中有两个四五岁的小客人为抢一个玩具打了起来,显然,那个男孩占了上风,小女孩急哭了。宝宝一会儿看着小女孩,一会儿看着小男孩,再看看大人。可惜双方大人很久没见面了都在抢着说话。宝宝伸出小手,“嗯、嗯”地叫了几声。我忙说:“哦,姐姐哭了。来,宝宝叫姐姐不要哭。”儿子伸出胖胖的小手,摸了摸小女孩的脸,可是,他的注意力很快又被小女孩手上的花纸吸引了过去。
(1)分享行为的发展
  ——分享行为的发展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主要方面
(2)亲社会行为的个别差异
——通过对3~7岁儿童对同伴困境的反应情况看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存
    在明显的个别差异,说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需要进行的引导和教育
案例1.教师通过讲述故事《生病的小猫》,让幼儿感受和理解小猫生病后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和别人一起玩,其他朋友来看望它的情节。幼儿听了故事后,回忆自己生病的经历,并从小猫的面部表情上认识到了小猫病后的难受、孤独及有朋友看望时的快乐。
案例2.许洋小朋友摔了一跤,小朋友见了都笑话他:"活该"、"真滑稽",许洋听了,差点要哭出来了。这时,教师抓紧时机,进行谈话讨论,让许洋讲讲自己摔跤后的感受,包括自己摔得如何疼痛,心里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看见大家笑话自己时,心里又很难受等。许洋一讲,不仅让幼儿认识到了别人摔跤后的"痛苦"和"需要人关心"的心情,而且引发了他们的情感话题,有的说:"我上次折气球怎么也折不好,我很难过的";有的说:"上次我在街上突然找不到妈妈了,心里很着急";有的说:"我养的一只小鸟死了,我很伤心的"……这时,再让幼儿想想,笑话许洋对不对?他们都说不对。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问题】幼儿的打人和抢玩具的行为是属于什么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特点如下:
攻击性行为频繁
——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品
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在受到攻击以后发动报复行为,碰到对方是男性比对方是女性时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父母的惩罚
 2.榜样
 3.强化
 4.挫折
通过以下两个案例的比较,你觉得哪位家长的做法值得提倡?
为什么?两种不同的做法对儿童的社会性行为有什么影响?
【案例分析】
   炎热的夏天,一家四口开着家庭小轿车出去游玩。在回家的路上,一对4岁左右的双胞胎男孩觉得口渴了,父亲将车停了下来,给他们买了一大杯雪碧。当两个孩子与父亲一起捧着饮料时,爸爸问两个孩子:“应该先给谁喝呢?”“妈妈”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妈妈蹲下来先喝了一口,喝完后,妈妈问:“再给谁喝?”“爸爸”两个孩子又一起说。于是爸爸也喝了一口,爸爸喝完后,两个孩子你一口我一口高高兴兴地喝了起来。
  妈妈带着2岁的冬冬上菜市场买菜,在讨价还价中与买菜的阿姨争执起来,由于双方不甘示弱,逐渐由争执变为推搡,冬冬在妈妈的怀里吓得全身发抖。年轻的妈妈为了争个输赢,将冬冬放在地上,双方扭成一团,相互撕打起来,冬冬站在旁边大哭起来。周围的人们逐渐围了过来,才将双方拉开。
(一)性别差异
1.身体、动作和感觉发展方面
——男孩:肌肉发达,有力,大动作发展得好,感觉相对迟钝
——女孩:身体和神经系统发达,感觉敏锐,早走步,早到青春期
2.认知发展方面
——男孩:视觉空间能力较强
——女孩:言语能力相对较好
3.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方面
——男孩:攻击者和被攻击者,对成人的反应多样化
——女孩:遵从
4.特殊发展方面
——男孩:易出现学习问题、阅读困难、言语缺陷、情绪问题等
(二)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
【概念】
 性别角色:
 ——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的期望
 性别行为:
 ——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小结】
 帮助儿童形成性别角色、发展性别行为是成人的任务
 但应适当淡化,应促进儿童形成男女同一化的性格
【讨论】
“勇敢、坚强、温柔、文静”这几组词汇哪些分别是描绘男性和女性的?
 你认为女孩就应该文静,男孩就应该坚强吗?
 你认为男性是否适合担任幼儿教师?
(三)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思考】
 幼儿之间的性别差异主要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试举例说明?
1.对玩具的偏爱(14~22个月)
——男孩喜欢小汽车,喜欢运动型和竞赛性游戏
——女孩喜欢洋娃娃和毛绒玩具,喜欢玩扮演,喜欢玩角色游戏(过家家)
2.选择玩伴的性别偏好(2~3岁)
3.个性差异(4~6、7岁)
——4岁女孩的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强,会关心周围的人、事、物
——6岁男孩的好奇心、观察力较好,情绪较女孩稳定
(一)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任性、依赖性强、坚持性差、自私、不合群、胆小
(二)形成原因:
——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如溺爱和过分保护、处理不好自由和限制的矛盾
(三)如何教育培养
给孩子充分的活动自由,培养独立性
有原则地满足,培养规则意识
提供一起玩的机会,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家园合作,共同促进

幼儿心理学完整版PPT课件

  • 编号:13375
  • 大小:30 MB
  • 上传:yangaimiao
  • 时间:07-20
举报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